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3 14:36: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设计 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整个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也是很多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课堂并没有得到有效调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虽取得了一时进步,但却无法长远发展。

一、提问教学法的运用

每一个人都渴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提问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布置课前的任务。学生在上课前主动探索问题,在课堂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加以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重要的环节设置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发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通过完成老师的人物,阅读大量的材料,来激发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积极寻找答案。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能够因为问题的成功解决,而感到愉悦,对上课更加充满兴趣。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情境的不同,学生心理、兴趣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辅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提升。因此,老师需要创设中不同的情景,来设置不同的问题,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注重过程的培养

首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成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互帮互助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这种学习模式,同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功能。

其次,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进度,在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同时,要能有所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来提高课堂效率。

再者,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使经验与知识能够不断累加,充实自己。学生积累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能够与学生时刻保持交流,不断修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思维模式,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学习道路中。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老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设计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一)、调动学生眼睛

在一些涉及到风景名胜的文章中,老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这些风景的照片,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做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了解该景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内容当中,仔细分析文章当中的遣词造句。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颖,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张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更注重的是理解。如何掌握学生是否理解课文,主要依靠提问的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老师在课堂当中,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依次回答,逐渐掌握课堂的内容。

(三)、调动学生大脑

小学生思维不容易集中,因此在课堂当中会出现“分神”的现象。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老师可以阶段性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的大脑时刻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四、开展情境教学

有效地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情境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在学习文章时,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交换,轮流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才可以使课堂内容被学生完全吸收,语文学习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戴伟雄.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孙海英.对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73).

篇2

关键词:小语教学; 教学设计; 研读 ; 引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6-01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以虚当实,意尽形全。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就好似冗长旋律中偶尔跳跃的休止符,让课堂瞬间灵动起来,使得平铺直叙的讲解有了节奏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空间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挖掘出学生情感活动,使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文学境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穿插留白是一门艺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别有洞天的生机和韵味。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留白的妙用。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够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运用留白,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先闭上眼,感受一下,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脸上写满了疑虑、惊奇,轻轻地闭上双眼,此刻,课堂一片寂静,时间也似乎凝固了,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秒针一点点拨动,不时有学生说“老师,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能闻到教室窗台上那盆花的香味”。“我能听到外面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虽然我看不见,可是我的手可以动,我的脚也可以走路呀!”“我脑子仍然在想一些事情”……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她如何感知生活的美好,她会因为看不见就整日哭泣不去面对生活吗?还是会如同正常人一样“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用独特的心理体验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一方面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一方面完成对文本作者情感无限延伸的开放式、发散式的多层诠释、多元解读,从而鉴赏文本美感,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挖掘、深化和升华情感境界。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开始沉默,静静地思索。“老师,小女孩望见的还是那只蝴蝶”“小女孩看到的是美丽的蓝天”“小女孩想象自己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由此看来,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平台,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学生与盲童的心念合二为一。同时,这样的留白处理也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张力和活力,为学生打开了艺术天窗,提升了艺术境界。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留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爷爷终于来到城市,接走了凡卡,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道“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更有人这样写“那一夜,凡卡写好信睡着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现代,再也没有凶狠的老板和老板娘,他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上学校”。这一系列的结尾留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与文本相融相通,更为精准地揣摩作者的情感思路,更为丰富地彰显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智慧;培养和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7-01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前进,学会学习。

一、凸现自主,激发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为教而教,而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得以体现,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启发学生思考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开垦;讲述要留有“余味”,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分析问题要留有空间、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思维由“聚敛”变为“发散”;由“正向”变为“横向”或“逆向”。

(一)凸现自主,培养兴趣

一堂好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秋游》时,让学生回忆“秋天到了,你来到田野上喜欢做什么呀?”学生们生长在农村,都有过在田野上玩耍的经历,因此,他们有的说“我喜欢去逮蚂蚱,一扑就捉住了”,有的说“我喜欢和小伙伴追逐做游戏”……他们说得兴高采烈,妙趣横生,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得出来,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乐于去表达。

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是由老师潜移默化地培养的。如《雨点》一文的学习中,当学生们读通课文后,我问道:“孩子们,想变成雨点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吗?”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想!”“小雨点们动起来,想到哪儿就去试试吧!”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找“大海”、找“小溪”、找“草叶”、“你来到了哪儿,在做什么?”孩子们自主说话交流,不仅融合了课本上的语言,他们还想象拓延展,有的说“雨点落在草叶上,在草叶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进泥土里,在泥土里和蚯蚓捉迷藏”。多生动的想象啊!这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自主学习。

(二)活跃思维,引发探究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激发探究兴趣。探究之前,要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质疑促进探究的兴趣。

如《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题后对课题提提问题,出现了“谁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发现很有趣”……这些是很有价值的问题。继续加以引导,“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们在思考中找到了解疑的途径。“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读书,找找答案,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吧!”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说着自己的发现,当有的同学提出达尔文在岛上看到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这一发现,紧接着有同学提出下一个问题“翅膀小的昆虫哪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我看到路边有翅膀小的昆虫啊”。我抓住这点,“是啊,你再读读,找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就在自己与老师有意无意地设问中去朗读、去探究、去发现。他们参与了探究的过程,享受了交流中探究的乐趣,并从中学有所得,体现了参与、思考探究的真正意义――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再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释疑求解的问题,他们的探究是自发的、乐意的,感到愉快而有所得的。

二、激发想象,创造智慧

想象力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非认知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丧失想象、思维和自己的语言,既不会自己思考,也不会说自己的话,仅仅靠“回忆”书本上现成的词句过日子,那可以说是一种悲哀。富于想象力的学生将各种想象具体化,善于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沉浸在想象之中,智慧的火花频频爆发,学生正处于想象的最佳时期,他们的眼中、心灵中有想象世界,怎样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想象世界融合起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我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读完蚂蚁在烈日下齐心搬粮食的一段后,让学生品一品,想象一下蚂蚁们还会怎么搬粮食,它们的心里怎么想?怎么喊号子?可以边想边演。这样,学生们的大脑被激活,他们说得可生动了,“有的抱,有的含,有的扛……”“领头的蚂蚁喊着‘加油啊,一二’!”……一点一滴地展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种子往往孕育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激发想象力,使孩子们从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作出联想,正是儿童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宏军.追寻有效理答 打造智慧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2,(1).

篇4

摘要:作业是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通过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下,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是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作业设计,以便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作业成为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逼做的事情。所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变单调的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从作业形式、学习兴趣、作业层次、作业评价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小学语文的作业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默写”,一个生词要写多少遍、一段句子要摘抄多少遍……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反感、厌恶,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让学生能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没有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而是引导他们在课下去发现、去寻找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标志,看看春天有什么特色,之后再讲给大家听,看谁发现的最多、总结的最多。另外大家也可以搜集各种与春天有关的信息,比如图片、文字等内容,给大家展示你眼中的春天!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的作业形式变得更加综合,实现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实现他们的自觉学习。特别是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我们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比如在一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就向教师请教“深深的记着”应该用什么词语呢?看到学生自己主动的问,笔者就教给他们“铭记”、“铭刻在心”等,让他们能够加深体会。

三、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

传统的作业形式就是“一刀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象是全班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样的作业在有些同学看来没有难度,但是在另外一些同学看来可能就是比较难完成的作业了。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一些不适,同时也无法收到良好的作业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其中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很多学生都会根据问题层层的进行思考,一步步的回答,“不甘示弱”的做完全部的问题。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笔者看来,语文答案与数学答案不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道理、有见解的,都算是合理的答案。特别是针对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心理特征都还不成熟,对于某些事物的见解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允许他们出现一定的“偏差”,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学完《争吵》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我认为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篇5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但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热烈进行着的时候,语文作业改革的力度却远远没有跟上。许多学校的语文作业呈无规范管理状态,大多数小学生提起语文作业就垂头丧气。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改变这些现状呢?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联系学生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五年级语文综合化练习中了解中国姓氏特征,我让学生课后搜集身边人姓氏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结合教材视域,设计专题性作业。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利用教材载体,设计运用性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课文《少年王冕》,让学生学者王冕的样子画画书中的荷花画。

4、结合学生自身,设计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并通过展示性的“暗示”评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分层次作业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最近发展区”既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 “高处不胜寒”的盲目拔高。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举止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关注社会,通过作业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