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3 14:36: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设计 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整个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也是很多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课堂并没有得到有效调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虽取得了一时进步,但却无法长远发展。

一、提问教学法的运用

每一个人都渴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提问式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布置课前的任务。学生在上课前主动探索问题,在课堂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疑惑,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加以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重要的环节设置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发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通过完成老师的人物,阅读大量的材料,来激发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积极寻找答案。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能够因为问题的成功解决,而感到愉悦,对上课更加充满兴趣。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情境的不同,学生心理、兴趣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且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

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辅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提升。因此,老师需要创设中不同的情景,来设置不同的问题,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注重过程的培养

首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成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互帮互助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这种学习模式,同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功能。

其次,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进度,在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同时,要能有所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来提高课堂效率。

再者,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使经验与知识能够不断累加,充实自己。学生积累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能够与学生时刻保持交流,不断修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思维模式,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学习道路中。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老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设计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一)、调动学生眼睛

在一些涉及到风景名胜的文章中,老师可以从网络中下载这些风景的照片,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做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了解该景观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内容当中,仔细分析文章当中的遣词造句。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颖,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张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更注重的是理解。如何掌握学生是否理解课文,主要依靠提问的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老师在课堂当中,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依次回答,逐渐掌握课堂的内容。

(三)、调动学生大脑

小学生思维不容易集中,因此在课堂当中会出现“分神”的现象。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老师可以阶段性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的大脑时刻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四、开展情境教学

有效地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动力去学习语文知识。情境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在学习文章时,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交换,轮流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才可以使课堂内容被学生完全吸收,语文学习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戴伟雄.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孙海英.对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73).

篇2

关键词:小语教学; 教学设计; 研读 ; 引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86-01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以虚当实,意尽形全。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就好似冗长旋律中偶尔跳跃的休止符,让课堂瞬间灵动起来,使得平铺直叙的讲解有了节奏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空间增添了一笔靓丽的色彩,挖掘出学生情感活动,使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文学境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语文教师在课堂穿插留白是一门艺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别有洞天的生机和韵味。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留白的妙用。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够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运用留白,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先闭上眼,感受一下,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脸上写满了疑虑、惊奇,轻轻地闭上双眼,此刻,课堂一片寂静,时间也似乎凝固了,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秒针一点点拨动,不时有学生说“老师,虽然我看不见,但是我能闻到教室窗台上那盆花的香味”。“我能听到外面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虽然我看不见,可是我的手可以动,我的脚也可以走路呀!”“我脑子仍然在想一些事情”……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她如何感知生活的美好,她会因为看不见就整日哭泣不去面对生活吗?还是会如同正常人一样“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用独特的心理体验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一方面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一方面完成对文本作者情感无限延伸的开放式、发散式的多层诠释、多元解读,从而鉴赏文本美感,进而体验作者的情感,挖掘、深化和升华情感境界。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于是,学生们开始沉默,静静地思索。“老师,小女孩望见的还是那只蝴蝶”“小女孩看到的是美丽的蓝天”“小女孩想象自己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由此看来,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平台,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学生与盲童的心念合二为一。同时,这样的留白处理也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张力和活力,为学生打开了艺术天窗,提升了艺术境界。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留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爷爷终于来到城市,接走了凡卡,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道“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更有人这样写“那一夜,凡卡写好信睡着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现代,再也没有凶狠的老板和老板娘,他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迎着朝阳上学校”。这一系列的结尾留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与文本相融相通,更为精准地揣摩作者的情感思路,更为丰富地彰显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智慧;培养和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7-01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前进,学会学习。

一、凸现自主,激发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为教而教,而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得以体现,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启发学生思考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开垦;讲述要留有“余味”,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分析问题要留有空间、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思维由“聚敛”变为“发散”;由“正向”变为“横向”或“逆向”。

(一)凸现自主,培养兴趣

一堂好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秋游》时,让学生回忆“秋天到了,你来到田野上喜欢做什么呀?”学生们生长在农村,都有过在田野上玩耍的经历,因此,他们有的说“我喜欢去逮蚂蚱,一扑就捉住了”,有的说“我喜欢和小伙伴追逐做游戏”……他们说得兴高采烈,妙趣横生,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得出来,主体意识被激发,他们乐于去表达。

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是由老师潜移默化地培养的。如《雨点》一文的学习中,当学生们读通课文后,我问道:“孩子们,想变成雨点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吗?”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想!”“小雨点们动起来,想到哪儿就去试试吧!”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找“大海”、找“小溪”、找“草叶”、“你来到了哪儿,在做什么?”孩子们自主说话交流,不仅融合了课本上的语言,他们还想象拓延展,有的说“雨点落在草叶上,在草叶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进泥土里,在泥土里和蚯蚓捉迷藏”。多生动的想象啊!这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自主学习。

(二)活跃思维,引发探究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激发探究兴趣。探究之前,要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质疑促进探究的兴趣。

如《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题后对课题提提问题,出现了“谁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发现很有趣”……这些是很有价值的问题。继续加以引导,“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他们在思考中找到了解疑的途径。“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读书,找找答案,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吧!”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说着自己的发现,当有的同学提出达尔文在岛上看到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这一发现,紧接着有同学提出下一个问题“翅膀小的昆虫哪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我看到路边有翅膀小的昆虫啊”。我抓住这点,“是啊,你再读读,找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就在自己与老师有意无意地设问中去朗读、去探究、去发现。他们参与了探究的过程,享受了交流中探究的乐趣,并从中学有所得,体现了参与、思考探究的真正意义――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再是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释疑求解的问题,他们的探究是自发的、乐意的,感到愉快而有所得的。

二、激发想象,创造智慧

想象力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非认知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丧失想象、思维和自己的语言,既不会自己思考,也不会说自己的话,仅仅靠“回忆”书本上现成的词句过日子,那可以说是一种悲哀。富于想象力的学生将各种想象具体化,善于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沉浸在想象之中,智慧的火花频频爆发,学生正处于想象的最佳时期,他们的眼中、心灵中有想象世界,怎样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想象世界融合起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我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读完蚂蚁在烈日下齐心搬粮食的一段后,让学生品一品,想象一下蚂蚁们还会怎么搬粮食,它们的心里怎么想?怎么喊号子?可以边想边演。这样,学生们的大脑被激活,他们说得可生动了,“有的抱,有的含,有的扛……”“领头的蚂蚁喊着‘加油啊,一二’!”……一点一滴地展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种子往往孕育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创新的种子,激发想象力,使孩子们从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作出联想,正是儿童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宏军.追寻有效理答 打造智慧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2,(1).

篇4

摘要:作业是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通过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下,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是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作业设计,以便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作业成为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逼做的事情。所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变单调的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从作业形式、学习兴趣、作业层次、作业评价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小学语文的作业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默写”,一个生词要写多少遍、一段句子要摘抄多少遍……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反感、厌恶,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让学生能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没有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而是引导他们在课下去发现、去寻找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标志,看看春天有什么特色,之后再讲给大家听,看谁发现的最多、总结的最多。另外大家也可以搜集各种与春天有关的信息,比如图片、文字等内容,给大家展示你眼中的春天!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的作业形式变得更加综合,实现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实现他们的自觉学习。特别是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我们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比如在一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就向教师请教“深深的记着”应该用什么词语呢?看到学生自己主动的问,笔者就教给他们“铭记”、“铭刻在心”等,让他们能够加深体会。

三、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

传统的作业形式就是“一刀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象是全班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样的作业在有些同学看来没有难度,但是在另外一些同学看来可能就是比较难完成的作业了。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一些不适,同时也无法收到良好的作业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其中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很多学生都会根据问题层层的进行思考,一步步的回答,“不甘示弱”的做完全部的问题。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笔者看来,语文答案与数学答案不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道理、有见解的,都算是合理的答案。特别是针对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心理特征都还不成熟,对于某些事物的见解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允许他们出现一定的“偏差”,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学完《争吵》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我认为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篇5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兴趣

许多教师也许会这样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不努力,智力差等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兴趣的浓厚和淡薄,往往影响到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兴趣的浓厚,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牛顿对“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从树上落到地下?”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开始,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说明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要素。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各门学科成绩的对比,发觉兴趣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激发不起学习的愿望,成绩差是固然的,别说是创造。相反,教师如果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上这门功课,热爱这门基础学科,由感受兴趣到喜欢学,乐于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会提高,创造能力的潜在意识便会逐步形成,就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空间。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开始感兴趣,凡是都问个“为什么”,教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也许新的发明便从此开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的主线作用,往往得以体现出来。

总之兴趣是创造发明的导火线,尤其是小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大川世界都带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创设机会,把握每一个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细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产生创造的欲望。

2.探索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3.阅读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关键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值得借鉴。坚持阅读,一方面,它可以弥补同学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他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时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有时又要从“深”处着眼。对那些好的文章要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习作向“深”的方向发展。

4.发展学生思维的引子是作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乎都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语文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时,如果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这种作业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引子”、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使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学习。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研究的时间与空间,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想象,这不正是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吗?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课堂教学

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板书,它是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高度概括。它既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从知识、审美、情趣等方面感知和获取信息。备课时,针对板书的设计,我们要全面考虑到课文的“文路”、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样设计出来的板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因此,许多教师很重视板书设计。下面,我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一、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两种传统的手段便是口授和板书。二者各尽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文本,单单靠教师的讲授缺乏直观感,这时板书的运用,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直观印象,又让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板书有以下作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板书有直观性的优势,同时有美的因素。学生通过板书直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板书的视觉优势得到完美体现。在板书过程中,学生不断思索,注意力被板书深深吸引。

2.理清课文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情节比较复杂的课文。单靠口授不行,这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寥寥数行,却包容全篇、提纲挈领,小学生通过板书把复杂或抽象的内容深深记在心中。

3.突破重难点。课堂上的小学生很难通过老师的口授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这时板书的直观性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将课文重要内容的关键性词语简明地写在黑板上,或者对重点段落进行单独分析板书,相信这样的板书设计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发展学生思维。好的板书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叙述顺序逐步明晰的过程;好的板书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由局部到整体,由思想到内容。学生通过板书一步一步理解课文,这实际上是方法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必须周密考虑,板书出来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幅画,甚至是安排的位置和形式,都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板书时吃透教材的“三点”(即重点、难点、特点)和“三路”(即文路、教路和学路)。要更好地设计出一幅优质的板书,我们应掌握以下原则。

1.目标性。板书设计要符合课文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三点”(即重点、难点、特点)。通过板书,我们可以将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系统、条理、简练地展现出来。

2.准确性。在准备把握“三路”(即文路、教路和学路)的情况下,板书设计应以精炼、准确的用词表现出来,做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3.凝练性。课堂教学40分钟,黑板面积4平方米。板书设计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和有限的范围内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最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条理性。课文本身具有逻辑关系,这要求板书设计具有条理性。板书课文中的关键词可以有条理地反映课文要点,从而构成板书提纲。

三、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堂教学的不固定性决定了板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设计板书时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出多样性、直观性的板书。“以不变应万”,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这时,板书随着教学进程的逐步展示,教师也应随机应变,对板书进行适当修改、补充,最终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最后,我们要注意板书设计的点线运用,点线连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课文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同时,板书时色彩和图形要简洁明了,切记运用勿滥。在教学实践中,我概括了以下几种板书设计的形式。

1.纵式板书。纵式板书给人一种从上至下的流线视角感悟,能立体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一目了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方便。如《神奇的克隆》的板书:

“克隆”是什么

克隆羊“多利”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横式板书。横式板书实际是将纵式板书做横式排列,词句间加上破折号或者箭头,以此表示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与纵式板书相似。如《早》的板书:

三味书屋 梅花 鲁迅

3.纵横式板书。纵横式板书是教师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形式,它是将纵式和横式综合起来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表现出来的条理更清晰、细致。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板书:

胡夫金字塔宏伟高大?摇举例子重?摇列数据?摇精巧平整?摇作比较紧密?摇

4.脉络式板书。有些课文比较长,同时内容比较复杂,这时脉络式板书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学生通过板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

5.提纲式板书。何为提纲式板书?提纲式板书就是把教材内容纲目化。教师往往先写大提纲,然后书写第二层、第三层的小提纲,教师可以边书写边分析。提纲式板书的优势就是能够紧扣内容、简明清晰、突出重点,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郑和远航》的板书:

一段:第一次远航(详写)

一层:起航

二层:友好交流

三层:战胜凶险

二段: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6.对比式板书。对比式板书主要通过对比,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事物之间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区分,让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现。如《爱如茉莉》的板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设计方法

一、学段目标的错位与归位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这一点,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上尤为明显,听低年级的课,我们常感到“低段教学高段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前十几分钟进行字词教学,抓得很好,但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教师却提出了中高学段才常提的“从这句(段)话你读懂了丹顶鹤什么”等问题,有的段落还要求学生进行默读后回答。从中可以看出,此教师对年段目标要求不清晰,课堂上没有把识字学词放在首位,没有把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读书和语言积累上。

在低段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段的识字与阅读其中的7条尤为重要: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6.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年段目标,根据年段目标将教学目标一一归位,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二、内容分析的越位与退位

在我们的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注重课文内容分析的越位现象比比皆是。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狼和小羊》一课,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揭题,复习导入;第二步,精读感悟;第三步,明理深化;第四步,拓展阅读。单看这四个环节就是高年级“教课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注重的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最后给学生留下的是这样的结论:狼很凶恶,羊很温和,跟像狼这样的坏蛋是没道理可讲的。我们知道,低段目标应该是把识字学词放在首位;其次是朗读,以及对少量重点词语的理解;再次是语言的积累。而上述低年级阅读教学是一种严重的越位现象,没有找准年段目标要求,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其实,小学低段教材的主体内容(拼音除外)是两类课文――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教材编者将这两类课文交替编排,其宗旨就是为了增强字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小学生在规范的书面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随着语境的变化进行立体识字。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培养阅读兴趣。所以,在小学低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管是教授哪类课文,都必须紧紧扣住上述重点不放松;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感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绝不能忽视或偏离。

三、识字写字的缺位与补位

在低段教学中,识字、写字没有被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的课就是有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也显得机械呆板。如教“蜜”字,上中下结构,上边是个宝盖头,中间是个必,下边是个虫,合起来就是蜜,蜜蜂的蜜。试想,每个字都这样教,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干舌燥,还能对我们的汉字感兴趣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源头,展现的或是一段历史,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幅画,或是一个梦想,等等。然而,实际的识字写字教学淡化了汉字的文化含量,有严重的缺位现象。作为肩负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语文教师,应该赋予识字写字教学厚重的文化含量,要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一个个谜语中形成对汉字学习的期待。

汉字是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事实证明,教师如能把汉字文化知识自觉地引入识字教学,把以象形符号为基本特征的表意汉字的源流知识有意识地引入课堂,学生不仅会受到直观视觉的熏陶,而且能激发识字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激发起对中华母语的热爱之情。

另外,要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首先,教师必须始终把识字写字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必须保证充分的课堂识字教学时间。写字是一种技能,必须花时间练习,否则,提高识字写字的质量就是空谈。其次,要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写字的兴趣。低段小学生写字需要模仿,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描绘字形的过程中,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同时,要十分重视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一年级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静态的、错误的写字姿势,如,斜肩、驼背的画面,接着出示一组动态的画面,如戴眼镜的近视患者打球时的不便,球落下时的危险等,再出示正确姿势并详尽讲解,让学生对照画面中的正确姿势反复练习。教师要加强巡视,逐个检查。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好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资料拓展的出位与定位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语文课更关注学生的视野,一般的教学中都有文本拓展这样一个环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文本拓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让人感到其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远离了年段目标,脱离了文本内容,导致语文课的浮躁和低效。

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不够,往往表现为:随意提问,率性而为,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问题呈现形式缺乏科学性,停留在浅层次上,为形式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浪费了课程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悬疑质问、激发思维、积极探究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问题教学,不但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探索类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篇9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 设计 解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08-0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积极改进,不断总结归纳、推陈出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锻炼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广大教师充分肯定并积极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倾斜性,比如说问题简单化,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激发不起学习兴趣;问题抽象化,脱离教材实际,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引起学习疲劳,产生厌学心理;问题难度大,不在学生理解范围内,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问题片面化,把握不住重点缺乏针对性,使学生学而无用,造成资源浪费。还有的教师虽然问题设计的科学合理,但常常在问题反馈和解答上不加重视,解答不及时、解答不详细、解答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同样地忽略了小学语文其基础化、工具化的特征和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得课堂问题教学,不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容易抑制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并不简单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大有内涵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合理掌握这门艺术,使问题教学发挥它特有的积极作用。

1 设计问题应突出重点,注重问题的有效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锻炼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注重开发小学生智力,提高小学生思维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因此,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应结合教材中心内容、突出重点,设计有针对性、有思考性的问题,对小学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如在“司马光”一课中,笔者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用突出表现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来进行问题设计。在进入课文之前,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设下疑问;“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司马光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听完后,能告诉我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课文中来。经过课文阅读后,笔者问学生: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有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大家都怎么做的?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引出“慌”、“哭”、“喊”等字。然后继续提问:司马光当时是怎么做的?导出“砸”这个字,让小学生们感觉到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引导学生:如果是你们,你们会用什么办法?学生们十分活跃的展开讨论。最后我问他们: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你能说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这种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进行全面认知的同时,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对语文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理解。

2 设计问题应有层次感,由简到难,层层铺垫

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和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一些课文内容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梯度,由简入难,层层铺垫,逐渐深入,慢慢领会,将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语文空间。在“船长”一课中,笔者采取进行边阅读边提问的方法,通过哈尔威船长的三次命令,引导学习领会课文内容。第一次命令时,笔者提出问题:船长是怎样下命令的?他为什么要“大声吼”?你能听出船长的语气中表达出的其他意思吗?读完第二次命令时,笔者问大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那样的命令?学生边读边悟;甲板上当时是什么情况?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来回答;你从这些中词中体会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命令下达后人们的反应怎么样?在“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句话中,伟大的灵魂是指的什么?学生也跟随着课文情节和教师的设问,刻画出了解一个高大的、巍然屹立的船长形象。在读到第三次命令时,从“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中,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引导性设计问题,使学生不会感到内容生涩,很自然地进入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思考的学习状态。

3 对问题进行反馈矫正,科学解答,对学生适时激励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教学 艺术性

引言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教学《我们家的大花猫》时,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猫的脚印像梅花呢?”很多学生说道是因为猫的脚印像梅花,其实通过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最终得出是因为作者对大花猫具有一种喜爱之情,不然怎么会把肮脏的脚印比成美丽的梅花呢?

三、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六、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空间;考虑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主Щ疃,已不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游戏了,而是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学习理应引起较大关注。新课改的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为更好应对新课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自身课程教学进行了革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多门课程的基础,可见其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笔者为完善自身教学,搜集了大量有关应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资料,发现对于课堂空间座位排列的文献相对较少。为弥补这一空缺,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对课堂空间安排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空间简述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如果教学目标和活动与学习环境相适应,则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课堂空间环境一般通过两种基本的排列方式发挥作用,一是领域原则,一是功能原则。根据领域原则,空间被划分之后只属于某个学生,这也是小学教师常听到学生“这是我的座位”这句话的原因,研究表明这种空间安排适用于对大班教学。根据功能原则对空间进行划分,即教师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兴趣范围,实践证明这种空间安排适用于小组同时进行不同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空间的排列。

二、常见的课堂空间设计形式

1.传统课堂空间设计

基本的课堂座次排列是传统的纵横排列模式,这种空间排列模式,适用于独立的课堂作业、提问、回答,还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使学生更容易配对学习。另外,这种空间排列方式也适合于教师进行课堂演示。

然而,这种排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对于靠近自己的同学会进行更多关注,而离自己较远的学生,则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另外,这种排列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交流。所以,教师在使用这种座次排列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课堂展示课程、试卷讲解课程等。

2.特殊课堂空间设计

(1)矩形

矩形课堂空间的排列方式,是要学生相视而坐,只将侧面留给教师,整个教室像被分为两至三个矩形一样。这种空间排列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缺点是教师对于全面进行教学讲解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不易控制课堂纪律。

笔者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运用最多的就是矩形课堂空间这一座次形式,因为相比于其他特殊的课堂空间,矩形空间座次与传统课堂座次的转化最方便省时。另外,笔者在传统课堂空间和矩形课堂空间的变换中,能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具有高效性。

(2)环形

环形课堂空间排列方式,要求学生围成一个圆形就座,教师处于圆外一点。这一空间排列形式同矩形空间排列形式相似,都适合学生交流,而环形空间排列方式更适用于多数人进行讨论的情况。这种排列方式的缺点,有可能使那些缺乏内在控制力的学生出现更多问题行为,将注意力放置他处而非学习任务上。笔者建议,教师如要选择此种空间排列方式,应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对课堂纪律、学习引导具有一定的把握。

(3)马蹄形

马蹄形课堂空间排列方式,是要学生的座位呈“U”型在课堂中进行座次的排列,教师处在“U”字缺口的对面。这种排列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目光接触的频率,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适合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研讨。这种空间排列方式,笔者常在班级举办联欢会时采用,相比于上述其他三种方式,笔者认为马蹄形的空间排列更有利于学生的活动。

三、课堂空间设计的考虑因素

课堂的空间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大小、班中学生的数量、桌椅的尺寸、门窗的位置以及黑板的位置等。首先,教室设备的摆放应考虑在空间设计之内,门、窗、电线插座、多媒体电子设备等,均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安放。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空间设计时,要能够在教室内的各个角落看到所有学生,避免出现“死角”。在此,课堂空间设计应当灵活,以便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出空间座次的变换。最后,空间设计应维持较大的活动区,也就是距离教师最近的一个区域,保持最大的活动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众多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教学方式、新课堂环境等,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和发展,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忽视了配合教学方式而进行课堂空间排位的革新。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文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并对各位教师依据自身教学方式选择空间排位方式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情境创设;具体语境;口语交际;参与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重视口语交际教學,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言语的发源地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只有在一定情境中才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才会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在口语交际创设情境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有趣的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童年生活》,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特意组织了一次学生们谈谈自己童年的故事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大愿意开口说,我于是让平时发言比较积极、活泼胆大的几个同学先说,张博林同学向大家讲了他小时候踩影子的趣事,欧敬亮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小时候在爸爸脸上画脸谱的傻事,陈菡苏同学向同学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当小老师的乐事。。。。。。当讲到有趣的地方,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兴致也就来了,一个个争着上台说,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出现了。于是,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讲的故事要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说事情要有趣味,语言要生动,我们要比一比哪位同学讲的童年故事最有趣,最能打动我们。就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说的欲望就被点燃了,一个个纷纷上台交流,一次有趣的童年故事会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够让学生走上台交流,关键在于在活动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在口语交际时有话可说,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样,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主题,还有一些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日常生活,从而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如,谈生活中的启示,聊热门话题等,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从中找到口语交际的灵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精心创设有挑战性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地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任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创设有挑战性的主题活动情境,更能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时《小小辩论会》,平时同学们只是在电视节目中见过辩论赛,那么,要在班级里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我抓住“开卷是否有益”这个大家比较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开展一次辩论会。

活动前,我给学生展示了相关辩论会的实录,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程序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的资料要符合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够有力地驳倒对方。经过学生充分的准备之后,我班就“开卷是否有益”开展了正式的辩论会。辩论会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并巧妙地驳倒对方。辩论会唇枪舌战,气氛异常活跃。这次辩论会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而且在具有挑战性活动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通过亲身参与表演,再现生活情景,从中感受、体验形象,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这是一次很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即课本剧表演,学生一开始的兴致便很高。在活动前,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如让学生分组商量选择课本剧的角色,改编课本剧,准备服装和道具,上下场的转换,确定角色分组排练。到了班级正式表演时,学生分组像模像样地表演了《金陵十二衩》《三借芭蕉扇》《草船借箭》《晏子使楚》《武松打虎》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是来自课本和平时阅读过的名著作品,学生们投入了自己的激情在舞台上表现自己,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轻松愉快,步步深入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有效训练,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言语习惯。

除了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在完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过程时,我们根据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劝说问题,结合劝说的口语交际特点,让学生分组扮演他们比较熟悉的角色,如有的学生扮演劝说爸爸戒烟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劝说朋友不乱扔垃圾、遵守公共场所公德的角色,有的劝说同伴做文明观众的角色,劝说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劝说者和被劝说对象真实互动,老师首先在课堂上指导劝说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分组模拟表演,再让被劝说对象点评劝说者的效果,最后综合老师的观察和被劝说对象的感受,对劝说者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讲评。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劝说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说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巧妙布置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创设交际情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学习口语交际的第一课堂。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不良毛病和习惯;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充分运用家庭这个融洽的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谈读书的体会》和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讲人物的故事》,这两个口语交际活动,我结合平时进行的读书活动,布置学生回家把书中精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和父母亲人进行口语交流。在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家长利用微信或QQ等手段,对孩子的口语交际作业进行录音,然后将其中比较优秀的作业在家校联系的平台播放,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并说出自己的点评意见,激发学生完成口语家庭作业的兴趣,掌握更多口语交际的技巧,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同样,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时,我便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设计口语交际家庭作业。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我便让孩子向家长学习推销服装的技巧;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便让孩子学习推销水果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家长是房地产营销商,便让孩子学习相关推销房地产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研究分析生活中推销员主要使用的推销方法。学生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了做一个小小推销员的交际技巧,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商品时,就会游刃有余。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程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即“三维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还小,对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备课时直接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有的对于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缺乏理论认识,虽重视但表述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导致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就把课堂放给学生,对学生听之任之,学什么由学生决定,这种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有的教师还认为上课是不需要目标的,只要把全部的知识点讲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没有目标,教学就是无效的。

2.行为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考量的是学生在教学结束后的行为变化,所以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使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等,这种表达方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使”“培养”“引导”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表述,这就把教师当成了行为主体,是不正确的。

3.目标陈述过于笼统、抽象,缺乏观察性、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用来指导和评价教学活动的,所以行为的表述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易于评价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掌握”“认识”“理解”等比较笼统、抽象的行为表述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之后预期结果的具体程度的描述,这种表述操作起来缺乏指导性,评价起来难于操作,课堂教学将很难实施。

4.预期结果表述过于空泛

通过教师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试图达到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可实现、可测量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注重明确性和具体性,不能过于宏大和空泛。然而有的教师常常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这类目标过于抽象,仅仅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根本做不到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准确衡量。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

利用行为目标表述法,它包含四个要素:学习者、行为、条件、标准。

1.学习者

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主语是学习者,例如,写明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结果,而绝非教师的行为,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为:“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教会学生……”等,这都是错误的。规范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主语是学生,例如,“学生能列举……”“学生能指出……”“可以背诵……”“可以说出……”等描述。这个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变化,如果教学目标用教师的行为来描述,就会变成教师完成了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完全是根据教师的行为变化来判断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不是学会和掌握了该知识。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教学目标才算完成。

2.行为

行为是指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检验的行为,这个要素是目标表述中必不可缺的。它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来表明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是怎样的。有了行为要素,教师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具体行为变化,来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宾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如“列举”“背诵”“说出”“指出”“说明”等,宾语是学习的内容,如“比喻句子”“课文内容”等。教学目标应使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避免使用“知道”“了解”“掌握”等这种模糊、笼统、难以观察和测量的描述内部心理的动词。例如可以将行为表述设计为:“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能背诵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等等,这些表述就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

3.条件

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

(1)信息因素(教科书、工具书、资料、笔记、手册、表格等);

(2)人的因素(个人独立完成、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进行);

(3)环境因素(空间、气温、光线、室内外、噪音等);

(4)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5)设备因素(工具、图纸、计算器、说明书等);

(6)问题明确性因素(提供什么刺激、刺激量的大小)。

在描述条件要素时,要注意不能把教学顺序当做行为的条件。例如,“阅读完第三自然段以后,学生能……”这只是教学顺序,不是行为的条件。

4.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