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篇1

【关键词】实现;教学高效;初中地理课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严格的强调课堂教学和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落实措施和方法则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大内容,但对于师生互动提出的要求更高;所谓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1.创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达到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格培养

“师生互动”强调的是一种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程度等等,以此来准备资料,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为师生互动和提高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考力;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1)借助课件增兴趣:很讲究的课件能够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且接触学习内容;(2)化繁为简显实效:每个课程中都有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学生也会兴趣降低,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化繁为简学习内容,把重点突出、难点揭破、疑点明朗,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和解释;(3)活动设计提效率:课堂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4)小组合作现高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是探究学习、互相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体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品质;每节课后都应该做以总结,主要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佳、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差,哪个部分适应少数学生、哪个部分适应全体学生,都要通过课后反思和总结而得来;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2.树立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树立创新启发的问题课堂、树立凝聚知识的直观教具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建立高效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3)服务与被服务的传承关系;(4)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这就是真正的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是:“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拨动智慧火花的金点子,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是少不了问与答的课堂效果。

所谓的直观教具就是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地球仪,它是把地球与地球上的山水地名比例的浓缩在手掌之中,使学生直接“看到世界”、“摸到世界”、和“想到世界”,当然现代教学直观教具还有各种教学媒体,如: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投影、幻灯、录像电脑以及“3s”技术等等现代电教设备,以便更加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能力。

3.加强爱国精神的指导、强化地理课程的学习目的,懂得热爱社会的良好心态

3.1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环境、人口、资源等等问题的教育,提高可以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具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目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尽管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总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等方面,引起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环境文明”和“新生态人口环境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用运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用运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运科学的知识改造自然。

3.2乡土地理也应纳入正常教学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国的水资源一节,在讲到黄河水资源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我们教室里的用电是哪里输送来的?学生回答是刘家峡水电站和甘肃省白银市平川火电厂输送的;学生的回答很容易让他们想起黄河水的资源与煤矿矿产资源等等,这是乡土地理知识和自然资源的宝贵性。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策略分析

引言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地图中隐藏着浩瀚的知识,仔细读图,众多的地理特点和规律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地理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地理图表题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中地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许多老师的认知下,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背下来,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学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图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其实,地理图标作为地理语言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和表达[1]。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缺乏重视,将地理学科划为副科范畴,没有给予重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地理学习,对于地理读图分析也缺乏练习,由此一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活跃,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图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提升其读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熟练掌握教材中与地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地图是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基础,对地图中相关信息的解读在地理综合测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识别并记忆地图中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并对相关的地图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与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对比识别与记忆一些分布图、地形地势图、统计图以及景观图等。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逐步树立识图意识,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相关要素,并对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可以逐步养成学地理这门课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中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读图的升华阶段,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图、析图、记图能力。动手绘图,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一,自编制图。在地理教学中,在预习或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编制地图,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文字内容变成图,把繁杂的知识变得直观有条理,易于记忆。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绘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图和地球公转图,通过图清晰地看到,在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二,拼图、补图、填充图。利用填充图熟练绘制重要地图。比如在世界经纬网格上描绘世界轮廓、各大洲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河流、山脉、平原、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上填上各省的省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画出世界的洋流和四大渔场;用拼板拼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老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网络上搜集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清晰的地理图文提供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分析地图时,注重图中包含的隐性信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注重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比如老师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节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结束语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剑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1):215.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媒体辅助

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格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此类文件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地位,因而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

一、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多元信息传播形式、广泛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大放异彩。从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影响,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匮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媒体以独具的信息资源传播优势,现已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并增强了课堂活力,但在此过程中对其探索实践依旧浅尝辄止。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受观念行为束缚,不愿在新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过多的尝试或投入,片面认为学生容易受其他网络信息的吸引,导致其学习实效不高。而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则表现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即过度依赖新媒体教学,弱化了自身主导职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难以深度挖掘其个性潜力,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目标实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价值优势毋庸置疑,但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它更多地定位于辅助教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容易造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混乱。

2.能力不足

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教育创革的重要之举,对师生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从教师维度上,新媒体运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但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例如,在地理课件编制上,高中教师往往仅针对某个知识点,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却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梳理,多为零散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不利于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同时,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从学生维度上,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其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但也暴露出了他们自律性差等问题,受多元文化生态的浸染,容易偏离地理自主学习主题,无疑对其未来成长与发展不利。

二、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对师生提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需理性分析、准确定位、优化全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转变思想认知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微信、云盘、微课件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之前,首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正确认知它的功能特点及价值定位,深度研析教材知识重难点,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学生学习,建立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展。例如,微信更便于师生互动交流,云盘有助于地理资源共享,微课件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院校应主导相关教师加强环境建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及装备,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学习活动,转变主体思想认知,提高其应用实践技能。

2.提高媒介素养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整合存储功能,承载着众多地理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新媒体都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需教师作出合理筛选,因而对其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新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创设虚拟情景,通过影音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延伸学生感性认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适时恰当的引导,继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对此,高中应积极组织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传输素质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学校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尊重和释放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以引导修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新媒体支持下高中地理翻转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5(15):85-86.

篇4

【关键词】新形势 高中地理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39

新课改推崇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影响着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W。新课程理念较传统观点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生的品格塑造,而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忽略的要点。无论是教学系统内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还是在教学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型理念与传统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出入。笔者将从这两者关系出发,分析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型高中教学方式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就如何高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分析。

一、对当前高中地理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成绩通常被视为判定学生学习优良的一大重要标准,成绩代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学生的名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通常很低,而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然而,实际上,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传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成为知识传输的主要阵地。教师把传输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去对待,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引导,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高分低能,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应用,也制约着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地理教学方式的反思。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阵地,而是需要把它变为教师与学生两者的舞台。另外,传统教学中还存在一大不足即教学缺乏可变性。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继续现阶段的教学,这就导致教学缺乏创新性,也缺乏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教学欠缺对学生具体情况特殊性的考察。

根据笔者的调查,相当一部分高中文科生表示,尽管自己学习文科,地理也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但对地理仍然无法调动充分的学习热情,觉得进入高中后接触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太强,过于枯燥。实际上,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教学本身缺乏趣味性,二是学生自身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的分析,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沟通,但是,沟通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缺乏的。一部分教师把上课当作一种任务,上完课就和学生失去了必备的联系,导致教学仅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的沟通,教学也因此变成了一种单线联系。

二、对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重视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教育模式也应具备时代性的超越,教师不应一味使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精华,为课堂注入活力,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小组教学、分化管理等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给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加强教学线上和线下的联系,加强教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知识的时候,比较自转更替和地方时知识点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白天和黑夜的不同,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计算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时间,这样在有效提升学生的时间计算水平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认识,帮助学生将课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知识体系庞大,分支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每一块知识都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比如在学气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以及全球大气环流展开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分析,教师可以以七月份地中海为例,分析地中海的气候的同时,研究大气分层、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提升实践技能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作为一门和生活关联性极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于知识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在教授气候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不同气候的不同表现内容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另外,实际生活中的探究远比课堂上的理论分析要可靠得多,比如,在学气这块知识,谈及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就全球变暖这一具体的现象,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探究,对生活中的工厂污染情况进行实际的调查,具体了解全球变暖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另外,开设多种类型的活动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

(三)加强师生合作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察工作,通过对教师定期教学工作的考核,监督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积极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和学生需要展开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比如,在学习海水的运动时,学生对于这一块知识,尤其是洋流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缺乏明确的感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一些模型,画一些分析示意图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球运动

从国家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核心素养不仅在于本学科的知识素养,还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素养,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共同素养。在高中地理学科别是地球运动部分,由于空间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挫折感。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效率。

一、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翻开高中地理教学目录,可以发现地球运动知识章节在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运动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环节。在地球运动中,包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等空间运动,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说,在地球运动中教学地球公转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物理常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手电筒照射的光线照射地面具有能见度,但能见度有一个范围,只有在该范围内才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并且手电筒移动的话相应视线范围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范围大小不会出现变化。老师在讲解晨昏线的知识内容中,就可以以该小生活物理常识作为“导火线”,将手电筒照射地面的范围和太阳直射地面的半球作为对比,将照射的最外圈和晨昏线作对比。还可以横向移动手电筒,让学生明白晨昏线的运动原理。通过这样结合手电筒照射形象化地教学讲解,学生对于晨昏线有更深地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及其他知识也能结合生活物理常识进行发散性思考。

二、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高中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学生对于网络科学技术已然有深入了解。那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幻灯片、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有更直观地了解。

比如说,在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关系的知识点时,由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一时半会很难把握地球、太阳、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老师可以事先从电脑上下载和制作地球、太阳、月球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照射范围的交替会发生白天和黑夜现象。同样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而使得人们看不到太阳,这种现象就是日食。这时候老师可以暂停播放,指出月球将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给“遮挡”住了,因而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太阳。同理,月食的产生就是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成一条直线时而产生的。在地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电脑计算机技术,能更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将知识点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

三、跨学科“联动”组合,丰富知识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提倡复合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同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不仅是单一的地理知识教学,而需要联合其他学科知识加以丰富,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共通性”,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中,可以结合语文诗句,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当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说法,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这种地理现象是在南北回归线上、南北两极、赤道上,通过语文诗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此外,老师在讲解地球\动中有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物理角速度和线速度关系的知识。如果两者位置一定时,线速度越大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可以得出线速度和角速度成正比;而如果线速度一定的话,位置越近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位置越远的话角速度越小,角速度和位置成反比的关系。将上述物理知识运用到地球公转有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内容中,可以得出在近日点(一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七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远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也就是说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成反比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球运动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后期高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地球运动又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吃力和困惑。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关系,以点带面、联合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6

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涉及到很多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读图才能探寻出真正的答案,要是学生在图形分析方面缺乏能力,就会对其地理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制约了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读学生需要加强读图方面的指导,将图形分析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题型中对图形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做到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解题。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对世界水稻分布图加以利用,第一、让学生对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区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对气候图进行查阅,对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做到一定的掌握。第二、教师让学生对土壤分布图进行查阅,对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土壤做到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就水稻种植区的光照条件、降水量等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容量,也提高了学生对水稻种植区地图的理解,能够对更多和这一图形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第三、教师可以积极推广这样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对别的作物种植区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等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其自然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读图,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应用图文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在图文转换方面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实现提高

同其他课程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题目中涉及的图形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有所保障。把图形表达向文字信息转化,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对解题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做到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文字、地图、数据信息相互转化能力加强引导,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使学生对视图解题技巧做到熟练掌握。以“风频示意图”为例,可以把这个图改写成很多其他相关题目,在题型中,这个图既可以对某地区各月份的降水量表示,也可以对温度变化量、光照时间表示。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分析技巧做大掌握,结合图形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之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答案确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大力提高,以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1990年、2000年人口分布图认真观察。但就这两个图而言,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之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的问题,有效筛选信息,这样有利于使答案的准确性有保障,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重视训练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提高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中地理 自主学习

21世纪,我国各个方面发展都十分迅速,主席更是十分重视专业才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了跟随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培养具有综合实践技术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网络是生活的必需品,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部分教育者提出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探析 ,本文就该教学方法做出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存在偏差

高中阶段是进入大学最关键的时期,很多学校把学生的成绩以及其能否考上大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该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教师在上完高中地理课之后留下很多与课本有关的作业,但是学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教师对于学生在这个网络背景下应该怎样进行地理方面的学习,怎样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的能力,缺乏系统的教学指导和认识。网络是学校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网络上相关的知识内容可以大幅度的帮助高中生开拓视野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的进步。根据网络化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对应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完善的学习地理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网络教学设备单一,相关地理教学受到限制

部分高中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学跟不上当代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学生想要通过网络设备获取国内以及国外关于地理方面最新的知识受到限制,网络教学设备滞后会严重影响高中生地理教学的水平,地理教学需要多媒体呈现各种动图和视频,部分高中学校的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卡机的现象,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卡住,耽误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地理教学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想要培养出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拓宽高中生的视野,多方面的接受各个领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采用与网络相关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和可以日益发展的脚步了。想要培养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利用网络打造一个适合当代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新型的模式。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和引路人。在上地理课时要多和学生接触找到其感兴趣的点和面,结合这些东西和网络上先进的知识技术准备上课的内容,利用网络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有趣的有关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的学习技巧又激发了其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在网络的环境下,改善地理的教学方式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地理成绩帮助其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温带、亚热带、亚寒带、地中海气候以及每种气候适合的农业工业时,教师可以提前从网络上找一些关于这类知识的小视频,在学习这节课程以前,让高中生了解一下气候产生的背景以及每种气候的具体特征。借助动画和视频加深学生印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气候知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利用网络改善了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多元化。

(二)开展与网络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

在学校不仅仅上课的过程中要发挥网络强大的作用,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举办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找一些精通网络的人设计一些程序,打造一个地理小知识比赛的平台,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参与这个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系统会随机提出十几个问题,每个题目都有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打才能得分,比赛过后打得又快正确率越高的同学获得升级奖励,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在网络的环境下,在比赛中成长和进步,丰富自身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自主性。

例如:学校还可以联系外部的一些机构,共同合作组织一地理网络大赛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最大化的发掘自身的能力,让其对地理的学习和理解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比赛中每个学生对随机制定的地理领域的气候和农作物加以介绍分析,有专业老师进行评分,分数高者且分析全面完善的同学获得奖励,利用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总结:

综上,在网络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多媒体的技术,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在课下里哟个网络技术举办一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将其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在未来的道路上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相应的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宁章,谢敏.网络环境下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模式应用探析 [U].广西大学学报,2005,(z1):7-8.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资源丰富, 在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的人才标准更加关注人才所具有的地理素养。而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只有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品质与能力, 才能为其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提供条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涵盖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 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给地理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那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恰当设计实践活动, 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强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行动品质与能力。只有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地理实践力, 才能使得他们能恰当借助地理工具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 并产生浓厚的地理探究兴趣, 最终通过地理眼光欣赏与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教材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 还应积极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 使得他们都能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推动自身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力活动的重要素材来源, 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调查某区域环境变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些较为开放的任务, 引导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技术等软件调查近十年该区域的景观变化, 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并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变化原因。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加强, 同时也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变得深刻, 提升乡土情怀。

2 合理设计对比环节, 促使学生区域认知力的提高

区位认知是指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 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预测、解释、分析人地关系系统问题与特点的能力与方法。地理知识在研究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共性, 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却都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同一纬度上的事物, 在东西区域中就有很多的区别, 在南北区域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把对比教学法应用其中, 使得学生在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的过程中, 逐渐强化自身的区域认知水平。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有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提问学生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方向为什么相反?副极地海区为什么北半球存在环流系统, 而南半球不存在这种系统呢?同一海区的西部与东部为什么有的为暖流, 有的为寒流?学生要想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就需要对这些区域先做全面的认知, 接着才能一一将其异同进行对比, 从而逐渐发现一些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如地势、地形、风带与气压带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可针对具体区域中不同方向的洋流分布特点进行对比, 从而精准掌握各个区域中所具有的洋流分布情况。最终, 学生们可得出气压带相同的海区, 由于南北半球不同的风向导致洋流也有不同的方向;海域相同的西部与东部, 由于洋流不同的来源, 导致他们的性质也不同, 从高纬度来的洋流为寒流, 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为暖流等结论。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对比教学中, 可逐渐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力的优化

综合思维属于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 指的是人们拥有的动态、系统、全面地了解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动态性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性较强的地理问题的时候, 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 从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地理问题, 最终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有效防治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就可总结出导致温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在此基础上, 高中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可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究中, 逐渐形成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提高自身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 最终切实优化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再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时候, 还应及时把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阐述, 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理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 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 思维才能更为缜密, 考虑才能更为周全, 以便推动他们策划出操作性更强的荒漠化防治策略。

4 巧妙设计生活情境, 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增强

人地协调观, 指的是人与环境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 崇尚一种融洽、平等的相处观念,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 虽然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假如在未来的发展中, 仍旧用牺牲生态环境为条件来换取发展的话, 那么地球资源将面临很大的枯竭危险。针对这一情况, 要想实现后代长久发展及环境质量优化的目标, 就需要人们都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努力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环保及生态意识的培养, 借助生活事件与现象的恰当引入,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使得他们能明确人类和地理环境间的对应关系, 掌握地理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从而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想现实生活中人类有哪些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一些环节?这些影响属于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受到什么启发?一些学生由城市绿化切入, 谈到增加下渗及蒸发、涵养水源、推动水良性循环、缩减地面径流;一些学生提出清淤河道, 推动水循环;一些学生说企业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一些学生说乱砍滥伐导致山泉干枯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可进一步思考降低甚至消除人类对水循环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 从而使得学生在分析与探究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5 结语

笔者从一线地理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 找寻和总结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落脚点, 并将其恰当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地理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福森.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8 (31) :134, 151.

[2]贾惠敏.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文理导航, 2018 (3) :66-67.

篇9

一、高中地理比较法的类型

1.概念比较

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中,有很多概念相似或易混淆,使学生不易把握。这类知识需要教师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分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高一的“地方时问题和区时问题”,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影响计算精确性。教师可以通过图示,让学生比较地方时与经线、区时与经线的关系,再比较地方时与时区、区时与时区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同一时区内的区时和地方时有何不同,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有什么特点,从而正确分辨这两个概念。

2.图形、图像比较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图表和地图等工具必不可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全面、优越的图形和图像。比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播放动态课件,让学生观看泰国循南河平原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并向学生提问:“人们选择当地作为种植区的原因是什么?”直观的课件使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循南河平原地处北半球,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水量足、地形宽阔,所以适合种植水稻。教师再向大家出示澳大利亚牧场的环境特点,并提出问题:“这里因何不种植农作物呢?为什么用放牧业取代了种植业?”通过观赏课件,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并给出答案:澳大利亚牧场是亚热带草原气候,更适合放牧业。实践表明,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的图形、图像,可以加强对比效果,并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3.同类比较

在地理区域教学中,常使用同类比较法。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在全球各地都会产生诸多自然区域,以及相应的人文发展地区。有些区域、地区较为相似,教师需要把相似点地区进行联系,实现综合讲解的效果,不仅可以增强印象,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及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向学生说明在全球范围中,一些重要的农业区位产生的因素同地域类型的关联,可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同美国五大湖地区玉米带结合在一起分析、对比,并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美国五大湖地区玉米带同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比起来,纬度位置要偏南一些,这是什么原因?”用类似问题带动大家思考,从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地理逻辑水平,使学生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的深层次应用

1.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并非“包治百病”的灵药,所以教师应当综合并灵活地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地理比较法也需要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是同其他逻辑教学策略综合应用。很明显,地理比较法强调寻求所对比二者或多者的相同点及相异点。这种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综合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等共同构建了地理研究方法系统,即地理比较法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逻辑方法综合应用,才能让课堂取得更好效果。比如当探讨世界几大渔场的分布情况时,可以先综合再比较:先找到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的相同特点,即均处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地带,再找到世界另一大渔场与上述几大渔场存在的差别――它处在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位置;然后,对世界几大渔场的分布特点和洋流关系加以总结,从而让学生掌握洋流给海洋渔业生产所带来的关键性影响。

二是有必要同直观的地理教学策略综合应用。要注意地图册、地理图表等工具的辅助,特别要注意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随时添加。此外,观察法、参观法、实验法均具有直观化的特点,亦应为教师所注意,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及感性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观察与思考能力。富有直观化特点的方法同地理比较法相结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比如根据A地与B地气温曲线及降水表现的柱状图进行研究的内容,是典型的直观教学法,侧重于图解应用。使用这些图表教学时,可分步实施。首先,带领学生正确判读气温曲线,得到A地与B地最冷月气温数值,并确定两地属于何种气候、位于哪个半球,找出二者的异同。然后,带领学生分析降水柱状图,明确A地与B地的降水季节,再把二者结果对比,找出其在降雨方面的差异,归纳二者的综合气候特点。可见,利用地理直观教学策略与地理比较策略相结合,科学性更强,而且简便易行。

2.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法的转变

教师应当明确,地理比较法可以是教师的教法,也可以是学生的学法,二者并不矛盾,教法可以向学法转化。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开篇即已明确指出: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比较法的灵活应用,同学们需要借助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新接触的知识,对可能遇到的地理数据、事物、现象及区域等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寻求其中所存在的相异点与相同点。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与把握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深层次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地理预期知识产生正确而鲜明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比较法不但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学生,应当成为学生处理新知识、学会新技能、养成必要的地理能力及观点的核心策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利用该方法对地理中的可比事物加以研究,先明确比较目的,再选择比较对象,并按照科学手段独立或者分组完成比较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学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式教学;要点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思维的成熟。高中生的思维和小学生、初中生相比,虽然已经成熟了许多,但是学生们要想走入社会,他们的见识和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采取思维式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洁的概括反应,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学习就是人类思维的最佳体现,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思维式教学的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中他们也是漫无目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们更加的浑浑噩噩,更加的反感地理的学习。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连贯性

学生们的思想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也需要老师们注重思维的连贯性。高中地理课本内容的编写都是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而决定的,课本里面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排列的。在进行教学时,老师们首先应该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教学。还有一个重点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连贯性。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们学习的精华,是学生们掌握知识最快的捷径,因此,课堂上的学习应该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在每一堂课之前,老师要确保我们这堂课所讲的内容,讲课的顺序,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学生们能够跟上我们的思维,能跟上学习的脚步。现在高中重新接触地理的学习,虽然还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在另一个时段又重新开始了,学生们的成绩也重新开始了,老师们最好能让学生们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自己的步伐。上课是老师们的工作之重,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思维特性进行教学,就要把握好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连贯性。一堂课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做到连贯,有条理。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时也就会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老师的教学特点,从而跟上学习的进度。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内容自洽,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实践性

篇11

【关键词】地理 改革 转变 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施行将近一学期。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教学第一线上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下面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的实施,谈一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在模块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地理专家。切忌深挖教材,否则的话,事倍功半,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加重学生负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新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科学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第二,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做一个旁听者,当学生出现难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虽然不做问题专家,但也并非旁观者,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

篇12

目的。

关键词:地理实验;探究;河流水量;因素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构建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探究我国河流流量大小、沼泽地及咸潮等形成的原因。

二、器材准备

【实验器材】一个大玻璃箱、一脸盆水、一些冰块、一次性纸杯(杯底扎一些小孔)、三根吸管、三支滴管、一大堆沙子、红黑色墨水等。

【其他设备】摄像头、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

展示材料:黄河在养育中华儿女、保卫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炎黄子孙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全球河流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黄河寻到踪迹,黄河的泥沙、悬河、洪涝、断流等问题更是堪称世界之最。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7年到1999年,几乎连年出现断流,且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给黄河下游带来了巨大危害。那么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实验。也许这个实验不能模拟出黄河断流的全部原因,但它将会让我们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产生一个全新的思考。

(二)实验探究

请4位学生按表1步骤完成实验(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直接投影实验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并将影响因素写在表1的横线上。

师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降水、下渗、地下水(流域植被覆盖)、支流水、冰川或积雪融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排放等。

师问:这个实验没有模拟出来的因素还有哪些?(提示:可结合长江流域图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

生讨论回答:湖泊水和蒸发。

承转: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按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空间维度归纳到表2中。

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同学评价。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按分组自主完成表3中问题,完成好后,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当然,有些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特殊原因。例如,黄河下游断流还有水价低廉、浪费严重、水库调节能力弱等原因,珠江口多发咸潮有人为无序挖沙,导致河床下降等原因。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四、教学反思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非常少见,可以说这节课开创了地理课堂实验的先河。当学生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被搬上讲台,显得非常兴奋。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而且,本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及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篇13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别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应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地理教学;兴趣;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应与时俱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激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地理知识。如6月22日为夏至日,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在夏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最长?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到秋分时,再让学生观察:学生都说黑得越来越早了,下午六点多就黑了,通过让学生观察,得出北半球从夏至到秋分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而且夜随着时间推移会更长。对于高一第一单元最难懂的昼夜长短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如学生出去旅游,到山上为什么感觉比平原凉爽,结合一首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就能说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利用这些和生活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不仅深刻记住了所学知识,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二、寓教于乐,激发记忆

高中学生感情丰富,一切新奇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何变枯燥为有趣,让学习变得好玩,寓教于乐,妙趣横生,便成为地理教师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艺术。“寓教于乐”是一条成功的教学经验。1.幽默法。记忆我国甜菜产地“内、新、吉、黑”四省,读作“内心极黑”,讲课时告诉学生某个人“内心极黑”。记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大)—阴山(饮)—贺兰山(喝)—巴颜喀拉山(八)—冈底斯山(缸),讲课时告诉:“学生武松三碗不过冈,我们大饮喝八缸,够能喝吧。”记忆我国五条纵向铁路干线从东向西和陇海—兰新交汇的铁路枢纽徐州(徐)商丘(商)—郑州(郑)—洛阳(落)—宝鸡(宝),讲课时告诉学生:“徐高郑落下一块宝物。”通过谐音变成大家熟知易记甚至歇后语式的句子。在幽默、笑声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简化了记忆量,从而达到在兴趣中学习的目的。2.顺口溜记忆法。(1)长江流经省区顺口溜“青川藏滇渝两湖,江西安徽与苏沪”。(2)黄河流经省区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和豫鲁”。(3)南极像“蝌蚪”,中山站在“蝌蚪”头部临印度洋,长城站在“蝌蚪”,蝌蚪尾部临大西洋。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记忆的能力。

三、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能力培养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地理实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满足学生“做”的愿望。采用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学习,运用一系列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例如,新教材必修一“热力环流”这节课,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多,难。怎样在讲授中让学生弄懂这艰涩难懂的知识,教师买了一个大大的“长方形”鱼缸。在鱼缸一侧放“冰块”,一侧放“点燃的蜡烛”,经过几分钟很明显地看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一个环流圈。学生在这几分钟时间里都特别期待。特安静,最后看到热力环流圈,学生特欢快,愉悦。上这节课很能感受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兴趣,学生踊跃发言,还说了很多“创新”的点子,如夏天“荔枝”上放冰块就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真正能感受到学生在思考,在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教师在讲“常见天气系统”这节课时,拿来鱼缸,中间放挡板,左侧放蓝色钢笔水,是冷水,右侧放红色钢笔水,是热水,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并且自己试验后,能很快得出结论。活动中既有合作探究,更强调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思维,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情境,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利用自我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思考问题,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教学效果好,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地理教学多数集中于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地理活动。比如,组织地理知识比赛,让学生体验竞争的乐趣。树立地理学习的榜样,向榜样学习。开展分组学习,可以营造合作的学习环境。例如,上次到一个学校参观,他们学校每个班的教室三面都是黑板,上地理课时,教师把学生分为六个组,给出讨论的时间,针对学案出的六个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说出本组的答案,不足时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总结,给每组不同的加分,一学期下来,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资鼓励。“合作学习”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合范围和适用对象,更多时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可“为合作而合”“为讨论而讨论”。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重外在表现形式,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话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认识。如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即可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获得。通过合作竞争学生能更快地学到知识,吸收知识。

总之,地理教学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让地理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作者:张宁宁 单位:河北黄骅中学

参考文献:

篇14

1.自主质疑

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同时发现、提出并记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主动参与,参与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教师的工作就是认真批阅预习学案:一要整理记录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二要记录学生预习好的方面、预习好的和预习较差的学生名单;三要分类记录知识漏洞、思维偏差、书写表达不规范等问题。学生的问题也不要全部放在课堂上解决,对预习质量较差的个别学生通过单独交流,帮助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而忽略学习差的学生。通过自主质疑的反馈,既全面掌握了学情,为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又为课堂教学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节省了时间,赢得了效益。“热力环流”的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直观理解空气的热膨胀、冷收缩现象?(2)热力环流图太抽象不易理解,空气的运动方向搞不懂?(3)如何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和气压变化关系?(4)如何比较气压大小?是不是高压大于低压?(5)判断气压高低是否可以根据等压线高低直接判断?(6)山谷风和城市风会不会分析?(7)海风和陆风是怎么吹的?(8)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9)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欠缺、个别学生生活经验错误。

2.互动排疑

这是教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例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合理搭配,组成生生互动小组,一方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互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生生互动中巡视,适时点拨,重点关注预习中错误较多的学生,注意不是就题论题,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挖掘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除了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外,还要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对话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等。在互动排疑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由主讲变主持。学生不仅解决问题,更要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悟问题解决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3.精讲释疑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是不要讲,而是如何有效地讲。教师要杜绝没有重点、主次地“串讲”和根据自己意愿、思路地“灌讲”。应该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总的来说,教师讲解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在互动排疑中或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度,一要探究错因,在讲解过程可以还原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讲解,找出学生错误根源,让学生发现错误,反思错误,纠正错误;二要点拨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在互动排疑中,引发“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新质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有争议,需要教师讲解。笔者首先在等压线上画了a,b和c三点(见图1),A′,B′和C′的气压分别取值为900(hpa),950(hpa)和900(hpa),通过刚才分析的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垂直方向上a的气压比A′大一些,b的气压比B′小一些,c的气压C′小一些,所以a,b和c三点的气压可以相等即在同一等压面上,验证了气压高等压线上凸,气压低等压线下凹结论的正确性。5.练习馈疑课堂练习的当堂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或选择好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体现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就是数量要适度,限于课堂时间确保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选择或设计练习。

二、“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优势

“五疑导学”模式的实践,带来了高中地理课堂的变化,使课堂更有了“生态味”,主要体现在: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2]因此,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两者互利共生、共同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即平等互助的双主体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教师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发挥自我主体。“五疑导学”模式通过学案导疑,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质疑权利,在批阅学案中尊重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与学困生的答疑平等交流。在互动排疑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法、智慧、错误、争论充满课堂,倾听每位学生声音,不断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实践了生态课堂理念。

2.建立动态平衡的教学机制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状况成为课堂活动的切入点。[3]“五疑导学”模式让教案变学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预设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打破原有生态因子(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学生解决问题达到平衡,学生生成新问题,再次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学生再次探究,寻求新的平衡。因此,课堂教学处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稳定之中,在设疑、质疑、释疑的生态链中走向和谐高效。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生态课堂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上述理念,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五疑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疑问,选择了合作交流、实验演示、支架式、对话式等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较好地解决了热力环流的预习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五疑导学”模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4.构建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生态课堂是联系的课堂,各生态因子之间(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理解,促进发展。[3]“五疑导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组建小组,形成新的交往场域,在该场域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小组与老师进行多维互动。在教师合理组织、科学引导和积极参与下,互动交流渠道自由通畅,质疑在互动中生成,智慧在碰撞中产生,思维在交流中升华。如互动中生成了“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办法,在精讲设疑环节,教师还是点拨引导为主,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5.形成多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多元发展性评价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有尊严地学习。“五疑导学”模式中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教师在预习状况、课堂表现、互动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馈评价,强化激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不断认识和了解自我,增强学习的动力,优化学习方式,开发非智力因素,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多元发展性的评价,帮助师生建立信心,进行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有利于促进师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

三、“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