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概念范文

汉语言文学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3 14:3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汉语言文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汉语言文学概念

篇1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作者:蔡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

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

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篇3

汉语言文学作为具备悠久历史同时又能够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的专业来讲,该专业所进行培养的人才自身应当具备非常强的独立审美的能力,在面对工作社会的时候,不单单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挥来进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进而来给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与自身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人格进行塑造,实现使自己的审美品位得到全面的,不断的提升,进而来实现使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所指的学科知识论主要是指传统学科的教学理论具备的主要教学指导思想,学科知识论主要是认为我们发现感知的所有存在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且融会贯通的运用就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职业能力,所以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务必具备知识了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其中的实践课就应当归属于理论课知识的附属演绎。在我国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和理工科学科两者进行相比,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实用型并没有那么强,同时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相比理工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从根本上谈汉语言文学不单单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种简单的传承,同时还是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对学生自身要求具备较高文学素养,不仅仅可以熟练地进行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自身具备比较高的文章写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语言文学的文言文能够有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以及书写表达的能力,不仅要对文言文可以读懂,同时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以及同音字还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和融汇贯通的运用能力。

2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像数学之类的科目利用公式就可记住一个概念。汉字的组成就具有字和音两个概念,还有它所表达的意,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需要不断地渗透才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完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实现改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基础型内容,尤其是许多教师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课堂讲授法来传递汉语言文学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分析,讲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画出重点,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上课根据老师的要求记笔记,下课同学之间对照笔记,考试的时候划范围,全凭知识的积累和背诵,学生鲜少有自己的理解,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对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文学素养来说并没有益处。

3优化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措施

3.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正所包含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及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非常多的文化课程,这其中所学习的学科课程包含的内容之间具有文化的交叉和重叠,例如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概论中所包含的文体学知识和写作学,之间存在的重复和交叉设计的教学课程的安排非常不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形成比较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非常低。因此在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上主要把学生来为课堂的中心,作为老师应该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做到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而老师则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解答课堂上课下疑难问题的角色。

3.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具备的应用性主要是体现在对学生就业时的导向,主要强调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最根本的应用能力,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岗位,实现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对于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我国古代作诗中所用到的平仄,以及对联中所用到的虚实进行融入学习,综合的让学生进行掌握,这样不单单的增加了学生们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致,同时还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得到传承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办法,对学生是没有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当积极进行对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引进使用,做到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让老师自己进行制作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动画,保证学生们在一个舒心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教师来应该做到以汉语言文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和特点来进行分析,不断地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探索出最佳适合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育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结论

篇4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

篇5

1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有多重概念和方式组成的综合性教学,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属于应用型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技能分工与社会化分工建设不断的精细化,使得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各个分类情况,逐步的朝着应用发展。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却能够创造出会效益。社会的不断进步,技工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知识的精通熟练。在技工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技工学校中,首选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由于这些学生都处于16岁至20岁之间,在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容易出现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因此在技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严格的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这种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当前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逐步呈现出一个高应用性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3修订教学计划

在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实施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欣赏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与编辑出版的基础知识联系密切。也是目前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主要向社会输送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汉语言文化知识,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高校招生数量增多,近年来社会对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经趋近饱和。这种时候,高校需要积极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培养现代化的专业型人才。

1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资深的教授,在课堂上几乎不和学生进行学术互动交流。其实,对于当代大学生,他们拥有丰富的见识,思维十分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学时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和简介,帮助学生构建自主、自律、自觉的学习习惯,焕发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1.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这就是创设课堂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通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将课本内容以文字、图片和flash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减少教师的板书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形象的信息进行吸收和概括,促使思维相深层延伸,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3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行灵魂美化和升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输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教会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人文教育要体现出责任教育、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内容。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实施

2.1改革教学理念

当代教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体现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核心,积极研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最后在课堂上努力构建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体系。教师这些教学理念作为个人教学的指导方针,重视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理念。

2.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式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从学科性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质为原则,采取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规律。比如在讲到民间文学的知识点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活动,通过和其他同学交流个人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看法和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借此激励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民间文化遗产,对汉语言文学的升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文章主要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分别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做了详细的论述。总之,在写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专业理论,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使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散发魅力。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篇9

关键字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探究

引言:

文字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继承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社会发展节奏比较快,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在阅读时间以及文学鉴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呈现的必然现象。汉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社会文明以及物质、科技文明的发展与汉语言文学密不可分。为此,我们要提升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推动中华文明的长远发展。近年来,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愈发深入,不少网络流行语悄然而生。对于网络语言的形成,一些学者认为是传统语言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在为汉语言文学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所谓网络语言,指的是在新世纪时代的网络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提高交流效率或者由于各种其他需求和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汉语言的语言形式,也可以被简要的理解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方言”。而网络语言由于其特殊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褒贬不一。例如,一些网络语言偏向于专业(如:因特网、系统、病毒等),而一些网络语言则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伴随着网络虚拟而产生的(如:菜鸟、稀饭、蓝瘦等),这种类别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如7878表示去吧去吧,88表示拜拜),汉字谐音型(如稀饭即为喜欢,蓝瘦即为难受),英文字母型(CU表示seeyou即再见,BF表示男朋友)符号型(^_^表示开心,(。•_•)/~~~表示再见)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和网络的不断发展普及,这些网络语言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并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新时代下的新文化体现。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拥有极广的词汇量

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或者新事件的产生都会以极迅速的速度在网上快速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网络语言,网络虚拟世界由于是基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因此,网络语言也有着极广的词汇储备。例如,火热一时的“博客”一词便是来源于英文单词“Blog”,也常常出现中英混合的如“Hold住”表示掌握全局,“特High”表示特别高兴等词汇,部分网络词汇则是直接音译英文如伊妹儿(Email)嗨(Hi)等直接使用音译代替原单词的形式出现。大事件的发生也会伴随着网络语言的催生,如“钓鱼执法”等,这些都为网络语言提供了极广的词汇储备。

2.追求简洁明了

网络用户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常常催生网络语言的出现,例如,人们为了加速网络交流的效率,追求文字的简洁明了,常用“88”来取代“再见”,“HRU”来代替“HowAreYou(你好吗)”,“484”代替“是不是”,等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的使用,以此来简化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过程,然而这种表达方式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即只能在相似或者相同的圈子内使用。

3.语言表达有着较强的表现性

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交流中,人们为了能够让对方知晓自己实时的心理活动,常常采用一些表情来表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催生了许多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使得人们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交流更为方便简洁,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事人的实施心理活动。例如,感到高兴时用“^_^”来表示自己很开心,难过时用“TAT”来表示自己心情很不好,这些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网络语言,使得网络语言的表达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表达有着更为强大的表现性,能够更为方便快捷的传达出当事人最为现实的心理,因此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4.有着极强的传播性

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相较于从前有着质的飞跃,而一旦一种网络语言被大众所认可接受,其传播途径则不单单通过互联网,甚至于可以通过现实途径所传播,使得网络语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传播。例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很脆弱,随时都有打碎的可能。2016年3月31日,一个叫“喃东尼”的画师在其微博上贴出了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内容为:两个生动可爱的小企鹅是对好朋友,坐在同一条小船上,因为一个小原因(如一方变瘦),小船立马弄翻。这组漫画很快受到追捧,网民纷纷配上新的文字,掀起了一场“翻船体”造句大赛,如:“你要吃重庆火锅吗?我怕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稍后,“说翻就翻”的搭配对象进一步拓展,凡是“搞砸”的事情都可以搭配,如“油价的小船,说翻就翻”“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师生关系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等。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

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任何事物想要得到延续就必须有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语言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简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交往,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诸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调侃网络语言的出现能够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更为贴近人心,而“^_^”等符号类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网络虚拟世界中原本冰冷的汉语言变得更为活泼有趣更有人情味,大量诸如“88”“CU”“MM”等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明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合理的应用此类网络语言,能够加速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效率。这些突破传统的采用符号、数字、中英混合的方式出现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仅打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常规语法和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则,更使得人们能够在压力剧增、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生活。不仅如此,许多网络语言的出现由于是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人物而产生,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风气的走向和发展,例如,“钓鱼执法”“我爸是李刚”等网络语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些社会不好的事件和问题,因此在互联网以及现实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人们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工作做出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极大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着其两面性,即有好即有坏,网络语言的出现在给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且极大程度上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同时,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好的影响。网络语言由于拥有着极广的词汇量,使得一部分网络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轨道,这些网络语言由于过度的追求自由甚至于标新立异,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影响。例如,部分网络语言为了能够达到某种效果,而刻意使用错别字,“咳不容缓”“随心所浴”“有杯无患”等,由于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大多数为青少年,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年龄限制,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判断和经验,过多的接触此类网络词汇容易使得他们有着先入为主的思想,极大的影响到青少年以后的培养和学习,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亦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再比如,由于互联网世界虚拟隐秘,随着催生了一些诸如“TMD”“NMB”等不良甚至具有辱骂等意味的网络词汇,而这些不良的网络语言的传播不仅对人们的用语习惯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不好的影响,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麻烦。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的增强,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多的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和学习,如果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不加以控制和规范,不仅仅会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极大的影响到我国的长远发展,因此,针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必须要有着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从而达到汉语言文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语: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是互联网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由于网络语言还处在一个既不成熟也不稳定的发展进步阶段,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既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极大的威胁和限制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过说到底还是其利大于其弊,对于现实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益处。至于网络语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保持并持续的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则还需要经过一段极为漫长的观察方能确定。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普洱学院学报[J],2016(01).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J],2013(23).

[3]刘梅.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5(07).

篇11

论文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乌尼日、胡玮.全球经济转型视野下西部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篇13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文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8]。

篇14

就昨天清风突然间就能联系自己了,就是有在那个QQ上问了一下自己说现在还玩QQ吗这个意思,然后建议就打了个问号问他怎么了嘛,然后他就说很久没有联系了,所以就第一下午其实清风他真的就是也是那种很念旧的人,记忆大概也是排名,反正是应该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吧,相对于网友然后也没有说经常亲口联系,再加上也没有说彼此分享过故事,只是在这一个同一个网站上去了解到了对方的那一些故事,但是呢,就对方还是愿意去相信自己还是会挂念着自己,自己就觉得还是挺感动的吧,也会觉得嗯是一个很单纯,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比较踏实的人吧。

然后后来就我问,说了他去学很远了,然后所以就跟他说我也是学的很远啊,然后他就说,嗯可能我是汉语言文学嘛,他觉得是汉语言,因为他们分数不够那个人选,然后自己就一脸懵逼虫来,就没有了解过汉语言,你自己就知道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是放这种东西,因为我报考的这个学校就没有汉语言,就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后来经过他的解释也想理解了,可能就是其他学校或者说其他成分就有吧,但是广东省的话,这些学校基本上好像都是汉语言文学,也有可能之前自己没有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所以呢,也就没有说特别的关注了一下,究竟有没有汉语言这个专业了。

然后就我们基本上都没有上课了,就是军训了,然后在开学典礼上就是有讲了一下这个汉语言文学在这个学校的定位,以及那些教授究竟有怎样的资本,然后最后呢也是有听了我们专业的那个课的老师讲了一下这一个汉语言文学,接下来会讲什么课,然后会有怎样的作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当然也说倡导我们可以创新性的去学习,要不想要说用那些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的那些学习方式,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这样子。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后悔吧,就好像其他的专业不是很适合自己,自己就觉得在这个专业里就可以更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可以往自己的身上要去发展一下,学习了可能就没有那么吃力了吧,然后也有看了一下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真的挺少的,就星期四甚至都没有课,如果把体育课都排在星期四的话,那才说明强调课,然后星期四基本上就没有课了,现在大家就是有时候得考虑一下,星期四没有课的时候应该干什么,因为其他的话这种事都是有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然后好像还有一节英语课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