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3 14:3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营商环境的背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术;早期床上活动;腰背部疼痛;影响
B超引导条件下经皮肾脏穿刺组织活检术主要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理性检查与诊断之中,其发展历史已接近60年[1]。经皮肾脏穿刺组织活检术属于一种有创的临床诊断与检查方法,为减少术后出血,一般的做法为术后保持绝对卧床6h,严格卧床时间24h。绝大多数患者由于长时间平卧而发生腰背疼痛等方面的临床症状,其舒适度显著降低。有研究表明患者卧床时间与腰背疼痛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该术式在国内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其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2]。然而由于尚无一个确凿的证据支持早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因此临床推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本研究主要采取早期床上活动的方法,旨在缓解患者的腰背疼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我院行经皮肾穿刺术的60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3~66岁,平均(36.30±5.28)岁;临床诊断结果:肾病综合征13例(占21.67%),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占16.67%),狼疮性肾炎9例(占15.00%),紫癜性肾炎8例(占13.33%),糖尿病肾病8例(占13.3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2例(占20.00%)。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5~68岁,平均(38.11±6.38)岁;临床诊断结果:肾病综合征15例(占25.00%),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占20.00%),狼疮性肾炎8例(占16.67%),紫癜性肾炎6例(占10.00%),糖尿病肾病6例(占10.00%),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3例(占21.67%)。经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患者术后6~24h要求患者保持躯干部着床,能够使得患者头部、上肢及下肢活动自如,可侧卧及自主翻身,不能床上坐起及下床活动。
1.2.2 对照组 本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的活动方法,即:术后6h之内要求患者保持背部着床,可将头部及上肢保持自由活动,不能活动下肢,不可侧卧及翻身;术后6~24h要求患者保持严格卧床。
1.3 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3]:(1)疼痛评估指数:主要分为无、轻、中及重度4个等级,计分分别为0、1、2、3分,则可将其分数计算出;(2)直觉模拟量表:为一条长度为10cm的直线,两侧分别代表无痛与剧烈疼痛,分值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大;(3)现存疼痛强度:包括无痛、轻度不适、不适、痛苦、恐惧以及剧烈疼痛6个等级,计分分别为0、1、2、3、4、5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所有计数资料均以“n(%)”的形式表示,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的形式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见表1。由下表可知,两组术后10h及24h疼痛评估指数、直观模拟量表评分以及现存疼痛程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既往认为术后早期床上活动会导致局部压力增加,影响组织修复,造成出血。随着PRB技术及穿刺器材的改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国外已有门诊肾穿刺的报道.在美国一些专家认为门诊上午做PRB术,观察至下午是安全的。在我国由于医院设施和技术等因素的局限,大部分还是采用术后绝对卧床24 h,以减少因有创检查所造成的肾周血肿、血尿等并发症,因为患者长时间绝对卧床易出现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睡眠紊乱等,导致舒适度明显降低,所以长时间绝对卧床造成的腰酸背痛是我们临床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肾穿刺术后早期床上活动不会增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显著缓解缓解的腰背疼痛,应在实际过程中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晁爱军,谷贵山,郝勇强,等.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环境;《网络营销》推广
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原因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依靠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共享、处理能力;便捷的通讯能力;快速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力;全球化的覆盖范围等巨大优势,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众多企业借助互联网宣传产品,扩大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开展全球化生产、销售合作。网络营销推广这一新型营销方式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众多企业主流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的营销模式,网络营销具有更高的开放程度,包括更高的信息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域开放程度、信息接收者限制条件更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诸如电脑和更加方便的智能手机等,浏览全世界信息,不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更强大的信息分享能力,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自由信息,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实现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经济,与传统运营渠道和媒体信息平台相比,大部分网络资源都是免费使用的,信息的门槛也十分低。综合以上这些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现代主流营销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电商从业者,《网络营销》的主体已经由高校学生走向平民百姓。《网络营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而向更加贴合大众,时间场地安排更加灵活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过度。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策略
(一)全面认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特点
1、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影响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在册的电商从业者已经突破250万人,隐性电商从业人数已经超过1800万人。由于电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较实体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低,所以电商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也十分复杂,既有专职的电商从业人员,也有大量的兼职电商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已有营销水平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电商从业人员的经营项目等更是十分复杂。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的主体不能仅仅对准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经济教育系统性比较强的高校学生,而要将标准的适用范围延伸,覆盖范围变广。所以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必须做好课程层次划分,既有对准普通大众的通识化教育和入门教育,又要有对准专业研究人才、相关知识基础较强的人员的。
2、全面认识营销工作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基础
就概念本身来讲,营销就是经营主体为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所采取的经营活动。本质即是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因素扩大自身的价值影响,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综合效益价值的最优。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从经济学意义上看,企业营销的结果涉及到诸多影响要素,最主要的包括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以及连接需求和产品的诸如宣传等媒介性因素。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最重要的是产品营销。产品营销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营销主体输出的产品质量来实现营销,产品质量是影响营销的本质性因素;其次,市场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媒体营销对于营销工作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大众信息渠道来源广,市场竞争激烈,依靠媒体进行营销对于营销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也是最具有自发性的营销渠道,即消费者营销。消费者营销是消费者获得良好的需求满足后所进行的宣传,大都带有自发性。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推广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首先,由课堂推广向网络平台推广的转变,原因我们在2.2.1我们已经进行分析。但是网络推广在具有其自身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实践性不足等。《网络营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实践性价值更强的推广模式,实践性的缺失对于推广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复杂性是以往市场经济活动所难以比拟的,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本身也给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鲜活的案例。
(二)突出《网络营销》推广内容特色,注重推广效果
1、转变营销理念是《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的重点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较传统营销有着很大联系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必须辩证的对待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关系。首先,网络营销虽然在营销方式营销理念上和传统营销有很大区别,但是产品营销依然是网络营销中的决定性因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仍应引导学习者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营销理念,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应使学习者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营销特别是互联网媒体营销多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习者掌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品牌价值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课程要使学习者树立全新的消费者营销理念,过去的消费者营销由于消费者范围制约,影响范围往往有限。但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得到空前扩大,消费者观点的影响力也得到空前加强,特别是名人效应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内容及方式应与时俱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众多市场主体借助网络平台进入电商市场,其中既有白手起家获得成功的案例,也有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惨痛的失败教训。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应注意引入这些鲜活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给后面的人以具体化感受。另外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也不应该忽视实践性,但实践性推广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运用现代化技术让学习者模拟进行网络经营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网络营销的能力水平。
三、总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既要有课程精神的坚持,也要有推广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学习者全面掌握网络营销的特点和技巧,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帮助。(作者单位: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吕芹.移动广告:动起来的价值[J].互联网周刊,2014(11).
那些技术权威机构推出的加盟项目,需要慎重地考虑,因为这类项目大多需要专业背景做支撑。他们搞得成功的项目,到了加盟商手上后,却不一定能成功。
前几年,中央台曾曝光过一个室内环境检测的加盟项目。总部确实做得很成功,因为他们好多人都是环境检测技术员,对操作仪器、检测及优化改造室内环境轻而易举。再加上他们的技术权威背景,因此客户盈门。没想到的是,加盟商虽然能够学会简单的操作技术,却学不去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学不去那种思维能力,再加上缺少权威背景,最后,竟然没有一个能做成功的。
无独有偶,农科院的教授把“无土培植技术”的成果推向了市场。结果,这些在教授们手上能够轻松做成功的事,到了加盟商手上后,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加盟商缺少专业背景。
这类项目,常常在技术转移的环节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推出方无法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技术知识库、思维体系和社会关系一起转移到加盟方。这类项目,加盟时,要仔细考量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对照总部的成功因素,逐项对比推敲;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总部能成功,你也一定能成功!
二、缺少壁垒保护的加盟项目
比如,前几年曾经风行一时的城市休闲布包专卖店,现在,基本都已经关门了。失败的原因在于门槛太低,很容易被仿版;加上布包历史较短,尚未沉淀出文化品牌来。而加盟商因为综合费用比较高,加上品牌力度不够,所以,往往最后就要被仿版产品冲击掉。
类似的加盟项目还有竹碳产品。据中央二台《在商言商》节目介绍,某竹碳公司最红火时,曾发展到600多家加盟店。可是,真正赚钱的不多。
凡是入行门槛低,产品易被仿制,经营模式又很容易被参考,而总部是新企业的,加盟就要慎重考虑了。
三、品种单一的小吃项目
掉渣烧饼都风靡一时,可这几年,这类加盟店已经不多见了。这类加盟店很难生存下来的原因,一是与同类的传统小吃拉不开距离;二是缺少技术壁垒,很容易被跟进。掉渣烧饼或许要比普通烧饼更好吃一些,但它只是一只烧饼。在市场上,很难摆脱传统小吃的发展路线,不可能迅速地产生巨大的品牌附加值。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策略
伴随社会经济愈加发达,我国经济市场生机盎然。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也愈加增大,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此时凸显出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若想取得久远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管理工作严格要求,以此优化内部结构,推动企业完成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然而,我国多数小型企业并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许多大型企业也尚未开拓更大的海外市场。在此背景下,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长久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十分低下
企业和企业之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不断竞争,它们的竞争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企业竞争力中,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用市场经济的同时,市场的活力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就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不过市场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整个市场中企业深入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国情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就导致了工商管理水平并不高,并没有办法发挥出其具有的实际价值。此外现阶段还有很多管理人员在企业实际经营的时候,严重缺乏协调的意识,用户的各种需求并不能被充分挖掘,企业内部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互动和沟通的途径,另外造成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因也和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有直接关系。很多企业现阶段都引进了国外十分先进的工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其核心理念却出现严重偏离,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被严重忽视,导致整个工商管理机制并没有实际作用。如果想要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工商管理的相关机制去不断完善,在实践的同时将管理机制建立出来,对市场发展的动态去积极关注,把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管理协调好,以此对企业工商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并将企业竞争力有效增强。
(二)管理目标混乱
现阶段,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完善工商管理工作系统。但是多数企业在开展工作时期未设立明确目标,使得管理工作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究其原因,多数企业只在乎眼前生产经营带来的短暂经济效应,却忽视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建设,并未对企业未来进行展望。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若想取得长久发展,此种做法只会让企业愈加走向崩塌。
(三)企业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
目前,在对我国企业类型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国内加工生产型企业数量较多,并且,许多企业经营都是靠接取外贸加工订单来获取利润,但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体现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转型难度。可以说,加工生产型企业往往是产业链中的最底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单纯地加工生产型企业不适合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如果不能尽快地进行转型,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就很容易随着经济发展被淘汰。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工商管理需要有人来完成,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如果不能保证管理人员的良好综合素质,就会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开展效果。因此,如果企业想要提升工商管理水平,就需要先从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着手,企业应该根据各部门的管理需求,做好管理人员的更换,引入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提升工商管理的综合化管理能力。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有很大关系,企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才这个重要的基础,只有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提升人才储备,才能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接受培训,转变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确保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另外,企业还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高校内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入专业管理人才,也能让高校生提前积累实践经验。
(二)优化管理制度,注重培训考核
开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以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企业应建立一个考核机制,企业要注重工商管理培训考核,在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工商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系统化考核,最大化提高考核结果准确率。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企业形成完整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建于其上,并根据市场形态及时进行转换。借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外展开大量合作之力,借鉴西方工商管理模式,构建一套科学性的工商管理模式。此外,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愈加完善,我国相应法律法规也逐渐趋于完善。因此,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化、良性化竞争,保障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做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通过企业工商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为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思嘉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J].经营管理者,2019(11):52.
关键词:法商管理;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44-02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更是一个法商结合的新经济时代,法制化和规范化是这一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各种法律规范为前提的,同时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也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经营行为。基于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这种新的需求,我们从法商管理双重视角研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这对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对如何培养真正的“精商明法”的法商复合型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法商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关于法商管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有关法商管理的研究文献也很少,我们根据少量文献资料和有关学者的观点,从字意上来理解法商管理的概念,认为法商管理是一个综合了“管理”、“商”、“法”三层含义在内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通过人们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的全新的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手段相比,法商管理通过综合运用法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的商业经营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从而使企业的商业经营更为规范和合理。可见,法商管理测重于从商业经营规则和法律法规规则两个方面加强对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管理,这显然是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商管理可以有效地分析与防范企业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一个投资项目的管理,按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我们要对它进行各种商业分析,比如投资报酬率、盈亏临界点等财务指标的计算,显然,这是传统商业管理的分析方法。从法商管理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除了要进行商业分析以外,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风险分析,因为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会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条款。因此,学校必须要求学生进入企业,这样也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以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分析与防范企业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
2.法商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商业行为。众所周知,企业的商业经营活动必须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企业依法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益主体,其在进行商业经营的过程中,必然要与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客户、供应商等企业外部经济利益相关者发生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而企业内部的这些经济利益关系,又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劳动法、会计法、产品质量保证法等。这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离不开法律的调整和规范。因此,法商管理和以往传统管理相比,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商业行为。
3.法商管理完善了法律运作。法律是保障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利器,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营管理时,不仅要有法律思维,而且还要有商事思维。而法商管理恰恰融合了“法”和“商”两种思维,这说明法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不仅要求企业要有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有按照商人的理念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法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规范了企业的商业经营,而且逐步完善了法律运作,从而为保障企业能够自主经营以及为企业创造规范、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4.法商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在当今法商结合的新经济时代,每个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都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法律和管理问题。显然,法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的提出,为企业有效地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而规范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法商管理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随着2010、2012、2013年三次中国法商管理高端论坛的相继举行,法商管理已成为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新趋势,法商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因此,具体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法商管理能力,高校如何通过创新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法商复合型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应当转移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而在达到这一目的,各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引入日常经济生活中生动活泼的理财案例,以便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而掌握在既定理财环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零距离”。
三、法商管理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变革的设想
由于法商管理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各高校财务管理教师在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以培养真正的“精商明法”的法商复合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以确保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强化学生学习财经法规知识的能力。目前,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财经法规知识的讲授。但在当今法商管理时代,法制化和规范化是企业进行商业经营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精商明法”,即不仅要懂经营、会理财,而且更应该懂得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如何经营和理财。因此,各高校教师在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学习相关财经法规知识的能力,以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法商复合型管理人才,适应法商管理时代的需求。
2.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学,则是以企业为出发点,研究企业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该学科不仅涉及的内容多而广,而且其实务也复杂。因此,如果各高校财务管理教师在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势必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感官能力,从而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只有在教学中实施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特点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社会竞争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为此,我国各大高校应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当然,学校还可以分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以便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环节和体制。
4.不断提高讲授法教学质量。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可使教师自由自在地发挥其讲授才能,课堂教学方式灵活自如,师生互动较好。当然,讲授法不应当是单纯的灌输式,而应该是引导和启发式。所以,我们应当变革《财务管理》课程纯理论的讲授方法,辅之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财务案例,以便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5.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政策性强、公式多、涉及到很多的教学案例等特点,如果仅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必然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差,而且大量板书也浪费时间。基于这种情形,高校教师在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大量节省板书时间,而且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动画和图片,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增色。
总之,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法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将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法商管理时代的需要,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将成为法商管理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法商复合型级高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梁捷.应提升企业法商管理能力[N].光明日报,2010-12-02.
[2]王春英.财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法[J].商业经济,2008,(10).
[3]张旭东.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9).
[4]法商管理成企业竞争新思维[EB/OL].中国广播网,2011-09-07.
第一部分,计划摘要。这一部分可以留到最后来写,但是最好要写,因为许多企业高层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逐条阅读你的计划,一个好的摘要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打动他们,从而帮助你获得高层的批复和支持。计划摘要应该最好不超过2页。
第二部分,背景分析。正如前面说的,背景分析是制定企业传播计划的基础。就好像一个病人到医院,医生首先给你开的就是・大堆化验单一样,没有这些化验结果,医生也很难分析你的病情做到对症下药。而制定企业传播计划的必须要首先进行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这个经营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比如竞争者、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环境(比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市场、企业组织架构、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等)。充分的环境分析和比较可以使你的年度传播计划更加有的放矢。
第三部分,确定核心信息。核心信息是传播工作的支柱,所有的传播工作都是为了能够影响受众,使受众从心理上接受并认同你所要传递的信息。核心信息的制定也应该是企业自己的定位加上从背景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推导出的企业最有利的定位两者结合综合制定的。
第四部分,定义受众。受众的定义要做到细分化、具体化,这样传播工作也才可以具体和细分。比如,你的传播方向是汽车行业,那你还需要细化到是汽车整车生产商,还是汽车零配件生产商,或者是汽车经销商。即便确定了是汽车整车生产商,那你下一步最好还可以确定什么样的岗位是你要触及的人群,比如是内饰工程师或者是汽车电子工程师等。
第五部分,制定细化传播信息以及支持事实。因为即便是同一种产品,同一家企业,每一类人群对这家企业的兴趣点也各有不同的。比如同样是做阀门的企业,如果通过调研发现化工行业中的客户最看重的是这种阀门安装是否简易,那么你就需要在未来的传播中突出你的产品的安装简易性。传播信息的制定也要做到具体化,也就是说需要有具体的事实支撑。比如你想要表达自己产品质量的优异,那么就应该准备一些第三方的数据、产品获奖的消息、以及一些客户应用的成功案例等来支撑这一事实。切记不能之谈诸如“我们是全行业的领导企业”这样的空话。
第六部分,选择传播手段。作为一个传播者,需要不断关注最新、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并且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做一些行业调研,比如受众获得信息的手段的调研等,如此下来你所选择的传播手段将会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第七部分,预算估计。根据第六部分所制定的执行计划来估算所需的传播预算。预算的制定要切合企业的实际,如果无法一下子进行大预算的活动,那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先从小的预算开始做起,逐步用实际的效果说服企业管理层投入更多的预算。
“营改增”即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而增值税只对产品或服务增的增值部分纳税。201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施“营改增”,这标志着我国财务税收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实施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必然是有益的。[1]实施“营改增”能够加快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步伐,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能够有效减小其运营压力,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营改增”的实施有利于从侧面促进消费升级及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总体上来看,实施“营改增”能够进一步规范我国税收管理,在税金方面能够为多数企业节省费用,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营业能力,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营改增”对供电企业的影响作用
供电企业属于综合性企业,其业务除了电网运营、电网工程投资、送变电施工等,还会涉及培训、资产管理等业务。“营改增”背景下,供电企业税收产生的主要变化包括:送变电施工方面,主收支基本上由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电网运营业务方面,高可靠供电收入、小区配套收费、新增不动产及输配电成本等由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建筑服务增值税方面,增值税专用发票可用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对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及新增不动产可分两年从销项税额当中抵扣;资产管理、培训等业务由5%的营业税转变为6%的法人增值税。[2]
“营改增”对供电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以往小区配套工程费以收入额3%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则转变为按照不含税收入的11%来缴纳税额。“营改增”前,高可靠电费收入营业税按收入额5%缴纳,“营改增”后转变为不含税收入的11%来计算应纳税额。不动产方面,若纳税人所出租的不动产是在2016年5月1日前获得,所缴纳税额可按租赁收入的5%计算;若不动产是在2016年5月1日后获得,纳税额则按照租赁收入的11%计算。以上业务采取适用税率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额后,与规定相符的进项税可用于抵扣。[3]
电网工程投资方面,相关建筑服务均被纳入到增值税范围当中。与电网工程投资相关的安装服务、工程服务、维护服务等,所获得的对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用来抵扣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在上述情况下,所实施项目整体工程造价将有所下降,税款资金流出也会有所下降。也就是说,“营改增”实施后,短期内会造成施工单位收入下降,税负会有所上升,整体利润会受到压缩。“营改增”之前,送变电公司所缴纳的营业税为价内税,合同收入已经涵盖了营业税;“营改增”之后,送变电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如果按照过渡方案取费标准进行测算,送变电公司的不含税报价,会比“营改增”之前下降5%,即收入、利润同时下降5%。“营改增”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与建筑施工相关的人工费、赔偿费、财务费等无法实现抵扣,人工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4]固定资产抵扣率及自购材料抵扣率相对偏低,所能够进行抵扣的款项极其有限,整体利润必然会受到限制。
三、供电企业应对“营改增”相关管理策略分析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于供电企业长远发展显然是有利的,但供电企业在短期内还需要适应新的税收环境及税收政策。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在部分环节上调整管理策略。
(一)加强招投标管理
在供应商竞标过程中,含税价格高低只是决定中标结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型发票所涵盖的无税单价、抵扣进项税、采购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综合衡量来筛选合适、可靠的供应商。若供应商能够提供增值税扣税凭证,招标商务核算则可以不含税价作为依据(需考虑附加税影响);若项目属于增值税不可抵扣范畴,招标商务核算则以含税作为依据。[5]同时,招标过程中应关注无税价格。“营改增”背景下,需要对现行投标方式进行调整,由之前的含税价格比较转变为成本与进项税的比较。在制定投标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指派专人进行全面性的税务风险评估,并且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及政策变化。若存在政策执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供电企业则需要对投标报价策略进行动态性调整,让报价方案与政策环境及市场环境相契合。在筛选分包商方面,要严格实施分包商准入制度,对纳税人身份、资质等要进行审核。防止出现因为分包方资质不够而无法开取增值税发票的情况。
(二)加强发票管理
“营改增”对发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准确划分用票纳税人类型。根据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纳税人进行合理划分,分为自开票纳税人与代开票纳税人。这样有利于明确纳税人的权力及义务,让发票管理流程更加清晰。在发票管理过程中,使用发票的个人及单位要妥善管理好发票。一旦发现发票遗失的情况,应该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书面报告。执行简易征收法的单位可要求供应商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而执行一般计税方法的单位可要求供应商在“营改增”实施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方面,在管理供应商过程中,要求供应商月底结算时按照合同约定开具出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同时,要对发票内容进行核实,保证发票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对财税政策进行细致研究,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及法规,并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供电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往来关系,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税务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税务管理策略。通过建立内部会商机制,逐步实现业务、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联动,让企业税务管理渗透到财务及业务环节当中,实现事先控制。通过制定内部税务管理手册,进一步规定业务、财务责任及相关操作流程,为税务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反馈机制,制定漏洞整改计划,以此来加强内控管理。对涉税风险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条目,对不同类型的涉税风险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控制,进一步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摘要:与制造商传统业务模式相比,服务化模式在生态效益潜力方面显然具有组织上的优势,有利于激励制造商改变传统创造价值的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制造业的服务化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内涵与背景;环境效应
随着产业成熟和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通过增强服务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有些甚至转变成为专业服务提供商,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相对于有形产品,服务的生产消耗的自然资源要少得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也要小得多,那么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否能够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依赖,产生生态效益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对制造业服务化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考察。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在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对制造业服务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的界定实际上也并非一致。Vandermerwe,Rada等学者认为,服务化指“制造商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1]。
White,Reiskin等学者则认为,服务化指“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2],“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这一动态变化过程[3]。此外,Fishbein,Makower等认为,服务化就是“卖产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本身”[4]、“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5];Toffel认为服务化是一种与传统销售模式相对应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制造商向顾客出售的是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制造商保留它所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权;顾客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制造商付费;制造商维修物品而不向顾客收取费用[6]。而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指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产出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也指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商的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7]。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产生背景
(一)制造业产品市场的变化
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产生背景来看,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制造业产品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竞争加剧的现实。尽管各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由于国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却成为各国普遍的事实。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格局将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转向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的中心,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制造商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制造业市场,无论是高端产品市场还是低端产品市场,各国制造商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可见,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已成为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制造商为了应付竞争压力,避免过度竞争,一方面在制造业投入中更多采用服务要素,例如金融、保险、电信和其他商业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R&D服务)等,以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也纷纷通过在售前、售中以及售后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维护、修理、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等,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市场变化导致的制造业行业竞争加剧事实上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产生的重要的外在压力。
(二)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产生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链,是指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依据制造业的制造对象不同,制造业产业链可以分为四个子产业,即材料子产业、研发子产业、生产制造子产业和服务子产业①[8]。“微笑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
事实上,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产业日益成熟,制造业传统加工制造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势必会因为制造商之间充分的竞争而被迅速摊薄。因此,生产制造子产业内制造商的利润率将出现大幅度下降,制造商从传统加工制造环节获取的附加值将大大低于产业链其它环节。由于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传统制造商也不得不为寻求新的价值增殖源泉而开始关注价值链其它环节,并将部分资源要素由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转移和配置,例如产业链上端的研发、设计和下端的物流、销售,制造业企业活动也开始纷纷向服务业领域延伸,部分企业甚至转变为出售服务的服务商。
(三)行业自身特性的要求
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产品中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很高,操作复杂的新产品,例如用于企业生产作业的大型机床、医疗器械、重型运输设备和重型建筑设备以及航天飞行、海上运输、精密半导体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品。由于该类产品技术特性以及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件多样等特点,仅出售产品显然是不够的,为保证产品的使用性和安全性,制造商还必需向客户提供相关操作技术和维护技巧培训服务以及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的售后服务[9]。仅向客户出售产品显然是不够的。制造商能否提供到位的产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购买决策。而制造商一般相对无制造背景的纯粹服务企业而言显然也更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因此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向客户提供专业不仅发挥了制造商的技术优势,也满足了顾客需求,获得了竞争优势。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分析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制造商的服务化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环境效应便是重要影响之一。由于基于产品的服务和结果导向服务是制造商在产出服务化活动中采用的主要业务形式,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也主要由二者集中反映出来。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二者着手分析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同时本文也将就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做相应分析。
(一)基于产品的服务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商围绕着产品展开服务活动。他们以产品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之相关的服务,包括产品的修理、保养、升级和回收,产品的出租服务和产品的管理服务(如化学品管理服务)。其中修理、保养等属于传统的服务部门;出租服务虽然并不是以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出现,但是由传统的制造商来提供却是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服务通常被称为基于产品的服务(product-basedservices)。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在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重新分配,以前由消费者进行的劳动现在由专业的服务提供者来完成,这无疑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传统制造商的销售收入取决于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这就有可能鼓励制造商生产不耐用的产品,放弃生产高质量、耐用型的产品。而制造商转为提品出租服务,采取出租的方式来获得收入,由于产品对于出租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厂商的成本而并非收入来源,厂商就有减少新产品生产的激励,并且会有动力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升产品质量。因此出租产品的厂商相对于销售产品的厂商更具有延长产品使用期限的激励[10]。而当这种出租服务并非由其制造商提供时,制造商的这一激励则会因为产品制造与服务相分离而减弱,其产品也很可能不再为出租服务专门设计。可见制造商转向以产品为平台提供出租服务能够把产品对环境的外部性内化为制造商的成本,从而促使制造商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延伸产品的寿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从组织方面来看,制造商提品出租服务,一方面,产品共享的运作模式使消费者不再需要承担获得产品所有权的成本,仅需为每次使用付费,显然在使用产品时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在方式上也有更多的转换的可能,而且单个产品也能为更多消费者使用,不再仅供少数消费者使用,这样较少的产品就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节约了生产产品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在共享模式下产品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属于服务的提供者,制造商在产品的保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2],服务的提供者在每次产品使用后,可以将产品的部分零件重新组装,而且产品的修理或者产品升级改造也具有规模上的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改进产品的维护和操作或进行更有效的设计优化产品的利用,也有利于推动企业回收产品,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产品更加密集的使用也使产品寿命延长与技术废弃之间的平衡问题得以解决。由于产品的使用频率加快,制造商对产品的利用加强,已有产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被消耗完,使产品采用的技术能最快地为最新的技术所替代,从而加快新产品的产生,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对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这样就增加从单位产品中获得服务或者使用的次数,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减轻环境的资源负荷。
(二)结果导向服务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一些大型制造商甚至转型为服务商。他们通过与消费者间的服务合同关系提供专业服务(例如设备管理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更注重服务达到的结果,这类服务通常也被称为结果导向服务(result-orientedservices)。由结果导向服务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前由消费者进行的活动现在由专业的服务人员来提供。由于在规模上存在优势,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商可以获得组织上的优势。显然,与消费者相比,专业服务提供商可以投资技术性能更高的器械,能够采用更好的设备并且提供更加熟练和专业的操作,这些是家庭和小规模的企业无法比拟的,所以专业的服务可以通过消耗较少的资源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对于服务成本的有效控制也使得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具有生态效益潜力。在结果导向服务的业务模式下,除了获得产品所有权的成本,产品使用的成本也由消费者转移到专业服务提供商。尽管能源等的成本可能并未发生变化,但服务相关的成本结构却发生着明显变化。当服务活动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时,其服务相关成本由很多不同种类的小项目组成,这些小项目很可能并不足以引起注意和重视,而且由于产品的使用通常并不是客户的核心流程,消费者很难分配足够的资源来提高流程效率,这样每项成本就难以得到优化;相对而言,专业服务的提供商则大不相同,其成本由少数大额的项目组成,这些大额项目更有可能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就使专业服务提供者较消费者有使每项成本最小化的可能,从而获得成本以及管理上的优势。
(三)投入服务化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制造商投入服务化与其产出服务化一样,也产生了具有生态效益的环境效应。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服务(OECD,2001),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由于资源生产效率不高,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大量消耗土地、矿石、森林、油气等自然资源。但随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技术、商务等多种生产以无形生产资料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制造商整个生产过程得以更有效率的运行。由于生产更全面的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实际上已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制造商生产的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引入了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加强了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联系和协调,改进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提高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效率。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紧张的背景下,由生产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显然有助于改变制造商创造价值的方式,促使制造商采用服务要素部分替代资源要素,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使制造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相对下降。
此外,随着现代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制造商纷纷将部分生产活动外置,转向使用外部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商的服务。相对于制造商,这些专业服务商不仅在规模上一般更具有效率,而且在服务成本的控制上通常也更有效,因此生产功能实现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不仅使制造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投入生产,也使生产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完成期望的功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服务化策略在制造业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对于制造商避免过度竞争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服务化过程中制造商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且也从制造业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获取了新的利润源泉。同时,服务化这一新的业务模式也促使制造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产生了有益于生态的环境效应,使经济增长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阶段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服务化无疑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展了服务化活动,增强了服务。但事实上由于制造商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经营能力等企业能力存在差异,而服务化策略无论在业务模式设计上还是在关系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变革设计方面都对制造商企业能力有较高要求,企业能力差异使各制造商服务化水平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企业能力的限制和服务化策略的潜在风险,许多制造商的服务化活动集中在提品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维修保证等传统服务领域,服务化水平并不高,这无疑弱化了服务化的生态效益潜力。而且对于制造商而言服务化只是一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而并非目的,服务化策略并非制造商唯一选择,一些企业可能并不会主动选择服务化。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有必要对制造商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比如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承担必要的环境风险进而自发重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制造商承担的环境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鼓励制造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能源的消耗;促进生产服务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制造商投入服务化创造外部条件。
当然,本文主要还是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事实上在服务化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各制造商具体业务模式设计(比如服务报酬模式)、制造商的企业能力、各国生产业发展水平等存在着差异往往是一种常态,因此这些差异对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产生的影响有待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
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有多个方面,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谢平和宫晓林。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旧有的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企业通过深度挖掘积累的数据信息,依托现代信息科技平台,构建的由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领域,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尤其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收索引擎、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与兴起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随着技术上的可行性出现,金融与互联网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有以阿里贷款为代表的电商金融,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网贷融资模式,以Kickstarter 为代表的众筹模式,以Bitcoin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工具,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上理财产品。而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普遍与电商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 《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度的B2B交易额达8.2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的14.43%,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占比17.6%,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传统电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起了属于其自身的信用,同时由于电商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使得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着属于其自身的特点。
黄海龙(2013)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是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循环活动。电子商务依托以互联网产业为基础的快速信息流,进而增加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循环速度。电商金融改变了传统电商资金流单向流动的方式。电商金融凭借电子商务的历史交易信息和其他外部数据,形成大数据,并且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相对传统金融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商金融可以在尽可能完整的信息环境下以低风险、低成本将资金分配给小微需求者。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理财途径的兴起,这种不限额度、即时可提现的以互联网作为发售渠道的货币基金开始成为新的具有足够诱惑力的资金去向。这种目前看来足够安全,类似于活期存款模式却有着高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虽然对银行的存款业务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给银行业的发展与定位提供了启示。银行可以以一种类似于市场化的利率开展金融活动的经营模式。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以来不断论证发展的持续性进程。就外部环境来说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当年放开的同业拆借利率,是向市场利率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在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三、当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三性平衡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深入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与经营环境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其功能的定位也必然需要重新考虑,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是无迹可寻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为重要的依然是三性平衡原则,即经营策略在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间的合理取舍。而分析商业银行功能的改变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着手。
商业银行盈利性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盈利的上升。随着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已经可以灵活的调整贷款利率,在给定的资金需求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贷款利率,这可以提高其资产收益。但是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存款利率,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普遍偏低,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实际负利率。而随着互联网金融与其他投资理财渠道的发展,传统储户必然得到更多的投资选择,一旦存款利率无法满足其心理预期,则会转而将资金投向其他融资渠道。而在利率市场化后,不同商业银行间也将出现利率差异,不同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也将会进一步加剧资金的价格战。可以预见,当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利率以确保自身用于运营的资金充足,这也必将使得商业银行告别目前的稳定高利润经营,收益率将随之下降。但是也应该注意,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深入,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必将走向有序的多元化,虽然存贷款利差可能随着市场化而下降,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诸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新手段提高其收益水平。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进一步结合的时代,资金的流动性必然大幅增强。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便捷的网络操作,资金拥有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自己账户下的资金进行操作,而随着诸如余额宝等高收益、高流动性替财产品的出现,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加以改进或提高收益率作为补偿,就极有可能导致大批潜在客户转而购买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中必须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尤其是需要借鉴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如经营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公司,针对支付宝客户分散、客单量小、流量相对稳定等特点出发,充分借助大数据,对购物支付的规律,尤其是“大促”和节前消费等影响基金流动性的因素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分析,实现了对资金流动性的提前预估,从而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并使之可测可控。
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之所以能以市场最低利率占据市场最高份额,依赖的就是其提供的资金安全性。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面对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的不安全因素,但是在目前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存放于银行的资金安全性还是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而市面上的大多数投资渠道却无法提供与其收益率相匹配的风险水平。但是,这种相对条件下的“绝对安全”却是建立在目前非市场化利率与低竞争水平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网络时代与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必将面临新的经营与竞争环境,更多威胁其安全性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政策与法规风险、监管风险等,同时这些风险也极有可能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变革的因素。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牢牢抓住其安全性方面的绝对优势,利用新的金融技术合理管理其流动性,灵活运用市场化定价与新的金融工具保障其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基础也因此而来。
四、对商业银行在当前背景下的功能定位的思考
当前可能对商业银行功能定位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从前文中可知这两个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是否能达到改变商业银行功能定位的程度则尚未可知。
本文认为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还不足以对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造成质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即使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网络化,依然无法动摇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方面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为安全的金融机构,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支付职能、信用创造职能与金融服务职能可以因而保持基本稳定,信用创造职能依然只会专属于商业银行,而其它几项职能只是随着收益性的变化而发生结构性调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影响则是体现在了收益率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由简单的存贷款利差获取与现阶段同等利润必然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在投入更多管理成本后,存贷利差收益率依然会下降,这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份额降低。而随着几大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蚕食原本专属于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和银行卡组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侵入银行的传统业务范围,商业银行的支付职能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本文认为这种改变主要是建立在商业银行适应新的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固有优势,结合新技术,新管理,全面提升网络化、市场化下的经营水平。商业银行本身具有信息优势,为了业务需求在客观上也具有一切开展互联网金融所需的网络设备,庞大的物理网点,银行系统内部也必然存在可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人才,最为重要的是,银行拥有无可比拟的信用水平与运营安全性。阻碍商业银行全面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反而是固有的监管系统。目前中国金融业仍然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大多是以金融控股集团形式的球,全面涉足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政策约束,虽然现阶段中国正在以深化改革口号下加速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但是改革显然不能一蹴而就,还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小步快跑。但是,无论如何,在适应未来新环境下的经营模式必将出现,而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也必将更加完善。
总的来说,面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在短期内并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与金融网络化而进行的经营策略调整与管理水平提升是必须的,这种调整与提升必须建立在三性平衡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为突破口,最终实现新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3]李庆治.“余额宝”又一次“改变”了银行[J].国际金融.2013,(8).
关键词:家庭旅馆;旅游影响;居民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7012006
旅游业可被视为一个包含了游客、企业和环境(或社区)的产业[1]。旅游系统中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作为东道主的旅游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反馈更是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因为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处理战略管理决策、市场营销策略、现有和未来发展方案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2]。此外,如果要实行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地社区居民的观点也必须被纳入考虑范围[1]。
一、文献综述
1.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已进行了相当数量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其中,Williams确定了三个类别的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自然环境影响[3]。而经济影响又被学者们细分为四个方面:对个人或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贡献[4-5]、就业机会的增加、税收收入增长、房地产价格上扬。此外,Pizam和Milman还确定了六个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职业形式和类型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消费模式的改变;对游客服务的改变[6]。另一方面,被感知的社会影响还包括对娱乐机会的影响、对犯罪的影响、对社会不稳定性的影响;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对或儿童行乞行为的影响、对当地居民与游客关系的商业化转变的影响、对习俗和传统变化的影响、对公共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改善的影响、对政策调整的影响等[7]。最后,对于自然环境影响的感知也已被探讨。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通常都是消极的,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化[8]。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许多研究集中于探寻不同身份背景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差异性。此外,部分研究还提出态度测量尺度用以衡量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并进一步评估了不同因素对于居民感知的影响。
2.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对居民感知的影响
很多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群体对旅游发展具有不同看法。例如,性别是影响旅游地居民对待旅游业态度的一个因素。年龄也是影响旅游地居民对待旅游业态度的一个因素。此外,居民的出生地也会影响其对于旅游业的态度。Um 和Crompton发现种族同样也是影响居民对待旅游业发展态度的因素[9]。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被认为会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当地对旅游业的经济依赖性、居民家庭与旅游区之间的距离、居住的时间长度、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了解程度、与游客的接触程度等。
本文虽然也关注旅游影响下的居民感知,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此研究将侧重于一个特殊的旅游地居民群体――家庭旅馆经营者。随着家庭旅馆逐渐成为旅游地社区参与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旅馆经营者与游客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因此,他们对旅游带给社区的影响也就有着更强烈的感受。本文根据家庭经营者的感知来评估旅游影响。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第一手调查资料,总结出21个家庭旅馆经营者评估出的旅游影响因素,并将这21个影响因素浓缩成7个旅游影响因子。同时,根据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不同,将这些家庭旅馆经营者分为4组群,最终建立7个旅游业影响因子和4个不同社会人口特征组群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案例研究选择在大连市大长山岛,该岛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发展最快的行业并逐渐成为其主要的经济部门,其旅游开发代表着我国试图发展近岛旅游的新举措。具体的研究地点选择在岛上的杨家滩,因为杨家滩是大长山岛上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为了调研在该岛上进行研究的可能性,本研究进行了为期一星期的考察及非正式访谈。根据第一阶段的观察和非正式访谈编写了调查问卷。文献提到的所有旅游影响中只有21个指标符合杨家滩状况,因此被选定为主要调查内容,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 =强烈反对; 2 =不同意; 3 =中性; 4 =同意; 5 =强烈同意)评价这21个项目。
杨家滩被镇政府许可经营的有牌家庭旅馆是23家,另有60多户虽然没有经营许可证但仍接待游客,加总后总的家庭经营商数目就超过了80个。为了使样本量足够大,以便于进行分析,这项研究涉及的调查范围共计70个家庭旅馆经营者。70个家庭旅馆经营者的样本已经足以代表绝大多数经营者的看法。大规模调查前的初期试验调查是在调查者所居住的家庭旅馆中进行的。受访者的年龄和性别、教育和性别描述如表1、表2所示。
运用SPSS软件,本文对家庭旅馆经营者关于21个旅游影响因素的感知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这21个变量压缩成7个因子。Bartlett球体检验值是 356.117,P < 0.001表明所有的数据都适合因子分析。此外,分等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被用于对样本进行分类。本研究共采用三个指标(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检验70个接受调查者的相似性。具有类似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接受调查者被分为一组并最终形成了4个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组群。最后4个组群和7个影响因子间的关系被建立起来。
三、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
旅游是目的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之间互相交流的一个过程。这项研究调查了70个家庭旅馆经营者关于旅游业对目的地影响的感知,其态度的平均值见表3所示。
例如,“旅游开发商挪用沙滩上的沙土搞建筑”获得最高平均值(4.6250),这反映了旅游地居民与酒店开发商间的冲突。当地人反对强势的酒店开发商挪用海滩上沙子建设酒店,因为这种行为能够破坏自然的海滩环境。而“旅游带动了零售业的增长”项目,只得到了中等的平均值(3.5833),因为一部分接受调查者认为杂货店和摊贩的出现是由于游客增加带动的,但是另一部分人却认为零售业增加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拉动的。
同时,接受调查者并不赞同一些有关旅游负面影响的陈述。例如,受访者否认旅游活动造成了植被破坏加剧、沙丘侵蚀、土壤侵蚀和海水污染,并给出了非常低的平均分,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对海滩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缘于开发商而非旅游者。事实上,在杨家滩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也确实是由于开发商忽视了对脆弱海滩环境的保护,从而加剧了当地居民和开发商之间的矛盾。
此外,为了研究这21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了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生成了7个特征值大于1.00的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为76.69%,这7个因子的载荷列于表4。
因子1为“经济影响”。与因子1关联密切的5个变量都与经济影响(积极或消极的)相关。例如,伴随杨家滩旅游人数的增加,商品价格的急剧上升,所以“旅游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项目对于因子1有一个很高、正的因子载荷值。“游客从城市带来了新信息”项目对于因子1的载荷值为-0.601。由于为村庄带来新的信息可以改善设施、扩大广告宣传,能够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它也与因子1密切相关。出人意外的是,“噪音污染”对于因子1的载荷值是0.630,也同样与因子1关联密切,这可能是因为噪音污染是杨家滩商业化带来的结果,也与经济影响相关。
因子2代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旅游促进了其他部门的发展”就得到了一个高载荷值 -0.875,实际上,杨家滩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零售(杂货、商贩)收入,而且还促使水产养殖业、渔业和航运业的海鲜和航海等项目成为了重要景点。出乎意料的是,“旅游业增强了土壤侵蚀”及“旅游增加了交通拥堵”,也与这一因子密切相关,可能是因为各部门共同发展对沿海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压力,引发了土壤侵蚀和交通堵塞。
因子3代表“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包括三个项目。“旅游改善了生活质量”,得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载荷值 0.912。另外,杨家村的富裕还应归功于家庭旅馆的翻新和2002年的新建公路所吸引的大量游客,所以“旅游发展改善了村子外观”有高载荷值与该因子对应。而沿海资源利用方面的冲突也影响到了杨家村的整体生活质量,因而“旅游加剧了部门间资源使用冲突”也以高载荷值-0.762,说明与这一因子密切相联。
因子4可以解释为“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5个项目。“在海滩上乱扔垃圾,造成的固体污染”的高载荷值为 0.849,“车辆造成空气污染”得到的是一个中等载荷值 0.424,“菜园破坏” 进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产生了一个中等的载荷值 0.665,“设施建设引发沙子搬运”,这一严重损害沙滩环境的项目为该因子添加了一个-0.453载荷值。
因子5代表的是“沙滩退化”,三个项目具有高载荷值与之对应。因为海岸腹地的植被可以稳定沙丘以防止沙滩退化,所以“游客践踏后滩植被”与沙滩退化关联密切,并得到0.586的载荷值。同样,“旅游活动引起沙丘侵蚀”也关系到这沙滩退化,也与该因子相关性强。此外,由于人工设施被建在了海岸腹地上,现在的沙滩已经不同于其以往的自然状态,并且人工建筑也影响到了海滩的环境,因此,“现有人工环境比从前自然环境好”项目也与该因子关联密切,也有一个高载荷值0.810。
因子6指“海水质量”,只有一个项目“旅游活动造成了海水污染”具有一个高载荷值0.917。这个项目也是物质环境的一个指标,接近因子4(自然环境恶化)和因子5(沙滩退化),但它对于因子4只有一个非常低的载荷值 -0.004,而对于因子5的载荷值也仅为 0.084,与因子4、因子5的相关性低。说明这个项目形成的是表示海洋环境变化的个体因素,与陆地环境恶化不同。
因子7表示“社会影响”,但它只具有一个高载荷值的项目――“游客干扰了村民的宁静生活”,这一项目对其他因子均具有低载荷值,而只对因子7赋予了高载荷值。虽然只有一个项目赋予了因子7高负荷值0.706,但是该因子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它对应的项目“游客干扰了村民的宁静生活”具有高共同度(communality)0.753,说明该项目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因子。
四、对家庭经营旅馆经营者的聚类分析
为找到上述七个因素之间与家庭旅馆经营者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了聚类分析法,根据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对70个家庭旅馆经营者进行了分组,并对统计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进行代码赋值,以便于各组群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组群1:“具有高学历的年轻运营者”。组群1是最主要的群体,成员约占总数的 41.4 %。这一组群包括了70个受访者中的29个。在这一群组中,23名为女性。小于30岁的有6名成员,占总样本数的20.7%,31―40岁的有20名,占总受访者的 69.0%。此外,这组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四组中最高的一组,如表6所示,其中有8位成员(27.6%)上过小学,18位成员(62.1%)上过中学,且还有3名成员(10.3%)读过高中。总之,这一组是学历水平最高且平均年龄最小的一组。
组群2:“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年经营者”。这组只有6名成员:3男3女,都在41―50岁之间。6人都没有任何的教育背景,其教育水平也是最低的。平均而言,这6名成员已经经营家庭旅馆达9年之久了,这是四组里面平均营运时间最长的一组。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适当的教育背景以从事其他职业,所以不得不依靠家庭旅馆经营。
组群3:“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中年公民”。这个小组由17个成员组成,其中有14名女性和3名男性。其中8名成员介于41―50岁(47.1%)和9 名(52.9%)成员的年龄位于51―60岁之间,都属于中年人,如表6所示。此外,9名成员(52.9 %)具有小学背景,6名成员(35.3%)有中学教育背景,其余两名(11.8%)具有高中学历水平,如表6所示。相比于其他组群,该组成员的教育水平属于中等。平均经营家庭旅馆7.4年,他们的主要职业为农业或海水养殖。
组群4:“具有高教育水平的高龄人群”。该组共有18名成员,9男9女。这个小组的特点是高龄,其中15人(83.3%)已经超过了 60岁,而只有3名(16.7%)属于51―60岁。他们拥有最高的教育水平,9名成员(50%)完成了7年义务教育,6名成员(33.3%)的受教育时间少于4年(小学阶段),还有其他3名成员(16.7%)具有高中教育背景。他们经营家庭旅馆的时间平均为8年。很多成员因为年龄关系没有其他职业。
最后,综合上述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7个旅游影响因素和四组群的社会人口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被建立。在因子分析中,每个样本都有一个对应的因子得分,而在聚类分析中,每个组群对应于每个因子都有一个平均因子得分。
根据表6,我们可以看出,第1组群即“高学历的年轻经营者”,对应于因子3有很高的因子得分(0.409)。这意味着具有高学历的年轻家庭旅馆经营者认为,旅游业对于社区最显著的影响是“普遍改善了社区生活质量”。这些高学历的年轻经营者主要关注的是与整体生活质量改善相关的“旅游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旅游业对于杨家村面貌的改善”。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居民肩负着养家的重任,所以比较关心如何减轻家庭负担问题,且由于他们是整个村子的骨干,所以也会关注整个村子的全面发展。此外,这一群组对应于因素5还给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低因子评分(-0.509),这意味着他们只注意到了旅游业的积极影响,而不关注旅游业带来的沙滩退化等负面影响。
第2组群即“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年经营者”在“经济影响”因子项得到了一个高因子得分0.595,在“游客干扰村民平静生活”项目上得到了一个中等因子得分0.350,同时却赋予了“旅游业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0.950)和“生活质量的改善”(-0.977)两个因子非常低的负面得分。由此看来,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中年受访者,更关心的是旅游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如对家庭收入、生活消费、新信息的传播等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没有教育背景的旅馆经营者,一方面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必须承受养家糊口的沉重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主要依靠旅游业来获得经济帮助。该群组忽视了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如:村子外观的改善。此外,该群组针对代表社会影响(游客干扰居民安静的生活)的因子7,也给出了一个中等评分,这意味着该群组成员也已经意识到了旅游带给当地村民的负面影响。
第3组群,包括“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中年居民”。对于因子4“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以及因子5“沙滩退化影响”,该组分别给出了比较高的因子得分(0.516、0.613)。该组成员约为50岁,他们从出生以来就在杨家滩附近居住,自然而然把海岸环境和沙滩视为了自己的财产,并很珍惜当地的自然环境。因此,他们对沙滩上随处乱扔的垃圾、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菜园的破坏现象、酒店建设引发的沙子搬运行为很敏感。他们经历了沙滩从自然风景区向娱乐景区的转变,目睹了自然海岸向人工建造海岸的改变,因此,他们强烈抗议沿海环境恶化和沙滩退化。
第4组群,由高教育水平的高龄居民组成,对因子5“沙滩退化影响”给予了一个中等评分0.390,对因子6“海水质量影响”给出了一个中等评分0.374。与第3组类似,由于是在沿海熟悉的环境下长大,该组中的长者同样比较重视环境变化。又因为这些老人曾经受过一些教育,所以他们不可能感知不到游客活动对沿海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游客践踏了海滩植被”,“旅游活动造成了沙丘侵蚀”,“人工环境并非优于过去的自然环境”。此外,他们还是对海水质量影响予以了关注的惟一组群。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高龄(60岁以上)的具有一定受教育水平和沿海生活经历的居民,意识到了旅游业对海水质量的影响。
五、结 论
这项研究探讨了与旅客直接接触的旅游地居民――家庭旅馆经营者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家庭旅馆经营商对不同的旅游影响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此,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来帮助不同类别的家庭旅馆经营者,并鼓励他们参与到旅游业的管理当中来。例如年老的居民可以代替非本地的宾馆经理来负责沙滩的清理和沙子的保护工作,因为这些年老的市民对于沙滩退化和海水质量的下降问题十分关心。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中年家庭旅馆经营者因为更注重于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所以可以对他们进行服务和卫生标准的培训,为家庭旅馆做好广告,同时政府也要给予尽可能的贷款支持。进一步说,管理者可以举行不同方式的教育项目,如:公共会议、讲习班,从而迎合不同类型的居民的需要。此外,旅游业的开发者和官员也应当为当地人提供参与维持公共服务,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总之,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规划者在考虑旅游发展时应参考当地人的意见。关注旅游地居民的意见可以帮助旅游管理者在当地社区中做出恰当的决策,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William J,Lawson 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 Tourism [J].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 269 - 290.
[2] Lankford S V.A Comment Concerning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39): 315 - 316.
[3] Williams T A.Impact of Domestic Tourism in Host Popul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Model [J].Tourist Recreation Research,1979,4(1): 15 - 21.
[4] Young G.Tourism: Blessing or Blight? [M].Harmondsworth: Penguin,1973.
[5] Caneday L,Zeiger J.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to a Gaming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the Residents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 45 - 49.
[6] Johnson J D,Snepenger D J,Akis S.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 629 - 642.
[7] Rothman R A.Residents and Transients: Community Reaction to Seasonal Visitors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16(3): 8 - 13.
[8] Brougham J E,Butler R W.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13(4): 569 - 590.
[6] Pizam A,Milman A.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86,11(1): 29 - 33.
[7] Lankford S V,Williams A,Knowles-Lankford J.Perceptions of Outdoor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and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6(4): 65 - 69.
[8] Travis A.S.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ourism[J].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84,7(1): 22 - 24.
[12] Besculides A,Lee M,McCormick P.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303 - 319.
[13] Harrison D.Tourism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in Tourism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M].London: Bellhaven,1992.
[14] Ritchie B J R.Consensus Policy Formulation in Tourism: Measuring Resident Views via Survey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1988,9: 199 - 212.
[15] Cavus S,Tanrisevdi A.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Kusadasi,Turkey[J].Tourism Analysis,2002,7(3 - 4): 259 - 268.
[9] Um S,Crompton J L.Measuring Residents’ Attachment Levels in a Host Community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6(1): 27 - 29.
[10] Martin B,McGuire F,Allen L.Retiree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Tourism Analysis,1998,3(1): 43 - 51.
[11] Harrill R,Potts T D.Tourism Planning in Historic Distric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arlest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3,69(3): 233 - 244.
1企业自身
通过对企业自身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可为企业运作提供丰富的情报。在一个企业中技术中心(研究院)、市场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生产、采购、设备部、计划部等部门掌握着企业研究开发、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运营、人财务、产供销等信息。以从企业内部建立的信息网络中获取这些信息。企业允许每位员工把自己搜集到的情报上传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2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是竞争用户最为关注的对象,竞争对手相关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这其中包括需要确定谁是自己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背景和基本信息、产品/服务、财务、技术、营销、人员、组织结构、生产运营等方面的信息。
2.1公司名录
确定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对手的背景和基本信息,最基本的需求是获得公司名录信息。工商、税务、黄页、竞争对手网站、企业名录出版物和数据库是最常用的名录信息源。如托马斯美国制造商名录、康帕斯全球企业名录、盈科黄页服务等。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时间、性质、法人代表、行业类型、经营范围、雇员人数、企业规模、机构设置、进出口权等。这些信息一般可通过企业注册表获得。
2.2经营状况
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包括地理位置、设备办公条件、工作或生产是否活跃、员工的知识水平、领导者的风格、主要“客户”情况、所处竞争环境、对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生产的秩序效率、原材料采购地域及支付方式、主要原料供应商名称及联络方式、主要产品及品牌、产品销售地域、销售方法及收款方式、开户银行、经营场所、人员情况等。竞争对手的这些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
2.3产品/服务
有关产品/服务的竞争情报需求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对产品/服务种类、特征、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项目情报四种类型[2]。种类情报主要通过查阅公司名录、产品名录、公司主页、产品样本和手册;检索数据库;询问经销商;参加展览会;联系相关行业协会等途径获得。特征情报主要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员工;开展反求工程;查阅产品样本和手册;订阅剪报;检索数据库和询问经销商等途径获得。新产品开报主要通过订阅专业报刊杂志、产业研究报告;参加行业会议和展览会;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以及直接联系竞争对手等途径。产品项目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协会出版、产品样本和手册;检索数据库;询问经销商和直接联系对手等途径获得。
2.4财务和资信
如竞争对手为上市公司,其年度报告是极为有用的竞争情报信息源,几乎包括了所用作为商业秘密的工业普查资料上的企业财务信息。其财务信息可通过查阅其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告;订阅各类机构和证劵分析师的分析报告;联系竞争对手的前雇员和退休员工获得。非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订阅综合性商业出版物、行业出版物;检索资信数据库;联系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委托信用调查机构开展调查等途径获得。
2.5市场营销
有关竞争对手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需求,占据着竞争情报需求的优势地位。如能有效获取,将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情报包括对手的营销组织、营销策略、营销渠道、市场占有率、销售价格、广告预算、广告效果、售后服务、客户忠诚度等诸多种类。
(1)营销组织情报:通过订阅产业研究报告、报刊和专业杂志、产品样本和手册;互联网搜索;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经销商和竞争对手等途径获得。
(2)营销策略情报:包括销售制度、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网络营销案等系一系列方法。主要通过监测并分析销售活动;阅产品样本和手册;互联网搜索;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经销商和竞争对手;委托行业或市场调查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营销渠道情报:包括销售渠道的形成、销售渠道的实力及国际销售策略。主要通过竞争对手的产品展览会、发放的宣传材料、广告的投放情况、连锁店或者分销商等获得。
(4)市场占有率情报:通过查阅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多外公开的档案、政府出版物;委托行业或商业调查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5)销售价格情报:通过访谈一线销售人员、竞争对手、经销商、客户;访问主管价格的政府部门的网站;订阅行业协会出版物;检索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网站;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6)广告预算情报:通过订阅报刊和专业杂志、竞争对手的财务报告;访谈竞争对手、广告商、媒体广告部员工;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7)广告效果情报:通过访谈客户、经销商和一线销售人员;订阅报刊和专业杂志、产业研究报告;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8)售后服务情报: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客户、经销商、竞争对手等途径获得。
(9)客户忠诚度情报:通过访谈经销商、客户;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2.6公司人员
竞争对手的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状况对于了解对手公司的管理风格,人才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竞争对手管理人员的信息主要通过阅读公开出版社或公司网站上的传记资料;观看对管理人员的访谈;聆听管理人员的讲话;访谈竞争对手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等途径获得。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状况可通过阅读企业招聘企业,信用调查报告、与竞争对手有关的庭审记录;访谈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等途径获得。
2.7组织结构
了解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可以判断出各个业务部门在对手公司中的地位、某一决策问题的决策点和关键决策者。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公司的战略调整。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信息主要通过订阅公司网站上的组织结构图、企业名录和资信类数据库;访谈竞争对手的员工和资深业内人士等途径获得。
2.8生产运营
竞争对手的生产运营情报:包括对手的生产、产能以及工程和研发状况,涉及公司内部的核心经营数据、直接竞争对手处获取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与公司的生产运营活动相联系的第三方接洽获得一部分信息。
(1)生产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供应商、设计施工单位;查阅规划委、建委、质监局、法院、卫生防疫站等政府主管部门公开的档案文件并从中推断;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2)产能情报:主要通过订阅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协会出版物。访谈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供应商、运输部门、客户;查阅环保局、消防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公开的档案文件并从中推断;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工程和研报:主要通过查阅专业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检索科技类数据库;访谈行业协会、科技主管机构、技术专家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等途径获得。
3竞争环境
从社会环境获取竞争情报是指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对手之外搜集相关情报,获取的情报主要有行业情报、市场情报、消费者情报、客户信息情报、宏观环境情报。
(1)行业情报:行业情报内容包括行业类别、行业基本信息、行业生命周期、行业技术水平、行业政策、行业竞争格局等。主要通过查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或市场调查报告、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等途径获得。
(2)市场情报:市场情报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可分为市场结构、市场规模、商业网点分布、市场发展前景等几类。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工具书、调查问卷、模型分析、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亲自调查获取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
(3)消费者情报:消费者情报是企业正确制定产品开发策略和市场销售策略的基本前提,其内容包括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行为、品牌知名度和消费满意度等。可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回访、专业的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等途径获取。
(4)客户信息情报:客户信息情报是企业的利润来源,也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根源。其内容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客户组织信息、客户经营效益、客户信用评价等。主要通过实地访问等途径获取。
(5)宏观环境情报:所有行业都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能做的是监测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战略定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①政治环境信息。政治环境的变化包括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政府变革、权利转移以及一些具体的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变化。政治环境信息主要可通过阅读时政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订阅网络新闻、加入论坛、博客等、听广播、看电视、检索新闻和法律法规数据库、通过驻外使馆、新闻记者等进行搜集;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等途径获得;②经济环境信息。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世界贸易方式的变化、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化、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及经济对供应商和特定用户群的影响等。经济环境信息主要通过阅读财经类报刊和专业杂志、政府出版物、访问国内外的财经类网站、浏览知名经济学家的博客、搜索财经类数据库、与主管经济的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亲自调查获得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③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的变化包括社会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交通环境、通信变化、人口构成、人们的品味、习惯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等。社会环境信息主要通过阅读报刊和专业杂志、检索人口统计数据库、亲自调查获取一手信息、委托专业调查咨询机构代为搜集等途径获得;④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上的变化包括技术变革对产品、工艺、分销渠道的影响等。技术环境信息主要可通过检索技术类出版物,如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技术标准、技术报告等、检索科技类数据库、订购行业协会出版物、咨询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途径获得。
[关键词]专业市场;变革;电子商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22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在特定类型商品交易中节省市场交易费用的交易组织,其运行的核心要素包括市场主体、交易方式和交易流程。[1]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专业市场因其分工有效性、交易制度创新性,立足农村工业化,又发展了农村工业化,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专业市场的三大核心要素面临深度变革,专业市场又一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1网络经济背景下传统专业市场变革动因
11外生性变革动因:网络经济推进市场三大要素变革
(1)网络经济推进市场主体变异。市场主体主要是指专业市场交易买卖双方。卖方,即市场经营户。在传统专业市场运行模式中,他们基于市场集聚优势、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主要采用“坐商”模式进行以批发为主的商品交易。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全面渗透,一部分具有前瞻性或创新性的市场经营户,将尝试选择通过网络销售等非坐商式交易渠道开展商品交易。由于网络经济属于上升期,所以这些市场经营户获取了更多的创业租金。这种更高的利润诱导着他们开始变异:从传统“三现”交易主体变异为思想上接受、行为上采纳网络商业模式的“另类主体”。而在个体群的互动过程中,这种变异现象会逐渐扩大,进而以“悄无声息”但却释放“物换星移”巨大力量的方式实现了卖方主体变革。如出一辙,市场交易买方主体在饱受巨大的时空迁移成本过程中,因为一次偶然或有意识地采用网络经济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而“初尝甜头”,进而一发不可收,开始变异。这种变异也会在买方群体中蔓延,最终推进了买方主体的裂变。
(2)网络经济推进市场交易方式变革。从张仁寿在1990年提出“温州模式”开始,专业市场现象受到关注。纵观专业市场发展,其萌芽、发展、变革的核心在于基于分工基础上的交易成本变化。在传统商业模式下,r村工业空间分散,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而专业市场则以空间集聚、商品集聚、信息集聚、物流集聚等优势,减少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2]所以,尽管大多数专业市场是以现金、现场、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为主,但相较于其他模式,这一模式依然具有比较优势。然而,网络经济以其“轻”“便”“全”“快”等优势缩短了全产业链,大大减少交易成本。
(3)网络经济推进市场交易流程再造。在初级集市贸易基础上脱胎而来的专业市场,在长期发展中为广大中小、微型企业构筑了一个共享式的销售渠道。[3]其交易基本流程为产品生产、门店展销、现场谈判、签订合同、安排物流、支付余款、交易完成,呈现的是线性流程。而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呈现的是多线性、跨时空、直接交互性等特点,市场交易流程面临再造:产品生产与销售可以不存在时间有序性关系;线下门店展销不再是必备环节;市场交易主体间谈判可以跨时空;物流仓储也不一定是在购销合同生效后才开始运行;支付方式可以通过支付宝等多个线上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
12内生性变革动因:专业市场演化动力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区域流通组织形式,在根本上具有自组织特性,其内在自组织力量主导着其自身的演化。[4]
(1)资产专用性的效应递减,降低了专业市场势能。本质上,专业市场是通过外部化过程实现市场对企业功能的“倒替代”。所以在专业市场繁荣的区域,往往呈现的是“大市场、小企业”格局。其替代功能的根本在于企业外部存在的、能降低交易成本的资产专用性。这种资产专用性的所有权属于区域主体(如政府)共同所有,而并非企业所有,但却能让企业对其产生很强的黏性(“锁定效应”)。然而,随着专业市场发展,这种资产专用性会呈现“倒U型”递减,专业市场势能会降低,所产生的锁定效应也会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市场面临着企业的“背离”,专业市场变革成为了化解“危机”的重要方式。
(2)竞合机制的持续作用,助推专业市场变革。竞争与合作是生态系统最为常见和基础性的协同演化机制。这种竞争与合作包括专业市场内部各主体的竞合,也包括专业市场与产业群、市场群的竞合。在现今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竞合协同演化机制面临巨大的环境变革,其受到了环境要素的“瓦解”。而要想再次实现其与环境间的协同演化,专业市场变革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3)三元“趋同”的制度约束,推进专业市场变革。组织制度理论学者认为,外部环境中的法律、规则、信念等制度会约束组织的结构与行为。Dimaggio和Powell[5]提出了三种制度约束的“趋同”机制:一是强迫性趋同,即组织所处的外部制度环境运用强制力方法,迫使组织内部变革;二是模仿性趋同,即组织主动、积极地解读并努力模仿外部制度行为所实现的趋同;三是规范性压力驱动,即组织在与制度环境的漫长互动中,逐渐接受了外部社会规范,是一种弱模仿性的趋同机制。在专业市场变革实践中,往往是这三种趋同机制的交互作用来共同推进市场组织变革:区域政府或相应经济组织会以政策、资源等方式驱动专业市场嵌入网络经济模式,实现强迫性趋同;专业市场内个体群会在相互模仿中实现趋同;专业市场组织及个体群会在全覆盖的网络经济中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同。
2网络经济背景下传统专业市场变革路径
21跨市场集群模式
专业市场的产生得益于市场内个体群、组织的集群效应,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专业市场的组织边界日益模糊。在这样的新商业环境背景下,专业市场可以通过跨市场集群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跨区域的市场集群,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及范围效应,实现专业市场变革。以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为例,其跨市场集群模式见图1。图1表明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与生产资料市场、各种专业街、各种专业市场、夜市等其他实体市场形成集群,并与跨境电商市场、电商服务市场、淘宝天猫电商市场、“义乌购”线上市场形成集群。除此之外,整个市场集群又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物流中心、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形成多结点互动的集群效应。
网络经济背景下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跨市场集群模型
22淘宝村众创模式
在网络经济驱动专业市场的变革过程中,一个可行且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为淘宝村众创模式。义乌的淘宝村众创模式经历了“夫妻店”商贸模式、周边服务集成模式、众创集聚的创新模式三阶段。该模式的核心是基于淘宝等电商创业产业链而聚集的商业经济区块。这种商业经济区块往往兼具生活功能,体现社区或村镇的文化元素。该模式内在运行机制为专业市场直接为淘宝村提品、信息等资源,而淘宝村的众创模式又为专业市场的内涵型拓展及外延型扩展提供了平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3B2R新商业模式
B2R(Business to Retailer),即厂商对终端零售商,它“脱胎”于B2B模式。B2R新商业模式作为专业市场演变新路径,得益于其价值再造:一是B2R模式更改了传统的厂商、多级批发商、终端零售商、消费者的多层级线性模式,直接针对终端零售商开展商业行为,实现了客户细分;二是基于新的客户细分,将业务流程简化为“下单”“送货”两个环节,实现了新的价值主张;三是重构了商业渠道,囊括了商超的终端销售市场、采购企业、网商平台等;四是构建了厂商与终端消费的捷径,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延伸,重塑了客户关系;五是其运营核心为“互联网+仓储”,实现了关键业务革新。
3网络经济背景下传统专业市场变革的对策
31转变经营户理念,减少变革阻碍
专业市场演变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市场经营户的理念变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有效推进其理念革新。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个体群变异。个体群变异需经历少部分个体的率先变异、引领示范效应、个体群博弈演化、个体群共同演化四个阶段。其中,少部分个体的率先变异是整个个体群演化,乃至整个专业市场变革的起点。因此,市场管理方可以通过引进已变异的个体,或者通过政策刺激推进场内个体变异的方法启动变异进程。其次,要为个体群共同演化提供政策、资源保障。最后,预防个体群同演化的“逆流”。在个体群变异、共同演化中,会出现反变异、同演化的观念,为此需要防微杜渐,积极引А
32嵌入电子商务模式,再造市场运营流程
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商业模式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商品流通渠道变革所引致的新商业模式。作为拥有商品流通渠道功能的专业市场,要积极主动地嵌入电子商务模式,实现运营流程再造。首先,重构专业市场功能。原有的专业市场功能在于产品展示及“三现”交易,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应当将其功能延伸至全产业链的展示与交易。其次,再造多线性运营流程。传统专业市场运营流程呈现的是线性特征,而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其运营流程无法进行简要的线性概括,而是呈现多线、多结点、多路径的运营模式。最后,构建线上拉动线下、线下支撑线上的互融发展格局。例如,义乌建立了实体市场线上版的“义乌购”,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市场运营流程再造。
33注重产品创新研发,延伸市场产业链
无论是PC时代电子商务,还是移动时代电子商务,其实质还是渠道变革。而渠道无论怎么变革,依然只是一种交易手段。在信息不对称时代已经终结的背景下,在交易环节不断被缩减的时代,在中间商利润不断被压缩的商业环境下,产品竞争力就是企业竞争力,就是市场竞争力。为此,市场经营户需注重产品创新研发。一方面,作为市场管理方或区域政府要以专业市场为核心构建上下游产品研发中心,为专业市场产品创新研发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交易型企业要逐渐推进前后向一体化,加大对产品研发投入,延伸市场产业链。
34聚焦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支撑力度
专业市场是产品交易市场的具化,其重要的支撑体系是产业集群。为此,区域政府或行业组织要做好产业集群的纵向深化以及横向延伸。纵向深化是指紧扣市场核心产业的核心环节进行产业链上的精耕细作。例如,义乌专业市场中的优势产业之一是针织内衣,义乌政府及企业就非常注重针织内衣的技术升级,拥有很多项发明专利。横向延伸是指要建立起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服务型产业链,如网商服务商、物流仓储服务商、生产资料基地等服务型产业链等,从而为专业市场变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陆立军,刘猛电子商务诱致下专业市场交易制度的变迁:理论与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22-29
[2]郑勇军,袁亚春解读“市场大省” ――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LU L J,WANG Z Q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M].Florence:Cengage Learning,2009:45-78
[4]张友丰电子商务诱致新型专业市场生发机制与路径――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商业研究,2015(10):9-16
[5]Dimaggio P,Powell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内涵与背景;环境效应
前言
随着产业成熟和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制造商通过增强服务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有些甚至转变成为专业服务提供商,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相对于有形产品,服务的生产消耗的自然资源要少得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也要小得多,那么制造业的服务化是否能够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依赖,产生生态效益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对制造业服务化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考察。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在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对制造业服务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的界定实际上也并非一致。Vandermerwe,Rada等学者认为,服务化指“制造商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1]。
White,Reiskin等学者则认为,服务化指“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2],“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这一动态变化过程[3]。此外,Fishbein,Makower等认为,服务化就是“卖产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本身”[4]、“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5];Toffel认为服务化是一种与传统销售模式相对应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制造商向顾客出售的是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制造商保留它所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权;顾客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制造商付费;制造商维修物品而不向顾客收取费用[6]。而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指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产出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也指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商的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7]。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产生背景
(一)制造业产品市场的变化
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产生背景来看,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制造业产品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竞争加剧的现实。尽管各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由于国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却成为各国普遍的事实。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格局将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转向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的中心,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制造商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制造业市场,无论是高端产品市场还是低端产品市场,各国制造商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可见,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已成为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制造商为了应付竞争压力,避免过度竞争,一方面在制造业投入中更多采用服务要素,例如金融、保险、电信和其他商业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R&D服务)等,以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也纷纷通过在售前、售中以及售后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例如维护、修理、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等,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市场变化导致的制造业行业竞争加剧事实上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产生的重要的外在压力。
(二)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产生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链,是指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依据制造业的制造对象不同,制造业产业链可以分为四个子产业,即材料子产业、研发子产业、生产制造子产业和服务子产业①[8]。“微笑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
事实上,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产业日益成熟,制造业传统加工制造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势必会因为制造商之间充分的竞争而被迅速摊薄。因此,生产制造子产业内制造商的利润率将出现大幅度下降,制造商从传统加工制造环节获取的附加值将大大低于产业链其它环节。由于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传统制造商也不得不为寻求新的价值增殖源泉而开始关注价值链其它环节,并将部分资源要素由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转移和配置,例如产业链上端的研发、设计和下端的物流、销售,制造业企业活动也开始纷纷向服务业领域延伸,部分企业甚至转变为出售服务的服务商。
(三)行业自身特性的要求
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产品中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很高,操作复杂的新产品,例如用于企业生产作业的大型机床、医疗器械、重型运输设备和重型建筑设备以及航天飞行、海上运输、精密半导体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品。由于该类产品技术特性以及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件多样等特点,仅出售产品显然是不够的,为保证产品的使用性和安全性,制造商还必需向客户提供相关操作技术和维护技巧培训服务以及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的售后服务[9]。仅向客户出售产品显然是不够的。制造商能否提供到位的产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购买决策。而制造商一般相对无制造背景的纯粹服务企业而言显然也更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因此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向客户提供专业不仅发挥了制造商的技术优势,也满足了顾客需求,获得了竞争优势。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分析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制造商的服务化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环境效应便是重要影响之一。由于基于产品的服务和结果导向服务是制造商在产出服务化活动中采用的主要业务形式,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也主要由二者集中反映出来。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二者着手分析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同时本文也将就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做相应分析。
(一)基于产品的服务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商围绕着产品展开服务活动。他们以产品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之相关的服务,包括产品的修理、保养、升级和回收,产品的出租服务和产品的管理服务(如化学品管理服务)。其中修理、保养等属于传统的服务部门;出租服务虽然并不是以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出现,但是由传统的制造商来提供却是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服务通常被称为基于产品的服务(product-basedservices)。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在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重新分配,以前由消费者进行的劳动现在由专业的服务提供者来完成,这无疑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传统制造商的销售收入取决于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这就有可能鼓励制造商生产不耐用的产品,放弃生产高质量、耐用型的产品。而制造商转为提品出租服务,采取出租的方式来获得收入,由于产品对于出租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厂商的成本而并非收入来源,厂商就有减少新产品生产的激励,并且会有动力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升产品质量。因此出租产品的厂商相对于销售产品的厂商更具有延长产品使用期限的激励[10]。而当这种出租服务并非由其制造商提供时,制造商的这一激励则会因为产品制造与服务相分离而减弱,其产品也很可能不再为出租服务专门设计。可见制造商转向以产品为平台提供出租服务能够把产品对环境的外部性内化为制造商的成本,从而促使制造商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延伸产品的寿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从组织方面来看,制造商提品出租服务,一方面,产品共享的运作模式使消费者不再需要承担获得产品所有权的成本,仅需为每次使用付费,显然在使用产品时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在方式上也有更多的转换的可能,而且单个产品也能为更多消费者使用,不再仅供少数消费者使用,这样较少的产品就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节约了生产产品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在共享模式下产品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属于服务的提供者,制造商在产品的保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2],服务的提供者在每次产品使用后,可以将产品的部分零件重新组装,而且产品的修理或者产品升级改造也具有规模上的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改进产品的维护和操作或进行更有效的设计优化产品的利用,也有利于推动企业回收产品,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产品更加密集的使用也使产品寿命延长与技术废弃之间的平衡问题得以解决。由于产品的使用频率加快,制造商对产品的利用加强,已有产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被消耗完,使产品采用的技术能最快地为最新的技术所替代,从而加快新产品的产生,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对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这样就增加从单位产品中获得服务或者使用的次数,减少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减轻环境的资源负荷。
(二)结果导向服务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一些大型制造商甚至转型为服务商。他们通过与消费者间的服务合同关系提供专业服务(例如设备管理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更注重服务达到的结果,这类服务通常也被称为结果导向服务(result-orientedservices)。由结果导向服务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前由消费者进行的活动现在由专业的服务人员来提供。由于在规模上存在优势,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商可以获得组织上的优势。显然,与消费者相比,专业服务提供商可以投资技术性能更高的器械,能够采用更好的设备并且提供更加熟练和专业的操作,这些是家庭和小规模的企业无法比拟的,所以专业的服务可以通过消耗较少的资源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对于服务成本的有效控制也使得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具有生态效益潜力。在结果导向服务的业务模式下,除了获得产品所有权的成本,产品使用的成本也由消费者转移到专业服务提供商。尽管能源等的成本可能并未发生变化,但服务相关的成本结构却发生着明显变化。当服务活动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时,其服务相关成本由很多不同种类的小项目组成,这些小项目很可能并不足以引起注意和重视,而且由于产品的使用通常并不是客户的核心流程,消费者很难分配足够的资源来提高流程效率,这样每项成本就难以得到优化;相对而言,专业服务的提供商则大不相同,其成本由少数大额的项目组成,这些大额项目更有可能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就使专业服务提供者较消费者有使每项成本最小化的可能,从而获得成本以及管理上的优势。新晨
(三)投入服务化的环境效应
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制造商投入服务化与其产出服务化一样,也产生了具有生态效益的环境效应。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服务(OECD,2001),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由于资源生产效率不高,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大量消耗土地、矿石、森林、油气等自然资源。但随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技术、商务等多种生产以无形生产资料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制造商整个生产过程得以更有效率的运行。由于生产更全面的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实际上已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制造商生产的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引入了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加强了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联系和协调,改进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提高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效率。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紧张的背景下,由生产带来的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显然有助于改变制造商创造价值的方式,促使制造商采用服务要素部分替代资源要素,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使制造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相对下降。
此外,随着现代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制造商纷纷将部分生产活动外置,转向使用外部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商的服务。相对于制造商,这些专业服务商不仅在规模上一般更具有效率,而且在服务成本的控制上通常也更有效,因此生产功能实现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不仅使制造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投入生产,也使生产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完成期望的功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服务化策略在制造业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产业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对于制造商避免过度竞争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服务化过程中制造商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且也从制造业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获取了新的利润源泉。同时,服务化这一新的业务模式也促使制造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产生了有益于生态的环境效应,使经济增长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阶段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服务化无疑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展了服务化活动,增强了服务。但事实上由于制造商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经营能力等企业能力存在差异,而服务化策略无论在业务模式设计上还是在关系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变革设计方面都对制造商企业能力有较高要求,企业能力差异使各制造商服务化水平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企业能力的限制和服务化策略的潜在风险,许多制造商的服务化活动集中在提品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维修保证等传统服务领域,服务化水平并不高,这无疑弱化了服务化的生态效益潜力。而且对于制造商而言服务化只是一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而并非目的,服务化策略并非制造商唯一选择,一些企业可能并不会主动选择服务化。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有必要对制造商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比如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承担必要的环境风险进而自发重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制造商承担的环境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鼓励制造商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能源的消耗;促进生产服务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制造商投入服务化创造外部条件。
当然,本文主要还是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事实上在服务化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各制造商具体业务模式设计(比如服务报酬模式)、制造商的企业能力、各国生产业发展水平等存在着差异往往是一种常态,因此这些差异对服务化的环境效应产生的影响有待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59-02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快速蔓延,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甘肃是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相对较差。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背景,甘肃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较为严峻。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在提高,成为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到2008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突破1 000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2.3%;上缴税金86.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40%。
2008年底,甘省中小企业接近9万家,从业人员165万人,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以及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并承接了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甘肃省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一批优势企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全省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集聚的雏形。
二、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甘肃省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环境。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需求减少,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型企业外部需求不断减少、市场空间萎缩、出口产品价格下跌,甘肃省农产品、初级原材料等主要出口产品订单减少,出口额急剧下降。但甘肃省出口型中小企业占比不大,多是内销型企业,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因而甘肃省中小企业整体上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不大。近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危机及外部需求减少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恶化,产品销售将面临严峻的形势。甘肃省部分中小企业以国内市场和为沿海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加工配件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东南沿海众多外向型企业开始限产甚至倒闭,为沿海加工贸易提供设备或加工原件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市场需求逐步萎缩,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合同金额大幅下降。总体来看,金融危机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其影响也是明显的。2008年中小企业户数较上年减少0.1万家,从业人员较2007年减少2万人。
2.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前,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自身发展面临困难。当前,在金融危机和全球需求放缓的影响下,石油、农产品和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如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由147美元/桶跌破40美元/桶,这对甘肃省原材料加工中小企业来说是利好。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产品价格爆跌,如锌锭价格由16 930元/吨跌至8 500/吨,果汁价格由1 300美元/每吨跌至650美元/每吨,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企业产品库存大幅增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营效益不断下滑。甘肃省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普遍较弱,市场把握能力差,对原材料以及产成品价格的涨跌也无法准确预判,从而增加企业对市场判断难度,最终影响到产品策略和企业战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3.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问题凸现。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信用意识淡薄等自身条件以及现有担保体系不健全等是导致甘肃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致使银行放贷时更加谨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现。另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减缓,资金更显得紧张。部分企业反映一些好项目、好产品因融资难以满足只好等待或放弃,错失良机,更有部分企业因融资困难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4.甘肃省出口中小企业贸易条件恶化。在金融危机背景甘肃省出口型企业外贸条件恶化,一方面,一些贸易伙伴国家为增加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采取反倾销调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本国进口他国产品。资料显示,中国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机电仪器、橡塑皮革、农产品、纺织鞋帽和化矿金属,而这些行业中的农产品、化矿金属在甘肃省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另一方面,由于出口收汇安全和信用风险增大,企业不敢轻易接单。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突出,信贷紧缩和经济不景气使国外进口商信用下降,部分国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增多。甘肃省已有部分出口企业因进口商违约或拒付货款遭受损失。
5.甘肃省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一是甘肃地处西北,交通相对不便利,经济欠发达,市场较小,外部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二是受资金规模、经营规模所限,甘肃省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掌握核心的技术,长期以来甘肃省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三是甘肃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自我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约。
三、建议
一是加快甘肃省中小企业转型的步伐。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放缓,从而使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不利的生产经营环境。面对困难,中小企业应从了解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实现从低附加值商品生产向高附加值商品生产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调整企业策略,渡过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并连续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甘肃省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以提振经济。4万亿元投资主要用于国计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这为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业务拓展机会。中小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寻找商机,以渡过难关。
三是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措施,如提供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手段,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困难局面,并鼓励和支持其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财政出资设立“过渡性投资基金”,为产品市场前景好、内控机制健全、有发展潜力但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帮助其克服难关。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融资难、信息不畅、人力资源匮乏、市场开拓能力差等问题是甘肃省中小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单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必须通过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才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部门应重点加强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着手。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以及中小企业应形成“多方联动”的机制,加强沟通,形成互动局面。一方面应通过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培育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是金融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根据中小企业特点,设计新形式的融资工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以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担保不足的矛盾,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杨成军,陈刚.政策频出助力中小企业[J].望,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