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课标范文

劳动教育的课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的课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的课标

篇1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新课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8-01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3]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G635.1

古语云:伯牙鼓琴,六马仰听,秦青引吭,响遏行云,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千古流传的佳话,彰显着音乐的魅力。我有幸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感到幸福和愉悦;而今我又步入班主任园地里默默耕耘,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组织和建设班级集体引航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班主任工作和音乐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热爱班主任工作是我的工作基础和前提,我尝试着把音乐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又能开拓一条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新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一、德育的园地盛开音乐之花

《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意为:"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阐述音乐对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可见,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爱党爱祖国教育是德育中心任务。每周一升旗仪式听《国歌》时,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这段黄金时段。我认真向学生讲《国歌》时代背景,作者聂耳生平,歌词中我们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奋起求存意义,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格外肃立庄严、目光充满激愤,树立了历史的忧患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感。

二、智育之树常青音乐雨露润无声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人的大脑右半球称为"音乐脑"。负责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音乐是听觉艺术,使听觉感知音色的调性、力度、节奏等各种变化,启发思维,增加知识,感知文化,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

1、重视歌唱比赛机会,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例如: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我选择《保卫黄河》曲子,采用齐唱、轮唱演唱形式,演绎这首抗日歌曲。我让学生合唱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自己与其他声部合作,训练了注意力:观察老师的表情示范,观察同学们的伴奏情绪,指挥者的动作,来修整自己演唱。训练了观察力;借助想象,还原游击健儿端土枪、挥刀矛,在青纱帐万山丛中,为全中国战斗壮丽场景,训练了想象力。

2、音乐课标要求: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音乐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质。我有意识用音乐锻炼学生记忆力。同时,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闻一多作词背景、作品产生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唤起对祖国和澳门的爱,和民族责任感,仿佛看到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发展了音乐创造性思维。

三、体育飞翔音乐插上翅膀

体育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要方面。而音乐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学生各种压力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学习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等心理状态。

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健身功能乐曲,每天早晚自习我坚持让音乐课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几首让学生健身。消除疲劳:德彪西的《海》;促使注意力集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激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珍视;对人类健康的崇尚;对竞技体育的喜爱。

四、美育的天空音乐架起一道彩虹

音乐课标说,音乐以审美为中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和鉴赏美。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1、我通过音乐教学,寓于班主任工作中。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感染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

2、我班开展"美的歌曲"宣传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把美的歌曲,每周一期,词谱都写出。分类进行。把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展示出来,美化心灵。

五、劳动教育的土地洒下音乐之光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内容之一。我把音乐引入劳动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效果显著。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我相信,班主任能把这艺术王冠,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思考中打造提升,去探索去开拓,班主任工作定会谱写一首新的颂歌。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82-01

化学新课标十分强调“动手做”,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动手做”应作为一种化学教学思想贯彻落实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那么,在农村中学如何实施这一战略举措呢?为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在基础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校要尽可能地开全、开足、开好实验课,创造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薄弱、资金紧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从实行微型化、开发代替品、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及降低药品的损耗量入手。学生实验尽可能向一人一组过渡;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演示实验可改为边讲边实验。同时,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提供必需的仪器药品,让学生随时进行各种实验;对那些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后,鼓励他们创新思路,再设计一些小实验动手操作。

农村中有不少实验资源可以配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做。如,学习化石燃料相关内容时,要求部分学生利用自家的沼气做实验;学习掌握了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家的燃气灶(液化石油气灶和天然气灶)的进气管和进风管的粗细,并分析液化石油气灶和天然气灶能不能换用。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基本动手做能力得到了培养。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要求:①规范、熟练地使用仪器,取用药品,并合理地连接装置;②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③能开发仪器的使用功能及代用品;④能主动交流、平等合作、共同探讨;⑤能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迁移及应用;⑥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

二、在多样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做”

动手做十分重视学生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是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1.课外实验。教材内外还有大量的实验素材可供学生动手做,对于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行的实验可让学生围绕建立化学园地、表演节目等形式展开活动,以实验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如水的净化、烧水壶中水垢的去除、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生活素材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觉锻炼动手能力。

2.动手制作。制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除制作教学模型,还可以制作某些仪器与装置,绘制实验流程图,进行一些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应用程序软件或进行化学模拟实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3.动手劳动。在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要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因此,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在劳动中培养动手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帮忙准备分组实验、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放假后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农具,帮助家长干农活、做家务,沟通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动手做”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做”

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探讨化学的某些问题,把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从化学的角度,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来主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研究的过程强调更多的是亲身体验、调查实验、手脑并用,动手做能力在综合运用中得到提升与飞跃。研究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课题的确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农村中学要根据本校、农村周围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与乡土教育、劳技教育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如某年夏天,学校鱼池里的金鱼突然大面积死亡,就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中水草生长很旺盛,进而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结论: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很高,水体富营养化,且夏季温度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因水中氧气含量太低而导致鱼的大面积死亡。那么,氮和磷的含量为何会升高?学生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同学为图方便,在鱼池中洗拖把;很多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鱼池去喂鱼,且喂食量过大等原因造成的。同样的在某年五月份,我县灌河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水产养殖户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极大。我组织学生主动抽取水样进行分析,发现水的pH很低,酸性较强;学生通过走访,发现原来是河流上游的个别化工厂在偷偷地排放有毒的废水,学生们因此也发起了保护灌河的行动。

篇4

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开展基于岗位、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专业能力。

2.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构建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我市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要求教师人人参加,人人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深化校本研修的内涵,拓展校本研修的外延。

2.注重过程,强化实效。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必须在过程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立足教师岗位确定练兵的内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练兵的成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途径与内容

我校依据《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内容与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练兵的内容,采取分步实施,分模块达标的原则。大练兵的主战场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学年组与学科组,我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研修方式开展练兵活动。

1.同伴互助。

开展有效的听课、说课、评课和反思活动,建立团队型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研究。以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标研读、教材分析为重点,加强同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青蓝互助。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领,强弱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校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备课,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参加区级竞赛课。

3.实践反思。

教师要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通过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开展反思性教学,将岗位练兵活动贯穿与课前系统,课中系统,课后系统,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自我超越。

五、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1.解读课标与分析教材的能力。

本学期区开展了首届教师素养大赛,我校抓住这个契机,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新课程标准”,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月末进行学科知识测试。

2.学情分析能力。

能对本学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情分析报告。

3.教学设计能力。

熟练进行学科课程的构思和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问题的发生过程、知识探究过程、知识应用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能撰写一份教学设计。

4.教学管理能力。

能熟练地掌握课堂的管理技术,注重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实现有效教学。每学期每人参与一堂公开课,担任说、讲、评的角色,让老师们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5.教学反思能力。

能够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整体行为及教学评估进行反思。

6.教研、科研能力。

积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并能与同伴合作探索研究,建立学习型团队,开展中、青、骨干、科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基于问题的研修,开展课题研究,并撰写一份教学论文。

7.教学机智。

能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解决。撰写一份教育叙事。

8.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能力。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专题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师全员育人、服务学生的意识。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相应档案,进行问卷调查。

9.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能力。

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建设良好班级文化,创新班级教育活动,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力,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的能力。

10、组织教师参与三笔字练习。

要求教师每周保质保量地练习一叶毛笔字,两板粉笔字,每日一页钢笔字。并对书写认真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活动安排

1.准备和启动阶段:制定、下发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

篇5

高中美术本土资源有效整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实践的新课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努力开放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和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中的人文、地理等文化资源,巧妙地应用到美术课堂中,从而丰富美术课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创作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传统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成为“副科”,教学中出现了挤占美术课的现象。而在新课改下,美术的审美价值逐渐受到重视,美术课重新回归正轨。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的自然教育法,儿童所要培养的艺术素养,不是简单的模仿成人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是通过自己去感受,他们所要体验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授的过程。从卢梭的教育理念中不难看出,美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以生活为基础而让学生利用美术理论来进行创造的过程。为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本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以“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教学为例,陶器和瓷器在学生的生活中在山亭地区随处可见,关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的特点便于理解,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生对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感受陶瓷之美,培养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欣赏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激起他们以本土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热情。

枣庄山亭地区历史悠久,本土资源丰富,山亭伏里土陶产于枣庄西集镇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距今已有56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本土资源,通过本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不仅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也不断深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逐渐从传统的讲授模式过渡到探究模式,“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对本次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通俗的说,就是教师依据教育科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服务产品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山亭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尤其在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正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最佳资源。如家喻户晓的柳琴戏、皮影戏、花棍舞、山东快书,赶庙会等活动,都已经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趣事了。因此,我们因势利导,开发设计了《戏剧人物化装会》《皮影戏面面观》等校本美术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我们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步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活动方式,学习活动技能(如学唱山东快书、学做皮影等);同时收集资料,利用学过的相关美术知识技能开展探索活动;最后,通过营造当地民俗活动的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动成果。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既接受了科学、文化、审美教育,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又得到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潜移默化的薰陶,实现了多个层次的综合。家长们看到美术能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社区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了人文精神,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寄予厚望。

三、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作品的创造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山亭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农业物产丰富。在农田或山头里面,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如打过麦子剩下的麦秸;随处可见的各种形状的石头和树根,等等,这些东西如果好好利用,也是一种丰富的美术教学媒材,利用它既省钱又易找,还能变废为宝,一举几得。为此,我们就地取材,开发了一系列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校本课程。如《麦秸画》《微型盆景的制作》《变废为宝――根雕》《彩色石头》,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通过自己的心灵手巧,体验设计制作的价值和欢愉,体验劳动的乐趣,这是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实例。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自然、文化、习俗等资源,开展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美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君.拓展与延伸――开发本土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方法与策略\[J\].美术观察,2010,(06).

\[2\]丁晓东.关于校本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05).

篇6

体育教学理论和内容的丰富和创新,使得体育课堂充满了快乐。

点滴变化带来新鲜感

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体育教研员余立峰介绍,近年来体育课越来越受到杭州各小学校重视,教育部门制定的每天要保证学生一个小时锻炼时间的规定已落到实处:“有些初高中没有完全做到,但是小学校已全部达标。”随着体育课增多,专职体育教师出现了缺口,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兼的。对此,余立峰说:“今后一定要把体育老师配套到位!”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凑合一下不行吗?余立峰介绍说,专业的体育教师可不是仅仅带着孩子到操场上玩一玩那么简单。体育教师的创新体育教学能利用有限的条件,让体育课变得趣味盎然,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杭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几年前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人们通常认为会被小孩子喜欢的体育课其实并不受小学生欢迎,最大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无趣。现在,经过杭州各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努力,杭州市各小学的体育课创新度大大提升。在前不久的杭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上,让不少人吃了一惊:体育课原来也可以这么上。

由于体育课时大大增加,原有活动场地明显不够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们开动脑筋,使用各种简单道具,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了安全、有趣,又能达到目标运动量的教学项目。如使用凳子让体育课活泼起来,这成了杭州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的绝招。娃哈哈小学体育教师方勤把自己的课变成了一节寓教于乐的舞蹈体育课,用凳子将平衡能力练习与舞蹈的舞龙相结合,小学生们在“板凳龙”的舞动之中完成了情趣盎然的体育课。大成实验学校体育教师李玉飞则把脑力与体力完美结合,让凳子竖起来,比一比哪组叠得高,能形成高高的“火焰”。现场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出谋划策、开展合作,场面异常热烈。

创新体育课的形式让孩子们爱上体育,同时也开发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生为本”的创新体育

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所做的体育教学创新研究显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开始上课时体育教师常要求学生以四列横队慢跑两圈,结束时常用徒手操、抖动肌肉等方法,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限制学生的积极思维,达不到体育课多目标任务的要求。

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对嘉兴市5所小学学生做了体育教学创新试点研究。其中一堂小学二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为平衡、跳跃练习和地滚球练习,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旺仔饮料罐为特别的教具。该课以罐创意、以罐入境、以罐诱导、以罐健身、以罐情趣、以罐言语、以罐调节,围绕教学内容顺序渐进,第一部分是“快乐的旺仔”:

师:姐姐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环保”好吗?

生:怎么做呢?

师:与姐姐一起去拾罐喽(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学生跑步拾罐)。

师:请问小朋友,罐儿有几种玩法?

生:滚;不知道;丢……

师:好!姐姐教你们一种新的玩法!拿上罐跟着姐姐学做运动操!

生:随着音乐“伸伸臂、弯弯腰、扭扭脖子、踢踢腿”(罐操8节)。

师:罐还有好多种玩耍方法,看!把罐放在姐姐的头上可以走,是吗?

生:是,真棒!

师:想一想,动一动脑,看哪一位小朋友创造的方法最多、最棒!

生:学生设计练习(走、跑、跨)。

师:动脑啦!把罐放成多样图形跑一跑、跳一跳,好不好?

生:各小组长带领设计演示“跑跑、跳跳,多运动,健身需要多方位”。

师:(参与、鼓励)跳得多高啊!跑得多带劲!图形设计多创意!好棒哦!

“快乐的旺仔”是准备活动,特点是活泼有趣。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健身,以旺仔罐为教学器材,引发学生多维思考,进入角色,创设富有趣味的锻炼形式,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使身体的腕、肘、肩关节,躯干、髋、膝、踝关节得到适当的活动与伸张,在散点式站位中创设一种适宜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分组练习中体现了适当的集中,既注重了课堂中的松紧程度又展示了儿童的个性化,在相互商讨、合作练习过程中体验了群体的智慧。为主教材的施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个环节是“勇敢的旺仔”:

师:小朋友们,和姐姐一起去森林“走独木桥”“跳灌木丛”好吗?

生:行!好!ok!

生:分组平衡练习(把罐组合设计成“独木桥”)。

师:好极了!大家一起过把瘾进行“跳灌木丛”,看谁最勇敢而且跳得最棒!

生:分层跳跃练习(罐叠放的高度由一个到四个,学生自由选择练习方法和难度)。

师:大家都来争当“勇敢的旺仔”噢!好,用力蹬啊!双脚跳!分腿跳!哎!真带劲!

师与生:砰―砰―砰――大家一起练,嗒―嗒―嗒――身体要协调,乐―乐―乐――锻炼身体好处多!

师:(敲击罐)听!罐儿让你们集合了(学生停止练习,散点站队)。

师:罐儿说话了,请小红、小军表演跳跃技能(小红、小军展示)。

生:加油!加油……鼓掌。

“勇敢的旺仔”相当于传统体育教学基本部分中的第一项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创设“小河”、“灌木丛”的情境,启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利用儿童化的语气提示、点评动作的难点,在跳跃练习中把学生看成是有差异的群体,因此、跳跃障碍物高度的设计不等,由此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增强自信的动力,在身体能力最低限度中提高动作技能、增强体质、促使学生个人与群体间的适应能力,贯穿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目标导向,因势利导

实施新课标以来,创新性体育教学成为了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提出了体育课的生本教育理念,即体育课要为学生未来奠基。体育课新课标强调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性。教师要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在旺仔罐体育教学案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运动当中,自动执行教学任务,产生了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利用“旺仔罐”做简单的游戏中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在活动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有益心理健康。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从而学会适应社会。

嘉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认为,旺仔罐的应用诱导了健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创意体育教学注重情境、音乐、学习方法、组织、器材等的创设,确保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不必一味追求场地器材完美,而应注重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研究教法、学法、生理心理负荷、学生差异、能力等综合性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设计高效率体育课,这是广大体育教师自身有待转变的关键。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制定创新的目标,可预先规定好成果的表现形式,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尚需进一步熟练掌握的或者是创新的自由练习,这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深化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教师摆正参与者之一的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把“不得不为之”改变为“乐而为之”。也正如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所学学科的兴趣。”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体育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培养学生对创新体育有稳定的爱好。

应用情境培养情感意识

浙江省缙云县团结小学体育教师卢兰君使用情境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卢兰君介绍说,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把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劳动教育情境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不仅能达到锻炼目的,还达到了一定的德育效果。卢兰君还把情境教学法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在学习立定跳远时,她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讲起,用语言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篇7

“五个一”标准的提出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在教育史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停地探索周围世界,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伟人,有许多关于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承袭了西周贵族“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传统,进一步创设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课程,即人们所熟悉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人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进行体育、品格教育以及包括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在内的理性教育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所谓教育应该是“周全的教育”,所有人都应该在智育、德育、宗教教育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期一线教育的实践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成果就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把全面发展当成一种教育过程;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论断。

当前,全面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制订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教育,牢固淞⒔】档谝坏乃枷耄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总的来说是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做好准备。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从2008年7月开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2010年8月,为了更好地落实全面发展教育,使各项工作更有针对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德、智、体、美、劳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制订了《运河小学学生标准》:文明守纪,传承美德,有一份爱国情;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养成一个好习惯;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喜欢劳动,乐于实践,有一项劳动本领。简称“五个一”标准,并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二、三级指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五个一”标准的践行策略

文明守纪,传承美德,有一份爱国情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推进国家的繁荣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本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践行“三育人”,即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一是文明守纪,常抓不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是一个国家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的文明素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进步的水平。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由此可见,文明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学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文明守纪行为习惯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学期初的动员到每周的文明小竞赛,再到依托大型活动的历练,将德育工作系列化。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良好习惯的生成,学校掀起以“礼仪教育你我他,校园盛开文明花”为主题的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班容量大、孩子们活动空间较小的实际情况,开展班级学生行为习惯“争星”竞赛活动(包括“学习星”“卫生星”“纪律星”“礼仪星”“文艺星”“体育星”),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学期末根据各班一学期综合表现评出星级班级体。通过全体干部教师的齐抓共管,学生的文明素养有了长足进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校园文明之风渐行渐盛。

二是传承美德,辉耀中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史中,形成了许多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美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操,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责风范……这些美德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华文化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不断发扬光大,在年轻一代甚至幼小的孩子身上生根发芽,日益根深叶茂,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校重点从“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运河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初步形成了学生读背经典,感知精髓,树立目标,争比品行的良好学习风气,促进学生对中华美德由陌生到了解,不断加深感悟,最后再到身体力行。

学校以通州运河的过去、现在、未来为校园文化主题,精心营造地域文化和经典文化校园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每学期,学校利用闭路电视、广播、淮啊⑾路⒉牧系榷嘀滞揪痘极宣传中华美德;组织各班利用板报、专栏介绍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德内容;鼓励学生多了解、多讨论,组织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会评优和观摩交流活动及论文征集活动。学校多节主题班会被评为区级一、二等奖,两节主题活动设计被收录在《通州区优秀主题活动方案集锦》一书中,十余篇师生文章获奖。

为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性和深入性,本校注重以课题为引领,激发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学论语,明理笃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仿佛穿越了2500年时空,走近了先贤孔子,去聆听他充满人生哲理的教诲。2010年学校还参与了国学课题的研究,成为了25所实验校之一。走进国学文化殿堂,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她的博大与精深。每周五下午学生们都会迎来他们喜欢的国学课;每天的早、午读时,诵读经典的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各班楼道橱窗里,一张张设计精美的国学手抄小报和国学专栏吸引着过往学生驻足观看;市区国学论文和教学设计竞赛,十余名教师获奖。国学,让每位深入其中的师生无不领略到她的风采,感受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是一份爱国情,一腔报国志。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对自己的祖国就有一种深厚的、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华夏几千年来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的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主渠道渗透以外,还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每周一都要举行庄重的升国旗仪式,在旗下讲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爱国英雄故事会、唱三歌(国歌、队歌、校歌)比赛等增进学生爱国情感,鼓励学生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阅读书、报刊等了解国家大事。在汶川、玉树地震人民遇到灾难时,本校学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只二、三天时间就捐出了九千余册图书送给玉树灾区的小朋友。通过学校的教育,爱国情已深深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喜欢学习,勤于思考,有一个好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儿童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强调:“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正如这些教育名家们之言,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奠基时期。因此,本校将“喜欢学习,勤于思考,有一个好习惯”做为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之一提出,在工作中坚持“三步走”践行策略,即培养兴趣――指导行动――养成习惯。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工作中,本校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做到“三优激趣”:优化教学内容,展现学科自身魅力,并密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合理选用的教学策略、教师生动亲切的言行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优化教学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和多种激励性的评价手段与形式,肯定学生各方面的积极表现,适当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二是指导行动,让学生勤于思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其在成功的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如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本要做到“三读”:循着知识脉络初读,重整体感知;围绕知识重点精读,求基本理解;针对知识疑难研读,得深入发展。英语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许多记忆的方式方法,如:把单词分成三五个一组,逐个突破;按词性分块记忆;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示英语或汉语去记忆;边读边写下汉语,然后根据汉意默写记忆;制作抽认卡,结合音标记忆;在句子中、文章中记忆等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并指导教师用科研的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学校共有15项学科教研组申报的课题被立项为区级“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三是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以上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至少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本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原则,做到学习习惯培养“四注意”。

首先,注意习惯培养要求应逐步提出,内容要详细、明确、操作性强。例如在培养学生“勤思善问”习惯方面,我们有的教师具体规定学生每天最少要有2次举手参与发言、板演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

其次,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通过准确无误的计算、整洁美观的板书等行为,做好学生的表率。同时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大力表扬那些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合作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向中、高年级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喜爱的名人、偶像因好习惯成就大事业的故事,使其心生向往而学之。

再次,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习惯培养策略因人而宜。比如当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课上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善意提醒。对于外向的学生可以叫其名字,亲切询问他有什么情况;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走近其身边,站一会或轻轻点其课桌;对于思维敏锐的学生可以让其回答间题等等。课后教师会找这些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他们努力克服不良习惯。

最后,注意习惯的整体发展、家校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与其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又需要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营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氛围。学校干部、教师经常利用电话、家校信息平台、网络、家校互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宣传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共同探讨方法与策略,并对家长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建议。

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 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而小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一个小系统,它具有打基础、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性质,这种教育的学习与普及活动则体现了义务性、基础性、全面性等基本属性。“学生喜欢运动,身心健康,有一项运动爱好”――这是运河小学“五个一”学生标准中的第三条,与教育部2011年5月23日发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不谋而合。

一是教中寓趣,让学生喜欢运动。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某项运动,首先要让他们对这项运动感兴趣,才能有进一步了解它,学习它的欲望。因此学校以中A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把一至六年级的体育教材详细的进行梳理,再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低年级以“故事”“情景”的形式处理教材,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接受启蒙教育,促进其身心正常性生长发育;中年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性游戏形式处理教材,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竞争中的才干与品质;高年级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提高运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体育知识、技术、能力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搜集、整理了各种体育比赛的影像资料,利用室内课和风雨天为学生播放、讲解。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性为主,放映一些体育运动的精彩瞬间和趣味的动画、幻灯片等,慢慢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在观看比赛资料同时,适当介绍一些体育比赛规则,让他们能够对比赛进行一些简单分析;高年级学生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增加了一项课外作业――“我最喜欢的体育明星”资料搜集展示。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或者是体育运动项目,并搜集与其有关的各种资料,利用室内课互相介绍交流。既丰富了体育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形式。学生个人运动能力不同,有的跑得快、有的跳得远、有的投掷能力强。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学校体育教研组对1-6年级的体育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出一套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向社会承诺:随时欢迎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人士来参观体育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活动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加信心,引导其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形式。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学校除了有120余人的田径队以外,还有篮球队、足球队、太极拳表演队、游泳班等。另外,本校还特聘请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蒋林先生和第六代传人李泽辉先生创编适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杨氏十式、十五式、二十二式太极拳,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项运动爱好,终身受益。

三是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特长需要有一个“舞台”展示,“成就感”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们擅长的项目各有不同,为了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学校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对其特长进行了详细调查、分类,为今后的培养提供了详细数据。这些体育特长生都成了教师得力的“小助手”,在教学当中能够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达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校内定期组织班级间的拔河比赛、踢毽、跳绳比赛、课间操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比赛中都能够找到自己位置,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增强参加运动的信心。学校还积极参加市、区级的各项体育活动,给学生争取机会。2008-2011年通州区共组织了六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本校共获得了四次团体总分第一名。到2011年止,本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市、区级的长跑、跳皮筋、篮球、游泳、乒乓球、武术、跳绳、拔河等二十余项体育项目,均取得了好成绩,近三十名体育特长生被市、区重点中学录取。

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证明,有一种兴趣爱好,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孩子心理更阳光更健康。学校制定的学生“五个一”标准中,对美育方面的标准是喜欢艺术,快乐生活,有一项艺术技能。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艺术教育工作力度,构建了“以艺术教育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兴趣活动为主阵地,以各种赛事和社会活动为契机,系统地让孩子们掌握一二种兴趣爱好,培养多种人才”的艺术教育框架,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用新的工作模式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是立足课堂,落实艺术教育。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设计和新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普及率,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测试、有总结,过程教学求真务实。加强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常规管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基本环节有明确、具体的管理要求。负责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有针对性地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学习教材,学习艺术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随堂听课、评优课、观摩课、研究科、校本课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开发艺术活动种类,做到人人参与。目前,学校已经组建了两个管乐团(其中一个是行进间乐团)、民乐队(葫芦丝)、舞蹈队、鼓号队、合唱队、京剧组、围棋组、计算机组、科技组(无线电小组)、美术组、英语组等多个校级兴趣小组,各班还成立了班级的“趣味数学”“诗歌朗诵”“巧巧手”“小作家”“合唱小组”“网络小能手”等兴趣小组,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平时注重做好各艺术小组的管理工作,由主管领导负责检查活动情况,适时总结、公布各班各组活动情况。学校还注重加强与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合作,争取社会力量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定期来校,一方面对各小组的辅导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直接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从而提高了艺术小组活动质量。目前各项活动顺利,培训初见成效。在2010年通州区第十四届艺术节活动中,学校有11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1人、二等奖43人、三等奖41人,5名学生获得“艺术之星”称号。在通州区“运河之花”故事大王比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另有30多名学生在其他艺术类评比活动中获奖。

三是成立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校有近300人的管乐团、80人的葫芦丝乐团、80人的鼓号队、百人合唱队、百人太极拳表演队、40人的舞蹈队。在2010年通州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以及通州区庆祝少先队建队61周年、教职工运动会等活动中,学校管乐团和鼓号队参加了迎宾活动,受到与会领导和来宾的好评,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也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提供了展示的窗口。

喜欢劳动,乐于实践,有一项劳动本领 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习惯、自我服务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使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一是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本校要求教师上每一节劳动技术时都应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范作、精练活泼的导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精心制作的教具(实物、挂图、电教手段)、灵活准确而又规范的演示、用精辟的语言讲述和精确的板书使学生扎实牢固地获取知识要点。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当的点拨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通过开展“小小能人”“美食城”“小小修理铺”“学一招”“露一手”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二是开展好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长期且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学校、家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进行劳动实践的岗位。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负责清扫教室、楼道卫生,从室内到室外天天保洁。在家里也有劳动实践的岗位,如有的学生每天负责拿碗筷,有的负责洗碗,有的负责扫地、倒垃圾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了了解孩子在家劳动的情况,班里定期进行家长反馈调查,并以展示劳动照片的方式激励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校外劳动实践也是必不可少。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周边捡拾白色垃圾、清扫卫生死角;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如在“生存岛”的实践性活动中,他们亲自动手,参与扎染、扎花、做蜡像、做豆腐、做蛋糕、种植等等实践活动,在劳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是开展竞赛,感受劳动乐趣。每学期末,学校根据本学期的不同年级的劳动技能的重点,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如低年级开展“穿衣服”“系鞋带”“系领巾”的比武,侧重于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开展“包书本”“叠衣服”“择菜”的比武,侧重于家庭服务;高年级开展“撕纸制作”“凉拌菜”“钉扣子”“缝包”等,侧重于简单的劳动实践。每次比武前,孩子们都反复地练习,探索技巧,提高能力.比武时向师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在劳动创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篇8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4-001

新课标《品德与生活》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活动化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如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不强、放学途中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在路上逗留不按时回家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放学后是否有家人来接?是否在约定的地点等家人来接?如果没有家人来接应怎么办?这些都是上学儿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说说自己的做法,在他们现身说法中学生就会明白了,放学后不应在路上逗留,要按时回家,免得家人担心。这就促使学生主动自己回家,试着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活动化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把思品课中的明理过程寓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

1.在辨析中明理

哲人说:“真理越辨越明。”教师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摄取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辨正误。例如在教《真正的勇敢》时,联系学生中的哥们义气、打赌、玩危险游戏等实际情况,拍摄一组辨析题的录像或照片,启发学生展开辨论:(1)小刚、小强课间在玩危险游戏;(2)小芳协助大人救起了落水儿童;(3)小明、小东在赌谁会开汽车;(4)小英看见狗吓得直哭,小宁赶走了狗,抱起了小英。说说谁是真正的勇敢?为什么?学生通过辨析讨论,懂得了“真正勇敢”的含义,分清了“冒险”、“蛮干”与勇敢的本质区别。这样,学生不仅澄清了模糊认识,正确理解了道德概念,而且提高了道德认识。

2.在游戏中明理

游戏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满足低年级儿童想表现自己的愿望,是培养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可组织学生开展“投沙包”、“丢手绢”的游戏,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玩得快乐,休息得好,并懂得了在课间活动时,因为全校同学都在活动、游戏,在活动时要想着大家,不要顾了自己而妨碍别人的活动。实践证明,教学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自我服务性劳动、文明礼貌言行等内容的课,运用游戏实践法可使本来比较单调乏味的带有强制性的品德教育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在体验中明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所明白的道理一般是通过讨论、传授得来的,如让学生亲身经历,则不言自明。如教学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爱惜课桌椅一类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参加农忙,或参观文具用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或观看电视录像,直观地感受课桌椅的生产过程,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教学要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篇9

一、 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开展基于岗位、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学习与研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专业能力。

2.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构建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是我市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要求教师人人参加,人人练兵,通过岗位练兵,深化校本研修的内涵,拓展校本研修的外延。

2.注重过程,强化实效。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必须在过程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立足教师岗位确定练兵的内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练兵的成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途径与内容

我校依据《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内容与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练兵的内容,采取分步实施,分模块达标的原则。大练兵的主战场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学年组与学科组,我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研修方式开展练兵活动。

1.同伴互助。

开展有效的听课、说课、评课和反思活动,建立团队型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研究。以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标研读、教材分析为重点,加强同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青蓝互助。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领,强弱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校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备课,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参加区级竞赛课。

3.实践反思。

教师要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通过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开展反思性教学,将岗位练兵活动贯穿与课前系统,课中系统,课后系统,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自我超越。

五、搭建平台,培养能力。

1.解读课标与分析教材的能力。

本学期松北区开展了首届教师素养大赛,我校抓住这个契机,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熟悉“新课程标准”,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五月末进行学科知识测试。

2.学情分析能力。

能对本学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情分析报告。

3.教学设计能力。

熟练进行学科课程的构思和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问题的发生过程、知识探究过程、知识应用过程和师生互动过程,能撰写一份教学设计。

4.教学管理能力。

能熟练地掌握课堂的管理技术,注重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实现有效教学。每学期每人参与一堂公开课,担任说、讲、评的角色,让老师们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5.教学反思能力。

能够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整体行为及教学评估进行反思。

6.教研、科研能力。

积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并能与同伴合作探索研究,建立学习型团队,开展中、青、骨干、科任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基于问题的研修,开展课题研究,并撰写一份教学论文。

7.教学机智。

能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解决。撰写一份教育叙事。

8.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能力。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加强专题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师全员育人、服务学生的意识。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相应档案,进行问卷调查。

9.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能力。

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建设良好班级文化,创新班级教育活动,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力,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的能力。

10、组织教师参与三笔字练习。

要求教师每周保质保量地练习一叶毛笔字,两板粉笔字,每日一页钢笔字。并对书写认真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活动安排

1.准备和启动阶段(3月):制定、下发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

2.实施和推进阶段(4月---6月):团体教师认真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个人自修与团队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推进全员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3.总结阶段(6月):学校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大练兵的成功经验。把练兵工作与教师量化考核挂钩,建立长效机制。

七、组织管理。

为确保对大练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付敏

篇10

1、我校程子茜同学在德兴市“爱我铜都”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在德兴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九位运动员和一小运动员共同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祝敏同学获得女子100米第三名,女子60米第四名,女子4100接力第四名;黎兆钰同学获得女子200米第五名、女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朱琳同学女子100米第六名、女子4100接力第四名;陈志明同学200米第六名、4100接力第四名;管秋艳同学获得女子4×100米接力;占浩政同学获得100米的第六名、60米第二名、4100米接力第四名;易杨同学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王文平同学获得男子4×100米接力第四名,60米第二名;曲震宇铅球第五名。

3、德兴市小学生计算机奥赛中有4位同学获三等奖。

4、江西省“新蕾杯”征文中俞玲同学获二等奖。

5、唐佳婧同学在全国“天才杯”迎奥运绘画擂台赛获金奖。

6、在全国第八届“希望杯”书画写作大赛上1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2人获优秀奖。

7、德兴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团个第一名,占浩政单打第一名,汤浩鸿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六名。

一、学校管理

1、办学方向: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紧紧围绕“以德治校”的中心,按照“规范特色”的办学目标,面向一切学生,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组织管理: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敬业勤政的集体,校务会成员分工明确,工作到位,学校重大事件由集体研究决定,透明度高;工会组织起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凝聚力作用,校务公开,合理化工作扎实有效,教职工参政意识明显增加,领导班子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增强,干群关系融洽,工作热情高涨,大局意识强烈,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各类档案管理规范,资料齐全,学校“十一五”办学规划、学年计划总结、部门计划总结、教师个人计划总结等完整齐全。各项考核均有良好表现。

3、教师管理:按德兴市教委有关规定,学校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考核,积极参加市局安排的各类培训,对教师的师德、教学业务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每月的教学常规考核、文明办公室考核、每学期的师德师风考核均设立奖励制度,教师的各类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每周二是学校规定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做到有学习有记录。张永娣、吴珍珍、姜小平、邓礼华老师的论文获江西省教育学会三等奖,徐光伟老师获三等奖。德兴市德育论坛演讲获二等奖。余萍老师的教学导入设计获中国基础教育协会一等奖,并获江西省“新雷杯”征文辅导二等奖。张永娣、周燕、徐光伟、汪木强、祝娟、夏丽兰老师在德兴市“五环联动,反思成长”教研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教师。

4、学籍管理:学校历来学籍档案规范齐全,学籍变动统计及时准确,顺利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

5、后勤管理:学校校舍档案齐全,校建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规范有效。学生家长大多为矿山职工,加上矿区建设要求,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难以开展,学校没有住宿生和食堂。校园规划有序,环境优美,标志醒目,文化气息浓厚。

6、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各科能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把五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每月进行教学常规考核,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全程监控,有教学检查和质量分析制度,效果良好。新课程和新课标已深入人心,教研组织健全,课题研究实施有效,图书室、语音室、电脑室管理有序,使用率高,但学校分管的主任听课课时欠缺,学生作业量的控制有待科学化。

7、其他教育工作:我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以“五爱”教育为核心,以队伍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突破口,以“文明学校”、“五星班级”的创建活动为载体,强化德育的阶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继续营造“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人人是教师、时时都育人”的德育氛围。在健康课的开展中,能从实际出发,但没按每周0.5节的课量排入课表。班主任工作得到加强,后进生得到转化,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贯彻“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响应市“阳光体育活动”。

2011新区小学目标管理工作汇报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组织好每日的“三操一舞”,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一年里,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适量的公益劳动。普及程度: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升学率100%,辍学率为0,留级率为0。

8、教育质量:学校各项教学指标均达中心小学的规定。出色完成任务。

二、办学条件和特色

篇11

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积累和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开发自身的潜能首先,教师要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儿童观、教师观、和教材观。《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新实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着力帮助儿童感受课程的“个人意义”,力图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变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经常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应善于与同事合作,通过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总结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2、善于利用教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例如,在教学“收获的感觉”这一主题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做“知青”时养鸡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那物资短缺,生活艰辛的年代,自己向当地的农民买了12只鸡蛋,经过辛勤的劳动和精心的照料,鸡蛋孵成了小鸡,小鸡养成了大鸡。其中八只大母鸡要下蛋了,主人几乎每天都能从笼子里捡回一些鸡蛋。这个质朴的生活实例深深感动了学生。当我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说说自己的感觉时,他们完全沉醉在一个“知青”的收获喜悦之中。

3、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师资源在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说出任教本班的所有老师之后,就邀请部分任课老师到教室,与学生一起聊天,请老师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任教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这样,在轻松愉快地交谈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老师成为了学生可亲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激励部分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师办公室去找没有请到教室的其他科任教师,并与这些老师说几句话,回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此行的经过。

二、巧妙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上,使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和学习者变成主人翁、开发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活动服务,把学生作为家、校联结的利益纽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也成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道德“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发展起来的。例如,在组织“上学去”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将本班学生按住址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互相认识并交流自己日常的上学过程。通过交流加深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增进友情,相互取经,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把握时机加以点拨。如此,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资源被挖掘出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感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而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儿童知行转化的桥梁。如在“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参观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求助、商量、合作,并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将参观活动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升华学生对校园的情感。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创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品教学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例如组织“收获的季节”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商量探索“秋天和收获”的途径与方法。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检查、引导,激励。保证学生的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在探究中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南北方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差异;在探究中增长了见闻,了解到人们在秋季的衣着变化和皮肤对气候的反应;在汇报探究结果时,学生们发现了“秋天日子比夏天短”,“市场上有新鲜的花生卖”,“秋天到郊外活动景色特别美,气候特别迷人”,“南方的秋天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秋景或果实说几句赞美的话,或者编几句广告词,使学生在活动中萌生遐想,焕发创意。

三、充分调动家长资源

家长是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重要因素。让家长理解品德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价值,使学校、家庭同步教育,构成德育网络,是过去我们长期忽略的环节。

1、家长是学生活动的益友如教学“我的一家人”这一主题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家长请到教室,与孩子一起真情互动。活动中分小组让孩子与家人都来讲述家庭的亲情故事。之后,又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猜猜看”,让孩子和家长各在一方,分别写出家人的生日、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写好后让学生当评委,看他们写的是否一致,家长没有到的同学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请家长签字证实。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

篇12

摘要:素质教育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规律,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以及国家与人民对教育的希望与要求。从转变观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转变课堂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并强化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把素质教育引向纵深。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推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催生出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一次扬弃和重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力求实现教育发展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打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打破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统治课堂的局面,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打破课堂重接受的单一做法,注重学生学习智慧的启发;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天赋,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处己的主体作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不同特点,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课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能主动,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平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落实基础,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输入状态,提高课堂效益。

(3)活化课堂,变课堂为学堂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和童真,而不能让惟一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想,不给学生想像的余地。教师要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在教师教的指导下占据主动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课堂视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效的引导会使学生将课堂视为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活跃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放手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开展课外素质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的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制作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如佳句佳作欣赏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签制作演等。

二、积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汲取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创造性教育等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多采用开明的管理办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氛围,培植利于开拓型人才成长的沃土,才能使小学生的创造个性与聪明才智得到强化与开发,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和使用[J].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篇13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兴趣;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8-01

甘肃新课程实施转眼已有三年,已迎来新课标的第一次高考。三年中通过各种培训和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及教学实践,收获很大。与此同时,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政治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及困惑。

一、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这要求广大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政治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政治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政治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政治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五、困惑

篇14

关键词:素质教育 青少年 德育课 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在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青少年德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德育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总言之,就是使学生在德育担负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给青少年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素质教学下的德育存在的问题

自德育开设以来,部分学校未能彻底的执行素质教学,在素质教育上认识程度不高,一直把它作为“副科”来对待,老师上课只是应付考试,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知识点,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涉及广泛,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基础的,必须能触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素质教学下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1.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多向选择形式,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2.开放的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过程,鼓励学生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教学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

3.民主的思维环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过程需注意的策略

德育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1.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德育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特点,面向儿青少年的整个生活世界,从道理说明到对青少年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校园生活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活动空间,从学生的评议到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其目标直接指向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公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而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思考问题的取向,形成个人素质的基本要素。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断拓展和提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活动达到的要求及目的,都要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相结合,避免出现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令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要避免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无所适从,陷入困窘境地。

2.教学贴近生活,让其体验生活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德育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德育的教学让学生熟悉社会法则与道德,比如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3. 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三、小结

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个人素质的第一战斗线,而德育教学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后的素质。所以要在青少年德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