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发展理念范文

低碳发展理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1 11:54: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发展理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发展理念

篇1

关键词: 低碳; 旅游; 海岛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在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成为了21世纪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当生存的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而减少碳排放量是当务之急。海岛地区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一方面为海岛提供了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海洋资源和生态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为促进海岛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必须在海岛实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海岛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海洋资源,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碳氢化合物的发现给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碳水化合物燃烧释放的废气却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源头。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已经对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为减缓温室效应的扩散,人们提出了低碳概念。低碳经济就是将低碳概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减缓温室效应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低碳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在我国被提出,最初的低碳旅游被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不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要求,同时对旅游者和旅游景点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以说,低碳旅游是从旅游的每一个环节践行了绿色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发展至今,这一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当前,低碳旅游这一概念还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旅游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当地生活习惯等。也有专家提出,低碳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专家应该采用低碳技术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管理,同时应大力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使游客自觉履行低碳的消费方式。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游客、景区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等践行低碳概念,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方式为宗旨,在保证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采用能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消耗速度快,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这种粗狂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往往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也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的低碳化。为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目标应当采用新型的高新技术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节能材料,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尽量达到低碳化的要求。其次是旅游过程的低碳化,这要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消费方式上也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二)低碳旅游的实践发展

低碳旅游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减排,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低碳旅游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的优势已经在实践中有所表现。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实现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相关的企业和组织也开始推行“‘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如2008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二氧化碳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又如2011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50家旅游景区人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

二、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与环境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概念。首先,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平台。只有当一个地区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对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准则,否则长此以往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将反过来限制旅游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形式来看,尽管世界各地都在倡导低碳旅游,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还是日益明显。

(二)当前的海岛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突破点

近年来,海岛的旅游业开发是我国的热点。海岛凭借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游客。但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体系,不仅在交通上与大陆相隔离,并且在环境、气候、生态等方面都与大陆地区有所差异。由于交通上的限制,我国的海岛地区长期以来都以渔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渔业资源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已经呈现出匮乏的趋势,在旅游业获得大力开发的背景下,渔业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在温室效应不断扩大的今天,海岛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低碳旅游模式的应用来吸引游客,并通过旅游业的开发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岛的自然环境条件要求一发展低碳旅游

事实上,旅游业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状况,更会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大陆地区相比,海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承受力较低,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失去生态平衡,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资源实行无节制的开发,导致海岛资源的破坏,再加上有部分游客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概念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而成破坏。这些破坏将会对海岛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海岛地区^低破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联旅游所依赖重要举措。

三、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在海岛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为促进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法律法规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制定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效果的评价考核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引进国外海岛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我国的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并在旅游管理中应当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和标准,不断结合我国的海岛旅游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为海岛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海岛地区的旅游景点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心上的享受,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是游客获得身心放松和提高旅游体验的最直接的方式。海岛地区在旅游的发展上采用低碳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这是与传统流水式、走马观花式旅游有着本质却别的。为了帮助游客实现这样的旅游感受,海岛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民俗风情来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氛围,为每一个到达海岛的游客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此外,海岛要实行低碳旅游战略,还应当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我们知道,海岛的碳排放量主要是由当地的企业及游客产生的,因此,旅游部门应当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大降低碳排放量的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对游客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还应对当地的企业进行低碳经济的宣传倡导,使游客和企业共同致力于海岛环境的保护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海岛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

(三)应加强构建低碳的旅游基础设施

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碳的材料和生产手段得到的设施。低碳设施可以应用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交通运输、住宿设施、旅游服务等。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应当采用清洁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碳氢能源,同时应当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在住宿设施上,应当对当地的宾馆进行低碳技术监督,倡导采取渔家乐的住宿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最为真切的海岛旅游体验,还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渔民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偿,鼓励他们开展渔家乐改造和建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促进各个渔家乐形成良好的住宿条件和餐饮环境,在保障游客的食宿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

此外,海岛地区在能源使用方面,还应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在卫生设施建设方面,还要建设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为此,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低碳措施的实施下,海岛旅游将会真正地实现低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

(四)旅游者应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旅行

为实现低碳旅游的方式,旅游者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为此,旅游者要积极主动地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此外,在旅游景区游玩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选择自驾车等交通方式,而是应当优先选择徒步、租赁白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在践行低碳旅行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语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低碳经济;在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关于低碳城市

1.什么是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活中由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理念,通过生产,消费,排放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转化,将人们的生活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型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理念的内涵是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模式的碳排放控制在低量环保的区间内,推动城市居民形成健康的节能的生活方式。现今的低碳城市理念由政府的一致规划与调动,加强建设低碳产品与技术,促进能源的节约使用,废物的循环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城市的节能减排优化作出改革,最终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目标。

2.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分布。在低碳城市发展中正确的低碳空间分布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包括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以及低碳建筑。我国提出的低碳城市布局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过去侧重于产业与工业的城市规划布局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活型的人文低碳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比重,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适度配置,减少交通与工业的布局比重,体现低碳城市的规划人文性。

3.低碳城市的不同变化。一是交通的变化,在城市发展中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增加,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工具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低碳型交通是指在保证交通的便利性的同时,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以及新型交通工具,减小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达到低排放的要求。二是建筑楼房的变化,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建筑物的低碳化是低碳城市的重点之一,在新型低碳城市建筑中使用了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较之于传统的建筑设施低碳建筑的优点是能有效分担取暖与制冷的部分功能,而且在低碳建筑中可以有效地做到水循环利用。三是产业的低碳化,城市的经济支柱就是产业,是衡量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城市中产业多以工业为主,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污染过重而且能源需求巨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小且对能源的需求较小,所以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可开发项目相当多。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源消耗大国之一,能源储存供给量逐渐与能源需求量不符,我国对新兴能源的开发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的新能源利用逐渐有了成果,电动车替代耗油车就是低碳经济成果之一,电动车通过电力驱动,相对于过去的烧油车,使用起来更清洁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现在在人民群众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行各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深入,低碳技术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低碳经济的企业相对过少,市场占有率不够,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将由低碳经济所主导。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当下全球关注的主流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气候与环境上,环保与改善气候越来越走进了国家的执政策略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中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结构能够进行调整,进行产业优化改革,为我国的产业转变奠定基础。

三、低碳城市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发展

1.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是我国的内在要求。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牺牲自然资源,牺牲能源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科学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在走向这样的趋势,清洁能源,低碳建筑,低碳消费,这都体现着我国低碳城市经济的成果,达到低碳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

2.在人民群众中提倡低碳生活。在人民生活中充分加入低碳理念,可以正确的引导民众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补贴与资助的力度也应该加大,让低碳理念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支持低碳产业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应当大力支持,让城市居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低碳。对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理念也应该进行影响,支持使用环保袋,节约能源的使用量,减少生活废物的排放和污染,让低碳生活走进城市生活,走进群众心中。

四、结束语

当下全球的发展主流模式是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推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发展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参与下,低碳经济对大力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有着推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波.低碳城市规划:目标选择与关键领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108).

[2]刘嘉迅,杨运宇.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1(10):164-166.

篇4

关键词:低碳旅游;理念;北部湾;旅游发展

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不仅不同程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世界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国内碳的排放量。中国也是如此,在政府政策的感召下,各行业都在尽量想办法降低生产中的碳排放量。但是为了降低碳的排放量而停止旅游行业也不现实。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能够继续旅游但同时也能尽可能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旅游方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低碳旅游即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落实低碳旅游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拉动旅游城市的经济同时也可以将对旅游城市的环境破坏降至最低。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的推行对北部湾经济区这类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但同时本身生态系统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影响的旅游景点而言更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其更应当结合自身旅游特点和实际情况将低碳旅游落实到发展实处。

一.低碳旅游的出现和发展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新的旅游方式的产生为旅游行业实现永久发展这一目标提供了保证。目前针对低碳旅游已经有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邓琳琳和林喜庆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时,具有低碳的意识,把种种旅游消费方式的碳排放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的旅游方式。其中有政府和旅游机构推出的有关环保旅游的路线和交通工具等。富筱琪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里计算二氧化碳,尽可能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旅游,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补偿行动所排出的“碳”。蔡萌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时,经过利用低碳技术以及提倡低碳旅游消费形式,来获取较高的旅游体验质量与较大的旅游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一项永久发展形式。

(二)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保护地球家园提出的口号,而低碳旅游则是低碳经济的衍生物。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地球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仅仅百年的时间地球的平均气温就发生过两次大波动,且全球气温一直处于整体上升的趋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地球气温的上升趋势更是明显。不断上升的气温不仅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作息,同时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升高、红树林生态平衡的破坏无一不昭示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坏境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境地。马尔代夫是很多人们都梦想去的旅游天堂,但是近年来全球气温的逐渐升高,已经让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不断被污染,若气候变暖一直不能缓解,这个人们心中向往的天堂最终只能成为回忆。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外国施行低碳旅游的时间早,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世界自然资金会提倡假日碳足迹工具,并算出游者的碳足迹分数并通过分数引导和教育旅游者改变自己的旅游方式,向着低碳旅游看齐。从这也可出,旅游确实影响旅游景区的环境。而这种碳足迹的发明也正是让人们能够在旅游的同时给当地的环境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哥本哈根是一个低碳旅游建设较好的国家,在其酒店里都是可循环利用的东西,且人们日常旅游也都是以自行车为主。国家为鼓励市民和外来旅者用使用自行车出行,所有交通工具的变化频率都是根据自行车车道与停放位置进行设置的。可见国家本身对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旅游的支持与鼓励。

对我国而言,低碳旅游观念在旅游也刚刚有一点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民自己花钱进行的北极低碳旅行。广西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景点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重点规划目标。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想发展成为一个低碳城市,城市领导者应当积极引导本地和外来游者落实低碳旅游,从而达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因旅游而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据笔者统计,当前针对低碳旅游这一领域的内容研究还是较少,在此笔者就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旅游特点对如何实现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低碳旅游和如何尽量让旅游者实施低碳旅游这一话题进行论述。

二.北部湾地区进行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广西北部湾地区中有三个海滨城市,一个近海城市,具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业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充分应用。但是海滨旅游开发前期都是粗放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且随着后来交通的发达以及旅游可量的增加,更对当地的旅游环境造成了极严重的破坏,高交通排放量及高数量旅游者带来的高碳化旅游经济在带动了北部湾经济的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北部湾的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北部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尽量减少旅游给该地区造成的伤害,实行低碳化势在必行。

很多研究显示,旅游者旅游时通常都有挥霍倾向,这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且有的旅游人员因道德意识不强,在旅游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在石壁上刻字,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景区的美观程度更甚者会给景区环境带来无法恢复的影响。在以前一味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观念下,沙滩周围都是接送客车与家庭轿车。虽然交通工具的使用却是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效率,但是长此以往的高效旅游也会给旅游区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三.北部湾低碳旅游的措施分析

(一)城市的低碳规划

1.旅游行业

旅行社是旅游行业中的一个重压部分,旅行社在低碳旅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行社可以研究开发一些低碳旅游产品,研究一些低碳旅游方案,设计旅游路线,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设计一些徒步旅游或者是自行车旅游的线路等等,知道旅游人员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降低碳的排放量,进而保护海岛旅游可以持续发展。初次以外,旅行社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导游来引领旅游者的活动,使旅游人员的行为符合低碳旅游观念,导游可以向游客们介绍如何才能够实现低碳旅游,将低碳旅游始终与旅游活动相伴。

2.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是旅游活动中一个重要部分,为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在景点开发时,坚持做到提高利用率,尽量较少开发的原则,尽量开发一些低碳旅游资源。海滨景点从规划时,就将低碳的观念贯彻其中,实行低碳评价机制;景点的建筑用料言尽量地使用环保的材料,尽量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一些情节能源;景点的管理也要实行低碳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办公用纸的使用量等等;除此以外,旅游景点还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电子门票,环保垃圾桶等,实行低碳旅游卫生设施。

3.旅游交通工具

交通是旅游时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具有很大的减少碳的排放空间。发展与完善城市原有的交通用具,利用低设施污染设施,防止造成海滨周围水体资源的污染。旅游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鼓励居民或外来游客能够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并在城市建设中提供免费自行车供应点以及固定自行车停车地点和相应的自行车道。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通过这种低碳交通工具感受景区和景区所在城市的风光与特色,同时若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提倡旅游者徒步,这样不仅能够呼吸景区的新鲜空气同时也能够领略沿途美好风光。

(二)成立低碳组织推进低碳理念

从城市的低碳旅游构成来讲,政府部门对其有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不仅控制着碳排放的制造者,还影响碳排放的消费者。企业低碳生产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宣传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旅游者不感兴趣的现象,于是,低碳环保的宣传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需要政府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在制度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对于近海城市低碳旅游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明确分工,制定可行的计划项目和实施内容等。低碳组织将依据各个部门的要求,对海滨旅游区的低碳发展进行监督与落实,并要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采用科学的手段完善海滨旅游区的低碳旅游建设。

(三)城市旅游区餐饮低碳化

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餐饮也是碳量排放的重要部分,因此城市要能够从低碳旅游这一观念出发,建设低碳餐饮,从用具、原料等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安排。第一用耗能比较低的烹饪设施。多多的使用节能减排的灶具,耗能比较低的锅具,感应的水龙头等等。第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餐具。和可循环利用的餐具比较,易拉罐和塑料制品等碳排量就比较高。因此就可以用容易分解的物质来取代那些不容易分解的物资,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第三,饮食所需要的材料实行低碳采购。第四,用低碳的烹饪方式进行烹饪,比如将武火更改为文火,少一些爆炒菜,多食用一些拌菜等,降低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低碳旅游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状况下,提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里降低碳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北部湾是一个具有着丰富旅游自然但同时生态系统也相对薄弱的旅游发展区,而实行低碳旅游则是实现该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对该地区环境破坏降至最低的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J].旅游学刊.2010(03).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8.

[3]王立峰,陈洁,章昌平.低碳旅游理念与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4]张艳玲,李悦铮,曹威威.基于低碳视角的我国海岛旅游发展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6).

[5]李小明,张兆干,林超丽.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05).

[6]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

[7]黄玉斌,曾其龙.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02).

[8]刘晓.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版,2010(12).

篇5

最终办法和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保持一致,最大的变化在于以下几点:将每个月1万台新增上牌指标拿出10%专供新能源车,而拍卖指标的数量下降为40%;规定摇号获得上牌指标的不允许购买2.5L以上排量车型,拍卖所得指标购车不受排量限制;已有车的市民欲换新车可直接获得车牌,但新车排量不得超过旧车;高污染的黄标车在10月31日前报废可更换新车不受限牌限制,超出期限的将不能报废获得机动车指标。

很显然,以上几点变化均体现出以限购促环保的鲜明指向,当限购与环保结伴同行时,能够为打造“低碳广州”助上一臂之力吗?

力争实现三者共赢

继上海、北京、贵阳之后,广州成为国内第四个正式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2011年广州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09辆,尽管尚不及北京(228辆)一半水平,但从政策出台背景来看,同样反映了近年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代表的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交通运行、能源环保系统发展的不协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40.5万辆,其中中小客车167.4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19.0%。而同期城市道路里程年均增长率仅约2%,登记泊位与汽车保有量之比为1: 3.3,交通供需矛盾持续扩大。令人担忧的是,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放PM2.5占大气总量比例高达38%,尾气污染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多达上万字的限购细则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全市12万个中小客车增量指标中,有1.2万个指标分配给节能与新能源车,包括节油率超过20%的混合动力中小客车,并以摇号方式配置,市财政按照每辆1万元标准给予补贴。第二是排气量超过2.5升车型只能通过拍卖获得,不能参与摇号。第三是单位和个人在转移、报废名下在广州市登记的中小客车后,可以直接申领更新指标,而无需参加摇号或竞拍。不过,更新指标登记的中小客车,排气量不得超过更新前车辆的排气量。

对此,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试行办法》提出“环保+摇号+竞价”中小客车增量指标分配新模式,主要从有效解决城市拥堵、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三个方面考虑,体现了“低碳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倡导低碳环保、社会公平,解决刚性需求的三者共赢。

广受诟病的城市空气质量

在百度上搜索词条:“广州的空气质量怎样?”标准答案是:“空气不怎么好。空气中灰尘、有毒化学物质含量较多。”

的确,作为中国一线大城市,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一直广受诟病。

2012年3月16日早晨,广州10个国控点有9个PM2.5超标,只有萝岗九龙镇监测点幸免,部分站点PM2.5超过国家标准1.9倍。随着广州堆积空气污染物的增多,到晚18时,广州市空气质量继续恶化,污染最严重的广雅中学附近地区,PM2.5日均浓度甚至达到161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1倍。省政府附近的吉祥路、麓湖站点PM2.5浓度也越升越高,分别达到了128微克/立方米、139微克/立方米,比早晨又高了很多。省环保厅的珠三角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显示,晚上9时,麓湖监测点PM2.5日均浓度达到15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203,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省环保厅发出预警,要求麓湖地区的一般居民减少户外活动,老人、小孩、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务必留在室内。

记者发现,广州PM2.5日均浓度出现超标的9个站点,都位于城区交通主干道边。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位于主干道边的监测点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明显。广州PM2.5监测值一般在上下班高峰期因机动车流量大而出现高峰。连续多日珠三角盛行偏南气流,十分不利于城市污染物扩散。同时,城区周围修建的大量高楼,使得污染物积在城区难以排出。

因此,越来越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也使人们对汽车限购这一似乎是无奈之下的“环保”之举,有了更多期待。

新能源汽车100%中签

8月27日上午9时许,广州首次“中小客车指标摇号仪式”拉开帷幕。6544张新增车牌在1个小时里逐一摇出。

在此次摇号产生的6544个增量指标中,普通轿车增量指标占5454个,分别为单位指标654个,个人指标4800个。新能源及环保节能轿车增量指标为1090个,单位和个人指标分别为130个和960个。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及环保节能轿车共有1090个增量指标,但仅有186宗有效申请参与此次摇号,分别为个人170宗,单位16宗。最终,申请者悉数中签,中签率为100%。

虽然通过此次摇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相对低迷,但是新能源汽车却是国家重点扶植的方向,这从此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就可以见一斑。

2012年7月9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面世,这份《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各地纷纷出台汽车限购政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不在限购之列。《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篇6

关键词:低碳理念 煤化工产业 发展讨论

前言:现代社会已经从快速发展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逐渐开始转变观念,力求能够以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全面倡导生态经济的发展。作为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所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广泛认同,环境保护在人类生存发展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我国这样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国来说,必须要降低煤炭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

一、浅析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和能源的占有量少,但煤炭的种类非常齐全,煤炭的产量能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储量也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一左右。因此,以煤炭为主要原材料的煤炭化工产业一直都是我国工业重点发展对象,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利用煤炭燃烧所发电量在全国能源消耗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左右,成为我国发电能源重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原材料。煤具有非常复杂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其中的键链只有用热裂解的方法才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拆分。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产物可以为化工原料气和工业燃气所使用,碳的轻组分甚至还可以直接被当做化工原料所使用,像针状焦和炭黑这样的重组分则可以被当做重液体燃料来使用。作为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煤化工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地加快和扩大,甚至有不少煤化工项目的规模都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每年所上报的正在建设中的和拟建的项目也正在不断地增加,没有减少的趋势。伴随煤炭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就是空气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和雾霾天气的密集出现,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浅析如何用低碳理念指导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在工业中对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工业生产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减反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依然将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那么无论是对煤炭直接燃烧还是将其用作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都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空气污染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煤电行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界在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良之后,提出了在发电过程中提高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来实现减少对煤炭的利用。

1走多种产业共生的发展路线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我国石油短缺的现状,随着对原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其质量在不断地恶化、产量也在不断地减少,但不能放弃对这部分原油的使用,可以采取加氢改质的方法对其进行利用。将其中存在的硫、氮以及氧气等杂质进行脱除,与此同时将烯烃进行全部饱和处理、芳烃进行部分饱和处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轻质油品在工业生产中的供应。我国的石油化工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加氢技术对原油进行提炼,虽然天然气在我国的储量也并不丰沛,但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达到制氢技术的实现,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通过氢气的利用和供应来达到完美的产业结合。在煤制氢的技术中主要是以煤气化制氢为主的,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气化及制氢技术,可以独立完成对其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煤基氢气和石油的改质进行共生耦合在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有很多化石企业也采用了工艺简单、投资少的延迟焦化技术来进行重质油炼,在大量建成焦化装置之后,我国每天的石油焦可以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产量。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对环境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因此,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用加氢改制对延迟焦化工艺进行取代,将这种不符合低碳理念的生产工艺方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淘汰。第二种路线就是将煤化工、建材、冶金和能源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焦炭法熔池炼铁,用煤炭做还原剂将存在于矿石中的氧化铁迅速还原为生铁,使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里进行充分的反应,最终能够副产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在煤化工业和发电企业中,一氧化碳可以作为生产二甲醚、电力和氢气的重要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煤炭。气化装置的成本并不高,仅仅占总成本的一半,如果采用这种路线,不仅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在炼铁之后所剩余的炉渣还可以被建材厂拿来利用,节能而且环保。这种工业试验装置在我国宝钢已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

在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煤碳制油的方式并不能够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具备竞争力。另外,可以采取甲烷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在我国,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一带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地区,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煤炭都分布在这些地区,而沿海一带对煤炭的需求量较高,我国的铁路系统在分担这一部分的运输任务时负担极为繁重,并且要承担高昂的费用。所以,在煤炭总量并不充足的煤炭地区并不适合发展煤炭化工,而甲烷技术则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力措施。在煤气化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对较低,不同于必须经过陆路运输的煤炭,这些由煤气所制得的天然气完全可以通过管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能源,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乙炔技术也符合低碳理念,虽然其工艺流程较长,但用煤炭来生产烯烃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空间。

三、结束语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量,就必须要坚持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运用高效能的生产技术来完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对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加强对先进工艺的开发,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金涌,周禹成,胡山鹰.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01:3-8.

[2]阮立军.2013'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在泰安举办[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3,03:52.

[3]王燕青.陕西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模式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 “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苏果云.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篇8

【关键词】 低碳 高等教育理念 新发展

【作者简介】 万清祥,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教授;丁振国,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超,宁波工程学院学生辅导员;徐超,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08-03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化是指各行各业减少温室排放气体、节约碳基能源的趋势。低碳时代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即将进行的最新的社会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是全球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低碳化的全新时代。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因此,将高等教育理念放在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时代变革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

世界文明已经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每次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文明浪潮引领人类走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农业飞速发展;工业文明浪潮促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来临引发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时代快速来临。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碳基能源使用的日益增加,全球产生了以“温室效应”为主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低碳化是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将迎来继前三次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即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时代最初出现在经济领域,如今已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发展与低碳化相关的技术,开发与低碳化相关的能源,调整与低碳化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且要求建立与低碳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变革“高碳化”生活模式,并建立保障低碳时代顺利发展的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等。

高等教育现今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了服务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基础,也成为时展的助推器。近年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设立,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也逐渐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高等教育理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通过高等教育实践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理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理想高等教育的追求。它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即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都产生了与之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代变革相互作用的过程。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三个重要理念,即高等教育“质量观”、“针对性”和“国际化”。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认同了这三大理念,最终大会通过了《宣言》和《行动框架》,树立了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发展理念。

二、低碳催生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1.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即与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政治状况、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变革带来了高等教育周围环境的变化,相继引发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总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要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并以前一个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

低碳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以工业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到了低碳时代,世界更是加速了一体化进程,国家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势必要发展和创新。因此,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2.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即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到位,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的供给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现象严重。

低碳时代下,整个社会都以“低碳化”为目标,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低碳化”能够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应量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平衡。

此外,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而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低碳高效”,即实现三低一高,低能耗、低人耗、低消耗,高效能。减少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

综上所述,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飞速发展。

3. 全球蔓延的低碳化思潮的需求

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科技、信息、思想的发源地和聚集中心,因此,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是那些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变革的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更为突出。低碳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带来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崭新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新改变。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正在引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它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深受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文化以及经济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三、基于低碳的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目标

1. 培育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出现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的充分实现,需要优化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一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度管控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的技术型人才;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二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均衡,对高等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此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化。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低碳化,优化高等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它是一种社会存在,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环境,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因此,在低碳时代下,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就要实现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生态平衡发展。一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调试高等教育与政府、家庭及其他层次教育的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稳步发展的经济环境,实现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二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丰富高等教育内涵,以实现高等教育内部的平衡发展,进而达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2. 培育高等教育绿色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的绿色管理理念泛指高等教育管理者按照高效低耗、民主创新的原则,立足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管理。

倡导低碳节约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低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的受众日益增多,高等教育资源愈发紧缺。在低碳时代下,倡导绿色管理理念,就必须积极倡导低碳节约观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即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低耗。

实施分层管理战略。分层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低耗的管理,它需要建立并完善管理网络。一种是上级制定好目标内容,然后传达给下属;一种是下属将制定好的目标内容直接报告给上级。当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一起运用。高等教育中的分层管理,要注重层级间的管理,实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理一级,保证每个管理者都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和谐化、生态化。

推行人本管理策略,实现师生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激励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确立师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把他们作为一个需要发展的生命整体,为他们创造体现人性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重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教育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决策的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

3. 培育高等教育低碳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高等教育要设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实施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低碳化作为一种生态理念,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要求教育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目标上,要引导高校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师生真正认识到低碳化将会发展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发展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的生存准则。同时,要摒弃专业化教育模式,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挖掘大学生成才潜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多样化人才,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强调育人为本,引导教育实施者充分考虑和重视学生的利益和愿景,增强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明确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倡互动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高等教育要塑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搭建各种人才成长平台。在人才培养环境方面,要把低碳化与和谐性作为更高价值观的体现。坚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创造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环境,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同时,低碳本身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共生性的内涵和特点,强调个体要树立“由人及人”的观念,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德里克・博克.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院出版社,1991:23-24.

[2] [美]欧内斯特・博耶.复旦大学高教所译.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6-18.

[3]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09-21.

[4] 张凤昌.践行科学发展创建“绿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14-15.

[5]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02):47-50.

[6]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6-98.

篇9

关键词 低碳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24-01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当中,对环境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就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到其中,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1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1 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基础内容之一。不过,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社会工作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这样很难对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1.2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人们还是传统的末端治理方法,而忽视了资源、经济的循环利用,这就造成了大量自然资源的流失,而且很难起到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而且从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上说,对环境问题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在后期质量工作中,不仅质量技术难度加大,而且还提高了其经济成本,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无法协调发展。

1.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其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工作中,农村条件比较差,而且经济效益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这就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从而使得人们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滞后的状态,这样就很难达到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1.4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们在环境管理之前,必须要对其环境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就是将各个地区、行业以及部门环境管理的相关措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解决当前我们在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然而,环境规划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管理内容并没有落实的实处,这就使得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样不仅使得环境管理的效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还加大了环境保护成本的消耗,这就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1.5 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都将环境保护的问题都已经成为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一些基础环保部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基层环保部门在对当地环境环保的监督力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就使得人们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1.6 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管理规范以外,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当中,我们只有通过对其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来能使得环境保护的力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在低碳发展视域当中,社会公众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动力,对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就许多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大量推广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社会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相应提高社会工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我们首先就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从而对让人们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实现环境保护现象的透明化,使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和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着一定的认知。另外,我们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也要注重民间组织团体的作用,使其在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一定的宣传效果和实际作用。这样不仅使得环境保护的效益得到明显的增强,还充分的调动了社会工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实行产业结构化调整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对环境的污染,只有迟早实行产业结构化调整,由于各不相同的产业的生产品种不同,其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是不一样的,在当今社会下,同处在一样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大环境下,我们通过科学手段测试可以得知:第二产业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强度排在首位,而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在正常的经济发展情况下,要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对产业结构逐步地进行调整,由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来取代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2.3 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

2.4 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发展视域下我国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十分的严峻,因此我们就要采用相应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这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还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管理理念和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进而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地理新教师;案例教学;地理教材体系;地理题目体系;地理印象体系

地理新教师在前三年是一个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也是教学模式的探索期,包括对教材的熟悉,对课堂的掌控,尤其应该明确自己在前三年的发展方向。教学模式不同,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因人而异。每个新教师的气质不同,那么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一旦新教师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那么其努力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一、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探索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有一个载体,那就是地图。地图是某些地理基础性知识点的载体,譬如山脉、河流、洋流等等,它能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结合到一起,化作一张图,能够给我们一种整体感知的感觉,我们能够在地图这一载体上,以地理印象的形式,渐渐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性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应有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案例,在地理课堂中,教师需要对某一抽象知识点进行具体举例,学生也喜欢这种方式。举例涉及知识点范围较小,那是一般性举例;涉及知识点范围大一些,那就是一个案例。在地理授课中,如果某一个案例能够包含一堂课大约80%的内容,那么这一案例就可以大胆应用,剩余20%的内容用一般性例子补充,直到覆盖所有内容为止,这节课的知识点就会被盘活,是立体的,而不是趴在书本里的。所以,可以顺着这一想法,将地理的两大载体――地图和特大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去寻找能覆盖某节课80%内容的特大案例,这样整堂课就可以在一个容易掌握的体系里进行,学生的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很多。作为新教师,可以在课后尝试寻找该种案例,能用案例的尽量用案例解决。

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也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往的教学容易导致知识点的遗漏,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尤其在人文地理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容易遗漏某些知识点。如果在教师在一开始讲授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就以某个案例呈现,那么学生在回答相关内容时,就比较容易回忆当时的讲解顺序,答案容易写全。因为案例本身就是独立的体系,关键是这些案例的体系学生比较熟悉,或者认知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为了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时能迅速建立,答题时能清晰回忆。

我们以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一种模式就举几个例子来阐述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和时间分布等。学生的印象是,教师举例比较丰富,但这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间没有什么联系,感觉内容比较独立,比较零散,缺少连接的桥梁。而这个桥梁就是案例,一个能覆盖本节课80%内容的案例。如果该节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那么学生的印象就会改观。在本节课活动中,有一张“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表,以它作为案例,起到桥梁作用。历史发展顺序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可以隋朝为例,对应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这时,教师可以引出传统型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时间分布等内容,补充一些国外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思路;到了乾隆时期,对应人口模式为过渡型,同理再引入过渡型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时间分布等内容,补充国外的例子。接下来,时间发展到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判断是什么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到了80年代,时代越接近当代,学生的感触会越多,其认知基础也会相应深厚一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越强,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接下来,当学生总结完了之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列表,巩固课堂效果。最关键的是,在学生的印象中,本节课的内容很有体系,以时间发展为顺序学习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了解其特点、影响因素和分布等内容,回忆也相对比较清晰。案例教学法大致就是这样的思路,平时就可以寻找这样的案例,研究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学习,就是学习者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点重新编排的认知过程。而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利用案例中的排列体系,重新组合教材知识点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中的平台体系,将教材打乱,重新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学生的课堂效果好不好,关键看知识体系构建合不合理,看讲解方式与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接不接近。复述出来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记忆,是因为复述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将内容重新表达,对知识点做了精加工。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的最大特点:结构清晰易懂。学生一看就能够将剩下的几点说出来,这些知识点都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少讲某一点,学生就会感到缺点什么,最后通过回忆就能全部回答上来。在平时授课中,某些课时如果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就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法,尽量用学生能接受的思维去讲解。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接受速度是否迅速,课后学生回忆效果是否清晰。

二、建立三大地理体系

新教师前三年需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理教材体系、地理题目体系和地理印象体系。

1.地理教材体系

在地理教材体系中,新教师应尽快了解教材知识点,尤其是教材重难点,每个学校的教学风格不太一样,重难点也会有所差异,而新教师对重难点的认知主要看教参,会与实际有些出入,尽快将头脑中的重、难点系统与所在学校的重、难点系统对接磨合。平时注意教学积累,每个知识点背后都要有丰富的素材,大约有6~7个例子作为支撑,这样新教师上课就不会怯场,内容教授过程就不会死板。同时,也可开拓学生的眼界。因此,地理教材系统将是新教师必备的系统,也是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必经过程。

2.地理题目体系

新教师还需建立一套地理题目体系。地理题目体系与地理教材体系大约有80%的内容是重叠的,但约有20%的内容没有交集。在做题目中会发现,有些题目常考,但在上课中教师并没有花重大笔墨讲解,或者在上课中经常讲解,却在实际题目中很少遇到。因此,新教师需要尽快建立地理题目体系,熟悉经常考点,减少讲了没考,或者考了却没讲透的尴尬。这是新教师查看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系统。

3.地理印象体系

篇11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车站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作为大客流集散的地铁车站,除应重点考虑上述设计要素外,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情况下,还应尽量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来考虑设计标准。如自动扶梯数量的配置、环控的设置、车站内各种服务设施(公用电话、自动售票机、残疾人通道、公厕、座椅、垃圾桶)的设置等。同时,在设计中还需制定一些环境方面的标准,例如:温度、湿度、噪音分贝、灯光照度等;在客流集中的重要部位、也要制定一些设计标准,例如:通道最小宽度、公共区楼扶梯设置数量、楼扶梯容量、进出站闸机的容量等,不断为乘客创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真正实现”让乘客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目标。

一、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构成

对于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地铁车站建筑主体部分设计,具体包括地铁候车站台、候车站厅、车站生产与生活用房等的设计;二是车站附属建筑的设计,具体包括进出通道及配套标示、内部通风甬道、地上部分通风亭等的设计。就地铁车站建筑主体部分的构成来说,乘客的使用空间、地铁相关运营技术设备用房、工作人员管理用房等是三大主体,其中,乘客的使用空间可以包括出入楼梯和升降梯、候车公共区、站台候车区、售票窗口、检票通道、乘客问讯窗口、公用电话、公共卫生间等,有的城市在地铁车站建筑的公共区设置了乘客付费服务区和乘客非付费服务区。对于地铁车站附属建筑来说,其涉及到的建筑单元较为繁琐,主要有地铁运营综合管理和监控室、站长休息室、工作人员值班室、AFC 机房、治安人员安全室、安全防护门、公共交通通信室、信号发

射和接收室、消防设备摆放室、AFC 票务室、污水处理泵房、气瓶专用间、变电设备管理室、夜间照明配电管理室、风机运行监控室、环境指标监控室、会议室以及员工交接班室等等。

二、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理念

城市地铁作为一类大型的公益性快速交通设施,其最直接的功能应该是方便乘客的出行,是乘客的代步工具。那么在设计时,就必须倡导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与此同时,在设计时,必须符合小噪音、低污染、低成本的要求,选择有利于乘客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城市地铁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尊重“绿色”这一基本理念,打造成为城市快速绿色交通系统。

三、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地铁车站建筑在设计之初必须考虑到乘客密度与流动速率,在楼梯出入通道的设计时,必须确保乘客人流有序进出站和便捷换乘其他线路,在客流高峰时能够满足乘客进出对楼道、电梯等的宽度要求。

(2)安全性原则:基于城市地铁进出站建筑主要是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广场、商场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等的地下,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地铁建造及运营过程中整个建筑工程在结构布局上的安全性,避免造成对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路人的安全伤害。

(3)识别性原则:城市地铁作为一种定时、安全、快速、高校运作的公共轨道交通系统,其运营过程中的行驶速度较快,站与站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必须重视各个主要区域和位置的标示,不能让乘客浪费较长时间还找不到候车站台,避免乘客出现走失和迷路现象。

(4)经济性原则:城市地铁的建造和运营是一种较高投资行为,按照我国已建成地铁建筑设计,其每公里的平均造价为 6~7 亿人民币,单车站建筑的土建工程总造价就足有占到了总投资的 13%,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应当注重经济性这一原则,避免出现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的浪费现象。

四、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方法

1. 地铁车站内部布局的设计方法

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确保线路上行驶车辆、接受和发送信号、车体通风等的协调关系,还必须运用专业化知识来实现整体设计方案的最优组合以降低地铁车站的造价。所以,在地铁车站主要建筑设计上必须采用最佳的方法,重点是对设备管理用房区、乘客公共区等进行设计。

在设备管理用房与乘客公共区的综合布局设计上,可采用端头厅式的布置方式,即分别将主要相关设备和管理用房分布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将乘客公共区与地铁车站两侧的站厅层连接在一起,增大乘客公共区的空间,进而减少乘客的压抑感、恐慌感以及紧张感。还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确定设计方法,例如可以针对通风、通信、消防等的要求和相互关系来合理布置通风用房、信号用房和消防设备用房。对于乘客公共区的设计,可依据双层岛式、双层侧式的布置方法,选用集中布置类型,增加公共区可利用空间,开阔乘客视野,缩小车站建筑规模。还可以采用分散布置形式,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分别设计成乘客公共区,有利于乘客流动和快速乘降。

2. 地铁车站内部环境的设计方法

地铁车站建筑作为高投入的公共交通工程项目,必须重视内部环境设计。在设计地铁车站内部环境时,可保持与车站设计相协调,一方面可实现地铁车站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乘客的通达与换乘。可采用较为单一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模式,在通长的地铁车站空间里,设计支撑柱子时必须考虑其节奏感,注重顶面处理以实现形体美观,还可以搭配不同的装修材料以美化空间。在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设计时,要采用合适的功能技术手段、造型艺术手段以及建筑装潢技巧,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地铁车站出入口和通风亭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布局方式时,可依照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参照其他已建成地铁车站的地面建筑特征,结合地铁车站地上街道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应当将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位置选择在那些客流量大、地面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可以选在城市主要商业区、商场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等位置,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施工成本。此外,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时,还要重视其经济引导功能以及交通疏散功能。

根据我国地铁车站建筑相关标准和要求,本着安全、经济的设计原则,可以在设计地铁车站的通风亭的进、排风口时,一方面要保持与地面的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相关设备自身的工作效率,其发出的震动和噪音不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地铁车站出入口和通风亭都是地铁交通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被设置在建筑密集居民区和商业区,其有效可用空间往往会被限制,在设计时,必须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突出地铁车站建筑的良好形象。

五、 结语

城市地铁以“安全、快捷、高效、舒适”的服务宗旨为广大乘客提供着出行服务,在出入口电梯设计、站台布局、公共卫生间该方面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其车站建筑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严格依据《地铁设计规范》以及其他行业和国家规范执行。

参考文献

篇12

1.识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而识字正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才是他们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尽早、大量的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的有效途径。而尽早、大量的阅读,前提是攻破识字关。因此,低年段若能突出识字教学的重点,保质保量地促使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语言的发展就能在高起点上步入快速高效的轨道。

2.识字能力的提高有利思维的发展。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博士曾测查出,学习汉字可使学生的智商逐年提高。脑科学家也根据人用脑方式的不同将人们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平衡型三类。他们发现,左脑型的人擅长语言表达和理解、计算和发现等逻辑思维活动;右脑型的人则擅长绘画、音乐、直观、综合等形象思维活动。而平衡型的人左右脑功能发展和运用比较协调,兼取二者长处。一般地说,他们思维能力更强,更富有创造能力。汉字的认知就表现为左右均势。识字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儿童左右脑协调发展,开发出人脑中巨大的创造潜能。

3.识字能力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学生识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有没有情感态度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工具就是被人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也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评价目标多维度

识字是为了阅读。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微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同样,孤立地评价学生识字能力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识字能力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取向应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维度的综合,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集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评价的内容应实现多元化,其中还应包括学生识字的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等等。

从具体到抽象,是低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让学生具体地去观察、体验、归纳,让其在识字的实践中知道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的构字规律,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才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识字教学的成败,我们习惯于用识字量的多少来衡量。其实,成功的识字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这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让学生学会要求掌握的汉字,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初步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把识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是过程与成果的统一,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还决定了,语文学习如果离开了过程,这就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难以得到提高。基于此认识,对识字能力的评价就不能只是关注最终的成果,而应当关注它的全部过程。识字能力的评价绝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必要的,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动态地反映学生识字的过程。要清楚地知道,实现识字能力发展性评价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四、评价主体互动化

基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那么,在识字能力发展性评价中,学生就不应该是个完完全全的被评价者,而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尤其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面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评价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13

关键词:理性、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同时进行,传统的农业社会模式不复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随着城镇化的持续,产业结构也不断做出调整,以跟进社会发展步伐。国家产业调整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规划利用等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规模发展工业建设,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由于土地规划利用的不合理,而导致了环境污染加重,土地地力消耗加剧等不利局面,大大增加了土地规划利用的不确定性。面对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规划的前期分析工作不到位,土地利用战略水平研究落后,已明显无法应对局面,这就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城市在理性发展规划方面开始借鉴国外先进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概念性城市发展规划弹性高、实效性强,同时分析角度广阔,备受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目前国家开始着手将概念性城市理性规划的理念引入土地利用战略中,为新形势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新思路,以达到土地利用规划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

一、中国土地规划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轮的编修正在进行中,由计划到定性规划再到弹性规划,逐步成熟稳健,制度也趋向健全。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土地规划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国家也将之列入政策重点课题中,土地规划利用理论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方面,综合评价利用条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资源和条件,重点研究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人口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结构等关系,客观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对土地开发市场状况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土地现状和潜力,结合行业用地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规模等条件,明确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事项。在土地利用条件具备。土地供需状况分析完整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的章程,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等。

由于国内土地规划研究战略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足。由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仍然偏重于耕地保护研究,忽略了城镇发展需求,导致了地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和耕地补充指标偏离本地实际情况,影响了战略目标实现。另外,当前土地规划利用研究时,过于偏重数量平衡,忽视了土地空间布局,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同时,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农村城镇化,金融风暴之后又制定了扩大内需政策,调整农业结构,用地需求和建设用地供给的局面逐渐紧张,传统的“定量控制原则”式的规划过于刚性,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土地利用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变手段。

二、国内外城市土地规划研究对比分析。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环境建设、交通市政等,都离不开土地。中国很早就开始确立全国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城市发展和土地规划利用相结合,切实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

在国际上,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上都是采用发展导向型。德国重要城市如柏林、慕尼黑等,对城市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全面分析,作为规划依据,根据城市发展趋势预先安排各项用地计划,但规划本身具备一定弹性,并不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约束作用,规划本身通过投资计划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城市用地规划都讲究科学用地,城市用地有各自特色,具有较为明确的意向性和指导性。

三、美国城市理性发展与国土规划相结合实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其城镇化规模也是最大的。在最初的发展中,美国也曾经面临城市蔓延的局面。所谓城市蔓延,是指在服务和城市就业核心区以外的一种低密度、跳跃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将人们居住与其它工作生活方面分离开来,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模式,它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平衡局面,增加了城市运行成本,将人们强行隔离开来,促使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面对此局面,美国开始施行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保护农用土地,复兴城市已有社区,实行多种交通方式,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政府官员和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城市蔓延引起的后果一致予以认同,并积极接受新的理念。美国在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上,包括了以下几方面考虑:1、尽量减少环境影响,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2、通过有效全面的规划,使不相容的土地类型冲突减至最小;3、保证城市阶级之间的就业与收入差距在可控范围内,促进城市健康发展;4、控制地方政府收支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符合。

四、中国国内城市发展概念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理念是根据美国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情制定的,与中国国情实际并不完全符合。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的不是美国城市理性发展的内容,而是美国在这发展中的理性思维。例如美国由于市场的影响,居住和就业处于分离状态,服务业和服务对象偏离太大,因此美国城市在土地利用规划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并试图减缓交通拥堵等问题。但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却未必适用于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城市发展长期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单位式住房便成为城市居民主体居住状态,就业和住宅在微观上高度混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外,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发展需求,一座城市的行业分布相当松散,整个城市的宏观表现像是无数个散落的板块拼图一样,每块拼图就是住宅--单位的混合体,这样做甚至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中国在快速建设城市化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向美国等先进国家学习理性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这的确实有必要的,但切忌罔顾国情一味照搬,更应注重他国做法背后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如何将国外城市理性建设经验与我国国土利用规划实际相结合,正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国土利用规划已成为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上述土地规划研究和结论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但我们必须积极向他国学习理性发展规划的理念,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形势,作出正确的国土利用规划,促进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刚,欧名豪,张全景,张效军.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对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05,04:56-60.

篇14

关键词:绿地认养;绿地养护;认养理念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环保理念的增强,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绿地居民认养逐渐成为潮流。绿地居民认养不仅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更有助于城市的建设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绿地的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单单靠政府承担,是非常困难的。绿地居民认养可以帮助缓解政府的压力,同时有助于建设美丽舒适的城市环境。

1 绿地认养的意义

1.1 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国的绿化面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很低。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可供开发的荒地越来越少。现在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展绿化认养活动,鼓励城市居民就近认养绿化,负责绿地的施肥、除草、除虫害等等。现如今,绿化认养已经渐渐成为一种风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进来了。绿化认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绿化认养,可以使树木更茁壮,花草更明媚,城市更美丽。我们想要构建生态环境,不能没有蓝天、绿树、白云、清水。绿化认养还可以提高居民爱护植被的意识,对花草树木的照顾、打理也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家长可以让孩子认养一颗小树,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优良品质。我国2016年将在唐山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唐山生态治理的成果,世园会的主题也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可见我国目前对于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视。

1.2 利于公民道德教育,缓解资金问题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绿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责无旁贷。绿化认养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公益精神。城市居民踊跃认养绿化也将是城市文明的体现。绿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人们通过对绿地的呵护,可以提高生活的乐趣也能够保持好的心情。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对公民来说是有益无害的。现在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不少居民都有了绿化认养的意识,路旁的小树许多都挂上了认养的牌子,这是城市居民文明的体现,也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我国每年花在园林建设以及维护方面的费用不计其数,有时虽然建成了园林,但是护理费用不能及时到位,导致草地杂草丛生,树木枯死,这是极大的损失。通过绿化认养,可以缓解资金问题。如果居民认养绿地,将会缓解政府压力,居民可以承担一部分费用,比如除草,喷农药,施肥等。如果单靠政府出资管理城市的绿地,必然力不从心。城市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城市建设的更美丽,我们也能居住的更舒适。

2 绿地养护方法

城市居民绿地认养,必须要了解一些绿地养护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需要怎样养护绿地呢?

2.1 及时灌溉

植物的生长是离不开水的,所以及时的灌溉对于绿地来说非常的重要。居民认养绿地一定要定期的灌溉,防治植物干枯而死。但是水分条件必须适宜,如果水分过多,植物有可能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只有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植物才能良好的生长。如果居民认养一些大树,更应该经常性的灌溉,保证它的生长。植物生长的地方,一定要安装一些排水设施,当遇到大雨天气时,可以及时的将雨水排出,以免植物吸水过多。

2.2 定期施肥

城市中的绿地不像森林中一样,森林中植物的枯枝落叶可以腐烂成为养料,而城市中植物的枯枝落叶基本上都会清走,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养料。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料是有限的,园林绿地的大部分植物都能存活很多年,单单靠从土壤中吸收的养料是不够的,并且有些植物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如果长期的缺少这种元素,会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所以我们必须定期的给植物施肥,不但可以给植物补充营养,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城市中的绿地必须通过施肥,才能够更好的生长,从而发挥出它的作用,调节城市气候。

2.3 定期除草

植物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长出一些野草,它们与植物争夺水分和养料。阻碍植物的生长。并且这些野草的生长速度很快,如果不定时的除草,园林中便会野草遍地,大大影响园林的美观。

2.4 病虫害防治

植物的养护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病虫害繁殖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植物染上病虫害,不仅会造成植物的营养不良乃至死亡,还会影响到周边植物的生长。园林树木给城市带来了美观,试想象一下,如果病虫害大肆的传播,势必会影响城市的美观。且病虫害一旦传播起来,想要治理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做好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3 如何培养居民认养意识

3.1 广泛宣传

相关部门要做好绿地认养的宣传,鼓励广大居民或者单位团体参与进来,我们要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不能强迫别人认养,同时,我们也要让居民们认识到绿地认养的好处。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如果我们广大居民能够担当一份责任,哪怕认养一颗小树,都有可能保留住一个生命。因为政府对于城市内的绿地不能全部兼顾,很多林木由于缺乏管理而死亡。同时政府也可以让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城市绿地的管理更加完善。我们认养绿地不仅仅是为了分担政府的责任,也有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增加,绿化质量提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3.2 形式创新

相关部门可以开动脑筋,通过开展一些活动等鼓励大家参与绿地认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标志牌放在旁边并写上认养者的名字。绿地认养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条件,只要你肯尽一定的义务去照顾,我们就同意认养,但是绿地的一些护理工作不能懈怠。认养了却置之不理,这样的情况决不允许发生。绿地认养绝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我们要做的事有很多,如施肥、浇水、打农药等,认养者一定要明确这些义务。此外,我们的认养可以出钱也可以出力。绿地的护理不仅仅需要人力,更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3.3 提升城市居民绿地认养的前瞻性

绿地认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长效性。为此,在进行城市绿地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居民绿地认养计划作出长远的考虑与打算,根据绿地分布特征、居民认养需求等因素,权衡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居民绿地认养方案,以有效提升绿地认养的前瞻性。如在开展居民认养活动过程中,应将居民认养后的绿地养护成本、养护措施、影响养护质量的因素等进行认真考虑分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事前、事后”制度与认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尽量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绿地认养困难的情形。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绿地认养管理的监督,并对居民的认养行为作出客观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城市绿地“认养理念”的综合效益。

3.4 提高居民绿化意识

城市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绿化意识,以前我们做的往往是在植树节的时候去植树,而现在绿地认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绿化。我们需要对认养的意义作出详细的说明,让居民们了解认养绿地的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表现好的个人或者团体予以表彰。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绿化,共同建设美丽的城市。

4 结语

总之,园林的绿化不仅仅包括栽植过程,园林的养护更不能够忽视。城市绿化面积庞大,单靠政府的力量不能够很好地管理。所以,我们要鼓励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完善居民城市绿地认养理念,共同创造良好城市环境,为2016年将在唐山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顺利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宏.阿克苏城市绿地认建认养工作实践[J].新疆林业,20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