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流管理工程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工程服务类 招标采购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12-02
工程服务类包括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服务以及信息技术、电网技术、金融、法律、后勤、财会、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运维修理、物流等综合服务。近年来,省级电力公司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规模逐年递增,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下,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不断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精益化水平,成为公司亟需思考的问题。
1 工程服务类招标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工程服务类招标现状
目前,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包括5个环节: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开标前、开标、评标、定标及资料归档。其中,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环节主要完成需求计划申报、划分标段、划分标包、需求计划审核定稿等工作;开标前环节包括任务接收、招标准备、公告、标前澄清、开标准备等工作;开标阶段主要完成开标准备、开标以及评标准备等工作;评标环节主要完成评标准备、初评、详评工作;定标环节主要完成定标、中标通知以及归档等工作。
1.2 问题分析
1.2.1 新型采购对象大量涌入,采购规模逐年增大
从2013年起,大量的运维修理、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等服务类项目纳入到省级电力公司招标采购范围,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规模快速增长。运维修理、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等新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采购金额、数量增速均在50%以上。
1.2.2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环节复杂,工作量大
一般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模式下,采购全流程包括需求计划申报及审核、开标前、开标、评标、定标及资料归档五大环节,各环节又各包括约20项子环节,涉及人员、表单较多,办理流程复杂,耗时耗人,管理工作量大。
1.2.3 评标专家数量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评标工作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对象范围广、差异大,对评标专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评标过程中不免出现以下问题:专业专家资源不足,不能有效支撑评标工作需要;部分专家跨专业评标,专业知识欠缺,评标技能不熟练,导致评标质量不够稳定,影响项目建设有序展开。
2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体系建设
该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维度,通过完善采购组织机制、推广应用一表两书三册、调整评标专家结构、开发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4项措施,形成系统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招标采购管理体系。
2.1 完善采购组织机制
2.1.1 明确组织体系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风险防控体系下,仍全面推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在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建立层级简化、链条清晰的统一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服务类招标采购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总结、明确各角色在招评标活动中的岗位职责,以达到规避流程风险、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的目标。
2.1.2 完善管理制度办法
围绕公司全面建成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管理制度以科学简约、全面覆盖、实用管用为原则,全面建成统一规范、一贯到底、操作性强的通用制度体系。基于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工作特点和省级电力公司自身业务情况,提出招标采购风险管控策略,编制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操作性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流程。
2.2 推广应用一表两书三手册
“一表”,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全流程各环节进一步细分,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和相关工作产物,同时将细分后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三册”包括《审查会工作手册》《开标工作手册》和《评标工作手册》,是针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相关环节编制的工作指导手册。通过将计划审查、开标和评标环节的工作内容细化至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各项流程的基本操作要点,同时进行任务分配、确定并落实工作责任人、时间节点以及工作规范等具体要素,为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工作指导。为提高省级电力公司招标采购质量,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对一表两书三手册进行修订和推广,在有效进行业务风险防控的同时,持续提升全流程管理水平。
2.3 调整评标专家结构
为完善评标专家库建设,公司引入人才扩充机制和强化培训机制,不断补充新力量。省级电力公司在维护专家库、新增专家时充分考虑项目单位需求与评标专家资质能力之间的匹配度,最大程度实现一人多能,有针对性地增加个别人员储备较少专业的评标专家,避免部分评标专家频繁出席审核会,确保评标专家的数量能够支撑评标工作需要。同时,定期组织专家集中进行专业技能与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以提高专家业务素质,进而减少乃至消除专家跨专业评标的现象,提升工程服务类采购评标质量。
2.4 开发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
省级电力公司从创新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开发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以期借助电子化手段来规范招标采购业务流程,规避流程风险,进而大幅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流程的管控水平,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任务集中管控与推送。从业务协同角度出发,将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标准化流程结果及关键节点时间进度进行线上集中管控,具备工作任务创建、任务分配与推送、任务过程管控、结果管理等功能。
(2)过程及结果信息的归档。基于流程梳理结果,针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各环节业务内容所输出的过程及结果文档进行集中存储、分类归档,为后期数据查询及工作总结分析提供来源。
(3)招标文件生成功能完善。完善招标文件自动生成功能,通过合理选择招标文件模板,同时对招标文件模板中的各插入点与来源文件模板进行手动配置,从而线上配置各节点数据来源,依托工具自动生成招标文件。
(4)数据查询与辅助统计分析。利用多种组合条件查询相关数据,采用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多维度对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通过专业化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为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工作的高效和规范化开展提供支撑。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辅助管理工具的应用对于规范招标采购业务流程,规避流程风险,提升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流程的管控水平,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过程中从计划申报开始,经过采购策略制定、招标文件编制、审标、发标、开标、评标、定标等环节,最终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全流程资源管控分散、协同运作不足、业务风险丛生。该文在对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业务特点,分别从管理、技术两个维度重点研究,共同构建了完整立体的工程服务类招标采购管理体系,有效实现招标工作全流程集中管控,提升招标工作效率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文宏.电力工程招标评标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10(6):55-5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进步,但是本科院校高效人才的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整体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了管理类学科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流工程专业型人才。在进行传授学生较为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多提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进行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课程安排混乱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设计知识较多,大多数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进而使得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性知识以及针对性知识课程较少。就现阶段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物流运输领域以及国际货运事业单位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领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大批量的课程,但是学校一味盲目的设置课程,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以及理解,使得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不能对物流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二)物流知识理论与专业不相适应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物流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设置合课程安排相适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自身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实践课程严重缺失的现象。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物流工程专业使得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节,同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了严重阻碍。造成物流专业理论与物理实践脱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的物流实践教学经验不够、针对理论实践经验缺少合理性的认识,实践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创设不够合理,本科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针对物流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等教学现状都对实践课程的正常授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较弱。一般来说,一旦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无关紧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也很难与竞争较为激烈的物流行业相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物流专业的特色有多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实际定位,进而逐渐将人才的培养价值有体现。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进行实际教学,重点将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充分优化,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逐渐提升学生对物流领域应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关注,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课程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物流理论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物流工程的专业性,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就业导向进行有效结合,进而逐渐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价值。
(二)改进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强化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针对现阶段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将单一重视物流理论授课、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授课内容与实践培养不相符合等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探索能力以及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物流管理练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并深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并且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研究,应多多听取学生的基本意见,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逐渐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但是,教学问题中常见的世界问题为,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开始着重于以培养方案以及教学体系进行着手,在物流理论教学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品,曹静雅,林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5):93-96.
[2]龙晓虹,贺世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物流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4):104-105.
[关键词]物流;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64-02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普通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由于国内物流管理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硕士研究生,所以本文论述的研究生是指普通硕士研究生。
1 我国物流教育历程
1.1 物流教育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物流”课程初次引入高校课堂,之后我国不少院校陆续开始设置物流类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在这之前全国开展物流教学的大学仅有15所。2002年全国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或者x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约60所。2003年全国已有120所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2004年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方面的课程。到2008年年底,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8所。
1.2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目前国内物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向,少数学校也开有物流经济方向。现在的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各个院校通常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色设置物流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开设有物流学院的学校,如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结合本校理工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授予工学学位;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结合本校财经类特色,其物流专业大多数都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授予管理学学位;还有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在物流专业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海运、港口的特色,其物流专业设置比较全面,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多门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工学学位、管理学学位。我国物流专业的背景多种多样,有从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等工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目前仅54所),也有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高达254所)。
1.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针对教育部规定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具体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政治思想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专业知识方面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系统规划理论等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3年,实行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或者推迟毕业。
(3)学位论文工作:大多数高校要求论文选题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4)培养方式方法: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 问卷调查内容与反馈信息
2009年11月,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98份,收回89份有效问卷,被调查人员涉及研一(28人),研二(34人),研三(36人)。调查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教材、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篇幅限制,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在此不予显示,关于统计分析的结果将在下文中分别说明。
2.1 关于学生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本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14%,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占47%,理工类学生占24%,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5%;②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仅占3%,一般的占40%,不是很了解的占36%,不了解的占21%;③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认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有前途占57%,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占20%,别人的建议占10%,随便选的占13%。
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从对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的来源分析,本科就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同学是从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同时还有少量理工类学生,所以很多同学在研究生之前对物流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并且很多同学选择物流专业也是因为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炒得比较热的缘故。
2.2 关于培养效果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与统计结果:①你认为该校毕业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认为一般的占54%,很好的占6%,好的占16%,很差的占24%;②你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否满意?表示一般的占48%,不满意的占33%,满意的占16%,非常满意的占3%;③你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如何?是否需要改进?表示一般、需要改进的占58%,不好、应该完全的占18%,很好、不需要改进的占7%,好、可适当改进的占17%;④你是否认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必要?不需要的占52%,没有影响的占20%,非常需要的占17%。
总体来看,学生对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有33%的学生表示不满,说明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问到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时,54%的同学表示一般,24%的同学表示很差。从此结果来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急需改善。另外,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仅有17%的同学认为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可见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同学占绝大多数。
3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结合《物流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结果,我们拟从课程设置、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讨论一般院校物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3.1 课程设置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种,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包括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各个学校的公共学位课基本相同,为第一外国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非学位课里面的必修环节基本类似,是学术交流、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等。财经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理工类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运输系统分析、运输管理与政策、交通运输与规划、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等。调查问卷显示:研究生基本肯定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但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6%的学生表示学习该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用处,44%的学生表示课程的学习对于以后从事物流行业有极大的帮助。
3.2 专业教材
物流管理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两百多所院校在近十年成功申办物流管理专业后,急需大量的教材,造成教材的出版时间短、任务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各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也使得教材难以普遍适用。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内容多相似,引用的参考文献多雷同,缺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目前,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物流类教材与本科生无明显区别,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所编写的物流类教材很少。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仅有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材很好,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没用的占30%。说明现阶段的教材质量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3.3 师资力量
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通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师资充足,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规划、运输与配送、仓储与终端管理、物流分析、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营规划与控制等的使用与开发等需要专业师资担纲的课程教师稀少。问卷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一般,认为不好的占28%,说明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结果都不甚满意。
3.4 教学实践
现阶段的物流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亦是如此。我国一些院校中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要求,一般都是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说明这一点: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加强,而另有28%的学生表示自己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在问到现阶段北京某高校物流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需求时,表示完全不能的学生占37%,另外有27%的学生表示少了点。
4 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及结合对某校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课题需要解决、研究,但首先需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与最新的物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
重要内容,与教学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学校特色,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势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严重影响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各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
第三,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水平。物流师资水平决定教学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少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稀少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和聘用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办法来实现。
第四,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编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配备适用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需要增加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教材的编写量,提高物流教育层次性。
第五,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物流是一门新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参加“三教(助学、助研、助教)”实践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增加对物流设备设施、物流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视频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参考文献: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供电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输送能力,满足人民对电力的需求,供电企业物流部门必须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增加物流管理资金、技术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水平,使物流工作能够得到高效管理。
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供电企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需要供电企业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物流部门参与了物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审核上报需求完成物资采购,合理安排物资生产,严格把控物资进网质量关,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将电力物资配送到位,对于施工过程中剩余的物资进行调拨再利用等,供电企业应当高度地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解决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问题,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层级管理,上级管理下级的方式开展工作。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设有物流中心,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对物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多个部门配合完成需求上报,物资采购,物资品質管控,物资供应及配送等环节,而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沟通完成配合工作耗时长,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运输速度滞后,物流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第二,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管理流程存在问题。供电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物流管理的流程开展工作。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由于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属于传统模式,导致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耗时长,效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物资供应链沟通管理机制,其中物资采购、存储、配送等各环节信息传递耗时长,信息强度弱。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流程,从而影响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信息化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渐涌现无人化、数字化仓库的趋势,而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信息化建设,使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录或人工信息录入等方式,极易发生信息记录错误、信息内容遗失等情况,无法有效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工作,使供电企业的运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第四,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人员建设。在供电企业物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外,还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现阶段的发展中,缺乏专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使物流管理工作无法科学开展,从而降低了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供电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方向,选取适宜的工作人员,使物流管理工作能够符合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新时期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2.1有效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质量,需要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通过物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便于供电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当就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理分析,将工作内容相近的层级进行科学整合,减少物流管理组织机构的部门类型,缩减不必要的人员配置[2]。其次,供电企业完成物流运输工作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物流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增加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了解物流工作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供电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监控力度。最后,供电企业需要明确物流运输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形成约束管理的状态。通过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的运输速度,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全面推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2.2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使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开展工作,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质量。供电企业通过对物流管理中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反馈沟通,从而提升物流运输工作的工作效率。首先,供电企业建立采购工作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采购标准,选取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关系,进行统一采购工作,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供电企业建立储存工作的管理流程,工作人员将所需物品采购至仓库后,需要仓库管理人员对物品进行入库登记,定时盘点物品数量,合理分配仓库的储存空间,避免在仓库管理过程中出现破损问题。最后,供电企业需要建立运输工作的管理流程,在进行物流运输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对运输的方式以及车辆进行合理分配,选取科学的物流运输流线,从而减低物流运输的成本。
2.3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为了提升物流管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以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先应当建设符合社会要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电力物资的采购、仓储、配送等内容进行信息化存储管理,确保物流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避免出现信息登记失误的情况。其次,供电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大型数据平台,通过将企业物流运输中的零散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可以使数据进行精准管理,增加数据管理的效率,为后期开展物流运输工作提供保障[3]。最后,供电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新科技,采用移动终端及条形码等技术,通过扫码,实现物资数据信息录入,避免出现物资信息人工录入错误或缺失等情况,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4建设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降低物流管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熟悉各类电力物资,掌握供电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以及统筹协调的能力。通过建立高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队伍,可以提升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使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
总结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模式对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提升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物流运输、仓储管理等各环节的支出成本,使供电企业的发展能够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电力建设提供坚实物资供应保障,促进供电企业的可靠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蔡培浩. 我国供电企业供应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1.1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入学资格要求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主要面向具备物流职业教育的人员招生,学制两年,通过物流管理职业三级教育后学员等同于获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并等同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水平。
物流职业教育一级人员人学考试以职教二级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学员是否已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的入学资格。
1.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各类主管类岗位如班组长、仓储主管、销售主管、运输主管、运营主管等,主要培养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员招生的要求,此类人员在人学之前已经具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流程及知识、熟悉物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会电脑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有叉车证或驾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表1:
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2
3.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课题组以任务为导向,从物流职业的职业能力出发,按照“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部分组织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各级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课程教学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与评价体系。
职业素养课培养学员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是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如表3:
4.建立多元化的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评价体系
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面向企业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程不同于职业基础课,应更多的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效果。
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人理论考核、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员的能力与素质。
随着城市化以及铁路、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土建施工企业的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同时,施工企业物流管理也获得快速增长。但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践上物流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从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特点说起,进而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需改进的措施。
一、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定义
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属于物流管理的一种类型,如果按照物流管理的定义,土建施工物流就是对土建工程所需材料、设备等物资进行的包括采购、运输、仓储、现场管理等环节的管理。
二、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1][2],可以总结施工企业物流有如下特点:
1.一次性实施
建筑业施工地点的一次性决定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方案及实施的一次性。这一点工业品和消费品物流的连续性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2.技术的复杂性
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工程物流属于非标准化作业,工程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种类庞杂,很多辅助材料用量较少,但却必不可少,因此工程物流的整体协调显得十分重要,增大了实施的复杂性。
3.外包的瓶颈
按照经典的外包理论,独立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能够有效促进主产业和物流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但是这种情况在工程物流领域表现的尚不是十分突出,在业主供料的模式下,所谓的物流外包更多的是分散的运输服务、装卸服务;在施工方供料的模式下,物流外包也存在同样的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都是零零散散的运输、装卸。能够提供一揽子工程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4.实施地点的特殊性
这里讲的特殊性,是相较于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的而言,施工项目尤其是公路和铁路项目交通不便,这对工程物流的运输和装卸工作提出了挑战,此时的工程物流运输已经扩大为多式联运,所以运输对供应的保障,库存和运输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5.与工程承包模式密切相关
工程承包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3]:传统设计~招标~施工模式,DB模式,总承包模式,全过程承包模式,从这些承包模式的发展来看,施工企业已经从简单的劳务、材料承包,发展到全方位的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承包。不同的承包模式对工程物流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劳务、材料承包阶段,施工企业的着眼点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约束。工程物流只是一个能保障施工需求的附属品。而随着承包链条的增长,工程物流已经可以在早期的融资、设计等环节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承包,专业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施工企业内部的工程物流专业化也将进一步发展。
三、土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从普通物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结合外包的理论,基本都经历了一个企业内部分散化――企业内部集约化――外包的过程。然而,施工企业的工程物流却迟迟难以实现内部集约化以及市场外包。
总结施工企业物流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工程物流的传统化问题比较突出
项目上的物资管理工作,传统上就是按照物资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的过程来进行,因为项目的分散性,所以根据物资的重要程度,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零星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材料都是局集采,项目的采购主要针对的是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因此物资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从保障施工供应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2.工程物流外包控制的难度大
工期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变量,工程质量对施工企业也具有传递效应,因此物资的供应期和材料质量对施工企业有重要作用,如果把工程物流业务外包,那么供货期和材料质量的控制就增加了难度。
3.工程物流实施的的碎片化
工程项目在整个施工阶段,工程物流服务于以项目工程部为核心施工,工程物流的起点是物资需求计划,终点是物资的发放以及最终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看似环环相扣,但在执行过程中,又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都是独立来做的,较少有企业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4.工程物流风险大
相较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工程项目因为受到业主变更,天气,劳动力组织等影响。风险往往更大,因此工程物流的风险更大。
四、发展土建工程物流的对策
基于工程物流的实施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以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集约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自营物流的成本;
2.将现有的集中采购业务进行延伸。现有的物资采购工作,都是按照采购的金额,500万以上由集团公司集中采购,500万―50万之间的局集采,50万以下是分(子)公司集采,这些物资的采购集中相较于以前的各项目分别采购已经是一种进步,但是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中采购的优势。采用集中运输,及时运输来降低成本。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很多课程内容还缺乏规范和科学界定,同时国际物流管理又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单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国内外物流教学的研究,基于我国物流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界定,并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改革;CDIO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76-02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2001年后批准成立的新专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1]。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新专业,由于近年发展较快,整体师资较年轻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均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是从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转入物流管理专业,既缺乏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缺少物流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体系,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事情还不规范,教材也五花八门,即使教材名字相同,里面所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同样是《国际物流管理》名称的教材,有的教材讲述的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有的讲述的是国际海运方面的内容;有的阐述的是国际货运方面的知识;还有的介绍的是报关和报检方面的知识。故对相应课程内容的有效界定和改革迫在眉睫。
(2)在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但忽视了物流管理特有的“系统”特色,难以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有效地集成起来。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将国际供应链的各项功能或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设计一个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单纯依赖以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无法有效地实现该课程乃至于整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法上亟须改进和创新。
而反观国外物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则大多基于供应链视角和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法,使学生确实把握物流的系统性,并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此种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法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较好地达到了课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综合以上国内外物流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物流教学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故对国内《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试点课程,经过七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学院领导、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1《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
如图1所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
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2]。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3],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4]。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具体见图2。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改变目前我国物流教学的现状、培养我国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5):5-8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杨霞芳,卜雷,杨晟,等《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7(5):147
摘要:本文首先从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进而用两种方法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z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M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综上,物流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初步通晓工程理论,具备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物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能独立进行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能胜任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而研究生教育则对理论层次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和专业知识“厚基础”的结合,才能突出各高校“应用型”或“研究型”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三、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2.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比重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材料供应物流的特点及重要地位工程建设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投资建设过程。工程建设项目消耗的材料主要包括钢材、水泥、混凝土、木料、砖瓦沙石等。这些材料体积大、质量重,需要大型物流设施,并占用较多的场地。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个异性、时间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的形成属单件生产方式,因此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具有特殊性,如服务量的不稳定、服务地点的变动性、服务方式的灵活性。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受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特别是受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预料,因而对材料消耗计划很难做到准确,这就要求强化施工过程中对材料供应的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特别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是投资数亿元以上或者更大。一般来说,工程建设项目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70%,而物流费用占材料成本的17%左右(以钢材和水泥测算,钢材与水泥比为1∶3)。即是说,物流费用约占工程项目造价的11%。不仅物流费用在工程项目的造价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且物流效率的高低还会影响材料占用资金的数量和施工效率。低效率的物流活动,或者使材料库存过大,浪费资金;或者库存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这些都会增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甚至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因此,加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供应管理,通过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材料供应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对于降低工程项目的造价至关重要。
3.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
目前传统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即当企业有物流需 要时人工传达指令找人来运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经过对浙江湖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几个工程项目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① 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电子商务的理念;
② 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恶性竞争多于合作;
③ 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
④ 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门、技术部门、施工部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
⑤ 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⑥ 项目部各自为政,在价格竞争下,材料的质量难于保证。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对比,提出一些的建议和想法,用来给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建立其自己的物流机制的一些思路,以达到生产过程中节省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不仅对建筑企业有利,也能帮助物流在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建筑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4.1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物流概念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而 且最近几年在国家的鼓励支持下物流开始迅速发展,被称之为企业发展的第三 利润源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相应运用了物流管理思想对 物资及生产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有着自身的特 点,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相对于商业物流其物资具有期货性的特点,价格变动频繁,由于造价信息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钢材受国际原料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影响成本;物资需求时间严格,必须准时送达;物资品种、规格繁多,且要求 严格;所需物资大多需求数量大、重量大,运输困难;其物资一般成本很高,占 用资金多,资金周转较困难等。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在 发展过程中步履艰难,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现了虽运用了先进管理技术,但企业 利润出现下滑的局面。
4.2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注重供应、疏于管理:现在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整个建设中的建设工期一般都都在2、3年,因此施工中对各种材料的需求都有时间要求,集中供应在时间相对较短,给供应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筑材料往往种类多、数量大、重量大,要想及时完成任务只有加快供应速度,因此供应部门为及时供应,只能加强计划预算,按商品、按质量、按期限的齐备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在一味的重视时间的时候,却忽略了对供应的管理,其间没有充分考虑到物资的安排,车辆的选择,路线的优化。这种供应方式,虽然满足了生产所需,但是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
②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物流作为施工主要成本组成部分,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我国施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重点仍然局限于施工过程的作业成本,对物资流通环节的成本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没有明确的物流成本明细科目,只是简单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作为物流成本项目,使得物流成本费用不明确,致使管理人员无法在物流管理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施工企业物流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通常只有材料成本差异一个考核指标,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其它环节做全面的考评。单单依靠材料成本差异根本不能完全反映物流责任部门的绩效,并且针对性也不强。这一指标往往会给上级带来错误的判断,只要是材料成本降下来了,上级部门就会认为企业物流有了相应改进。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物流的改进发展。再之,物流科学是近年才提倡的管理理论,施工企业对物流成本并没有单独计算,也没有建立历史数据库。所以无法对现在物流成本的高低进行比较,无法给物流成本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
③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建筑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在异地施工时更加突出。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只有少数建筑施工企业应用了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人工登记、人工传递的方式。信息系统不健全,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脱节,使仓库、生产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实施的信息传递,直接影响了建设效率,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建筑施工企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相关的合作及有关物资的调配。尤其是在于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建筑项目的短期性,较难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关系。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建筑企业之间关系经常是短期的、不固定的,合作关系随着一次的采购结束而中断,工程完工而联系结束。下次采购又要重新选择供应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建设企业施工过程中经常受到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因此物资需求的变动较频繁,依靠传统方式供应商根本无法及时了解情况,仍然按计划供应,造成了物资的堆积、浪费。
④物流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为主,建筑施工企业原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虽然近年来通过改制等形式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以自我服务为主,没有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建筑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仓库,乃至自己拥有原材料生产基地。这种局面产生了项目中原材料库存过大,周转速度慢,资金占用多,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施工企业没有形成特种材料保证储备,普通材料随用随供的物流管理特色。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模式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攀升的重要原因。
5.建立和健全建筑企业物流制度
由上所述,关于物流和建筑企业物流问题状态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建筑企业对如何建立和健全物流体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现代生产物流管理思想,把施工企业现有的材料管理体系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通过树立和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正确地应用社会化物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以及注重企业内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有效解决现有建筑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5.1合理物流机制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从优化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入手,要建立合理的物流管理机制,把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管理体系按照物流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组织构架、物资采购、加工整理、联合配送等系统,将单纯的采购、供应业务,全方位转化为面向工程项目部、面向施工现场的综合服务功能上来。运用物流通道,提倡合理配送,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降低施工现场材料储备,保证物资的 使用效能。
5.2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仓储信息化水平,建立物流管理新模式
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创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订货模型,根据月度施工计划和仓库现有存量,签发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采购批次、减少进货批量,实行库存物资限额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物资购置成本,储存成本以及应急成本。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同时,清理各种二级管理或基层单位的小仓库,以快捷、准确的服务,杜绝库存物资在公司内部大仓库向小仓库转移的现象,彻底根除小仓库存在的条件,根据各个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物资供应途径,设计合理的物流网络图,建立健全公司外部统一调动、内部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最终,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问的流转过渡,努力加快库存物资的周转,形成具有施工企业特点的物 资管理模式。
5.3建筑施工企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要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4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应用物资理管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6.体会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