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0 09:52: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姜饼人”借助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帮助幼儿体验和发现故事情节中的数运算概念,巧妙地融合了实物加减教学、口述应用题教学和列式运算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在多元表征环境中感知数运算概念的基础上,幼儿逐步运用各种形式尝试对数运算概念进行表征,并试图建构起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数运算概念的理解。“姜饼人”中所蕴含的数学核心概念是数运算中的数量变化,即给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能使集合变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姜饼人”的活动设计是如何体现多元表征的数运算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并达到活动目的的。
一、提供多种材料以融合实物加减教学和口述应用题教学,让幼儿在实物情境表征、口语表征和动作表征中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中的数运算问题
首先是导入环节,即欣赏故事。教师边讲述“姜饼人”的故事,边根据情节发展在背景图板或PPT上添加人物形象。故事中,老奶奶、老爷爷、老黄牛、小松鼠和小熊会依次出场,一个接一个地来追逃跑的姜饼人。教师通过添加入物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看人物逐渐增多,这就是实物情境表征形式。同时,“瞧,人越来越多,队伍也变得越来越长了”的故事语言也让幼儿从口语上感知了这一数量变化,这是口语表征形式。在讲故事环节,幼儿接受了实物情境表征形式和口语表征形式,对相关的数运算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讲完故事后,教师向幼儿提出了两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些人来追姜饼人了?通过问答,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与信心,为之后的表演环节作铺垫;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自己运用口语表征形式来表达相关数运算概念,从而达到进一步感知的目的。
接下来,进入表演环节。教师请6名幼儿进行第一次表演,小演员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小观众们的友情提示尽情表演,“老奶奶”“老爷爷”步履蹒跚、慈眉善目;“松鼠”声音清脆、动作灵巧;“小熊”步履沉重、憨态可掬;“老黄牛”竟然真的趴在地上四“腿”着地地跑,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通过表演,孩子们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对于台下的小观众来说,看表演也是一次实物情境表征,比之前的看人物图片更加逼真;而对于台上的小演员来说,自己的角色表演其实就是对相关数运算概念的动作表征。动作表征在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多元表征的种类来分析,动作表征属于教具模型表征中的一种。一方面。动作表征具体而直观,符合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特点。通过角色表演,幼儿可以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数量变化,这有利于幼儿理解数运算中的数最变化。另一方面,动作表征要求幼儿动起来,用自身的动作来表征数学概念,这满足了幼儿好动、喜游戏的本性。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根据已有经验来设计角色的动作和语气,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开放和有趣。
二、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师幼互动,以澄清故事中的数运算问题,加深幼儿对数运算概念的理解
在进行第二次表演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慢慢地加入了一些数学元素,如进行旁白时有意识地抛出这样的问题:“又来了一个谁。现在几个人了?”“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在追姜饼人了呀?”通过师幼之间的问答,幼儿开始关注故事情节中的数量变化,并逐渐感知到,本来是老奶奶一个人在追姜饼人,加上了一个老爷爷,就变成两个人在追姜饼人了,再加上老黄牛,就变成三个人在追姜饼人了……最后一共有五个人在追姜饼人。这种基于语言的师幼互动能够引导幼儿运用口语表征数量变化,促使幼儿将内在表征转化为外在表征,建构起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给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能使集合变大”这一数量变化的理解。
三、在实物加减教学和口述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运算教学。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符号来表征故事情节中的数运算概念。培养幼儿的符号表征能力
在进行第三次表演时,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算式表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虽然对大班幼儿来说,故事中1+1=2、2+1=3、3+1=4、4+1=5的数运算并非难点,但这些数量关系和算法是隐含在故事情节中的,幼儿需要通过积极思考,从情境中抽象出数运算概念,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这是一个幼儿对故事中变量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综合的思维过程,需要幼儿抓住数运算概念的本质,打破不同表征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的迁移。这一思维过程需要完成从表象认知到抽象认知的转换。这无疑对幼儿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指出的是,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正确地说出算式后,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说出其中的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反映出幼儿对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的理解,以及学习使用语言来表达和分享思维过程。
“姜饼人”的各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中多元表征的活动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创设了一个多元表征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沉浸在实物情境表征、口语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形式的环境中感知相关数运算概念;二是教师有目的地鼓励幼儿利用动作表征、口语表征和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形式对相关数运算概念进行自主表达,以加深幼儿的理解。
四、灵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誊鼓励幼儿运用符号来表征故事情节中的其他数运算概念、并在区角活动中进行逆向操作,以培养幼儿双向转化的表征能力
根据幼儿的反应和教学效果,教师可在本次或第二次集体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以鼓励幼儿运用数学符号来表征故事情节中的其他数运算概念。教师可通过故事续编来帮助幼儿感知数运算概念。例如,续编“兔子双胞胎姐妹也来帮忙了,加入了大伙的队伍”,帮助幼儿感知“+2”的数运算概念;又如,续编“老奶奶跑不动了,停下来歇歇……老爷爷也跑不动了,也停下来歇歇”,帮助幼儿感知“-1”的数运算概念。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数运算水平灵活地调整活动目标以及相应的故事情节。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在区角活动中开辟一处小舞台,让幼儿表演《姜饼人》剧目。教师应提供各种道具,并确定规则:小观众可用算式卡片点戏,小演员需根据算式卡片编戏、演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与个别幼儿互动,帮助幼儿理解数运算概念。根据算式创编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从符号表征到实物情境表征的过程,是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是集体教学活动“姜饼人”中实物情境表征向符号表征转化的反操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幼儿思维的逆向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幼儿在同一个数运算概念的不同表征形式之间灵活地进行双向迁移,达到真正理解数运算概念的目的。
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姜饼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多元表征是幼儿进行数运算学习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多元表征也是幼儿真正理解数运算概念的真实反映。可以说,多元表征既是幼儿数学教学的手段,也是幼儿数学教学的目的。
附:姜饼人(大班)
钱丽珍/执教
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尝试用多种方式表示姜饼人逃跑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2.体验故事表演的乐趣。
准备:
1.故事背景图、人物图片(姜饼人、老奶奶、老爷爷、老黄牛、小松鼠、小熊等)。
2.装扮道具(围裙、牛角头箍、自制松鼠尾巴、拐杖、自制熊掌等)。
3.算式卡片(1+1=2、2+1=3、3+1=4、4+1=5等)。
过程:
一、欣赏故事
师:今天我来和你们说一个姜饼人的故事。仔细听一听,故事里的姜饼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教师边讲述故事《姜饼人》,边演示人物图片。讲述故事时,人物对话和旁白中“又来了一头老黄牛”“小松鼠也来了”“小熊也来帮忙”“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长了”等要作为重音强调。演示人物图片时,要通过图片之间距离的变化来显示人物一个一个加入的过程。
在森林的小木屋里,一个老奶奶做了一个漂亮的姜饼人。正在老奶奶得意的时候,姜饼人一下子从桌子上站了起来,冲出了门外逃走了。
老奶奶发现了马上去追姜饼人,边追边说:“站住站住!”姜饼人很得意地说:“你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老爷爷看见了,也拄着拐杖追了上来,边追边说:“站住站住!”姜饼人说:“你们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老奶奶、老爷爷追着姜饼人跑啊跑,又来了一头老黄牛。老黄牛边追边说:“站住站住!”可姜饼人哈哈大笑:“你们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瞧,人越来越多,队伍也变得越来越长了。
快看,小松鼠也来了,它甩动着大尾巴边追边说:“站住站住!”可姜饼人大笑着说:“你们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最后,小熊也来帮忙,它摇晃着胖乎乎的身体。边追边说:“站住站住!”姜饼人还是说:“你们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人越来越多了,姜饼人回头得意地说:“哈哈,看我多厉害,这么多人都抓不住我,因为我是姜饼人!”
2.教师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些人来追姜饼人了?
师(小结):老奶奶、老爷爷、老黄牛、小松鼠和小熊一个接着一个来追姜饼人了,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长了。
二、故事表演
师:姜饼人的故事真有趣,我们大家一起来表演一下吧!哪个小朋友想演谁就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大家猜出来了就请他来表演。你们确定好之后可以用道具装扮一下自己。不表演的小朋友当观众,一边观看表演一边讲故事。
1.第一次表演。重点是熟悉故事内容。
2.第二次表演。重点是在故事表演的同时,教师和幼儿进行问答。如,“又来了一个谁,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在追姜饼人了?”“队伍里一共有几个人?”
3.第三次表演。重点是在故事表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用算式归纳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如,能不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问答后,教师边总结边出示算式“1+1=2”“2+1=3”“3+1=4”等,并以“2+1=3”为例,引导幼儿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如“2”表示姜饼人和老奶奶,“1”表示老爷爷,“3”表示现在队伍里一共有3个人。
三、延伸活动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关注的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认知过程。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教学、教育的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由于传统陈旧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缺乏清晰认识,导致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分离。一方面,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来自班级集体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动力,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对象和主体——班集体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又往往撇开了班级社会最主要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而在极为有限的非教学时间内去构建班集体教育活动体系,整体效应难以体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愈益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线性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活动。班集体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达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从而,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一)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班集体建设以有社会和群体发展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渡过的。加之,班集体作为学生集体,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成人团体的学习集体,学习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和本领,学习做人和社会适应等等,因而,教学活动既是班级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本质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因而,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教学活动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和具有群体发展价值基础之上,那么,教学活动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被动、机械、个体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班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机会,使原本单一个体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成员间精神交流,相互促进的具有集体和个体发展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滋养集体文化和精神的土壤。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集体文化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教学活动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级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滋养集体的文化。
第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让班级集体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通过引导班级集体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和责任意识。
(二)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追求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集体文化是指集体成员共同认同和共享的文化价值,包括集体成员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丰富积极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文化是通过学生经验与文本对话的产物。它既是对文本化课程的补充,又是文本课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动。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心理背景中展开的。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反之,消极的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缺乏活力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班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能激活课堂教学的动力。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良好班集体具有相互扶持、帮助的责任关系,具有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集体意识。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班集体都会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在课外,班集体会面对学习中的各种任务、困难,自觉地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运用集体的力量关注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因而,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总之,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些关系和内在机制,是促进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有效整合的前提。
二、 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一)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是班级集体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所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即集体成员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抱有积极共同的看法,这种共识是影响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具体揭示学习内容对于自我发展和社会的意义。并让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能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二)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具有生成的张力,通过学习内容的设计,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学生集体共同商定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等方式,使学生集体成为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的制定者。
关键字:单元整体教学 职高英语 活动设计
整体语言教学具有五个主要教学基本原则:
1、把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看作一个整体,不主张教学活动分条割块、分析性串讲或机械性反复操练;
2、语言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
3、语言知识和技能应通过丰富的、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
4、对学生有信心,尽力让学生将语言学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策划者、鼓励者、启发者,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
5、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允许学生适当地使用母语。在学习过程中,母语的适当使用,有助于对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知识的理解。
基于以上原则,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详细了解学生的特点,例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英语程度、家庭环境等,还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弱点等等。
第二,选择与确定单元主题。“单元主题”(ThematicUnit)是整体语言教学法中的重头戏。单元主题的含义是:在一个确定的单元时间教程中,例如一、两个星期内,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进行。选择主题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并使它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其次要考虑这个主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粘合力”,能否将各门科目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第三,活化教材。活化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按照课文的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用、补充,删减以及重组,巧妙使用教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
第四,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单元开头的第一课和第一个活动很重要。要在单元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授BeijingOpera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剧院看京剧表演,或请京剧研究者给学生做系列讲座,使学生对京剧的历史及发展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在进行课文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国灿烂的戏曲艺术,涉及黄梅戏、越剧、河北梆子、昆曲等其他剧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戏剧与西方的歌剧相对比与比较。甚至在有条件的学校,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剧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演出剧目。这样,英语教学便会精彩纷呈、其乐无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第五,单元主题结束时,可以在教室里建立一个主题学习中心,让学生把在这个单元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自己的作业等全部汇集在一起,展示出来。
第六,探索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
教师可积极探索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积极开展学生的英语小报比赛、课本剧展评和作业展评。趣味性的单元主题作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主题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喜爱做英语作业,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巩固了课堂的语言学习效果。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整体要兼顾局部,单元整体要顾及课时局部。
教师要做到以下五方面:
1、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不断赏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多进行趣味性教学,寓单词于游戏、chant、顺口溜中,尽可能把单词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运用有效记忆,使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相结合,提高记忆效率。
4、将教学活动适当地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单词、语句,经常使用,加深记忆。
【关键词】幼儿活动;提问设计;有效性
引 言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性的提问,是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的问题的,让活动能够充分的围绕幼儿为中心展开,以切实的培养幼儿的能力,挖掘幼儿潜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作为幼儿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利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去思考、探索,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的独立性,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也进一步的实现幼儿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提问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把握提问设计过程中,要正视问题的有效性,以实现提问设计的教育意义。
一、提问设计要具有指向性
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泛指,而是在幼儿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指向性的设计的,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性质,从客观上来讲,是为构建幼儿知识体系,提高幼儿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服务的,以切实的帮助幼儿获得知识,为幼儿后期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基础。从主观上来看,提问设计的指向性也体现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挖掘方面。幼儿正处于一个思维活跃的关键时期,对问题也有了自身的看法和认知,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这种个体差异,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和提出想法,但也要抓好一个指向的“点”,既不能限制幼儿思维的拓展性和发散性,同样又让幼儿将思维维系在问题本质上,思维不能太“空”,也不能太“跳跃”,要从问题出发,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提高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使问题指向教学目标也指向学生思维,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独立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提问设计要具有引导性
幼儿新课改明确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要坚持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师从旁辅导。同样,在提问设计中,教师也要明确自身的立场,以问题为索引,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去自主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独立性和耐心。我们知道,幼儿缺乏恒心和耐心的,自制力较差,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走神”、“心不在焉”,对好奇的事物也都是“三分钟热度”,对此,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当幼儿遇到思考的障碍和难点时也容易放弃,甚至在思维上形成了一定的“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设计中,要结合幼儿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对问题的创设也要以幼儿为中心,要具有引导性,教师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是直接的参与者、引导者、创设者,在引导过程中,鼓励幼儿思考,肯定幼儿想法,活跃活动氛围,把握幼儿特性,引导幼儿去挖掘问题和深入问题,让幼儿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挖掘思考过程中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幼儿的耐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问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每一位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思维能力、W习能力、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一味的按照“机械化”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标准,往往会造成两极化分化严重,对于幼儿来说,是极为不公平和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这种个体化的差异,重视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从整体出发,全面提升幼儿的能力,为幼儿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基础。在提问设计中,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提问的设计。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一方面,要保障提问的设计要结合教学目标,切实的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幼儿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在幼儿发展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调节幼儿的情绪,部分幼儿对存在异样的心理,会觉得层次性的提问设计是差别对待,甚至会使教学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度和关爱,要端正幼儿心态,让幼儿了解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幼儿自身发展服务的,挖掘幼儿的优势,让幼儿明确差异性存在的客观性和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促进幼儿学习能力和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
四、提问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提问设计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看教学最后所呈现的一个效果。提问设计的启发性,是借助提问,启发幼儿去思考,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为什么”中有自身的看法和认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对问题进行精彩的生成,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五、结束语
幼儿时期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要善于幼儿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指向性、引导性、层次性、启发性,以综合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切实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独立人格的形成,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为幼儿知识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一、我们这样玩“棒垒球”――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设计理念]
通过棒垒球创新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在进行传统的体育项目授课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好课改的理念,是教师们探索的目标。学校体育如能吸取传统体育中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化竞技体育为学校体育,化竞技体育训练方法为学校课堂教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这样必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棒球运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淡化竞技运动纯技术技能的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懂得自己在集体作战中的重要作用。
4.改变教师的角色,改进教师的课堂作用,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甚至是课的设计者或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活动准备]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和集体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结论的多元化,身为体育教师该如何统一组织教学的导向性呢?
我带着种种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得到答案,于是展示棒球、垒球比赛的图片、卡片,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各自了解的棒垒球运动。
[活动过程]
1.建议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
师:“我们这节课来玩玩棒球,怎么样?”,
刘倩同学反问道:“老师真会开玩笑,我们学校没棒没球也没有手套,怎么玩啊?”
师:“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现有的器材条件创造一种新的棒球玩法呢?”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好吗?下面全班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把各自的创新想法告诉组长,可以适当模仿棒球运动的方法和规则,看看你们怎样玩棒球?”
师生讨论结果:①手充当棒;②排球代棒球;③不用投手;④进攻方一人直接抛或扔或击排球一次,可进攻一次,但进攻跑垒人数不限(即改变棒球1 球1 人进攻的规则);⑤其他规则基本遵循棒球规则不变。另外林文彬同学手骨折,大家同意他和老师当裁判。
2.活动进程――探究讨论结果的可行性,强调自主合作。
情景一:全班男女均分两组,教师简单交代攻守规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组进攻得了11 分。
轮到防守方进攻了,组长张迅安排男女生相间轮流进攻,男生负责击球,女生攻垒。最后得了15 分。
最后学生集合,教师首先对这些有不同做法和想法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非常欣赏。然后,教师和学生统一活动规则,集中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讨论结果:男女分开利用两个场地进行,轮流击球,不设专门的击球员,高飞球不设接杀。
情景二:男生觉得女生动作有点慢,不够刺激,不愿意跟女生一起玩,他们极力要求男女分开。于是男女分开,兵分四路,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女生各小组先是集体商量,统一了作战思想,因此,比赛显得比较从容、有序。而男生却显得有些急躁、凌乱,好像是胸有成竹,但是分工不够明确,活动进行得不太理想,相互之间的埋怨时而发生。
总体来说,同学们通过探究自创的活动,积极参与,非常投入,整个足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案例评析
1.本案例属于自主探究式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然而,学生中没有几个曾经参加过棒球运动和学习,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必定出现这样那样有待探讨成型的东西,他们在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体验、认识、领悟,以及展开激烈的争论,都来自学生的充分自主的探究以及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由此可见,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发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是错误对学生学习的意义,要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达成合作式学习,有效地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促使学生反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探究创新学习是学生充分自主、高度自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作用是否可以淡化,如何处理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案例中印证,教师的“导”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学生分歧和不合理的创设中,应该起到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导向与调控作用。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允许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还要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多元化地感悟,甚至是提出相对立的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结论
总之,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对于“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反思当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提升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此敬请各位专家多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亚,合作学习对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0/05
[2]王利忠,初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