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事业管理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

篇1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Issues Concern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Building a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HENG Di, LIU Tao, YIN Yue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building a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t is also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mo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re are many iss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takings. Basic-level governments and the officials attach little importance to i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falls behind the times. Relative staff is weak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system could only be developed by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giving play to the basic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dertakings, taking market demand as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completing the fund raising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ource of fund.

Key words: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ssue

文化事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论断阐明了文化事业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当中,文化体制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农村文化事业体制的构建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从现实层面看,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以及我国农村的复杂状况,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都存在一定问题。在这里我们试图从农村整体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层面出发,对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一、文化事业与农村文化事业内涵的一般阐述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文化事业这一说法在西方并不存在一个普适性的对应称谓。而在这种内涵的分析上,往往由于存在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混淆,也让我们对文化事业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偏差。文化产业的说法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初,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当中最早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如果用中文直译的话可以称作“文化工业”,实际上是以工业社会发展的标准和认识方式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的理解,即将文化看作一种可以通过工业生产来完成的商品形态。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在进行文化建设中都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上主要以商品化的供应方式为主导。但这并不意味在这些国家中文化事业脱离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一方面出于国家的需要也存在着一些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而不营利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另一方面国家对于营利性的文化产业也有统筹性的安排。即在文化事业方面,除了必要的监督管理之外,政府也负有直接进行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功能,由此可见,西方各国同样存在着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和组织。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应该以营利性作为基本标准。与文化产业相对比,文化事业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行为,不进行商业经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文化即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比,文化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需要国家的扶持和保护。因此,我们可以对文化事业做这样的概括,即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的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演出事业单位、艺术创作事业单位、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等等。在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之前,这些机构和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就构成了我国的文化事业管理与服务体系。

与此相对应,作为农村公共事业一个基本构成部分的农村文化事业,就应该是由国家或者社会兴办的,以农村、农民为基本载体,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显然前述的文化事业部类和单位并不完全适应于农村,如文物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等其农村属性就是非常弱化的,在目前阶段,从最基层的农村角度来看,其文化事业的最重要内容就是群众文化事业。同时也不排除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演出事业单位这些部类正在逐渐壮大发展。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角度来看,典型的农村文化事业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而数量更多的农村文化事业则具备两种属性当中的一种,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从受益者的角度看,农村文化事业产品的提供是面向所有居民的,因此不能将每个消费者割裂开来单独看待,也不能完全通过购买性消费来买足居民的需求,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资金、配备相关政策予以扶持,从而才能够保障其正常运行。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央近年来的政策看,我国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渐的提高,政策的支持也越来越强。但就现实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在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构成了制约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基层政府及其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政绩观念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建设至上的观念主导之下,很多基层领导想当然地认为文化建设并不重要,其问题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得到解决。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于文化事业的管理,在现实工作中也往往会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财政收入、工农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放松了文化事业建设。这方面的缺陷是根本性的,因为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之下,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绝对主导力量,在农村尤其如此。而一旦这一力量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文化事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为323.87亿元,仅相当于教育事业投入的1/70和科技事业投入的1/10。而在这个基础上,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所占的比例则更低,2003年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2%,而广大的农村只用了28%,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我国当前农村的文化发展投入严重地不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局面不容乐观。由于资金的不足,大多数农村地区至今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图书馆、文化馆,即使有些地方有也只是有名无实。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呈现上升趋势,但从总体看,农村文化投入依然远远低于城市,有限的经费分摊到数量巨大的农民身上,其数额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经费不足的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目前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文化工作队伍素质偏低,专业性不强

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在总体上特征表现为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因此已经无法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虽然乡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文化干部,但是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这些干部在大多数时间都通过兼职或基调的方式被安排到其他的工作当中,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当中,即使是有事业心的文化干部,在文化事业的工作当中也会感觉力不从心。这一问题集中在农村文化站的管理上,很多地区虽然建设了颇具规模的文化站,但由于缺少专业人才的工作,很多活动都无法真正开展起来,资源浪费的情况非常严重。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目前来看,由于运行机制的缺陷,很多农村文化机构自身的生存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提供的匮乏也造成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僵化,无法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喜闻乐见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形成共鸣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在文化事业上农村地区由落后向落后的恶性循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在文化事业管理机制上,并没有合理应对这种不良趋势的办法,除少数发达地区之外,几乎看不到由官方组织的公共性农村文化活动。

三、完善农村文化事业管理的可行性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文化事业建设要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下进行设计和发展。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是我们当前首要的工作。而在这一体系当中,既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短期计划,并且要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形成多元化、多中心的文化事业管理体系。

(一)发挥政府在文化事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基于农村日常管理中的权力分配,基层党委和政府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同样居于主导作用。政府在文化事业管理中应该加强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保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对农村地区的侵害。同时,基层政府还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保持传统文明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当中,政府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必须要明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积极发展立足于农村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农村社会自身的进化,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农村文化产品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公立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通过调控引导的方式,促使农村文化领域能够在主流文化的指导之下进行发展;并且要转变观念,改变一直以来政府在农村文化管理中形成的“办文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观念,引入先进的公共服务理念和方法,进而形成一种更为系统化、制度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并且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使文化事业管理改革得到制度化的保障。

(二)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导向

一方面要考虑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效率。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就是要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中引入竞争的机制,避免由于服务的垄断造成的产品质量低下、服务不健全等问题。同时,通过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提供中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引导私人机构和社会部门参与到农村文化事业管理的体制当中,丰富管理的主体,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引入市场机制,就是要将文化产业运营当中的方法应用到文化事业管理当中,除了管理与服务,更要挖掘和开发农村文化当中的隐藏精华,运用产业经营的手段将其进行包装,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能够搞活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带来额外的利润,同时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起到了传承和保护的作用,具有一举三得的效果。除此之外,国家要从政策上推动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当中的热情,只有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提供机制才能够保证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这方面就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使民间资本和慈善资金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当中。在这方面的工作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农村学习,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并以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三)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来源

在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地方财政的巨大压力使政府很难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虽然国家近年来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也逐渐增多,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及时生产和提供,就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文化事业多渠道筹资体系。在国家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也要进入绩效机制,既要因地制宜满足地方特定需要,更要保证国家财政经费能够真正用于文化建设当中,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不能仅仅提供资金,经费使用过程当中的监管必须要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滥用,使有限的国家财政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更好地完成其使命。

总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承,文化事业建设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事业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文化事业建设道路,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道路。

[参 考 文 献]

[1]陈亮.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2]曹志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应以政府为主导[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5)

[3]李牡丹,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建筑业历来都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业之一。从国际上看,2003年全球的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总数为355000起,其中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约60000起,占16.9%;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英国可达到建设项目总成本的3%-6%,美国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其总成本的7.9%,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比例更已高达8.5%。而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有建筑企业6万多家,从业人数3800多万,在施工程98万多个;并且从1990年到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建筑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依然超过千人,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愈百亿元。

一、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概述

(一)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的概念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安全文化”一词。“安全文化”一出现,就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广泛重视和兴趣。人们认识到,安全技术的发展、完善,设施的可靠性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而且新建立起来的体制必须是高级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还必须要有一整套安全法令、法规、规章制度,并且使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得到有效的不打折扣的执行那就是“安全文化”。

(二)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的特性

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安全作业行为。它既包括操作者,也包括决策层和管理层。既要求员工严格地执行良好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警觉性、实际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此正确地履行个人所承担的安全职责。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手段,它能使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对建筑安全密切关注。它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上的主导作用,并以此促进外界条件的改善,从而提高建筑企业乃至行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准。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行为准则的总和。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而且还包括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共同构建起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体系。

(一)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安全标志、建筑设施、技术装备、施工作业环境、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行为等的建设。

1.安全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是企业在安全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和保障员工一定权利的规定,是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作为职工安全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企业有序地组织生产要素,使工人从事施工生产活动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2.安全标志。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标志是以安全标志性的物化形态来显示本企业的安全文化特征。如企业的安全徽章、袖标、安全信号、安全标语牌、警句、安全橱窗、安全板报、安全标志性建筑等。在许多安全管理先进的企业,都有一整套的企业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明显而形象地概括企业安全文化的独特色彩,令人留下该企业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刻印象。

3.施工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施工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是指企业员工在施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办公、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包括机关办公楼、俱乐部、建筑工地“五小”设施、施工作业场地、防寒保温及防暑、防雨设施等。以改善员工施工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4.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如施工中以“安全第一”为核心的作业活动,企业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安全公共关系活动,对事故的处理采取“四不放过”处理原则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企业安全哲学、安全价值观念、安全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和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性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根本。它隐藏在物质文化建设的背后,却直接表现为精神活动,直接具有文化的特征,它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大致包括企业安全哲学、企业安全精神和安全目标等。

1.企业安全哲学。企业安全哲学是企业安全人格化的基础,是企业安全形成独特风格的源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遗传密码,是企业员工进行总体安全信息选择的综合方法。在安全生产处于严峻的形势下,企业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企业安全哲学。要创造具有本企业特色和风格的安全哲学,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2.企业安全精神。企业安全精神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企业安全的灵魂。企业安全精神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激励、统帅企业员工的意志,使得企业员工在企业安全精神的指导下自觉地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3.企业安全目标。它是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目的和标准。企业安全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制定企业安全目标时,应高于企业目前的安全水平,还应考虑安全目标的复杂性、动态性、现实性。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企业安全目标的最优化,以激励员工实现安全目标的信心和毅力。

(三)企业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和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素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2.培养和提高工人安全生产的素质。①加强安全生产方面的系列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民工文化程度低,不能阅读安全教育教材与有关的安全规定或阅读能力差,对安全教育的实际收效有显著影响,故应加强安全生产方面的系列教育和经常性教育。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包括班前安全活动,日常安全生产总结活动、伤亡事故分析活动、安全生产的“取经送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认识,扩大安全生产知识和学习先进的安全生产经验。③对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分析活动,并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提高措施分步骤地进行。④提高工人安全生产监督能力。施工现场是人-机-物系统交叉作业的动态过程。工人安全生产既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保护其他作业工人的安全。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工人安全生产监督能力,从而提高其安全生产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哲学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在企业内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原则,显示企业的活力和动能并最终体现为企业形象。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每项业务活动中,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发展前景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整体素质等。

有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完整,实际上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何。因为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仅有技术、装备、规模等因素,还有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及员工的心智、情操、风貌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企业文化植根于本企业的沃土之中,渗透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机体之内,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长期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它不是舶来品,不是单纯靠外力和借鉴就可以形成的。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规划、办法等,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载体;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等,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等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要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不会永远停留于一个层面。而停滞不前,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必将失去生命力。

二、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体系

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改革开发后,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安全高效运作,优质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是企业的发展观。要在安全生产中促进效益提高,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有序竞争;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流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忠于职守,敬业负责,诚信待人是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企业取信于民,赢得更快发展机会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是企业内部强健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以科学促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文化的管理观念。实施严格、严明、严谨和有序、有据、有效的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管理。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在企业压倒一切,是“重于泰山”的问题。杜绝安全隐患,必须将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条文中。安全无小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安全与稳定、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才能做到思想上“零疏忽”、工作上“零违章”、设备上“零缺陷”,最终确保“零事故”。

三、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过程中酝酿形成,而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也脱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除要反映本企业的业务特点、技术要求、企业属性,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远景等因素外,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色。

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符合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能够被企业员工认同,符合员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不搞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条文。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又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客观实际密切相连。客观世界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打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间的平衡。为了实现新的平衡,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业外部环境便显得十分必要。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并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是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四、完善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1、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2、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

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3、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4、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

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管理混乱的泥潭,重塑辉煌。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剂和助推器。各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借助企业文化推动、改善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基滨.论企业安全文化及其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篇4

企业要想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做到科学有效,通过设立相应的组织以及内部的实行程序、方法及规则,对企业的管理实施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对管理方面的思路进行理顺,制定与完善从企业直到项目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以此来确保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控制以及有序的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由上至下,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运行体制以及行为的规则。依据企业的实际管理的状况,渐渐形成一种以“三满意”的管理体制最为基础,通过三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为结构框架中《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并且以此作为总的纲要,编制了《项目施工的管理规范》,并且颁布了《施工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原则》等。

2将企业精细化管理做到实处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可以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其关键点就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可以做到认真准确的贯彻与执行。针对这种状况,公司就重点工作就需要从制度的实施的方面来执行,公司中组织检查组在机关中占据一半以上,其中对基层每一个单位的岗位都需要实施规章流程、管理程序的执行状况的检查。实际的检查结果现实了规章制度与管理的流程的覆盖率、执行率以及负荷率基本都需要保持较高的状态,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成效较为明显。

2.1经营责任制的实施与贯彻要有力度

每一年的年初或者是全新项目建设的开始,各个基层的单位、每一个项目经理部都需要编制出企业经营的目标和方案,或者是目标成本的管理措施。推动目标工程目标的管理与实施,公司需要将经营管理工作的审核委员会在半个月时间之内审核完毕,并下达命令开始执行。与此同时,公司需要依据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项目的经历部门的方案以及责任制所设定的规定和标准,在经过测算和下达每个单位以及各个项目经历部门的运营责任制的兑现,并且对其额度的指标进行控制。

2.2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与管理

公司需要成立资源配置以及对领导小组的有效管理,经理可以担任组长,来统一组织和领导施工资源的配置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公司需要定期的展开或者是周期性的召开施工资源管理会议,对施工过程中的资源调配进行会议性的决策;只要是新成立的项目,首先必须要通过项目经历部门的编制,并且上报到工程资源的计划方案当中,并且想公司的负责施工的小组进行汇报,经过公司的综合性评定之后,再进行实施。

2.3增强标准化机组的建设

公司在成立标准机制,组建领导小组,由经理来担任组长,对标准化的机组实施党政和工团同时抓的管理措施,每一个部门之间的管理需要深入到机组当中去;依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工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机组的单位,每项工程所设立的标准化的机组建设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上下两段的信息传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制定和颁布的标准化的机组建设一共有九项标准,并且还制定出了标准化机组建立和考核的标准,然后纳入到公司的经营责任制当中,作为对工程处与单位的领导的考核项目;公司还相应的制定出了《提升基层建设的管理纲要》与《非标准化的机组建设管理措施》,这对于基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都做到了全方位的覆盖;真正意义上推动与保障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稳定实施。

3结语

篇5

1.1重视人文关怀

企业能够关心所有员工爱护所有员工充分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所有企业的经营者建立人本文化的重要基础。正是这种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加大感情投资的经营管理模式,创造了特色的企业文化,弥补了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推动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关心企业员工也是企业人本文化具有的主要特征。

1.2引导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随着经营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如今企业内部对于利润水平的确认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出现了大部分企业都将企业员工发展成了企业内部的股东,员工逐渐开始创造企业的价值,因此,新的价值取向需要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现代企业逐步开始施行分权、授权或者是调动所有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的经营模式,员工的地位也在不断的上升,逐渐成为了企业的真正主人。由于这两种原因的结合,企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员工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使命与责任也变成了员工自身的使命。企业具有的人本文化主要强调的就是员工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人本文化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实施路径

2.1建立特色的项目文化

在所有施工企业里,项目部门作为独立部门分布在各个地区,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都只是局限在企业总部中,很难发展到项目部门中。所以,项目管理中具体的人本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特色的项目文化。项目部门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特色的劳动竞赛,奖励竞赛中最终的获胜者,同时,项目部门定期做好企业内部的远景规划,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对技术方面的管理。项目文化更加注重的是学习型的组织,可以利用局域网以及广播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营造企业内部具有的特色项目文化,将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2改善激励方式

目前,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基本都是收入与任务相互关联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企业的发展,采用比较单一的方式激励员工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于企业内部的人本管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员工,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培训激励、荣誉激励以及职位提升进行激励,对表现突出者可以加入到项目管理中,但这些激励的前提都需要把员工的发展以及自身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想要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一定非要利用金钱作为条件,即使是一种赞美一张奖状或者是几句问候的话都会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2.3人本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大部分施工企业中,都存在部分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其中就包括员工作息时间安排的非常不合理,员工无法得到充分休息的时间,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处于非常疲劳的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不断降低,更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员工自身的安全。采用更加柔性的人本管理模式,改变工作时间的安排,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保证员工的休息时间,并在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4完善领导管理方式

传统专断的领导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施行合作方式的民主管理模式,这种民主管理可以积极的调动起所有企业员工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同时,领导阶层的人应该更多的注重与企业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虚心接纳员工的合理建议,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得到足够的尊重,企业领导平易近人的态度也会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5为员工服务

项目部门需要利用基层工会进一步的为员工提供服务,把员工的利益和权利放在首要位置,真正让员工感受到施工企业像家一样的温暖。施工企业的项目部门对于员工的工作环境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员工工作非常艰辛,大部分员工都是背井离乡,每天都只能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心情,因此,施工企业的项目部门需要多关心员工,了解员工自身的思想动向,重视员工的生活。

3人本文化在项目管理中具体的实施内容

3.1人本管理具备的条件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这一具有战略性发展需要拥有高技术管理人员相互配合。这些管理人员不只是企业主管还包括项目主管,这些管理者是整个施工企业的设计者,也是企业实施变革的主要支持者。在施工企业的项目中,项目经理属于整个企业内部的精英人才,这些企业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和兴衰。所有的企业经营都希望自己能够处于企业经营中,精确地了解企业内部的重大决策以及企业经营的发展动向,能够及时的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实现自主经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项目拥有高素质的管理者,注重个人的修养,能够有效地将施工项目的具体经营权下放到企业员工手中。

3.2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具有的组织结构中,大部分仍然是具有高度集权特点的组织结构。企业人本文化的建设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施工企业需要建立适合企业特色的组织结构,采用事业部制以及扁平式组织机构,对施工企业项目的权利实施下放政策,授权相关部门自主经营的权利,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决策变得更加民主化,员工也能加入管理的行列,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想要建立企业内部特色的人本文化,一个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人本文化的基础。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