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9 17:09: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意产业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6-0013-05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Systemic Evolutionof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XIAO Yan-fei
( Study Bas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is originated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so has more advantageous competition than normal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is paper’s results,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has character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limitless innovation that inducing more kinds of innovative models and diverse economy, displaying the vitality of a new economy form.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systemic evolution; innovation
1 引言
创意产业区是21世纪初新兴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由于它对人脑创造力完全依赖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对具文化底蕴的衰败空间的区域选择特点,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功能更新与形象重塑,进而成为区域创新的新锐主导力量。从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也可以看出,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已成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的新焦点,展现出来集群研究动态的“文化”转向和“城市”转向[1~4]。探究其理论根源,创意产业区可视为产业集群的新经济形态,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表现在:(1)发展空间特殊。主要选择城市中心衰败地区[4~6],而一般的产业集群在空间选择上往往远离城市中心;(2)发展条件特殊。创意产业区的灵魂是文化和创造力的注入,因此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一个相悖的结论,即: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发展创意产业区(因为创意阶层对城市区位的选择)[7~8],但所有的地方都有可能利用本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区,改变发展路径依赖,实现“新”飞跃[9~10]。这看似是不合逻辑的悖论,对其理解还是对文化和创造力的理解。文化即创造力,因此,发展中地区都能依赖自身的传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区,但由于创意环境、创意人才和地方生产网络等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一些创意产业区注定是发展不完善的。因此,本文认为,各地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构成一个全球创意产业区等级系统,或者说,创意产业区具有发展阶段的问题,如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3)产出特殊。创意产业区的产出是以文化消费为主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具有价值链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创意产业区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对其研究拓展了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范畴。虽然有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演进特征做过研究[11~12],但仍未有专题的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特征的分析。系统演进研究对于产业区发展来讲,可从整体上探究其演进动力、演进路径、演进阶段形态特征和演进趋势等复杂系统问题,对于总结产业区发展规律和指导发展趋势都是很有益的。对于创意产业区而言,由于对文化的投入、人脑的利用和衰败空间创新等的特殊功能,有别于一般的产业集群,所以系统演进特征也是不同的。鉴于此,本文开展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既拓展了产业集群系统演进研究的范畴,又可为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的创意产业区发展做出理论指导意义。
2 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动力机制和路径
对产业区的形态演进分析主要是从系统演进动力机制路径特征来分析其系统形态演进特征。一般而言,创意产业区都经历了自发集聚与外部经济―弹性专业化效应与产业链动―竞合效应与差异竞争―创新效应与学习型区域―声誉效应与区域品牌的演进路径,即集聚经济产生了弹性专业化生产,各种专业化分工促使了各种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的形成。竞合机制一旦形成后,创意产业区的演进就此进入良性发展的路径:创新不断产生,创新的结果使区域产品的质量上升,从而形成区域品牌,使声誉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区新创意产业的集聚。系统形态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正是创意产业区系统自身不断正反馈效应,使其不断从集聚到进一步集聚,从而推进一个个创意产业区的生成、发展和成熟。
3 创意产业区系统形态演进创新特征:自增强
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态演进做了研究,但是甚少有学者对创意产业区的系统形态演进做出专门研究。秦夏明从集群要素结构分析,明确提出产业集群四个演化阶段,即基本要素集聚、价值链集聚、社会网络集聚、创新体系集聚,分别对应于集群发展历程的潜在阶段、显现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14]。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系统形态演进是由初始的集聚逐步演进到形成网络关系,形成网络关系之后才能创新。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态演进从宏观上构成产业集群的等级系统:集聚阶段可看作是初级(幼稚)阶段,直至网络形成的中级(发展)阶段,再到创新体系形成的高级(成熟)阶段。图1对创意产业区系统形态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创意产业区的萌芽阶段是简单的集聚效应,区位选择趋于廉价租金、宽敞的创作空间和激发灵感的空间氛围等。由于创意阶层属“自由人士”,属“独来独往”者和“炫酷一族”,因此在创意产业区显现阶段,创意阶层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集聚也是纯属物理上的集聚。然而,随着创意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量的上升,由于创意阶层的“不善交际”,集聚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支持机构,成为创意阶层和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弹性分工由此发生。通过中间组织,创意阶层之间开始彼此交流激发和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竞合网络。一旦竞合网络产生,创意产业区就会进入良性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入驻,更多的创业人士在此创意产业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产生,形成创新网络模式,使创意产业区进入成熟期,并创立声誉。当声誉不断增加,创新不断循环和得到自我强化,创意产业区随之进入顶盛时期,在全社会形成创意氛围,创新不断产生,随即形成创意城市。这种系统形态演进,对某一个特定创意产业区来说,是发展演进阶段,包括集聚、弹性生产、竞合、网络化、创新和声誉形成;对于所有创意产业区来说,可以进行类型划分,为初创型创意产业区(萌芽和形成)、网络初现创意产业区(发展与成熟)、创新型创意产业区(鼎盛和创意城市),从而构成创意产业区的等级体系: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即,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系统形态是随着演进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具有系统演进螺旋型上升的性质,如图2所示。
4 创意产业区系统周期演进创新特征:无限创新
对创意产业区进行生命周期演进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生物学概念,生命周期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这一概念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时首先应用于产品成长期分析,以后又扩展到对企业或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划分的思路是可以根据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和收益关系,将产业(或产品)的生命过程划分为革新期(诞生期)、成熟期、大批量生产阶段及衰退期等四个阶段,通常表现为一条近似S形的曲线。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说明,任何产业(或产品)都有它形成―发展―鼎盛―衰退的客观过程[15]。后来,由于其分析手段的有效性,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又被应用到对产业区、旅游地等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产业区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应用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并辅以大量实证研究。如荣健等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集群网络形成角度,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分为孕育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16];杨剑等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周期分为孕育期、初生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17],并对硅谷做了实例分析。
创意产业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形态,它最初是以文化区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创意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包括创作型的艺术中心和软件中心,也可以包括消费型的时尚展览和娱乐中心区。为此,作为一种基于研发、设计和精神创造的高端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业集群演进规律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多创意产业区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区已发展了10多年,通过自我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如Caves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性,这一过程在纽约已反复重复了多次。1982年以来,纽约东区不到10年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循环[18]。但应看到,在艺术中心经历了衰败―繁荣―丧失创造力―高档消费区等阶段以后,也使一个创作型的创意产业区演进成了一个高档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展览区。这种“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市场经济自发型创意产业区中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命周期规律,创意产业区可以经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停滞―衰退阶段,但与一般产业区不同的是,创意产业区似乎永无真正意义上的衰退期,其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和过程见图3。
一般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对衰退的理解是经济、创新能力和企业数量衰退等,代表的是已失去了经济活力。而图3说明,创意产业区作为创作中心的活力是衰退了,但是留下的却是一个经蜕变的新创意产业区,也即成熟的消费型创新中心及时尚、高度开放和交易创意等,对创意经济的贡献甚至比原来意义上的创作中心更大。进而言之,当创意产业区由创作中心演变成一个高档和时尚的商务中心时,由于其之前文化品味和声誉效应,也使得商务展览中心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蜕变发展期,从而打破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区高级类型及对原生状态的转换和升级:创作型创意产业区转变为消费型创意产业区。需说明的是,经蜕变后的“消费型创新中心”也是创意产业区,以创意产品和服务展览、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代表着创意产业区与一般生产型产业集群不同的特征之一。创意产业区无限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和相应趋势,由艺术中心到高档时尚消费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带来了经济和空间功能的再生和“蛙跳”式发展效应,因而具有跳跃式无限创新趋势。
5 结论与发展对策
5.1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创意产业区具有典型复杂系统、自组织和准混沌演进的特征。经由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弹性专业化和产业链动、竞合效应和差异竞争、创新效应和区域学习、声誉效应和区域品牌等内部演进动力机制,使创意产业区呈现不断自我演进、自我增强的螺旋型上升趋势,从而形成:(1)自增强的系统形态特征和不断自我演进的动力机制,经历了由初创型到创新型阶段,并构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创意产业区等级体系;(2)无限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和相应趋势,由艺术中心到高档时尚消费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带来了经济和空间功能的再生和“蛙跳”式发展效应,因而具有跳跃式无限创新趋势。对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的分析说明其是新经济时期优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究其根源,在于对文化和人脑创造力的投入,由此不断带来创新的元素,从而打破一般周期演进规律,结果是经济的不断发展。
5.2 发展反思与对策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改造和园区建设,美国现有20多个城市热衷于内城改造为创意产业区,以期在创意产业区发展热潮中争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源泉。但此种创意空间的刻意营造热潮并不一定可取,因为它也会带来城市的财政压力和恶性竞争,由此,Peck指出,“以创造力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再生,也许要受到一定的限制”[19]。Peck的担忧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在我国,“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成为继开发区建设之后的新一轮,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旧城改造。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第二,创建新区。如北京、深圳、广州等地。除了全国的大城市几乎都有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立项之外,不少中小城市也在规划中建设“创意产业园”,大致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四种类型的创意产业园区。我国创意产业园区虽然蓬勃发展,但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意思维,出现了创意产业区的发展与城市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特殊定位不强的局面,且大多集中在动漫行业上,大小城市创意产业区行业趋同,重复设立的现象较严重。这种“大家都上创意产业区”的举动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新“同构”现象的标志。“园区差异化弱、特色化和品牌化不够”已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现状。实际上大量创意产业基地的重复建设使得创意产业区仅仅只是一个“普通园区而已”,而无“创意”可言。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20],与一般开发区所不同的是,园区建设目的不是为了成本的节约,而是出于文化氛围的利用和再创造。创意产业区建设要强调“创意”和“特色”,重点在于创意产业的业态培育和创意情境的氛围营造,而不是空间形态的建设。对于实践而言,应引导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的态势,使其形成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形态。也正是因为创意产业区囊括了比一般产业集群更丰富的创新形态,促使其经济生命旺盛而持久,因而应培育多种形式的创意产业区发展。因此,实践发展中,应加强:(1)城市创意氛围的培育;(2)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3)创意人才的吸引;(4)创意空间的引导和营造。由此,把文化、人才、空间、制度等结合起来,使创意产业区得以从“形态建设”发展为“业态建设”。
参 考 文 献:
[1]Asheim B. The urban turn: from regional clusters to creative cities[A].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Network, Seventh Annual Meeting, Session IV: From Creative Clusters to Creative Cites[C]. Toronto, 2005.88-97.
[2]Florida R.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3]Hall 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Studies, 2000, 37(4): 639-649.
[4]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M]. London: Comedia Earthscan Publication, 2000.
[5]Hutton T. 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 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J]. Urban Geography, 2000, 21(4): 285-317.
[6]Hutton T. 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 Cities, 2004, 21(2): 89-108.
[7]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8]Scott A. Creative citi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A]. OE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Competitiveness[C]. Spain, 2005.138-228.
[9]Bathelt H, Boggs J. Is Ieipzig’s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a continuation of or a rupture with the past? 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s[A]. The Third Congress on Proximity“New Growth and Territories”[C]. Paris, France, 2001.36-42.
[10]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Eleventh Session[C]. So Paulo, 2004.100-112.
[11]Mytelka L, Farinelli F. 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A]. The Meeting on Local Production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C]. Brazil, 2000.12-20.
[12]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13]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4]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2):150-154.[15]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6]荣健,刘西林.基于网络特性分析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情报杂志,2006,(5):100-104.
[17]杨剑,梁,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41-45.
[18]Caves R.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 长沙市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影响长沙市校园足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长沙市肥胖小学生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长沙市社区适老性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职居分离现象特征分析 长沙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2007年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高校退休专职教师参与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科技支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长沙市科技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长沙市0~3岁婴幼儿骨密度测定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长沙市“禁摩”政策分析 长沙市本土超市节能环保现状\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 长沙市商品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探讨 长沙市102名智障青年口腔医疗需要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大学本科生余暇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沙市10~16岁青少年极量负荷后心率变化特征分析 长沙市住宅商品房价格趋高的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长沙市统计信息网.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EB/OL]. (20110829)[20121120]. .
[8]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工业生产突飞猛进[EB/OL].(20110714)[20121120]..
[9]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0]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关于印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的通知[EB/OL]. (20120322)[20121120]. .
[11]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 (20100825)[20121120]. .
[12]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长沙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05―2020)[EB/OL].(20090628)[20121120]. .
[13] 刘展展.深圳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及区位因素研究[J].特区经济, 2009,12(3):394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EB/OL]. (20110908)[20121120]. http:///tjfx/dfxx/t20110901_402752877.htm.
[15]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阶段;政府作用方式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转移的知识,可以从知识存在的转化维度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也可以从知识存在层次区分为个体知识、组织内部知识与联盟知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就是指这些知识互相转化,从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个人或组织的显性知识,最终成为联盟知识的过程。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源的输出阶段、接收方的吸收阶段、双方交互作用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初始阶段:在政府推动下,具有互补性的联盟成员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学习,了解各自的知识优势,明确知识输出方和接受方,形成联盟内部的知识体系(知识势场的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吸收阶段:知识转移的输出方向联盟内知识转移接受方转移知识(知识单向转移阶段),知识接受方完成吸收消化整合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量,该阶段具体转移方式包括:学术报告、专题培训、交流讨论、共同工作;
第三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交互阶段:知识转移的接受方将学习理解、吸收消化的知识在本组织中传播应用,形成新的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能力,并将知识传播和整合应用中的问题或形成的新知识反馈到知识转移的输出方,形成推动新知识生产的信息,促进知识转移输出方的知识进程(知识多向转移阶段)。
一、 联盟内知识转移初始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之所以会出现知识转移,其原因就在于联盟成员各自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背景,并且联盟成员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文化氛围、语言习惯都不尽相同,知识存量以及知识体系存在势差。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差距的存在,在知识的转移扩散时,即会形成一定的“知识势差”。这种差距应该具有适度性,使得知识转移、承接和转换能够顺利实现,势差太大则无法进行知识交流与沟通,也就无法实现知识转移;当然,若没有知识势差则没有了知识转移的基础和可能,知识转移便无从谈起。因此,从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角度看,知识势差是吸引各成员组织组建联盟的原始动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初始阶段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生,首先取决于传递者合作意愿或意图,这是推动联盟知识转移的原动力。拥有知识优势的成员具有知识转移的意愿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转移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转移带来的收益、成员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彼此的信任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具有强烈的转移意愿还不够,输出方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即能够清楚表达自身所拥有知识的内涵,积极有效传播知识,帮助接受方有效应用知识。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初始阶段的知识转移,需要政府政策的明确支持。政府的作为包括:一是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知识转移;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知识转移;三是通过专项计划等给予经费支持,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四是通过加强协调和监督管理,促进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条件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推动联盟内初始阶段知识转移的基础动力。企业通常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的接受方,他们主动接受知识转移的意愿和能力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成效。市场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既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挑战,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获得市场变化带来的潜在利益,必须抢占主动,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走在竞争对手前面开发新的产品、工艺和技术,因此需要引进大量的新知识资源,这就需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盟,需要通过组建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迎接挑战并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影响着知识转移的进程和效果。如果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且沟通渠道不畅通,知识转移的成功风险会增大;如果对联盟伙伴不够了解或联盟伙伴故意隐瞒有关信息,组织成员在结盟时不能正确了解联盟的各项资源、知识文化、产业目标等,必然会影响知识转移的契合性,甚至由于信息失误造成联盟冲突,达不到转移成效,降低合作意愿。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知识传递通过学术讲座、专题培训、交流讨论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成效就会明显提高,知识转移就可能较为顺畅地实现。
二、 联盟内知识转移吸收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者接受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接收方,知识转移的成功首先在于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一般来说,接受者的学习理解成效与拥有知识量的大小及其结构相关,如果知识接收主体积累了与转移知识有关的背景知识,则比较容易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从而能够顺利进入消化吸收阶段。
知识转移接受方在学习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知识消化吸收过程,将所学习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这需要知识转移接受方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能够将消化吸收的知识组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之中,成为自身知识链条上的有机环节,使之成为对自身有利的知识资源。这要求知识接收方在知识存量上和知识体系上与转移方有一定契合度,这样的吸收成效会更好。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新学习接受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转化为新的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效益的增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知识转移输出方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接受方的意愿和能力是完成转移过程中的两个核心主体,但在大量的知识转移过程中,联盟内成员通过合作,将现有不同领域知识进行组合加工,才能实现知识产品的商业化,对于新转移来的知识企业是否能够进行吸收消化,将外化资源内化,逐渐整合变成对自身有利的知识资源,这是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联盟组织能够有效跨越联盟成员之间在经营方式、制度体系、组织文化上的差异,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减少知识转移的障碍、提高知识转移的成效。
三、 联盟内知识转移交互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是基于联盟成员知识集成形成的知识体系基本保障上进行的。从知识转移的主体角度来看,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优势主要在科学原理、技术发明,即产业链的上游地带,企业的知识优势主要在市场信息和市场适应方面,即产业链的下游区域,而金融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则在支撑科技创新的要素方面拥有知识优势,即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政府部门则拥有影响产业发展环境的知识优势,即在制定政策、规划和推进实施计划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知识转移的首要环节,应当是明晰自身的知识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知识势差和传递路径。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主要是输出方和接受方的交流互动,通常以学术报告、专题培训、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显性知识转移;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则需要通过相互合作共事,在共同进行研究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方,通常是知识转移的被动方,实际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方由于拥有自身的优势,主要是市场变化、客观需求等方面的关键信息,也由于知识转移应用的成果必须通过市场检验其成效,实现其潜在价值,因此,接受方在知识转移应用方面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技能,往往成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新知识生产和新技术发明的引导性信息,成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一轮知识转移的起点。因此,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方的反馈信息,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更深层次上的优势互补,对于知识转移全过程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芳,欧阳令南.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40-43.
2. 李莉,党兴华,张首魁.基于知识位势的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07-112.
3. Hamid Mazloomi Khamseh,Dominique R.Jolly. 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 determinant fae- tor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lnent,2008,(1):37-49.
4. Bernard L. Simonin.Abiguity and the Proc- 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95-623.
5. Hamid Mazloomi Khamseh,Dominique R.Jolly. 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determinant factor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37-50.
6. 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2):506-511.
7. 陈一君.基于战略联盟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科研管理2004,(9):41-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R&D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路径及政策研究”( 项目号:71073083);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理及推进政策研究”(项目号:SBR2012053)。
关键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级提升;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作者简介:王慧敏,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创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020)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 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