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

关于理性消费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4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理性消费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理性消费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小儿; 咳嗽变异性哮喘; 肺炎支原体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39-03

doi:10.14033/ki.cfmr.2016.7.021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以长期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1]。而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经成为导致小儿咽部、气道、支气管以及肺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2]。近年来,随着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不断深入研究,大量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3]。本文试图进一步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间的关系予以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3年8月-2015年2月诊治的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者,所有患儿符合《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4]相关标准。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12岁、平均(5.10±1.00)岁,病程1~2.5年,将此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者作为观察组;再于同期随机选取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作为对照Ⅰ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作为对照Ⅱ组,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作为对照Ⅲ组。四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体重、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先天发育不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原因无法予以交流沟通患儿;(2)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3)合并严重并发症者;(4)因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患儿;(5)因合并过敏性疾病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者;(6)病历资料不全以及依从性差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患儿。

1.3 研究方法

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回顾性观察四组患儿一般资料,同时设计《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关系观察表》,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加以观察和记录、分析;表中主要内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血清总IgE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检测。

1.4 检测方法

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采用颗粒凝集法对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予以检测,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滴度≥1∶160为试验室阳性诊断标准。MP-IgM阳性提示MP感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采用血球分析仪检测,血清总IgE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Ⅲ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结果对比

观察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四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对比

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位数、四分位数均高于对照Ⅲ组,而对照Ⅰ组的最大值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高于对照Ⅱ组,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四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对比

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血清总IgE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均高于对照Ⅲ组,而对照Ⅰ组最大值、最小值及中位数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高于对照Ⅱ组(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深入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机制类似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即以IgE介导、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多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炎症介质共同参与的以可逆性气道狭窄、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5]。另外,临床观察显示,随着环境变化以及细菌谱的改变等因素影响,肺炎支原体已经成为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率呈不断升高的态势,且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有关数据显示,3.30%~50.00%的喘息和哮喘与支原体感染有关。所以积极明确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间的关系,对早期诊断、早期给予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对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者肺炎支原体抗体等指标予以检测,且与不同人群加以对比分析,从表1结果可知,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且滴度超过1∶360者发生率达6.67%,所以,提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明确相关性,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临床中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难以明确病因者,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另外,从表2、表3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以及表4、表5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对比后,结果显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患儿,上述指标均高于肺炎支原体患儿以及呼吸道感染患儿,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殖可能与IgE水平和反复过敏原刺激有关,因此,本文认为肺炎支原体不仅是感染原,同时也是一种特异性的过敏原,一旦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能导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从而诱发哮喘发生。

综上所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密切相关性,此种理论拓展了以往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娟,刘恩梅,刘翠青,等.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7):805-808.

[2]李伟光,凌征涛,李红梅.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原体感染关系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63-64.

[3]肖小兵,管振琪,刁诗光,等.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3):36-38.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7.

[5]吴国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20-21.

篇2

 全县人民及宾馆、饭店、快餐业、农家乐、排挡、学校食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县文明委关于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部署,倡导文明就餐、理性消费,大力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文成县文明办、县旅游局、县消费者协会就文明就餐,理性消费向全县人民、宾馆、饭店、快餐业、农家乐、排挡、学校食堂发出如下倡议:

一、全县餐饮企业要秉承文明经营的品德,推进和倡导科学、合理、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念,为客人提供良好的文明消费环境,提供文明周到的餐饮服务。

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和教育活动,在餐厅内、菜谱上张贴、打印倡导节约、安静就餐、文明饮酒、餐后打包等内容的标语、宣传画,引导消费者科学健康用餐,营造文明就餐,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提供小份菜碟,主动善意提醒客人理性消费、适量点菜,剩余打包。出台奖励办法,采取对消费者餐后打包给予打折优惠、赠送礼物等举措,教育引导珍惜资源、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崇尚节约、文明就餐。

四、倡导分餐制,主动提供公筷、公勺,革除就餐陋习,弘扬科学健康新风尚。

五、在经营中善意劝阻客人的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文明餐饮和就餐环境,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良好氛围和行业风气。

六、广大消费者要养成计划点菜,菜肴分餐,剩菜打包,餐前洗手等良好习惯,要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酗酒滋事,粗俗言行等不良习惯,努力形成节俭点餐,卫生用餐,文明就餐社会道德新风尚。

文明就餐、理性消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创建文明卫生乡镇、文明卫生县城工作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共同携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构建文明餐饮,和谐文成做出贡献。

理性消费倡议书【二】 

作为精打细算的聪明购车人,既要有随时了解新车和新技术动向的敏锐眼光,也不能头脑发烧只顾追新、追潮流,更不能盲从、偏信、人云亦云。倡导理性汽车消费,让购车人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爱车,我们向国内汽车消费者发出以下倡议:

1、不盲目追求新车和新技术,冷静对待所有的热门新车,根据自己情况理性做出抉择。不落入一些厂家所谓的新车噱头和新车陷阱。

2、公正对待已上市成熟车型,不戴有色眼镜。在了解一款成熟车型前,不轻易否定和放弃它。

3、明明白白消费。选择一款车,先要去了解它,知道其的特点,知道它与竞争对手的优劣各有什么,才做出最后的决定。

4、不因为一时冲动和感觉买车,综合考虑车的各方面性能,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力求买一台不让自己后悔的车。

5、不轻易相信片面的宣传和言论,不盲目地随大流,排长队。努力从多种渠道了解一款车的评价和口碑,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做出判断和抉择。

理性消费倡议书【三】 

目前中学生存在不良消费,为了指导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避免互相攀比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能起到避免自卑,避免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钱财的可能,使全社会更加关注中学生的消费问题,逐步使我们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为此,我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并提出我的建议:

1、中学生必须做到合理消费。以自身家庭情况为前提,可以对家庭较富裕的同学指出一些乱花钱的不合理性,使他们明白中学生应适度消费,不该铺张浪费,从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消费应从实际出发。对此,可以开展对于消费观念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充分说出自己对消费的想法和见解,对一些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赶时髦、随波逐流的消费可能使中学生产生不良思想指出不合理性。通过主题班会,能让同学们明白消费应做到四不--不赶时髦、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多参与自力更生的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节约学校的水、电,对此可以在各班成立志愿小组,负责控制对本班的用电管理。比如白天光线充足不用开灯时,如果发现开了灯就及时主动去把它关掉,号召同学们踊跃参与,用行动证明决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消费;调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商品消费得到发展的同时,信息消费也应运而生。大学生群体是新时展的主要参与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也是信息消费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科学合理性。

一、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构成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构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电脑与网络消费、通讯消费、报刊图书消费等。在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构成中,对于网络和通讯方面的消费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大学生消费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上与其他普通的消费群体具有较大差异。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虽然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是经济上并不独立,对其消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调查结果

(一)电脑和网络消费情况。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信息消费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次数在5次以上的超过10%,三分之一的同学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多种多样,以学习和查资料为目的的上网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玩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发邮件占十分之一左右。大学生有半数以上都拥有电脑,70%左右的大学生拥有MP3或者MP4,电子词典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拥有者占到25%左右。通过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较多,但大都数的消费还较理智,通常与年级存在很大关联,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

(二)通讯消费情况。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数占到了95%以上,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话费在50元左右,打电话的次数和发信息的次数都很高,并且每通电话的时间平均都在10分钟以上。大学生之中的手机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有些学生还不止拥有一部手机,并且手机的价钱都很高。通过对大学生通讯费用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理智的成分,高消费和高开销现象比较严重。

(三)报刊图书消费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英语周报》、《青年文摘》、《人民日报》等报刊和图书在大学生之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大部分的大学生平均每个月会在看书看报上花费30个小时。在图书购买方面大学生通常不会花费很多金钱,而是选择在图书馆观看或者借阅,具有很强的理性消费观念。

三、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信息消费还是存在一定的理性消费观念的,信息商品价格和质量是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生在经济上都还没有独立,消费的资金都是由父母进行资助,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更加理性。

(一)缺乏理财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信息消费时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没有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商品,通常都会在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没有节制的购买,通讯费用也经常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大部分的消费都用来进行休闲和娱乐,而用来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信息消费却很少。在通讯消费方面,大多数学生购买手机和通讯开支都用在了聊天方面,网络消费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打发无聊的时间。

(三)消费动机不合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琳琅满目,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消费时,不但关注其基本的功能,还对其外形和品牌进行比较。许多大学生在购买信息商品时只是为了追求时尚,由于盲目的攀比心理驱使,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四、关于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一)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合理消费的宣传,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消费观念和习惯,促进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合理化。学校可以进行合理消费方面的讲座,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良好消费的风气,促进健康消费观念的养成。

(二)增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要在大学生头脑中树立牢固的理财观念,时刻反思自己消费行为的合理性,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三)抑制攀比心理,倡导理性消费。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攀比心理的产生是必然,但是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攀比心理进行抑制,倡导其在信息消费时进行理性消费。大学生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审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将信息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竞争是合理现象,大学生应该正确的看待,物质生活上与别人有差距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消费。

五、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结构和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总体趋势是理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结构不合理,攀比心理严重。针对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为大学生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抑制攀比心理,促进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林芗,余芳.大学生信息消费心理与高校信息服务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 张金凤,翟江,李志忠.大学生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5(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高消费;消费动机;理性消费

1 大学生高消费,钱都花到了哪

1.1 日常生活消费

《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饮食支出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支出,约占全部支出的54.1%,其次为购买衣物(11.1%)和日用品(10.8%)的支出。与此同时,当月消费支出超过1000元时,购买衣物取代购买日用品由第三大支出开始成为第二大支出[1]。

从小生活优越的95后大学生们,“勤俭节约”似乎与他们无缘。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讲究自我体验的舒适、享受;有统一宿舍,在校外租着房住。高校周边“学生村”的形成无不在彰显着大学生惬意的生活状态。

1.2 奢侈时尚产品

淘宝的《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2015》中披露了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数据:大学生热购产品分别为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化妆品、鞋服,男士们热衷购买各类高端电子产品,而品牌服饰鞋包、名牌化妆品则是女生们追逐的对象。95后大学生们个性、时尚,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渴望通过拥有一些奢侈时尚品来证明自己,他们往往会不惜重金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1.3 社交娱乐消费

1.3.1 聚餐消费

聚餐作为中国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在大学生中也颇为流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应酬文化的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聚餐频率达到每周2次以上;38%的大学生在聚餐社交方面的开销占到生活费的3成以上,可见大学生社交娱乐的需求旺盛。

1.3.2 旅游消费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日益上升。平均每年每个大学生会出游2次,学校、社团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1.3.3 恋爱消费

大学生恋爱已是普遍现象,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恋爱费用每月约300-500元。

2 大学生高消费的动机

购买动机(Purchase Motivation)是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反映了消费者在心理、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生活优越的95后们可支配的金钱数量颇高,且个人在其大学生涯的消费中拥有决策权,所以个人情感需求在其消费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2]。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其次是安全,更高一阶段的需求就是尊重。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包括自尊及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尊重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认可、信赖。个人对尊重的需求,就希望能在群体有地位,有威信。如果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则会感到沮丧、容易被虚荣所吸引,爱面子[4]。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较低的两个层次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所以他们渴望在新的集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对尊重需求的渴望,往往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中表现往往表现出如下心理:

2.1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周边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我认识、判断及行为上趋向周边人群的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其各项行为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攀比、炫富等恶劣噱头式的炒作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拥有名牌成为部分大学生引以为傲的事情。

2.2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即相同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模仿的行为。大学生是同辈群体,年龄相差不大,很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他们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自己也想拥有一件,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就会导致日常花费过大。

2.3 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或者称异化心理,指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心理是消费者都存在的,是消费者对于一个人区别于一群人的特征的追求[3]。互联网把全球连接在一起,异域特色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消费观念,95后本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就高,其对各种特色、个性的产品拥有强烈的购买动机。这些无一不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各项消费。

2.4 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校园时代就时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生活方式也习惯参照社会的社交模式,注重所谓的“灰色技能”:外观上,注重衣服的品牌和质量、装饰品的品味、以及妆容的搭配;交际上,大学生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吃喝玩乐,美其名拓宽自己的人脉。

3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策略建议

大学生消费亦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消费动机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3.1 个人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习惯,不盲目攀比、跟风,坚持理性消费,遵循良好的消费原则。

3.1.1 量力而行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实际生活学习需要,并结合自己及家庭的实际经济能力来明确日常消费水平,量力而行。

3.1.2 合理规划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消费项目合理分配额度,并严格按照规划好的额度消费。

3.2 家庭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大学生消费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家长应做好健康消费、勤俭持家的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勤劳节俭的个人品质,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3.3 学校

开设消费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消费提供科学的理念及有效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当代大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

3.4 社会

3.4.1 舆论引导

提倡勤俭节约,公益帮扶等正确的消费行为,对炫富、攀比浪费等不科学的消费行为批判到底,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3.4.2 法制监管

加强大学生相关消费项目的监管,如白条、花吧等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透支类功能,应严格对大学生的审核条件,而非为大学生放宽条件,从而控制大学生负债消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玉.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1-14.

[2]丘秋.消费理性与非理性[J].经济论坛,2005(12):20-21.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观念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省略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篇6

内容摘要:国家旅游局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系列公益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文明旅游、理性消费”。为什么旅游消费中存在普遍的“不理性”?而且这种“不理性”已经严重到需要政府出面来加以纠正?本文通过研究品质旅游的内涵以及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现状,得出结论: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品质旅游发展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品质旅游的重要保证是服务。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品质旅游 诚信旅游 优质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关于品质旅游,要从旅游的本质去分析。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上的享受。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休闲逸志、增广见闻、开拓视野,精神上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物质方面的享受是次要的。从这一点来看,品质旅游不一定是豪华旅游,也不一定非得是纯玩旅游。品质旅游不一定非得住五星酒店,不一定要吃海鲜大餐。只要能让游客身心放松、精神愉快,就可以算得上是品质。从目前国内游客平均消费水平来看,品质旅游用诚信旅游来解释更加合适。品质旅游强调精神上的享受,是建立在旅游服务者提供的真诚、热情、细致的服务的基础上的。品质旅游是一种趋势,要引导游客学会理性消费并享受旅游的乐趣。品质旅游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行程丰富多彩,包含目的地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不存在故意的欺骗;二是要合理收费,保证从业人员的收入。

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现状

旅游者的“不理性消费”,主要针对的是游客在选择旅游团队时往往以价格而不是以质量为决策依据,由此导致增加购物及自费项目、旅游购物品质量与价格严重不对称等一系列旅游品质下降问题。其实,这并非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的“顽疾”。

一部分多见识广、有一定消费经验的旅游者,他们自愿选择低价低质。一些旅行社负责人指出,旅行社其实也处于两难境地,目前游客消费心理尚不太成熟,愿意出门旅游,却不愿意多花钱。如何让游客选择表面上价格相对而言比较高的品质产品,是许多旅行社感到棘手的事。严格地说,“不理性消费”是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但仍然有不少人看重价格,说到底,还是个发展阶段问题。当年的日本、中国台湾游客,出现上述现象也很普遍。而今日的整个亚洲旅游市场,低价低质的旅游产品,依然有一定的生存基础。不过我们相信,旅游者最终还是会选择理性消费和品质旅游。

另一部分缺少消费经验的旅游者却不知道旅游团队低报价背后的实情。零负团费一直以来都是旅行社社会诟病的顽疾之一,多数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卷入了“低价漩涡”,由此而引发出众多的不诚信经营问题。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国内旅行社在一片降价声中为求自保,以往屡遭批评的旅游行业“低价竞争”,在这次“降价救市潮”中得到空前宽容。“低价竞争”往往让游客落入“低价陷阱”。 有的旅行社通过规模采购的方式降低产品的报价;有的旅行社采用报价上的低价,就是通过不同的分拆组合报出一个低价,这样一来,必然有部分费用要由旅游者负担;还一种就是在成本无法降低的时候降低服务质量。种种手段让游客在选择低价旅游团时防不胜防。如果轻信这些特价旅游线路,花的钱并不会少,而且服务质量还得不到保障。在选择行程时,应向旅行社了解清楚酒店、用餐、用车等服务的细节标准及详细信息,以防某些旅行社以次充好。“分割景点”也是各旅行社推出的线路广告中都较为常见的做法:“中华宝典―张家界、凤凰古城、天子山、黄石寨、芙蓉镇双飞五日”、“百里画廊―桂林、漓江、芦笛岩、七星岩四日游”……而实际上,天子山、黄石寨都是张家界旅游的必经之处,而漓江、芦笛岩、七星岩也都是桂林的著名景点,它们之间是一种大小景点的从属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旅游消费者认为,涵盖在大景点范围内的小景点不应和大景点并列成多个景点,而应该明确其中的附属关系,这样消费者就能一目了然了。

诚信旅游的诠释

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品质旅游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品质旅游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服务。

(一)品质旅游需要良好的服务

卡尔•阿尔布雷克特和罗詹姆克合著的《为美国服务》一书是向美国介绍服务管理的最畅销书籍。书中提出了服务三角形模型,其组成部分是顾客、服务策略、职员和系统。模型中心部分是顾客。现代的服务管理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全心全意为客人提供服务。客人的需要往往是简单的,客人在遇到问题时,都希望能得到一步到位的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客人的需求,即使是一件小事,成功的旅游企业必然是以高效的、优质的服务来帮助客人并赢得客人的信任。在美国,夏威夷是著名的观光和休闲度假胜地,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特别重视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夏威夷的各类与游客利益相关的服务提示,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优良的服务品质。一些旅游贴士告诉游客:因游览车多为统一调派,在同一日程中也未必用同一部车,请游客见谅;夜间或自由活动时间若需要自行外出,请告知领队或团友,并应特别注意安全;出国旅游期间,请勿将护照交给他人保管(包括领队或当地导游),要求统一保管时,也请游客回绝等。

当前要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促使旅游业界做到诚信经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可以依靠旅游行业共建“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行业自律,优质服务,游客至上”的旅游诚信体系;可以依靠旅游管理部门建立旅行社企业诚信档案;对于旅行社来说,由国家旅游局公开的《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于2010年5月3日起施行,该实施细则对旅行社的各类行为进行了细化,原本模糊的一些“禁止”在新规中被“以罚款等重罚手段”来规范,擅自改变行程最高可获罚50万、不得强求游客购物,骗客购物最高可罚5万元、严禁零团费负团费揽客、不得擅自增加服务项目、向导游卖团最高罚10万……新《条例》备受业界人士及旅游消费者关注,这会使旅行社更加规范经营,树立诚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二) 品质旅游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

在各方面的条件确定后,真正让品质旅游落到实处的是旅游业的灵魂人物――导游人员。导游员是旅游服务的直接组织者和提供者,旅游形象的展示者和传播者,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推动我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生力军。旅游服务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表现,它依赖于旅游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道德素质。导游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旅游企业乃至全行业的形象,关系着一个地区和我国的旅游形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旅游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全国导游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具有普遍性的诚信危机,旅游行业的社会信誉日渐缺失,旅游人才个人诚信有待考验。诚信危机是我国品质旅游发展的极大障碍,诚信人才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接受品质旅游理念的导游员,必须理解和接受诚信旅游的理念,同时要成为诚信旅游的宣传员,并且他们的付出必须要有合理的体现。就目前的行业现状,不太可能为导游发固定的工资,建议以高补助的形式体现导游的价值。具体的补助标准,各地视收入情况可以有所不同,这将由市场来调节。

要树立诚信服务理念,导游人员还必须把旅游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对工作充满热情。导游人员在心理上都有程度不一的职业倦怠。从职业角度,导游人员有三种选择:当全陪、当地陪、当领队。当全陪的话虽然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走,但是赚不了什么钱,心理上有些不平衡,生活也会成问题;当地陪的话老是去一个地方,譬如去九寨沟,一年去几十次,每次都给客人讲一样的套路,全然失去免费旅游的心情,有时地陪在景点还会被景点的工作人员刁难,或许会为了一个两个儿童票而纠缠不清;当领队听起来还不错,但是也有可能老是领队一个地方,因为国内现在的出境部门都是做专线的,比如去东南亚,经常去也没意思,而且每天客人的抱怨不绝于耳。因此,导游人员做旅游不仅仅是为了高收入,还要维持一种致力于旅游事业的热情。

应选择德才兼备的导游员作为品质旅游的导游员,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还可以考虑引入西方的机制,鼓励志愿导游。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存在一个问题,一方面旅游市场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旅游人才培养跟不上,这是一对矛盾。品质旅游的发展欢迎一部分有学识的、有热情的,包括离退休的老专家、老学者都能够加入到导游这个行业中来。国外有一部分导游是由志愿者组成的,这个机制是比较好的,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结论

推广和发展品质旅游,让旅游者从“不理性消费”到“理性消费”,从强调价格到看重品质,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付出相对而言比较大的努力,需要旅游者的逐步成熟、企业自身的成长发展、有关部门的引导规范,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品质旅游才是回归旅游的本质,品质旅游将成为主流。只有坚持走品质旅游发展道路,才能最终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200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国旅游研究院.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09年发展预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成因;策略

一、校园贷现状

校园贷款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近几年在大学校园里,各种校园贷的广告无处不见,乱象丛生。类似略带煽情又充满鼓动性的校园借贷小广告,遍布一些大学校园、微信朋友圈和QQ群。借贷公司声称手续简单,只需学生证,无需任何抵押就能放款,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如此简单的贷款程序让不少大学生选择隐瞒父母、借贷消费。有时候学生买个手机,消费五六千元,不和家长商量就直接找借贷平台。

随着校园借贷的蔓延,借贷广告频出新招,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立等可取”。这种借贷关系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利息,甚至是高利贷。校园借贷的利率普遍较高,周息从5%到30%不等。由于借款人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在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在攀比心、虚荣心的驱使下追求过度消费。面对天花乱坠的贷款推销,许多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并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结局往往是以贷还贷、巨债缠身,使自己和家庭深陷噩梦。一位曾就职于某网络借贷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在国外,放贷人必须持有执照,而国内放贷人的门槛较低,只要能拿到营业执照,就可以开一家网络借贷公司。一些平台甚至打着电子商务公司的幌子,实际上是以分期的名义放贷。此外,由于网络借贷的审核流程和贷款手续都在线上办理,不需要本人当面签订协议,这也导致平台存在巨大漏洞。目前校园贷行业正处在野蛮生长期,由于政府对校园贷款缺乏管理制度,监管力度不够,校园贷款存在着无经营许可、利息过高、涉嫌诈骗、泄露个人信息等各种乱象,学生深受其害。

二、校园贷成因分析

近年,校园贷款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如校园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几十万的网络贷款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校园贷乱象丛生,这与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方式相关,也与校园借贷平台唯利是图,诱导和纵容学生过度借款密不可分。校园贷产生和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电子产品、衣服鞋帽、饮食等其他消费需求,而且其中一些人收入来源多样,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超前,对消费贷款需求强烈,在@种情况下,校园借贷“乘虚而入”,设下高利贷、利滚利、“裸条”放款等陷阱,诱骗大学生入局。

(二)学校因素影响

校园贷利用学校监管漏洞,在校园内过度推广,通过在食堂、宿舍等学生密集的地方发传单、塞广告等方式,扩大推广校园贷。另外学校也缺少对学生们有关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专门培训,很多初入校门的学生极容易受骗上当。

(三)社会因素影响

大多数贷款平台只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学生证、家长及老师的电话,少数平台要求学生上传手持证件的照片,作为身份验证。学生开通相关账户后,线上平台能在几分钟内划款到账,开展线下审核的最多3天也能完成签约流程。高利贷、利滚利等校园借贷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监管的缺位。目前针对校园借贷方面政府没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监管处于盲区。

三、解决校园贷危机的策略与途径

这一桩桩大学生被骗案例,时刻不在警醒着我们,也为我们深入关注校园贷问题敲响了警钟。面对校园贷种种陷阱的暴露,校园贷款乱象的净化又迫在眉睫

(一)学生应建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超前消费

我们应知道有需求才有市场,“校园贷”针对学生的过度消费而生,又利用其涉世未深的人生经验,设置高息和高额罚息,使部分大学生落入了透支陷阱。为此,大学生应提倡“以俭为德”的古训,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铲除“校园贷”存在的土壤。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增加金融素养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媒体,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全力开展宣传活动,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校园贷”违法犯罪防范知识宣讲,提醒在校大学生警惕陷阱。大学生需要从大学时代开启征信、积累信用,树立信用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参与诚信社会创建。”道口贷首席执行官罗川认为,校方应担起责任,对学生加强教育,并与金融机构主体和征信机构加强互动,将学生严重违约行为记入个人档案。“得让学生们脑子里有这根弦儿,虚假借款、不当消费、编造借贷用途理由等违约失信的‘污点’,对个人未来发展有不利影响。”大学生应提倡“以俭为德”的古训,端正消费心理,理性消费,合理消费。

(三)家长平时注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提倡“以俭为德”,帮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之所以借校园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度消费,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其次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日常,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及时发现问题。

(四)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对国内的校园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抽查,使这一贷款模式能健康发展

严加管理,是为了呵护成长。对大学生如此,对校园金融市场亦如是。”多位专家表示,通过金融创新满足校园贷款需求,大方向没有错。让校园贷实现供需双赢,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主体、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都要负起责任。首先,规范校园贷的宣传、营销,禁止诱导式业务推广,加强贷款人信息保护。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对于网贷平台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及计息,以及倒卖、非法使用学生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申诉渠道,及时查处并依法制裁。其次,校园贷平台自身应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控,杜绝仅凭身份证、学生证和所谓的授权书就发放贷款的情况。各机构不应为了市场份额一味放低贷款门槛,要切实分析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做到资金风险可控。

大学是个小社会,是来让学生们学习深造的地方,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无论是面对“校园贷”还是未知的社会风险,都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汪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5(9)

[2]王久才.大学生借贷问题及对策探讨[J].金融视线,2015(6)

[3]向丽君.浅析校园贷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

[4]李仁良,叶兆青,庾凡.关于大学生“校园贷”问题的思考.教育:文摘版,2016

[4]黄剑.刍议“校园贷”在高校存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传播与版权,2017

篇8

[论文摘要]受消费主义思潮以及某些陋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正在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异化造就了特殊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心态。消费异化为畸形、非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支持,不合理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消费异化的泛滥。解读消费异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倡导推进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对属于陋俗的消费文化、理念、行为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对消费意义的认知。全方位认知消费异化的危害,建立符合国情、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是抵制消费异化的必要手段。

一般认为,消费异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进人消费时代的伴生物。所谓“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超越了自身的内涵,使人的消费价值目标发生偏离,导致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扭曲,消费的原始、本真意义发生了改变。这种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其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这是正常消费。异化消费则是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人们的消费就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而成了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即成了一种异化消费。论及消费异化及其种种表现,可谓涉及诸多领域,俯拾即是。择其要者,仅从以下两个侧面略作说明。

其一,符号化的扭曲与曲解。消费或消费行为“符号化”是指人们消费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于各种消费品一般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具体需求以外的某些符号表征。“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服务和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闭现代社会,商品(包括各种服务)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意义与特征,符号已成为商品的另外一种价值。然而,符号毕竟不是商品的全部属性,也不应淹没商品最基本的属性。一段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国人过分看重消费品的符号意义,过分追求符号的外延意义,使符号意义发生 扭曲,消费行为、观念发生了异化。一些人的消费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其中有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豪大款,也有追逐“时尚”,还谈不上富足的工薪族。前者消费过程中追求各种名目的名牌、高档消费品,目的是为了昭示自己的富有—消费品是其身份、富有的象征、标识,并不考虑消费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否相符。对于豪华、奢侈的追求彻底消解了消费品最基本的属性。于是,抽什么品牌的香烟,开哪国生产的高档名车,穿哪个名牌的时装成为这些人的消费追求;于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地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天价”消费品:“天价年夜饭”、“天价香烟”、“天价豪宅”……。虽然他们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或极少数,但所造成的“负激励”效应却是巨大的,催生了另一部分不属于富豪、大款阶层的、对消费和商品符号化情有独钟消费者。这些人的收人显然无法和富翁大款相提并论,但对符号化的追求并不示弱:消费的目的也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照顾“门面”,满足虚荣心。于是,收人并 不丰厚的“白领”吃住高档,穿用名牌—追求高消费,成为生活水平的虚假符号。超前消费导致了少数人“花明天的钱,今天尽情享乐”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高消费“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温床”闭。无论在我们这样的发展 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这种过度符号化的异化消费都是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批判。

消费符号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异化了消费品的基本功能,是消费行为的异化,但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扭曲,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所谓,卜经济”效应,远远超出消费领域或经济领域。其中,消费文化的导向作用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整个消费过程中,人往往受商品—符号的左右,人与商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针对符号及其消费意义的逐步增多,许多时候物品消费即是符号消费的现实,有学者指出:“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人们购买消费品、商品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赶潮流、领略时尚、炫耀财富与富有等等与真正的商品属性毫不相关的欲望—“符号欲”。此间,人是否“在场”取决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因此,“借助商品的符号价值,人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变成了欲望和着迷的对象,炫耀性消费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些商品会得到人们的偏爱,而这些问题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无法解释的。的确,根据生产决定消费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符号消费的“执著”。也许我们只能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因为“人的符号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文化世界’。据此,有理由认为,消费文化的“异化”是根源所在。

其二,浪费消费。某种意义上讲,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符号化性质,与消费符号化有所不同的是,浪费消费不仅是消费符号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且凸显浪费特征,形式多种多样,甚至渗透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所谓浪费消费顾名思义,消费本身即是浪费,丝毫不顾及节约理念的存在。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国人送葬时的花圈开销。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国人每年为死者送葬烧掉的花圈价值竟然高达13.3亿人民币!无论出于何种需求目的,满足什么类型的消费需求,每年白白烧掉十几亿元人民币的纸张,对于一个人均资源非常不富裕的国度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中国本是一个有着勤俭持家,厉行节约节约浓厚传统的国度,但由于消费主义以及 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优良传统正在被人淡漠,各种消费中的浪费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时下的国人,无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大都市市民;无论是大款巨富,还是贫困人群,均对青年人的婚姻开销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嫁妆购置,到大摆婚宴,场面与铺张一直呈上涨势头。各种花费,数量巨大,其中不乏有无谓的、属于浪费性质的支出。当下青年人结婚上的花销和“大方”的心态,穷人和富人并无本质差异,可谓“富人有一富人的奢侈,穷人有穷人的浪费”。人们在分析国人在婚丧上花销的浪费原因时,大多强调陋俗文化在作祟。陋俗文化、不切实际的攀比之风的确助长了消费浪费风气的蔓延。这些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深层次剖析,不难发现这些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的异化,背离了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最基本的准则:合理、正当、健康。

涉及国人消费行为中的浪费问题,除了前面列举的两个典型事例外,还可以列举出许多。尽人皆知的事例可信手拈来:餐桌上的浪费、一次性用品的泛滥成灾、名目繁杂的“豪华包装”等等。国人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不舍为天文数字,“豪华包装”的资源浪费同样惊人,媒体屡屡予以尖锐批评,依然有禁难止。无疑,这些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异化,堪称日常生活消费中另一种特殊“符号消费”。消费异化的大行其道与消费主义思潮的涌人有直接关系。但剖析各种非理性消费,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原有的某些消费陋俗文化的存在,有意无意之中助长了消费主义思潮背景下的消费异化。显然,由于消费异化种种负面效应,致使消费异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许多情况下,浪费消费、消费异化在现实生活中助长了陋俗文化的蔓延,反之,借助消费异化,陋俗文化也得到了大行其道的“有力支持”。两者可谓“相得益彰”。过分追逐符号化、浪费铺张是消费异化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凸显着非理性消费的特征。针对五花八门的浪费,有人建议出台《反浪费法》。诚然,依法治理浪费有可取之处,但对于消费异化、浪费消费的治理完全“依法办事”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消费毕竟是个人权利,在权利本位社会里,抵制消费异化主要还应来自道德、文化层面的支持。文化不可能彻底改变、扭转消费异化,但健康的消费文化对于倡导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节约消费,自觉抵制消费异化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消费异化、浪费消费等,学术界多有论述,但主要侧重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笔者认为,应侧重文化批判的视角认识消费异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异化现象是必要的。如何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和文化氛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侧重如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的批判与批判的文化。所谓文化批判,主要指既对各种直接影响人们消费心理、价值观的陋俗文化进行批判(并非对整个消费文化进行批判),还应对伴随消费主义进人本土时挟带的种种消极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予以批判,如与异化消费密切相关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的批判等。这里所说的批判的文化主要指,建构新型消费文化过程中,刻意培养消费者对本土陋俗文化、外来消极文化认知的自觉,使广大消费者能够理性地消费,能够对消费异化有本质的认识,进而强化对消费异化的抵抗力。当然,批判的目的不仅仅限于颠覆,更重要者在于建构。我们确实需要建构新型的消费文化,一方面通过新型的消费文化抵制陋俗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则通过新型消费文化的建构,实现文化批判的目标。批判消费异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首先应在理论上对消费意义予以认知。必须告知国人,什么样的消费理念、行为模式才是合理的、理性的、健康的,才是我们倡导推行的。一般来说,消费的第一推动力是需求,即消费是由需求决定的。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某些精神需求。消费异化消解了消费品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突出、追求的是符号价值,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异化。因此,展开对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是必要的。 第二,关注消费伦理。根据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可知,消费具有伦理性,是一种伦理现象。因此,消费必须遵守相关伦理的约束。今天的消费伦理应侧重两方面内涵: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理念,并使之成为消费理念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勿忘可持续发展、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积极提倡可持续消费。消费理应恪守相应的伦理准则种种带有“透支”性质的各种消费,既是消费的异化,也有违于合理的、适度的消费原则。“适度消费的精髓是节约。崇尚节俭的消费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即使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也还是一种美德,仍需大力提倡。我们主张节约,决不是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使人、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而这正是为了使人们更幸福的生活。

针对消费异化、符号化,除了应当大力倡导合理消费之外,还应经常告诫国人,能够挥洒自如消费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应选择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在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不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与个人生理的承载能力,消费水平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收人水平,排除多余消费和避免超前消费。时下某些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倡导的节约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与收人、国情形成了悖论:一方面,我们承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对各种高档奢侈品的消费比之发达国家并不逊色;一方面存在着生产过剩与消费拉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狂热追求;一方面,我们认同资源并不富足的现实,另一方面,消费资源消费的大手大脚让发达国家“望尘莫及”;所谓消费的“个性化”,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平均收人并不相称……。这些悖论说明了消费伦理的缺失(有人称之为失范),有必要针对消费异化、浪费消费重塑新型的消费伦理观念。

第三,倡导理性的消费价值观与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什么是理性消费价值观?我们认为,核心内容应是适度消费,对各种消费有一种“量力而行”的自觉,能够认知消费品的物的属性和符号之间的关系,不为符号所左右,符号不会是消费价值的全部。消费只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对消费有正确认知。物质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具备激发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功能。然而,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往往把正常的消费异化为对物质、消费品占有的无限冲动,并形成了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消费品,纵情享乐的循环圈。这些现象与商品、消费的泛化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价值观念绝无二致。任何形式的消费异化,一览无遗地表现为消费者对物质财富的极度追求,必然导致物欲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止境的物欲追求必然随之泛滥,各种腐朽、没落思想均可在此找到滋生的土壤,对人们精神生活的负面消加作用是巨大的。

消费异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精神也随之发生异化。“人们在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却沦为了消费的奴隶,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费异化使人越来越与自身的本质相异,丧失着美好、素朴的‘精神家园’。事实证明,异化消费、过度消费、把消费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行为模式并不能够给人增加幸福感,无法体验精神生活的神圣与崇高,大多仅仅局限于物欲消费的满足,人沦落为物、享乐的附属物。主体性在物质消费、符号消费、追逐富足中悄然沦落,满足各种欲望的多重选择与精神家园逐步缺失并存,消费异化支配下的人势必缺少精神超越,批判意识无从谈起。故此,建构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价值观不仅是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更有助于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消费社会的现实不可回避,批判消费异化,建构新的消费理念、价值观念则是国人不能绕过的思想历程。

第四,正确的舆论和媒体导向必不可少。消费主义以及消费异化的流行,一方面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人,另一方面,媒体的导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现代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结缘,不断推出各种感性“情调”、时尚,使消费异化具备了社会化特征。商家通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众传媒,无孔不人地进行“狂轰滥炸”式广告宣传,喋喋不休地(潜移默化地或公开地)引导人们、鼓励人们进行消费,“各种传媒铺天盖地地冲击和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把大量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图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鼓噪与消费主义一起成为消费异化的得力“帮凶”,迎合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助长了消费异化之风,消解了健康的消费文化。充斥各种媒体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购物的享乐等内容倾向,直接加剧了消费异化的势头。因此,建构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媒体、宣传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不可或缺。消费主义滥筋于美国,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这种观念、理念进人中国后,应当审慎考量之处为应看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如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价值观念等不可以全盘移植西方国家的模式一样,对待起源西方的消费主义我们也应谨慎对待,冷静分析。对此,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9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面对大学生的花费问题,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合理健康地消费,我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节约课,甚至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都应该配备从小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学生灌输节约理念。”同时,也向大学生提出倡议:“节约不是‘丢面子’,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节约上大学’,不仅节约自己私人财物,更要节约社会公物、社会能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参考文献:

[1]网络互联: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73-02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不断地上升,大学生消费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然而,当前大学生消费中也存在很多弊端,不少学生的消费脱离实际承受的消费水平,超高消费、盲目消费。因此,笔者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因素,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基本生活消费。笔者对所带班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消费水平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大多数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少数同学每月大于1000元,当然也有的同学月消费200~300元。大学生消费现状呈高、中、低三个档次,而且据观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2.学习方面消费。除了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消费主要包括书本、各种考试等费用,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之间在学习消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师范类院校由于他们享受国家政策,学费相对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因为各个培训,所以消费较高。这样导致不同专业学习投入也不尽相同。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为了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丰富头脑,不惜花费额外的大量金钱。例如近年来考证热、考研热。同时,大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名目繁多,考试费用比较昂贵,有的甚至高出自身学费。

3.业余娱乐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业余消费也逐年增加,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比如旅游、KTV、电脑游戏、蹦极、探险、泡吧等。这些支出占了一部分人的大部分消费比例,尤其在高消费学生中占主要地位。

4.人际交往方面消费。①人情来往消费,主要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请客吃饭、送礼物、恋爱消费等费用。这在大学生活里也是很常见的,而且他们的聚会理由名目繁多。例如:考取证书,拿了奖学金,过个生日,当了班委,这些都要邀请一些同学参加。同时,礼尚往来,来的同学下次再回请。因此,这方面消费也占了不小比例。②大学生恋爱方面消费,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消费也很大,尤其是男孩。由于受社会各方面意识的影响,恋爱消费,大多是男孩买单,这样就造成男生的透支消费。而且,男女朋友经常在互相买礼物时,为了一时高兴,购买昂贵产品,一般都是高出自己经济承受力。③大学生在通讯方面消费,在高校刚开学几天,各种手机商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学生。通常大多数大学生喜新厌旧,看到别人买了新手机自己也效仿,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长,通话费用也随之高了起来。

二、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们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毕竟年纪尚轻,社会经历少,在好多方面思想不成熟,所以导致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随大众消费。为了不脱离集体,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怕不从众会导致自己被别的同学孤立。所以,他们在保持自己消费风格的同时,也慢慢与宿舍别的同学保持一致。久而久之相互攀比,造就了消费的不良之风。

2.消费无计划。有的家长每学期开学给学生一学期生活费,但是好多同学不是按计划每月消费多少,而是随意消费,根本不考虑期末该怎么办。有的同学开学第一个月就花光半年生活费。同时,也有大学生中出现了“月光族”,一到月底生活费就没了,只好向周围同学借钱。

3.攀比消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十分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所以,他们在消费上也十分注意品牌消费。尤其是一些家庭生活优越可是学习差的同学,他们有的为了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以炫富来塑造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想通过物质上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4.冲动消费。大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看到一些新东西往往控制力太差,不能很好地控制消费。例如,好多同学开学时,喜欢买一些新出厂的手机、电脑,作为炫耀的资本,可是因为一时冲动,好多人消费完之后又开始后悔。

三、针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提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更好地解决如今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这些不合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仅和大学生自身有关,也与社会和家长密切教育分不开。

1.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的教育。现如今,大学生生活水平很好,家长给的生活费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发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的理财能力很低,或者说有的甚至没有。他们不知道怎样合理花费自己的生活费。这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如何理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观念培养。

2.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环境的负责。大学生受现今社会上各种享乐主义影响,消费上过分的追求超前的,时尚的品牌,过分的注重生活的享乐。这就导致一些居心不良的商家抓住这一心理,在大学校园中大力推广时尚、高品位、价格昂贵的名牌产品,诱导大学生进行不理消费。而且一些大学生冲动消费,无知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一些商人人为地提高商品价格,然后打折或者以次充好,让这些大学生上当受骗。所以,我们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购物环境,同时加强如何消费的宣传。

3.父母要做好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培养。由于每个家庭经济、生活意识有差异,所以导致大学生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也出现了不同。因此,家长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如何消费等这些问题。使大学生摒弃他们的不良消费方式。而且要避免溺爱孩子,放纵孩子。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在消费方面家庭的教育应当在前,学校的教育应该在后,不能一味的靠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各种各样的商品不断丰富,这使得大学生在消费时充满了各种诱惑。见于这种情况,如何理性消费、如何理财都需要认真学习。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培养合理的理财消费观念,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付董董,王永明.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J].理论观察,2011,(01).

[2]蒋琦玮,马灿.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02).

[3]岳洪竹.关于绿色消费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04).

[4]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消费价值观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9,(05).

[5]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01).

篇11

Abstrac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hot debat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ts potential risks has been criticiz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analyzes campus network credit risk, loan risk, investment risk, naked loan risk, hidden security risks and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leak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control.

关键词: 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ending;risk;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24-02

0 引言

2016年11月30日,随着借贷宝10G裸条和视频外泄事件不断发酵,校园网络借贷成为2016年轰动全国高校及社会的主要舆论话题之一,裸贷、跳楼、等不断冲击着民众的眼球,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教育界、学界的沉重思考。

1 校园网络借贷的时代背景

1.1 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园

2009年下半年,大陆的信用卡市场结束了五年的疯狂的扩张期,市场开始回归理性,逐步成熟起来。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同时期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的信用卡不良率2.83%,随后多家银行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1.2 P2P网络借贷的出现与推广

P2P网络借贷,简称P2P或人人贷。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征信体系的成熟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对个人或者点对点的新型借贷方式成为了可能。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随后风靡全世界。

1.3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实践

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既无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也无监管机构的状态下,开始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和野蛮生长期,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3433家,全年网贷成交量9823亿元。在法律失位、监管失位、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和中心。

1.4 P2P网络借贷进军高校校园

随着监管政策法规的出台,收益率下降,再加上行业警报的频频拉响,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在未来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和谋得一席之地,很多网络借贷平台纷纷调整思路和战略布局,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大学校园成为网络借贷平台战略布局中潜在的优质金融市场,于是P2P网络信贷平台纷纷进军校园。

2 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在进军校园以后,在满足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创业启动金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如“裸贷”、“被贷款”等让P2P网络借贷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前景蒙上阴影。

2.1 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的内核是信用,这是P2P网络借贷的立足点。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超前性、非理性的消费文化特征,这也引发了大学生潜在的信用风险系数的增加;其次,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信用认知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2.2 还贷风险

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占据据统计,9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援助,还有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低息、免息等优惠政策让不少同学心动,然而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理念导致的过度负债的问题,让同学纷纷掉进了不良平台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还贷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让不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利率不明的虚假产品所蒙蔽。

2.3 投资风险

2016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10.45%,远远高于同期的银行业年利率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等。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如此高的回报自然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商机”和理财最佳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以及四处从同学、老师借来的钱款全部投入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企图赚取高额的利润和丰厚的回报。但是监管的缺失、法律的失位,很多P2P网贷平台出现欺诈行为、跑路的事件屡有发生,经常导致出借人经常血本无归。事件回顾:2016年4月,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十余家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最后被套牢,身负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4 裸贷风险

裸条借贷,简称“裸贷”。很多不良借贷平台受利润的驱使,利用在校女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急于使用现金的需求,推出违背社会公序良序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或者视频作为担保的“裸贷”产品,引诱女大学生上当受骗。事件回顾:2016年6月,借贷宝第一次裸条风波爆发;11月,借贷宝裸条门第二次爆发,超过10G的大量女学生通过“借贷宝”借钱时应出借人要求留下的、视频正在流出,年龄最小的年仅18岁,引起争议无数。

2.5 隐性担保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有流程都是在平台在线完成,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审核,看似正常的填写材料信息(如身份证信息、父母、辅导员、舍友的联系方式)掩盖了隐性担保的本质,一旦违约或者如不能按期还款,父母、辅导员、舍友的手机就会收到密集的电话和短信轰炸,内容从恐吓、威胁以及人身攻击不等,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极其恶劣的形象,同时暴力催债的方式时有发生。

2.6 信息泄露风险

大学生群体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经常碍于同学情面将个人身份信息提供给同学或朋友,结果导致“被贷款”和深陷透支陷阱的案例时有发生。案件回顾: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是湖南某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大四学生黄某。

3 校园网络借贷的管控

如何降低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潜在风险,激活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优势和活力,规范校园金融市场,净化适度宽松的校园氛围,一个有效的理性路径就是,对其本身风险和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规制供给和管控。

3.1 引入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准入制度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校园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和漏洞,给予了很多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可趁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校园进入应该持审慎的态度。笔者建议:一是通过立法,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格准入制度,规定最低注册资本,明确放贷额度、利息标准等重要事项。二是通过相关实施细则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格管控其Y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三是平台应当履行适当性原则,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校园网络借贷应以解决学生的正常学生的学习如生活需要为目的,其平台服务费、交易模式,产品都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

3.2 征信体系的整合、开放与合作

首先,我国的征信体系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对滞后,使用面窄(仅为金融部门使用)且使用率低,不能有效为全社会使用。完善征信系统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征信信息“孤岛”状态,为全社会服务,发挥征信信息的最大价值。其次,开放与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消除信用盲区,避免个体在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反复、恶性借贷事件的发生,凭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共享各P2P网络平台的信用数据。

3.3 加强金融与法制教育,注入理性消费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理财和消费教育,纠正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其次,作为大学生,通过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学习,提升自身金融信用意识和理财实践能力,学会基本的利率计算和综合评估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防“裸贷”风险,警惕消费陷阱。第四,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信用知识,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的的构建。

3.4 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第一,2016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加强监管,从监管力度、消费观教育力度、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三个方面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再一次表明了整改校园网络借贷的决心和急迫性。

第三,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了《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工作和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把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具体落在实处。

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重拳出击,清扫害群之马,让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成为众矢之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市场,为校园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净化空间。

3.5 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建设和技术的资金投入,防止黑客的攻击,降低网络的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法制教育,严防平台内部工作人员违法出售用户信息,谋取私利。

参考文献:

[1]薛洪言.校园信贷市场的冷与热[J].清华金融评论,2016(3):69.

[2]姚良,陈文.美国P2P监管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7):64.

[3]黄益群.科技哲学视角下的P2P 观察思考与展望[J].商,2016(9):151.

[4]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7):42.

[5]刘绘,沈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57.

篇12

一、压实餐饮单位“光盘行动”

社会责任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引导集体食堂、餐馆实施分餐制,积极推行小份菜碟、自助餐、公筷公勺等科学餐饮方式,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传播;督促餐饮单位工作人员主动向顾客明示菜品分量,建议顾客合理搭配菜品,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做到“不剩菜、不剩饭”;引导消费者树立以“光盘”为荣、理性消费、节俭用餐和剩菜打包理念,要求餐饮单位公示不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主动提醒顾客吃多少点多少,主动提供免费打包餐盒等承诺;要求餐饮单位在餐厅显著位置摆放“光盘行动”告示牌,在供餐场所张贴“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标语,形成拒绝剩宴、不讲排场良好风尚。截至目前,共检查餐饮单位约76余家次,责令整改12家。

二、社会共治,传承勤俭节约优良

传统依托网络平台、自媒体等开展“晒出光盘照”活动,通过点赞支持、评论认可、转发扩散等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引领带动餐饮单位、市民群众成为“光盘”一族。发挥行业协会、社区协管员、志愿者队伍作用,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通过日常巡查、社区活动、公益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宣传。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全方位宣传“光盘行动”活动消息与消费提示。截至目前,发放“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宣传单、墙贴等宣传物品300余份,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次,全面提高市民以及学生“光盘行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篇13

【关键词】网络购物 后悔权

后悔权概述

后悔权一般是指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商品买卖中,在一定特定的期限内无需说明理由,单方面解除合同并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及违约责任的权利。从行使后悔权的法律后果来看,消费者可以无理由退还商品,同时经营者需退还价款,其买卖合同归于消灭。通常认为后悔权是消费者知情权及选择权的延伸。

1.后悔权的产生及发展――从约定到法定的上升

后悔权制度,亦即产生于美国的 “冷却期制度”,也称为“后悔期制度”,最早出现在直销和保险行业中。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保护。

后悔权发源于“无因退货”这一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营销手段,无因退货权是一种约定权利,以经营者的承诺为前提。此种无因退货权对消费者意义重大,同时也提升了经营者的信誉。然而约定的无因退货权需有经营者的承诺,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一些发达国家已通过立法以法条形式明文规定了消费者后悔权,使其上升为法定权利。

2.后悔权的法律性质――特殊的解除权

后悔权是形成权的一种,和其他形成权相比,其与解除权在法律性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德国民法中,消费者撤回权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法定解除权,德国民法典第357条第1款第1句规定:以不存在其他规定为限,对于撤回权,准用有关法定解除权的规定。这里所谓的其他规定,就是指后悔权区别于一般解除权的特别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使解除权需有法定事由,而行使后悔权是无理由的,亦所谓的“无因退货”,“无因”具体指的是无需经营者有过错,无需商品质量有瑕疵,退货与否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但究其本质,后悔权与解除权并无太大差别,我国《合同法》第94条有关行使解除权法定事由的规定第5项,也正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立后悔权提供了依据。

设立网络购物后悔权的合理性分析

近些年来,网络购物逐渐风靡起来,网络购物有实惠、方便的好处,但网络购物因其非现场性导致许多问题,常常让消费者感到不满和后悔,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进行欺诈的平台。因而,在提及后悔权时,网络购物这类非现场购物就成为首先最需要设立后悔权的交易方式。

1.倾斜保护的立法理念

倾斜保护消费者是《消费者权益法护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律价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核心内容即是其给予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九大法定权利,其目的就在于使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抗经营者。有观点认为后悔权严重偏袒消费者,然而事实上,这种偏袒是无可厚非的。

而就网络购物而言,网络上各种网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平衡更为严重和突出,消费者更容易非理性消费以及受到欺诈。因而,在网络购物中后悔权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后悔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费者虚拟购物的后顾之忧,在利益受损时,也为其提供了自力救济的途径。

2.净化网络购物环境

有观点认为,消费者行使后悔权会使得经营者经营成本增加,甚至会导致一批网店倒闭。而然笔者认为,后悔权不仅保护了消费者,对经营者同样有利。最苛刻的消费者会促生最优秀的经营者,后悔权制度会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

对网络购物后悔权制度设计的建议

我国首次拟设立后悔权制度,而建议稿中后悔权制度笼统、“一刀切”的设置方式已引来了质疑,因为这样粗糙的制度很难具体实施,如,2009年修正稿中何为“影响商品再次销售”、2013年修正稿中“但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除外的规定”就十分不明确,若经营者与消费者对此各执一词,不仅没能减少纠纷,反而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摩擦,这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立后悔权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刚刚设立后悔权制度之初,基于我国社会道德现状,对后悔权的行使加以一定的限制也是必要的。另外,制度设计上的细化也有助于增强后悔权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其落到实处,符合实际情况。

1.后悔期间

(1)后悔期间的性质。后悔期间是消费者可以行使后悔权的权利期间,应是一种特殊的除斥期间。消费者逾期未行使权利,则不得再行使后悔权。

(2)后悔期间的合理设置。就网络购物而言,后悔期间应从消费者收到商品时起算,另外消费者只要在后悔期间内寄出商品即可,无需经营者在后悔期间内收到商品。

关于后悔期间的时间长度的设定还需立法者进行实际调查得出结论。

2.合理的保管义务

(1)保管义务的内容。消费者行使后悔权,对商品应尽到合理的保管义务,所谓“合理”具体而言就是指消费者应确保其退货“不影响商品再次销售”。

(2)保管义务的合理设置。2009年建议稿中有“不影响商品再次销售”的规定,但2013年建议稿却将这一规定删除,不甚合理。合理的保管义务是消费者的必要义务,是对销售者的合理保护。消费者决定退回商品,并一定是因为质量原因,因此,如不苛以消费者合理的保管义务,会严重影响到退回商品的二次销售。

篇14

一、重新认识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自新课改开始后,原有的教学大纲被学科课程标准所取代。课程标准的实质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并给以提示和建议。这就意味着,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不单要教了学生哪些知识,更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了什么收获。

什么是教学目标?王小明博士在他的《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其规定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预期经过教学后学生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是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1]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关于经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系列过程后,最终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和能够做些什么的规定性内容,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其实就是学习目标,即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学得怎样”。因此,依据课程标准认真地研究和叙写教学目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减少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无效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叙写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关于内容的目标要求和提示建议,只是简单地以学科《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将其中所列的知识目标背下来以应付考试;觉得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目标如无法评价,便不予考虑; 至于过程和方法更是只有一个模式,那就是“老师讲,学生画”“老师提问,学生背书”。很显然,上述做法既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即使从短期来看,也极易使学生出现厌学和拒学的情绪。这些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毕竟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教学效果不可忽缺的两个因素。

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从行为动词的研究着手:什么叫“理解、掌握、体会、明确”,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理解、掌握、体会、明确”的要求,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这些要求,等等。其次,我们要摒弃如下陈述教学目标的做法:“帮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因为这些教学目标显然没有将学习主体定位于学生,违背了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表明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重新研究课程标准,重新叙写学习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研究。

以《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依据教师用书作了如下表述。

1.知识目标

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1)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行为的能力。

(2)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2)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3)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2]

与之不同,笔者的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提示与建议,重新叙写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具体如下。

1.课程标准要求

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课程标准提示与建议

消费行为,如“租赁消费”“贷款消费”;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3]

3.学习目标

(1)依据四组情境材料,说出并区分90后青年人不同的消费心理,并能对不同的消费心理进行描述和评价。

(2)观看视频《开学后》,比较两个年青人的不同消费行为,并解释说明你所认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原则。

(3)参与以“艰苦奋斗是否过时”为主题的课堂讨论,初步认同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尝试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

4.评价目标

(1)结合情境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后,70%~80%的学生能对90后消费心理进行描述、归类和评价。

(2)通过对不同的消费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使90%以上的学生能认识到树立正确消费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3)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初步纠正自己对艰苦奋斗的错误认识,并能认同艰苦奋斗学习的重要性。

(4)通过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本节课基础知识学习的任务。

实践证明,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重新叙写,为有效教学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