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制度 ;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一、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先决条件,也是农村经济得以大发展的基本保障。
1.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更为合适科学的发展战略。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能够使我们根据事实情况制定最优化的发展策略,让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结构与模式发生转变,还能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意识从而也推进经济发展。2.政府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也需要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农村经济要想大发展就一定要有比较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农村在我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引导这一模式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地方政府是农村经济战略制定的主体,这要求他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符合地方要求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政府在管理和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时就会客观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还比较落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开发最基本点物质保障,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还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况。首先,农村的交通道路还不够完善。“要想富,先铺路”口号喊了很多年,可见道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这也是农村通向外界的基本条件,可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但是,我国农村的道路建设仍然非常的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承载量低、质量差、路面窄,大型车辆无法通过,结构单一等,甚至还有的地方连基本的乡村交通网都没有实现。其次,水、电、网络通讯还不完善。这些可以说的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物质需要,也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当前我们很多的农村自来水还没有投入使用,水的质量也比较低,电力也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但是农村通讯还没有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比较单一。在现在这个年代,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的支撑,但这些物质的不足大大降低了农村的生活质量,也让农民的无法及时获得一些重要信息,这都大大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生产和经营的模式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生产关系优化的保证。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很多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整体还是小作坊的小农经济。其次,农业的生产结构比较单调,土地是农民最近本的生产资料,现在还是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实现农、林、副、渔综合化的农业,也没有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第三,农村缺少一个比较规范的市场,农村市场的健全与繁荣是我们农村发展的标志。现在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没有好的场所,交易也不规范,市场也较小。这就制约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另外,还存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浪费严重、农村企业发展迟缓、农村经济发展没做到对外开放等问题。3.没有比较完整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能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政策还存在很大的政策缺陷和漏洞。首先,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力度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弊端。这些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让农民仍有后顾之忧,这就让农民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其次,农村的底层干部管理不健全,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基层干部的素质不高,腐败严重都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缺少必要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不完善,让一些人的执行力下降,这大大的打击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农村经济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除此之外,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针对不足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法
要想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就必须对农村现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解决农村的道路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形势要求要有好的交通运输,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要加宽路面保障道路质量,建成农村与城市相连接的交通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支持。其次,解决农民用水用电问题,保证农村用水的质量和价格,完成电力改造要让电力能够达到农村工程开发的标准;解决农村的通讯网络问题,让农民学会运用电脑网络获取信息。2.改变农村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改变其原有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它向技术型转变,向现代化开发型农业转变。这首先,需要不断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我们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领导技术。让机械化和信息进入农业生产,从而形成先进的生产模式,也能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其次,改变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要改变我过农村相对单一的农业结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建成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新布局。第三,对农村的市场进行规范,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市场进行必要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要有固定的市场场所,规范的交易及市场秩序,这些都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农村甚至是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够使农村的市场规模化。第四,要大力开发农村的原有资源,并且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的资源优势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当然农村的资源开发一定要科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让农村经济的开发发展与农村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第五,要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想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求扩大其规模和范围,让产品更加多样。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装备,进行深加工,提品的产能与产值,建成比较科学的产业链。当然,我们还可以实行农村经济市场的小对外开发,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既要能引进来,也要能走出去。农村市场的相对狭隘与封闭也大大的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实,打开农村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更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文化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就可以在交流中把农村的产业做强、做大,并能够慢慢的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总之,只要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地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研究,就一定能为农村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保护;生产方式;科学素养;社会发展
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出路与方向,必将担负起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甚至会成为我国整个经济社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因为大力进行小城镇建设,既有利于消除和弥补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又顺应了城市化的发展。当然,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以及相关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下面具体展开分析。
1.人的城镇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有其极为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意义。但就具体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来说,仍然意义重大。
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1978年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后的三十年间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稳定的和发展,但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就此不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存在着闲置和效率低下的现象,所以通过人的城镇化,意图在于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不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生态保护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状况下,农业生产主要由单个或单户农民从事,地块即为分散,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仍然具有较强的自然经济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绝不可能会有规模经济的效应,反而造成了效率和产出低下,这使得农业生产收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极大。所以,就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状况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不断实现人的城镇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身及其发展非常容易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过程之中。
在这样一种状况中,我们会看到,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之中,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效率极为低下,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而且并没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契机,另一方面同时又存在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这是一种农业生产现状的结构性和水平性的短缺与过剩共存。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年龄层次的降低,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逐步下降,农业生产同时面临着劳动者后继无人的状况。所以,当前的农村需要对农村劳动力以与经济相适应的方式重新组合,而这样一种组合,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本身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同时把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按照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组织起来,能够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断节约农村劳动力的同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向其他行业不断转移的劳动力能够流向稳定,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已经转移的劳动力一直处于季节性流动过程之中,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自身发展。
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事实上一种处于不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徘徊,大量时间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然后又季节性的回流农村,间断性的从事农业生产,有的甚至已经在城市购房居住,但因种种原因和限制又感到自身并没有被城市接纳,同时因为长期离开农村的原因,自己对农村的认同感又在降低,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初步离开农村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无论其身份还是起社会情感都处于一种夹层和尴尬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缺少较为显著的发展,所以其经济活力和农村吸引力有所下降,在人员的流动上也容易造成“强者迁走”,“弱者沉淀”这样一种状况,这对农村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事实上,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层面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与评价方面,不应该存在某一种职业尤其是某一种产业会完全是经济地位、经济收入较低和社会心理观感不高这种状况,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的城镇化成为最为关键出路。
2.存在的问题及应避免的倾向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并非会一蹴而就,也并非会全是坦途,里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妥的倾向,这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注意的,否则很有可能会断送城镇化的发展形势,或者会给城镇化建设造成重大困难。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甚至是偏远的村落,出现了农村建楼和农民上楼居住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这种建设行为却是某些“开发商”、“建筑商”和乡镇甚至是村委会共同实施的具有极强商业色彩的行为,姑且不论这些楼房是否完全合格,这样一种牟利行为在一定层面适合城镇化发展完全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保留原有宅基地,而楼房采取市场化农民自愿购买,这种行为的结果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土地腾退的结果,反而是进一步侵占了土地,除允许本村居民购买楼房,同时允许外来人员购买的行为,这中小产权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扰乱了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再有一些地方把农民原有宅基地给以极低的价格补偿,在农民上楼后又需要每户农民缴纳为数不少的款项,这就把每户农民都变成了“房奴”,如此,农民并没有因为“上楼”而彻底改善生活,反而背负上一定的债务,使得经济状况有所下降,这样也会招致农民的怨言,也会出现抵制的情况。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此要注意严格限定城镇化建设方的市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尽量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农户自主互助合作的方式,而决不能采取由所谓“开发商”或“建筑商”主导的方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较为长远的规划,引导农民依据自身经济状况逐步参与,同时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尽量采取政府扶持补助的形式。绝不能稿、搞简单的行政命令、运动式、一刀切,限期搬迁的方式。当然,如能做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完全杜绝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民身上牟利的思想,采取决策公正透明,过程公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腐败和农民城镇化成本的升高,从而形成农民利益的共同体,也避免少数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钉子户”,向有关方面漫天要价的行为。
再有,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建设应该能够起到较好的农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引导性和发展前景的实现,而不应该对农民现实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不便。这就需要以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经济发展前景相对应,合理制定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能充分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如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现有养殖、种植业的综合发展情况,事实上,城镇化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农民的发展,就在于不断促进农业的发展,一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先进地区的榜样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问题的发生,并对有关问题做及时防范解决。
当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流转的实验与改革,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城镇化腾退出来的土地要能够有合理先进的土地流转制度相适应,应该更加能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保护力度,而不是被某些人或者机构所占用,没有起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这也可能会造成城镇化的失败。在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土地流转制度甚至应该走在城镇化之前,或者是其最为主要的推动力,一方面既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又要有效避免农民仅靠对于土地的“食利”而生存,这些都不利于土地制度的流转现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3.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自身的发展,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以及环境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须对小城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小城镇化建设首先应该基于一种内源式而非主要依靠外援式发展,小城镇化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试图建立新型的、适当集中的具有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管理的农村社区,在一定的状况下,这样的农村社区可以适当发展一系列的商业配套和服务设施,这既有助于吸纳一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改善,同时依靠一定的合理的土地流转,将农村土地适当集中,从而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而新型农村社区由于人口聚集可以具有较好的信息交换功能和农村就业人口转移的优势,使得农业人口能够就地转化和长期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非常重要的是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包含农民生产技能、就业素养、现代科学技术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自身素质,这样既可以使农民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从农业到其他行业的转移,也能不断实现农民自身现代意识培养的提高,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
事实上,人的城镇化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能够通过农村的的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和不断提升农村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平衡的和谐,首先农村目前较为分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和谐的维护,一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个体行为很容易造成农药、化肥的误用或者使用超标,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是对于某些个人或者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自身也缺少有效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的污染虽然并不十分严重,但有关事件却有可能时有发生。
人的城镇化就是以农民为本,不断实现基于农民自身的发展,所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良性转变和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保持。如此,必须一切基于农村发展的现状展开,即我们不能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并且环境保护重于经济发展,生态和谐重于经济发展,山清水秀、绿树蓝天的内在价值相对于经济发展更重要,当然这里也不是要否定经济发展,而是在农村同样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才能更好的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农村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循序渐进,决不能一味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尊重农村发展状况的多元化模式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状况、历史特点等等,实现农村发展的多种选择和多样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与农村多样化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特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江晓.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探究.北方环境2011年第6期。
[2]曹胜亮 黄学里. 城镇化进程与我国农村生态保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情况,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内容非常少,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是非常有限。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没有任何的地位而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的占比越来越少,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少。但是,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社会福利做的相对比较健全,人民享受的福利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即使农民每年的农业收成不好,政府可以给予相关补助,以此来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不管政府的福利做的再好再完善,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农业是当前经济产业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世界上很多的发展国家一样,我国应该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的国家并不够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把大部分的金融资源用来帮助发展其它的产业,让其它的产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他们认为只要其它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好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反而可以弥补农业经济发展这一块的不足,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过程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其次,通过引用以前的研究资料,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做出详细的研究,在研究之中力求新成果,不同的领域多多少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作出过研究,并且有相关的数据资料,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研究的资料,借鉴这些资料,并把他们运用到我们的研究之中去。从当今的情况来看,由于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工作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站立的角度大不相同,所以,得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结论也不相同。
2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分析
2.1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运用明确指标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如何全方面的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作出分析,首先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这是研究最基础的一步。种植业、水产类渔业、林木类、其它副业等组成了我国的农业,我国每年的农业生产产值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的产值情况来体现。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收支和生活水平状况。做好这些指标之后,我们再以金融指标为依据,这里的金融参考指标指的是农村的金融,通过这样参考的办法,方便我们清楚的明白农村资金的流动状况。明白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情况如何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指标的选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信用贷款业,另外就是农村企业贷款金融业。我们选择这两种数据的依据原因是,这两种数据都来源于农村,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农村发展状态。从这两种指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它一般不会受到范围限制,在广大的范围之内都可以通用。由于它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很多的农民会普遍的选择用它们来维持经济生活,通过农民选择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借用数据知识和建立模型原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数据相比较其它的数据来源来说更加可靠和真实,还具有说服力。如此一来,我们在分析最近几年数据资源的时候可以列举出种植业、水产类、其它副业的产值数据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之间的数据关系,引用这些数据创建一个包含横纵两个方向的数据模型,通过纵向和横向上面的变化数据,相关研究人员观察横向和纵向的线路走势图,从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今后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做出估测。
2.2以动态为出发点,分析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
以动态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上面,时间轴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方便的分析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动态分析的过程之中,我们对时间轴加以利用,如此一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在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的过程之中,把相关的全部数据进行整合,再通过检验得到初步结论,比如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之内,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在其它的时间之内,两者之间会发生怎么样的情况和变化。从这里面我们或许可以明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基本规律,从而探索今后的金融发展情况。另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运用函数的方法来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基于静态角度方面的探索分析,借用模型研究的原理,把模型研究和函数原理研究相互结合,通过这样的办法,研究人员可以清楚的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增长还处在发展阶段,同样,农村金融发展也是发展阶段,因此,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经济和农村的金融发展期间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的种植业、水产类渔业、其它副业等还是发展阶段,但是这些产业的生产情况要远远比预期的生产情况高。相关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农业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金融发展的过程之中,研究者深刻的认识到了经济和金融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发展现代金融,即现代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动态分析之中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提高需要农村信贷的帮助,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3结语
关键词:财政职能 县域经济 发展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逐步稳健的发展,而县域经济联系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体现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能实现财政职能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处理,以及发挥财政职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健康、稳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探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举行。报告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财政的职能与紧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财政的收支情况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当地经济的的发展。所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得发展。
县域财政也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财政调整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县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监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政策,为县域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对其实行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的措施,解决县域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政府要展开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中的内容来保证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
二、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县域政府对财政的职能不明确,财政权责的问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政府财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配套办法等。把财政的权利真实的归还与下级政府,让政府能够宏观的来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当地的经济。在进行政府财政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要取消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的财政职能,建立能确保新的职能体系的保障制度,使县域政府在当地经济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来对政府财政职能进行约束,保证政府不滥用自己的财政职能,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一些财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财政的投入,调整税率等手段,来刺激内部的消费状况,调整社会供给的平衡,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认真的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科学的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硬件的保障,从而为县域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硬件基础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投资产业的交流,带动经济上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具体措施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降低税率等。然后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运行的相关机制。其次,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协调当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工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镇互动机制
现在我国很多乡镇的劳动力转向城市,直接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解决现在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资金和项目向县级镇重点倾斜,引进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企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状况。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的推进相关企业与乡镇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市场体系,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乡镇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解决好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政府财政体制,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县域城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现实选择:保障策略
一、引言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限制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若是想要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新农村的发展还是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故而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抉择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从而对农民利益有着重要影响。故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的经济环境。但是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却是对一些思维老化的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因此对于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多村财务管理模式现状的研究分析
乡村财务管理其实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类型的财务管理一样,都是需要遵守统一的管理制度。但是乡村财务管理模式却拥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体现在三农资金的参与,而且三农问题和本地区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讲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而且这项工程里面存在着制度层面问题,观念层面问题等,所以会出现一些混乱。当前,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村财村管,双代管,会计委托制以及村级会计委派制等,而且各个农村地区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既需要理论依据的指导,也需要以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所以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障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正确性。此外,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新农村建设这个宏观环境,要综合性考虑才能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一)在地区试点推行审计委托管理制度
在我国财务审计的过程当中,人际关系对财务审计的质量高低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邻之间或者亲朋之间的关系,使得审计小组的权利难以真正的发挥出来。即便是进行审计工作,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做表面工作而巳。此外村上领导和相关部门之间关系也是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农村地区试点推行审计委托管理制度。在审计委托的权利范围之内,乡村的财务工作便是由专业的财务会计全权接受。审计时间可以是定期或者不定期。而且从审计内容可知,将财务往来的账目列入重点审计工作,以及着重审查那些非法挪用公款,贪污和没有节制挥霍浪费的现象。此外,审计内容还包括对离任村干部要经过审计之后方可离任。因此没有那些人际关系的阻碍,使得审计工作结果是真实有效。
(二)完善会计委托制
在随着村民认知不断地提高,会计委托制也逐渐在乡村深入实施。而且事实证明,实施会计委托制有助于增强行驶权力,也可以有效监督乡村财务运营状况。此外,会计委托制在源头上改革和创新了乡村原有的会计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会计委托制度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制度自身而言,乡级不能直接有效的对村级使用监督权。这是由于两者之间的监督存在些许缺陷,导致某些制度只是虚有其表。其次,便是那些办公人员也存在不合理,这是由于原来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并没有发生变化,使得会计委托制度成为表面形式,并具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因此,为了将会计委托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这类制度体系。以便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乡村财务管理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了实现乡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性发展和不断做好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就需要在乡村中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措施。以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一)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乡村管理制度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为维护乡村的安全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由于乡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村民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对新农村的成功建设有一定保障。此外,财务管理制度若是想要健全就必须做到量化原则。根据现有原则的内容,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需要对制度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以及综合考虑到当地乡村的实际发展状况。
若是以当地乡村财务管理的缺陷为基础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那么便会为乡村的财务管理另辟蹊径。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状况高低是因为地域状况的不同,而且不一样发展起点和内外部环境使得财务管理模式难以统一执行。其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是立足于宏观环境,而缺乏对乡村实际发展状况的考虑,故而使得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就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我国政府针对于乡村干部外出公干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补贴,但是难以预计其外出的交通费用多少,从而使得发放的补贴也是难以统一。因此,从中可以得知,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需要立足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宏观背景之下,也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使用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
最后,便是需要加强违反相关制度的惩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效率。
(二)坚持实施财务公开制度
当前,村民是具有能够知道和监督财务管理具体实施状况的权利。也有权利知道三农资金的来源和具体的使用状况。换而言之,村民行驶监督权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施财务公开制度。此外,为有效保障国家和村民的相关利益,就必须将财务公开制度实施到底。而且实施财务公开制度主要是保障公开时间的准确性和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公开内容是指必须保证所公开的内容真实、全面以及有效性。而且账目细表上必须有具体的事项,相关数据必须真实有效。以及有必要对每一笔账目进行解释说明,确保每笔账目都要清楚。公开时间是指定期公开,比如以季节或者年度为标准。也可以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财务报送,且村民有权对所报送的财务进行质疑和提问。
(三)尽量在我国乡村实施会计电算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中。在城市中,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已经成为常事。因此就需要在新农村当中尽量普及电算化,从而有效促进的新农村的建设。会计电算化主要是由计算机、会计软件以及财务人员三者所组成的会计系统。这种系统节省诸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类工具的优势便在于只是根据程序设定来全面的管理财务账目,并没有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而且又是由于农村相关人员对掌握会计知识力度不够,而无法随意更改所设定的程序,从而也没有办法造假。因此,在乡村中推行会计电算化不仅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也可以保障财务管理的质量。
会计电算化的有效性,重要性应当值得各方的重视。而且农村也有所侧重性,有目的培养相关会计电算化人才。此外,大力培训网络化会计人才有助于节省成本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四)大力培养乡村财务管理人才
乡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农经干部和基层干部以及财务管理人员所组成。因此提高其业务素质是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也是贯彻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所以需要对这类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从而提高其业务能力。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金融;约束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当中,恰当、有效的农村金融配置,不仅能够降低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削减农业生产者的借款,从而为其提供必要的成本支持。概而言之,农村金融的科学配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实际上来看,作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农村经济,它的发展也一样离不开金融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明确的是,对农村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会着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审慎分析。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以下几个大的问题:第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滞后性;第二,由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现困境,农民的收入就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三,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由于海外与内地的经济互动,在农业的金融方面出现了实质性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也随之得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二、农村的金融
事实上,当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制度,所属农民的土地和房屋不能被抵押,从而缺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供给。
第二,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体制也不健全,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再者,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技术方面落后,所以,就造成了农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效益极其低下,这样就使得相应的金融机构在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状态下,缺乏对农村金融的支持。第三,由于某些农村的金融机构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量,这就使得相应的贷款事项就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就会进一步造成广大农民所要求的金融服务被排斥在外的局面。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
本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方面,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体制分析。根据农村的体制变迁与理论革新,依据农村的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变迁的实际,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具有与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的过程明显的不同:
1.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金融的变迁与农村的经济体制的变迁都是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强制推行的,但是由于体制变迁的主体不同,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比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更具有地方政府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的市场化更强,如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脱离外部压力,逐渐面向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向。在实际的农村经济运行中,虽然农民缺少正式参与推动制度变迁的机遇,但是能够通过对正式制度的拒绝施加影响。
2.制度变迁的程序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均是由国家主导的强制变迁,农村经济主体的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一直是处于被强制的状态,而这种被强制的状态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上。相应的,在市场的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仍以较为明显的国家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3.制度变迁对象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度变迁的对象,不仅不能参与有关制度的制定,而且其制度的变迁还会受到严格地压制。相应的,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成为了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对象也随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而农村金融主体虽然变迁,但是人以国家主导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概而言之,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的变迁之间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可以表现为:首先,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变迁。良性循环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阻碍农村金融的变迁。滞后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不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的供给之间就会出现时间差,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萎缩,也就进一步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瘫痪的局面。
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要明确,只有农村金融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增长。
1 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今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林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方面,并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女已经形成了林业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农村的林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林业经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林业经济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林业经济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发展。我国农村由于自身环境的不同,大体上在沿用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发展林树行业,其运输成本较高。第二种是林业经济受农业或者是政府的影响,利润较低发展缓慢。这两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的阻碍,想要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1]
2 农村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 能够促进农民的增收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林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就业空间比较广。转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而言,有重要意义。农民通过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农民增加对林业生产资料的了解,使农民能够真正的、放心的进行林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现阶段,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的吸引力,使其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增加农民对其的了解,方便农民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
2.2 能够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转变农村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其由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能够保证经营者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能够合理调整林业经济分工。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外出率,并且调整农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新的农民就业结构。
2.3 能够解放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村林业发展方式,能够改变传统依靠手工制造发展林业生产的现状,改变社会化程度低和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村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生产。同时对于林农的生产种植积极性也有重要作用,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 提高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吸收社会资金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弱,要想实现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以林业为主的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中,增强其资金的灵活运用率。同时要大力促进林业大户的发展,扶持农村造林企业形成发展规模,走农村现代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个人或者是企业要寻求税收、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农村经济林、用材林、炭薪林等的支持力度,促进林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村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造林大户形成林业的加工生产,提高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3.2 国家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方式,提高农村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资金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意识薄弱,造成农村大量林业发展专业户或者是小型林业企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健全,影响了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村的补贴方式,对于发展林业的农民,要给予适当的林业补贴,同时对发展林业经济的农民进行林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培训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林业管理和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应对农村林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林业知识普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 尽管林业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林业知识缺乏确切了解,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民的林业知识储备。要注重农民林业知识理论的培养,使农民明确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等特点,使其提高林业发展意识。同时政府要大力推广林业发展的常规技术,解决林业生产中的不良习惯问题,丰富林业发展的科技知识,开放农民思想。并且我国的林业法律制度尚不晚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问题,不断完善林业法律制度,使农村林业经济发展有制度保障,促进我国整体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乌加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乌加河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年6月开始,至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乌中旗乌加河镇城镇发展规划;
2、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乌中旗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乌中旗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乌中旗乌加河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建设规划;
7、乌中旗乌加河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中旗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乌中旗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乌加河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05年,乌加河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乌加河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乌加河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5、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乌加河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乌加河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乌加河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发展
农村工业化的问题已经提出很长时间,现如今我们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单一,要想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的工业化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足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业企业和家庭经济缺乏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农业现代化资金缺口大,国家非常重视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因为这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东部的农村和中西部的农村在发展进度上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也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阶层。农业发展普遍比较缓慢且效益低下,农民无法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实现增收的愿望。在此情况下需要改善农村单纯依靠农业发展自身经济的思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非农产业,使劳动的分配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工业化的现念引领农村发展,比如通过发展食品加工业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或者发展乡镇企业的等途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量小,人地矛盾比较紧张,产生了一定量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就业岗位去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他们就会流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农村需要人力资源来支持发展,而如今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部分农村成为一个空壳,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使得农村发展的人力支持不足。政府职能在于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和提供服务。发展农村工业,能够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闲置问题,实现劳动力的平衡转移。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去发展农村工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实现外出打工人员的回流,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三、改善内需拉动消费
农村居民的内需是最根本最深层的,但是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农业本身的增值空间有限,使得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消费品的需求较低。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就需要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但是农民分散经营,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收入不稳定且比较低。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招商引资,兴办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把闲置的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实现消费内需的拉动,刺激农村经济的复苏。
四、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农村,简单的劳动、原始的生产方式、落后的生产技术、有限的资源和守旧的生产生活观念,使其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性方针,它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在过去,农村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且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与外界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及时的把握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但如今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已经同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农村要想发展就不能仅仅依靠农作物的种植,要因地制宜立足客观事实发现自身的区域优势以及资源状况。比如依据自身富余的矿产资源发展矿业、依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建立生态园区发展旅游观光业,依据农业的发展状况发展食品加工业等。
五、平衡城乡工业布局
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以大工业的生产为主线,而农村则是以小农生产为主线,产业布局不平衡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间的偏移,经济落后,特别是集体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薄弱,最终造成城乡居民收入的悬殊。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断趋于饱和,而农村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工业的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工业化战略能够实现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同时减轻城市工业发展的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樊清.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困境及其应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5):61
[2]韩兆柱,马文起.影响我国农村稳定的经济因素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4):103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因素 发展策略
在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养老保险的实施需要将养老理论与农村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下面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环境以及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养老保险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绝大多数居民的温饱已经基本满足。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较广,人员素质较低,农村养老机制难以全面推行。在这一过程中,三农问题成为了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大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在于模式的革新。从新世纪的建设发展情况看,农村和谐社会的筹划建设,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化建设的支撑。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
在我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了步伐,农村社会正从单一的农耕社会朝着农耕与手工业并存的方向发展。可见,外部环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本养老体系的建立。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成为了可能。
为保证养老保险体系的顺利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基层信息的调研分析,这样才能让农村村民拥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并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国家的建设力度在增强
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加强,居民的个人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社会各方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三)体制建设逐步完善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还在继续,并且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探索进步。例如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建设一体化的改革中,融入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设,政府通过全面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政策,实现了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并在制度上完善了经济转型期间的农村体制建设。
总的来说,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有序发展,实现了经济的综合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
当然,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养老保险推进困难等问题。这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
我国有些农村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中,这需要分析农民日常的生产需求,并对农业社会的保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形式调整。
外出务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必须与城市发展、农民基本生活状况改变等问题进行综合考量。相关部门应关注农民生存空间问题,加强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农村科研,完善保险制度,从而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农村养老资金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养老金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策略
(一)明确养老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制度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停修正、改良。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看,社会经济的基础建设已经接近尾声,除偏远山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基础建设基本满足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增强社会保障性设施的建设、制度的完善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而功能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均GDP的提高。
(二)结合农村现状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整
从现代农村社会的经济建设体系来看,养老保险的模式还须进一步调整,而这一调整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整,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还应当充分考虑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性。另外,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状况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来看,政府在提高土地对农民保障力度的同时,还要转变传统家庭养儿防老的思想,让农村的老年人明白,依靠基本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自身养老的重要性。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转变传统的农村养老思想是新型养老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当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让老人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依靠,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在养老模式上,农村可以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院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三)养老保险建设中的战略方针
针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策略,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相关部门可以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设计出发,完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综合建设。通过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可知,相关部门应避免因名不副实、理念偏差、政策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养老制度不能贯彻的问题出现。
第二,相关部门应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杜绝基金管理不完善问题,同时应调整机构的运营成本,挑选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杜绝因个人因素导致的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出现。
四、总结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需要建立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如果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对社会的依存感就会出现偏差。这个问题将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综合管理,实现农村现代化养老保险体制的合理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军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4):77-83.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对策
一、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农村经济管理内容
(1)对现有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让农民清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国家对农村的土地政策;(2)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农村实际经济条件、现状,进行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规划;(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对农村村务进行公开,并对财政状况进行定时公布;(4)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性。
2.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l)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允分认识农村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联系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新知识、新财经法规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得财务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农村财务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农村干部没有快速更新国家颁布的法规、政策,导致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税收等政策的认识不足。
会计资料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会计资料、账务也不清晰。干部队伍不稳定,经常有会计人员离职、转职,没有进行完善的工作交接,使得会计工作出现漏洞,调动后不能及时补充,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
(2)农村经济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收支公开。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非生产性的开支和不合理的费用,名目多,款项多,经济管理混乱。对于一些农村集体收入应该送交乡镇经管站代为保管,需要时再按照规定进行提取,但有的干部嫌支取麻烦,常常坐收坐支,自己代为保管,并产生借支挪用现象。农村各项招待费严重超标,普遍存在各种欠账、赔额等招待费问题,或利用招待费采取各种名同来进行报销,形成公款私川。这都是由于农村经济财务不公开,或公开流于表象,没有形成村民监督效果,财务公开不符合国家规范。
(3)农村经费不足。农村经济处于负债状态,且没有新的收入填补空缺,使得借款贷款现象逐渐深化,陷入恶性循环状态。虽然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提高农民收入,但现实集体经济部分收入还较少,村级的出地、养殖场等承包范围小、规划不合理等,经费还是存在问题。
(4)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现阶段国家还没有形成关于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法律法规,但发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时,很难通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解决,也不能展开农村经济的合理监督管理,不利于形成公开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让基层领导十部充分认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上的经费、设备支持,加强新知识、新财经法规方面知识的灌输,定期召开会计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知识水平,并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经济管理人员,并对相关人员制定编制定岗,维持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避免离职、转职等造成的会计工作漏洞。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切实完成自身任务,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规范农村经济管理,公开经济收支。农村各项经济开支都要在公告栏进行明细公布,让财务状况清晰化,增加村民的监督力度,让干部洁身自好。对一些公款私用、巧立名目的行为一律取缔,严格管理农村经济财务。
3.增加农村经费投入。落实各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并依据法律,以双方自愿为原则进行承包并有偿补给,调动土地管理承包经营权,完善家庭承包制,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管理正常化工作。
4.健全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根据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针对性从农村现运行模式出发,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施定岗制度、责任制度等,并发动村民有效监督村里各项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村民矛盾、纠纷,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实施各项国家政策。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应对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组成的主体部分。农村经济管理的效果直接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政府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投入了很大的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远远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加紧研究解决措施,真正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农村财务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欠缺。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完善财务政务和资金管理制度,增加配套设施的配置,能更好地符合监督管理机制的要求,使政务和财务更加公开透明,在根本上解决村民与干部间的矛盾。因此在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上进行科学的改进和优化,促进各方面资源的合理运作,管理好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体系,从而保障集体财产的安全。1.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即在保障农村土地的用地数量、土地的承包和转包制度不改变的状态下,对农村土地做好规划,合理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利用机械设备提高土地的产量,更好地加强土地的利用,提高土地的产量。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
2.1农村经济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农村土地的管理、农业结构的调整及财务的监督审核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想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在行政执法上做好保障工作。但是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如集体财务的公开审计、土地的转包合同纠纷等,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或者依据不足从而效率低下。
2.2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拔优秀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农民世代在农村,对于务农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很熟悉农作物的特性、当地的土地条件和气候的影响,但是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文化程度低,不能与时俱进,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时改变土地管理理念。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及行政管理等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和农民群众打好交道。但是实际过程中,政府虽然设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也有相关专业人员来管理农村财务,但是综合素质整体不高,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3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3.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一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虽然政府对“三农”问题很关注,一直有财政拨款,但还是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大财政补贴的比例,同时也要通过农村信用社贴息贷款及小额放贷的运作,增加信贷投入的比例,使农民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优化财务的运行体制。在税费改革后,农村的集体收入表现为入不敷出,沉重的债务给农村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针对债务负担,要利用简化农村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降息减负等多种方式来化解债务,从而保证管理的正常运行。此外,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使集体资产的使用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
3.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