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8 14:4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重要性
一、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方便档案的收集。传统意义上公路行业档案信息收集与管理的方法是人为手写录入,这种方式既耗费时间和人力,从内容上来讲,其立体性和完整性要求难以轻易达到;从形式上来讲,其形式也比较单一,不具备多样化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档案信息收集与管理的新兴途径趋向于信息录入与存储能力十分强大的计算机信息化途径。利用信息化途径对公路行业档案进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录入工作得到简化,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保证其独立和完整,更加生动和具体;从形式上来说,可以运用诸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工程专业图纸等多种形式对公路行业档案进行快速有效的录入收集,最大程度地方便档案的收集管理。
(二)提升档案的容量与使用效率。传统的人为手写录入方式所得公路行业档案资料为纸质版,具有保存困难、占用空间大等不足之处,常常为空间所限制,在查找及使用方面也有诸多不便之处。而信息化档案录入管理所得档案资料几乎不被空间所限,即使数量再庞大的数据也不需要担心无处可存。信息查找方面,计算机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运算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规模庞大的数据群中找到所需信息。此外,还有一项优势是传统档案管理途径所不能企及的,即运用多种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对档案资料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深度挖掘,分析其走向、趋势及内在含义,为相关决策的制定出台提供参考。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发展有助于从多个方面有效提升档案的容量与使用效率。
(三)加快档案的共享与传输。在传统的人为录入数据管理方式下,由于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共享,往往会出现重复性的工作。为了避免交叉重叠的信息数据出现、避免人力浪费、减少物力开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档案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信息共享途径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日益渗透,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大范围共享信息、跨区域传输信息的强大优势,将公路行业档案管理连入网络,实现信息数据的大范围共享和快速传输,使数据共享与传输不被时间、空间限制,同时也避免重复性数据、重复性工作的出现,加快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传输。
(四)避免档案的遗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途径下,信息档案往往会出现遗失或被损坏的情况,导致此状况发生的原因有信息档案的长时间存放、存放方法不恰当等而使档案容易丢失、容易受潮,很多机构和单位都会面临重要档案损坏、遗失的难题。而信息化管理公路行业档案由于是将信息输入到存储容量庞大的计算机中,可以大量存放、自由读取、自动检索。此外,倘若需要跨地域查找资料,不需要运输纸质资料,而是直接通过资料共享实现查阅,更能减少资料损坏、遗失情况的发生。
(五)节约大量资源。传统纸质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下,大量数据亟待处理,需要大量工作人员花费较长时间来收集、保存、整理数据信息,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纸张的消耗,既不能节省人力和物力,也不能体现环保理念。此外,前文也提到,纸质档案较难存放、易于受潮损坏和遗失,发生损毁的文档又需要重新整理存档,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但公路行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数据存储电子化和信息化,在提高资料存储容量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纸张,更不会存在档案损坏的状况。因此,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有效降低档案管理成本。
二、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当今公路行业快速向前推进发展,工作人员需要收集、整理、保存的数据量、信息量非常庞大,而且极具专业性的工程设计图纸也在其中,因此档案资料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明显低于纯文字存储的档案。面对如此繁重复杂的信息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的压力巨大。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解决档案信息量大,难以收集、整理和存储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管理平台的规划建立,把信息保存于光盘、硬盘等信息存储载体中,使存储空间受限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并实现档案自动标引、编目、检索和档案自动全文存储,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规范化管理平台的运行需要合理管理标准的支持,因此需要在档案整理、档案统计、查阅服务等方面制定合乎自身工作特征的档案管理标准,保证档案管理平台的高效有序运行。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由人为录入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长时间从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充满挑战的领域。为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需要从头开始学习通信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软件,熟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及其标准,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档案管理机构和单位也要为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采取适当措施,通过适时培训、宣讲等方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从而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
(三)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在获取到信息化资源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应用也是相关机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计算机设备的辅助下,将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提高档案内容质量、利用计算机检索提高查询效率、实现有效的传输共享。
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高质量的案卷内容。通过字体统一、页面统一,实现档案格式上的统一性并提高其可读性。在内容方面,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全面地存储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和立体。高质量案卷内容的合理利用需要借助计算机的检索功能。档案管理人员将信息归档时,将信息按照科研、合同、科技、实物以及题名、保管期限等属性进行分类和管理,之后便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和信息利用效率。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实现信息的传输共享。将公路行业档案管理工作连入网络,相关单位机构之间既输出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又可以从其他机构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传输共享,并极大地减少工作强度。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比如计算机设备硬件的损坏、病毒的入侵以及黑客的恶意攻击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档案资料的破坏泄露,势必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要重视并加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既要严格遵循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规则、标准,又要做好备份工作,同时更要采取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系统防护及防火墙以提高对抗黑客、病毒攻击的能力,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在突发状况下迅速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保障信息化档案的安全性。
(五)逐步淘汰纸质档案。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纸质版资料逐渐被电子版资料所取代。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纸质档案占用空间大、存储容量小、易于受潮损坏和丢失,而且不能够实现资源的快速传输和共享等不足,而信息化档案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逐步淘汰纸质档案,以信息化档案取代纸质档案,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节约资源,既经济又环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唯有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设备推进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进程,才能适应该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转变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档案的收集与保存、传输与共享,同时可以减少工作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多种资源浪费。因此应当尽快实现公路行业档案信息化,使档案存储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发展观念落伍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
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
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
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
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2]周红.试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4):25.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宣传工作;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更体现在产品与服务背后的技术竞争与管理竞争。而对于技术和管理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对于很多优秀企业的研究来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对于企业文化宣传的工作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共同的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进一步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渠道,从而将思想政治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关系
(一)二者服务对象相同
无论是文化还是思想,最终的对象都是人,所以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都是人。所以通过进一步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励人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基本格调,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保证人际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立场观点,企业文化能够为人的价值取向与集体意识的催化剂,从而加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所以说,无论是思想政治还是企业文化对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的重要。
(二)二者宣传途径一致
企业文化的宣传途径主要集中于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思想政治宣传途径主要为党和国家的时政方针,包括市场经济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企业发展的教育任务等。从这两方面来看,思想政治的宣传途径完全适用于企业文化的宣传途径。
(三)二者宣传环境相似
思想政治的宣传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宣传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而且企业文化宣传的环境包括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种,所以对于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宣传。
二、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关联性,能够进一步厘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能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深入、持续的开展,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等特征。
(一)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生产与思想政治相融合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了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这些核心内涵基本上能够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目标追求,从而进一步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性。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顺利实现,所以进一步通过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来提高企业经营生产,使得企业员工同过企业文化来形成更加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相统一。所以说,通过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能够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工作之中,从而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二)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能够保证企业符合时展趋势
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代表着这个企业最先进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而且还会引导全体员工形成一定的群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全面促进企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与无尽的资源。
(三)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能够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扩展
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的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企业员工在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活力,更加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对于群体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进一步规范了员工的行为,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V阔的外延条件。
三、新时期做好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主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更应该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文化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在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要重点突出社会主义党建特色
社会主义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在干部管理方面为企业提供了非常多的骨干和精英,进一步在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党建特色为战斗堡垒的统一阵线,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二)在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要着眼于整体队伍的素质提升
任何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企业的整体队伍素质提升所服务的,只有在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将重点对象放眼于整体素质,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也是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新时期做好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不仅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水平,而且更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能够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渠道的不断拓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持的文化思想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 蒙秋丽.关于做好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百年矿城阜新是我国第一个被确立为经济转型试点的资源型城市,十多年里,阜新——一个矿竭城衰、濒临绝境的城市,浴火重生,实现了由试点市向示范市的历史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阜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氟化工、煤制天然气化工产品已成为阜新化工产业转型的主打品牌,煤炭精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当前阜新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成为阜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一、化工产业自身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源动力
化工产业在阜新的资源禀赋条件十分优越,正逐步形成以化工基础原料、精细化学品及“三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为重点的产品产业链。
通过多年努力,阜新化工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涌现了一批产业有特色、国内有地位、发展有后劲的企业集群,并逐步向园区集聚。我市共有4个化工集中区,化工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1)氟化工引领区域经济大动脉。阜新氟化工产业基地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基础氟化工、氟烷烃、含氟聚合物、氟材料加工、高性能氟化盐盐含氟精细化学品六大类产品聚集区。特别是氟碳醇和高品级氢氟酸项目为阜新氟化工产业基地实现深加工提供了产品保障,更标志着阜新氟化工产业发展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阜新经济转型的坚实动力。
(2)煤化工带动新型化工。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是我国第三个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全国煤化工示范项目,是我省近年来单项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同时也是阜新经济转型的标志工程。基地规划总面积29.9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基地24.7平方公里,配套区5.2平方公里。基地以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为龙头,以发展天然气主副产品精细加工为主线,规划建设两大系列项目,形成四大产品结构,构筑八条产业链。目前,阜新市煤化工产业基地已包装了部分工业地块作为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建设用地,以吸引全国各精细化工企业来此投资发展。
(3)新型合成材料稳步发展化工产业蓬勃兴起。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品种多达200多个,拳头产品有季德胜蛇药片、王氏保赤丸、金荞麦片、正柴胡饮颗粒、槐耳胶产品、盖天力钙片、白加黑、小白糖浆和第六要素生物医药保健品等,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产业有特色、国内有地位、发展有后劲的产业群体。
二、化工产业与政府产业政策融合,推进阜新经济转型
化工产业是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化工基地建设与发展与阜新市政府的产业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化工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本地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对接方面。化工产业基地分别多个城市签订经济协议,政府围绕产业配套、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开展了有效的合作,引导基地相关配套产业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如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及输气管线工程项目总投资245.7亿元,设计能力为日产1200万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通过长输管线供应给沈阳及周边城市,同时,还副产石脑油、焦油、硫磺、粗酚、硫铵等产品。通过此项目的建设,把政府的宏观支持与地域内的经济优势结合,争创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新型能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三大基地”,与原有的液压、现代皮革、板材家具研发制造、铸造、氟化工“五大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新型化工产业的培育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作用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
目前阜新的新材料行业的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引进高新无污染企业,成为化工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让其成为龙头,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起产业布局、政策引领等多种功能,同时兼具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并且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而要想发挥出“龙头作用”,既需要自身具备一定“量”上的累积与扩张,还需要最终实现质的飞跃与提升。“产业联动”是三个层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联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的“溢出效应”,产业左右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产业上下延伸扩大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化工产业在壮大自身后,具备了和中心城区、区县开展合作的条件,新区主动对接,与中心城区和各区县明确定位,密切联系。
阜新在以后的化工产业发展中要通过不断地积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产业转型步伐,并乘着国家实施老工业区崛起和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之际,把阜新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的新城市。
关键词:施工企业;竞争力;信息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建筑领域项目施工难度逐渐增大,同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施工企业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施工企业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一个通过信息系统将企业内部的事务处理、生产过程、现金流动、物料移动以及客户交互等各种业务数字化的过程,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加工的新信息将会被提供给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人员使用,从而作出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进而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信息化则是借助于管理信息化过程,全面梳理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业务流程,以期达到在共享企业信息资源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的基础,在讨论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项目管理信息化这一基础,否则,提高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2 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其在企业群体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我国施工企业约有50000家,然而绝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脱离时展潮流,致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工作发展极为缓慢,依然处于传统技术低含量的产业模式中。即使有一些企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3 施工企业信息化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些施工企业中,参与单位人员较多,工作内容繁杂,比如报表工作、数据处理工作等。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使得工作人员在处理报表或数据工作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复核、计算等较大的工作量使得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科学系统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施工企业依靠科学系统的信息管理理念和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信息的流通,可以及时进行信息整合及利用,从而使得企业管理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最后还可以简化企业工作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施工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现代化通信手段、信息技术、网络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在企业管理、经营及施工等各环节实施信息电子化,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存储于手机自动化、信息利用科学化等。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将高新技术与用于传统施工企业的一种模式,其最终使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施工企业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同时也要求施工企业的宏观政策制定能力及决策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施工企业信息化成为当前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架构体系
施工企业信息化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有系统合理地信息化系统,下面介绍一下信息系统架构体系。信息系统有三层体系结构,通过三层体系结构将企业业务数据、工作流等在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地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信息数据的利用率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成本,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1)操作控制层。该层位于信息系统的最底层,这一层主要是负责信息系统信息流的处理工作,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信息进行细致、深入地控制和管理,以及及时地交流、处理企业信息。该层运用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全面服务。
(2)管理控制层。管理控制层是信息系统的中间层,该层主要是完成各业务子系统对施工企业内部各业务数据的处理,同时对相关业务实施指令下达、工作协调、管理监控、审批审核以及作业指导等。管理控制层是一种开放式应用接口,它有助于企业选择性地连接企业内部其他各个业务子系统,最终实现业务整体化的管理。管理控制层有助于施工企业整体上配置、优化企业资源,最终有效地降低企业工程项目施工成本。
(3)战略控制层。该层主要完成对施工企业工程管理数据的组织、存储以及提取数据等工作。战略控制层可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帮助发展及预测施工企业潜在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对企业做出合理的长远规划,以及为企业积累项目管理经验提供方法。
5 建设信息化施工企业的具体方案
完善的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有助于施工企业较快地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施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5.1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依据的策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只有解放思想,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以集约化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将企业的战略管理作为龙头,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集中资金管理,以生产监控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作为基础,规划企业信息化进程,之后分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有做好信息标准化的工作,比如数据元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技术标准、数据库表结构标准等等,只有全面的总体规划、设计及控制才能促使企业内部信息流通,才能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5.2 建设信息化基础环境
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主要指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硬件环境:存储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网络建设、安全建设以及公司和项目部之间的可靠网络连接等等。硬件环境中服务器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因为80%以上的数据和程序是服务器来存储处理的,它是信息系统核心,也是信息共享的载体。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健全的信息化组织结构、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以及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规范等。
5.3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架构
一个完善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包括成本管理、投标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工程设计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电子商务、协同办公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竣工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进度管理等模块。上述各个模块的设计依据国家相应标准,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依据施工项目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要求。
6 结语
当前施工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及创新管理提升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以更好地解决目前施工企业中无法攻克的难题。实现企业集成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的发展才是不败地屹立于世界竞争中决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张建平,马天一.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2):79-82.
一、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系统中,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四化”协同发展。
为什么说新型工业化是河南“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因为河南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及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由“河南制造”转向“河南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挖潜、节约、开源、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重组,逐步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表明,新型工业化对促进河南“四化”协同发展尚有巨大的推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是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建立在绿色发展理论上的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环境工业也是新型工业的组成部分。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信息化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河南省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智能、循环、低碳、绿色目标迈进,并影响和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一,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如、新乡刘庄、科迪集团、竹林镇,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利润成为城镇建设的充裕资金基础,同时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城镇建设资金准备了条件。第二,工业化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如砖瓦等,这些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供给。第三,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业化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大大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条件,工业化特别是新兴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城镇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持,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推动城镇向更高层次的城市转化的动力源,则要归因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兴起。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把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的先导和“引擎”。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与载体。工业的集中性和大规模生产,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四化”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新型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河南探索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四化”协同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同时支撑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是武装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今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方针,能够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支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是“四化”协同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制约,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靠工业的技术和装备,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工业化导致的产业集聚与要素重组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升级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核心在新型工业化,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协调联动。实践中,要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四化”协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义在于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融入的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集聚,互为因果,从而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河南省提出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科学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河南探索的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促进“四化”协同发展,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四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含义中,“科技含量高”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之外有一个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高自主创新的问题。要使新兴工业大省变成一个工业强省,有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有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进智能工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工业强省。
论文摘要: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这也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新型的生产业与之相适应,但作为生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物流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与支持。因此,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降低各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一方面,现代物流有助于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沟通与合作,扩大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保证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相关产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业优化,优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从而对区域内众多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产生影响。
现代物流业能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物流能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从而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部的协作与分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体的内部分工和参与国际分工。现代物流体系能形成面向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的新型流通模式,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商业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能带来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中,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和“扩散效应”发挥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型的物流运作模式
新型工业化是低能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型工业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要求物流企业为其提供费用更低、服务更优,集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于一体的物流支持。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小,物流功能单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运作方式与管理水平粗放。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物流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物流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二)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减少了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要求劳动力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满足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物流从业人员必然是现代管理知识和物流技术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方法,又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现代物流理念不强,业务素质仍停留在传统运作水平,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专业能力较差,难以达到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现代物流从业水平。
(三)信息化水平、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不到位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是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推动的新型工业化能够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普遍拥有计算机,但从联网企业的比例和联网计算机的比例来看,距离现代物流信息交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同时,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还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而仓储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虽有一定规模,但其质量和功能已经明显滞后。
(四)社会观念与服务意识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
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高质量的现代物流运作是其重要保证。有关资料显示,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但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同时,许多生产企业基于商业机密、物流质量等原因,仍以自营物流为主,效率低下,实际利用专业化物流少,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这些观念与意识均难以保证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
(五)管理体制较为落后
我国物流业涉及铁路、公路、商业、物资、外贸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进行着各自的物流体系规划,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长期以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管理体制削弱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状况与现代物流产业是相排斥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产业的交流和合作。管理体制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
(一)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支持功能
利用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助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鼓励多式联合运输,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区域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社会物流成本,再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创新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政府职能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组织。政府可明确各地区物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充分利用各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税收、人才等政策优惠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条件。通过各区域和各部门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得有法可依,合作机制得到完善,逐步消除物流业发展的行政壁垒,从而建立起有序的区域物流竞争与合作秩序。在物流规划中,与当地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发展高起点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
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现代物流业,应以提升区域整体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为目标,通过区域物流社会化、一体化协作等方式,引导区域物流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由政府牵头,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规划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物流园区、货运中心及配送中心,鼓励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可带动落后的物流企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物流行列。同时,依靠集聚优势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通过知识、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高效集聚并不断创新,大幅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企业效益。积极扶持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的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使生产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来提升新型工业化的生命力,应该在充分运用既有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带动物流产业群的发展,推进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物流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效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优良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使各种相关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有效地实现现代物流与新型工业化的完美对接。
(五)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代物流人才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物流人才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培育。提高专业技能,不但要强调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素质达到要求,而且要注重物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制定中长期人力培养规划,促使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培育体系的形成。只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才能真正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为什么要再工业化,这是由初始阶段的工业化的低水平所决定的。为什么说工业化是低水平的呢?首先,因为工业化的标志性产业是制造业,而不是采掘业。采掘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等自然条件高度相关,因此西方经济学历来把资源采掘业和农业等同,划归为一产业,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其次,采掘业设备、设施、专用技术、人才等具有很强的专用性,比如,在煤矿建设过程中,井筒、巷道等固定资产难以进行流动和重组。矿井一旦报废或者转产,采煤设备、采煤机械等也很少转作它用,因而与制造业相比,采掘业具有很强的技术锁定性,缺乏扩散性,因而决定了煤炭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自组织”的聚集与集中作用不强,而在一个更大的城市群系统中,受大城市经济“自组织”作用的影响,煤矿城市的经济要素在“自组织”中的流出要大于流入。__地方工业的先天不足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
即使这样低水平的工业化也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依煤电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二,随着资源的枯竭,已不能成为__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已不能解决近90万人口的城市的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其三,由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不加治理,就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此,就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再工业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寻找新的动力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为此,__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一次再工业化的过程,只有再工业化,才能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持久性的动力。与经济转型伴生的再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再工业化是国家行为和地方行为的有机结合。五十年代的初始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国家行为,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的伴随着经济转型的再工业化,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因而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反映出中央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关心和支持,但更主要的表现为地方政府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为,因此要认真理解和领会中央和省的意图,吃透支持__经济转型两个文件的精神,找准政策的对接点。只有搞好结合,才能抓住机遇,借势发展,乘势而上,开创转型振兴的新局面。
二是再工业化要以项目为载体,以三大基地建设作为目标。我国的初始工业化是以156个项目作为载体来实施的,在__四个项目的确立,使__获得了老工业基地的美誉,确立了__煤电之城的地位,如今经过五十年,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市委仍然强调项目的重要性,把项目作为转型振兴的着力点,是非常正确的,反映了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一般性规律。与此同时,市委十次党代会确定了三大基地建设,这是我们再工业化建设和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目标,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也是中央和省对__支持的政策对接点。特别是三大基地建设,是__未来主导产业的主体框架,特别是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的建设,它与传统的以煤电为主的产业格局,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产业提升和深化,使再工业化具有了对象性。
三是再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工业化,不是传统工业化,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和核心问题,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__转型和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的重要途径。
结合__转型的实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抓好项目的新建和老企业的改造两项工作,新项目要突出它的新,要解决和环保和节能的问题,不能饥不择食。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加快提高竞争力。我市的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前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根据统计资料,在加工工业中引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使功效提高3—5倍,图纸一次成功率达到90%以上。在加工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又能使功效提高3—5倍,废品率下降80%以上。近几年来,我市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但是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是再工业化要跳出工业看全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形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巨大吸引力。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外部推动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力不断转移成为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历史过程。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综合动力。再工业化,不是就工业抓工业,“工业年”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把工业做强做大的问题,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进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即要用工业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和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注重工业的原动力的同时,要充分注重农业现代化的外部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好农产品加工基地,用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用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的综合的动力。
【关键词】 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上接云贵、纵贯两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年货运量1.44亿吨,约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20%,水运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集中于此,并拥有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其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航运总量的20%。我国西南各省区的物产,多经西江水道由澳门运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广西,80%的出口商品均由西江外运。因此,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经济,加快沿江产业布局与升级,是满足沿西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为此,充分利用和发挥珠三角(港澳和广深等地)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打造西江开发轴带,把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从而带动西江整个流域的开发。但发展西江经济,工业经济是重中之重,中上游城市发展壮大其工业经济,而作为下游城市,广东则须考虑减轻工业污染,环境清洁等因素。因此,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构建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对于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 工业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广西全区响应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意见,加速推行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19%以上,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5%。其中,西江经济带各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除百色和来宾市外,均超过了全区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各市的增长水平都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可信度减弱(表1)。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江经济带广西沿江各城市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找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这是发展和壮大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
二、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西江沿江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国际及国内通行的指标体系,分9大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以下具体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城镇化率;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6.技术进步贡献率;7.全员劳动生产率;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上述8个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主要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与进步、经济效益、环境污染主要作为反映工业化之所以是“新型”的指标。
(二)评价方法
1.权数问题。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主要依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同时适当考虑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具体情况和计算上的一些技术因素,通过专家咨询来确定。
2.标准值的确定。标准值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以及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标准值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情况见表2。
经过计算得出结果,按照如下标准判断其所处阶段:当S ≥ 85分,定义为达到对应标准值所在阶段的最好水平,可以进行下个阶段的评价;50 ≤ S < 85,则说明此时正处于标准值所对应的阶段;S < 50,说明目前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水平,要降低一个阶段进行评价。
(三)评价分析
表3、表4为西江经济带各城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及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最终得分表。
由表3、表4可知,南宁和柳州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评价得分均超过85分,可以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评价,而包括梧州在内的其余5个城市还处在新型工业化初期阶段。如果以新型工业化中期标准评价各城市,南宁和柳州得分值分别为56.81和58.71,均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大部分指标数值偏低,表现出滞阻各市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现以发展最好的柳州为例进行分析。柳州在“十一五”期间,工业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但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过多依赖支柱产业,其中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4强,新兴产业太少,其中新材料、生物和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及软件开发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而全国新型工业城市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已达20%以上。其次,作为体现新型工业、产业集聚效益较高的园区经济,柳州虽然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但是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城市,也低于同期的南宁和桂林水平,且差距明显。因此,虽然柳州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带有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力不强等特征,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仍需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产业,加速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加速推进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西江经济带广西境内各城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和要素的驱动,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城市不能再因循旧有增长模式,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实现工业化既好又快地发展,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分工协作
《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已基本成型,该规划除了将平衡广西内北部湾经济区以外地区的发展外,同时也将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因此,西江广西境内各城市要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配套能力,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战略优势,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技术强带”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制造业,壮大加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和工业用地的综合利用率。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三)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战略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技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精心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抢抓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等建设契机,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设施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四)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工业
重点抓好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扩能技改、环保技改和安全技改,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专利技术、新型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全面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五)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加大中心城镇发展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或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为此必须以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工业成果孵化的主要基地,使园区成为工业企业相对聚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具有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基地。
【参考文献】
[1] 杜静, 陆小成.新型工业化中产业集群绿色创新的对策选择――以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76-79.
关键词:金融危机;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21-02
一、金融危机的理论反思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受到打击。自2008年以来,经过国际主要国家扩张性政策的推动,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美国恢复得比欧盟和日本都要好。但是各主要经济体始终没有能够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实现经济的完全恢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表面上源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引发的必然结果。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再次反思。
一是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供给看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源于货币支付危机,而是根源于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马克思有论述:“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为了鼓励普通民众,将还款能力不足的民众不断纳入购房者队伍当中,为他们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规模为1 900亿美元,占抵押房贷发放总额的8.6%。到了2006年,次贷规模上升到6 000亿美元。次贷规模扩张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热,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建筑业的预付资本相对长期,信用制度又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就成了一个危机源头。马克思分析道:“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
二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民众对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他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主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有意识地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萧条、大规模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低消费,而低消费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学派主张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用以增加消费。
三是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海啸,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减弱。金融市场的动荡又进一步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企业尤为如此。国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原材料市场都持续动荡。第二产业的萎靡进一步引起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落。全球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快速蔓延,实体经济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困难。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出口产业开始,由于外部需要的减少,对出口型产业造成冲击。出口受阻,相关产业链受阻,导致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出口类企业经营生产困难。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欧盟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视不足,才导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体恢复缓慢。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特点
1.重新重视工业发展。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到重创,也使虚拟经济的财富显著缩小。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新反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了“再工业化”的道路。与“再工业化”相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转移。发达国家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钢铁、电子、汽车等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挑战。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倡导去工业化发展,鼓励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实力强大,令其他国家难以比肩。仅仅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就控制着全球大多数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在这种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倡本国再工业化发展。
2.发达国家力求工业领导地位。首先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举措,力求稳固自身在全球工业的控制权和领导地位。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包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占领全球制造业主要市场;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趋势。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已经实施的措施包括:加大创新性基础产业投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产业在内的低碳经济;振兴制造业,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相促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养制造业优秀创新型人才。其次是欧盟重新审视制造业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陷入了严重的欧债危机的泥潭。诸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身负巨额债务,陷入了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的状态。德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恢复得比较快,源于德国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欧盟重新重视本国工业的重要地位,提出自身的再工业化进程。欧盟着重加强自身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巩固产业品牌优势、技术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等新兴经济。欧盟委员会特别重视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业创新计划,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在一起。
三、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主要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工业化强国道路的策略。美国、欧盟均将制造业作为支撑本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新技术人才,旨在重回制造业的全球领军地位。中国要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挑战,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在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之后,很可能在国际产业链中降低层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制造业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是机遇,发达国家重工业化进程,不但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纵观国际历次工业革命,只要抓住国际工业革命的潮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就可以使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工业化进程的重新重视,可以加速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当前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就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只要中国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就可以将这场再工业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2.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层级。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水平,必须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快转型升级。在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新技术为支撑,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以低碳产业为发展引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全面升级,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层级。提升制造业层级,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球低碳经济模式中占据优势。只有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3.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当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性制度构建。一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不但包括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技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性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并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发挥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二是完善政府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要不断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对自主创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才能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理解
1、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1)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即是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
(2)新型工业化的五个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低;④环境污染少;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它统率其他四个要素:①要使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必须充分应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②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作用的发挥;③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内容来武装劳动力和管理人员。
事实上,在新世纪,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创新和应用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从而为新型工业化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义:
(1)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知识(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
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们的工业化水平。离开了工业化之本,信息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信息化只有和产业结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来。
(2)信息化覆盖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伸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特征,并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为主要标志。
4、信息化与高科技的关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础,它提供了高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信息化构建的网络科研平台,高科技的发展不可想象。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断地为信息化输送更加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5、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业化水平:51%(2001年工业产值);城镇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标准:
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国工业化现状:
在我国,1979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转贴于
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高于20%的国际工业化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7%,也低于60%的国际标准。
二、信息化与建设事业
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宅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规划关系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等。所以重视和加快信息化与建设事业的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设行业,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和建设事业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建设事业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加快政府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2、积极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积极推进给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领域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
4、科学、有效地推进建设事业各类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适应新的技术、市场、体制环境,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5、积极推动数字社区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
6、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路径,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各项必须的基础,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观念、体制的基础等。
7、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进程。在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资源商品化具有双重意义:通过创造信息资源市场化的环境,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产业基础、就业基础。如建设领域的GIS数据的开发应用。
8、构造完整的建设事业信息化支撑体系,从装备、技术、市场、管理、运行
机制到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知道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和优化产业结构,事实上,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从全局看,要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既形成了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也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社会压力。比如,建筑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但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致关重要。
2、关于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问题。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事业涉及的领域多,业务跨度大,情况复杂,所以,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人们常讲改造和统一已有的多个应用系统比新建一个统一的、新的应用系统要困难得多,这个问题是由于原有各系统标准不统一或无标准造成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过去我们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了行业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第三、制定的标准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应使其成为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并能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不应使标准变成技术壁垒或成为技术发展的阻力。
3、关于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需求牵引问题。
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庞杂,概括起来说建设事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众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条件迥异。所以为确保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整体效益的正常发挥,应首先制定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行业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第三本着实用为本、急用先上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组织协调非常重要。
4、关于提高认识与人才培训问题。
目前,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所以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自觉性。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港口企业 融合 管理
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走强,我国港口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机遇期,各港口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沿海港口呈现出“深水化、大型化、国际化”的趋势。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的有力武器,走新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之路,是港口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一、两化融合介绍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按照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可以说,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
港口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港口企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资产密集特点,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和两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着水运行业在世界经济地位的迅速崛起,船舶大型化趋势不可逆转,其营运成本很高,必然要求接卸港口具备全天候进出、快速装卸、一站式通关、便捷的集疏储运与配送条件,而所有这一切都要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后盾。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港口行业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各港口企业能够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为纲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搭建了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生产管理领域和各项业务环节,成为港口收、发、装、卸等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港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行、决策、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成为港口与客户、港口与联检单位等各业务单位的重要纽带,在实现以信息化推进港口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港企共建,实现了港企共赢。信息化在港口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信息资源俨然成为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核心资源,有效提升了港口核心竞争力。
然而,虽然我国港口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限制,基本没有达到两化融合的基本要求,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程度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三、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
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融合,促进企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我们都应该科学地认识到推进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两化融合是推动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港口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概念中,人们往往极易忽略技术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展,中国港口行业与国际先进港口企业的差距日趋明显,而技术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已经利用先进的技术抢占了发展先机。近几年,我国港口行业逐渐意识到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成立信息技术部门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致力于将港口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其次,两化融合是港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港口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港口行业受影响首当其冲,除客观货源因素的影响外,行业内部也有诸多因素加剧了这种影响的显现,如企业劳务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加剧了企业的支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生产效率等等。这都需要通过两化融合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港口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再次,港口行业两化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党的十明确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一段时期,港口业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方向,力求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同时,“十二五”期间,港口业应当努力实现信息化从局部单项应用到协同、集成的转化,企业领导应有战略的高度和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推进两化融合。
四、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建议
两化融合的主阵地在企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可以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推进的决心和力度。具体到港口企业中,我们建议:
1.完善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专职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内容,专人专责,引导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组织体系。健全结构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解决人员数量不够、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适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知识辅导,努力打造懂行会干、努力想干人才队伍。
2.加强港口企业内部宣传,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理论支持。目前,两化融合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上述行业也抓住了国家有关法规与政策,两化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宣传力度不大,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港口企业要加强两化融合的引导和宣传,并到领先行业的典型单位进行学习,以点带面,努力提升港口业的两化融合理论水平。
3.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有力措施。港口信息化程度高低是做好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努力提升港口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全面宣传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知识,让港口企业重视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尤其是让港口企业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是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是港口效益增长的倍增器,增强行业内部实施两化融合的主动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奖罚分明,变广大员工“要”为“我要干”,为两化融合在港口行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措施。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大,我国港口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行业内部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寻求以技术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新手段,然而虽然港口行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出现,但是两化融合的力度仍不够,效果微乎其微,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港口行业能够从思想上重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我国的港口行业一定能够走在两化融合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曹淑敏.《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__市委常委、副市长 __
一、__市当前工业化阶段分析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地区)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重要支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__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疆内发达县(市),更落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快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这样讲,新型工业化建设是__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新疆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__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__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__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__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__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新疆、__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新疆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__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__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
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__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__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__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新疆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新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__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__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__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__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
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__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__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__市属新疆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需要强调的是,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应该讲,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建设环保型矿山、环保型企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时要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要多上一些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