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4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必要性;意义;发展方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4-01

当前我国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应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且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我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从这方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正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首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速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结合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明发展程度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当前正处于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总和。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发展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2]。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型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发展趋势一路向好。然而,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为顺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转变过去资源消耗型与环境破坏型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可以高效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有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经济的有序发展[1-3]。

2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长远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的基本保障。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重大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应对,妥善解决,从根本上转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趋势。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向。为了美好的未来,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的期待,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4-6]。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向结合,就需要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领域。一是政治领域,党和国家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领导作用,制定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人民利益,营造全体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氛围。二是经济领域,应当大力推动经济绿色专项,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公民应当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三是社会领域,应当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即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四是文化领域,应当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五是环境领域,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进步,维护发展。执法机关严格进行监督,公众积极采取行动,管理部门完善体系。

4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同时,可以通过推进绿色工业化来发展生态文明。工业化发展将推动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宣传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3]。

5 结语

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培养公众正确的生活观念,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理念深深的扎根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同时在全社会宣扬并形成良好的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树立全民节约的正确价值观念,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建设美好中国,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一起付诸行动,共同建造生态文明社会。

6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8-122.

[2] 吴承越,李胜豪.建设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8-20.

[3] 黎德化.“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

[4] 段海静,阮心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J].广西轻工业,2010(3):72-73.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要性;可能性;途径

前 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已经彻底取代了工业文明,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建设内容,我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由此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在人们进行客观世界的改造、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当中,所获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被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之上,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对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解和掌握的同时,需要全社会的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一方面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势态,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的巨大弊端进行反思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最关键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振兴、民族崛起、人民富裕的愿望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将经济建设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之上,没能兼顾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生态效益,从而引发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走新型的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3.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二者的和谐相处,社会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单纯地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努力去真正实现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

1. 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大力倡导和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因而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最主要的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只有人们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在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使环境保护真正起作用。

2.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工业、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工艺、采用高效率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工业化与科学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 经济实力的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重点投入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能力建设等众多方面,对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数不胜数,甚至达到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1.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

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社会群体间应推进相互监督这一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制定各种文化约束机制和体制;政府的执政理念也要进行变革,制定政策应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考虑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也要转变经营理念,把低碳技术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引进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对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之后,在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从法制、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以实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3.促进环保法治理念的普及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企业是犯罪者,百姓是受罪人"的现象。在一些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只是一味地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取,对于工业垃圾和工业污水等处理问题并不是十分的关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些企业,一定要进行严抓严管,使其进行停产整顿;同时,严格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应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让环保的法治理念得以普及。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对环境所做的破坏需要对其进行负责,只有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途径[J].商,2015(2)

[2]闫荣馨,杨靖.建设生态文明 走科学发展之路[J].河南科技,2011(4)

[3]叶长安.试论构建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

[4]刘根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黑龙江史志,2008(3)

[5]赵绍敏.坚持和发展的生态文明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6]陈牧一.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与路径选择的理论思考[D].吉林:吉林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措施建议

一、引言

党十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同时明确了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式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性的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随后“低碳”相关各种命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也都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推进低碳方面的建设。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首先以立法形式将低碳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这些对我国进行低碳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进行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碳经济陷入困境。我国产业结构自进入21世纪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挑战。很多专家已经论证了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推动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5%是因为全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物质燃烧产生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中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08年为385.2ppm,相比07年增加了2.0ppm,呈现上升趋势。

三、我国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低碳发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走的是能源资源密集型发展之路,使得我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并且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6到2009年之间,我国的煤炭消耗总量从15亿吨飙升到近28亿吨。在过去的8年里,全世界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07年已经成为了世界首位,总量达到59.6亿吨,超过了美国的58.2亿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钢铁、交通、能源、汽车、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还将加速发展。

低碳发展是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速,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如此形势,我国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是低碳发展的实质所在,碳排放强度减小,最终促使人类文明由黑色的工业文明向绿色的生态文明转变。

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关系协调,通过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来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的要求,能够尽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高碳发展路径,不但大量消耗资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特别是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物质文明不断高度发达过程中,生态文明程度却相对很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的是高碳发展路线,严重损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3]。

四、低碳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优先推荐节能减排项目,对减排目标未能按时完成的企业,给予限期进行整改或责令关闭。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遏制以能源消耗换经济增长,却无视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有效地促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3.发展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

面对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大大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局面,逐步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利于中国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是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和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技术,改善一次能源结构,改进能源供应和配送效率,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总体碳的排放[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不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柴生高.浅谈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能源对策[J],中国外贸,2011(11)

[2]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5-16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危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对于贯彻十八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个人与学校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现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和方法,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主动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作出高校最大的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不同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是这样定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即将迈入第四个阶段——生态文明。

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认为,人类文明有四种,分别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渲染良好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则是和谐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结合前人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解读,本论文从狭义上解读生态文明的内涵,认为:生态文明须要突出生态的重要性,以尊重生态、爱护生态、改善生态为目的,要求人类树立生态观念,践行生态行为,要时刻警醒、十分自律,用友好和理智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引领文明的殿堂,高校对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高校积极响应十的号召,更应该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

第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生态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

第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绝不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践行和传播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应该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高校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首先,利用高校的各种宣传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从而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灌输给广大师生。 大学应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使得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下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他们把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

其次,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师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的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可以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名人讲座,具有渲染力度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等。而且,要通过高校文化的形成,辐射给社区、社会,逐渐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更多人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绿色、注重环保、注重低碳,为我国生态文明早日跨出一大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高校制定自己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并长期施行与监督。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学校宣传和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形成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养成一种新的节约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尤为重要的。以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并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与行为。再加上施行规范以后的监督,把高校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坚持到底,一定会形成高校重视生态文明的风气,进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

[3]陈智慧,华启和.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4]王志生.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J].中小学校长,2008,5(11).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环境责任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诸如松花江水污染,云南阳宗海污染,大连原油泄漏及中东部地区遭受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严重雾霾天气等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不仅损害当代人的利益,更损毁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族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作为社会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1.1企业环境责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企业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竞争,其环境责任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强化环境责任意识,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提升竞争力,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承担环境责任固然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有利于形成无形资产,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和企业的竞争力相辅相成,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的过程中,将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本身的声誉和竞争力。

1.2履行环境责任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在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以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是可持续发展展开的通往成功之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企业应该树立生态观念,以便国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

2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身层面

企业缺乏环境责任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是用非法手段争抢和没有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二是唯利是图,忽视环境保护;三是不尊重自然、随心所欲。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及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这迫切需要走有效利用资源、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而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将有利于打破国际间的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形象,以此获得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然,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将被淘汰。

2.2政府层面

我国的环境立法不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是因为,我国的立法存在资源产权归属不清和不完善的资源价格体制问题。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不够。这表现在执法部门执法力度轻、效率低,从而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环境保护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甚至政企狼狈为奸的现象是当前立法部门必须正视与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以行政处罚为主,罚款了事的处罚治标不治本,不能动摇企业进行环境违法的决心,因为其违法所得的利益远远要大于处罚所应付的成本。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追求经济发展是其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政府部门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致使企业忽视环境责任,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

3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对策

3.1企业层面。企业应同时注重企业自身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意识提高,会给企业树立正面的形象,提高声誉,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企业是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失衡,产生不可逆转的的环境问题,企业也难逃劫难,因此,环境问题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的更高层次,是为避免重蹈工业文明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严重污染等弊端选择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提高,使企业意识到粗放型的发展不适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走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竞争能力。

3.2政府方面。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环境法律法规,明细资源权属,健全资源价格定价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二是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部门,以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对政府的不作为,加大惩戒力度,同时不以经济成就论英雄,建立多种相互制约的激励措施。三是加大民事和刑事处罚力度,两者结合,有效行使,使企业不能承担高昂的违法成本,让企业感受到真正的切肤之痛。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打造生态之城。政府考核机制更加人性化和制度化,不为GDP唯是,综合考量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发展,以和谐为理念,打造生态经济之城。

结语:生态文明建设下对企业环境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来看,企业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致使利润下降,成本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更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转型。因此,理清生态文明与企业环境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下企业环境责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刑秀凤.社会责任视域下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8.

[2]髙宜新.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责任的辩证思考[J].生态经济,2010(12).

[3]景屏.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中的中国企业环境责任[D].南京林业大学,2011,06.

[4]李红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02.

篇6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孟子的平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儒家仁爱思想中的伦理情怀

浅议耻感自我教育的目标指向

基于公共性的廉政伦理探究

论“敬畏生命”的生态启沃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的现代启示

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关怀意蕴

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何者为重

文化传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西方道德与幸福一致观念的伦理学分析

前期维特根斯坦伦理价值思想初探

道家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与基督宗教对话之探析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困境及制度对策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自我困境及其公民伦理构思

老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主义伦理学吗

大学生电影节与三维结构的大学生中国梦

素食主义: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饮食伦理

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的实现

现代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审视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道德重塑问题

生态伦理与政府生态治理变革

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生态正义问题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村居建设

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哈贝马斯社会整合理论批判与反思

论“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及当代应用

儒家自然道德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发展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美德伦理的复兴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欲望形而上学的超越

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

协商民主论要——鉴于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思辩

社会正义的边界审视:来自女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传统诚信观念的现代重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思考

开放与超越: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开放性意义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从“权利”到“责任”——生态伦理建构核心转换研究

哲学走向荒野——论自然价值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展的生态愿景——超越发展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求解

现代政治的人性预设——以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为中心的探讨

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困惑初探——兼谈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篇7

【关键词】保护;林业;生态文明

在近几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倡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目标。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可或缺的。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以及冰山融化等各类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人们也更加关注自身所生活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最高的呼声。生态文明通常是指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主动性的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与不断改善,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加和。从整体上来看,生态文明是至今为止最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而这一建设内容明确提出了人们对大自然所应持有的态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角度来讲,生态文明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文明的结合与发展,而其文明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文明。

2 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林业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主体部分。林业肩负着以生产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任务,同时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施者之一。也正是因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林业建设与林业保护等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人们习惯将森林看做是地球的肺部,而将湿地看做是地球的肾部,由此可见,森林与湿地是林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湿地与森林在地球上的占地面积是十分广泛的,充分利用起这一优势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行的。

3 实现现代林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

我国很大一部分林业都处在农村与山区,这就使得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显得非常必要了。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人民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严重落后问题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实施这一对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农村人民的农林观念,扩大其相关技术理论的知识面,从而更加容易的接受新鲜事物。

3.2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的已有规范,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这样一来,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林业推广以及相关活动中便可以有“法”可依,从而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规则基础。加大对平原绿化的发展与保护力度,对平原地区进行绿化的最主要的两大目的就是搞好生态环境和获取经济效益,而同时这两大目的也是其背负的任务,因此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平原绿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平原绿化提起应有的重视,并将其放在合适的高度。除此之外,将林业生态体系加以健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业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其可靠性。

3.3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

任何事物,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实际,而林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人民和政府的共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学科知识,需要各个方面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从自身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内提出并实施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从而加快自身与我国林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将我们的居住环境同大自然进行融合,最大限度的做好林业建设工作,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不仅仅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它还是连接国内林业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所以,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与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提起对林业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在林业发展中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并不断对其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为林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玉奎.关于荣昌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重庆林业科技,2013(1):38-43

[2]浦绍仁.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63

篇8

关键词:棕地开发;LID技术;结合;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搬迁,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 LID技术概述

LID,即低影响开发,也称低冲击开发,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环境友好,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它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上,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①提高景观功能性,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削减雨水径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网压力。②丰富棕地景观层次,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③调节棕地微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围,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白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白然水文循环,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白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4.3 技术方面

篇9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彻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全面统一行使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和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完善环境标志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使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环境测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以奖促保,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体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高校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使其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去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伴随着这一反思、训练和提升过程,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内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育,它强调生态道德伦理,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反对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反对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倡导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方面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相对缺失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尽管从社会需要上来看,生态文明教育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高校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缺少专项的资源投入。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体现也不充分,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第四小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及第七章第一节第二小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用较少的篇幅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及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思想概论》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第五小结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师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思政教师的专业一般都是政治教育或哲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他们专业学习中也相对薄弱。高校教师对生态文明内容的讲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而并不深入。因此,在生态文明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知识面不太丰富,教学内容太过空洞,不能深入并形象的讲解生态文明的内容,就会让大学生对这一块儿的学习内容感到索然无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不强

大学生们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了解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由于处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态文明的要求和制度的等缺乏深入了解,对某些生态文明概念基于浅层次的认识也导致了校园生态问题屡屡出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较弱,与他们所应当具备和承担的生态责任不匹配。例如,校园中很多学生会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只有少量学生会经常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废旧电池进行规范处理,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此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社会影响,产生了一些校园过度消费行为,而消费与实际的价值需要不符,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较差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高校也努力的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思政课程、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但据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4.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

虽然高校组织了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并没有真正的打造成为精品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说,学生会社团也利用各种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但从频率和持续时间而言,一年仅仅开展几次活动,并且持续时间只有1~2天。从推广程度而言,高校校园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仅是对某些环保意识的宣传,并没有形成规范和延续性的系列活动。这样的低频率、短时间、零散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作者:胡可人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篇11

邱有永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整合数学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教育,巧妙开发数学课程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发 课程资源 学校特色 生态文明教育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等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永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携手保持水土、共建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数学课程的各大领域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

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 )平方米;

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 )公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支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

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篇12

1.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生态道德基础

由于海南省处于热带地区,其生态系统与我国其它地区存在很大不同,这是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就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多年以来,海南本岛人民在这个绿色的岛屿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1999年海南率先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2000年海南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多年来海南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一直居于全国一流水平,空气质量平均水平和森林覆盖为全国之最,地表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受各种环境污染的今天,绿色的海南一枝独秀,与这种传统上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有很大关系。从2010年开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上日程,更是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国际化旅游岛的建设标准。因此大学生参与海南的发展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起步阶段,现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讲,由于长期机械接受书本知识,忽略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所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没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对生态保护问题的深刻理解,在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的社会观念,他们作为未来建设海南的栋梁,有的将成为海南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将对海南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时期接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起到生态保护榜样作用,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奠定好坚实的生态道德基础,都有赖于在大学阶段弥补中小学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2.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生态科学推动

海南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自然景观资源和有限的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与重新进行科学部署的必要。一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近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发展趋势,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的旅游开发还破坏了海南省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也给海南的生态和谐发展带来了压力,需要合理的规划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合理的平衡。这种规划的设计与平衡的掌控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在党的十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最重要、起到最直接作用的是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贯穿于生物学、环境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之中,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建设的,目前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生态经济”,视维护生态平衡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并且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也是衡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的最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要求我们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从而形成规划到实践的一整套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既需要尊重生态价值,也需要了解生态规律,在追求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也是构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设计、建设、管理主体,存在普遍接受生态科学教育的必要。

3.国际旅游岛的繁荣需要生态文明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在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未来的繁荣也取决于人才。目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人才不足问题,既缺乏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型人才,也缺乏生态科学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运用生态技能来解决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具有全方位、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全面型人才,对生态科学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依据,也是全面人才的衡量标志,可是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体制原因,对生态科学知识掌握非生态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还很模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生态综合效益,不仅生态环境科学的研究属于高端科技,而且许多生态化的产品和服务具备高科技含量,这又决定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从而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繁荣的基础。但是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表现在对大学生普及生态教育的不重视,一般开展生态教育多是捎带而过的传统说教式教育,即使一些生态科学的专业的教学也多是理论教学多,社会实践少,这就要求海南的高等教育要从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出发,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的同时,侧重发展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以此来加强生态人才的储备,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繁荣的奠定下坚实基础。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基础,系统化掌握生态科学知识,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拓展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类与其它生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形成对自然界的责任感,抵制一些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其它生物生存权的不道德行为。其次,在海南省的高校中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的选修课。我国部分高校早已经开设了类似的专业,专门培养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与这些专业无关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学到的这样的课程的。海南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直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所以有必要使省内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选择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以此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生态人才。再次,应该将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海南省高校教学范畴之内,目前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这种基础上很难谈得上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海南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本土教育”,增进大学生对海南生态环境和国际旅游岛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篇13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86-01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在十报告中被强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并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突显生态文明建设地位

(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客观针对性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然而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依然存在,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数量不足,资源短缺、能源依赖性较强等问题加剧,凸显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惊人;生态损失逐年攀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防灾减灾、预防极端天气等已成为比较突出的行政事务。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借助生态文明建设来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迫切性

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范围逐步扩大,很多国际争端的实质涉及到各国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争夺与保护。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增强,新兴战略产业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气候变化问题已跳出气候约束,牵涉到国际新规则的制定和国际话语权的争抢,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现实国际形势分析,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发展前瞻性

面对未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新的突破方向,发展新型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革命将是一个长期的基本趋势,绿色产业的兴起,绿色能源的应用,绿色经济的成长必将引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可以肯定,只有依靠绿色发展、绿色创新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胜出。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生态文明提出了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全局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公众是环境的直接承受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高,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强烈。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基础也是保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着力推动“三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兼容并蓄,既包含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又吸收西方现代环境理论,涵盖人类整体生存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精神境界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一整套理论、原则和目标,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并付诸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推进“三发展”,已成为最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制度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起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制定更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通过先进的生态文明制度和评价体系,增强绿色发展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

要完善科学考评体系,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摆脱对GDP的偏好。十报告中也提出了要转变政绩观,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已经是大势所趋。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既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也适当给予直接补偿,体现环境的公平性,鼓励环境保护。要落实污染赔偿制度,使环境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让企业承担起明确的责任。

(二)坚持循环发展原则,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循环发展原则坚持最大限度地通过对资源、能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循环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削减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和再利用,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甚至是灵魂。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要面对资源消耗和污染问题。目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循环发展必将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主要思路。因此,必须以循环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篇14

通过对我省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分析了解到:洪水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林业植被的破坏、沙尘暴之后的土地沙漠化。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我省的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危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生态危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互联系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地区只看重看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略林业生态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对我省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冲击,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加大对林业生态的建设,才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调节气候以及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因此,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除了要看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应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对林业的保护以及维护。

二、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

1.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

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林业生产活动中在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以及资源的索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往往会由于林业建设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对林业建设中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导致人们不管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相应的差异感,生态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林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林业建设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以及前提,如果没有林业资源的建设,那么所有都是妄谈。从生态保护的方向来看,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从林业产业建设角度来看,森林的绿化效果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换句话说,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开发的时候,植被绿化率以及覆盖率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降低以及环境受到破坏等,最终也会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3.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的建设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想发挥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取之不尽,才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不仅可以调节环境还可以降低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必须与林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我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近况分析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是,我省的林业生态的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林业分布不均衡、经营的水准比较低、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调整都会消耗巨大的森林资源、缺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林业的改革较为迟缓等,导致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举步不前。

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大对生态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

人们生态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省要加大对林业生态的教育,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来表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们能够踊跃的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当中,推动全社会的人们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2.对林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调节以及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的扩大林业资源资金投入的渠道,可以通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支持等的多种形式来建立起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林业体系。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把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到这个区域或者是社会当中进行规划,要让人们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3.林业的法制化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森林绿化的覆盖率。不仅如此,还应该不断的激起人们对于植树造林的热情,使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要对林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法律法规,使人们能够依法治林,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林业资源,推动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总之,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在以后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能够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推动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建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董荭英 严进录 单位:青海省林业工程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