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

人文素质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41: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文素质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素质培养

篇1

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观念的内化

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DD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二、以德育人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四、联系实际生活

篇2

【关键词】中职生 人文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各个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技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因而备受学校青睐;而人文教育因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见效缓慢,因而受到学校忽视,导致中职生人文素质不是很高。部分人文素质不高的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对企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症”,很难在企业长久立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下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在中职教育中,结合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教学特点,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提高中职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并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常态下,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可见,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中职学校发展如火如荼,竞争激烈。如果学校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工具人”,而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培养“社会人”。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中职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尤其是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将反过来促进学校的招生等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三)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对他们来说,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是成才的“硬件”,而人文素养是成才的“软件”,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如果中职生仅仅只是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却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文字功底薄,表达能力弱,沟通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创新意识不够等,将无法在企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更无法向更高的领域进军。可见,中职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综合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原因主要是专业技术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作用缓慢,不易显现,所以受到忽视。有的中职学校将蕴含丰富人文知识的语文课改为单一的应用文写作课,有的学校没有开足音乐、美术、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实践证明,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蕴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中职教育是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延续基础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首先,开设人文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法律、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其次,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艺术鉴赏、诗词赏析、音乐欣赏、职业礼仪、心理健康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中职生人文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他们踏入社会铺路。

(三)拓宽途径,多方进行人文渗透。人文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教育,更需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渗透。

1.课堂渗透。中职生人文素质提高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学习,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外,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如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渗透“精致”意识,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意识,在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渗透“安全”意识,在电子电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在实训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要遵守工作流程、工作纪律,等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将来工作的职业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活动渗透。人文知识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内化,才能内化成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职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但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知识,在活动中强化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并自觉内化成个人品质。

3.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中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设更广阔的人文培养平台。通过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实训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宣传板报,LED宣传屏等,多方面、多渠道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队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耳濡目染,不断启迪、感悟的过程。加强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者和引导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师德人品、仪表气质、教学态度、治学精神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影响学生,从而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总之,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中职学校都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职生成长的道路上,专业技能是“硬件”,而人文素养则是“软件”,只有“两手抓”才能促进中职生和谐、持续地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2]吴必尊.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补救[J].教育导刊,2004(1)

[3]刘开颜.浅析中职校的人文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

[4]鲍茂红.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职教园地,2011(7)

篇3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措施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过于功利性的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许多校园恶性事件表明,没有人文素质的科学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人性、缺乏灵性的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当然,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真正的人性与灵性、精神病患者、狂人乃至毒枭。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专业设置来讲,我国传统办学模式是文理分家,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都强调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与能直接创造出财富的专业技能相比,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益处,就显得收益甚微。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就以热门专业为主,考生则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认为只要考上了好的专业,则是找到了好的工作。这就导致了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学生对人文素质修养的轻视。

(2)从教育模式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给出一定的学时数,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却不是十分明确。一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特别是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校企合作、挂牌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等。但是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少之甚少,也大都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对规划和应用文写作等实用人文知识方面。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品味等方面的课程几乎为零。

只教学生“做事”而忽视了教学生“做人”。有研究者指出,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这种强调做事,忽视做人的教育产生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其最不良习性是把科学技术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离出去,独立起来,认为它可自成一体。

(3)从社会环境来讲,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无论是评选奖学金、评选优秀、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评选多以学生的专业必修成绩或者技能证书为主要标准。这就使得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经历大都放在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考级考证的通过,而对于提高思想素质的人文课程仅作为学校的选修或者只是应付考试的尴尬局面。

(4)从学生个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在接受新兴事物的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也涌入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去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还要为了兴趣和“德育分”参加五花八门的社团,那么所剩无几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很多学生用来兼职和个人休闲,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经典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少之甚少。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改善措施

2.1 明确高职人文素质的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训实习时间又占去近一年的时间,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开设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现实的。专业老师在传道授业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须的技能,也应该扩大专业的知识面,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名人名事、学科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新型科技的同时,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科学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的精神;介绍科学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处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品德、礼仪等信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则更能体现教育的真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呈现为两种现象。一为平时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利;二为平时成绩平平,甚至基础较差。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他们往往带有抵触的情绪来到高职院校,在心理上难免出现怨天尤人、失落感较强,辅导员应该更应当在合适的时机给与引导,使他们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信心十足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抱着玩玩或者放松的态度来到高职院校,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对他们的学习有过多的要求,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给与重视,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实训、学生的生活活动中来。

2.2 整合资源,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1)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既是信息的提供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例如:把图书馆资源也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技能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更加快捷地查找书籍和相关文献信息,方便读者能在信息的海洋中畅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发挥馆藏优势,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及高校图书馆人文资源的导向性是指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及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具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导读和阅读指导是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除编制新书通报、推荐书目、推荐信息光盘、情报编译等常规活动,还可以举行“我读经典”、“读书活动月”、“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自觉追求自身的完善。

(2)学工 团委——师生共建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舆论环境等内容。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相关专业,以发扬大学生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食品文化节、读书沙龙、导游技能大赛、汽车宝贝大赛、黑板报评比等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文明班级、免监考班级等相关活动,增强班级班风建设;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可以联合宿管站,举办文明宿舍、我爱我家、美化宿舍等相关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软件设施上,学校应该通过一些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学生社团,结合相关学科专业,构建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团,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它是课堂的延伸,具有课堂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树一帜。应积极指导,鼓励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高职院校的团委和学工处等相关管理机构,应该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建设一些能发挥学生一技之长的学生活动社团,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服务社区和社会,使大学生体验到奉献和助人的快乐,情感得到升华。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社团活动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通过组织报告会、编辑报刊、活动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达到改善知识结构,培养组织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的作用。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了医学模式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对于培养未来走向社会的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医学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古今结合、兼容并包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学说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这种容纳古今、兼容并蓄的精神与胸怀,其影响必将深远。

(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中医文化的理论精髓主要是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将人作为核心,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中医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因为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史、哲作为基础,以中医名家、典籍、文物、史迹等为对象,内涵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中医文化不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经过调查、了解

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

近年来,在国内的中医研究中,有着一种向着西医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在学校中西医受到特别的青睐,而且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掌握能力逐渐削弱。

(四)医学院校中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不太懂医学;懂医学的教师,人文传统教育功底未必深厚;既懂得医学知识又懂得古文献知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医学院校严重缺少医学和人文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终会影响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工作。

三、积极探索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加强对医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梳理出中医文献的发展脉络,明确一些医药文献的版本、目录,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基础知识,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二)加大医学教材建设力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选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在整理选编教材时,要注意发挥经典文献的作用,并且“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加强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医经典之中”。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将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

由于中医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与多学科联系密切;所以,在医学院校中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四)教师知识结构

亟待改善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以及人文素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从目前从事人事教育的教师培养中,对于他们的知识空白进行完善、弥补;其次,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在多学科中的培养力度以及突出中医文化内涵培训力度。

(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讲授中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调动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这样在中医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六)中医文化的内在精髓仍需挖掘中医文化的深厚内涵

篇6

【关键词】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文素质

培养和丰富护士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个体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

1 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之内涵

1.1 人文素质 是指通过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知识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1],它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2],它既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固有素质和修养,即积德行善的人性、克己奉公的人格、仁慈博爱的人道、关爱生命,为患者谋利益的宗旨。它包括了科学、艺术、道德精神。

1.2 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等的肯定。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即人文护理,其实质体现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其意义在于通过护患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恢复健康,降低护患纠纷,实现护士自我价值,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文献报道: 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 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触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 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100%的专业护士表达了学习人文知识的要求和渴望[3]。其现状形成原因主要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甚少,毕业后缺乏人文环境的熏陶, 在职教育缺乏对人文关注所致。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意义

3.1 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医患纠纷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有关,其根本原因是人文修养的缺乏、忽视与患者的沟通所致。而人文关怀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4],充分体现了护理学对人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重视,其内涵质量中,护士的人文素质最为重要, 它始终是整体护理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5]。

3.2 时代和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 21世纪, 我们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6]。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现代护理学,导入人文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护理活动充满了人文因素, 护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将直接影响护理的专业形象和服务质量,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

4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探讨和研究

针对护士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 拟行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的培养模式, 旨在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改善现状, 适应现代护理要求。

4.1 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4.1.1 强化领导表率及引导作用,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新的医学模式把人文关怀的目光绝大部分投向了患者,忽略了作为施护者的护士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作为特殊职业群体的护士,女性居多,工作繁重,体力透支;职业致心理压力大;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等,使护士身心明显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管理者需要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支持和关爱力度,包括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善用激励机制;关心护士工作、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产生感染力,达到潜影默化的效果。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报道护士典型事迹等,使社会了解护士职业,增进理解、尊重、关爱及对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4.1.2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护理管理者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信任、尊重为前提,通过共同构筑体现护理职业的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情怀,共同促进人文关怀护理行为的转变,使护士将感受到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释放给患者,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2 强化学习——成功提升的加速器 学习是成功的加速器,学习的力度决定成功的速度。

4.2.1 营造学习氛围,开展读书活动。护士丰富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由护理部精选读物,让护士限期攻读一本书,定期通过护士生活会汇报读书心得,营造共同学习氛围,使护士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进而内化提高。

4.2.2 有计划、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人文知识系统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采用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选修如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行为科学与管理等课程。鼓励自修,完成学业给予适当奖励。利用院外学习机会,如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增加相关知识量。通过分析、讨论典型案例,掌握心理、伦理、美学、社会学、文化习惯等相关人文知识点及其应用能力和技巧。

4.3 践行完善——在实践中升华 整体护理所体现的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精神,护士人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在于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质量。

4.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和完善。人文关怀是护士人文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是在护理实践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尊重、关心及满足病人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是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体态、语言中了解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不遗余力的给予满足;是以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病人积极的心理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是运用知识储备, 与病人多角度、全方位交流、沟通, 使病人缓释病痛、 融洽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护士人文知识逐步内化和完善。

4.3.2 使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转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在知识、态度、习俗方面对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行“体察涵泳”, 将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护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护理要求,改善护士人文素质不尽人意的现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采取教育引导、强化学习、践行完善等措施,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通过引导护士时刻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使其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2]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452.

[3] 李惠玲 杨小芳 张 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

[4] 贾启艾.整体护理的人文关怀[J].护理研究.2003,17(9):993-995

篇7

(一)人文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近义词是人为,是相对于天文或者自然而言的。从词源角度出发,《易经》是最早出现人文的著作,“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伊川易传》第二卷对人文进行了注解:“人文,人理之伦序。”可见,《伊川易传》从静态角度对“人文”一词进行注解,即人伦、文明、精神教化。也有一些著作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人文进行注解的,以《辞海》为例,《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文是一个包容性十分广泛的概念,“人文”一词所指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2]当然,本文中的人文需要被界定为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而非消极的价值观念。有鉴于此,可以将人文素质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3]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人文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则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因此,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积极进取的情操。在方式上,大学生会受到大学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

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4]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一)注重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

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公安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预防腐败,改善警民关系,而且能促进警察队伍内部的和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教学阶段,与业务素质的培养相比,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语文对公安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汉语这一媒介,向学生传达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最终形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中注重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事实上,应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树立大语文的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阶段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阶段”,[5]最终实现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平衡。

(二)去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提升公安院校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

篇8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因此不管是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挤压了人文素质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它的具体表现为: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少职业特点。由于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素质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所以高职学校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职业人文素质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化,缺乏职业特色。学生的活动主要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二)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不合理 ,人文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职学校升级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原本师资以及办学设备等历史原因,无法避免地沿用以前课程设置的蓝本,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与目前培养目标相左的情况出现。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个别高职院校出现轻理论,而过度重实践的现象,理论教学环节还不及整个教学环节的1/3,其他的时间全部用于到企业实习,这种情况当然也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三)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面临困境,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家过分重视专业教育;校园文化不丰富;自身加强人文修养的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教材和图书;缺乏人文学科教师。综合来看,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策导向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而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带着功利的眼光,讲究“速成”、只看结果不顾过程,比较典型的就是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招生规模,是学校的生存基础。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竞争力而带来的短期内高就业率,不断拓展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学科知识教育,而相比之下与经济活动联系不甚紧密的传统基础学科则备受冷落。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差。一方面,许多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其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也比较低,他们对孩子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把孩子的人文素质归为学校的责任,重结果轻过程,分数决定一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孩子的好坏。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忽视人文素质的自我提高。

(三)学生忽视自身的人文素质也是影响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首先,高职学生只要来自中专、技校以及高中理科班,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薄弱;其次,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对学习的选择是建立在是否能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中取得显著的技能优势;再次,部分学生确实比较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了解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希望自己有艺术修养,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很少有切实有效的行动,学习没有主动性,意志力不强。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渗透功能。人文教育要贯彻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倍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可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打造优良师资队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近几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虽然已经在高校中蓬勃开展,但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如果没有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将难以向深层次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在思想上把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先成人,后成才,提高其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作为高职教育者应该认识到高职教育首先是教育、再是育人,然后才是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在教学中要把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作为己任。

高职教育是终生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自觉进行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人才,必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科学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关于环境、法律、艺术、历史、世界文化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亚珍,周凤山.注重人文素养培养职业能力――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0(33).

篇9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很大程度来说,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属于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人文素质与科学知识有着较大不同,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通过自己的吸收理解将人文、史学、哲学等丰富的知识加以消化,并将这些优秀文化展现在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上。同时,它也影响着社会人的理想个性,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道德价值观等多种方面。我国提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发展,这就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学习文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将这些优秀的文学知识变为自己性格,自己价值理念的一部分。具体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育人”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就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看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集中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多学生的文学功底较差,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更多地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但是不太重视文学素养的提高,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存在很多的问题。

(三)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从现在的高职院校教育看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情况。首先,这与一些对高职院校的错误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其学生最为主要的就是学习一门专业的技术,在学习时更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人文素质教育对此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很多学生也没有从心底重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在学习时,他们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提升上,对于文学知识,哲学理念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或了解,文学功底不厚,人文素质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二、文学教育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作者通过自己对于生活的体悟,加以加工和升华,其中不仅饱含了作者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因此,文学本身就蕴含着美,通过文学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现实之美。同时,学生也能被文学中传递出来的高尚情感所感染,进而能够获得思想的洗礼,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文学的情感教学作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具有浓烈的情感,通过文学教育,往往能够将文学中情感作用发挥出来。而这些情感往往是多样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向学生们展现的便是母爱的伟大。而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则是浓厚的爱国情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文学教育,学生在学习经典的文学知识的同时,这些文章中流露的情感也在不断地指引着他们,并成为学生性格中的重要一部分。

三、加强高职院校文学教育,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人文性,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提升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学素养对学生的不断渗透。而文学素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实现,但是在进行实际的文学教育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个是将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另一个是将文学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但是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文学教育时不仅要讲解文章的逻辑思维,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章中透露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价值理念与情怀。这就强调了在进行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时,要更加强调人文性的传达。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手法,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的时期,要加强高职院校文学教育,就需要改进教学的方法,创新教学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在现代诗歌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使得学生从中体悟到徐志摩先生的情怀和当时创作的思想感情。

四、结束语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公德。

高职学生目前正应该处在,不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阶段,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澎湃。但是当代的高职学生,普遍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勇于面对和克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1]。另外,在高职校园里,讲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高职毕业生素质明显降低。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造成其在步入社会后,常常出现违公共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的现象。很多就业生也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出现诚信缺失。例如:学习化学专业的,出现制毒、贩毒者。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出现网络黑客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民政体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内涵,并且其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其交流的内容,也随着体育人文内涵的创新不断丰富。交流平台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舒缓心情,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向他人敞开心扉。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也减少了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交流的紧张和孤独感。通过体育活动中学生间的互相合作、配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体育文化中渗透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独立个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教育学家认为,体育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消除紧张情绪,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2]。另外,体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竞争思维,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也使其在参与集体的活动时,懂得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重要性,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去不断拼搏和努力。在体育运动机制作用下,各种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会被激活,并且通过体育活动,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不断磨练学生性格,促进其逐步变得坚韧、乐观、开朗。

三、加强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多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

要想使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就必须要建立高效体育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榜样作用,运用自身正面的形象,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巧妙的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

在研究构建人文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欣赏美学体育课程,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关键作用,能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美学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展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勇敢的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并且能够更加自觉的,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三)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举止言谈体现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掌握丰富传统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加强自身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自身探究、钻研、创新的能力,使其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和社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另外,还要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育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才能促进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结语

篇11

一、教育学生向“真”

真,乃人之最根本的一种品行,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真,就要求人要真诚。首先,对人要真诚,不做欺人之事;其次,对事要真诚,不管做什么事,都应以一幅完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

高中语文中不少文章都在呕歌真,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被引导向真求真。比如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以真诚的情感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自然会受到这种精神熏陶影响。

二、教育学生向“善”

善,亦为人之根本。善者,能感人,能聚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处得融洽。高中语文教育应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善求善。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即要让学生培养博怀,当然别人无意间有所冒犯,不必与之斤斤计较,而要以博大的胸怀纳之容之。其次,要与人友善。这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以和善的面貌示人,不要动不动冲犯别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然,培养学生向善,不能光靠说理,更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化。

善,还要求学生有怜悯之心。一个懂得怜悯的人,心内往往存着最大的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情弱者,对受难之人保持一颗悲悯之心。

三、教育学生向“美”

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一是审自然之美。高中语文不少课文里涉及到了自然美的审视,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一个“看”字引领的景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绘了一种宏阔的自然美,引领学生感受到这种自然美之后,也才能体会到词中这些描写所构拟的意境美。二是审社会之美。在语文课本中,这些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里往往蕴含着社会美的信息,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进行自然审美的同时,把握其中蕴含的社会之美。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一是创造美的语言。不管是什么场合的言语活动,都要引导学生追求语言之美,具体说来就是不说脏话、流话;懂理尊重别人,不说伤人自尊之话;懂得谦逊,不说自大之话。总体上看,言谈上要尽量求雅,而不趋俗。二是创造行为美。在生活中懂得帮助别人,主动为集体,为他人奉献;遵守公德,不乱吐痰,不乱丢垃圾,公交车上见到老人主动让座,尽量避免做出对他人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

高中语文中,很多课文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行为美。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学生读了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体会其中人物所体现的美或丑,此外,还可以通过系列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延伸,比如让他们讨论“如果玛蒂尔德最后知道她丢失的仅仅是一棵假项链,而赔偿的是真项链,她会怎么样?”在讨论这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各种可能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不妨让学续写这篇小说,在课文教学之外,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于人的审美引导。很多学生很容易只重外表,忽略内在美的重要性,为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以品质论人,而不以貌取人。

篇12

关键词: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文知识

人除了有和一般动物共有的本能需要之外,还有尊严、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些潜能包括未来的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而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较少涉及的问题,诸如友爱、创造、自我、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等,都是人文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整个系统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动因,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为契机,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素质理念。

一、注重课堂传输人文知识

1.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特征。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包括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会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习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都有求知的潜在能力,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起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而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同时,教师要学习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的威胁感就可以降到最低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展开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3.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论中获得实在的知识。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好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4.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课程评价观主张,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应该由学生对自由选择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和学生预先合作确定评价标准,如阅读和写作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课文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和对自己构思表达过程的反思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答、口头陈述、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核对答案与改正错误外,还要进一步检讨学习过程,得出一定的结论以示对自己负责。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篇13

[关键词]:军校学员 人文素质 培养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军队院校而言,人文素质培养也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军校学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缺乏、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问题,深层次的表现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难以抵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有所偏移。这些现象与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必须引起重视和思考。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学员全面综合发展,是部队对人才的需要,是学员成才的需要,是军队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要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抓起,从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环境氛围营造、政策制度调动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完整全面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一、抓好顶层设计,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人文素质培养首选途径是人文知识的教学。这里的人文知识教学不简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自然科学学习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知识学习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学员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而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锻炼,对军校学员理想信念、创新精神以及后续专业素质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过程中,要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素质模块,从思想政治、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构建分层次、渐进式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员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奠定基础。要改革以往人文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培养,根据学员能力生成需求针对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变结果启发式教学为过程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创新思维方式生成,变灌输式教学为产出式教学,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激发学员学习热情。课程教学是学员获取人文知识的重要渠道,但受总学时限制,分配给人文类课程学时比重不会太大,还需要学员利用课外时间自主的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把校园网人文类视频讲座等网络信息资源、向学员推荐人文社科选读书目等,作为人文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加强融合互补,提高教员队伍人文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感化作用。一个老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员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老师自身的形象给学员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员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是每一门课程都有其历史发展、社会应用、现实意义等人文背景,也会应用很多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解决问题,就是常说的课程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是人文类课程教员还是理工类课程教员,都应该提高个人人文素养。人文类课程学习是让学员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人文类任课教员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员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人文类任课教员应该自觉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提升教学水平。要转变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文类任课教员责任的思想,注重理工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融合互补,增强理工类课程中的隐性人文素质培养作用。学员在课堂上面对的教员,更多的是理工类教员,学习的课程也以理工类为主,理工类课程任课教员在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将这些隐性人文知识融入理工类课程教学,既可以加强课程教学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学员的人文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对理工类任课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员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前提下,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注重引导调动,发挥学员学习主体作用

学员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引导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引导作用。任课教员要针对人文类课程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学习,适时将学员引入教学活动中,鼓励学员参与教学互动,逐步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牵引作用。各级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学员人文素质拓展搭建了平台。要充分发挥制度激励作用,将人文素质纳入学员综合素质考评范围,建立健全学员人文素质评估制度,学员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文体活动情况要与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挂钩,要在学员评优评先中予以充分考虑。

此外,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环境,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校园景观环境,都对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军校学员人文素质,为部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格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兰.初级岗位任职教育院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报告.

篇14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除设立教育目标之外,有许多是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如珍视生命,理解文化价值,重视伦理问题,实事求是,团队合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卫生部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也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社会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上,这就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在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终极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

一、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医学被称为“仁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医”。医学“仁爱”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属性。可以说,失去了医学的人文特质,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医学的人文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众多的医学院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了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美国长期以来将《医学人文学》、《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学》等课程设置为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且此类课程在医学教育总课时中的比重也高达25%。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医学院校相关人文课程所占比重也达到了近15%。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适应21世纪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表现在个人知识面的宽广、良好的修养、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还表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所形成的道德修养上。从这个层面来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需要。

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中的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云南中医学院在校的本科中医、中药、中西医临床等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8份,回收有效问卷1112分,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302人,占26.3%,女生846人,占73.7%;高年级学生572人,占49.8%,低年级学生576人,占50.2%;来自农村的学生877人,占76.4%,来自城市的学生271,占23.6%。此外,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经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已得到重视,但尚缺乏有效途径当问及“你认为培养人文素质是否重要时”,86.7%的受访者选择了“是”。但当问及“你是否已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时,只有16%的学生选择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有比较好的认识,但相应的人文素养却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目前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尚缺乏有效的途径。(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比较重视,但总体的课程设置却并不那么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程体系上显得比较单一。此外,学生对人文概念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对思修课在提升人文素质的作用上,认同较低。而学生普遍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三)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而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当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是否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时,82.9%的学生认为感受不到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关于人文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太少,或形式单一,而人文方面的学生社团也不尽如人意。(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未体现时代特征当前,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里,不少学生积极参与到低碳宣传中。与此同时,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道德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道德素质已成为医学生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很少关注生态道德素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对人文素质领域,无法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新形势

在低碳经济时代,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修养,还要求医学生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具有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意识,有正确的生命观,良好的生态道德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统一起来,进一步形成对后代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把患者的生存状态、致病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围绕患者的诉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四、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从前文分析来看,尽管高达86.7%的学生认为当前提升人文素质很重要,但高校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收效甚微,这与课程的不合理结构有直接关系,因而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构建一套既能切实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优质又实用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应在低年级学生中大面积普及人文知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面临毕业实习等重要事项,可侧重于增加一些实践性及实用性很强的人文课程,如《沟通的艺术》等,以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交流。此外,应在全校范围内适当增加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提升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以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在低碳经济时代,“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而且应推广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明确地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认为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机体和存在物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当代医学生要摒弃现代人自恃己能的娇纵心态,重新培育起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因此,在医学生的必修课及选修课中增加生态方面的课程,既有利于提升其总体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巩固其专业知识,加强对医学“仁”的精神的领悟。(二)更新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是“仁学”,同时也是“人学”,为的是消除人们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中华文化与医德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医学的人文属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之,医学院校除了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外,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对于医学的“仁学”特质,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医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家人的各种关爱,并同样回报以“仁爱”,以培育他们“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此外,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爱与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还可将这种“爱”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与责任的同时,关注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能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懂得“仁爱”的真正含义。(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素质教养等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硬件环境。可利用校园建筑,主体景观等的风格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如中医药院校可建造具有中医元素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在校园中建立古今中外医学上经典名人的人文景观,在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装饰具有人文特色的图画,或悬挂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名人名言等。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能对学生人文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医学生的情操。此外,有计划地举办人文系列活动。如开办系列人文科学讲座,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方面给与一定的指导。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竞赛,演讲比赛,经典影视作品赏鉴、医德论坛、低碳校园、健康心理咨询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四)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强化社会实践教学任何人才培养模式或途径的成效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搭建人文社会医学交流平台,构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环境调查、低碳出行、生命教育、科技创新和暑期“三下乡”活动,或开展短期见习,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开展“爱的传播与体验”活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