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素质培养范文

人文素质培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14:41: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文素质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素质培养

篇1

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观念的内化

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DD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二、以德育人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四、联系实际生活

篇2

【关键词】中职生 人文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各个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技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就业情况,因而备受学校青睐;而人文教育因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见效缓慢,因而受到学校忽视,导致中职生人文素质不是很高。部分人文素质不高的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对企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症”,很难在企业长久立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下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就是在中职教育中,结合中职学生及中职教育教学特点,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提高中职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并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常态下,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可见,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领下,中职学校发展如火如荼,竞争激烈。如果学校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即培养“工具人”,而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培养“社会人”。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中职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尤其是就业稳定率的提高将反过来促进学校的招生等各项工作,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三)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对他们来说,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是成才的“硬件”,而人文素养是成才的“软件”,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如果中职生仅仅只是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却没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文字功底薄,表达能力弱,沟通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抗挫折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创新意识不够等,将无法在企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更无法向更高的领域进军。可见,中职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综合型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原因主要是专业技术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职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作用缓慢,不易显现,所以受到忽视。有的中职学校将蕴含丰富人文知识的语文课改为单一的应用文写作课,有的学校没有开足音乐、美术、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实践证明,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蕴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已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中职教育是介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延续基础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首先,开设人文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法律、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其次,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例如艺术鉴赏、诗词赏析、音乐欣赏、职业礼仪、心理健康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中职生人文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他们踏入社会铺路。

(三)拓宽途径,多方进行人文渗透。人文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教育,更需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渗透。

1.课堂渗透。中职生人文素质提高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学习,除了人文素质教育课外,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如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渗透“精致”意识,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意识,在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渗透“安全”意识,在电子电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在实训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要遵守工作流程、工作纪律,等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将来工作的职业特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活动渗透。人文知识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内化,才能内化成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职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相对弱,但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知识,在活动中强化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并自觉内化成个人品质。

3.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中职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又要依靠导向正确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设更广阔的人文培养平台。通过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实训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宣传板报,LED宣传屏等,多方面、多渠道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队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耳濡目染,不断启迪、感悟的过程。加强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过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者和引导者。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师德人品、仪表气质、教学态度、治学精神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影响学生,从而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总之,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中职学校都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职生成长的道路上,专业技能是“硬件”,而人文素养则是“软件”,只有“两手抓”才能促进中职生和谐、持续地发展,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J].科教文汇,2009(23)

[2]吴必尊.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和补救[J].教育导刊,2004(1)

[3]刘开颜.浅析中职校的人文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

[4]鲍茂红.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职教园地,2011(7)

篇3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培养措施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高校的扩招,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过于功利性的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许多校园恶性事件表明,没有人文素质的科学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人性、缺乏灵性的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当然,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培养出没有真正的人性与灵性、精神病患者、狂人乃至毒枭。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专业设置来讲,我国传统办学模式是文理分家,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都强调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与能直接创造出财富的专业技能相比,人文精神所带来的益处,就显得收益甚微。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就以热门专业为主,考生则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认为只要考上了好的专业,则是找到了好的工作。这就导致了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学生对人文素质修养的轻视。

(2)从教育模式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给出一定的学时数,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却不是十分明确。一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专业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特别是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校企合作、挂牌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等。但是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少之甚少,也大都集中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对规划和应用文写作等实用人文知识方面。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品味等方面的课程几乎为零。

只教学生“做事”而忽视了教学生“做人”。有研究者指出,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这种强调做事,忽视做人的教育产生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其最不良习性是把科学技术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离出去,独立起来,认为它可自成一体。

(3)从社会环境来讲,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无论是评选奖学金、评选优秀、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评选多以学生的专业必修成绩或者技能证书为主要标准。这就使得大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经历大都放在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考级考证的通过,而对于提高思想素质的人文课程仅作为学校的选修或者只是应付考试的尴尬局面。

(4)从学生个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在接受新兴事物的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也涌入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去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还要为了兴趣和“德育分”参加五花八门的社团,那么所剩无几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很多学生用来兼职和个人休闲,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经典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少之甚少。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改善措施

2.1 明确高职人文素质的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训实习时间又占去近一年的时间,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开设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现实的。专业老师在传道授业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须的技能,也应该扩大专业的知识面,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名人名事、学科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新型科技的同时,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危机和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科学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的精神;介绍科学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发挥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传,作为处在学生工作一线的人员,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品德、礼仪等信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则更能体现教育的真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呈现为两种现象。一为平时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利;二为平时成绩平平,甚至基础较差。对于考试失利的同学,他们往往带有抵触的情绪来到高职院校,在心理上难免出现怨天尤人、失落感较强,辅导员应该更应当在合适的时机给与引导,使他们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信心十足地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抱着玩玩或者放松的态度来到高职院校,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对他们的学习有过多的要求,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给与重视,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实训、学生的生活活动中来。

2.2 整合资源,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1)图书馆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既是信息的提供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例如:把图书馆资源也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技能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更加快捷地查找书籍和相关文献信息,方便读者能在信息的海洋中畅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发挥馆藏优势,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及高校图书馆人文资源的导向性是指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及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具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导读和阅读指导是高校图书馆育人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除编制新书通报、推荐书目、推荐信息光盘、情报编译等常规活动,还可以举行“我读经典”、“读书活动月”、“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自觉追求自身的完善。

(2)学工 团委——师生共建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舆论环境等内容。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相关专业,以发扬大学生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食品文化节、读书沙龙、导游技能大赛、汽车宝贝大赛、黑板报评比等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文明班级、免监考班级等相关活动,增强班级班风建设;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可以联合宿管站,举办文明宿舍、我爱我家、美化宿舍等相关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软件设施上,学校应该通过一些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学生社团,结合相关学科专业,构建以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团,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它是课堂的延伸,具有课堂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树一帜。应积极指导,鼓励和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高职院校的团委和学工处等相关管理机构,应该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建设一些能发挥学生一技之长的学生活动社团,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服务社区和社会,使大学生体验到奉献和助人的快乐,情感得到升华。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社团活动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通过组织报告会、编辑报刊、活动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达到改善知识结构,培养组织表达能力,锻炼交际能力的作用。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了医学模式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对于培养未来走向社会的医疗卫生人才的摇篮———医学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古今结合、兼容并包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学说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是在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这种容纳古今、兼容并蓄的精神与胸怀,其影响必将深远。

(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中医文化的理论精髓主要是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注重平衡,将人作为核心,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中医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因为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史、哲作为基础,以中医名家、典籍、文物、史迹等为对象,内涵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价值。由此可见,中医文化不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中医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弱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古代文化知识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兴趣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医学院校课程结构不完善经过调查、了解

目前国内的不少医学院校中,没有开设与中医文化有关的课程的院校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像《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等与人文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医研究出现“西化”现象

近年来,在国内的中医研究中,有着一种向着西医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在学校中西医受到特别的青睐,而且以西医的实验方法来对中医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掌握能力逐渐削弱。

(四)医学院校中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不太懂医学;懂医学的教师,人文传统教育功底未必深厚;既懂得医学知识又懂得古文献知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医学院校严重缺少医学和人文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终会影响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工作。

三、积极探索中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加强对医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梳理出中医文献的发展脉络,明确一些医药文献的版本、目录,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基础知识,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二)加大医学教材建设力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选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在整理选编教材时,要注意发挥经典文献的作用,并且“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与加强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医经典之中”。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将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

由于中医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与多学科联系密切;所以,在医学院校中开设跨学科文化传统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四)教师知识结构

亟待改善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以及人文素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可以从目前从事人事教育的教师培养中,对于他们的知识空白进行完善、弥补;其次,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在多学科中的培养力度以及突出中医文化内涵培训力度。

(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讲授中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调动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这样在中医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六)中医文化的内在精髓仍需挖掘中医文化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