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服务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会计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15:58: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篇1

一、引言

会计服务就是由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个人或者具有记账许可证资格的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的财税服务,解决企业财务、税务、工商、年检等各类“疑难杂症”,有效地帮助企业节省时间、精力和资金。社会的发展以及变化也会对会计环境产生影响,而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必然??对会计服务产生影响。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化的发展环境下,就要能充分重视对我国的会计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对会计服务的研究分析,就能为会计服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的整体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会计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会计体制的变化

我国当前的会计服务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会计管理体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中,主要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是国家以及集体的,企业的财务资金的运作过程,也会受到国家以及集体支配管辖,所以在自主权上是没有的。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到了世贸组织之后,企业财务就成为了自主的独立个体,在业务上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开始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也愈来愈复杂化以及丰富化。由于在管理体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发挥有着很大考验。

(二)会计事务所的环境变化

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当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中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在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根据世贸组织的框架下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就要对会计服务市场放开,保证我国和外国合作的事务所以及执业人士享受和东道国同样的权利,并消除市场准入歧视性壁垒。在这一发展环境下,会有更多的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融入到我国,这样就会增加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激烈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成了脱钩改制,但是还有很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运行机制没有和当前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在人员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内部的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等。

(三)会计机构的变化

我国的会计服务所面临的挑战还体现在国际会计中介机构沟通人会抢占国内会计机构市场的份额,以及在国际会计中介机构加入之后,会增加国内会计行业的风险,会计行业会面临更大的人才流失的压力等。人才竞争的加剧也是人力的竞争,这对我国的会计服务的竞争优势就会产生影响。

(四)会计准则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服务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事务所能提供优质以及多元的服务,但是也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竞争上。还有就是客户的服务出现了网络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会计准则方面与国际惯例还有着一定差距,在产品成本核算上以及固定资产新旧上和坏账准备金提取等方面都有着差异性。例如在成本核算层面,国际所通行的比较倾向制造成本法,我国则是完全成本法,由于在成本核算方面的差异性,这就必然会造成产品的价格以及关税等方面的变化,对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自从我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对我国的各方面影响都比较大,从对会计服务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来说,能有助于开拓我国的会计市场。在面对新的发展局面,国外的一些商家就会大量涌入到中国进行发展,这就必然会对我国的会计市场有着积极的拓展作用,为我国的会计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贸组织的要求中,成员国允许外方进入到会计服务业的各领域,这也会对我国的会计机构开展新的业务提供有利条件,对会计机构竞争环境的营造有着积极意义,对会计中介机构运用国外的资源以及市场发展会计业务也提供了机遇。从而能够对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提升,在市场准入原则下,对会计服务行业的垄断问题解决就营造了积极有利的环境,降低了银行业的进入成本,对银行的竞争也比较有利。

新的发展环境下,会计服务行业的改革也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会计服务行业在经营机制方面也有转变。市场国际化以及资本多国化的发展下,当前的一些会计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这就必然会在经营机制方面及时性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会将会计服务人才作为纽带,来带动跨地区以及行业和所有制的改组,实现优化组合等。这对我国的高信誉的会计事务所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比较有利于会计服务行业学习国际会计的先进管理经营以及技术有着促进作用,对会计电算化向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

处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也为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也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在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对外的贸易发挥以及会计法规的完善建设步伐也加快了,有助于各方经济利益的保护。一些中外会计机构对中介机构的大量涌入我国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能对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对我国的会计事务所的科学完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我国会计服务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

从当前我国的会计服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就大大影响了我国的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水平相对比较低,在社会信用力方面也有待提高。我国会计服务的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股市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客观性以及公正性就产生了质疑。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信誉在不断地下降。对于造价,可通过以下案例来加以说明。

例如:万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2012年10月25日晚?g,万福生科公告称,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但其造假显然不仅存在于2012年上半年。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又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此前,公司披露其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收1.88亿元。这意味着,这家于2011年9月27日挂牌上市的公司,目前披露的累计虚增收入,已高达9.28亿元。

(二)会计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水平比较低,不正当的竞争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有很多会计事务所的内部三级复核流于形式,所执业短期化行为比较突出。很多的事务所在脱钩改制之后的机制创新方面没有加强,从而就出现了大量的不正当竞争问题。还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相对比较单一化,在开拓创新的能力上比较薄弱等。这些问题就对我国的会计服务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阻碍。

三、我国会计服务发展策略探究

加强我国的会计服务发展水平,就要充分重视措施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会计服务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具体如下所述:

(一)注重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要想提高会计服务水平,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和时代的发展潮流相跟进。各级的相关人员在会计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加强,提高自己的认识,要能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会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认识,积极开创非审计以及审计业务双向发展的新局面。要能明确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将市场的需求作为重要导向,从而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这就需要积极地进行调研,结合客户的心理以及收入和需求等特征对市场进行预测,并能和注册会计师的优势紧密结合,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重视,才能为会计服务整体水平提高打下基础。

(二)加强会计服务的监管工作实施

会计服务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进行强化。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先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体制,通过政府对会计行业直接进行监管,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这一方面就可结合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特别行政法规完善建立以及实施。要专门治理会计中介审计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和被服务企业协同作弊的行为,政府的财政机关的监督要广泛化的开展。

(三)进一步拓宽会计服务领域

会计事务所的发展要向着多元化的经营道路转变,这也是会计市场开放以及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业务主要有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等,但是多数的业务只限于审计业务,会计咨询服务业务的开展又比较少,并存在着单一性以及局限性等。所以为了能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充分重视对会计服务的领域进行拓宽,使其能够多元化的发展。要主动的开展营销活动,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能让客户更加高效地利用专业人士服务,这样才能提高会计服务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建立统一性的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的会计服务水平的提高,就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在对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建立方面就显得比较重要,要能和国际的惯例相接轨。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和旧的会计标准相比较来说,就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例如增加了计提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相关内容。这些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缩小就有着积极意义。只有从这些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有助于我国的会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充分重视对会计服务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会计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就要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结合实际安排专门财力,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重视。进一步的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执业水平。只有在这些工作目标上得到了实现,对我国的会计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50-02

外包是指在有限人力资源条件下,为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服务公司,以集中人力资源,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近些年来,外包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外包服务涉及的领域呈多样化趋势,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外包、经营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财务与会计外包等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在整个外包市场中,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2008年全球财务和会计外包市场规模已达到470多亿美元。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会计服务外包在整个外包市场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12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将苏州工业园区列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试点地区,这是继北京西城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四个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小企业对会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服务外包的涵义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会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业务流程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包括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纳税、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

中小企业在我国数量众多,它们在规模、组织结构等各方面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其经营规模不大,组织机构简单,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等原因,使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信息需求、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有必要请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来为其服务,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服务外包能够带来如下益处:

1.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可降低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和费用成本。首先,企业可免去对各种办公用品及软件、硬件的初始投入。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使企业避免财务系统运行所需的日常维护成本和系统的升级成本,而且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外包服务的情况逐期均衡其企业的运营费用。最后,会计服务外包可以精简相关机构,降低人工成本。

2.会计服务外包能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可将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集中发展和管理核心部门,突出主营业务优势,争取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采取会计服务外包能取得高质量的会计服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来做,可以降低因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精而出错的风险。同时,外包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保证了有关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了诸如设备硬件损坏等原因造成信息丢失带来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会计服务机构的问题,当然,财税等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与会计服务公司的独立运作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淡化,难以及时发挥效用。中小企业投资者追求业务的开拓,而弱化内部会计管理,对于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资料,如银行单据、材料发票、员工信息及月工资额,以及其他原始单据的保管意识薄弱。又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较少,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不严格,以及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资料不完整,造成外包会计业务核算所需原始资料不齐全,核算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会计机构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就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排斥情绪。

2.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问题。在我国,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公司等均具有会计服务的资格。首先,不少会计服务机构对人员配置不合理,有的机构一个会计身兼几十家中小企业会计事务,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向税务机关纳税申报,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其次,会计服务外包中存在一些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会计基础知识匮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社会上一些人对会计服务外包不信任,这些都给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3.财税部门监管问题。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有些地区的税务机关对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存在片面认识,在税款征收上“重定额轻建账”,不支持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发展。

三、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现状的对策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使会计服务外包机构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中小企业创立初始,就应让会计服务外包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规划、筹建等各项工作中,借鉴会计服务外包人员对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会计服务经验,把企业生产经营所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尽量正规化,从长远发展上看,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货币收支和保管,办理企业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整理每月企业发生的费用、发票等原始单据,及时向会计服务外包机构人员提供真实完整的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服务水平。会计服务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至少有两名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企业,并且要求审核会计至少具有会计中级职称以上水平。记账会计对客户票据要进行整理,对票据存在问题应与客户及时沟通,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审核会计对记账会计做账的结果进行审核,包括票据的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核,账务处理正确性的审核,税款计算合法性的审核,往来账的核对,对客户账务问题的隐患给予准确评估,在所有账务审核无误后填制税务纳税申报表,并对纳税情况与客户沟通,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经营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使中小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提高财税等相关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机构的监管力度。税务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加强与会计外包服务中介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实现网上办税,让中小企业的税务事务更加便捷,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外包服务提供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且可以成立会计外包服务行业协会,维护行业的利益,使会计外包服务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四、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服务外包非常普及,而在我国,会计服务外包方兴未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专业化的会计服务机构以其灵活、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意识到了会计服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诸多益处,纷纷将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这使得会计服务外包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必将是今后发展的一种潮流。

[参考文献]

[1]解媚霞.财务外包决策[J].经济师,2004(2):205~206.

[2]卓悦.财务会计服务外包市场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30~32.

[3]杜丽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导入财务外包模式的决策分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5(3):47~49.

[4]尹夏楠.论国内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J].经济师,2005(10):176~178.

[5]谢晓华.私营企业会计外包服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财会月刊,2005(10):21~22.

[6]钱枫.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5(12):76~78.

[7]牟小容.会计服务外包对小企业发展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8(6):119~120.

篇3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意味着相应提高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进而使工业对实物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使制造领域中的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期,经济增长还将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严峻的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趋势,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生产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因此,积极发展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三)扩大城市就业、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2009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1.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值。从就业结构看,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4.1%,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相对较低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相对分散的工业布局弱化了工业经济对生产的中间需求,进而抑制了以生产服务为主的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最终造成了城市服务业发展不足和就业机会短缺。因此,以生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城市对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对工业化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更能够在深层次上打破限制城市发展的根本束缚,为城市化进程开辟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化特征愈加显著。1998―2003年,美国生产业年均增长5.4%,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更高于制造业0.9%的增长水平,占GDP比重达到39.1%,占服务业净产出的59.5%。在OECD国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三分之一。综合来看,发达国家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共性的经验: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例如,1977―1978年制定 “航空规制缓和条款”。再如,在金融业方面,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削减文书法》、《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电子隐私条例法案》等法律。而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

(二)行业协会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在促进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制定物流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促进信息服务业方面,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IPA)、信息服务产业协会(JISA)、日本数据处理协会(JDPA)、西格马系统等行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它们既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也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自我管理的,日本也参照美国的做法,成立了公认会计师协会。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企业在缺乏决策支持或出现问题时寻找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能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分层次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

(三)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德国规划到2010年底,全国总共将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此外,德国还计划采用新的通信技术来完善物流过程,促进货运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再有,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旨在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服务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服务业中完成的价值增值过程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此外,日本、德国还建立了科学、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确立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来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服务领域的人才流动。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评析

(一)服务业规模扩大,地位上升,但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按可比价计算,2006―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超过同期GDP增速1.0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提高1.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由“十五”的42.2%升至46.7%;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2.1∶47.4∶40.5,变为2009年的10.3∶46.3∶43.4,初步呈现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服务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作用大幅增强。2006―2009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9%,对全社会就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30.5%,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由31.3%升至34.1%。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占从业人员比重与发达国家更是相差甚远,甚至低于墨西哥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①。

(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35.6%,明显高于美国(27.4%)、日本(28.3%)、德国(25.4%)的水平②。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在我国服务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市,2008年新兴服务业占GDP比重也只有27.7%,比美国全国平均水平落后9.3个百分点③。这些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对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构成了障碍。

(三)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区域,东部地区在全国服务业中牢牢地占据了领先和优势地位。2009年,东部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61.6%,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1.0%和17.4%;对全国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7%,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8.8%和21.6%。从就业情况看,东部占到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4.7%,中部为28.7%,西部为26.6%。在人均产出水平上,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达到7.24万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3.90万元和3.28万元,各相当于东部的53.8%和45.3%,差距相当明显。

(四)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但行业结构不尽合理

“十一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按当年价格计算,2006―200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0%。但是,从行业结构看,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涌向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投资不足。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441.8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44.5%,比2005年上升3.5个百分点;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投资的4.7%,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06―2008年房地产业对服务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7%。若不考虑房地产投资,则这一时期我国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速将降至21.5%,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显然,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暗含着投资结构的不合理。

(五)服务业的市场开放程度仍然较低

2008年,在我国城镇服务业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份额为51.4%,明显低于采矿业的81.4%和制造业的80.9%;此外,其他资金和银行贷款分别占到22.5%和18.0%,服务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较为分散。从投资资金的行业流向上看,服务业是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的主要投向,分别占各自资金总量的80.0%、63.9%和87.6%;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工业(50.2%)和服务业(47.3%);外商投资主要投向工业(70.1%),其中制造业达到65.2%,服务业所占比重只有28.9%。这些数据表明,投资资金来源与产业的市场开放程度和竞争性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较之市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竞争性的工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服务业还面临着种种壁垒和限制,因而这部分受投资主体直接支配的资金更青睐于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受到局限和抑制。

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发展动力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一些服务领域尚未正式建立。一些“热门”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高出国际市场,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得到真实反映。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的内在动力。

(二)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服务业需求不足

在企业发展思维上,“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观念仍十分普遍,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甚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对比国外规模型制造企业,外购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缩减成本的主要手段。我国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例如,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所占比重只有12.0%,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④。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也束缚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对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渐成为东部乃至中西部地区越来越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以长三角为例,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四)城市化发展滞后,生产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和消费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的相关性。资料显示,我国超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特大城市是46%,大城市为42%,中等城市为38%,小城市为34%。一般说来,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是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已呈现一定的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趋势,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较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五)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往往着眼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随着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能力的大幅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被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越来越具有经济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各城市互设壁垒、低效率同质化竞争的制度基础,分税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工业领域的“顽症”――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例如,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机场数己达每万平方公里0.8个,超过美国平均数0.2个,已经成为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江苏段南京往下内河港口林立,能力一扩再扩,现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但大多货源不足、浪费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重复建设、结构雷同不可避免地要降低服务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牺牲增长效率。

五、应对思路与政策取向

(一)消除体制,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

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对有利于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使服务业规划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密切跟踪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

(二)强化产业关联,构建有利于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

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龙头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通过各种外包合作方式,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形成一批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带动产业链在规模和技术两个层面上不断发展。围绕外资制造业,积极推进生产业的对外开放进程,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以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不断加快生产业创新进程,着力优化、提升关联性内资服务业的配套能力,强化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三)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生产业的集聚式发展。要借鉴开发区的经验,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利用市场机制,支持生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尽快消除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对生产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四)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按照政企分开、政会分开的原则,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推进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脱钩,理顺政府部门同这些服务组织的关系。按照市场原则,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支持服务企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取得多种资质,拓宽业务范围,开展多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查处价格垄断、倾销和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构造公平、充分、有效的竞争环境。完善行规行约,建立针对不同行业的资格标准、职业道德准则、后续教育制度和质量监管制度。发展行业自律组织,赋予行业协会相应职能,建立针对不正当竞争的惩罚机制,以及对恶性、过度、无序竞争的集群治理机制。

(五)加强区域协调,构建职能划分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层级区域分工格局

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并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对区域协调中可能发生的地方利益流失尝试引入补偿机制。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超大和特大城市要突出在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上集聚要素和向外辐射的核心能级。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要承担传递超特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功能。中小城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注:

①2005年,美国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占到82.7%;而1998年,日本为62.7%,墨西哥为55.3%,印度为57%。以上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司(UNSD)。

②根据联合国统计司(UNSD)统计数字计算得到。

③这些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