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

茶文化的含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14:4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文化的含义

篇1

相较于广州珠江二角洲“茶楼文化”是“都市茶文化”,即“都市化”;潮汕工夫茶文化的特征则是“精细茶文化”,即“精细化”,综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即是“山地化”。客家山地茶文化有别于大众茶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三性”文化:封闭性(传统而古老)、适地性(顺应自然)、自乐性(自我娱乐)。

1.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客家茶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茶文化活动独树一帜,能独立于其他的茶文化之中,比如古代饮茶法的活化石—客家擂茶,以及客家茶文化特有的茶歌茶舞、采茶戏等,并一直流传至今,这主要是由于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擂茶是客家人传统的饮茶习俗,也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南宋《瓮墉闲评》曰:“余生汉东,最喜吸擂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喜吸此,则往往煮以相晌,未尝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盏许,人少脂麻,沙盆中烂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肤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自晋盖有之矣。”

虽然宋代开始盛行“斗茶”等清饮法,讲究茶叶的“真香”与“真味”,但是在一些地理条件闭塞的地区,古老的擂茶饮用方法仍然传承下来。客家地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地区地处高山、交通闭塞,加上客家人属于外来族群,而长期土客相争,械斗严重,更促使了客家人的“闭关自守”,代代相传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不仅保留下了古老茶文化,而且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作形成了客家特有的茶叶艺术与文化。

2.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遵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规律,适应本土环境,坚持在中原文化的传承中将当地固有文化本土化,也是客家人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传承的原因。根据客家地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将中原茶文化精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进、创新,形成一系列新的、能适应实际需求的茶文化,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如上所述,为了能在荒芜漫长的商道或生活要道上“避雨歇脚”,善良的客家人创造了“茶亭文化”;为了能在缺医少药、交通闭塞的生活条件下生存下来,聪明的客家人发明了“女JL茶”并创造了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执着地传承着饮用“温性”、“热性”茶的习惯和文化;为了解决生产劳动及“出门路远”的饮茶解渴困难的问题,勤劳的客家人形成了“用小杯喝浓茶”和喜爱滋味厚重的茶叶之饮茶习俗。

3.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已有学者论证,迁人广东的客家人多数都是有知识、有文化和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群。据此推测,首先,客家人具有立足本土实情创作诗歌文学和茶歌茶舞的能力;其次,客家人在长期封闭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创作自己的文艺作品,来丰富生活、实现文化娱乐;第三,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茶为载体的茶事活动,是他们生活中最具诗情画意、最能激感的事情之一,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客家人自然的以茶事活动和茶礼茶俗等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并创造、传承了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茶叶民谣、茶歌茶舞和采茶戏等。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自乐性”是“封闭性”和“适地性”的必然产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形成了具有显著“山地特征”的客家茶文化体系。

二、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关于广东客家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可归纳为如下5点:

(l)见之于史志记载,客家茶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龙川县所产的皋卢茶等。经历唐、宋、明时期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清代客家产茶县增加到了26个县,前后客家历史名茶增加到了30多个。据2011年统计,广东客家县(市)产茶面积达到23053公顷,年产商品茶24176吨,占全省同期的61.35%和47.03%,成为广东茶叶的“半壁江山”。

(2)传统客家茶叶以全炒青绿茶类为主,乌龙茶和黄茶类为辅。传统客家炒青绿茶的共性特征表现为“高火甜香”和“炒米香”,而乌龙茶和黄茶类表现为甜韵花香。

(3)客家茶区擂茶与大壶泡茶法、小杯功夫茶泡茶法为客家特色的饮茶习俗,众多的客家茶亭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别具特色的客家山歌、采茶舞、采茶戏等,构成了客家茶区特有的茶文化内涵及特点。

(4)客家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表现为显著的“山地特征”文化。客家擂茶等饮茶习俗传承着盛行于宋代及以前古老的“粥茶法”,并代代相传;为了适应山地生存与生活而创造的客家茶亭物质遗产及“茶亭文化”,客家山歌、歌谣、采茶歌、采茶戏,并执着地传承着对带“温性”、“热性”的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的喜爱,等等;充分体现了客家茶文化习俗的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特征。

篇2

张凤娟(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汉语言学习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本文对英汉语言中有关“狗”的习语进行了分类,并从其意义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而指出在英汉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 差异 文化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学习的难点。

关于“狗”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哺育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这是对“狗”的一种公正评价。英语中的解释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来,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对“狗”的一般性认识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习俗方面,对“狗”的态度上存在着典型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揭示出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习语的意义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汉英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 汉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过书籍、报刊、民间、网络等途径共搜集到包含“狗”的习语409条,其中“贬狗”类习语347条,占包含“狗”的习语总量的84.8%。通过逐条分析,对“贬狗”类习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彩进行分类统计,大致分为三类。

1.1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如:狗吃桐油――吃的没有吐的多;狗舔热油锅――舔怕烫,不舔舍不得。天落馒头――狗造化;街头的狗――谁有吃的跟谁走

狗做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很多东西都能入得其口。在旧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这也决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来吃, “热油锅”当然舔不得,但狗又经不住香味的诱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馒头,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这些都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狗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黄鼠狼――连扑带咬;狗生气咬猪腿――拿别人出气;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裁缝师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从《说文解字.犬部》:“独,犬想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也正由于狗好斗、凶残的性格使得人们对狗产生了条件反射的恐怖和厌恶,见到狗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于是便有了“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

人们驯养狗而不是其他动物来帮助人打猎获取食物,看家护院等这类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凶残的性格。古代地主为了镇压不服从于他的农民,往往会养几条恶狗,平时供它们好吃好喝,以备关键时候能出来帮助他们来镇压平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恶,不分对象的。这也和它重利忘义、趋炎附势的性格有关,因为狗只有讨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们就通过狗的这些习性来比喻生活中具有这类品质的人,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点。如:文盲写信――狗屁不通;狗碰木头桩――无事自忙;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货;狗戴礼帽――假装文明人

由于当初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很好的娱乐条件,于是便把狗当成了玩弄的对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着炸,狗吓得乱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点点下降了。人与狗的地位的悬殊导致人们在看狗时不自觉的就带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就是古代殊途观念的影响。

总的来说, 汉语中的“贬狗”现象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即农耕民族的一种文化以及中国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殊途观念的影响;第三就是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语词。“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鄙视、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习语中,“贬狗”现象也较为常见了。

2 英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甚至把它作为家庭的成员。冷幽默的英国人甚至敢用他们万能的上帝来开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过来写,不就是dog狗么?爱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人们会告诉你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先爱我的狗,有点像中国的“爱屋及乌”。

因此,这种爱狗的心态使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类似于汉语中说的“你真是走了狗运”,但人家是褒义的,而我们则多少带点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关狗的习语:这些习语都是抓住狗的各种性格和特征来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难像汉语的习语那样进行分类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点。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实际是说平静之水会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说者自说,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费心机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恶习难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让贪婪的人看管钱财。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有功者受赏。

2.3 利用狗被宠的特点。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终有得意时,晨时欢笑夜中悲)。从中可以看出,诗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贱的人”he。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去不远。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谋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让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惊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一般都是通过狗的一些性格特点来比喻人的一些行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义色彩,虽然少数也含有点贬义色彩,但从语气来看,也没有中国有关“狗”的贬义语那么强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

3 小结

从以上汉语习语中的“贬狗”现象及其与英语习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意义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约的。一个词的词义究竟是沿着褒义方向引申还是沿着贬义方向发展,往往与民族对该词的情感、心理的好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制约信息”的文化规约,不了解其他民族语言与本民族语言的相异部分,交际行为所传达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时还会引起误解。虽然这些习语在书面表达上不像其他词汇用的那么频繁,但是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这些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从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篇3

关键词: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词汇中很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英汉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这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词的字面意义和涵义

一般来说,词汇具有字面意义和涵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指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是带有本民族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义,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在英汉词汇中,有部分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例如Oxygen(氧气)、Aspen(阿司匹林)、Penicillin(青霉素)、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等,但也有部分英汉词汇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着重对这部分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进行对比性的探析。

二、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的表现

英汉两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方面有所不同,受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英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相对应的,但文化内涵有所差异。

1. 词义范围有所不同。

在一次在听课中,笔者听到授课老师在讲解intellectual这个单词时只简单地说“它用作名词时,中文意思是知识分子”。其实,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应该知道intellectual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的内涵区别。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及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一些贫困山区,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是包括大学教授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汇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内涵差异讲清楚,相信学生会对intellectual这个英语词汇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又如“dear(亲爱的)”,在中英文化中都是对自己喜欢的或爱人的称呼,但是在英语民族文化中,还可以用dear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书信的称呼中一般都以dear开头。

2. 赋予的感彩不同。

一次在英语课上,一位学生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dragons”,显然,这位学生并没有掌握dragon这个单词的内涵。dragon(龙)在汉语里象征“高贵、神圣、吉祥、非凡”。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可以指一国之君,亦可指贤才能人。但西方人却视之为一种不太可爱的、凶猛的动物。在中世纪西方,“龙”是罪恶的象征。由于英语里dragon的邪恶意象,译界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汉语中其他一些与“龙”有关的词语或者成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也尽量避开不用dragon这个单词,而用其他的单词来表述。例如:龙颜face of emperor;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另外,一些颜色词为中西两种文化所共有,然而它们的内涵却截然不同。英语中的yellow 与汉语中的“黄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汉语中,“黄色”常表示“、下流”,有“黄”“黄色书刊”等说法,但在英语中,yellow 则没有此义,相反,它往往象征正义、坚定、智慧,yellow book,yellow paper 是极其严肃的政府报告,而不是“黄色书籍”。

3. 性质上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中一些词汇性质上有所差异。英语中的east wind 与汉语中的“东风”在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性质上迥然不同。中国位于东半球,在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所以,汉语中的“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而英国在西半球,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属海洋性气候,所以,英语中的east wind是指萧瑟的秋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和我国的西风,甚至北风相似。英国人在east wind前所用的形容词,都是极其凛烈的。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数字 俄语 汉语 差异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32-02

数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对于数字的理解则渗透着各民族文化的异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演变进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样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字也具有传递讯息拓宽视野的独特作用,肩负着丰富民族文化的独特使命。

翻开《俄罗斯标准语词典》,你会发现“один”的意思有十多种。俄语中带“один”的成语多如牛毛,例如在达里编写的文献中,关于“один”的谚语也有450多条。不难发现,俄罗斯人对“一”有着无限的偏爱以及想象。此外俄罗斯民族将“一”与“十”视为最神圣的两个数字,它们寓意着“成全”“和谐”。如один Бог без греха;Что всем,тои одному;Бог отстанет等等。

汉语中“一”的运用也十分普遍。一些词汇,像一碗水端平,一鼓作气,以一当百等。

俄语数字“三”也存在着它独有的神秘和底蕴。“三”也时常在俄罗斯民间神话中被赋予不同的身份;除此之外,“三”也被推崇为灵魂物语。即灵魂的三种能力――认识、兴奋、嗜好。俄语中带有“三”的谚语俗语比比皆是,这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三”的喜爱和肯定。达里(В. Даль)辞典中带有三的俗语和谚语有:до трех раз прощают、о трех голова等,此外如下:

(1)Помни три дела:молись,терпи,работай.

(2)Потретьему разу всегда вырубишь огня.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少年》等作品中,对于数字三也是情有独钟。这也从侧面表达了俄罗斯人对“三”的不朽情怀。

数词“三”在汉民族中具有神秘的色彩。“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国先哲们认为“三”有着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经典文献“三字经”就是一个集大成的著作。汉语中带有“三”的成语更是有很多,例如:三思而行、三人成虎、三生有幸等等,在《中国俗语大辞典》中,以三为首的俗语200余条,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三个闺女一台戏;三月的桃花,红不多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等。

俄罗斯人认为“四”是“世界和物质的象征”。俄语中有на все четыре стороны、на все четыре ветра等词汇。汉语中带“四”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如四面八方、四海、四季、四面楚歌等。但是由于“四”与“死”谐音,有时也认为它是不吉利的数字。比如结婚的日期,很少有人会定在四号,这是民俗同样也涵盖了文化。据科学家报告指出,认为数字“四”是不吉利的部分亚洲人,在每月四日的死亡率比平时明显要高,其中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尤为突出。纵观数字迷信带来的副作用可谓不言而喻。

俄罗斯人喜爱数字七与基督教的文化密切相关。对基督教来说,七是神圣的数字,表示完整的意思。上帝六日创造世界,第七日休息,于是“创世纪”有七天的记载;在《圣经启示录》中数字七出现50多次,比如:七盏金台灯、七颗星、七位天使、七个号角、七异兆、七声响雷、七头十角的红色巨龙、七个金碗、七座山、七个王,以及因猛烈大地震罹难共7000人等。俄语成语、谚语、俗语中含有数字“七”的有很多,例如:осеми головах、согнать семь потов、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等。再如:

(1)Трибабы-базар,асемь-ярмарка.

汉语里认为“七”是个神秘的数字。“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句话的意思是“七日”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因而,数字“七”象征着无限无穷,是一个宇宙极数。在我国某些地区,认为数字“七”为不祥之数。例如,在挑选手机号码时通常会避开四和七。

俄罗斯民族将“十”视为神秘之数,认为它象征完整、完美。由此衍生出来许多词汇语句例如:

(1)Без десяти исчету нет.

(2)Из десятка невыкинуть.

“十”在汉语中是完美、圆满的象征。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10.10或者含10的日子里置办婚礼,进行开业等,这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深深烙印在民族习惯中。除此之外,“十”还具有“多”和“满”的意思,例如:十万火急、十拿九稳、十全十美、十亲九故、十光五色等。汉民族对数字“十”的喜爱还体现在遇事喜欢用“十”作为标准数量,比如十大圣贤,十大名著,此外还有十大山川、十大新闻趣事、双十佳等。

事实上,俄罗斯人和西方人一样,都认为数字“十三”是死亡的象征,是一个比较邪恶的数字,在俄语中就有чертовадюжина的说法。至今,在俄罗斯,在同一张桌子上绝对看不到坐13个人的情况,这里有例子加以佐证:

(1)Суеверные люди не садятся за стол,если их13.

(2)Тринадцатым за стол не садись-нетобыть беде.

俄罗斯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如果周五恰好在13号,人们则会认为会发生极其不吉利的事情,通常称之为“黑色星期五”。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词语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际交往中,其文化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俄罗斯就有这种例子:发13个月的工资。这里的工资其实是指奖金,金钱数量等于一个月的工资。在俄罗斯,人们一般喜欢送礼物,而数量一定是奇数,但如果送花则绝对不送13枝;操办喜事都会选择单号,但也绝对不会定在13号。不难看出,俄罗斯人对数字13的抵触。

而在中国的部分区域,例如在古老神奇的,那里的人民则视13这个数字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13,那代表着无限崇敬和信仰:在首部《天界篇》中,提到13位护法天神、13位护藏地神、的13位山神、礼物有“此有藏身宝十三件,夜光宝珠十三只”……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13朵白花,向前走了13步,并发誓13岁时成为菩萨,果然在13岁时赛马得胜,娶珠牡,登位称王等。

数字凝聚了各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它是本民族文化的外露和聚焦,包括人民智慧、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准则甚至是、价值观等等。因此,在对数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的道路上,不要只看到其表面的数字文化意义,而应该更加注意其深层的文化历史背景,以便抓住数字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揭示俄汉民族文化中数字文化的不同特点。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老子.老子.

[3]《广州日报》(2001/12/24)转新华社报道.

篇5

论文关键词:商标,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翻译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 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 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 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 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 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 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 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 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 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 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王艳,衣进韬:商标翻译中华民族文化的顺应性[J].美国教育评论,2007(2):69-71

[5]王瑞华: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D].清华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