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数字化管理思维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14:4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管理思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化管理思维

篇1

[关键词]威客 参考咨询 图书馆

[分类号]G251.5

威客这一应Web2.0而生的网络新来客,自2002年在互联网上现身至今,已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威客的知识共享、用户参与的运行模式和内在的激励机制,使其在知识服务和创意服务领域具有其他网络工具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威客模式的成功实践,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存在的简单重复劳动、被动消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局面的改变具有重要启示。

1 威客的含义及其实现机制

1.1 威客与威客模式

威客一词音译自Witkey,是中科院MBA刘锋于2005年7月首创,“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吸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形成针对具体问题的解答,这是互联网信息中最关键的部分,这种信息可以称之为Wit-key(关键智慧)。在互联网上通过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解决科研、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获得相应报酬,从而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称为威客。将人的知识、智慧、经验、技能通过互联网转换成实际收益的网站,就是威客模式网站,它是威客体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平台,是任务者与威客的中介,体现了互联网按劳取酬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1.2 威客模式的实现机制

威客提供知识服务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知识定制式威客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知识需求者主动提出需要了解的知识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威客通过竞标来得到并完成任务,知识需求者获得所需的最佳信息。提问者在威客网站上任务和报酬,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威客竞标,网站负责管理威客们的标案供提问者挑选,提问者选择出最佳方案,网站将报酬记人该威客账户,这就是知识定制式威客模式的实现模式。二是知识陈列式威客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知识提供者将拥有的知识产品以及对他们的运用方法和经验等交给知识供应平台,由该平台进行评价、精选、分类整理,明码标价并向消费者出售。

威客网站为威客们提供的是一个零门槛的交易环境,而且通过威客网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智力产品,属于无形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送,自然会吸引无数威客参与。在交易中,提问者的知识需求能得到满足,解答者的知识价值能得以实现,这种内在的价值驱动促使双方交易顺利完成,这些都是威客模式取得成功的优势所在。目前,威客的用户群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比较乐于利用低成本来获得有创意的解答。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求知欲望较强、学习能力较好的群体,他们都能成为图书馆的威客。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的许多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项目可以采用威客模式来开展,这将为参考咨询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和报道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宣传和扩大图书馆的影响等方面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参考咨询服务以不再是图书馆员为使读者充分地利用馆藏并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而为读者提供的个人帮助,它已经发展成集技术平台支撑、信息资源整合、用户市场培养、咨询主体教育以及信息服务主体的多方联合与合作为一体的综合运行系统。随着Web2.0应用的普及,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被动地受理咨询,服务热情不高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参考咨询馆员制度,大部分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员一般由一名或数名资深馆员担任,他们较熟悉本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业务流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馆藏结构情况,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水平,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强。同其他馆员一样,参考咨询馆员的收入来自于由职称、工龄、学历、职务等决定的固定工资。由于读者提问的不可预测性,参考咨询馆员一般没有工作量的规定,咨询受理的质量和付出劳动的多寡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由于没有与直接利益挂钩,缺少经济驱使力,一些职业操守不强的参考咨询员不可避免地会缺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大多是被动地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甚至迟迟不解答读者的提问。此外,还存在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解答的敷衍现象,导致许多读者渐渐失去耐性并选择离开。

2.2 停留在信息服务表层,知识含量低、缺乏个性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活动仍停留在关于馆情介绍或服务政策的咨询等简单指向性信息服务层面,如怎样检索图书馆的目录、怎样办理借阅证、怎样申请馆际互借、怎样续借、允许用户一次借几本书等,服务种类单一、内容贫乏,知识含量低、缺乏个性。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陷入了尴尬局面,一方面具有丰富图书馆工作经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具有较强信息服务能力的参考咨询馆员无从实现个人专业价值,也难以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同时,长期对简单提问的重复解答,必然会使参考咨询馆员失去最初的服务热情,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更会腐蚀馆员的专业坚守力和拓展力。另一方面,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和获得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期望无法得到满足,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将大打折扣。

2.3 人力资源结构失去合理性

参考咨询服务在给读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着咨询请求量急剧增加的新挑战,而且简单的指向性提问和复杂的研究性咨询搀杂其中,同时读者的学科、地域、语言、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使信息提问变得纷繁芜杂。而图书馆配备的参考咨询馆员的数量及其文化知识背景均有限,传统的配备一名或数名资深馆员专门从事参考咨询活动的模式已不具合理性。新技术的应用已经给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带来强烈冲击,参考咨询馆员的数量和知识结构构成方面的局限性,使图书馆实际上难以从速度和质量上满足各类读者对信息咨询的期望。

3 图书馆应用威客模式的实现机制

威客在知识服务领域的成功实践源自于其独特的实现机制,它形成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图书馆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价值理念,值得图书馆借鉴。

建立一个图书馆威客网站,让所有馆员和广大读者都参与进来,成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对馆员而言,其解决咨询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由读者的满意度决定)将记人个人工作业绩,并能得到相应奖励;而

解决任务的读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实现图书馆使用权限的升级。将参考咨询工作与直接利益挂钩,将从根本上改变参考咨询馆员被动、消极的工作态度。读者的满意程度成为馆员工作业绩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无论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自豪感还是现实经济回报,都将激励馆员主动服务的心理和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得到读者最大程度的认可。对于读者而言,能在提供知识帮助他人之余获得权限的提升,何乐而不为。由于威客是由广大读者和图书馆员组成,他们都是经过图书馆认证的用户,身份比较明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商业威客出现的信用问题。

威客模式与传统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不同的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在威客,而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员仅局限于图书馆有限的几名工作人员。最出色的知识火花是在最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的,让读者广泛参与到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起到知识交流、集思广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将异步式参考咨询工作中如经常性问题解答(FAQ)和简单的读者留言答复交给有经验的读者去完成,参考咨询馆员则集中精力进行用户培训、网络检索服务等需要专业知识背景或读者无法完成的异步式参考咨询工作以及网络会议、网络呼叫中心、聊天室等同步式参考咨询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专业咨询员的工作压力,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和实际回报,增进他们对图书馆的感情;此外,还能加快咨询的响应速度,保证咨询解答的质量,提高咨询效率。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活动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常见问题的解答(FAQ),如关于馆情介绍或服务政策方面的咨询。威客包含一个不断生长着的知识库,用户通过检索这个知识库,可以免费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建立一个FAQ知识库,可以非常方便地解决读者在这些方面的困惑,他们只需上网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就可以立刻获得解答,而不用去提问并等待回答。参考咨询馆员无需频繁地回答关于同一内容或相似性质的问题,可以将精力和时间留给那些更有需要的读者,提高咨询效率和质量,拓深服务内容。

图书馆可成立一个由一名业务馆长牵头,数名参考咨询员组成的咨询管理小组,负责管理和完成问题的、积分的设置以及积分的奖励。该小组根据问题的价值或知识产品的价值,制定一套科学的定价标准体系,为每个问题和知识产品设置合理的积分,而不是由提问者或知识出售者自行设置积分。由于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积分设置标准,图书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商业威客模式定价机制不完善带来的种种问题,为威客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参与环境。

4 利用威客强化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4.1 图书馆威客网站的建站目标分析

在图书馆建立威客网站是为了吸取威客在知识共享、用户参与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弥补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服务质量以获得读者认可。归纳威客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的潜在价值,可以把图书馆威客网站的建站目标总结为如下方面:激励参考咨询馆员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让广大读者加入到图书馆威客的行列,成为图书馆的准参考咨询员,增加读者的归属感;建立参考咨询知识库,避免简单重复劳动,提高咨询效率;建立咨询者个性库,提供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笔者以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可采用积分型的知识定制式和知识陈列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4.2 图书馆威客的潜在用户及用户需求分析

图书馆潜在用户的特征决定了图书馆威客的特色,用户的需求直接影响威客的使用效果,只有贴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威客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并激发用户持续使用的热情。图书馆威客的潜在用户包括图书馆的所有读者和全体馆员,他们既是提问者也是问题的解答者。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特征,可将其分为两个用户群:专家用户和一般用户。专家用户主要解答较专业的复杂提问、提供质量较高的知识解答,图书馆的专业参考咨询员、研究型读者以及具有较全面图书馆学和信息学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一般为此类用户;一般用户主要解答一些常识性的简单提问,主要包括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和普通读者。

4.3 图书馆威客网站的建立

图书馆威客网站应该包括检索系统、提问与报价系统、知识库系统、个性库系统、订购系统和交易系统这6个核心模块,实现信息/知识检索、咨询和悬赏的受理与、知识库管理、咨询者个性库管理、解答方案的初步评估与提交、奖励的实施等主要功能。图书馆所有的读者和工作人员都是咨询者也是解答者,咨询管理小组负责受理提问、设置积分、提问和悬赏积分以及初步筛选、提交解答方案并根据提问者的选择实现积分奖励。

利用图书馆威客开展知识定制式参考咨询服务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提问者输入提问的关键词,检索知识库,命中记录则系统调用个性库识别该提问者的咨询心理和行为特征,输出个性化结果;无命中记录则调用提问与报价系统正式受理咨询,由咨询者填写提问单,咨询管理小组设置积分,从咨询者账户中扣去相应积分;进人订购系统,咨询管理小组提问和悬赏分;进入交易系统,咨询管理小组过滤掉明显不切题的解答,将剩余的解答方案提交给咨询者,根据咨询者对解答方案的评分(满意度),选出最理想的方案,调用该解答方案提供者的数据,增加其账户的积分;最后对此次参考咨询活动过程存档,将提问及其解答新增至知识库,并分析、提取咨询者的特征存入个性库,如图1所示:

在知识产品陈列式参考咨询工作中,咨询管理小组先为知识产品预设积分,并在平台上公布,明码标价,该知识产品每被利用一次,其使用者被扣除相应积分,其出售者获得相应积分。

图书馆威客最具生命力的环节就是关于积分的设置:在办理借阅证时,根据读者等级给每位读者开设一个帐户,预存一定积分;同时给每位馆员开设账户并预存积分。图书馆威客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利用这些积分进行提问或购买知识产品。为防止出现滥用积分的现象,预存的积分需设置一定额度,他们可以通过解答他人的提问、出售自己的知识产品、投票、参加图书馆的调查活动等来增加自己的积分。图书馆定期统计积分,实施积分奖励的办法,对积分达到一定数额的读者进行读者权限升级,如增加其借书的数量或延长借书的期限等;对积分达到一定数额的图书馆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发放奖金、补贴或记人工作业绩,直接与工资待遇、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为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咨询管理小组的成员不参与该积分奖励活动,而是根据其经手完成的咨询数量来评定其工作量。

图书馆威客可挂靠在图书馆网站上,也可建立单独的信息门户专门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并与其它网站进行友情链接,具体视各图书馆的实力和实际需要而定。在运行一段时期后,应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图书馆威客网站。

4.4 提高用户对图书馆威客网站的认知度

篇2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3

关键词:教学资源平台 数字化校园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111-01

数字化校园主要是指以网络与数字化信息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优化,建立起来的集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为一体的虚拟教育环境。而数字化校园中的教学资源平台是指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以提供图片、课件、教材、案例、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方式,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所构建的虚拟网络平台。随着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建立与应用,其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学习水平等具有深刻影响,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从90年代起,我国的各大中小学校就开始大规模地兴建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网站。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班级主页博客、无纸化办公系统、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等各种的数字信息网络的构建,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并促进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1]。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完善,构建起集网络、技术、设备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当下的数字化校园以层次化、全面化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校园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与优化,使用户能够通过平台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的良好建设,以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使学校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规范地、科学地管理教学数据,并将其直接、快捷地出去。

2 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与实践

2.1 网络型多媒体管理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平台的主旨是以建设无限扩容、易于管理的资源库为目标,因此,网络型多媒体管理体系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视博网媒提供的P2P、CDN内容分布式存储以及集中管理的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积累、存储、管理、检索等等。且其采用的是分布式存储技术,可智能化地将教学资源按照区域、院系、学科、教师等进行归类并分开存储,从而使资源存储、管理更加方便、简洁、适用。采用网络型多媒体分布式存储管理技术以后,还可实现权限的明细化。

(1)注册权限。可以通过平台管理页面,掌握所有教学资源库用户的资料,并具有初始化资源库系统及审核注册用户的权限。(2)用户权限。通过设置,将用户权限进行分类,如已经注册并登录的用户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查询、浏览、上传、下载信息资源,而未注册只以游客身份访问的用户,则只能进行查询、浏览信息资源。(3)审核权限。教学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可以负责对所有学科下的教学资源进行审核与管理,管理人员也可在授权之后,由相应的教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资源进行上载、审核等方面的管理。通过能教学资源管理权限有效划分,使各自的权限与责任更加明确,相关人员均可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对平台资源进行查询、浏览、管理、审核等操作。

2.2 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软件方面。主要是是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配置、工具软件、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平台的更新与完善;(2)硬件方面。主要指信息点教学平台、计算机、电子讲台、室场、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更新[2]。通过可视化远程学习体系,利用全新的、先进的点播、直播、录播系统,建设起具有大容量、高性能的虚拟多媒体直播、视频会议室、录播教室等,以满足大规模学习的需要。尤其针对学术讲座、名师讲座、会议直播等领域的应用,在现场人数可控前提下,而实际参与人数可成级数增长。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在数字化校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教学服务[2]。

2.3 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的构建是通过从全局的角度整体考虑,通过对校园硬件、网络、软件、人员、管理、沟通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性优化而完成的。数字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平台无法实现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前提下构建的。通过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力求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化,在统一数据系统、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3]。其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作为基础,其在数学化校园中应用时,呈现出分布、异构的特点和数据密集的趋势,并通过专力数据负责与管理团队和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使教学资源库在不断扩大规模地同时又可满足资源数据的安全要求。由于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具有良好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也为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最佳的便利。

3 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校园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将更为迅速。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中,依据先进的科技,进行视频服务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教务管理、科研实验管理、学区服务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的构建。而基于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朗化[4]。其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合理使用,也将给在校师生教学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带来全新的感知。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也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拓展思维模式,改变不良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合理构建,作为培养新型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其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鸣,任平社,刘军.基于数字化校园背景下高校教学群体竞赛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2,34(34):114-116.

[2]周芬芳,宋恩光.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中州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5):52-55.

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将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而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数量庞大,而且是多渠道、多视野和多层次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材或老师为主的信息来源比,学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他们可以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材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按照他们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学习,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最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为教育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本身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而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而作为百年大计的根本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业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并已成为信息社会发展冲击的前沿。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从各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了改变了传统上的思维方式。

1 民办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高校内部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各部门的数据成为了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很弱;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不统一,师生使用很不方便,没有实现统一的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信息访问的安全级别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各个应用系统都是独立的访问入口,没有实现信息服务的集中展现和使用,师生使用很不方便;还缺少了一些全局的跨部门的应用,如全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综合校情、电子离校服务系统等。

2 民办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民办高校现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来打造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够满足高校的各项服务与应用的系统框架。通过建设这样一个长期稳定的、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框架,向全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和软件应用服务。不仅如此,这个系统应用框架还要考虑到高校目前各种实际的应用需求和未来的发展以及项目的整体成本。因此一定要用领先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使用市场上已经成熟的主流技术以符合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要创建出一个虚拟的大学空间,最终实现跨地区式的远程教学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建设是信息资源和服务,是为了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和科研以及校园综合管理,创建出一个虚拟的大学空间和数字化式生活空间,最终能够实现学习、教学和科研以及校园综合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远程化,向学校的跨地区式的远程教学和管理提供一个坚实地基础性保障。

二要使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数字化,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各种各类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使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拥有管理资源,能够集中集体的智力智慧,便于明确决策目标,论证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按照“顶层设计”的理念,统一数据标准、应用数据共享、系统集成、硬件集群、一站式服务,期望能够实现:

(1)为教学科研和各种生活管理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实现规范的高效管理。

(2)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

(3)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服务。

(4)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总体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建立在学院现有的校园网络的基础之上,一个以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以服务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生活为目的,覆盖全院的全方位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总体框架的设计要有利于学校现有系统的整合和以后系统的扩展,在软硬件的建设上都能够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学校数字化校园将按照校园管理中心、校园资源中心和校园服务中心三大中心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将完成学校信息系统的整合,主要包括数据应用的集成、业务流程的集成与重组、统一身份及身份验证集成、应用界面的集成。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框架包括如下方面:

(1)基础设施层:是数字化校园软硬件支撑系统,包括网络资源、硬件服务器、存储、支撑软件等。

(2)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基础平台:包括统一信息资源中心平台、统一身份验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公共通讯平台等。

(3)应用系统层:是面向学校各部处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面向师生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具体如下:

1)管理中心包括学校现有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

2)资源中心是指整个学校的各类资源库、资源库的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各类数字出版产品及数字期刊等数字资源;

3)服务中心是指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和人工服务,包括管理中心、资源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务,认证服务,邮件、短信、即时消息等通讯服务,一卡通服务,软硬件运维服务等。

(4)信息服务层: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员、教师、学生提供各种个人业务操作服务、查询、报表、统计分析、决策等,还可以根据系统数据得到数据填报、提醒、报警等一站式信息服务。

(5)信息安全体系: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

(6)信息标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4 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设计

基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设计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适合于学校的SOA技术标准,已经存在于校内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都应该遵循该技术标准,进行组件化建设,以实现各系统的松散型、低耦合的集成,方便不同的应用系统相互调用不同的服务。

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软件模块的重复使用率提高,也可以增加软件系统的延伸和扩展,进而减少学院的投资,同时也可以降低项目的建设风险。

篇5

摘 要 处于“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的迅猛发展既带动了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环境、公众参与方式的变革,也给工会联系职工、服务职工带来了更多机遇、更多挑战。本文从研究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优势入手,对企业数字化工会建设现状进行介绍,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和改进数字化工会建设的对策,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数字化 工会 理论 实践 研究

一、数字化工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数字化工会建设是推动工会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职工队伍结构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职工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务实的趋势。

(二)数字化工会建设是工会密切联系职工的新渠道

经济新常态下,职工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字化工会建设,建立工会与基层、工会和职工之间联系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各基层工会的动态信息、职工的思想动态,将职工真实的利益诉求反映到相关领导和部门,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防止群体性上访事情发生,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工会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数字化工会建设是提升工会干部素质的现实需要

工会组织如何把握新趋势,找准工会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有效结合点,使工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服务职工群众,都离不开数字化的运用与实践。

二、神宁集团数字化工会建设情况

(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工会基础管理

围绕央企一流数字化工会创建目标,注重基层基础建O,研究制定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创建“三型五家”工会实施办法》、《创建“三型五家”工会考核细则》、《车间工会规范化建设手册》、《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工作及民情周志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通过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突出维权服务,积极推进集团、基层、车间、班组四级工会联建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创建,全力打造“安康、民主、文化、和谐、活力”五位一体职工之家。

(二)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强化数字化工会管理平台创建

为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神宁集团工会将数字化工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2013年研发了数字化工会信息平台,该平台依托和分享集团公司完善的内部局域网资源,利用一网(局域网工会网站)、一厅(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网上展厅)、一刊(《宁煤人》数字期刊)、一平台(工会业务办公平台)的媒介融合,初步形成了实体、网站、微信“三位一体”的工会数字服务平台,走出具有神宁工会特色的数字化工会建设之路。

1.业务办公平台。一是从创建“三型五家”工会出发,研究开发了涵盖组织业务、经济保障、宣传教育、女工工作、帮扶中心、协同办公6大六大业务领域的31个一级模块、77个二级模块和39个三级模块的工会业务办公信息平台。二是创新工会业务考核模式。依托工会数字化平台,采取网上查阅和集中总结讲评的方式进行年度综合评议,形成工会年度工作考核=上半年考核成绩×30%+(基层互评×20%+年终网上考核成绩×80%)×70%的工会年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化、数字化的考核,实现集团工会与基层工会的工作交流互动和数据汇总,建立工会工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工作部署平台和业绩考核平台。

2.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网上展厅。一是为更好地推广应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为职工搭建更广阔的创新交流平台,工会创建了职工经济技术网上展厅。二是制定了《神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网上展厅管理办法》,以制度强化数字化工会创建成果应用,规范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在网上展厅展示的流程和标准,确保了网上展厅所的创新成果的质量。

3.热线电话和民情周志。2013年,集团工会下发了《工作及民情周志管理办法》文件,规范了基层工会建立职工服务热线电话和工会主席民情周志,形成了热线电话工会主席周阅签、月汇总、季整理上报制度,健全了热线电话和民情记录,做到了闭环管理。2016年上半年,各级工会接访处理涉及职工利益的来访、来电、来信225案次、246人次,查民情、听民声、想民难,畅通了职工利益诉求渠道。

4.电子困难职工档案。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掌握各基层工会在平台上填报困难人员各类统计报表和困难人员档案录入、困难帮扶、大病救助、金秋助学、结对帮扶等情况,按照自治区总工会规定的困难员工标准,做到致困原因清楚,脱贫措施明确,帮扶救助到位,档案更新及时,最终达到数据精准,帮扶精准的目的。

5.微信公众号。面对职工思想多元化的进展和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集团工会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媒体,积极探索并创建“神宁工会”微信公众号,设立工会动态、劳模风采、媒体声音等多个栏目,及时展示工会工作动态、便民信息,虚心接受公众监督、吸纳职工意见和建议,打造一个工会工作者与职工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创新思维模式,锻造复合型工会人才队伍

在数字化的经济时代,信息思维素质和信息思维能力已上升为工会服务职工能力的主要要素。为此,神宁集团工会不断强化工会干部的信息思维方式,增强其信息意识,要求工会干部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掌握信息知识,加强网络安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其信息思维能力,切实把工会系统信息素质这块“短板”补上,进而全面有效提高工会服务广大职工会员的能力。目前,工会干部共计288人(专职276人,兼职74人),覆盖集团、基层、车间、班组四级工会,其信息思维素质和信息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数字化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硬件配置上,机关不存在问题,但在车间、班组工会电脑数量不足,一台电脑供好几人用,专兼职工会工作人员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录入工会信息和数据。职工人手一台更难,全员使用数字化工会系统,更好地为职工服务还需进一步努力。

2.在持续改进上,数字化工会信息平台中有很多业务需求需要完善。如组织状况统计、计划生育工作统计,特别困难职工情况统计与区总、全总数据不链接,重复工作,不能实现三级工会录入、二级工会利用、集团工会统计和导出功能,真正起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需要不断改进。部分工会干部对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认识掌握不够,对年轻职工的思想特点了解不多,微信内容的策划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工会工作的发展和职工群众的新期待。

四、新媒w环境下加强和改进数字化工会建设的对策

1.加大数字化工会投入。加大工会数字化宣传力度,要广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工会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以及工会服务职工的新举措,提高职工群众对数字化工会的知晓率和认同度。设立数字化工会建设专项经费,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服务“软件”建设。

篇6

【关键词】数字化;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3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信息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反映至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同样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于教育管理之中,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校园建设与管理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离不开科技与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偏向于视觉化和移动化,这就对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即如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数字化建设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丰富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因此,校园建设应该跟上数字化的脚步,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校园管理,借助技术的力量,增强教育效果。

一、教学数字化,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数字化的发展打破了曾经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让学生与教师身处一样的信息环境之中,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垄断者。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技术力量带动“教”与“学”的进步,在转变自身教学方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兴技术,既能够利用科技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在科技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数字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①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缺乏,且对信息技术存在畏难心理,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育的积极性,更不要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一问题在老教师身上尤为常见;②基于各种现实原因,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时,教师培训往往跟不上数字化的脚步,同时由于培训时间久,教师很难有精力投入训练之中,加剧了落后于数字化建设的情况;③部分学校已实施数字化建设,也对教师技能有所重视,但固有的教学观念导致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学生的被动地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没有改变。

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在具体实践中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之初就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能够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进行教学的结构重组与调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每周二的科研日和每周五的培训日,不断对教师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指导,并结合菜单式培训、在线培训、实践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在理论培训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技术设备,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培养一批与数字化校园相适应的科研型骨干教师。

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在网络上实时传送课件、动画等资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还能够让学生在线接收教师的课件,从而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提供平台。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特色的课件,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其他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能够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全新的数字化建设,配合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方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技能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现代智能设备及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科技使人进步,可以用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一方面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有效选择教学重点。教师应从庞杂的知识系统当中选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不断突破教学思维与障碍,让素质教育随着数字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学习数字化,切实提高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学习者只需要借助多样的网络技术与手段即可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加入技术因素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曾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说,“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教师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学生的潜能极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对信息的利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配备了相应的数字技术设备,网络也成为唾手可得的工具。但是,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难以通过数字化设备提高综合能力,那么网络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知道如何搜索信息,却不懂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因此,将数字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能力,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数字化建设中,这方面已经有了设想并积极投入实践,如建设移动课堂。移动课堂作为数字化建设的重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工具的变革,更是学习方式的突破。所谓移动课堂,是指以多样的智能终端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个性化学习环境。其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学媒介多、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好。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移动设备的利用,将个人学习、学校资源与外部资料有效整合并通过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视觉技术,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开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目的。

“玩”与“学”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这里所提到的“玩”,主要是指充满趣味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转为具体目标,然后在探究与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对于玩乐式教学,主要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选修课来实现。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提供3D黏土课、iPad基础课等,在三年级教学中提供APP软件应用、植物辨认课程等,旨在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与学习环境之时,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学习探究的权力,让课堂活起来,学习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

三、管理数字化,加强校园管理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与建设越来越繁杂,这就对校园信息的系统性管理和即时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使大量的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处理,使教学管理与校园管理同步。

在数字化建设中,可以用网络建设校务管理平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将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推动资料的传输与共享,实现校园各方面的网络化、便捷化管理。例如,建设学校资源库的过程中,可将教学管理平台、学生信息系统等资源集中于一处,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系统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与远程教育内容。同时,在资源库当中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资料与习题,既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也为学生下载资料与自主学习打好基础。随着资料的完善,资源共享不再成为难事。同时,数据的集中有助于教师以宽广的视角做出教学判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教学效率。可以说,数据所改变的不仅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改变的更是思维的方式。当数字化校园建设展开之时,教师的负担能够得以减轻,学校的行政、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建设也会趋于完善。

学校在数字化管理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相应的校园论坛、家校合作网站等手段,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远程教学的展开;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够获得与教师、学校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校园建设信息与教学情况,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作个人网站或栏目,让个性飞扬的同时,与世界取得更为实际的联系。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还要求学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调整与引导,从而实现校园建设与时俱进,让数字化建设带动学生的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一)管理体制问题。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部门一般处于附属或从属地位,有的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有的隶属于图书馆;少数独立建制的也属于弱势部门。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档案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低,话语权不大,难以有效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协同管理。而且,各职能部门或学院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即使学校统一使用校园OA系统办公,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仍然相对独立,各自封闭,不能实现一体化,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集成化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队伍结构问题。

相对而言,高校档案工作者年龄普遍偏大,成分复杂,且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实际档案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但专业研究能力不强,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较陌生,更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囿于传统的档案管理认知与偏见,高学历、有活力且对数字化、信息化娴熟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因此,当前高校档案工作队伍在年龄、性别、学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三)信息标准化问题。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规模急剧增加,且来源于校内各职能部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形式不一,从而导致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格式纷繁多样,不利于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迁移,也不利于后期的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以,当下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非标准化问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信息安全与凭证问题。

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信息给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随时可能被恶意破坏、篡改,且不容易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在异构系统环境下,各部门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格式的电子档案在移交过程中难以保持其原始文件的结构信息及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升级、转换和迁移等操作过程中,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难以确保其有效性。

(五)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蕴含着科技发明、文化创新、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潜藏着无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有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些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其产权与著作权是教师们的个人权利,应该依法得到保护。如何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宣传。

在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源。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其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更是重要而宝贵的资源。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者不仅要宣传档案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新兴资源的意识,以改变师生们传统的档案认知,使其重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管理理念与制定管理政策。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档案管理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经验管理,而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思维,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管理思维。同时,应该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意识,并制定档案管理政策保护个人信息及知识产权。在档案管理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应该无限度地开放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引进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

档案信息化人才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档案信息化人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推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重视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完善工作队伍的知识背景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应对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挑战的能力。

(四)推动档案信息标准化及其管理集成化。

合乎规范、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及其技术是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协同各归档部门统一规划和布置,对档案信息数据及其运行环境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其中应包括:压缩格式的规范化、数据交换的规范化、数据加密方式的标准化、水印技术的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化。同时,打破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将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使档案数据资源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全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化。

(五)运用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安全。

网络环境与信息系统漏洞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最突出的安全隐患,是无法回避的威胁和挑战。关于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如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评估、修复,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同时,定期排查、更新和升级相关管理软件,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

一、前言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其生产的“产品”是数据。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同时,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相对于生产制造业,具有批量小、复杂程度高、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数字化转型对不少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实验室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实验室战略、业务、研发、管理、服务、财务、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即可信任的数据,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而必须从行业整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场景。1.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尤其在推进生产、研发和贸易方面,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2.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数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领域,与检测息息相关。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疾控服务、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3.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行动协同等方面的诉求。三、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根据牵翼网2021年3月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实验室“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50.6%)、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49.4%)、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32.1%)、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22.2%)、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17.3%)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13.6%)。“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导致从源头上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技术负债”。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在这一点上,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实验室决策层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检测过程实时监控,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提高检测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实验室管理层关注无纸化,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出现超期、设备异常、耗材使用等情况及时预警;绩效管理;数据追溯等。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关注点是希望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选择扫描代替填写;借助系统帮助,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出错;与使用的其他系统,如OA、财务实现集成;实验室的IT人员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度可用;保障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经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此外,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此时,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优秀的定制化咨询,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项,有针对性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同时,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够为实验室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阵痛加以疏导,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四、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推荐路径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实验室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局部先行、管理预期、持续推进”的策略,从某些环节(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开始,充分建立内部信心,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提升转型成功率。1.总体规划。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数字化转型更应关注提升效率、服务体验、控制风险、客户管理、优化决策等方面,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形成新的业务价值。在摸家底阶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以完成包括业务流、质量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最终,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2.局部先行。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渐进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对于样品批量大、流转周期短、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应当考虑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伪手段。对于样品批量少、流转周期长、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场景不同,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持续推进,避免多头需求,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3.管理预期。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但决不是推倒重来。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出错率上升,反而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4.持续推进。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事实上,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对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转型首先“转心”,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才能驱动业务创新,完成变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认证协会.数字化实验室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认证协会,2020:2

[2]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3

[3]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1

篇9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纸媒;人力资源;策略

风光一时的报纸行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报纸在营销、传播、受众、收入等方面均进入瓶颈期,新媒体给传统报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从整个行业来看,报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当前仅存一些传统“豪强”仍旧在维持其生存空间,报业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小。数字化转型是报业最佳出路,但由于缺乏科学借鉴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一、纸媒数字化转型

纸媒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其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从而使得纸媒可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纸媒数字化转型是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代背景相关的转型方式,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纸媒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新媒体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纸媒行业营业收入、市场等受到极大冲击。纸媒行业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未来媒体行业具备的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因此数字化转型是纸媒下一阶段发展必然选择。纸媒数字化转型是新媒体引导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一种市场发展模式,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首先需建立新媒体运作思维,并对传统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进行改编,从而满足数字化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运作方式重新构造其信息采集方式,建立专属数字化平台。不仅如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还需改变其传统营销模式,采用新媒体营销模式推销自己。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纸媒人力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转型需求,基于此需要实施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纸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纸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缺位

人力资源规划意义在于保证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人员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数字换转型期所必须具备的,转型过程中会存在部门转换、新部门成立、旧部门取消等情况,组织架构处于实时变动中,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转型期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众多纸媒并未将实际与理念相结合,转型过程持续展开,却未对内部人员组织架构进行有效规划,也未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即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在技术、产品、金融等方面岗位人才分配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较多时候均是按需分配,按量配人。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随意,忽视人才对纸媒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长久效益。该种方式也会对纸媒数字化转型造成阻碍,一定程度上延长纸媒数字化转型周期。

2.技术、采编、运营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稀缺

纸媒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媒体创业,在此过程中促使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思维等方面发生改变。转型过程中涉及新媒体部门的成立,在此基础上会确立各工作岗位需求人才数量、类型。结合现有人才情况便可确定纸媒内部现有人才数量及种类是否可满足实际需求,在人才类型不符或数量不足情况下便会进行人才招聘工作。纸媒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类型人才支持,转型期会面临各种波动,只有在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下才能有效面对这些问题。纸媒传统人力资源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从纸媒新媒体转型来看其招聘与实际人才需求无法有效衔接,问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并未形成组织战略意识,由此导致技术、采编、运营等方面新媒体类型人才较为匮乏。

3.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尚未确立

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中需要新创意及科学的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动员所有人员为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流程再造提供有效建议,提升员工改革积极性。采用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可根据员工在改革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其相应绩效,并采取公平竞争策略,促进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内部良性竞争。当前大多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并未建立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基于岗位变动较大,很多管理人员不愿意在变动中建立体系,这种思想进一步束缚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新媒体转型。4.数字媒体人才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组织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此时其内部人才均为其转型做出贡献。从本质上来说对内部人才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纸媒数字化转型成败。转型期人才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所顾忌,纸媒只有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对纸媒数字化转型有积极意义。当前纸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未跟上现代化企业管理步伐,职业生涯规划一片空白,众多纸媒高层管理人员并未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思考。

三、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

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建立于人才储备理念上,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委托人才中心帮助寻找对其自身转型具有一定帮助的高级人才,另可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掘具有跨界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强的媒体人,并提出聘用意向。在行业内部与各种媒体人交流,建立属于自身的人才储备库,并在需要时将人才笼络过来。通过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可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冗余,有助于应对数字化媒体转型各种波动,保证人才需求处于动态平衡,避免转型期各种不确定性。

2.动态薪酬计划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薪酬与激励管理

动态薪酬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薪资和激励薪资两部分,其中基础薪资与传统纸媒薪资相当,该部分为维持员工正常工作基本报酬,并保证薪资公平性。激励薪资主要为建立纸媒转型期内部公平竞争而设立的,主要给做出突出贡献或提出良好转型建议的人员。此外还可根据纸媒转型期实际损益给予员工一定分成,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有效结合实现动态薪酬计划。通过动态薪酬计划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为纸媒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3.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

纸媒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创新能力,其内部扁平化组织强调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实现创新。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组织文化,推进其内部公平、竞争、宽松、信任、上进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内部展开有效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凝聚力。为员工创造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基本平台,促进纸媒转型过程内部良好氛围。

4.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贡献程度以及明确其未来发展,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新媒体运作思维与数字技能的培训,并建立数字媒体人才职业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便可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纸媒也可根据员工发展方向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纸媒成功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员工成长,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动态薪酬计划、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几个方面入手,促进纸媒和员工共同成长。

作者:赵玲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张立伟.纸媒数字化转型路线图[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3(6):8-11

篇10

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版逐渐开始转型、升级、变革、融合,“融合出版”这一理论概念被提出,在技g发展和出版实务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版发展的各个环节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出版传播媒介最终会归于数字化。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顺应了我国出版的发展,是我国出版实务的创新和发展。

“融合出版”概述

“融合出版”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产生的新兴出版现象,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融合的重要模式。“融合出版”是从技术方面对当前出版融合发展现象和趋势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出版融合的发展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内容,为出版规制、产业、组织的合理安排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载体、发展渠道和终端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出线上、线下等新兴出版模式。传统出版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构建出数字化出版平台,例如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内容放在数字化学术平台上,目前已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各类学术期刊,是国内最早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在互联网学术出版领域已趋向垄断性方向发展。在新兴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拓展了中国融合出版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当当网、京东网等将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销售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基于“融合出版”的新兴商业模式

数字化出版平台。出版业的平台主要分为内容生产、管理支撑平台及数字化投放平台,这些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没有数字出版支撑平台的支持,不可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数字出版平台是在出版融合发展趋势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商业模式,由平台、内容和渠道三个方面构成。在出版实务方面,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出版规制的主要倡导模式,是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纷纷投资开发数字出版平台,在国内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万方数据出版平台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学术出版企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是教育出版的新兴模式,此类出版将在线开放网络课程作为数字出版平台。我国出版界主要采用项目制作运作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姿态性融合”等不良现象,没有在本质上实施数字出版,因此应采取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

社会化阅读平台。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成熟,以读者为核心,具有互动性的社会化阅读逐渐兴起,在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构架上,增加了关系要素,形成社交与内容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内容为主体的出版平台构架方式,增加了用户主体构建,形成数字化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例如我国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是数字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发展而成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阅读公众号、朋友圈等已经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既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又提供用户之间关系的拓展。

网络书店。以线上、线下为特征的新兴出版商业模式逐渐发展并完善,网上书店是此类出版商业模式的典型。例如当当网上书店、京东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这些网络书店在线上为读者提供免费在线试读等体验,读者满意后可以在线上购买或在线下实体书店都买,将图书的点击率转化为购买率;网上书店还提供电子图书销售,价格比纸质图书低,是纸质图书的促销手段;网上书店销售或赠送图书配套影像、讲座视频等相关商品,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出版模式融合各类媒介,促进网上书店、专业网站、社交网络、实体书店等之间的融合,例如百度百科、豆瓣读书小组、微信阅读推送等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站外和站内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构筑起立体化信息网络。

在“融合出版”理论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呈现出并存和融合发展的趋势。首先,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数字阅读群体逐渐兴起,数字出版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传统出版自身要不断进行变革,利用新技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立足自身特色的出版资源,合理运用互联网、云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完成出版数字化的转型和升级。其次,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会形成相互并存的发展布局,二者的融合需要核心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其关键是互联网平台思维。

篇11

数字化技术为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便利,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本身的应用特征,以及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的传承保护而带来的仿真、鉴别等多重功能需求,决定了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和存储工作,而是多种工作的统筹协作。简单而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要从信息要求、数字化功能、数字化标准、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来全面推进。

关键词: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可谓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建筑信息复杂,建筑数据标准不一,相应地,民族文化遗产的信息管理和维护工作就较为复杂繁琐。另外,民族建筑遗产不仅是民族建筑技术要素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全面真实是其内容信息的基本要求。各种原因使得近年来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迟滞不前,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社会对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迫切需求。数字化技术具有快捷、便利、超大容量、互动等多种功能,它不仅使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海量信息的搜集和存储具有了可行性,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遗产在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及时更新和互动等方面更加便利,因此,在现代测绘与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并成为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趋势。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时代的开启,学术领域开始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传承保护中的应用,但是对于数字化保护问题还缺乏整体的分析和梳理,本文便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明确数字化保护思路,推进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良性发展。

一、全面真实是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要求

建筑与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多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族建筑,且伴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民族建筑也在不断改造创新,不同建筑中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1]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包括建筑要素、文化内涵、历史信息、基本信息等多方面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有限,之前的民族建筑研究多采取文字记载和图片记录的方式来进行,在有限的空间内和缺乏技术支撑的情况下,有关民族建筑的保护性研究往往集中于不同视角下民族建筑要素、建筑变迁等方面的信息记载,这使得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做到真实全面,制约民族建筑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和全面地传承下来,影响了民族建筑的信息保存和信息开发利用。民族建筑是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真实地记录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信息是数字化保护的基本要求。根据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信息指向不同,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即基础层面、技术层面、意识层面、发展层面,每个层面所对应的内容各有不同。首先是基础层面。少数民族分布于国内的不同地区,如西北少数民族、东北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等,在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所居住的环境条件各有不同,或高原,或草原,或山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应着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为建筑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各有不同,因此,少数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对于建筑的认知必然不能脱离其地理环境来进行。其次是技术层面。由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建筑也在互相借鉴,但是在整体上,少数民族建筑在大体上仍然保持一定的民族特征,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布局、建筑构件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建筑要素也是民族建筑的主体要素,在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必须对以上各种建筑要素进行详细统计和整理,这也是民族建筑和其他建筑形式在外观方面的区别所在。再次是意识层面。民族建筑是民族民众的创造,是民众的意识产物,和民族生活密切相关,在民族建筑中蕴含着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观等意识文化,并和民族民众的生存方式和行为习惯保持一致,如由于对火的崇拜,怒江傈僳族民居中必然有火塘,且火塘周围不许放置不洁净之物,民族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味着其在数字化保护中必然要把其中的文化因素一并包括在内。最后,在民族物质基础的发展上,以及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民族建筑也在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民族建筑有不同的特征,特定时期的民族建筑具有当时历史时期的烙印,民族建筑的发展和变革也是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时,不能忽略了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变革记录。[2]

二、功能多样是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特定需求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保留现有的建筑历史文化信息,使其不至于因城市规划建设而消失,使其作为历史的见证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可利用性,民族建筑可以提供历史信息以供历史研究之用,同时,民族建筑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借鉴等等。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多种可利用价值意味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并不是把众多信息储存于数据库中束之高阁,而需要根据各种现实需求在数字化路径下,进行功能的多样化设定。[3]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现实利用来看,分类存储、信息检索提取、分析、虚拟、交互等功能都是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功能。从分类存储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建筑,由于功能划分不同,多数民族的建筑不仅仅限定于同一种形式,如民居建筑和公共文化建筑等,因此,在数字化路径中,首先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使得各种建筑文化信息各归其位,只有这样,庞大的信息量才不至于杂乱无章。从信息检索提取来看,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保护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资源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民族或历史研究提供有效支持。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据库也是有兴趣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民众了解民族的一扇窗口,出于各种目的,对相关文化信息的检索必不可少,由此,数字化保护必然要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才能满足以上需求。从数据分析来看,建筑中蕴含力学、美学等文化信息,不同民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内在的不同数据所带来的,要从横向上对各种民族建筑进行类比,或者是对同一民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就需要数字化建设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横向的多方向数据整合分析。[4]从虚拟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且地理条件较为不便,这些客观条件制约了更多人前去了解民族建筑。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民族建筑也在不断消亡,因此,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在数字化空间内虚拟呈现,加强民众的感官真实体验。从交互功能来看,单纯的静态的展示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数据库建设的需求,只有互动才能调动个体对民族建筑的兴趣,因此,增加互动功能,可以使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满足更多方面的需求。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际是民族建筑在虚拟空间的数字呈现,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克服实际空间内民族建筑对各方面需求的不能满足问题,同时还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更多功能,以便使数字化保护的路径更加便利和实际。结合以上问题,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需要结合各种功能需求进行功能多样化设定。

三、统一标准是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前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建筑的相关信息包括多个方面,在基础信息和历史变革等方面都有相对应的历史记录和行政区划为依据,因此,在这些方面的信息往往不会产生误解或分歧,但是对于民族建筑的建筑要素来说,在这一方面并无可靠的标准为依据。从建筑本身来看,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不同的特色,吊脚楼、风雨楼、清真寺、蒙古包、土掌房等等各种民族建筑在功能、形状、材质各有差异,其中的建筑构件也多有不同,此民族建筑的建筑构件在其他民族建筑上可能没有对应的构件,另外,也有相同建筑构件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各种差异和特色使得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在信息描述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数字化技术而言,要对庞大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信息在同一个系统内进行输入管理,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标准,以统一的信息格式来进行描述,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输入和整理时有一个可靠的依据,避免信息的误解或者信息描述的含糊不清。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及数字化特征来看,相关文化信息数字化的统一标准主要是指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信息格式、建筑构件的统一化称呼、统一的语言等。统一的计量单位是指民族建筑的各种长度或数据计量采用统一的单位,避免各种数据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互相换算带来的信息混淆。虽然每个民族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其设计方案、尺寸度量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在文化遗产信息测量或扫描时,需要以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以便于数字化系统的整体管理。从统一的信息格式来看,从各民族不同风格的建筑来看,多数民族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差别极大,因此,在建筑结构的横向或纵向剖析上,便存在着不同建筑的信息并不对等或一致,但是从数字化技术本身的特性而言,只有采取统一的信息格式,才能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因此,在对建筑进行信息描述时,需要采取统一的信息格式才能满足数据语言的整合需求。从建筑构件的统一化称呼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不同,每个地区对于建筑的不同构件的称呼也各有不同,这样较为杂乱的称呼往往会使数据信息难以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也不利于受众的理解,因此,在对不同民族建筑构件进行描述时,要尽量按照统一化的名称来进行称呼,以便受众理解。其次,在统一语言方面,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因此,按照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建筑信息也顺理成章,但是从利用角度来看,民族语言多为民族民众所理解,外部民众对于众多的民族语言并不能完全理解。从推广的角度来看,对于民族建筑信息的输入适合以统一的语言来进行输入整理,统一语言描述、民族语言注解的模式可以解决数字化建设中的语言隔阂问题。

四、科学管理是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保障

从民族建筑信息本身来看,民族众多,民族建筑式样各异,建筑本身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公共建筑,不同建筑有着不同的历史变迁,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时代信息。从建筑本身的信息情况来看,每种民族建筑都有不同的结构和布局,不同建筑的描述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实测数据、模型数据、属性数据、图片数据等来自各方面的建筑信息数据形成了浩若烟海的信息量。从数字化本身来看,数字化建设包括信息的采集、压缩、更新、整理和分析等过程,在功能设定上有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权限,进行数据维护。虽然每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由于每个环节面对的都是庞大的信息量,因此,数字化的数据追加、提取或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是极为繁重的工作量。[5]要使众多的信息在数字化空间内有序管理,并使数字化复杂的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支持,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科学管理便尤为必要。从管理方向来看,主要分为内容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模块,从信息内容上来看,涉及到历史、民族、民俗多个领域,对于信息内容的整理完善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根据数字化化建设的工作分工,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技术方向的管理则主要是指硬件管理及应用系统的管理。从管理对象来看,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分为人员管理和系统管理两个模块。人员职责分工、权限划分、工作监督是人员管理的主要方向,系统管理主要指系统维护、更新、升级等问题,信息处理、技术支持、人员职责分工等诸多事宜意味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对于相关管理工作的展开需要基于以上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向的综合来进行。首先是科学的思维。民族建筑遗产和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是在先进技术手段支持下进行的传承保护活动,不仅需要考虑到现实推进中的资金来源、系统设置等问题,还需要从长远视角来看,使数字化保护具有发展思维,使现阶段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尽可能满足未来的各项发展需求,因此,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展开需要科学的清醒的思维,这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其次是科学的分工。民族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牵涉到多个民族、多个学科、多种工作,因此,对于相关工作的合理分工,是具体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最后是科学的制度。民族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一方面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信息内容的管理包括采集、整理、输入、分析等多个环节,工作繁杂;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技术发展对技术方面进行更新,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各个方面的工作环环相扣,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才能为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五、结语

数字化技术为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民族建筑信息的采集、管理、存储及其他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好的帮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将有效推进民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修复、鉴别等工作。另外,数字化技术的参与也意味着民族建筑遗产保护需要面对因数字化结合而衍生的系统运作、人员分工、信息维护等各种问题,因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谓是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只有对相关工作的全面推进才能使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促进民族建筑遗产的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刘亚美.乡土建筑保护理论的梳理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2]郭凌,王志章.空间生产语境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失忆及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2).

[3]屠飞鹏.探析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4]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12

一、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信息资源数字化

1、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首要环节

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当前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的基础、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数据来源以馆藏档案、电子文件为主。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如果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库,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档案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后期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就无从谈起,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至于档案的智能化服务则形同虚设,纸上谈兵。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一是解决传统档案的存储问题,二是档案馆创建自身网络平台,使有效意义的动态链接成为可能,三是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利用。所以说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实质是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的变换,为其后网上资源共享打下坚实有效的物质基础。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在档案信息数字化方面,目前所做到的仅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非全面意义上的数字化,在记录方式、载体形式上没有实质上的改进。

2、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必须具有“三性”

第一、科学性。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决不是单纯的档案信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是目录检索数字化与档案全文数字化之和。这就提出在规模庞大的档案资源中,对数字化是全部数字化还是有选择、区分的数字化。如选前者,对于继承和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肯定是最完美的,但也有美中不足。由于档案鉴定工作长期滞后,使馆藏中存在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并未销毁的档案。再者,各档案馆往往具有共性意义的档案资源,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普发性文件等。如果将它们全部数字化,不仅会加重馆藏负荷,也会增加管理和维护的负担,更是资金的浪费。因此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应具科学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筛选,确定数字化范围。对档案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优先对具有本馆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档案,用户急需或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对此,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的管理类文件就做到了档案与资料的区分;石化系统文件与非石化系统文件的区分;本企业文件与普发性文件的区分等等。

第二、系统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时,只有系统地、连续地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无论是对档案的来源,还是档案内容的内在逻辑,又或不同档案的关联性等等,都应保持档案信息外在的连贯、完整与内在的有机联系。另外,还包括保持数字化软硬件的系统性。即软硬件的配置、数据库标准等在数字化阶段保持一致性,保证数字化技术、软硬件的可继承性,从而确保数字化系统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性。

第三、特色性。当每个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完成,进入网络后,它只是网络中的一个数据库,一个节点。为了避免信息的重复,各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必须各具特色。特色也是档案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的课题或项目加以攻关,进行开发、研究,最终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如同一个有差别的市场,有利于竞争,同样有利于产生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为实现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辟道路。

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要高科技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在工作条件上必须有高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化档案不是在传统档案系统内部产生的。它的显著特点是对技术的依赖性。如果没有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将成为海市蜃楼。由此可见它是完全依赖现代通讯网络基础进行管理与工作,从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据存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快捷智能化。

1、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支持

主要依靠模数转化技术,即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这有赖于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之所以能够解决档案存储的问题,那是有赖于海量存储系统,因而海量存储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主要是光盘与缩微手段。数据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它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和利用的重要技术。它能进行资源的有效组织使之有序化便于人们的利用。

2、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还必须依赖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一环节要靠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有效支持,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因此,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不仅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必须条件,也是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扬子石化公司的内部局域网平台为我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创造了可行性的前提。鉴于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所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不过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未必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要借助网络的升级,使来自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3、数字档案的安全

为了保障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保密性及网络的安全,同样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

三、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的知识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科技支持下的数字化档案馆,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来取代。知识管理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将给数字档案馆建设以重要的启迪作用。

1、从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知识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的新发展

人们对档案的管理从档案的实体管理到档案的信息管理,即侧重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侧重对档案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前两种管理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就目前现状,我们要完成的就是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收集整理、检索分类、存贮、传播和使用,但它忽略了人力资源及其主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不仅涵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内容,更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深化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对档案信息的处理转变为对知识的识别、挖掘和重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挖掘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知识的创造、存贮、分配、应用。知识组织、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数字化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档案信息利用的共享化。因而此时用户不再担忧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程度,而是如何从繁杂的档案信息资源中迅速提取自身所需的知识。知识管理要求的知识组织与应用,正是在档案信息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挖掘、精简、提取并发现隐含在档案信息中的潜在知识,最终对它们分析、归纳、整合并形象的予以表达,完成知识挖掘。这正好解决用户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数字档案馆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组织与开发,同样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扬子档案馆从创建开始历经几代管理层的交替变更,在管理模式上也有不断地探讨和实践,从最早的实体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管理方式不断简化,档案的服务利用功能也达到进一步的完善。

篇13

我国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等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回顾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的发展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搭建数字化档案安全思想框架,而且有利于从实践上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水平。在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初期,我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主要侧重于对于档案实体的安全保护。重实体、轻信息的安全思想来源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状况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现实,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经历了较为缓慢的过程,办公自动化更是需要资金、人才、制度等多方面的投入之后才逐步实现。因此,数字化档案在初期只是作为传统纸质档案的副本和补充而存在。在管理制度上,鉴于传统档案存在形态和现代数字档案并存的状况,国家制订了兼顾新旧两种管理模式的相关行业标准,即“双套制”档案管理模式,可谓档案管理的“双保险”。这些规定和标准对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和保存都是按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环节都是按照传统纸质档案的标准进行,只是在格式和载体上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这种固守传统档案安全思想的弊端显而易见,无法体现出数字化档案的本质,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安全的要求。模仿传统档案管理的做法表面上体现出因循守旧的依赖心理,深层来说是不接受、不认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立场,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对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尝试和探索,不能快速有效地建立起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思想上的落后直接影响到管理制度的改进和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尤其是管理制度上的“双套制”为数字化档案的合法化设置了一定障碍,行业内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等仍保持怀疑态度。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数字化档案的认识逐步深入,档案信息成为档案安全管理的重点,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被当成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数字化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基本区别在于储存环境和存储原理的不同,即档案信息存在方式的差异。信息存在方式的差异要求档案安全管理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进行,围绕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建立、传播、储存等数字化周期进行,这样才能符合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化本质。根据计算机技术安全特点,信息化档案安全要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即保证信息与原始信息完全一致,承载档案信息的电子设备安全可靠,数字化档案文件信息完整无缺,也就是说数字化信息必须从头到尾地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数字化档案安全的全程管理还涉及风险管理这一新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档案信息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风险,主要通过数字化档案的风险识别、等级和评估等实现对电子文件的风险监控。风险控制的思想介入到档案信息管理中,就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全面整理和集中保存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全面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档案信息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这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被提上议事日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安全已经对各国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提出了重要挑战,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涉及信息安全问题,档案信息也不例外。从各国保卫各自信息安全的经验来说,从国家战略角度审视档案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从技术上来说,由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数字化档案信息上面临很大的技术难题,信息安全领域中频繁发生的泄密事件为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研发和制定相关技术和制度,来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档案信息安全危机。从国家政策来说,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国家安全信息保障问题,并在2003年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包括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可以说,档案信息安全思想在国家信息安全思想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在思想认识上逐步深入,在实践措施上逐步完善。从以上我国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认识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相比,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起步晚、基础薄,为了发挥数字化档案的价值必须进行开放和利用,这就涉及多个环节的安全问题。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更新技术问题,而是要受到很多制约,包括顶层设计、专业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多个方面。顶层设计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不够科学、系统,缺乏宏观、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还没有形成独立、专业的系统,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很高的行政化色彩。在整个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中,能够体现数字化、专业化的内容相对单一,很多地方仅仅是增加了技术人员和操作岗位,而不是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业需要加以设置。因此,数字化档案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很大提升,技术上的先进性和便利性被制度的落后和僵化所掩盖。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数字化档案管理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分段式、分散式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统一和规范格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升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和统筹将受到很大制约,人为的隔阂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影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而档案信息具有自己特殊性,各级档案部门在权限上也不一样,很难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统一和管理。由于缺乏宏观的协调统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微观生存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即使能够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推广;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地方即使有提升自身的需要和诉求,也很难靠自身的努力完成。“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业人才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档案信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来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档案专业,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只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常识,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管理技能。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传统纸质管理阶段,认为传统的经验就能完全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这种思想阻碍了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及时更新,这是造成很多数字化档案信息泄密、损坏和丢失等问题的根源。与此同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剧增、多元、混杂的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档案信息的保护、传播和利用等都将面临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采取新的思维方式,挖掘出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由原来的管理向服务转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要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还很困难。法律法规方面,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档案管理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相关领域的硬件和软件更新日新月异,对档案信息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等却显得缓慢,这其中既有法律领域自身的特点决定,又有思想意识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的原因。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上主要依赖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来制约和引导,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还非常缺乏,这就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法律空白,不能有效地阻止和防范不法之徒的破坏、窃取,不能有效打击信息犯罪和档案案件。尤其是数字化信息档案在存在形态上容易造成相关犯罪证据的获取、求证,不仅容易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而且还可能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电子设备和软件支持方面,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数字化档案信息保存、传播和利用的完整体系。受制于资金、制度和组织等因素,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仍然借助于传统的设备和技术,基本上靠经验和既有条件去开展档案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欠缺、丢失,因为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电子状态下存在各种新的安全问题。无论是计算机设备,还是网络技术,都存在各种漏洞,都需要进行加密、备份等安全处理措施。如果缺乏应有的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数字化档案信息很容易暴露在黑客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危机之下,造成无法挽回的信息损失。总之,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困难和挑战,有关部门和学界都在密切关注和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从不同层面改善和推进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策略

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操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时代对档案信息的安全要求。在微观层面,要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全部环节入手,查找造成数字化信息危险的各种缺陷和漏洞,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从权威、全局的角度做好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建设的总体规划。从现在的管理制度来说,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影响最大的包括政府部门的五年规划、相关领域(信息、网络等)的行业规划和自身建设规划等自上而下的规划和管理,这些规划涉及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部门的协调和组织。尤其是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的等级设置、风险控制、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等,这既符合现有信息安全建设的一般规定,又要体现档案信息安全的特殊性。

其次,从法律法规角度规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为信息化时代的档案信息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不断深入,全社会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也在提高。要站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立场和视野,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问题,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档案信息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既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又能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开放、开发和利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完整、真实和有效。加强信息化安全执法力度,合理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有意窃取、丢失和损坏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依法追究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对信息化犯罪形成震慑,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

再次,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安全等级。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条件研发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软件,配置信息安全所需的设备,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研讨,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档案管理科研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操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风险控制要从管理系统设计开始,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加强管理,制定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档案安全操作要求制定工作评价标准,缩减和优化操作规程,避免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复建设和无效劳动,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建立行业标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要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更新和反馈行业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安全管理经验,总结和提炼具有时代精神的术语、等级、权限等信息安全数据库,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事故案例库,推动建设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篇14

[关键词]档案数字 管理 信息

中图分类号:TU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39-01

数字时代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将带来各种各样的冲击,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对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引起重视:一、牢固树立效益观,重视档案数字化对象的前期鉴选工作;二、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目录数据库;三、重视电子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四、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数字时代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将带来各种各样的冲击,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对以下四个方面工作引起重视:一、牢固树立效益观,重视档案数字化对象的前期鉴选工作;二、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目录数据库;三、重视电子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四、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数字档案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产物,因此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适应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共同实现的,在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阶段,显现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弊端。针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弊端,建议把握几个关键的环节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本文从探讨新时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然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档案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档案业务,不断适应数字环境下档案活动的发展变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

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档案网站建设、数字档案馆)、标准规范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安全保障建设等硬、软件系统工程建设。

虽然说,今后的档案管理费由财政来买单,但是,如果现有的大量档案管理并不能产生社会效益,服务于民众和企业的需求,继续高成本维持是否有必要?

据报道,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本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流动人员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档案转递费,各地要将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此前,新华社曾报道,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保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但这笔钱怎么花,一直缺少明白账。

如今,不合理的档案费终于取消,而且取消日期也比预期提前了一年--根据2012年的《关于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规定,档案保管费“三年后自动取消”。对于多如牛毛的行政收费清理,就应当有这样的紧迫感和高效率,能早一天做到的事,就没必要再拖。

档案管理费的取消,是顺应民意之举。但档案制度的改革不能止步于此,要看到,管理费问题只是档案制度弊病的一个方面,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的今天,旧有的档案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人事档案最初是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由于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后来这一制度被当成“职业诚信记录”服务于就业,难免产生种种问题。例如,档案的不透明管理,使得公民对自己的档案中装有哪些记录一无所知,现实中,公民因为自己档案中莫名其妙出现污点记录,而四处碰壁的事情屡有发生。

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外的就业人群而言,人事档案的功能已大大弱化,由此产生大量的“弃档”、“死档”等问题,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公示首批长期失去联系的流动人员档案5700多份,仅有200多人前来认领。但对于这些“沉睡档案”,各地人才服务机构也不敢随意销毁,必须得妥善保管,导致无谓的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