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5 16:20: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篇1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编排,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为线索。每组均以“单元导语”的形式先点明单元专题,然后编排与专题相对应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单元导语”实际上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单元导读,无非就是确定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这个“点”其实就是单元学习主题,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点”是“民风民俗”,第三单元的“点”是“为人民服务”,第四单元的“点”是“理解生存,学会生存”。“单元导读课”就是为这个单元学习主题“点”服务的。而单元下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则是建立在“点”上的各条“习得方法”和“运用方法”的“线”。通过单元系统的学习、训练、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单元总结课”就是能力形成的“面”。我认为教师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质与蜘蛛织网的道理是一样的。确定单元的知识“点”也就确定了学生能力的训练点,把握了单元导语,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形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导语就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思考、读出目标,再到读出方法。

“单元整组教学”的灵魂,我认为是一个“整”字。“整”,包含编者对教材文本的整合;教师对单元整体的把握;学生对单元整体感悟以及综合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单元整组教学”整出了高度,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学生人格的高度以及文本之间整合的高度。

一 “整”出教师的教学高度

编者把类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确立一个主题,形成一个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教师便于教学省时、高效,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对整组教材、整册教材,甚至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教材的高度上审视,才会有“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要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全局的观念。这种高度来源于教师在整体上的把握和在整合上的链接。

二 “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如果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被动地接受学习,那么学生就成了学习的“奴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种激励、唤醒与鼓舞就是对学生人格最好的尊重。单元整组教学隐含着一个深度的主旨――要“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单元导读来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学生学习来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怎样学,也就是方法的习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应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而教师承担的是指引作用,是配角。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主人翁意识才能增强。如教师课堂追问语:“你读懂了什么”向“你还有什么没有弄懂?”转换。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学定教”,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篇2

一、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把握,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1.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学应该注意将教学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死板化,不能强硬地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明确,使其彰显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效果。

2.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在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已经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根据这一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从而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或重组。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来说,由于教材一般只是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经典的范例,所以其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详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姿态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对于重组来说,它主要是指教师同样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安排打散,再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编。其整编内容应该包括协调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和相应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该处理好各个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课时教学所能够达到的单元教学目标。

4.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

“导”的基本含义是引导、指导,其性质直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导读,向学生提供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概览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理清单元教学内容。导读还包括对各单元之间的教学关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把握。

5.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展望,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调解更新的过程,是真正将教学书面设计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创造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映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能够将教学设计“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准确把握教学契机。

6.反思教学效果

在完成基本的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课堂内容增量和学生学习时的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明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例如,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课后辅导,帮助其矫正自身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月是故乡明”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生字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单元学习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相应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不同的思乡之情加以体悟等。

2.单元整合

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回顾拓展活动进行重组,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后即开展回顾拓展活动,让学生对思乡的诗句加以积累,这样能够将本单元中的思乡诗文教学整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注重对教学前测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课程带入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其所了解的与思乡相关的诗和文,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4.单元导读

为了让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本文单元教学设计将单篇课文导读和单元全盘导读相结合(如图1),让学生对单元教学主题和每篇课文都有简单的了解。

5.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里就不对教学设计做赘述。

6.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38-01

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农村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效率低下问题依然存在。为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笔者组织开展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的目标体系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有效”,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确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制订明确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使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得到优化整合,才能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才能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实现有效阅读,实现学习目标。我的做法主要是:

第一,优化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期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尽力做到循序渐进。要求语文教师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内容的结合点;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开展自主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感受和领悟,获得进步与发展。

第二,优化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将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等各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合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小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优化整合各级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将其分解为总目标、年级目标、各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和课时目标等。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用来指导日常的阅读教学实践。并将各级目标都渗透到每一节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各单元的目标都能相互渗透,相互产生作用,从而保证小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得以有效实施。

二、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不舍得将时间放给学生的传统做法。采取有效方式,激励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动参与学习。我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亲身感悟进步和发展。在过去,我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太少,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了这种做法,要求自己每节课的时间必须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尽可能占到三分之二左右,最少时也必须保证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二分之一以上。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悟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二是在有限的课堂阅读时间内,我尽可能提高学生阅读训练的质量。不断强化阅读训练的针对性,并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言文字的技能性训练和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协调发挥作用。三是阅读训练要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尽可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训练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四是关注弱势群体,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阅读气氛,让阅读成为学生愉快的学习行为,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来评价。教师评价是尽可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坚持多鼓励多肯定,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增强阅读的志趣,促使学生的知识通过内化,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4

一、课前预习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我所观看到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元,能够给课堂展示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二、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 ,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和“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四、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观全局,路更宽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篇6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语文教学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为学生的发展开阔了新天地。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创建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设法把“厚”书教“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同时整合整个单元的学习资源,发现规律,发掘更大的教学价值,并以单元主题为牵引,在有序的主题挺进中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为了深化单元主题,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并让学生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课本的阅读量是肯定不够的,开展课外阅读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教学根本宗旨和“语文性”是相通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它们结合一起,想不到是那样的相得益彰、效果显著!

一、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开启智慧之门

智慧,可以说是潜藏在任何一个人生命里的一种能力和能量,她就像是一口悬挂在我们灵魂殿堂的巨大金钟,而书籍正是撞响这金钟的重锤,点燃这智慧之灯的火种。人要从蒙昧走向智慧,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而阅读是学习思考的重要手段,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开启智慧之门。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我们要求学生与书为友,与真理为友,阅读报纸,阅读杂志,阅读经典,阅读名著,从中读出思想,读出精神,读出智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发现某些单元里的课文存在着很多共性,如第四册第四组的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的主题选编的,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手做做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作。在课外阅读中,建议阅读的书目有:《爱迪生的故事》、《牛顿的故事》、《达尔文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写“读后感”、“故事会进行交流”、“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比赛查阅资料”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结识伟大的发明家,体验了智慧的成果,超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任心灵在浩瀚的思绪中飞翔。

二、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点燃亲情之火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的港湾。“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挨杖伤老”、“负米养亲”、、、、、、这拳拳的赤子之心,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第二册第二组《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阳光》、《月亮的心愿》这组课文,它们体裁不同,题材多样,是进行情感教育、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良好依托。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悟理解,懂得亲情的重要。为了让学生点燃亲情的火把,,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围绕本单元体验家庭生活、感悟亲情的主题,学生阅读背诵了关于亲情的诗歌、故事,如:《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孔融让梨》、《探母》、《奶奶的白发》;还让学生听故事《乌鸦反哺》,念童谣《大乌鸦》,还进行了“心怀感恩,体验亲情”的片段小写。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资料,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就容易读进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激发起热爱阅读的积极情感。阅读让学生做到动其心,正其念;阅读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学会感恩父母,以此点燃亲情之火。

三、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细品人间真情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如第七册第六组要学习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间真情。这组教材内容有较强的互补性、连贯性,它们都是以“真情”为线索,以生活为载体,以求在阅读、理解、运用中感受真情,表达真情、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落实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开展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如让学生入情品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个苹果》。阅读心理告诉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先将语言文字具体内化为可感形象,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学生们在读书中明理,在书海中得到熏陶、受到浸润、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获得思想启迪。长此以往,浸润在这“润物细无声”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不到提高吗?

四、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篇7

关键词: 主题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学习

主题阅读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开展的课外阅读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主题阅读概述

主题阅读就是通过明确的阅读主题,围绕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开展的阅读活动。主题阅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初通过对文章关键词进行提取的静态形式开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根据课堂具体内容开展的动态形式。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书本、同学及教师的沟通自主选择阅读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主题阅读,在进行主题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开放性的基础原则,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具体方法

1.整合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基础材料,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发展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特定主题的设定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如教师在教授《称象》一文的时候,可以把曹冲作为阅读的主题,通过对其相关资料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单元主题,开展主题阅读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单元主题作为阅读主题,通过对相同类别的文章进行总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思路。如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人教版六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单位,开展课外名著的主题阅读活动。例如通过“名著世界”的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借阅等形式进行名著阅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名著进行总结,表达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感受,自己最喜欢哪本名著、哪个作者等,通过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3.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过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等方法,点明主题,提高学生的感染能力。例如在教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具体状况、倾斜角度等实际状况,通过将其图片悬挂在教室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通过视频播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了解这一物理现象。这种情景带入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

4.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主题阅读内涵的理解能力。主题阅读主要是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内涵。教师在实际阅读课堂中,要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如在进行《触摸春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与感受,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深切地感觉到盲童的内心情感。

5.根据生活情景,设置阅读主题。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资源与生活案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我国传统民俗、假日等生活元素开展主题阅读。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端午”主题阅读,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追根溯源,了解其历史知识、关键人物、相关诗词及端午民俗等,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得出端午节的关键人物是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屈原著有《离骚》等经典诗词等相关知识。这样具有民族性质的主题阅读间接地起到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为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主体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知识累积程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主题阅读模式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浓重的民族精神、高质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手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琳.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想[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10):12.13.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遇到过很多学生,有的学生很调皮,也有的学生很听话,也很贴心,但不管怎样,在教师的眼里也是孩子,都是可爱调皮的孩子。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注意观察他们在课上和课下的表现,并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教学。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融入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一般会在课前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的思想都集中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到《风筝》一课的时候,我会专门抽出半节的时间,带着学生亲手做风筝,让学生体验做风筝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风筝的时候,我会将学生分组,几个学生一起做风筝,我也会帮着学生一起做风筝,让学生在风筝上描绘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样学生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更加有兴趣。与此同时,拉近了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等学生做好风筝的时候,再让学生拿出课本,让学生读课文。有条件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带着学生去野外或者广场放风筝,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加相信教师,也让学生更愿意学习该教师的课程。在学校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如果喜欢教师,也会很愿意上这个教师的课程,这个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会很好。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学形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动,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游戏和辩论赛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例如,在讲到《和时间赛跑》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组,给每组的学生进行观点分配,让学生去找相应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小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听话,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比较上心,他们会尽全力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资料,从而完成任务。当学生进行辩论赛的时候,教师要制订相应的计分规则,学生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可以根据计分规则进行适当的分数加减,这样学生在辩论赛的时候就能够全力以赴。当辩论赛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鼓励,并且对所有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有所认同,心里充满关爱。最后,教师要能够将课程内容导出来,让学生能够学会其中的描述,包括一些字词句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关字词句的用法,也让学生领会到时间对学生的珍贵,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同时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明白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清晰

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学形式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学内容也很重要,将语文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读写训练的要求,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学习中,作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文除了要用到大量的词汇,也要用到一些优美的语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有重点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在阅读中,要将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文章的整体感更强。在语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前面单元基本上是后面章节的铺垫,章节之间是相互照应的。所以在讲课中,要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重点在哪里,主次分明,这也让学生学起来比较简明。课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明白在该课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应该掌握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就会比较清晰,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会更好地运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能够合理地梳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从而更加清晰地W习,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作文写作打好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案例,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教学,为培养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主题学习”的根本任务在于除了“教”和“学”,更多的是“浸润”,让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结合实际情况,我在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力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明确主题,瞄准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起着导向作用。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提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更加集中”,这与“语文主题学习”所倡导的理念正好不谋而合。那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堂主题、集中课堂教学目标呢?

学习主题依据单元目标确定,单元目标(单元主题)依据整册目标确定,整册目标依据学段目标确定,学段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几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在本册教材学习完后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其次要明确这些能力与整册教材知识要点的对应关系,再次要整合该册教材各单元的知识主题,课前准确定位单元目标。总之,依据课标,精心解读教材,确定单元主题,明确课堂语用点,准确定位学习主题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主题学习”切忌浮光掠影,“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堂课,应把握“三个维度”和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依据课文的特点与单元训练重点,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料,彻底解决一两个阶段性问题,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例如,我们在教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负荆请罪》时,这样来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品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二是通过《史记》《将相和》《公仪休拒收礼》等课内外阅读资料的整合,帮助理解人物特点,理解故事内涵。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个涉及表达方法的问题,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

二、提炼内容,简化环节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要追寻“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境界,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秦兵R俑》《埃及金字塔》两篇课文,按常规教学至少需要五个课时才能完成,但认真研读教材后不难发现两篇课文结构相同,表达方法相似。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课时进行两课生字整合教学和朗读过关,第二课时重点精读《秦兵马俑》,引导理解本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表达方式,再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作为阅读实践,学生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既省时又高效。

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学会简化设计,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从而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做到真实、朴实、简单、高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那么,我们追求的理想中的主题学习课堂就一定会如约而至!

三、简化教法,充分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其实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语文课堂的一种沉淀,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是必需的,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应努力追求指导得精当,指导得明白,指导得科学,含英咀华,使指导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

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课上教师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一写“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相见后,彼此会说些什么,在写后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听同学的对话设计,你品味到了蔺、廉两人怎样的品质;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语言描写最能展现蔺、廉两人的性格特征。课后推荐阅读《负荆请罪》故事,这样整合四篇课文品读的指导,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实际操练了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约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整合资源,有效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上进行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篇10

[关键词]语文园地 整组教学 整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18

“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一个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巩固,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向学生生活扩展延伸。它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在整个单元内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整合教学呢?带着这一研究主题,我们成立了课题组,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为例,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了研究。一轮研究下来,我们发现“语文园地”的课堂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相反很有意思,很有研究意义。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将“语文园地”与单元整组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呢?

一、走进“园地”,了解编写意图

二年级“语文园地”,紧扣单元主题,创设了五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有四个单元有“宽带网”。第一学段教材的编排都遵循这一体例。随年级增高,教材增补其他一些内容。

(一)“我的发现”

从栏目的名称就能体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二年级“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主要安排了汉字特点以及构字规律的发现,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另外,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间联系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我的发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差异,提倡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过早地把发现结果告诉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

(二)“日积月累”

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胸藏万汇”,只有把大量的词汇熟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二年级的“日积月累”是“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栏目,增添了能凸显中华文化的、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名言等内容,是经典中的精华。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板块,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积月累”的教学,教师要帮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引导学生在复习已学字词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要求动笔的题目,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读、背的短文、儿歌,不要分析讲解;要鼓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口语交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二年级口语交际的培养目标,即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二年级教材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题:一是自然风光类,如上册园地一中的“秋游”;二是风土人情类,如下册园地三中的“夸家乡”;三是科普类,如上册园地七中的“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四是日常生活类,如上册园地四中的“应该听谁的”。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上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可以是情境式、双向互动式、讨论式、解说式等。口语交际教学还要带领孩子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展示台”

“展示台”既为学生提供不断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凭借。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展示台”,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书签、贺卡,自己写的儿歌、画的图画;《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成果、收集到的北京风景明信片以及自己的文艺才能。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二是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材就是以这些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教材展示的内容只是个例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换或补充展示内容,要把选择展示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宽带网”

“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新增的一个栏目。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与本组专题相关的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使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全册安排了四次“宽带网”,每次内容基本都有“资料补充”和“拓展要求”两大板块。资料补充主要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对这一部分只要求能阅读;拓展性要求的提出,则体现一种弹性。教学时,通常是先布置资料收集,再交流收集所得的 资料。因“宽带网”的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收集除了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布置,也可结合单元中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如果因条件所限,学生难以收集到资料,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材料,以体现“宽带网”引导探究性学习、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的初衷。

二、结合“园地”,定位整组教学目标

“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语文园地”是单元整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必须细读整组教材,不仅研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文园地”的整体,定位整组单元教学目标,并紧扣目标展开整个单元的教学。

(一)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

“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置于每个单元的最后,是作为一个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重要部分。它的编排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语言积累。“日积月累”中编排的词语、句子、名言、诗词等往往与单元的文本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应贯穿在整组课文甚至整个语文教学中,随文拓展、积少成多。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读写说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内容应更加贴近生活,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二)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例举

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第一组“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为例来说一谈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

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天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

口语交际:交流“春天里的发现”。

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等。

在细读整组课文,精选教学内容后,将本单元目标定位如下:

1.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认识“羞”“遮”等38个生字,会写会用“脱”“冻”等39个生字。

2.在识字中,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3.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继续积累词句,认识比喻句,丰富语言。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第二两课和《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产生观察春天、探究春天奥秘的兴趣,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理解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6.产生观察春天、说说春天、用笔描绘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乐于与人交流学习成果,在交流和展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春天比较熟悉。我们细读整组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好地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春天,从而能说春天、写春天。

三、前勾后连,整合“园地”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前后教学内容互相照应、融为一体。“语文园地”的教学并不一定要安排到单元教学的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前勾后联,动态安排,这也是最有效的练习方式。所谓“前勾后联”,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不同的板块内容通过一定方式与整个单元各教学内容进行前后衔接、彼此渗透、有效组合,从而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一)园地与课文之间的有机勾连

一般来说,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二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一共有四篇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是“春天里的发现”,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自己的书画作品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文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这样安排:先学第一课《找春天》,并简单阅读选学课文《春的消息》。在领略春天美景图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画画自己眼里、心中的春天。学完《古诗两首》,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或名句,学习“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这些既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学习,也为“展示台”的交流作准备。学完《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后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我会说”。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不少关于春天的信息,充分感受了春天的美好,这时肯定有想去领略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念头。这时,就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的教学和展示台的交流内容。这样,课外的学习就自然成了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给语文学习打造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同样的,《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五》《语文园地七》,也可以在单元整组考虑中,安排落实园地与课文学习的整合练习,这样的学习省时、高效。

(二)园地各板块之间的内在整合

“语文园地”不仅与本单元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密切联系,自身各板块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虽然每道题目看似独立,但是教学中还应充分挖掘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环扣一环。二年级下册园地中关于认字的内容比较多,可找准它们的联系点进行整合。如“我的发现”中识字学词的方法就会在“日积月累” 中得到巩固与运用。“口语交际”的学习可以在“日积月累”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如,《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的整合教学。

1.复习本组课文: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多么美好!在第三单元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繁华热闹)的北京城。

2.学习“日积月累”“我会读”部分《敕勒歌》:孩子们,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让咱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旅行吧!

(学习《敕勒歌》,学后欣赏 “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配乐视频)

出示欣赏前提醒:要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的具体情况,并用上这样的句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我看到了( )的( )。” (学生交流草原的景象)

3.学习“日积月累”“我会填”部分。

(1)发现规律。

明亮的( ) 绚丽多彩的( )

繁华的( ) 川流不息的( )

茂密的( ) 风光秀丽的( )

(2)延伸拓展。

①用上这样的词组来说: 的 。

②用句式:“ 有 的 ”说一句完整的话。

活动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大家交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和朋友一起继续旅行吧!

(3) 口语交际:欣赏了那么多地方的风光,咱们也来介绍我们的家乡!

(学习口语交际课《夸家乡》,引导孩子们用上自己喜欢的语句来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最基本句式:我的家乡在 ,那里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

因为有了“日积月累”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在介绍家乡时孩子们能用上“日积月累”的词语、句式侃侃而谈,并能自己扩充想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板块整合教学,互相借力,学用结合,使“语文园地”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练兵场。

四、拓展延伸,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语文园地”是对一个阶段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更是抛砖引玉,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教学时,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据,结合整组教学,设计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一学段的“语文园地”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中,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组词的不同特点。教学可从学生的名字入手,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同伴的名字,调动知识储备,并运用到课堂中。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加乐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展示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展示自我。如,教学二年级一册《语文园地二》的“查字典擂台”“开个故事会”,可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进行,引导孩子了解雷锋,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利用班队课,举行班级故事秀,讲讲身边的雷锋。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园地五要求收集气象谚语。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 “生活气象知多少”等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和家长一起拍摄的照片,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气象故事……这些,他们兴趣浓厚,课外时间都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事情,这样使园地知识和单元整组教学美丽相约。

“语文园地”是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积累、运用、拓展的重要阵地,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树立学生学习自信的重要舞台。让我们走进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园地”创建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在语文的天地里快乐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吕冬云.“语文园地”教学模式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01.

[2] 杨飞霞.小学“语文园地”常态教学基本模式[J].小学语文,2010.03.

[3] 孙晓帆.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提升的乐园[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9.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整合策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作文能力。作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讲一直是难点,尤其写作底子比较薄的学生,更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作文教学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整合意见。

一、基础知识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结构和写作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课文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从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及文章的意义。

二、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1.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是知识在人头脑中不断转化的成果,阅读是知识的输入,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加工转而将知识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因此,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的,只有前期经过不断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好词佳句及写作方法积累,可以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尤其典型名人事迹,更应该注意积累记忆,作为作文中支撑观点的材料,有利于使作文论述更全面和具有影响力。比如,在《黄果树瀑布》教学中,其中有这一句“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用来比喻瀑布飞落时的壮观景象。还有《钱塘江观潮》中作者关于涨潮时声音的描写,用词精准恰当。通过此类语句的积累,学生逐渐感受到写作的无穷魅力,并有效地将人文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加强写作训练。一般来说,教师在写作课上大部分是先规定写作要求,或命题作文,或给定材料作文,让学生思考之后下笔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束缚在给定的材料或者题目当中,很难组织成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之前搜集相关典型写作材料或者参考例文,并就其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及整体的排篇布局,使学生有整体思路,并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某一点或几点进行实践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强化写作技能记忆和训练。

三、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整合

针对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从传统注重理论知识传输而忽视学生实践转移到注重实践上来。也就是在注重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传输的同时教会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如对于初学作文的三四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通过对其写作方法的悉心指导,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写出提纲,教会学生掌握提纲基本写作思路,即从主题到题目,从题目到文章段落的划分等确定,再由教师对提纲内容批改之后由学生之间相互品评,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和立意,并强化对学生的训练,学生不会的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而学生通过不断实践具备提纲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写作文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一技能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提纲写作技巧告知学生之后,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将自己的提纲拟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彼此的互助和家长的参与等途径以实践操作提高实际写作水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当然,提纲只是写作的基本技巧,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加强写作技巧传输,更好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不断实践切实掌握写作能力,并强化应用,才能更好地从传统只注重传输而忽视实践转变过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作文批改与讲评的整合

1.批改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批改作文要以学生原来写作水平为基础,多用通俗语言,不使用难懂的抽象术语。教师写的字要清楚、端正、美观,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2.批改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对感知、回忆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有四种类型:(1)能详细描述看到的一切,但只能列举,而不能联系整件。(2)能把看到的个别事实和现象加以联系。(3)不描写所见的事实,也不加联系,只是表达自己的印象和情绪状态,或某种道德色彩。(4)只是说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直接观察。

3.讲评时要全面分析,重点讲评,先由教师总述全班写作情况,肯定成绩,指出缺点。然后根据写作指导提出的要求,结合习作实例,重点讲评。能认清细节,把事实连成一个整体,分清主次,说出自己的印象,得出结论,必要时说出以往已知的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更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纵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册书都构建了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册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因此,我认为在备课伊始,就要对单元主题及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一、备第一学段单元专题

低年段针对教材采取的以专题整合内容的编排方法,在备课时,要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秋天”。在《秋天的图画》一课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画秋天的果园。”“我想捡几片落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实际上这是在为“语文园地”的展示内容做准备。学到这里,就要布置学生画秋天,收集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用落叶做书签、贺卡等,为举办作品展览做准备。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达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备第二学段单元专题

从三年级上册教材开始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二)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备第三学段单元专题

高段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五年级上册为例对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三)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篇1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高效课堂;经典诵读;儿童文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9-02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深入实践,探索如何在保证完成教材教学目标的同时,压缩教材教学课时。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用在推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课外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努力构建简约课堂

我们采用了"多元导学"教学模式,它解决了怎样进行压缩课时教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简单高效学完教材,进行阅读和背诵,把更多的经典选进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我在摸索探讨中,特别做到以下几点:

1.1吃透教材,整合教材。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十分突出。我们就紧紧抓住单元主题,对教材进行统领,注重对整个单元教学的整合。

1.2抓好预习,培养习惯。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预习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学生什么时候预习,预习哪些内容,如何设计预习提示?首先,我们注重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精心设置预习提纲:有字词认读、理解与书写,也有课文理解和质疑、资料搜集等等。其次,我们要求对预习常抓不懈,扎实进行,形成一个固定的预习模式。最后,辅以预习检测。我们通过检测词语认读、难字识记交流、组内质疑交流等进行预习检测,督促学生做好预习。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1.3删繁就简,抓住本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压缩课时,就必须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组织教学。根据小学语文的学习规律,结合小学生记忆力强而理解力稍弱的特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遵守"重诵读,重积累,轻分析,轻理解"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去除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就抓住语文学习最关键的书写、诵读、积累、表达等去组织教学。

1.4重视书写,指导朗读。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

1.5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学习语言,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厚积",方可"薄发"。中高年级段,语言的积累很重要,课内积累背诵优美词、句、段,对于他们来说是宝贵的生活词典,需要从点滴丰富,日积月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我有意识地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寻找"读写迁移"的结合点,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课下,利用写小练笔、日记等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2.上好简约教学优质课

结合学校实际,在"多元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以小学语文"一半时间教教材"所体现的简约思想为依据,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构建"简单有效"的简约课堂。2016年5月我执教《草船借箭》一课,利用"一半时间教教材"模式,大胆进行课时压缩教学。

2.1学习目标设置明确。我针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一共设定了三个学习目标,从生字正确书写到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学习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等。

2.2注重课前预习。我增加了自主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扎扎实实做好预习,读准词语、写好生字、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等。

2.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理念,出示的批注要求准确简练,便于学生自学批注。本节课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统一,我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练习,学生有一个学会到会用的过程。

3.诵读和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时,我们参考了孙双金的《十二岁以前的语文》、薛瑞萍的《日有所诵》等资料,以"国学经典""诗词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分年级积累、背诵、阅读。其中,国学经典有《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等。诗词经典又分古诗词经典和现代诗词经典,如《千家诗》、《诗经》、《飞鸟集》、《沙与沫》等。儿童文学经典,低年级以绘本为主,有《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中高年级以《三国演义》、《草房子》、《夏洛的网》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为主。

经典怎么读?根据研究,最终确定,国学经典和诗词经典以诵读为主,提倡"熟读成诵",目的是为了积累;儿童文学经典则以阅读为主,目的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班级开设有多种形式的诵读课和阅读课,阅读活动也丰富多彩。诵读课上,既有自由诵读,也有小组合作诵读,更有诵读方法的指导。既让学生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又提高了诵读兴趣。读、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的多了,自然就有表达的欲望。学生的家庭作业,除了读书,就是写读书笔记。

通过一年多的经典诵读和儿童文学阅读,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经典诵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经典诵读的感受体验丰富多彩;学生对国学经典及儿童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了,知识面越来越开阔,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

总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和儿童文学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和积累量大大增加,习作能力也增强不少,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孙双金.《十二岁以前的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4]薛瑞萍.《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长春出版社.2009年

篇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性教学 学科素养

现代社会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在日益强调“开放”大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社会呼唤开放型教育,开放型教育催生开放性教学。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传统封闭型教育的大门被逐步打开,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三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知识源、以教师为知识唯一传授者和以课堂为知识唯一获取地的“三唯一”教学阵势被逐步打消了,整个教育领域显现了生机勃勃的活泛态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语文课来说,积极而又深入地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涵养背景和极具活力的滋润水源。如何在小学语文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呢?

1.注重在生活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分割、难以摆脱的渊源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无比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能够赋予教学内容及其实践活动无限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以认字识词教学为例。“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活动的始终,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应从字词教学开始。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等字词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雒妫黄浯危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有的说“我感觉真的好冷啊”,有的说“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要把头缩在脖子里”,有的说“脆躲在家里不出门”,还有说“我想出去滑雪,还可以打雪仗玩”……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认读活动,小学生读出的不仅是几个词语,更是各自的独特感受。

2.注重在情境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总是用色彩、形象和声音来进行思维的”。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他们从中获取更具体、更深刻的情感实践体验。以多媒体情境活动为例。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大家直观呈现出一幅“红杏出墙”画面:一枝惹人怜爱的红杏挂在树上,正伸展着身姿,悄悄地探出了院墙,引人注目地跃入眼帘。以此激励学生充分想象墙内春景。有人说“墙院内还有一些刚刚长出的红杏,正在努力地攀爬着”,有人说“除了红杏,还会有桃花、梨花等多种春天的花在竞相开放”,有人说“花园内肯定是色彩斑斓一片”……待到诗文赏析时,正是因为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了超前思维,学生们既为自己的合理想象而兴奋,又对自然生命力现象有了实质性的体会。

3.注重在整合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人类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之间的划分却是一种人为现象。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与许多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把握,从中攫取“1+1>2”的效益和效应。以《负荆请罪》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这则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充分借助历史知识元素,把当时七国争雄的社会背景及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引发“将相失和”的历史因素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把“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的重大意义充分地显现出来,才能更加凸显廉蔺二人都“以国家为重,以大义为本”的精神品质。如此,在讲求“文史不分家”的同时,也密切体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从而充分显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4.注重在自主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科基本素养中的主体核心因素。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在教师的科学引领和有效主导下,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而且能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本文内容简单,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非常适合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主化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如下:(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2)大臣们与侍奉少年是怎样分别劝阻吴王的?其结果各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3)从本文学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研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提炼”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获得了情感实践。

5.注重在综合类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战演练场”,又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最佳制高点”。郑国民教授在定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提出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语文与生活综合的实践活动。佐藤学在区分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时认为,综合学习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进而提出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组织。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每一单元不是安排了“语文天地”板块,就是设置了“综合活动”专题。所有这些都是激发并引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向灯”和“铺路石”。

比如教完《题西林壁》,笔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蕴含各种“哲理现象”的古诗句,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认识,通过思辨、演讲、写心得体会、出墙报等多元化形式,谈论并交流自己的实际感悟,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目标。又如教学《与时间赛跑》后,笔者要求收集有关“时间”的诗句名言,开展“我的时间哪里去了”主题辩论活动,实际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我的一天时间”的规划。既锻炼了手口脑互动能力,又对学生开展了惜时的良好教育。

6.注重在个性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是个体赖以存在与发展且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也是学科基本素养甚至“核心素养”中的最根本元素。小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少儿时代正处于有效培养和初步形成个性化特质的原始黄金时期。“没有个性化教学,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显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在讨论交流环节,就关于“如何评价角色人物”议题,小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个性化评价。有人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有人说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同样令人可亲可敬;有人说赵王是“伯乐”,善于发掘蔺相如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还有人说秦王虽然霸道,但具有爱才惜才的胸怀和品质……对于这些“见仁见智”现象,我们应给予珍视、欣赏和保护。

综上所述,开放性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有利于涵养学科基本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教学既是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客观反映,又是考量教师能力与水平及其师风师德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为之贡献心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志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策略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2]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3]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