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4:3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析教育现代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一、办学理念的先进性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深入贯彻法律规定,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组建“双主体”办学为特征的新型职教集团为突破口,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
二、专业建设的时代性
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按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新兴专业,巩固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建设,重点打造光电技术、物流管理、物联网等特色专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有计划、超常规推进的原则,发挥优势专业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办好主干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带动一般专业的局面,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突出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按照“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和“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深化“以岗定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职业活动导向”和“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合作利益的实体性。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企业参与的双主体、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快速成才、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要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职业教育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工程和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形式强化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师到企业锻炼,探索新进专业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渠道,打造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把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作为学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需要,吸收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五、管理机制的先进性
管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代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放弃传统的单一政府办职业学校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需要,是适应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六、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依赖越来越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义更加深远,任务更加艰巨。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鸿. 提高应用效能 建设教育现代化强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对新数运动进行回顾、反思,无疑对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着重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Role of Modern Teaching Medium in Career Education
Liu Xuan
(Liaoning Modern Service Vocational&Technology College,Shenyang 110164,China)
Abstract:Curren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has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s its representation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the educat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along with the technology progresse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education and in connection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et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outine educational auxiliary methods in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reasonably apply modern teaching medium to assist classroom teaching became a better op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celerating,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Career education;Modern teaching medium;Auxiliary teaching for Modern teaching medium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部门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部分院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层次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问题。那么,面对先进而丰富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群,采用恰当的应用模式,实现它的效用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在职业教育中推广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现实要求
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紧跟现代化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新的模式使教育教学产生最大的实效。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之中,因教学传递的信息量逐步加大,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单纯依靠原有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全新的教学表现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以适合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优秀劳动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职业院校在高校招生结束之后才开始选拔学员,在将来较长时期内势必受限于应考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集中反映出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缺少独立钻研的习惯、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弊端,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较差。面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要求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创建职业岗位环境,模拟现实工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从表现形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具备更大的优势,更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较好选择。
二、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开展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在多媒体课件准备制作阶段就应该与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保持一致,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进行课件素材的准备工作。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型等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需要参照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对应的框架体系。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课件之中都应该有明显的痕迹对所运用的教育理论加以体现。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那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及运用课件开展教学的过程就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开创性的设计课件内容。
因此,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始终要清醒的意识到为什么要制作课件,课件应满足教学的哪些要求,课件所选择的有关素材是否与教学各个环节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相关要素间的组合是否条理清楚,需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利于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
(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范畴
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技术产品,它主要是指现代化的电子类媒体,包括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以及综合类媒体等等。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以及由这些媒体组合而成的多媒体系统,包括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网络机房、闭路电视系统、视听阅览室、校园网等。
这里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科技不断进步,今天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就是将来的传统教学媒体,所谓的现代化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过程,教师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与学习,把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
三、现代化教学媒体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作用
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可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具体来说,现代化教学媒体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能够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新的教学设计方式准备课堂教学工作,使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工作更具体、细致,针对性更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能够随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新知识、新信息,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充分地进行相互合作,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专业教学所用;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准备,通过创建模拟岗位工作环境,引入职业岗位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手段,帮助教师实现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备开放性、交互性的讨论平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合作型学习成为教学的主流,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实现沟通、交流的场所。总之,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研究、专业教学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控制,稳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职业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常识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能够运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用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对网络的看法,排除网络对学习带来的负面效应及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能熟练地、有甄别地选择有用信息充实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对现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教学媒体介入学科教学的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虽然这种学习模式相对弱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但是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能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创建
依托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教学工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将持续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虽然,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但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显示出的现实效果使其发展潜力巨大,势必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加快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媒体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加快原有教学设施的升级与改造,将进一步促成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创建。
四、结束语
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专业教学依赖于专业教师开创性的学术精神,教师应紧贴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开发专业课程,以多媒种体为表达方式创设教学情景,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以这种观念来设计职教学科教学,才能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王秀平.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
术,2006,2
[4]马忠.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5
论文摘要:较清楚地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必行性,并阐述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的良好形响.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的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荃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它对于学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索,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一、井体二技术的引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开辟了趣味教学的新天地。主要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交互网络等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传授知识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教师要创新地教,学生要全新的学,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得知识,而且还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获得知识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创造个性.在多媒体教学中.留有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机会,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创造运用于实际。起到启发学生去感知,理解和应用的作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不同资质的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水平、知识更新能力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传授与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对全体学生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使后进生感到学习吃力,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教学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二、理论二实巨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实验,大多数课程的实验,甚至现实环境难实现的实验项目,都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过程,借助有关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回顾实验过程.这样不但节省实脸经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多媒体课堂进行教学时,可边讲解理论知识边演示实验步魏:而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即能学到“必需,、“够用”的知识,又能掌握操作技能,做到省时、省力、省财。
三、技术的引用
在信息极大丰富今天,学生有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的各种渠道,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和创造,参与各种活动。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需要,要加大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力度,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来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宜中的应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大量丰富的电子图书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要求教师大胆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从繁重的重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分析学生、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诱导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发展学生能力上。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以创设情境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倩境,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
(二)大胆尝试,不断创新,跪立宪全以,生为主体的教学橄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名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老师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创设情境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擞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新型的以学生认知为主体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由传统的内容导向教学逐渐向目标导向教学过渡。
国外研究表明,网络教育将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网络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交互性多媒体课件取代了老师的部分作用.网络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知识海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为平等自由,有问题随时可以上网交流,学生长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他们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将非常商。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两种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更新的教育模式,它正在掀起一场教育的革命,开创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加大二,t技术知俱幼们力应,.,二的砚代化.,水平教师因素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促进学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应该加大培训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力度,同时,从思想上进行发动,使他们愈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一)握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首先,培训老师计算机的墓础知识,把抓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规定所有35岁以下的老师,今年要本到等级考试证书,45岁以下明年要通过等级考试,全校老师要分批分期通过等级考试。其次,要扩大多媒设备的使用培训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恤得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教学资料。同时,还要加强课件制作培训,为提高课件制作的数量和质t,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应继续培训、提高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好的老师,应对他们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此来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进步。
(二)教学思想和方法。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计算机应用于课堂,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这实际上是用新瓶装旧酒,势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应抓好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大会的宜传、教研组会的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的开展来形成一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和紧迫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初高中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45-01
英语作为国际流语言,是21世纪人才必备技能之一。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我国学生面对未来激烈竞争的工作以及全球化挑战的一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英语教育一直尤为重视,初高中英语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越来越向着英语现代化方向迈进。表面看来我国英语教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多数学生仍旧说着一口中式英语,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有一定障碍。这很值得我们探究我国初高中英语教育是否真的实现了现代化。
一、英语教育现代化的特点
与传统英语教育相比,英语教育现代化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仿佛是整堂课的主角,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点,学生坐在下面仔细地听并做着笔记,进行着一问一答的模式。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很被动,几乎没有锻炼英语的机会,反而老师才是一节课说英语最多的人。在现代英语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1]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认识、发现知识点。
(二)教学重点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教材的编纂和各种考试也都围绕语法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汉语授课,学生要记大量的语法规则,很多练习都是以分析句子成分、英汉互译为主。结果学生的笔试成绩比较好,口语表达很差。为了应对国际化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这里的“外语人才”不是那些只会做题答卷的人,而是能够熟练用英语交流的人。所以我国教育部对英语教育重点做了一定的调整,慢慢开始注重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可以看到,现在初高中英语教材文章的选取和对话的设计越来越贴近生活,考试内容也加大了口语交际和听力的比重。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整齐地坐成一排排的大班式授课。学生仿佛就是一个容器,教师不断地往里灌输,由于人数多教师无法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死板,导致一些学生对英语丧失了兴趣。现代化的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2]比如教师坐到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消除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并对其作出反应,学生可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更积极地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其次,课堂活动的多样性。现代化英语教学应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使学生有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最后,在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上语言的教授只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备的更新
传统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具是黑板和录音机,学生只能通过听磁带来练习听力和模仿对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英语教学设备也实现了现代化。比如有些学校用白板代替了传统的黑板,还有投影仪的普遍使用。多媒体的使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课本上的对话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有了更多和英语接触的机会。
二、我国初高中英语教育的伪现代化表现
英语教育的“伪现代化”指从表面来看我国初高中英语教育体现着英语现代化的特点,但本质上却没有改变,脱离不了传统英语教学的观念。结合上面提到的英语教学现代化的特点具体来说一下我国初高中英语的伪现代化表现: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虽然现代英语课堂上教师力求与学生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只是表面上的,并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例如有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严格”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授课,不懂得变通,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创意、想法完全被忽略。其次,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能够用英语交流,而是为了中考、高考。这就导致测试英语水平的惟一标准就是答卷子,老师家长们只关心学生的卷面分数。殊不知有些卷子上的问题连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看了都一脸的不解,就这样的英语我们老师还领着学生分析成分,告诉学生把这一类的题型都背下来。再次,小班授课制的不现实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现阶段西方国家的小班授课制想要在我国实践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最后,英语课堂上的多媒体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如上所说初高中英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学设备的更新,很多学校在班级里都装上了电脑、投影仪等,但是这些设备只在公开课时偶尔打开,在现实课堂上却很少用,并不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带来方便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束语
初高中英语教育是我国普及英语的重要阶段,但表面看来已经进入现代化教育的初高中英语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老师家长的注意。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说英语,在课堂上时刻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国初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成为他们走向大学以及社会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茜;独角戏;当代工笔画;景物
一、当代工笔画的继承与发展
20世纪初期,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中国画开始接受各种外来艺术的刺激,中国画原有的审美定势相应改变,在表现形式上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工笔画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可融入性,非常自然地形成了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工笔画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这就使得它在整体的发展上具备了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自由表现的空间,工笔画从传统与现代的演变中汲取经验转变风格。同时,它的风格理念、艺术题材、技术手段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近现代以来,工笔领域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新生代画家,他们的画作一反传统视觉模式,把内心世界的深层的感受通过一些物象表现出来,用这种全新的绘画方式来表达感情,呈现给众人,令人耳目一新。当代工笔画的表达方式,就是画家把主观世界的感受寄托在客观世界的物象上,通过物象表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对人性、童真、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已知世界的感受。绘画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思想,慰藉心灵的附体。在这些画家的绘画作品中,工笔画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单纯物体的简单描摹,也不再是浅显直白的述说事件、物象。它是将画家内心的情感呓语描绘在画中,把心理世界呈现给观众看,并引起人们的思考。当代工笔画具备的一些现代意识,正是因为画家对现代工笔画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这种改变实现了当代工笔画真正的变革。
二、高茜绘画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作为当代新工笔的年轻画家,高茜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绘画的观念,将西方绘画中比较现代的理念与传统绘画中古典的美感结合在一起,所以她的画是中西结合的、现代的,她画中的物体亦幻亦真,给人以内心深邃的触动。
工笔绘画是高茜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在她绘画的构图中,多的是平常物体的随意摆放,台面空荡而寂静,台布极少渲染,没有花哨的图案。她的风格倾向、艺术理念都清晰无比,画面简单而质朴,构图简单而又有趣味。把当代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感真实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高茜的绘画表达的是细腻而温柔的女性情感,从她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江南女子的生活状态。她的新工笔绘画是将具有意趣的元素经过加工和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创造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是她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矫饰主义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的灵感,这种创作手法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她的作品中,现代的西方的东西被强化,而静物的外在被刻意弱化,静物的表现加入了浪漫的元素,在古典的外表下有一丝梦幻感,韵味十足。
三、《独角戏》系列画作中的矛盾与平衡
她于2004年创作的《独角戏》系列画作,是当代物象和传统文本结合的一次体验。在她《独角戏》系列一中,在单只高跟鞋的上方,飞舞着一只来自画面之外的蝴蝶。蝴蝶本身就是带有诸多隐喻的物象。这一静一动对照着矛盾相悖的心理状态,以一种舞角戏的形式展现了一种孤独的凄美感。这一系列的画作反映了画家创作思路的变化,作品的名称从具体的物象拉伸出去,表现出了一种哲思。
(一)《独角戏》系列画作中静物的整体分析
《独角戏》系列画作简单精炼,背景上呈现大量的虚空,整幅画面只有高跟鞋与花,以及与蝴蝶、镜子相伴,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情节。故事简单却昭示着前因后果,在单纯中呈现复杂性,简单却不空洞,吸引人的眼球。
在这幅简单空疏的画作中,略微使我们感到淡淡的寂寞,画面中的物体单调却能引发人的无限想象,看似空荡寂静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从这静态与动态的过程中意识到画家视觉的空虚,触摸到她敏锐的头脑与思绪。
蝴蝶代表着转变,它美丽,但很脆弱,镜子拓展了绘画的空间,指向的是画外的世界,但深层的,在《独角戏》里的镜子,映射出的是人灵魂深处的孤寂与躁动。
高茜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女人内心情感思维的虚拟的艺术空间,这包含了她完整的思想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二)“高跟鞋”――现代工笔描绘的物象与传统工笔描绘物象的碰撞
“高跟鞋”作为一种极其现代的静物画入《独角戏》中,也许有人会不解,但正是这种风格使得高茜与别人的画作区分开来。很多人认为把镜子、高跟鞋等极具现代感的静物绘入画中会破坏传统工笔画春花秋月的意境。但是,当我们采用一种习惯的审美方式,要接触点距离的现实,要做些改变。理智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偏离,因为分歧一定会有风险。因为绘画的界限一旦被打破,就存在着一个归宿的问题,所以它需要韧性。画画,要遵循自己的感受,将符合自己审美愿望的理想通过某种途径加以外观,这样的作品无论表现的是什么,都会具有感染力。
“高跟鞋”是时尚的产物,是极女性化的象征,将蝴蝶、镜子、花与高跟鞋进行组合,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反映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但又各自有各自的归属。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其实是世间万事关系的一种象征。
这样的排列和架构暗喻着传统和当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已经被屏蔽,但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却注定延续和澎湃在人的血液中。
传统与现代在某些程度上是模糊、懵懂的,是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当中的,所以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是《独角戏》中的高跟鞋与蝴蝶、镜子、花。对传统的沿袭,应该是气质上的。在思维上,它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并不是反映古典的概念,就一定要画一些春花秋月,如果只是沉溺于其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花秋月也只是一种空壳,现实的触感会被钝化而缺少鲜活的感染力,这样的画,只有匠气,而没有灵气。而在传统技法上,她的画在程序上并没有省略任何的环节,纯粹度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传统的工笔画一般甚少有文学叙述性和情节感,但是高茜的画面是“有内容”的,花也罢,镜子、高跟鞋也罢,都不处于自然的静态中,而是“活”的,这些非自然的状态,令人匪夷所思,但也因此引人遐想,遐想它们的前世今生,更遐想背后的意蕴。把观者从现实的物象引申至超现实的层面思索。
四、高茜作品的内在含义
淡然而优雅,精致而深刻,是高茜生活的特质,也是其艺术作品的特质。生活之于艺术,艺术之于生活,在高茜那里,混融为一,所谓,言为心声,艺为心表,大抵如此。她的画表达的随意,却又不放纵,把中古典与当代巧妙地结合,情感和技术都没有很大的起伏,在她的笔下,透露出一种不甚炽烈然而极其顽强的主体意识。在她画面的空间里,有点恍惚,有点迷幻,你可以体验快乐,也可以欣赏痛苦,她的画就是她的内心世界,敏感、细腻,一动一静表达得恰到好处,动荡与寂静轻轻碰撞,而她则表现出了极好的控制能力,巧妙地处理内心体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于是画面的矛盾与悖论也消弭与虚无,她的作品总是更多一些理智与内省的特质。
注释: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徐复观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4YJC760094)。
参考文献:
[1]胡立华.浅析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设色[J].美术界,2012(11).
[2]黄文.试议现代工笔画技法中的非传统因素[J].美术界,2011(4).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出、突破;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的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而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多媒体动画和录像,化抽象为形象
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如怎样更直观、更具体表现分子与原子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这是以往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通过动画演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晶体结构;化学键的断裂、旋转和新键的形成,也可制作成动画。这些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在做实验时经常会有一些错误操作,例如:钠、钾等与水反应的时候,若所取的钠块或钾块过大,则会发生爆炸的实验。模拟这些错误的实验操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印象深刻并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同样对有危险性的实验、反应较慢的实验或化工生产过程均可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实验。如铁生锈、工业生产的炼铁、炼钢、氯碱工业等,采用多媒体演示视频录像,直接将实验过程显示出来,真实感极强,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能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扩大课堂信息容量,优化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削弱这一环节,而是应当更加强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如,在演示电解CuCl2溶液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现象被一一放大,而且微观看不见的电子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移动的方向也被形象的表示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清楚,全方面的掌握电解的实质,从而达到常规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在课堂上的有效整合
由于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若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操作计算机,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可取,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2.课件的运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恰到好处。
三、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够解决难题,而是希望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这一目的,许多科普知识被制成多媒体软件出版发行或上传至互联网。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不止一遍的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研究。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化学教学的限制,因而化学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动画,投影展示教学内容,课件播放教学录像等,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变得趣味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同时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所长,在教学中应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多媒体教学,使二者有机结合,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199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关键词:医学教育 碎片化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59-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适应慕课、翻转课堂和移动网络学习的需要,运用新技术建立的各种教学平台犹如雨后春笋,使得快速学习更加便利,导致大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发生根本转变。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代医学生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瀑布流时刻冲击着当代医学生,“碎片化”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医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处理碎片与整合学习也就成为医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碎片化学习及其优势
“碎片化”原意是将一个完整的东西分解成许多碎块。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申出许多与人们学习相关的术语,如碎片化思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间等,其鲜明的共同特征是“碎片化”。 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日趋完善,各种新型教学平台逐步建立,使医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大量快餐模式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得知识的传授多元化、快捷化和便利化。由于知识的获取便利与快捷,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由于个人学习条件和环境制约,使得各种系统知识被割裂成多个碎片,导致学习内容碎片化。系统的科学知识在大数据处理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进行有机分割,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时间和内容都可自己把握。但知识系统性被分割,还需学习者将知识的碎片还原到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学习内容已不局限于书本,可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攫取知识,只不过许多时候得到的是碎片,是零散化的知识。尽管获取快捷、便利,但更需进行整合,才能得到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
碎片化学习的另一优势是时间的碎片化。在现代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整块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人们常常是挤时间,利用各种教学平台,进行零星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时间随机化、个性化和零星化。
碎片化学习的再一优势是学习空间碎片化。当系统完整的知识被有机分割之后,不仅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空间亦不受时空约束,可以是传统教室,亦可是各种虚拟医学教学平台,可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这同样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简言之,碎片化学习将学习内容和时间碎片之后,使得学习者拥有极大的灵活性,不仅学习过程可控、学习时间和空间亦可控,极好地弥补了正规学习的缺陷。同时使学习者彰显个性,依据自身条件,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由于时空不限,且是个人感兴趣的针对性学习,使得单位学习时间的效率提高。
二、碎片化学习对医学生学习的影响
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由于学习便捷,知识零散,容易形成无序堆放。被人为撕割的知识碎片,分散、单一,有些甚至片面,知识缺乏严谨和全面。该种学习方式虽可提高医学生的知识广度,但来不及细嚼慢咽,知识深度理解的欠缺是理所当然,常会轻视或忽视医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的培养。
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往往是一些具体现象或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的;为达到易于学习的目的,常显著降低认知成本,只说明事物表面现象,导致大学生学习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大量简化各种人体功能活动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即将复杂事物简单化,便于学生学习。总之,知识缺乏系统性、不够严谨。长此以往,不断接受碎片化的教育,不能深入学习与思考,常沉浸于获取新知识喜悦中,临床思维分辨能力逐步下降。
现代大学生意识强,在大学里自我支配时间多,但受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受限,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各种无创性设备,实时采集人体功能变化的各种数据,并运用网络共享。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透明化和实时化的信息,学生无足够的耐心思考人体功能变化的本质及其药物干预的原理,常陶醉于“见多识广”的错觉中,不能细嚼慢咽,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知识具有复杂多样、开放与诱惑并存的特点。为吸引眼球,常提高趣味性,迎合学习者,虽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很难有认识深度,易造成人云亦云,跟风立论。医学生对信息识辩处理能力不强,在吸收、理解、转变和传播中,不能进行客观分析和处理,不利于医学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因势利导,做好碎片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相关工作
加强正面引导,排除干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认知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更习惯于获取“碎片化”知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扬长避短,克服不良信息的干扰,让学生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自由翱翔。同时,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进行监管与审核,从源头杜绝不良信息。
为适应碎片化学习进行资源重组时,要注重资源的引入与趣味性,让学生乐看、乐学。要分层次架构资源。首先接触的资源,应结合现代医学生的特点,能够涵盖医学相应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富媒体形式呈现,并注意留下后续扩展与延伸的通道,以利于构成医学教育的整体框架。其次是资源的纵向与横向扩展,要根据医学科学知识及其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连接,便于学生形成医学整体概念,建立完整医学知识体系。还可考虑学生层次,建立拓展学习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丰富知识面。
要充分利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云平台技术,利用各种智能传感设备,获取丰富的实时医学教学资源,构建新型医学教学环境。让这些数据碎片化、实时化和趣味化。应短小精悍,媒体文件长度控制在8分钟以内,每次突出讲授1-2个知识点。复杂难懂的问题可采用连续片段的方式,分层次逐点讲解。这些源于生活的数据,经过实时的加工和处理,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又能满足碎片学习的要求,使课堂内外教学智能化。更能让学生真实感受人体功能活动变化过程与规律,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更能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果。教师要始终牢记,教与学同等重要,要尊重学生,更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逐步学会利用碎片化学习,达到终极学习目标。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一搏,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认识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性。时刻牢记,人体局部功
能变化是整体变化的局部反应,局部功能改变也将影响生命个体的整体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碎片化的医学知识还位于医学知识体系中。只有有机处理碎片与整合,才能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知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只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究碎片化时代教学变化规律,扬长避短,就会促进医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常歌.浅析碎片化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22:234.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佛为主,其中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法、佛形成互补之势。实际上历代皇朝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佛的治国思想。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佛家、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这种互补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基础。
2.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3.重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则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经世思潮的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实践理性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深得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践中的积极效应。据考证,实事求是原意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它所奉行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信条对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统的重经验的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厚德载物的文化兼容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兼收并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汉唐时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近代中国在中西方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1919年的以后,经过对多种思潮的百家争鸣,推求比较,中国革命选择了指导思想,仅仅二三十年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从而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既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而极富生命力,历经5000年不衰。
5.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熠熠光华,无一不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前高校教师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不应只归因于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归因于社会因素。由于传统文化一般很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与一些应用性强的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看似无用,因此也容易被冷落。另外,社会知识体系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让他们认识其重要性,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显然哲学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不同的哲学体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也曾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好好学习它,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并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摘 要 现代足球之所以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比较、分析,以使足球运动在我国更好的开展及普及,尽快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中国足球 推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生自息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这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和融合,生存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足球运动更是体育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国古代就产生了足球运动,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生活节奏缓慢的小农社会,称之为“蹴鞠”,是一种以娱乐和表演性为主旨的游戏性质的休闲活动方式。而现代足球运动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充满强烈扩张与征服精神的时代,并发展完善于欧美崇尚进取、竞争的文化氛围,产生并成熟于商业社会。
综上所述,二者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比赛方式、比赛目的等诸一方面无一相同。本文试从儒家文化的内容和内涵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它关于体育运动方面的理念并与现代足球运动所倡导的理念进行比较,以找出二者存在的那些难以融合的地方,并分析给出建议。
一、儒家文化的内容与内涵
在关于体育运动方面,早期的儒家教育虽然主张文武兼修,但却不强调强体健身的训练。儒家倡导“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以实现儒家“仁”的理想。“内圣”修身重“道”,“外王”经世重“器”,若二者均衡发展,本无缺陷。但儒家人生哲学的重心在“内圣”,认为“仁”是人的内在本体,人性本善,仅靠“内圣”便能成仁,“外王”只是“内圣”成“仁”后的必然逻辑结果。这样,从儒家思想的源头便滋生出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重道轻器、重理性轻实践必然导致重文轻武思想的产生。一千多年来,中国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视武学为不齿,社会上的佼佼者无不埋头咬文嚼字,除了拿笔之外,几乎不从事任何体力活动,虚弱被奉为有涵养和生活悠闲的标志。在儒学创立之初,培养精英还包括御、射二项体育活动,后来这些课程被抛弃,其结果是一代又一代弱不禁风的中国精英们潜心苦读。
二、足球运动的内涵
西方体育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如田径、游泳、球类游戏等无不体现出人与自身能力、与对手与大自然的抗争,展现了人类不断开拓、进取、超越现实与创造未来的搏击精神,它象征着西方文化的“士兵哲学”。《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不只体现了人们用体力与意志来表征的运动精神,西方科学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科学活动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奥林匹克运动也强调体育运动为整个人类服务;科学活动强调为科学而科学……奥林匹克运动也强调为运动而运动。”无论是西方科学还是西方体育,都根源于西方文化土壤,是将“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的生命力量,表现出不断向外超越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三、现代足球与儒家文化所各自所体现和倡导的理念比较
现代足球运动是对野性的极端热望和有力弘扬。它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富有战斗性、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这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按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一种典型的“蛮夷文化”,是我们“仁和”、“清静”、“无为”的思想所无法想象和难以接受的。
现代足球运动崇尚进攻和进取,它产生并成熟于商业社会。而商业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参加比赛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取得胜利。而受传统文化影响生存在小农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人却习惯于“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没有形成“敢为天下先”这种竞争和进取的概念。
现代足球运动要求足球俱乐部的建设在时间上和各级人才的培养上要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以期在球迷心目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中国儒家文化在实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它追求的短期效应,所以在俱乐部的建设缺乏连续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毫不重视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儒家文化对于现代足球运动来讲也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在如何遵守比赛规则,维护文明有序的球迷文化等方面应该从悠久的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西方国家正借鉴东方社会的经验对球员和球迷贯彻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来试图减少日益严重的足坛暴力事件。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中西足球运动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体能、技术和物质奖励等物化层面上,更主要的是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足球的悲哀在于缺乏对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缺乏对足球文化的深层次理解,过度“异化”发展,球员成了金球的奴隶。事实上,我国运动员对足球运动的价值取向仍然停留在运动比赛这个时空上,注重“利益认同”,造成了对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中西足球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是足球文化发展的必然。中国儒家文化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选择吸纳西方优秀足球文化扬弃民族文化中不适合文化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东西,通过不断的整合,建立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完整的理性文化应当包括科技文化、人文文化两个方面。但在现代性导致的文化嬗变中,技术理性独断造成了文化的感性化、工具化,并且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因而,呼唤主体性,实现理性的人文价值回归.就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资资”有味的文化时尚正悄然而至,人们也开始品尝到了文化嬗变带来的苦果: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也就需要呼唤主体性,实现文化的人文价值回归。
一、现代性背景下的文化嬗变
现代性作为指向未来的人类生存的一种样式,也是人在其中的、与前现代和后现代相互镶嵌着的环节。但它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对抗和各种参量的、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生成,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和特点反映着人类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精神状态。
作为一种完整的理性文化应当既包括科技文化又包括人文诉求两个方面的内容。科技文化体现求真、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人文诉求则体现在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关注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
在现代性发展的进程中,却透视出了技术理性的滥觞。这种技术理性根植于理性主义的过度张扬。启蒙以来,理性凸显了它的主体性原则,随着上帝所赋予的非理性成分的淡化和实证主义约定的科学理性一路高歌,一方面,衍生出了根植于人的功利性诉求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另一方面,也注定造成了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这必然导致科技文化与人文诉求发生断裂。为此,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文化嬗变。
现代性的文化嬗变体现在由技术理性驱动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工业化往往为赢利而有意识地迎合“文化消费者”的癖好,一味趋时媚俗的煽情,追逐“新潮”,制造流行时尚,满足并不断刺激人们感性化、享乐性的消费欲望,极力渲染暴力、性、本能等非理性的东西,甚至不惜为此而制作出内容粗俗、诲诲盗的文化垃圾。
于是,文化发展与功利化、市场化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了,它们相互形成一种合力,使现代性文化演变为单纯的娱乐形式,成为一种纯属感性享受的东西:充斥着街头巷尾、沙龙会所、报刊专版乃至电视新闻,首先映人人们眼帘的是它们共同拥有的那种生猛鲜活的感性内涵和五光十色的绚丽形象、狂放不羁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马的震撼体验;摇滚乐、夜总会、网巴、卡通、媒体广告、模拟太空、梦幻世界……等等。所有这些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视听观闻、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以致在更深度层面上重塑着文化的存在样态。
可见,正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文化行为取向,在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导致了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失落。
二、现代性文化的嬗变导致了人的异化
现代性文化嬗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其后果是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失去了人文价值理性的支撑,导致了人的异化:
第一,作为现代性文化嬗变的后果,人类理性构成中的技术理性已被泛化为理性本身,成了主导一切理性的和衡量理想价值的尺度,从而导致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失去了价值的基础。现代社会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从生产和生活层面,人类的精神和价值已经被算计、定制和制造的理性成份吞噬了。人类已经习惯了在远离本真、远离自然,将自我绝对化、虚幻化的定式中生活。甚至连在自然进化中的动物也不能逃出人类虚幻的理性需求。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操纵下,人产生了虚假的享受,从而也就演变成了失去判断和反思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第二,当网络信息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时,人也就开始面临着被控制与奴役的危险。这是因为,网络技术是社会少数智力精英的创造性成果,而对大部分人即使是毫无知识的人也只需学会简单的基本操作就能轻而易举地驾驭。久而久之,也就使人养成懒于动脑的习惯,造成思维能力的下降,智力的缺失。与此同时,在爆炸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又心甘情愿地使自己成为网络的俘虏。
于是,人便成为一个智力逐渐低下的寻找信息的工具。缺乏思维能力、对少数人产生智力依赖的芸芸众生可能会牢牢地被智力精英所控制。此外,网络信息空间是一个多元价值观、信仰多元化、文化差异碰撞的复杂之地。对于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而言,面对形形的新奇事物,容易丧失必要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从而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技术进步创造出一种舒适的幸福感,削弱了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由此出现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不管是人的智力的丧失,还是人的单向度化,都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将受到控制和奴役,使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潜藏着不确定的因素。这样的科技文化并没有促进人文文化的发展,却反而制约了人文文化的发展。
第三,随着感性文化的发展,娱乐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主体批判性的式微。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认为,作为一种公共交往形式的大众传播,实际上是当年的沙龙论坛演化而来的,沙龙的重要特征就是批判。但哈贝马斯又指出,在公共领域后期的情况却是公众正在由“文化批判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的转化,这时的大众传播受商业化影响,媒介逐渐导向于没有政治风险又可获利的娱乐领域、商业领域,而远离了极具批判性的政治领域。这是不需要公众理性分析、批判或否定的领域。“通俗报刊的商业化和商品化,已削弱了自己作为论辩的理性中心而行动的能力,而且还带来了一种文化离散的形式,以致于已遭到非政治化的大众被排斥于我们政治文化的重要论辩领域之外。”公众的批判性、否定性、反思性的减弱也导致了人安于现状,导致了人精神层面的片面性。“实用的大众传播只是单向度世界的外层,它训练人们忘记否定的东西,或把否定的东西变成肯定的东西,这样人们就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功能,虽被贬低,却心安理得。”作为信息交往主体的公众,他们批判性的式微反过来也导致了主体性的衰竭。“电视屏幕的封闭世界已排除了批判反思的前景,因为主体已被还原为一种平淡无奇和瞬息万变的文化的极限。文化的过剩生产,意味着被生产出的信息量超出了主体的阐释能力。客体已使主体灭绝。”马尔库塞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批评的瘫痪无对立面的社会”。“发达工业社会使这种批判面临着似乎丧失它的根本的处境”。主体批判性的式微使人走向另一条道路,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丧失了自己的主体独立性,弱化了自己的创造性。
三呼唤主体性,实现人文价值回归始于现代性的现代化,在使人们文化世界日益丰富的同时,消解了文化的人文价值向度,使“文明成了碎片”;在人们为文化生活的“丰裕”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代之而起的则是平庸化的文化媚俗,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精神家园。这就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无论是实际上,还是预感上,所有人也许都是流浪者”,无所寄寓、无所挂靠,“我们在分裂中前行”。
随着工业化、经济化、市场化,“人是人的最高目的”这一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核心观念已经一步步地被人所曲解,其崇高的精髓遭人遗弃。人因为过分地沉醉于感官的、欲望的自我满足而使自己远离了精神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超越。人对“自我”过度追求的结果是人被自我创造的客体所控制。人文精神日益萎缩和边缘化。随着人的不断被“物化”,人的主体性的不断丧失,人文价值理性的危机必然演化为人本身的生存危机。这样,呼唤主体性,回归文化的人文价值,就成为时代提出的历史课题之一。
主体性原则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以主体的眼光去审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思考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应如何”的理性原则。现代社会由于文化嬗变导致的人文价值危机,其根源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或者说是对主体性原则的滥用。
笛卡尔主张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把一切独断、未经确证其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排除出去。而当用这种方式怀疑一切时,最后所能留下的只能是无可置疑的,正在怀疑的“自我”,“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通过这个命题,将思想的形成和思想的内容、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将“自我”从万事万物中独立出来,第一次成为本体论意义的独立存在,成为一个思想实体。这就为关于主体性原则的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打开了空间,并由此发育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康德为人类的理性能力在自然法则统治的“必然”领域之外,开辟出了一个道德法则统治的“应然”领域。康德认为,在这里,人类远离了必然,真正具有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自由,从纯粹理性进到实践理性,从认知主体成为实践主体、意志主体,可以自我设定目标,并选择决定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即“人为自己立法”。正是这种意志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立法的能力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动性的地位。这种主体以超越感性自我的理性尺度,去审视、评价和选择客体,强调主体自身的道德伦理义务,从主体内部寻找人之为人应如何的根据。
然而,现代人并没有按照康德的道德义务的指引去追求“至善”的目标,启蒙理性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原则不由自主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于是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和市场理性。片面重视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价值,忽视了价值理性和对人自身的关怀,丰富多彩的世界消失了,展现给人类的是一个机械的死寂世界。在理性使人类好不容易摆脱了与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的尊严极不相称的蒙昧和野蛮之后,又因为理性的分裂被置于了一种新的异化状态。要克服这种异化状态,真正使人的主体性地位提高,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得以实现。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将价值理性整合到技术理性中去,树立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认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dvance on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Zhao Yan
(Shenyang Radio and TV,Shenyang110003,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knowledg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and education arises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from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auses,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informationiz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to promote teacher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dvanc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romoting effect are primarily discussed.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ization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补充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因
随着二十一世纪竞争的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教育教学模式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应改进原有的不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的板书与讲解给学生传递知识内容。传统教学虽然方便组织课堂教学,但它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过程,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精神方面得不到满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自然会下降许多。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可以将各种信息媒介集于一体,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以及视频并用,可以将直观且丰富的感知材料动静结合的呈现给学生,感染教学全过程,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生动深刻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容量,加强学生的记忆效率,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定会使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以及模式的更新得到促进,从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思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硬件水平的提高
要在现有的条件和技术下,将媒体技术于合理应用在教学之中,将媒体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注重多样化,配置要合理,要将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投影、录音、录像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结合起来。成立教研室专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紧抓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制作室及综合电教室。配备各办公室电脑并联网,此外,还要建立校园网,并丰富校园网,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更快捷。
(二)教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大力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认识,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掌握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自己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重视教师技术运用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的同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也应提到日程上来。重视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快更熟练的掌握这些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更优的作好教师这份伟大的工作。培训工作还要取得有关部门积极的配合,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并且按步骤进行。教师们通过培训,互相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共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有效的培训之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工作效率也会明显的提高。从而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四、结束语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需求,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然的趋势,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进程起着促进的作用。进一步讲,是硬件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重视教师技术运用的培训促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光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04,(06).
[2]曲丽敏.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J].信息技术教育,2001,(09).
[3]林修轩.当前的学校教学亟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1.加强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需要完善校内的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这四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服务与教学,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说,还可以建设互动反馈系统和专业的录课室。反馈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互动。录课室则可以让教师制作高水平的课堂实录,用于今后的教学研究中。
除了基本设施的建设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建设校园网。校园网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信息公布出来,有效避免了管理死角的出现。门户网站则是学校进行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道让校外人员对本校进行了解。对于家长来说,校园网也是他们与学校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另外,在校园网中,也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专门的学习平台,里面包含各种教学资料和各部门的计划、总结,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2.增加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接受现代教育手段,改变教学方式。还有一部分教师即使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得不放弃。
因此,学校要定期邀请教研专家为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并引导他们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多媒体制作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
为了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需要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会议的内容包括了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课堂教学的观摩或是教学软件的展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让教师了解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情况,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现场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互动反馈教学的研究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各项现代化教学的评比,不断提升教师水平。
2.?淞⒔萄?信息化典型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在信息化教学中树立典型,能够有效激发其他教师的动力,让他们在信息化工作中做到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有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除了本校的教研活动,还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做到校校通,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做到教育资源共享。
三、实现学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1.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学校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程度。在过去集体教研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教师同时在场。信息化平台则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
除此之外,信息化的平台也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让他们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2.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又不能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目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另外,网络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