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4 17:22: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程审计的分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中,对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基于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有的基于仅对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有的则基于咨询公司参与跟踪审计等。
笔者综合他人研究成果,并对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将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定义为:是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实时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形式。其目的是加强监督,促进管理,控制规模,节约投资,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并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效益,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实现建设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时要面
对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工作量大。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对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等进行动态审计,这样使得审核思路更清晰,也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跟踪审计可在传统工作阶段范围基础上双向延伸,这样有利于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
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故理不清、扯不断现象经常发生。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审计人员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是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需要
在单一阶段内改变传统审计模式的同时,也扩展了视野,拓宽了审计领域,将审计延伸到全建设过程的其他阶段。着眼决策、管理、经济、财务、技术不同方面,既强化了行政监督,又能对资金使用,造价构成及技术措施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阶段审计监督。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前期的跟踪审计内容
1、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
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复核可行性研报告中的基础数据、相关参数和指标等有关的投资费用。
拟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情况审计
重点审查资金是否到位或确有保障、自筹资金可行性和偿还能力等。
建设工程设计环节审计
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造价,设计概算编制依据,以及单位工程设计概算准确性等。
建设工程招投标环节审计
重点审查工程招标控制价和招标文件内容的合理性与合规性,以及投标单位的投标资格和条件,监督招标环节是否依法依规且“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
(二)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审核
在工程进行中凡是需要变更的部分,都必须要按照管理规定,及时进行现场签证,施工单位要及时拿出变更单和变更预算,监理人员及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及时签字认可,跟踪审计人员要及时审核,确认工程变更造价。并及时调整工程总造价。
(三)设备、材料采购审核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必须加以重视。要尽可能在合同中细化设备、材料采购事宜,明确所采购材料的数量及质量要求,检验的部门和费用,交接的手续,规范操作过程。
(四)工程款进度款审核
在合同中就要明确工程的付款方法,严格按进度付款,并及时扣回建设单位预付款。要建立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杜绝隐患,确保资金安全。
(五)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和财务决算审计
开展基建工程全过程审计,实施全过程监督,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工程造价。通过工程竣工结算,在阅读和分析完所收集到的资料后,对施工单位编制的结
算书进行审核,确定工程造价。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就是各施工环节审计的汇总。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模式分析
(一)模式分类
1、按介入点分类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按跟踪审计的介入点,可分为全程介入法、适时介入法和重点介入法。
(1)全程介入法
全程介入法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即对工程项目从立项论证开始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目前,人们在理论探讨中,提到的跟踪审计大多是指这种模式。全程介入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涉及审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施工技术知识、工程概预算知识、财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等。
(2)适时介入法
适时介入法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当时段跟踪审计介入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法要选好介入点,抓住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过程。在当前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采用适时介入法,大多是把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点作为介入点,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3)重点介入法
重点介入法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重点环节实时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重点介入法,事先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全貌,找出可能出问题和应该关注的环节作为重点,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应特别关注工程在建阶段,要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将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变更工程和建筑主材作为重
点。
2、按参与度分类
按跟踪审计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参与程度,可分为管理型和建议型。
(1)管理型
管理型是将跟踪审计融入工程建设活动中,跟踪审计人员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跟踪审计意见具有否决权。
(2)建议型
建议型是跟踪审计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实时对建设活动进行审计分析,提出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直接作用于工程建设活动,只有建议权,但能通过第三方行使否决权。
审计意见有两种途径作用于工程建设活动,一是直接作用于工程建设活动,提出建议,充当参谋,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应高度重视审计建议。二是当跟踪审计认为是重大的、原则的问题,且直接作用后没有得到满意的反馈信息时,通过具有否决权的第三方作用于工程建设活动,例如,在工程施工阶段,可以通过监理方或工程管理方,甚至是工程决策方,对施工过程进行干预。
(二)跟踪审计模式的适用性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按介入点分类,强调的是介入时间;按参与度分类,强调的是工作界面的紧密程度。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分类的模式是结合使用的,例如,管理型的全程介入法和建议型的全程介入法等。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与传统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在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工作界面。处理好工作界面,即协调好跟踪审计方与工程建设活动各方的关系问题,是实现跟踪审计目的的前提。而处理好工作界面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约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全程介入法跟踪审计的优点十分明显,不可替代,具有推广前景,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只应用于投资大、规模大、影响大的建设工程项目为宜;适时介入法和重点介入法对中小型建设工程、改建和扩建工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适时介入法再辅之以重点介入法,例如采用适时介入法从工程施工开始介入跟踪审计,在施工前期的过程中确定一个或几个审计关注的环节(如工程造价等)为重点介入法的内容,然后综合加以实施,能达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在目前可以广泛采用。管理型跟踪审计是发展方向,还有待各方努力创造应用环境,目前应慎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应以建议型为主。
参考文献
[1]沈善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J].科技信息,2007.15.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审计
开展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既是落实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精神的需要,也是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运行的内在要求,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课题,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在广泛意义上,风险无处不在,但如果把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搞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工作,或者演变成其它的专项审计,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目前状况下,开展该项审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理顺审计头绪,明确审计的内容和程序,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荒腔走板,或者主次颠倒。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与对象
(一)关于审计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包括了从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一系列重要过程,是否每一个过程的风险问题都纳入审计的内容,或者说都作为重点审计内容,这要对项目本身情况、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在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首先,就广泛意义而言,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这二个阶段的风险无疑是工程项目最大的风险之一,但是,这些风险不但受更高层次的发展规划和投资战略决策的约束,而且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项目规划和立项的风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风险,它不由项目本身的建设或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规划和立项本身不构成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内容,而是构成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影响因子。其次,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产生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设计标准问题,它影到项目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投资收益能力,而设计标准又主要受项目规划(地方经济发展有联系)和立项的约束,因此,项目设计标准也不构成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但是否按标准进行设计是审计关心的主要问题。另外,项目设计在整个建设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所以涉及到项目设计变更和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审计的重要内容。
根据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作如下定义:它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这一系列过程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体系和防灾体系的安全目标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这个定义包含了下列几个要点:第一,有限时期;风险发生在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建设施工期间,它不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和交付使用这三个阶段。第二,包括了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在大部份的文献中,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排除了机会风险,这与国资委的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很大出入。第三,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的损失或收益,就不能再当成风险问题。第四,约束目标的有限性;一方面,每个工程项目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述定义将风险约束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和防灾四个基本目标,尽管这四个目标之间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交叉关系,但这样定义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不仅反映了建设工程项目自身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审计目标更趋明确。第五,重视法律责任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法律责任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
(二)关于审计对象
首先,要分清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区别,也就是说审计的对象是风险还是风险的管理。由于审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如果不能准确区分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使工作重复低效乃至于d俎代疱。按照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第十条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承担的工作之一。内部审计部门从事风险管理,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所从事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或者说内部审计更强调的是,对这些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是同一管理过程在不同层次上的反映。
其次,要注意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区别。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强调的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问题,关注的对象是项目建设过程的中各项经济活动。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充分性、存在性和有效性问题,关注对象是各项经济活动不确定性的管理,以及管理的不确定性问题,它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对项目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否进行了管理、管理是否充分;二是该项管理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导致管理无效。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以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能力安全为目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的存在性、充分性,以及由于该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管理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
二、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目标
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风险影响面广等特点,涉及土建、安装、信息化与通讯、调试等子项目,对这类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内部审计而言,要想通过审计及时并准确地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而在审计过程中又要避免将风险管理审计脱变为一般意义上的审计,这将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十分严峻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明确二个问题:第一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目标;第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框架。
安全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中心目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安全目标约束于下列三个子目标:一是由质量和工期引起的建设项目投资安全风险;二是由施工过程中引起的事故责任安全风险;三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防灾安全风险。这里,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风险、立项和设计导致的风险并没有被包括在安全目标的约束条件中,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必然会通过质量和工期等途径的传导,从而引起投资安全风险;又如前面所述,立项与设计风险它本身不由项目建设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这些风险因素如果被纳入到风险管理的安全目约束条件中,有可能使风险管理审计演变成包罗一切的审计,进而造成了什么都审,但什么都没有审好的情形。
受投资安全风险、事故责任安全风险和防灾安全风险约束的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这也是风险管理审计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其它审计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因而,围绕安全这个中心目标,紧紧抓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和风险管理不确定性这两个基本内容,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目标必然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围绕工程项目的投资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安全这个中心,通过对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信息,适时地对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帮助企业相关部门和单位有效地担当起责任。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框架
目前,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什么,如何审计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项目的常规审计和风险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很好的设计其审计框架,难免将使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失去其本来的价值。因此,在设计其审计框架时要遵循下面的指导思想:
第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体现综合性管理审计的性质,既要反映L险管理的本质要求,还要突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内在特征,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要以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为基本设计目标。
第三,要为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导向服务。
从前面的定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包括二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对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二是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管理活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一个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失效,必须对风险管理活动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管理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前面提出的三个指导思想,本文将审计框架设计成由目标、项目流程和风险管理构成的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每一个维度由若干个审计元素构成:
目标维(Z轴)是一组由四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防灾安全};
项目维(Y轴)是由建设施工流程的六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竣工验收};
风险管理维(X轴)是由风险管理的七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信息沟通,内部控制,监督改进};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各个审计元素在空间坐标系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审计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构成了一个审计对象,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将三维结构模型划分为审计模块、审计单元和审计点三个层次:
审计模块。目标维中的四个审计元素(安全子目标)构成了四个审计模块:质量安全模块,工期安全模块,事故责任安全模块,防灾安全模块。
审计单元。审计单元是审计模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是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两两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每一审计模块下面都有6×7=42个审计单元,全部四个审计模块共包括了4×42=168个审计单元。如{招投标,风险评估}、{物资采购,风险评估}就是各个审计模块其中的二个审计单元。
审计点。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的各个审计元素,都可以再分解为若干个作业点和控制点,它们的两两组合就是审计点,如在{招投标,风险评估}这个单元中,招投标又是由标底、开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作业点组成;而风险评估也是可能是由形成多个控制点,如专家评估、业务部门评估及审计评估等,作业点与控制点两两对应就构成了一系列审计点。审计点是审计框架的最小单位和审计模块(单元)的基本单位。
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从项目安全的角度明晰了审计目标;其次,它通过对建设周期和风险约束状态的分析,为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界定了明确的审计范围;第三,它从建设项目的三个维度出发,把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划分为三个清晰的层次,为审计人员厘清审计思路、找准审计要点提供了可供依据的审计路径;最后,这一框架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绘制了一张全面的风险控制图,使风险管理人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大疏忽和遗漏。
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与路径
前面构建的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由4大审计模块、168个审计单元、以及成千上万个审计点构成,要对每个审计单元和每个审计点都进行审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特别是像大型基础设施如电网建设这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通常集成了多个不同专业的子项目,通常会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信息工程、调试等子项目,使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更趋复杂。同时必须看到,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具有综合性审计的性质,但它不是全能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遵循它内在的要求和逻辑关系。因此,如何运用审计框架,提高审计效率是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需要在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审计的思路和路径:
首先,根据审计的时间点来决定项目风险审计框架的运用,并编制审计方案。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在不同时间段上的风险形式与特c具有较大的差异。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对框架中的审计模块、单元及审计点进行筛选,抓做主要矛盾并在审计方案上要区别开来。
其次,要对项目风险进行预估。风险预估考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判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问题,依照风险管理原则、方法,按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运用专业方法对机构风险的范围、识别、评析、管理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查证与鉴别,对风险管理及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捕捉风险征兆。缺乏风险预估的情况下筛选审计框架中的内容可能会导致重大审计风险的出现。在风险预估之前,审计人员要做好知识和信息二个准备,知识准备包括审计专业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信息准备包括各种历史档案和前期审计调查内容等。
第三,要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在风险预估后紧接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风险分级可用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主要指标,将风险分为若干个等级;风险分类比较复杂一些,选取的指标不同,分类的差异很大,一般可按风险处置方式分类,如分为自留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等;也可以项目的分部工程或单位工程把风险分为土建工程风险、安装工程风险、信息工程风险等。风险分类指标的选取无一定之规,但要紧扣目标。
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能够将审计框架中的审计数目最大程度地缩减下来。
第四,在运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时,可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进行,所谓“自上而下”的审计路径,是指根据风险预估和分级分类后,先确定主要的审计模块,然后向下进一步确定审计单元和审计点;反之就是“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两种不同的审计路径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审计思想,前者重视不同风险的相互作用,审计思想重在“面”上的控制,后者则关注重大的和关键的风险点,审计思想重在“点”上的控制。
最后,撰写审计报告要围绕项目安全这个中心,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开展监督和评价,实际上,风险管理的存在性和充分性反映的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有效性反映了能力问题。
五、风险处置的审计
风险处置是风险管理流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更多的注意内部控制问题,或者把风险管理等同于内部控制,因此内部审计的重心往往也在内部控制方面,虽然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相当多的合理成份,但如果不重视风险处置环节的审计,则风险管理审计与其它的常规审计就会出现趋同现象,浪费了审计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处置的审计是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二十六条,具体提出了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七个措施。这里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处置措施归为风险规避、风险自留和工程保险三个类型,内部审计人员要对这三种类型要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对采取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依据作出评价;
第二,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具体方式作出评价;
第三、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影响作出评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承保工程项目风险的意愿受到很大的制约,可能会造成保险合同不公平现象,在可能的情况下,由保险经纪公司承揽工程保险中介服务的情况会成为常态,因此,将保险经纪服务也要纳入审计的范围。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能很好地起到信息沟通作用,也为保险人和被保险对象之间搭建相对公平的平台。
上面关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从它的一般属性上展开论述的,具体到不同的项目,其风险点的重要性排列会有差别,风险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但其基本的审计框架是可以相互套用的,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工程项目,如电力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发生,则有可能就是社会风险事件,理所当然地要提高风险管理目标的约束条件,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中的目标模块就要有相应的调整。
在审计实践中,往往遇到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在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前,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事先作出估计,同时制订周密完整的审计方案和计划是审计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发
[2]美国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谭丽丽.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与内部审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电网工程;变更审计;工程变更
1.引言
电网工程审计的内容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电网工程项目具有项目多、专业性强、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等特点,这就增加了电网工程审计的难度。
所谓变更,简单的讲,就是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原来的设计在实际中发生了变化,有些工作需要变更。工程变更审计就是专业审计人员对工程变更从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按照公允的审计准则,对其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本文通过论述工程变更审计在电网工程审计的立项及实施过程,分析了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电网工程变更审计的对策,认为针对电网工程变更审计存在问题,应该加强和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管理制,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工程变更事前控制、工程变更事中控制及工程变更事后分析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送达审计的资料清晰、完整、连续,使现场实际与文字资料完全吻合,防止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
2.电网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2.1 因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变更工程量
施工合同中预定的工程量是按照最初设计图纸和电力行业的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来计算出来的。由于预算编制人员对施工图纸的理解和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水平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加之部分地区有较多不确定因素,使建设阶段可能会发生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标阶段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不符,造成工程量的变更;有些工程因工程量增加造成竣工结算超过预算价格,甚至超过计划立项金额,从而影响投资计划的落实。
2.2 增加工程需要的前期工程量
由于建设单位未能预见施工现场条件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等,如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程过程中遇见障碍物等,承包商处理这些问题时都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因此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例如:产能建设用地是否依照批准的数量征用;征用土地或临时用地是否依规定标准进行赔偿,如拆迁或青苗赔偿;“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和施工场地平整的费用支出和管理是否合理。
2.3 增减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
在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根据资金筹措情况和规划的调整情况,对建设项目的附属工程进行增减,如增建配电房、变电室等附属工程,造成合同价款变更。
2.4 变更有关工程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
在施工合同中,约定的有关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是依照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的。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常常因当前市场供应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要求变更相关工程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因此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2.5 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时间
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所引起的施工中断和功效降低,或者是建设单位所供应的设备材料到货时间有所推迟,以及其他承包商的配合问题所引起的施工中断,造成对施工时间调整,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2.6 市场主要材料设备价格的调整
目前材料价格风险的预测,所需的基础资料不够完备,承包商和业主对主要材料设备价格风险预测水平不高,所以签订施工合同时,甲乙双方很少采用价格风险包干,而多采用动态调整主要材料价格的方式。随着市场材料设备的价格波动,合同的承包价格也会相应调整,造成合同价款的变更。
3.电网工程变更审计的对策
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对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的监督,很多内部审计单位将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在于招标文件的编制、合同的签订和工程变更的审计,而工程的变更审计则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是跟踪审计最费时、费力的工作。
内部审计单位的人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都实施跟踪审计。笔者认为,不管是全过程跟踪事前、事中审计,还是工程结算的事后审计,其目的是提高投资使用效益,规范相关单位管理行为,提高相关单位的管理水平。所以,审计建议及对策应从加强、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入手,促进送达审计的资料清晰、完整、连续,使现场实际与文字资料完全吻合,防止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
3.1 加强工程变更事前控制——通过推行限额设计,控制设计的缺陷
首先,工程实施过程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设计原因产生的费用不应超过设计概算的5%。对工程承发包双方而言,设计图纸缺陷的变更和业主要求改变设计图纸的变更,其原因都是业主。因此,限额设计不仅要求设计人员更细致,对业主方工程管理的要求也应更该规范和严谨。业主在委托施工图的设计时就应确定建设的规模,明确使用功能与装修标准,同设计单位共同明确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装饰材料限额单价,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变更和重大变更的发生。
其次,对设计缺陷引起的设计变更,制定奖惩措施。业主与设计单位在设计合同中约定因设计缺陷和失误的设计变更的限额额度及奖惩额度,从合同中和制度上促进设计单位控制设计缺陷。建议业主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各专业工程量及设计概算比例,确定各专业的限额设计的额度,设计变更通知单的变更费用按专业统计,对控制在限额之内和超过限额的进行相应的奖惩。
3.2 强化工程变更事中控制——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建立健全变更管理制度
首先,重视合同管理,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及计价模式。从合同管理角度,任何导致合同内容发生变更的事项均属于工程变更,因此,承发包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对合同范围的约定要细致,对属于合同边缘或合同外的事项应在合同内约定处理办法。工程量清单招标及计价不仅可以使承发包双方相关人员明白承包商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费用,促进专业人员树立技术经济的意识,规范相关单位的管理,也保证工程变更签证人员在签证的同时就知道变更的费用,有利于工程变更费用的控制。
其次,规范工程变更工作程序。为保证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专业变更文件真实、完整、连续,建议工程变更资料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和整理,对不合规的工程变更资料不予归档。工程变更签证人员要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防止施工方提交工程变更计增不计减,竣工图反映不全。对隐蔽工程的变更必须以图示之。工程变更发生的工程量,特别是没有设计变更图纸的零星项目,签证人员应会同预算人员共同现场核对并做详细记录,防止施工单位将完成的工程项目以工程变更方式再次申请费用。
再次,建立工程变更限额管理制。建议业主明确工程变更签证人员的职权、分工和签署限额,防止“工程变更黑洞”产生。工程变更依据具体内容和重要程度分三个等级,即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重大变更是指涉及工程规模、建设标准、设备选型、总工期、施工措施方案等内容的变动;重要变更是指涉及专业工程标高、尺寸、施工工序等变动,变更费用未达到重大变更限额的变更;一般变更是指涉及分步分项工程细部及局部改变及一般设计问题引起的变动。如某业主在工程变更管理制度中规定:变更增减费用在3000元以内的一般变更,由专业工程师签证;3000-10000元的一般变更由主任工程师签证;10000-30000元的重要变更由职能部门讨论决定,超过30000元以上的重大变更由建设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避免工程变更随意签证。这样管理使工程变更费用得到控制,结算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第四,建立重要及重大设计变更的评审制。工程变更伴随施工过程发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及承包方均可提出工程变更,造成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繁杂。对于变更费用超过万元的重要变更、超过3万元的重大变更,建议由业主总工程师或业主主管领导组织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和概预算人员对变更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集思广益,提出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或修改方案,使工程变更更科学、合理、经济。
最后,规范统一工程变更格式。工程开工前,业主向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报并要求所有工程变更格式统一,重点列明变更原因、变更图纸和图号、修改后的图纸、变更提出单位、专业分类及编号等,业主专业工程师将按照工程变更管理制度执行,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变更一律退回。
3.3 重视工程变更事后分析——对工程变更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建立控制工程变更的指标体系
对工程变更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出具建设工程中标价与结算价对比的分析报告,有利于使业主更清楚工程变更费用产生的原因、专业、系统,有利于提高业主在建工程各个阶段、各专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合理的控制在建工程的造价。整理、对比、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按专业分类:根据施工图纸专业分类,将各专业的设计概算、施工合同价及施工结算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各专业费用调整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各专业的改进方向。
其次,按变更原因进行分类:通过对设计图纸原因、业主原因、承包商改进设计等产生的变更数量和费用进行对比,并按各专业汇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控制工程变更数量和费用的关键点。
最后,按变更金额进行分类:将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的数量和费用进行整理、对比,并分配至各专业,根据产生重大和重要变更的原因及责任,建议兑现工程变更管理的奖惩措施,实现工程变更管理的激励机制。
而根据施工措施变更方案所包含的内容及其评价特点,建立控制工程变更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通常包括如下7项:a.工期指标;b.质量指标;c.财务指标;d.安全指标;e.工艺指标;f环保指标;g.资源指标。工程变更需要根据自身项目特点,建立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网工程的变更审计进行研究,分析了工程变更审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电网工程的立项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审计问题,指出针对工程变更程序审计、变更价款审计、变更管理审计的审计要点,并提出审计对策,通过工程变更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可以减少工程变更黑洞的产生。本文对实际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审计工作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柳娟.风险导向审计在电网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杨凡.再议建设工程跟踪审计[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2).
公立医院作为差额预算单位,执行工程项目预算制度。面对目前公立医院大量工程项目超预算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内部审计亟待外部审计的支持。“谁委托,谁负责”,公立医院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外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我质量控制的过程,只有明确了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结果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动态控制项目审计质量。因而,以公立医院工程项目外包审计风险识别为起点,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进而制定审计标准,结合风险管控点,建立外包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其设计的科学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风险管控缺陷提出整改意见,从而提升公立医院工程项目外包审计业务管理水平,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职能,提升审计的质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工程项目外包审计风险。
(1)项目外包决策阶段风险因素。A.决策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相关决策工作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B.未履行适当程序,导致决策失误或不科学。(2)项目外包合同形成阶段风险因素。A.受托方选择不当,缺乏必要的人员、从业经验、技术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导致审计质量低或进度拖延。B.缺乏必要的外包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导致价格不合理,成本过高,没有发挥项目外包的优势,组织利益受损。C.未及时签订合同或合同条款不严,使组织遭受欺诈、利益受损。(3)合同履行阶段风险因素。A.对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审计目标未能实现。B.不能及时发现外包项目审计质量问题。C.项目结算依据不充分或审核不严,导致结算超标准。D.过程记录不完整或未及时归档,不利于相关信息的积累、利用和责任的追溯。E.受托方评价机制缺失,导致组织未能准确掌握受托方的服务质量,无法为日后的业务外包提供参考。
(二)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相应审计重点:是否建立内控制度及其设计和理性。审计目标之二是审查工程项目审计外包业务的实施情况,评价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规定,是否偏离目标。相应审计重点包括是否履行审批程序,受托方的选择是否采用竞争和择优方式,合同履行过程有无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有无对受托方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形成客观公正结论等。
(三)审计方法———建立外包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从审计成果的应用主体出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对评价的范围、方法、权重和档次等作出明确界定,才能发挥评价机制的正面导向作用,促进提高委托审计质量。通过赋予内审部门较高的评价权重,明确其作为审计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明确委托方的要求就是审计重点;通过细致划分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合理应用评价结果,树立优秀中介机构典型,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中介机构,推动提升工程项目整体审计质量。采用内审部门、工程部、财务部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拓宽审计质量评价角度。内审部门代表医院进行工程项目审计外包委托,工程部是工程质量的责任部门即被审部门,财务部门履行工程款结算职能,按照“谁委托、谁评价”的原则,以内审部门为主、工程部、财务部为辅共同开展对外包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工作。作为不同的评价维度,根据审计工作开展和审计成果应用的实际需要,分别赋予评价权重。内审部门作为审计质量评价责任部门,评价权重70%;工程部作为被审部门,评分权重20%;财务部门作为配合评价部门,评价权重10%。采用赋予相关责任各方不同权重的三维评价主体,相比仅由内审部门单方评价,不仅能全面反映中介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审计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各部门的工作协同配合。
(四)审计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评价分为基本要求、工作质量(反映过程)、工作效果(反映成果)三大项共六类指标。内审部门、工程部、财务部作为不同角度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内审部门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注重全过程管理,所以分值分配均衡,基本要求、工作质量、工作成果分别占30%、40%、30%;工程部作为直接接触审计人员的被审计主体,其评价则更侧重于工作质量的评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果分别占60%、40%;财务部作为结算支付部门,主要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价。
(五)审计结果运用。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很多工程由于造价过程不够严谨,而带来一定量经济损失,从而使工程的整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作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该项工作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所以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要求很高,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极高责任心,因为该项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八九不离十,一定要有十成的把握。为了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为了使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利益,造价预算审计工作必不可少。
1.工程造价审计主要的内容
1.1招标文件和合同协议的审计工作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计工作中,需要把握招标文件和合同协议等重要文件,做好这些文件的审计工作。招标文件和合同协议作为建筑工程合同的重要文件,其中都固定了工程造价计算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单价合同、总结合同、成本加酬金的合同类型作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核算工作的主要合同类型,由于其计价方式不同,计价存在的差异较大。同时这些合同又存在较多的分类,缺乏明确的针对性。
1.2费用审计工作
在计的过程中少不了对工程开销的审计,在对工程开销的审计过程中,工程的开销会因为地区的不同,市场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审计标准也不相同,这也给造价预算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在不同的地区设置不同的标准,只适用于当地市场的标准。审计过程要注意费用的准确性,合理性。
2.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分类
2.1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其专业水平也有所差异,其中不排除部分工作人员的能力不满足工作质量的要求,这就会导致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出现失误。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审计培训,只是之前有过从事会计行业的经历而已,但是他们对于很多专业知识的认识还不到位,从而对工程造价审计造成较大风险。
2.2工程造价审计方法风险
工程造价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是审计过程,这就需要审计过程必须要一套完善的审计方法。事实上,许多业主在提交的资料数据时缺乏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法性,大量的施工图纸不能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也很多,这将导致审计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3工程造价计价规范风险
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规范目前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计价标准与计价方法的问题还仍然存在,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工程造价审计人员了解和熟悉计价规范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将出现在具体实现的某些错误,可能导致审计风险。
2.4工程造价审计手段风险
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兴起,大量计价软件出现于市场,并且这些软件广泛受到审计人员的青睐。但是,如果在使用软件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从而导致使失误发生,会造成一定量的风险。许多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然使用手动方式,这样不时间延长,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诸多的错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2.5法律法规与制度风险
许多法律、法规对于工程造价审计的要求出现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一旦审计存在问题,诉讼会造成审计结果无法被采纳,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导致大量的错误以及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由于人的影响发生相互包庇的现象,导致审计风险。
3.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3.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合格的问题,我们就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上,可针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且定期对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那些考核成绩优异的工作人员基于奖励,考核不达标的人员要给以相应惩罚,长期不达标的工作人员可将其辞退。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共同进步。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一些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掌握建筑领域的新知识。
3.2加强审计单位监督管理,建立违规单位移送机制
社会中介机构是一股重要的审计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是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因此应加强对社会中介审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审计过程中执行严格的复核流程,如偏差严重时可移送建设主管单位进行处罚。当前工程造价审计主要依靠工程实物以及送审资料,审计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相关单位提供了错误或者虚假资料,就可能出现审计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3.3依法审计
通过依法审计使审计结论具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撑。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事审计工作。对各种法律法规应仔细研究,吃透其精神,对各种法律法规之间有冲突的地方要多方咨询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审计人员还应熟悉各类工程项目规定的建设程序,对未按要求备案的变更项目不予审计,对不符合规范的项目不予接收或向有关部门移送其违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