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17:22: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

篇1

关键词:陶瓷;艺术;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27-01

现代陶瓷艺术,亦可归类于现代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存在又同时传承了陶瓷技术这一文化传统精髓。在传统陶瓷艺术中非常注重形体与釉色光泽的关系,如若其中某一点不符合这两大要素将被视之为废品,人类发展最初的阶段出现了容器这一概念以来便出现了以中高温烧制陶器来作为日常储存容器之用,陶瓷器皿以功能性诞生,后来追求奢华的宫廷用品由各地方设窑厂来进贡陶瓷器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陶瓷作为器皿的单一存在,直到当代各种门类的装置与室外雕塑的大量使用,使陶瓷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走到了艺术的前沿。

当代陶瓷艺术,解构陶瓷的表现手法,单一的从选材,塑性开始到后期着色上釉,釉上彩或其他手法都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实现,同理在当代油画艺术当中把传统油画解构成光影,肌理,色彩和独立的黑白灰关系,其中的每一种都可无限的放大或者无限的缩小来作为艺术家表现题材的一种语言,这样的做法使作品更加的纯粹,更加新颖且具有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度更强,在陶瓷艺术中也是一样。

塑形:塑形作为装置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是陶瓷艺术作为新的装置艺术体系中一员的根本,手段一般通过光线与作品表面的关系来说明艺术家所要阐述的观点,也可用表面肌理的凹凸来体现,大致形体的塑造方面与雕塑无异,但与雕塑不同的是,现代雕塑可现取现用来制作,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直观的了解到最终的材质效果,而现代陶瓷则不行,在最初的塑性阶段仅仅只是塑形,对于最终出现的效果的把控性需要后面的几个要素同时进行,需要制作者对整个制作流程有很好的基础,在形的限制上也与雕塑不同,不能出现太过复杂的形体,尽量以简单的造型来说明问题。历代的作品中很多以片状的堆叠,简单几何结构夹带复杂肌理表面居多,单片式的作品也比较多,这样易于处理陶瓷技术上的问题。塑性完成后低温素烧,对形体进行最后定型,有些艺术家在素烧完成之后就完成了作品的制作。

釉色:在釉色的选取上,传统陶瓷手工艺人会制作大量的陶瓷色片,来直观的了解不同金属元素的釉质最终烧制完成会是怎么样的色彩,参考传统陶瓷的工艺即可了解,釉色的选取与形体的关系必须把握得当,釉质的厚薄与形体表面的肌理也同样有很大的关系,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多用于物体表面彩绘和制作

但以上只是制作手段上的一些事项,而艺术创作而言,只有其手段只是纯粹的炫技,而技艺又不能达到古代官窑所烧制的瓷器的水准,就如同油画现实主义写实绘画,当代画家自知文艺复兴,巴洛克,印象派这些写实已经走到顶峰无法超越且其功能性为纯粹再现已经被后期的摄影艺术所取而代之,这只是从纯粹的再现功能性的说法,而转入更加注重作者本身想法和观念的作品中同样映射到现代装置艺术上,艺术已经离开了其再现的作用,转而进入表达想法传递想法的功能性,语言的选择性也变得更加宽泛,现代陶瓷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在选择好题材之后又正好在陶瓷这一传统语言中找到恰到好处的元素。

篇2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39-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一直被艺术界所探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绘画历史,其中也不乏一些成功的画家,传统的绘画艺术展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时还会发现,设计者们的设计不乏传统绘画造型的流露。因此,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体现。

一、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虽然都是艺术 ,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现代设计与传统绘画在观念、方法以及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的是简洁明了,然设计者往往对所需要的要素集中地整合,概括出一个简单的作品让人们能够一目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通常删减掉次要的部分,集中突出主题,有时为了达到效果,甚至可以去掉背景,同时可以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东西,通过不同的比例,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抽象的艺术设计,运用象征的手法,促使人们进行想象。

现代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对关系上。首先是人与物的关系。现代的艺术设计都把人当做设计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所有的现代设计中,人们推崇的最理想的效果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个性解放,彼此独立、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美。其次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绘画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体现它的观赏价值,这些作品本身并没有一定的功能,起不到特定的作用。而艺术设计在注重观赏性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功能,因为产品的功能是实现效果的前提条件。第三,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局限性的关系。现代设计与传统绘画艺术相比,现代艺术设计所受的制约性是很大的,主要是因为:1、对于绘画创作工作来说,它只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人行为,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表现出各种形式的作品。现代艺术设计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但它更多是要迎合企业主、消费者的需求,把他们是否满意放在首位。2、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劳动,而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劳动。3、绘画创作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4、绘画创作与艺术设计都要受到社会时尚、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但绘画受到的这种影响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而艺术设计受到的影响通常是十分迅速、敏锐的。

二、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联系

如果说传统绘画艺术更多包含的是感性的因素,那么现代艺术设计就更多的是理性化的因素。其实,通过仔细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在感性因素占主导的绘画艺术中,还是有很多理性因素存在的。从许多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家们总是借助事物的“形”来表达一种感情,以形来传神,而不是把事物具体的物理形态描述出来。而这些将物理形态的事物以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手法,一直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

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设计都或多或少受到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例如,对于平面设计来说,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要求主题要鲜明、突出,简洁易懂,形象夸张,在设计时,要赋予作品更广阔的含义,人们在看到作品时,可以通过有限的画面,想象出无限的内容。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巧妙的运用。中国的传统画家常以达到“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最高境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报,它们中的很多形象不是简单地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模仿,而是一种繁到简,从复杂到单纯的转变。例如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 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它们都体现了设计者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不论是在传统绘画中,还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都是主要的元素。 人们在绘画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色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想象在传统绘画中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在平面设计中,许多画面都在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人们根据彩虹、彩蝶等创造出了颜色变幻多样的装饰。在许多中国画中,人们喜欢把牡丹、荷花等画得红艳艳的,而它们的叶子只是用墨来画,但人们在看到这幅画时,却自然而然地把叶子想为绿色的了。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平面设计中,如果在一幅蓝色的画面上,画上几只小鸟,那么蓝色就会被人们想象成天空,如果在蓝色的画面上,画几条小鱼,这时,这块蓝色就会被人们想象成大海了。这种单纯的底色,会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但如何把它们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则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晓明.中国书法绘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1,(09).

[2]林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

篇3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 现代艺术设计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篇4

关键词: 传统插画 现代数码插画 区别 联系

20年前的插画艺术家可能没有想到今天的景象:创新和科技已成为插画艺术前进不变的重要因素,3D软件、Illustrator、PhotoShop和Painter的2D软件,以及纯粹的手绘图形,都将带动插画设计的进步。在早些时候,人们都同意CG艺术是“数字艺术的文艺复兴”,也常将其喻为插画的“金色年华”。至少在欧美的前30年里,插画艺术家被看作是名人,市场也曾惊爆出大量的机会。但艺术终究离不开技巧,凡是艺术的设计制作都与时代的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于是,进入电子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格式的表现与风格,从艺术的角度讲,追求的并不是直接的实效,而是美――实效的象征。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到艺术的领域,从而与其他艺术相通,如同书法与国画相通。人们抛开细腻与粗犷的技法要求,重点强调个人的原创与情感的表现,借助于电子手段,开始出现新一轮的风格形式,这些风格不再局限于手绘能力的高低,而是以概念化、自由表现主义强调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围绕电子处理的手段,把个人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不到1/4平方米的显示器上,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普及强大,这种以CG形式出现的插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1.传统的插画

1.1传统插画的技法和表现

在电脑作图出现以前,插画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是通过较强的手绘能力借助于毛笔、铅笔、碳笔等一系列绘画化工具在一定的纸张上画出来的造型艺术。其造型要素基本是点线面构成,风格表现不外乎幽默写实、超写实等。在此基础上还有因为地域的缘故而划分的风格,如美式的漫画风格、日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曼陀罗手法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式漫画始终秉承率真明快的创作风格,让人感觉画面饱满,富有很强烈的讽刺趣味性;日本大名时代的广告画常用过于鲜艳又缺乏表现力的颜料进行绘制,配色方面追求俗气的画面效果,有意回避笔法的变化,给人感觉好像电影院里的宣传画,采用镶边点传统的创作技法,极力营造作品的复古气氛;而曼陀罗原本是指佛教里大彻大悟的思想境界,曼陀罗画就是用杂色图的形式将这种境界表现出来的画作。所有的传统插画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主要凭借手绘的手段,完成作品设计创作的整个过程。这是由时代的因素决定的,同时成就了插画传统的风格。

1.2传统插画的发展及现实意

作为一种发展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传统插画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无论从现实的情感,还是个人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艺术精髓的把握,传统插画的表现似乎比现代艺术更胜一筹,西方的传统插画艺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的演变,中国的绘画也经历了很多流派的洗礼,所以对于传统插画,它有着无法替代的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具备强烈的人文气息。但传统插画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文和历史。在数码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优秀的插画设计师开始寻求现代与古典的统一,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寻找出路,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成为插画艺术的新追求,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同时体现出数字艺术的创作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我们探讨传统与数码艺术的新追求。

2.现代数码插画艺术

现代数码插画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电脑作图的广泛应用。数码艺术设计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制作方便、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同于易于修改和传递,因而受到新一代插画设计者和广大爱好者的青睐,而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插画大致可以划分为儿童插画、商业插画和动画三大类。儿童插画多出现在儿童刊物及相关的环境场合,形象多可爱且夸张,富有想象力,所用的颜色单纯亮丽。商业插画的表现更为广泛,也是目前国内外设计行业中新兴的设计门类之一。商业插画可分为三部分:广告插画、出版物插画、卡通形象设计。商业插画与其他插画的表现形式相比有其特点:商业插画必须能够反映商品的特性,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品味,手法夸张。

现代数码插画在风格表现上各不相同。数码插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插画形式风格追求形式各异,有制作细腻的欧美风格,线条柔和、色彩明艳的日韩风格,在形式上追求洒脱自由的情感。

3.传统插画与现代数码插画的区别和联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离不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插画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存在以下差异:

首先,文化传统渊源不同。传统插画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长河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含着众多深刻的文化积淀、民俗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传统插画所体现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使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具有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数码创作的插画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的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产上的陌生和疏远感。

其次,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插画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之外,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人们对于数码艺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艺术领域尚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创作的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存在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作为CG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也正是这种个性化、机械化的风格的存在,而使数码插画丧失了视觉亲和力,成为数码插画矢量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最后,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插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人们产生共鸣,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

传统插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等因素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和价值也备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可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数码作品价值的认可度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科学技术,更是体现新兴的艺术现象,它有着自我魅力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插画艺术价值不可以用传统插画的价值衡量。除此之外,数码艺术设计在表现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

4.结语

设计行业是知识型的服务产业和新兴交叉学科。跨越世纪,插画设计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表现;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延伸到三维立体;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插画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我们必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插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形态。设计师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篇5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传统艺术现代化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论文下载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

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除了纯艺术领域,在应朋艺术领域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国本土文化识别特征的丧失、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易推广、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种“繁殖”迅速的现代艺术设计,却会因为他的标准化、可量化、科学化的特性却极容易使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设计丧失殆尽。在现代艺术设计刚刚在欧洲推广的时代,莫里斯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就是欧洲传统手工艺在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抗。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正在重蹈覆辙,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已被许多开口包豪斯、后现代的现代设计师抛掷脑后,难怪一位日本设计师看过了浦东蔓延的摩天大楼后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没有现代设计!”。因此,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优势,更要认识到他的局限:过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放之各国皆准却而没有民族特色。这种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模式将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国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双赢的结合战略,将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与我国的“民族性”相结合,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有机的结合,才既能实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又能保持了艺术的中国身份。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功能、标准、量化的特点与我国传统设计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认清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西方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这个事实,就会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不仅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更要考虑到我国的当下社会发展阶段,更要考虑我国本身的艺术传统。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陷入设计领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不会失去艺术的中国身份。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融合探析

中华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传统艺术形式与内涵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现代设计视角来讲,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不管历经多长时间,其依然是每位华夏儿女所拥有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充分认识、了解与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真正实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合理融合,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来说意义深远。

1 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

1.1 创造性

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历代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动与生活,用双手不断改造着周围的生活环境,用智慧不断创造出珍贵的、鲜明的、充满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位设计者都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贡献者,经过历代中华儿女的不断传承与创造,现代人依然可以透过各种传统艺术感悟民族传统、感受艺术文化、感知历史脉络等。[1]因此,超强的创造性赋予了中国传统艺术勃勃生机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艺术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1.2 美观性

美观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特征,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与稳定,对一切美好与吉祥的事物都充满了向往。中国传统艺术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歌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尤其是传统艺术通过对比、对称、均衡、协调等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美感,更使中国传统艺术蕴含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流传至今。

1.3 意境性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始终追求的境界,富有深刻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底蕴。儒学、道学与禅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促使人们形成了独特自然、空灵虚静的品格。另外,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年轮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纵贯古今,使中国传统艺术形成了大气、包容、恢宏、悠远的意境。

2 中国现代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于西化

由于中国设计行业起步时间较晚,一些西方设计观念与模式进入中国以后,诸多设计者开始大肆模仿西方设计作品,片面认为走西化路线就等同于走国际化路线,甚至出现了盲目跟风或照抄照搬的现象。这种将西方设计理念与模式机械地套入中国设计作品的“直接拿来主义”,实际上是舍本逐末,不仅不利于中国现代设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而且会大大削弱中国现代设计作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中国现代设计相比,起步较早的西方设计确实更为成熟与先进,也非常值得中国现代设计者参考与借鉴,但只有避免彻底西化设计现象的发生,科学合理地汲取西方设计的精髓,才能真正实现西方设计为我所用以及与中国现代设计的有效融合,进而使中国的现代设计者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

2.2 缺乏灵魂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长达登年的历史积淀,并且内容极其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中国韵味的艺术形式。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时往往会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诞生了画师阎立本、郑板桥以及诗人李白、杜甫等著名人士。虽然现代设计者也善于将古人的作品应用到设计创作中,但是普遍缺乏真正的思想与感情。加之近年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电脑设计也越来越普遍,这种新兴设计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使设计操作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导致抄袭现象越发泛滥,相互复制粘贴设计作品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纵览中国现代设计行业,缺乏灵魂的作品不在少数,精品更是少之又少,为中国现代设计注入灵魂成为重中之重。

3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

3.1 中国传统意境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遵循审美三原则:一是立意,即以形取神,意念先行;二是创新,破旧立新,承先启后;三是活用,灵活生动,合理适用。意境不但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本质,而且还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审美趋势。因此,将中国传统意境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中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在现代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者在对社会和大自然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将充满意境韵味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其中,以此促进中国现代设计成为集意境、民族性、特色性与现代性韵味于一体的优秀设计的代表。

3.2 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合

设计也是一种语言形式,能被人理解与认同,中国传统艺术语言是现代设计的出发点。用现代设计审美理念对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进行改进、提炼与应用,促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时代特色,又有丰富的文化蕴意。比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设计,就巧妙地引用了彩陶艺术中的凤鸟图案,借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传递了现代设计的特色。[2]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作品中,能够产生独特的亲和力与文化气息,从而提升中国现代设计作品的价值与实力。

3.3 中国传统程式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融合

中国传统程式艺术是经过长期实践提炼而成的美学搭配,其用笔、调墨、勾线等程序都有特定的规矩,就像踮着脚尖的芭蕾舞者所展示出的优雅姿态一样,中国传统程式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一旦丢掉这种程式艺术,中国艺术就会失去相应的韵味。对现代设计而言,将中国传统程式艺术融入其中,大有裨益。具体而言,可以将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素材进行提炼与排布,促使其互相搭配、穿插与映衬,并辅之以灵动流畅的线条,选择合宜的色彩,科学地组合绘画元素和设计元素等。当然,要实现中国传统程式艺术在现代设计中高质、高效的融合,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程式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思维及融合技能。只有不断尝试新颖的融合手段,才能大力拓展中国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已成为用之不竭的重要宝库,不仅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大大拓展了现代设计者的灵感与思路。因此,中国现代设计者如果想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就必须不断挖掘与提炼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促使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努力构建以中国传统艺术为根基的现代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篇7

    一、现代重彩画:传承与发展并行

    现代重彩的复兴与繁荣,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现代重彩画的绘画语言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在造型、色彩、肌理、技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向人们展现出更为多样的绘画理念和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7]

    (一)对敦煌壁画、传统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美术的研究和继承,是现代重彩画发展的重要基础

    看过敦煌壁画的人都对其绚丽斑斓的色彩和画工们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感叹,而这些令人注目的壁画就采用的是纯天然的矿物颜料。我国古代民间画工这种朴素的表现技法和对色彩的精彩运用在震撼人们心灵的同时,又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东方文明之精华。中央美院胡伟教授曾说:“古典美术研究是为当代艺术表现服务的。”可见,对敦煌壁画、传统工笔重彩和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和继承即是中国现代重彩画发展的基础,其为现代重彩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反过来讲,现代重彩画的创新成果又启发和促进了我们对中国传统重彩艺术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和挖掘。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关系。[8]此外,我们对传统的继承与挖掘也应有针对性和主动性。现代重彩画非常关注的是色彩的语言特征,它在继承并发展敦煌壁画、传统工笔重彩和民间美术特有的色彩表现力的基础上,对色彩的构成,以及由色彩烘托出的氛围、基调的设计和把握等方面都更为自觉和全面,使现代重彩画脱离了单薄、少变化、柔弱、灰暗的色彩感觉和表达,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也更加绚烂的色彩世界。[9]

    (二)现代重彩画兼容并蓄多家之长,实现了对东西方材料技法的合璧与发展

    在现代重彩画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对材料技法的研究以及对工具的宽泛使用成为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对象。在中国传统重彩画发展举步维艰之时,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熏陶和滋养的日本绘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不断演化和变革,使其主要绘画材料——岩彩,从制作到使用都有了本质的不同,从而也使日本绘画从原有的古典审美定势和表现语言迈入了现代艺术的领域之中。西方绘画提倡为艺术表达或为艺术冲动去发现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创造相应的技法的理念,对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创新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对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无疑对我国重彩画的发展是极有裨益的。随着打破传统技法样式、适应当代审美需要以及符合自身特色新方法的建立,现代重彩画不仅把握住了传统画脉和现代精神,且更具个性理解和制作特色。[10]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后,现代重彩画家广泛借鉴和尝试各画种可以为重彩画所用的技法语言和绘制方式,拓展出新的语言体系和表现能力。作为载体的各种材料被广泛关注和运用,如生宣、熟宣、绢、传统高丽纸、白棉布、亚麻布、温州皮纸、各类卡纸、矿物质颜料、毛笔、排刷、滚筒,及西方的水粉颜料、丙烯颜料、马克笔等现代材料纷纷进入重彩画创作应用领域。从现代重彩画发展轨迹来看,它没有仅仅站在那些已经形成的固有形态上,而是牢牢把握“容天下万物”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并以这种包容的心态保持与更新着艺术的活力,立足于当代,从而实现了东西方绘画审美的合璧与发展。

    (三)现代重彩画打破程式化的传统审美要求,工写结合,多元发展

    现代重彩画从传统工笔画中脱离开来,关键就在于对“工笔”二字的脱离以及对重彩的重新认识和发展,这种发展为重彩画带来了自由的表达空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的单调匮乏,也纠正了水墨写意画以墨代色的狭隘思想观念。现代重彩画家以开放的姿态,科学地吸收水墨语言和写意的意趣,用“写意”的手法打破传统工笔画因程式化制作而产生的板滞,使画面更为生动,增强了画面的绘画性和随意性,使工笔与写意、色彩与水墨有机融合,从而使现代重彩画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11]现代重彩画在与写意画结合的同时还与西方绘画以及日本绘画中的装饰性特点结合,利用综合材料的特性和夸张的构图造型等手法,拉近了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的距离。在20世纪80年代,以丁韶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重彩画派(也称云南画派)就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工笔画的条条框框,以一种新颖的语言形式在美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有了对话的平台,也给长期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的争论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中国绘画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这与西方绘画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中国画在题材及绘画形式上所具有的文化性使中国绘画的发展道路比较曲折,这也源于一个由来已久且一直是中国绘画主流的审美标准:即以“笔墨”为主的审美标准,如果违背了这个标准而着重于其他材料技法的研究与表现,便会遭到否定,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笔墨与色彩同样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应人为制造成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反之,它应该是当代艺术创新的动力和资源。所幸,现代重彩画能够把东西方文化、审美、材料、技法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华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勇气和独具魅力的风格特点。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始终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我们只有不断挖掘、认识自身文化所具有的优势,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消化,最终形成自己更加独特和强大的面貌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而没有必要去担心借鉴外来文化艺术便会失去“民族性”的问题。“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篇8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在精神层面上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为设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传统艺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通过设计师的创意表现,在视觉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的目的。作为设计师,需要思考和解决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应该怎样融合来体现设计的时代感与传统文化特色。

一、现代设计应体现传统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它主要包括园林、建筑、音乐、戏曲、绘画、书法等等。这些历经千年的传统艺术给设计师们以智慧的启迪,新的创作元素为设计输入新鲜血液,现代设计的发展充满了生命力。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 “东方之冠”的设计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现代诠释的优秀案例,在造型方面,它借鉴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件“斗拱”和夏商周时期青铜制器皿“四足鼎”的造型,通过简化、提炼、整合等艺术手法设计出时代气息与民族特色浓郁的建筑符号;在色彩上运用传统的“中国红”,设计师采用色彩渐变的艺术手法装饰建筑,建筑外观自上而下由深入浅进行渐变,给观者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欢乐、和谐的民族情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热情、奋进、团结、自信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内涵上,它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是传统的哲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产物,阐释了中国特有的建筑美学,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因此,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不是简单的形式或内容上的“移花接木”,它需要设计师通过艺术上的加工,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体现设计的时代感。同时,传统元素的借鉴应具有代表性和可识读性,使观者更容易识别和理解设计内涵,在欣赏作品时与设计师达成共鸣。此外,要深层挖掘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符合设计的主题,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任何传统艺术符号都蕴含着与之相关的本原哲学思想,我们要做的是寻根探源,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根源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传统艺术,从而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体现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弘扬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反映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俗既属于过去也立足于当下。如陈建宪在《民俗学概论》的绪论中所说:“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设计师将民俗与设计有机结合,能够使两者相得益彰。2004年由北京奥美为中国移动制作的 “福禄寿喜财安”系列贺岁广告就很好地融合了民俗文化。以关公至尊、威严的形象表现“全球通”;以哪吒圈出“动感地带”的“地盘”;让弥勒佛表现“神州行”的轻松。该广告从2004年岁末到2005年春节期节进行宣传,很好地将年俗文化融入广告制作和宣传中,平面广告运用了民俗艺术中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吉祥人物,借用春节期间常见吉祥语,既贴近民众生活,又迎合了人们求吉纳福的民俗心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宣传的效果。这类广告在向人们传达企业信息的同时,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设计中善用民俗文化有利于深化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更贴近广大民众,易于让人们接受,人们通过凝练的设计符号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民俗现象,从而达到文化的回归和认同。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同样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其中包括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学习和借鉴民俗艺术,将民俗艺术融入设计当中,能够丰富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艺术

设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设计没有技术无以为设计,而科学技术没有设计参与也找不到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从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导致了20世纪初各种设计思潮的产生,同时为设计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则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设计的“可能”在新技术的协助下得以实现。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演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为创作母本,由设计师于正所带设计团队运用多媒体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的大屏卷轴动画,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设计团队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画作品为题材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且采用现代设计表

转贴于

现手法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同时,设计团队大胆想象创作夜景版清明上河图,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绘画效果表现的缺憾。无独有偶,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展现的长轴“画卷”也是一例。“卷轴”是一个用于播放数字影像内容的超大led液晶电视,设计团队借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卷轴形式,运用最新的数字影像技术制造出梦幻的视觉效果,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传统的长卷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表达了东方美学独特的时空观念与哲学精神,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向“他者”述说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

以上两个设计案例分别是对传统艺术中长卷中国画“内容”和“外形”的借用,它们不是简单地再现传统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是通过设计的创新丰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设计的创新可以是推陈出新,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创作,关键是要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犹如一对指挥棒,需要设计师熟练掌握和运用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

篇9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 现代艺术设计 影响 结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面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传统艺术 ;现代传媒 ;衍生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

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艺术只有在充分融合现代艺术元素的基础上,与新兴传媒实现良性互动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而产生的众多衍生品正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时尚的现代文化气息而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传统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就是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共同发展的成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的必要性

(一)是传统艺术获得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文化内容十分广阔,包括传统知识体系、技能、工艺、实物、文化场所等等,其中传统艺术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艺术诞生于历史的土壤,今天我们已经无法重构传统艺术曾经绽放光华的原生态,更没有资格剥夺新时代的人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权利。因此,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融入时代的元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动漫是现代社会年轻人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面生动形象,音效灵活多变,对于全面、深入展示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巨大优势。

(二)是国产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策略

动漫起源于日本,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直到今天我国的动漫产业中日本动漫还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数年前,我国的漫画画家和动漫制作人大都从日本动漫中汲取营养,在创意方面也大量借鉴国外动漫风格的创作模式,缺乏民族特色,在质量上始终无法与国外优秀动漫产品抗衡。随着我国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和提倡,动漫工作者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素材和灵感,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动漫产品。比如在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即是在充分借鉴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绘画、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的3D动画电影,不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是国产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之策。

二、动漫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

(一)动漫美术风格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

动漫风格是动漫作品区别于其他各类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彰显了某一类型动漫的艺术特色或者某一制作团队的审美倾向。在动漫作品的各个构成元素中,动漫美术风格设计是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之一,往往成为某一类动漫风格的符号。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非常多独具特色传统艺术形式,其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和巨大的美学价值能够为国产动漫的美术设计提供得天独厚的借鉴和帮助。如我国八十年代的经典动画《葫芦兄弟》,就是以传统剪纸艺术的动漫化表达来进行创作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二)动漫造型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

动漫造型设计也被称之为形象设计,它是指动漫作品中根据所要表达的角色性格、身份、年龄等因素的设定,通过艺术想象和加工而形成的特定外观形象。动漫造型承载着动漫故事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可以说是动漫设计的核心。但凡经典的动漫都有深入人心的动漫明星形象,而为人喜爱的动漫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设计元素往往也会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动漫造型设计之中,是通过动漫对非物质文件遗产进行表达的有效方式。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的动画喜剧电影《功夫熊猫》堪称这方面的经典,其布景、道具、服装、人物形象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广泛借鉴了我国敦煌壁画、民间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元素,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三)动漫动作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

动画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以运动形式呈现出来的绘画,这也是一般人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但从本质上来讲,动画是用绘画形式来诠释和表达运动。动画人物的动作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动画片的优劣,可以说,动作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成功的动画设计一是要符合人物形象的造型特点,二是要符合事物的运动规律。国产动画《哪吒闹海》就是通过借鉴传统艺术来完成动画设计的成功案例,由于该动画片在布景、配乐方面都融入了京剧元素,因此制作人特意在动作设计中也充分借鉴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使得整部动画片各个要素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结束语

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无疑是这个大趋势下的成功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艺术会不断吸收时代元素,衍生出新的产品,而由此诞生的新文化产品又将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传播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愿本文能给我国广大的传统艺术传承人和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注释参考】

[1]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1:72-76.

[2]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篇11

一、青花传统工艺源流概说

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时期,不过其真正的成熟是在元代。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蒙元帝国的强大使得我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使中东地区绘制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料得以引入中国,并在景德镇运用于青花瓷制作中。采用苏麻离青绘制的元代青花瓷发色鲜艳,并具有较强烈的晕散效果和铁锈斑。铁锈斑本是工艺缺陷,却成了元青花的独特魅力之一。

明代时,青花瓷已经跻身于主流产品的地位,其发色既有幽淡者,亦有鲜艳者,同时,分水技法开始成熟起来。

清代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巅峰时期。分水技法达至顶峰,采用特制的分水笔蘸取浓淡不同的色料,使纹饰产生各种不同的色调,从而达到与“墨分五色”相类似的效果,颇为美观。清康熙以后,青花工艺开始衰退,特别是乾隆以后衰退情况更为严重,传统青花工艺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清末民初时,一种艳俗的被称为“洋蓝”的工业钴料也被引入到青花生产中。民国时,以王步为代表的一批陶瓷美术家绘制出极具文人气息的青花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当代,青花瓷依然是陶瓷艺术的主流产品,特别是近些年,在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红遍大江南北以后,青花瓷更是名声大噪。当代青花在工艺上基本保持传统特色,但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具体运用中则与时代紧密结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特征。

二、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

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仍是相当广泛的,这表现在:首先,珠明料等传统青花料仍是现代青花瓷普遍采用的青花颜料,因而在发色上与传统青花料并未有二致;其次,传统分水技法尽管出现衰退,但其运用依然普遍;最后,在综合装饰风行的当代,青花瓷与各种釉上彩、釉下彩都可以综合运用,以产生更为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在青花艺术界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学院派青花瓷艺术家的崛起。其中坚力量是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主导的各美术院校陶艺系师生,以时尚而前卫的思想改变着青花艺术;二是外来艺术家跨界进入青花艺术界。其中不乏精于传统中国书画的书画名家,带来了更为深厚而扎实的古典文化气息。

正是这两大群体的介入改变了青花瓷的传统面貌,他们在努力学习和掌握青花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将青花瓷纳入到国内外更大的陶瓷艺术圈当中,大量融入新元素,从而使其在现代陶瓷绘画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三、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运用的意义

青花瓷从真正兴起的元代直至当代,其发展长盛不衰,并在漫长的发展时期始终蕴涵着传统民族文化品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传统工艺为保持青花瓷的民族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花瓷自元至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极强的适应力,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为己用的过程,如元明时期受到中东伊斯兰艺术与工艺的巨大影响,明末清代则受到西方艺术与工艺的深刻影响,因而青花传统工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吸收各方面文化影响向前发展的。因而在传统上创新是我国青花瓷的重要发展特征,因此,在现代陶瓷绘画语境中,青花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迈进也是完全符合青花内在发展规律的。

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保持青花传统工艺也是维持多元化审美面貌的必然要求。因为,在青花传统工艺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如中东、西方等文化影响,如果将传统工艺完全摒弃,一味只接受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观念,则青花瓷的多元化特性将大大削弱,而其艺术魅力也将大大衰退,因此,将青花传统工艺视为过时和僵化的事物将以摒弃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将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青花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的运用反映了我国陶瓷艺术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为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保持传统民族性和多元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青花瓷必将不断地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并不断形成新的传统。

篇12

我们何以面对当今盛行的商业化设计风格,何以面对外来的设计文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走自己的民族设计之路?潘天寿先生在论及“民族化”问题时云:“问题关键在于画家的思想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花力气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中吸收养料,自然而然就会‘化’的。”我们要吸收消化,就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来自生活,来自传统文化。

书法作为中国古典艺术,最具民族特色且艺术“纯度”极高。在此我想以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浅薄认识结合当前平面设计的现状来谈谈书法艺术之于平面设计的影响、作用和地位,并通过这种分析谈一谈我对设计中的“民族性”及“艺术性”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现代平面设计自上世纪8 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很落后的,许多人把落后的根源归结为平面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的确,这是一个因素,但决不是根源之所在。我们的许多设计基本上还是照搬西方的东西,还停留在形式或概念上,除了外表徒有几个汉字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当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应该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但学习的目的是吸收,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淹没。我们在设计构思时,除了吸收国外的有益理念外,更要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化因子,要意识到所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对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

而当我们去深入剖析当前的许多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平面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文化内涵是任何优秀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失去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青睐并得到各国设计师的好评,其中的原由也就不言而喻了。假如不把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不立足于本土文化,很难想象能设计出这样优秀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是在一定的文化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脱离了文化内涵,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国印”的成功又是因为它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从中可领悟平面设计从传统书法篆刻中吸收营养也是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一条途径。

书法与现代设计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古老的书法艺术已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现代设计在中国仅有二三十年的光阴,对于现代设计而言,继承民族书法艺术,吸收书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创新。书法艺术之于平面设计,不仅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直接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设计者的个人设计审美、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的影响。

同样,艺术的“民族性”也不只是中国民族艺术形式的解构、组装和拼贴,更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文化底蕴。设计的民族性,设计的艺术性,是设计者浓浓的民族文化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书法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和浓厚的本土人文精神,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承前启后,追求“民族性”、“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师来说,书法艺术作为个人修养有着举足轻重,非同一般的作用。

一、书法线条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力

书法的线,是具有特殊艺术内涵的专业范畴。它的线条运动过程中的长短、方圆、粗细、浓淡、干湿、垂直、敏斜、圆转、扭曲的线有着不同的质感和形式感,有着丰富的审美和精神内涵。书法的线条可以尽抒感情,起承转止,舒张放达,皆有分寸,皆有情感,书法中的“线”的表现能力将人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当然设计中的线条的内涵不可能达到书法线条这样的丰富、细腻。但线条在设计作品的运用中同样也可以表达出审美倾向。例如“线”在平面设计中直线给人以单纯、明快的感觉;曲线具有柔和、流畅的特征;斜线会有一种速度感;垂直线表现稳固、崇高,促人向上;水平线开阔、平和,一马平川,折线刚硬、刺激;自由曲线随意轻松,发人想象等等。当然,这只是一种概括。

什么样的线条具有运动感、节奏感,并具有情感取向;什么样的线条却如同书法中所谓的“死蛇缠树”般粗俗软弱、呆板痴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理解、欣赏“线”的内涵,或者说通过书法的学习扩展我们对“线”的理解。

我们对书法“线”的理解决不是为把它照搬到平面设计中来,而是通过书法的修养,更好、更深入地体会“线”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它的丰富表现能力以及它所负载的微妙而缤纷复杂的审美情感,使我们在平面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线”这一设计元素,并以此类推,扩展到对“点”和“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汉字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解构性

书法艺术虽然不能简而言之为汉字的美化,但基本脱离实用还是近代的事。早在秦汉时期书法就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活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以至于到目前现代化的印刷出版,书法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纯艺术”。

在古代,官方的文件、布告皆由擅书之人书写,是很讲究的,书写书体时,就像我们在设计中要考虑字体一样。好在现在我们不用这么麻烦,有了统一的标准字体,有了形式、风格多样的字体库,似乎可以随手拈来。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有许多的苦恼,字体太多,选择常常凭个人的爱好习惯。其实,在设计中所用字体应取决于作品所要表达的风格和内容,或者,我们要运用一些具有个性风格的字体来突出设计的风格。所有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字体,对汉字的结体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设计中挑选字体,解构汉字,运用汉字。要从更深层次理解汉字的结字规律以及它更深层次的内涵,只有通过对书法的研习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其实,中国传统的平面设计从一开始就和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店铺前悬挂的招牌,认为是当时广告设计的雏形;而很早就出现的“公文告示”可以被视作招贴设计的萌芽。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宋代《欧阳文忠公集》是用颜体楷书在封面的左上角题写书名的,尽显端严庄重。这些具有朴素设计意识的“作品”主要是以书法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的。而书法字体和书籍装帧设计则更有“血缘”关系,传统的印刷字体也是传统意义上设计运用的典范。中国雕版印刷术起源,有说受后汉《熹平石经》的启发,美籍苏格兰人著《中国印刷术源流史》认为始于封泥及印章的影响。宋代的活字印刷刻书,都是由“善书之士”誊 写上版的,主要是以欧、柳、颜体书刻,而以欧体字为最好。

可以这么说,设计中的汉字字体是参考书法的书法。虽然我们可能不能把各种设计字体与各种风格的书体对号入座,但从中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容易的。

文字的图形化在设计中越来越得到运用,许多设计者提出了“文字就是图形”的口号。即文字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不再只是一种功能说明,它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即追求设计文字的图形化。

我们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中可以看到设计者对“世”字的图案化设计,形象的用汉字“世”字表现了三个人的动态,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在文字的图形化进程中,英文字占有很大的优势,这跟英文字的造型结构特点相关。首先英文字母的造型非常丰富,如“A”就是一个三角形,“H”长方形,“M”正方形,“O”椭圆,“S”弦形等等;其次就是字母结构简单,而且每个单词又有长短变化,这使得英文字容易变化、组合。汉字虽然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丰富,但整个字却都是方形,而且字的笔画多,解构变化困难。这使许多设计者对汉字的变化缺少应变能力,这也是目前设计者面临的最大困惑。

变化的笔画、变化的字体、变化的字里行间,构成的作品却是和谐统一,并形成独特的格调和艺术魅力。书法之美千千万万,设计风格亦千千万万。作为设计者,我们又能创作多少种美、多少种风格供客户选择呢?事情往往是我们很多的设计拘泥于自己的设计习惯和设计风格,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偏见,审美思维狭窄,审美视野偏执,自以为自己的设计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方案,全然不顾他人的审美要求和社会评价,常常是一厢情愿而弄巧成拙。

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了解到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好的书法,什么是传达目的的设计。一个纯粹的书家,可以做闲云游士,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却应更具儒家精神,“知不可为而为之。”永远作为一个引导者、启发者,孜孜不倦,循序渐进。

三、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途径

作为一个现代设计者应该“上下而求索”。“上索”于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下索于当代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加之于自身慧根和悟性的糅合,并考证于当今的潮流世态,从而设计出既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又具世界性、时代性,且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作品来。

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中国几千年社会时代风格的演变史。作为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设计者,对社会时代风格的演变,对时代的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时代审美、思潮的认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状态书法的时代风格,“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尚势,明尚态”,这些时代风格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的。通过这种分析和思考,我们在当今的设计中有时也应该从栖栖惶惶中,从随波逐流中抽身出来,站得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想得更深入一些,当今的时代风格应该怎样。有去学习别人,在一种后来者的不自信中、浮躁叫嚷着“国际化”,因为有一些人缺失“民族化”的自信。我们叫喊着与世界接轨,走向世界,似乎我们还没有信心独立作为世界一员存在。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应该自信地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

也许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确无法把握住“民族性”的时代风格,但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和思考,总有一天我们能看清“民族性”的时代方向,从而把握时代性。

形式的吸引在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已被奉为第一要旨。但形式的华丽、虚幻、不知所云,造成了内容的平庸、空洞,华而不实。我想作为一个设计者,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设计者,在设计中不仅要传达一种视觉美,更要传达一种精神美,一种人文精神。我们在追求形式美之前首先要注重我们所要传达的主体内容的完整、正确、充足、真实。不但要吸引人的注意,还要让观者观后“意味无穷”、“回味无穷”。

篇13

豫剧是从中原农村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活动中,豫剧的表演艺术虽然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扎根于生活,从生活出发的优良传统。

它的表演是以重再现的表现手法,把写实和写意结合在一起,求得形似的同时着力于意味的传递,而那些含有写实性因素,往往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中原乡土气息。纵观豫剧的发展史,除了继传统中四功五法的程式表演和古老剧种在武戏方面的特技表演,还广泛吸收了河南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技巧,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呈现出歌舞化、虚拟性、节奏性、技艺性等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外,其粗放质朴的表演程式,自然真切的虚拟动作,夸张变形的人物行动等则是豫剧独有的品格。传统豫剧的表演动作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二是民间舞蹈,武术,杂技。三是,学习继承一些古老剧种的表演程式。豫剧的表演动作发展比较缓慢,只能采取比较简单的形式。作必可少交代情节的表现,生活动作在整个表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豫剧到了四五十年代,大量引进了京剧的武打、舞蹈身段,各种表演程式,以及川剧、蒲剧、秦腔的扇子功、甩发功、手帕功、水袖功、帽翅功等技巧,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和表现能力。

程式化是戏曲形式的总体特征,它体现于戏曲的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部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衍变,戏曲艺术的各个门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式系统,即音乐有板式、曲牌、锣鼓经;表演有唱、做、念、打,上下场和各类舞台调度等等;舞台美术有化妆的脸谱,服装的穿戴规制,道具的配套,景物装置的组合等等。传统豫剧的程式美曾达到相当的高度。传统豫剧的表演程式无论是程式套路、程式特技还是程式情感,其粗放、质朴的表现特征始终占据主流。程式情感要通过程式化了的喜、怒、哀、乐的形式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又必须是因戏而异、因人而异、因剧而异。程式情感的表现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特殊规定情境之内,人物情感激变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特技来展示情感的跌宕,其表现手法的粗放的,而所表达之意却是细腻入微的。

传统豫剧的虚拟化表演有着特有的美学特性。它的虚拟化运用,比如京、昆等程式化的高度成熟,它一方面注重动作的真切感,强调准确、鲜明的动作感觉;一方面讲究动作的自然、流畅,无造作之嫌。也就是说传统豫剧的虚拟动作比较接近于生活原型,让观众通过真切自然地动作的感觉中,看到剧中人物的行动,看到情感变化的脉络。如豫剧名家王素君的《小二姐做梦》,她在这出独角戏中,一人要模仿十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其中包括了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文生、小丑等多种行当。表演全靠虚拟,边舞边唱,且说且做,要在众多人物中时而跳过来,时而跳过去。情感过度不仅要求具有表演真实和感觉真切的舞台动作,而且要求流畅自如。如当梦见花轿落到家门口时,小二姐转手绢,耍辫子满台飘洒,这边学新女婿骑高头大马,那边学她大哥、二哥躬身作揖三让客,这边学嫂子“飘飘下拜”接娶客婆,那边学娶客婆。

传统豫剧还特别重视夸张变形的人物动作,其构成主要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语言以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尤其是丑角戏,泼辣犀利,率直欢快。在整个艺术手法上大胆夸张,乃至荒诞,变形。因而,人物的行动必须要夸张,要变形才能与之相适应。如豫剧《花打朝》中的“打朝”,行动就比较出格:唐王偏听偏信,一意孤行,定斩罗通,程七奶奶大闹金銮殿,她脱掉自己的绣花鞋追打皇上,且以八个幕条为八个龙柱,与唐王在幕条中钻来钻去,最后唐王吓得钻到龙案底下,而程七奶奶却跃身翘腿在龙案。去法场中,她一动手,众人乱倒,她一喊叫,众人惊逃。她的这些举动是何等的荒诞,却又何等的令人快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戏曲现代戏在河南地方戏中盛行以来,二度创作所采用的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戏所反映的现实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就传统戏曲来说,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与观众的审美是一种远距离的;而现代戏内容是现实生活,表现形式若照搬传统,必然造成极大地不和谐。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舞台动作加以体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生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所以人物的性格化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传统豫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个性化也是戏曲舞台艺术动人情怀的关键之处。

豫剧现代戏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话剧写实的表现手法,以再紧贴现实,反映生活。如《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小白鞋说媒》《金鸡引凤》《人欢马叫》《石头梦》《倒霉大叔的婚事》等无不是从生活出发,创造典型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的生活情趣,其中渗透着中原人民敦厚、真诚、平和、幽默的性格特征,突出反映了中原人民的美学观点。

豫剧现代戏最善于组织生活化、乡土化的典型场面,典型动作。如《朝阳沟》“欢迎银环”的一段戏,场面安排的热闹家常,动作表现得真实自然。听说银环要来了,失急慌忙的巧真和不知所措的栓宝爹竟撞个满怀,老头老婆高兴得直磨圈,又是擦桌子、凳 子,又是擦茶壶、茶碗,还抱出一罐子鸡蛋。当银环走上场时,栓宝娘高兴得合不拢嘴,栓宝爹紧张的不敢动不敢看。此外如《李双双》中的“选记工员”“开群众会”的场面,《杏花营》中的“逃荒”“排戏”的行动,都给人一种近在咫尺的逼真感。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是把生活中的人的行动和戏曲的表现方法融为一体,在豫剧音乐唱腔的特殊节奏制约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意味。尽管较之程式化的表演,舞蹈性显得不足,但它仍具有表现性的品格。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那些以往生成的诸多审美形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的严峻审视下,也在接受着一次次的严格选择。在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的心态和审美情趣的面前,原有的程式显得陈旧,或者单调,或者显现繁琐,或者出现苍白,或者显得欠缺。所以豫剧现代戏在借鉴话剧表演的写实性时,还注重于对传统表演程式的吸收和借鉴,融进强烈的现实感。真实感,以生活化来化程式,给现代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满足。以生活化来化程式其实就是将戏曲程式向生活作适度的靠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1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构思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史虽然不算长远,但是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作品,但是更多的却是偏“西化”作品或“伪东方化”作品,许多设计师断章取义,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从而设计出一些肤浅的作品,因此,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融合东方传统文化,设计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一、环境艺术设计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一词,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为效仿日本,将“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它从某种角度来讲,是艺术的一个分支,但是又区别于艺术,其表达方式及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在几代人的不断研发中,它逐渐与现代科学、社会经济、现代艺术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画面,真正成为了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统一。

二、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学派,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学思想,其次是佛道两家,也正是源于这些文化思想的推动,才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拥有了独特的魅力,然而今天,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的发展相结合,也成为了当代人所思所虑的重要问题。

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形式:1、情感表达情感表达,即将思想以事物为载体展现出来。在古代,通常会将图案及物品陈列运用到房屋院落上,以此进行情感表达,而这种委婉的情感表达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是备受青睐,设计师会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借此抒情。2、图形表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直接将图形运用到作品上,能更直观的表现出作品所表达的含义,这种直接的运用,体现了整合观念,是积极的创造、创新,它将周围环境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融合,赋予了现代环境更为深刻的内涵。例如,沈阳北站的方圆大厦,正是将中国古代的货币图案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它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理念,一方面又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3、神形并举要想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神形并举,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剖析,并以现代审美角度审视,利用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创新,给传统文化一个传承文明的空间,也让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具诗情画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理念是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生存、生活环境,使得人与自然能够有机的结合,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更是反映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虽然不同文化底蕴的人们对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其本质依然是展现同样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区别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的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成为了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要想获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的影响与介入,这样才能提高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影响力。

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

1、自然环境与文化融合环境设计很多都是以建筑为载体,进行艺术表达的,在我国古代亦是如此,将流畅线条与自然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亲和力,这也是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迪,我国的古代建筑,既有特定的规律性,又给人带来别样的视觉冲击,展现了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融合,例如古代的“花窗”,体现了“通透”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而设计师可以对我国古建筑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推敲,基于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角度出发,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嵌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去2、自然环境与色彩搭配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明确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对的,无论花草还是树木都有属于它们的自然之美,那种美是不加修饰的,基于现代环境艺术的角度出发,要从中吸取更多的不加修饰的自然元素,对于色彩的把握也要与自然相融,同时,以现代审美观进行衡量、把控,实现完美的环境艺术设计。

结束语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的缺失,外来文化的入侵,将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从传统文化要素着眼,阐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基于国情出发,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借鉴西方文化而不抄袭,让时代感与传统文化意识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焕,刘金亮.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5(7)

[2]刘小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现代园艺,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