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范文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17:22: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

篇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世界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通过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趣,积累文化,不断增大词汇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青少年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4],从而又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一个读书的民族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如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的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本民族文化被摧毁或消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灭亡。犹如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人们不会将他们等同于古老的玛雅民族一样了,因为现在他们的民族随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式微。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本民族经典著作,就将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学生们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忠诚、勇敢、友谊、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不管是从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青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记忆最佳的黄金时期,若能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著作,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滋养心灵、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教养人品。利用课本范例.激发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才会将家长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新课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选编了一些古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小学生可以学古文,让小学生阅读古文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经典著作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文学与孩子们在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离,让孩子们学习起来不会感到生疏,能与身边的事情相联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化经典著作中来。通过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思维发展,滋养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养,从而让孩子们觉得生命更有价值、生存更有活力,学习、生活更充满快乐,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是从精神上给学生们补充了更加丰富的“营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著作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知识的向往,如此必定会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备的贤士,襟怀天下的大器,以达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目标[5]。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在学校、班级中积极创设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经典著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提高他们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与能力。举办系列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竞赛活动。如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找到更多读书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经典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经典著作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优雅,达到心态的从容愉悦,理想的高深远大.我国经典、诗歌、故事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诗歌、经典、故事中感受传统民族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欣赏,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以活动为载体,既有利于铭记经典著作的精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从内容上适合他们的“胃口”。让学生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在我们的教学中,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都来重视经典著作阅读吧!

(一)深化红歌传唱进校园活动

学校广泛开展“唱红歌让我更快乐、红歌伴我共成长,”同学们通过唱革命歌曲,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对幸福生活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和诚挚的祝愿,也唱出了新时代学生昂扬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学经典著作,深入推进诵读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著作的诵读,让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著作同行。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课堂,举办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教育部门要组织各中小学校,依托《读点经典》小学版和中学版,结合课堂古典文学内容,利用早读、晚读、班会、自习、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学生诵读文化经典著作,每学期要分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中组织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热潮,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文化经典著阅读热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还能不断地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才,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效果,扎实开展讲故事活动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大力推进故事进校园、教育部门要要求学校广泛开展课堂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故事进校园活动,每学期中学校开展不少于1次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成长中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身边的真实事迹,畅谈对历史故事的体会和感想;对新时代英雄的理解,可以围绕自己所看到的电影和书籍,抒发感情,讴歌的丰功伟绩;可以借助中的历史故事等内容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展现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美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现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读经热潮,很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但在高中教学阶段,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而应拓宽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1.有助于文化知识积累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传统经典中涵盖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饰、文学、舞蹈、文物等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下文将介绍两种在中华传统经典中比较常见的文化知识。第一种就是中国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很多诗歌中都可以见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山川美景所蕴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景物本身,更多的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例如,李白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以山水言情。在《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在《游泰山》中“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初天地间”,这些诗歌中出现的山水景物都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第二种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通过传统的节日文化可以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情景,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人情风俗。学生通过诵读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累文化知识。

2.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变得“会说话”“会写作”,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其实,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要经历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所谓的输入过程就是要先将语言素材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而输出过程就是学生应用这些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华传统经典中包含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经常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会不断填充大脑中的语言素材库,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即语感。虽然,有些传统的经典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但依然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凝聚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提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经典中不仅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修身”,也就是说人要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能维护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让天下太平,这样的思想观点放到今天也是正确的。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这样的传统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此外,在中华传统经典中还蕴藏着很多其他的思想观点。例如,屈原的《离骚》中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古代士大夫尽忠为国的思想,这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是一致的。让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名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否则国家的发展将毫无意义。现在,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诵读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高中学校必须重视这一活动,丰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诵读平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精选陆放翁诗集》 文献价值 审美范式 经典化

《精选陆放翁诗集》为现今可考的陆游早期重要诗歌选本,明清两代史志目录、官私书目对其多有著录,如高儒《百川书志》卷十五、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卷四、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等。《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云:“剑南诗集汲古阁刻本今已盛行于世,然此选去取颇不苟,又宋人旧本,故以陈亮、欧阳文粹之例与本集并存之。”[1]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作了一定的揭示与肯定。本文试对《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价值意义做进一步的钩沉。

一、文献价值

《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首先在于对陆游诗歌的保存。刊刻于南宋的陆子虡《放翁先生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本、陆子遹《剑南诗稿续稿》六十七卷本,由于长期没有新刻,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散佚,《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元明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陆诗选本,遂成为明代各种通本及单行本陆诗选本的文献来源。明代的宋诗选本如《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核其篇目,不仅所选之陆诗均见于《精选陆放翁诗集》,且篇目前后次序多与《精选陆放翁诗集》一致,表现出明显的渊源关系。[2]就单行本而言,明正德年间汪大章刊本《渭南文集》收诗九卷,经傅增湘详考证,全取自《精选陆放翁诗集》。明末毛晋在刊刻汲古阁本《剑南诗稿》时,亦从须溪本放翁诗集中检得未刻诗二十首。[3]又据今人辑考,《精选陆放翁诗集》所录诗篇中有十四首不见于今《剑南诗稿》,“如《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卷三《黄山塔》、《送三兄赴秦邸》、卷五《闻婆饼焦》、《种桑》、《夜间橹声》、《离家示妻子》、卷八《闻角》、《寄杨济伯》、《采菊》、《吴娃曲》四首、《过江至萧山县驿东轩海棠已谢》”,[4]足见《精选陆放翁诗集》在陆诗采失补遗工作上的巨大价值。

作为宋人旧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宋人对陆诗的评点形式与内容。南宋的诗文选本具有与前代选本不同的特点,“不仅有序论,而且有圈点、评点。诗文选本与圈点、评点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选本形式,且在后代成为传统。……这些诗文选本除了具有入选作品自身的文本价值之外,还具有传播价值和理论价值。”[5]《涧谷》《须溪》两选本即体现了南宋选本的这一特点,明弘治十年冉孝隆刻本前集有罗憼序、罗椅圈点,后集有刘辰翁评语56条。这些圈点、评语和他们所选录的诗歌篇目一起,为我们了解、探究八百年前陆诗读者的阅读趣味、审美取好、评诗标准提供了生动的材料。姚斯认为:“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6]作为名声显赫的早期陆诗读者或批评者,罗、刘二家选本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阐释,为陆游诗歌接受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树立了两种陆诗审美范式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陆诗时说:“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7]朱自清《经典常谈》亦认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慨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8]两家观点可谓是对陆诗整体风貌的一个精辟概括,这个概括固然源自钱、朱二家对陆游诗歌的深入研读后的内心体悟,然而亦是对八百年来陆诗接受活动中两种审美取向的理论总结。我们知道陆游诗歌在宋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由于诗坛风气的影响,陆诗的关注度虽然时强时弱,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陆诗的阅读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而构成了一部长达八百年的陆诗接受史。在这八百年里,人们对于陆诗的审美取向因时代风尚和个人的欣赏趣味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如明代刘基欣赏陆游流连光景的诗篇,在陆游《晚兴诗》《卖花叟》《湖上诗》等诗篇后都有题诗。同时代的费经虞则读出了陆诗中深厚悲壮的另一滋味,其《雅伦》卷二“放翁亦学杜学白,而尖新峭别,自成一体,有宋诗人无出其右。近日家弦户诵,不能得其深厚悲壮,但得其率意而已。”[9]人们或将陆游拟之杜甫,或将其比作李白,或喟叹其诗之豪宕沉郁,或欣赏其透脱清奇,诸家观点不一而足。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其诗歌风格的形成和确认,不仅取决于主体的创作实践,还建立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其诗歌的阅读与接受的基础之上。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不同读者的审美取好都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一诗人诗歌风格的体认,对于陆诗接受来说,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由于一般读者难以获取或遍览陆诗全集,陆诗的面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本的呈现。清代比较流行的陆诗选本因过多遴选模写事情、品题花鸟的闲适诗乃至于使陆游被认作“苏州一老清客”[10],可知选本本身的审美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陆诗风格的认识。

作为元明两代广为流行的陆诗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情况亦决定着陆诗的面貌进而影响着后世读者对陆诗的接受。关于《精选陆放翁诗集》的选诗特点,现代诗人冯至有一段精辟的概括:“前集所选多闲情逸致之作,不能代表放翁诗全面,刘辰翁编选之后集,则慷慨悲歌,读之使人振奋,盖与选者身世及思想水平有关也……平心而论,两集正好互相补充,可以看出诗人的全貌。”[11]遗民诗人刘辰翁对陆游豪宕沉郁的爱国诗作感触深刻,其《须溪集》卷六云:“陆放翁诗万首,今日入关,明日出塞,渡河践华,皆如昔人想见狼居胥伊吾北,有志无时,载驰载驱,寐语出狂徒,以资今人马上之一笑。然今人马上万里复少此。”[12]言语之中透露着对陆游浩荡之气的敬服与欣赏;而资性淡泊又仕途坎坷的罗椅对于放翁留恋光景、叹老嗟卑之作则更为偏爱。

《涧谷》《须溪》二集不同的选诗趣好使得陆游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以呈现。其美学意义在于,作为陆诗的早期读者,他们以选本这种审美实践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于陆游诗歌不同风格的审美取好并为后世读者提供了陆诗欣赏的两种审美范式——“豪宕沉郁”与“清新刻露”。后代读者对陆诗风格的体认,虽然带有不同倾向,但大体都跳不出这个审美框架。

三、推进了陆游诗歌经典化进程

“宋人之诗,多者莫如子瞻、务观。……务观闲适,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13]陆游笔耕不辍、勤勉作诗的精神得到后代评论家的广泛称许,近万首的诗篇亦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成诗过繁过快也给陆诗带来了蹊径太熟、章法句法雷同的缺陷,清人对此多有批评。对于陆诗研究来说,披拣出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作,深入研究其内涵质素、生成机制、价值影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陆诗精髓的了解,还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社会心理和文化思想变迁的轨迹。经典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经典不仅仅是刻写于竹简、书页之上的实体存在,更多地存在于作家与批评家、读者共同的阅读、阐释、接受与创造之中。”[14]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产生的特殊形态而言,主要受到选编、评点、引用、目录的著录与评价等影响。要还原经典形成的过程,我们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在这诸多因素之中,选本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批评方式,最易在大众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经典的形成可谓居功至伟。对于陆诗经典化来说,选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不同时代选本的选录与评点,一些诗作一再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被反复地阅读、注解、评论,遂成为地位稳固的经典之作。而在经典形成的历时态的进程中,早期选本、权威选本起到了主导与支配的作用。据江西师大黄英硕士论文《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统计,在排名前五十的陆诗经典中,《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2首,《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选入16首。[15]又据复旦大学张毅博士论文《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统计,48首出自《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的作品,在清代吴之振、陈訏、杨大鹤、朱陖、周之麟、等许多大型陆诗选本里反复出现。[16]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收诗总数不足陆诗全集十分之一的《精选陆放翁诗集》,其名篇选入率却在50%以上(《别集》一卷选入陆诗经典篇目情况尚未考虑在内)[17];二是在清代陆诗全集俱备的情况下,面对近万首可供选录的陆诗材料,选家们却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与《精选陆放翁诗集》重合的陆诗的小部分诗篇中,使得其中的某些诗作反复出现,最终成为陆诗中的经典。

这种情况看似偶然,实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接受美学认为“文化传统对文学接受的支配、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接受群体、个体提供了一个经历史选择和淘汰遗存下来的、群体审美经验积累而成的期待视野。这个视野成为每个接受群体、个体现实的接受活动由以出发的前提。”[18]作为在陆诗接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早期选本,《精选陆放翁诗集》以权威选本的身份为陆诗欣赏树立了一种基本的视界和规范,这种视界和规范被元明两代的读者所采纳和继承,从而形成了群体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并作为一种文学传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陆诗接受。审美接受传统一旦形成,就会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对陆诗阅读、欣赏的发展走向,使人们不自觉遵循着已有的审美原则、方向来对陆诗进行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从而保持了陆诗经典的相对稳定性。

当然,文学传统的形成不是单向性的,后世读者除了继承文学传统外,亦有对传统的选择与调整。不同的时代由于文学风气、审美取向、政治环境的不同,会带着各自的审美视界对传统加以扬弃和革新,这也正好解释了某一时代的陆诗经典在另一时代退出读者审美视野的原因。在文学传统形成的双向作用之下,《精选陆放翁诗集》能够保有50%以上的名篇入选率[19],足见其作为陆诗选本的经典性。《精选陆放翁诗集》作为陆诗经典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推动了陆游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注释:

[1][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44页。

[2]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艺圃集》、《石仓历代诗选》统计核实。

[3]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70页。

[4]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16页。

[5]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6][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7]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9页。

[8]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9][明]费经虞:《雅伦》(卷二)《陆放翁体》,《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10][清]阎若璩:《潛丘箚记》(卷四),转引自孔凡礼、齐志平:《陆游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页。

[11]冯至:《手握旧卷,倍觉情深》,范用编:《买书琐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31页。

[12][宋]刘辰翁:《须溪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20页。

[13][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3页。

[14]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5][17][19]黄英:《陆游诗歌五十首经典名篇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2页。

篇4

一、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落脚点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鉴赏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中多样的人生之美,更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经典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充分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从文字学习走向文化感悟。高中必修教材有古代叙事散文、古代议论文、山水游记、史传作品、古代抒情散文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文化价值,都蕴含了丰厚的精神养分:或反映了古人的精神追求,或承载着古圣先贤的哲学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触摸先贤的思想与灵魂,例如,引导学生体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仁政”“王道”思想、《侍坐》篇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和谐”政治观、烛之武的智勇、荆轲的大义、蔺相如的肝胆相照、苏武的威武不屈……让学生在重履他们漫漫精神历程的同时,经受深刻而美好的心灵洗礼。重构文化主题单元,设计古代诗歌专题教学。古代诗歌部分不仅有昂居于诗峰之巅的诗仙、诗圣之作,更有众多诗人群体所构建的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风景。李白、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其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灿烂的文化,而大漠边关的雄心与愁心、山水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感慨、命运际遇的咏叹调、相思成疾的离别歌等也都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依此重构出“李白文化”“杜甫文化”“山水田园文化”“边塞文化”“离别相思文化”等七个文化专题,让学生感受诗歌光辉灿烂历史的同时,吸收更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营养。盘活文化经典,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文化及经典在今天的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化论著的研读。“研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展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应当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让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活跃在今天。例如,让学生思考与感悟“春秋笔法”的以史鉴今、对历史真实性的上下求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赵盾的忠、董狐的秉笔直书、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等。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

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群。在用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可自主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例如,学校自主开发“诗经往事”“来自孔子的智慧”“美丽汉字”“古文观止选读”“唐宋词十八讲”“红楼梦十八讲”等6门校本课程,同时引进中华书局推荐的台湾国学课本《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能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凸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内涵提供了可能。组织文化游学,在行走中触摸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动。每学期都可组织为期一周的“文化游学”,例如,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走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著名书院,让学生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开展趣味学习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春节元宵灯谜会、清明端午读诗会、重阳中秋读书征文等活动,能让学生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符号的传统节日中感受文化魅力;唐风宋韵朗诵会、古诗文背诵拉力赛等活动,能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加强人文修养,提升精神品位。同时还可对《论语今译》《孟子》《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唐宋词十七讲》等系列原典作品进行解读,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不断地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就是精神气质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与精神传承。

作者:王建稳 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

篇5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一为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根据工作安排决定举行古诗背诵比赛。特制订本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及内容:

(一)主题: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系列之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二)内容:小学生所学过的古诗背诵篇目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9日-5月10日下午2:104:30

三、活动地点:南四楼大会议室。

四、参赛人员:一至六年级学生。

五、比赛形式:

各班语文教师推荐2名,学校随机抽取2名参与。

六、组织安排:

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比赛评委。

七、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抽背范围:所学语文课本中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2、比赛环节:

(1)比赛分两组进行,一、二、三年级为低年级组,四、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

(2)每名参赛选手背诵两首:自选一首,评委随机抽取一首。

(3)比赛顺序:按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

3、背诵质量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背诵熟练完整。注意:背错一字扣2分,背错作者或朝代各扣5分。(80分)

②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0分)

③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0分)

八、奖励办法:

①比赛按各班评分总和排名分年级设集体奖:一、二等奖。

②根据个人比赛成绩将设立:一等奖、二等奖。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二一、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12月4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学校礼堂

四、参赛人员

三、四、五年级每班推荐2---3名学生参加比赛。

五、比赛形式个人背诵。

六、比赛办法

1、背诵范围:

个人抽背范围:指定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0首。

2、比赛环节:

个人抽背。按先后顺序逐个上台抽签背诵。

3、评分标准:

①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歌节奏。(5分)

②背诵熟练,语调把握好。(3分)

③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④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七、比赛规则: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会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八、奖励

此次比赛按评分总和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九、相关事宜

评委名单:

会场布置:

统计:

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按要求参加活动。

诗歌实践活动方案三活动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古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为了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一种诵读古诗文、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风气,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积极促进全校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高一语文组特组织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为做好第一届古诗文背诵比赛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活动主题:

爱经典诗词,做文明少年,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胶州三中政教处

承办单位:高一语文组

参赛人员:

初赛:高一全体学生

复赛:每班2人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5日

活动地点:

初赛:各班教室

复赛:多媒体教室

活动规则:

1、背诵范围:

《必修三》指定背诵篇目

2、比赛过程:

①准备阶段:由语文组确出诗文必背篇目和公布到各班级,要求全体同学做好充分准备。

②背诵积累阶段:各班统筹安排,语文老师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抄好背诵篇目

③初赛阶段。各班采用现场背诵的形式推选出2名学生参加语文组统一组织的比赛。

④复赛阶段:由语文组统一组织

3、比赛规则

争先恐后部分:名诗、名句抢背。名诗背诵完全正确者每句得5分,背错不得分。

损人利己部分: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为对方任选一种,每一种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对方背诵完全正确每句得10分,对方背错,则本方得相应的分数。

如履薄冰部分:这是一道风险题,从谁持彩练当空舞七字中为本组任选一字,每一个字都有相对应的背诵内容,背诵完全正确,则得15分;背错,则减去相应的分数。

评分标准:

背诵内容:见比赛规则背诵形式:

①精神饱满,表情自然,姿态得体大方,服装整洁、得体。(1分)

②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分)

活动要求:

①各班主任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不得走动喧闹,保持赛场秩序。

②全体同学要认真聆听,学习别人优点,其他同学背诵结束后要热情鼓掌,给与鼓励。

相关事宜

①评委名单:

记分员:各班班长

评委:王敏、张丽、周晓荷、张允玫、杨霞、王振芬、高妮妮、史泽东、薛飞豹

②比赛中间穿插表演节目: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