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范文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17:2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课堂实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

篇1

一、生本课堂的理念体会

教育要发展,理念应先行。生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动为本。

1.以学生为本。

即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道德修养和情感心理等。教师应站在传统的学情分析基础上,设计的教学环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让学生自主构建学习过程,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2.以生动为本。

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是能结合课堂实况,巧妙地在生成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在备课时应弹性预设,预留学生的生成空间,课堂中通过巡察、调控来引导学生交流、质疑、展示,加强倾听,捕捉有代表性的话题,生成教学资源,尤其是对争论大的问题要及时、灵敏地加以判断和运用。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学生思维碰撞起来,让课堂内容生动起来。

二、生本课堂的构建

合适、有效的课堂模式是生本课堂的践行关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生本理念促使教师在课堂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温故习新,激发兴趣。

通过设定回顾旧知识、预习新授知识的环节,让学生既体验成功又乐意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紧扣学习目标,把教学内容从线性结构变为活动单元板块结构,将学习重难点分解,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

2.交流质疑,合作探究。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质疑、探究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教师要扮演好组织、引导的角色,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合作小组;选材切入点要准,能客观陈述,把握好质疑、探究的度,避免出现太简单和太复杂的问题,选择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生活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敢于质疑和展示;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与要领,也可参与进去,适时点评。

3.课堂时间合理安排。

合理、灵活安排教学环节是有效践行生本课堂的强力保障。自主学习、活动探究的时间少了,就体现不出以生为本,思考、质疑、探究也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和度,要少讲、精讲、讲透,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生为本”使生本课堂的评价体系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体制,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激励为上,适度差异。

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表现,一个肯定的评价、一句鼓励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但过多的激励会让人厌倦,甚至产生副作用。教师的评价要适当、适量,要因人评价,让评价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从而转化为愿学的动力。

2.科学量化,灵活多元。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措施

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让课堂活起来,变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为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主动地探索、思考,活起来的历史课堂一定是高效的。教师只有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觉”起来、“自主”起来、“活跃”起来,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要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构建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要构建高效课堂,课堂上就要优化师生关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做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尊重,充满关心和期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睦相处,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我能行”。当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入迷地追求、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嘲笑是学生最害怕的,所以他们往往用沉默保护自己,或是对教师的提问不予回答,或是遇到学习问题畏手畏足,从而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自主学习富有实效

1.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智力发展存在差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个性气质各有千秋,这就造成学习速度、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分组时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从而既能体现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又照顾到各个小组内部的差异性,让组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突出每个组员在小组中的地位,合作学习效果必将大大增强。

2.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还要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不仅代表自己这个个体,而且代表所在小组这个团体。每个小组成员都应为本组成员的成绩好坏担忧,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所属的小集体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这种团队资源,激发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打造高效课堂具有显著效果。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对史料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并直接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解决实践当中。史料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而且,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树立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

四、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篇3

学生真正接触物理课堂是在初中,但是初中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有关于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所以学生到高中时期还停留在初中物理课堂的观念,以为物理课和其他的理论课一样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学生物理实验的意识就很差,当然在实验课上的动手能力就比较低,物理实验课堂的实效性就比较低。由于学生实验意识低,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听教师讲解,没有动手的意识,真正到实验课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比较低。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可以带一些物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物理实验的意识。物理实验课要以学生动手做实验为主,对学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物理实验的比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实验。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实验意识和动手能力才能真正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实效性。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兴趣

物理实验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实践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但是目前的物理教学大都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把相关的实验集中到一节实验课上进行。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教师可以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放在一个课堂上,比如讲解某一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实验,然后向同学们提问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物理实验,还能加深印象,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只有讨论某一实验的原理,然后让学生总结后回答,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物理实验课上成一节实验讨论课,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指导动手做实验,并且思考物理原理,增强物理实验课堂的实效性。

三、充分利用学校物理实验器材

物理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器材和专门的实验室,许多学校也认识到这一点,专门拨出相应的资金购置物理实验器材,并且建设专门的物理实验教室。但是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不能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条件的现象,不仅不能够提高物理课堂的实效性,而且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高中的物理实验课堂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提高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整体进行物理实验的水平。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还要注意合理分配物理实验器材,合理规划每个班级的物理教学计划,使有限的教学实验材料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不断提高每个班级物理实验课堂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以致用意识;学习兴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58-01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优化,采取适当的教学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学习的目标应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针对高中物理的教学而言,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和能力就是让学生积极的投身到学习实践上来,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来说,目前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缺乏,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风格和探究意识,多数教师为了取得所谓的考试好成绩,仍然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的考虑到物理学教学的内容变化和学情,也体现不出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授课。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还是沿用以往应试教育的思维,主要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很少时候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几乎也没有互动的环节和交流的时间。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每一章节几乎都不是纯理论的授课,而是需要让学生掌握既定的学以致用能力,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应付相应的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问题。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定位,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管理者、协调者与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这样绝对比教师的满堂灌和灌输教育效果来得快,来得深刻。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突出“教”,重在“学”,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和途径,学生的“学”才是目的,教学的最终归宿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熏陶的基础上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实用能力才能学有所获。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过程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推广的今天,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考察内容之一,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要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能有所提升。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三维的教学目标,在关注学生知识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目标的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翻转课堂、设问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等,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位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即使的给以赞扬,正视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给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同的展现机会和发展平台。这样的老师必然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进而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认可度也会明显增强,这就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基础。因为,学生喜爱,所以对于这一门课程他们也就会相应加以重视,甚至于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是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开始自主探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问题设置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只有让学生对高中物理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他们才会在兴趣的推动下开始自主探寻一些物理问题,并逐步学会和尝试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学为所用,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高中物理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普及高中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依据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开展工作或者目前能有效的使用物理来完成学习任务。现在的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只会背书的和掌握公式的背书匠,而是突出实干能力的培养。为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上,放在高中物理学以致用能力的训练上,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知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魅力,并且能运用高中物理知识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和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和能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和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寻找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影视资料;历史题材;新课程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利用视频资料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概念,它体现了21世纪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书+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当引入影视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可促使学生转变错误学习态度和方法。

传统的书+教师的教学方式,知识来源面狭窄,有些老师甚至照本宣科,自己不加强学习,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看课本,笔记基本上是老师总结好的标准答案。最终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是为考试而学习历史,历史是一门没有现实意义没有生命力的学科。而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违背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要求教师自己眼界要足够开阔,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接触感受能再现历史事件过程尤其是能反映出某个偶然细节瞬间改变整个历史进程的场景,因此,在历史课堂上,适当的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可能性。首先,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正在或即将广泛影响到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利用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结合的视频技术的一种高科技的历史教学手段。

其次,教学手段出现了很大的进步。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迅猛地开展。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去掌握一些多媒体教学技术,来适应现在教学改革的需要。

再次,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成为可能,影视信息随着网络深入历史课堂,改变了以教科书为唯一信息源的状况,显示出很强的教学优势。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决定了影视资料的广泛性。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获取相关知识提供了便捷,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同步的资源共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为主体”这一要求在利用视频资料来学习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时,得到丰富的,立体的感受,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印象也更为深刻,知识点会更加牢固。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料的选择和运用

并不是所有的视频资料都可以不加甄别,不进行删减的进入课堂,那样的话,历史老师和一个电影放映员就没有任何区别了。也并不是每堂课都适合用视频资料,我们还是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甄别取舍,注意把握时间和场合。

1.文献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电影资源。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一般以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为限。

在讲述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第一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时,我在课件里及时插入了这一时期的《国宝档案》讲述青铜文明司母戊鼎的纪录片。同学们在感叹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二字。并且从这一国宝的曲折经历中也深刻体会了文明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对文献记录片的适当利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出色地完成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三大任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一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历史专题讲座

央视百家讲坛近年来历史学家的专题讲座层出不穷,不少名家的讲解系统深入又通俗平易。比如说曾仕强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对于同学们了解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中明清时期出现“商帮”,以及徽商和晋商的兴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其中说到的胡雪岩给我们的启示更是让同学们获益不少。而在必修3中《宋明理学》是师生们觉得不好教不好学的一课,而开封大学国学研究会刘磊教授所讲的《宋明理学的产生和特点》有助于我们的深刻理解。

3.影视作品

历史影视剧以其情节的具体紧张生动,感染力强便于引发学生兴趣和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而被许多教师乐于采用。但即使号称“历史正剧”的央视播放的《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电视剧也因剧情需要或制作者水平所限等因素有太多虚构和违背历史真实的地方,故我们使用时最为慎重。教师对于其中有违背史实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如果是已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请同学们更正,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4.课堂实录

在平时的备课过中,除了查阅相关资料外,对于一些不好处理的内容,我也会观看一些老师的课堂实录来进行学习。一般来说课堂实录都是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播放时间上不用担心取舍,但是我曾经试过播放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由于课堂容量大,阅读课文时间较少,学生很难融入其中,并且不好做笔记,看完之后还是需要另外花一节课来补充学习。而在学习必修3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我就采用了人教版配套的《教学参考》后所附的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李代贵老师的课堂实录。因为同学们已经在必修2中学习过三次工业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了相关的知识奠定基础,这一课可以通过观看老师示范课来学习。在这一堂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深有探究性,学生踊跃发言参与,而我们班同学在整个观看过程中,也积极回答相关问题,特别是在对视频中提出了独特观点同学表示佩服的同时,自己也融入其中,并且延伸到课外。在下课后还有同学讨论起这堂课中提到的:“如果我是传统企业的老板,我讲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和“是否赞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两个问题。这样的课堂实录就比较适合使用,所以我们在选择视频资料时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本班学情。

总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在体验中提高与成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历史(必修2).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③何成刚,陈亚东.历史教学网络资源的分类及开发〔J〕.历史教学,2002,(12)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 微课 历史教学 “三R”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必须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微课教学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革新、教师个人素养的提炼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求知欲。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总结有以下三大作用:改革(reform)、提炼(refine)和弥补(remedy),具体表现为:

一、微课助推教学模式的改革(reform)

微课引进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本。中学历史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历史学科因是选修,学生学习历史缺少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生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讨论的深度更是不够,重难点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本身的基础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较弱,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记不住或者不容易理解,知识掌握不了,久而久之,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更谈不上学生在深入研究能力上有突破。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进度,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微课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开拓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上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引进微课,就有利于将学生从上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专注于所讲的知识点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推陈出新,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时刻盼望着上历史课。

二、微课促进教师素养的提炼(refine)

微课一般只有四五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要讲透一个知识点,必须锤炼语言的基本功,讲解时要规范精炼。教师在准备一段微课时,必须根据选题,认真锤炼,言简意赅,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给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潜在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我们借鉴网络上微课素材时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素养,有所取舍。“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对网络微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和制作好微课资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录制微课,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课,自我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未尝不是自我提高的一个助力。微课,不仅能使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佼佼者。

三、微课利于学生盲点的补救(remedy)

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Brain Gonzalez认为,目前在国内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增长,分别是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中学习及云计算。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MP3、MP5、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相对普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对的群体都是中学生,学生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技术掌握得更好一些。随着微课推广,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用“暂停”、“重放”等按键自己掌控学习速度。另外,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从容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生课堂上有知识点理解不透,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及时弥补学习盲点。

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用微课资源发挥其改革(reform)课堂模式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选用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一方面提炼(refine)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微课资源弥补(remedy)学生所需的历史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4(9):53.

[2][苏]巴班斯基.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

[3]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美国《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篇7

关键词:历史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学习型组织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的整合,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特色,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培养学生历史课综合能力为核心”,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溶入历史课教学过程中,以推进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资源共享理念的树立与落实则是实现历史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程整合中,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的整合的课题实践过程中,解决资源共享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1.新一轮高中课改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跨学科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化,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深厚化,这些都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上一层楼。

2.本地的高考模式要求实现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的资源也十分广泛。特别是3+x高考模式出现后,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过程中更需要共享资源。

3.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有机结合中,需要更多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更需要网络共享资源。同时,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脱节也需要利用共享资源扬长避短。

4.当“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的意识成为科学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共识时,历史教师应该树立“共享意识是时代的呼唤”的理念。

正如肖伯纳所说,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都只有一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们都拥有两种思想。其实经过两种思想的碰撞,又往往会产生新的思想。知识共享本质上是可复用性的共享,即把你的知识分享给别人后,你还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互动,你的知识还会增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中历史课程整合中,如何实现资源共享

有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有效整合,需要学校、教师个人、教师群体等多方面的努力与实践。

(一)学校:营造学习型环境,培育学习型文化

学校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治学氛围,大力强化教师的学习者、研究者角色,培养民主、和谐和合作的校园文化,构建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平台,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其交流和互助的宽松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二)教师个人:建立历史学科的素材资源,为知识共享创造条件

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积累共享资源:

1.从网络上搜寻共享资源

在教学中我主要使用的教学网站有百度、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资源网、高考学习网,历史学习网等等,通过下载一些共享的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素材,既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2.购买的资源:通过购买书籍、光盘等收藏共享素材

历史书籍、历史教学资料、课件制作光盘、历史图片光盘、历史练习光盘,都是很好的素材,例如《大国崛起》光盘,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大国崛起的规律。这部纪录片和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的课程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可以适当地在教学中应用。

3.自制的资源:运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获得资源

将报刊、杂志、书籍(本)、幻灯片、照片、图片等资料经过扫描、识别、校正、编辑等数字化处理后作为作素材使用。这里还需要掌握较高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运用photoshop软件,flas制作,acdsee浏览器及各种媒体播放器。

(三)教师群体: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1.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建学习型组织

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为青年教师指派“导师”、聘请校外专家讲学、外出观摩优质课、外出进修、讲评课堂实录、交流教学反思、建立历史学习网站、网络交流等方式实现课件、教案、试题、高考热点等资源的共享,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选择更恰当更有效的整合方式。

2.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相长

选取典型的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对不同的课题成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发挥各位老师的特长:让年青的交际广泛的历史教师负责搜集素材,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各种素材制作成课件或软件;年纪大的熟悉网络的教师搜集文字资料,由年轻教师将其制作成“ppt”课件共享……

3.建立校际学科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在开展《历史教师知识共享机制》这个研究课题时,历史组教师共同设计创建了西昌一中历史学苑网站,包括关注课改、资源共享、史海钩沉、史上今日、友情链接、在线交流等环节,教师可以下载、上传课件、教案、试题等素材,为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但是共享资源不等于只有索取,不讲贡献。而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西昌一中历史学苑中要求积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下载精华就是一条不错的措施。

三、如何利用共享资源为历史课程整合服务

在历史课整合中,除了直接可利用的课件、影视资料、图片、声音、文字资料外,共享资源更多的需要使用者根据教学需要学会取舍。特别是课件,可以从共享课件的制作思路、摄取课件模板、保存课件需要的背景、图片资料和关注课件设置中的问题意识等合理性因素方面批判地吸取。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可直接利用的共享资源为历史课整合服务

有了丰富的共享资源库,能够直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例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我直接在共享资源库里选取了戈尔巴乔夫的视频,这段视频详细地阐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在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容易理解。

2.整合共享资源,丰富和完善教学设计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共享资源库建立后,我们能从中浏览大量参考书目、练习题,教学幻灯片,从中截取精华部分,整合到我们自己的教学课件中,完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教研组也可以展开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从他人的课件中体会“课件设置中的问题意识”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历史课课程资源的整合。

3.从共享资源中吸取精华,实现历史课与文科大综合的整合,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我们还可以从共享资源中摄取历史课教学所需要的课件模板,保存历史课课件所需要的背景或图片资料,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政治课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共享资源中的试卷、文字资料、时事报告、高考真题等汲取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观念,提升专业素养,真正实现整合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历史课程资源整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共享资源整理时,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将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2.历史课程资源的取舍要恰到好处,精选精用。特别是课前导入时资料的选择更应该注意,它不仅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否为后面的教学服务。

3.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注重实效性,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贯彻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整合意义重大,但能否有所收获,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这需要学校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需要教师个体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意思,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提升专业素养;需要教师群体组建学习型组织,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恰当取舍与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课改的浪潮。

参考文献:

[1]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07(01).

篇8

关键词:元认识理论;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从而建立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教学思路。元认知理论是197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随后得到了密切的关注,元认知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对于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关于自己或者他人的认知过程及其相关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由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则是认知活动达到目标后所进行的的调控,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这一特点,将其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使其融入教学当中去,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师生示范,加深认知理解

在运用元认知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积累关于历史的元认知知识,为历史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教师应该进行示范性的教学,清晰地展现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监控、评价等行为,让学生通过观摩,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思维的过程。例如,对于该选择题的解答:对法国大革命成果起巩固作用,但是对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措施是( )A.国民公会颁布的全面限价法令;B.国民公会的土地法令;C.立法议会颁布的土地法令;D.拿破仑《民法典》中有关土地法令,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首先选择了B,因为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革命成果,但是由于存在小块土地,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然而,深入地从整个法国大革命的历程来看,土地法令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成果,该时期的统治使大革命成果受到威胁,拿破仑时期的内外政策才真正巩固了大革命成果,其对土地的规定限制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因此,D才是正确答案。通过失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错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在做题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做题思路,由其他同学进行评判,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学会学习,怎样高效地进行学习。

二、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完成任务的方法等,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在制订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小目标,也即将整体的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在各个阶段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通过目标的构建和实现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根据不同的目标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感受到多样化的学习方法;(3)因材施教,在制订目标时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进步。通过目标意识的强化来增强学生对于目标认知,从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轻松地感受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现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路的由来,分析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论。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析来找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原始思维,在比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特点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测和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通过学生思维的展示来增强其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能力,一方面对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正面介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分析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时涉及关税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一思维方式。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元认识理论讲究对自我的监测与调整,将其运用到学习当中就是对自我反思和纠正,将其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同时对自己有一个再认识。在学习初期,可以让学生建立一本“学习反思”的小册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反思任务,使学生在回顾学习情况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总结,从而写出自我评价。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心理,通过对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同时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元认知理论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得到改善,自我学习的意识增强,并能够通过监测自己的学习过程来对学习策略进行适时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并不断进行总结,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