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结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组织结构;变革
一、概念阐述
(1)企业信息化的阐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组织的运营、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整体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组织结构的阐述。组织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即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广义的组织结构,除了包含狭义的组织结构内容外,还包括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如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企业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线型组织结构。它的特点是组织系统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2)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办法来代替直线型的全能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3)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吸收了上述2种结构的优点,设置2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参谋系统。4)分部制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高层管理者之下,按地区或特征设置若干分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影响组织结构的途径
企业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有以上所提及的几种分类,不同的组织结构也随着一定的因素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识的分布与积累;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而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影响这四方面因素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1)企业信息化对知识分布与积累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分布的合理性与知识的积累。如果知识能够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就说明知识分布是合理的。企业内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易获取且容易整理与收集,这样就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显性知识的传递,而且也可以较为容易的对显性知识实现控制,使正确的显性知识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传递到正确的人,这样就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合理分布。而隐性知识不仅难以获取、识别,传递更是具有困难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传递的困难性不得不要求我们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样才有分享隐性知识的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不再是难题,而且在传递上也更加及时与便捷。
在知识的积累上,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学习来实现的。组织学习要求组织的全体员工能够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然后不断地进行交流与传递,使得员工学习上升到组织层面。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一方面,员工学习的知识是组织内外的知识,在常规条件下,员工想要获取大量信息是有困难的。但企业信息化使得员工获取组织内外知识变得不再是难题,不仅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大量信息,而且也加强了及时性;另一方面,在以前员工知识的传递只有口口相传,方式单一且效率低下。信息化使得知识的传递迅速且便捷,员工学习很快上升到组织学习,从而促进了知识的积累。
(2)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环境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来讨论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环境的影响。波特五力模型主要包括潜在竞争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卖方讨价还价能力、现有竞争者的威胁。科技的发展与生产模式的转变使得市场的进入壁垒降低,这就使得潜在竞争者威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更新产品并增加产品的功能,使得替代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强,即替代产品的威胁加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购买者能够获取产品较为全面的信息,且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个性化加强,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使得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加强。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间获取信息。且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激烈,供应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以上因素都使得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现有竞争者的威胁也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加强,不仅是因为信息获取较为容易,而且现在企业的竞争更加重视技术的创新,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3)企业信息化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组织战略是企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也是连接企业与环境的纽带。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制定组织战略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可靠分析,为企业制定组织战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从日常琐事的决策中脱离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集中处理公司战略方面的事宜,使得企业的组织战略制定能够更加合理与成功。总之,企业信息化能够使得组织战略更加卓越。
(4)企业信息化对组织规模的影响。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灵活性、应对变化的能力越差,且认为每个管理层次的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企业为8~10人,也就是说,每个人管理的人数应该在8~10人之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管理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管理理论不再认为企业规模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越大,在信息化的帮助下,灵活性与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能够得到保障。管理幅度也较之前大大提高,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中,管理幅度可由之前的8~10人增加到1~150人,效率大大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再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无论在多大的规模下,在信息化的支持下,都能够保证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
(1)结构趋于扁平。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有着严格的等级层次,一个层级管理着下一个层级,且管理幅度较小,所以传统的组织结构有着众多的层级,信息与命令的传递不仅有着冗长的过程,还存在着失真的风险。严格的等级链使得组织中的人员与职能之间关系尤为固定,工作中的先后顺序都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部门在做出决策时大多是抱着分割的观点。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市场稳定、产品种类稀少、企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形。现代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上述的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合。为了信息与命令传递的及时性,组织层次应该尽量减少,企业的弹性增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这些都提供了支持条件。网络的使用突破了曾经需要依靠组织层级传递信息、交流的瓶颈,使得每一个企业的成员都能够成为企业交流中的一个节点,并且再也没有层级的阻碍,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相互交流。这样信息的传递不仅及时也不易失真,管理幅度大大提高,从而层级数目减少。传统的组织结构由严格且众多的等级层次不断向扁平化发展。扁平化后的企业组织由于在信息传递的迅速性与战略决策的合理性大大提高,使得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也提升。
(2)企业组织规模趋向两极发展。企业组织的规模是没有无限扩张的,原因是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规模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使企业向超大规模发展;另一个是使企业向小型规模发展。企业规模主要是由技术、市场来决定的。一个企业如果要在现代竞争中立有一足之地,就必须创新技术,技术在企业竞争中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息化更成为现代竞争中不可缺少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管理幅度不断增加,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并且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这样就使得企业有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可能,直到重新达到均衡时为止。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在不能解决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其规模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未来的企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超大型规模,一个是超小型规模。
(3)组织弹性―边界趋于模糊与虚拟。企业的环境一直是瞬息万变的,在未来的环境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企业在运行中需要注重两个对立面的建设。一方面,企业不仅要保持严格的纪律与层级、降低重复活动的频率、有效的控制,始终使企业处于一种有条不紊的运行中;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提倡一种创新性思维的环境,给员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创造环境,以更好地应对外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弹性来协调这对立面的矛盾。企业一般对企业信息化都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信息化是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或者认为只要使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就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在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是信息技术上的建设,还包括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及流程再造等。
(4)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走向网络组织结构。现代企业中,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与命令的传递早已不是经过等级链,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都能够突破层级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交流中的一个节点,且每个节点都是可以相互交织的。另一方面,由于竞争环境激烈,企业为保持其灵活性,从原先的最高层单一决策转换为多个决策中心。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决策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变得尤为庞大,多个决策节点的形成,使得每个节点在处理信息时都更有效率。多个决策点自然形成了多个信息中心,在每个信息中心之间又有着不同的联系,使得信息相互交织。信息传递的多个节点与决策的多个节点,使信息相互交织,这样就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结构。组织结构也逐渐地从金字塔式向网络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焦明宇.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 董孝彬.企业信息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D].华东交通大学,2005.
[3] 田曼.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4.
[4] 衡星辰,林文孝.企业信息化组织变革相关问题探讨及建议[J].深信
关键词:通信专网;设计思路;网络结构;物业化信息;本质安全性;主干网络;环形网
1 关于网络基本形状及其比较环节的分析
1.1 为了满足企业专网建设工作的需要,进行环形网建设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组网方案内部应用环节的协调,保证其组网形式的更新,从而满足物业企业部门的工作需要,实现相关项目组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做好节点的传输媒介工作,保证电缆、光缆、微波等的有效串联应用,实现闭合环的体系健全,实现环形网工作方案的更新。在环形网应用中,其相关的节点都需要进行不同方向的应用,满足信息数据的发送及其接收的需要。该环形网具备良好的保护能力及其抗灾害性能力,其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非常有利于复杂化的地理环境。目前来说,线形网的基本形式是通信的不同节点的串联,进行首尾节点的开发,进行线形网的形成,其结构比较简单化,总的来说经济性非常强大,是一种良好的网络结构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具备一定的缺点,那就是无法进行链路失效问题的解决,从而导致其生存能力太差。
1.2 在实践应用中,星形网的基本应用形式,进行通信网的特殊枢纽节点及其相关节点的结合,在企业专网建设环节中,环形网建设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一种常见的组网方案,其基本的组网形式是进行物业企业的不同部门、项目组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做好节点的传输媒介工作,实现光缆、电缆、微波等的串联,保证其闭合环的形成,从而满足环形网工作的需要。在具体的组网上,需每个部门自行搭建服务器,再通过星型结构链接至集团信息源。
这就需要注意网孔形网的基本应用形式,保证通信的节点的相互连接性,进行网孔环网的形成,保证不同节点的相互连接性,实现网孔形网的理想性,避免其结构受到节点瓶颈及其失效的影响。需要保证不同节点的相关方式的协调性,实现其整体可靠性的提升,但是这种工作模式,具备较为复杂的结构,并且其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于较大业务量的工作。以上几种方式,就是通信网络中的常见基本网络形式,这些网络的拓扑结构具备各自的应用特点,满足了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应用需要。为了实现物业企业的通信专网工作需要,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是必要的,从而满足其业务量的需求需要。
2 关于网络结构选择思路及其应用原则的分析
2.1 在物业企业通信应用中,进行物业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其服务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信息化体系的健全,保证专网的整体安全性,确保其可靠性及其抗灾难性的提升。在建网初期应用中,进行网络设计环节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物理拓扑结构的优化选择,保证网络的正常工作的开展,保证其信息业务的正常开展。
在网络结构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其复杂性,从而进行投资及其运营维护成本的应用,实现其建设环节及其维护环节的协调性,但是,这种方式的应用,很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是如果进行简单的网络结构的应用,又难以满足企业信息的工作需要,就需要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物业企业的建设及其运营的协调,实现其经济性及其可靠性的提升。
2.2 这也离不开良好的网络配置,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网络内部信息系统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进行通信设备及其节点间的传输媒介的良好配置,实现其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保证网络建设成本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细节的优化,这就需要进行通信网络方案的更新,进行网络建设成本的缩减,保证规模化及其技术化的通信网络的应用,保证硬件设施及其软件设施的应用协调,实现新建网络的组网方案的更新。这就需要进行物业企业的专网方案的更新,使其适应当地地区的发展需要,由于网络建设的差异性比较大,就需要进行通信的专网网络结构方案的优化选择。
3 关于网络结构规期设计应用模式的分析
在物业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到由于其建设的环境低于环境、信息化设施、企业规模等因素,其物业企业的通信专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困难,这就需要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网络结构方案及其网络模型的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专网体系的完善,尽管其网络结构是复杂性、多样性的,但是他们都是由基本形式的网络结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
通过对专网网络结构设计范例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建设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需要面临自然等突发性灾害,这也需要进行网络承载信息化业务体系的健全,保证其安全运行性。保证网络结构的整体可靠性的提升,实现其整体的抗灾难性的提升,从而满足当下通信专网网络结构的应用需要,再进行主环网、子环网等的协调,实现其综合性网络结构的应用,保证日常工作的需要。
其网络内的服务模块有:(1)呼叫中心业务,为业主和客户提供及时的咨询及信息反馈;(2)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3)客户端(业主通过电脑或手机等);(4)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项目部A、项目部B、项目部C……);(5)集团总部信息系统(职能部门:财务、品管、工程、客户服务等)。以上通过互联网(ADSL、光纤)互联,呼叫中心、服务器、集团总部信息系统处于主环网,主环网携带客户端、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等处于子环网,构成综合性信息化体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物业企业的通信总体网络结构的普及应用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范围。其主要包括了通信主干网络、子干网络等的通信网络应用。所谓的通信主干网络就是进行全网络范围的选择,进行代表性单位的选择,保证其通信节点方案的协调性,实现这些节点的网络组织,保证网络中通信节点的汇接性,保证信息通信体系的覆盖,从而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
通信子干网络是局部干线网络的组成部分,其需要在一定业务相近的单位内进行传输媒介组织网络的应用,实现网络节点的协调性,保证其单位内部网络功能的优化。这需要实现子干网络的主干网络协调性,针对其服务项目进行子干网络数量的协调,实现其不同业务种类的链接,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工作。项目部通信网络,是终端通信网络。它包括安全生产、日常调度、安全监控、行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自动控制、有线电视等系统。环形网具有高生存性,抗灾能力强,主干网络、子干网络尽可能地使用环形网方案组建。终端网络结构形状的配置比较灵活,方式较多,随项目部内部具体情况而定。
4 结束语
通过对网络组建及其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全网集中管理方案的应用,实现子干网络、终端网络的分级管理优化,实现其子干网络、主干网络的协调性,从而满足日常组网的需要,实现不同子干网络、主干网络等的相交性、相连性。保证子干网络与主干网络之间可实现相交、相连、相切。现代互联网链接媒介速率很高,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但安全性、稳定性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吴秋峰.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大众化定制 信息系统结构
一、大众化定制企业的特征
所谓大众化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就是企业必须适应客户化需求(或定制需求)扩散化的社会需求特征,以普通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能够满足其定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顾客消费观念的变化,大众化定制将成为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
MC企业与传统的批量生产企业比较,两者虽然都为顾客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产品,但MC企业的出发点是定制,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的出发点是多样化。定制是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客户的持续互动,收集客户数据,获得详细的有关客户行为和偏好的知识,为顾客提供满足其深层次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多样化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先生产出产品,将它们存入成品库,然后等待需要它们的客户出现。换言之,多样化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希望他们能够找到最接近其需求的产品,而定制则是在顾客可接受价格水平下,为其提供完全体现其个人意愿、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或服务。
传统的定制企业针对每一位顾客提供单独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但高昂的价格让大多数顾客无缘享受。与其相比,MC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的同时,也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商业实践显示,不同顾客对于产品的关注点在很大程度具有相似性,这就使得MC企业在满足顾客定制需求的时候可以以某些要素(或模块)为基础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规模化生产,通过共用生产线、产品模块配置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的平均等待时间。
二、大众化定制企业的信息系统结构设计
由于大众化定制的经营模式对信息的处理范围、数量和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MC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化)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处理。与传统企业相比,MC企业的信息系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第二,强调信息的界面管理;第三,客户关系管理、企业间的协作管理和产品族数据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超过了传统企业。
MC企业的信息系统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层:设施层、数据层、处理层、功能层和操作层。
设施层主要是为整个信息系统提供硬件支持,包括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辅助设备。在MC企业中,网络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设施,因为MC企业快速为顾客提供定制产品需要各种信息的实时处理和交互,没有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数据层是整个信息系统的资源基础。与传统企业相比,MC企业更强调三大数据库的建设:客户信息数据库、定制资源数据库和合作伙伴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数据库用来存放与企业发生过交易的各类客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信息,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数据支持源;定制资源数据库用来存放企业用以实现定制生产的设备、技术、人员等信息,是企业进行研发和安排内部生产的主要信息支持源;合作伙伴信息数据库存放了合作伙伴企业的相关信息和协作契约,是企业进行协作管理的主要数据来源。
处理层是信息系统中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的层次。为每一位顾客提供定制服务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着海量的数据,MC企业的处理层将通过大量运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以便加以利用。
功能层主要由营销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和研发管理模块构成,用以帮助企业完成MC企业的日常运营业务。而具体功能的设置与企业的流程密切相关。
操作层是企业人员日常工作中直接接触的层次。MC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更强调界面管理,主要分为外部界面和内部界面。外部界面主要包括企业/客户界面和企业/合作伙伴界面。传统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即由企业向客户信息,但MC企业在企业/客户界面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强调企业在进行相关产品的同时进行顾客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帮助顾客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中来。同时,MC企业强调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开发和协同生产,因此企业/合作伙伴界面在订单信息传递的功能基础上,还需要提供双方或多方主体进行协作与协商的平台。内部界面主要包括生产/研发界面,营销/生产界面和研发/营销界面。MC企业在定制生产过程中,强调以顾客需求为核心进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建立起跨职能的信息联动机制。
三、结语
大众化定制是一种同时追求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需要对海量的客户信息、定制资源信息和合作伙伴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大众化定制成功实施的根本保障,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真正的大众化定制。
参考文献:
[1]John Talburt, Richard Wang, Mark Evans, Nalaka Edirisinghe, Ra?ssa Katz-Haas, et al. Customer-Centric Inform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itiq.mit.edu/ mitiq/cciqm.htm, 2004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信息化服务企业;项目组织结构;混合型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18-03
一、研究背景
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模式,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递,并以信息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服务企业的工作主要以研发软件和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项目为主,故企业以项目为导向,进而组建项目团队并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信息化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项目管理,第一要务就是要构建好项目的组织结构。
二、项目组织结构的基本理论
项目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从事项目具体工作的载体。对于一个特定的项目参与方而言,项目一旦确立公司高层管理者就需要确定该项目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即选择项目组织结构类型,一般来说,项目组织结构设计得是否合理,决定了项目经理工作的成败。常见的项目组织结构类型有三种: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各种类型的组织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传统的层次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按职能以及职能的相似性来划分部门。职能型组织结构通过在实施此项目的组织内部建立一个由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项目组织来完成某个特定的项目目标。这样的项目组织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其成员仍在原来的职能部门内完成项目任务,同时这种项目组织没有明确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项目中各项协调工作由职能部门主管或位于职能部门上层的总经理来进行。
(二)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型组织结构是按项目设置的,与职能型组织结构截然相反,即企业把项目从其组织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单元,有其自己的项目经理及其下属的部门和职员。项目经理全权管理项目,享有高度的权力和独立性,能够配置项目所需的全部资源,并且对项目成员有着直接的管理权力。不同的项目之间相互独立,所有的项目成员都是专职的,当一个项目结束时该项目团队通常就解散了。
(三)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中的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是由职能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型组织结构结合而成的一种混合体。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将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部门与按照项目划分的横向部门结合起来,以构成类似矩阵的管理系统,它在常规的职能层级结构之上加载了一种水平的项目管理结构。项目组织中存在两条命令链,一条顺着职能线下达,另一条则是根据项目线下达。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内容和时间方面对职能部门行使权利,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决定如何支持。每个项目经理要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由最高管理层授权。而职能部门则从另一方面来控制,对各种资源作出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控制调度,职能部门负责人既要对他们的直线上司负责,也要对项目经理负责。
(四)项目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缺点
以上三种项目组织结构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在选择应用何种项目组织结构来实现项目的目标时,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情况和项目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而不应该“削足适履”。现将其优缺点汇总如下:
三、项目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一)案例情况介绍
A公司是一家专门替其他企业和组织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刚成立时也就二十几个人,其组织结构也属于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如下图1。财务部主要负责公司的会计、出纳和上税等财务方面工作,人事部负责人员招聘、薪酬福利以及考核工作,采供部负责采购和合同方面工作,市场部负责跑市场、拉项目,顾问部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
后来,A公司拿到了一个国有企业的大项目,公司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到这个项目上面,为了完成该项目,开始大量引进人才,公司规模也一下扩张到了五十人左右。在该大项目接近收尾时,公司开始考虑扩招人员的安置问题,如果公司不多拿一些项目的话,将会造成人员闲置,增加公司的负担。
最近两年,A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考虑到底哪种组织结构更适合公司的发展,并尝试着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革,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顾问部一方面继续负责大项目的实施和收尾工作,另一方面负责矿冶行业的采购、市场拓展和实施工作,而其他三个部门――咨询部、地产物流部和智能化部都负责了某一行业或领域的采购、市场拓展和实施工作。但是,改革后的组织结构似乎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效果。
(二)A公司项目组织结构的利弊分析
从案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公司改革后的组织结构(图2所示)相当于一种项目型组织结构,对于A公司来说,应用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1.人员重复配置,造成了人员忙闲不均,资源浪费的情况。A公司总共才几十个人,是一家小型企业,甚至于可以说是一家微型企业。改革后,除了财务部和人事部这两个行政职能部门外,其余的四个部门职责相似,在公司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资源重复配置这个缺点就会凸显出来,而A公司作为一家信息化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又是其核心资源,因而此种类型的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会增加其人力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
2.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存在部门之间相互争夺资源的情况,且不利于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共享。由于A公司有四个部门的职责相似,各部门所设置的人员类型也基本相似,因而会造成部门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而各部门为了显示本部门的业绩,必定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学习交流,导致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共享,不利于公司总体的发展。
(三)A公司项目组织结构调整建议
基于A公司本身的情况,在此笔者建议该公司将其项目组织结构调整为混合型组织结构,即指在A公司中,可以同时存在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等多种组织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开展不同的项目。其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组织结构中,A公司可根据项目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类型,简单的项目如OA、机房建设等可以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如下图的项目A;复杂程度一般,项目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各专业类型的人才的项目可以采取矩阵型项目组织结构,如下图的项目B;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也可以考虑采用项目型组织结构,在该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另建立一个专为完成该项目的项目部,以使该项目的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混合型组织结构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在公司的项目管理方面容易造成混乱,项目的信息流、项目的沟通等容易产生问题,公司管理制度不易较好地得到贯彻执行。各类人员在同一时期内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很容易产生忙闲不均的现象等。因此公司的高管层一旦决定使用该类型的项目组织结构,应注意在公司的管理人员、制度等方面加以匹配,不然很可能适得其反。
四、结论
项目组织结构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并没有一种完美的类型,各种类型均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切不可照搬照抄。本文通过对A公司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适合A公司发展的项目组织结构类型,该类型的项目组织结构对于信息化服务企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各企业还是应该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考虑,此建议仅就个人的一些研究和观点进行了阐述,所提出的建议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骆.项目管理教程(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董雄报.制造企业项目组织结构的适合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
[3] 谢春茂.项目组织结构案例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4).
[4] 林锐.如何建设中小型IT企业的项目组织结构[J].程序员,2006,(2).
[5] 秦霖,邱菀华.大型文化项目组织结构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 张利,郭志欣.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的改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关键词:电子采购;信息化;效率;采购模式
一、电子物资采购实施的必要性
物资采购是发生在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商务活动,是商业中存在最大潜在获益机会的领域,也是企业可以通过节约成本得竞争优势的领域。采购管理历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其运作管理水平对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 传统的采购模式的缺点
传统的物资采购、供应双方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封锁消息,进行非对称信息博弈,采购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盲目行为;供需关系一般为临时或短期行为,竞争多于合作,容易造成双输后果;信息交流不畅,无法对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跟踪;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不足,无法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利益驱动造成暗箱操作,舍好求次、舍贱求贵、舍近求远,产生腐败温床;设计部门、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联系脱节,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2 电子化采购的主要优势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则有以下几个几个主要优势。
有利于扩大供应商范围,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产生规模效益。由于电子商务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可以突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从货比三家到货比多家,在比质比价的基础上找到满意的供应商,大幅度地降低采购成本。由于不需要出差,可以大大降低采购费用,通过网站信息的共享,可以节省纸张,实现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采购效率。
有利于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实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杜绝采购过程中的腐败。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不谋面的交易,通过将采购信息在网站公开,采购流程公开,避免交易双方有关人员的私下接触,由计算机根据设定标准自动完成供应商的选择工作,有利于实现实时监控,避免采购中的黑洞,使采购更透明、更规范。
有利于实现采购业务程序标准化。电子商务采购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按软件规定的标准流程进行,可以规范采购行为,规范采购市场,有利于建立一种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大减少采购过程的随意性。
满足企业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的需要,缩短采购周期,使生产企业由“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具有针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快速收集用户订单信息,然后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接着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物资采购或及时补货,即时响应用户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降低经营成本和竞争成本始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就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信息化电子采购的几种模式
实现采购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变。由于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求供需双方建立起长期的、互利的、信息共享的合作关系,而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可以使参与采购的供需双方进入供应链,从以往的“输关系”变为“双赢关系”。采购方可以及时将数量、质量、服务、交货期等信息通过商务网站或EDI方式传送给供应方,并根据生产需求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品与服务,实现准时化采购和生产,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
1 自营采购网站模式
世界大公司陆续开展了网络采购,他们作为大买主,主要采用建立以其自身为主的电子交易场所的模式,即建立自营采购网站,联结的需求仅为自身企业,而供应方为任意多个供应商。自营采购网站模式如图1所示。
此类网站大多数是由买方管理并具有一定的私有性质的封闭系统,与最初的EDI系统相类似。但其开放性更为突出,因为不仅可以与有长期联系的固定供应商进行网上交易,还可以发掘新的供应商资源。自营采购网站的功能并不是停留在信息上网及网络营销阶段,而是把企业与供应商接触的最前端――整个采购业务流程都搬到互联网上,一般包括询价、确认供应商、招标标准、价格谈判、签署合同以及支付等的网上实现。
2 采购联盟网站模式
采购联盟网站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集中功能。特别是对中心企业来说,由于采购数量少,采购信息往往引不起供应商足够的注意和重视,若自建采购网站,可能吸引不了足够数量的供应商参与,效果就不明显。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在新建的1000个左右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中,只有大约100个真正经行交易。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的网站集中不到足够的供应商资源。而采购联盟网站却可以集中需求、集中信息,利用集中机制,使总需求达到一定的数量,能方便供应商的信息查询,吸引供应商参与。同时,买方企业之间是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共同的供应商议价,增加了买方的市场势力,价额谈判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取得批量优惠。在网站的成本投入方面,也由于多家共同出资,成本分摊给每个企业的就较少,也分散了风险。采购联盟网站模式如图2。
3 中介采购网站模式
在中介采购模式中,网站由独立于买卖双方的中介方运行管理。它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产品目录式、拍买式、交易所式或社区式。买方企业加入到中介网站中,充分利用它集中的供应商资源和信息渠道,在网站上寻找供应商或达成合同后,以按销售额提成的方式给中介网站一定的佣金。中介采购网站模式如图3所示。
三、企业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选择
采购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的市场势力,竞争对手的采购策略、企业规模、采购品种与方式、供应商的特征、中介网站的发展状况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企业在选择要中和考虑各种因素。当大型企业是垄断或垄断竞争型的买主时,其市场势力很强,这时企业往往采取自营或联盟的策略来建立采购网站,因为其市场地位决定了能够拥有足够的供应商资源,采用这两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市场势力,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市场中的几家大企业之间产品差异较小,经营采取策略性的竞争行动时,往往不能达成战略联盟,随着建立采购网站的成本持续下降,自营采购网站模式更盛行。
对众多的中心企业来说,加入采购联盟网站或者中介采购网站更为合理。通常采购产品专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时,采购联盟模式能够满足企业对产品的特定需要,更为常用。而采购通用的办公类产品时,加入已有的中介采购网站更为方便。
如果现有的中介采购网站已经吸引了很多的买主与卖主,买方企业很可能选择直接导入。而类似需求的买方企业已经组建了采购联盟时,一般会加入到采购联盟网站之中。因此,企业采购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先行企业采购模式的影响。
文献标识码:A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本文认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构和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进而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组织结构的重新搭建,使原有普遍应用的塔形结构改进为扁平化、动态化、信息化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计算机系统将能够完成大量中层监督和控制下属部门的职能,通畅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了组织的管理层次,实现了组织瘦身。同时,能够极大地调动组织执行层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各层次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二)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煤炭企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的应用,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信息、决策、行为二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
(三)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渗透,将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条的全程影响。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价值链条上的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卓有成效的改善企业成本结构。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既能帮助企业准确、迅速捕获市场信息,准确产品定位,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从而形成成本优势;其次,煤炭企业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自动化生产系统,实现了矿井设计的快捷和生产的高效化,提高了企业市场反映能力,更能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三,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形成柔性制造系统。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则企业信息化实现了物资管理科学化并降低了煤矿生产所需物资库存量,必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三、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二大系统
(一)安全信息化系统。
完善煤炭生产安全检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电视等电子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煤矿企业指挥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系统。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保持高效益的根本保证。由于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大部分煤矿信息技术应用十分落后,煤矿长期粗放经营,外加煤炭行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冲击,加之煤炭生产加工过程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煤炭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二)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行业信息体系,一方面要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信息体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系统既要及时提供准确的行业基础信息和各类市场信息,做好信息源的系统建设,又要通过对信息归类加工、分析,提供对企业有指导意义的增值信息服务。四、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工作流程不规范。
企业的工作流程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本身没有考虑到计算机和数字化的需要,存在许多不适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地方,给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造成了困难;另一方而,同类企业之间的工作流程不一致,开发的系统难以推广,因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开发。
(二)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煤炭企业正在奋起直追,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煤炭基本建设速度减缓,煤炭企业任务量正在由巅峰转向下滑。竞争更趋于激烈化。所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了煤炭企业的共识。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基础信息资源 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1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利用其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作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加工业离不开生产和销售,传统的零售业也离不开供、销、存。但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这些关键环节都可以借助信息化去实现,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开展网上经营方式,在传统经营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企业营销新模式。
1.3 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节约营运中的各项业务成本,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4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
企业信息化的开展使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并且使原始信息在从传递到决策过程中,反馈时间大大缩短,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管理更加直接。由于信息化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拉近了管理层与各基层之间的距离。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能真正进行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成功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由于政府在构建信息化社会方面的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规划。这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2.3 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
由于经济发展快,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活跃。因此,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很早就成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硬件设备,硬件价格高;另一方面,企业在创建信息化系统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盲目投入,导致投入大、收效小。
2.4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以往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2.5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为企业服务。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甚至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还要先行一步。
2.6 缺乏对工业化、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正确认识
企业信息化需要信息产业的支持。CCID(中国信息产业研究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发达国家来说,信息产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直至最后单独列出,这一产业结构变化也显示出信息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经过萌芽、成长、成熟等几个阶段后,逐步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将最终成为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
3 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的纽带。做好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很重要,要有明确的部门负责,集思广益,做出既具有战略眼光又有可操作性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总体规划。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吻合,应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在战术层面,应考虑整个城市企业运作的结构特点,考虑如何建立高效、低耗的企业信息交换平台,考虑企业信息化在城市信息化中的纽带作用。在实施层面,要考虑科学合理地构建为企业服务的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转贴于
3.2 分类分级,以典型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同时信息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分类树立信息化示范企业,以典型带动全局发展。
3.3 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3.4 选择恰当的建设时机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讲当然是时不我待,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现在”就上马信息化项目。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
3.5 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企业信息化过程就是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过程。没有一支素养良好的劳动大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
3.6 建立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企业信息化意味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变革中需要配套出台一些法制和政策作为保证。例如,研究制定《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息化咨询与监理管理条例》,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管理、优惠办法》,制定《企业征信管理办法》等。
3.7 以资源库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发展信息资源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资源建设,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针对企业资源规划方法和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问题的研究。
3.8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软件业发展
企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软件业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方便地得到可靠坚实的技术支持。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化波涛汹涌,业务流程重组风起云涌,一场新的企业变革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着。这场变革浪潮不只是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只有站在潮头浪尖的企业才能赢得企业竞争的优势。
1.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2.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必将融合全面质量等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内涵。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企业业务重组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和各部门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纵观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包括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高效的业务小组、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等,无不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同时,组织结构变革又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的。
3.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需要面向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不少企业对这点认识不足。面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制与阻碍,他们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去触动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必须明白,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从实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开发普及知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在于创造一种能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环境。
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步骤
1.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2.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四、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业务。利用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获取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严肃审查自身的机构、人员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是片面地追求自动化,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曾经是人们热衷追求的事物,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已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辉煌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供应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并把需求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供应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购买硬件或管理软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软件商业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管理软件,但要把握“度”,切不可把企业信息化与引进企业管理软件等同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个性化、敏捷化成为企业基本生存战略的今天,企业不应满世界地寻找和购买那些管理软件,以致企业管理屈从于管理软件的膨胀而浪费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应用信息技术。
2.建立科学的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组织。在发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过分强调集中控制或用户控制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信息系统又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环境,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信息化的控制,企业需要处理好系统运行、功能开发、数据库管理、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集中或分散控制问题。总体来说,企业推行信息化应坚持分散控制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方面的集中控制。借鉴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管理经验,统一指挥、分散发展,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在信息经济中,任何企业都需要具有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内部来说,优质、高效与快速响应都要求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职能界限,把企业各部门整合到一起,实现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任务或关系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伴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内部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断内控的相关规范与指导意见,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然而,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却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作为企业自身的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整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或制度应当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真正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理念的信息化
当今社会,信息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与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已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不是资金,也不在于技术,而是企业管理思想与理念的更新。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起来。
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企业的管理多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来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工具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组织流程再造以及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等。
3.组织管理的信息化
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管理法规与制度,并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同时,企业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将管理的重心拓展到对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管理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与供应链,而是延伸到和其他企业的供应链、价值链的竞争。
4.企业决策的信息化
企业决策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在企业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保证信息处理与传输的动态化和实时化。从企业决策信息化的角度讲,“拥有信息就等于拥有货币”。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竞争情报的基础上,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本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控环境更加复杂
(1)组织控制的复杂化。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时代组织模式逐渐成为当前众多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和转型的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传统组织结构下的高规范性、集权型相比,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降低了企业的规范性与集权性,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弊端: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模糊,管理责任较难界定;组织结构不稳定,企业管理易失控等。
(2)道德准则控制的复杂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不断处于躁动不安的变革之中,加之互联网的影响,由此滋生出各种道德观念,现行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约束力不断下降,使得企业不断加强对管理、决策以及业务流程的控制。然而,网络的匿名性与无形性往往会使人产生犯罪的侥幸心理和行为,如窃取企业重要信息资源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舞弊等。
2.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分析与辨认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原有业务流程大多被彻底改造,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与重要性大幅增加,企业的大多活动如战略制定、运营管理以及授权与控制等也越来越依靠于信息系统,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与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相关的风险。而且风险评估的难度和复杂度也在增加,信息化下风险评估除了要评估传统的评估对象以外,还需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估,而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紧密协作才可以完成。
3.信息访问控制易存在安全隐患
通常来说,信息系统都会对用户访问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当用户或管理者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与密码后才可以执行相应权限的操作,然而使用者却经常忽略退出控制的操作。此时当系统未设置“限时无操作自动退出或锁屏”时,在刚登录的用户离开后,其他人员仍可以继续访问信息系统,这样安全隐患较大。此外,还有的企业出于省钱或者其他考虑,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使用盗版软件,在盗版软件中很可能包含了木马、病毒等,这将会给企业信息系统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4.缺乏适当的监督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自动实现一部分监督过程,而且能够做到实时监督,大大提高监督的效果与效率。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也给监督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基于信息化的矩阵型组织结构难以准确区分权责利以及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监督经验不足等,都给内部监督带来一定困难。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中最为基础的要素,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完善的控制环境下才能确保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笔者认为控制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1)重塑企业文化氛围。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对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减少或避免在组织结构“扁平化”下企业下属部门或单位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发生。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基于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道德价值观以及基本信念,以便有效解决企业信息时代组织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完善企业组织控制结构
为了避免矩阵型组织机构所带来的多头领导和权责不清等问题,企业可考虑采取更为完善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如可以采取跨越功能的组织,该组织的生命周期较短,一旦任务完成,团队便可随即解散,并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随时成立弹性化的组合,规避因专业分工而带来的僵化和协调等问题,同时还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责任心与成就感。
(3)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企业应当从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出发,研究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分配和授权制度以及分享与合作的激励制度,以达到充分优化企业控制环境的目的。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下,企业除了要建立传统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以外,还应当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建立健全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制度与政策;二是要定期对这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三是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框架下,建立健全企业预算及其责任控制,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意识。此外,如果有必要,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岗位或部门来专门从事相关风险的识别、规避与控制。
3.加强计算机硬件和信息系统安全的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规避系统运行错误等各种不安全隐患,企业应当加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具体来说有环境保护、安全控制与接触控制。其中接触控制是指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均不得擅自动用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确保企业各项资源的安全性。
4.将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一方面,企业领导层要将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并就执行情况做出相应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结构,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及信息系统进行评审,以便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从而及时改进和完善。
四、结束语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和改进内控体系是企业在信息化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或制度应当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真正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柴国伟.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年4期
[2] 翟月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6期
【关键字】房地产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问题探析
1 引言
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很明显的,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房地产企业管理者们担心的是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房地产企业不愿意承担由信息化带来的沉没成本,通常管理者想通过信息1化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不是降低企业利益来获得企业流程的优化。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可以用信息化来解决,有些由于人为的因素无法实现管理,还有管理的具体程度等等,都是管理者们关注的问题。管理者们也深知企业信息化是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但同时他们也担心一旦其他与自己竞争的企业也搞信息化建设,是否还能保持住自己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强与对手的企业竞争力。因此,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改善地产行业区域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结构的调整,推进我国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建设停滞不前。
2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及管理模式上,并不感觉到信息化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有些房地产企业难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很多房地产企业看到别人有信息化管理自己的企业也想有,但是有些部门没有必要弄,不是每个部门都适合信息化管理。例如:有些跨地域性合作的房地产企业为了节省经常出差带来的高成本,就采取了互联网网络会议的形式进行相关事宜的协商洽谈,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就要先知道自己部门需要不需要,不要盲目的寻求信息化,功能多信息管理和技术最先进的,而且还需要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个工具,这才是重要的。
2.2.房地产企业内部制度执行得不彻底。如果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房地产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网站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知显然限制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化管理工程,除了考虑信息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发展和组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2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外包
信息化建设外包,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没有搞过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是怎么带来好处不了解的房地产企业,适合资金不太充足的房地产企业。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化建设这部分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让他们为企业服务,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个部门。信息化建设外包要比自己搞信息化的成本低,可以得到免费的咨询,并且能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得到免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不但节约了资金,还让自己的企业得到了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
3.2 选用适合房地产企业的通用管理软件
房地产区域经济企业信息化成果的推广转化,吸取国外企业信息化成果推广转化的有益经验,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高素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围绕增加企业管理,积极探索房地产区域经济信息结构。企业信息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企业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以信息化为导向必须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上市场的需求,加强有特色房地产企业开发力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3拓宽服务领域,为房地产企业走向市场铺路搭桥。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不管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都属于弱势,因此加强具有房地产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信息化流通。
4 结尾
随着房地产企业发展日趋激烈,当前房地产企业趋势给我国市场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推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
注释
[1]薛姝,欧衍涛.浅谈房地产业信息化[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02-110
[2]李宙星,唐丽聪.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和对策初探[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59-69
[3]符启勋,曹琳剑. 论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10(7)98-106
参考文献
[1]薛姝,欧衍涛.浅谈房地产业信息化[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02-110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