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移动支付发展范文

移动支付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14:4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移动支付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移动支付发展

篇1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主任顾问,资深战略规划专家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随着马年春节微信红包的深入人心,微信也捆绑了不少人的钱包(银行卡),移动支付一下子又成了热门的话题。但一个令人沮丧的小道消息说,三家运营商推了许久的NFC手机支付到现在只有区区300多万用户。消息未经证实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身边确实是没什么朋友在用这类业务。阿里推了当面付,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往外国发展了,说不定没两天就超过运营商了。但随着支付宝封杀微信,似乎一场大的战役正要拉开帷幕。移动支付的局势会怎样?

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远程支付主要是通过发送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等)进行支付的方式。现在远程支付的全球霸主已从PayPal换成了支付宝,这都要感谢中国人民强大的网络购买力。近场支付基本上就是通过手机刷卡的方式进行当面的支付了,现在主要的方式是NFC。

1 移动支付的高地――日本

说到移动近场支付,不得不说日本。笔者为了撰写《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这本书,2012年和2013年曾经多次前往日本访问了NTT DoCoMo、7Card(7-11集团旗下做支付的企业)支付和O2O方面的负责人,对日本的手机支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一些现象和判断写进了这本书。

日本手机支付的发达,和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

2004年8月,NTT DoCoMo推出了采用索尼公司Felica技术的手机钱包业务。在定制手机上利用Felica芯片实现无线近场通信功能,并与当时日本规模最大的电子货币卡公司Edy合作,用户在手机上实现利用Edy账户在商户消费。此后,NTT DoCoMo和东日本铁路、7-11便利店、Aeon等主流发卡方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手机钱包的用途。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是一个小额支付工具极其发达的国家。

2000年5月,日本金融厅了《异种业加入银行经营及网络专业银行等新型态银行执照的审查指针方案》,明确提出其他行业可以参与银行业。在此之后,信用卡的扩张和小额支付卡快速兴起。Edy(类似国内的商超购物卡)和东日本铁路的Suica(类似国内公共交通的一卡通)都是2001年开始发卡,另外还有Pasmo(交通)、Nanaco(7-11的购物卡)等一系列主要的支付卡。

在这种情况下,NTT DoCoMo没有选择自己沉淀资金发行预付卡,而是将手机钱包变为用户利用手机为以上各种预付卡支付的管道。用户在手机钱包中捆绑各种支付卡,在支付现场选择支付通道,通过Felica无线读头实现支付。数据通过NTT DoCoMo的网络传至发卡方。

在日本,运营商把持了手机的定制和销售。不到一年,就有650万用户的手机支持手机钱包。同时,NTT DoCoMo制定了极具野心的网络铺设计划,准备了100亿日元作为安装Felica读头的补贴。仅仅到2005年10月,就有超过25 000家商户支持手机钱包的功能。

2005年,日本另外两家运营商KDDI和软银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日本成为近场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然后,NTT DoCoMo在2005年4月注资1 000亿日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推出“ID”为品牌的信用卡。此举宣告手机支付将突破小额预付账户支付的限制。2006年4月,DCMX品牌的移动信用卡推出,用户利用手机透支消费的时代到来。

2 日本移动支付繁荣的背后

以上是很多网站和书籍都介绍过的日本手机支付繁荣景象,国内很多业者也曾经据此认为NFC手机支付在中国也会快速繁荣。

其实日本繁荣的是NFC设备普及率,不一定是使用率。真正使用率高的是小额支付卡。

现在没有数字能够说明在日本通过手机产生的支付到底占整体支付市场的比例有多大,但笔者在日本获得的一些信息似乎可以说明问题。

在对7Card公司的访谈中了解到,Nanaco卡支付的约1/7来自手机账户。

笔者也曾在地铁蹲点了解人们使用手机刷卡入站的情况,发现上下班高峰的10分钟左右时间,大约1成乘客用手机刷卡出入站。

而问起旅居日本的朋友为什么不用手机刷卡,回答是,用小额支付卡,其实也很方便;都集成到手机上也没方便更多;钱包也不带了,要是手机忘了带或者丢了,那就全完了。

日本尚且如此,让中国人不带钱包只带手机绝不会指日可待。

3 中国的手机支付为什么没有爆发增长?

中国的基础情况和日本大不相同。

首先,小额支付卡在中国存在普及问题。日本应用最广泛的是交通卡和商超卡的类别,而且基本全国通用。中国的交通卡则是一个城市一张卡,井水不犯河水。这两年才有了很少的一些城市有双边互通。商超卡基本也是本市或本省才能使用。并且,国家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措施,因为很多商超卡成了公务礼品的主要形式。这种画地为牢和纷繁复杂,对移动支付的推广阻碍极大。

其次,谁也不愿仅仅成为支付管道。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商、互联网服务商互相角力的局面已经形成。

2005年,NTT DoCoMo当时的CEO官村清之曾经说过,他们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尝试,能够增强移动业务的吸引力,进而降低用户离网率,驱动新增用户的增长。鉴于日本当时极其普及和便利的小额支付市场,这既是一个双赢的决定,也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因为电信运营商控制了手机定制、控制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本是可以尝试自成体系的,何况不久以后NTT DoCoMo还控制了信用卡公司。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发展成为手机支付市场最好的局面:手机虽然由运营商提供,但这只是一个平台,各种支付工具通过运营商搭建的NFC读头―数据网络―数据处理平台的体系来实现手机上的小额支付。

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承载别家支付工具的开放性手机支付平台。运营商、支付商和网商都是自产自销,大战不可避免,用户则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工具。在手机应用间不断切换带来的麻烦,使得用户最终只会选择一个最多用途的,于是赢家通吃。但这个混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可能赢家还没有通吃,这个市场就已经沉寂了。

再次,中国的手机没有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这导致NFC手机无法快速普及。增加NFC功能是要增加成本的,如运营商不增加补贴,而市场也没有出现明显势头,厂家贸然增加NFC功能可能反而会降低手机的竞争力。

最后,是中国零售和服务的商业生态的不同。

中国的商业生态还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连锁商业尚且没有统治零售和服务市场。中国也没有满街的自动售货机,就连便利店也还没有在中小城市占压倒性优势。这样的局面下,服务商铺设NFC读头非常麻烦,需要一家一家店铺商谈,费时费力。而且因为支付服务商众多,且各自铺设读卡设备在很多商铺已经造成结账台放不下读卡器的局面。

4 笔者的观点

(1)近场支付推广还需时日,NFC有替代方式

近场支付的推广,不仅仅是支付和信息产业的事情。中国整体的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活也需要有支持这个产业的土壤。地铁、城铁、连锁便利店、连锁服务业、连锁商超和百货、自助售货机的高度普及,会对手机支付起到强大支撑。倘若一直是满街小杂货店和自由市场的消费环境,再加上慢节奏生活,那就不太需要手机支付。

至于NFC,运营商不下决心介入手机终端就不可能有快速普及。中国运营商手机定制能力向来较差,这条路不够畅通。

NFC是一种读取用户账号身份信息,提交账单信息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条码虽然土,但是结合远程支付工具也能奏效。阿里的当面付则使用声音编码连接支付宝账户。虽然和NFC相比有各种不安全或不正规,但不用更新手机硬件是其绝对优势。实际上,只有公交刷卡必须用到NFC,因为后面的乘客等不及你照二维码或者“咻咻”个不停。至于商铺饭馆咖啡店则根本无所谓。所以移动支付抛开运营商和手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2)移动运营商和支付企业的合作态度很重要,谨慎不乐观

移动运营商和银联现在自搞一套。2013年以前NFC通信协议也没有和银联统一。现在虽然互相兼容,但是推广速度也非常缓慢。

谁都不想做别人的管道,谁都看到了资金过手的巨大利益,都是各自为战,但是在基础设施铺设中又都是动作缓慢。

即使运营商采取了支付平台开放策略,但运营商自己就在搞支付工具,和其他支付商的合作也成了竞合,局面非常复杂。

(3)完美的O2O需要移动支付来做闭环,这个环节迟早要打通,互联网巨头已经下定决心

移动支付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NFC却很有可能被边缘化。虽然NFC手机没有完全普及,在商户铺设读头进展缓慢,但是对手机支付的需求倒是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互联网企业的O2O冲动。

日本最为典型的O2O+移动支付案例是NTT DoCoMo和麦当劳的合作。两者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开展e-marketing,用户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优惠券,利用“手机钱包”功能在麦当劳门店的NFC读头上完成支付。NTT DoCoMo存储整个交易过程,结合用户背景和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时的行为特征(比如使用的应用、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优惠券和赠券。而这些券的使用也通过“手机钱包”的交易得到了确认。

国内众多的互联网企业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这种环境来实现O2O服务。比如点评网站为商户送去客户的时候,点评网优惠券有没有得到使用很难获得确认。但如果这个优惠能够结合移动支付,就会形成闭环。

因此,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等不及基础设施(NFC手机和读头)的普及了,只好换个方式进入手机支付。基于他们强大的用户基数和使用率,以及强大的运作能力,运营商和银联同时被抄后路的可能性大增。

(4)运营商还有很大的机会

手机作为移动支付的入口是不容质疑的。移动运营商利用其不多的对手机产业的影响力,还是有机会对手机支付产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运营商和银联联手,各自做好各自的强项――运营商利用集中采购和补贴政策发力手机端、银联做好商户银联读头的置换以及打通银行,移动支付的天下还有得一拼。中国电信近期宣布2014年集采手机千元以上机型(笔者注:不包括iPhone系列)都将支持NFC,就是一个利好消息。

篇2

关键词:移动支付;机遇;障碍

中图分类号:U172.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支付清算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讲话中表示:“央行支持三大电信运营商参与移动支付业务,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推动移动产业做强做大。”为此,刘士余认为接下来要尽快创新移动支付的模式构架,整合各方的资源和诉求实现共赢发展。

1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消费的快捷性和方便性排在首位,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正在悄然兴起。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光明。有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742亿元,移动支付用户达1.87亿,而到2014年,市场交易总额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达到3.87亿。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日前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已经成为2012年中国网民最期待的支付方式,有28.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2012年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易观国际(微博)的统计证实了这一点--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已经达到1.87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26.4%。来看看支付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支付宝数据表明,每天使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支付的用户已经是去年同期的6倍,并且以每天激活6万用户的速度激增。”

移动电子商务与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眼下,手机淘宝、手机网购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包括手机银行、手机支付、手机一卡通以及移动互联网支付在内的形式各异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商业银行对移动支付的支持,也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中国银行业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移动支付化、网络化和全能一体化。中国银行业需要加快转型来适应这种趋势。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更是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改革转型也刻不容缓。

移动支付是一片广阔蓝海,对于中小银行尤为重要移动支付的开展将会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手续费收入。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助于弥补其营业网点少、大客户稀缺的缺陷,提升其竞争力,因此中小银行更应把握好发展机遇,积极布局产业链条。移动支付产业中,商业银行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移动支付产业有多种可能的商业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银行业都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银行是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同时银行对移动支付应用和安全性的控制力最强。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可能会面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也许会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但同时也会促使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2 移动支付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移动支付面临许都问题如:安全、技术、终端以及法律规范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市场重要保障,也同样面临很多障碍。

2.1 行业标准与规范问题。移动支付的标准制定一直是电子商务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成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规矩不成方圆”,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整个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进程。工信部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推动近距离通信(NFC)、机器到机器(M2M)等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面向不同的行业应用,协调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同时,重点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各应用领域的相关主体加强合作,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化协作机制创新。

在行业标准制定的层面,从国际标准上,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银联已经参加了这个组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移动支付国际标准的ISO12812,这个标准也是与我国银联主导推动的13.56MHz技术是一致的。国家标准,在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公开的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送审稿,也有望在2013年,这也明确了银联采用13.56MHz。

2.2 移动支付技术瓶颈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移动支付技术前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初期是将手机短信与后台账户捆绑在一起的支付模式。”初期:是将用户的手机号与后台中用户的支付资金账号进行捆绑,从而来完成支付过程。这种支付方式使用实现容易成本低,但是存在安全性欠缺、操作过程繁琐复杂及即时支付率低等问题。

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移动支付技术前后经历了几次换代,正在走向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模式。目前已经有近场数据交换(NFC)、SIMpass以及RFSIM等三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近场数据交换(NFC)和SIMpass使用13.56MHz频率,该频率和协议已经广泛地在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应用,是世界公认的标准,在我国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大型超市中已经实现NFC 技术。近场数据交换(NFC)经常能够在一些媒体杂志、电视广告语上被提及,而且当前一些诸如三星GALAXY Note Ⅱ、HTC One X、诺基亚Lumia 920等高端产品上也都已经搭载了NFC技术。

NFC具有工作稳定、支持主/被动通信模式、支持点对点通信、支持高加密、高安全性、产业链完整等特点,但是用户需更换手机,推广成本高。RFSIM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且用户使用门槛低,但是采用2.4GHz通信频率,推广的难度会较大。

2.3 支付安全。移动支付发展取决于移动平台的安全性。在线支付本身的安全问题由于其开放性就很多,如身份认证等,在手机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则具有着更大风险。移动终端性能的不稳定、应用软件与手机平台的兼容性,再加上大量的手机病毒的侵袭,都让移动支付过程障碍重重。

安全技术是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云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身份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是手机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虽然3G功能的手机支付时,能够采用移动网络的加密技术,并不能很有效的保证安全。如果引入短信确认实现手机支付的双重确认方式,又会因为短信的中继问题,有可能造成短信不能及时到达,影响支付的流程。身份识别的缺乏是限制移动支付应用的另一个原因。当手机仅仅当作通话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是很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移动信息化提高了手机等手持终端的重要程度,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会造成重大损失。信用体系的缺失是限制移动信息化应用的第三大原因。在手机支付中,一些小额支付可以捆绑在手机话费中,但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十分常见,信用意识以及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取得了质的飞跃,通过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 安全 发展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使用环境

(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手机网民规模、手机购物网民规模持续增加

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3.2亿台,同比增长88.2%,渗透率达28.7%,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超过50%。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 78.5%。

手机网络购物市场的繁荣推动手机支付不断成熟,同时手机支付环节用户体验的提升也从侧面推动了手机网购。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达到 7911万,使用率提升至17.1%,与2012年12月底相比提升3.9个百分点;手机购物网民规模达到7636万,使用率为16.5%,较2012年 12月底提升3.3个百分点。

(二)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

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移动互联网经济规模达976.2亿元,同比增长148.3%,增速远远超过桌面互联网经济,且两者规模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移动支付的模式以远程支付为主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Q2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其中,远程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增长90.7%,超过上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整体交易量。

(四)移动支付应用环境和技术日益成熟

1.技术标准正式,确定采用13.56MHzNFC为标准并支持将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的NFC-SWP方案;

2.央行于2013年7月6日发放第七轮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总共向市场发放了250张支付机构牌照;

3.中国移动各省的NFC-SIM卡采购陆续开展,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湖南、甘肃、河北已出中标结果;

4.运营商和银联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首批8家商业银行都完成了与该系统的对接。此外,NFC进入北京市政公交系统也是NFC商用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影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障碍因素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74.5%,但是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经济规模(976.2亿元)仅占桌面互联网经济规模(3282.5亿元)的29.7%。这一方面说明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另一方面说明移动支付发展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影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障碍主要有:

(一)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的前景虽然可观,但是发展起来却困难重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完全问题的担忧。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本身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杂牌手机固化了吸费软件和木马恶意程序,导致手机安全性无法保障;多数手机的操作系统是开源的安卓,其脆弱的安全防护体系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过于简单的加密技术会使用户在通过开放的手机通信系统进行手机支付时泄露私密信息,造成经济损失。

2.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移动支付处于无线通信环境,传统的认证技术不能完全移植到手机平台,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必须对参与交易的银行、商家、用户多个实体的合法身份进行识别,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认证技术解决手机支付的身份认证安全隐患。

3.消费者本身缺乏安全意识

很多消费者缺乏安全意识,如不设手机密码,或者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未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随意下载非官方或者非安全电子市场的应用等。这些都给手机支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基础设施薄弱

1.我国的移动支付受理终端布放速度缓慢

我国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受理终端的布放速度远远跟不上移动支付产品的推出速度。手机运营商和银行虽然也合作推出过一些手机银行卡产品,但能受理这些产品的场所很少,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产品受到限制。

2.移动支付技术安全性薄弱

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没有应用较广泛的成熟商用案例,受安全性制约,近场支付只能完成10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而且丢失后不能挂失。

(三)移动支付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移动互联网成监管难题

1.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移动的监管分散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及信息化部等部门,多头监管必然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有效性的降低,不利于移动支付产业的规范发展。

2.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涉及移动支付方面的立法,多数是由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的,法律效力低。

3.移动互联网成监管难题

首先,移动支付业务创新加速,海量的程序应用和众多的自由开发者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其次,移动互联网监管平台缺乏,使移动支付面临严峻的安全风险;第三,移动互联网引发全球化运营,使监管面临跨境监管等新难题。

(四)移动支付参与者缺乏密切合作,影响资源整合

移动支付的参与者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各自推出了多种经营模式,各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希望自己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密切深入的合作,导致各类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五)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有待转变

目前我国的多数消费者还习惯用现金消费或者银行卡支付, 而目前的移动支付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消费者还体验不到移动支付更便捷更快速的好处,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还有待转变。

三、解决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隐患

1.加快安全技术的发展

应加快适合于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进行数据传送,保证用户账户密码、交易数据等重要信息的安全;还可采用成熟对称的加密算法保证移动支付系统的运算速度和服务的实时性。

2.建立安全的身份认证机制

可采用WPKI技术建立安全严谨的身份认证机制,WPKI 技术是将传统的网络支付中PKI 的安全机制引入到移动支付中,通过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以及数字证书,从而实现用户身份的认证。

3.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提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尽量避免购买杂牌手机,并设置比较复杂的安全密码;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防范病毒的入侵;要保证从官方站点和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正版应用,尽可能免受病毒的侵害。

4.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赔偿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风险赔偿机制,切实保障用户的移动支付过程和资金的安全。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受理终端改造和布放速度,加大发行带闪付功能的移动支付产品的力度,扩大移动支付产品的受理范围。

(三)完善监管机制

1.明确监管主体

我国目前应该建立由人民银行统筹负责,其他部门辅助配合的移动支付监管体系,从而实现对移动支付的有效监管。

2.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应该提高移动支付的立法层次,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各参与主体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

从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加强对智能手机和应用平台的安全管理,促进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移动支付参与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移动支付参与各方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首先要寻找出一种最为有效的模式,如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为基础、非金融支付机构协助为补充的模式,明确三方定位,提高移动支付的运营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五)转变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

首先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采用新的支付技术,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移动支付灵活便捷的好处,乐于主动采用移动支付方式;其次,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好处的认识,改善对移动支付的体验。可以抓住年轻人这一重点消费群体和地铁、公交、社保等重点行业及农村等金融不发达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产品。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是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规模。只要移动支付参与各方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目前横亘在移动支付面前的种种障碍,给消费者提供安全、灵活、便捷的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移动支付必将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越.浅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状况[J].中国外资,2013(8)

[2] 安政.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性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8)

[3] 夏志琼, 吴新民.如何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J].中国信用卡,2012(8)

[4] 韩飞飞.制约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风险因素[J]华北金融,2012(9)

[5] 任昌涛.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分析[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6)

[6] 郝惠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探究[J].中国信用卡,2013(3)

[7] 冉俊.移动支付的监管策略[J].武汉金融,2012(7)

[8] 张华强,吴道义,漆慧, 刘春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海南金融,2013(3)

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 职能手机 发展状况

一、移动支付的使用与发展环境

当前,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是移动支付的主要载体。由于目前的技术发展使得智能手机

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满足其通讯、娱乐和商务等多重需要。在支付领域,通过手机上内置或外加的IC芯片,消费者可以在手机上集成所有能够数字化的生活用品,例如储值卡、银行卡、会员卡、员工卡和电子钥匙等等(这是在日韩已实现规模化的商业应用),通过3G登陆互联网,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移动远程支付。

(一)智能手机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

继苹果Iphone的推出以及三星、HTC、摩托罗拉等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市场掀起了一场智能移动终端热潮。艾瑞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规模达到7210万台,同比增长103.1%,预计2012年是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13亿台,增长率为56.0%。

目前中国的智能手机发展呈以下特点:

1、3G智能手机走向主流。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客户数已超过1.4亿户,与2010年同比增长了61.1%。同时,2011年全国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近2.5亿笔,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9%。

2、中低端国产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国产芯片厂商使技术门槛降低,Android等开放系统助力国产机发展。

3、高端手机影响力加大。类似IPHONE等高配置、多功能的高端手机因能够承载、聚合更丰富更有特色的应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二)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促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快速提升。而以下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共同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1、随着运营商市场竞争的激烈,移动互联网使用成本的快速下降,3G网络的用户端使用成本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这种3G使用成本的下降将会对中国3G用户数的持续发展形成持续促进。

2、NFC技术与手机兼容性增强,RFID芯片成本不断降低。

3、银行结算体系进步明显,第三方支付移动互联网运营技术发展成熟,手机支付费用结算系统逐渐丰富。

(三)移动支付业务不断规范

2007年6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的发展。2010年6月,央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12月初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办法》明确界定了移动支付与手机支付属于支付服务范畴并归属人民银行监管。从事支付服务必须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移动支付业务纳入监管范围,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移动支付当前主要业务模式及应用

目前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主要有两种: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其中远程支付业务模式类似互联网在线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通过WWW 、SMS 、GPRS 、WAP 、STK 等方式远距离完成的支付行为。近场支付是指基于交易现场的手机支付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账户信息存于手机与手机之中,通过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在特定刷卡终端现场校验账户信息并进行扣款支付。

下面就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不同作分别说明:

(一)移动远程支付

移动远程支付业务参与方、监管方众多,产业链很长,其中的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手机厂商都有主导整个业务模式的可能。同时在用户端操作也比较复杂,用户必须通过手机使用WAP通过手机浏览登陆网页或安装特定的支付客户端实现支付,这涉及到相应的手机软硬件服务。并且移动互联网在传递支付信息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加密、认证等多方面的服务。目前,远程支付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包括:手机彩票、商旅订票、网游、话费充值、公共事业缴费、移动电子商务等。其中,手机话费充值是手机支付最主流的应用,占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的50%。从2011年开始,基于位置服务的电子商务(比如B2C消费型交易、团购)移动支付发展得也很迅猛。

(二)近场支付

手机近场支付业务中,用户使用近端刷卡支付,需购置特定手机或芯片,并到安装有特定POS机的商户处使用。在近场支付业务模式中,手机非接芯片制造、发卡、资金结算和支付受理,都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日韩成功的发展历程来看,成功的近场支付运营商基本为能整合银行、商户等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移动运营商。

篇5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手机钱包

移动商务是与商务活动参与主体最贴近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其商务活动中以应用移动通讯技术使用移动终端为特性。由于用户与移动终端的对应关系,通过与移动终端的通讯 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与对象进行沟通,使用户更多脱离设备网络环境的束缚最大限度地驰骋于自由的商务空间。

移动商务的开展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的应用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移动商务的开展。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体系雏形已经建立,但具体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联合各大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使用手机短信、语音、WAP 、K-Java、USSD等操作方式,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使用该通道服务可完成手机缴费、手机理财、移动电子商务付费等类别个性化服务,具体包括:查缴手机话费 、 动感地带充值、个人账务查询、购买彩票、手机订报、购买数字点卡、电子邮箱付费、公共事业缴费等多项业务。但这些业务的实际应用还仅仅局限于传统电信相关的支付领域。

我国的移动支付应用还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奥地利、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领先全球其他地区。在韩国, 三大移动运营商与汉城运输管理机构的计划开始汉城及周边地区乘客将可使用手机支付交通费用。届时,SK、KTF、LG手机用户将可通过手机检查电子钱包余额并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充值。日本移动支付产业由该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与电子产品巨头SONY所引领。两家公司正在共同推行其“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目前的移动钱包应用面向6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主要合作伙伴包括连锁便利店AM/PM、全日空、东日本铁路公司、票务公司PIA等。

制约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移动2G网络带宽的限制,还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2008年我国移动网络将全面进入3G时代,3G时代的到来将打破原有2G网络的限制,将移动支付的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插上3G网络翅膀的移动支付将提供以下几种有特色的移动电子商务支付应用:

1.移动电子现金支付

用户只要将手机对着收款机的电子扫描设备晃一晃,收款机就可以通过无线电频身份识别技术将费用从手机钱包中将已下载的电子现金扣除。这种支付方式简单、快捷、灵活,不需要交易终端时实联网,使小额离线支付成为现实。

2.手机银行支付

使用这种业务的银行用户可以利用手机办理多种金融业务,突破时空限制,只需使用手机,依照屏幕提示信息,即可享受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服务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账户信息查询、存款账户间转账、银证转账、证券买卖、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代缴费、金融信息查询等功能。在中国,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等都金融机构都推出了这种业务。用户使用一种内置智能型芯片的移动电话,进行银行存折、现金卡业务、互联网银行等电子金融服务。使用者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银行的ATM机上使用,甚至可以在一些邻国进行漫游。这种支付方式更安全,尤其适用于大面额的支付业务。

3.移动订票

这种服务可以通过定位技术用户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距离用户最近的餐馆、电影院或者戏院的网页,用户通过手机在线订电影票或者就餐消费。多数手机订票将用于火车或公共汽车票,电影票或戏票,以及汽车泊车票据。手机订票具有成为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将在商品及票据销售中获得广泛应用,而且成本也十分低廉,由于风险很小。

预计未来,随着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大,规模效应将逐渐形成,会有更多的内容提供商/零售商和支付业务提供商的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调动起来,将会主动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