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2 16:5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引言

生态城市,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2.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

3.探讨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之本,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4.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4.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4.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4.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5.展望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乃力.论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平衡的调控[J].水土保持学报,2005(2):187-190.

[2]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

[3]李文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J].学术园地,2003,3,29一30

[4]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6-8.

篇2

>> 浅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 浅议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 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讨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关系浅析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环境研究 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与实践 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科学与教育的前沿 阐述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探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c 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421-428.

[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规划,1998,22(4):14-17.

[9]从艳国,魏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10]孙.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以杭州城市生态带保护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6):19-23.

篇3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绿地系统; 灞生态区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city as the research basis points, the introduction of ecology an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related concepts in urban ecological principle as the guidance, and through the combined action of xian city Ba biota ecological system layout and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y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ecological goals an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city" idea of th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green land system; Action Ba biota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很多城市在谈及21世纪城市发展目标时,都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说明面对日趋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开始对人类生活居住环境问题有了高度关注。同时,在呼吁建设“生态城市”的今天,更多的城市都在加强规划和建设绿色生态规划。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建立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城市生态系统

1.1与生态城市有关的相关概念

生态,意思是指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它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的人类聚居区。由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成为全球的认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生态城市概念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1.2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布局提出

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进行研究。面对当今世界局面,城市必然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而“绿地”是城市生态区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我国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周边林木植被也遭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它对于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立一个生态化城市,离不开对城市的创造性规划。通过对西安灞新区的研究,了解了灞生态区是西安主城区中最注重生态绿化的一个生态型城市新区,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生态环境打造成了西安市最大的一块城市绿肺。在灞生态的规划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把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放在其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上,只有环境问题解决了,才可能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和促进西安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西安灞生态区规划与建设

2.1 灞生态区生态系统规划的现状

根据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及其绿地系统规划,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所以灞新区的生态化建设主要是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主要突出大水大绿的特征,全面考虑区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尽可能的增加绿化量,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类型。

根据灞生态区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山水”地貌优势,营造灞新区绿色生态基质。灞生态区成立以来,着重建设道路和景观绿化,形成了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绿色廊道。目前,灞生态区区域的公园、游园、林荫道、专用绿地等绿地斑块都串联起来,共同构造了灞生态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复合型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并且在规划中同时考虑到西安及灞区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来规划实现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其景观系统结构强调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之间的结合,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灞生态区绿地系统结构极具“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网状生态绿廊”三大特色。另外,生态绿地系统中绿地植物主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地被和水生植物相结合的形式,以改善小气候,增强城市绿叶和绿肺功能,保护和逐渐改善灞生态区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努力创建一个新的绿色西安。

2.2 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对城市绿地的宏观整体调控和定位,只有具备了系统化的结构框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绿地问题。灞生态区在规划中强调以生态绿化为主体,以风景区绿地、各级公园绿地、组团防护绿地等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滨河湿地、周围台塬以及山地为背景,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绿地交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城市绿化系统。灞生态区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四大类,其园林绿化主要对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灞生态区特点的山、水、城现代城市绿地景观。各种植被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行其能,充分利用空气和阳光、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和谐有序、稳定多样的群落,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同时依据灞生态区“大水大绿”的主要特征,打造一条作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的滨河生态廊道,它是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向城市的主要通道。广运潭生态景区将成为园区中部的大型主题湿地公园,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我们将通过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环境再造,净化城市污染。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均有宽阔的绿化带,与滨河绿廊和防护林一起构成网状的绿化生态走廊。以上系统叠加,形成多层次、疏密有致的绿化生态体系。

3、 对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认识

回顾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绿地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因而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依据西安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灞生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塑造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对于西安灞生态区绿地系统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三轮规划中突出的一些问题。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资源环境条件,依赖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支撑能力,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紧密相连。通过借鉴日本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和发展趋势,需要以西安为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绿地系统类型划分,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深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突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与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保持生态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德生态平衡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必须把眼光放在区域或者大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应更多的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不仅仅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发展。从而运用现代的规划建设思想,以生态为先导,和谐为发展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绿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3][日]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享受的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地范围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大致是由于城市景观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等方面不协调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不仅能美化环境、平衡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改变居民生活环境,间接地减少社会问题。

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的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才能建设好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有助于解决城市的发展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却无法达到其建设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缺乏合理性: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系统建设只注重表面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四项指标,而忽略了城市绿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1.2缺乏远瞻性:意识上缺乏对生态性的认识,在绿地的建设规划中只满足了居民的“游憩”功能和城市的“景观”功能,没有意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长远性的重要性。

1.3缺乏合理性: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把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结构分开来看待,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结构应依附于生态系统,所以,在实际的规划中,没有优先考虑城市的绿化用地。

1.4缺乏完整性:大多数城市绿地系统只注重城市中心的建设,而忽略了郊区在类的周边环境绿地建设,系统布局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不完整,其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1.5缺乏法制性: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法规条例并不健全,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有的城市由于其政府部门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和执行。

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和景观管理四个方面。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总体来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根本是内稳态的机制,即地表所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它们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

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其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它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

3.1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及任务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大,决定了其不完整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最关键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绿地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所以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要达到系统、整体、稳定的要求。其规划有三项基本任务:①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②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结合城市经济产业布局,实现综合绿色规划。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以往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人工的建筑系统,忽略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的现状,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提出为整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城市规划途径。

3.2.1斑块、廊道模式的合理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斑块和廊道的合理分布是整个建设规划中的关键部分。斑块不仅要数量多,还需要分布均匀。把大小斑块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大斑块为主,小斑块为辅,使大斑块成为城市的“绿肺”,小斑块担当起物种迁移“踏脚石”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在关键性的局部开辟绿地斑块,使其相对合理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保证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在廊道的设计上,应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宽度。除了在沿河地带设立绿廊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在道路两侧设立一些足够宽度的植被带或防护林带,在居住区和工业区设立隔离林带或是卫生防护林带。由于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所以城市的绿廊系统应成网状分布,以达到其最佳效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把斑块和廊道的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廊道,各斑块之间相互连通,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3.2.2景观异质性的应用

景观的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的异质性主要是指斑块镶嵌的复杂性及结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非随机性,其作为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决定了空间格局的多样性。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就越多,空间格局的形式也越多,其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同时,由于景观的异质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所以越大的异质性越能够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构建和谐城市生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好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而把景观生态学合理地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划分廊道、斑块,确保城市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连续性,有助于对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可以弥补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功能的缺陷,促进城市绿化发展,提高绿化效益,从而达到实现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继忠.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J].华夏星火.2000(10)

[4]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X].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

篇5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但城市环境水平却有所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有效控制;酸雨面积正在扩大,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30%;特别是2000年的几次大规模沙尘暴,严重袭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更是敲响了人们心灵的生态警钟,更多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身边是否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因此,关于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价值。

二、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与绿容率指标体系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100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代表意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包围着城市,城市中有农田和菜园分隔,市内有中心公园,住宅花园和林荫道路。1930年L﹒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Green City)思想,主张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空间,建设立体花园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许多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但这些理论只能对建设园林城市有指导意义,对园林绿地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对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实践中,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时展与进步,我们认识到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绿地系统的建设也得到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实中绿地系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生态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沿用至今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结合多年以来沿用的贯用术语和“绿容率”新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生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进而约束绿地系统建设的投机行为,规范绿地系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用原有的绿地评价指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第二部分是衡量绿地本身的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绿量、绿量率;第三部分是将绿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的绿容率及绿化建设指数。

1、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总和。

2、绿地率:指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3、绿化覆盖面积: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

4、绿化覆盖率:指一定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区域内园林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5、绿量和三维绿量:绿量在绿容率指标体系中指植物全部叶子的1/2总面积,国际常用单位为平方米。三维绿量也是20世纪80年代新提出的概念,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常用立方米。

6、绿量率:也称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面积内植物1/2的叶面积。

7、绿容率:也称绿量容积率,指某规划用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

8、绿化建设指数:是将绿地系统及建筑开发结合起来和一项指标,是绿容率和容积率的比值,也是绿量和总建筑面积的比值。

三、绿容率指标体系产生的背景及实施技术路线

绿容率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指导意义和严谨的可操作的量化应用路线,改变了社会对绿化的单一认识和简单的行为方式。

目前,我们经常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优美、如何生态环境优良,其实这种现象是发达国家经过多次失败、痛苦和灾难以后的修正结果。无论是雾都伦敦、畸形发展的纽约曼哈顿,都是以代价换来新生的城市。我们欣赏维也纳森林,我们向往柏林城市中心森林的优美、清新和品质,但是中国的城市走向何方,却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更是每一个中国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生物生态专家以及商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生态规划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是一项可应用、实施并影响后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看到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蔓延、城市扩张、城市板结以及城市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形式主义的城市草地、简单低效的城市绿地建设、逐渐被压缩、侵浊、破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上长官意志、扭曲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狭隘导向和特权商品—破坏生态优先权的默许等等,这些行为往往借助了科学的外衣。某些学者在科学上的不负责任与价钱诱惑的钱权交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配套绿容率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分析国内外绿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课题组统合,界定了绿量概念内涵。以绿容率为核心的绿地控制系统体系建立在GIS数字信息技术上,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支持和辅助绿容率指标系统建构和应用,有利于绿容率在生态化城市规划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实施作用、管理作用和评价作用。

在绿容率体系中绿量的指标涉及单株绿量、群落绿量、地块绿量的计算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式。对于绿容率中有效的绿量计算是以稳定绿量的植物群落的初始绿量开始的。统一的绿容率指标体系涉及生态规划中的自然区域和城市区域,统合了生态规则、传统的常规指标,与生态等级控制指标、规划的常规指标、城市容度指标并行构成技术体系。它依托GIS数字信息系统的动态运行,实现生态效益和城市生态承载等重要生态指标的对应与协调配套。

绿容率不仅可以用在生态规则中,而且可作为国土、森林、土地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设计管理指标。目前,在区域生态规划、城镇生态规划、项目地块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 四、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同绿容率指标系统内核相统一

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对自然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虽然创造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人们已经觉醒,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阐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972年《马丘比丘》提出子“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概念;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1992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建筑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体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完善,生态理论大大丰富。在园林界,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理论,这种理论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影响范围内的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的途径,并提出园林生态学原则理论: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

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

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总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容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五、结束语

当然,现有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和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规划研究、创新与修正,也是导致社会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的生态系统规划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应运而起、应运而求、应运而生和研究成果和实施探索。绿容率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落实在各项生态规划的编制应用工作,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开展的工作。中国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现实是依赖人与法的结合,现在正从人治走向法制的过程之中。因此绿容率指标研究正是适应中国从人的意志向科学量化的法制管理方向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是专家学者以科学为手段服务社会、支持政府科学行政和积极行为。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约束绿化内涵和提高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标准依据,其作用与以往的绿地建设指标有着本质的不同。既为绿地系统建设定性,也为绿地系统建设定量,还为绿地系统生态功能提供科学的标准化动态参照。创建绿容率指标系统和生态学原则,可以为政府精确规划、科学行政提供支持和指导,还可以约束建设开发的形式与质量,提高了生态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梁伊任.园林建设工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刘立民.绿量-城市绿化评估新概念.中国园林.2000(5)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应用

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地理空间,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复合生态系统。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生态系统,已被公众所重视。

1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的多维景观系统,在具体的景观形态上,主要由水体、山体、道路、植被、符合生态化原则的人工建筑物等组成。城市生态景观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比如,抵御灾害功能体现在城市绿地以及防护林带可以有效地抵御大风、海浪等对城市的袭击,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品功能,包括一些乡土物种在营造地方特色景观时,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城市绿地还可以提供空气和水质净化功能,减少污染;城市公园所具有的审美、历史、休闲娱乐价值能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可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景观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可持续性。首先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动态性,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提供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保护。其次,需遵循过去和现在、局地和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并要考虑现实社会约束,以及自然和人文背景因素。因此,生态景观需要将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方法进行集成,除了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和描述方法对现有景观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还要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提供直观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景观的动态性、健康性、系统性等都是生态景观可持续的要求之一。

城市生态景观需要具有和谐性,既要包括外形、结构和功能的和谐性,也要包括历史与现在、局地与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性。①生态景观须坚持历史和现在景观的和谐统一,尊重景观存在的文化特质、演化过程和历史传统,增强景观的自然和人文价值;②生态景观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人文元素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生态景观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追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③生态景观须强调景观斑块与区域背景的联系,理解区域背景形成的自然、历史、社会和文化因子,有助于设计更加符合环境、文化和审美的景观单元。

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要义在于空间合理组织与生态良性循环,就城市而言,即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设高效、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环境可分为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环境。形成多层次的新格局,相对集中建设,合理控制中心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调整与完善城市布局,推动郊区城市化过程。其次是针对地方生态特征,注意维护和构筑对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空间;要善于利用穿越城市的江河水体,以形成绿色走廊渗透到各分区。利用环城道路建立外环林带,并将二者建立联系,构建城市的景观廊道,尽可能将分散的城市绿地联合成网络,最终组成城市的绿色空间体系。第三,人与自然对话的居住空间环境,在居住环境的空间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渗透绿地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住宅应离开交通干道,在庭院道路终端周围设计住宅群。

城市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社会、建筑和艺术环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尊重和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城市社会环境即以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基本组织单元,为各层次居民提供居住、工作和公共交往的活动空间。城市建筑环境和艺术环境是城市景观的主体,和谐统一的建筑轮廓线可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总之,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是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的主题,城市规划的构思应具有交流性、整合性、继承性和审美性。

3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技术构架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与一般的景观设计在技术方法上有所不同,它不是技术简单堆砌的产物,而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亟待解决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

(1)资源保护和节约技术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景观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而节水、节能和节地技术是维持城市生态景观的健康和可持续性的关键。

(2)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技术

城市生态景观强调多功能性,各功能之间应该具有有机的联系,这就要求把相关的功能因素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不能因为追求某种预定的纯艺术形式而与功能抵触,好的景观设计是要将景观的形式与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应尊重自然的演变和更新规律,时间作为最伟大的生态因子会将美好的东西变为现实,不能以硬质工程的东西为主导,失去了自然应有的和谐、自我维持能力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3)系统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技术

城市生态景观的主要对象是区域整体的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不能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或艺术追求,甚至特定生态功能,而损害系统的其它生态价值,让整体生态系统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

4景观生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4.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规划的基础格局。

4.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5结语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镇化;绿地系统;生态廊道;规划发展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土地开发急剧扩张,耕地日益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改造力度不断地加强,而由于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的地位的严重缺失,且城市规划尚保持着以人工环境即建成区布局为主导的模式,导致了城市景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也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的绿色生态网络发展

通过对环境科学的相关研究发现,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减缓城市环境压力,保证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让绿地生态网络的生态效能达到最大化,并且希望生态效能最终能够以量化的方式指导城市规划、绿地生态网络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价值,限制城市格局不合理蔓延,保护城市绿地斑块并指导城市规划[1,2]。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型绿色斑块能为更多物种提供栖息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并且显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现代城市的发展难以将市区内大块土地规划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保护区,而小型绿地斑块、廊道则难以形成一个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体。因此,通过构筑各种形式、功能的绿色廊道以及廊道网络,将城区分散的绿地斑块、廊道串连起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规模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1,3,4]。

二、城市绿色廊道的认知

2.1 绿道的概念

绿道是什么?如果让十个人来描述,可能会有十不同的答案。“绿道”一词包含两个象征意义:“绿”是指自然界中的令人愉快的的事物—树林、河道、野生动植物;“道”是指一条通道或者小径。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自然廊道,一个用某种方式改变和发展的景观[2,4,5]。

随着景观科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们在此通行并且可以游憩和娱乐。同时,它增强了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更广阔的、更多样的线性空间,“绿道”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它通过提供多种联系促成了多类别的运动,这其中既包括附近的自行车道,荒野中为野生动物季节迁移提供的原生态廊道,也包括新兴的城市滨水景观道和远离城市沿着小溪的林荫小道。

2.2绿道的分类

查尔斯利特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美国绿道》中概括并描述了五种类型的绿道(图1):

1.滨河绿道。常是沿着一个被忽视的、通常是破败的城市滨水区,被建成为再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2.娱乐性绿道。充满个性特色的多种类型道路,距离通常比较长,例如山谷、废弃铁路等。

3.生态意义的廊道。通常沿着河流和小溪,有时候也沿着山脉线,用于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物种交换等。

4.历史线路。通常沿着一条道路,高速公路和物种交换,人们的自然学习和打猎。

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者网络。通常基于自然地形,例如山谷和山脉[3,4]。

这一绿道的分类方法可以让我们帮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绿道可以设计成哪些类型。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类型往往会互相叠加和混合,如何确定绿道类型,是由所关注的内容决定的。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绿色廊道体系由14条各种形式的廊道组成,包括大众娱乐、生物保护、生态连接、教育等4个主题,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以5条河流为骨架,组成非常优美的楔状绿地系统[3,5]。

2.3绿道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绿道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以及绿道概念本身的吸引力归因于绿道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

2.3.1生态功能

绿道的首要功能是它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构成了城市中的自然系统,而且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5,6]。事实上,以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共生来代替传统的对土地的抢占和掠夺性利用,是绿道最值得称道的方面。

2.3.2提供居民生活及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

其次是廊道的服务功能,沿着小径、河流或以水为背景的绿色廊道能为城市居民和游人提供优良的游憩环境,为户外活动提供继续的空间,并且为那些远离传统公园居住的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可能性。

2.3.3利于工业生产防护、生产生活安全卫生

在城市中一些污染区域应布置适当规模及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可以减少污染对本区域的影响以及防止污染向周边区域的蔓延。另外,城市大、中、小型开敞绿地的合理布局,可以在避灾时用于救援、疏散之用。

2.3.4改善城市艺术面貌

城市绿道在规划设计时与城市的山体、建筑等结合,形成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城市环境特色,丰富城市整体轮廓线,从而改善城市整体艺术面貌。

2.3.5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绿道网络构建,可以组织好城市传统的自然空间环境。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整体保护,更好体现历史文脉。

三、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旨在构建合理的城市绿色格局,保障生物多样性,构建合理、高效、节约、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网络[4.6]。为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系统整合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2 生态最适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在过去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破坏的自然景观,以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自然属性[6]。

3.3 因地制宜原则

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同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区域,要合理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发挥廊道的抗污、减噪、防护等功能。

3.4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既要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景观的可达性,方便居民的出行,提高城市生态廊道的服务功能。

3.5 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应该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和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 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的作用[2,4]。

四、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程序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实施程序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国外一些学者和规划师结合相关案例,主要是针对绿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规划步骤和工作程序。在总结国外相关规划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编制程序的相关内容,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优化,笔者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七步法”,主要包括以下七步程序:

4.1 城市生态廊道相关资料收集

生态廊道规划要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的各项规划。此外,针对现有的城市生态廊道,如河流、山系、主要干道等,应制作分类生态要素特征调查表格,实施具体要素的实地调查[5,6]。

4.2 城市绿地空间的遥感解译和分析

确定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对各类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判读,分析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相关属性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标。选取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城市生态综合敏感性评价。

4.3 城市生态廊道现状综合评价

4.3.1 城市生态廊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根据生态廊道现状特征,建立城市生态廊道结构和功能分类体系。在城市绿地信息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判读城市生态廊道,建立不同类型生态廊道的图层,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空间分析和相关指标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3.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现状分析

提取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图层和属性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总体属性特征和潜在问题。

4.3.3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现状分析

根据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如廊道长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征等,分析各类生态廊道建设的潜在空间,进行各类廊道建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6]。

4.4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规划

确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原则,拟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各项指标,多方案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格局的评估和比选,整合所有现存的、当前的和被建议的绿道和绿地规划,并提供相关数据统计表。

4.5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规划

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布局、位置等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典型断面形式和内部群落结构等。

4.6 城市生态廊道重点区域单项规划

针对近期计划建设的一些重点城市生态廊道做出详细规划方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现有生态廊道的整治规划,主要是以提升现有廊道的布局和功能为导向;另一类,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廊道建设。应在整体生态廊道网络的控制下,以生态廊道的规划编制视角和方法技术,开展单项规划。

4.7 城市生态廊道可持续经营规划

以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目标的实施为核心,针对生态廊道建设的挑战,采取可操作性强的手段,从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五、结语

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绿地廊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形式的绿道的穿插结合形成的城市绿地廊道网络改变了“见缝插绿”,盲目增绿的现象,城市绿地破碎化进一步降低,以绿道网络为框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将必然成为兼具视觉、生态、游憩使用功能和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等优越性的城市生长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军.桑丽红.国外绿脉思想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J].北京园林.2006(04)

2.孔繁花,尹海伟,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04)

3.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

4.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8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式,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生态城市的水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机制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实施生态城市的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形成健康、良性的城市水循环体系,实现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务管理作为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保障体系,也要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和重要性

生态城市是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是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意识的综合体现。

从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特性、内在结构和发展方向分析,生态城市的水务作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水务管理工作具有相应的特性。城市水务系统是由天然水资源环境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蓄水、引水、净化水、输水、配水、用水、节水、排水、水处理、回用)构成,是开放性复合型巨系统。

一、城市可利用的水资源管理

城市水务管理是实现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优化的保障。城市可利用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城市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市可利用的水资源管理强调把水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地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需求。

二、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意义

城市的水务管理工作是全面贯彻和实施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综合规划的保障。城市的水务管理包括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污水排放、处理等和运营的事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产生了对原有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关于城市水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前沿研究课题,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很少。开展对城市水务管理系统科学的研究,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城市的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体系

1、开放水务融资市场

城市缺水多由综合原因造成,我国有相当城市属设施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这与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投资不足、资金缺口大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供水和水处理行业是由政府投资,政府包办,投资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用水和水处理要求,设施建设维护改造资金困难,并由于处于无竞争的垄断状态,管理低效。

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放开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给水权合理定价和建立商品水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供水和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给排水设备设施制造等企业的行为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环境,构建多种经济成份参与运作管理的水务市场,尤其是引入竞争机制,这对水务市场的建立和提高水务行业服务、管理水平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节约用水是水务管理的重点

在城市用水中,工业用水是主体,约占城市用水的72%-78%,而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55%(含乡镇企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据建设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根据对408个城市的统计,2002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自来水)的平均漏失率达到21.5%,其中有盗水和计量管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管网的跑、冒、滴、漏。按照这一漏失率推算,全国城市供水每年损失近100亿m3,相当于北京市2002年城市用水量的13倍。同时,节水器具和设施少、用水效率低,都是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如我国北方地区245座城市家庭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3L,已接近挪威(130L)和德国(135L),并高于比利时(116L),而这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远高于我国。所以,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供水不足与浪费并存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水务管理中,把城市用水纳入管理范围,并把节约用水作为水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在城市水务管理过程中,应把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能力建设放在比新开辟水源供水能力建设更重要的地位,实施开源、节水、治污并重,节水优先战略措施。这不仅是由于水源有限所决定的,更是经济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必然要求,它还能促进提高供用水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节水也是开源,农业、工业、生活节水可增加新的用水,并减少水源取水量,污废水处理回用可作为新的供水水源等,都证明把节水和污水处理利用放到比新开辟水源优先的位置来决策是十分合理的。

3、运用综合措施保障城市水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水管理可持续利用战略与措施的运作机制上,法律法规是根本,组织是保障,科技是手段,经济是核心,宣传教育是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综合作用才能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目前要转变人们的用水思路和行为模式,应将其有力地结合起来,理顺水管理体制,实行一家管水、多家治水、合法经营、合理盈利、保障供给、促进发展。并充分发挥水价在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建立全成本水价核算体系和调整机制,使利用水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在水价中得到合理反映,并通过包括水价在内的各项管理水及其环境的经济办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管理战略和措施的实现。

四、小结

生态城市水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经营手段和方式,要求其不能是消极、被动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而必须先于市场,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先期主动引导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激励再生水回用、雨水资源化、促进规划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多目标性,必然要求城市水务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这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经济手段、社会手段等的综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戴慎志、陈践,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关系[J],规划师,2011,17(1):17-21

篇9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增大,造成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严重等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带、防护林带、滨水空间、风景保护区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造景观系统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营造设计,实现绿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中,要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将一系列单独的绿化个体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绿化网络系统。要充分考虑城市郊区与市区绿化建设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以人为本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绿地的生态环保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努力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地方特色原则。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参考本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套用旧的设计或者其它城市有名的景观设计,不然体现不出城市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确定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范围一致。规划目标是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城市自然(景观)资源,调整景观结构,合理布局绿地景观,营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绿地系统景观资料的收集

包括生物(植被、病虫害等) 、非生物(地理、地质、气候、水文和土壤等) 两个方面,绿地景观的生态过程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现象(人口、文化及人的价值观等) 和当地人文对景观影响程度等。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绿地景观结构、自然过程及社会文化状况,为以后的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三)绿地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影响绿地景观格局、分布规律、生态演替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制图,以此作为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四) 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等) ,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同时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构建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五) 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斑块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成分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分成不同大小的类型,大尺度景观异质性分异明显,几何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大面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调节生态环境,并且有助于城市的美观;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特征,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征。中、小型的斑块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实用性特点,改善城市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形象。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不一样,每部分都具有特有的作用,同时从景观的角度考虑,每个斑块可为不同季相和颜色的不同植物类型,因此要对斑块数目(PN)、斑块密度(PD)、斑块尺度(MPS)、丰富度、优势度及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测算,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斑块,以大、中斑块为主体,小型斑块为点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

2、廊道

研究显示,廊道在一定宽度下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增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街道的加宽与合理布局成为首要问题。在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当做是城市分割屏障与空间连接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地形以及居民分布情况,在城郊合理建设绿色安全屏障,如防护林,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廊道的屏障作用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城市中心,不同区域之间也可以用廊道进行分割与连接,比如用绿色廊道将工业区与居民区隔开。城市中与夏季盛行风同向的绿色廊道和楔形绿地还有利于把城市的风导入主城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同时起到增加城市绿色景观的作用。因此要对廊道的边长面积比(SHAPE)、边缘对比(TECL)、适应度、平均毗邻度(MPI)、接触度(CONTAG)、连续性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通过廊道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同时从廊道的不同作用功能和景观出发,考虑选择不同的树种,搭配不同的色泽和季相。如:导入风向的廊道可以选择树干高、冠径小、适宜本土气候和土壤的树种,以保障廊道内气流通畅,快速流动,提高“风道”效应。城市景观廊道t可以选择树干高度适中、冠径大、色泽与季相变化的不同树种与植被相搭配,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城市景观。

3、基质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基质设计在斑块和廊道的范围之内,利用基质中不同的建筑景观与廊道和斑块相搭配,采取对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同时加入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对分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使之与空间构建相映射,形成良好的景观。 比如在居民区周围设计绿地系统,要将居民区处在绿地系统的包围之下,利用道路、文化小品、游园绿地、地标性建筑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再采用不同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特色景观,使居民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绿色环境中,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实用性、生态性与美观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概况

(一)历史沿革

包头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0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在历史的变迁中,这里曾是我国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包头以其沟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和扼守边陲的军事要冲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设立包头市,1949年9月19日包头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现辖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和九原区四个市区,石拐区和白云鄂博2个工矿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和达茂联合旗三个农牧业旗县,市域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

(二) 自然条件

包头市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南临黄河,阴山山脉横亘市境中部,将全市分为中部山岳地带、山北丘岭高原和山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地貌结构总的特征是以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为骨架,低山、丘岭、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类地形地貌交错分布,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形。包头城区坐落在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北高南低。

(三)风景名胜资源

包头市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多处山水人文旅游景区、景点。A级景区11家,其中4A级3家,分别为:南海湿地景区、五当召旅游区、北方兵器城;3A级6家,分别为梅力更风景旅游区、新世纪青年生态园、美岱召旅游区、石门风景区、妙法禅寺、小肥羊调味食品工业旅游区。

二 绿地概况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概况

包头市的园林绿化事业是伴随着包头市的城市建设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截止到2011年底,城市绿地与广场用地2341.8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693.22公顷,城市防护绿地639.27公顷,广场用地9.3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8.31平方米。建成市级、区级公园24个,大型绿化广场36个,街头绿地103个,绿化、美化道路156条,呈现出“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半城楼房半城树”的花园景象。近年来,包头市先后荣获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2001、2002年又分别获“中国人居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城市绿地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新、旧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极为不均,差距明显。

2、居住区绿地指标同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3、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的防护林、经济林,功能、效益单一,由于管理不善,保存面积不断减少。

4、城市绿化专业苗圃大规格苗木的本地自给率明显不足,培育品种单一。

三绿地系统规划思路

(一)规划原则

1、系统化原则

城市绿地具有生产、防护、美化净化环境、文化和游憩等多种功能,本身具有较强系统性,城市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和布局合理来实现系统性,使绿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益。

2、均衡分布原则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与结构,考虑方便居民使用和适宜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各类各级公园分布与规划内容。规划地块应面积适中,优先选择濒水地带,与城市交通干道联系顺畅。

3、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面、人文景观、自然资源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

4、点线面结合、功能多样性原则

结合组团内景点公园建设,形成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多层次的公园体系和点线面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的绿化网络,突出城市特色,适应并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的需要。

5、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原则

利用地方文化历史优势,提高城市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的北方园林城市。

(二)规划目标

依据包头市的自然条件,以大环境生态绿化为基础,以公园绿地为重点,以居住区和庭院绿化为普及环节,以街头绿地为点缀,以道路绿化和城市组团间隔离绿带以及沿山、沿河防护林带、黄河湿地保护带为网络,构建“城在绿中,林在城中”的自然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和城市景观,体现粗犷、浑厚的塞外草原城市风格。

(三)布局结构

1、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由绿心、楔形绿地、沿河流、主干道两侧绿带和公园等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带、三楔、多园、多廊道”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心:以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中央公园为基础,结合周围生态绿地,形成城市绿心。保证新鲜空气通过绿心不断往城区流通,调节城区生态环境。

两带:黄河、大青山山地为城市生态敏感区,应严格控制建设。规划沿黄河设置2-3公里的生态保护绿化隔离带,保护黄河湿地;结合大青山和乌拉山南坡设置带状的生态山林地,保护水体、山体的完整形态。

三楔:即沿昆都仑河两岸防护绿地,位于昆青城区与九栋城区之间的以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为主的风景林地和东河片区与东兴工业区之间隔离绿地。

多园:规划结合河流,城市主要道路的节点处,形成多个城市公园。

多廊道: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和河流沿岸绿地,在各组团、片区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廊道。

2、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由公园和街头绿地构成。

公园:在现有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旧城改造、现状工业用地调整,在城市中构建以公园为主体的大型绿色开场空间,营造城市绿肺,中心城市共新增大型市级公园 6处。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米,区级公园为1000米,居住区级公园和街道小游园为300~500米。

街头绿地:在城区内主要生活性道路、景观道路两侧、居住区出入口附近开辟一些街头绿地,突出亲切、开敞、自然等不同风格,对城区绿地系统予以完善和补充,每处面积宜为0.5―2万平方米。

3、防护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由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构成,包括城市苗圃、沿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干道的防护林、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隔离绿带。

①生产绿地规划

由于城区内原基础条件较好的几块生产绿地改建成公园绿地,导致生产绿地的整体水平下降,因此在以后建设中,应加强现有苗圃的保护与建设。规划新增苗圃用地主要有四片。

②防护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

国道、铁路干线两侧防护林带宽度控制在各30米以上,穿越组团的铁路专用线两侧防护林带控制在各20米以上。

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防护林带―般控制在50米以上,污染较大的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300米。包钢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昆河防护带应保证500-1000米宽度,东兴工业区与生活区的绿化隔离带宽度应达到300米以上。

沿主要河道规划蓝线外侧绿带宽度原则上不少于50米,沿一般河道规划蓝线外侧绿带宽度原则上不少于20米。

按照2000米宽度严格保护昆青城区和九东城区之间隔离绿带建设,避免城市用地蔓延式发展。

沿黄河湿地或河岸向北延伸2-3公里的地域作为黄河生态保护带,依托哈德门沟、昆都仑河、四道沙河、西河、东河、五当沟等黄河支流布置生态绿化区,创造有利于物种运动的生态廊道。

小结

包头市作为呼包鄂经济圈最具活力的城市,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个城市显著特色,为把包头市建设的更加繁荣美好,提出了 “城在绿中,林在城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口号。

参考文献:

[1]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

[2]包头市园林局.包头市园林绿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11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公园绿地生态环境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notation, city park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is open to the public, to leisure as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open space. It attracts people gathere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to the people's psychology in a natural beauty, this is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is discussed.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green space system; park green sp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生态园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空间日益得到关注,文明社会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因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发展认识的不足,造成城市在建设生态系统,绿地系统方面的损失,因而出现了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即是一种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适合人居住的美好城市的结合体。这是现在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发展模式,对改善现在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中就出现了一些以保护自然景观为目的而建设的生态园林。然而,真正重视生态园林应该是在20 世纪的60 、70 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在聚集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些令人骄傲的成绩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问题不断发生,频繁的发生自燃灾害,因而人们开始重视起来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2、我国城市绿化暴露的一些严重问题及相应对策有哪些

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已经重视到了绿化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A、城郊生态绿化一体化系统没有能够完整的构建

在我们对城市绿化重视以来,我们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上,但是却忽略了城郊以及一些乡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没有能够按照"斑块--廊道--基质"这样的绿化原理进行建设,导致很多郊区河道干涸,垃圾遍野,生态系统也已遭受打击。

B、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

虽然绿地能够在提高我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有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它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注重占总面积比例大的一些绿地,但是容易忽视苗圃、花圃、草圃这样小面积绿地的护理。

C、研究方法不足

生态园林城市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我们确实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导致我们的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个城市进行研究,缺乏一个综合系统的优化设计。

2.1、根据城市绿化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规划的准确方案

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性质还有城市的具体功能,然后依据科学合理的生态学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不同类型的城市在规划绿地时候的指标:其中就包括城市总绿地需要的定额指标、公共绿地所需要的指标还有整个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等。

2.2、我们需要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来对整个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进行指导,保证整个绿化布局以及绿色植物数量、分布、层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构。

2.3、绿地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非常有必要,只有用科学的生态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才能对整个城市的绿化进行合理规划,而且我们还要保证现有的的绿地系统能够和将来规划的绿化系统紧密融合。

2.4、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为了防止破坏原有城市的天然绿化系统,我们在绿化建设中要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和以前就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融合,让它们能够和谐统一。而从经济方面来看,生态园林城市要有合理布局正规城市的产业、能源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满足整个城市居民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做到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3、城市绿地的类型

城市绿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等。如果将上面的类型进行细分我们又可以分为很多小的类型。比如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居住区游园、居住小区游园、工业、仓库绿地、公共事业绿地、道路绿地、公路、铁路等防护绿地、风景游览区、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等。

4、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如果从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产生过程来研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反对环境破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但是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这个概念的意义已经远超了它的原始意义。特别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它更是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名称,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织合;

4.1、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将各个区域结合统一形成一个以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这样我们就能将生态环境效益发挥到最大,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满足生产、工作、生活、学习需求的一个良好环境。

在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特点与稳定性水平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的使用价值。

4.2、生态园林能够帮我们很好的起到调节整个城市生态坏境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园林中绿色植物群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比如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 保护土壤、水系,

4.3、现代生态园林要求利用城市绿地多功能特点,实现整体综合功能的优化完备性。在局部上要考虑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园林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使各园林要素能够相辅相成。而且生态园林城市还要求我们城市绿化中的人工自然景观环境和整个城市天然景观环境能够和谐统一,将整个城市的绿化系统和建筑物系统,还有交通系统等等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把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人类大环境系统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4.4、生态效益在我们整个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中占据首要地位,所以我们的工作应该从创造绿地的生态效益出发,建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且需要人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环保活动和事业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所提倡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

5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5.1、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就是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从现阶段看,规划生态园林城市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从全局观念出发,确定比较合理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景观体系等

5.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能仅仅是有限的目标规划,而是要切实的发挥规划作用,提高我们整个规划的编制效率以及可操作性。通过统计调查发现,现阶段全国各城市对城市绿地的规划都不够重视,因为很多城市在处理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都是牺牲掉了绿地,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5.3、城市规划以及建设者还有生态环境学者需要广泛的进行生态意识的宣传,这样才能让民众了解以及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源上消除随意侵占绿地的事情发生。而且我们需要从统筹区域的角度来确定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优先发展,而又在哪些地方因为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不能大规模的建设,这些就是我们整个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集中反映。

5.4、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一个龙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结语:生态园林的出现是以改善我们城市的生活环境,实现我们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为只有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园林城市”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建设标准都比“园林城市”高出了一个层次,所以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要求来实现——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2]姜允芳、石铁矛、胡学宁.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3]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中国园林,2001(4)

[4]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没.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

[5]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学杂志,1998(5)

[6]吴于勤.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中的控制点.当代建设,2002(6)

篇12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质 生态绿化格局

Abstract: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 in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framework, all kind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gree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to carry out overall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i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science. The face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blems that exi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analysis, landscape ecology to explore some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ts applic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city green 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systemlandscape ecologypatch-corridor-matrixEco-Gree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城市中各类绿地和市域大环境绿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休闲游憩和社会文化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导城市开敞空间(open space)中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1]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

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因过多依赖经验和强调感性思维,使规划不同程度出现分析不客观、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地域特色缺乏、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导致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面临巨大的挑战。[2]

2.1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因素很多,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所依赖的理论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基于生态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社会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基于防震减灾效应的绿地系统规划等。由于规划研究的范畴太广,规划师又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所以导致规划不能挖掘各种理论的真正内涵,而变的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该以生态理论为依据进行布局。

2.2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专向规划。其布局原则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规划人员多依赖经验凭借规划设计的直觉和本能,强调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技巧性和对形态的唯美追求。[3]而对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置之不理,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对理性的思考。

2.3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有些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绿地的总体布局,指导下一层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绿地建设。但是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与下一层级绿地空间规划的合理衔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关于每一个地块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确定主要依靠规划师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些地段的绿化体系与绿地系统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格格不入。造成总规层面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差的原因,并不能全归因于控规对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置若罔闻,应该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中去寻找。

3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与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 、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 。[4]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人们逐渐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城市,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对城市这一人类活动的中心进行研究。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5]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和布局,以生态学思维合理安排城市中各类绿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景观生态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景观生态学始终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城市与区域发展等[3]。

在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即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中心城区规划而言的。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其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绿地系统规划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建立广义城市绿地——“大绿地”的空间结构。

3.2景观生态格局原理

3.2.1“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城市建成区等景观[7]。任何一种景观都可以高度概括为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模式。这三种景观要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及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区域景观整体格局和景观空间结构。[3]

3.2.2 最优景观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aggregate with outliers patterns)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空间集聚与分散格局最优的景观格局之一[8] ,它强调土地分类集聚,并在开发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大小不同、分散相连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大型自然斑块边界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stepping stone),使斑块相互渗透。“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9]

佛曼(forman)将景观生态属性划分为大型自然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自然斑块和廊道七种,主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格局。[8]大型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粒度大小要求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和局部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型斑块作为物种的临时栖息地和避难所;廊道作为物种迁徙的主要通道。

大集中小分散是城市景观生态的典型格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城市绿地整体上集中在城市的有限范围内,形成大集中的格局。同时在城市内部分散着各个大小不同的绿化空间,形成小分散的格局。[8]大斑块和小斑块通过自然和人工廊道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网络。

3.2.3“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安全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P security patterns)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 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景观局部, 点及空间联系构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是现有的或是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以生物保护为例,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0]:

(1)源(source) : 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 他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

(2)缓冲区(buffer zone) : 环绕源的周边地区, 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3)源间联接( inter source linkage) : 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4)辐射道( radiating routes) : 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5)战略点(strategic point) : 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踏脚石”( stepping stone)。

3.3景观尺度原理

尺度是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限度,是对对象在不同层次上细节(分辨率)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的尺度上反映的细节的精度是不同的。在景观生态过程中,小尺度表示研究较小的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因而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概括能力低,而大尺度研究较大的面积或较大的时间间隔,分辨率较低,但概括能力高。

生态研究在空间尺度上分为几个层次:小区尺度(plot scale)、斑块尺度(patch scale)、景观尺度、区域尺度(region scale)、大陆尺度(continent scale)以及全球尺度(global scale)。尺度的研究也因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而定。

从景观单元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要素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这些景观结构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尺度问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绿地的规模、城市公园绿地的尺度大小、生态绿化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态尺度主要是基于景观尺度所研究的。

3.4景观连接度原理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续性及生态过程,功能联系的度量,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指标。景观连接度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相反生物运动阻力大,生存较困难。景观连接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各个景观要素是通过廊道所联系。廊道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被廊道分割的同时又被廊道所连接。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的连接度,也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3]绿色生态廊道对维持小生境(Ecotope 生物栖息地)的异质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等多方面的效用明显。廊道的规划设计就是增加连接度。并且在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中,利用小型斑块作为连接连接廊道的踏脚石。[8]

3.5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境的复杂性有关,与物种生境的质量、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各自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

3.6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研究

景观生态学还有很多经典的原理,但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用关系不大,这里不在赘述。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1)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将乡村的农田、牧场、山林、水体等通过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将城乡绿地统筹考虑,形成保存完整、渗透充分的城乡生态绿化格局。

(2)在城市原有的绿地格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大型的核心绿地斑块(开敞空间),这几个大型的斑块最好布置在接近城市的中心或次中心。

(3)在核心绿地的建立一圈环绕着它的缓冲带,该缓冲带的绿化率应该低于核心区的。并且通过小型的绿化廊道将这几个核心绿地空间的缓冲区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4)如果城市有河流、铁路、高压走廊等线形空间存在,应结合现状条件,在其两侧设立一定宽度(至少30米)的绿色生态廊道。并且结合城市的用地条件,在廊道经过处,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斑块。

(5)依据分散布置的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大小,在城市中分散布置一些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小型公园,小游园)以增加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6)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将分散的小型绿色斑块联系起来,将其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生态网络相连接,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

(7)将城市整体生态网络通过大型绿色生态廊道引入到乡村生态系统中,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格局。

(8)建设城市大中型绿地,充分借鉴当地自然景观特点,创建各种景观类型使其在城市绿地中出现。并结合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建设历史文化性绿地,民俗绿地等各具特色城市绿化体系。[11]

参考文献

[1] 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小钊 陈沧杰 丁纪江 刘茂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性思维导向探析——以江阴为例 [J]. 江苏城市规划, 2007 (05)

[3]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肖笃宁 高峻 石铁矛.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7(05)

[5] 周廷刚 郭达志. 基于GIS 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J]. 生态学报,2003(05)

[6] 陈锋.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7]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 scape Ecology[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86.

[8]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1995.

[9]McHarg I L.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JohnW iley & Sons, 1969

篇13

Studies, USA

Charles H. Nilo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SA

Karen S. Hollweg, The National

Academi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USA (Eds.)

Understanding

Urban Ecosystems

A New Frontier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3, 523pp.

Softcover EUR 39.95

ISBN 0-387-95237-3

艾伦 R.波克维斯,查尔斯 H.尼龙,卡瑞 S.好来威格编

本书是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新书。城市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城市的生态系统应该建立在社会、生物和物理成分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本书从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等几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阐述。

全书除引言外,共4章。引言阐述了理解生态系统是理解城市的一个关键。第1章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为什么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在地区开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很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也很重要。第2章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前沿,详细阐述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给出了一个模拟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提出了用具有相似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模型方法来理解城市,这是一个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前景,介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框架和概念的历史渊源,并从已有文献、先例、重要概念和前景方面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列举中国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模型。第3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因此,不仅需要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生态学的前景;书中介绍了“从为城市的孩子”和“为孩子的城市”两方面来了解和关心城市生态系统,并用以色列的模型提出“生态考虑”,这一模型是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工具,可以阐述系统思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从一个环境教育者的角度和经历来分析芝加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方法,提出把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环境教育的一门课程,生态系统管理教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认为用环境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更好的全面理解南非德班的城市生态系统。第4章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展望,城市生态系统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需要,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教育对可持续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并对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未来10年城市生态系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本书写作清晰流畅,注重经验事实的讨论,具有管理学特色。本书对研究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本好书,对于学习一般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的研究生也是值得推荐的教科书。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篇14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