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范文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2 16:5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引言

生态城市,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2.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

3.探讨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之本,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4.原则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4.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4.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4.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5.展望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乃力.论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平衡的调控[J].水土保持学报,2005(2):187-190.

[2]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

[3]李文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J].学术园地,2003,3,29一30

[4]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6-8.

篇2

>> 浅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 浅议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 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讨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关系浅析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原理―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论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环境研究 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智慧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与实践 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科学与教育的前沿 阐述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植物造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探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c 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J].生态学报,2010,30(2):421-428.

[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规划,1998,22(4):14-17.

[9]从艳国,魏国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21(9):88-91.

[10]孙.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以杭州城市生态带保护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6):19-23.

篇3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绿地系统; 灞生态区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city as the research basis points, the introduction of ecology and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related concepts in urban ecological principle as the guidance, and through the combined action of xian city Ba biota ecological system layout and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y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ecological goals and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city" idea of th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Key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green land system; Action Ba biota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很多城市在谈及21世纪城市发展目标时,都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说明面对日趋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开始对人类生活居住环境问题有了高度关注。同时,在呼吁建设“生态城市”的今天,更多的城市都在加强规划和建设绿色生态规划。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建立城市绿地生态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城市生态系统

1.1与生态城市有关的相关概念

生态,意思是指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它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的人类聚居区。由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成为全球的认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生态城市概念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1.2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布局提出

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进行研究。面对当今世界局面,城市必然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而“绿地”是城市生态区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由于我国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周边林木植被也遭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还原组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它对于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立一个生态化城市,离不开对城市的创造性规划。通过对西安灞新区的研究,了解了灞生态区是西安主城区中最注重生态绿化的一个生态型城市新区,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生态环境打造成了西安市最大的一块城市绿肺。在灞生态的规划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把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放在其重要甚至首要的位置上,只有环境问题解决了,才可能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和促进西安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西安灞生态区规划与建设

2.1 灞生态区生态系统规划的现状

根据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及其绿地系统规划,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所以灞新区的生态化建设主要是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主要突出大水大绿的特征,全面考虑区域内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尽可能的增加绿化量,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完善绿地类型。

根据灞生态区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山水”地貌优势,营造灞新区绿色生态基质。灞生态区成立以来,着重建设道路和景观绿化,形成了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绿色廊道。目前,灞生态区区域的公园、游园、林荫道、专用绿地等绿地斑块都串联起来,共同构造了灞生态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复合型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并且在规划中同时考虑到西安及灞区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来规划实现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其景观系统结构强调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之间的结合,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使灞生态区绿地系统结构极具“带状生态廊、面状生态湿地公园、网状生态绿廊”三大特色。另外,生态绿地系统中绿地植物主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地被和水生植物相结合的形式,以改善小气候,增强城市绿叶和绿肺功能,保护和逐渐改善灞生态区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努力创建一个新的绿色西安。

2.2 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对城市绿地的宏观整体调控和定位,只有具备了系统化的结构框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绿地问题。灞生态区在规划中强调以生态绿化为主体,以风景区绿地、各级公园绿地、组团防护绿地等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滨河湿地、周围台塬以及山地为背景,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绿地交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城市绿化系统。灞生态区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四大类,其园林绿化主要对应用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优化城市树种结构,建立生态性植物群落,提高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机能,营造体现灞生态区特点的山、水、城现代城市绿地景观。各种植被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行其能,充分利用空气和阳光、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和谐有序、稳定多样的群落,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同时依据灞生态区“大水大绿”的主要特征,打造一条作为连续的生态开放空间的滨河生态廊道,它是将郊野新鲜空气引向城市的主要通道。广运潭生态景区将成为园区中部的大型主题湿地公园,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我们将通过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环境再造,净化城市污染。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均有宽阔的绿化带,与滨河绿廊和防护林一起构成网状的绿化生态走廊。以上系统叠加,形成多层次、疏密有致的绿化生态体系。

3、 对灞生态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认识

回顾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绿地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因而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依据西安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灞生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塑造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对于西安灞生态区绿地系统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三轮规划中突出的一些问题。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资源环境条件,依赖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支撑能力,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紧密相连。通过借鉴日本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和发展趋势,需要以西安为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绿地系统类型划分,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深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突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与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保持生态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德生态平衡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必须把眼光放在区域或者大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应更多的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不仅仅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发展。从而运用现代的规划建设思想,以生态为先导,和谐为发展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绿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

[3][日]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生态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享受的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地范围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大致是由于城市景观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等方面不协调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不仅能美化环境、平衡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改变居民生活环境,间接地减少社会问题。

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的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才能建设好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有助于解决城市的发展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却无法达到其建设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缺乏合理性: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系统建设只注重表面的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四项指标,而忽略了城市绿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1.2缺乏远瞻性:意识上缺乏对生态性的认识,在绿地的建设规划中只满足了居民的“游憩”功能和城市的“景观”功能,没有意识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长远性的重要性。

1.3缺乏合理性: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把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结构分开来看待,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结构应依附于生态系统,所以,在实际的规划中,没有优先考虑城市的绿化用地。

1.4缺乏完整性:大多数城市绿地系统只注重城市中心的建设,而忽略了郊区在类的周边环境绿地建设,系统布局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不完整,其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1.5缺乏法制性: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法规条例并不健全,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有的城市由于其政府部门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和执行。

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和景观管理四个方面。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系统理论,总体来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根本是内稳态的机制,即地表所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它们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

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其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它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

3.1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及任务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大,决定了其不完整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最关键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绿地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所以绿地系统的建设必须要达到系统、整体、稳定的要求。其规划有三项基本任务:①美化环境,塑造城市形象;②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结合城市经济产业布局,实现综合绿色规划。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以往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人工的建筑系统,忽略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的现状,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提出为整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城市规划途径。

3.2.1斑块、廊道模式的合理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斑块和廊道的合理分布是整个建设规划中的关键部分。斑块不仅要数量多,还需要分布均匀。把大小斑块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大斑块为主,小斑块为辅,使大斑块成为城市的“绿肺”,小斑块担当起物种迁移“踏脚石”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在关键性的局部开辟绿地斑块,使其相对合理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保证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在廊道的设计上,应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宽度。除了在沿河地带设立绿廊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在道路两侧设立一些足够宽度的植被带或防护林带,在居住区和工业区设立隔离林带或是卫生防护林带。由于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所以城市的绿廊系统应成网状分布,以达到其最佳效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把斑块和廊道的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廊道,各斑块之间相互连通,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3.2.2景观异质性的应用

景观的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的异质性主要是指斑块镶嵌的复杂性及结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非随机性,其作为景观结构的重要特征,决定了空间格局的多样性。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景观的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就越多,空间格局的形式也越多,其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越强;同时,由于景观的异质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所以越大的异质性越能够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构建和谐城市生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好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而把景观生态学合理地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划分廊道、斑块,确保城市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连续性,有助于对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可以弥补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功能的缺陷,促进城市绿化发展,提高绿化效益,从而达到实现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继忠.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J].华夏星火.2000(10)

[4]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X].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

篇5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但城市环境水平却有所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有效控制;酸雨面积正在扩大,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30%;特别是2000年的几次大规模沙尘暴,严重袭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更是敲响了人们心灵的生态警钟,更多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身边是否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因此,关于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价值。

二、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与绿容率指标体系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100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代表意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包围着城市,城市中有农田和菜园分隔,市内有中心公园,住宅花园和林荫道路。1930年L﹒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Green City)思想,主张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空间,建设立体花园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许多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但这些理论只能对建设园林城市有指导意义,对园林绿地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对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实践中,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时展与进步,我们认识到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绿地系统的建设也得到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实中绿地系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生态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沿用至今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结合多年以来沿用的贯用术语和“绿容率”新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生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进而约束绿地系统建设的投机行为,规范绿地系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用原有的绿地评价指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第二部分是衡量绿地本身的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绿量、绿量率;第三部分是将绿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的绿容率及绿化建设指数。

1、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总和。

2、绿地率:指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3、绿化覆盖面积: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

4、绿化覆盖率:指一定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区域内园林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5、绿量和三维绿量:绿量在绿容率指标体系中指植物全部叶子的1/2总面积,国际常用单位为平方米。三维绿量也是20世纪80年代新提出的概念,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常用立方米。

6、绿量率:也称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面积内植物1/2的叶面积。

7、绿容率:也称绿量容积率,指某规划用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

8、绿化建设指数:是将绿地系统及建筑开发结合起来和一项指标,是绿容率和容积率的比值,也是绿量和总建筑面积的比值。

三、绿容率指标体系产生的背景及实施技术路线

绿容率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指导意义和严谨的可操作的量化应用路线,改变了社会对绿化的单一认识和简单的行为方式。

目前,我们经常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优美、如何生态环境优良,其实这种现象是发达国家经过多次失败、痛苦和灾难以后的修正结果。无论是雾都伦敦、畸形发展的纽约曼哈顿,都是以代价换来新生的城市。我们欣赏维也纳森林,我们向往柏林城市中心森林的优美、清新和品质,但是中国的城市走向何方,却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更是每一个中国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生物生态专家以及商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生态规划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是一项可应用、实施并影响后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看到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蔓延、城市扩张、城市板结以及城市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形式主义的城市草地、简单低效的城市绿地建设、逐渐被压缩、侵浊、破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上长官意志、扭曲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狭隘导向和特权商品—破坏生态优先权的默许等等,这些行为往往借助了科学的外衣。某些学者在科学上的不负责任与价钱诱惑的钱权交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配套绿容率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分析国内外绿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课题组统合,界定了绿量概念内涵。以绿容率为核心的绿地控制系统体系建立在GIS数字信息技术上,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支持和辅助绿容率指标系统建构和应用,有利于绿容率在生态化城市规划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实施作用、管理作用和评价作用。

在绿容率体系中绿量的指标涉及单株绿量、群落绿量、地块绿量的计算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式。对于绿容率中有效的绿量计算是以稳定绿量的植物群落的初始绿量开始的。统一的绿容率指标体系涉及生态规划中的自然区域和城市区域,统合了生态规则、传统的常规指标,与生态等级控制指标、规划的常规指标、城市容度指标并行构成技术体系。它依托GIS数字信息系统的动态运行,实现生态效益和城市生态承载等重要生态指标的对应与协调配套。

绿容率不仅可以用在生态规则中,而且可作为国土、森林、土地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设计管理指标。目前,在区域生态规划、城镇生态规划、项目地块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 四、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同绿容率指标系统内核相统一

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对自然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虽然创造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人们已经觉醒,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阐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972年《马丘比丘》提出子“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概念;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1992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建筑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体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完善,生态理论大大丰富。在园林界,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理论,这种理论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影响范围内的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的途径,并提出园林生态学原则理论: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

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

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总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容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五、结束语

当然,现有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和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规划研究、创新与修正,也是导致社会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的生态系统规划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应运而起、应运而求、应运而生和研究成果和实施探索。绿容率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落实在各项生态规划的编制应用工作,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开展的工作。中国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现实是依赖人与法的结合,现在正从人治走向法制的过程之中。因此绿容率指标研究正是适应中国从人的意志向科学量化的法制管理方向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是专家学者以科学为手段服务社会、支持政府科学行政和积极行为。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约束绿化内涵和提高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标准依据,其作用与以往的绿地建设指标有着本质的不同。既为绿地系统建设定性,也为绿地系统建设定量,还为绿地系统生态功能提供科学的标准化动态参照。创建绿容率指标系统和生态学原则,可以为政府精确规划、科学行政提供支持和指导,还可以约束建设开发的形式与质量,提高了生态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梁伊任.园林建设工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刘立民.绿量-城市绿化评估新概念.中国园林.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