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的治理对策范文

网络的治理对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2 16:5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的治理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的治理对策

篇1

一、网络传销的特点

对网络传销模式的认知可以通过与传统传销的比对来进行。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同样具有着商业欺诈的性质,并且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但是由于网络具有着虚拟胜、开放性等特点,所以网络传销在涉案金额、人数、表现形式、参与人员、方法以及手段等方而都和传统传销具有着差异。因此,网络传销模式与传统传销模式在特征方而并不相同。网络传销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从组织实施、表现形式两个方而作出论述。

从网络传销的组织形式来看,首先管理运作呈现出远程化的特征。与传统传销中以亲朋好友为主要传销发展对象不同的是,网络传销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网络用户,因此传销范围得到了扩充。在传销组织的运作方而,网络传销主要依靠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来开展信息传播与培训工作,这让网络传销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和更高的效率;其次组织架构呈现出严密性特征。网络传销组织可以构建运作传销活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并通过设置机密入口来管理会员、财务并构建金宇塔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平台,会员与人员可以进行积分查询、工资领取等行为。

从网络传销的表现形式方而来看,一是传销商品具有着虚拟化的特征。传统传销中的物品并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甚至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网络传销在对传统传销商品进行传销的同时,也会使用风险投资、黄金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基金运作、网络游戏等概念来进行传销牟利,这些商品所具有的虚拟性是传统传销中所并不具备的,因此,相对于传统传销而言,网络传销具有着更强的诱惑性与欺骗性;二是参与传销人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网络传销所使用的训一算机与互联网平台决定了网络传销人员具有着年轻化的特征。一般而言,参与网络传销的人员都具有着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并且具有着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在我国已经发生的几起网络传销案件梦幻庄园、世联发、新智案中,参与人员大多为“so后”甚至是“90后”群体。因此,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参与人员体现出了从低学历、低层次向高学历、高智商发展的趋势。

二、网络传销的治理对策

工商管理部门是治理与打击网络传销的主要行政部门,而对网络传销的治理效果不仅影响着社会团结与安定,也影响着工商管理部门给社会大众所留下的印象与感受,因此,作为工商管理单位,应当做到真抓实干,将网络传销治理规定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网络传销治理效能的强化与充分发挥。

篇2

一、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呈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4.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会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存在和发展的,由网民以虚拟身份进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但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使网民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高度融合,网民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信息,召集具有相同意向的网民在线下群聚,演化为实际行动,甚至导致发生。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5]陶鹏.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求实,2015,(4).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教育逐渐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为课题,提出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需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进行新的诠释。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需要初步的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理论,为网络教育实现此体系提供较好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提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走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教育的贡献。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教育具体来说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传输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可以不必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更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可以搭建学生和名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另外,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最大化地满足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复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最合理化地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让人们实现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逐渐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国的网络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也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我国学校网络教育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当前实施全面质量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初步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对网络教育相关分析探讨的文章也非常之多,但是很多学者只是对网络管理质量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放入网络教育中进行探讨分析者少之又少。已有研究表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更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常常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则主要围绕“产品”进行;在网络教育中这个“顾客”即学习者,而“产品”则是整个教育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服务过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不仅仅落在教育的结果上,更重视了整个教育的过程。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析网络全面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通过不断调试,最终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网络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的,其质量管理目标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综合各因素以及以往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有三:第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教育目标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理念上,因此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习者要有所收获,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学习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目的。而网络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也不能例外,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需要锁定在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一最终目标上。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第三方面,就是要保证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根据全面管理理论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在网络教育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要逐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满足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教育的长久发展。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三个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从目前学校质量管理来看,其目标是较为明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不需要再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学习,这就使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学习者的分散状态使得管理方向难以控制。进一步讲,这种网络教育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享受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很高的。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许多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选择转移自己的管理目标,甚至用其他的管理目标来“替代”真正目标。如管理者在原有目标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资源上面,将管理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管理者会致力于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更确切地说不仅仅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而是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一点是在管理目标转移以后被彻底忽视了,那么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偏移,之所以出现网络管理目标偏移,主要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存在制定的管理目标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将会直接对学习者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例如致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导向性的影响,会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资料中迷失,无法从质量管理者处获得正确、有效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管理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力存在的问题学校老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担任“教”的角色,同时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在有效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是在网络教育的现实发展中,由于学生过于分散,使得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是按学院规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很多学生由于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年龄较大,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较好的素养,教育对象存在多样性。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给网络教学质量管理的控制设置了很大障碍,因此从这一点上也侧面的体现出了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在控制力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此很难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少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相较传统课堂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网络教育的社会功能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规定,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网络教育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网络学习中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体现网络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扫盲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应当成为教育的着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生活知识技能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多元性的,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是由社会的不断发展来决定的,同时与终身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网络教育机构在进教育内容的编制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在制定精品课程时更不能放弃对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参考,从而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网络教育就是要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不仅仅要提供给学习网络知识的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网络学习者既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中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之才。

(二)开发动态的教育网络课程课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网络教学中的各种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的这一动态发展性,与学习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课程需要满足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网络教育面对的学习群体虽然具有多层次性,但是也同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网络教育在编订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同时需要具备远见性,也需要兼顾到新兴行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各类群体的需要等。网络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次开发就能永远受益的,它同样受到课程动态发展的影响。要使学习者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要保持其丰富多彩,就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更要遵循网络课程的原则,即多元化、多规格、大众化、多层次。另外,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编排来讲,不仅需要具有实用性,还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各种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到知识。教学内容也需要设计独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有所创新,多角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三)构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在网络教育中,专业化的管理者要进行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同时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育中既是开发者又是实施者,这也是作为专业化网络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次,作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配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关系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说来,管理者就是要确保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资源方面,管理者要保证各项学习资料的及时上传、修正、补充等等;在学生方面,管理者要参与学习者的网上答疑、学习辅导等众多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将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教学教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教育管理者的队伍,可以由教育机构中的青年教师构成,这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网络应用能力并熟悉网络教育规律,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中挑选出担任助教、教辅工作的人员。

(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质师资团队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络教育亦如是,在网络教育中,师资团队的质量是网络教育质量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在其背后需要拥有一个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网络教师团队给予支撑,这在教育质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这样的网络教师团队对于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来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拥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更多地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与课堂教学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处于网络平台的后方,而不再处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转变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这种转变实际上对于教师是一种考验,更加需要他们发挥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建设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团队,不仅仅要聘用专职的教师,更要吸收优秀的兼职教师,要做到专兼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吸纳到队伍中来,这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包括各学校的学科专家、教授,更要涵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网络教育可以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证实了要想获得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办学机构的网络教育师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瑞.网络教育和气象网络课件开发技术[D].南京:南京气象学院,2002.

[2]郝莉.网络教育中学生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实现与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3]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博.我国网络教育经济中质量敏感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5]王耐寒.网络教育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6]吕晓乐.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对策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7]邢冰.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董平.基于网络教育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9]曹正强.基于本体的学习资源推荐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 网络成瘾 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76-01

近年来,在网络不断普及的基础上,青少年成为了网瘾群体中的主导,而中职学生又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群体,并逐年上升。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技术人群发展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对我国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职学生网络成瘾这一发展局势下,加强对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心理个案分析

1.中职学生网络成瘾个案

小亮是一个腼腆的中职二年级学生,他来自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他网络成瘾的症状非常明显,为了上网经常不吃饭使得身体严重缺乏营养,即使这样他上网的热情也从未退却。小亮的班主任对这一问题和他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小亮反应,他的网瘾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认为自己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据小亮反映,网络成瘾的局面,在男生中以网络游戏为主,在女生中以上网聊天交友为主,部分男生有浏览黄色网站的经历。

2.网络成瘾心理分析

从小亮这一网络成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并不是对计算机或互联网这个物质的本身感兴趣,而是对网络中的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交际这些内容上瘾。同时,网络所具有的隐逸性,也为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中职学生远离家庭的束缚,并有一定的经济支配能力,在个人时间相对充裕和低成就目标等特征的影响下,这都为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发育期,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能力上还不是很成熟,部分学生对未来前景过于担忧,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心理,这时,就会从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

在网络这个自我的沟通环境中,中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被尊重和拥有强大力量的感觉,这也深深地吸引着中职学生。而随着中职学生对中职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断适应,很多高年级的中职学生会对学校生活产生一种厌倦感,进而将热情投入到网络游戏、网络交友之中,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

二 教育对策

1.加强中职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使用教育

从以上分析中发现,中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网络功能的使用是非常单一的,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娱乐功能上。不可否认,学生对网络具体有哪些功能了解得根本不透彻,因此,中职学生所在的学校、自己的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将网络的其他功能展示给学生。在这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开设网络知识课程,将网络所具备的求职、教育、即时通信、销售等功能进行展示,教育学生运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让网络成为自己的助手。同时,教师可以将网络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向学生展示,学生家长应适当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加强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端正学生上网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2.改变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上,中职学生远远高于青少年中的其他群体,这一现象的发生和中职学校有着必然的关系。目前,中职教育所实施的教学模式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先在课堂中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必要的公共文化课程,然后再到实验室或生产车间进行实践。虽然中职学生不需要面临升学的压力,但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对学业的敷衍了事,进而不能在学习中获得任何的成就感,使学生向网络靠拢。鉴于此,中职学校目前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良:(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校教材,尽量向仪器工具等安装操作步骤的验收教学上靠拢,向深奥难懂的原理上减少。(2)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3)在评价指标上放宽,注重对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品质的关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中去。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而对中职学生教育对策的进行就需要从这些因素中出发,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原则,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减少网络成瘾所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慧灵、刘广利.中职学生网瘾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10):76~77

篇5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