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2 16:5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的治理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网络传销的特点
对网络传销模式的认知可以通过与传统传销的比对来进行。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同样具有着商业欺诈的性质,并且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但是由于网络具有着虚拟胜、开放性等特点,所以网络传销在涉案金额、人数、表现形式、参与人员、方法以及手段等方而都和传统传销具有着差异。因此,网络传销模式与传统传销模式在特征方而并不相同。网络传销所具有的特征可以从组织实施、表现形式两个方而作出论述。
从网络传销的组织形式来看,首先管理运作呈现出远程化的特征。与传统传销中以亲朋好友为主要传销发展对象不同的是,网络传销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网络用户,因此传销范围得到了扩充。在传销组织的运作方而,网络传销主要依靠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来开展信息传播与培训工作,这让网络传销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和更高的效率;其次组织架构呈现出严密性特征。网络传销组织可以构建运作传销活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并通过设置机密入口来管理会员、财务并构建金宇塔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平台,会员与人员可以进行积分查询、工资领取等行为。
从网络传销的表现形式方而来看,一是传销商品具有着虚拟化的特征。传统传销中的物品并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甚至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网络传销在对传统传销商品进行传销的同时,也会使用风险投资、黄金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基金运作、网络游戏等概念来进行传销牟利,这些商品所具有的虚拟性是传统传销中所并不具备的,因此,相对于传统传销而言,网络传销具有着更强的诱惑性与欺骗性;二是参与传销人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网络传销所使用的训一算机与互联网平台决定了网络传销人员具有着年轻化的特征。一般而言,参与网络传销的人员都具有着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并且具有着一定的经济条件,如在我国已经发生的几起网络传销案件梦幻庄园、世联发、新智案中,参与人员大多为“so后”甚至是“90后”群体。因此,与传统传销相比,网络传销参与人员体现出了从低学历、低层次向高学历、高智商发展的趋势。
工商管理部门是治理与打击网络传销的主要行政部门,而对网络传销的治理效果不仅影响着社会团结与安定,也影响着工商管理部门给社会大众所留下的印象与感受,因此,作为工商管理单位,应当做到真抓实干,将网络传销治理规定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网络传销治理效能的强化与充分发挥。
一、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呈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4.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会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存在和发展的,由网民以虚拟身份进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但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使网民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高度融合,网民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信息,召集具有相同意向的网民在线下群聚,演化为实际行动,甚至导致发生。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5]陶鹏.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求实,2015,(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走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看,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网络教育的贡献。网络教育的出现满足了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教育具体来说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一种授课方式,主要通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传输的一种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可以不必到特定地点上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更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可以搭建学生和名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另外,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最大化地满足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复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最合理化地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网络教育的这些特点不仅可以让人们实现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逐渐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同时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我国的网络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也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构建符合我国学校网络教育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当前实施全面质量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初步建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对网络教育相关分析探讨的文章也非常之多,但是很多学者只是对网络管理质量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放入网络教育中进行探讨分析者少之又少。已有研究表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更有助于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常常用于企业质量管理相关问题,这一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管理则主要围绕“产品”进行;在网络教育中这个“顾客”即学习者,而“产品”则是整个教育过程,也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服务过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重点不仅仅落在教育的结果上,更重视了整个教育的过程。笔者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析网络全面管理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出可行性策略,达到对这些问题解决的目的。
(一)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是指对网络教育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通过不断调试,最终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网络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的,其质量管理目标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综合各因素以及以往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有三:第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教育目标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应该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理念上,因此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民教育;第二是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直接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习者要有所收获,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最终达到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学习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目的。而网络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也不能例外,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也需要锁定在要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一最终目标上。
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第三方面,就是要保证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包含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的平台。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根据全面管理理论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所以在网络教育正常运作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仅要逐步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满足教育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教育的长久发展。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三个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网络教育未来的发展。
从目前学校质量管理来看,其目标是较为明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不需要再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学习,这就使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学习者的分散状态使得管理方向难以控制。进一步讲,这种网络教育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学习者享受自由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习者有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讲,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针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许多管理者在实践中会选择转移自己的管理目标,甚至用其他的管理目标来“替代”真正目标。如管理者在原有目标没有办法实现的条件下,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资源上面,将管理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上,管理者会致力于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从根本上说,网络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更确切地说不仅仅是提供丰富的资源,而是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这一点是在管理目标转移以后被彻底忽视了,那么网络教育管理的高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偏移,之所以出现网络管理目标偏移,主要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存在制定的管理目标不正确的情况,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将会直接对学习者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例如致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导向性的影响,会使学习者在大量的资料中迷失,无法从质量管理者处获得正确、有效的帮助。所以,学校管理者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管理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力存在的问题
学校老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这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担任“教”的角色,同时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在有效管理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是在网络教育的现实发展中,由于学生过于分散,使得教师无法直接对学生进行行为管理,很多情况下教师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虽然也是按学院规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可是很多学生由于是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年龄较大,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较好的素养,教育对象存在多样性。这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给网络教学质量管理的控制设置了很大障碍,因此从这一点上也侧面的体现出了网络教学质量管理在控制力上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并不直接面对自己的学生,因此很难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缺少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必要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相较传统课堂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网络教育的社会功能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育教学文件中的规定,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网络教育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网络学习中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体现网络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扫盲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应当成为教育的着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生活知识技能等。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多元性的,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是由社会的不断发展来决定的,同时与终身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联系。所以,网络教育机构在进教育内容的编制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编写,在制定精品课程时更不能放弃对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参考,从而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换句话说,网络教育就是要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不仅仅要提供给学习网络知识的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性知识,使得网络学习者既可以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中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之才。
(二)开发动态的教育网络课程
课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网络教学中的各种课程也是动态发展的。课程的这一动态发展性,与学习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课程需要满足群体持续不断的需要。网络教育面对的学习群体虽然具有多层次性,但是也同样具有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网络教育在编订教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同时需要具备远见性,也需要兼顾到新兴行业的社会需要以及各类群体的需要等。网络教育课程并不是一次开发就能永远受益的,它同样受到课程动态发展的影响。要使学习者能够各取所需的同时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要保持其丰富多彩,就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更要遵循网络课程的原则,即多元化、多规格、大众化、多层次。另外,对于网络课程内容的编排来讲,不仅需要具有实用性,还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各种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到知识。教学内容也需要设计独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有所创新,多角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要。
(三)构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专业化的管理者要进行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网络技术,同时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育中既是开发者又是实施者,这也是作为专业化网络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次,作为专业化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配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关系到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说来,管理者就是要确保网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资源方面,管理者要保证各项学习资料的及时上传、修正、补充等等;在学生方面,管理者要参与学习者的网上答疑、学习辅导等众多的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将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反馈给教学教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教育管理者的队伍,可以由教育机构中的青年教师构成,这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网络应用能力并熟悉网络教育规律,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中挑选出担任助教、教辅工作的人员。
【关键词】中职学生 网络成瘾 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76-01
近年来,在网络不断普及的基础上,青少年成为了网瘾群体中的主导,而中职学生又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群体,并逐年上升。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技术人群发展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对我国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职学生网络成瘾这一发展局势下,加强对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对中职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心理个案分析
1.中职学生网络成瘾个案
小亮是一个腼腆的中职二年级学生,他来自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他网络成瘾的症状非常明显,为了上网经常不吃饭使得身体严重缺乏营养,即使这样他上网的热情也从未退却。小亮的班主任对这一问题和他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小亮反应,他的网瘾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认为自己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据小亮反映,网络成瘾的局面,在男生中以网络游戏为主,在女生中以上网聊天交友为主,部分男生有浏览黄色网站的经历。
2.网络成瘾心理分析
从小亮这一网络成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并不是对计算机或互联网这个物质的本身感兴趣,而是对网络中的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交际这些内容上瘾。同时,网络所具有的隐逸性,也为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中职学生远离家庭的束缚,并有一定的经济支配能力,在个人时间相对充裕和低成就目标等特征的影响下,这都为中职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发育期,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能力上还不是很成熟,部分学生对未来前景过于担忧,不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心理,这时,就会从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
在网络这个自我的沟通环境中,中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被尊重和拥有强大力量的感觉,这也深深地吸引着中职学生。而随着中职学生对中职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断适应,很多高年级的中职学生会对学校生活产生一种厌倦感,进而将热情投入到网络游戏、网络交友之中,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
二 教育对策
1.加强中职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使用教育
从以上分析中发现,中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网络功能的使用是非常单一的,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娱乐功能上。不可否认,学生对网络具体有哪些功能了解得根本不透彻,因此,中职学生所在的学校、自己的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将网络的其他功能展示给学生。在这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开设网络知识课程,将网络所具备的求职、教育、即时通信、销售等功能进行展示,教育学生运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让网络成为自己的助手。同时,教师可以将网络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向学生展示,学生家长应适当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加强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端正学生上网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2.改变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上,中职学生远远高于青少年中的其他群体,这一现象的发生和中职学校有着必然的关系。目前,中职教育所实施的教学模式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先在课堂中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必要的公共文化课程,然后再到实验室或生产车间进行实践。虽然中职学生不需要面临升学的压力,但时间紧、任务重,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对学业的敷衍了事,进而不能在学习中获得任何的成就感,使学生向网络靠拢。鉴于此,中职学校目前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良:(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校教材,尽量向仪器工具等安装操作步骤的验收教学上靠拢,向深奥难懂的原理上减少。(2)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3)在评价指标上放宽,注重对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品质的关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中去。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而对中职学生教育对策的进行就需要从这些因素中出发,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原则,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减少网络成瘾所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慧灵、刘广利.中职学生网瘾现状及干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10):76~77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
在网络时代怎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高职学生英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呢?本文从非智力因素的四个方面: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探讨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动机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的动机是由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这一外在诱因和高职学生的主观愿望(如可获得好的就业机会等)这一内在动因相结合而构成的心理效果。从宏观上讲,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就好。网络时代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英语在全球化的社会的重要性,外在诱因达到史上最高状态。高职学生的主观愿望学好英语对他们获得好的就业机会有直接的帮助作用,为此内在动机也很强烈。
高职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可在网络上搜索英语对具体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带来的机遇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对其未来职业的直接帮助作用。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尽量讲解与其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这些知识和内容尽量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这一代的高职学生生活在读图时代,图片和视频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情感因素
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和英语使用所持的态度。指对本族语与英语的关系以及本族文化与英国文化关系的看法。英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网络更是拉近了我们同世界的距离,英文电影、英文网站和英文资料等在网上触手可得,这些可以成为英语学习者可用的资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学习英语不少于6年之久,但基本的听说都还存在问题,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打击,进而对应于产生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担忧、挫折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鉴于网络时代情感因素对高职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以西方文化中的有趣现象为支点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同感;另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难易程度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英语习得的信心,同时给多个学生提供并推荐程度相当的英语学习资料,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三、意志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特征是使行为主体能有意识地确定目标,并克服障碍达到目标。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语言的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一项很单调的工作,这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后盾。网络时代与枯燥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相比高职学生面临的诱惑有很多,没有坚定的意志和较高的自制力,高职学生很容易就会放弃,注意力转到手机上。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由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在青春期活泼好动,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猜谜和角色扮演等。不同课型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如:翻转课堂模式;课文教学整体化;对话教学表演化等等。
四、性格因素
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但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也与其他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网络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最快的速度,同时向全球众多的网民传播海量信息,全球各种各样的新闻大事都能出现在网民面前,足不出户,就能通晓世界大事。用鼠标在所需要的标题图标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网址,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海洋,新闻与科技动态、体育与娱乐休闲、国内态势与国际动态、动物世界与植物鉴赏等相关的信息,应有尽有。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查阅他们想要的任何信息资料,包括各种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阅读其他人的文章,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探讨问题,交流信息,真正做到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人生视野,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因此,网络自然会受到很多大学生的追捧。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催生了诸多网络应用形态,不过,在这些网络平台中,有时也发生一些严重的违反网络道德事件。而且沉迷网络、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情感冷漠、法制观念淡薄,以及诚信意识降低、人文素养缺失等,也引发一系列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负面信息逐渐增多,因此,规范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研究高职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潜藏或已经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认真关注的课题。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由于在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部分高职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网络现象,因而沉迷网络,道德失范,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
1.网络信息海量,有时良莠不齐,高职大学生缺乏信息甄别能力
网上信息铺天盖地,应有尽有,面对海量信息,选择是一个难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包括没有特定目的的无意接触选择和有一定意向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选择信息时,人总是让自己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的思想与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避免接触违背自己原有意识形态的信息。所以,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海量信息时,无论是有意识接触还是无意识的接触,他们总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旦认可接受了这些网络信息,就会从行为上接受对这种信息的认同,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些信息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加工,再加之学校教育注重技能培训或应试教育,忽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必然导致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较差。美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米勒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的处理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大学生突然面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没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选择偏差应该是很正常的。
2.认为网络身份虚拟,发表观点不受限制,高职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教育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络用户一般是以匿名方式存在,没人能看到你的脸、听到你的声音,这使得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具有不受限制的双重性。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和父母,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功课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等,都会让他们郁闷苦恼。传统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管理不如中学严格,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被人发现,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因而大学生的压力和郁闷得不到发泄,网络却给了发泄的出口。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言行失当,甚至爆粗口的原因。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模糊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网络交往活动也变得隐蔽和神秘。平时需要顾及面子,注意自己的形象,但在网络上,似乎可以肆意发泄对人、对事、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不受约束和限制。在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网络工作座谈会上,有些发言的同学认为以虚拟的身份畅游网络,不必承担责任,不必有后顾之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摆脱现实的愿望。而事实上,网络上的任何不当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网络内容丰富,娱乐性强,高职大学生缺乏网络自控能力
教育大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之前,所有的时间都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控之下。突然远离父母的约束,加上大学课业负担的减轻,大把的时间摆在大学生面前,有时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想自主学习,成就一番学业,但一直以来养成的在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使他们缺乏自控力,甚至处于失控状态。部分大学生没有找到自我管理时间的有效方法,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我管理时间的重要性。网络游戏内容新颖丰富,喜闻乐见,极大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求的心理,QQ、微信聊天的便捷使高职大学生特别是一些不乐意和同学交流或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因而缺乏必要的网络自控能力。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很多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办法达成的欲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个别不法商人也可能开发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软件,一些不良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逃避现实,荒废学业。在大学生座谈会上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时间多数花在聊天、打游戏上,网络的学习功能几乎没有被利用。甚至有个别大学生认为人生如戏,功名利禄在网络上完全可以模拟出来,忙于在虚拟的游戏中征战拼杀,荒废宝贵的青春时光。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放纵自己的网上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
面对网络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大学生众多的网络行为缺乏约束。具体来说,虽然高职大学生整天手机不离手,手机不下网,但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网络德育。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于缺失的状态,思政课内容注重传统德育内容的灌输,忽略规范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只注重网络知识技术层面的传授,基本不探讨网络德育问题,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与遏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可以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德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否则就会出现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还不如大学生的现象。
2.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拓展校园网站新功能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为教育大学生服务。可以尝试开通校园博客、开放播客功能,建立教师尤其是名师博客、播客,使教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大学生;学工部门可以用自己的APP来布置、记录日常管理工作,并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可用APP与大学生分享知识、布置作业,或与大学生讨论探讨,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对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或者名家讲座等采取网上直播的形式,以此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帮助师生开展专题知识学习,通过培养自律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文明上网。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培养大学生的守法和自律意识
通过调查讨论,依据大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建立和完善有关校园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行为,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管理,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尽最大可能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网络,为大学生文明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还应制定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办法,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效控制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议论。在信息社会,信息来源广泛,自由度很大。不良信息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树立自律意识,努力做到慎独。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争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活动,不断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并加强监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
三、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调度 自动化系统 安全隐患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06-01
当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隐患日益增多,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新时期下,电力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原因,深入探讨对策,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建立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确保电力调度系统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防治对策,希望对广大业内同行有所借鉴帮助。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总体来说,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主要存在存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人员管理等五个方面。
物理安全主要包含主机硬件和物理线路的安全问题,如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盗用、偷窃等,由于此类隐患而导致重要数据、口令及帐号丢失,称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是指网络层面的安全。由于联网计算机能被网上任何一台主机攻击,而网络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安全问题。系统安全是指主机操作系统层面的安全。包括系统存取授权设置、帐号口令设置、安全管理设置等安全问题,如未授权存取、越权使用、泄密、用户拒绝系统管理、损害系统的完整性等。应用安全是指主机系统上应用软件层面的安全。如Web服务器、Proxy服务器、数据库等的安全问题。人员管理是指如何防止内部人员对网络和系统的攻击及误用等。
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盗用、偷窃等方面,这些情况对电力调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损坏。—是自然灾害。常见的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可谓是天灾人祸,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防范,使受灾程度减到最小。二是硬件故障。硬件故障是技术硬件问题,如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加密通信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备份和恢复技术等。其中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和加密通信技术的故障主要表现为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扰,导致网络信息丢失,系统瘫痪;身份认证技术的故障主要表现为用户拒绝系统管理、损害系统的完整性等。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防控措施
近年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内涵有了较快的延伸,由原来单一的EMS系统扩展为EMS、DMS、TMS、厂站自动化、水调自动化、雷电监视、故障录波远传、功角遥测、电力技术支持系统和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等。数据网络是支持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平台,一般要求数据网络安全可靠,实时性要求在秒级或数秒级,其中发电报价系统、市场信息等电力市场信息系统由于需要与公网连接,因而还要求做加密及隔离处理。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安全防护。
(1)提高调度人员综合能力素质。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求调度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培训工作应以实用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和注重岗位练兵。要熟悉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次系统图、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工作原理,熟悉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的操作和事故处理及本岗位的规程制度。同时,要能正确下令进行倒闸操作、正确投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能及时准确判断和排除故障,尽可能缩小事故范围。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人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苦练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指挥电统的运行和事故处理中做到准确无误。
(2)严格遵守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调度人员要成自觉认真执行规程制度的习惯,克服习惯性违章。如调度员在受理线路工作票时,必须严格把关,仔细认真地进行审查,对工作票所列任务、安全措施及要求,逐项审核,不合格的工作票必须重新办理;下倒闸操作命令,术语要规范,并严格执行调度命令票制度。同时,要熟悉掌握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调度员要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当班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当时天气、运行方式和主要工作,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果断进行处理,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3)制定科学的自动化调度防护策略。由于当前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由单一的EMS系统扩展为EMS、DMS、TMS、厂站自动化、水调自动化、雷电监视、故障录波远传、功角遥测、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等。网络数据的安全已经从原来的基本保护升级到了重点保护的水平,而且网络数据安全的可靠性的实时性也从秒分级上升到毫秒级的水平。特别是发电报价系统、市场信息等电力市场信息系统由于需要与公网连接,因而还要求救加密及隔离处理。因此,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安全防护体系,这首先要制定其安全防护的策略。从大的方面讲,安全策略决定了一个系统要达到的安全级别及可以付出的代价;从小的方面讲,安全策略的具体规则用于说明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4)建立健全安全防护责任制。对于硬件的故障,要及时制定安全应急措施和故障恢复措施,对关键数据做好备份并妥善存放,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及安装操作系统漏洞修补程序。加强对电子邮件的管理,在关键部位配备攻击监测与告警设施,提高安全防护的主动性。在遭到黑客、病毒攻击和其他人为破坏等晴况后,必须及时采取安全应急措施,保护现场,尽快恢复系统运行,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向上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本地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报告。对盗用、偷窃。对盗用、偷窃现象,要采取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安全防护责任制。发电厂、变电站等负责所属范围内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各级电力调度机构负责本地电力监控系统及本级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管理,相关单位应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和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小组或专职人员,相关人员应参加安全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防护第一责任人,总体上负责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Abstract: Network has a subtle influenc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the era of multicultural intertwined networks, us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law of 90 university students, rely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latform, innovating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cond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to strengthen the leading values education whose core i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关键词: 主导性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文化
Key words: leading valu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etwork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25-01
0引言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影响和冲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生态,强化大学生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1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和行为规律研究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1.1 网络媒体对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价值判断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90后大学生普遍个性独立,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人格的形成阶段,多元化网络信息在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容易诱发大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大学生因为洞察力和研判能力缺失,易接受物质化、功利化等不良思想。
1.2 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其挑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的特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以及彰显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文明新风没有很好的统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以商业化思潮和“快餐文化”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多元价值观消解和弱化了大学生对于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2优化网络德育教育平台是开展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2.1 校园网络思想教育平台的搭建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诉求,覆盖大学生成才的各个方面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校园网或专题网页存在内容形式单调,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校园网或专题网页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学生的特点和网络特征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服务三大功能,不仅要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还要建设成为教师教研的平台和学生成长的乐园。网站的规划应着眼于三个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素质提升相结合;解决思想意识困惑和满足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激发道德思辨与引导知行合一相结合。
2.2 网络舆情引领和导向要以弘扬主导性价值观为方向由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迅捷、发散和容易放大等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实时关注和引领尤为重要。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跟踪、快速反应和纠正引领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2.3 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要采用生活化和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主导性价值观教育应该区别于过分强调红色、政治色彩浓厚和口号式的教育方式,应充分挖掘整合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资源,丰富主导性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融主导性价值观教育于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的校园辩论、教师点评、撰写心得等途径中;融主导性价值观于传承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的载体活动中;融主导性价值观倡导的“八荣八耻”思想于文明校园风尚主题创建活动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富于感染力和催人奋进的优秀事迹等教育素材中。
3创新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方法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3.1 单向式灌输教育转变为互动式启发教育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思想宣传方式效果弱化,单纯地以正面灌输的形象示人很难吸引大学生的“鼠标走向”。 只有通过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从实践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导性价值观方面都有初步的探索,如建设辅导员BLOG,主题交流论坛,校内新闻网互动平台等,充分发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主导性价值观。由“显性”转向“隐性”的网络互动教育模式,正在使网络思想宣传教育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调”换作“多色”。
3.2 网络舆情技术防范与网络教育产品创新紧密结合网络技术防范作为一种被动的控制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与引领作用的发挥,必须直面网络文化多样性价值挑战,探索创建自身的“网络教育产品体系”,主动掌握网络平台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要在已有的理论宣传、交流论坛的教育形式基础上,通过网络对话、在线访谈、flas故事、专题教育DV片下载等形式,使网络教育产品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多维化,富于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4打造专业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是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保障
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充分掌握网络教育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 “网络语言”,通过对话、讨论、解析教给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判断和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慎思明辨和击浊扬清的能力。要将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不断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工作机制 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的应用促使中国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①依附于互联网这一平台的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紧密联系,反映公众话题与社会热点问题。舆情似水,如果不给予疏於和引导,会酿成水患,冲垮社会“大厦”;如果及时有效地加以整合引导,则会成为政府治理的财富。
一、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观念滞后,舆情监测机构定位偏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如何引导网民舆论导向成为政府工作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网络舆情治理中,我国政府官员面临着以下现实问题。一是治理观念滞后,时常发生对社会矛盾或公众热点话题置若罔闻,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手段解决舆情矛盾;二是对舆情检测机构定位出现偏差。这些服务机构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对舆情数据的搜集和抓取,然而最重要的是当事件爆发之后,政府应对网络民意反映的数据进行有效、科学的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进行科学的应对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方法,为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这应是核心所在。
(二)政务舆情研判与应对迟缓。
我国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通过对刚刚或正在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就其性质、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研判,并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制定相关应对策略。但现实舆情事件处理中却存在着信息研判与应对策略迟缓。以2010年10月16日发生于河北大学新校区轿车撞人事故,导致一死一伤,肇事者竟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件一经曝光,引起了全国网友热议与高度关注,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河北省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结果,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平息此次事件。
(三)网络舆情工作体系不完善。
毋庸置疑,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是非常重视的,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善治,虽然我国已将建立了相关的舆情监测机构、应急处理机制、新闻发言机制等工作体系,但由于治理高于管理,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刘邦凡在《电子治理理论》中指出:“治理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个高级环节、一个组成部分”②,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更高层次的完善工作体系。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仍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完整明确的新闻发言制度和事件善后处理机制,导致政府官员无法可依,行为也缺乏法律规范,政府部门也未能及时舆情发展情况。
二、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正视网络舆情,新理念引领舆情服务。
对网络舆情认识的偏差基于并未正视舆情,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改变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你的观念”。④加强政府机关及官员治理理念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软件公司搜集、研判、分析舆情事件,支持高校或学术机构研究网络舆情基础理论。
(二)建立网络舆情评判标准与应对方式。
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应该敏锐地发现具有舆情价值的新话题,及时检测、分析和研判,并对此做出相应对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评判,并对舆情选题进行定期抽样调查,及时了解当前舆情传播主要手段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舆情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政府及时提供一份舆情信息。
除此之外,政府基于正确判定舆情信息的基础上,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应对网络舆情,首先政府要做到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第一时间以主体发声,避免流言蜚语和公众恐慌,并要与公众保持动态联系,防止社会问题政治化和矛盾深化。
(三)完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
第一,出台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我国虽然制订了如《互联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等法律,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为使政府治理舆情时有法可依,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
第二,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检测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应包括舆情信息搜集、热点话题发现、信息真假甄别、跟踪调查和研判分析,通过这些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公众话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第三,完善新闻机制。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召开新闻会,让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新闻会、新闻发言人、新闻调查会或者媒体访谈就舆论热点问题和相关政策解答,防止报道偏差和失误,阻止舆情反弹给政府造成不利影响。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仅仅要其中一个部门作出最大努力平息压力,更需要相应的各部门联动合作,协同治理,“它可以实现实现政务流程在各个部门间的无缝衔接,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在服务传输层面上提高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⑤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注释: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3.3:11.
刘邦凡.电子治理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54.
>> 国际网络空间四大事件引发的思考 现有股权结构下的四大治理缺陷 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三大要点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构建网络空间治理的契约机制 骨性关节炎的四大治疗方法 国家网络空间治理当务之急 网络空间风险传播与治理 论网络空间信任体系建设 治理的四大阶段 构建网络认证体系,打造可信网络空间 我国网络空间国家治理的难题与对策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意义 呼唤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 网络空间的数据权研究 警惕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 网络空间的“虚”与“实” 网络空间的社会研究 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 共建可信的网络空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虞爽.应对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挑战――一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博弈[J].世界知识,2016(6):14-24.
[3]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78.
[4]鲁传颖.网络空间治理的力量博弈、理念演变与中国战略[J].国际展望,2016(1):117-159.
[5]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链接――网络新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Robert Epstein.SyncMind|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给你了信息,却控制了你的思维[EB/OL].http:///s?__biz=MzA3MzI4MjgzMw==&mid=2650715104&idx=1&sn=ff03263ec82f088b6fa183251ed2670c&scene=23&srcid=0701t0OaXp7apj5b29riZVre#rd.
[7]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82.
[8]支振锋.网络植根于现代法理[EB/OL].http:///2015-12/17/content_18127395.htm
>>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监控系统设计研究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论健康教育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运用 “一票通”构筑甘肃食品安全网络 浅析食品安全网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任重塑与协调共生: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 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 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初探 我国银行业监管与安全网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对策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4-11.
[9]丘盘连,王荣,李晓峰.从网络舆情中“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10.
[10]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1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2]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
[13]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
[14]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6-19.
[1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179-211.
中国政府机构中的弹性要素——基于议事协调机构的一项分析
嵌入性治理: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路径探析——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为视角
英国公共服务类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灾害治理:政府与公益组织的良性互动
组织平台创新与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网络发言人”建设个案为例
社会服务购买延续机制的中国语境
公司型地方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特征
科学发展观意涵:基于政府决策维度的认知
网络反腐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
双向同构:缩小三大差距的政情话语机制
论涉法涉诉的传统法律文化困局
行政规划的法律内涵研究
行政指导的程序规范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民间规则认同模式研究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与应对
房地产调控的难点误区及对策
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应急群决策:“情景—权变”范式
公共权力理性建构的逻辑进路
高可靠性应急管理政府:借鉴与构建
网络监督的兴起与政府行为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与职场生态优化探析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败终端机制——以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为起点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哲学底蕴论析——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解释视角
房价失控与政府公共管理的矫治
探析应急管理理论的跨域治理网络模式——“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研讨会观点之启示
论权威主义的功能与发展前景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
中国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实基础、种类及立法控制
公私合作行为的行政法实证分析——以“治安承包”为中心考察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
论专业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的空间及特殊性探讨
欠发达地区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讨
背景下公共财政的本质
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误区与实践策略
公共管理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概念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我国“大部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行政学院行政咨询职能的分析
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环境建设
区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下的政治参与和沟通
行政区划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公权异化再思考——基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模式
公民监督:监督权利和监督权力的会通
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刍议
论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
关于增强行政复议公正性的若干思考
在视界交融中认识风险社会
>> 互联网传播及治理问题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定位研究 海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 计算机互联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 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共识 “互联网+”时代智慧治理中的政府角色新定位与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公司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管理 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 大数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与G20框架下的互联网经济治理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问题的研究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供给侧改革问题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Antony Wild.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e and Conquest from 1600 [J]. NewYork: HarperCollins Illustrated, 2000.
[5]Stefan Pertz. IBM: An Ethical Company? [J].California: GRIN Verlag, 2005.
[6]Cyril L. Obi.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Resistance: the Case of the Ogoni versus Shell [J]. NewPolitical Economy, 1997, 2.1 .
[7]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EB/OL]., 2012.
[20]The Atlantic.India: the New Frontline in the Global Struggle for Internet Freedom[EB/OL]. ?pagewanted=all&_r=0 ,2013.
[22]Bobbie Johnson and Daniel Nasaw.Obama Urged to Punish US Firms For Aiding Internet Censorship [EB/OL].(2013) available at , 2013 .
[31]腾讯公司.企业文化[EB/OL].http:///zh-cn/cc/culture.shtml ,2013.
[32]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约翰·鲁格.工商业与人权:实施联合国“保护、尊重和补救”框架指导原则[EB/OL].http:///ch/Issues/Business/Pages/WGHRand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andotherbusiness.aspx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