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 15:4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职业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师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E.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 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 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 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 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 位 、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 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 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 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 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 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李超平博 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 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1]。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竞争机制的实施, 使教师 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 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 心理压力,“高压”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据国外和国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 倦怠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2]。教师职业是需要个体身心有极大付出的行业, 职业倦怠 状态下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工作 没有成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 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 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3]。一些研究者认 为,教师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 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4]。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 A法伯教授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5]。
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 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 业 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 样化 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 、 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 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 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 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 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 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 在职 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 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 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6]。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 协调的 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 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7]。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 色,赋予 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 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 希 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 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 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8]。这 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 个循 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 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9 ]。为 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 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 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 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 逐 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 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 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 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 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 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 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 心理过程。 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 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 坚实 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 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 升华。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 表示 “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10] 。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 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 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 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 渐 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 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 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 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 自 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 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 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 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 己 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 [ 11]。只有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与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相一致的高度,才能最大程 度地 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教师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走出并充满激情地投身 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edu. sina.com.cn,2005-09-09.
[2]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2004,(4).
[3]Farber.B.A.Crisis in o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 eacher[M].San Francisc0:Josscy-Bass,1991.59~61.
[4]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5]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7]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
[8]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文化传承、教书育人使命的专业人员。教师对其职业的价值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其教育行为和工作成效。因此,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是由赵伶俐教授等负责编制的《重庆市女性特质及素质调查》调查问卷(女士卷)》,统计所用数据均源于“重庆女性特质研究”检验数据库。调查对象为重庆高校女教师,对这一被试群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由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三个维度构成,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人计算机,结果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对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的调查分析。
3.1 职业优势
在“你认为什么样的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一题中,重庆市高校女教师选择最多的三项是:白领(82.1%)教师(75%)和艺术(46.4%),而重庆女性选择最多的三项也是教师(60.7%)、白领(56.1%)和艺术(52.4%),事实也表明了在教师、白领和艺术家中,女性确实有着比男性更好的自然优势。
3.2 关于职业优势的差异分析
第一, 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30-39岁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的优势。而30-39岁的女性教师和23-29岁的相比,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因为30-39岁的女性教师更有教学经验,也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因此选择教师职业的更多一些。
第二,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而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在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一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在教学上更加娴熟,更有教学经验,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可能对教师职业已经疲倦,因此选择率要低一些。
3.3 对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够发挥女性优势的和选择认为教师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呈正相关,和选择“不太适合”自己的呈负相关。这说明女性对职业优势的判断会影响到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若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理想的职业有背离,则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3.4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
对“你认为你的职业和角色是否适合自己”一题女性高校教师的选择“比较适合”的最多,占到71.4% ,而在职业他评“他人经常评价您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一题中,选择“比较胜任”的最多,占到60.7%,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2,并且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这些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客观的,而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反映的,他人也是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上对其作出评价的,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
4 讨论与建议
从对“认为教师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在进行教师资格的考核时,应加强考核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是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从对“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以及“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年龄在30-39以及工龄在11-19年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即这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其他教师高,因此,学校就应重点培养这些教师,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注释
幼儿教师和护士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有女性才能从事的职业。这种观点无疑是偏激的,也是错误的。但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对它们的看法,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注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幼儿教师单性别化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诸多不和谐之处,认为男性在幼教工作中可以弥补幼儿园中“阴盛阳衰”的状况,对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发展等多方面都可起到女性所不能起到的功能,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鼓励男性加入到幼教行列中去的声音,幼儿园的大门也开始纷纷向男教师们敞开,越来越多的幼儿男教师由此诞生。私以为,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出现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时代的产物。
其实,幼儿男教师在中国早已有之。上溯到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学前教育奋斗的有志之士,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张宗麟先生更是有着“中国第一位男幼师”的称号,他在对现实学前教育状况不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前往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做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探究,并于1926年到1928年间先后发表《幼稚教育概论》等数十篇论文和译著,震动了中国教育界。张宗麟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他的事迹无疑为当今社会的男幼师们树立了楷模。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宗麟先生那个迷茫和探索的时代已经过去,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只处在初级阶段,但国家重视教育,改良政策向教育倾斜,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充分发展壮大。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发展和建设理所当然地被提上计事议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21世纪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于是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许多女性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并一度占据了幼儿教师头衔的主导地位。
可是随着幼儿的主体地位的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了所有幼教工作者头疼的新问题。逐渐地又有人开始反映许多男幼儿具有女性化倾向,矛头直指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化新问题。人们开始觉察到幼儿园里应该拥有一定比例的男幼师。因为“男性有阳刚之气,其外表刚毅、果断,若揉合了女教师的耐心、细致、温柔、能歌善舞、富于表现力等优点,将会使幼儿园茶馆暖气以来的‘阴盛阳衰’现象逐渐得到平衡、调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男性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套使用、名目繁杂的体育设施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或认为男教师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对幼儿有积极的促进功能;或认为男教师会对幼儿的性别意识起到积极影响;更有甚者称其为“为儿童的精神世界补钙”。总而言之,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男性开始打破传统的思想偏见,逐步迈向幼儿教师的行列,肩负起培养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学前教育探究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幼儿男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客观地讲,幼儿男教师在社会的呼声是越来越高的。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园和家庭都熟悉到男性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都欢迎男性前来担任这一职业;绝大多数学者也都呼吁广大热爱学前教育的男性青年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共同为学前教育和幼儿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男教师们却碰到了诸多困难。他们一方面被人们用空洞的褒扬抛向高空,一方面又被现实的重力拉回地面——可谓结坚固实地摔了个“重伤”。在对武汉市内几所幼儿园里仅有的六名男幼师的一项专项访谈中,作者发现六名“园宝级人物”均或多或少对现实有所抱怨,而抱怨的最关键新问题还不是事先意料中的低薪新问题,而是社会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认同感新问题。
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李明(化名)告诉我,尽管每年的年终评选他都会有奖项归入囊中,但是他由衷地感觉到“我的职业价值在世俗的眼中是一文不值的”;“从而我的人身价值也似乎因此贬值”;“感到很没有尊严”;“等到真正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嘲笑和讥讽,绝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这样的目前状况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当作者满怀豪情地采访一位“武汉市先进幼儿教师”的时候,听到他这样说,心里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是社会需要的职业,但在它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遭到社会无情地鞭笞。究其原因依旧是传统社会观点的束缚新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教育孩子是女儿家的事情,社会、包括家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熟悉不足。这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以至于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恋爱、婚姻、社会地位……同时,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着学校等级制度,认为从幼儿园到大学,肯定是越高级越好,学校的老师水平也理应是一层比一层高;反过来,幼儿园里的老师就被认为是能力和水平低下,自身修养不够了。
我们说,职业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这项职业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同时社会和四周人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待这项职业的看法也正是职业价值的侧面反映。幼儿男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受限的现实状况,仿若有人在他们背上贴上了一道标签,这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幼儿男教师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幼儿男教师的发展前景展望
如今,21世纪即将迈入第九个年头,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各个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步之一便是幼儿的地位日渐被抬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体性地位,还了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可是,在幼儿的主体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人们对于幼儿男教师的关注程度却并没有因此而递增,相反,似乎还有削弱的趋向。“以人为本”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却仅仅局限在了学生这个主体上面,却没有涉及到学校、幼儿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非凡是男教师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韧性;职业倦怠;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3-03
一、职业韧性的定义
职业韧性又称职业弹性,最早由London于1983年在其论文《职业动机理论》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学者结合职业实践对职业韧性进行了探索和应用,提出了不同内涵的职业韧性概念。
杨淑艳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困境时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和能力,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恢复和反弹”[1];魏荣提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身处逆境、不良环境或环境转换时,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并能体验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从而认同和坚持所从事工作的特质和能力”[2];寇冬泉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以个体生理条件和已有职业生活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与职业事件的动态交互作用,不断将交互作用经验转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发展的内在职业品质而使其在面对职业事件或其他职业生活逆境时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应对过程”[3];李霞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积极评估和有效应对,是对职业逆境的良好适应,也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品质、习惯和适应技能的有机组合,存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4];许诺凌等人认为,职业韧性是“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5]。
综上所述,本文将职业韧性定义为个体在职业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职业压力和挫折,解决职业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包括良好认知特征、稳定态度特征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特征。职业逆境是一种主观环境或主观状态,是个体在与外部职业环境互动过程中,对自己不能满足外部职业环境要求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职业逆境中的压力与挫折多为过度紧张所致,主要来自于职业应激事件、连续多次职业失败等负性事件等。职业障碍问题是指有挑战性的职业任务、工作中的情绪困扰和职业发展等。
二、职业韧性的形成机理
(一)职业韧性形成的过程
职业韧性形成过程存在于个人与职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在职业韧性因素获得阶段,个体平时在职业环境中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等积累主动、独立、批判、敏捷、幽默、创新、聪慧、幻想、尝试、乐观、热情、信赖、自尊、认真、勤劳、谦虚、合作、开放、自律、计划、使命、责任、行动、坚持、勇敢、果断等职业韧性因素。在职业韧性因素融合阶段,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或逆境状态下调动职业韧性因素,应对来自职业环境的挑战与压力,表现多个职业韧性因素于某次具体的战胜职业逆境的经历中。在职业韧性一体化阶段,个体已多次经历职业逆境获得成功,表现职业韧性因素于特定情境中,遇到应激状态或逆境状态时,可以轻松自由地激活已经积累的职业韧性因素,显示职业韧性。
(二)职业韧性形成的条件
首先,职业韧性形成有赖于健康的职业环境。健康的职业环境是指:有组织健全、人性化、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组织内的职业群体有良好的、向上的舆论氛围;职业群体成员健康进取,团结友爱。
其次,职业韧性形成离不开积极主动的个体。其一,积极主动的个体目标明确,计划到位,能够克服困难,果断决策,及时总结尝试成功的经验,吸取尝试失败的教训,根据环境变化与自身状态不断调整进度,尽快摆脱逆境,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连续成功,在应对逆境过程中更多地意识到成功,较少意识到失败。其二,积极主动的个体能够凭借经验与建议,恰当地选择有挑战的任务,遭遇逆境。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应对逆境的成功次数要多于失败次数。当然,成功次数比失败次数越多,职业韧性越容易形成。其三,积极主动的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能很快恢复平静,展开理性思考,寻求他人帮助,破解难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价值
教师职业韧性是中职学校教师个人在教育逆境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克服工作压力和挫折,解决教育障碍问题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
(一)职业韧性为教师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职学生难管难教反映了中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对立。一方面,中职学生处于逆境中,具有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淡漠等特点;另一方面,中职教师不能对逆境中的学生进行帮助,缺少帮助中职生战胜逆境的经验与理论。中职教师在教育逆境中应有效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环境,快速发现中职教育障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个体对他人的合宜认知与判断,使中职教师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严重逆境、压力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6]。因此,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教师更能合理有效地组织、调配应对学生难管难教逆境所需的社会生态系统资源,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与支持,包括所管教学生的帮助与支持。
(二)职业韧性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条件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冷漠待人,缺乏提升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长期较低的职业满意度,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缺乏工作与发展动力。中职教师的工作压力包括校内压力与校外压力。校内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工作成就及自我评价,也产生于较低的专业职务晋升及学校评价等;校外压力主要产生于较低的中职教育社会评价。
具有职业韧性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逆境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致地趋近或远离工作事务或生涯发展机会。职业韧性使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工作,并积累成就感,提高职业满意度,缓解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克服职业倦怠。
四、提高中职学校教师职业韧性的建议
(一)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安排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使其合作攻关,针对学校不同时间段内的职称评定、学历学位提升申请、学生教育与管理、师生企业顶岗实习、职教师资基地培训、科研项目申请、评优评奖、学生评教等事关教师预期的事件,综合应用适宜的职业韧性理论和经验,设计和制作消极情绪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相关文件,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制度环境,释放受挫教师的紧张,控制其失望程度。
(二)全面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工作
一是做好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安排他们到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接受关于职业韧性的培训,参加关于职业韧性的学术会议,结交专家,获取信息与经验。
二是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职业韧性培训,并将校内职业韧性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用职业韧性理论指导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通过讲座、研讨会、自学、作业、咨询和考试等接受职业韧性主题培训,掌握职业韧性理论,使教师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确定职业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关注外部支持。同时,帮助教师识别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中的挫折和压力障碍,努力探索,促进同事间的交流互助,完成任务,释放紧张,战胜逆境,获得职业韧性成长的经历与体验。
三是引导教师用职业韧性案例反观与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个人发展。加强骨干教师与职业教育、生涯指导、职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专家学者的联系,使骨干教师反思和总结自身工作经历,列出一段时间的工作成就,写出这段时间内的成长故事,并做出教育与管理点评,形成典型职业韧性案例。引导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职业韧性案例,观察案例中的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运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解决技能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具体做法,模仿典型的职业韧性案例,创造自己的职业韧性案例。
参考文献:
[1]杨淑艳,张薇.论员工职业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开发[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47-148.
[2]魏荣.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韧性现状和改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77-79.
[3]寇冬泉,黄技.职业韧性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产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1- 114.
[4]李霞.职业弹性的开发不容忽视[J].人力资源,2010(11):41-43.
[5]许诺凌,文辁.初探职业韧性的培养[J].企业经济,2007(9):51-53.
[6]桑标,席居哲,等.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3):581-587.
Countermeasure on Promotion and Value of Teacher Career Resilien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U Wei-yang1,ZHAO Hui-zhi1,CAO Ye2
(1.Education College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关键词:教师 职业价值 教学手段 课堂反馈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与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较高的灵性与悟性,更要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就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价值观包括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优劣评价,对教师工作岗位的看法。我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即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就已经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了做一名普通而称职的教师的准备,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成为我经常深思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受学科的制约
我是一名生物教师,我所教的生物科因为不参加中考,所以很容易被学生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但我深知生物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主阵地。无论你教的是哪一个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上好课,让学生喜欢这一学科,主动的参与这一学科的学习。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永恒的追求
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教学的重任,更好的体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将学科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此外,教师应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同其他教师深入交换意见,肯定好的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应该走近学生,以同他们做朋友为切入点,关心他们,用心灵感受心灵,学会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用爱心去培育、温暖他们,使学生们在教师的关爱下自信、健康地成长。
三、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我市南区,我们的学苗相对来说层次不高。大多数人学习不够主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后不会复习,家长又没有时间管,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职业价值,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学科的吸引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一次鼓励的微笑和掌声,都会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同时,教师还要熟悉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乐于与他们谈心。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然后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凝聚到最佳状态,通过讲故事、做实验、巧设问题、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细心观察,思考问题。以生物课为例,在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羊多莉”的故事,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做了一个实验:一段幼嫩的枝条插入到红墨水中,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现象?等等。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提出课堂各环节的思考问题,尽量避免提出一些学生一个也不会或学生全会的无效问题。如:在讲到“鸟类的生殖”时,我放慢语速好奇地问:“昆虫以气味吸引异性,青蛙用歌声呼唤伴侣。那么鸟儿是怎样求偶的呢?”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问学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等等。这些好奇的问题必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上这一学科。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习、乐意学习。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多采取一些多媒体教学和实验,以直观、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示、图像、图形取代单纯学科知识的理论描述,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同感知,还能加深对概念、现象的理解。例如:生物课中“血液循环”是一个难点,如果不用多媒体,很难讲清,有了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但很容易弄清血液循环的知识理论,还把血液循环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再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也是一个难点,采用多媒体展现细胞分裂全过程,学生很轻松的认识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突破难点。避免学生由于遇到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像一些实验学科,应尽量运用一些实验进行教学。如,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技能、提高能力、增强兴趣作用重大。为此,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操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
再次,课堂上要进行分层提问,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上进行分层提问,即可避免一部分学生掉队,又能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最后,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本节课是否是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从而有目的的进行个别辅导和教学反思,以备进一步的改进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价值指教师客体为满足学生、社会和国家等主体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和长远的功利、作用和意义包括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职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注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职业功能,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价值解读
就教师而言,其职业价值具体体现在教师客体为满足学生、社会和国家等主体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和长远的功利、作用和意义。它体现为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即社会价值,它是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的价值,它表现为一种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是教师职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等。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即主体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对于教师自身即从业者的意义和价值,它表现为一种内在价值。包括从事教育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人的发展而获得的尊重,满足教师的社会性需要,实现一种精神价值;释放个体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的职业中独立地进行创造J性劳动,获得一种内在尊严和欢乐的生命价值。教师主体价值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创造实现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
教师职业的这两方面价值有着统一和融合的基本条件,但又不是总能统一和一致的,二者常常出现失衡、矛盾,甚至冲突。正是期待教师培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和对教师工作中创造性的诉求,让我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生活和劳动对象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于从业者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统一的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相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那就是—创造!本文主要从教师职业的外在工具价值人手,重点关注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新特征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改革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广大外语教师的参与程度”,而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受到巨大的挑战并已经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要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1.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完 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给学生更大的 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具体有效地设计出适合本校本班级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整体了解和把握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学习的进度,通过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及时关注学生的成绩和不同阶段反映出的问题,并积极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进行有力的指导。
2教师成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主导者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前,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即所谓的讲授一练习一输出的3 P( pren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也只是以讲授英语语法知识点为主,教师的角色作用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及语言错误的纠正者。而在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具有语言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仍然扮演着传统的语言输入者的重要角色。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语言输人者的角色有所削弱,但由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为复杂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估上,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实际上得以加强。
3.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就成了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要指导学生学习,传授英语学习策略,在课外还要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或网络进行自学。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实践学习策略。最终促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个总的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以便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及进度,对自己的学习有个可行的计划。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并最终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正好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等外在的价值,即教师的社会价值。
1.科学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语言体系的基本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知识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知识的传授要由学生加以吸收、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实践,而课堂就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充分发挥自身职业的各种功能,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职业功能,也就是其职业价值是通过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种种角色显现出来的:1)示范者:向学生演示正确的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语法结构和规则,2)组织者: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包括全班性的、分组的、个别的角色游戏,比赛等,利用或创造真实情景,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演练,注重学生语言功能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检查者:检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及练习的完成情况等;4)评价者:对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正确完成练习,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等。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并未否定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有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2.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
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二是实现“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学生而言,只凭每周上几节课是难以掌握英语的,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树立自主学习观和终身学习观。就教师而言,不论实施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最终使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因此,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要尊重、关注和接纳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对学生具有移情性的理解。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而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3.传承文化,积极进行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国际语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在用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据统计,全球80%的国际性文章以英语写成,80%的网页是英文界面,英语成为人们融人全球文化的必备工具。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传播活动,英语教学也就是跨文化传播。教育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活动,外语教育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环,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把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起来。大学英语跨文化传播教学的基本目的有三个: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理性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异域文化中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并接受与自身文化的差异;2)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高校的主体工作就是人才培养,而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公共课教师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分子,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文化重任。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既有与普通高校公共课教师相似的一面,同时还具有职业院校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本课题组在对省内多所高职院校进行有关公共课教师职业价值观方面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高职公共课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1.1 对职业的认知理性而客观
对岗位价值有广泛认同。在关于目前岗位对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的价值方面,问卷中九成多的教师都给予了认同,其中认为有些价值的占27.03%,认为有很大价值的占70.27%。而在目前岗位对于自我实现的意义方面,问卷中认为有些价值的占40.54%,认为有很大价值的占59.46%。可见公共课教师在岗位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方面都有充分的肯定。
职业态度总体向好。在对目前岗位的态度方面,问卷中有43.24%的教师表示很喜欢,21.62%的教师表示比较喜欢。另35.14%的教师表示一般,原因是课程不受重视、晋级等各方面的压力大。
对职业价值观提升条件的认知全面。在高职公共课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的主要途径的选项中,客观支持方面首推的是政策、制度和待遇支持(91.89%),其次是教育(51.35%)、学生支持(18.92%)、社会舆论(16.22%)。而有六成的教师在主观因素方面认同个人修养的必要性(59.46%),另有5.41%的教师认为是其它因素。可见,除了对客观支持的期待之外,教师在提升主观素养方面也有内在的自觉。
1.2 对职业的压力感受强烈
工作强度大。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很累。问卷显示近六成的教师年承担纯课时量在400学时以上,其中竟有占16.22%的教师达500学时以上。在门数方面,八成以上的教师承担两门以上课程,其中承担两门的占43.24%,承担三门的占16.22%,而承担四门及以上的占13.51%。导致这种超负荷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师资配备不足。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讲究灵活性,各类公共选修课的整合变动性都比较大,从而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职称晋升难。在高职公共课教师亟待解决的困惑的访谈调查中,反映最多的就是职称晋升问题,问卷结果也显示在首位(70.27%)。职称问题主要集中在晋升高级职称部分。在有关职称晋升难的原因方面,问卷显示前三位分别为: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缺乏竞争优势(81.08%),晋升条件不容易达到(56.76%),名额少(54.05%)。在职称晋升的条件方面,认为难度较大的前两位选项分别是论著(75.68%)和课题(59.46%),其次为实践能力(32.43%)。论著难主要是课时压力大,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材方面,有些根据有关要求必须使用统编教材(思政课),因此客观上缺少参编的机会。课题难主要是申报推荐的环节,缺乏与专业课教师间的竞争优势。实践能力部分,学校要求的条件比较牵强。
培训机会少。尽管各个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有提供培训的计划,但公共课教师仍旧觉得接受培训的机会少,问卷调查也表明持这种意见的人占到64.86%。这里有对公共课教师重视不够的一面,也有教师任务繁重脱不开时间的原因。
1.3 对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差距表示无奈
缺乏平等参与的机会。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表示有许多现实的困惑,有失落感。例如在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申报等项目上几乎没有机会,在院内有机会也只是象征性的,很少会被向上推荐。这种选择上的落差,与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期待形成了强烈冲突。究其原因,除了公共课性质本身的限制之外,有些是高职院校自身运作理念上的问题。
待遇上有差距。在与专业课教师待遇的比较方面,问卷中认为有差距的占八成以上,其中认为有些差距的占56.76%,认为有很大差距的占29.73%。有关差距的具体表现方面,问卷显示排序在前的分别是:职称晋升相对困难(86.49%),进修学习机会少(70.27%),其它(32.43%),收入(27.03%)。正因如此,在相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职称晋升条件方面,认为应该较低的占67.57%,认为应该一致的占32.43%。
1.4 对职业带来的幸福感缺乏认同
压力和困惑导致职业倦怠。在问卷中有五成多的教师表示有幸福感,其中认为幸福感比较高的占27.03%,认为很高的占24.32%。而认为一般的占45.95%,表明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困惑,“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③环境的限制影响教师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④
环境控制感不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教师在个人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力方面怀有自信,其中认为比较强的占40.54%,认为很强的占18.92%。但仍有四成多的教师表示没把握,状况堪忧。这里有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对公共课程在职业院校的吸引力持有怀疑的一面。
管理层重视不足。在高职院校对公共课教师的重视状态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两成教师认为重视,其中认为比较重视的占13.51%,认为很重视的占8.11%。而认为不重视的占29.73%,认为一般的高达48.65。
2 高职公共课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的对策
2.1 激发内在潜能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
重视师德修养。坚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楷模。不仅具有积极的钻研精神和奉献意识,还能够在各种差别和利益关系面前,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怀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提升业务能力。科学认识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的特殊性、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不同机遇等,努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现实途径。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鼓励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树立良好的科研意识,多出成果。以此提升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受到重视和尊重。
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双师”素质,保持对学生素质和职业需求与本课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工作更加吻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自身的特长,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具有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
2.2 扩大自由度以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减少课时与门类的压力。完善公共课部分的师资配置,避免身心疲惫,影响教师的健康以及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整合的科学性,以免占用可贵的教学资源。在公共课教师承担的社会实践环节,给予适当的物质支持。尽量使公共课教师能与专业课教师在公平的职业条件下工作和学习,获得应有的职业幸福感。
加大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话语权。在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尽量保障公共课教师的参与资格,不对公共课教师附加一些限制。在精品课程、优秀团队建设、科研课题推荐申报等各项环节,使公共课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师资培训。重视公共课教师的知识更新,以扩展人文视野和参与能力。合理制定培训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公共课教师都能得到及时的锻炼和提高。
2.3 缩小差距以创造与专业课教师公平发展的机会
搭设与专业课教师间相互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打造精品,从而达到双赢。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考量公共课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实践各个方面的现实资源,扫除他们在职业环境中的实际障碍,解决他们职业发展中的众困惑。在推荐课题申报等环节,更加客观地评价公共课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使他们也有机会被各方面认同。
解决职称晋升条件中的难点问题。完善职称评审程序,在晋升条件的制定环节广泛征求公共课教师的意见,在名额分配上确保这部分人利益不被忽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确保上级的相关政策不会变形。
2.4 善用政策以保障教师价值观提升的客观环境
加大对公共课程的培育力度。重视公共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公共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方面舍得经费投入。大力挖掘公共课教师队伍中的典型人物,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热情,提升职业能力,发挥公共课在职业教育中的特殊魅力。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他反映着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突破口,认清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个体差异,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和调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 (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4.3塑造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
论文摘要: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来,《新课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主,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英语教师,要想真正做好应对英语教学及教育发展变化的角色转换,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的各项技能都会影响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高师英语专业要从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高度出发,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技能训练,这是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的关健。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为了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知识结构的更新,要求教师要能够迅速吸收、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技术,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未来定向是英语教师,培养其作为教师的各方面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还远远不足,课堂教学中仍有“重理论、轻教法”的倾向。例如在英文书法方面,大约有80%的学生书写不规范。除此之外,在教育实习中有的学生实践讲课水平突出,有的却平淡无奇,还遵循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法,其中体现的教学技能方面的问题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堂控制和组织能力不强、制作教具的能力差、教态不端庄等。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训练,使学生本身的职业技能有所提高。
二、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1.有助于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多才多艺、综合素质好、各方面能力强的教师。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自身的素质及对其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将来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英语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更应具有从事教学的各方面能力。对其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至关重要。
2有利于师范性与知识性、实践性的结合
(1)师范性。师范性是高师办学的主要特征,它要求对师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英语师范生不仅要学习相应的基础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素养,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即突出师范性这一特点。
(2)知识性。一名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口语表达流利,语法知识点掌握准确、熟练,并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首先在业务水平上使学生信服。然后,再配合以优秀的职业技能,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教师的各种能力和水平都是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加强对英语师范生实践讲课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因为师范生不仅存在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问题,心理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就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4)三者的有机结合。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引导师范生把师范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技能训练中对于教师教态、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学习探讨,英文书法、简笔画教学技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技能的训练,能够明显地突出师范性的特点,但这些技能需要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所以,英语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保持三者的和谐平衡,才能突出英语师范教育的根本特点,并在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突出自主创造的原则。
3.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现代型英语教师
对于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一专”是在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方面要“精通”,这是做一名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多能”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能将其与英语专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触类旁通。现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英语师范生是大多数师范院校提出的总体要求。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所以在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和才能导向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之个性和共性同时发展。要建立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确保有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个方面可以使学生显露出各自的个性特长,以便在此依据上充分发展学生的“多能”。因为好的英语教师,除必须在英语专业知识上有所突出外,还要懂得如何上好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技能和本领。对英语师范生不进行英文书法和简笔画等技能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就不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不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了解与研究,就不能丰富课堂的内容;不进行教态和教学心理的训练,就不能在教学工作中保持教师热情大方的美好形象。所以,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基础。
三、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1.英文书法及其板书设计的训练
规范、标准的英文书法及美观整洁的板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因为好的英文书法及板书设计可以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适当地把板书与课程讲解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书法技能指导,可以使其从业后指导学生打好英文书法的基础,因为学生英文书法的起步直接受益于教师的板书。
2.英文歌曲教唱技能的训练
英文歌曲教唱技能是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使教师在一定环境下把英文歌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丰富课余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文歌曲,不仅可以使语音、语调的训练程度得到提高,还能陶冶情操,为将来的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3.简笔画技能的训练
简笔画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笔画简单,只取形似,不计细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画得一手熟练的简笔画并能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会大大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它可以使英语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
4.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技能的训练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以使教师不断地创新出更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弥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带来的缺陷。熟悉幻灯机、计算机等教学工具的使用、了解CAI技术和互联网辅助英语教学,可以为学生获得全面的英语教学组织能力奠定基础。另外,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有利于培养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现代语言教育意识,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业务。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师职业德现状后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研究系统性不强,随意性大,因而,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实用管用的教师职业德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一、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价值取向偏差,缺乏敬业精神。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以利益为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赚钱为根本目的,不再专心于教学研究,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育人观点弱化,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或单纯地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师生之间缺乏共识,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流。有的教师语言行动随意,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教不育,直接破坏了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有的高职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不能正确看待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花费心思认真研究教学,只是一成不变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是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走进课堂,无精打采,谈起玩乐,神采飞扬,不求真务实,更谈不上开拓创新,根本忘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虽非主流,但是毕竟存在,在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外,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师德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现状,把学生评价定得太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泄私愤的好渠道,把平时上课要求严,作业要求严,实训操作要求严的教师评得一无是处,分数打得很低,虽然不具普遍性,但毕竟存在。所以,这种评价标准没有从客观上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科学依据,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二是评价过程不全面。只在学期末时做出一次评价,而且只凭一张测评表来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忽视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显然有失公允。三是评价结果不运用。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不公布,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也没有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中运用,因此评价结果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三、完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职业规范、传统美德、敬业精神、法律法规、学术道德、道德楷模先进事迹等,通过“强师德铸师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二是加大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职业道德典型,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模范辅导员”等,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充分利用节庆日,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微电影、校园橱窗等媒体形式,集中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积极培育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对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统一。制定一个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具备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四是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打破固有的模式,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评价内容有所侧重,评价过程中,除了领导评价、部门评价、学生评价外,家长评价和被评价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其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可信。五是增强评价的公开性。所有教师既是被评价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进行监督,使教师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六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评价结果运用到评先选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总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个体发展,而且能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实力,还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抓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逯新英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桑瑜.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
1.1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建立面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通用的平台
通过网络能把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在一起,将学校扩展到办公室、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民族、时间、地点和国别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在何时何地学习,利用网络和便携式多媒体资源,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它们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那些已有工作岗位无法进行脱产学习的成人,也可以同时参与进来,远程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都是开放的。
1.2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教育平等的重要方式
远程教育利用了互联网实时传输的优势,任何人通过网络服务机构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资源,与以往的教育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时代进步性,是以平等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网络能够更好地、更平等地给各类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因为它不存在领域、阶层、民族、社会地位、国籍等等色彩。一是互联网络的信息数据种类多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对于信息资料选择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均可以利用和分享网络上的大量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二是互联网络的信息存储量巨大。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将声音、文字、图像等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利于大批量储存和补充完善,而且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不同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群上,克服了社会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克服了学校教育在物理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我国来说教育资源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合理,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则更有必要,它可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1.3现代远程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型的多层次人才
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能力:①比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②比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高效利用网络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技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本领。毕竟,单纯靠一个人去创造财富是很有限的,必须借助一个组织网络才行。③比较强的建构能力。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远程教育教师的研究,国际、国内也出现了不少极具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者研究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研究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知识研究也不例外,因为教师的知识研究是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虽然出现在网络中,有时隐藏在了幕后,但却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所决定的。大家研究的观点较多,有的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合乎要求的教育者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培养和教师职业过程的独特化、熟练化、专门化、程式化和标准化,它使从业人员减少或摆脱职业活动的尝试性和随意性,使职业活动得以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顺利进行。
2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几个特征
2.1开放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没有终极目标,只有无限趋近于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价值取向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理想[2]。对教师群体来说,是一条没有止境的梦想之路,没有哪个时候彻底完成的概念,所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或当做某种任务去执行、去完成,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按照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努力去做。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没有尽头的,教师专业化不是简单说拿到了哪一级别的资格证书,评到了哪一种职称,被支付高级别的薪水,或者职位晋升到一定层次就可以说完成了专业化进程,资格证书、职称、薪金水平、职位晋升等是教师专业化推行中的环节性衡量标准,是一种外在的衡量标准和激励手段,主要起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从长远来看,没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内在而持久的发展需要做支撑,这些手段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甚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展成束缚教师追求发展的因素。因为教师首先也是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只用物化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激励其发展,显然是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的。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应该是封闭的,要使整个专业和每一位教师都感到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这个职业,专业化才能从一个“接力点”上升到另一个“接力点”。
2.2阶段性
教师专业化应按阶段性进行发展。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等到专业化方方面面的标准都完善了以后再付诸实施,但也不能在对很多问题都存在疑问的情况下进行仓促实践,必须凸显出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化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在前一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并实现更高的目标。教师专业化中的各方面环环相扣,例如先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使其有能力掌握专业自力,然后教师才有能力参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以及教育政策等的制定,促进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发展,进而继续提高整个教师专业化水平,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可以带动其他环节的进步,是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稳健地踏出每一步,明确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才能使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步推进。
2.3动态性
教师专业化相对于同一个教育者或不同的教育者而言,不存在固定的标准,但必须在所有情况中进行运用,所以要用动态性的眼光和方式去实施。一方面,教师工作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行为对象总是在不停变化着的,不能用僵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专业行为,否则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违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逐步推进,其要求和标准也相继发生改变,这是与其开放性和阶段性相对应的,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避免使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成为束缚教师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教育专业化要有统一的基本标准,是为了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和师资质量,并不是要求一刀切,各地区、各学校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更符合实际的专业化策略,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
2.4实践性
教师专业化是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的一种适用标准,只有得到不断实践,其价值才愈以体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要做研究者。这里说的实践并不限于专职或专任教师,也针对与教育有关的专家学者、行政管理等所有人员,不着意让他们都投入到教学第一线,而是说他们都必须具备实践精神,尊重和重视实践者,要和一线的实践者保持平等、及时的沟通,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角,使他们切实参与到自身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的事务中,把教师专业化的各项要求落到教育教学的各种实践。
3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条件下应具备的知识类别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包括远程教育从业者职业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个体成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合格成员并且素质越来越高、技能越来越娴熟的转变过程。教育专业化,是指教师针对社会上的各类成人教育需求,其教育能力、教育知识等教育素质养成一种专业化的过程,内容包括具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计划、专门的教师教育评价标准。一名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其专业化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实践性知识、行为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素养性知识等四方面。
实践性知识:包括获得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生活体验;学会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环境;学会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技术及其能力;掌握与课堂教学情景相关的知识经验,等等。
行为性知识:包括具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和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品格,熟悉远程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整合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掌握多种教育技术并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鼓励学生触类旁通进行探究学习的知识,创设网络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知识;掌握班级管理、远程学习小组创建、活动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开发,掌握学科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多种方法,等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和五大关系,其包含的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态度。五大关系分为:教师与学校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建设,教师与同行业者关系的道德建设。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隶属于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判断为核心,通过上述的五大关系可知评价主体为教师、同行、学生,客体为学校等。由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八个方面,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具有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该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置于专业规范之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才能拥有全面的评价,否则,会削弱评价的整体严肃性。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而科学有效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的引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同时保证道德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全面发挥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助于高校的整体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
2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2.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采取第三方的方式进行
所谓第三方评价即为社会或者他人评价,而忽略了个人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社会评价,高等院校所组织的考核单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风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对教师的道德评价有限。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个体只能被动接受,[1]从而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2评价的内容不准确
关于“德”的评价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然而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来说,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但高校进行评价的重点都是关于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就是遵纪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例如“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规章”等,可以看出指标的设计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性描述,评价没有进行二级三级指标细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反映的是教师的部分行为,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指标的外在性量化,轻视道德,重视业务量。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长期跟踪考核和观察,没有办法从本质来考察教师的道德现状。不能充分考虑和尊重差异性,评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很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性。[1]
2.3评价的程序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从上而下的程序进行。具体分为:一是教师自我评价,填写考核表总结;二是360度测评,同事、学生、领导考核小组打分;三是根据排列出来的总分比例,确定教师评价等级;四是由学校审核结果,最后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的评价具有全面性,但会导致评价程序的复杂和琐碎,在具体操作中显现出问题。现有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领导小组评价、教师之间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个人评价几个部分,分别赋予权重比例分值,采用年底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在学期开始或者学期结束,通常会与学校安排的期末考试和年终学术任务一起进行,这时高校教师因忙于应付,所以考核工作随意性较大。
2.4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性差
高校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往往是抽象的、定性的,对于教师的思想表现、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具体量化的衡量缺少体现,所以评价结果相对比较性较差,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通病。并且,实行的群众监督评议制很难落到实处,只要不发生严重的过失行为,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差别。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知“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要求与高校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相统一”。我们应该综合发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道德发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评价的实质意义上追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意义,不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个人的全面技能和素质,实现人生价值。[2]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3.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层次
3.1.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职业情感:这种情感即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热爱之情。[3]对于职业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个体评价,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理想:指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即为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抱负和志向,我国高等教师的职业理想为“献身高等教育事业,不停探索改进个人实际、实用、实做的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业理想属于教师的内在行为,所以要采取自我评价。
3.1.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即用一份热忱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做好工作。只有做到先爱岗敬业,才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为高校做出贡献。第二,心系学生。高校教师在高校里直接面对的人群就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愉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须做到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放任不管,也不苛刻要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并且理解学生。第三,教书育人。在教书上,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己任。在育人上,积极的引导学生保持阳光的心态,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四,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的特征是变革、超越和进步”。[4]第五,社会责任。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是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使命所决定的,高校教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教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项目;其次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讲台,专题讲座,与社区互动关注热点难点;最后还应该走入家庭,开展更多的道德修养教育。第六,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让自己的付出大于回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要求高校教师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应当做乐于奉献的楷模。
3.1.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评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义务、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荣誉和职业道德幸福。一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它是由高校教师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所确定的,这种义务主要是需要自觉地去履行,没有强制性。义务也需要监督和评价,这时义务就能够分为他律性和自律性,他律性的评价主要是社会评价,自律性的评价主要依靠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积极履行义务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心在教师职业劳动过程中和道德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阶段,成为思想和情操的精神支柱。这种自我评价始终会受到教师本身道德水平的不同的影响。三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荣誉是高校、社会及个人,对教师职业道德履行情况的肯定以及赞赏。四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幸福感为教师在从事教育的活动中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这种幸福感是道德他律和自律共同施以作用而产生。
3.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方法
3.2.1评价体系设计的途径
第一,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最终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德尔菲法。首先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知识范围,确定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0人。其次向专家提供预测问题,所需相关材料,接着由专家做出问题答复。再次根据各个专家所接拿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是如何根据材料做出自己的预测。最后将各个专家第一次预测的结果汇总,制成图表后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个专家,让其互相比较不同意见,做出第二次预测。经过三四轮的汇总反馈以后,致使每个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3.2.2评价程序
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的简化,在分析借鉴总结的基础上,适当对评价标准进行最优处理。其次需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强化完善网络考评系统,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在网上进行360度考核。
3.2.3评价方案的制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案制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解决教师道德评价的有关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通过制定评价方案,确定道德评价工作的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各个部门里。将教务、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避免相同工作冲突,影响效率。[5]第二,教师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考虑指标细化、评价原则和内容等,不能单单只重视指标,要有完备的方案。第三,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作用,降低突况的概率。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体系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评价体系和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并且高效的发挥评价的功能,引导高校教师向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5).
[2]王光彦.试论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4).
[4]童夏雨.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