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养老院经营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15:48: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养老院经营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养老院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

贵阳市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2014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17388张,养老机构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办养老机构9家,民营养老机构74家。虽然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在增加,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对接收对象有限制,所以解决养老压力的主力还需依靠民营养老院。从贵阳市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分布来看,云岩区和花溪区最多,均为33人。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态区,森林覆盖率到达41.53%,气候宜人,空气优良,非常适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区的亲情老年公寓,建院时间短,发展比较迅速,其运营模式值得社会关注。由于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私人创办,规模小、资金少、入住评价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讨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促进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一、亲情老年公寓经营模式

(一)地理位置。亲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区桐木岭村四组,101省道旁边。规模约为1700平方米,三层楼房、庭院型、独门独户式装修。基本上都是农田,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后院有大片果树林。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设施。亲情老年公寓共三层楼,每层楼除老人房间外,一楼配置有餐厅、厨房、储物间、碗筷洗涤消毒间、储藏室、厕所、卫浴间、员工宿舍、晒衣场、垃圾间和院坝;二楼配置有卫浴间、客厅、阳台;三楼配置有小休闲室兼客厅使用、卫浴间、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设置数为58床。

(三)受理对象及价格。养老院是以“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即招收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价格在2200―3200元之间,它是以老人身体需要照顾的程度来区分的。

(四)资金情况。养老院是属于私立性质的,所以是自筹资金发展。其次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从2011年开始,政府对养老院的运营补助是,老人住满一个月以上,政府补助300元u人。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分三年给付。水电费按照民用水电费来收并免税收。由于养老院服务好,老人居住反馈评价较高,贵阳市政府对花溪区亲情老年公寓补助60万,养老院自己出资100万,用于养老院生活区的改造。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饮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顾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11:30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饮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时间。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两拨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护理人员自行安排。饮食方面早晚餐比较清淡,多为稀饭、面条,中午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养老院对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确的记载,方便老人家属查看。(2)老人的清洁方面。讲究六个字“随脏、随换、随洗” ,老人的床单、被套,脏了就换,保持老人的身体清洁。每天下午3:00为老人洗脸、洗脚。(3)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每个老人床头都设有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及大小便情况。生活记录单是用于记录老人家人来看望老人时间及次数及老人生病时,养老院的人员是如何处理的。(4)生病住院处理。养老院的院长妻子曾是台湾养护中心的护士,负责日常的药物护理工作及员工医护护理培训工作。老人日常用药全部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喂食时间与用量都有专门记录。养老院与花溪医院签订的有“绿色通道”协议,不用先交费直接救治,过后结算。(5)老人日常娱乐。娱乐方式多为看电视节目,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晒太阳。对其他行动自如的老人,有桥牌可供玩耍。一楼也有书记杂志可以翻阅。其他的娱乐活动就靠社会团体的慰问活动来丰富。

经过对亲情老年公寓的详细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养老院是在吸收台湾安养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针对需要关怀护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有特色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主张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为前提,提高要求,坚持高配比,提高服务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养老院58张床位全部住满,目前仍有许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供不应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该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为“家长式”,由院长掌握大权,大小事务基本都经由院长之手,对于小规模的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还能实行,但是若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这个管理方法效率不够高。

二、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流动性大。亲情老年公寓属于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工资不高也无保险。养护人员多集中为女性人员,来自农民或者下岗工人,年龄较大,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医师,医护人员缺乏,仅院长妻子属于正规护理专业的人员。由于工资不高,加之护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琐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另外,养老院的管理者也参与养护护理工作,这种配置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实现。

(二)养老院配套设施简陋。老人活动范围较窄,康复设施比较单一,养老院就只有护栏和鹅卵石,老人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看电视,或者打打麻将,比较枯燥和乏味。

(三)服务的提供不够多元化,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养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护理的老人,行动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需求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与言语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触,可又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整日闷在屋里看电视。长久下去,对这类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对改善民营养老院经营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民营养老院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综合素

质。目前很多民营养老院的养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培训。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养老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篇2

一家正在酝酿投资养老院的投资公司近期在委托猎头招聘职业经理人,但物色了近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求助于上海民政部门也找不到。该公司负责人士分析认为,养老院向社会资本放开是最近几年的事,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上海及国内的民营养老机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院管理及护理人才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公办养老院、敬老院及医院等,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愿意“跳槽”,市场上具备民营养老院管理及运作经验的人才储备极少,因此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基本上找不到。

该岗位要求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医疗卫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人护理的经验,但该工作时间长、辛苦劳累,职业风险也比较大,愿意从事的人比较少。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该投资公司负责人士表示。

从业者重经验重爱心

由于养老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护理不当风险很大。养老托老服务虽然也是照顾老人,但与一般的家庭护理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最好有医院护士、护理、医疗工作的相关经验。无论是养老院的经营管理者,还是聘用的服务人员,都需要了解一些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养老院内的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然而,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群已接近老年,无论是管理上还是服务水平上,己难以融入这个行业;40多岁的人群近年来大多已实现了再就业,社会闲散人员越来越少;30多岁的人群由于就业范围还较宽广,养老护理职业对这一年龄段不具吸引力。其次,护理人员待遇不高,月薪大约在800-1200元左右,且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而且流动率高。护工队伍不稳定、不专业,已经成为困扰养老院经营者的一大难题。

养老人才未来发展机遇多

篇3

隐藏于胡同深处的北京右安门翠林敬老院里,往日的宁静被阵阵装修噪音打破。院长张世军正独自面对着几张空置的床位发愁,硬件维修、环境更新均费用不菲,入住率却持续走低。中国社会的诸多“养老难”问题,正在这座不大的敬老院里集中上演。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称,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020年则可能达到4亿。纵观世界,当今的发达国家在成为老龄社会时,都已是富裕的社会和福利制度成熟的国家,而中国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较早阶段就开始面临老龄化的挑战。

养老产业之痛

在右安门敬老院工作的几年间,张世军经历了中国养老业的悲悲喜喜。

2001年,右安门敬老院正式建立,归右安门街道办事处主管。起初,“公”字号的招牌着实给敬老院带来了一些人气。相比民营养老院,很多老人更愿意“投奔”一家有保障的公办机构以托付自己的晚年。

在张世军的精心打理下,右安门敬老院堪称老年人之“家”,设有50余间房供老人居住与娱乐,并分为单间与双人间,每月收费在1400元到1700元间不等,其中包括床位费、餐饮费和护理费。这个价钱在同行业中只属于中等水平,而这些住在公立敬老院的老人们每月还可领到政府的200元补贴。

尽管拥有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但右安门敬老院的经营依然举步维艰。在扣除敬老院的日常支出,包括护理员工资以及硬件设备的折旧费用之后,如何保持敬老院的收支平衡,一直是困扰着张世军的最大难题。而入住率低正是造成这一窘境的症结所在。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人之常情,住进养老院则会有“被遗弃”之嫌。有调查表明,超过80%的中国老人都倾向于家庭养老。据张世军介绍,目前,选择到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极其有限,大多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另外一些人则是由于儿女忙于工作而难以照顾周全,不得已之下才进入养老院。

另一方面,养老院的市场化价格则将一些有入院需要却不富裕的老人挡在了门外。同时,也不乏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因为服务水平低而导致入住率不高。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公办养老院容易产生管理松懈、人浮于事等低效现象,经营灵活性较差,落后于民办养老院之处比比皆是。

但与“先天条件优越”的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无政府”背景的民办养老机构更是步履蹒跚。虽然入住率相对较高,但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有限,为租到一处稳定、合适的养老场所,往往不得不将总支出的50%以上用于房租支付。

此外,由于多数民办养老院的运营资金完全依赖入院费,而不少老人通常经济拮据,因此很多时候,民办养老院要被迫面对生存压力和公益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位于宣武区的颐寿轩敬老院算得上是民办养老机构里的“老字号”。据该院院长向本刊介绍,颐寿轩敬老院起初是由煤炭企业投资建成,虽凭企业一己之力将敬老院发展为三家连锁,但设施条件却无太大改观,多年的亏损也尚未扭转。

对此,有专业人士归因为缺少政府补贴。“国家为公办养老机构确定了事业编制和财政经费额度,民办养老机构却像‘没娘的孩子’,嗷嗷待哺。中国养老体制的‘二元制’严重束缚了市场活力。”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直言指出了养老业的“痛处”。

由此可见,政府基于公办养老机构单方面的投入与“改良”,远不能带来中国养老局面的“革新”,反而人为加剧了养老市场的不公。

公办民营之路

在闫青春看来,从公办养老院的收支难题和市场竞争力薄弱,到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正是政府全力包办的模式才导致了此番市场乱象。

在国外,公办养老机构一般面向最需要养老保障的底层人群,民办养老机构则面向高端市场,而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基于此,闫青春建议,中国应区分不同的养老责任,把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变成有针对性的保障利机构,解决“三无”老人、贫困老人等弱势人群的养老需要,并为一部分养老服务埋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要亲力亲为运作公办养老院,相反,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改变管理方式,与一些NGO及企业合作,发展半福利型和营利型养老机构。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公办民营”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所谓公办民营,即政府补贴机构硬件,交由民间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2006年,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接管了月坛街道敬老院。在合作中,鹤童不管财务,不设会计,也不进行前期投入,只负责自己擅长的经营管理工作;作为主管方的月坛街道敬老院负责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月坛街道办事处则只负责对鹤童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这样的举措,保证了鹤童从人员安排到服务提供的独立性。

闫青春指出,月坛街道办事处与鹤童的合作成功,证明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是可以优势互补的。但无论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民间机构,还是对已有的公办养老院进行事业改革和法人治理,政府角色的转变都是必要的前提。

这一观点,也已得到政府支持。今年2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民间机构还相当弱势,既缺资金,也缺人才,难成气候。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使之成为中坚力量。

在国外,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之外,也有民办公助与民办民营等养老机构的补充。民办公助养老机构一般是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盈利的私人部门作为投资者。比如香港社会福利署正在推行的“改善买位计划”,就是由政府向私营养老机构购买床位,提供给申请的老人。对于盈利性的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并不意味着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福利性的降低。以英国为例,2001年,该国私人机构投资经营的护理院占护理院总数的63%,但是入住护理院的老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英国政府事实上承担着大部分养老服务费用。

篇4

[关键词] 共享养老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45-02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共享理念发展的共享养老模式成为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理想的共享养老模式不仅促进养老资源的共享,而且还会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但是通过实践调查,很多养老机构存在经营风险过大、盈利能力不足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基于共享养老机构所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视角对共享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究,以此规范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控制机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部控制就是通过系列的制度规范等保护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从而为企业创建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委托理论,即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委托人相应的授予人某些决策,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基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产生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治理控制。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一个层次,其主要目标就是保护各方利益者的权益,并且对相关决策者进行监督。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为了实现养老机构的网络化管理会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以此约束相关人员的行动,保证养老院运营符合相关制度的要求;二是管理控制。管理控制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资源等进行管理的过程。管理控制就是以经营权为基础,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例如在养老院经营过程中,经营管理者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及时购置相应的物品等,以此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三是业务控制。业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精力放在业务控制层面上,例如企业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制定的岗位职责、对员工进行的分工都属于业务控制的范畴。业务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内部控制责任落实的重要载体。

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加强养老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养老机构通过运营共享养老模式,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养老机构的经营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养老机构遇到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加,例如在养享模式下,养老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也就越来越大,而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可以从B老机构内部运营管理入手,通过调整与优化经营策略等消除不利于养老机构运行的因素,从而保证养老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盈利;其次有利于减少养老机构成本支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养老院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医疗、护理以及照料等方面资源的结合,减少了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例如养老机构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购置相应的物资,这样大大降低了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共享养老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

虽然经过多年的运营管理,我国养老机构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机构在发展共享养老模式过程中暴露出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一)养老机构信息披露不充分

在养享模式下,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关键是掌握完善的信息,只有对养老机构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是基于利益考虑很多养老机构在信息披露时存在缺陷:首先共享养老机构披露的信息过于笼统。在共享养老模式下,任何信息都会影响绩效的发挥,以公立养老院为例,根据对公立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现状看,其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几张简单的财务报表,并没有将机构内部的财务资源等进行全面的披露。尤其是对于财务数据的披露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说明,影响社会消费者的了解;其次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没有理清预算与会计的关系。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的信息披露往往侧重对预算管理的披露,而忽视会计管理信息披露,导致机构披露的信息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养老机构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例如在共享养老机构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为了凸显自己的业绩,他们会选择重视收支核算,强调收支平衡,而忽视对绩效考核的评价,最终导致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篇5

创办养老院可行性报告分析要点1、本地老年市场容量与特点

2、市场有多大?养老院的目标客户

3、功能定位,现有面积的收支比例分析

4、老年服务项目

5、周边老年愿意接受哪些服务项目?

6、市场获利分析

7、制定什么样的价格?如何制定价格?老人接受范围

8、养老院周边老人经济收入与人员职业分析

9、养老院如何广而告之?公众宣传

10、如何经营管理养老院?

11、员工来源,员工工资标准

12、日常各项开支与第一年总费用支出的匡算

13、经济收益保本点和经济保本运作需要多长时间

14、装修设计与费用

15、设备、设施、器具种类与费用计划

16、投资计划(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分配与使用计划)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现在是市场经济,与其他行业一样,要办养老院,也要进行市场调查, 进行可行性分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开办养老院, 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抱着赚钱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养老服务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 当然, 也确有人投资建养老机构纯为回报社会, 不为赚钱也不图虚名, 即使如此, 养老机构开办以后, 也还有个维持良性动转的问题,即如何保持其自身发展。所以,在开办养老院之前要做个详细的养老院可行性报告,做到心中有数。

一:办院可行性分析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的行业, 对此, 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进行可行性分析要考虑的因素有: 目前本地区同行业总量 (床位数)及分布情况, 本地区老人及家庭经济状况, 尽可能了解和收集其他养老机构的入住情况,地理位置的交通和环境情况等。

盈亏的主要因素是入住率和服务成本, 这里的服务成本是指为老人服务所必需的,有房租、防暑降温取暖费、水电煤气费、工资、 办公费用、 维修费、 大型资产折旧费等, 都要考虑在内。 其计算公式为(预期入住人数╳收费)-服务成本即为盈亏,收费项目主要有床位费、 生活费、 取暖费三项, 养老机构也可就其他服务项目收取约定的费用。

办院的主要风险在于, 一是入住率的不足, 房租、 人工费和取暖费等硬性开支不能得到有效摊薄, 导致开办一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净投入状态,不能实现资产的良性循环。二是入住老人的收费风险,由于老人及子女的财务状态恶化等原因,造成入住老人不能及时续费, 养老机构又不能强行将老人赶出门, 造成垫付费用的局面。 三是老人的意外伤害风险。老人属高发意外伤害和突发死亡率较高的人群, 一旦产生纠纷, 诉讼和调解对养老机构都带来人力和物力上的负担。

下面拿深圳市作为例子,就深圳养老院现状,试做开办养老机构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 从市场角度

深圳是个适合老年人养老的的城市, 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收费较高的主题公园对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深圳养老。目前深圳实际人口 1200 万,其中老年人口占到 102 万,占到 9%多。全市现拥有养老机构 86 家, 床位共计 3500 余张, 刚刚达到老年人口千分之二的最低要求, 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目前深圳市内养老机构发展评价

深圳市养老机构应该说从数量上发展较慢, 但总体运营水平不够高, 特别是缺少象郑州和佑尊长园、北京双井恭和苑、 北京太阳城银铃老年公寓这样行业领军型的养老机构。具体来讲:

1 、百床以上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收费较低(全部费用 800 元以下) 的入住率一直很高, 床位全年紧张。 办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前期投入较大,一般需要建设专门的院舍,配套设施齐全。

2 、 百床以上收费在 1000 元左右的养老机构, 在深圳市场目前属于中档以上养老机构, 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入住率不足, 经营情况多在盈亏平衡点以下。 但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是外地来养老的老人的首选,市场前景看好。

3 、 30 张床位至 100 张床位之间的中等规模养老机构是深圳市养老机构的主流。 这部分养老机构, 由于床位数达到了规模效应的要求,硬性投入和老人生活费用都得到了合理摊派, 机构管理还处在简单层次控制的范围之内, 用人成本较低。 这种养老机构经历前期的经验积累期,多数都实现了盈利。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这部分养老机构多自觉不自觉将服务群体逐渐定位在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群体。这一群体服务需求层面较少, 日常消耗低, 且收费较高。 只要辅助于较好的医疗, 是目前盈利概率最高的院所类型。

4 、30 张床位以下的小型养老机构,也称家庭式养老院,这种院所经营形式灵活, 前期投入较小, 特别适合生活小区内建设。 经营这种类型养老机构的关键是争取物业和居委会的支持, 在房屋租金等方便实现优惠。 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到福彩基金的投入, “星光老年之家”用这种方式争取到前期经营者少投入,再辅助于水电暖方面的优惠,压缩一下前期投入得不到摊薄的风险。 经营这种养老机构可以附设开办学生餐桌和居家养老老人的午餐派送,以弥补盈利能力不足。目前这种养老机构在本市经营平均状况较差, 对经营者的运营水平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挑战较大, 每年都有不能通过年检被淘汰的养老院。 迫切需要专业人士介入, 对这种养老机构财务运营进行专业指导,或采取集团式经营方式, 统一采购、 统一配餐、 统一调配医护康复设施,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

二:收支情况分析(以 50 张床位,四人间养老院为例)

一、开办养老机构前期投入

50 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总建筑面积在 700 平方米以上,合理租金控制在年 10 万以下。

2 、房屋改造和简单装修费用,约投入 6 万元。

3 、基本设施配备。

a) 床、床头柜和一人一格的衣橱,约计 800 元×50=40000元。

b) 床上用品 700×50=35000 元

c) 室内每人一个圈椅 200×50=10000

d) 电视每房间一个 1000×15=15000

e) 活动室设施家庭影院一套, 麻将桌 2 个, 健身器材 2 件,预算约 10000 元。

f) 餐饮设施,灶具二套,餐具 60 套,消毒柜一个,冰箱一台,总控制在 8000 元。 (可在开业时争取区政府或赞助单位的捐赠)

g) 洗衣设备,预算 20xx 元。

h) 洗澡设备,预算 5000 元。

i) 办公设施,电脑、打印机各一台,面包车一部。 (可时机成熟时再到位)合计最小投入 280000元。

4 、开业仪式和相关宣传费用,约 20xx0 元。

以上租金+装修+设施+宣传=300000 元

二、养老机构年度运营投入

1 、员工工资。

院长(兼会计)1 人计 4000×12=48000 元

副院长 兼采购 1 人计 20xx×12=24000 元

护理员 5 人计 1000×12×5=60000 元

厨师 2 人计 1200×12×2=26400 元

以上共计 9 人计 158400 元。

2 、伙食费成本 300×50×12=180000 元。

3 、水电费 400×50=20xx0 元

4 、取暖费 700 平米×20=14000 元

5 、办公费用 600×12=7200 元

6 、设备耗材、维护等 20xx 元

7 、租金 10 万元。

以上投入合计 4820xx 元。

三、养老机构收入预测(按 80%床位利用率,680 元收费)

1 、床位费四人间 200×12×50×80%=96000 元。

2 、服务费 200×12×50×80%=96000 元

3 、餐费 260×12×50×80%=124800 元

3 、水电费 20×12×50×80%=9600 元

4 、取暖费 80×3 ×50×80%=9600 元

以上收入计 336000 元

四、经营评估

1 、此种规模设计养老机构盈亏平衡点为全年平均入住率 55% 。

2 、可期达到全年平均 80%的床位利用率,每年做 1 万元的资产折旧,5000 元意外损耗,保守收入 280000 元。

3 、每位老人入住时收取 5000 元意外保证金,可暂收付 20xx00元,可 60%用于抵付前期投入,其它做为周转资金和出院返还。

三:开办养老机构相关手续

(另见:十六步详解如何申办养老院登记证书)

一、开办养老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一)符合当地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规划;

(二)有规范的名称;

(三)有固定的场所和服务设施,有室外活动场所;

(四)有相应的资金(前期投入约 1 万元/床) ;

(五) 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医生护士可通过与属地医院诊所签约实现) 。

二、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办组织或个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构章程;

(三)资金状况证明;

(四)场所证明;

(五)消防安全、卫生防疫证明;

(六) 与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的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签订的提供医疗服务协议或者内设医疗机构的批准证书。

三、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应办理如下手续:

1 、 市和各区 (市) 人民政府以及非本市组织、 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直接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本市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应当向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区 (市) 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区 (市)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报市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审查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的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

2 、核准开办养老院的,申办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民政部门的要求进行筹建, 经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 由市民政部门发给登记证书。

3 、申办人取得登记证书后,应当按下列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凭登记证书到开办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二)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凭登记证书按事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三) 开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凭登记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四、养老机构享受优惠和社会资源利用

1 、养老机构用水、电、安装电话实行居民价优惠。需每年到民政部门审批一次。

2 、符合星光老年之家投入条件的,可申请福彩基金的注入。

篇6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34-03

引 言

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人财富增多以及421家庭结构的产生,现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它已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随着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视精神生理层面的追求。这为作为新兴地产形势的养老地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对重庆市养老房产的发展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养老房地产概述

日益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促使对老年住宅需求急剧上升,为养老地产提供了新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契机。

1.1养老地产概念

养老地产,又称企业盈利性老年住宅,作为一种基于适老化和为老化住宅而拓展的新兴地产形态,具有立体的开发经营方式,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1]。简而言之,养老地产就是有机结合了高质量地产和专业规范的老年护理服务,突出适老化设计,以实现既养身又养心为目的的地产项目。

1.2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据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11月1日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884.62万人,其中60-64岁以上人口总数164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11.56%,且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约为637万人。由此可见,重庆老年人数量大,养老压力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养老地产的需求量大。但目前重庆养老机构比较少,全市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床位缺口巨大。且老年住宅户型设计落后,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在重庆有统计的180家社会福利机构中,三星级以上的标准养老机构仅有六家[2]。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配套设施落后,护理人员素质低,大部分是福利院和养老院。例如:重庆市福牛牛养老院,环境设施相当落后,护工极度缺乏,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养老需求。总之,重庆养老地产仍处于低水平运营阶段。

2.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程度,重庆市乃至全国正在积极探索养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地产产业。作为全国首批养老体系建设5个试点之一的重庆,养老地产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面临的挑战众多。现简要分析如下:

2.1民间资本投入不够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养老服务品质的追求将成为养老地产发展的催化剂。这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涌入市场。但是,养老地产是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在国内发展也不成熟,市场不稳定,很多营运商缺乏养老地产运营经验,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另外已经开始实施的《重庆市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中,虽然在免缴营业税、地免征房产税等方面给予了一些政策优惠,但是力度不大.,不足以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因素导致民间资本的投入相对匮乏,使开发商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资金链成为其一大障碍。

2.2养老建筑缺乏针对性设计,医疗配套服务不完善

为了达到让老年人养老即养身又养心的目的,其住宅结构的设计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生活习惯的观察研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比如:老年大学,休闲娱乐场所,医疗保健场所等。另外其住宅结构设计应以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例如:无障碍通道,室内报警器等。但是目前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滞后,养老建筑质量低下。例如:集中在沙坪坝去区歌乐山镇的养老机构,单纯提供养老住所,针对性的养老建筑缺乏,普遍配套设施落后,医疗服务不完善,老人生病无专车送去医院及时就诊,且护工极少。

2.3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较晚,企业在这方面经营管理可以借鉴的模板较少。而养老地产涉及面广,包括金融、地产、服务、医疗、保险领域等多个方面,开发运营周期长。其需要高质量的员工管理、对老年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自身风险规避方面的管理。大部分开发商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同时,目前存在养老地产的经营模式有销售模式、会员制模式、销售+出租模式等但是结合重庆市养老地产项目自身的特点,也不确定哪种模式适合。例如:万科幸福汇老年公寓,其采用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但此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模式随时可能变化。

3. 关于促进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中的挑战重重,为了进一步完善其发展,针对以上挑战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3.1通过BOT模式进行融资,政府给予必要政策支持

BOT模式,它是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简称,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立项,并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3]。这种模式使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融资,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资本,同时减低了企业的开发费用。同时政府方面,一方面应建立系统全面的投融资体系以及咨询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投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且明确养老地产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并出台相关土地优惠政策,激起开发商投资热情,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2引导养老地产建筑设计向标准化,适老化方向发展

重庆市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把养老地产建筑的设计标准化。从养老地产建设设计、其建造以及其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基本规范,制定符合重庆市养老地产发展的相应标准。为重庆今后扩大的养老地产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发展更系统化。建筑设计单位则应以老年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和意见为出发点,为老年人进行针对性设计,使老年人有机会选择针对性选择配套服务设施,如:旅行社,银行,医疗机构等。同时,建筑产品的设计应该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如:地板的防滑设计,较矮的楼层设计等。

3.3汲取国外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经验,注重创新

美国养老地产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为后续高质量的管理提供了可能。重庆市养老地产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对养老地产进行打理,一定程度上实现拥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可以解决养老地产资金回收期长的问题,减轻开发商的压力。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数字化高科技管理。同时在养老地产发展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广大高校应该重视对养老地产的研究以及其理论成果的输出,为养老地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 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15.

[2] 孟圆华.重庆养老地产发展现状调查[J].时代漫游,2014-01-15.

[3] 张敬岳.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问题和争议[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03-15.

作者简介:刘洋(1994-),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舒露(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产。

篇7

[关键词]老年地产;市场需求;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5-0063-06

刘群红(1963-),女,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动产经营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周玮(1987-),女,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动产经营管理。(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人口老龄化下江西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YJ38)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发老年地产,并使之成为国家房地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揭示了老年地产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社会养老矛盾,解决老年人口居住问题,有利于优化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促进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养老矛盾及养老居住问题不断涌现。研究老年地产市场需求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龄化趋势下的老年地产市场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带来了多种养老问题的挑战,但也创造了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老年地产就是其中之一。老年地产不仅可以缓解养老居住矛盾,也可以刺激就业和消费,优化房地产业结构,因此,老年地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老龄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一)老龄化与老年地产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相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老年人口趋势预测也表明,2020年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阶段(见图1)。尽管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使得老龄人群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善,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高速加快的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群开发的养老居住项目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老年居住矛盾日益尖锐。同时,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缺乏统筹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老年地产的统一定义。与老年地产相关的概念有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根据2008年《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老年住宅是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住宅;老年公寓指是供老年人集中居住且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通过文献整理及分析,笔者认为老年地产是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由政府、房地产企业、机构或个人参与开发运营的专门供老年人养老居住的地产。老年地产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生活居住需求为目标,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由于养老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政府会借助财政建设各种福利性老年住宅、老年福利中心等,但因财政资金有限,养老居住问题不能仅依靠政府解决,一些房地产企业、养老、保险和金融等机构甚至个人资金相继投入到商业性质老年地产项目的运作中,这些企业和机构等俨然成为老年地产市场除政府外重要的供给主体,各类商业性老年地产如老年公寓、老年住宅、老年社区、托老所等,亦成为老年地产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因此,本文认为:老年地产包括政府、房地产企业、各类机构参与兴办的不同性质的老年住宅、老年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

老年地产是针对老年人设计并提供各项生活服务,与养老模式社会化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属于一种旨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老龄产业,它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基本养老住房问题,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作为房地产业的细分市场,老年地产业的关联效应能带动其他相关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样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我国老年地产业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区域发展不均衡,老年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却预示着未来老年地产的需求巨大,现阶段市场综合容量远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老年地产即将成为房地产业与老龄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老年地产市场现状

我国老年地产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展还不成熟:

篇8

一、养老机构行业的现状

根据20__年__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从全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略有加深,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3万人,比去年增加2.44万。据20__年数字统计,__区共有老年人53657人,占总人口的17.1%,而养老机构主要有民办养老院、老人照顾站等形式,性质基本上属于民办,房子属于政府低价出租。全区共有民办养老院6所、老人照顾站10处。这些在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养老院基本未办理消防手续,消防隐患严重。

二、养老机构行业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建筑先天患不少。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都是利用旧的厂房或旧办公房改造而成,没有经过消防部门审核验收。__区的6家养老院中,就有5家没有办理消防审批手续。此外,还存在防火间距不足、袋形走道过长、楼梯间形式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先天患。

(二)消防安全意识淡簿。由于养老院属于微利甚至是没有营利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者农村人员,而且女的居多,对消防知识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消防法制观念不强,思想麻痹,缺乏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纪律松弛,一旦发生火灾,起不到扑救初起火灾和帮助老人逃生自救的作用。还有居住老人大多行动不便,安全意识弱化,为了贪图方便,违反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火灾隐患突出,诱发火灾因素增多。从检查情况来看,考虑到经济因素,用塑料扣板等可燃装修材料局部装修、乱拉电线,防止老人乱跑,为防止安全意外发生,对安全出口上锁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还有房间使用电炉、热得快等高功率电器也容易诱发火灾事故。

(四)老人床位供不应求,建筑局部违章搭建多。由于老人多,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跟不上,养老机构为了增加床位局部搭临时建筑,由此带来了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未及时跟上等消防隐患。

(五)人员密度大,老人行动不便,疏散困难。__区6所敬老院共居住老人约820多人,其中有420人为无法行动的特护老人,而且老建筑大房间都在比较高的楼层,一旦发生火灾,对人员疏散及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六)安全投入少,隐患整改困难。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微利的行业,稍微增加成本就难以为计,再加上完全按照规范进行整改,经济投入大,而且会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

三、养老机构行业的火灾防范对策

(一)坚持源头把关杜绝先天隐患。虽然现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行政前置取消了,但社会养老机构申办要经过民政部门备案。消防部门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条件和管理要求书面提供给民政部门,从选址上进行把关,杜绝先天患产生。

(二)加强监督检查和督促整改力度。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行业,再加上检查出来后隐患整改难度大,一些基层消防部门和派出所怕隐患查出后整改不了,存在畏难情绪。作为消防监督人员要切实从关爱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出发,以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的态度,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一些确实整改不了要及时报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三)加大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消防意识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通过张贴消防宣传图片、消防法律法规、举办消防老年文化活动等形式,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以增强其消防法制观念,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自觉遵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使管理人员和老年人掌握防火、灭火、逃生的常识。此外,要坚持在老年人入住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篇9

关键词: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3-03

一、发展与完善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意义

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3.98万,占总人口比例18.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迫切之举。根据2011年底的《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已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纳入到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有助于满足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完善机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和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上述规划对2015年和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总床位数等做出了要求,然而,截至2012年末,距离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进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硬件方面提供保障,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品质,促进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从软件方面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成都市机构养老的效果。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截至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床位数3.73万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2]。养老机构供求之间存在矛盾,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不少公办的或较大规模的养老院都已住满,有许多老年人登记等候入院,有些甚至提前一年预订也难以满足入住的愿望。另外,根据《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养老床位达7.35万张,布局规划则要求到2020年,成都养老机构增加到395处,床位数达21.7万张,以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看,要达到以上要求还有较大难度,这也反映出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的功能和目标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若干成都市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目标和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处于保障基本需求的阶段,主要满足大众型消费,如吃饭、睡觉、看报纸、打麻将等,发展层次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缺少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另外,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缺乏对广义老年服务的认识,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题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提出,养老服务要包括老年食品、产品、医疗保健、保险、旅游和文化教育业等服务[3]。但是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考虑老年人养护、医疗、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缺少归属感。据2010年对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169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成都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整体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养老机构内娱乐设施不够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

(三)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方面有待改善

成都市专业养老看护人员十分短缺,以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为例,其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短缺、招聘不到专业护工的尴尬,工作人员里80%的护工都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30%-40%[5]。护工短缺和老龄化是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掣肘成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护工待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财政政策出台。因缺少专业人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自然也难以提升,照顾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外,2013年5月,成都市出台并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两项标准,但关于机构养老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范,这导致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监督存在难度,养老机构没有一套规范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管理标准、护理标准、公寓房屋设计标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等,另外,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四)成都市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不足

目前,成都市在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鼓励和刺激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障碍。成都民办养老产业现状比较冷清,目前成都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7%,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约50%的比例[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一是用地方面,成都市规划为养老院的区域很难得到相应的用地指标,尽管2011年末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以不低于土地成本的优惠价格购买,但由于各种原因,从2011年至2012年,成都市并没有任何养老规划用地的交易记录。二是登记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不受理养老机构登记请求,若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有限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赢利,阻碍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三是经营能力方面,成都民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经营能力较差,目前成都以投资1 000万元左右的民办中小养老院居多,主要服务中低收入老年人,涨价空间有限,而人力、物价都在上涨,基本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巨大[6]。

三、促进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思路

机构养老模式属于老年福利政策的研究内容,因此,针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将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输送和资金来源入手[7],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见图1。

(一)服务对象方面

根据成都市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应包括市场型、福利型和救助型机构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中等收入的老人和贫困老人。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成都养老机构目标和功能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经济非常困难、缺乏儿女照料的晚景悲惨的老人,政府有责任将这些不得不困在家中的老人解救出来,将其纳入养老机构,其收费标准可参照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免除,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向这类养老机构捐献[8],这类机构可称为“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采取公办形式,作为整个养老体系的基础和最后防线。第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人来说,应该发展建立一批“福利型”养老机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即政府委托民间来经营自己以公共权力兴办的设施和事业,具体可以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甚至部分资金,邀民间机构投资共建老人院,并且共同招标和委托专业民间机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在公用土地上建成老人服务机构,招标并委托民间机构经营管理政府或将已经建成的老人院委托给民间机构或者个人承包管理[9]。“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等应有统一标准,同时定期接受专业评估机构的考评,同时政府应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实时地调整“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生活水平和申请限制等。第三,对于少部分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其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市场型”的养老机构满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求。具体应鼓励民办机构进入高端养老市场,目前成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6],因此具有发展潜力,这类机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收费保证较高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年轻化、专业化的一对一护理,甚至组织国内外旅游等娱乐活动,其赢利空间很大。总的来看,对于成都市计划建立的养老机构应该按这种思路进行层次的划分,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养老机构,也应按此思路进行整合和调整,绝大部分现存机构仍应归于“福利型”养老机构。

(二)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成都市区域特征,提供多种类的服务项目并各有侧重,中心城区主要以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为主,二圈层区(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三圈层县(市)突出休闲养老服务。

按离中心城区的远近,成都市域划分为三大圈层,这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三个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为市中心的6个区,其占地不足4%,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50%;二圈层为紧邻中央城区的6个区县,占地约26%,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3%,三圈层为距市中心较远的8个市县,其占地70%,经济总量占比却不足17%[10]。发展成都市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该考虑到以上区域特征,在强调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有侧重地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城区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可以突出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利用社区的便利让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满足生活、交往、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其需求满足程度,还可以发展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的社区配套型养老机构。二圈层区(县)可以利用交通和医疗服务便利的优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目前成都市医养结合或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很少,对于一些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与患有老年高危疾病的老人,一般的供养型的养老机构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因此,需要利用二圈层区的优势,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可以将养老机构规划在医院附近,将其列入医疗服务,老人可及时住院就诊,出院回到养老机构后,医院的临床医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出院老人进行随访,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养老院中建立医疗卫生室并配置医生或三级医院办养老院,通过两者合作使失能老人同时享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三圈层县(市)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可以突出休闲养老服务,让一些向往田园式的乡村养老生活的老年人满足需求,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三圈层区的乡村去养老,对中心城区的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实施相应补贴[11]。

(三)服务输送方面

以提升专业水准和照顾品质为目标,提出要使工作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都不尽如人意。对此,需要适当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置和培养老年社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同时培训养老机构的主管及各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只有提升机构养老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乐意进入机构安养晚年[12]。另外,还要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制,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据悉,《成都市养老机构基本规范》、《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等地方标准已纳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度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13],应加快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使养老机构实现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输送的水平和品质。

(四)资金来源方面

要拓宽筹资渠道,政府除建立公办机构外,还要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兴建公办养老机构,是难以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这一失衡状态的。为此,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2011年末,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在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用地保障和相关费用减免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仍然非常有限,民办养老院所占比例偏低,这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前文述及,主要涉及用地规划和机构登记方面的各种阻碍。为此,成都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把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并放宽登记条件。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促进养老“福利”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芳杰.成都拟出台两部养老服务管理规范[N].华西都市报,2012-05-29.

[2]李秀中.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1.

[3]艾丽.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4).

[4]胡强,庄红,等.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03-705.

[5]福利院护工断层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N].成都商报,2012-

08-09.

[6]熊筱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有三难[N].四川日报,2012-09-04.

[7]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3-85.

[8]梁鸿,程远,等.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63-66.

[9]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J].人文杂志,2011,(6):124-135.

[10]胡锦枫.三圈一体:联手共筑产业发展平台[N].成都晚报,2012-12-13.

[11]休闲养老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7-08-23.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23-2

1 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历史经验,在这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和特色,通过学院总体规划、以赛促教、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小组,教师引导等多种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西安高新“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淘宝创业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若干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等成果。

1.1 淘宝创业工作室

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早在全民创业之前就意识到了线上经营的潜力和市场,因此在2012年就与淘宝进行了校企合作对接,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淘宝创业工作室,由学院多个专业学生参与,工作室利用淘宝网上创业的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融入企业文化的淘宝创业实验室学习平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开店实际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创业与成才开辟新渠道。为了淘宝创业实训基地的成功建立和正常运行,并实现基地运营目标,淘宝网作为项目的服务支撑单位,还根据学院及当地实际条件,整合一系列配套服务。

淘宝创业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淘宝网通过联合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和淘宝网会员企业,为参加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淘宝工作室从成立以来,已经有三届共计五百余名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其中有一百余名学生均实现了网店的真实经营和盈利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出色创业活动和经验,在企业得到了重视和培养,能够全权负责企业的线上经营业务,还有很多学生利用网店的经营成功的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2 以赛促教出成果

1.2.1 沙盘模拟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沙盘模拟训练已经成为我分院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学生利用沙盘模拟软件,提前进行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市场的模拟销售操作和电商环境下的真实企业构建及模拟网店运营,让学生初步具备了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全国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沙盘大赛和电子商务沙盘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1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市场营销沙盘大赛,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1.2.2 “互联网+”大赛直接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大赛的开展,真正将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而学院则充分利用大赛的平台,一是在近两年内选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课程,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时加入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质规划内容,三是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兴趣角、行业协会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沟通途径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四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在近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16年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励的“互联网+智慧养老”创业案例。

2 “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互联网+智慧养老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来说,过去是没有交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们着重于研究连锁门店的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的标准化操作、连锁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获取盈利等问题;而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则着重于学习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老年群体的服务偏好,常见老年病及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的专业知识,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了一起。

2.1 想法初成

2015―2016年,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走进了西安市各大养老院进行老年保健知识宣传,同时在西安几家大型企业的社区进行了退休职工的社区养老行为调查,在这几次宣传和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中国老人,居家养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面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子女未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采购都无法完成,更无法说去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老年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回了学校,刚好与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交谈中提及,而作为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伙伴西安唐久便利店正是广泛存在于西安市的各大片区之中,两个专业的学生初次走在了一起,将他们的想法告知了老师,老师和学生们反复的讨论推敲,觉得利用身边的便利店来为这些社区老人服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初步有了为老人提供便利服务的点子。

2.2 调研取证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想法进行了梳理,首先进行了市场的需求情况调研和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15年底我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6.1%和10.5%,远远超过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统计指标。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43亿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生活问题已经引起的高度重视。切实关心这部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生活总体达到富裕水平。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年人消费支出的主要差别集中在居住、交通和通信费用等方面。基本生活达到富裕水平,这是社区老人的现有的生活状态。

而通过调查,西安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达125万人之多,其中80岁以上老人也占有百分之十四。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在西安市的老人多数以家庭养老为主。现在的生活中老人在家,儿女都在外工作。老人独自在家生活这便面临更多的问题,如现在所说的空巢老人,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关心和有人照顾,如何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对西安市几个成熟社区的退休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和老年大学的抽样调查,学生统计了项目所需信息。受篇幅所限,具体信息不在此列举。

2.3 方案出炉

通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学生们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核心:在APP线上负责与老人和儿女的对接,和对服务企业的审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服务方面及内容。

①选择可靠的蔬菜供应企业进行以小区为单元的果蔬配送。老人使用APP或者智能手环网上下单,第二天由果蔬公司专人配送到社区。

②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如“滴滴打车”这样可以让老人用手环选择出行路线然后下单,由企业为老人服务。当老人迷路儿女找不到老人时线上锁定老人手环GPS定位找到老人。

③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同一个社区的老人互相了解进行帮扶养老,智能手环或者遥控器都有紧急救助按钮保证老人在第一时间可以得到医院和社区朋友的帮助。

如果老人需要保健和检测服务也可以下单做私人订制服务,可以让儿女用APP链接老人智能手环了解老人身体,也可以自己为老人选择服务,帮助父母疗养等。

④为老人搭建桥梁,做辅导公司调查选择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大学生为老人服务,老人通过手环下单,利用APP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学习情况。

⑤选择一些合适的企业在APP上做销售,满足老人的独特需求。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用智能手环用语音的形式来进行,然后货到付款。

篇11

关键词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隐患

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内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快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已达到了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而城乡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并且老年人人口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长肯定会导致养老服务场所数量的大大加多,提高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尤其是改善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笔者根据养老服务场所的现状,分析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养老服务场所的类型主要包括:接收自理老年人为主的养老服务场所、接收不能自理老年人为主的养老服务场所、同时领取养老机构证书和护理院证书的服务场所、农村敬老院、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嵌入式或微型养老机构。通过对这些场所的调查研究,目前养老服务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是由其建筑隐患、火灾隐患以及安全管理隐患三个方面组成的。

(一)建筑隐患

由于很多养老服务场所用房多为既有建筑改造而成,公办养老机构场地资源一般通过整合地区内闲置厂房、学校、办公楼等存量资产,调剂余缺等途径获得,民营场地设施也多为租用一些旧厂房、招待所、闲置办公楼、居民住宅等建筑改造而成。这些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养老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性建筑隐患,部分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疏散通道的宽度及安全出口数量不足;部分建筑与居民住宅贴邻而设,防火间距普遍不足;社区小巷的道路由于历史原因,先天消防通道宽度不足,导致发生火灾时消防车俩不能直接到达起火建筑,严重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

(二)火灾隐患

1.疏散通道堵塞养老服务场所的业主为了提高建筑的使用率,将一些公共物资或设施设置或堆放在疏散通道上;个别老年人有在疏散通道上堆放物品的习惯,有的老年人会将塑料瓶、纸板、旧衣物等一些可燃的杂物收拾好摆放在房间里,有的甚至直接堆放在走道上或楼梯间内,一旦起火,大量的杂物极有可能堵塞逃生通道,导致人员无法顺畅逃生。2.用火用电不规范由于既有建筑改造而成的养老用房使用年限久远,电线电缆陈旧,此类场所电气线路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建设较早的养老院,原设计的用电负荷较低,近年来由于空调、微波炉、电暖器等大用电设备的增加,用电负荷激增,给用电安全埋下了隐患。许多养老院的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规范,而且房间内还存在乱接乱拉的现象;老年人年龄较大,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用火用电不当也较多,比如使用蚊香、蜡烛不当、卧床吸烟这些都极易引起火灾。

(三)安全管理隐患

1.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差,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未制定多数养老服务场所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组织、制度,明确消防岗位职责;未按规定制定灭火及应急疏散的预案,有的制定了预案,但也未定期进行演练。由于人员的配置及资金问题,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的消防安全制度还停留在纸面上,夜间防火巡查制度、日常防火检查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导致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不能及时发现隐患、整改隐患。其次,大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可操作性差,未能针对老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落实火灾疏散时相应的护理人员。此外,部分养老院、敬老院内护理人员消防技能较差,其消防宣传培训工作落实不够。2.养老服务场所人员消防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养老服务场所属于微利甚至没有营利的行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员以下岗职工、农村人员居多,女性占比大,年龄结构也偏老化,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扑救初期火灾和帮助老人逃生自救的作用发挥有限。相关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民办养老服务场所专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短缺,公办养老服务场所管理人员较老化,不能较好地使用消防设施器材,需经过专业的培训考核,但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无法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

二、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对策研讨

(一)紧抓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员工的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火灾事故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消防培训和预案演练,使每位员工做到会报警、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逃生自救,确保消防安全责任、防火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尤其是杜绝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二)狠抓消防隐患治理,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要加强政府主导,积极推进民政部门监管,消防部门及公安派出所按消防监督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第一,对于存在隐患,但是通过积极的整改可以达到消除隐患安全运行的场所,介于养老事业的特殊性,作为归口管理部门的民政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快整改速度,在不影响养老服务场所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场所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服务场所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安保经费补贴和对于安防人员的考核,防止已经整改的隐患,因资金不到位和管理不落实而死灰复燃。第二,对于存在先天隐患而后天无法整改到合乎消防要求的养老服务场所,这些单位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加强对派出所、街道社区、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强化各部门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监管和消防隐患的督改,对于火灾多发的时节要增加检查的频次。

(三)升级场所消防设施标准,消除先天性建筑隐患影响

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的修订可以看出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行业部门及监管部门可以借助新规的督促养老服务场所升级现有的消防设施,提高扑救火灾能力。1.根据《建规》第8.3.4条和8.4.1条,总建筑面积超过500㎡的老年人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所有老年人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投入使用的养老服务场所应结合后期改造考虑逐步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正在建设的养老服务场所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双自动系统。2.完善消防给水及室外消防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场所应通过市政供水或自建水池,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有条件的要逐步设置室外消火栓,偏远乡镇养老院应配备移动式的消防水泵。3.养老服务场所的内装修在现行的《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内有明确要求,应根据不同部位积极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部分养老服务场所存在的塑料扣板吊顶、未穿管的电线应按照规范要求改造解决。

(四)增强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消防部门要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场所负责人、从业人员及居住的老年人开展防火、灭火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消防部门要协助养老服务场所针对各单位实际及老人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落实疏散时护理人员的配比,切实做到一旦出现火灾,确保人员能够快速的疏散逃生。

(五)强化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消防安全自救能力

养老服务场所要按照要求成立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配足装备、消防设施,充分利用护理值班人员和岁数偏小、身体较好的老人作为灭火队员,满足第一灭火需要。各养老服务场所应建立和完善防火灭火预案,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消防部门定期组织对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人员进行消防业务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不断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

(六)依托行业部门监管,落实互查互改制度

结合区域联防工作要求,在各县区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区域联防制度的建立。每个县区依托民政局督促各养老服务场所成立区域联防组织,将辖区内所有养老服务场所纳入区域联防中来,每月定期召开联防会议,组织养老服务场所相互检查,相互提高,将消防安全隐患消除掉,将消防安全管理抓上来。

三、结语

总之,在老龄化的今天,养老服务场所的健康运作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消防人员,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养老服务场所的现状,督促指导好养老服务场所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切实防止养老服务场所火灾的发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养老环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篇12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机构;情感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少子化和老年化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特点之一,老年人数量大,老龄化程度高,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减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世界老年人人口的五分之一,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2%。据预测,在2030年中期,我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23%。十二五养老规划指出,在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上,“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由此可见,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人精神文化支撑能力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马斯洛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情感上的需要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情感上的需要表现在希望子女常来关心探望、机构本身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态度要好等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情感和心理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则讨论了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在其研究中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种。林(Lin)等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同情、关爱、理解)和工具性支持(如家务、财物支持等)。而沃恩・本特森在其研究中则指出了与好友、亲属和邻居的情感交流会在老年人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穆光宗从机构养老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到机构养老面临六大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化解机构养老困境的五大应对策略,提到了“机构养老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品质养老’”。谢国秀等人,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养老机构与居家老人的抑郁状况做了详细的比较,映射出养老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状况欠佳,提出加强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心理方面的服务。明艳运用“差序格局”理论把老年人精神需求概括为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并且把老年精神需求的这几个方面划分为一种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高的层次结构。李倩从基于需求理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出发,强调了家庭亲情关怀力量对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重要力量,提出配偶是老人的第一心事倾诉对象,除了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所以夫妻之间的相互关心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此外,子女永远是父母最大的感情寄托,所以子女时常的关心慰问也是老人非常渴望的。

三、老年人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的精神关怀“供不应求”。在家族文化浓郁的中国,老人的精神关怀和支持渠道主要依赖于子女。民办养老机构老人脱离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子女关怀上普遍不及家庭养老的老人,子女在精神关怀上的供应不足,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养老院老人在适应度方面明显低于居家老人,差异较为显著。客观上,多数老人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在老人入住后,子女在对老人的关怀频数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很少基于老人需求的立场来考虑。主观上,子女在对父母的关怀上层次较为单一,多停留在物质层面。民办养老院老人多有足够的退休金,在物质层面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反而在情感支持方面却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子女的关怀多是给予物质满足,在谈心、隔代看望等精神支持方面却认识不足,甚至根本无此方面的意识。

(二)配偶的精神支持权重大而难实现。配偶是真正相伴一生的人,由此可看出配偶的作用在人们的情感支持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机构内夫妻老人少之又少,单身及丧偶老人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机构老人在配偶精神寄托方面多呈现空缺状态,这无疑是导致机构内老人精神方面供应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老人自身多在考虑到自己的年岁、子女意愿时就放弃了自己在找老伴的动力;很多子女在此方面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给老人提供足够的支持,甚至存在强烈反对的现象;机构在此方面的服务几乎为零,服务停留在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方面的供应形同虚设。

(三)是把双刃剑。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对物质的反映“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是对现实社会的扭曲反映。有些老年人往往沉溺于自娱自乐的宗教生活,而对宗教世界之外的人和事物不管不问这种与非宗教人员的疏远易使其形成专断、我行我素的处世态度”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途径,还不利于其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这样,教徒与非教徒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也不利于养老机构的管理。

(四)其他人员的精神支持相对有限。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环境相对封闭,不得使老人自由出入,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老人的交流范围,也一定程度上与老人进院前的人际圈隔离,即基本上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与其他亲朋的联系。另外,由于与许多亲友年久失去联系,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其他亲友的精神支持作用也相对有限。

四、小结

综上所述,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渠道单一,多方责任机制尚未建成。老人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子女、配偶、亲友等内部关怀,而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上,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社区等外部力量。如今,机构内老人的文体活动和自我实现方面需求的满足主要靠机构自身、零星的志愿服务及老人的努力,这就引发了供应主体层次“倒置”现象。养老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与民生建设,随着我国养老方式的不断发展调整,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机构养老方面并没有给予及时、全面、动态性的关注与支持。(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 谢国秀等.养老院老人与在家老人抑郁情绪之相关调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

[3] 丁志宏.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现状及社区支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报,2012(7)

[4] 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养老院的个案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

[5] 王如青等.《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与对策》.常州年鉴,2009(11)

篇13

关键词:养老需求意愿 影响因素 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59-01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安60岁以上老年人有1256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9%。西安市人口老龄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养老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西安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现状

本文围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4份。我们对西安市6大主城区,包括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和灞桥区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进行一对一的询问方式填写。

(一)基本信息

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相当;在年龄方面,被调查老人的年龄主要分布在60-90岁,其中,60-70岁占435%,70-80岁占372%,80-90岁占193%;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72%,初中文化程度占53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9%;在身体健康程度方面,健康的占685%,不健康的占315%。

在有无配偶方面,有配偶的占593%,无配偶的占407%;在家庭子女方面,无子女的占21%,一至两个子女的占913%,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占66%。

(二)经济状况

老人的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支出、储蓄和拥有房产数目等方面。例如,在人均家庭年收入方面,人均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占223%,人均家庭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占458%,人均家庭收入大于10000元的占319%。

(三)意识观念

老人的意识观念包括传统观念和对新型养老方式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被{查的老人中,绝大部分传统观念强,对新型养老方式接受较慢。

二、西安市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西安市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

西安市居民的养老意愿主要体现在家庭子女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新型养老等方式上,其需求强弱程度表1所示。

1.家庭子女养老

西安是历史古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抚养儿女长大,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多年的积蓄,晚年希望子女能够养老。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4-2-1”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转变,年轻人的承受能力降低,致使子女养老面临的挑战增大。同时,两代人思想上的代沟、婆媳关系不和睦等问题都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2.社会机构养老

社会机构养老是指老人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安度晚年。近年来,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对公办老年公寓的创建和改造,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市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5月,西安市已有养老机构95家,共有床位22680张,但还是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求。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把养老场所转移到家庭,既符合传统的养老观念,又弥补了机构高昂的养老费用。但是,目前社区养老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4.新型养老模式

随着养老形势的日益严峻,新型养老方式应运而生。例如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把自己拥有的住房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取得养老金或者享有老年寓所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补充措施。

(二)西安市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的束缚。西安地处西北,老年人的意识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认为子女应该养老。如果谁家老年人选择了养老院等养老方式,便是子女不孝顺,颜面无存。总之,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接受较慢。

(2)经济能力的制约。我国地域上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具体体现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高,而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人均收入偏低的现象。以西安为例,在老人人均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占681%,总体收入水平低,无力承担机构养老等高额的养老费用。

(3)社会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2016年元月1日起,陕西省对2015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但是缺口还是相对较大,养老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大。

三、结论

西安市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就要从老年人养老意愿出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优化配置资源,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养老模式。首先要消除居民陈旧的传统观念,增强运行机构的公信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各项养老政策。其次,从养老需求意愿出发,稳步推进各项养老机构事业的发展。最后,整合全社会各种力量,合理引导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老年公寓;家庭养老;发展方向;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74-02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形势。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口不但以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有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 309万人,比上年增长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 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 909个,比上年增加2 075个,增长了11.6%;老年维权协调组织13.6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增长了64.9%;老年学校59 543个,在校学习人员54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9.6%和7.4%;建立各种老年活动室32.9万个[1]。

一、老年公寓的定义及其发展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既能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不同于需要提供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护理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置及生活社区的产业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而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面临着种种问题。中国千百年来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院模式,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决定了这一群体养老必须既要满足居家养老的家庭生活氛围,又要能够享受到机构养老的社会化服务。

(二)发展方向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从国外发展实践来看,老年公寓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独立型老年公寓,二是服务型老年公寓,三是护理型老年公寓,四是大型老年公寓。其特点是:(1)老年人居住采用住宅形式,住宅设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2)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如老年人的购物以及必要的家务劳动都可由社区代为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它们在设施、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从国外实践来看,大型养老综合体一般承纳老年人至少千人以上,有的达到万人,而且整个社会主体为老年人。在大型养老综合体中,老年医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娱乐中心以及老年购物中心等较为齐全。美国的太阳城是最典型的养老综合体。我国目前缺乏大型老年综合体,截至目前,只有北京的太阳城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老年综合体。我国目前主要发展的是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应大力加强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以及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尤其要加快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的发展。与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相比,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有着更大的优势,它是多种形式老年公寓养老的综合体。

(三)独立型老年公寓的优点

1.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够实现个人自理性与社区帮的有机结合。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强化“他养”,老人自身的能动性较差。对于一个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不仅应依靠“他养”,同样离不开“自养”。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强调“自养”与“他养”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是“年轻型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的10%(见表1)[2]。显然,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的发展空间要更大。

2.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实现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有机结合。服务型老年公寓类似福利院和养老院,与社会隔离程度较高,封闭性较强,形成“孤岛”。而独立型老年公寓具有开放性,老年人聚集到一起,但并没有与社会其他部分截然分开。老年人与社会生活以及社区环境,尤其与儿童接触频繁,这对于老年人克服孤独感、失落感,大有裨益。

3.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够实现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有机结合。由于采用宿舍形式,服务型老年公寓私密性较差,由此引发的老年人之间的纠纷在我国时有报道。独立型老年公寓采用住宅形式,老年人私密性方面有充分保障。而且由于相对集中居住,老年人能够参与社区为老年人组织的各种活动,公共性也有所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重庆市经济属于中上等的老年人中,40%以上有到老年公寓的意愿。上海网上调查也显示,老年人希望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64%。西方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却仅为0.8%,即使只有3%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我国就至少要有360万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但目前我国各级老年公寓仅能入住120万人,而实际入住却只有70万人[3]。目前老年公寓养老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种投资及经营模式的老年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仍然在一定程度阻碍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老年公寓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应运而生的,相关的政策也是逐步制定的,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政策的制定在于实践,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定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所以造成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管理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的相关指标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些类似养老院、护理院的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院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老年公寓发展主要是资金的制约,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三、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主要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些鼓励扶持的政策法规,基本涵盖了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规范机构照料和医疗、康复以及文化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竣挑战,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远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是影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加紧制定本地各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配合资源,整合力量,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二)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以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过程中,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资金制约也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老年公寓的资金问题;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电费等的切实执行。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如可以用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机构中。

(三)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坚持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

通过政府的鼓励、优惠和政策的资源分配与资助,在机构建设中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吸引到老年人福利机构的建设中来,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和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设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态势。同时,也要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加快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步伐,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福利服务事业的专业水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要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政府的检查监督,使之在建设时按照程序申请审批和筹备建设,严禁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危害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提高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从根本上做好服务老人的工作,促进我国养老机构向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跃.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N].人民日报,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