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 14:4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学生 团队精神 培养
我们的世界已被竞争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人在竞争中品尝着成功与失败,咀嚼着兴奋和失落。竞争是实力和智慧的较量,但它更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团队合作是中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团队成员相互依存、团结合作、友善民主、亲密和谐,既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又能满足成员的合理需要,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从中获得自信与力量,形成一种激励,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学习。
高效团队的灵魂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领跑时代的新理念,是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团队精神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控制功能,在团队中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通过对当代中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团队精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过度重视自我发展:忽视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需要而置团队利益不顾,过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高估个人能力,缺乏合作的意识,甚至形成内耗,难以实现团队效率最大化;2.集体观念单薄:班级荣誉感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漠视组织纪律,对团队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参加班级活动。团队内部不愿意协作,没有将自己融入到团队中去。缺乏参与团队活动的热情以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牺牲奉献的精神。3.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思想,不分享个人的成功经验,学业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自己默默承受。
分析其形成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1.学生个人合作意识偏差
部分学生自负意识较强,自以为是、自我迷恋,对别人的能力和态度不信任;部分学生宽容精神不够,一旦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首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全然不顾团队目标;部分学生自卑自闭,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总觉得能力有限低人一等,在团队中找不到合适的定位。此外,嫉妒、猜疑、急躁、不想“便宜”了别人等心理问题也是合作意识较差的体现。
2.家庭教育及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
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优势”,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往往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形成了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较强。变换了环境,发现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大有人在,产生出一种自负、自卑、忧郁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鸡蛋壳心理”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我行我素。
3.沟通能力欠缺
有些学生学习的同时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只关心成绩,忙于钻研专业课,同学之间缺乏互相的关心和交流;网络的虚拟性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
4.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训缺乏专业指导
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德育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缺乏系统的指导计划,工作方法单调陈旧、 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忽视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工作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地找到培养团队精神的对策:
1.开展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团队精神教育的目标、创新方法、拓宽德育内容,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依托文化型校园建设,培养团队精神
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修养,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带动和提升中学生的团队意识,打造团队精神。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
3.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团队精神
明确班级建设目标,加强班风建设,劳动,开展"结对子"活动等措施在班级建设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激励的精神。
4.通过开展拓展训练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拓展训练这种体验式培训方法,寓教于乐,以陌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协调管理、突破自我等涉及中学生心灵成长方面的内容为突破点,加强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提高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完成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基础。它有益于开阔眼界,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有益于密切与生活的接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并在这一集体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6.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相互信任对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会增加团队成员对组织的情感认同,进而从情感上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合作基础,能给团队成员一种安全感,使他们把团队当成自己的,并以此作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靖云.论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04).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团队合作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我校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此外,为验证体育教学中团队合作培养教学模式对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影响和作用,重点研究样本群体设定为一年级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现状、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团队合作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而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路径。除问卷调查法之外,还与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育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为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打下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团队精神现状
对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现状的调查与描述主要从七个维度进行,即团队精神的认知程度、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合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团队交际能力、团队信任能力以及团队责任感。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中职生对团队精神的认知较为片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是团队精神”,缺乏对团队精神内涵和实质的认识,但超过80%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超过半数的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时“模棱两可”,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有待提升;对于个人能力表现而言,中职生在团队合作能力上的表现不及格,甚至有学生表示“与他人一起会感到不舒服”;在团队沟通方面,当对方建议更好时,仅有不到30%的学生会选择让步,在沟通能力上多数学生是欠缺的,特别是出现矛盾r的沟通问题较多;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64%的学生只愿意与同龄人交往,这表明他们与人交往多采取消极的态度,多数学生不善于交际;在信任感方面,多数学生对别人的责任心缺乏认可度,而且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这表明多数中职生缺乏足够的团队信任能力;此外,多数中职生在自身责任感的认知上具有不明确性。
2.中职生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
从家庭因素来看,当前中职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使得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此外,由于不少中职生来自于农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性格品质教育环境,没有丰富的业余乐趣,个人独处时间较长,进而造成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不善与人合作。从教学现状来看,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中“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意识仍然存在,这对于个人能力的考核过于突出,进而忽略了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且从中职生的生源看,多数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容易使中职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感兴趣。从心理发展影响来看,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较为叛逆,自我意识强烈,进而使其缺乏足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中职生体育学习中团队精神现状
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展现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调查分析可知,超过90%的中职生愿意上体育课,而且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中团队合作十分重要,并且有超过80%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合作的愿望。这说明在中职教学中,体育学科教学确实能够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只有不到26%的学生会对小组中其他学生的体育成绩关心,甚至有超过72%的学生不愿因为小组其他学生糟糕的成绩而影响自己的成绩,这使得他们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个人需求”意识仍然十分强烈。造成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自身原因、教师认知程度不够、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
1.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专业的理论依据,比如需求层次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其次,体育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也使其在团队合作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体育活动具有团队性质,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具有突出的优势。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合作性、趣味性等特点,这使得体育教学具有多元化功能,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偏向团队形式,这使得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的体育教学原则
基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中职体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动机原则。中职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驱动欲,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重视中职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用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法激励学生团队合作,充分发挥中职生的积极性和能力。三是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学设计要体现目的性原则,教学内容要体现针对性原则,考虑到中职生的现实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及学生的优势条件开展团队体育教学活动。五是集体性原则。重视球类等团队属性较强的体育科目教学。
3.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
首先,中职体育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教材,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的体育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特色。教师可对教材进行课程模块优化和创新改造,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
其次,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团队精神认知,树立长期教育的观念和思想。
再次,体育教师需明确体育教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目标,引导中职生认知团队精神,充分利用团队合作体育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目标意识与参与意识。
最后,要求中职体育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并建立适合中职生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措施有语言激励、兴趣激励、队歌激励、干部激励等。
四、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合作学练法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在体育课中,教师以小组的形式下达教学任务,且为每个学生设定目标,以所有学生完成指定目标与团队目标为考核标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与目标迎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自信,增强责任感。
二是体育游戏法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和中职生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体育游戏,以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完成体育游戏,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组织团队拓展训练,培养中职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范围内,设计合适的拓展项目,使体育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与团队性于一体,这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贵。
此外,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还可创新团队竞赛法、体育评价法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应结合诸多因素进行科学选择。
参考文献:
[1]沙俊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研究[J].好家长,2015(11).
【关键词】文体活动;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团队合作使人们的联系更为紧密,重要事项的完成都是沟通合作的产物,都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一、高职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生薄弱的沟通交流意识。部分同学来到大学之后不主动与人交往,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冷漠,如此以来,团队协作精神就无法体现和发挥作用。同时,教、管、学三者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合作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辅导员很难接近,往往敬而远之的做法,使之失去了他的优势。
(二)高职生薄弱的集体主义意识。部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较差,个人主义思想很严重,漠视组织纪律,很少参加院系和班级活动。很多学生甚至不愿意担当班委等学生干部职务,此外,一些同学宁愿睡觉或者长时间玩电脑也不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舞台易搭,演员难请,观众更难请”的现象在各所高校普遍存在。系部活动大多以强制报名方式为主,观众更是以轮流参加的方式进行,能自愿参加的极为少数。
(三)高职生紧张的宿舍成员关系。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的综合性场所,学生在宿舍时间占在校全部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目前各高校学生主体都是90后,他们宿舍成员的关系明显紧张,申请调换宿舍的学生明显增多了。很多宿舍都出现小团体现象,或是形单影只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沟通合作的态度及方法有待提高。
(四)高职生强烈的重竞争轻合作的观念。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单打独斗,习惯于个人奋斗,缺少合作的经历。
(五)高职生团队合作的心理素质较差。大学生希望通过团队合作提升自身的学习绩效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学生自负意识较强,部分学生宽容精神不够,部分学生自卑自闭。此外,嫉妒、猜疑、急躁、不想“便宜”了别人等心理问题也是合作心理素质较差的体现。
二、高职生团队精神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当前形式下就业压力十分严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只有竞争才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往往把同学当作竞争对手,他们的心中合作的意识比较的单薄,更谈不上什么团队的概念了,高职生们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自然就没有什么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了。在面对追逐名利、不劳而获、不公平竞争等不良社会现象时,部分大学生缺乏明辨力和控制力,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影响了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二)来自教育的影响。现行教育体系下,学生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同学。在“分数”和“排名”的指挥下,在家长危机意识的的推波助澜下,谦虚礼让、团结合作等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学生很容易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淡化团队合作精神,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到了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来很难适应,往往不愿意与人合作,继续延续十多年来的习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三)来自家庭的影响。独生子女都能享受到父母提供的一切,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首先在家庭中就没有与同龄人合作的机会,从小就缺少与他人之间的磨练。父母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远远大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个人中心思想强烈,自信心也比较强烈,到了大学中有些人不屑于与他人的合作,往往缺乏与人合作的主动性。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平衡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缺乏。
三、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文体活动是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而开展的,大多以团队形式组织,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文体活动能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理念。
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误导,学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而通过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的开展,比如每学期的升旗仪式,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对于国家的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二)文体活动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激烈的社会竞争强化着竞争意识,文体活动以其团队性的特点,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无论是足球比赛中的配合、还是广播操比赛中的整齐,无论是合唱比赛中的高昂,还是运动场上拼搏,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努力,亲身体验到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群体情感,深刻认识到竞争与合作并非简单的对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从而培养他们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合作中促进良性竞争这一更高层次的视野和 胸襟。
(三)文体活动能弥补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团队精神教育的不足。
利用文体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参加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跳出应试教育中“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只追求分数化的问题。通过文体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成功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文体活动能纠正学生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团队 团队精神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25-03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college students like to persist in their own way. They are accustomed to self-struggle and unwilling to initiate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in other words, they lack the enthusiasm of helping each other. Team-work is very important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nd becoming a talen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the motherland in the future. They should not only strive to learn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am correctly abide by principles and spirit of team cooperation. In this way, they can establish a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and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lf-cultivation. Therefore, oriented by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epen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teamwork and its’ spiri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arry out a variety of group activities to enforce college students’ team-work consciousness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Team Team-work spirit Quality education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为了将来能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应有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但当前,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喜欢我行我素,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合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项目,做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团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无往不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必不可少。
一、团队精神的定义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统一。所有成员自觉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好坏,是合作精神缺失与否的首要原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到了探索和确立真正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往往带有不协调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自卑感和自负感等自我意识偏差,导致大学生缺乏合作心理和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友谊等方面的问题。
2.学校原因
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并非一蹴而就,学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以分数决定成败”、“以分数衡量优差”,类似的观念和经历使得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当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们也就很难做出抉择。其次,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教育管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工作关心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也是照本宣科,方式老套陈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教师没有起到榜样作用。一方面,教师队伍自身的合作精神不足,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少,师生关系疏远、冷漠,甚至对立,这不利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
3.家庭原因
家庭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第一,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青年是在家长的赞扬声和关爱声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多事情都围绕着他们转。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家长对合作精神教育不重视。大部分家长十分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生活等情况,而对合作精神的教育问题强调得不多。第三,家长对孩子灌输错误的理念。部分家长人生理想和信念淡漠,自私自利,功利思想严重,常常教育孩子“自扫门前雪”。第四,不良的家庭环境。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的氛围里,孩子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反之,在父母离异、夫妻关系紧张、父母教育简单粗暴等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合作精神也差。第五,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是否有效果,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父母本身的修养和行为。
4.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思潮和现象: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诸如追名逐利、不劳而获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些不良思潮和现象,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有效的抵御能力,纷纷效仿,造成了集体观念淡漠,合作精神差的局面。大学生活不仅是读书,更是树人的过程,将来毕业了,学业再好却无法与社会融合,无法与他人合作,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积极地培养当代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对于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协作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促成集体利益最大化。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2.未来的社会分工必然是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能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必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而现实是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工作异常艰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切入点来逐步完成。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凝聚青年来共同实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是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周年时对青年提出的希望,所以只有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注重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团队精神,培育青年的共同理想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四、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团队精神的方法
1.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如讲座、外语角、社团节等,既要从讲座中使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了解团队精神,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的组成团队从而从实践中去体验团队精神,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团队精神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班级建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一个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间充分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精神。
2.实施鼓励机制,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学家认为,对受教育者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当引进鼓励机制,这样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获得保持良好态势的动力,而对于团队精神尚有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鼓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团队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并能逐渐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而又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的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3.增强心理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
5.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6.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
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的,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
7.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以及检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良好契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模式带来的不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们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配合,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团队意识的养成。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村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场所进行实践,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检验专业知识,更能在有形的实践中升华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团队精神应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因此,在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的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亟待提高的现状,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团队精神的认识和培养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亲身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内化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轨迹的顺利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团队精神 建设 忽略问题 探索
在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会认识到,相对于制度管理,基层团队精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约束和支柱。在企业管理趋向团队化时,它是企业凝聚人心的基石,也是团队内部默契配合的共同底蕴,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起着很大的协调和稳定作用,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向心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成一股绳,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障组织利益的高效运转。良好的基层团队精神的建立使管理变得更顺畅,更求新。员工在得到参与工作的愉悦后,焕发了巨大的主动性,每个成员都会倾情倾智,为实现中心任务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接触,团队精神与其他事物一样难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容易使人忽略,或者认识不到的问题,现在与诸位探讨。
一、在强调团队人情味和亲和力时,容易使企业的纪律约束显得淡薄
在建设团队精神过程中,有些管理者由于过于追求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而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障,有令则行,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团队才能无所不摧。严明的纪律不仅是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需要,在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团队成员中,有人没有按正确的指令保质按量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违反了某项规定,团队从维护团结的要求出发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者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提出批评,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有亲和力,有人情味,但从打造团队精神的角度分析,这种宽容或纵容会使团队成员产生一种错觉,工作可以随便马虎,日积月累,后患无穷。
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应该建立在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基础上。宽是害,严是爱,每时每刻都在直面竞争的团队对此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在过分强调内部团结时,容易使企业的竞争机制缺失或者成为摆设
有些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过分强调团队的内部团结,在团队内部缺少竞争机制。团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出现并不断强化的,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竞争是培植团队精神的鲶鱼,包括内外部的各种竞争。
在团队内部应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的氛围。如果一个团队缺少竞争机制,一味强调内部团结,在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也许会凭着一股激情努力工作,但时间一长,他发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每个成员都享受同等的待遇,他的工作热情就会被这种“大锅饭”而销锐。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打破这种表面上一团和气实为压抑的利益格局,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团队昂扬奋进的活力。
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优化团队结构,弘扬团队精神。团队在组建之初,对其成员的优势未必完全了解,分配任务时也就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行团队结构的最优配置,激发团队的最大潜能,培养比学赶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在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时,容易使企业的整体利益遭到忽视
基层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有些管理者从“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非常自然地使员工得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结论。这种现象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构建,不利建设企业文化。
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团队利益对其成员而言是集体利益,而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成了局部利益,团队利益和整个企业的利益的关系,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处处维护团队利益,就会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团队的利益,打破整个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造成团队与企业、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价值目标错位。
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一个团队都有相应的任务考核目标,在构建团队精神时,过分强调团队的利益,团队成员就有可能采取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考核指标,如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相互拆台等。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其他团队也会因利益的驱动争相仿效,就会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小团体主义往往在组织上还游离于企业之外,造成员工的思想波动,有悖于企业文化的精神。
四、在强调团队团结协作时,容易使企业的个性创造遭到忽视
个别基层管理者在培育团队精神时,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团结协作,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团结协作过程中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放弃个性,追求趋同,认为这样才能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