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 14:4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信息科学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浅析;地理;新课程;背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4-01
一、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主席的指示精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在地理教学新环境的影响下,地理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不断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要很好地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师应在师生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应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应考虑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使他们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探究学习,追求真理,所以地理教学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必修教材的活动知识窗,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分析,主动去探究知识的渊源,尽量让大多数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究,从而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让学生体验教学情境
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应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维和探究,教师应不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可引用的一句话:“坐地日行八万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这句话更深刻的内涵,就得让学生大胆去探究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分组让学生讨论,独立思考,同时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演示,给课堂注入活力,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探究真理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解它的真谛。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形成一种强烈的质疑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即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做到教师是真正的传导解惑者,这样可能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的问题,突破难点,如在讲述季风时可设问:①什么是季风?②季风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地方最典型?为什么?④它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这样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也很容易得出结论,便于掌握知识重点,从而突破知识难点,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成因与季风活动异常有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虽然讲解非常到位,甚至于讲解十分精彩,但也会有些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教师可利用适当时间,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切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脉络总结。
四、教师应给予学生的科学评价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 新课程改革 教学手段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3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进而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生机。实践证明,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取的知识就会越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不能积极思考,因此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基础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实物入手,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地理学科的知识性,把学生的真实体验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现象,并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能用已有经验和能力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力求通过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素质教育相比,创新教育的层次更高。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创新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创新素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想象力的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启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造志向。
三、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如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教师富有激情,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和指导。又如,课堂上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课下给学生反思的时间,铃声一响,教师要准时下课,不随意占用学生的课间等。同时,教师要真正落实新的教学大纲,进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
四、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设置的问题要适合他们,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地理教师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地理学科不是高考的科目,很多学生由于对它不够重视导致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就应当众表扬,为他们重塑自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易太难,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多增加他们和优秀学生的关系,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此外,教师也要对其耐心辅导,使他们能有效突破重难点。
五、改变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能有效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良好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改变原来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地理教材、学习方式、课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制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一起体验成功和失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和时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热力环流”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合作学习中巩固地理知识。如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家里都有空调,而空调的安装位置都在房间的上方,但是家里的暖气却在房间的下方,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充分探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大意义。教师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把新课程改革理念渗透到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定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吴昌品.更新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李鸿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应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巧云.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6):17-18.
[2] 孙义峰,孙立娥,刘维龙.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112.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一种基本态度和观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更要全面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尤其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摒弃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向平等融洽转变;由定向的教学模式向个性的教学模式转变。再次,教师要坚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真正消化吸收相应的地理知识,并且切实运用到生活中。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有效教学。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我认识,促进有效教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学教学模式,即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出知识难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需再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亦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教师将课堂45分钟的前2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即生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然后中间10分钟让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出两大问题:(1)岩石圈的范围、结构不是很明确;(2)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是难点,需要细讲一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最后课堂剩下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问。总之,这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氛围很融洽,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比较多,这样易于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激发其学习动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有重点地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即教师把班级全体学生根据学业水平以及学习接受能力、个性发展特征等方面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次,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时,教师备课学习目标为:(1)了解交通运输线的类型及区位选择;(2)了解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因素及其影响;(3)了解城市交通网的类型、模式及其规划原则。对学优生的要求是3点都需掌握,中等生的要求可以掌握其中2点,学困生的要求可以掌握1点。另外在作业设置时,也可以设置为阶梯式的作业,包括:基础训练、发展训练、创新训练等等。在作业布置时,让学生根据自我水平自主选择。总之,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注与发展,从而促进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注重社会实践
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学生活化,促进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的扬州市的旅游业有哪些特点,形成这些旅游资源的地理因素有哪些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培养了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加轻松地教学,学生在接受新知时也更加容易,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要提升自身教学魅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当前,不少学生抱怨高中地理难学、不容易学会,细究原因,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师不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无趣,造成了学生内心深处排斥地理,掌握地理教学知识费时费劲;另一部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差异性,认为学地理难学,也认为学地理没用,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多样化学习思维和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1 改变历史认识,重塑学习信心
在学习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评价模式,注重科学性与有效性。要改变过去只让学生关心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地理学习过程的看法,要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可采取“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知识、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等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感与行为与教学相融通,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综合对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价,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2 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又分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两种。教师通过预期的设计要让学生明白通过教学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中要花功夫,整个学习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编写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中先了解,在课堂讲授后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时,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纪实片段,从地震灾情、地震抢险、地震救援、地震赈灾几个大层面,点面线体“四位一体”结合,配以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解说,营造浓郁的氛围。相信学生看完片段后不少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相信学生能大大地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地震的逃生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①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②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③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④热带雨林带为何在大陆东岸向高纬延伸?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4 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
转变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请各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图片、资料、影像,并要求各小组依据收集的材料,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运用一点时间展开讨论,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各抒己见。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大大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学、同学之间的讨论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认知感悟能力。
5 注重延伸教学,培育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