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 14:45: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口老龄化的利与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 以房养老的困扰 “以房养老”的利与弊 “裸奔”的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的难度 养老金融的“以房养老”视角养老金融的“以房养老”视角 对以房养老的思考 “以房养老”的现实悖论 以房养老的中式分析 “以房养老”的法律解读 “以房养老”的金融瓶颈 以房养老的“参考坐标” “以房养老”的难与易 国外非主流的“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的真正原因 “以房养老”的民法分析 “以房养老”的生机与冷遇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 “以房养老”:探寻中国养老模式的蓝海 现行养老体制下“以房养老”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4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八卷中的表8-2计算得
5根据《中国201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部数据表”中的表5-5计算得
6 中国日报网,财经频道
7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第一期
8p,中国养老金网,《上海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李伟.如何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严峻形势[J].经济参考报,2013.11
[2] 中国日报网,财经频道
[5],中国养老金网,《上海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
[6]孟晓苏.论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J].保险研究实务,2002
[7]叶剑平.房地产市场如何走出尴尬[J].城市开发,2006.09
[8]柴效武.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开办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的评析[J].城市,2008.01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利与弊;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
一、引言
人口政策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大事。我们一直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但如今,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走向负增长、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等,这些问题给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阻碍。全面“二孩”政策应运而生。政策一出台,便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出的背景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将近40年,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人口增长的轨道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人民的生育水平,而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进步,死亡率也在降低,因此就出现了低出生、低死亡的现象;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生育水平下降,少年儿童人口在整个人口中间所占的比例下降。老年人,过去是高出生,累积了很多人口,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便加剧了人口老龄化。
基于我国人口结构现状,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具体原因
首先,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明显。根据数据可知,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人口出生率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2015年的12.07‰,这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一胎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但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一胎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运用年龄组分组法将不同年龄人口分为三组:少年儿童(0-14岁)、成年人口(15-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分析年龄组人口构成。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一般性划分标准如表1:
而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可得,2015年我老年人口系数是10.47%,少年人口系数是16.52%,老少比是63.33%,年龄中位数是37岁。将所得数据与表1对照,四项指标都对应年老型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所以,2015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老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
另一方面,一胎政策是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大诱因。新生男女婴儿比例不均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观念中还是更偏向于生男孩。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传宗接待的问题,每家每户都要生男孩来延续香火,这种传统观念左右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导致了新生男婴比例的上升。其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我国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导致农村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男孩的需求意愿更强。最后,则是养儿防老,目前农村多数老人仍需要依靠儿子的赡养安度晚年,出于对自己老年生活的考虑而产生生男孩的想法。久而久之,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此外,一胎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劳动力的短缺。持续的低生育率已经产生了“青年赤字”,中国人力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
为了缓解一胎政策长期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运而生。
四、全面“二孩”政策利在何处
首先,“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生育率水平的提高。而这些新生儿在未来都会长大成为劳动力,也可以缓解“青年赤字”。同时,实施“二孩”政策也可以减小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时,一对年轻人要照顾双方的父母,甚至还需要照顾更年长的长辈。虽说中华美德以孝为先,但子女很难做到忠孝两全,在工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照顾父母,又要兼顾工作,难免有时会力不从心。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就可以一起分担照顾老人的压力。此外,“二孩”政策也会减少父母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溺爱现象,两个孩子一起成长也会减少孤独感,有助于优良品德的塑造。
其次,“二孩”政策”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加速,会减轻卫生医疗和养老金制度的压力。2014年中国人口有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全国出生性别比“断崖式”降落;另一个是出生人口数量“跳跃式”上升。适度放宽生育政策,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讶丝诘睦夏耆丝诤臀闯赡耆丝冢??叩母旱J肭崾胫兀?荒苛巳弧5?绻?颐强悸堑秸饬礁霾煌?炅渥榈牟煌?纳缁峋?锰卣鳎?颐蔷突岱⑾郑?夏耆丝诤臀闯赡耆丝诓⒉皇羌虻サ?: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骋谖闯赡耆丝诩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0~14岁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
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
年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6.3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3)。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4岁,女性为69.4岁,男女合计为67.9岁(姚新武,尹华1994)。198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则表明,当时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为68.9岁,其中男性为67.0岁,女性为71.0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3)。1998年,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其中男性为69岁,女性为73岁。目前,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岁,其中男性为64岁,女性为68岁。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1岁,其中男性为59岁,女性为62岁;而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5岁,其中男性为71岁,女性为79岁(PRB1994)。
从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近3岁,平均每年提高近0.5岁。从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1岁,平均每年提高0.33岁左右。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2岁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岁。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卫生和营养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速度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低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会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高时,相似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相对较小幅度的提高,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甚至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从每年提高0.5岁下降到每年提高0.33岁,进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的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会逐渐提高,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会逐渐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绝对数会逐渐增多。目前,中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数为550万左右,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130万左右(世界银行1993)。
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单位或学者对中国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预测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下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取决于现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而与今后出生的人口数量没有关系。在上述的各种预测中,联合国的预测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中,对下世纪老年人的预测又相对较高,但无论如何,从以上的各种预测结果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即到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0.9亿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毕竟是预测,任何自认为是以合情合理的假设条件为依据的预测都难以断言其所预测的内容会成为现实。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动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我们不能肯定中国政府在某个时刻不会改变其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倘若如此,结果会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尚缺乏权威、精确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这为我们的预测在一开始就造成了障碍。因此,我们的预测大致只能说明一般的趋势,而不能将其视为对未来的客观描述。(二)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主要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认为,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转变快,但人口增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甚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邬沧萍提出的最新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数量问题,而非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高低,因为无论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对的,而数量是绝对的。据此,他指出,人们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认为老年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年人口变动,而老年人口变动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紧紧连在一起。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二是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三是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北京大学袁方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认为人口转变速度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强度。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任何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速度不同,导致人口转变的速度不同,从而人口老龄化的强度也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人口转变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转变的后期将出现老年人口比重急剧增长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通过对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认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响因素时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从现实看,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还要大(虽然历史上年龄结构最终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过去往往只重视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老化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存在着的年龄结构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认为,运用稳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人口处于急剧转变之中。以往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过对9个方案人口动态模似的结果分析,史菁却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与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样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国的人口老化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国1964年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运用人口预测方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没有使中国人口老龄化,反而使其年轻化。他还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惯性也是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原因。
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认为,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在:(1)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重新加以认识,这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们分析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所作的人口预测也使我们得以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重新进行估计。(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但是这些因素在过去40年的人口发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还没有从数量上加以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否一样?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们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用比较预测方法对过去40年和未来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3)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两个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未改变,甚至老年人口数也一样的情况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这种更替的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只是总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断老龄化。对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出现的,但还未被广泛认识(杜鹏1994)。
于学军认为,无论采取那种方案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面对下一世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凡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我们又要认真研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宏观上看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组的人口群体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过程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考察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龄组人口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体,必须与未成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组人口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学军,1995年)。
以上列举了部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献,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发现和建议,为以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过程及影响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外,人口发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预测的方式变化,随着新的人口数据的取得和人口老龄化分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点重新进行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三)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人口老化过程,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上所述,人们之所以关心中国人口老化的过程,是因为会产生所谓的人口老化问题,而人口老化是会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及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口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马赢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之间的交流。
马赢通(1987)指出,多年来,人口老化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来论述,研究的重点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对策。这无论对认识未来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对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都是不利的。他认为,从各方面的相关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决不是坏事。人口老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经阶段,主观上抗拒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在其面前的选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脱。只有按规律办事,促进其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马赢通指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必然形成少儿人口远大于现时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上升的“两头沉”的现象,而人口老化过程起到了减轻一头负担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有利于中国四化建设的全局。
乔晓春(1988)不同意马赢通的上述观点。他指出,人口老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与近年来的计划生育没有关系,但人口老化系数的变化与计划生育确实有关系。这一点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认为,人口老化、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会导致人口老化;由于作为人口老化系数分子的老年人口数量是相对确定值,而出生人口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长只能使出生人口减少,从而加速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人口老化也是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但从逻辑关系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乔晓春进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减少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能引出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人口老化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马赢通和乔晓春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的讨论,既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深化了学术研究。笔者认为,马赢通和乔晓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化问题。他们之间的辩论没有使用同一个概念和标准,讨论的结果自然不会达成共识。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学者没有间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田雪原(1987)认为,中国人口从属年龄比的大幅度降低,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未来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人口老化又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相应的影响。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于学军在《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1995)一书中认为,伴随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要看它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来看。从长期的趋势上看,中国的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分阶段看这一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下世纪20年代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这一阶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说明的是,利与弊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利与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我们能利用这二、三十年的有利时机,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注意人口老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就可能将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三、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们对中国人口老化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过去,我们的研究主要以宏观为主,视野主要局限于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今后,我们应进行一些微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我们的视野放远于更多的交叉学科之中。我们应将人口老化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多角度审视人口老化问题。我们都预感到人口老化会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人们想知道这些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如何引导积极的影响而减缓消极的影响?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让人们意识到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问题,而是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关注和重视人口老化问题。
在进行人口老化问题研究时,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经验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遗憾的是,对他们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知道的还很少。
参考文献
北京市老龄委编.1990.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陈卫.1994.城市化、国内迁移和人口老化.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杜亚军.1988.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就业问题.人口研究,(3)
.1985.社会学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韩良诚.199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8)
黑田俊.1993.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学刊,(3
(1.宿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淮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美好安徽建设,加快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近10年缴纳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养老金缴纳的因素,结果显示人口老年化是影响本省养老金缴纳的重要因素.运用统计方法,归纳出安徽省养老保险缴纳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支付安全系数;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76-04
在养老保险实务的研究中,养老保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人的生活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主题.此时,养老金缴纳的现状调查,可以揭示养老保险发展变化的本质,对于预测未来,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状况严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从现状调查中得到一系列数据,并从中反映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本论文重点要分析的问题.
1 养老金的概述
1.1 养老金的概念
养老金,亦称退休金,是由政府、公司、金融机构等向因为年老或疾病而失去劳动能力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的人按月支付的资金,作为生活来源由失去劳动收入者定期领取的资金.当我们年轻工作的时侯,将我们所创造财富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养老金计划,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现实情况中,养老金计划多指公司为雇员提供的福利,主要是年老退休福利和病退福利.我们称雇员为得到这些福利而缴纳的保费为“投入金”,通常,投入金由公司和雇员共同分担,比例由公司确定.
1.2 养老金计划现状
为促进美好安徽建设,加快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安徽省政府制订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虽然目前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老年人需求相比还不适应.至201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991万人,占总人口的14.5%.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7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5.2%.
日趋增长的养老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养老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应提高,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城乡、区域之间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养老床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向城市流动,农村老年人向家庭以外寻求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对社会养老提出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养老金的产生
2.1 养老金的形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歧视性退休制度,即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关于养老金的形式,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年老退休金,是指因达到退休年龄而获得的福利,它是一种延期的年金,通常从退休时开始支付.这种计划有两种形式:一是确定投入金计划,雇员和雇主对该计划的投入是确定的,福利的给付则视投入金的投资状况,投入金投资收益高,福利就高.二是确定福利计划,雇员可得的福利是确定的,投入金的多少根据福利的多少来定.
(2)疾病退休福利,通常是基于疾病发生年的薪水,一般会有一个最低的福利额,也只支付到某一年,比如说65岁.我们设病退福利金是病退年内薪水总额的x倍,最低的病退福利金为疾病发生年薪水的10倍.雇员必须已有至少5年的服务期,且在65岁前发生疾病,才有资格领取病退福利金.
(3)辞职福利金,分为两种:一是在雇员服务一定年数后辞职,比如说10年后,雇员就有资格得到从正常退休年龄起的生存年金,即一个延期年金;二是在雇员自己投入部分金额购买养老金计划的情况下,若雇员在有资格获得退休金前辞职,则雇员可一次性得到已缴纳投入金的返还.
(4)死亡福利金,养老金计划中的死亡福利金一般都采取一次性给付的形式,有时也采取继承年金的形式,即把死亡保额支付给雇员的仍存活家属.
目前,我国城乡的养老金差距还很大,企事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最明显,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减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幸福生活.
2.2 养老金计划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出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养老金计划是全国各省市普遍采用的社会保障模式中的一种,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到绝对主导的作用.
一般来说,养老金计划是由国家或企业主发起的,这些发起人负责养老基金的管理及支付,他提供参加者因老、病、伤残、亡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上的保障.养老金计划作为对参加者的保障计划,养老基金由计划的发起人单独承担或发起人与参与者共同承担,每月按参加者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缴纳.养老金计划所筹集到的养老基金可用于投资,本金及投机回报用于对参加者未来的给付.
一般的养老金计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固定给付计划和固定缴资计划.在固定给付计划汇总,参加者退休后所得到的退休金的额度是固定的,这一额度可利用退休金公式来确定.退休金的计算是基于参加者的工资水平及参加计划的年限来进行的.
在固定缴资计划中,发起人或参加者需要向养老基金缴纳约定的额度.而参加者将来所得的退休金额取决于养老基金未来的投资回报情况.投资回报越高,参加者得到的退休金也就越高.这种方式中参加者自身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
3 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3.1 基本计算方法
在我国,凡是参加市、城镇、企业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实际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应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即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而不再是统一的120);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养老金的领取是没有规定的期限的,只要领取人一直生活在世上,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来的标准计发.例如:根据上述公式,假定某男性企业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则有
(1)当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时
①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
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②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
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2)当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时
①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
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②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
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③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
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例1 假如某公司职工赵某今年55周岁,每年选择缴1200元,到60周岁再一次性补足10年,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计算方法为:[1200元(正常缴费)×5年+70元(政府补贴)×5年+100元(补缴金额)×10年]/139=52.90元/月,再加上70元基础养老金和30元缴费年限养老金,合计152.90元.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企业按本企业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部分省市略有调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缴纳.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例如,2010年4月份安徽省公布的2009年度全省社平工资为30293元左右,因此2010年缴费金额=30293×20%=6058.6元.
关于企业养老缴费基数确定,职工缴费工资高于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300%的,以所在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工资低于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应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个人缴费基数,可选择的档级分为60%、80%、100%,基于目前社平工资逐年提高,考虑到个人承受能力,部分省市增加40%的档级.对于多地参保的情况,实行养老金计算全国统一.
3.2 常见的给付方式
与x岁加入养老计划的个体,现在的年龄为x+h岁.用R(x+h)表示个体在t年后退休时可以得到的退休金额,并且假设退休后每年给付的退休金水平相同.在实际情况中,退休金一般是按月发放的,但是每个月给付一次的养老金模型可以用连续模型来近似[10].
考虑退休金连续给付计划,在t时刻退休的个体所得到的总的退休金给付额的精算现值可以表示为
R(x,h,t)arx+h+t
如下为固定给付计划中常见的退休金给付方案.其中,退休金额依据参加者的工作年限及工资水平而确定.
(1)退休金为退休前最后一年的年工资乘以某百分比d,
R(x,h,t)=d(ES)x+h+t;
(2)退休金为退休前最后几年的年平均工资,通常是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资.令k为t的整数部分,假设退休发生在当年的年中,则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资可以表示为
R(x,h,t)=(AS)x+h5Zx+h+t/Sx+h,
其中,5Zx+h+t为退休前最后五年的年平均工资比例系数,根据退休在年中的假设,有
(3)退休金为工作工作年限乘以某比例d,
R(x,h,t)=d(h+t);
(4)退休金为退休前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资与工作年限及百分比 三者的乘积.
4 影响养老金缴纳的因素
4.1 人口老龄化程度
安徽省的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增长速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前十位.预计到了2020年,安徽省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97.1万,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5.1%;2045年安徽省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276.6万,老龄化水平将进一步推进到30%以上.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对比情况的具体数据见表1.
安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扭曲是从21世纪才开始的,它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2)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3)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4)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除此之外,老年人口还具有明显的分化,在2000年时,高龄老人(年龄大于80岁的)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8%,而低龄老年人口的比重却高达57.60%,占一半以上.通过这一数据可以预知,在未来十几年,安徽省的老龄人口将更加严峻.而且,安徽省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存在大不相同,女性老年人口的年龄普遍要高于男性老年人口.
要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部分仍然需要下足功夫,解决老龄人口的问题刻不容缓.如果问题不得到解决,那么安徽省未来的发展很是问题,因为老龄人口的增多,能够从事劳动力的人口就越少,劳动力会明显不足.同时,年轻人既要忙于工作赚钱,又要忙于照顾老人,会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所以,政府一定要解决老龄人的养老问题.
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受到空间结构的影响.空间结构主要是指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老年人口的分布由于受到城乡总人口比例结构的影响,使得安徽省老年人口分布农村老年人口明显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的不均衡还表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上,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为未来的发展设了障碍.2005年,全省17个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下表所示,见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省范围内,除了淮北(7.38%)、铜陵(6.78%)两个城市没有达到老年型标准外,其他的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7%,已经步入老年型的城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黄山市与程度最低的铜陵市相比,老年系数差值就达到了1.9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高龄老年人比重较高的地区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存在着不一致性,如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黄山市,8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仅仅为12.11%,而尚未进入老年型城市的淮北市的高龄人口比例却上升到了14.87%.从这些分析中都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扬中程度在各个地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要“对症下药”,只有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5 养老金缴纳的现状
5.1 养老金缴纳的性别差异
从古至今,我国都有男尊女卑,养儿防老,男女有别等思想.如今,在养老保险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养老保险待遇上处于劣势已是共识,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以及养老金额方面.社会保障在性别方面并非是中性的,我省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性老年人大部分还处于社会安全网之外.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养老保险缴纳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在2000年城市男性老年人占离退休人员的88.6%,而女性老年人口中只占了54.7%;但是,在农村的调查中却又得到这样的结果,男性老年人占9.0%,而女性老年人仅仅占2.2%.无论城乡,男女之间在养老金的覆盖面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种情况在农村中更为严重.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城乡差距的缩减,努力扩大城乡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5.2 养老金收入不平等问题
养老金,即离退休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退休前单位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致使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为明显.将家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平均分配给家庭离退休人员,再保留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样本,来分析家庭内部再分配后的养老金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地级市内,不同区、县、镇等之间的收入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从一般意义上说,养老金作为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象征着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养老金水平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可享受的医疗等社会服务越多且质量越好,从而更加健康.养老金通过在家庭内部老年人口中的再分配,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2007年养老金对健康影响作用已远远超过其他家庭人均收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收入来源及收入差距都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会通过上述两方面进一步影响健康状况.由于单独居住的老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受到冲击,而作为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的养老金,对健康的保障作用越来越显著.
6 结束语
养老金计划是处理我省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给老龄人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人们在年轻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参加养老保险,为以后的晚年生活做准备,这样既可以减轻家中儿女的负担,也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目前,安徽省的养老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虽然在养老保险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未来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使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缩小乃至完全消除,这样每一位安徽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娟.养老金分配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7,9(168):131-132.
〔2〕刘华,徐锦文.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营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20(2):23-28.
〔3〕贾洪波,李国柱.养老金适度水平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7(4):366-367.
〔4〕张航空.养老金性别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城镇“老人”为例[J].南方人口,2010,25(2):22-26.
〔5〕张勇,陈耕云.中国基础养老金的支付能力研究[J].财经论坛,2008,2(4):63-69.
〔6〕张晓为.安徽省养老保险金危机之我见[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101-102.
〔7〕杨欣然.推迟退休年龄的利与弊及时机分析[J].现代经济,2008,7(11):45-49.
〔8〕王桂清,葛开明.完善养老金个人缴费制度研究[R].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08.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标志性知识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97-02
所谓标志性的地理知识是指教学中所遇到的核心知识点、核心地理原理、最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它是地理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方法,是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出发点与关键点。将标志性知识内化,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地理原理的应用乃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
笔者认为读书可分为“书越读越薄”和“书越读越厚”两个阶段。其中“书越读越薄”的过程就是去繁就简的过程,而“书越读越厚”的过程,就是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的过程。
1.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去繁就简将书读“薄”。现行各版本教材都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编写的,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标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故而运用大量的图、表、文字等各种方式对相关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在认真研读课标同时还要考虑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应试需要而去钻研考试说明。众所周知,课标与考试说明对知识的要求往往说的比较笼统,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翻阅教参、上网搜索、查阅大量资料……希望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有遗漏。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往往也是这种感觉,希望面面俱到。于是,师生会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大量的文字、图表等,使书变得很厚,致使师生倍感疲惫,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也不理想,事倍功半。如果教学中能抓住标志性知识,则有利于将书读“薄”,减轻师生负担。如教学《城市空间结构》(鲁教版必修二)时,只要抓住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这一标志性知识:综合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也就是说在城市功能区中住宅区分布最广泛);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地租最高)和街道两侧;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一般分布在城市(地租最低),并沿交通干线分布。抓住了这一标志性知识,其他的就不必细究了。
2.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知识迁移将书读“厚”。学会迁移是对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层面的要求。课本上知识很多,而且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也是千变万化,只要抓住标志性知识,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也不论是怎样的呈现方式都将云开雾散,剩下的将是核心知识的考查。如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则该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则严重老龄化。抓住这一标志性知识,所有有关老龄化问题的题目都将迎刃而解。如:
读“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下图),回答第(1)题:
(1)、该省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
A . 1990 年以前 B.1990 ~ 2000 年之间
C. 2000~ 2004 年之问 D. 2004 年以后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1月 l 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 10 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增加了约 7 400 万人.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知下表所示。据此回答第(2)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正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
B.青壮年比重上升,劳动力过剩
C.我国已进入老龄化行列
D.我国应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很明显第(1)题选B,第(2)题选C。
二、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
地理思维方式是认识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及地理原理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是相对固化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对我们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等都将带来很大的帮助。如在分析某地理现象的成因时,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在分析地理事件的影响时,通常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去分析,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去强调,今后学生只要看到影响马上能从利与弊两方面去分析。对于动态地理现象或事件的影响,要强调对源头与终点的影响(当然也是从利和弊两方面去分析)。笔者曾在教学《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一节时给学生归纳时就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归纳,而且将其作为标志性的知识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板书,并强调要掌握这种地理思维方式。
而在教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鲁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时,在读过P101知识窗后,笔者让学生思考“产业转移的影响”时,许多学生马上想到要分别从产业转移对输入区和输出区两个方向去考虑其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姑且不说他(她)们的答案是否完整、准确,单从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在 “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中的抓标志性知识引导,无疑是成功的。
三、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