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范文

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6:18: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

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篇2

健康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干预过程。高校作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教育场所,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健康教育人才的责任。在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还能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意识环境提供健康氛围。1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他们的体质形态、生理和心理状态、意志品质、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略显不成熟,特别是遇到挫败等心理冲突时,难以自我调适。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体系。目前,以郑州市为例,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或读本中所设定的几个专题来实施。《体育与健康》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通过体育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限,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材内容上如何把握尺度与深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心理应急、情绪障碍、负面生活自我调适能力等问题上尚有待研究。

1.2 缺乏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现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不少高校都是由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兼任。其中多数任课教师未经专门培训,他们对心理健康、营养和常见病防治等知识都相对了解甚少。虽然高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知识水平比较高,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欠缺。因此,不专业的教育师资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健康教育的各项任务。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常见到一些教师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4 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只把健康教育当作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或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体育教育的扩展内容加以讨论和处理,并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种作法势必会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使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

1.5 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案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学过程,并对被评价对象和模式作出某种证明。[2]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来看,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兴趣并不高,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目标,使得他们不认真对待,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系统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2.1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优化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必须重视健康教育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突出应用性的健康教育优化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发展规律,掌握其心理特征、行为态度及健康问题的表现、种类、形成原因等,有效的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健康研究、健康咨询与治疗多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系统,使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能更好的相互协调配合,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显著地改善健康教育效果。

2.2 注重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对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信息量不可小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已远远超出课本教授。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加强网络多媒体参与,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专门网站,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和学习平台,并通过网络插入图片、视频,相关网站链接等,对课程教学内容做一补充和延伸,增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知识的信息量。网络多媒体参与模式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讲评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高校健康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学。

2.3 注重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高校宣传途径多种多样,要想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有效的信息宣传渠道必不可少。除了在校园醒目部分张贴宣传画,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短信、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以外,还要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真实走进大学生校园生活,盲目的宣传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性。为此,下面优选了几种信息传播形式:(1)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对该课程重点推荐,并在学生会议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2)医疗、教学、心理、体育、学生管理等多部门合作,安排系列讲座,卫生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3)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环境的规章制度,如寝室熄灯时间、电脑房关闭时间等,转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4)广泛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辅导员参与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得到实际利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程中来。

2.4 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一味的停留在课堂教育掌握的健康知识上,还应该对其有实践要求,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来达成培养目标。如,行为指导: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教学实践能来发展、解决健康问题;健康咨询:大学生与咨询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集中讨论某一健康促进活动的活动方针。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使大学生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健康效应以及控制危险行为对健康的益处。让大学生自觉的对健康教育计划加以设计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5 注重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档案

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生活阅历较单纯,心身发育尚未成熟,在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学习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帮助指导。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再加上大一新生与成人及高年级学生相比,可塑性更强,健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指导他们形成自学、自我保健、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的任何阶段、任何情况都能都有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3 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

1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

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杨忠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3 个一级指标: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方双虎和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标准、基本设施工作标准、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课程教学工作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标准、心理测评工作标准、科学研究工作标准、评估督导工作标准等。

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不仅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没有实证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针对作者所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所存在在问题提出的,不具备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在事实上更多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多以工作量以及奖金来衡量。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理论方法

2.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构成了。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运用CIPP评价模式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避免目前研究中基于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的弊端,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有机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CIPP模式进行改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具体运用中以CIPP评价模式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为一级指标。根据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以及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目标的合理性原则、评价视角的全面性原则、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原则来制定二级指标。

2.2 第三方评价模式

内部评价方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式。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很多学校通过将学生评教、院系两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听课等形式制度化,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评价的有序进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模式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有专门第三方评价机构来执行。“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意见既非行政命令,也非学校自我感觉,而是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状态和富有建设性的意义。”

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的说明:首先以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其次以第三方评价模式为指导思想,由专门第三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构来执行,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最后根据具体指标的权重给予分数,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具体指标及分数如下:

3.1 背景评价

(1)评价计划的制定:

计划内容具体详实

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组织架构: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有分管的校级领导

组织定期的教育技能培训

成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小组

(3)规章制度: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的计算的执行标准

3.2 输入评价

(1)人员编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相应的资质

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比例

(2)场地设施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场所

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备齐全

(3)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经费使用情况符合预算

3.3 过程评价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室有固定工作时间及专职人员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有保密管理措施

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课程

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课程

能普及到全体学生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全面渗透

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学能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与家庭的联系

3.4 结果评价

(1)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有心理健康的知识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

近三年来,学校无学生自杀、暴力事件

(2)教师专业水平成长

全校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参与新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6)

[2]梁次红.论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4)

[3]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

篇4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04-03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1]。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日趋成为共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1]。有研究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否明确,结果显示总人数的15.1%(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总人数的66.6%(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总人数的20.2%(20人)认为一般[2]。可见,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具体可量化的一致标准,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明确、不清晰。另一方面,众多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置持不同看法,有些学者提出其目标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需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2]。尽管这些目标是积极有意义的,但都没有可操作化,使得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难度,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施中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观念上的东西,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仅是象征性地在学生课程表上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但大部分课程还是被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占用,更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时间。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重视也会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重要”这样的信息,误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并且很多小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中学开始,高中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认识偏差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形同虚设的局面,这种局面又会再次加大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这种恶性循环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及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3.课程实施中缺乏专业教师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凭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或学科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或者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只是一些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讲解,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设定的目标。

4.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度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学生的亲身感悟,因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很多学生都不能真正参与。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及不正确态度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参与程度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仍然采取讲授为主的施教途径,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进而逐渐磨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有研究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4]。

5.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呆板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导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繁多,但仔细审阅后可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围绕相同的几个主题展开,如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学习等。尽管教师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但总体上看,这些主题在不同年级间的侧重程度并无区分,每个主题需要的课时数也没有区分,即各个主题在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学中都被视为同等重要,这就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年龄特点,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特点,这种呆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仅能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学生在用这些宏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时,往往操作性不强。同时,这些宏观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从课堂中获得感悟,严重地降低了课程效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在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更不能有歧义;其次,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将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可行。

2.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必须纠正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只有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

3.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补充心理学专业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晋升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多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利用诱导式教学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诱导式教学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该模式也叫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作出某种行为反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四种教学模式中,诱导式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5]。在该模式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将活动内容逐步呈现出来,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体验现实生活,最终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心理游戏、心理剧、讲故事、播放音乐录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性,更好地将“知、情、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课堂活动中不断弱化不良心理品质,强化优良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后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通过示范、奖赏、惩罚等形式强化或消除学生某些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良好的适应行为。

5.开发校本教材

虽然心理健康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授课内容有所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后学生能通过教材对课上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和反思。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专门的教材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针对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呆板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材料和设备及资金等情况之后,拟定符合学生情况和学校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进而编制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目标拟定、方案编制和课程评价。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改善、课程教材编写的完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执行的调整、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质量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性质不同,其课堂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必将不同。一般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作客观定量的评价,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简单地以考试形式进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前者主要包括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性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协商对话式评价法等[10]。教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时可从课程运作的三个维度进行。三个维度是指客体维度,即课程目标、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主体维度,包括学生和教师;活动维度,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朱桂兰. 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 才智, 2011(32): 265.

[2]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2012(6).

[3] 岳艳,刘鹏飞. 小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9-101.

[4]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

[5] 王海英,成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56-58.

篇6

论文摘要:目的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健康教育,提高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方法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模式为基础及美国Marion$Meriolean的护理结果分类为框架,制定针对腹部手术病人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对180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8.20%vs87.25%)。结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特别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估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促进病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病人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的制定

1.1目的及意义

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处于初始阶段。要使健康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建立一套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探讨制定具有理论依据、适合中国护理的腹部手术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同时也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2内容及特征

本标准计划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北美护理评价标准和分类系统,对腹部手术病人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3方面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手段为腹部手术病人健康知识的改善、健康信念的建立及健康行为的改变提供帮助。

1.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

1.3.1健康知识1疾病知识:疾病名称、发病因素、症状、治疗方法。2手术前检查:心电图、胸部<线、超声波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检查。3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麻醉方法;手术前用药:如镇静药、等;;备血目的、血的来源;个人卫生准备:包括皮肤、胃肠道的准备;;禁食目的与要求;贵重物品保管:如饰物、假牙等;;术后特殊卧位与床上大小便训练。4手术环境及时间:手术小组成员;手术时间及等待地点;手术准备室、手术室、手术恢复室环境;手术所需时间及术后麻醉清醒的时间。5术后镇痛方法: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药物镇痛方法:如麻醉镇痛包、止痛药物的使用方法;;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加压法、放松疗法等).6术后功能康复方法: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早期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进程;自我照顾:如饮食及生活起居护理、伤口护理等)。7术后进食:进食时间及方式;膳食调理过程。

1.3.2健康信念能表达自我感受;对手术及治疗信心;对家属的依赖;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接受各种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1.3.3健康行为参与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伤口自我监护;定时有效咳嗽;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洗漱与保持口腔卫生;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配合药物治疗计划;合理选择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

1.3.4其它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的特殊计划内容。

1.4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是以上述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为基础,设置效果等级评定,每一项目分4级。健康知识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评定,积极:全部能主动参与/执行;比较积极:大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够积极: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积极:不主动参与/执行。

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临床应用的效果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3家省级、1家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期间,外科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腹部切开手术、手术后5-7天的住院病人共180例。其中实验组80例,对照组100例;男性82例,女性98例;年龄20岁-75岁;文化程度:大学17例、高中36例、初中56例、小学41例、文盲30例;职业:工人86例、农民41例、干部43例、教师7例、学生3例。

2.2研究工具

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调查和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知晓情况调查两部分。该问卷采用1998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健康世纪行”活动指定使用的调查表。分别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调查,旨在评价两组病人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表。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

2.3研究方法

调查表由病人或家属填写;效果评价由护士长和研究者采用访谈观察法进行评价。评价者前往病人房间,首先请病人填写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然后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信念,观察病人的行为,对照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对照组:护士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护士按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4结果

2.4.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为:对照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87.25%,实验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20%。实验组病人比对照组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

2.4.2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均使用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其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显小有极显著差异,x2=239.637P<0.01.其中在42项评价项目中:18项有极显著差异,P<0.01;10项有显著差异,P<0.05;14项没有HV著差异,P>0.05.

2.4.3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年龄没有差异,F=0.032,P>0.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职业没有差异,X=10.87,P>0.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文化程度没有差异,X=8.983,P>0.05。

3讨论

3.1病人教育程序与计划、评价指标内在联系病人

教育程序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遵循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通过这种系统的教育过程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行为和观念[1]。程序中的5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一环紧扣一环,缺少一个步骤都将使该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达不到健康教育效果。

3.2健康教育标准计划的使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标准计划的制定为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即内容、要求、结果提出了方向,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的自我监测提供工具,为护理管理者的健康教育质量、效率提供指导标准[2]。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地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7。本研究调查资料表明: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差异,P<0.01.42项评价项目中#,项有极显著差异(P<0.01)、10项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认为该计划及评价指标对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篇7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即是使教育对象知识、观念、行为改变的统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目的: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手段:

语言教育方法: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

文字教育方法:卫生标语;卫生传单;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卫生宣传画。

形象化教育方法:图片、照片、标本、模型、示范、演示等。

电化教育方法:广播、投影、录像带、VCD等。

效果评价:

近期效果评价:主要是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中期效果评价:主要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改变,评价的指标为: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

远期效果评价:是对健康教育项目计划实施后产生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包括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有: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人格测量指标、智力测验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疾病与死亡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生活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ASHA指数、功能状态量、生活质量量表等)。

健康传播技巧: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这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标语、板报、宣传单张、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指通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为贯彻落实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的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群众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规范,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工作重点

1、健全机构,强化职能

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一步发挥以社区领导干部、居民小组长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办好健康教育居民学校,以社区健康教育为主,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学习培训、座谈,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健康教育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两场,做到授课有计划安排、有记录,开课率达100%。

3、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利用宣传栏等阵地向居民宣传健康保健、卫生科普知识,每季度更换一期宣传内容,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讲卫生的好风尚。

4、创新方式,丰富载体

探索创新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开展上街入户宣传并发放健康知识材料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抗病能力,同时举办健康讲座,以中老年人、妇女为重点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健咨询,开展健康保健培训。

5、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今年重点做好流行病的防治、宣传工作,宣传怎样防治的基本知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孳生地栖息场所,降低蚊虫密度。

6、开展控烟教育,构建和谐社区

积极开展倡导不吸烟、不敬烟、主动戒烟宣传以及吸烟危害健康等宣传活动。加强对公共场所、单位的控烟宣传,并设立禁烟标志与制度,让无烟场所真正走进社区居民的生活。

7、加强重点人群教育,推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篇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得分为(20.10±3.53)分,可见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评价能力较好,这与相关报道结果不一致[2]。这可能与此次研究是护理人员对自身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使护理人员从自身角度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与其他研究病人评价或护理管理者评价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今后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我们应从病人、护理管理者、护理人员自身角度出发,综合评价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以期应用3方评价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由表2可见,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与学历无关,其原因可能与在校期间学校对护生的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在职期间医院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培训较少,从而造成护理人员整体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能力不高。万长秀等[4]研究显示,77%的护理人员未经过健康教育的培训,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护理人员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技能、评价的内容很难掌握。因此,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培养应形成学校期间培养和在职期间强化的模式,进而使护理人员系统化接受健康教育的培训,进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年龄、职称、工作年限与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呈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临床工作的时间越长,社会阅历越丰富,护理人员自身掌握的健康教育的知识也越多,可以通过经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其次,随着职称的升高,接受外界学习的机会较多,医院对其要求也越高,进而促进护理人员进行多方位的学习,从而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

2影响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因素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纳入模型的主要有2个因素:年龄、科室。

2.1年龄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在41岁以上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得分最高为(21.13±4.22)分。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呈正相关,说明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较年轻护理人员高。张菊英[2]研究结果显示,年轻护士严重缺乏健康教育与沟通的相关知识,29.5%的年轻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没有健康教育的计划和评价,缺乏健康教育效果的动态评价。这与此次调查结果相一致。因此,管理者应将对年轻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日后培训的重点,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培训,进而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能力。

2.2科室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妇科、儿科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得分较高。这可能与所收治的病人有关,儿科属于医院高危科室,只有护理人员有较高的沟通与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交流,进而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妇科病人均为女性,对其自身的疾病关注度较高,从而造成病人的依从性也较高。因此,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后,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较好。

3小结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 护理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127-02

护理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念的改变 ,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规范化的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这已成为建设品质化医院,创建品牌护理的护理管理者们的共识。我院在2007 年对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方法与评价进行改进,用量化评分及满意度调查来衡量其效果,发现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我院的住院病人与出院病人满意度,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2006 年使用内容单一,各科统一的健康教育表进行考核,与2007 年自行设计内容细化、具有专科特点,有宣教时限、评价时限的健康教育考核表考核进行对比。2006年健康教育检查686 人、满意度调查1572 人,2007 年健康教育检查698 人、满意度调查1602 人,在检查与调查人数上无较大差异。

2006 年、2007 年均采取每个月由护理部健康教育考核组对各护理单元进行考核并量化评分。对科室的宣教内容、宣教效果、护理人员对科室标准宣教内容掌握情况、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等进行评价。

每季度进行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一次、每个月进行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作为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工具之一。

2 具体改进内容

2.1 健康教育表的管理

健康教育表存档进入病历作为客观资料保存。各住院科室在对每位病人宣教后,病人在健康教育表上签字表示接受认可,宣教后护士签字对宣教内容负责。

2.2 细化和统一全院存在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患者住院治疗的共同特点,将具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规范化,全院统一,制定统一标准,如:入院教育中环境、设施、病区工作流程、主治医师、介绍主任及护士长、作息时间等作为全院统一的宣教考核内容,细化到配餐时间、地点,如何使用电话、呼叫设施、病区安全防范等等,各科室制作成有照片彩图的手册指导护士宣教,病人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物,易于接受。

2.3 制定专科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各个科室的专业特点,由科室制定专科内容作为考核项目,如糖尿病科低血糖的发生与防治、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骨科的关节肌肉的锻炼、肢体活动与锻炼等,妇产科的母乳喂养等。

2.4 规范健康教育时限

根据各科室的专业特点、护理岗位、班次等不同,规定了宣教时限,如入院宣教在入院当天完成宣教;疾病教育由于各专业科室平均住院日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内科系统平均住院日较长,在入院3天后开始进行疾病宣教,妇产科、儿科平均住院日短在入院后即开始选择时机进行宣教。

2.5 评价时限

评价是科室内部检查并补充巩固宣教的手段,根据宣教时限由科室宣教组长进行评价并评分,护士长抽查以检查宣教的执行情况,保证宣教质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 年各项分值明显优于2006 年。通过改进健康教育实施方法和评价,使临床护士明确宣教内容,保证每位病人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使满意度不断提高。

4 讨论

在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成为客观资料的健康教育表与病历归档,延伸了健康教育表格的法律保护作用,避免由于告知引起的法律纠纷,有效的起到保护了医务人员的作用。

规范统一全院具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使健康教育考核量化性能提高,有利于达到目标管理。同时将细化和统一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册,避免了因护士的能力水平不一、掌握程度不同而对宣教质量的影响。同时将宣教的阶段性融入到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中,把握好宣教的时机 ,如外科病人的健康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 ,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易于使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

专科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促使护士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以完成宣教任务,避免了因护士的业务能力不同而造成教育内容偏差、随机性和盲目性。

篇10

1.公主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公主岭 136100;2.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3.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吉林省学生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评价2009—2012年和3个项目县(区)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结果 从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年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结论 秩和比法用于评价不同年度不同县区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综合评价的原理自明,操作简单可行,可以进行多重比较,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教育效果;学生;秩和比;可信区间;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1-02

[作者简介] 刘建丽(1972-),女,吉林公主岭人,大专,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地方性氟中毒是吉林省重点防治的一种化学性地方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群体开展相应活动是该病第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防控地方性氟中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笔者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2009—2012年吉林省三个不同健康教育项目县区的健康教育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抽取镇赉县、前郭县和宁江区3个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项目县(区),每个项目县(区)每年抽取3个健康教育干预乡(镇),每个干预乡(镇)对4~6年级小学生开展既定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抽中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见表1[1]。

1.2统计方法

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2]综合评价200—2012年和3个项目县(区)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不同年度和不同县(区)健康教育效果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按bonferroni法[3]进行校正。

2结果

2.1秩和比的计算

将表1中不同年度不同项目县(区)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混合按大小顺序编秩,数值相同者编以平均秩次R(见表1实际观测值后括号内的数字)。行和列秩和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RSRr=ΣR/mnp和RSRc=ΣR/mn2(式中m表示列数,n表示年度数量,p表示项目县数量,下同),分别计算得到不同年度基线调查秩和比RSR1和效果评价秩和比RSR2,计算得到不同项目县(区)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价的秩和比,见表1。

2.2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将反映不同年度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1和RSR2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其代换值yr95%CI(调整检验水准α=0.05/28≈0.002,u0.002=3.09[4])见表2。

由表2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其余两两年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2)。

2.3不同项目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将反映不同项目县(区)健康教育效果的秩和比RSRc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其代换值yc95%CI(调整检验水准?=0.05/15≈0.00333,u0.00333=2.94[5])见表3。

由表3看出,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3)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333)。

3讨论

地方性氟中毒既是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又是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是地方性氟中毒防制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通过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病区群众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实践证明,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实施以改水降氟等能够切断氟源的综合措施,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综合分析吉林省学生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从不同年度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年度之间、健康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之间的有差异外,其余两两年度之间均无差异,说明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学生防制地方性氟中毒的知识和技能,且基线调查随着年度的增加,教育效果有一定的提高,教育有一定的后效应。教育前后效果均有一定的提高,以2010年提高幅度最大。由于教育后2010年和2012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12年教育效果最差,应引起项目实施单位和监督机构的注意和重视,找出效果下降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改进健康教育工作。从不同县区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看,除了教育前和教育后两两县区之间、教育前镇赉县和宁江区之间、教育后宁江区与镇赉县和前郭县之间有差异外,其余两两县区之间均无差异。说明通过4个年度的健康教育,3个县区健康教育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且教育后宁江区效果最好。但是,由于编秩只看指标数值的相对排序,出现镇赉县和前郭县教育效果相同的现象,此时可通过改变编秩方法、计算加权秩和比等方法[6]校正,以客观反映其教育效果。可见,秩和比法原理自明,操作简单可行,值得在疾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综合评价中推广应用。

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是一项长期任务,仍需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广泛、深入地渗透于思想意识之中,形成并促使家庭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断提高病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有效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杜绝氟斑牙和氟骨症发生,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黄长青,姜爽,等.2009-2012年吉林省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3):354.

[2] 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地区人体蛔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26-227.

[3] 方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董艳,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三类特定人群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6):117.

[5] 战扬,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灭鼠剂灭鼠前后鸟类数量变化比较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6):44-45.

篇11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篇12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并发症 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临床疾病护理转向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型的护理;从被动的、局部的护理转向主动的、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的内涵和职能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大,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落实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我院采取了应用护理教育程序对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选择对象 选择本科室三年来,腹部手术的住院患者共600例,作为健康教育干预对象,男491例,女109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5岁。

1.2干预方法 对选择对象的腹部手术就诊人群,开展不少于5min的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法,测试健康教育前后的有关知识和提高水平,提升腹部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

2 树立腹部手术病人健康信念

2.1心理状态 ①能表达自我感受(向护士,家属及同事诉说);②对手术及治疗信心;③对家属依赖性;④对医护人员依赖性;⑤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信任感;⑥参与制定术后恢复计划。

2.2健康信念 ①寻求手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②寻求手术后康复知识学习的意愿;③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④愿意接收各种手术康复功能锻炼。

2.3健康行为 ①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②伤口自我监测;③定期有效咳嗽;④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⑤保持口腔卫生;⑥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⑦配合药物治疗计划;⑧合理选择手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⑨康复与功能锻炼。

2.4制定规范的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 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能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规范,统一和协调护士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对保障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取最佳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1]。在制定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标准性,建立以健康教育“知,信,行”为理论依托,以一般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系统框架,以标准化的教育内容作为标准的主体,经过不断的论证,修改,制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系体,达到规范,统一,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调查资料表明,护士认为制定的评价标准具有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作用,评价标准的内容科学,完整,规范,对临床有指导和管理作用。

3 术后指导

①术后您将常规禁食、留置胃管、尿管、腹腔等引流管,请您注意引流管勿压、勿折。我们会定时去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在此期间,我们会根据病情给您做口腔护理、会阴擦洗等护理。②术后会给您吸氧及保肝等治疗,适量补充血浆和白蛋白,以提高您的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③术后平卧6小时后,我们帮您取低半卧位,要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引起肝面术后出血。④您要学会二次咳嗽,即您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至咽部,第二次将痰咳出,我们将协助您翻身和拍背,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如果疼痛可用双手挤压伤口两侧,以减轻刀口张力,减轻疼痛,千万不要因为怕疼而拒绝咳痰。⑤我们可能会定期静脉取血复查肝功和各项生化指标,以利于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请您理解和配合。⑥在您排气拔除胃管后,您可进少量水及流食。3~5天后可进低蛋白,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我们会根据医嘱及时给您做饮食指导。

4 结果

健康教育前,600例腹部手术患者对相关知识知晓率为26.5%;健康教育后,知晓率为86%,知晓率提高了59.5%。

5 讨论

在诊疗疾病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很受欢迎,在调查意见一栏,赞成者占98%,护士在做该项工作时,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1]。本次调查说明,对腹部手术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干预后相关知识提高会十分明显,对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篇13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输液中心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摘 要】目的: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方法:结合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程序,随机选取2012 年-2014 年经专业筛选过达标的209 篇5 种主要护理杂志发表的和健康教育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材料定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只有41 篇,占到19.6%。结论: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护士;健康教育;研究分析;问题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良好、优质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被教育对象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可能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整理了2012 年-2014 年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社发表的健康教育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可以很好的研究出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公开发行时间较早的5 个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社,包括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互联网途径收集以健康教育为研究目的的护理论文。主要范围锁定在2012 年-2014年。

1.2 入选标准

应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数据分析价值,研究过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动,整个项目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了209 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

1.3 研究内容

结合健康教育设计以及结果的基本内涵,本次主要选择研究设计类型、结果评价项目两方面作为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①研究设计类型。主要有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随机对照组对比研究)、准实验研究(并没有随机在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对比分析)、非实验研究(没有进行随机设计实验,也没有专门安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②结果评价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中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行为实施率)、效益评价(疾病复发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情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研究的场所及研究设计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具体如表1 所示。

2.2 健康教育研究实施过程评价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论文只有41 篇,占到19.6%,具体如表2 所示。

3 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大约有89.5% 健康教育均在医院展开,而从医院开始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教育教育仅仅占到4.8%。鉴于健康教育自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效果评价只有经过后期观察才可以准确评价,但是大部分健康教育局限在医院内部,想要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研究的质量及其完整性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医院内部慢慢延伸到医院外部,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有利于确保整个研究质量。在健康教育计划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话、E-mail等各种手段[2]。同时,本组研究还发现,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实验性研究设计较少,仅仅占到25.8%,其中62.7% 左右的研究均为非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纳入量虽然较多,数据更加全面,但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步骤缺乏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可信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性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能够严格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中期教育效果评价、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只有10%,9.6% 的健康教育研究报告中缺乏最后的效益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近期效果评价患者只是评价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很少会评价患者健康信念、健康维护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而且有41.6% 论文研究显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基本上是零散的,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单项研究内容。在效益评价中,很多论文中以疾病知识宣教为评价标准,主要目的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以护理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明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总之,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文化 体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二、传统文化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隋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评价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