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4:3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金融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网络 风险管理 措施
一、我国金融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欠缺
历史上,由于金融机构多数采用纸质化工作,大部分主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实物数据资产的损失上,如票据、账簿、机密文件的保管不当造成的信息缺失,或因意外造成的营业场所灭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活动空前活跃,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及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便捷化、电子化成为了主流,逐渐代替了以往的传统操作。当前,犯罪份子以金融机构的电子数据和网络为目标,不断的发起攻击来获取客户的重要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已经成为银行业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搭建金融网络的同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运行、轻安全维护的现象,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改进,应急演练的真实性有待加强。
(二)金融网络内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由于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社会“失信”问题较为严重,金融产品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信用风险不断在金融体系中积累,会伤害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引起交易者信心丧失,使得交易方式的发展举步维艰乃至倒退。同时,缺乏信用基础,会使得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支付等交易方式在国内的生存与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现代经济的正常运行。信用缺失不仅会阻碍网络经济的发展,更会阻碍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三)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网络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起到改变金融机构运营模式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给金融机构与客户带来较多风险。在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网络金融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金融网络风险的特殊性使得监管机构对金融网络安全的监管比传统金融更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网络安全监管方式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监管手段到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合时宜,金融监管当局应当不断更新监管标准,优化监管结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保障市场经济的科学、稳定发展。
在贯彻落实我国经济发展要求、提高金融网络安全可控能力的过程中,监管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网络攻防能力应用有限,金融监管当局仍应该从需求导向出发,立足用户拉动的角度,推广使用安全可控的网络金融产品,降低对少数厂家、产品的依赖度,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网络安全可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金融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二、美国采取的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措施
2014年2月,美国白宫正式推出一项可自愿加入的“网络安全框架”项目,该项目吸纳了全球现有的安全标准以及做法,以帮助有关机构了解、交流以及处理网络安全风险。该文对我国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极具借鉴意义。
(一)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
1、明确国家级别的网络安全标准
美国总统于2013年2月12日签署并了名为“改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行政命令,并授权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开发一套基于风险的网络安全框架,旨在作为一个国际级别的自愿标准和最佳业界实践参照,帮助各机构把控网络安全风险。NIST于一年后了《网络安全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五个核心领域:识别、保护、检测、响应及恢复。
2、将网络安全纳入法律规范
上世纪末,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就已要求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开发一个信息安全程序。如今,NIST开发的《网络安全框架》在银行现有的信息安全程序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解决新兴网络风险,使得银行的信息安全程序更加适应当今网络化操作的趋势。
(二)建立新型的网络风险管理模式
要求银行管理层须将网络安全风险考虑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设计和实施合适的缓冲控制,并更新各自的政策和程序,最终通过审计程序验证目标控制结构。一个有效的网络风险控制结构应重点考虑四个方面:公司治理、威胁预警、安全意识培训和补丁管理程序。
(三)发挥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过对银行的现场检查、定期报告、预警报告等措施实时监控网络安全问题。同时,通过对监管政策的有效性、是否具有改进潜力、是否能够适应当下潮流进行评估,切实保护其监管银行免遭威胁。最后,实用工具,帮助银行提高网络风险应对能力。在2014年夏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举办了网络挑战测试,成员机构可以通过观看一系列视频,并结合模拟练习来评估其网络事件处置预案。
(四)加强网络安全警示培训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于2015年创立了网络安全警示培训计划,通过电视电话培训和现场辅导的形式,对由其监管的成员机构及其联保存款保险公司监管人员和管理层进行培训。
三、维护我国金融网络安全的基本对策
随着金融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及我国金融交流的国际化, 金融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最重要的内容。而网络时代的信息金融安全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一)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制定完善行业标准
政府应将网络金融信息安全可能出现的威胁纳入重点防范框架,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按用户类别制定金融信息安全国家级行业标准,指导各行各业学习行业标准,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建设,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同时,要根据市场风向的更新,对相关监管制度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使法律法规在时间层面和物理层面上能够充分衔接。
(二)加大信息安全投入,建立大数据解决方案
银行业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建立健全适合银行业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框架及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修正完善已有的安全规范措施,丰富整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云计算和数据防护设备及体系,提高国内网上银行的运营及发展能力。
(三)加强网络安全警示培训教育
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可能面临到的相关网络风险,进行分类化警示和引导;二是重点对新入职的员工开展职业培训,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 强化关键权限岗位管理培训以及内部制约机制;三是提升合作第三方及客户的风险意识,定期向客户和合作第三方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实操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抵御网络风险。
(四)将网络安全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框架
银行应该积极利用现有资源识别、减缓潜在相关网络风险,将网络安全作为董事会的关注重点,制定整体化的网络安全防范框架,明确各部门的网络安全防范职责,营造网络安全优先的企业文化,调动全体员工对网络安全维护的积极性。在建立这一网络安全防范框架时,必须将公司治理、威胁预警、安全意识培训和补丁管理程序四个方面考虑在内,同时也应将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纳入考虑,要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 全能化转变。
1 虚实结合,深化学生对网络金融的理解
当前我国金融专业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网路金融知识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网络金融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为深化学生对网络金融的理解,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网络金融的基础知识,保罗货币是价值符号的本质,信用是金融的基础。进一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金融业务,通过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优势互补,鼓励学生自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网络金融业务,深化对网络金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网络金融的各项情况制作成课件,分别向大家介绍,针对学生讲解不完善之处,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以强化学生对网络金融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基于学生对金融业务的了解,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银行注册,成为不同等级的银行注册客户,待网上注册成功后,到银行去交验身份,以此方式令学生体会虚实的对应性,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网络金融的理解。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设置密码的原则和及时修改原始密码的重要性,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最大程度上防止泄密。待消除安全隐患后,学生可以在享受网络金融全天候自助服务的同时,学习网络金融的操作技巧,在深化学生对网络金融的理解方面,不失为一种高效的途径。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由于网络金融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上课时间爱你学生往往无法登陆银行网,但相关操作要求学生亲自完成,学生必须将自己的上网操作过程进行复制,制成课件后展示给其他同学。通过这一环节操作,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因此在网络金融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当对此种方式进行有效利用,并实现不同小组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的提升,改善网络金融教学质量。
3 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网络金融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学生多次出入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因此为保证学生安全,并实现优势互补,应当实行男女搭配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在与人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生往往占据优势,而在计算机网络操作和外出保障上,男生又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在对银行业务内容进行总结时,往往能够更加准确的感受到服务态度对客户的影响,从而准确把握服务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热情服务、利人利己。因此在网络金融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相互协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在网络金融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网络金融教学质量。
4 紧随财经资讯,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金融活动往往会受到全球经济资讯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在国际、国内出台金融政策时,应当及时关注行情变化,准确分析经济政策对金融的影响,促使学生掌握行情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影响因素,促进学生的结合金融行情状况对国家即将出台的政策进行预估,实现事前预测与事后分析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提高网络金融教学质量。也就是说,网络金融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对财经资讯的敏感度,在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与实践紧密结合,依据国家政策形势预测金融走势,对经济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并深化对金融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会继续上升还是要下跌,股市、房地产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将怎样变化,什么时候购买固定利率债券,什么时候购买浮动利率债券可获得更多利等。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生产者的投资规模大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如何影响GDP的增长率,如何使CPI增长率上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动脉,如何使经济因此而高涨,又如何使经济因此而紧缩。既学活了经济,也明白了金融的奥妙。
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和学风建设
变革旧的金融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进修班、研修班、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争取在几年内把所有的任课教师培训一遍,尤其是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视野,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条件。使教学实现从单纯的课堂讲授向导学式、研讨式、互动式、情景式等多元化教学转变,恰当、充分使用幻灯片、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经济下金融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涉及到方法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创新方法的应用环境问题。必须结合金融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金融方法创新的硬件以及新教学方法使用的环境。教学设施建设要合理设计,保障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随着教学方法的创新,随之而来的是应用环境问题。如何对方法的应用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设施功能。以金融实验室建设为例,应尊重专业教师对设施配置的意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针对目前金融教学相关软件不适应教学需求的现实,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软件的独立或联合开分。
学生们盼望教法与考试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厌倦与恐惧,而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与意义,思想认识上仍有差距。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意味着学习者的自由轻松,相反,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时间精力上应有更多的投人,积极参与并与教师密切配合。所以,学校管理者、班主任、辅导员等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学习者的观念和态度,进行正确的学习目标定位,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B/S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Internet普及,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已发展成为网络教学的趋势,通过网上交谈、视频会议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教学形式,更好地体现了网络课堂灵活、开放的特点。网络教学不但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信息的延展和时效性,而且以其高度的协同性和共享性,更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同时,网络教学绝不仅是资源平台,更是教学平台与交流平台,是教学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因此,在现阶段建设符合学生特点,方便教师使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迫在眉睫。
一、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概述
(一)网络化教学平台介绍
所谓网络化教学平台,即在线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其源于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广义的网络化教学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又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化教学平台是程序教学的发展和延伸,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把教学手段和过程整合成一个个关联的模块,通过计算机程序语言,逐步实现提出问题,学员选择回答,并通过互动模块确认自己回答正确或错误,以力求实现教学与互动同步、资源学习与共享的过程。
(二)国内外网络化教学平台发展情况
在国外,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系统开发始于20世纪末,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并被广泛使用的如美国毕博公司的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的WebCT系统、WBT?System公司开发的TopClass等。Blackboar平台支持百万级用户的超大规模,为教学人员提供强大而全面的授课、管理和交流工具,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国内,网络化教学平台比较知名的主要包括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BluePower网络教学平台、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清华在线——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的Vclass网络教学平台、安博网络教学平台、WisBank网络教学平台、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平台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基本都包含以下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开发系统;有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诸如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文献资料库等。
(三)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目标
邮政金融专业是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的河北省省级示范专业。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唯一普通高校,同时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致力于邮电行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训科技支撑服务。邮政金融专业依托邮政企业、邮储银行办学,直接面向邮政金融机构培养科班人才;该专业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专门开设了“行业特色课程”,旨在培养适应邮储银行发展需求,掌握邮政金融业务知识,具有较强邮政金融业务操作能力、营销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依托邮政行业和邮储银行发展需求,立足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不断完善的网络硬件设施和持续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致力于实现“屏幕式”课堂教学+“网络化教学平台”的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根据邮政金融机构对毕业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建设、整合并共享全网教育培训资源、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建设成高质量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资源搜索和咨询服务,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可协助实现教学系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
二、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规划
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即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解决,因此,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主要考虑需求的适应性、技术的可用性、经济的可行性、操作的便捷性等方面。
(一)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定位
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旨在面向学院学生,依托校园网和系部服务器配置,考虑教学资源利用,平台建设主要考虑其程序语言简便和使用简捷,占用空间尽可能少,注重其实用性,可以支持大量的多种类别课程,特别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突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并尽可能了解学生心理,以寻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展示模式和风格,适度体现趣味性。
(二)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系统需求
就网络化平台框架搭建而言,Internet使用较多的模式分别是B/S(浏览器/服务器)和C/S模式(客户机/服务器);其中,C/S模式要求在客户机上安装相应软件,修改和变更不够灵活,维护和管理难度大;B/S模式要求用户工作界面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简化客户端点载荷,便于系统维护和升级,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TCP/IP通讯协议进行连接。从网站平台程序制作角度看,可供选择的程序语言主要有java、asp、php等多种;其中,asp程序简单,功能简单,但安全性相对较低;php程序简单,但在Linux上运行,安全性高;jsp程序复杂,功能丰富,但运用难度较大。
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与大型企业、普通高校相比,信息量较并不是特别大,数据记录3万条基本可以满足使用现状,同时考虑到项目组对程序语言的熟悉程度,最终决定采用B/S结构,选择最基础也是比较成熟的ASP+ACCESS的经典网络搭配,利用IIS服务器强大功能,实现基本的平台搭建,并尽可能保证所有界面设计风格基本一致、简单、高效,尝试实现在平台具有足够安全性和方便使用基础上,能够整合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促使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良性增长。
(三)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系统运行环境
服务器、客户端配置:IIS5.0/6.0+Access+windowsxp/2000/2003
中间件:Tomcat6.0
浏览器:IE、FireFox等主流
程序实现:ASP+Access,AJAX+XML+ DIV+CSS+HTML
三、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
结合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目标和定位,从平台使用者即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群体出发,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技术管理、教师板块、学生板块,其中针对教学环节主要开发了七个功能模块,包括:平台介绍模块、信息公布模块、教学资源浏览模块、教学课件下载模块、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模块、习题测试模块、师生互动模块;通过上述功能模块的共同作用,以实现课程学习、资源共享,交流学习,管理服务等功能,见图1。
四、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测试与评价
开发建设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既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团队支撑平台运行维护,又需要优秀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开发;需要突出学生自主的“学”与方便教师便捷的“教”,为教师和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实现网络教学的有序化、高效化和规范化。为保证平台的可靠性与质量,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对平台系统的功能设计与编码进行了复核测试,主要针对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数据库的可维护性,软件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等。经过测试与评价,本平台基于B/S结构框架,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能够满足邮政金融专业的网络化教学需求,能够满足日常自主管理与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了课程资源整合。整体而言,整个平台功能完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便于对系统功能、结构更新和扩充;平台权限划分明确,各个用户依据权限分块执行,各角色各模块互不干涉,安全可靠;平台界面简单、精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
虚拟学习环境的创设一直是网络教育探讨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交互性强的网上学习环境,使学生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始终是网络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不断研究的问题,其仅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迫切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检验。同时,结合一线教师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也绝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本平台也需要不断加强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开发或更新系统功能,进而更好满足更多老师、学生的需求,逐步建成一个使用方便、功能强大、智能化程度高、教学互动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和互动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意军,郭兆南,廖毅.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2]孙利民,杜云海,王贺郑,刘冰雁.构建开放式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3]雷镭.基于Web的即时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4]陈淑妆.健美操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邮政金融专业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编号:Z2011324)。
项目组成员:马丽斌,赵蕾,郝军,唐敏,薛俭,赵志强,李妍。
作者简介:
马丽斌(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络金融风险简析
(一)风险的来源
网络金融主要是经营电子货币和结算等虚拟金融业务,因而除了传统金融活动所存在的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之外还还具备了以下三种特有风险。
1.技术风险。受TCP/IP协议安全性差的影响,由于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该协议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简单高效,对于安全因素考虑的不是很多,大多数人由于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信息保密程度不强等情况,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窥探或截获
2.业务风险。网络机构很难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很难树立自身良好的信誉。一旦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能达到大众所期待的水平,或者造成了社会上较大范围的不良反应,很容易形成网络金融的信誉风险,这样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对网络金融的商业信心。
3.法律风险。网络金融法律的缺乏,我国的网络金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验不足、相关的法规也较为缺乏。比如:对于网络金融的市场准入、交易者真实身份的确定、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均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在这种背景下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双方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容易陷入纠纷,极大的影响了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的类别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此期间网络风险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了,国内的网络风险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电子扒手。所谓“电子扒手”是利用Internet服务在为金融机构和用户提供的共享资源的同时被偷窃者们利用,他们通过某些手段窃取他人的网络地址从中“非法”获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网络偷盗造成的损失在全球范围内高达6000亿美金。
2.网络诈骗。与传统的交易不一样网络交易是一种“你不见我、我不见你”的模式来进行,不法分子通过电脑病毒或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虚假信息作为诱饵,在取得对方信任后非法进入其电脑并修改其金融软件。
二、目前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
我国自1998年第一笔电子交易达成后,网络金融就一直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风险监管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针对网络金融这一块我国现行的法律是2001年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和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这一系列法律法规虽然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但对于某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不够深入对细节的阐述也不够详细,况且网络金融的发展速度是其他行业远远不能相比的,发展的快,呈现的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当下的网络金融起到的限制和监管作用可谓是杯水车薪。比如:在对某网络交易主体各方的关系不能依法进行调节,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也不清晰。
(二)行业协调及风险监管不理想
1.没有统一的行业规划。在我国网络金融的初步阶段甚至没有一个负责统筹全局的部门,各个银行和商家均是各自为政。
2.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由于在行业协调方面有所缺乏,金融机构在网络业务采用的硬件标准、密码设定、通讯安全控制等核心技术、用户接口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没有一个行业应该具备的标准。
3.没有统一的行业权威。统一的金融认证制度滞后,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大多采用自己的认证体系;这就造成了CFCA的电子证书覆盖率较低的局面。由于各个金融系统重复的开发系统不仅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更主要的是还会影响金融证书的服务效率。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行业间的深度合作,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的统筹发展和风险防控自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现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
1.监管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网络金融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逐步突破了传统金融业的行业分工,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和概念,这是对现阶段分业监管模式的一项巨大挑战。
2.外部监管体制受到冲击。网络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全球用户。与传统金融活动相比它没有分支机构的局限性。这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我国按照经济区域设置人民银行和按照行政区建立银行业监管机构的体制冲击较明显。
(四)人才的匮乏
网络金融业务是集综合性、专业性以及高科技的属性于一身,因此对于监管人员来说,就必须具备超强的综合素养,这包括了金融业务、管理知识、扎实的金融法规功底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就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当中来看,还远远没有形成兼具这些才能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完善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根据上述我国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以及网络金融自身具备的各种特点来分析,对于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健全法律法规
1.首先应该加大网络金融立法的力度加快制定可以明确网络金融相关主体和义务的法律法规。例如:《数据保护法》、《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
2.对现有法律当中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金融业务及其发展的部分进行科学、详细的修订。对于《刑法》当中有关于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内容和条件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大对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法分子加大惩治力度。
3.制定网络公平交易原则。对于数字签名的识认、交易双方责任的分担、交易证据的保存等方面均要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确保交易的安全,一旦出现纠纷时数证据的额真实性和交易双方的隐私。
(二)加强市场的准入管理
1.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对于网络金融业务中的公示、系统设计、信息披露等要有专门制度性的安排;其次,在具备完善的风险识别、鉴定、管理和处置方案时才能放开金融业务的设立和新业务的开展。
2.各类交易流程规程的完善。通过具体的详细的交易程序拟定细节之后,才能放开客户申请开立账户、客户授权生命等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违法交易和非法侵害网络金融交易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3.对网络金融业务实行类别管理。制定详细的分类标注你,对银行金融业务能力进行分级,从而有效的对各种业务的开办加以限制。
(三)完善监管体制
1.加强协同协管。“成员”单位和其他监管部门之间实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并相互之间开放之际的信息库;增进联动监管,这对于网络风险监管的准确性的提升有显著影响。
2.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上文说到了,网络金融业务面对的是全球用户,因此单一国家的监管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我国来说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还有利于学习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借助国际间的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对跨国犯罪团伙如:贸易、贩卖军火、跨国走私的打击力度会更加有效。
(四)加快人才培养
1.大中院校应该有发展眼光的看到,我国对于金融监管人才的缺乏,应该有目的对这一类人才进行招收,培养;同时国家也应该适时的提供一些实际补助政策。
2.对外引进。向国际市场招揽这类专业人才,可以有效的缓解这类人才的空洞,利用“鲶鱼效应”从而带动我们自身队伍的发展,并借机学习先进的技术。
3.注重监管人员的培训。通过采取办培训班、考察学习、交流访问等方式,通过多途径的学习渠道对监管人员实行全方位的培训,一句话对于网络监管人才及队伍的培养不会是一时的,其作用的体现也是不是立刻的,但是对于网络金融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是有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支付 反洗钱一、网络支付反洗钱
(1)网络支付。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网络支付完成了使用者信息传递和资金转移的过程。本文探讨的网络支付反洗钱针对的是包括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支付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广义网络支付。
(2)网络支付特点。网络支付具备以下特点:其一,网络支付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第二,网络支付的款项是通过电子化、数字化这类无纸质介质实现的,传统的则是通过现金、票据这类介质实现的。
(3)网络支付洗钱、网络洗钱与电子资金转账洗钱。网络洗钱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所得,并使之成为表面上看来源合法的所有犯罪活动和过程的总称。与传统意义上的洗钱相比,网络洗钱更为隐蔽、全球化程度更高、成本更低廉。
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FT)是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得到应用后,银行利用计算机、终端机、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通讯设备建立的高速划拨资金的电子支付系统。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资金汇划方式,其及时性、无地域性的特点使洗钱犯罪份子多使用此方式洗钱,据联合国官员称,每天至少有3亿美元通过电子资金转账系统进行漂白。
二、网络支付隐藏洗钱风险
网络支付是以电子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和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具有匿名信,交易虚拟性,隐蔽加密性及广泛性等特点。及时到账的资金更加难以监控来源和去向,潜在的洗钱风险隐患很大。
(1)交易主体匿名且易变。现有的交易规则中,除了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以外,广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面对着客户识别的风险。在此类支付机构中,仅需要身份证复印件或身份证号码,甚至手机号码或邮箱就可以办理支付业务。
(2)交易具备虚拟性。网络支付是通过互联网在线操作进行的,完成交易的过程不需要客户面对面进行交易,而是通过网络虚拟完成实际交易。此时,极容易带来监管缺失,造成监管漏洞,从而产生洗钱风险。
(3)交易具有隐蔽性。网络支付为资金的流动或转移提供了更为安全、隐蔽的支付方式,尤其以非金融支付机构为甚。在非金融支付机构未承担起反洗钱责任的时候,银行难以弄清非金融支付机构的每一笔交易。在这些支付机构中,交易一般分为买方和卖方两笔,和传统会计记账有很大区别,因此银行无法确定被分割两个部分的交易的因果关系。
(4)交易具有广泛性。随着网络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支付内容也从以前的网络购物不断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扩展,交易范围越来越广,交易人数越来越多。支付渠道也拓展了固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等等。面对广泛交易行为和复杂的交易形式,监管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网络支付洗钱的流程
洗钱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流程,即处置阶段、培植阶段、融合阶段。
处置阶段:犯罪份子将黑钱投入到清洗过程,在网络支付洗钱里,犯罪份子一般把传统货币转换为电子货币等虚拟货币,为网上支付购买商品做准备。
培植阶段:犯罪份子通过已控制的网络商家或者自己开建的网络卖家,进行网络交易,并尽可能分散的进行支付,从而使黑钱通过交易演变为合法收入。
融合阶段:被形象地描述为"甩干",即使非法变为合法,为犯罪得来的财务提供表面的合法掩藏,在犯罪收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后,犯罪收益人就能够自由地享用这些肮脏的收益,将清洗后的钱集中起来使用。如图3所示,犯罪份子通过培植阶段的交易,使得黑钱变为合法经营收入,从而完成洗钱过程。
四、网络支付反洗钱
(1)明确交易主体,实行实名制。现阶段,网络支付洗钱主要还是采用的银行帐户模式在进行洗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支付机构在办理客户信息时,必须要采取信息完全的策略。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在客户开户时就将客户信息登记完整,从源头上解决交易主义混乱的现象。实名制的实施可以保证每一笔交易追溯到源头,不给洗钱犯罪份子可乘之机。
(2)硬性要求非金融支付机构履行反洗钱责任。如上文分析的那样,非金融支付机构在涉足支付领域后,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而且,银行也需要这类机构的配合才可以实现对网络交易的追踪与查询。
(3)网络支付须有银行参与。网络支付中,银行更具备防范和监管洗钱的实力。非金融支付机构在支付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其所经营的业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创新性,既没有模板可以参照,也没有经验可以学习,由银行参与其网络支付过程,不仅可以保证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更可以从起步开始建设反洗钱,比出现问题再建设更具备优势。
(4)实施全社会反洗钱战略。反洗钱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参与外,还需要信息部门、工商部门、司法机构等的参与。我国应该完善整个反洗钱系统,构建一个众多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系统反洗钱大网。反洗钱大网应该以金融监管为主导,司法机构为手段,其他机构积极配合配置。
(5)加强对反洗钱业务人员培训。加强对反洗钱业务人员的培训,举办相应专项培训班,开展利用新兴支付方式洗钱的专题讲座。促进对反洗钱业务人员对网上银行、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服务内容、流程、模式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郝川,马涛,黄毅.洗钱犯罪新形势:网络洗钱[J].财会月刊,
2008,(5).
[2]李娜.新形势下网络洗钱趋势与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