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3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篇2

(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变得格外重要。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里,这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探析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27—02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吴国军(1986— ),男,江西鹰潭人。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发严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也制约着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开始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所在。它是让我们了解怎样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下,给予我们的一个重大命题。要想利用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就需要加强个人的环保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大学课堂里,帮助大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对于自然界正确的观念,这些都能积极地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达到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文明形态,它遵循人和自然以及社会间的和谐发展,是一种社会形态。它的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还强调人要有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的幸福,同时也关乎国家的未来,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表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面对现如今的生态问题,十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使我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栽培的对象,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期间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着手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实施和落实。经过近几年对生态文明的广泛宣传,虽然大学生在生态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些高等学校也有相关课程开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学府的教育中地位并不突出,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大学授课中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学校没有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教师,他们都较为重视自己所专注研究的学科,对学校后开设的类似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缺乏教研深度。同时,多数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设为选修课程或考查课,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是注重表面功夫,学生难以深入、透彻地理解生态文明,课程开展的成效不高。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欠缺。在大学里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不完善,而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科技高速发达、信息化的时代,接触的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许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接触过环保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并不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属专业的限制,学校以开展专业课为主,对生态文明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两方面同时作用,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对生态文明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当前,全球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也呈退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由此可以看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一)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精神依托和动力源泉是生态意识,它并不是人先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及相关教育,在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生态意识,并有良好的生态行为,不断地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从整个发展大局来看,生态文明的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所在。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们就需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念,需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有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要确立这样的理念和观念,就要树立的世界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这些意识的过程就是培养文明意识的过程,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及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决定了其是否能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我国要注重培养从事环境教育的专门人才,在学校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使生态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教育形式方面一定要实现多样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中,不能仅仅依赖环境教育宣传,还应该注重创新,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学形式,例如:“大学生Recycle项目”就非常值得在高校内进行推广,让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生态教育评估系统,让学校全体部门及人员都参与进来,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技能,让师生都具有保护生态的能力。

通过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行为观、消费观,同时对于我国未来的建设也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深和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6).

[2]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刘经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J].教育,2011(2).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属于自然再生产跟经济再生产的交织产业,整个劳动过程是属于人与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等都属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竞争力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强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跟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借助群众的力量、信任和支持推动历史前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党的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或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要坚决抵制,将绿色GDP的推行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恩这美丽乡村的核心

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创造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进而形成爱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里的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始终坚持以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准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变农民生产:灌输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他们自觉遵守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的准则,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农村环境被破坏不单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农民的生产增收和农民的生活水准,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难以改善民生,就更别说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了。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重点工作放在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呼吁所有农民共同参与到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确保农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首先,将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化,同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将泉州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经济化、生态化、合理化的农村生态产业,并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率,真正实现泉州区域经济的生态化。

其次,落实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有效解决农村资源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此外,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这对农村生态环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有效维护农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城乡规划,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首先,以品牌理念为基础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有生态的主题,具备打造生态品牌的意识。以往农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集山川、河水、田地、住宅为一体,具备着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在规划和设计美丽乡村的时候,要尊重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实现有山有水的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篇4

生态意识薄弱,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埋头书本,与实际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俭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098-02

一、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帮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农村建设,首当其冲的话题就是亘古不变的勤俭节约。加强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对帮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帮助新农村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的和谐一大部分依靠农村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的,稳定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这与我党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出现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因为大部分农民都经历过贫穷苦难的日子,突然来临的幸福生活难免让他们会有所不适应,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浪费现象,部分农民的生活作风以及习惯变得不再是当时农民应有的淳朴和节俭。因此,加强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缓解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德勤俭节约,则是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小学课堂上老师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到现在生活的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都离不开我们习以长谈的节约美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节俭美德的传承成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把富裕的农村变成文明的农村。

(四)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扩大再生产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很重要的的物质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这四大类。只有抓住了农村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和最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以及农民连续增加收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和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农民生产生活事业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紧迫的问题,比如农民看病难问题等。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节俭有利于农村中资源的积累,资源的积累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就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帮助改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生活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普遍比较贫乏,农民文化普遍偏低,农村中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中文化供给不足,还有“两馆一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较低,上述现状揭示了我国农村文化生活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农民大肆浪费的新闻,因此,农村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浪费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导火索,使得加强农民节俭美德传承成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逐步加强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农村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广泛的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设施,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农民节俭美德现状及影响

(一)节俭美德传承现状分析

节俭是我们不能丢弃的珍贵的品质,但是,现在社会中一些严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农村中红白喜事大肆操办,重庆一位百岁老人过寿,邻里亲朋好友数千人到场为其祝寿,耗资十万余元,场面很是盛大,虽然我们很赞同儿女孝顺父母,但是心意远比场面盛大更令父母高兴,真正的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应该送到父母心里,而不是过于注重形式,这种场面只是一时的热闹,父母不一定是开心的,要使自己的父母开心,多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并不见得要花这么多钱,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节俭办喜事是现在的一种风尚,也是一种我们应该遵守的美德,我们应该坚持节俭的美德,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说道“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如此场面的盛大的寿宴,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也带坏了社会的风气,给我们后辈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还有就是山西煤老板千万嫁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是种极大的浪费现象,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是千万嫁女确实是不可理解。这种社会风气主要是由攀比心理以及炫富心理引起的,这种心理危害严重,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由于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就出现了所谓的“风水宝地”的现象,在选墓地的时候,造成了大面积耕地的浪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农民生活铺张浪费的恶劣影响

对于农村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首先是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我记得一位亲戚曾对我说:辛辛苦苦忙一年,挣点钱大多用在出礼上,很多人有时将准备购买农药、化肥的资金都用来“出礼”,导致越来越穷。同时,大操大办难免要牵扯到许多其他的精力,浪费了资源,耽误了生产,耽误了自己的很多事,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其次这种现象扭曲了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促进工作的发展,使人们的心情愉悦,更能够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的,特殊时候还能帮贫济困,但过重的人情往来更容易淡化感情,破坏了社会主义建立起来的道德风尚,家中老人去世如果不大操大办,就是对上辈的不孝,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还要比别人多出上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不可理解的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就开始了相互攀比,打肿脸充胖子,不管自己有钱没钱借钱都要办,出礼还要装大方,出的少了怕人看不起,迫使自己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教育,转变我们传统的观念。要从根本上铲除落后观念的思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抑制这种现象。其次,我们的干部领导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身作则。其次,政府必须加大查处力度,标本兼治。最后,完善居民自治,规范管理。使社会上在红白喜事的操办上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婚丧嫁娶活动办成符合我国人民风俗、人情味浓厚的情况,而不是增加人们负担的事。

三、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引导农民传承节俭美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农民群众在消费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比如,消费的动机、消费的态度的变化等,这些新变化就构成了新的节俭观,节俭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农民个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节俭观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有了新变化,新时期新发展,我们该如何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传承下去呢?

(一)准确理解节俭的涵义

这里的“新”指的是在我们创造财富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理性消费,而不是传统的节俭,在物质水平较为低下的时候的节俭,农民过去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但是,在当今物质水平较好的年代下,农民的节俭观从过去的纯物质消费逐渐转换为物质和精神消费并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节俭观,即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的大背景下,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这种节俭观不是对过去节俭观的否认,而是对其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传统节俭观的精髓,但是又符合时代的新特点,它体现出来的不是一种盲目消费和抑制消费,而是与时俱进的健康合理的消费,倡导这种新的节俭观,对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处理好节俭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富裕之时,过度消费依旧是违背我们的传统美德的,但是,过度的节俭也会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合理适度的消费,不仅对于我们个人,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近几年多次出台过关于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依旧低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今天,我国农村中依旧不乏养儿防老、吃饭靠天以及有病就扛过去的消费观念。合理的消费并不是浪费,合理的消费,不仅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情愉悦了,工作更有干劲了,收入也会提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积极培养新节俭观文化

首先,在农村中要大力弘扬这种新节俭观的精神,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给新农村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广告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并且在村组织中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最后,就是要坚持用典型事例教育的原则,村干部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消费方面要从简,积极地从自身做起,引领农村节俭风尚,建立监督机制,积极打击奢侈浪费的现象,对于违法的行为要严加处理,使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氛围中。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法治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起到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作用,在现在社会发展之下,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不仅影响着消费者自身,也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农民的消费行为上来完善相关法律,调节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五)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消费方式起着直接的作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适合新节俭观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的生活方式以及新节俭观,在适度范围内消费,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六)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传统的节俭观是在物质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之下的节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节俭观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省吃俭用,而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量入为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新世纪,新的节俭观,我们要树立新的节俭观,这样,我们自身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地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发展的也会越来越好。新节俭观将会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美德的传承,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参与,消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着整个社会资源,我们应该明白,浪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公众的利益,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转变个人观念,转化主观意识,最终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形成社会新风尚。

参考文献:

[1].苏洪涛.走出节俭的误区:一种全新的观念,一个大胆的质疑[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王安正.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汪金友.换个角度看节俭[N].人民日报,2009,(4版).

[4].王向芳.谈谈新时期的节俭观教育.

[5].管吉哲.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当代走向[J].经济学研究.

[6].周莲芳.提倡节俭之德建设和谐社会[J].消费导刊,2009.6.

[7].郑红娥.新节俭观与节约型社会的创建[J].学术探索,2006(2期).

篇6

【关键词】生态史观;历史教学;史学观念

自从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已经逐渐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对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人类文明的形态之一,生态文明一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存共进,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谓生态史观,就是一种主张从地球环境中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方法,阐释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理念。那么生态史观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态史观又应当遵循哪些规律与方法呢?笔者先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生态史观在国内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在积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方法。而在史学研究领域,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之后,人们正在逐渐展开对生态史观的研究。与此同时新的历史教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强调生态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改也增加了不少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但是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史观,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一方面,现今正在使用的历史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其编辑理念较为滞后,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生态史观的理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教材为参照,并进行适当的扩展与调整,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灌输生态史观。切不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将时间、地点、发明创造之类的数据罗列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新的历史观去思考: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段、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工业革命?站在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究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协调好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历史是一门广博、深刻的人文学科,它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各个方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教学,才是正确的方法。现在的历史教学也正在打破旧有的桎梏,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用生态史观深入剖析历史,并加以学习。

例如在讲完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之后,教师可以运用政治、历史、经济方面的理论,深入剖析专制与民主的优缺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生态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随时完善自己的史学知识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史学知识架构,并且广泛涉猎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新航路》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结合地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必要性,如经济方面的需求、宗教的传播、传统商路的中断、自然科学的进步等,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与多样性。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新的教学方法得到运用之后,就能够更多地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讨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效果尤其显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若干学生为小组,在论中阐述自己在学习中受到的启发,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中国人有哪些影响,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从而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屈辱与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生态史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工业革命为例

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是学生了解关于工业革命的具体史实,之后开始谈谈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一个小型辩论会,辩论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其中正方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对于人类发展利大于弊,反方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对于人类发展弊大于利。

在激烈的辩论结束之后,教师肯定了学生们的优秀表现,并对学生课前努力收集相关材料,准备辩论的行为进行表扬,并做最后总结。在最后的总结中运用生态史观对学生的论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手工业向机器化的大工业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亚非拉的疯狂掠夺,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的。其次,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小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做了一系列违背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其消极影响一直到今天都未能完全消除。而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的殖民扩张,更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类文明与生态平衡造成了无法恢复的破坏。以此我们看待历史问题时,应该站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历史形成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五、总结

如今,生态文明已经被拔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生态史观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种新的观念被接受,必须接受长时间的努力传播。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框架,并对生态史观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保障长期对学生进行生态史观教育,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加强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更多地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研 行为 教书育人

每每我们提及科研,要么敬畏如虎,要么无所适从,最终与之绝缘,是以人人搞科研,科研时时搞,只能纸上谈兵,学期结束一切子虚乌有。评优评先、职务晋级、评选骨干等用时没有拿出手的东西,还责怪他人,埋怨上级主管部门条件太苛刻。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科研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行动,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也许能激起愿意行动者头脑风暴,成为科研路上的行动者、坚守者。

一、教材创新是教育科研的一种行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错,我们用的教材是一种文本,每一位教师就是一个读者,如何处理文本,更好地使用好文本,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今天,我就以学案导学尚雅高效课堂的展示课为例,解读这个问题。教材的正确性质疑是一种教育科研。北师大版六年级(上)数学中,关于味精的抽样调查,其样本有5袋,其中没有一个是合格样品,从知识性思考,本身没有错误,但从思想性深思,就觉得问题大了。其一,给学生一个错觉,工厂的工人太不负责任,有这么多的误差。但是,我们做错一件小事,教师、家长就责怪我们,是不是大人可以做错事,进而产生做坏事的想法。其二,给学生一个误解,政府质检部门把关不严,难怪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其三,使学生形成一个习惯,教材中的内容涉及的问题都没有人关注,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不良风气也就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有时,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当然,能入选教材的内容是经过若干专家编写、评审,应该说,错误是很少的,我们应该把教研的重心落在文本的创造使用上。例如,南关学校的张大奎老师,在处理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天鹅的故事》之群鹅破冰自救的故事,就有平常中见神奇,化腐朽为真章的举措――破解鸟语,即通过简单的三次鸟语,悟读出老天鹅的使命与责任,群鹅的奉献与团结。这哪儿是鸟语,实际上是生命的赞歌。空白、错位,内容与形式,延续与拓展,无疑给了我们一个个再创新的教研机会,谁说教研无处不在哪?

二、课堂改革是教育科研的一种行为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已经不是讲堂,而是学堂。改革先驱者,用草根行动,给予我们精彩纷呈而又承前启后的课改投资,我们完全可以静心而学,潜心而改,大胆的读帖、摹帖、临帖、创帖,这是课改的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体验,理解与升华。学校推行尚雅五环高效课堂,就是问鼎课改。因为质量意识与课堂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抓手。这无疑给我们搭建了科研的平台。王校长提出的十大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一个个就是我们科研的命题,探究、解答就是科研。谁说科研与我们没有关系呢?另外,不同的学科,某一处的创新,就是科研的内容,实践的成果就是科研的结论。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解决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的同时,就应该在趣味性上进行课改,将会学寄寓乐学之中,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学生就会动起来。文本在课堂中的推陈出新,也是科研。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曾做了几点创新:一是基于十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考,生成陶渊明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给我们呈现了生态文明初步构想,即景美、人乐、情厚的社会。初读文本,感受景美在哪儿,人乐在何处;情厚在斯地,用一个句式表述出来。这很好地结合了读与说,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二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可以实现的,然后讨论陶渊明构想的理想社会能否实现。我引领学生走进晋太元中。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呈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的局面,进而补充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之后人民生活画面,感悟“避秦时乱”的内涵,预期激发铸剑为犁的梦想,认识那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作者理想的追求。三是落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设立问题:桃源真的存在,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又会是怎样的?若还原原貌,你有何构想或建议?这完成了文本的拓展与延伸,给学生创设了一次规划活动的机会。课堂的科研实际是文本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其间点滴体验如果上升为文字的东西,也就变成科研成果。

三、校本开发是教育科研的一种行为

操场是校风的一半,实际上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延伸。我校打造尚雅文化,方案详实,举措到位,而在落实的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诸如营养餐不节约的现象,学生文明礼仪失落的问题,家长对学校教育不理解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做的呢?我们应有预设的思考,行之有效的举措,落实好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与实践的过程,并在不断反省中总结有效的改善方法。如果每一位教师把每一次遇到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不就是教育科研吗?见证科研的实例,在我们身边屡有发生,就拿最近教代会通过的千分制绩效考核办法,实际就是资料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科研成果,是科学的,基于深度思考的,令大多数教师满意的成果。这是制度文化创新的校本科研。我们学校有很多能人,王德宏老师对理财颇有研究,如果学校给予支点和杠杆,世界级的经济分析师就能从我校诞生;杨亚文老师钢琴水平是一流的,其影响会让更多的孩子成就朗朗梦;杨坤老师喜欢体育锻炼,篮球场上叱咤风云,其影响会让更多的孩子成就姚明梦……如果我们做了,持之以恒的做了,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科研。学校文化涵盖面非常广博,校本课程的研发符合校情学情的也很多,只要我们有心,有责任去打造,从底层向顶层设计出发,学校校本教研就会日日新。

既然我们的生活与一个个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碰撞,对接,融合,必然产生很多新问题、新现象,伴随问题、现象解答,必然选择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正确方法,然后付诸实施,不断地在实践中解决新矛盾,完善实施的方案,最终会集结为经验。这一过程中,会确定问题现象的性质,寻找理论的支撑与智力的支持,借鉴相关问题现象解决的经典案例,回归原点。

篇8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评价机制

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道德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现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首先要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基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大学风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创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精神环境。每个高校都有各自所坚持、推崇的大学精神,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特点、大学精神相融合,营造良好的责任感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顽强意志力、以科学发展为使命的大学生,指引他们在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意识、理念的直接教育。施教者应当主动关注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途径和载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一)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广泛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让学生在非学校的场所中真实地感受自身作为公民的状态,将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提高青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增强青年的环境责任感及促进社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交锋的阵地和战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利用这一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配备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的网络工作人员,在网络文化建设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通过角色示范等互动性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责任感起源于角色,角色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社会角色是动态的,个体只有在行动中才会承担社会角色,也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角色才会为社会所承认。角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分配和实现,正确、多样的角色示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担当起自身角色所负的社会责任。

(四)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青年都面临各自的问题,但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不存在国度的差别。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新启发。

三、建立有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评价机制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较大挑战,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责任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有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群体的身心特征及其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实现状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科学地针对培养结果进行正确、客观、有效的评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坚持发展与开放的观点。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影响下是动态变化的,其社会责任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观察分析。此外,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国际性话题,要从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培养当代青年的全局意识和整体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既要秉持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原则,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又要关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将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有效结合。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是自我教育、总结、提高的过程。其优点在于它能帮助评价对象自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内化作用。但这种方式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要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自我评价须与民主评价要相结合。民主评价则是评价者们对照评价标准,依据对评价对象的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民主评价的客观性强,可以避免自我评价中出现的对自我认识不清的情况。

(四)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社会责任的情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行为。培养大学社会责任感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与国家,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行为体现最直接,因此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指标是判断责任感强弱的一个直接标准。而对责任感的认知与情感是实践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指导,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无法切实落实责任感的实践行为。所以要将三类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结合,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5).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几方面的德育教育。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建设的主要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性作用,还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素材,并对其进行适度的拓展。在教学 SEFC Book1A Unit7 Cultural Relics 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故宫、长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等文化遗产的英文介绍,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教学 SEFC Book1A Unit8 Sports 时,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了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知识。

二、感恩教育

在 SEFC Book1B Unit14 Festivals 中的 Reading 部分介绍了非洲的宽扎节,教师可以为学生用英语介绍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父亲节、母亲节。如今年 5 月 14 日母亲节,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书面表达题:你的美国朋友 Catharine 问你在这一天有何打算。请你给她写一封回信,谈谈你要做的事情,并简单说明原因。在学生的作品中,有的写帮助母亲做家务;有的写给母亲送礼物;还有的写给母亲送贺卡等等。

三、理想教育

每次任教一个新的班级时,笔者都会为他们提供近100条关于成才、理想、奋斗等主题的英语名人名言、格言,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爱的座右铭。如有的同学选了 He will shoot higher who shoots at the moon than who aims at a tree(目标远大,效果必佳);有的选了Great hopes make a great man(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有的选了 Without ambition one starts nothing。Without work one finishes nothing(没有目标,你将不知何去何从。不去努力,你将一事无成)等。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以“I Have a Dream”为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该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团队精神教育

SEFC Book3 Unit11 Key to Success 涉及团队精神的话题,该单元的 Reading 部分为 Making the Team Work,文章开头提出:我们经常被要求在小组里工作,但为什么呢?第一段结尾指出:然而,事实上,在离开学校后,你会发现在很多领域的所有工作几乎是通过小组来完成的,学校生活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做了准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让他们明白培养自己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教师此时可向学生介绍联合国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并用英语简要解释其内涵。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竞赛,笔者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要求他们先对图画进行描述,再发表评论。这张图画的画面内容为:两个人在沿着一段斜坡向上骑一辆双人自行车,坐在自行车前面座位上的人在奋力地骑着,累得汗流浃背,但在后面座位上的人不但不用力,还面朝后面坐着并欣赏着风景,反而为前面骑车的人增加了负担。从学生表达的内容看,他们绝大多数都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Only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can we accomplish our goal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t is the key to success。有的还提到了 Unity is strength(团结就是力量);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等。

五、“三观”教育

篇10

【摘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主体部分,不但肩负着现实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还肩负着企业对社会的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市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和决策过程中,在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对于社会其他经济利益群体和非经济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如果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不顾及因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就会把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成本外部化,从而增加社会成本;如果企业在发展自己的时候,肩负起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回馈社会,就会把企业的效益外部化,增加社会的收益,进而在提高企业的品牌度和信用度的同时更加发展壮大自己。由此看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本性,但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含义

学术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研究比较早,大体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分为三个观点,一个是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先生为代表的经济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对投资者的一种经济责任,企业的存在就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以博文为代表的非经济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剔除企业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元素之外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即企业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公益做出自己的努力;三是卡罗尔所持有的多元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但不局限于包括经济责任、环保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

综合前人的学术观点,我们更加赞成第三种观点,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其经济运作过程中对其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和物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经济发展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责任、道德和法律的责任等因素。企业的社会责任含义是基于经济行为过程中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当今这个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时代,企业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外,还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虑。企业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社会才能宽容和支持企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默契的环境。

二、武广客运专线的基本建设情况

笔者所在单位——中铁大桥局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现在正在修建武昌至广州的客运专线,地点在湖南省境内。因此,笔者将结合我国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为例,具体谈谈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要性及作用。

武广客运专线为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是我国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客运专线,该专线于2005年6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在2010年建成。武广客运专线始于武汉新武昌站,经过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花都,到达广州的新广州站,全长约98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投资总额1166亿元。客运专线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京广线的巨大客运压力。专线建成后,武汉到广州的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4小时,长沙到广州的时间由8小时缩短到3小时。

笔者所在的中铁大桥局在这次的武广客运专线工程项目中中标额度为30亿元,主要负责线下工程的工作,负责的里程主要是从岳阳至汨罗,全长54公里,另外需建三座特大桥,即临湘附近的梁家湾特大桥、株洲西湘江特大桥、衡阳湘江特大桥,目前主要在湖南境内施工,施工进度已经在收尾阶段。

三、武广专线建设对于施工单位的社会责任要求分析

(一)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前文已经谈到,武广客运专线建设经过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花都,到达广州的新广州站,全长约989公里。通过建设武广客运专线,能够带动这一线上的城市经济发展,以点带线,以线代面,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投资1166亿元,使得钢铁、水泥、化工、材料等多个国家重点行业上万家企业得到发展,这对于受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生产和出口贸易受阻的企业将是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客运专线专线建成后,武汉到广州的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4小时,长沙到广州的时间由8小时缩短到3小,这将加快两地之间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往来。武广客运专线的施工企业对于保证武广铁路按时竣工,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需要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施工前积极主动与铁路管理部门、公路交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部门联系,签定在施工期间保证铁路行车和公路交通畅通的协议,接受铁路、公路交通、社会等部门的监督,积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施工企业只有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保证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企业在追求赢利、提高利润的同时,应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切实承担其社会责任。笔者所在的中铁大桥局主要负责的里程是从岳阳至汨罗,全长54公里,需设三座特大桥,即临湘附近的梁家湾特大桥、株洲西湘江特大桥、衡阳湘江特大桥。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武广客运专线的施工一方面凸显施工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说明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山体的隧道和路基的开荒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施工单位要以促进客运专线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构筑与现代化铁路建设相配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路绿色通道网络体系。

第一,在质量目标上,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采取环境保护政策,采用各种方式开发、改造节能、节材、环保项目,把施工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地进行再回收和再利用。

第二,为保证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以免水质污染,环保水保工作在施工中要做到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为当地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严格执行当地环保法则,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联合协作,全面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扬尘及噪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加强施工生产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地区和施工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对自然植被生态体系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时尽量少占农田、耕地、绿地。

总之,企业在施工生产中要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如何对地方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施工,从而达到即有自己的经济效益,也兼顾了地方的整体利益,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目标,也保存了地方的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经济人的本性而内在有盈利的动机,另一方面因为垄断性又缺少外在必要的制约,导致国有企业不仅很少考虑社会责任,反而经常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之事。因此,我们要利用这次武广客运专线施工建设的机会,提供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对社会和他人的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彤.刍谈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J].企业管理,2007年1期.

[2]仲大军.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J].企业文化,2003年02期.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生态

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密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和人民的关注,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保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掌握人类的未来。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本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而环保教育是生物科学赋予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因此,开展环保教育非常必要,对中学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仅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环保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

现在中学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有直接说明环保教育的,也有间接的。如初中生物教科书第二册“生物与环境”中:什么是环境、环境构成要素、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等,“探索生物的奥秘”中:环境污染、自然环境保护等,都是有关于环境或环保相关的内容。还有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动物的拟态、生物的多样性、动物的保护、生物进化、资源保护、人口问题等等。这么多丰富多彩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出现在生物教科书中,足以说明环境或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如生活在草原上的兔子,以草为食物,依赖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水等而生存;然而由于兔子以草为食物,又会对草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若兔子大量繁殖,将会对草原造成很大的破坏,这样又会造成食物短缺而限制兔子的数量。当前,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的排放也造成大的影响,比如流入湖泊的工业与生活废水,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湖泊变成“死湖”,甚至影响到周边的农作物与树木。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环境,生物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

(二)人口问题

人口的庞大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压力无疑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人口增加将会引起粮食不足,必然导致毁林开荒、毁草垦殖、过度放牧和捕捞,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目前我国虽然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我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能源、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很多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我国现人口接近14亿,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因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减轻环境的压力。

(三)生物的多样性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可以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性。比如云南德宏就是一个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素有“热带亚热带物种基因库”的美称。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还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适宜的环境温度。而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的必需品就会短缺,适宜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将会给人们造成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二、如何从中学生物教学中体现环保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体现环保教育的因子,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主要以课堂教学入手,实践为辅,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吸引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案,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一)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课堂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很多时候在学生心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往往可以通过作为教师的影响力,将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理念传输给学生,使其逐渐产生环保意识并从自我做起。从这个角度讲,生物老师有责任将环保相关知识以有趣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得到了环保知识,并增加了环保观念。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中,可以先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让学生先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包括植物是怎么吸收利用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然后联系生活讲述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危害,引出二氧化碳的主要危害作用。同时列举数字介绍我国森林破坏的程度,通过用一棵树每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从而推算出一棵树一生的价值与贡献,可得出绿色植物重要性。使学生看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又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时,联系所学的食物链、食物网,可以列举一些益虫消灭害虫的例子,结合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的情况,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二)通过生物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不但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知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或穿插一些最新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1.创设上课前后的5分钟环保演讲每节课老师可以利用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上台演讲,内容围绕学生通过课外的各种来源所了解或积累的有关环境与环保相关知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环境质量的不足1%,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已名列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多达2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成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类似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同时也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又可以通过演讲锻炼胆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课堂穿插环保意识在紧张的课堂之余,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小故事等方式进行环保的介绍,不仅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也可以丰富生物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的雾霾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因为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原因导致了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在气象条件作用下就形成挥之不去的雾霾,当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等。通过这些与现实相关的视频或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及环保认识的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环保的种子,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把环保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又能提高环保意识,并能影响与带动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增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1.鼓励学生进行环保相关小实验

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成立一些兴趣小组。把相关环保的一些实验插入课堂教学,即使在课堂中不能短时间完成,也可以分给兴趣小组的人一起做,一起观察,让他们自觉地学习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当然前提是让学生提升兴趣的,又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相关环保知识。如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6CO2+6H2OC6H12O6+6O2+ATP(光照、叶绿素)[3]。可以选用2株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入2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入NaOH、Na2CO3溶液密闭封好,置于阳光下观察一个星期,根据结果对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说明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做水土流失的实验等等,根据教材内容带领兴趣小组设计出合适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实验会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举两得[4-5]。

2.开展有环保创意的小活动

在学生学习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比如利用身边的一些废旧、废弃物品,制作设计一些有创新意义、有环保价值的作品,并加以相应的奖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真实涵义。通过此类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举办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推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关于环境教育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设计活动的过程,形式可多种多样,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如:3月12日“植树节”可以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使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种草或举办演讲活动或知识竞赛,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在大自然的重要作用。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目的是唤醒和动员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结合环境日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己。

4.调查周围环境

环境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深入所在地区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这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通过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大家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生物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使生物教学成为环境教育的基础,知道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同时也在指导着学生如何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力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深刻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习惯。尤其党的“十”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层面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此为契机,鼓励青少年提高科学素质和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的思想和品质。当今世界我们人类立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受严重的威胁,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齐.生物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J].甘肃教育,1999,(9):3-5.

[2]颜开华.浅谈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1.

[3]潘亚芬,张永士.基础化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07.

[4]桂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

篇12

关键词:10kV;输线电路;继电保护;基本配置

中图分类号: TN10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的电能消耗的增长率维持在50%以上,由于10kV配电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利用,所以其利用效率及故障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输电电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输电线路存在面广、线长、走径复杂、设备质量不等的现状,而且输电电路大多处于室外,气候、地理环境情况对其影响很大,所以对输电电路的要求也很高,其基本配置要满足电力网的不同结构、电压等级、线路长度、运行方式以及负荷性质等,才能保证整个电路的安全运行。

1、10kV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基本配置

1.1 相间短路保护

相间短路保护采用的是两相式电流保护系统。

针对单侧电源的线路安装,我们一般会使用两段式的电流保护系统。第一段用的是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第二段用的是带时限的过电流保护。如果是35kV的线路,偶尔也会使用三段式的电流保护系统,即在第一段,第二段的电流保护的基础上,再增设一段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阶段式电流保护包括两段式或三段式电流保护,对于35kV线路来说,其需求不同,所以也可以使用阶段戔电流、电压来进行保护。

针对双侧电源的线路安装,我们一般会使用带有或不带有方向元件的阶段式电流电压来进行保护。如果遇到电流造成保护的灵敏性达不到使用要求的情况,可以使用简化的距离保护。

针对对短线路的安装,也就是长度小于4km的短线,当出现电流电压保护的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不能满足运行的需求的情况时,我们应采用以纵联差动保护为主,以带有方向或不带有方向的电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的保护方法。

针对对平行线路的安装,我们应采用以电流平衡保护或者横联方向差动保护为主,以接于两回线路电流之和的电流保护为辅来保护。

1.2 单相接地保护

当中性点的非直接接地系统出现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由于其产生的电气量具有特殊性,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无选择性的绝缘监视信号装置或有选择性的小电流信号装置。

针对某些出线较少的中性点不接点的电网系统,我们一般会选择使用无选择性的绝缘监视信号装置,使用这样的装置动作后,可以依据人工选线来找到故障的统一口径,有条件的应装设具有选择性的信号的单相接地保护。

针对的是出线较多的中性点不接点的电网系统,我们可以选用零序电流保护及零序功率方向保护等有选择性的小电流接地信号装置。微机选线装置被广泛地运用到有选择性的接好保护之中,其基本的原理是根据基波零序电流的数值大小和方向来做自动接地的选线。而且,为了考虑到身和安全和设备的保护安全,一般会装上配备有动作跳闸的单相接地保护。

1.3 过负荷保护

针对有些电缆线常常超过电缆的负荷,或电缆与架空混合线路 ,应装设过负荷保护。保护宜带时限动作于信号,必要时可动作于跳闸。

2、10kV 输线电路的继电保护

2.1 10kV 输线电路继电保护的意义

10kV在电力系统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0kV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能够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供电时,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自动化地发出报警信号给工作人员,还可以自动地切断电闸等设备装置,对电力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电力事故导致的危险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为减少国家和企业、人民的经济损失,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电网安全、高效、稳定地运行。

2.2 10kV输线电路继电保护常见故障

从实践来看,造成10kV配电网继电保护故障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各方面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10kV配电网输电线路的架设路径一般都较长、敷设时选的地形也较空旷,周围的建筑物少,所以很容易遭雷击。雷击事故主要是发生在10kV配电网线路上的绝缘子、避雷器、配电变压器上。再加上,我国越来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搞绿化建设的同时很可能对线路造成毁坏。

对于雷击问题,首先要提高大众的防雷意识,向人民群众普及防雷知识,加强对10kV继电保护防雷保护意识,重视10kV配电网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还要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安装避雷防雷的硬件设施,对避雷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注意选择避雷器的材料,最后,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事故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2.2.2 运行管理问题

对电力设施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对配电房、电缆沟等处,更要完善管理。从设备来看,老型号的电力设备仍然在使用中,老型号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技术需求;而且其绝缘和瓷瓶器件由于年代久远,使用时间长导致老化已非常严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容易发生故障。

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当也是造成出现电网故障的原因。工作人员要想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对其进行定期清污,防止因污染而导致继电保护损失;同时还要定期对线路接地装置进行严格检查,对不合格电阻进行整改,从根本上提高电网设备的安全和耐用性能,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

2.2.3 外力作用

由于输电线路的选址和敷设十分复杂,各种线路、建筑物以及堆积物经常会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故障更容易发生。

例如架设在公路的边缘的输电线,当出现交通事故时,电线杆难免会被撞倒,影响继电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兴起,可能破坏地下电缆,造成严重的线路故障。

3、针对10kV中输线电路的继电保护的建议

笔者针对10kV中输线电路的继电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3.1在思想上重视,尽量避免外力破坏。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道路旁的杆塔上喷涂比较醒目的反光漆,或者在电线的拉线上设置反光标志管,引起驾驶员的注意,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时撞到电线杆;第二,向人民群众发传单,宣传画,出版报等方法宣传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破坏和盗窃行为。

3.2加强技术水平,如,可以在塔杆顶端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不会因为反击而造成跳闸,保护输电线路继续安全运行。

总的说来,输电电网所处的环境、地理等环境较复杂,人为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系统故障。

结语:

10kV输线电路的继电保护具有点多、线长以及面广等特点,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其运行环境也很复杂,作为电力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必须加强思想上的重视,更新技术,加强创新,才能保障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蕾,赵久涛,刘汉武.10kV配电线路继电保护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

[2]张爱琪.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周应新.浅析10kV配电网建设工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

篇1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兴城市文化事业建设台州市路桥区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37-02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城市的商业区。经商氛围浓厚,文化意识淡薄,建区10年后仍然没有图书馆。2004年,路桥区图书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发展为今天的具有一定软、硬环境的,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城区图书馆。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一个役有实体馆、没有图书、没有办公场所的图书馆何以在“商业之都、文化沙漠”中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人文绿洲?其中,必定有许多创新的理念与举措可以给予新兴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启示。

一、现实情况与发展成果

路桥区是台州市的主城区之一。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濒临东海,全区总面积276.6平方公里,辖4镇6街道,常住人口人口43.64万,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7.8万。路桥地处台州人口最密集的温黄平原中部,历来是商贸发达地区,宋时便“商贾云集,车辆辐辏”,现在路桥已成为台州市和浙江省东南部的商贸中心,渐成“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之势。从台州市的整体情况看,文化事业薄弱,发展不够,对于文化建设与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一直排在经济之后。作为台州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路桥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路桥建区初期,大部分人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的,无暇给予路桥的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如今,路桥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了一定水平,2010年的人均GDP将达10000美元,即将跨人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自然而然也会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品质。然而,路桥拿什么去满足市民隐性的、迫切的文化需求?建设公共图书馆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公共图书馆于17世纪中期起源于欧美国家,在其产生后不久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与普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绝对的公益性与开放性。中国与欧美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英国每一万居民就有一家图书馆,德国6600人,瑞士3000人;中国平均每46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公共图书馆中,有很多仍然以“藏书馆”的实质存在着。路桥图书馆在建立初期便将自己定位在公共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让图书馆成为文化、人才的孵化器。历经多年的发展,路桥区图书馆已创建了一个文化集市、九大文化品牌。文化集市包括:“南官人文大讲堂”、“南官人文大展坛”、“蔡啸书场”、“翰墨雅集――艺术沙龙”、“文学沙龙”、“横泾塘沙龙”。九大文化品牌包含了文化集市的前四项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乡村图书馆援助行动”、“未成年人读书节”、“商都文化”、“乡村人文大讲堂”。与此同时,共享工程、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网络建设、图书馆分馆建设等工作也已初具雏形,正在逐步成熟。另外,路桥区已把建造区图书馆放到优先发展序列,一座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即将落成,内部拟设数字图书馆、音乐图书馆、艺术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梦的地下城)、女子图书馆、柯璜纪念馆、地方文献陈列馆等特色馆。届时,图书馆将真正成为路桥的“第二客厅”,对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路桥文化档次、营造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以一个文化集市与九大文化品牌为基础应运而生的“南官书院”在路桥区域内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被浙江省社科联命名为第二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图书馆研究工作之一的“路桥灰雕”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的品牌栏目“南官人文大讲堂”,获得了“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荣誉称号;馆长也被评为“浙江省讲座工作先进个人”。

二、工作特色及发展理念

在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事业不同于大城市,在保证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同时还要创造文化资源,激发文化需求,引导群众参与,正所谓“道在民间”。路桥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深谙其中之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市民,在路桥区域范围内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的文化生活。总结路桥图书馆的发展经验,有几项工作尤其出色。

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和信息共享体系。路桥市民是幸运的,虽然路桥图书馆的实体馆仍然在建,但是借阅常见书籍已不成问题。路桥图书馆曙光医院分馆、博爱医院分馆相继成立,合计可借阅图书30000余册,市民均可到曙光医院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这是路桥建区以来第一次为社会公众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路桥在实体馆落成之后,两分馆仍会持续运营,分馆数量与分馆的藏书量也会适当增加,以期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借阅服务。图书馆的经费一直很紧张,为分馆提供的藏书都是从新华书店赊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克服困难,承办了规模宏大的路桥未成年人读书节,配合春晖小学的爱心教育,组织学生捐书,送书下乡,成功举办了“乡村图书馆援助行动――爱心捐书活动”,提高了螺洋居图书馆、新桥居图书馆、金清镇图书馆3个试点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方面。图书馆积极与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等九个在线网站进行了多次沟通,得到了免费试用权。与此同时,图书馆网络建设也有了可喜进展,网站目前已正式开放。

2.创办“文化集市”。“文化集市”借鉴了“传统赶集”的概念和形式,按照一定的节奏与频率(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居多)举办活动,使市民习惯性地参与其中,让文化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文化集市包含了六个栏目,内容涉及讲座、展览、说书、文化艺术沙龙。每个栏目都有不同的定位,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具有路桥的本土特色。文化集市的栏目设计十分科学,文人墨客相聚一堂写写毛笔字、谈谈诗歌;农夫小贩摇着蒲扇听方言说书;阳春白雪、下里巴都可以到人茶馆就坐听讲座。其中,办的最出色的就是雅俗共赏的“南官人文大讲堂”。自创办以来,一直V2"公益免费、自由开放、以文会友”为宗旨,坚持每周日办一场(法定节假日除外),至今已举办100余场。随着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大讲堂已被市民视作商业之城中的一块人文净土。与之相呼应,同样是一周一期的栏目“南官人文大展坛”也致力于传播、普及人文,展览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已有了一批经常性的观众,吸引了一些个人与单位的主动合作。可以说,图书馆与“文化集市”之间已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为路桥百姓奉献了不少文化大餐。“文化集市”也已成为了新兴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据了解,目前路桥区尚无项目

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已有4个项目进入浙江省非遗名录、19个项目进入市级非遗名录、160个项目进入区级非遗名录。路桥灰雕艺术于2008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其“幕后推手”就是路桥图书馆。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保护工作涉及图书资料、刊物、报纸、老照片。目前,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已集中到路桥图书馆,得以保存。另外,与当地媒体联合开展的老照片征集活动在群众中反响颇高,无数群众主动将珍贵的照片资料送到图书馆,其中不乏佳作,能很好地反映上个世纪路桥的风土人情,图书馆杂志《商都文化》每期都会择优刊登。同时,图书馆邀请了不少专家、学者、同行在南官书院共同召开了多次地方文献研讨会。

三、经验分析与启示

几年来,路桥区图书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文化事业单位,却作出了一番令人敬佩、令人赞叹、令人振奋的不平凡的业绩。分析路桥区图书馆的经验与成果,可以得到几点具有普遍启示意义的体会。

1.要有优秀的领军人物。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步伐,关键在领导。一个具有全局观念、良好的管理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精通业务的领军人物不仅能够让一个机构良好的运转,而且能将社会上文艺积极分子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将上层建筑与普通市民连成一条线,从而拉动一个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路桥区图书馆馆长是路桥区引进外地人才时从武义图书馆调入的。担任武义图书馆馆长期间,他白手起家,将武义图书馆建设成为全省图书馆的样板。到路桥工作后,同样从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带领着一个团队以图书馆为根据地全方位开展文化活动,为商都增添了一份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充分说明,文化事业需要热心人,更需要一个具有服务意识,能组织、引导热心人的领导者。

2.耍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理念,以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发展。2009年,路桥区图书馆曙光医院分馆正式揭牌成立。图书馆采取的合作方式借鉴了股份制企业的运营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成功地实现了图书馆分馆的社会化运作。图书馆为分馆提供图书、管理软件与业务指导,曙光医院为分馆提供场地、基本设施与工作人员负责对外开放服务。2010年,借鉴曙光分院的成功案例,图书馆再次寻求合作,在台州市博爱医院设立了第二个分馆,初步满足了市民的借书需求。路桥图书馆还计划在新馆建好之后建立馆外馆、流动馆,让图书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实现路桥市区范围内步行15分钟就可借阅图书。

创新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出的点子不少,能够实现的不多,所以说现在比善于创新还要关键的就是如何行动起来,将点子付诸于实践。少说多做,创新才会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办讲堂不是路桥图书馆的原创,百家讲坛、浙江文澜讲坛等等都已办得相当成熟,但是,将“南官人文大讲堂”办得如此成功,不是每个县级图书馆都能做到的。办大讲堂面临的难题很多:没有场地,到处借;缺少经费,尽力省;没有讲座资源,找“关系”。大讲堂采取通知不组织的形式,在第一期开讲之前,路桥图书馆已经做好了门庭冷落的准备,但是,结果却大大地出乎意料,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0多场,吸引了社会上各类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获“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称号的图书馆中,路桥图书馆是唯一依靠租借场地开展活动的,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罕见。可见,“敢”字也是决定成功的关键之一。

3.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指个体,也指群体。各个文化事业单位,包括非公益性的与公益性的都是充当着社会文化的引导者与整合者的角色,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培养服务意识、积极为个人与群体创造好的平台与资源,扩大文化事业的辐射面,推动社会形成以主流文化为主线的文化神经网。

“融入群众”是我们以前长提的一个发展文化事业的举措。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风气日渐开放、民间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环境下,“面向群众”要比“融入群众”更为恰当。身处文化事业发展核心的精英们要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也要尊重大众文化、了解大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其打着精英文化的旗帜孤独行走,不如让优秀的大众文化领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蔡啸书场”、“南官人文大展坛”、“商都文化”等都扮演了市井中的文人角色。这些文化活动既贴近百姓生活。给了百姓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又具有传播人文的重要意义,让市民充分互动,各得其乐,再恰当不过。

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文化事业不同于学术研究,它更多地担当着一个传播者的职责。关起门来修炼,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行不通的。想要谋求可持续的发展,先要“引进来”,在自身强大之后再“走出去”,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形成良性循环。“南官人文大讲堂”能取得今日的骄人成绩。与“引进来”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保证讲座的质量,“南官人文大讲堂”加盟到了“浙江文澜大讲坛”中,使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成为了其长期支持单位;与台州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战略协作关系;与杭州市、温州市图书馆达成了合作关系。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大讲堂始终保持高水准与向前走的态势,也造就了路桥图书馆的“讲座外交”与“乡村人文大讲堂”的盛况。如今,路桥图书馆已成为了台州最具有价值的讲座资源库,为台州市椒江区图书馆枫山书院、台州市曙光医院、台州市警察学校等提供讲座资源。这些活动拓宽了路桥图书馆的交际范围,为拓宽业务活动、开展延伸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大大增强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5.要以小见大、持之以恒。与大多数单位一样,图书馆的工作很杂、很繁琐,总是小事很多、大事很少,很多工作一天、两天不做并无大碍,然而,长此以往,单位之间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而判断两者好坏的根据正是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灰雕艺术出现于唐宋时期,曾在路桥辉煌一时。路桥图书馆馆长发现许多灰雕在拆建中遭到破坏。随后,他了解到一位老先生保存了大量表现灰雕艺术的摄影作品,就与他商量,将这些作品拿去展览,让更多人关注路桥灰雕艺术的保护。2007年9月,《伸向天空的祈祷一路桥灰雕》摄影图片展在浙江省图书馆和浙江省内各地图书馆进行巡回展览。这使路桥图书馆成为了首个向省级图书馆呈送展览的县级图书馆,也在“路桥灰雕”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风风火火搞经济,勤勤恳恳做文化。一个地区的GDP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完全有可能,但是一个地区人民的人文素养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提高是很难做到的。不是说经济建设不需要恒心,而是发展文化事业更需要坚持不懈地付出与经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被更多地提出来了,但是。新兴城市对这两者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文化事业想要得要长足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篇14

[关键词]精品志书;方志精品;精品方志

精品志书的概念,笔者的理解,一是指按照较高的质量标准评审认定的志书;一是指按照规范标准和要求精心编纂而成的志书;一是指恰当反映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志书。精品方志,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方志精品,包括精品志书、精品年鉴、精品地情丛书等方志精品成果;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地方志的精品化,包括地方志的品牌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等等。这里重点讨论前者,即从狭义的角度来谈谈精品方志问题,也就是方志精品的问题。

一、提出精品方志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接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方志文化的致用性更加突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地方志事业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了新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指明了地方志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方向和途径,启迪我们把握修志规律,完善修志理论,提升修志境界,指导修志实践,开拓修志领域,以治史治学的精神修志问道,用经世致用的智慧以启未来。

(二)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文化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文化需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有了全新的方式和市场。特别是用方志产品、方志语言构建方志文化体系,写好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时代赋予方志及方志人的光荣使命。

(三)方志发展

古时修志是官府的执事,依靠皇帝的诏书和官府的命令;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从第一轮“行政修志”(靠发文件、开会议、领导抓),到第二轮修志的“依法修志”(主要是依法推动地方志工作),现在到了“依法治志”(全方位发展地方志事业)的新阶段。第二轮修志、第三轮修志与现实社会进程同步进行,方志由记录历史的后台,站到创造历史的前排,走到了研究服务现实的位置。

(四)理论发展

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对真理的归纳和对规律的体现。地方志是一门学问,是对一个地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知反映。方志自身具有认识性的价值和理论性的意义。方志实践催生方志理论,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研究方志理论很有意义。我们要在修志实践中不断丰富方志理,积极主动地用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从而保证修志的专业性和做学问的严谨性以至方志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方志理论大体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方志理论(编纂方志学)。主要特点:(1)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围绕着编纂志书来研究问题。或者说是围绕着志书编纂去进行研究。(2)研究的方向。认为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是方志现象及其运动规律,认为方志学就是研究方志编纂及其方志编纂历史的学科。(3)研究的内容。根据修志的实践要求,侧重于编纂本身,解决如何编纂等问题。主要是方志的起源、性质、方志功能、体例、规则等等。(4)主要的实践及成果。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系统地论述了方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创立了完整的方志编纂理论体系,从而使方志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编地方志开始时期,即20世纪80、90年代的方志理论研究,着重就如何编写志书问题研究方志,适应了第一轮编修通志,主要依靠搜集资料来完成的实际要求。

主要的成果是,较多地研究了史与志的区别与联系,怎样才能符合志书的体例,如何贯彻编纂原则和成就合格的、高质量的志书等问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志论文、专著和教材。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方志编纂模式、规范及制度。

第二阶段,现代方志理论。主要特点:(1)围绕着繁荣和发展地方志事业来进行研究。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方志事业,来研究志书的编纂、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诸多问题。主要是研究地方志和政治、地方志和社会发展、地方志和文化交流、地方志和多种学科的关系等这样一些涉及到地方志作为文化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问题。(2)不仅研究解决地方志书编纂本身的问题,而且研究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新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实际,侧重于将编出一部良志和好书,作为开放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解决开放、协调等社会化修志的问题。着力研究地方志工作机制、体制、人才队伍和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依法修志、以法治志的理念和规定。(3)将志书编纂工作放在了研究志书与其所反映、记述的诸多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解决志书与其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基点之上。(4)现代方志学学说体系,由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学组成。(2)(5)实践与成果。现代方志理论,是在第一轮修志后期和第二轮修志实践中产生的。现代方志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以《中国现代方志学》一书为代表。(曹子西、朱明德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五)认知方志学

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现代方志理论应该得到继续发展。笔者这里提出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观点。主要观点:1.哲学依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地方志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看待认识地方志、研究认定地方志的本质属性。2.研究方法。围绕方志所要记述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事物及其历史的记载反映。方志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现实、记述历史。所以,方志编纂必须围绕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个主题来进行。3.方志领域。方志是研究认知地情的结果,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学科,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工作,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4.方志形态。方志是反映地情及地方历史的载体。方志适应记述反映内容的需要,其体例体裁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5.学科构架。方志的本质属性,是认知反映客观存在事物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志学,是由方志和方志史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级综合学科体系。之所以称之为认知方志学,是因为它是研究如何认知反映地情及认识研究方志历史的学科体系。一部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一套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整个志书都应该是反映社会存在、揭示社会历史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性的志书是没有价值的,不成体系的志书不是精品志书。6.实践与成果。第二轮修志的后期及第三轮修志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找不到现成的史书、志书编纂可直接使用的资料,很多的内容是我们研究认识的结果。

关于认知方志学,笔者有几篇文章,论述体现了上述的基本观点:(1)《试论新时期地方志的社会属性――“泛地方志”概念的提出与思考》提出:“地方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时期需要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它,研究它。从社会属性上对地方志重新进行认识,明确其研究记述自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本|,以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3)(2)《略谈地方志书编纂的项目化管理》指出:“项目管理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分支。地方志书编纂应当推行项目化,实行科学系统的管理。”(4)(3)《方志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子――认知方志学初论――泛地方志概念与新方志及新方志学思考札记》提出了“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指出:“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5)(4)《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提出:“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又称为认知方志学。认知方志学在学科架构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由新方志和新方志史两个二级学科组成。”(6)(5)《简述志书结构体系及编纂方法》(7)提出:“志书结构体系化、科学化和编纂系统化、著述化,从根本上体现了志书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平。志书的科学体系包括志书指导思想体系、志书结构体系、志书内容体系。志书主要编纂方法是横排竖列、横排竖写。志书的外在结构作为直观载体,内在体系体现思想逻辑和内容真实。”

此外,近年来的实践也丰富、支持了这种理论和观点。例如:《陕西地情丛书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地情网站群文化工程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汶川特大地震陕西抗震救灾志》《陕西省志・太白山志》《陕甘宁边区志(1935―1948)》等编研工作。笔者的工作会议讲话、调研报告、交流发言材料、志稿编纂意见、志稿评审意见等也都体现贯穿了“认知方志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认识。

(六)精品方志的意义

修志编鉴、组织地方史研究,是地方志的主体业务。离开方志产品,方志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客观真实、经世致用,是地方志书的生命线;精品志鉴、精品方志,体现地方志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精品方志,是地方志的目标旗帜,是地方志整合生存发展资源的基本依据。

二、精品方志的困境和问题

(一)理论的滞后性

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生活之树常青,修志实践丰富多彩,开放式、社会化修志之路广阔。相对而言,修志以官书、官责进行,实际情况是完成任务都很艰难。如果修志是一项工作,没有做学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理论只能停留在经验、制度、方法、规范、范例等层面之上。二是学科建设没有主导。理论研究不成专业,分散研究问题,没有主攻方向和主导思想,写理论文章仍是“个人爱好”。三是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基础理论认识模糊不清。理论不清,认识不明,就会失去方向,打了乱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比如:志书、年鉴的性质不清楚,定位不准的问题。志书、年鉴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如果说志书是“百科全书”“地情书”“资料书”“工具书”“历史书”“著述性文献”等,那么其内容、体式等就会不同;如果说年鉴是“年度性期刊”“资料性工具书”“年度性文献”“综合性著述(类志书、史书性质)”,那么它的定位及编法也就大不相同。比如,志书的功用不清,读者群定位不准的问题。读者群定位不清,就搞不清志书是为谁而编的,也就搞不清收什么资料了。志鉴是“官书”,这没有错。但任何一种产品,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群体,具备所有的功能。如果从纯粹意义上去修官书,那志鉴的局限性就太大了。有人认为:年鉴是为修志积累资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结果。为积累资料而编年鉴,修志编鉴的境界、领域也就十分的局促。四是志书、年鉴的评判标准笼统、死板。评判标准是根指挥棒。修志致用,编鉴为用。从有用的角度评价志鉴,看方志能否成为历史记忆、文化品牌、精品大餐并被社会大众所了解、所接受,应该成为评判首要标准。时间是精品最好的试金石。历史上流传下来没被淘汰的就是精品。在强调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的同时,更应强调其著述性、文化性、科学性。精品方志要为信史佳志,方志工作者始终要有这样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二)志鉴的程式性

在追求完美、成熟的目标驱动下,在规范、标准、审验的业务管理下,在典型、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中,志书、年鉴的程式化问题日益突出。新编志书基本上都是篇章节目体或条目体或章节题目结合体的格式结构。年鉴纲目趋同于综合志书的结构体裁体例模式。修志成了一个自闭的系统,人们就会老是在问“地方志是啥”“地方志是干啥的”这样一些令人啼笑不得的问题。方志理论及实践需要与现实相适应的境界,需要实在的土壤、天空和阳光雨露。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的领域,方志的质量建设任重道远,方志以致用求得生存发展的“压力山大”。

(三)编纂的随意性

一是篇目设计脱离地情,刻板雷同,没有特色。二是内容选取搞简单的来料搬运,不加提炼归纳,内容记述单薄。三是编纂方法逐年编记,不再分类,不求志书的知识性和整体性。四是资料来源依赖“故纸”,坐等部门提供,量材做衣,随方就圆。五是框架结构违背科学属性,违背逻辑关系,篇目繁杂混乱。六是体例体式没有章法尺度,体例体裁使用不当、缺项重复问题突出。七是语言文字不够规范,拖沓冗长,甚至有语句不通、文风不正、错别字多的硬伤。八是篇幅卷帙臃肿、庞杂、散漫,舍不得整合压缩。

(四)产品的单一性

闭门修志,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单位的工作与修志业务脱离,十多年修不出一部志书。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势下,记述工具、记述介质、产品形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志书及其编修方式一定会受到革命性的冲击,甚至被彻底颠覆。纸质版志书会不会被突破?一成不变的志书会不会在文化流通市场消亡?要有紧迫感,要有强烈的创新变革意识。

(五)条件的制约性

主要是观念认识问题、《规划纲要》的实施问题、“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问题。

(六)机制的缺陷型

精品方志,乃至整个地方志事业,既要靠方志人的努力奋斗,也要靠国家修志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志的体制机制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三、关于精品方志的认识

对精品方志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以专业性的标准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8)评价志书或审定志稿,应从志书的政治观点、记述内容(包括资料运用)、体例体裁、遵守规范、文风语言、装帧版式、社会反响(使用情况)等方面来看。

(一)基本观点

1.方志精品在本质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正确;二是把握体现时代特色的事物;三是把握历史运行的规律。2.方志精品在w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合理;二是体裁得当;三是适应志书内容的需要。3.方志精品在表述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使用方志语言体系;二是遵守有关规定规范;三是体现志书求实的严谨风范。4.方志精品在装帧版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署名规范(著作权);二是设计新颖,图文印刷清晰;三是装帧大方,便于阅读使用。

(二)志书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

志书内容不外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等,述、记、志、传是志书的基本体裁。1.志书记事。(1)志书以记事为主,随时随地强调要抓住体现时代特性的重、特、大、要、新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历史运动的体现和标记,反映着社会历史强烈的本质规定性。这些事物的记载价值,远远大于一般事物。这里强调,要理解和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为了体现一般性,我们才选择特殊性的事物。讲特殊性,绝不是为了猎奇求异。(2)从技术面(修志专业技术视角)结合基本面(社会客观事物的综合情况)选择典型事物的主要规则:一是掌握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的方法:从方志精品体现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本质规定性上,着手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也就是说,志书要记述那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文明、启迪历史智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物。二是把握志书反映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体现标志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性质,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属性,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特点。认识单个事物的特性很重要,这是修志者的基本功、精钢钻;把握事物群体的整体性更属不易,这是区分是不是行家、专家的试金石。事物发展变化,有起伏、有过程、有终结、有更生。修志行家、专家水平高下的最大差异,或许就是在把握历史规律这个问题之上。如果修志者不能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和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就不会取舍资料,就要陷入无尽的迷茫和奔波之中。历史运行规律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做到把握历史规律的依据和条件,则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握突出时代特色。

2.志书记人。(1)天下方志半人物。志书以记人为主,通过人及其相应组织的活动、事迹、作为等,揭示人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依存关系等,体现其品德、意志、精神、风尚、成就等人文境界。(2)强调要通过记述人和组织的客观实践活动,反映作为事物主体的人及组织的思想性、目的性,着力体现他们的自在、自主、自律性。

3.志书记物、记景、记理、记情。(1)方志作为文化形态的著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记物、记景,表象上说是记述客观事物,实际上更是在寓理寄情于所记述的事物情景。(2)我们说:“志书的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志书的客观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这里所谓的资料性、客观真实性,都是以保证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的需要为前提的,归根结蒂是为了保证志书作为人文意识形态文化作品的根本属性而言的。(3)如果一味地只讲“求真求实”,而从客观存在到不了认识层面的话,就没有完成基本的认识过程,就会只是见物、见人、见景,而不能见事、见理、见情、见精神。这样就窒息了志书的生命。

四、关于精品意识和精品功夫

(一)精品意识

我们要首先强调的一点,而且要反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修志者与医生、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士;修志技术也与医学、律师一样,都是严谨的科学。对待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专业,就要有专业的意识和精品的意识。

(二)精品功夫

十年修一志。志书是用修志人的品行、智慧、精力磨练出来的。修志人要有能工巧匠之能力和功夫。培养、奖励方志研究员、设计师、大工匠和修志能手。

五、精品方志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