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3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7 ― 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扩大,工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促使人类过度地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致使自然界失去了生态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解自然界如何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生态伦理思想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思想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素质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

在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马克思把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其它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这说明,自然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条件,地球对于我们是惟一的,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他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人类的劳动就是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马克思提出:人们要尊重自然界,正确对待自然界,要把自然界当做人的生命一样爱戴。马克思还认为:人类可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可以调节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来管理和控制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能使自然界该变成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世界。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疯狂的追求利润,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及其指导意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明确了自然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要优先发展,自然界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出物质变换的对立性,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明了物质的有机发展和无机发展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观点,生产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转换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时,超出自然界的实际承载力,必然会影响自然界顺其发展,也就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把生态学思想同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同自然科学等联系起来,自然和人类相互制约的唯一条件就是人类的存在。〔2〕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要想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唯一的有效手段。只有熟知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推动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影响自然界发展的负面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良好生态发展背景下人类得以迅速发展。生态文明是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于一身的高度发展,是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统一的高层次的文明。〔3〕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要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在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时,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树立人类与自然的平等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和谐发展。〔4〕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观念的更新,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就是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体系,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好地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能否良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环境保护法》,2005年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7年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颁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方式的落后

我国的大多数工业发展,还延续着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换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毫无节制地、任意消耗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域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非常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片面追求GDP

GDP的快速增长,代表着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忘却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环境的破坏熟视无睹,继续生产耗能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个别企业一味追求产值,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到处乱排,工业垃圾随意倾倒,工业废气随意排放,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土地的沙漠化、水资源的严重危机、能源的短缺、个别生物物种的消退、流行病的增多等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四)规章制度的缺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章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环境污染的付费制度、生态破坏的补偿制度等等还不健全和完善,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子孙后展的重要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是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而是创新发展工业文明,既强调和谐、循环发展,又是强调效率、发展的力度。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加快循环经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态文明良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需要从每一个公民的自身做起,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公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员,都成为生态公民。〔5〕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等新闻媒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并及时有效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层面,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使每一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意识到保护和爱护环境,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等的重要性

(二)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建设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农业,建设节约资源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产业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生态产业的转型,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三)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是一项消耗时间长,系统庞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工程,各部门积极的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关停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生产链。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优先解决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环境优美城市、最佳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的创建工作,继而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四)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我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目标相比较,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就应该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有效地创新机制,以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完善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体系

具有良好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要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只有通过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法律的约束,人们才能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才能加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环境经济体系政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政策,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3〕张旭平.“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2):86-90.

篇2

(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变得格外重要。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里,这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探析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27—02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吴国军(1986— ),男,江西鹰潭人。丽水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发严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也制约着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开始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所在。它是让我们了解怎样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下,给予我们的一个重大命题。要想利用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就需要加强个人的环保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大学课堂里,帮助大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对于自然界正确的观念,这些都能积极地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达到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文明形态,它遵循人和自然以及社会间的和谐发展,是一种社会形态。它的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还强调人要有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的幸福,同时也关乎国家的未来,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表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面对现如今的生态问题,十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使我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和方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栽培的对象,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期间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着手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实施和落实。经过近几年对生态文明的广泛宣传,虽然大学生在生态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些高等学校也有相关课程开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下面就来谈谈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学府的教育中地位并不突出,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大学授课中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学校没有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教师,他们都较为重视自己所专注研究的学科,对学校后开设的类似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缺乏教研深度。同时,多数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设为选修课程或考查课,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是注重表面功夫,学生难以深入、透彻地理解生态文明,课程开展的成效不高。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欠缺。在大学里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不完善,而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科技高速发达、信息化的时代,接触的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许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接触过环保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并不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属专业的限制,学校以开展专业课为主,对生态文明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两方面同时作用,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对生态文明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当前,全球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也呈退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由此可以看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一)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精神依托和动力源泉是生态意识,它并不是人先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及相关教育,在大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生态意识,并有良好的生态行为,不断地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从整个发展大局来看,生态文明的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目的所在。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们就需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念,需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有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要确立这样的理念和观念,就要树立的世界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这些意识的过程就是培养文明意识的过程,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及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决定了其是否能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我国要注重培养从事环境教育的专门人才,在学校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使生态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教育形式方面一定要实现多样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中,不能仅仅依赖环境教育宣传,还应该注重创新,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学形式,例如:“大学生Recycle项目”就非常值得在高校内进行推广,让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生态教育评估系统,让学校全体部门及人员都参与进来,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技能,让师生都具有保护生态的能力。

通过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行为观、消费观,同时对于我国未来的建设也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还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深和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6).

[2]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刘经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亟待加强[J].教育,2011(2).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属于自然再生产跟经济再生产的交织产业,整个劳动过程是属于人与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等都属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竞争力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强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跟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借助群众的力量、信任和支持推动历史前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党的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或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要坚决抵制,将绿色GDP的推行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恩这美丽乡村的核心

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创造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进而形成爱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里的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始终坚持以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准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变农民生产:灌输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他们自觉遵守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的准则,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农村环境被破坏不单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农民的生产增收和农民的生活水准,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难以改善民生,就更别说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了。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重点工作放在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呼吁所有农民共同参与到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确保农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首先,将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化,同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将泉州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经济化、生态化、合理化的农村生态产业,并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率,真正实现泉州区域经济的生态化。

其次,落实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有效解决农村资源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此外,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这对农村生态环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有效维护农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城乡规划,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首先,以品牌理念为基础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有生态的主题,具备打造生态品牌的意识。以往农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集山川、河水、田地、住宅为一体,具备着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在规划和设计美丽乡村的时候,要尊重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实现有山有水的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篇4

生态意识薄弱,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埋头书本,与实际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俭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098-02

一、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帮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新农村建设,首当其冲的话题就是亘古不变的勤俭节约。加强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对帮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帮助新农村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的和谐一大部分依靠农村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的,稳定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这与我党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出现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因为大部分农民都经历过贫穷苦难的日子,突然来临的幸福生活难免让他们会有所不适应,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浪费现象,部分农民的生活作风以及习惯变得不再是当时农民应有的淳朴和节俭。因此,加强农民节俭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缓解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我们还应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德勤俭节约,则是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小学课堂上老师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到现在生活的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都离不开我们习以长谈的节约美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节俭美德的传承成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把富裕的农村变成文明的农村。

(四)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扩大再生产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很重要的的物质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这四大类。只有抓住了农村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和最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以及农民连续增加收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和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农民生产生活事业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紧迫的问题,比如农民看病难问题等。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节俭有利于农村中资源的积累,资源的积累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就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帮助改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生活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普遍比较贫乏,农民文化普遍偏低,农村中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中文化供给不足,还有“两馆一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较低,上述现状揭示了我国农村文化生活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农民大肆浪费的新闻,因此,农村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浪费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导火索,使得加强农民节俭美德传承成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逐步加强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农村文化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广泛的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设施,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农民节俭美德现状及影响

(一)节俭美德传承现状分析

节俭是我们不能丢弃的珍贵的品质,但是,现在社会中一些严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农村中红白喜事大肆操办,重庆一位百岁老人过寿,邻里亲朋好友数千人到场为其祝寿,耗资十万余元,场面很是盛大,虽然我们很赞同儿女孝顺父母,但是心意远比场面盛大更令父母高兴,真正的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应该送到父母心里,而不是过于注重形式,这种场面只是一时的热闹,父母不一定是开心的,要使自己的父母开心,多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并不见得要花这么多钱,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节俭办喜事是现在的一种风尚,也是一种我们应该遵守的美德,我们应该坚持节俭的美德,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说道“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如此场面的盛大的寿宴,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也带坏了社会的风气,给我们后辈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还有就是山西煤老板千万嫁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是种极大的浪费现象,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无可厚非,但是千万嫁女确实是不可理解。这种社会风气主要是由攀比心理以及炫富心理引起的,这种心理危害严重,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由于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就出现了所谓的“风水宝地”的现象,在选墓地的时候,造成了大面积耕地的浪费,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农民生活铺张浪费的恶劣影响

对于农村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首先是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我记得一位亲戚曾对我说:辛辛苦苦忙一年,挣点钱大多用在出礼上,很多人有时将准备购买农药、化肥的资金都用来“出礼”,导致越来越穷。同时,大操大办难免要牵扯到许多其他的精力,浪费了资源,耽误了生产,耽误了自己的很多事,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其次这种现象扭曲了我们正常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促进工作的发展,使人们的心情愉悦,更能够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的,特殊时候还能帮贫济困,但过重的人情往来更容易淡化感情,破坏了社会主义建立起来的道德风尚,家中老人去世如果不大操大办,就是对上辈的不孝,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还要比别人多出上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不可理解的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就开始了相互攀比,打肿脸充胖子,不管自己有钱没钱借钱都要办,出礼还要装大方,出的少了怕人看不起,迫使自己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教育,转变我们传统的观念。要从根本上铲除落后观念的思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抑制这种现象。其次,我们的干部领导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身作则。其次,政府必须加大查处力度,标本兼治。最后,完善居民自治,规范管理。使社会上在红白喜事的操办上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把婚丧嫁娶活动办成符合我国人民风俗、人情味浓厚的情况,而不是增加人们负担的事。

三、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引导农民传承节俭美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农民群众在消费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比如,消费的动机、消费的态度的变化等,这些新变化就构成了新的节俭观,节俭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农民个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节俭观发生了变化,新时代有了新变化,新时期新发展,我们该如何将勤俭节约的美德传承下去呢?

(一)准确理解节俭的涵义

这里的“新”指的是在我们创造财富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理性消费,而不是传统的节俭,在物质水平较为低下的时候的节俭,农民过去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但是,在当今物质水平较好的年代下,农民的节俭观从过去的纯物质消费逐渐转换为物质和精神消费并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节俭观,即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的大背景下,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这种节俭观不是对过去节俭观的否认,而是对其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他继承了传统节俭观的精髓,但是又符合时代的新特点,它体现出来的不是一种盲目消费和抑制消费,而是与时俱进的健康合理的消费,倡导这种新的节俭观,对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处理好节俭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富裕之时,过度消费依旧是违背我们的传统美德的,但是,过度的节俭也会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合理适度的消费,不仅对于我们个人,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近几年多次出台过关于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依旧低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今天,我国农村中依旧不乏养儿防老、吃饭靠天以及有病就扛过去的消费观念。合理的消费并不是浪费,合理的消费,不仅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情愉悦了,工作更有干劲了,收入也会提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积极培养新节俭观文化

首先,在农村中要大力弘扬这种新节俭观的精神,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给新农村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广告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并且在村组织中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最后,就是要坚持用典型事例教育的原则,村干部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消费方面要从简,积极地从自身做起,引领农村节俭风尚,建立监督机制,积极打击奢侈浪费的现象,对于违法的行为要严加处理,使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氛围中。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法治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起到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作用,在现在社会发展之下,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不仅影响着消费者自身,也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农民的消费行为上来完善相关法律,调节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五)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消费方式起着直接的作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适合新节俭观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的生活方式以及新节俭观,在适度范围内消费,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六)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传统的节俭观是在物质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之下的节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节俭观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省吃俭用,而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量入为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新世纪,新的节俭观,我们要树立新的节俭观,这样,我们自身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地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发展的也会越来越好。新节俭观将会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美德的传承,需要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参与,消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着整个社会资源,我们应该明白,浪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公众的利益,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转变个人观念,转化主观意识,最终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形成社会新风尚。

参考文献:

[1].苏洪涛.走出节俭的误区:一种全新的观念,一个大胆的质疑[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王安正.对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的重新认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汪金友.换个角度看节俭[N].人民日报,2009,(4版).

[4].王向芳.谈谈新时期的节俭观教育.

[5].管吉哲.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当代走向[J].经济学研究.

[6].周莲芳.提倡节俭之德建设和谐社会[J].消费导刊,2009.6.

[7].郑红娥.新节俭观与节约型社会的创建[J].学术探索,200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