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14:39: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方发展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完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应该是目前完善风险投资事业的重中之重,政府应该进一步清除退出渠道中的一些障碍,为风险投资顺利、快速退出开辟一个渠道,并由此来促进风险投资的循环和发展。我国现行的《公司法》明确规定,除了以下四种情形以外,上市公司不得回购股份。四种除外的情形包括:需要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的;需要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的;需要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的;股东因为对股东大会所做出的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决议持有异议,需要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且回购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份的5%,并且必须经过股东大会讨论决定的[4]。对于我国《公司法》的这一条规定应该予以修正,应该鼓励风险企业以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通过产权的交易使得风险投资的资金顺利退出。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太发达,目前现有的资本市场并不是十分完善,主板市场的门槛也比较高。高新科技企业在初次创业的时候,规模都比较小,而且没有经营业绩,企业的财务状况往往达不到上市公司的要求,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科技企业不能上市。2009年10月创业板的推出,部分程度上缓解了风险投资退出难的问题。另外,充分利用香港以及海外的第二板股票市场,拓展国际融资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河北省政府应积极利用我国风险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制定完善本省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更快更好的变现获利。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风险投资的立法工作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于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我国应该修改《商业银行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和《保险法》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的限制性条款应当适当放宽,要允许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适当地参与到风险投资的事业中等[5]。第二,制订配套的关于风险投资的法律,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风险投资法》和《风险投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有法可依,实现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稳定、健康和规范发展[6]。河北省政府也应该配合中央政策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细则,以便风险投资在河北省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河北省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这样的背景,在创业初期的小规模运作经营过程中还可以应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和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凭借“经验”和“关系”将很难驾驭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很容易陷入“短视”和“急功近利”的经营怪圈,造成企业难以进一步地发展甚至于夭折。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起全方位和各种层次的“企业家训练营”机制,由政府来搭台,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定期对河北省内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一些系统的培训,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的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管理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硬充电”,力图打造出一支胸怀战略眼光、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新时代的中小企业家队伍。
四、发展和完善专门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强化管理,全面培训,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引进、培养目前急需的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作,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防灾减灾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为良种扩繁、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良种覆盖率。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配套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结合优质瓜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开发,积极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五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3抓资金投入,增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方向,科学储备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土地流转,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5抓龙头带动,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环节,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抓质量监管,保障优势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一)品牌效应、规模效益不突出
在已建成的设施农业园区中面积相对较小,区域化布局未形成,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发展方向不明朗。
(二)技术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差
掌握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的农技人员不足,用于设施农业的公共服务经费较低,交通工具缺乏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和消化。
(三)引领设施农业发展的产销龙头企业不健全
乌拉特前旗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许多产品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由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相对分散、信息传递不畅、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对市场信息等了解渠道不畅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有关苏木镇、农牧场在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的同时,还成立了设施农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建立长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认识到设施农业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适合农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发展
把招商引资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优惠政策招商。继续执行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乌拉特前旗投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旗委、旗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招商信息,搭建供需信息平台。以活动促招商。适时组织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地资金推动乌拉特前旗设施农业发展。
(三)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民观念转变发展
设施农业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用灵活方式引导农牧民观念转变。要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引导群众,要从资金、技术上等多方面支持农民,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四)做好促新强旧工作
在落实好新任务的同时,要对现有的温室小区,增加投入,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小区的棚室改造、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管理、市场销售等重点环节,使小区蔬菜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为新温室发展增强动力。
(五)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树立品牌意识,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的同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绿色优势,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增加设施农业中蔬菜产品价值。其次要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抢占市场。再次要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模式。
(七)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要重点组织农业服务部门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搞好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八)构建市场供需网络,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和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
(九)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由于地域、经济条件限制,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但甘南藏族自治州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畜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牧民的思想,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快调整畜种结构,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增加。目前,共有甘肃华羚、玛曲雪原及昌翔肉食品公司等30多家企业在甘南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落户办厂,取得了初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甘南州畜产品加工规模逐步扩大,加工能力逐步提高,畜产品市场价格明显上涨,广大牧民主动交售牲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共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80个,切实提高了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㈠农牧民观念落后,畜牧产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牧民整体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观念落后,在养畜种类上小而全、多而散,惜售思想严重,不愿加大牲畜出栏,致使整体效益不高,产出投入比低。这种传统的粗放养殖管理仍占主导地位,未能实现精细化的畜牧产业管理,制约了畜牧产业化的升级。
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由于龙头企业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也是畜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联系农户和国内外市场的纽带,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和技术创新的综合功能,因此,龙头企业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在甘南缺乏规模较大、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供、销不能形成整体链条,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㈢农牧专业合作社能力弱
尽管近年来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各地合作社发展不均衡,覆盖面不广;另一方面内部运作不够规范,组织章程流于形式;合作社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会员参与合作社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服务层次低,竞争力有限。
㈣种畜群结构和投入产出不合理
大部分牧民在养畜种类上小而全、多而散,家家几乎都有马、牛、羊,但没有大型专业养殖户;加之传统饲养牦牛一般要六七年出栏,羊三四年出栏,生产周期长,整体效益不高,产出和投入比较低,导致农牧民收入徘徊不前。
㈤草畜矛盾凸显
全州草原退化、沙化、干旱现象日益严重,草地综合产能逐年下降,再加上鼠虫的危害,导致草畜矛盾尖锐,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畜牧业生产效益严重下滑。
三、促进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㈠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在扶持发展壮大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大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技术成熟、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并大力发展本地原有企业,逐步延伸产业链,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
㈡完善农牧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入到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中,把传统的“企业+农牧户”形式变为“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使广大农牧民以组织的形式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链,从而能改变其弱势地位。要充分认识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制定扶持农牧民合作组织的有效政策,加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使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中介服务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积极加以发展。
㈢加大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
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引导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集中,实现规模效应。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配套设施完善、经营管理先进、建设效益良好的典型示范乡、示范村,努力打造两三个拳头产品。
㈣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产业
由于畜牧产业发展带来的草场超载过量以及环境恶化问题,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畜牧产业,保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面临的实际矛盾。要努力促进产业发展由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功能型的转变,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畜牧业。
㈤优化畜群结构,加大畜种改良,提高单畜产值和畜群整体效益
畜群结构不合理是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甘南州畜群结构的现状是1岁~3岁的羊和2岁~5岁的牛同群放牧,甚至3岁以上的羯羊和6岁以上的牛仍在饲养。据研究表明,羊在1岁以前、牛在2岁以前生长速度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之后开始减慢,并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完全停止生长。因此,大龄牛、羊的饲养对牧区的经济又直接影响。就藏羊和牦牛来说,适宜的饲养周期羊不应超过1年半,牛不应超过2年半,在此期间,应通过良好的饲草和科学管理使其迅速达到理想体重,至少在即将停止生长前出售。为此要提高认识,加强仔畜和大龄畜的出栏,用科学的方式合理搭配畜群结构。我们要依托种公羊基地和种公牛基地,进行畜种改良,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种选育和异地优良基因的引进,全面更新和改良现有畜群。
㈥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当地人才的培养,加速高新技术的普及力度
首先,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同时也要对当地的牧民进行培训,对其中有专长的人,要给予指导,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另外,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搞好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为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人才。
㈦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
摘 要 毋庸置疑,治国需要先治水,兴水才能让国家繁荣强盛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水利问题除了是行业问题,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本文先对水利经济基本含义及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地方特色 河套灌区 水利经济 发展
一直以来,河套灌区水利工程任务重、级别多,实行分级管理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矛盾,如管理权责失调、投入力度不够、水利设施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这无疑增加了河套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难度,破坏了河套灌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保障立足地方特色的河套灌区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利经济基本含义及特征
就区域经济学来说,区域指的是特别指定的地理空间领域,既可以是国家领域内特别指定的区域,也可以是国家国土,区域经济是相应区域各个行业经济的总称谓。一般,行业经济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性质,水利经济自然也不例外,它是治水过程中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水利经济性质较为繁杂,究其缘由,水利涉及了两种性质的事业,即一种是半公益及纯社会公益事业,主要包括防洪除涝、航运与生活供水等;另一种是经营性事业,主要包括发电与工业供水等。两种性质事业对水利经济都有着直接影响,促使水利经济产生多种经济效益,如直接与间接、正与负等。
二、立足地方特色的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发展建议
(一)合理制定中长期规划
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战略目标,河套灌区应将科学发展观视作指导,牢牢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分析河套灌区政治、人文与经济等区位及产业机构,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河套灌区现有水资源与地方特色合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中长期规划。科学安排资源与人才,创建多元化、层次化的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拓展水利经济领域,促进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健康发展。
(二)科学调整水价
水费征收领域应涉及水资源费与排除污水处理费,保障水费征收的合理性,农业继续保本,转当前的四分为成本,工业水费价格应是供水成本与供水投资的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盈余之和,这样的方式还比较合理。可见,河套灌区水利价格调整既是改革重点,又是推动水利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
一方面,水资源总量的合理调控,需要明确掌握水权,主要涉及水量、水质的总量控制,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发展,明_水量的实际分配支配;另一方面,开辟新水源,具体来说,第一需要使用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这样的做法在开辟了新水源的同时还促进了水利经济发展;第二需要调整灌区种植业结构,既保障了粮食面积的稳定新,又推广了其他效益较好地农产品,与播种季节、收获季节时段错开;第三需要科学推广节水技能,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生物技术措施与管理技术灌溉,其中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涉及沟灌技术、途径防渗、渗灌技术、管道输水与滴灌技术等,农艺技术措施主要涉及覆盖技术、坐水种与耕作技术等,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涉及运用化学试剂与运用抗旱品种,管理技术灌溉主要涉及土壤水分监管检测、作物需水量测量、科学明确灌溉制度,主动推动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
(四)创新水利经营机制
河套灌区应将所有制结构调整视作重点,创建完善水利经营监管体系,创新小规模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选用多种形式使水利资产恢复运作,如拍卖、租赁与股份合作等。在三产开放过程中,广泛吸引民间投资或外资,无论是国有资金还是私人资金都可以走进河套灌区产业,主要涉及供水、旅游与养殖等产业,打破传统束缚,使机制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从而为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凡治国之道,需先治水与富民,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利基础产业存在不少欠账,水价成本无法按时到位、供水模式简单、水管理模式粗放、水利投入保障较低,水利经济经营能力较弱等,因此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加快推进立足地方特色的河套灌区水利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随着传统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问题也接踵而来:服务态度不好,用户收益偏低,靠存贷差生存、垄断性明显,效率不高,暴利明显等等。云训算、人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新兴技术的产生,不断推动着现代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变。互联网金融不仅实现理论资本、技术、产业、智力等资源的最优结合,也促进整个社会创新和财富的理性增长。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革命3.0
互联网金融概念从狭义上指传统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巾的应川,广义是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来支撑和改造金融过程,并由此形成一种新服务和新产业。它是互联网和金融不断融合的结果,也是互联网环境中金融行为的主要表现。基于此,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革命3.0,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父亲)与金融(母亲)结合诞生的新生命,是一个高科技男白富美的智慧结晶,是传统金融的继承与扬弃、创新与发展,是超强人脑的结合。
十二届全同人人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赞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 “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可见,互联网金融绝不只是概念的创新,更代表强烈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同。那么,互联网金融为何如此火爆?因为其为个人、企业、地区和行业带来了产业价值,降低了过去交易中的巨额成本,甚至填补了过去交易中的大量空白。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产业的加快转型,是继房地产业后的新一轮高品质的财富发动机,促进了产、技术、资本和人才的深度融合。
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笔者看来,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继房地产发展后又一个足以支撑长期发展(10一20年)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社会干相关产业链的广泛发展,正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推动着信息社会的深化。它不仅重塑了人们的金融意识和行为,电增强了人们的财富观念和理财方式,形成一股新浪潮。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预测
当前,互联网会融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网正在加速发育,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深入到各种网络平台运营中,参与创新的主体也越来越多,产业规模呈递增式发展。
当前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推进。首先是渠道扩张。双方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各白的优势领域开展业务,产品类犁和重点客户重合度较低,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成本优势发挥明显,具体表现为基于成本优势的虚拟渠道扩张。其次是数据推动融合。双方的业务开始融合,部分核心业务产生交叉,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数据资产进行风险定价,传统金融行业逐渐掌握批处理技术,开始通过产品创新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对巾小型客户的争夺是重点。第三是平台胜者为工。从形式到实质的融合,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对方较为核心的技术,平台搭建完毕,开始利用平台的数据资产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平台的用户数量、用户粘度和数据的有效性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此,笔者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基本情况会使交易量迅速发展,从井喷到平稳增长;贷款利息越来越低,每笔贷款额会越来越小,贷款和存款利息将可能按小时训息;金融交易越来越频繁,呈几何级数增加;互联网金融将促进原有资产虚拟化和个人信用公开化。
互联网金融5到10年内应达到现有金融产业规模的2-3倍,一方面是改造和颠覆原有产业的利润来源,一方面是大量创新服务。判断的三个标准分别是:现有银行的经营成本(给工作人员的薪酬在1万亿,银行的其他经营成本更高);存款市场的47万亿,如果有30万亿成为货币基金,按照现在利差额在5%,应该在1.5万亿左右;大量的创新金融服务引发巨人的市场规模。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以互联网、人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前景十分广例,将会不断改写传统金融的历史,并创造新的金融空间和发展路径。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月26日,用户数突破8100万,沪深股市有效账户数分别为6700万和6500万,余额宝的高收益对资金流入股市带来压力。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似乎在人肆拼抢银行奶酪。
一、强化政府协调服务。建立县房地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召集人,县政府办、发改、财政、国土、建设、房产、物价、国税、地税、人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部门参加,及时分析全县房地产开发、销售形势,提出土地供应计划、开发建设规模、区域分布及结构比例建议,研究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
二、放宽住房贷款限制。按国家有关规定,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具体按金融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凡符合贷款条件的职工,20*年12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以购房合同备案时间为准,不含拆迁安置房)在*城规划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144㎡以下,下同),夫妻双方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半年以上,或夫妻一方足额缴存公积金1年以上的,均可按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可不受价格和二次购房贷款限制。
四、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额度。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下调10%(即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首付比例由原30%降至20%,购买二手房的首付比例由原40%降至30%),夫妻双方都符合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贷款最高限额上调为16万元,夫妻一方符合条件的贷款最高限额上调为12万元,鼓励商业银行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提供组合贷款。
五、在*城城市规划区内,对城镇居民20*年12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含二手房),在2009年12月31日前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免征印花税,属于首次购买的县财政按所缴纳契税给予90%的一次性补贴;非首次购买的县财政按所缴纳契税给予50%的一次性补贴。
鼓励在旧城改造中推进房屋拆迁货币化安置,被拆迁人货币补偿后在*城规划区异地购买商品房的,享受被拆迁房屋等额面积的契税补贴优惠。购买住房两年以上再转让的,缓征营业税及附加税。对个人销售住房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六、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居民在20*年12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凡在*城规划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含二手房)的,除享受本意见有关政策优惠外,在2009年12月31日前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免征印花税,县财政按所缴纳契税给予全额补贴。
凡在上述期间购买成套商品住房或一间以上商业用房的,其本人、配偶、父母和未达法定婚年子女均可以申请办理*城非农户口,其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可以就近入学,享受义务教育,户口未迁入*城的,其未成年子女可以按照学区划片,就近借读入学;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待遇,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七、鼓励团购住房。自20*年12月1日起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对一次购买五套以上商品住房并一次性付款的,除享受前述各项优惠政策外,产权登记费、专项维修资金按50%收取。
八、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适度购买部分小户型住房用于廉租住房配租,逐步解决城区低保和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九、对在20*年12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内,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商住用地,企业应交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在申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征收;在此期间开工建设的商品房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按现行规定标准减半收取。
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科学安排土地出让规模,着力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分块出让,适时推出适合当前市场开发的住宅项目用地,推出一批商业、市场、休闲服务业、办公、酒店等非住宅项目用地。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地块规划容积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在符合城市景观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应市场需要,适当调整房屋的建设标准;在建项目经批准后,可以对房屋建设标准作必要调整。
十一、根据土地基准价格和市场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和出让底价。土地竞买保证金可根据地块位置不同,按现行规定标准适当下调。
十二、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广告管理和商品房合同管理,规范商品房价格。改进商品房预售管理方式,实行以幢为单位办理预售申请。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商品房综合验收制度,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及时做好房屋竣工验收工作。加强房地产信息引导,健全市场预警机制,完善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十三、优化开发环境,实行“涉房收费明白卡”制度。县物价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对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资金和经营收费进行清理,确保涉房收费公开透明。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等入户配套,应按章合理收费,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完善全县房地产“一价清”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税 改革对策
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这让我国房地产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已做出了努力。比如说,关于土地与信贷两个方面,政府果断地采取提高房地产开发所需的资金比例,从利益的角度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通过这些措施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华。虽然随着房地产各项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房地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新的形势,面临一些全新的状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政府管理上依然有许多漏洞,依旧有许多突出的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说住房供应关系失调,供应住房结构不相对应等等。而今公租房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的缘故,从而影响到适合广大居民居住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租房供应不足。
要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抑制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引导合理消费。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是通过税收政策,因此,要重视房地产市场中税收的作用,要以房地产市场税改为主导方向,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我国当前的税收中与房地产市场直接相关的有五种: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房地产税收与这样多的税种相关联,其复杂性,难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要努力将现有的这些房地产税制转化为统一收取的物业税,从而规范房地产市场税务管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方向。
二、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税收体系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主要是指涵盖了房地产产业各个环节的一些税收。主要有这样几种: 房产税、土地使用金、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是一个多税种、多环节的体系,其基本上渗透到房地产产业的各个领域,但也存在许多弊病。
(一)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发展至今,我国在房地产税收体系上做了许多的努力,并且也取得了成效,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这样多的税收种类,不方便管理,致使收入规模小和聚财功能不强。另外,税收负担重,间接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征税范围存在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税收的范围虽然明确,但是范围不够全面。许多房产税仅仅服务于城市、县城、工矿区和建制镇,而其他许多新兴的开发区,并没有纳入税收的范围。比如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是繁荣,但有许多商业开发者总是能抓住利益的核心点。例如农村,这就不利于税收的征收,也不利于发挥税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三)计税依据存在不合理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是从租计征、从价计征、从量计征等多种方式。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是按照房产的原值和租金收入为标准的,而城镇土地用税以土地的面积为凭据,这种衡量方式不能对土地级差收益的调节。
(四)土地使用制度存在不合理
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批租制,期限一般说是几十年,其中大部分税费都是取得土地时一次性支付。地方政府获得大量的批地收入, 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正因为有了这一好处,使政府对土地交易乐此不疲。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人均占有量本就少,政府在交易中的大量批地,致使今后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土地使用失控,金融风险急剧攀升,社会中土地使用就变得更为混乱。
三、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房地产税收政策改革建议
(一)提高保有环节税负
减轻流转环节税负,从而提高保有环节税负,是解决当前房地产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负担,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出现,这样可以打击囤积房屋的行为,从而优化房地产市场的配置。
(二)加快推进物业税的改革
税收的改革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中推进物业税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引导作用。对需求方征收税收,也就是说是对保有环节征收税务。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关于房地产市场收费的税种,比如说较为熟悉的房产税、城镇税和城市房产税,但是对个人住宅的地产房产并没有实行保有环节征税。也就是说,只要个人占有房地产,不实行商业性质的交易活动,都不会构成税收征收的条件。因此,许多人以这种优越性,大量占有住宅,作为其财富的象征和储存。这种想象大量出现,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只会造成富人房多和穷人无住处的两极分化严重。推进物业税,就是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物业税的征收,可以控制房地产市场住房的结构平衡,通过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的市场价值的估量,征收一定的物业税,有利于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建设房地产交易和规范权属登记管理
加强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管理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房地产的管理活动中,房地产交易和权属登记是其中两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和完善了这两项任务,能够有效地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业务水平。房产交易管理主要是负责商品房交易登记备案,以及二手房的房产转移登记。房屋登记发证中心专门负责权属登记发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致使房地产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日益滞后,工作矛盾和存在问题近年来逐步显现,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方式有以下几点参考:
1.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规划
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的各项内容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之社会的发展,还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发展有新的突破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旧有的法律法规以及经济发展规划,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立足新的国情,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新的、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规划。
2.加大推进工作的指导力度
理论要充分运用到实践才能发挥其功效,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差距,政策的落实和贯彻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这与当地发展有关,但更与政府的指导工作不到位有关,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房地产市场的指导工作,一是省厅对地市的指导,二是地市对所属县的指导。由于各地的发展环境不同,特别是县的情况可能更困难一些。所以不仅要指导到位,更要因地制宜。总之在工作指导力度上要有新的举措。
3.继续培育新的典型
一个新的政策的推广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简单地说就是有效的理论和政策来源于房地产市场,同时又要运用到房地产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普遍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典型示范,由点到面地推广开去。
(四)运用科学网络系统,加大建设力度
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几乎普及,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这对我国的发展起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的优势,服务房地产市场,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已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语
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服务了社会,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但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利用房地产税收作为杠杆,以房地产税改革为引导方向,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以房地产税改革为引导方向[J].经济师.2008.(10)
[2]曾汉光.关于房地产教育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的看法和建议[J].百家之谈.2010.(01).
[3]李永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0.(01).
[4]李华.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07.(04).
一、切实提高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稳定住房价格、制止住房销售过程中的不正当价格行为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势必会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对稳定住房价格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住房价格监管、稳定住房价格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促进我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供应对象和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进一步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总量,严格限定单套面积,既能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又能对普通商品住房及其他房价起到平抑作用。
三、严格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住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管理。价格主管部门要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和拆迁安置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控制利润水平。对违反规定的成本费用支出要坚决予以剔除,价格确定后要向社会公示。对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对象要严格控制,防止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过大和销售对象超范围情况的发生。要严格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切实保障困难居民的住房权益。
四、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的监管工作。普通商品住房价格按现行规定虽然属市场调节价形式,但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是造成我市目前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为有效遏制我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普通商品住房价格采取必要的限制和监管措施:
1、建立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和房地产市场信息制度。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预(销)售前必须将销售数量、销售价格报市物价局备案,由市物价局向社会公布。对已备案的商品房,开发企业需要提高其销售价格的,必须重新备案,由市物价局向社会重新公布。
2、价格主管部门将加强住房成本监测,全面了解和及时公布住房成本、价格、供求等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引导群众理性购房。
3、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对虚构买卖合同、囤积房源、虚假广告、提供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恶意哄抬房价、诱骗消费者争购、出具虚假证明的,要依法查处,公开曝光。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各地要在充分分析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和各类商品房的供应比例,实现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商品房空置量较大、空置比例过高、增长过快的城市,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房地产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加大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加快消化空置商品房。
要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采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房地产业运行中的动态数据,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整理,对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使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市场信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理性投资。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各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全国联网,尽快建立全国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及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要加强对重点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和指导,防止出现新的房地产“过热”。
二、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要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坚持城市人民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和管理,防止出现多头无序供地现象。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鼓励危旧住房的改造。要重点加强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供应管理,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逐步实现按计划供地。
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越权批地、利用集体土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私下协议圈占土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经过批准但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用地,各地要集中进行一次清理,依法应当收回的土地,要坚决予以收回。
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职能,规范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
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所有列入建设用地范围的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将近期拟开发建设区块的规划条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未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住房,不得交付使用;商业银行不得提供个人住房贷款。
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供应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按照法定的规划条件,采取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供应。其他用途土地的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
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在审批城市总体规划时,要适当增加居住用地的比例,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的供应,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居住水平。
四、严格控制自有资金不足、行为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工项目
各地要贯彻落实《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号),强化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手册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对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标准、违反合同约定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审批或同意其新开工项目,防止“半拉子”工程的产生。
五、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
经济适用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要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管理,完善计划编制工作,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于列入经济适用住房计划的项目,要确保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的落实。
要严格限制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对象,控制建设标准。各地要尽快明确并公布经济适用房购买对象的收入标准和其他条件以及购房面积标准和超面积的处理办法。有关部门对购房对象要严格审核,对销售价格要严格审批并加强监督,对违规销售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企业要严肃查处,确保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切实落实到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未制订相应监督管理办法或未按规定进行审核的城市,不得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继续鼓励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用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前提下,组织职工集资、合作建房,多渠道、多层次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六、加快落实住房补贴,提高职工购房的支付能力
各地要按照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切实落实住房补贴资金来源。住房补贴以财政和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的转化为主,房价收入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应尽快将其转换为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职工的住房补贴,并在以后年份保证补贴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要抓紧对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的清理和转化,各地区、各单位出售直管公房、自管公房收入,在按规定留足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和设备维修基金以及房管所转制资金后,全部用于发放住房补贴。要进一步完善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管理办法。各地要加大对前几年用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发放项目贷款的清理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按期收回;对于拒不执行国家政策,挤占、挪用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七、充分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
当前既要发展房地产金融,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要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推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标准化,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征信系统。要严格审核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条件,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使用的监管。对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开工报告)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贷款。要完善住房保险政策,合理确定保险费率,明确保险赔付责任,减轻借款人负担。要认真贯彻《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0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号),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个人购房的作用。要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制度,加快完善住房贷款担保办法,加强对担保机构的业务规范和监管,推行标准化的担保合同示范文本,以提高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度,保障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回收,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
八、继续加大对住房建设和消费环节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要认真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各项清理收费政策,全面清理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消费环节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减轻购房人负担、支持住房消费。对于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各地不得继续征收或变相征收,仍在继续征收或变相征收的,各地主管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目前,第三方物流作为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手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使用比例均大大超过五成,欧洲约为76%,美国约为60%,这一需求量仍在不断增长刷新。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说第三方物流有着无比广阔发展前景。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三方物流简称:TPL,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它通过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的合作来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买卖,而是按照合同的约定、以结盟为基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系列化、信息化的物流服务。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有:EDI功能、货物集运、海关、信息管理、仓储、运费谈判与支付、货代人等等。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包括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已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征:
(一)关系契约化。第三方物流对物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通过契约进行来规范的。严格按照契约规定,由经营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并妥善管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活动及过程。随着第三方物流的深入发展,其联盟之间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责权关系划分。
(二)服务个性化。第三方物流根据物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与增值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经营者自身也会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等强化其物流服务的特色,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功能专业化。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必须从物流设计、操作、管理等诸多方面完善其专门化与专业化程度,这不仅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其行业发展的方向。
(四)管理系统化。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其自身生产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为时代所淘汰。
(五)信息网络化。为了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增加物流服务的效益,就必须以现代化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实现信息的实时与共享。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弊端
物流热的兴起极大程度的推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这其中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行业发展普遍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和网络化服务。
(一)物流观念相对落后。在我国,很多生产商和商业性质企业将物流作为企业的创收的“第三利润泉眼”,不愿外放对采购和销售的绝对控制权,也害怕别的企业与自己同分一杯羹,都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不愿意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归根结底,这是受到了“大而全”和“小而全”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且规模与管理水平限制。目前,除了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外,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质、粮储等储运部门转型而来,企业整合程度低、条块限制、集中经营的优势难以发挥。同时,物流行业人才缺乏、管理松懈、设备老旧,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物流渠道不畅通,功能不齐全。第三方物流的经营网络构建尚未达到需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互动不足,传统的物流服务过剩。同时,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信息技术严重落后,计算机、英特网、条形码等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在功能方面,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者分段式的物流服务,物流增值服务业跟不上进度,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服务难以教人满意。
(四)人才匮乏。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要想跟得上时展的需求,就需要培养大批的物流管理人才,组建一支物流管理队伍。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有一支物流从业大军,但是其内部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仍偏低,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这导致了物流企业缺乏长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三、我国物流发展之对策
(一)加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是行环境。我国的物流起点低,发展水平不高,只有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支持。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只能,加大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快速提高各项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个方面给予物流行业,尤其第三方物流行业以有力的支持。构建全国统一的物流体系和行业市场环境,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在立法与监管上齐步并进。
(二)加大宣传力度,更新物流观念。第三方物流要发展,就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物流意识。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解放思想,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让企业发展与市场接轨。其次要建立一体化的市场发展观,打破物流行业区域分割的局面。这需要集合各方力量、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宣传现代物流观念。
(三)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各行各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已经上升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与发到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还是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观念上,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只有加大对物流人才的重视,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文化素质、高专业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第三方物流的设计、管理、操作等整个流程,实现服务专业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31(2010)05-0149-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成为支柱产业。物流市场的兴起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公认的划分是把独立与产、销之外的其他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统称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已越来越成为物流市场的主体。在美国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的80%。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缺少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实践经验欠缺,近几年物流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物流运作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我们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与运作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兴起了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公司。但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很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总结物流市场的制约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其次,目前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水平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我国目前出现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例如中外运、中远集团都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还有一些民营的物流企业,例如广州的“宝供”,东莞的“腾骏”、珠海的“九川”等,但其规模较小,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从地域上来看,成功的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还远没有开发。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业务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走多远。这种方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协作,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据统计,目前物流市场以分包为主,总比例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效益越大。信息处理这一块。可以共同租用某信息经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经营商负责收集处理信息,也可连接联盟内部各成员的共享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单项实体以信息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一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控和管理。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目前主要利用EDI、无线电和INTERNET。INTERNET因为其成本较低(相对于EDI技术)信息量大,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趋势。配送中心是综合物流的体现,地位非常重要,它衔接物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组建方式有多种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探索阶段,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三种方案:方案一是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建自己原有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执行综合物流各功能的业务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凭借原有专项实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方案二是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方案三就是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人股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业务熟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参股方式可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
从产业环境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要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明确和清晰,这给房地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八条”出台一年后的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和健康环境不再遥远。
“十一五”规划给房地产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房地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效率较低,对开发商而言要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以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紧紧抓住这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改变单纯追求利润的开发理念和避免盲目开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又让更多领域如农村住宅消费走进了房地产业的视野,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这些机遇,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空间布局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为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广阔发展机遇与前景。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国家将对这些区域的发展倾注更多的关心和政策支持。发展初期需要较强的产业拉动,从各省的规划重点来看,能担当重任的除了各地的特色产业之外,房地产业是被重点考虑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又是房地产业继东部大发展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期。
从消费增长趋势看,我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期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开始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期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中低收入者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式需求增长,作为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相关的房地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会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作为工作重点,会继续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预计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出于居住的目的还是投资的目的,城镇居民将越来越多的购置房产。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首先,房地产业必须面临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之间的矛盾。结构性供应不足和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双短缺①局面带来房地产业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新开工面积和投资额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空置房产总量几乎占到竣工房的1/2,加上房地产近几年的高速投资速度,而国家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的房地产业靠高投入带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产业结构,而一旦投入到房地产中的热钱被抽走,就可能导致大量在建和即将竣工的地产项目陷入瘫痪。房地产业要实现新的转型必然克服现有矛盾,从加速自主创新的角度找到根本解决办法。
其次,建设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房地产业必然也要服从这一全局。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尚未完成。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成为了房地产业在社会和谐和安定团结面前最有挑战性的因素。土地供给的减少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下降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房地产业陷入了两难境地。到底是满足国际资源瓶颈的“硬约束”而放慢增长速度还是依靠价格攀升实现“硬增长”?房地产业的发展由此进入拐点时期。
最后,诸如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如何为新增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住房?如何解决因居住与工作矛盾引发的交通拥堵?如何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如何平抑房价的急速增长和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摆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面前。房地产业作为GDP增长关键指标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除了这个硬性价值指标,我国房地产业还要承担怎样的功能与任务,这是为“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定位的关键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向
认真解读“十一五”规划不难发现,“十一五”期间会继续落实和完善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
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重点是重新确立住宅消费和投资理念;加快完善房地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和完善住宅生产销售方式,改现有的期房销售制度为现房销售制度。在住房消费中,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的过度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即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主要发展走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产品角度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品主流。
节约使用土地资源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此前提下,“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主要途径是: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建设中强调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十五”计划期初,住房制度化改革刚刚完成,国家强调增加居民居住面积,大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住房面积已经得到大大提高,在粗放式发展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420亿平方米,近两年每年城乡建筑竣工面积都在20亿平方米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年竣工面积的总和。但单位能耗也是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更多,这一状况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相符合,因此,“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发展节约省地型建筑,别墅等低密度住宅将继续受到限制,而普通住宅、公用建筑以及绿色建筑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2.从空间布局看,统筹城乡发展使得房地产业正在从城市包围农村,郊区、农村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本应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但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纳入到其生产计划当中,也表明了他们向政府反映进入中低收入者住房市场的政策性诉求。特别是2005年“国八条”出台后,关于土地供应体系会更多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在“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城镇化发展方向,强调城乡统筹的战略布局下,要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对于城区农民或离城区较近的农民来说,还要提前进行城市化或社区化,房地产业的空间布局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都不约而同地会偏向于这些领域。
【关键词】电子商务 第三方支付 法律规范 建议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从国内首度产生到现在群雄纷争,不过十年时间,第三方支付已经渗透到了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间贸易活动、大众网络购物、订购机票,生活缴费等……作为一种新生的金融力量,第三方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也称为第三方网上支付,是马云在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首先提出来的,第三方支付通过整合多种卡基支付工具,或借助新兴的网上支付工具(虚拟货币),为买卖双方代管交易资金,转换支付指令,并提供增值服务的网络支付中介渠道。目前,中国市场上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有支付、银联支付、贝宝、快钱等。
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国外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一是依托个人电子商务(C to C 市场)起源、壮大、成熟;二是向外部专业化、垂直化电子商务网站(B to C 市场)深入拓展。”这个期间涌现了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如 Amazon Payments,PayDirect 等,但是最令人瞩目的还是 PayPal。在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史上,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支付宝的成立和兴起,二是支付牌照的发放。2004年,目前国内最大也是最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成立了,它最初是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主要用以确保淘宝网上的交易安全;后来支付宝将业务范围拓展到淘宝网之外的商家。
在校园里的教学楼下,我们随处可见的自动售货机,从前只能用现金支付,而现在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逐渐可以实现支付宝的扫码支付,这也充分说明,在当代社会,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弊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点
打破银行间的壁垒,达成“三赢”。消费者持有任何其中一种银行卡就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交易,简化了交易过程,方便了消费者;对于商家而言,节省了运营成本;对于银行,不仅节省网关开发成本,而且增加了交易收入。
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参与交易,而是作为代收代付的中介方,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有利于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
使用安全、实惠。信用卡信息只告诉支付中介即可,减少账户信息失密的风险,目前大部分第三方平台的交易、提现都是免手续费的。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缺陷
结算周期长,在途资金利用效率低。由于各种原因,支付宝不提供实时结算,结算周期长。同时,由于买方在等待收货期间暂存在支付宝账户上的在途资金缺乏流动性,影响资金的周转进而影响到系统的结算效率。
资金安全问题。大量资金存放在第三方平台内,它作为一个信用中介机构,保障着我们的信用,而谁又来保证第三方平台的信用?如果出现了资金的非法使用造成损失,消费者和商家又该向谁追偿?
信用体制不完善。现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评价是“交易型信用评价体系模式”,即一方的信用程度取决于另一方给予的评定。这样的信用评价参考,不仅不能给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交易环境,反而会误导消费者,加剧信息不对称。
同业恶性竞争、盈利能力不足。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让第三方支付成为诱人的大金矿。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商户的武器,很多公司为培养客户都提供免费服务,没有固定的利润来源,盈利能力不足。
四、对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体系
(1)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清算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准入条件。法律应当赋予第三方支付机构明确的法律身份和地位,将其定位为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非银行类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是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2)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行为。要明确界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经营范围,严格界定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禁止从事与支付清算服务无关的经营活动;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费行为;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维护客户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
(3)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最低资本金限制,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强化安全技术、建立保险与保证金等。
(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我完善
(1)加强业务合作。 第三方支付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与众多银行的业务合作关系。
(2)建立信用体系。 在我国信用状况及信用体系不佳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企业把信用作为其核心和生命线是明智的。通过建立多方合作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增加对网上交易的制约和约束,必将大大促进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
(3)强化本地化服务。抓住本地支付需求。如:为本地化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支付平台;本地电子政务、行政事业收费等。
(4)进一步促进支付手段多样化。在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同时,完善在线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掌上支付、虚拟支付等其他电子支付手段,形成立体化的支付体系。
(5)强化创新。实施服务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第三方支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形成有效的细分市场,避免蜂拥而上的同质化竞争。强调实力与品牌效应,打造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类似、模式单一、高度同质化的支付市场,创新无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