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物流的概念范文

农村物流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39: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物流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物流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商业物流;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46-0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在物流产业中商业物流更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商业中的较高业态连锁、百货公司和商业中心的运转基础。同时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也和很多因素相关,城镇化的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1]。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化为城镇型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但是在数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留守儿童、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立足于建立在整体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各种因素使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但是因为区域以及历史的原因,物流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用新型城镇化的视野来研究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希望给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予以借鉴。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明确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要求;另外一个层面上,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 概念解析

虽然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新旧城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1.1 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源自城市化,是不同研究者为了区别彼此的研究切入点进行的概念区分。城市化其本身包含两层含义[2]:第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第二是城市的生产以及生活特征开始影响城市周边的地区。当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人口的非农化转变、地域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城镇化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城镇化意味着务农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观念的不断延伸。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更强调人的本质性特征,发展现代工业、统筹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实现其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效集约、功能完备、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过程质量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注重城镇化硬件措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居民的就业、居住、升学、医疗等社会问题,是一个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提出了特色化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3]。

1.4 农村商业物流

农村商业物流的概念是从区域物流的概念延伸而来,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物流的一个小分支,强调一定区域内商业物品的物流,所以必须首先弄清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建构在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一个包含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全过程的总体。

2 农村商业物流的特征

区域商业物流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物流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区域紧密相关性。地区性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区域物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表现为区域内的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独立性表现在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内部各个物流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不同的区域商业物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表明区域商业物流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内,其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4];开放性说明区域商业物流的独立性并不代表其是完全封闭的,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和外部相互联系的过程,需要和其他的区域物流进行分工协作,以及职能调整,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其他的区域物流的特点之后,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区域紧密相关性表示区域商业物流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那么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商业物流带来影响。

3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于在西北地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984年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数量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1984年以前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中西部地区,则西北地区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是全国城市总数的35%,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城市数量仅仅占到全国的18.3%,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非农人口仅占全国的16.6%。城市等级层次,不同规模,发展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和东中部地区进行比较,西北地区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的数量上都明显落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上,西北地区居民处于落后状况。从这些衡量指标综合来看,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亟待调整思路,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3.1.1 西北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分析 物流运输是物流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物流运输水平一般是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以及单位里程。西北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物流运输主要依靠的是公路运输,而铁路运输以及高速运输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显示出西北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1.2 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增长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较慢,只有甘肃省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同时西北地区的地区之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新疆地区在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

3.2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本身的地理因素制约,也有主观战略发展因素,只有清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打破发展的壁垒,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观念来实现发展。

3.2.1 地理环境恶劣 对于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但是西北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普遍缺乏,大型商品物流的重要依靠水运是其发展的致命伤。

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但是西北部地区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卫生问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及通信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西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3.2.3 观念与管理水平落后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服务意识差、管理模式落后、制度创新难都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3.2.4 城镇化特色挖掘不足 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挖掘自身特色,实施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以及地理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特色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5]。

4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构建

中国西北地区,要想突破现状,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各种协调的过程,是重视发展质量的过程。规模协调包含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不同的层次,要实现规模协调,就要在不同地区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国家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城市的数量;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协作,注重合理流动农村人口;功能协调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还必须发挥文化和政治的作用,要使城镇的各个功能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协调要强调在不同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口、环境、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西北地区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普遍的因素,还要关注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要重视其不同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市强调综合服务型功能,要进一步进行中型城市的建设,要重视镇这一层级的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职能上突出重点,依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俗民情,打造特色专业城镇。

5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商业物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物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因为物流行业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加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大量的物流设施虽然已经老化,但是依然长期运作,使很多物流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物流体系分割不合理,资源不能完全利用,商业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批发企业、物资企业、储运企业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地区最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商业物流一般散落在各个商业企业中,资源处于无法进行合理利用状态,设施也不能进行相互利用和集中管理;没有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一些大型的商业企业现在已有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是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限制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6];第三方物流发展进程缓慢,因为物流的高额的基础成本性,在一个地区,形成第三方物流,从而进行统一管理,是一个地区发展商业物流最好的模式,但是西北地区因为观念和历史原因,往往没有这种第三方物流的意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又常常带来季节性等资源浪费;信息化水平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商品识别码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的落后。

5.1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现状

农村物流因为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而农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农村商业物流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含了从农产品的形成、存储、加工、消费的全过程,以及农村人口生活用品获得全过程的物流形态。在中国的农村物流发展中,西北地区比较滞后,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现状,有利于准确发现农村商业物流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5.1.1 农村商业物流交通状况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商业物流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传统型的运输工具,例如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近七年建成新线8 431 km,到2004年末,全国铁路复线总里程24 908 km,电气化总里程 19 102 km。2004 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1997年增加7.7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19 086亿t/km,比1997年增加5 832.7亿t/km;完成旅客周转量5 712.2亿人/km,比1997年增加2 127.3亿人/km。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农村构建起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是连接农村点对点物流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到 200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2万km,乡镇通公路率达99.5%,行政村通路率达92.9%,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个和8个百分点。公路密度增大,2004年末达19.5 km/km2,比1997年末增加3.86 km/km2[7]。综合物流运输方式,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铁路和公路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更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农村商业物流的应用非常有限。

5.1.2 农村商业物流信息通讯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业物流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基本的信息通讯工具例如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2004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 354万部增加到6.47亿部。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移通信网、数据网、IP电话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5.1.3 农产品物流现状 在农村商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随着点对点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就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数量的比例分配而言,全国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5.2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设备都呈现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更是城市商业物流的空白项。但是单单研究现状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深刻了解现状背后隐藏的农村商业物流的现实问题,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

5.2.1 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商业物流所依赖的运输工具最主要的还是铁路、公路、水运这些传统型的物流方式,对于运输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应用在农村商业物流上较少,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物流运输工具上,农村商业物流在物品的保管以及包装和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5.2.2 农村商业物流专业化水平低 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是分工的结果,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农村商业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农村经济的辅助工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商业物流存在大而全的管理方法,农村商业物流的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统筹发挥作用。

5.2.3 农村商业物流的政策调控不到位 因为商业物流在投资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短期内不易收回资金,并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介入。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商业物流的调控,其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调控,显然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使得不公平竞争、无序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经常性发生。

6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论相比较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那么新型城镇化理论对于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为中国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 重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规划建设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其对于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各个地区也都非常重视区域商业物流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事前的规划,联系到商业物流的建设,西北地区本来的地理条件就比较恶劣,在建设区域物流的时候,更要做好规划,同时联系当地的商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等,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商业物流的经验,在进行具体的商业物流建设前做好区域的规划。

6.2 对现有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设施进行整合改造以及新建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节约和整合。同时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有必要先对地区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当前西北地区的物流资源散落在各个商业机构中,做好对当前资源的充分利用,翻建、改建以及新建设施要同步实施。必须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对当前的设施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6.3 重视商业物流的信息技术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重视创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利用,而物流系统如果想做到高效,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建立商品数据库,使商品代码化、运输网络合理化、经营管理电子化,从而实现从订货、运输、分配全过程集约管理。

6.4 更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物流行业是21世纪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相对于互联网行业,知识型人才的高度密集,商业物流特别是农村商业物流,人才是特别稀缺的。对于农村商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取实地培训的方式,在实际的物流操作中增强管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农村商业物流是建立在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在发展农村商业物流的时候借鉴城市商业物流发展的经验。

6.5 将农村商业物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物流行业是牵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脉,但是正如其特点所示,其初始投资巨大,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政府可以采取有关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缓交等手段来刺激民间资本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投资。由于目前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投入一定的研发资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农村商业物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5):92-94.

[2] 姜大立,王 丰,甘 明.西部商业物流中心发展思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8.

[3] 薛 荔,陶德馨.中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6(5):1-3.

[4] 谭春平,王 烨.甘肃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5):53-55.

[5] 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现状与政策性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6):99-103.

篇2

关键词: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物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弄清农村物流的内涵和特点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前提。

一、农村物流内涵

1.农村物流

农村物流泛指农户从物质采购到农产品的形成,从农产品储藏、农产品流通加工到农产品销售(消费)的多种活动以及农村区域内农民生活用品的购买活动的集成。它是与城市物流相对的概念,是指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的物流,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的需要。在农村物流中流动的物资材料主要包括:农用物资、农产品和农民生活必需品。

2.农村物流与农业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区别

有很多人弄不清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三者间的关系也很模糊。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一部分,农业物流是农村物流的重要做成部分。

(1)农村物流与农业物流。实际上农业物流属于行业物流范畴,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通过这些物流过程,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目标;但是农村物流属于区域物流范畴,农村物流在内容上除了包括农业物流外,还包括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在农村范围内的物流活动。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物流比农业物流涵盖范围广,农业物流是农村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物流。从农村物流内涵中,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农村物流也不等同与农产品物流。一方面农村物流的对象包括农用物资、农产品和农民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物流服务对象的范围上要比农产品物流广泛,农产品物流是农村物流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农村物流的服务的地域范围界定在农村,在农村范围内,但是农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属于农村物流范畴,当农产品进入城市后,在城市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就划归于城市物流范畴。

二、农村物流特点

(1)季节性。农业生产本身季节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农村物流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是农产品是季节性生产,而全年性消费。现在农村大棚对非季节农产品物资的消费有所缓解,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而且价位上要高,有时超过人们等消费能力;二是农业生产在整个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农用品的需求在品种、数量、时效性等方面都有差异。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特点对农村物流村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

(2)生物性。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物特性,假如没有良好的物流保证系统的话,极易造成很大损失。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另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年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输或配送的路上会腐烂掉,仅损失的果蔬就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果蔬需求。因此,农产品的生物特性,使农村物流对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提高保鲜、加工、包装、存储等技术,及时物流措施,拓延农产品的储存时间和拓展销售市场。

(3)分散性。当前,由于农村物流的建设发展还相对落后,我国农村物流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因为大部分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农村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每一家农户就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自己承担者农产品的物资的采购、耕种、采收、销售、运输等物流过程。因此农村物流具有参与个体或组织多而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

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物流 运作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并没有将“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分开来研究,物流概念是从配送深化而来。1915年美国经济学家shaw.A.w开始注意到物流在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提出:“物流就是把产成品从生产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全过程的活动,1965年,日木通产省委托日本财团法人机械振兴协会对物流现状进行了调查,最后给出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就是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移动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动态联盟理论的兴起,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在农村物流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对美国和英国的粮食分销系统的集中模式、水果和蔬菜供应链管理、美国新鲜蕃茄冬季市场一体化行为、新鲜水果和蔬菜销售体系的体制等展开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我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我国学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物流规划技术、供应链理论、物流组织模式等物流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在物流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物流联盟。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市场不完善。

河北省农村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很不完善。从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需求市场来看,企业对自营物流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程度,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看似科学,实则低效的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大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工具和设施,实行包装、储存、卸运一条龙的物流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几乎所有物流活动都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从物流供给市场来看,河北省农村物流的物流供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供给企业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规模,能力分散,规模及服务水平都较低,工农业产品运输仍然存在许多私营车进行物流运输,未形成大流通格局。从市场合作来看,物流企业和分散的运输业主与物流需求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薄弱,发展不合理。

河北省农村物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物流在交通枢纽、仓储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也未将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当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

(三)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低。

河北省农村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是标准不配套,导致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转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统一(统筹)规划。

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仓储、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必须加以统筹协调考虑才能使物流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物流资源的效率到最优,因此,制定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河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和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物流的运转速度和效率。河北省农村物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着城乡分布和交通运输方式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应尽快形成配套的合理的运输网络,促进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经济与物流长期协调发展规划。

由于河北省农村物流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政府应充分考虑其经济与物流长期发展的协调性,并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培育第三物流市场,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政府应鼓励从事运输、仓储、货运和批发配送等服务业务的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再横向和纵向上延伸物流服务,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较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加速向物领域转变,并加强这些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联合,促使这些企业发展成为优势物流企业。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它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内容广泛,给农村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城乡资金、物资、信息和人才流动的纽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对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物流运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133015)

参考文献:

[1]姜璞.关于农村发展现代物流的儿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1,(1).

篇4

[关键词] 农民 农产品物流 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42-01

1 农产品物流概念及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农产品发展逐渐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物流,都随着现代化的商业手段开始了逐渐的变革。80年代,物流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具体规划了运输、储存、搬运等多个实体流动功能,真正将各个环节进行总和处理,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来选择物流形式,保证能够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相比于其他物流不同的是,农产品因为拥有一定的易损性,所以其物流时间被规定出上限,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分类来完成不同的物流运输。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农产品物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拥有一定的季节性,导致了对于农产品物流的要求较高。在农村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物流水平直接与农民收入挂钩,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农产品产业链发展。

河北省作为农产品大省,其无论是粮食、蔬菜还是水果的产量都高居全国前列,畜牧、蔬菜以及果品三大支柱产业占据了农产品增长贡献榜百分之七十。而随着河北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产量还会持续增多,这样的现状也为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农村农产品物流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

对于农村农产品来说,物流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基本收入,受物流影响的市场规模扩大、加工增值以及电子商务因素保证了农民收入能够因此得到一定的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农民的收入情况。

2.1 市场规模扩大

从市场规模扩大的角度来说,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能够保证物流的差异定打开原有的农产品市场空间,保证农产品供应能够与市场发展相配合,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供应速度,保证农产品质量,还能够以紧俏的市场形式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发展,保证不同的空间能够为农产品获取不同的利润,从市场供应需求的角度来说,规模的不断扩大就是利润的增加,与农民收入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角度来说,农产品物流保证了该省农产品市场的开阔,将农产品的供应与销售市场直接开阔到了天津、北京一代,这样的市场发展能够更加促进了河北省的农业生产,保证了农民的收入能够因为市场规模提升的原因而受到了促进,使河北省的农产品发展步入了新的台阶。

一般来说,农产品市场规模扩大能够为农产品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发展之下,农业市场的潜在利润能够被深入挖掘,农产品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动。在农产品流动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其收入水涨船高,由此更能引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农产品生产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2.2 加工增值

对比当前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可以发现超市与农业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存在着大幅度的差距,超市中拥有独立包装的农产品不仅经过了严格的检验,保证了其安全性,还能够以良好的购物环境与加工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空间巨大,只要能够利用加工增值来销售农产品,就能够直接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在这样的加工增值的巨大利润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加工手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流水平,只有保证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才能够真正实现增值加工,提升农产品出售价格。

从目前河北市场的发展来看,超市作为加工增值的最主要受益者,享受着较高的加工利润,但是随着超市的规模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工增值物流链正在向上游不断传递,职业外包正在影响着农产品的基本增值加工方式。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加工增值受到了物流的帮助正在快速提升着农民的收入水平,瓜果蔬菜的外包以及处理方式,是建立于有效的农产品物流水平之上,在这样的产业链之下,农民的收入由此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2.3 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始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一号店,都将农产品作为主要的经营销售内容之一,整个农产品市场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影响,农产品销售情况蒸蒸日上。在电子商务的影响背后,是农村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其物流水平提高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其能够快速、安全的获得电子商务选购产品,还能够保证物流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及时性,更加贴近我国当前各个省份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停滞问题,使农民能够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

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无论是生产和消费都在配合着进行自我提升,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农产品物流发展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被带动起来,农民能够在于不同厂商合作的情况中更为深入的了解自我农产品销售水平,方便与其进行价格与销售量的调整。在这样透明的网络环境之中,物流技术帮助了农产品的销售,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基本收入。

3 总结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身农产品发展与农村物流水平提升关系较为紧密,高效的物流水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还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以河北省的角度出发,基于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角度探究了农产品物流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完善理论基础,保证了农业市场能够在物流水平的完善之下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农民的收入也能够因此得到增长。

参考文献

[1]张诚,张广胜,张志坚.农产品物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3(01)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物流;发展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展现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目前,从总体来说,我国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在当地买不到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需要跑到县城或其他地方去购买。有调查资料显示,30%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生产资料不方便。也就是说在农村,没有建立起完整配套的物流体系,不能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思想、消费水平提高,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品位也上了一个新档次,农业物流的有效发展就会给其带来新的服务面貌。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设备、系统、网络配备等均达不到现代要求,不但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差,投入成本过高,而且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服务如信息传递、包装设备、技术含量等都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1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方面配套措施跟进较慢,农村物流更是举步维艰。现阶段真正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在生产领域,而在流通领域,发展农业物流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当今,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这些流通方式因不具备现代物流流通要求,所以在流通过程中往往损失较大。因此,建立有利于农产品加工、运输的农业物流体系显得更加重要。还有,农产品物流难度大,生产组织水平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自己用很少的一部分外,大多都将其送到市场进行流通,这些农产品纷繁复杂,数量巨大,形成了难度较大的农产品物流。但农村的物流和生产组织均处于无序状态,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形不成相配套的物流体系。再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以及与农村物流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使农村物流发展没有多大起色。

1.2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现阶段,人们对于农业物流概念模糊,没有物流意识和观念。不知道农业物流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农民文化程度有限,把物流和简单的运输完全等同起来。不知道农业物流还涵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内容。不知道农业物流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农业物流就难以真正打开市场。

1.2.2农业物流基本配套建设跟不上,物流技术不先进。农业物流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和农业发展程度不相协调。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村庄甚至没有公路。公路质量低下,铁路普遍较少,交通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且各种交通方式不能有效对接,形不成网络结构,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下。农业物流流通工具落后,对农产品的包装再加工处理水平差。在我国,农业物流对生鲜食品的运输常采取常温方式。在运输过程当中,因保鲜技术不到位,部分农产品往往出现腐烂、变质现象,经济损失惨重。我国农业生产单一、零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出售大都较为零散、自发性较强,易导致利用率过低,使整个物流成本提高。

1.2.3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对于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却重视不够。农业部门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现状,也建立了一些农业信息网络,但这些信息网络没有延伸到基层农村。有些农业物流信息资源过于分散,更新不及时,农业物流信息技术没有普遍推广,无法将有效信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来。在农村,人们对于农业方面的信息,较为封闭,一般还是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对于现代化网络信息沟通方式接触太少,了解信息较为被动。包括农产品现实销售价、原料的购买价、运输成本变动等等了解程度都相对缓慢,导致信息相对滞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4缺少农业物流专业人才。技术是保障,人才是关键,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农业物流的水平不仅体现在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上,还体现在物流的专业性人才上。现在,人们进城趋势进一步加强,使不少的农民远离农业。即便是从事农业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生产知识有限,农业物流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性,不利于发展农业物流。再者,我国高校类型繁多,但培养农业物流专业性人才的学校却极少。

2发展农业物流的重大意义

2.1农业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物流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就是如此,而我国的农业物流不但不能增加附加值,而且还使农产品的价值降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发达国家的农业物流果蔬产品损耗率为4%,远低于我国的20%~28%的损耗率。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以把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成本,自然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足,现在农业物流的发展,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这既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农村局面的稳定。

2.2农业物流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的一些农产品成本较高,与国外的相比,质量也不占优势,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方面的压力更大。即便成本相当,我国的农产品也无法和国外的相抗衡,更谈不上竞争了。发展农业物流可以让我国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对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强它与国际产品相抗衡的实力。

2.3农业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物流的发展会使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可以让原来分散的生产方式形成规模生产。而农业物流的信息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降低生产和流通中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物流的协作,可以细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提高生产销售、运作的专业性,打造农产品的优良品牌。

3农业物流发展的途径和思路

3.1完善法律法规,为农业物流保驾护航

我国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不到位。国家应从大局出发,完善农业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给予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特点,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协调物流的组织和运转。从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引导人们,加强对农业物流的关注和认识,进而为农业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3.2加大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物流提供技术支撑

要想让农业物流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网络、通信等设施建设要跟上发展步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物流的发展离开了网络、通信则寸步难行。同时,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在储运工具上下功夫,提高农业物流技术含量。达到节约成本,确保农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渠道畅通,满足市场需求之目的。

3.3加快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很高,没有可靠的信息体系的支撑,农业物流寸步难行,这也是农业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农村应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一个互通的平台,网络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式。双方能对市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物流动向进行掌控。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逐步将各乡镇、单位、村庄连接起来,进而形成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完善农业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要将气象、中介、交通、工商、贸易等部门纳入其中,对涉及农业物流情况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并及时公布,为农业物流提供系统化服务。还可以建立地方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使资源能够共享,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随意性。

3.4强化农业物流意识,加强农业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产业的思维模式上,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物流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农业物流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增强农民物流观念,强化其经济意识。同时,借鉴国外在农业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农业物流进行研究,结合中国实际大力推广农业物流先进技术,从发展观念、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给农业物流强有力的支撑。

4总结

总之,在新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的步伐中,要想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让农业物流快速运转,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增强农业物流意识,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搞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业物流的市场调节,让好的政策为农业物流做好引导。重视培养农业物流方面的人才,大兴研究探索之风,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发展农业物流的队伍中来,使我国的农业物流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刘洋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非凡,吴志华.中国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现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0,32(04):6-9.

[2]郭鹏.立足产业优势带动农民致富走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新路子[J].农业知识,2010(22):5-6.

篇6

2000年以来,国内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现代物流的热潮,从各类国内期刊中可以检索到几千篇相关的文章,然而,其中研究农村物流或农产品物流的文献却寥寥无几。是农产品物流研究没有价值吗?显然不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农产品流通研究框架下,受制于农产品交易的独特性质及隐含物流的传统模式,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没有像对其他行业物流的研究那样明确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框架。

一直以来,国内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的重视是无可否认的,研究内容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可高度概括地分为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研究、对农产品流通运行的研究三个方面。在秉承将流通划分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统框架下,对农产品流通的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涵盖了商流、物流、信息流三个层面的问题,并以流通的概念统之。这种研究是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三流合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而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却是建立在“三流分立”的基础上的。显然,如果将现代物流的概念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通过现代物流方式改变农产品流通的效果,就必须将农产品物流从笼统的农产品流通的概念中独立出来加以研究。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仍然不存在明显的“三流分立”的前提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是有一定风险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看作对农产品流通所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可能被责问是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概念的时尚而做的文字游戏。必须承认,这种责问是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高度负责,因为,事实上的确如此,如果对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要么是不切实际的对企业现代物流概念的盲目仿效,要么是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新瓶装旧酒,都无法实现研究者试图通过引入对现代物流的研究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效果的初衷。

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农产品物流研究与农产品流通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尝试构建一个农产品现代物流问题的研究框架,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个定性的铺垫工作。

二、对农产品流通研究的回顾

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是以流通理论研究为基础的。

流通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将流通置于整个经济运行的总过程中,通过剖析流通与生产过程、流通与社会再生产其他环节的相互关系,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流通在社会和经济运行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

一般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道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流通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是实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和时间上的延续。

综述文献可以看到,国内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是从以孙冶方、卓炯为代表的老一代经济学家对“无流通论”进行批判开始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流通过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80年代以后,对流通问题的研究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一个维度是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将流通相对应地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流通初始阶段、流通一般阶段和社会化大流通阶段,并根据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重点分析流通一般阶段和社会化大流通阶段流通的构成要素、本质及特点等(例如林文益,1994;陈文玲,1997、1998、1999),目的是揭示流通中的经济规律,丰富和创新流通理论。另一个维度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流通体制进行研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转换过程,也是对流通研究不断深化的思路的转换过程。这一维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对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以及各个阶段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改革思路等方面(例如高涤陈,1994;郭国荣,1995、1996;朱绍文,1996;万典武,1996;范剑平,1996;侯善魁,1998;王德文、黄季焜,2001;罗必良,2003;郭乐欣,2004)。以上两个维度是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第三个维度是对流通经济运行中流通组织、流通渠道等问题的研究,它是从要素运作和职能运行的角度揭示微观层面上的交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袁永康,1995;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2000;王之泰,2002:曹家为,2003;王晓东,2003;晏维龙,2004;刘星原,2004)。

农产品流通是整个社会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产品流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商品交换活动,是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运动过程(李大胜、罗必良,2002)。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考察一定是在社会一般流通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上文所总结的流通问题的研究框架也就框定了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范围。当然,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

综述文献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从内容构成来看,流通体制、流通主体、流通运行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农产品流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经历,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成为农产品流通研究的重点。流通体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制定、市场建设、分级管理、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制定和变化(例如姚今观,1996;郭国荣、李冀,1996;丁声俊,1997;石磊,1999;李炳坤,1999;罗必良,2003)。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户、流通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例如纪良纲,1995、1998;曹利群,2001;张磊,2001;卢凤君、寇平君、陈雄烈,2003)。流通运行研究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整个流通领域的具体交易中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行为和交易环境的分析和评价(例如李泽华,2000;贾生华、刘清华,2001;文启湘、陶伟军,2002;张敏聪,2002 ;寇平君、卢凤君,2003)。从时间序列来看,流通体制的演变是研究的主线。由此可以大致勾画出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框架(见图1(略))。

三、传统上农产品流通研究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涵盖

在以上的研究框架下,流通的概念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总和,因此,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被涵盖其中了。

首先,传统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其作为一种附属活动被涵盖于整个流通活动之中。物流被涵盖的原因有三:第一,传统的以商流、物流、信息流对流通的划分是以流通过程为视角的,划分的目的是更好地揭示存在于物质流动背后的社会交换关系,重点剖析由商流(即所有权转移)引起的各类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物流的存在是客观的,对于传统物流来说,其作用仅体现为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物流在流通运行中被作为成本项目进行管理,因此,对物流的研究多侧重于相对各种功能而言的技术处理和成本节约。当物流单纯以功能性活动为特征从属于流通活动的时候,它必然被涵盖于对总体流通的研究之中。第二,由于农产品流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是体制变革,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自然不自然地使人们忽略了对具体的物流活动改进的需要和研究,从而最终使对农产品物流的关注局限于体制演变的范畴之内。第三,长期以来,存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不分,使农产品物流必然表现为一种隐含的模式,从而失去了独立研究的价值。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的销售机构有着严格的地域、系统和等级的划分,机构之间难以互通,物流活动各自承担,没有任何的专业化物流业务。在农村改革之后,逐渐允许包括农户和各类组织在内的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但是,物流仍然作为商流的附属活动随着商流环节的变化不断地由各类主体重复执行,没有被专业化和独立出来。

其次,物流概念的独立性没有被强调,而是经常被涵盖于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第一,它被涵盖于对流通背景和环境的研究当中。比如,交通、仓储等直接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被当作流通运行的环境受到关注。第二,被涵盖于流通技术的研究之中。对储藏、运输、保鲜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都与物流相关,但物流经常被以流通技术的概念来概括。

事实上,从任何一个维度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都涵盖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比如,对流通体制的研究,必然涉及物流的制度及其变迁;对流通主体的研究,必然包含主体的物流行为以及基于物流行为而形成的组织间的相互联系;对流通运行的研究,必然包含各种物流业务运作的方式、环境和行为选择。

四、现代物流理论的发展使农产品物流研究走向独立

(一)现代物流的兴起及其在流通领域引起的变革

篇7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把握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重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所指相同,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所涉及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借助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得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的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现金交易为主)、物流自营等特点,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以及组织化程度高,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以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综上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征,将产业链上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整体绑定,利用产业链上的农业企业信用与合作组织担保提高农户信用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贷款协议和其他金融服务,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产业链整体的可控风险,以此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一种系统性融资安排。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作用包括把产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农户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理财服务,提升农业供应链的群体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体系

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并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户、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体系称为农业流通体系,它包括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链和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农业供应链金融对重塑农业流通体系的结构、流程、规模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农业流通体系的供应链重塑。

首先,对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起点,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连成一体,以农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农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易腐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风险管理、冷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新的内容。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发挥功能后,有助于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

其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简称农资供应链)是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物资采购供应流通过程中的网络结构,也给出一个类似的概念理解: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用生产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即最终消费者,各类生产资料的制造企业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中,也存在大量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基本运作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较为接近。同样,农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如上述所提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等等;另一个是由于农资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如农资需求的集中性、固定性、分散性等导致的对供应链效率管理的影响。

另外,对农村消费品供应链重塑的功能。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最为接近,农村消费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户为最终消费者,将供应商、制造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农户等连成一体,以农民生活资料产品为传递对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产品送到最终农户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利益的功能网链结构。对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同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普遍意义上的产品供应链包括的管理内容;另一个是由于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特殊性产生的管理内容。农村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性、低消费水平等,导致对农村消费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所以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如何将集中农村的分散需求,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度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农村消费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最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流通体系还具有其他功能:第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先进,农业投入质优价低等;第二,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表现为运用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使农产品更为高产优质;第三,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产、供、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第四,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指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如农业科研和推广、食品质量监控等;第五,农业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增加资金供给。不断改进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有助于农资生产商、农户、中间物流商、加工企业等各环节主体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增加资金供给,有助于化解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难和矛盾。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我国“三农”问题破解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农业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众多国内外组织都在提供专门针对供应链分析、供应链建构、供应链风险的讨论,包括如何选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培训。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荷兰、日本等)开展的供应链融资实践来看,由于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供应链各不相同,决定了融资形式多样化。有一些是生产者或者生产者组织,比如协会主导或者主动发起这个供应链融资,也有一些是加工商、销售商,或者是超市,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性,需要建立一些基地,向这个基地的农民提供贸易性融资,保证产品、原料获得。这两种组织形式是生产者为了保证市场可得性,因为现在很多边缘化的农民,其市场可得性比较差,特别是专用化的产品、标准化的产品,对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分散小农户很难和大市场竞争。还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这些更多是缓解贫困农户,特别是在融资方面,弱势群体很难获取资金,银行融资把他们纳入到供应链、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融资来解决偏远农户的资金获取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存在以及“三农”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建立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三农”用低速发展的沉重代价,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农村的资本积累能力大大降低,表现为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升反降,恶化了资本质量,在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资本技术构成不高,总资本中农业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资本的获取能力。这种状况不仅使农村失去了对外部资金的吸纳能力,还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严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

根据金融功能理论,执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载体是各种经济组织,一项金融业务可以是几种功能的组合体,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来安排其组织形态,既要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适应弱质性农业发展要求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失血严重的问题,即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聚集农村剩余资金,并配置到农业生产投资或农村经济发展上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动员储蓄,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投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或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调剂、组合,优化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二,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确保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的顺利实施,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金融交易需求,同样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例如要将农村建设中的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三,现代农业流通金融的金融风险分散功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由于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中各金融组织之间缺乏横向合作关系,以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要求。

第四,现代农业流通金融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村情况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现代农业流通金融定位服务“三农”。动员农村储蓄,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排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和供给动力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以产业链条、流通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流通金融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制度性安排,鼓励和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既有商业性金融供给,也有政策性金融供给;既有国家引导农业发展的金融战略导向,也有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措施,使农村金融类型的选择,建立在遵循市场化原则条件下,寻求效率与公平均衡的基点之上,最终达到满足“三农”对资金需求的强烈愿望,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分配性效应研究”(07CJY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QN2013013)。)

【参考文献】

[1] 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2] 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2013(5).

[4]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5]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 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

篇8

关键词:农村物流 农村经济 结构方程 实证研究

引言

农村物流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加工、包装、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产品物流、农村消费品物流、农资物流以及农村回收物流四种形态,具有特殊性、分散性、差异性、季节性、多样性等特征。近年来,农业进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渐从生产转为流通,农村物流作为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在促进城乡商品交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物流也开始为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重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任美霞(2011)认为农村物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王占霞(2009)概括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对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性,确定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现状,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王新利与张襄英(2002)认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是入世后我国农业迎接国际农业冲击和挑战的必然需要;是建设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是激励农民重视农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驱动力;还可以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相比于对农村物流和农村经济的独立研究都是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将两者结合分析其关系的研究却屈指可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少有研究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文章又表现为浅层次的定性及简单的定量分析,在对两者之间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以及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量化方面几乎为空白。

基于此,本文将创新性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希望可以丰富农村物流与农村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给农村物流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发展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表现在:

第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主要有两种途径:开源和节流。在开源方面,农村物流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产生工资性收入;通过包装、再加工等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从有限的田地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有利于使分散的农户加强联系,形成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加强农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最终有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给农民提供创业机会,随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环境必然得到很大改善,这给农村旅游业的兴起创造条件,从而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在节流方面,首先,通过缩减流通环节,改进物流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其次可以有效解决“卖难”的问题,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跳跃,保证农民的投入顺利转化为收入;最后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这些都可以为农民节约大量成本,相应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农村物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分拣、包装到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服务”全要靠人力来完成。因此,农村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自身的发展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农村物流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村旅游、交通运输、修理修配、石油供应、餐饮服务等,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

第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第二、第三产业。而农村物流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还将带来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为信息旅游业、金融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其它第三产业开拓市场,增大需求,带来商机,也就是说,农村物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促进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最终达到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优化农村投资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市偏向的资产投资制度,农村建设或农业生产由于缺乏投资,一直处于技术落后,发展停滞的局面,但农村经济越落后,越吸引不到相应的投资,长此以往,农村整体投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农村物流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首先,发展农村物流要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电力、通讯网络线路的铺设、道路桥梁的修建、运输车辆的购买等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实物投资以及资金注入。其次,现代物流网络已经被认为是投资环境状况的反映,许多外商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都把地区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农村物流的发展也成为农村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

模型构建

(一)潜变量测量

本文有两个潜在变量:农村物流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这两者无法被直接测量,需要通过其他指标来反映。基于针对性、独立性、综合性、可比性等指标选取原则,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筛选、确定、测量指标过程如下,具体的定义及计算说明见表1。

1.农村物流水平。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指标体系能用于它的测量,在这里只是选取一些公认的、可量化的影响因子。第一,货物运输水平。以货物运输总量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方法在物流研究领域较为常见,如陈雪刚(2012);平海等(2012)等的研究。当然这里的货运总量为农村物流的货运总量,包括农产品运输量、农村消费品运输量等。第二,农村信息化水平。这是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程度,现代物流发展已经离不开物流自动拣货系统、物流电子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技术,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农村物流发展投资情况。主要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的投资完成额来表示。(顾丽琴等,2010)投资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加速器,投资越多,农村物流发展越快。第四,农村物流规模与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分别用农村物流企业数与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数来表示(平海等,2012)这两个指标直接描述农村物流的发展状况,物流企业数与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反映该农村地区物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第五,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一般研究中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表征是采用运输、仓储或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指标,本文主要采用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来表示。

2.农村经济水平。在农村经济水平的衡量与评价这一块,张广胜(2013)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其依据农村经济的四个重要因子来确定指标,即产出、投入、生产能力及农民生活,其中产出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产值;投入方面主要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农村生产能力方面选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后,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表征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本文主要参考张广胜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就业人数、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林牧渔总产值等六个测量变量。

(二)数据选择与处理

考虑到本文指标定量性较强的特点及结构方程分析对于样本量的要求,本文拟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搜集了全国30个省从2005―2011年的210个样本数据,但把每年每一省市的相应数据作为独立的分析样本。于是,本文的测量变量数与样本数的比例为12∶210,满足1∶10的要求。相关的年鉴有《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等。又由于的大部分年份的数据都缺失,选择剔除该样本,其余一些数据的缺失不属于随机缺失,选择期望值最大化法(EM)对样本数据进行估算。其次,为使指标数据规范化,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测量指标体系检验

首先是信度检验,分为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和相应潜在变量的信度检验。其中测量变量的信度检验采用各个测量指标的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R2)值来衡量,Bogozzi和Yi认为R2应大于0.50,R2的值越高表示信度越高。从表2可知农村物流规模、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四个指标的R2

0.942,都大于0.60,因此删除四个指标后的测量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其次是效度检验,由于各个测量指标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系数都在0.70以上,且经计算得出两个潜在变量农村物流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分别为0.52、0.80,都大于0.50,说明相应的测量指标可以有效的反映其潜在变量,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

(四)结构方程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概念模型如图1,其中,农村物流水平为外因潜在变量,对农村经济水平(内因潜在变量)产生影响,每个潜在变量分别有四个测量变量。

实证分析

(一)模型拟合、评价与修正

代入数据后,运行AMOS对上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计算,相应的模型适配度评价结果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各项指标值均达到适配标准。相应的模型路径图见图1。

(二)结果分析

由模型适配度的各项指标值、研究信度和效度可知,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适配度好,研究过程可信度高,研究结论能够用于判断虚无假设。其中,农村物流水平到农村经济水平的路径系数为0.99,这个假设检验结果证明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水平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此外,对农村物流水平影响最大的是货物运输水平,系数为0.82;其次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系数为0.71;在其次是农村物流发展投资情况,系数为0.70;最后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情况,系数为0.6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结论,针对此结论,启示有:一是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提高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对农村物流进行投资,加强投资还可以进行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使用等。同时,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货物运输水平,进而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最终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在提高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方面:第一要引导鼓励农村物流企业使用条形码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射频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IS和GPS)、自动控制和通讯调度系统、消防和安防报警、温控和调节、通风换气、照明控制系统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第二是要推动网上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例如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等,方便物流企业处理相关参与方的数据,从而对客户要求做出快速回应。

在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主要指农村道路建设,要从乡乡通公路到村村通公路,此外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增加铁路及水路运输方式,建设码头、铁轨等;同时注意引进先进农产品运输工具,如冷藏车、防震车等。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主要指保鲜仓库等的建设。

未来研究建议

此外,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较简单,模型的测量变量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部分测量变量的表示有待进一步精确,例如农村信息化水平本文中用农村电话安装户数表示,相对单一笼统;本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并没有考虑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水平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两者应该是存在一种长期协整关系;本文只研究了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但农村经济水平对农村物流水平有何影响本文并未涉及。以上的几个方面,将是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ogozzi R P,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8, 16(1)

2.Diamantopoulos A, Siguaw J A.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M]. Sage, 2000

3.De-liang C. Reflections on Developing the Rural Logistic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08, 6

4.任美霞.农村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4)

5.王占霞.加快农村市场流通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J].商业研究,2009(3)

6.王新利,张襄英.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农业现代究,2002,23(4)

7.陈雪刚.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8.平海,张浩伟.灰色关联度视角下广东省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4)

9.顾丽琴,文美辉,任荣英.我国14个农业大省农村物流水平的综合评价[Z].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2010

10.张广胜.农产品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支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3)

作者简介:

姚冠新,教授,从事物流工程与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 发展状况

一、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农产品物流是指按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使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物理流动过程,是对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农产品物流区别与其他物流,具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客体多样性:农产品物流的客体种类繁多,数量大,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水果到蔬菜、乳肉禽蛋、瓜果梨桃,数不胜收。②技术要求高:因大多数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受损、易污染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对温度、湿度、卫生安全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③时间性和空间性: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换言之,我国各地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南北农产品种类区别较大,加之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产品物流也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正日趋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渠道逐渐畅通,为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物流主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产品物流正在稳步发展,处于上升趋势。但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技术有待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基本以自然物流和常温物流为主,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大多数,而这些产品往往易腐蚀变质,在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需要具备相对严格的要求和较高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的物流技术还比较薄弱.由于技术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受季节、温度、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农产品变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增加农产品物流成本。

(2)基础设施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的产地大多集中在偏远的农村,而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利,甚至有的地方还未通车。此外,在仓储和运输环节,冷冻库、冷冻运输工具等控温冷藏设施明显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信息化水平低。由于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人类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应用水平不高。在欧美发达国家,80%的农户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换。而在中国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农民占少数。与此同时,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常常形成断链状态,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协调能力相对欠缺。

(4)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缺乏品牌效应。物流行业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一个地道的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是影响该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来说,服务的品质尤为重要,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在物流各个环节不受影响,如何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创造行业品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成本高,市场份额比例小, 增速缓慢。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及物流技术有限,再加上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且农产品物流量占物流总量的比例较小,产值增长速度缓慢翻。

(6)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对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力于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技术研究发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同时,对行业内部人员的相关培训跟不上,使很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能够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虽然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当还是危中有机。第一,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研发资金投入,从而带动农产品物流技术的革新发展,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重点放在农村交通运力建设及仓储设施建设方面,努力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三,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效媒介,努力搭建信息交换平台,打破信息壁垒,畅通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通道。第四,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开创农产品物流品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此外,国家应在财政及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力度;五是土地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占用的管理;六是宣传部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土地流转典型所增收的效益,鼓励农民加强土地流转。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必将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将它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互谅网+”战略可以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迎来了转机,也将大大节约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为千千万万个农民带来福利,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袁永康.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前沿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文松,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选择[J].物流技术,2006.

篇10

关键词:金华;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究

一、前言

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金华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为金华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形成“产业支撑物流,物流推进产业”的发展势态,也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方法,为扎实推进金华制造业质量振兴提供参考意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二、概述

物流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当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物流根据其涉及的区域不同还可以分为生产领域物流和流通领域物流这两种形式。农村物流将上述运输空间的涉及区域局限在了农村地区。农村物流有效加强了农业生产流程的综合性,将农产品的形成、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进行了集成。本文研究的农村物流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过程而展开的,并对相关的组织和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例如产品运输部门、技术组织部门等。农村物流的流程具体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的应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包装、配送等。在不同的过程中,物流的主要任务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农村物流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供应阶段的物流,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农村供应物流。其次是生产阶段的物流,也被称为农村生产物流。最后是销售阶段的物流,通常被称为农副产品销售物流。农村物流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产品生产、运输的功能。除了这两个最为基础的功能外,农村物流还包括了产品的包装、搬运、加工等作用。

三、金华农村物流特点

(一)季节性农业生产本身季节性强,决定了农村物流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金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而暖,夏长而热,秋爽而短,冬湿而寒,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较优、雨量丰富充沛、冬季光温互补,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如此四级分明的地区更加凸显金华地区农产品的季节性。一是农产品是季节性生产,而全年性消费。现在农村大棚对非季节农产品物资的消费有所缓解,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而且价位上要高,有时超过人们等消费能力;二是农业生产在整个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农用品的需求在品种、数量、时效性等方面都有差异。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特点对农村物流村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

(二)生物性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物特性,假如没有良好的物流保证系统的话,极易造成很大损失。比如金华特产火腿,在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特殊要求。因而农村物流对一些农产品的保存,必须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提高保鲜、加工、包装、存储等技术,及时物流措施,拓延农产品的储存时间和拓展销售市场。

(三)分散性当前,由于农村物流的建设发展还相对落后,不仅金华地区农村物流呈现出分散性,全国农村的物流也一样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大部分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农村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每一家农户就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自己承担着农产品的物资的采购、耕种、采收、销售、运输等物流过程。因此农村物流具有参与个体或组织多而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

四、我国农村物流发展趋势

(一)成本不断下降国际上衡量一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该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说,比重越低,表明物流水平越先进、物流效率越高。同理我们可以用近似的方法来衡量农村物流发展水平。随着农村物流体系的快速建立与发展,以其先进的物流技术、优化的物流管理和完备的物流功能,农村物流成本必将不断下降。

(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经济部门农村物流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发挥着现代经济加速器的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伴随着农村物流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村物流也正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经济部门。

(三)农村物流功能的系统化农村物流是服务于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相关信息的,包括运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活动。它的发展强调农村物流功能的整合,并形成了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从而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四)农村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农村物流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信息化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自动化以信息化为基础,它能够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其表现出的效果是省力化。可见,信息化、自动化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物流的面貌。

五、金华农村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发展

金华市政府应该出台鼓励物流企业为农村提供服务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减免税收或者给予优惠。能够让更多的物流企业愿意为农村物流提供便利的服务,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比如对于金华地区香榧行业行情不稳定,结果周期长,政府可出台产业扶持计划。可通过种植补助鼓励农民发展香榧行业。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总之,金华市政府应在农村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

(二)完善市场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采用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方法,使金华本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发挥金华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创新运作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新优势。以前香榧身价高不愁卖,走的是粗放经营模式。目前市场机制要加强完善,提升香榧产业的深发展,比如可以将香榧深加工成爽肤水、精油、酒、饼干等副产品。在未来的香榧产业化规划中,自身行业应减少噱头的成分,把一些项目的开发做得更朴实一些。另外,包含香榧在内的金华其他土特产业想要良性发展,如果离开政府部门的推广和带动是比较困难的。金华政府可出台政策,在各大乡镇农村设置物流集中点。

(三)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金华地区应更加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是农村物流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一,要建立投资融资体系,保证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第二,要建设流通加工中心,分门别类对物流对象进行处理。第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使农户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使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同时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布局要更加合理,将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结合起来。这一点金华市政府需动用大手笔,创建物流园,加强道路修建,增设配送点建设,零售点货物集散中心等在基本设置上保证物流的顺畅。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物流提供保障。

(四)大力培养现代农村物流人才

金华农村物流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金华农村物流的发展。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是金华各级学校的关键任务,要注意培养多层次的农村物流专业人才,同时引导学生,使学生毕业以后愿意到农村或从事与农村物流有关的工作。还可以把乡级干部培育成农村物流的人才,从而带动整个乡村的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除了在一些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外,金华劳动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远程教育等方式,普及农村物流知识,培养一线物流作业人员。着力完善农村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金华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发展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金华农村物流发展中,应该加强对其优势条件的充分掌控,并注重其具体发展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作者:周备锋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荣荣,黎广泉,农村网购中物流配送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88-89.

[2]孙百鸣,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探[J].北方经济.2014(05):102-103.

[3]赵萌;邬文兵,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战略探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11)

篇11

关键词:农业物流;物流管理;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将会持续繁荣稳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深厚和坚实的基础,这为农村物流的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也就是使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农业物流、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三个概念中,农业物流的外延最大,可以包括后两者,也可以把“三农”领域的物流统称为农业物流。农业物流主要是生产性物流;农村物流是指维持农民本身生存、生产的生活、生产资料物流;农产品物流指农产品销售。

二、中国农业物流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了中国农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只有做到农产品保值,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而才可能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意识的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业物流完整的行业体系框架。农业物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物流理论探讨的严重匮乏。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引导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配置,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产业效益,需要有现代农业物流理论指导。中国农业流通和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农业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我们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增产上全力以赴,但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物流环节的基础投入明显不足。对比中美两国的农业投资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薄弱的农业物流现状和过去数量型农业生产投资结构密切相关,农业物流在基础投入方面的长期欠账使得高额物流损耗一时难以根本扭转。以果蔬产品为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越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损失总值近800亿元。损失率为25%~30%,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这与发达国家5%以下的果蔬损失率相比,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2003年投资高速增长带动了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利润增长2倍。从2003年1-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134.9亿元,同比增长37.1%;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52%。从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农副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良好,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9.30%,行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国食品行业比重38.3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在食品各种类行业中比重最大,反映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加大了农产品转化力度。

三、我国农业物流为了发展策略

1.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政府推动不是政府包办,而是为物流发展创造一种环境,加速物流业的发展。在农业物流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大推动力度。但政府各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围绕一个总的目标去推动,而不是政出多门,扯皮不断。如制订农业物流的总体规划,安排农业物流设施建设,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积极制订物流标准,大力培育农业物流服务商,出台农业物流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2.建立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统筹考虑,农业物流的四大板块一体化运作。四大板块构成了农业物流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以有先有后,有重有轻,不一定齐头并进。

3.培育农业物流运作主体与载体。鼓励商贸系统、粮食系统、供销社系统、邮政系统成立农业物流公司,扶植民营资本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大批发商、仓储经营户、运销经纪人,改造提升为物流公司。

农业物流还应进行适当分工,建立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以供销社、邮政物流、专业协会、经纪人为核心,实施多元化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管理;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导,培育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以其自营与加盟的网络为核心,实施日用品供应链多元化管理;以粮食、林业、供销社、民营商贩为核心,实施农业回收物资供应链管理。

4.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确保食品安全。据测算,加工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90%是物流成本,食品流通产业管理、技术、效率的90%取决于物流。我国应尽早建立冷链物流体系,改变冷链物流技术落后、损耗大、安全事故不断的问题。

5.设立农业物流发展财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粮食储备物流系统和全国重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应急物流等示范工程;农业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增值与检测系统建设;农业物流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篇12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

总体上,国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史从物流的概念产生时就已经开始,它起源于美国、发展在日本、成熟在欧洲。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可将其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物流理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年~1949年)

概念上,1901年J.F.Growll在美国政府报告“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 中揭开了人们认识物流的序幕。1916年,L.H.H.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一时期的理论发展主要停留在对物流概念的认识上,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物流仅仅被看成是作为市场营销的附属功能。实践上,二战期间,美国将物流理论运用于军事后勤活动中,推动了战后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企业界对物流的引入。组织上,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merican SocietyofTraf ficLogistics),通过该组织,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资格认定,为美国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美国是第一阶段从事物流研究的主要国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物流概念的初步认识上,认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将其作为附属功能定位,并未对物流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延伸。

2.物流理论形成与实践初步推广阶段(1950年~1978年)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纷纷开展对物流的系统研究,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61年,E.Smykny和D.Bowersox等合著了《物流的管理》一书,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物流总成本分析的概念。1962年,Peter・Druke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也强调了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National Coun 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是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组织。1956年,物流首次被引入日本,称为“物的流通”。组织方面,日本于1970年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会” 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日本企业重视提高物流服务的水平,逐步开展了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配送活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欧共体的物流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英、德、法等国家。建立在美国物流理念基础上,欧共体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很快,这一阶段被理论界称为工厂物流(1950年~1960年)和综合物流(1960年~1978年)阶段。

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实践的初步发展阶段,并未提升到标准化的系统物流管理范围内,主要在物流的各种职能和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和发展,如:运输、包装、搬运、装卸等。

3.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1978年~1985年)

这几年是物流飞速发展的阶段,产生了物流管理的系统化思想。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1984年G.Sharman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 一文,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1985年,W.D.Harries和J.R.Stock也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从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营销与物流活动的相关性,首次提出了营销与物流的一体化概念,该文的发表推动了物流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1983年,日本开始了以大型量贩式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物流企业发展到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05万人,货运量达到34亿吨,开始在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一体化网络系统。欧共体的物流在这一阶段为了追求物流系统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开始应用了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发展联盟型和合作型的物流新体系,通过改变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提高物流效率。

总之,这一阶段是物流管理理论的成熟阶段,通过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个部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

4.物流实践的信息化、国际化阶段(1985年至今)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距离交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物流开始了全球化运行的新阶段,供应链条延伸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即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无线电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完成了从资产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的转变。

总之,国际上的物流研究是循序渐进的,研究的重点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研究运筹学及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技术,使物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再到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价值链及相关技术等。目前更多的研究则是物流联盟、精益物流、第四方物流等问题,可以说对物流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和深入的。

二、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国外农产品物流是随着物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物流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历史,但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储存期短、易腐烂变质等)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同一般的物流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在物流发展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物流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在物流理念的启蒙阶段,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工业经济刚刚起步,卖方市场占主导,流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在物流理念刚刚启蒙的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工业品成本降低上,农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提高产量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也形成了一些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规模相对较小,且各种设施和管理水平落后。因此,虽然物流的概念起源于农业领域,但发展却在工业领域。

2.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奠定了农产品物流技术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投资兴建农产品批发市场,降低农户分散经营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各种仓储保管和装卸搬运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另外,各国农业生产者通过建立各种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改善农民的福利水平,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各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着眼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强,为物流技术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保鲜等技术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

3.供应链条的完善是物流系统一体化的保障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农产品从大规模的农场直接运达到超市、零售店、酒店和港口等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物流开始专注于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上。整个链条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经济利益为诱导,产学研结合。通过加强包装、加工、保鲜、冷冻等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所得,进而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整个链条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4.信息为物流技术标准化和交易虚拟化提供了载体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贸易量随之增加。各国为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确立和监测手段的改进受到重视,于是标准化概念开始被各国广泛采用。为适应国际化发展,信息作为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信息化成为各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产品物流也开始从单一的实物形态进入虚拟交易的时代,物流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延伸,合同物流、虚拟交易开始被引入物流领域。

总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也有差别。因此不能单纯从时间上对农产品物流的国外状况进行划分,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产品物流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盟)政府对物流发展重视程度高,不同物流环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开始降低。不发达国家,包括肯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物流发展刚刚起步。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下面介绍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情况。

1.美国的农产品物流

从运行的实际效果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和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但美国并未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从大物流的概念框架下划分出来,农产品物流系统包含于整个的大物流体系之中。据统计,美国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1万亩以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同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别在不同的州进行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固定且高效的流通网络。每个大型的农场都有专门的储存、包装、分拣的设备和工厂。美国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的;另外40%是通过批发市场或者贸易的方式直接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美国10%左右小规模的农场主中(种植面积一般在50亩左右),一部分是种植有机产品(目前主要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这需要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另一部分是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户由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所以借助协会(Assosiation)和合作组织(Corporation)的帮助进入流通领域。

另外,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2.日本的农产品物流

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完善和发达。物流从业主体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单个企业为主导的形式。一方面,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物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农协将农民生产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担当了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的产地中介;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体系设置,使每一环节都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具体的事务。

3.欧盟的农产品物流

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没有美国大,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超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超市购买生鲜食品,这一比例在法国为68%、荷兰为72%、英国为80%。批发市场的作用明显下降,只是向小型的零售商和公司及部分餐饮机构提供生鲜食品。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关注的不断提高,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进程进一步加快。欧盟的食品行业在向着超市化和品牌连锁经营发展的同时,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在信息化方面,荷兰已经建立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成保鲜中心,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提供服务。

4.中国台湾省和韩国的农产品物流

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省,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设施先进程度不高,但对物流技术改进非常重视,批发市场在整个流通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中,台湾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物流技术(蔬菜、水果等的保鲜、储存等)处于国际先进行列,20%左右的农产品运用先进的运输设备, 由农民协会或产销班直接供应连锁超市和量贩店系统。

韩国处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阶段,可乐洞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市场的开办主体是政府,其中中央政府占40%,地方政府占60%,这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管理先进,法制健全,为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目前政府加大对批发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场的经营环境和状况。

四、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启示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在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既不可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悲观错失良机,这是总体原则。为此,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1.按照我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产品比较优势提高流通效率

我国地域辽阔,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可以供应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春夏季节,北方是主要产区,北方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秋季进行收获。到了冬季,北方气温下降,土地进入修整和养护期,南方成为主要农作物产地。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园艺产品具有优势。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比较优势,利用季节和气候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在适当地区种植,既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能够提高效率,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重复种植引起的产品恶性竞争、价格下降,从而有效保障农民利益。

2.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借鉴不同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地区,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物流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对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建议目前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以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宗旨,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扶持。

3.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巩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流通中的重要地位

批发市场目前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应在批发市场规范化之后再考虑逐步加强超市化和连锁经营化。在借鉴韩国批发市场发展经验的同时,应注意在建立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建设规划,明确投资主体,切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既浪费了资源,又不符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4.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基础研究

先进国家目前已经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地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等理论统筹管理。而我国目前还处于政策和理论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各环节的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更广泛关注。

5.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日本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将分散的小农尽可能的集中起来,是解决小农户大市场问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仍主要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因此,提高组织化程度一直是政策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但考虑现实存在的难度,我们在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进程中,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经验,而应结合我国实际,先在一定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经验。

6.物流人才的缺乏始终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农产品物流人才尤其稀缺,现阶段应该在职业教育方面下功夫,结合国外的各种资格认证制度进行物流人才资格的确定。

篇13

关键词:农村;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运营模式

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崛起,农村经济也开始摆脱过去落后的,被动的单一生产经济模式。新一代的年轻的农村青年们因为受到了更加丰富先进的教育,较之父辈看见了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生产营销模式,开始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农村物流就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不能够跟上城市发展到步伐。因此,对于农村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如何正确的引导其发展,将之科学化,系统化,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要远超城镇人口,我们要看到农村市场所隐藏的巨大潜力。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其经济转型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够在这关键时期完成国内经济模式的转变,完成我国国民的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农村第三方物流网络

物流服务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农村物流正是由其衍生出的新型产业。它使从基础产品的采购,到加工,储藏,运输,再到销售这些环节不再分散,实现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一体化。除此之外,农村物流也满足了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为日常用品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购物渠道。农村物流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产业,在这种产业模式下,成千上万的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其消费者。且由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居住情况大大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密集居住,这也使得农村的物流运输成本较之城市要有大幅度的增加。农村的街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同于城市,农村道路多且狭窄,对物流运输难度是一种提升,而且农产品等农村的供应物品,更是考验了该行业在的储存保质能力,这是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是农村物流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这也为农村物流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不少特殊的要求。

(二)第三方物流内涵

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从国外引进进来的概念,简称之为“3pl”,而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之为“契约物流”。其含义是那些托运者和第三方以一确定价格,签订某种完成运输服务的可被识别的协议。第三方物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三方”所指的意义和“物流运输服务”所代表的具体服务体系。第三方指的是完成中介运输服务的并非是供应方或需求方,而是独立存在的第三方组织,也就是说第三方组织并非任何依附供求两方存在的营利性组织。而物流运输服务是指该组织所完成的特定服务为完整的现代物流服务,有别于传统服务的运输、存储等分项服务。它是一种现代物流,不仅是完成传统的运输业服务,它囊括了所有有关物流包括接受货物、进行库存、传统运输、货物送达以及货物安全保障的所有服务。第三方物流拥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谈判能力、大大减少运输损耗、降低物流成本等符合现代物流需求等特点。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界定

物流服务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农村第三方物流正是为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而产生。其方式有别于城市物流。根据农村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我们可以得知,农村第三方物流界定之处在于综合了农村物流及新式物流模式。具体所指可视为指那些在对农业产品以及农村生活用品提出供应的供应组织或公司和对农村生活产品及农产品有所需求的组织或个人之间独立的进行包括接单、库存、运输等完整运输服务的第三方组织所提供的物流服务。[1]

二、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政府、企业、个人对物流都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目前国内存在多种物流模式,包括“生产方附带第三方服务”、“流通性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方附带物流运输服务”、“加工型公司附带运输物流服务”等。而由于各种现存社会因素以及我国传统观念,包括个人、企业甚至政府都对农村第三方物流缺乏专业的、系统的、科学的认知情况。造成这种观念的原因众多,害怕利益被第三方分割、害怕失去经营权、不信任安全保障、没有完善的售后系统、包括社会以及政府对该行业的不重视等都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他们的观念中,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外来利益分割者,不管大小均较为全面。这就造成农产品供货商害怕失去自己的销售权而需求方又害怕失去自己的采购权,从而导致第三方企业分割利润。这种传统理念导致不管供应方还是需求方都迫切需要自身建设物流服务产业。这就造成企业不愿寻求第三方进行物流服务。[2]

(二)物流基础设施数量、分布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

如今,国内现存农村物流呈现出分布点分布不合理不均匀的特点。从数量上来分析,能够提供农村第三方服务的基础设施点还是较少,物流行业的基础设备数量决定了其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而其数量过少大大的影响了农村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分布上来说,能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点的分布并不均匀,导致部分地区的物流服务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基础设施分布的不合理性并不能起到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的作用,成本过高则会使得第三方物流失去现代物流的优势;从其质量上来讲,现存的库存货场大小极其不统一,而且绝大部分的库存地点场所相对较小,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水平难以提升以及管理水平不能提升。缺少大货场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发展和物流成本的降低问题。因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使得部分管理水平过低,技术水平跟不上。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运输行业、库存行业的传统行业转型而来,较少囊括加工、库存、运输、售后等全部囊括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这就暴露了专业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仍旧匮乏的问题。从数量上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第三方企业所能提供的专业物流服务仍旧较少,制约了其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而农村提供的农产品又是对库存加工等特有一定需求和要求的,一体化的科学管理和专业性也正是要改善农村现状所急需的,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势必要打开农村市场的缺口,成功入驻这篇肥沃的土地。[3]高质量农村第三方物流行业服务的缺乏也制约了其在农村的发展。而从规模来看,虽然也存在能够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它们的规模相对各种大型物流公司仍旧较小,中远集团、中国储运等大型运输企业虽已开始向农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缺乏专业性强、服务种类多、规模巨大、有保障的农村第三方物流组织仍旧是一大问题。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网络资源整合路径

(一)重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人才是一个企业的血肉。第三方物流网络作为一个新型的极其年轻的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要让当代的年轻人看到这个产业所隐藏的巨大的潜能,使得当代有理想踏实创新的青年人主动进入到这个行业里,为产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其次,职业素养决定了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可以通过定时向大企业,或者先进的研究单位进修,学习来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其次,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一个优秀的管理制度可以最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可以统一化的管理公司,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基石。领导阶层要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严肃谨慎,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坚决认真,这样公司的日常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

(二)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要想迅速打开农村市场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够吸引到农村居民,才能够牢牢地抓住这一消费群体。在设置基层物流网点的时候,我们要规范基层人员的工作,不能简单的让他们“一窝走”,对于收件储藏加工配送等问题都要认真对待。除此之外,要根据现代网络设备的先进,设立合适的物流信息查询渠道,使物流动态能够随时随地可查。在农产品的输送过程中,或在其运输之后,均可以对现有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割,储藏,使其能够尽快的从供应段到达零售端,实现运输,加工配送一体化。方便快捷安全是我们对服务的基本要求,但我们不能在此止步不前。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也至关重要。要时时让基层人员了解到先进的服务理念,使基层人员也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服务方式和身后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其从业水平。同时,要加强企业对外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舆论优势,扩大企业影响力,尽快的使农民了解到农村物流的发展,并信任使用它。

(三)开拓新的物流通道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第三方物流网络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产业,更应如此,更应当表现出新型交叉产业的活力与朝气。因此,我们在物流渠道方面,不应当受限于传统物流方式。要合理利用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建立最全面,最快捷的物流通道。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考虑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整合双方资源,来开拓新的物流通道。中国邮政作为国家的基础社会公用事业,多年来一直有着强大的实力。邮政网络也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网络覆盖,各城各乡,网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堪称物流行业中的翘楚。而且由于之前的“三农”政策,所以中国邮政在农村物流方面已经有了基础的市场经验和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不仅如此,中国邮政作为国有企业,在民间的信誉度之高,品牌影响力之大都是不可估量的。[4]因此,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可以选择与这些根基深厚的大型企业的合作。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网络资源整合的运营模式

(一)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网络资源整合的多模式经济效应

在我国,大量的农产品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转运到国内外不同的地方,在高产的同时农民们又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不论是运入和运出都需要有物流的支持,这就产生了农村物流。农村物流有自身特点,与以往我们所认知的城市物流有明显的区别。千万农民是农业生产者,又是农业消费者,农村物流在面对农村人口较为分散、规模较小、运输不便等一系列问题上必须有自身相对完整的应对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物流模式依旧存在许多种,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流通渠道不畅、重视度不高、具有的功能较少等诸多问题。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网络资源整合的运营模式,在原有物流网络基础上,将大多数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统一调度,不停的开拓运输新渠道,在建设发展新农村的大潮下,联结整合农民、农村、政府等有利资源进行发展农村物流。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更好的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一同进步,共促新型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

在社会大环境下,物流是多方合作,多方配合的产业,不仅需要政府,也需要多个企业和其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在发达城市的农村,物流可能会很容易的通到农民的家门口,但绝大多数还是农村物流,在运输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调度转运,不仅是农村物流,即使是城市物流有时也需要多次转运,因此,发展农村物流不可能是靠某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新型的其企业发展和建设的战略联盟,整合本企业优质物流服务,在面对农村物流众多问题中,达成统一解决方案,在发展企业自身业务的同时开拓农村区域市场,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更好的联系农村广大客户,在相互配合中减少物流成本,同时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发展建设农村第三方物流新型企业战略联盟,达到企业和农民双向受益。农民在需要物流服务时可以通过第三方的物流企业需求帮助,在众多家物流企业的支持下,能大大减少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在运输过程的损耗,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品质有了保证,农民们更能因此有好的收益。联盟企业可以拿出自家优质服务,每个企业负责运输过程中一部分,不搞垄断,在联盟中的物流企业通过本企业拿出的优质服务而获利,将很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也很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中损害农民的利益。

(三)建立完善物流网络化管理模式

我国农村分布范围广,但是却不集中。各个地方的产值相加虽然很可观,但是却相对过于分散。根据这些情况,物流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对物流的监测,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有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物流网络化管理模式,首先应当完善物流渠道和物流资源整合。现在国内功能完善的,专业性强服务范围广的第三方物流大型企业仍然很少,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大部分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仍然以简单的运输和储藏为主,而且运输储藏设备还较为落后,大大的增加了农产品的损失率。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网络化管理,更新先进的物流设备,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加强服务设施的软硬件配置,完善基础设备是必须要做到的。[5]尽管从短时间来看这是在大量增加物流成本,降低了企业利益。但是,完善的网络化管理模式能让企业降低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能够更加清晰的,更加有条理的管理企业内部资源。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也有益于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更加迅速的在农村占据市场,更加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五、总结

如何抓住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成果,建立完善的农村第三方物流产业链是加快农村经济转型的重点。我们要认识到多年来,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农村相对落后的思想与经济模式,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要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系统化的发展方式带到农村,转变农村过去单一的发展方式,但是,在此领域内,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成功的例子可供参考,我们仍然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因此,我们除了要对资源整合以及运营模式给予重视,也要注重各个地区的交流发展,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是我们所有人都要为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君,谢,王强.第三方物流整合对物流服务质量、伙伴关系及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5).

[2]彭永涛,张锦,陈刚.供给能力一定条件下的物流网络优化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5):78-83.

[3]李存芳,陆德平.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竞争力机理分析与模糊评判[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

[4]王庆东.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农业经济,2013(2):72-73.

篇14

Abstract: Logistics has achieved fast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years, especiall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t attracts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people.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delivery in logistics is still a gap in China, which restricts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of Shijiazhuang district,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ombining with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plan, hoping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insider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 intensify research on the relativ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of Shijiazhuang district.

关键词: 物流;配送模式;农产品配送;流通方式;物流成本

Key words: logistics;distribution model;agricultural product delivery;distribution model;logistic cost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9-01

0 引言

相对于工业物流而言,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对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这个农业大省省会,石家庄地区为落脚点,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有效模式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1 石家庄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基本现状

石家庄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高产区,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商埠。石家庄是全国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交会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铁路运输网中三大货运编组站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中心。石家庄国际机场是首都备降和分流机场,已开通内陆港和40多条国内外航线。这些优越的条件,无疑为石家庄地区发展辐射全国、联通海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的石家庄物流配送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流通的需要。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且都是“粗放型”发展,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加快石家庄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三农”,政府制定了《石家庄市农村物流配送发展规划》,提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服务三农,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完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使我市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些配套措施。

2 基于石家庄市农村物流配送发展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2.1 改造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探索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产品的流通渠道指的是,产品从生产商手中到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通道,这个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流通的效率及买卖双方的成本。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基本模式为: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消费者。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流通渠道”,是因为它采取的仍是一买一卖,有一件送一件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浪费了运力,增加了送货成本,买卖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极易导致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况,供需双方的需求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如果加入物流中配送的概念,以上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即:生产基地——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超市(菜市场、酒店、食堂)——消费者的模式。这种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应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运输、加工、配送等业务流程。配送中心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点或者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实现现场采购,再运输到公司经过分级、筛选、分割、分拣、包装、仓储、深加工、配货等环节,再向多个需求点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网点配送农产品。

2.2 建设有辐射能力的物流配送中心。石家庄地区目前在建以及拟建的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有六个,分别为:华北绿谷农副产品交易物流项目,总投资15亿元;保龙仓河北大河物流园农产品加工仓储配送中心,总投资4.5亿元;河北国大物流产业园,投资1.55亿元;河北省粮食现代物流石家庄基地,投资1.54亿元;河北凯隆达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投资5400万元;益海粮油仓储物流基地,投资6000万元。在此,笔者想重点叙述的是“河北国大物流产业园”。该产业园是为“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建立的。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是河北省较早成立并实行规范化管理的现代化商业连锁企业,包括食品商场、超市、便利店、农家店、书报亭等业态,并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省内成功的便利店品牌之一。

2.3 健全物流信息体系。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获取的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物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流程不合理,甚至简单的农产品流通环节也会出现“牛鞭效应”。一旦发生这个问题,流通中的库存盲目增加,易腐烂的生鲜农产品极易造成损失,而这又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物流信息体系。

2.4 利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从物流技术来看,我们目前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物流装备,创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发展自己的精致包装,赚取商品本身以外的附加利润,提高农民的收益。

3 结束语

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正在兴起,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复杂性特点,目前农产品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贫乏,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性质及物流体系建设,还没有从物流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化研究。农产品物流与农业产业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研究等重大农业发展问题关系都需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改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模式要达到三个目标:首先,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实现价值与使用价值;其次,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最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本文的初步探索,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物流业专家及爱好者参与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淑缓.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