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色彩教学教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仔细研读《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我对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1.本课亮点
(1)师生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状态
蔡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物与图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民间美术色彩的基本特征和搭配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长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定会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有效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笔者曾在类似课题的教学中发现,中学生会普遍认为民间美术的色彩很“土”,因此,要想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是颇有难度的。而蔡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淘宝”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色彩探秘”“我是民间小艺人”等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认识,不仅消除了学生的排斥情绪,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做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在当今多元化时代,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极其普遍,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对现代艺术也有着重要影响。蔡老师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简洁而有效,通过对现代服饰、包装、建筑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认识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切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进建议
教师在讲解“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强调“过去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显然,蔡老师在这里把外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成了主要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讲解民间美术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应该强调民间艺人在创作时祈福迎祥、求吉避凶、驱邪禳灾的美好愿望和民俗心理才是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开朗、乐观的情感需求,民间美术作品才会出现对比鲜明、颜色饱和、富有生命张力的色彩特征。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只有在这一问题上理清逻辑关系,接下来的“色彩探秘”环节才显得有必要和富有意义。
在“色彩探秘”环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蔡老师都是从正面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民间艺人的配色方法,这样显得过程和方法单一、思维平淡无奇。如果教师在某些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能打开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仅能丰富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探究民间美术“高纯度”的配色时,教师可以用电脑软件将原有的图片处理成低纯度的效果,与原作的高纯度效果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能够发现低纯度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吉祥、热闹的感觉,由此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民间艺人在配色过程中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的主要原因。
点评二(金燮玫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读完该课教学案例,我感觉这是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接地气”的美术课,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一线美术教师吸收与借鉴。
1.可取之处
(1)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教学活动紧扣主题
该课以“淘宝激趣”导入课题,围绕“民间美术的色彩给人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效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三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特征后,便直奔主题开始“色彩探秘”,进一步理解和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比欣赏和巧妙穿插民间美术配色口诀,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民间美术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手法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教师再以民间玩具小毛驴为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民间美术的配色方法,用一系列追问把学生的感知和认识落到实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教师请学生用所学的民间美术配色知识给布老虎、小泥鸟、土家族织锦的线描稿设计配色。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内容充实饱满。
(2)注重联系生活,品味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内容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教师以从生活中收集的民间美术作品、身穿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月饼、粽子包装盒上的民间美术包彩的运用等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配色规律,并向他们传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概念。穿插其问的民间艺人的配色口诀不仅读起来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多种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审美特征,品味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鉴赏能力,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关注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注重探究性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特点,教师在对比欣赏图片、分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时,通过提问、追问、释疑等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在讲述苏绣《双鱼图》时,教师提出了“采用了怎样的色彩搭配方式?”“有冷暖对比吗?”“有面积对比吗?”等问题。在学生回答“有”之后,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有别的对比方式吗?”并出示色彩图版,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值得探讨之处
(1)学生作业内容、表现方式略显单调
虽然案例中呈现的几幅学生作品图片配色确实有浓浓的民间美术气息,但是,都是用彩色水笔平涂的,表现内容局限在老师提供的三种线描稿中。而七年级学生学习过一些色彩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涂色技巧,因此建议教师不妨在学生作业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将题材内容再拓宽一些,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更灵活一些,如,以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表现色彩的明度渐变效果,教师略加示范即可。作业也不一定局限在作业纸上,可以将线描稿做成挂盘、挂件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作业效果,也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视觉性。
(2)更多地关注学情,适当地调整教案
当教师提问“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学生答不上来很正常,因为他们的生活离民间美术还是比较遥远的,而教师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建议教师在这里不如将问题暂时搁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渗透些民间艺人的生活环境和表现工具、材料等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式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它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就会有话可说,本课也会显得更为丰满。
点评三(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本课教学突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与创作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知识结构呈现完整,教师注重教学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利用一些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俗语、口诀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些色彩搭配的方法或法则,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教学反馈来看,基本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交流。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得不具体
“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这个目标显得有些大而空洞,游离于教学之外。目标主体(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生活中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变化,主动用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知识去改善环境。
2.民间美术的欣赏感知不够
美术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本课教学缺少对民间美术作品整体欣赏感知的过程,而直接进入“色彩探秘”环节,这就显得生硬了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因此,需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美术视觉盛宴中,去感知色彩的搭配、体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单凭几件民间美术作品,难以体现民间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3.问题的呈现不够合理
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就提出:“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特征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其形成的原因,效果可以想象。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只好自己作答。而教师对民间美术之所以形成艳丽、饱和、明快、热烈等色彩特征的解释是:“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在创作时不受真实事物色彩的束缚……”这解释的只是客观条件,而不是客观原因。这些色彩特征,除了视觉规律以外,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放到综合探究环节去让学生讨论思考。
4.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不够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表现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难点并没有突破。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仅限于对色彩知识的解读和搭配方法的说明,以及冷暖对比、明度对比、面积对比等,而没有就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审美观念、文化观念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讨论。
5.课型特点不明显
本课在教材分析中将课型设定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该课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呈现到作业要求等,都没有体现“设计·应用”课型的特点。如果按“设计·应用”课型去设计本课,可能会是另一番情景。
点评四(杨慧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振兴路小学)
该课教学中,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精彩的图片和实物,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会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
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似乎还是讲得过多了。教师不妨由“导游”转变为“导演”。比方说,在“淘宝”游戏中,教师出示了民间美术作品后,可以再出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色彩上的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有进一步的感受。在“色彩探秘”环节中,教师不必提冷暖色的问题,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了,而“冷暖对比”这个配色方法如果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说出,也许效果会更好。在引导学生归纳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时,教师在时间上和方法处理上显得太平均了,简单的知识点应一带而过,而不易归纳的知识点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如果教师多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的话,相信学生会自己归纳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建议该课还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头脑风暴法
要想启发学生的设计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头脑风暴法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例如,在本课的“综合探究”环节中,教师在分发给每个小组小毛驴玩具之前,可以出示一个空白的毛驴形象,用小组竞赛等形式,针对“如何采用配色方法”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扩展,不断回忆或产生配色方法,然后,再出示小毛驴实物做参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美术批评法
对于本课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批评的方法来唤起学生各自的审美体验,并将其融入各自的创作活动中,表现出个性特征。
点评五(张千梅安徽省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1.可取之处
(1)对比教学法的运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鲁迅先生曾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的“色彩探秘”环节,蔡老师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黑白等方面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创作中的配色原则。这种对比教学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通过色彩对比,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他们在对比中思考、分析、欣赏和探究,发现并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用色规律和显著特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接地气的民间口诀,概括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这些口诀的引用,让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例如,蔡老师在讲“色彩纯度”时引用了“红间黄,喜煞娘”来说明民间艺人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进行搭配;在讲风筝的用色很火爆却又很协调时,引用“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的口诀来点明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在讲面积对比时,引用“造物开天窗.不然闷得慌”来形象地说明面积对比的审美法则;等等。这些民间的配色口诀,正是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精华。教师将这些口诀巧妙地穿插在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与对比教学相得益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也掌握了民间艺人在创作中的用色原则。
2改进建议
(1)教师在“色彩探秘”环节,能否出示一个色相环,这样可以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有关色彩的主要知识。一看到色相环,学生就会想起三原色、对比色、邻近色,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等知识,这对后面教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会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电许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所给的拓展范围可以再开阔些。民间美术的范畴很广,教师可以选取民间美术的代表种类,如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剪纸等,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和对世界的影响,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以传承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点评六(王道文安徽省滁州市第六中学)
仔细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与体会。
1.本课亮点
(1)注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和作品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要素,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的环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凸显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改进建议
纵观整节课,教师在讲授“高纯度”的概念时,举了一个往鲜橙汁中兑水或可乐的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但它与这节课的基调不太相符。教师倒不如直接用准备好的颜料做一个演示,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颜色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此外,教师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中,没有做示范。教师在给学生发线描稿之前,应结合前面讲授的知识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上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建议学生采用怎样的配色手法来完成上色,这样,就能减少学生在上色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
点评七(毛晓芳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学)
蔡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学习兴趣,读起来亲切自然,让我深受启发。
1值得学习之处
(1)精彩、新颖的导课环节,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兴趣与期待。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展示的聚宝箱瞬间提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踊跃上台,拿着教师收藏的—件件宝贝时,既初识了民间色彩,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整堂课教师以民间美术作品为依托,以师生交流、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在引导学生观察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等,针对性强,收效显著。
(3)蔡老师在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适时副入一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例如,在讲色彩纯度时,老师用在100%的橙汁中兑入水或可乐这个例子,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色彩的纯度,便于学生理解。
(4)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时,发放了线描稿。这既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搭配的练习过程中去。如果先让学生画图然后再进行涂色,教学效果就会差一些,毕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勾勒一张线描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2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所用的图片应当精选。蔡老师可以选择更多门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色彩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比如,在拓展延伸环节,那些粽子、月饼包装盒上的图片可以换成一些更具民间美术韵味的手工艺品的图片。这样,学生在尝试了色彩搭配之后,欣赏一些令人惊艳的其他民间美术作品,印象会更深刻,结果也能更精彩。
(2)在讲冷暖色对比时,教师的提示有点过度了。其实,红、黄是暖色,蓝色是冷色,初一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说出来。因此,这里的师生对话略显多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说出答案。
(3)在“黑与白”环节,教师请学生齐读了一段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我认为这里出现这个口诀有点突兀,它和“黑与白”的这一内容关系也不大。因此,建议将其移至“综合探究”环节,在学生交流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后,再让学生读口诀,这样能为他们接下来进行色彩搭配练习做铺垫。
点评八(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简洁、教学程序规范、教学语言朴实。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1.可取之处
(1)利用已有知识感知民间色彩
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却不多,这从教学案例中学生多次出现的“困惑、答不上来”中可见一斑。匕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常识,虽然对这些色彩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刻、系统,但足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蔡老师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色彩探密”环节,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对比等已有知识点,向民间美术的搭配规律迁移,使学生在原有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把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功地转化为已有发展区。
(2)活用民间俗语解释民间色彩
本课教学中“红间黄、喜煞娘”“爆”“造屋开天窗,不然闷得慌”等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口诀,既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审美法则,又结合图例、民间玩具等实例印证了这些法则。
(3)在有效引领中体晤民间色彩
本课中所有的搭配规律都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由学生主动发现的,并及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是适时用规范的语言加以归纳、小结,并用民间俗语佐助学生的成功发现。教师不因比赛而吝惜教学时间,课堂上“为什么”“再观察一下”“想一想”等教学语言,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充足时间和空间,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新知识,深化了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并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练习环节中运用已学知识,体会美术学习成功的乐趣。
2.改进建议
(1)本课伊始,教师向学生介绍,民间美术色彩具有“艳丽、饱和、清新”的特征,而本课教学对“艳丽、饱和”给予了较多关注,对“清新”这一重要特征仅是通过一幅苏绣作品一笔带过,使学生对“清新”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这在学生的作业中也有所体现,作业都是艳丽的,鲜有“清新”的作业出现。
(2)蔡老师整节课提供了六件民间玩具实物,PPT课件提供了悟空风筝、狮咬剑、双鱼图等几幅作品图片作为教学范例。悟空风筝、布老虎这两件范例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知识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精讲精析的特点,但仅看几幅图片能否开阔学生的眼界呢?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在每个环节的知识点探究之后,欣赏一组同类型作品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冷暖对比”“高纯度”等知识的理解,再在“综合探究”环节将“为每组发一个小毛驴玩具”调整为“每组发一个不同的民间玩具”,供学生观察、讨论,通过不同小组的汇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就能在精讲精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更加深刻。
(3)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意愿,但仍需教师的有效引导。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如布老虎,学生的作业底色几乎是红底黄花纹或黄底红花纹,而蓝色等底色的作业几乎没有,这是否受到老师“红间黄、喜煞娘”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学生配色的思维?如果在学生作业前,让学生观察、欣赏一组其他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案或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学生的作业一定会更加丰富。
点评九(刘文军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从教学案例文本和教学视频可以看出,蔡老师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很到位,教学过程张弛有度,有层次感,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运用民间艺人的口诀,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本案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色彩搭配方法的概括和诠释可进一步规范。“色彩探秘”环节中的几种色彩搭配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在知识结构的呈现上不太严谨。笔者提供一个方案供参考。呈现如下:
(1)主要方法:冷暖对比(色相对比可能更合适);明度对比;面积对比。
(2)辅助方法:黑、白、灰、金、银。
2在“明度对比”环节,蔡老师选用苏绣《双鱼图》,让学生针对这件作品的色彩特点和搭配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没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在“猜”的游戏当中,学生费尽心思地“找到”了答案。笔者认为,这个环节甚至可以取消,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文化内涵。
3.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欠缺。文化内涵的思考是蔡老师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且被定为该课的教学难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于此鲜见笔墨,只是在拓展环节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可以确定一个目标,如布老虎,以此为代表,向学生介绍其所含的寓意,或者让学生介绍,举一反三,从而突破难点,凸显美术学习的教育价值。
一、创作动机
以往在本项目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靠语言授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缺乏,学生的服饰搭配技能难以提高。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我设计制作了这款助教助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内容结构介绍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内容设置上,分为色环基础知识、服装人体结构、色彩搭配原则、搭配注意事项、视频欣赏和搭配练习六大版块。这六大板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可以在活泼的色彩和积极的互动中愉快地学习。
1.色环基础知识
该版块介绍了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色环的基础知识,即各种颜色的名称与特征。让学生对各种色彩有了醒目的认识。为后面的服饰的搭配垫定了基础。色环基础中我利用分层的手法,将色环做成可以随意移动的,学生选中喜欢的颜色拖动鼠标,将几款相近的颜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邻近色或者同类色以及类似色的对比,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几种颜色的搭配效果。
2.服装人体结构
在学生了解和熟悉了色彩的名称与一般规律后,接下来就是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了解在服装人体中最重要的比例结构是怎样的,了解人体中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在哪里,了解每个比例所对应的人体结构的位置,该版块主要针对学生的这几大问题,着重介绍了人体的物理特征。在本环节,我首先介绍了人体结构的知识,然后将图片中人体的结构部分和文字相连接,学生将鼠标随意地放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对应的人体结构的文字表述,这样学生会很直接地记忆人体的各个部位,让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了立体的认识。比如我将鼠标放在第二头身和第三头身之间时,这时在页面上就会出现对应的“乳点以上至腰部位置”红线所划文字,这个点也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和视觉重心点的位置。学生只有了解了服装人体的几个重要结构点的位置才能准确把握,自由练习,自由创作。
3.色彩搭配原则
在对色环基础知识和人体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运用相关色彩知识对服装的选择进行巧妙的搭配。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学生将点击页面“返回”这个按钮,返回至主页面,随后将鼠标放在“色彩搭配原则”时,就可以看到大概的服饰几种色彩的搭配原则:协调色,同类色,近似色。然后点击进入,在这个部分首先将服饰色彩分成最主要的六大色系,这六大色系全部用图片和文字结合解释每个颜色的运用方法和搭配原则。比如:第一款黑色,由于黑色象征着神秘、高贵,并且具有收缩的效果,因此黑色的搭配一般是与较亮的白色或者明度较高的色彩进行搭配,这样搭配出来的效果对比强烈;再比如在色彩搭配中较难搭配的绿色,点击鼠标进入绿色后,可以直接看到绿色最合适的颜色是白色,这两个颜色是完美搭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4.搭配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是我利用实际经验对实际操作中的几点事项进行阐述。让学生对相关细节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服饰的整体颜色应控制在3~4种,服装颜色应上下呼应,既有对比又很协调。学生这就需要对服装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5.视频欣赏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服饰的整体配色效果,我们没有条件带学生去服装表演的现场,但是我们可以将服装表现搬到课堂上,利用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欣赏到顶级服装大师的服装设计秀,切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服装的魅力,感受创作的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创作的热情,有创作的动力,有创作的实力。所以我精心挑选了迪奥的两场经典服装秀,一个视频是女装表演,另一个视频是男装表演,学生集合前面所讲的相关理论知识,参照直观的视觉材料,这样才能够对服装的色彩搭配有全面认识。
6.课后练习
有了全面认识还不够,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课后练习环节,这个环节是以服饰搭配的游戏形式出现。这个练习其实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服装,另一部分是配饰;服装包括了上装中的衬衫、T恤、夹克、背心等,下装包括了裙装、裤装,都是基本搭配的款式,学生可以随意地将服装的各个部分进行搭配,上装的颜色和下装的颜色任意选择;另一部分是配饰的搭配练习,这部分也是这个课程中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内容,将服装搭配好后,学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再将这款搭配练习中的配饰部分进行练习,比如发型的选择,头饰、耳环、包、鞋、袜、墨镜、项链等,将这些配饰物品和服装协调搭配,学生在游戏中会自我进行练习。同时产生对服饰和色彩搭配的兴趣,以便在课后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近两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深究培养专业性创新人才到底需要怎样的艺术基础,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逐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些许经验。
“分解系统、并置单元”,是指把原有的系统教学通过“分解”形成知识单元,而后再将单元顺序进行更有实效的“拆分与合并”,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分解后的知识以“点”状结构重新呈现在教学中,对于该“结构”的秩序与安排让知识点的分布更为合理、易懂,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对于规律由简入深的认识”的操作性得到提升。色彩教研室所设置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都属于“分解性教学”,其中包括“色彩同类色训练”和“色彩冷暖互补色训练”。本次我们主要介绍第二门课程《色彩冷暖互补色训练》。
该课程是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的基本规律的训练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掌握科学的色彩规律。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客观自然色彩更为准确、清晰的观察,以及分析能力,既做到更为理性、主动地表现对象,又能够同时注重冷暖色、补色的物理特性和情感特征,全方位提升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必备信息及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是以知识的传授量来衡量课程质量的优劣,还要有合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融汇至课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消化知识点,从而提高课程质量,所以对于课程优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秉承这样的思路,对于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在教学中具体的实践运用,“板块化”与“单元化”逐渐成为色彩基础教学的主要特点。以“冷暖互补色”训练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关的色彩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将冷暖色训练和互补色训练分置为两个大板块,这样在教学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学生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分解系统”。既然把原有的系统知识以点状进行分解就还要把相应的点进行秩序化的排列,其先后顺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管道”的疏通。也就是说将复杂的课程内容经过梳理和筛选找出有密切联系、承前启后的“点”进行分层研究,以不断积累知识点来扩容课程的知识量,亦是“并置单元”的初衷。
古有“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现代教学亦是如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用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来掌握本质规律,不同的教学法只是在操作手段上有所差异,其根本目的基本相同。秉承这个理念,我们的基础教学大部分都围绕“掌握规律”这一教学目的来设计课程内容与形式,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由简入深地掌握色彩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对色彩认识的科学性和审美高度,为学生真正奠定“常识性”的色彩基础。
虽然说教学形式随时展一直在改变,教学目的却是相对固定的,但教学方式的优劣的确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新的教学理念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学虽然继承了传统教学中必要的知识点,但在结构上和形式上的改变的确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善了。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相应的理性规律作指导,包括以实践为主的绘画学科也不例外。“冷暖色、互补色练习”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分为两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二段式”教学。“前段”教学主要以理论形式将该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导入,使学生在课程之初对该课程所要了解学习的知识有较为宏观的认识。“后段”教学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色彩规律,掌握“冷暖”、“补色”在视觉中显现的状态,并在写生过程中学习、领会这些规律在画面中如何得到更合理、更全面的表现。
在设计该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仍然为“二段式”。首先,我们尽可能地考虑教学目的与教学形式的叠合,不仅要突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目的和每个训练环节的关系,使其能够主动地面对教学、解决问题;其次,要照顾到该教学法的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因为实际操作的成功率是正确评估该教学法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善的根本所在。
经过两个教学循环充分证明了该课程的可行性。从教学的安排来看,“单纯的看问题”相对于“全因素”的教学方式具有“由简入深”的特点,在学生能够从明确的“点”切入后,更为复杂、深层的链接会变得有理有据、易于破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该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对“冷暖色”、“补色”概念上的 认知,对理论起到了“支撑”作用,实践过程还变得“规范”、“合理”。另外,该课程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调性”的认识,解决了极大多数学生画面的“花”、“乱”、“脏”等问题,使学生对于色彩的表现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任何事物想要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是有难度的,一门课程的设计想要较为充分地解决有针对性的问题还需要经过反复地实践与改善才能实现。当然,由于本课程的实践周期较短,也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这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我们会抱着积极的态度,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尽可能在下个教学循环之前拿出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案,让该课程逐渐趋于完善、成熟。
关键词:色彩与图案课程;工科类学生;探索
Abstract:Most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ashion desig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arts students who have a certain art modeling foundation. But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re not . Most of thes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art modeling and the drawing performance ability .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engineering students’ specific problems i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orm and adjustment,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 ,faster and better.
Keywords:course for color and design;engineering students;explore
国内大专院校的服装设计大多以艺术类学生为主且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而以工科为背景的设计专业学生不具备美术基础,在设计造型以及绘图表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体现在设计形态的表现与创作方面。设计训练也多以传统的手绘表现为主,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和图案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一、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色彩与图案课绘图训练阶段的难点与对策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设置的表现类课程,主要分素描、速写和效果图三个阶段。素描基础准备阶段;效果图是草图方案定型后的细化,也逐步被电脑效果图取代。由此,手绘色彩和效果图是最重要的手绘表现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式再现能力的最佳阶段。学生可随时以速写来记录构思的造型形态,而无需表达更适于电脑效果图体现的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特质。而色彩与图案课程对于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调色、配色、图形设计能力上。
1.从学习内容上看,色彩主要侧重色彩的基础调色表现、设计色彩搭配以及设计色彩创意,图案主要侧重图形的设计和装饰运用。色彩的表现以手绘调色为主,注重设计色彩的搭配性以及应用性;图案的表现以手绘线稿为主,注重图形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创意。学习主要通过作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质量的检测和评估,对于工科类学生的表现评判标准,应重点要求表现准确度与清晰度。准确是指色彩色相准确,图案的造型与结构关系明确;清晰是指色彩和线条表现。我们需强调学生在准确分析色彩与图案的运用上的清晰表达,避免过多追求作品的艺术性。
2.从学习方式上看,设计训练也多以传统的手绘表现进行,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小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使得理论和实际脱节。比如色彩在纸面上表现好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面料或者面料本身和绘图色彩相去甚远。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实际分析的能力以及具体应用的体验。应该从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逐渐过渡到以实物来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比如色彩配色除了手绘调色运用以外可以借助实际的色卡纸或面料小样来替代手绘颜料的纸面效果。而图案的表现则可以通过加强实物的临摹和作品分析来加深对造型的训练。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在色彩与图案课程遇到的难点,其对策方针是三点:加强色彩与图形表现的准确性;注重实物操作的训练;注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表现。
二、针对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针对以上的要点与对策分析,调整学生课程的内容和步骤,分成三个阶段:
1.以临摹为主,练习色彩与图案表现的准确与清晰度
首先练习基本调色与配色方法;基本的图形造型基础。临摹色彩首先选用一些清晰和准确度较高的写生色彩和绘画色彩以及构成色彩,从临摹色彩中解决一些基本的调色方法以及色彩色相表现的准确性,以及色彩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和体会,切忌追求临摹色彩的艺术效果。
图案的临摹首先选用选择一些清楚细致刻画纹样图形的传统优秀作品作为临摹范本。由几何形过渡到自然形,由简单过渡到复杂,让学生体会到图形设计变化的特点以及再创造需掌握的要求。在临摹时,最好由教师选用一些经典的纹样图形进行具体的临摹师范讲解,使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既训练了手头的表现能力又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分心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图形设计的价值和特点。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2.结合实物进行色彩设计搭配与图案造型的创造与表现。
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色彩配色除了手绘调色运用以外可以借助实际的色卡纸或面料小样来替代手绘颜料的纸面效果。比如运用纸质或面料的拼贴,通过具体的材质色彩进一步感受色彩搭配的可实行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切实地体会到服装色彩设计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和特点。拼贴前,教师可先确认实物的准确性,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色彩搭配和组合,并在效果上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讲解。而图案的表现则可以通过剪贴手法加强实物的临摹和作品分析来加深对造型的训练,比如运用剪纸方法运用面料对传统的图形进行改良和创新,通过具体物的操作感受实际图案的特点和现代图案具有的新意,从而改变单一的手绘表现上带来的不自信和枯燥,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
3.实践环节的有效操作
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不能从实际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因此本课程增加了“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与应用”课内实践环节,将色彩与图案与服装设计和市场流行等结合,并在授课中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力求与实际密切接轨。结合一些实际的成衣设计案例将色彩和图案应用于服装设计以此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和实际服装设计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服装设计课其打好了较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图案的创作与表现可通过具体T恤衫图案的设计运用来表现自己的创意和实用结合的特点。
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难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很好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成长规律;工学结合
1、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建设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为了适应“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发展,急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新开设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目前专业正在初步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立足长春,面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的运行、调试、管理与维护;轨道供电设备的检修;机电控制设备的运用、检测与维护等关键岗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急需设计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除此之外,德国的BAG(Berufleche Arbeitsaufgabern)法也比较实用。BAG法也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现在国内各大院校大多采用或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为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实际,设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2)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4)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5)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3、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1)专业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采用调研,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调研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参观企业或相关院校等。
(2)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请与培养目标相符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反映职业能力成长的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从事过的代表性的、对职业能力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任务实例,提炼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即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集合中找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3)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工学结合教学环节设计等,构建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规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共同研讨来完成。
(4)梳理工作过程知识,编制课程标准。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梳理工作过程知识,明确学习内容。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设计,编制课程标准。
(5)保障要求。①教学团队。要实现做中学,要求具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聘用的兼职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环节;②教学条件。教学场所在原有基础上要发生一定变化,应具备工学结合特色;③机制与制度。
(6)撰写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配备等内容。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经过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优化。
4、应用前景
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专家预测,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大约需要专业的建设人才1300人。参照香港地铁每公里轨道配备人数是60人的预测(开通后,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每公里需配置16名职工),2015年全国地铁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根据相关调查,到2015年之前仅北京市的地铁就要新增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考虑到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当前,长春地铁已经开工建设。按照长春市轨道交通规划,未来城市将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先导区之一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吉林省及周边省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学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或其他专业在思维理念、设计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皓宇,刘玉文,李庆生,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研究 2003.5[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182-183
[2]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194
[3]陈志澜,泮红,吴维彪.高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44-45
现在的高校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因为那样也可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精神,使其思维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大,使其创新的潜质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同时,在实践方面也应注意发掘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创造性的思维化为有实践意义的具体的结果。
1 多媒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多媒体的使用虽然丰富了教学方式,但也有一些缺点。一方面,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存有知识缺陷,对电脑等设备不够了解,操作技能不熟练。一些传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虽然他们也希望通过使用多媒体等方式来改变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手段更加灵活,但对计算机等知识的匮乏使得其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于教育的目的所在,导致他们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同时,在做电子教案的时候,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电子课件制作的教学资料不足,使得很多电子课件仅仅是将传统的纸质文字搬到屏幕上而已,从而没有充分发掘出多媒体现代教育的先进性。
2 破解多媒体使用困难的对策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存在不足,但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在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对于其不足的地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1)高校方面,应该为教师开设一些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课程,教授他们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安排专业人士或者通过教师间的专长互补,来解决多媒体等技术使用方面的问题。在制作电子教案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制作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更具吸引力的电子教案,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2)上级主管部门方面,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高校师生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出台正式的文件、相应的政策;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制作竞赛等活动的形式,给一个平台,让教师主动参与,积极创作,展示才华,获取成果,并从中得以交流沟通,激发和增长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才能。以这样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仅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也使得多媒体教学应用更具魅力,更受推广。
3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 应用于色彩教育
色彩教育是美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色彩教学进一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学形式。在进行色彩讲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色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传统的教学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色彩,这显然不能将形形的色彩向学生展示。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将众多色彩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技术甚至能够通过动态的视频将颜色的叠加效果向学生展示,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2)提高学习效率。不少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分析实验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朵接收的知识,大约有15%能被记忆;眼睛接收的知识,大约有25%能被记忆;如果两者结合,被记忆的比例将达到65%。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调动起来,使视觉和听觉同时专注于学习上,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课本来进行讲解,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也没有太有效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美术知识,让学生观察不同色彩的混合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够在紧张的学习后,给学生放一段音乐或是一部小影片以排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色彩教育,还可以减少因传统的粉笔书写带来的粉尘吸入,使教师有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3.2 应用于图案的设计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图案设计的讲解时,大多数时候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形并创造出来。学生首先经过长时间的构思,构思完成后就利用铅笔等工具将图形绘制出来,在对图形加以修改,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创作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1)学生有好的图案设计想法,但是由于美术功底薄弱,不能很好地将图形描绘出来;
2)学生既有好的设计思路,也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是缺少必要的工具,铅笔不能够描绘出自己想要的色彩等;
3)绘制图形的时间过长,不少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就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
4)学生绘制出的图形由于部分地方的瑕疵,导致整幅画都必须进行修改,这可能会打击学生创造的热情。
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很难解决的,但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学生克服。在图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在电脑上直接进行设计,因为电脑具有非常强的上色功能,而且用电脑设计的图案修改也非常的方便,只要修改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行,所以学生就不用担心色彩或者是修改方面的问题了。
3.3 应用于美术史的讲解
在传统的美术史论教学中,教师很难有足够多的素材来向学生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而且教学内容比之前丰富了很多,可以这么说,将多媒体技术和美术史教学课程密切结合,成为美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大的进步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史论的教育,避免了以往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可动可静的特点,动静结合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理论和创作成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教师和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也让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美术的发展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美术史的影片,这样观影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
4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能增加教师、学生之间美术思想的交流。美术史论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知识,还要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要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思考,进行创作。美术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发掘出学生的潜质,让他们理解美术的实质,这样才不会是舍本逐末。俗话说:“闭门写不出好文章。”好的美术创作,必须要重视思想的交流。在美术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远程视频功能,增加学生和外界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邀请一些名人学者向学生进行美术史的教育,让大家的思想来启迪学生。
参考文献
[1]彭晓弟.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5-136.
[2]崔维国.多媒体技术与《美术史论》的整合[J].安顺学院学报,2009(4):74-77.
[3]吕海洋.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156-158.
[4]耿雪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2-93.
【关键词】Flash制作 课件 素材
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矢量,画面的亮丽、清晰。Flash生成的动画播放文件(*.swf)小巧精美,课件也就20KB左右,大的、复杂的也就500KB左右,也就是说一张软盘上足够装载下好几份“电影动画”,这可是其他软件所不能相比的了。Flash绘画工具齐全,色彩任意设计,还有线、圆形渐层色可设定,这样你就可在二维页面上创作有立体感的图片了。Flash软件制作课件简单易学,也是计算机水平不高的教师的不二选择。下面结合我个人实践谈谈Flash课件的制作的几点体会。
一、Flash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
1.课件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包过声音、图像、动画等,以及加工素材所需要的工具软件。在平时上网时,看见一些精彩的Flas或课件,可以把这些Flash作品的收藏起来,比如看到凤凰网的上帝之怒,描绘的是自然灾害的图片,收集好,可以为将来制作《自然灾害》打下基础。下载Flash作品的软件有Flash cut软件或FlashSaver软件等。如果想要把某个Flash作品的动画片段或图片作为自己课件的素材,可以用软件“闪客精灵”把(.Swf)文件转换成Flash源文件。
2.应用分析教材
在制作课件前,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在制作前,应先根据教材备出教案,根据教案来确定课件的形式、内容。
3.构思课件提纲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掌握,明确所制课件要表现什么内容,主要用途是什么。将课件与教案相配合,根据教案将课件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在头脑中对要制作的课件有了一个初步、大致的构思,要有条理。
二、Flash课件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作课件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不高。但是要制作出简洁大方、实用好用的课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断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
在制作课件时,过多的使用图片,色彩过艳,学生的注意力太分散,不利于知识的把握,而文字太多,色彩单调,课堂太枯燥,没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课堂实际才发,图文结合,色彩大方明快。
2.Flash课件制作要注重师生互动,素材与设问结合
课件不能是电影,一放到底。所以教师在利用素材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我们的每一个素材单元都是为课堂服务的,首先出示震撼人心的优秀素材,在针对素材和课文要求,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促动师生互动,真正把课件用到实处,而不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学习知识,发散思维。
3.Flash制作时要注意课件的易用性
课件界面要简洁,每一个图片,每一段动画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不能随地取材,随便编辑在一起,到处是连接,到处有按钮,老师有时在操作时都会出错,不知到哪里了,也不知怎么回主界面,学生更是不知云里雾里,课堂效果十分差,所以,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要支持鼠标操作,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链接。
4.Flash制作的精华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优秀的课件,一切素材的应用是为了创设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Flash课件制作一定要把握这个中心思想,一切为此服务。制作课件要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课件《海水运动》的开始,利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动画导入,同时提出问题: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前大半段航行中没有遇到冰山,为什么快要接近美洲大陆时会遇到冰山?这座冰山是从哪个地区漂来的?这样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5.Flash制作时要注意突破重点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静态的平面的图例,由转变动态的立体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如我制作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大量运用了Flash的动画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动态图片。
6.制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件的制作中应养成一些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制作质量和效率。如:多使用元件;把声音单独放在一个层上;暂时不需要修改的层锁上;为元件、层及场景命名,命名时要根据内容来命名,易于识别,便于观察和修改;经常存盘。最后,在上完课后不断地修改完善,精益求精,形成最完美的课件,也是教师flash课件做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多媒体;美术教改;教学课件
多年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尝试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媒体的运用,不仅适宜于美术教学工作的统筹安排、教学资料的储存、教学经验的交流,而且还适用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和分支。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 运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设备,制作和运用教学课件,辅助并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在艺术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还要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众所周知,中学美术课的知识容量大,而课时量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精简教学过程。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一支粉笔(板书)+一张嘴(讲述)+一本教材(教案)”,教学手段单一,理论知识讲起来枯燥,课本上的图片资料毕竟太小数量又有限,常常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次运用多媒体及其它电教设备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尝试之后,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被较大程度地改观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轻按鼠标,就能让课件按照编排程序播放在屏幕上,图文、声音并茂,令人在耳目一新的课件展示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过程。
1.1 在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效果。美术欣赏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现在人教版的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中附有光盘,包含了不少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紧扣教材,内容详实,实用性强。课件多数是运用OFFICE中自带的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来制作的,其优点是,各校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地方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幻灯片的某些地方进行修改和调整,为己所用。
如在讲述《外国古代绘画艺术》一课中,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们从《世界名画欣赏》的光盘中选取了几幅名画图片及说明资料,还有音色甜美的解说和优美流畅的配乐。其中有尼德兰画家杨・凡・埃克的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等。由于光碟中储存的名画具有既可整体观赏,又可局部观赏,并且图像清晰、逼真的特点,所以一经调用,就能牢牢锁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审美意识。尤其是在《最后的晚餐》的欣赏中,基督与十二门徒不同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都跃然于屏幕之上,艺术感染力极强。学生们不禁惊呼、轻叹。如果教师这时再随着画面局部的转换,作相应的讲解,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1.2 在图案课上运用多媒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传统上单一的手绘作业形式转化为智能创作型的劳动。利用多媒体进行图案设计课的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师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能为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我们将教师和学生在纸上设计与绘制的单独纹样,通过这两项设备输入计算机,再运用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操作,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精确、强记、灵活等特点,对图片进行复制、粘贴、着色、剪切、旋转、批处理等操作,简直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获得对称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手绘无法达到的各种滤镜特技效果。正如某位计算机专业人士所说的,使用计算机技术,“不怕'做'不出来,只怕'想'不出来”。
1.3 在素描课上运用多媒体来突破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中学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包括素描理论知识和素描技法的传授。素描理论中的构图知识、透视知识、整体观察方法等项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透视知识,很难达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为此,我们以“水平圆的透视规律”为切入口,运用多媒体设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密切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PHOTOSHOP软件,我们新建了一个有透视关系三要素(被观察物、画面和观察者)的图形文件,其中被观察物是分别位于视平线以上、与视平线等高及位于视平线以下的若干个水平圆,它们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且大小相同,而透视形态则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一个整体、直观的演示图。接下来,我们用PHOTOSHOP和AUTHOWARE制作了下列几个图形及平面动画,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其中,图2、中的圆柱体侧线起初是隐藏着的,随着讲解的深入,教师轻击鼠标,几条侧线分成三组,动态“显影”在屏幕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水平圆的透视规律,再用鼠标调出文字,加深学生的理解。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透明圆柱体水杯、“百事可乐”易拉罐、工厂高大的烟囱、水井口及碗碟等图片资料,精心制作和课件的剩余部分。主要是由几个平面动画组成,包括图片及文字等。一般是在屏幕左侧显示生活中具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图片资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后调出右上方简短的“规律总结”文字内容,最后再调出右下方的透视形画法示例,与左边的图片相对照,能加深学生对事物透视规律剖析、归纳的能力并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中有一段时间是给学生做练习的,练习之后针对学生作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椭圆两边画成尖角、近段弧线和远段弧线的弧度及大小把握不当等),我们在课件中补充设计了“注意事项”,并以简洁明了的正确示范图例来作相应说明。学生经过这一课后,对于生活中有水平圆透视特点的物体形态,大都能比较准确地进行理解和描绘。
1.4 在色彩课上运用多媒体来深化和“活”化教学内容,创造奇妙的色彩世界。尽管光学中的色彩和绘画中的色彩在原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设计和调用多媒体中的精美彩色图片。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中无穷无尽的颜色和各类着色工具来讲述色彩的一般知识,如有色系与无色系、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色彩给人带来的冷与暖、华丽与朴素、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等知觉与情感的体验等。还可以运用图片处理软件绘制十二或三十六相环。我曾经花费了不少精力制作了一个课题为《色彩的知觉与情感》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运用典型的图片及动画资料来生动、直观地讲述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外,我还将“色彩的味觉联想”和“色彩的象征意义”融于其中,对教学进行深化和 “活”化。课堂上学生仿佛一会儿置身于“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色彩世界,一会儿又在《天鹅湖》的乐曲声中领略白色的圣洁,过一会儿又在国歌声和冉冉升起的国旗中领略红色的象征意义……
1.5 在手工课上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优化手工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的手工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仅以《剪纸概述》一课为例。
在讲解剪纸技法的分类时,我制作了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如图看上去非常直观、形象、富于动感和创意。具体方法是先制作两张长方形的“纸张”,一红、一白,左右并置。接着输入一白、一红两个五角星图片,然后让红色五角星“飞走”,成为“镂空”的白色五角星,此时出现动态提示文字“阴刻”(以块面造型为主),闪烁几次后消失;红色五角星“飞”到白纸上后,又从呈块面的红五角星中“飞走”另一个稍小一些的红五角星,“飞走”的地方留白,最后效果为保留红色五角星轮廓线条的“阳刻”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类似于双勾),如《剪纸两种主要造型方法的比较示意图》所示。
平面动画示意图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弄懂。这时最好还要“趁热打铁”,另外再举两个比较复杂的剪纸图片为例,对照比较一下阴刻造型和阳刻造型的不同艺术效果,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多媒体在欣赏课、图案设计课、素描课、色彩课及手工课上的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像美术字、黑板报设计、统计图表等内容也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辅助和优化教学,包括用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电子备课、资源共享,对美术教学实施统筹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对现有的教学资料,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各类教学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制订出各学段的《教学进度横道图》,实施统筹安排并严格执行,是很有必要的。电子教案很先进,图文并茂,随时调用,随时修改和更新。很多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宽带互联网,实现了无穷无尽网络资源的共享。在相关网站上,我们可以搜索到能适应于教学的教案、课件、各类图片、声音、动画素材,但网络资源也不能说是应有尽有的,各所学校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学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网络资源,我们不能仅仅照搬或照抄,而要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且就算是统筹安排过了,也不能一劳永逸,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链接。
3 对于适合于学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课件、各类信息素材以及课堂教学实录,可以通过刻录光盘的形式,长久储存起来,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得以“颗粒归仓”,便于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低段;美术;色彩教学
一、小学低段美术色彩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创新,教学偏向模式化
当前在小学低段的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逐渐偏向模式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惰性,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导致原本生动形象的色彩教学显得极为枯燥乏味。过于单调的模式化色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对色彩的挖掘和创作发挥;同时,部分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色彩,使得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而进行色彩创作,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也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二)教学理念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依旧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在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仍不能以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接受程度和身心特点来改进教学,最终导致色彩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应有的美术和色彩运用技法得不到及时掌握,从而更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和美术技能的发展。
二、小学低段美术色彩教学的有效改进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色彩学习能力
对处于小学低段美术学习时期的孩子而言,其美术和色彩好奇心较强,但多数缺乏一定的色彩敏感度和相应的辨别能力。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美术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在其对色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指导其结合环境、光源和色彩等因素,对各类色彩变化进行合理地比较和把握,以便促进其美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举例而言,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物体的过程中,其观测结果会受到不同环境和光源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物体自身的色彩进行积极判断,避免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判断失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进行色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之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优越性,通过使用多媒体来弥补传统美术色彩教学的不足和缺陷,用幻灯片、图片或视频等各种形式来呈现相应的色彩知识,更为准确地在教学中体现色彩差异,从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色彩辨析能力。比如在学习色彩对比的时候,孩子经常无法充分理解色彩变化及其变化效果,这时候可以用图片和PPT形式来展示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和色差,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色彩效果,为其带来视觉震撼和强烈的感官冲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并帮助其加深美术色彩的学习印象。
(三)利用卡通及实物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多数小学生都比较迷恋动画里的卡通人物和色彩炫目的动画场景,因此在小学低段美术课堂中,卡通图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将所教的色彩知识与卡通图片甚至实物场景有效结合,利用游戏教学和多媒体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示选好的卡通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讨论和临摹,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色彩绘画中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创作,还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此外,除了要利用色彩简单的卡通图片,教师还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色彩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一栋结构清晰的房子和一棵大树,结合生活实例讲述绘画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主思考联想,并从中得到思维启发。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色彩表达,从而能更为精确地把握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绘制方法,了解更有层次和更为丰富的色彩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集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有选择地控制思考和理解的时间,能够直接在教学课堂上使用。既减轻了教师擦写黑板的劳累,同时又可节省出时间用于教授新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及质量。这种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一定的因材施教目的。
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电子化的教案就是讲解演示模式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大多数时间(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是计算机充分普及应用以后,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对象,计算机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教师。所以教案仍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上课要准备和使用教案,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纸与笔,把教案制成书本形式。目前已经有许多专家和有条件的教师,在学术报告、讲学甚至课堂上采用了电子化的教案,使演讲更为生动形象、清晰、严谨和富有效果。
在讨论电子教案的特点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传统教案的准备和编写要求。
1.教案的要求
教案是按课时为单位所作的教学计划,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图。它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部概况。由于课型的不同要求及教师情况、教案的书写有详略不同,很难有统一格式。但必须要求有课题、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等三项内容。而且以教学过程所占比重最大。
2.编写教案的方法
(1)文字法。用文字的形式将教案内容表达出来,必要时附有插图,其特点是书写空间较自由,以教案本的形式备案。
(2)卡片法。将教案的纲要、教学重点、难点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既是教案又是完整的板书与课时分配计划,其特点是形式灵活。方便教学,因此有时在文字法的基础上。也配有卡片形式。
3.教案的格式
教案的格式较为灵活,只要能反映出教案要求的内容即可。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情况在教案格式和内容上有详略之分。必要时要有时间分配和版面设计。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教案实际是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学中只起到后台导引和提示的作用,教学内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讲解和粉笔板书的形式完成。
电子教案及其特点
1.什么是电子教案
所谓电子教案,是将传统教案中的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后存储于记录介质(如磁盘、磁带、光盘等)中的一种形态。同其他的电子出版物(如通过光盘发行或通过网络发行)一样,在观看阅读时必须事先装入计算机中,由显示器输出。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不是通过普通的纸和笔,而是将教案内容经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利用适当的工具软件编辑存储而成的。其最终的形式是计算机能读取的文件。
无论是电子教案的制作还是电子教案的使用,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由于不需要像设计开发复杂的CAI课件的要求那样高,因此对于有计算机使用条件的大部分教师来说,学习和掌握电子教案的制作与使用还是不难的。
2.电子教案的特点
与传统教案相对比,电子教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扩展了教案的作用范围。将电子教案输出到与电子计算机相连的大屏幕投影屏上,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教案从后台走向前台,基本上取代了粉笔板书,成为了呈现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形式,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子教案也属于一种简单的CM课件。
(2)有利于教案的修订。电子教案在编辑上的优点是明显的,对内容的插人、删除和改写非常方便,尤其是对文字块的操作、合并文件的操作,使得对占有资料较多的教师来说,更是提供了方便。如果是已经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非常容易通过整理已有的电子教案而汇集成书而出版。
(3)便于携带、交流。磁盘与纸张相比,存贮信息的容量要大得多。一张1.44MB、3.5英寸大小的软磁盘可存储汉字(纯文本)大约75万字,相当于500页的16开书籍的文本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研讨或学术交流时,携带存储于磁盘上的电子教案,显然要比携带纸张、幻灯胶片形式的资料方便得多。
电子讲稿可以根据需要由讲演者控制播放,突出某些特殊内容,又可以在与会者需要时,方便地进行拷贝。特别是当与会者共同属于网络上的用户时.会议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使得与会者不用出门,只需坐在计算机旁,观看显示器和操作键盘(鼠标器等)就行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具有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效果。一般的教案或板书,虽然也可根据需要由教师进行作图,但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绘图水平。电子教案由于可以借助一些使用方便的软件工具,很容易编辑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图形、图像,并且可以配上语言和音乐。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对提高讲课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利用PowerPoint中超级连接的功能,可以直接进入到程序语言环境中对所设计的程序进行修改和运行,使听众立即看到运行结果。
(5)可以制作投影片和幻灯片。电子教案的内容,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打印机输出到纸上,这一功能已经不被人感到惊奇。但如果说能够输出到胶片上。直接用于投影片或幻灯片的制作,对于习惯于电化教学形式的教师来说。就会出乎意料地感到非常实用。
随着打印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激光打印机和彩色喷墨打印机不仅仅是质量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上述两种形式的打印机都可用于透明胶片的输出。
3.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集成软件正像它的名字一样,作为办公工具,确实为工作在各领域的办公人员(当然包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已成为世界范刚内一个广泛流行的软件之一。作为电子教案制作上的应用,可以主要使用其中的三个软件。这三个软件不仅由于在输出界面和操作方法上相似,易于人们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支持环境Windows所具备的对象嵌入与链接技术(OLE)使得各软件中的功能可根据需要相互间随意引用,极大地增加了每一软件的功能。
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逐步地走进课堂。
网络化的讲解演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日常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随着学校上网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通过Internet来传递文件、交换信息、公告等,这一切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生活方式。
网络化的讲解演示所要求的网页,不仅仅是把相关的内容放到网页中就行了,它还要求网页设计者能够把这些内容合理安排,给浏览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的兴趣及吸引力。
网络化的讲解演示网页要求设计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底蕴、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够设计出高水平的网页来。网页的排版布局就是决定你的网站美观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1.网页排版布局的步骤
(1)构思。根据网页内容整体风格,设计版面布局。
(2)初步填充。这一步就要把一些主要的内容放到网页中,例如网页的标志、菜单、导航条、计数器等,要注意重点突出,把网页标志、菜单放在最突出、最醒目的位置,然后再考虑其他元素的放置。
(3)细化。在将各主要元素确定好之后,就可以考虑文字、图像、表格等页面元素的排版布局了。
2.网页排版布局的原则
(1)平衡性。一个好的网页布局应该给人一种安定、平稳的感觉,它不仅表现在文字、图像等要素的空间占用上分布均匀,而且还有色彩的平衡,要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
(2)适度的对称性。对称是一种美,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对称的。但过度的对称就会给人一种呆板、死气沉沉的感觉,因此要适当地打破对称,制造一点变化。
(3)对比性。让不同的形态、色彩等元素相互对比,来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例如黑白对比,圆形与方形对比等,它们往往能够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效果。
(4)疏密度。网页要做到疏密有度,即平常所说的“密不透风,疏可距马”。不要整个网页一种样式,要适当进行留白,运用空格,改变行间距、字间距等制造一些变化的效果。
我认为信息资源完全可以科学地运用。
1.时间、精力、自身素质的限制,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每天至少有两、三节课,有些地区可能还多些,除了上课,他们还要及时批改各种作业,辅导学生,等等。另外,多数语文、数学教师还是班主任,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再说教师还要料理家务,照看老人和孩子,年轻教师需要交往、娱乐休息时间等。因此,根本不可能像讲一节“公开课”那样,多方面多渠道地、仔细周全地收集材料,再进行比较选择、构思创造,然后反复修改润色,如果每个课时都这样做或类似这样做,那么备的课肯定远远不够用来上课。
2.每个教师的阅历、知识占有量、技术掌握、阅历都不尽相同。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不是搞技术。教师不是教案、课件的制造和创造者。所以那些名师教案、课件成为教师的必需品,很自然、很正常。或多或少为教师们提供比较适合师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从而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立竿见影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教案、课件的“抄袭”一定会令很多人不齿。但“运用”与“抄袭”有本质区别,在这里,我不想探讨“抄袭”在法律层面上的是是非非,也不想把“抄袭”粉饰得多么温文尔雅,但我看不起那些自视清高的人。对教师来说不是万能的。面对真正的专家、教授现成的优秀成果不运用,则愚蠢至极。“抄袭”其实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完善、发展的过程。
3.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他教学能力的高低,特别是应用能力,而不是看他的教案书写和做课件水平的高低。
课件教学自步入课堂后,很快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词。社会对教师的行业要求和角色认定赋予了太多理想化色彩,一线教师自己独立写教案、做课件,不但不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违背社会分工的基础,教师能够掌握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即可:
①能利用网络搜索出自己想找的信息(如网络上已有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等)。
②能利用文字处理工具、演示文稿制作工具处理或制作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如电子教案、演示文稿等。
③会利用网络跟同行交流。如利用聊天、论坛等工具跟其他教师交流。
④会利用网络与专家对话。如利用博客、qq、微信等跟专家对话,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⑤利用网络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教育热点。经常浏览网页可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理论,捕捉最新的教育热点问题。
其实在资源应用、增补、删改、完善、提高过程中,每位教师会不自觉地逐步变成教案、课件的“制造者”,实现角色转变,或多或少掌握一些足以应用于课堂的技术,甚至一部分教师成了“制作专家”也不无可能。他们在对不完美的改造中不知不觉走上专家行列,这种在应用中的学习和提高,远比逼迫一个人学习纯“制作技术”,更显得阳光温暖。
4.理性的审视,并且能够合理取舍、自由整合。
教案、课件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完善的事物,教学就是完善他们的途径。教学理论可以表达得很深刻、很理想,但它的价值却不在于本身,而在于能解释或指导教学实践。同样,教案的价值不在于本身多么完备,而在于其服务于课堂教学,为学生与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检验教案的得与失,只有让课堂说了算。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一节“造型·表现”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利用彩泥捏、揉、搓等方法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体验彩泥形、色带来的美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尝试把生活中原有的物体形象加以变形、夸张或改变,打破原有的色彩定势,通过彩泥的捏、搓、团、压、堆塑等制作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彩泥造型活动的乐趣。在美术游戏中、在团结合作中达到心灵的愉悦,达到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高。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少,动手和运用工具的能力较低。但孩子们对美术本身的认识和对艺术创作的思维是自由的,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以四人为一小组,尝试着用各种手段进行有趣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节课主要是从对彩泥的感官体验入手,以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看看、想想、做做,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使学生对彩泥的特性及表现手法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彩泥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下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彩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目标: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彩泥制作方法的掌握及其运用。彩泥的色彩搭配以及利用彩泥大胆地造型。
教具选择:各种食物、各种蛋糕、植物和房子的彩泥教具,彩泥、彩色卡纸、水彩笔、牙签、铅笔、尺、剪刀等
、课件。
学具准备:彩泥、垫板、水彩笔、彩色卡纸及其制作彩泥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彩泥捏制的是食物、鲜花、小动物等作品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观察礼物的特点。
2、揭示课题──《彩泥世界快乐多》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说出作品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彩泥作品的制作方法。(发小奖品)
3、课件出示老师的制作方法。
4、学习彩泥制作方法。板书:捏一捏,搓一搓,揉一揉,压一压
5、欣赏一些优秀的轻黏土作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课件)
三、教师示范
1、欣赏小熊图片,观察小熊的外形特征。
2、教师制作
四、学生制作
1.小组讨论想制作的内容 。[通过交流,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2、 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制作
五、展示作品,总结评析。
教师在旁补充、点评,并及时鼓励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一、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案
利用思维导图来代替传统教案,不仅节约时间,而且重点突出。在思维导图中,我把要强调的知识点画出图画,这样让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人类记忆图形的能力比记忆文字的能力要强,而传统的括号格式的框架结构图并不能被大脑识别为图形,它们的记忆还是依靠左脑。
在教改,论辩是常态的今天,我们要主动将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至于改革之中,毕竟把事情做好是无止境的。
2.课堂
我和学生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把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在黑板上,课堂氛围很轻松,学生在欢笑声中,回顾着化学知识,这种体验前所未有。毕竟,在轻松和无压力的状态下,记忆也比较深刻。
我们发现,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涂鸦,以至于很多学校在毕业班离开后必须重新粉刷墙壁才能迎接新生的到来。涂鸦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够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而英国的思维学家东尼?伯赞,发明了一套类似于涂鸦的工具帮助人们学习,这个学习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二、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为什么会长这样,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图1)。
原来我们的大脑神经细胞本身就是放射状的(图2)。当我们在画思维导图时,我们获得的知识得到外化的同时,在我们的大脑内部也在建立相应的神经连接。思维导图和大脑神经细胞如此的相似,所以思维导图能够激发我们大脑的学习、思考与创造潜能,被称作大脑的说明书。
三、绘制思维导图的好处
1.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更科学地用脑
人的左脑负责文字、线性和逻辑,右脑负责图像、色彩和空间元素。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将左右脑同时调动起来。大脑作为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随着时间的增长也面临着衰老和退化,能够对大脑友善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尝试去做。
2.思?S导图通过筛选、记录关键词,让思考者成倍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思考品质
以前我的教案都是文字,重点也不突出。学习思维导图之后,我的教案、家长会发言稿、学期工作总结,都是色彩丰富,加入图片和很少的关键词的思维导图。
四、对于绘制思维导图上的错误认识
思维导图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美术作品,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测验绘画水平。
有的学生说,自己画得太丑,看着心情不好。我个人的经验是,克服恐惧,越画越好。其他人还有这样的感受,图画得越丑的部分,反而记得越牢固。这大概是因为糟糕的涂鸦恰恰激发了我们的情绪。
五、绘制思维导图的一些注意事项
1.中心主题
中心主题不要用方框框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自由地扩展
分支。
2.分支
画分支时通常从时钟钟面2点钟的位置开始,顺时针画。
3.关键词
4.连线
连线与所写的关键词或所画的图形等长,太短显得过于拥挤且不美观,太长则浪费空间。
5.主干
关键词:个人网站;建设;设计
建设一个个人网站,首先应该对个人网站定位,确定网站目标群体,然后对网站功能需求进行分析,选择域名,设计个人网站的界面,设计个人网站的形象,宣传提升个人网站知名度,个人网站成功后需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下面就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设个人网站首先要对个人网站定位
建设个人网站,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对个人网站定位的问题,即确定网站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自我感觉制作一个个人网站,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考虑好做什么内容就要努力做出特色。
例如:我的个人网站以我的个人原创为特色,以我的教育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我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写,通过网站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教案、试题、练习、资料、论文、课件、教研成果等,实现个人原创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网站的目标群体
根据“爱拼之家”的实际,确定目标群体为:学生及所有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三、网站的功能
1、“爱拼之家”功能
“爱拼之家”网站主要功能如下: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对网站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增加、删除、修改);能够提供在线测验、在线作业提交和批改等,实现师生互动;能够为学生、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存储能力,学科教师可以将教学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案和课件较方便地到网站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业或自己收集到的学科资料方便地到网站中。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下载,如相关教学资料、软件、课件等;开设爱拼论坛、爱拼在线答疑,供师生交流;增设爱拼会员制度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的授权访问,防止随意删改。
2、“爱拼商城”功能
我爱人在网上购物有一段时间了,我也了解到其购物流程,使我也想在我的网站上开个小店,经过国庆放假那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在我网站上能够购物的功能,并取名为“爱拼商城”。
四、网站域名
当你的“家”——也就是个人网站建好了之后,你怎么让你的朋友来欣赏呢?你的朋友们需要一个“门牌号”才能找到你住的地方——域名。域名是你的网站在互联网上的地址。例如: 是我到“花生壳”网站上申请的免费域名。
五、设计个人网站的界面
个人网站建成后需要有访问者,而争取到大量的访问者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网站的界面。因此,网站的界面设计不仅涉及到相关技术成份,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成分。要吸引访问者长时间的停留在你的网站,需要不少功底,让人从视觉到心理有一个良好的感受。
六、设计个人网站的形象
个人网站的形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设计个人网站的标志(LOGO)。
LOGO是指网站的标志,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也可以是符号、图案等。最常用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网站LOGO分为动态LOGO和静态LOGO。
2、设计个人网站的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在网页设计中,根据色彩和谐、均衡和重点突出的原则,将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搭配来构成美观的页面。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
3、设计个人网站的宣传语。
个人网站的宣传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主题与中心,或者是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用富有气势的话或词语来概括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结果。例如:“爱拼之家”的宣传语是:
我们的使命:教书育人,全力打造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园地!
我们的愿景:中国优秀的个人品牌网
我们的价值观:个人品牌=敬业+增值
我们的宗旨:严谨、求真、务实,每天进步!
我们的口号:爱拼才会赢! 用心才能教好!思考才能深刻!坚持才能进步!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呵护。孩子的教育需要孩子、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协作完成。我们不会忘记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时刻围绕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这个主题,为创建良好学术氛围,引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为其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而努力工作。我们真诚希望所有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老师、同学、家长、商家和热心人士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尽一份力,也欢迎您参与我们的网站建设,并衷心地期盼您热心的批评与建议。
4、设计个人网站的整体风格
“风格”是抽象的,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等诸多因素,网站可以是平易近人的、生动活泼的也可以是专业严肃的。不管是色彩、技术、文字、布局,还是交互方式,只要你能由此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网站独有的,这就形成了网站的“风格”。风格是有人性的,通过网站的色彩、技术、文字、布局、交互方式可以概括出一个站点的个性:是粗犷豪放的,还是清新秀丽的;是温文儒雅的,还是执著热情的;是活泼易变的,还是墨守成规的。
总之,保持统一的风格,有助于加深访问者对你的网站的印象。要实现风格的统一,不一定要把每个栏目做得一模一样,举个例子来说,你可以尝试让导航条样式统一,各个栏目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保持风格统一的同时为网站增加一些变化。在明确自己想给人以怎样的印象后,要找出网站中最有特色的东西,就是最能体现网站风格的东西。并以它作为网站的特色加以重点强化、宣传。总之,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次定位的,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调整、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邦奇.校园网建设纲要.计算机世界日报[J],1999.6.21
[2](美)Andrew S. Tsanenbaum著.熊桂喜、王小虎等译.计算机 网络(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