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范文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

篇1

按照区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及《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院党总支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了排查。

医院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节点、关键部位、重大问题,全面排查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医院的影响、易引发意识形态事件的突出问题等,对风险点进行梳理研判。

经排查,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状态能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没有出现与党背心离德、不良言论等问题。

篇2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篇3

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局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按照贵单位要求,现将区经商局2017年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 明确责任,落实分工,成立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局党委书记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机制。局党委书记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局党委积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与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多形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学习和研究。把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局党委会议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5次。按要求对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通报、讲话精神进行及时传达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全年多次向区委报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并多次在党委会、支部会、党员会上通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我局认真调研,形成突发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处置机制,建立专门台账,专题会商,进行销号式管理,切实防控风险、消除隐患。配合做好新闻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对外宣传联席会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到统筹协调本单位、本行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中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视网络评论工作,主动开展评论引导。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局党委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强指导、精心安排,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精神的热潮。组织局党委中心组以学习贯彻精神为主题,精心选题,认真组织,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精神学深悟透,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用精神来指导我局党建工作,继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花大力气来抓,力争让我局意识形态工作再上台阶。

篇4

随着网络运营发展的趋势,网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富饶村2020年上半年网络意识形态报告如下。

(一)突出组织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村党支部始终将抓好组织建设,巩固全系统党员干部思想基础作为重要内容紧紧。坚持凝聚村党支部力量,推动村内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突出科学防治,加强防范化解

村党支部坚决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的同时,做到观大局、察大势,耳聪目明、心若明镜,努力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补齐自身短板,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度。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思潮,又有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主义、科技革命等新思潮,还有危害社会主义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形的消极思潮。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以至于走错方向、选错道路,此时政治学科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然而,大多数时候政治学科的教育导向作用都未能有效体现,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政治教师都在告诫学生: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长期处于“填鸭式”教育模式之下,教育效果不明显。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所能得到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极为匮乏,作为政治教师,要积极发挥政治学科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时刻注重人文关怀,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如,在讲“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的有关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在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过程中是生产者承担的风险大还是消费者承担的风险大?答案显然是生产者,因为生产者在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过程中要承担滞销的风险,一旦商品卖不出去,吃亏的永远是生产者,因为他们已经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商品中,这个过程在经济学中叫“惊险的跳跃”。所以作为生产者要时刻为消费者着想。只有为消费者着想,生产的商品才能卖出去,这显然跟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时机,要让他们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可缺失。这样一来,政治学科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再如,当我们讲到纸币发行量的有关知识时,学生知道纸币是不能随意发行的,它跟价格水平、流通速度有关,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受客观规律决定,纸币在一定时期发行多少是有客观依据的。当不法分子大量制造假币并使假币流入市场,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所以如果有不法分子制造并贩卖假币,必将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掌握这一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与制造假币、贩卖假币的不法分子做斗争,自觉做一名守法的公民,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由浅入深、时刻不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显然比“填鸭式”教学方式要好得多,学生也易于接受这种剖析教材知识的方式,并最终用自已所学到的政治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篇6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背景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使我国大学生对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国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逐渐提高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师生坚定信念,与我党保持同样的思想方向,从而为执政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巩固基层基础。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联系,从而导致思想建设远远达不到党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对工作持敷衍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放松要求,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教师以及党员干部都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起足够的重视,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相联系。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命运与发展前途。一些有着不良居心的域外国家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导致我国某些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极端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得到持续加强,以此来保障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不断完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高校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每种意识形态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积淀的重要保障,不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会破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缓发展进程。

第二,由于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力冲击,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断提高,大量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导者,是新型媒体的主力使用群体。而新型网络的自由性又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这套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域外国家的思想利用了网络思想的自由性,将其思想和观念强加给我国的大学生,这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巨大风险的,因而给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途径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我党应注意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洞察预测能力以及调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借助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加大“红色”网络资源论坛、网站的建设力度;第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尽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强思想建设。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二,坚持意识形态中排他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适应新型媒体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意识形态;网络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从意识形态的状态中可以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团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整体的、具象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社会主流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2017年,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督查年”,意识形态作为现代国家的精神支柱,是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发展、导向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网络互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交流与抗争通过简单、迅速、高效的互联网媒介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意识形态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文化交流的掩盖下也更加简单与快速。当互联网平台不仅仅再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是成为一种文化传播途径之时,利用网络对与自己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 新时期的网络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1.网络时代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挑战。从现阶段的发展角度考虑,互联网平台具有能够让不同文化势均力敌均处于平等地位的特性。然而,互联网技术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率先盛行,其核心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始终带有西方社会的色彩,并且绝大部分内容符合西方文化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西方国家占据强有力的信息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与条件下就要求凡是使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的人都必须去主动适应西方的思维方式,并在熟悉使用西方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逐步熟悉西方的文化。当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专属特点,西方文化也是同样,部分人在熟悉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沉浸在西方文化的“美”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厌恶。对上述情况深入剖析,这样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网络媒介的全球化过程,受众无法抗拒地接受着他自以为正确的信息,久而久之便改写了受众的价值判断。网络技术发展相对弱势的国家很容易成为被迫接受“文化入侵”的群体,这样的群体被同一文化理念的感染,当然会使他们产生亲近感与信任感,渐渐对本国文化失去兴趣,更甚于对本国文化丧失自尊心、嫌弃厌恶本国文化,长此以往,本国的民族根基便不知不觉的被侵蚀。

2.网络时代是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一直以来,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方式,交流也通长采取集体学习、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以上的种种传播方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强制性、集中性、单向性等,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方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关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互动、开放、无限制的传播方式,其信息沟通模式具有很强的多元性,为所有受众提供了平等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广阔平台。受众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可以自主地创造和信息,自由地选择其他受众进行交流讨论,传递各类信息,发表各种看法。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的确是进步的,资源共享成为了新时期网络时代的一种标志,然而这样的信息传播不加限制,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体,虚假与真实无法当下立判,这就造成了受众对接受信息没有把控,受众更愿意接受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悖的信息,导致单向信息传播变得不被信任,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网络时代是对我国意识形态管控能力的挑战。利用网络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西方国家有意发挥其“软力量”的吸引力,在通过不加限制的网络单向的传播其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优秀的一面,以同化他国意识形B为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使用网络的个人和组织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能也随之提升,思想和言论的自主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对信息也有了选择性,人们不再从单方面获取信息,也不再紧紧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过去依靠单向信息传播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优势受到冲击,信息传播的教育意图被淡化,娱乐价值逐步上升,传统的以宣讲为主的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被明显削弱。

我国意识形态阵地要牢牢掌握在国家和党的手中,不能被随意引导,要逐一梳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风险点,细化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内容,“谁谁把关、谁出事谁负责”,绝对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挑战。

2 在新时期的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要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高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加强正面引导。面对新时期的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我们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从硬实力和软势力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加强正面宣传,今早打破“西方制度优势”片面信息模式,巩固壮大我国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互联网领域法制建设,逐步规范网络行为,“谁谁把关、谁出事谁负责”,绝对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绝对抵制网上不负责任的虚假意识形态渗透。努力扩大中文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受众的信息辨识能力,让受众不再单纯的相信“翻墙”后的信息,打破西方文化独霸一方的局面。建设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平台宣传机制,在网络平台抢占第一时间和头条,重点围绕迎接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相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题宣传,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引方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增大信息输出量,让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安全教育

近几年,中国的网民数量高速增长,而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是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个人主张、利益诉求等,这些行为给目前的网络舆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西方意识形态内容也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慢慢渗透进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误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并利用好网络舆情引导的特殊性,让网络舆情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蔓延,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以及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1〕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泛滥,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浏览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传播其所谓的价值观,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方式来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渗透来达到其目的。西方国家不仅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极具欺骗性。国内也不乏一些网络名人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国家的“帮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国。更有甚者抓住一些个别的小事件进行恶意传播,通过扭曲事实、煽风点火等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这些网络内容都会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网络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快速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

近年来网红和网络名人数量暴增,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也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网络环境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对信仰逐渐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也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大学生如果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侵蚀,被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疏离和抵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环境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阶层矛盾,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格局转型的必然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抓住这些事件开始兴风作浪,为了个人的权益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而在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大学生遇到这些在网络上传播真真假假的社会负面消息时,他们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被一些恶意编排、夸大、曲解的简单事件激发出负面情绪,最后造成不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负面的网络舆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国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优势和科技优势一直在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直接面对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的第一阵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找出能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只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只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提高认知度,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进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剖析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这将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采取网上、网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慢慢变成主流。但网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挂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各种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学生上网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机制”。〔2〕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进行指引并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网络舆情危机,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3〕学校方面还要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方案,在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热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设置应急处理方法数据库,通过借鉴和参考数据库中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薇洲.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48.

〔2〕刘娜,张丽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新闻战线,2016(14):114.

篇9

关键词:“经济人”假定;意识形态;交易费用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08-03

一、“经济人”假定的修订――意识形态的引入

西方经济学家们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即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人,把其具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进行理论抽象并泛化为一种永恒的人性假定,以此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最早系统地阐述了“经济人”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中,经济人主要蕴涵着三方面的意思:第一,“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即人的经济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第二,“经济人”具有理性,即人在行动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式和手段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第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利益。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性看做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原始动机。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并具有广泛需要的社会生命,他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支配。但“经济人”假定排除了人活动的其他情感动机,排除了社会的历史、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假定“经济人”是追求纯物质利益的无意识形态的非情感动物,这种“经济人”并不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人物”的完整描述,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自然备受争议。很多学者认为,“经济人”假设是错误的、不合理的,试图它,笔者认为不然,“经济人”假设是合理的,只是内容不够充分、不完全,缺少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加入意识形态的“经济人”并不会改变“经济人”假定的本质思想,没有改变“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根本行为动机,只是改变了人的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经济人”假定实际上并不排斥意识形态的存在,相反意识形态的引入恰恰弥补了“经济人”假定的缺憾,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物质上成本和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人们行为的差异性的原因。

历史背景、风俗文化和等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世界观的不同使人们对同一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不一,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信仰佛教的人认为做善事死后会进天堂,而做恶事死后要进地狱。那么,信仰佛教的人相比不信仰的人会认为做善事的收益更大,做恶事的成本更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信仰佛教的人相对不信仰的人会更易于不欺骗交易的另一方。文化、风俗的约定俗成使人们在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时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担,有的人认为心理成本过大就不会做违背公认正确的事,有的人认为心理成本相对收益来说很小就会做违背公认正确的事。不同的风俗文化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同一行为有不同的成本-收益函数评价。中国人认为百事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而欧美一些国家人认为人应该自立,所以,中国人如果不赡养老人,他要承受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心理成本很大,而欧美人不然,这自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这正如诺思所述: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完全的,我们只在大量的文献中看到对简单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和大量欺骗的存在(如机会主义行为)。在契约安排中,有很多诚实、正直和君子协定,但工作中的偷懒、欺骗、白领阶层的罪恶和阴谋破坏也无处不在。这正是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二、加入意识形态的人的行为的模型分析

我们以对街边的乞丐施舍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的。我们看到,有的人给乞丐钱而有的人没有,有的人给的多而有的人给的少。如果仅仅用古典的“经济人”假设来衡量是否给予施舍的话,那没有人会为之付钱,因为施舍的纯物质收益为零。当加入了意识形态因素后,人们给予施舍的收益并不是零,由教育、风俗、信仰等灌输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在施舍过程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他人的尊重和社会好评,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人们看到别人受苦时心理会受煎熬,给予施舍后心理煎熬的程度会减少。故我们可以把施舍看做一种正常商品,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对乞丐施舍的钱数会增加。下面我们用模型来分析为什么有的人给予施舍而有的人不给,有的人施舍的多而有的人施舍的少。

尽管引入意识形态后施舍可被看做一种正常商品,但人们并不会真的把施舍当做真的正常商品一样来对待,人们会为用于施舍的金钱规定一定的数额,因为施舍不能像某些必需物品那样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若超过这个人能承受的范围,施舍的价格将变得异常高昂,减少一单位施舍要用很多单位的其他商品来弥补才会使人们的效用不变,故超过人们预定的部分,预算线的斜率非常大,近似于竖直状态,故预算线具有“弯折”的特征(如图1中的折线MTN)。

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人们对施舍的心理评价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也就不同。如果有些人认为看到乞丐的悲惨状况不会对他的心理产生任何影响,他也不会从给予施舍过程中获得任何心理上的满足,那么,这个人对其他商品和“施舍”这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就是水平的(如图1中的U和U'),那么,令此人效用最大化的点为M,用于施舍的钱数为零,他将不给予乞丐任何钱。

假设一种极端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只有对乞丐施舍可以给他带来满足,而消费其他商品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那么这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将是竖直的。这时他的效用最大化的点即为图中的N点,他将用ON单位的钱全部用于施舍乞丐,而余下的钱NK仅用于购买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通过这两种极端情况,我们可知,越偏好于行善施舍的人,无差异曲线越陡峭,对乞丐施舍带来的效用越大,反之则越小。如图2所示,人A的无差异曲线相对于人B来说更平坦,人A的效用最大化点为C,将OXA用于施舍,而人B的效用最大化点为D,将OXB用于施舍,明显OXB>OXA。

同时,财产和收入也会对施舍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收入不变,但对一个生活很富足的人来说,收入将更少地用于支付生活的必需物品,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施舍乞丐,那么他的预算线的折点将沿着预算线向右移动,如图3所示,此人的均衡点将由点T变为点I,用于施舍的钱的数量将增加;若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图4所示,均衡点由点H变为点K,用于施舍的钱的数量将增加。

故意识形态的引入使“经济人”假设更加完善,使无法解释的经济行为更加合理化,修正了“经济人”追求纯物质利益的片面假设,实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三、成功的意识形态降低交易费用

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框架,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指的是由某人或者某些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如协议等)。而非正式制度指的是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正式制度可理解为约束人类活动的外在的行为规范,而非正式制度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持续性的特点。成功的意识形态的构建可有效地规避一系列不道德行为,降低交易费用。

古典的“经济人”假定否认了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以及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所制约的事实,使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经济人”行为的推理、演化缺乏说服力。如果事实真的如此,不存在约束个人追求纯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观念时,尽管存在一整套法律或契约规则、检查程序和惩罚措施,但是,由于对人类行为监督以及考核的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不道德的行为会无处不在,同时人们也不会去无偿献血,在工作中人们总会寻找机会偷懒,处处有偷盗、诈骗、虚报开支等行为的发生。而反观现实,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如此不堪,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尺有效地防范了这些事情的发生。所以,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使人们意识到实施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成本很高,如伦理、道德的批判,社会舆论的压力,中上帝的惩罚等会使人们对违规则的行为望而生畏。

考核工作中是否存在“偷懒”现象时,若工人的产出(或贡献)能够无成本或以较低的成本来考核其数量和质量,采用计件工资的形式即可完全避免“偷懒”现象的发生。但在一个具有班组生产特质的企业中,确定单个工人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此时将采用计时工资的方式付给工人工资,企业不可能对每个工人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于是逃避责任和偷懒等行为就司空见惯了,勤勉的、努力工作的工人与偷懒的、混日子的工人之间的差别就完全取决于减少逃避责任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

诺斯在其著作中阐述,若社会成员相信现存的秩序或体制是公平、合理的,那么现存的意识形态就是成功的。这种意识形态会使人们不违反规则、不侵犯产权,甚至于这些行为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的收益大于他所付出的成本。所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会使人们出于一种道德感来遵守现存的规则,使得现存的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减少,减少了道德风险、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相应地,成功的反意识形态会使人们确信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公正问题是现存的体制导致的,只有通过参与改变现行体制的活动,一个公正的体制才能出现。于是,成功的反意识形态的存在抵制了搭便车问题,一次次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正是这样,伟大的思想和马列主义精神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用“小米+步枪”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巨大的,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费用,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四、塑造成功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对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似乎早已忘却了我们祖先的道教、儒家、释家思想是如何教我们做人、做事的,甚至在他们心中没有任何。战时的中国,“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精神在抵制外敌利用“迷信”蛊惑民心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物欲纵横的今天,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狭隘意识、外来的不健康思想极易填补人们思想上的空白,使之变成利益的奴隶,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使腐败、机会主义、偷懒、欺骗等一系列行为泛滥。甚至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点破坏我们国家的稳定,比如“”思想的侵袭。

所以,应该完善我国意识形态体系的建设。首先,教育在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就是在给人们反复灌输一套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起的价值观,对今后的人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不仅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让人们学习并认识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伟大思想,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让那些传统美德再次回到我们身边,用社会舆论压力以及道德信仰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次,笔者不仅不排斥,反而赞成好的的传入,认为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甚至比文化习俗起到更大的作用。如佛教、伊斯兰教等都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使人们弃恶从善去做好事。再者,要培养人们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润、溶解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在必要时能把千千万万民众聚集、团结起来,捍卫民族集体的尊严与利益,从而使一个民族历经艰难曲折但却能岿然屹立。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其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他们崇高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凝聚力体现在了建设家园和发展国家经济上,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要发展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精神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 C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Ideology and economic man assumption

ZHANG Bin-bin

(North-east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篇10

团市委重大风险排查防控情况报告

按照许昌市委国安办《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季度重大风险排查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对青少年领域存在的风险源点进行排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召开各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全体会议,统一思想,安排部署青少年领域风险排查工作,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行动上积极开展关于青少年的各类主题教育,做到青少年领域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化解。

(二)行动有力。针对排查出的青少年意识形态领域、网络安全领域和权益保护领域等3个方面风险点,团市委坚持突出问题导向,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着力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考核三道防线入手研究制定切实可操作的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清明节前,组织两千余名师生到禹州市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禹州市青少年理想信念主题公园,引领全市青少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组建禹州市青年讲师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开展党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防溺亡等专题报告,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社交理念。联系青少年心理辅导站,为学生作专题心理辅导和自身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表彰一大批青少年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青少年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三)下步打算。一是将风险防范意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对照已形成制度,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二是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同业务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从事前预防入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实行一岗双责,形成“风险明确、责任到人、监督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设机制。

篇11

药检学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并减少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努力掌握化解纠纷的主动权,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为保障安全稳定工作落在实处,成立以院长和书记为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统一负责药学与检验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明确了二级学院领导干部、学管干事、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确保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安全管理,落实一岗双责

药学与检验学院以确保师生安全稳定为目标,严格按照安全责任要求,全员参与,一岗双责,从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入手,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安全宣传,营造和谐氛围

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学院的稳定,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对于确保大学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药检学院从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诸多安全问题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进行分工合作:

1.辅导员从新生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最真识的自己,如何规划大学我的大学生活方面进行引导。

2.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诈骗、文明上网等方面进行引导。

3.针对长期的工作经验得出“十次打架九次酒”。开展学生中吸烟、喝酒等对人体危害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纠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品性。

4.药学专业老师负责预防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识毒、防毒和拒毒的自我保护意识。

5.食品专业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食品的安全、营养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训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6.心理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应对挫折、恋爱情感等方面进行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各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能力,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及自救能力。

药检学院针对在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操作性强的多样化教育。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学生会活动、主题班会等校园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开展以安全为内容的素质拓展讲座。针对各种诈骗和夏季学生到河边游玩较多,及时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提出安全防范要求,并印发宣传单给各班级,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前。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四、严格执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值周教师必须到岗到位,加强夜间的巡视,及时把偶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24小时手机畅通,按学院的要求晚上住值班室。

2.任课老师要求认真履行上课点名制度,每堂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出勤点名,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学院领导联系。

3.安全主题班会制度。要求班主任、辅导员每月开展一次安全主题班会,并做好记录备查。

4.严禁教师个人私自带学生外出,团总支开展的各种活动严格坚持大型活动上报审批制度。

5.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做好室内的清扫和保洁工作。学生会及时进行检查评比。班主任、辅导员密切注意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学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6.进一步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地予以疏导。

7.建立学院安全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制度。结合药检学院本身的实际,制定本学院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应急预案,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渠道畅通。

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药学与检验学院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个人心理访谈等活动,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药学专业1名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后,辅导员与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学生恢复后完成各项学业顺利毕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实习生的管理

分析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实习单位大部分不能解决住宿,实习生在外自己联系住宿,住宿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优化实习基地,尽量选择能统一安排实习生住宿的,安全风险小的实习基地。

2.专业教师参与实习生管理,分担了实习管理任务,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蘑菇钉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发现、了解情况实习生情况。专业教师在实习管理中,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所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各学科实验室管理规程,全部上墙,要求第一堂实验课必须讲安全。

2.实验员为各实验室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天检查和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填写并上报相关信息;教研室主任每周检查各教研室实验室,所有检查及运行及时在《药学与检验学院实验室运行与安全检查记录》中填写,及时做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排查,有记录。二级学院每月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有问题的要求及时整改。

3.危化品和低值易耗品,归库统管。危化品实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双锁”、“双人收发”、“双人领退”、 “双人使用”;危化品每次领取、归还需要填写领用和归还记录,管理人员及时在公安部门管理软件系统登记,做到精准管理。

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药检学院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提升全体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抓好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三个方面进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药学与检验学院在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九、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药检学院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提高教师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好文件、教务资料、教师档案、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等的保密工作,以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避免违法违规泄漏师生个人信息和各种文件教务资料信息。

十、近几年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感受

1.人性化管理。我们管理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是由差异性的人体组成的特殊群体。我们要根据大学的各自特点和具体的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成才指导。

2.关注贫困的、孤残的、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公开、公正、公平做好“奖、助、勤、贷、补”等学生资助工作,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重树自信心。

3.做好细致工作,掌握一手资料。学生管理人员要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心理困惑、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4.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对于维稳敏感期、重要保障期,学生入学、实习、毕业等关键点,要组织专题会议布置相关安全稳定工作。

篇12

关键词:事后监督;会计;会计核算; 管理理念

会计核算业务实施集中监督以来,事后监督中心在监督过程中对被监督单位发出事后监督通知书不计其数。这些事后监督通知书是对会计核算业务存在错误事项的提示,目的是要求被监督单位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对已发生的核算差错进行整改。从事后监督通知书的内容看,差错问题大致可分为外来凭证把关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会计重大事项审批落实不到位三个部分。

一、事后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淡化

首先,是人们观念意识对其重要性的淡化。八十年代前,银行会计核算素有“铁算盘”之称。会计队伍能够准确的运用会计手段,处理会计事务是银行业引以自豪的幸事。选拨任用干部,是否干过会计,懂不懂会计业务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在人们的观念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大有前途。银行会计是有很高素质的人才能承担的工作,思想不红业务不专的人是不能从事会计工作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纵深,社会经济生活的分化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多样化,良好的银行会计形象在纷乱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渐被淹没。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普及以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淡出人们的意识。

其次,会计管理松动迹象显化。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流动失控。《人民银行基层岗位工作实务》一书,明确了人民银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任免、调动与奖罚的有关规定。近几年会计核算改革步伐较快,会计人员的调整较频。在会计人员调整过程中,这些规定出现不同程度地被忽视现象。这种现象映射出对会计人员管理的松动。

(二)会计队伍管理方法陈旧

常年来,会计工作与内控制度建设与落实密不可分。内控制度的设计前提是把每个会计人员看成是潜在的犯罪嫌疑,执行中强调制度的钢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外部环境的互动性往往被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渗入管理意识之中,对会计队伍的管理存在重责任追究,轻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厉,缺乏科学化管理和人本精神管理。因此,造成了这样的现象:

一是会计人员业务培训虚置。近年来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很少,特别是会计人员流动较快,会计队伍的智力储备日见匮乏,更显示了会计队伍对知识培训的需求。但制度中规定业务培训一直得不到落实,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

二是会计人员待遇水平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承担的责任大,但无相关的利益相匹配,会计人员同其他岗位人员相比岗位补贴低,而事后监督业务作为会计业务的一部分,事后监督人员同前台会计人员从事相同的工作,但岗位补贴同前台人员相比又有明显落差。因此,近年来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情绪不振,责任感虚位。

三是会计队伍的智力资源流失较重。会计人员处理异常业务的技巧,一方面来自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来自对会计业务实际处理经验的积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行业意识形态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离开了会计队伍,新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积累因诸多因素进程缓慢,入不敷出,使目前的会计队伍智力资源紧张,影响着会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未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会计财务科是中支会计业务的主管科室,而有会计核算职能的部门还有营业部、国库科、外汇管理科、货币发行科、事后监督中心。这些部门与会计财务科行政级别平等,一旦出现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就会出解决渠道不畅,梗阻不断的现象。

(四)缺乏业务信息沟通平台

会计核算业务是政策性很强的业务,新制度的普及以及部门规章的特殊性规定,在没有信息沟通平台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棚架和相对封锁,给业务的不断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完善事后监督在会计核算方面的建议

(一)提高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意识形态中对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淡化,主要是会计工作不能在意识中引起足够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表现为良性的如:优秀会计人员的升任重要职位、不菲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表现为不良的如: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制造资金风险等。良性的与不良的后果都有前因决定。管理手段的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是良性后果的诱因,也引领着主流意识。领导层的重视是提高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源头。

(二)加强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和履职能力

首要的是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规章的学习,结合履职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考核办法,对屡次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降职处罚;其次是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指定共同书目,同时针对不同人员的实际情况,可选不同的业务类别学习,定期进行业务和履职能力考核,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给予一定的处罚。

(三)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会计队伍的管理

首先是减轻对规章制度的过度依赖,增加人性化管理成份,应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出发,主动深入一线,沟通交流,了解职工工作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开员工情绪不振的心结,铺平他们投身会计事业的心理之路。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待遇,增强会计事业凝聚力。在大众意识中,工作待遇最能体现个人价值。会计人员待遇提高了,有了比较优势,心理上就会增加牢守岗位职责的意识,垫定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提高的基础。

(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会计业务部门之间争端能够快速有效解决,相互之间和协相处,共同完成央行会计各项核算工作,保证资金安全,不断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同时,建议落实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奖励制度,结合科学的考核手段,设立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篇13

摘 要 当今时代,一提起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对企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却加以忽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出的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也提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做好员工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个人效益的双丰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 对策

改革伴随着企业经济的转型,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企业在有效规避风险、迎接挑战中不断壮大与发展。风险的规避有多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弘扬正能量的企业文化精神,引导员工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正确地认识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家利益的有效统一,是提高企业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本文将阐述这项工作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还提出了个人认为的有效对策,希望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新形势下,开展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新形势下,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而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风险释放过程,这给员工的思想与认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改变旧的政工作风,以此来让员工在思想上对企业发展有个正确的认识,最终达到与企业发展同步。目前企业员工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从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将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利润空间看做是企业的生命,却忽视了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久之让全体员工无论是最高管理层还是下属的基层都淡化了信仰的存在,更使员工的思想走上误区,这不但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还影响了企业的和谐,进而消弱了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二)从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意

许多企业将政工工作虚设,尤其是国有企业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机械、古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无法做到从基层出发,针对不同员工的差异点与不同点进行不同方式与方法的素质教育,让员工在不同层次上领悟企业的核心文化。

(三)从人员的配置上缺乏合格的专业人才

企业强调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强调经营管理中财务、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却对做思想工作的政工人员不够重视,或者将政工的岗位进行合并,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到政工这个岗位,许多在政工工作的人员也纷纷转行、转岗,导致现有政工人员力量薄弱,综合素质与岗位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正规地开展政工业务。

二、针对上述问题加以改进的对策

(一)弘扬企业文化,强化全体员工的凝聚力

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企业文化就是引领企业意识形态的导航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企业一定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人文关怀与心里疏通工作,让员工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里的价值所在,让员工发自肺腑地爱企业、爱自己的岗位、主动地释放自己的能动性,冲着一个方向勇往直前,这就是企业的凝聚力。

(二)提升重视程度

只有提升重视,才能为后期付诸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全体员工对政工工作要有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要转变观念,做好安排部署的同时以身作则,在工作之余e极地投入到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来。如亲自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工作以及思想动态,听取中层干部的定期汇报,分析基层反映与汇报中的差异,并加以及时解决,从人本文化角度强化职工教育与宣传,做是职工的“主心骨”,让职工敢想敢说,以高昂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三)动态的灵活的方式方法

“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形式多样,联系实际,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能只讲大话与空话,要贴近生活,贴近形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并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定期地根据不同层次的岗位与人员组织学习宣传,让看似枯燥无味的政治工作接近“地气”,接近基层,体现民意。

(四)强化政工专业人才的吸收与培养

政工工作要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要让职工能够理解企业,带着感情去工作,这就需要政工人员一方面懂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专业的政工管理能力,将职工的思想、生产的安全、企业的效益有机结合,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挖掘与培养,这是做好政工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与发展,企业在强调经济效益这一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精神意识食粮。因为竞争是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企业应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适应瞬间变化的市场需求,强化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弘扬企业文化的正能量,政治思想教育必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它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让思维自由发挥的开放的环境,必须不断的创新和运用最新的有效的教育制度。现在从初中开始至大学,学生的思想和思想都很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也最容易被引导走入误区,尤其是在信息良莠参杂和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因此加强院校信息网络建设、运用和管理,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阵地,强化教育功能,以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作用。

二、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风险

(1)现在校园网络使用非常普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其中年龄段在10-30岁的占了54.4%,这包括了从小学到博士的几乎所有学生数量。在学校里,学生的意识形态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见图1所示。如果不重视网络思政教育,不重视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的方式,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非常有可能遇到具有威胁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斗争。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同时西方国家的网络优势依然很大,资本主义思想充斥着校园网络,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在充满诱惑的网络迷失自我。

(3)传统教育受到网络教育的挑战。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和探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通过公共论坛,微博和QQ等新式交流平台。这迫使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得不做出改革。合理的利用网络教育,网络与传统相结合,能够很好的促进传统教育的完善,实现传统教育优势和网络教育特长共存的大教育平台。

(4)校方领导认识不足。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大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满足于现有的制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和改进院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随着院校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因此针对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加强网站建设。网站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和事例以及教育方法,掌握最新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同时,网络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轻松获知世界变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2)集中管理校园网络。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保证他们既能获得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也要保护他们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必须集中管理校园网络,加强网关监管,针对论坛、微博等公共信息集散地进行管制,及时删除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信息,传递正能量。

(3)设立网站专栏。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私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校园里的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倾诉内心的世界,因此学校非常有必要设立网站专栏,随时掌握学生内心世界,针对学校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和谐。

(4)定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能够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总结经验,定期开展教育总结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课程,系统的有体系的向学生讲解网络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自觉文明上网。

(5)普及网络法律。开展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活动,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让学生重新认识网络使用的秩序性。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社会化和制度化三个方面。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网络平台,真正达到了平等对话和有选择性对话的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对其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参与,发表观点,和思政工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现代的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使得网络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2)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不免存在一些不良信息,通过高校联盟和集中管控虽然可以从大局上实现很好的控制,但不免有漏网之鱼,因此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通过网络大平台实现多方位和多途径的立体式格局,及时掌握社会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实现发现解决问题无滞后的问题。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形势多样化,但没有制度化的环境,它是没有旺盛的生命力的。通过制度化为院校网站建设可持续投入、网络法律的不断完善等提供实际的保障,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婷婷.“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姚丽静.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方法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3(3)

[3]王虹,刘朋.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教学与研究.2011(11)

[4]谢玉进,胡树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