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4:39: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移动支付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同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移动支付在近一段时间异常火爆。和年初还只有少数行业巨头在小心翼翼地试水不同,不仅最初的试水者已经全面发力,原先观望的同行也都争先恐后地跳了进去,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各种非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大举进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移动支付”的舞台已经变得异常拥挤了。
各出绝招 纷至沓来
移动支付的推广,目前以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钱包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为代表,涵盖了远、近场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
手机钱包方面,中国移动无疑是目前移动支付领域中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其移动支付布局以NFC为主。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移动先后与多家银行以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等企业合作,推出了“手机钱包”。今年7月正式落户京城的“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更是让移动支付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端App方面,近期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腾讯在微信5.0版本中加入了支付功能,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打通了微信端的支付渠道。目前,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包括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移动应用支付等。尽管目前微信支付还难以与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匹敌,对整个移动支付的市场影响不大,但结合微信服务号(近期招商银行已推出“微信银行”),考虑到微信的数亿用户和堪称“逆天”的“扫一扫”功能,未来的前景不可小视。
另一家拥有庞大用户资源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先于微信其“微博钱包”移动客户端,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客户端功能目前覆盖了付款、存取款、转账、缴费、充值等功能,未来还将实现银行快捷支付、刷卡、NFC支付、信用卡还款、交通罚款以及电影票购买等。
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微博支付,推出后都会被拿来与支付宝做比较,足见支付宝仍然是目前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近期支付宝将推出新业务“信用支付”,以完善支付体验,但人们更愿意将此举与信用卡业务建立联系。
此外,作为POS端的变种,移动刷卡器设备的推出完善了磁条银行卡的收单场景。以中国银联为例,除了与中国移动、银行合作推出NFC手机支付平台外,银联还联合京东于7月推出手机刷卡器产品“卡乐付”,从而完成了在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大移动支付领域的布局。此外,银联还先后与其他电商合作抢夺移动端用户。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1号店等电商在近期接连与银联合作推出赠送话费、礼品卡、代金券、返还现金等形式促销活动,激励用户在移动客户端完成交易并使用银联在线支付。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代表的商业银行,除了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外,努力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据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助理总经理董俊峰介绍,目前银行也在快速推出P2P手机支付产品和“摇一摇汇款”等产品。中国银行近期全新推广的“手机取现”产品更是面向广大农村和县域市场,推出了门槛较低的基于手机号汇款和提现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眼球。
7月初,新华社与银联、银行、保险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推出了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移动支付服务,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可以预见,更多行业加入移动支付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难免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对此,董俊峰表示:“种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不同技术门类、不同收单场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盈利模式的有益创新尝试,目前很难说哪一种完胜。但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讲,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模式,很显然占有了绝对优势。而NFC近场支付只占很小的交易规模。所以,对服务提供方来说,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说,是提供不同的选择,但没有完美。
如此多的行业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看重的是其中的高额利润。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率众所周知,对其他行业的诱惑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入金融领域,新兴产业可以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可以起死回生甚至焕发青春,邮政储蓄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困难重重 亟待整合
家家都想做支付,移动支付的舞台好不热闹。然而进入容易,并不意味大家都能轻轻松松从中获利。宏观来看,目前移动支付在整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支付闭环的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目前的移动支付终端受制于技术水平,或成本过高,或支付体验不够理想,难以被广大用户接受,从而不利于培养其使用习惯。
以手机支付为例,NFC支付需要将NFC模块植入手机,尽管模块成本也许只有几十元,但对于利润空间本来已经很低的低端手机而言,仍然过高。这就导致目前市场上的NFC手机大多为世界著名厂商的高端甚至旗舰手机,消费者想要体验就只能花高价买这类手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的推广,支付终端的高昂成本要由消费者来担负,这一点的确难以令用户接受。而另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手机支付,虽然成本低廉,但以目前技术,无法解决设备天线集成化的问题,打开手机后盖就能看到设备天线,换电池时一不小心就会把天线弄折,用户的体验可想而知。尽管小米已经推出了具有NFC功能的低价手机小米2A,但要从整体上降低NFC手机成本尚需时日,而基于其他技术的手机支付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其次,用户最担心的仍然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手机安全不容乐观。据网秦的《2013年上半年网秦全球手机安全报告》显示,网秦“云安全”监测平台2013年上半年查杀到手机恶意软件达51084款,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189%;2013年上半年感染手机2102万部,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63.8%。2013年上半年手机恶意软件感染设备数量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整体有所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地区以31.71%的感染比例位居首位。同时,手机丢失、被盗之后如何保证包括银行卡信息在内的资料不被泄露,也是用户关心的问题。尽管相关行业在手机挂失技术方面已经作出很大努力,但据业内信息安全人士介绍,目前的技术仍然存在漏洞。
最后,利益分配困难重重。尽管支付机构对移动支付热情满满,但移动支付能否成功推行,还要取决于各行各业的态度。产业链长是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目前国外在移动支付推广较好的是日韩两国:在日本,由于运营商的实力极强,从而得以主导整条产业链;而韩国的金融、互联网环境也相对简单。中国不具备相似的条件,一方面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众多,另一方面,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尚无主导产业链的实力,却又都想得到主导权,而下游的公交公司等企业,也相对保守且强势,这就给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如董俊峰所言:“NFC的商业链条太长,尽管标准出来了,但是从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到芯片厂商、手机制造商、商户,再到终端消费者,这个生态环境的打造,非一日之功。韩日是世界上最成功的NFC市场,但经验无法简单复制,因为是完全不同的格局。”
在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成本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中国移动在推出“移动NFC手机一卡通”时就已表示,到今年年底,支持NFC支付的中国移动定制手机将增加到20余种,价格覆盖高、中、低端。安全方面的问题相信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投入逐渐得到解决。事实上,“移动支付安全性低于传统支付”也许只是一个错觉。有调查显示:用户丢失钱包的反应时间为约30分钟,丢失银行卡则可能要1小时以上;但丢失手机的平均反应时间是6分钟。丢失手机的反应时间如此之短,原因就在于信息时代用户是离不开手机的。以中国电信“翼支付”为例,由于打通了支付系统与各省营业厅系统的信息渠道,用户丢失手机后只需前往营业厅注销或挂失手机,即可马上锁定账户,等找回手机之后才可以解挂,用户也可以拨打电信或翼支付的客服电话挂失。这是手机移动支付在安全性上的重要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最难解决的仍是整合问题,如果将目标定为全面推行移动支付,则最终由政府出面协调的可能性较大。
缺乏场景 囿于线下
除去整个移动支付产业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外,是否拥有自己的支付场景,对每个企业而言也极其重要。
支付能力的提供并不困难,但业务的开展与支付场景关系密切,例如支付宝依托淘宝与天猫、财付通或微信依托腾讯等,各运营商推出的移动支付也首先从自身原有业务的支付做起。近期,阿里巴巴切断了微信与淘宝、京东商城屏蔽支付宝等一系列事件说明,各家不希望将自己的平台向其他第三方支付应用开放。而在非消费领域如基金理财产品投资等,支付宝等巨头也早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余额宝的推出就是明证。对于缺乏线上支付场景的企业而言,目前只有将目光投向线下,例如已经实现应用落地的公交系统和超市、餐厅等线下商户。
主导之争 格局未定
尽管移动支付仍存在种种问题,但其在未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流支付方式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于今年6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较去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44%;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2.452亿,高于去年的2.008亿。Gartner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我们预期2012至2017年间,全球移动交易量和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到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预计将达到7210亿美元,拥有4.50亿移动支付用户。”中国支付清算协会6月30日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则显示,2012年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为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为1811.94亿元。相关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可以说,相关行业对移动支付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力图通过抢先发力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乃至主导地位。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都曾经尝试绕开其他行业“单干”,例如,2011年银联曾试图直接与手机终端厂商的合作以绕开运营商,独自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银行也曾试图绕开运营商直接与手机厂商合作,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让行业巨头们放弃夺取移动支付主导权的努力。就在记者发稿前不久,支付宝官方的一则“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机业务”的消息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尽管支付宝方面拒绝做出进一步解释,但行业普遍猜测,此举与近期中国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这一事件也为未来移动支付格局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目前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主要行业中,银联凭借在传统银行卡支付领域的地位,寄希望于通过推广移动刷卡产品赢得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权。运营商则凭借其与SIM卡生产商的密切关系,利用手机支付确定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地位。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控制了至关重要的支付场景,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者将在上述二者中产生,但目前还很难判断最终哪一方将掌握这一领域的主导权。
消息一出,A股移动支付板块大幅提振,次日天喻信息(300205)的涨幅即达到了8%。其余多只个股也逆市飘红。
这次苹果与银联的合作,受关注的原因并不在于在App Store绑定银联卡购买App事件本身,而在于在银联的支持下,Apple Pay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市场。有业内人士猜测,本次合作,或是在为Apple Pay入华做铺垫;但同时也有专业人士指出,Apple Pay入华尚存在政策及合作方式等诸多问题,其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苹果牵手银联Apple Pay入华存契机
今年9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了一个新的数字钱包Apple Pay,它能够使用指纹识别技术安全进入。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厂商正式进入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支付领域。目前,Apple Pay尚未进入大陆市场。
虽然苹果目前公布的合作卡组织中还没有银联的身影,但相关合作的传闻已经甚嚣尘上。业界普遍认为,苹果Apple Pay如果引入到大陆市场,银联是他们无法忽略的合作对象。
此前,有用户在推特上表示,“在iOS8的代码中发现,苹果将会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广他们的移动支付系统Apple Pay。”另外,Market Watch网站9月13日也表示,双方(苹果公司与中国银联)的一项交易正在达成之中。
11月17日,App Store实现与银联卡的关联,苹果和银联双方的“支付合作”已经破冰,“这有可能是整个合作中的一个部分,是讨价还价中的一环,苹果首先已经展现了诚意。”有业内人士表示。同时苹果产品开始支持银联卡,对于以后开展Apple Pay服务,也相当于扫清了前面的障碍。
主导之争或放缓入华进程
在苹果将与银联促成Apple Pay落户中国的构想鼓舞人心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双方在成本、合作方式等方面还需要厘清各个细节,合作进展预计会很缓慢。“苹果和银联的技术标准是一样的,技术对接不是问题,关键是政策还有合作方式,双方都得让一步。”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了解,苹果系统向来比较封闭,注重苹果本身的平台效应。而银联从战略上看,也是以打造平台为方向。其中苹果的优势在于稳定客户群,银联的优势在于线下渠道铺设。因此,双方在技术上谁为主导,将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苹果和银联到时谁‘唱主角’还是问题”,有投资者开玩笑说。
除了两大巨头之间可能出现的主导地位之争,国内的政策环境亦存在隐忧。此次与银联的合作,的确是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的一大突破。但是在政策和法规限制下,苹果的发展受限依然很多。特别是苹果的数据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市场的质疑。Apple Pay涉及到国外公司参与到国内金融链条的支付,因此其移动支付的可靠性更加受到关注。
移动支付类个股借道发力
尽管困难重重,苹果和银联都在为进一步的合作不断努力磨合。业界普遍认为,双方在App Store上的合作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Apple Pay进入大陆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将进一被打开。分析人士表示,近场支付的技术路线和标准这一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望借此合作契机被打破,移动支付将进入真正爆发式增长阶段,长期利好移动支付相关个股。
中科金财(002657):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加31.17%,主要由于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对智能银行整体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营销力度,同时加大技术服务及系统集成业务的推广力度,扩大收入规模。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银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所处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核心技术、业务协同、政策扶持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领先优势。
东信和平(002017):公司2013年10月与北京亿速码数据共同出资6000万元组建城联数据,目前发展良好。央行NFC标准出台近两年,随着NFC智能终端的普及,NFC产业链正在加速发展,城联平台将通过城市一卡通金融支付扩展大幅受益。同时,NFC产业链长,参与方众多,城联数据通过“总对总”合作已基本打通城市一卡通产业链。未来城联有望通过与各运营商、手机厂商、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金融机构的TSM系统实现对接和业务合作,进一步拓展城市一卡通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技术保障
总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等特点;然而,移动支付虽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类似密码破解、信息复制、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对移动支付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解决。
2.移动支付的概念和优势
2.1 移动支付的概念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技术将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2.2 移动支付的方式
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支付距离远近分为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现场支付是利用内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短距离通讯)芯片的手机,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充值,掌中视频就属于远程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又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的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2.3 移动支付的特点和优势
移动支付业务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与其他在线支付业务相比,移动支付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支付灵活方便。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通过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或者发送短消息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
(2)支付成本低。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而且用户只需要支付很低的电话费或短消息费用。
(3)有利于调整价值链,优化产业资源布局。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3.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3.1 移动支付安全特性
移动支付的整个交易过程是完全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移动支付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安全特性:
(1)保密性。由于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终端设备与WEB服务器之间传输的交易信息,很可能在传输过程中遭到非法攻击,被非法用户获取、修改,如何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移动支付的基础。
(2)数据完整性。移动支付交易必须保证交易不被破坏或干扰,交易内容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确认数据信息没有被改变,也就是信息在交易的处理过程中不能被任意加入、删除或修改。
(3)不可否认性。移动支付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传输消息的服务,当接收方接收到消息后,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向第三方证明这条消息来自某个发送方,使发送方不能抵赖发送过这条消息。同时,当发送一条消息时,发送方也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个接收方的确已经收到这条消息。
3.2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现状
安全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可能隐藏的安全问题表现如下:
(1)手机本身的安全存在隐患。利用手机进行现场支付很容易造成密码的泄漏,再者,随着智能机应用的普及,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黑客使用病毒盗取用户的手机PIN码、网银密码,导致用户账户被盗刷的现象屡见不鲜。
(2)缺乏身份识别。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必须对参与交易的合法身份进行识别,由于移动支付涉及到银行、商家、用户等多个实体,如何解决合法身份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3)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小额支付业务通常是捆绑在手机话费中,而有不少手机号并没有采取实名制,因此造成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并不少见。信用意识以及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着移动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
4.移动支付安全技术
针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WPKI等相关技术手段来解决。
4.1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在交易过程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技术,以保证操作者拥有合法身份,通常采用静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等认证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的安全需求决定不同的认证方式:小额支付通常采用移动电话号码和固定密码认证的方式;大额支付可采用固定密码和动态密码的方式来提高安全性;以WIM为基础的移动PKI认证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两种要求。
4.2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又称电子加密,可以区分真实数据与伪造、被篡改过的数据,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是实现数字签名的主要技术,它有两个密钥:一个是签名密钥,它必须保持秘密,称为私钥;另外一个是验证密钥,它是公开的,称为公钥。用户在提交单据和帐号信息后,同时生成一个私钥和证书,然后将该帐号连同证书和签名文件作为一个包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签名帐号信息后,首先去CA中心验证此证书的合法性,来确定发送方的身份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则用证书中的公钥来验证传输来的文件是否是发送方所签署的。
4.3 WPKI技术
WPKI即“无线公开密钥体系”,它通过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以及证书管理策略,有效地建立了安全有效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WPKI中使用两个不同的公开密钥:一个用于密钥交换(其证书可用于身份认证),另一个可用于数字签名,这样有效地将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分开。无线PKI的架构包括无线终端、注册中心(RA)、证书认证中心(CA)、目录服务器和无线网关等。注册中心负责接受用户对证书颁发、撤销等请求,认证中心负责证书的颁发和管理,证书内容包括使用者的姓名和公开密钥、证书有效期等信息,和CA对这些信息的数字签名。目录服务器用来存放证书、CRL等供用户查询、下载,无线网关完成无线和有线环境协议的相互转化。在安全协议WTLS中,服务器和客户(如果服务器要求的话)分别利用其公钥证 书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身份。
为了适应无线应用环境,WPKI对传统的PKI作了相应的优化工作,如采用压缩证书格式,减少了存储容量;采用椭圆曲线算法,提高了运算效率,并在相同的安全强度下减少了密钥的长度。
5.总结
日益增多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给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的沃土。未来手机支付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而安全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在研究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同时,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交易流程、加强信用管理,加大安全芯片、智能读卡设备等的研发力度,共同推动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应用。
抢占物联网制高点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扩展了通信的服务范围,最终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被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物联网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交易、资金的转移。在多步骤完成交易的情况下,如在交易发生前提前交纳费用、交易过程中待支付、交易完成后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包括通过电子支付工具进行网上购物等。
在物联网支付环节中,包括各种现场、远程的电子支付方式,如手机(远程、现场RFID支付)、电话(远程支付)、电脑(远程支付)、储值卡(远程PC或现场支付)、电子钱包(远程PC或现场支付)、POS机(现场支付)。相对而言,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因此成为了市场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手机通票应用中,移动人员在手机支付RFSIM卡的基础上灌装通用票券应用密钥,用户更换RFSIM卡并开通非接触票券业务,商户平台生成并票券,用户利用手机菜单下载或通过WWW下载来获取通用票券,商家也可通过平台主动下发。在这一模式下,物联网的应用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相互融合,手机在物联网中承担了传感信息、处理转发信息、确认支付三大功能。
由此可见,手机支付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创新型应用,在未来更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所必需的基础支付功能平台,并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手段。作为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手机支付将是物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引爆物联网“第二春”
移动手机支付,就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允许手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同时,RFID也是物联网推广普及的技术枢纽。
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是物联网大众化运用的重要业务之一,国内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和信用卡市场规模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也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未来增值业务的新蓝海。目前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在日、韩等国得到规模发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在积极推广之中。
移动支付是RFID在个人应用领域的最典型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和3G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产业逐步进入运营商重点增值业务视野。以RFID为代我的移动支付产业成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重点,把智能卡的支付功能与通信功能融为一体。根据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能集成到于机上。
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对较长,主要包括:RFID芯片、SIM卡芯片、读卡器、移动终端、运营商,商户、银行、软件平台等。而且移动支付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早期会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产业发展困境问题,行业产业链的合作与配套是行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理顺各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产业链理顺,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增强效应将会带动行业爆发性的增长。
目前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等领域,而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第一,使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终端(RFID+手机)和应用层面(开环应用+第三方支付)实现融合,并已在日本大规模商用;第二,银联和运营商相继高调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第三,央行第三方支付规范、手机实名制等一系列利好近期陆续出台,行业迎来实质性政策利好。潜在的市场空间、明确的投资意愿和政策利好的预期共振,手机支付将大有可为。手机支付一旦正式推出并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迅速走向普及,那么中国7亿手机用户将给手机支付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从而引爆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春”!
手机支付迎来爆发元年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手机用户
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利用手机作为移动支付工具,具备轻巧、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利用移动支付可以轻松进行理财和交易,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支付选择,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效率。移动支付业务最基本的应用主体为手机用户,仅此一点,中国巨大的手机用户规模优势就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4亿,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规模还在快速增加中。因此,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让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银联、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群雄逐鹿手机支付。全球17.3亿、中国3.8亿互联网用户已经使网络支付业务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行业,诞生了ebay、阿里巴巴、淘宝等代表性企业,试问,如果全球41亿、中国7.4亿的手机用户能够用手机进行支付,那会诞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和一批什么样的企业?StrategyAnalytics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刷卡进行支付。
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引来了群雄逐鹿,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巨头均已进入手机支付领域,其一系列的巨大投资手笔从而使2010年成为了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我们从市场上了解到,一季度中移动RF SIM卡采购量10073张,相关厂商还在积极备货,世博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预期将使全年RF-SIM出货量不低于500万张;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公开场合表示2010年中移动TD用户至少在千万级,根据中移动的营销补贴力度测算,我们预计TD用户可能超过2000万,这还未考虑到集团用户使用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的服务增值。此外,电信已经开始在上海试点手机支付“翼支付”,联通也将在年内试商用。
政策打通任督二脉
在国家政策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手机支付业已初显了发展前景,但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手机支付式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此前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有:安全问题、法律保障、成本费用、技术标准以及消费习惯等。但随着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有望被全面打通。
中国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标志着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从此拥有了法定地位,其业务开展将受到法律的支持和规范。
按照工信部统一要求,热议多年的手机实名制从9月1日起已经全面实施。手机实名制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一旦实行起来,将提高手机
用户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也为整个手机支付物联网产业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业界翘首企盼的超级网银的推出无疑将为银行间的支付及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它将大大方便个人及企业客户,从而有利于消费习惯的转变。
此外,随着银联和三大运营商的相继高调进入以及中移动成功入股浦发银行,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其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必将有效迅速降低手机支付的边际成本。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仅中移动就有5亿多用户,参考日本成熟市场约50%的手机支付用户渗透率,则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5亿,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200元计算,每个手机用户每年进行一笔交易就至少就能产生700亿元消费市场。当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成为用户的支付习惯时,这个市场爆发出来的能量无疑相当于一次物联网革命。申银万国的报告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和2011年分别达到800和20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而手机支付的爆发式增长,势必给产业上下游,包括芯片、卡厂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在内的诸多参与者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据Informa的预测显示,至2013年,全球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价值总量将比2008年增长12倍,总计会达到8600亿美元,而中国应该是移动支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前景极其诱人。这正是国家推广手机支付的目标之一。
随着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超级网银、手机实名制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已经完全被打通。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将是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手机支付产业链大透析
又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核心,又是行业的爆发元年,可是为什么二级市场上的手机支付概念股没有任何上佳表现呢?我们认为,这与市场仍然停留在“手机支付还只是概念”的思维有关。实际上,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确定、运营商申请到非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大量具有移动支付功能手机的上市,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提供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手机支付概念,绝非是一般的概念炒作可以比拟!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之下,该板块有望成为大盘新一轮上攻的重要推“手”!当前市场的巨大反差,反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建仓良机。
根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兴业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同比增幅高达191%,排名同业第一,并因此获得《投资者报》“2016年度最具成长信用卡银行”奖项。
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于兴业信用卡将原有“绿色、低碳、健康、高端”等品牌元素进一步整合升华,结合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宏观战略导向,提出了“活力人生”品牌概念,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品牌建设、产品开发、用卡营销、发卡渠道等方面加速发力。
差异化打造“活力人生”品牌
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如何打造“活力人生”品牌新概念呢?
品牌建设方面,以体育跨界为抓手,借势上海马拉松、中国青少年足球赛等热点赛事,持续打造该行零售品牌“活力创新”的形象。并借助奥运赛事带来的运动热潮,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持续强化“活力人生”品牌展示,深度激活兴业信用卡“运动、活力”基因,在广大运动爱好者中快速树立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产品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兴动力信用卡”产品优势,先后推出移动支付手环、高端运动支付手表等运动健康概念产品,打造健康金融产品新生态。针对“活力人生”客群的属性,大力发展新型的支付业务,如HCE、安卓PAY、APPLE PAY、二维码支付等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打造全生态的支付场景。
客户营销方面,结合“活力节”等主题,围绕“活力人生”客群的多样化用卡需求,该行着力打造以健康运动为核心商户圈,旅行、美食、娱乐为次核心商户圈的“爱运动、爱旅行、爱美食、爱生活”――信用卡“活力每一天”用卡生态圈。
发卡渠道领域,加大推广二维码办卡、网上办卡、客户推荐办卡(MGM)等新型办卡方式,提升办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降低推广成本,有效促进该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快速增长。
深耕移动支付市场
立足信用卡“支付结算”功能,兴业银行聚焦移动支付领域,创新推出一系列活力特色的信用卡产品,如兴动力信用卡及兴动力手环、Garmin运动手表(支付版)等,广受客户欢迎。
兴动力信用卡具有两大突出亮点,一是将配套国内首款可穿戴移动支付产品――带有支付功能的手环,打破传统信用卡的卡片介质与刷卡支付模式;二是首创运动卡路里兑换信用卡积分权益,用户无需消费,运动就可源源不断地赚取信用卡积分。在此基础上,该行还持续推进兴动力手环款式和功能升级,拓展、完善移动支付应用环境建设,目前已在深圳、沈阳、合肥、贵阳等地的地铁和公交线路上使用手环移动支付功能,为持卡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Garmin运动手表(支付版)是兴业银行推出的第二代可穿戴智能支付产品――国内首款高端移动支付运动手表。这款运动手表在Garmin Forerunner235系列产品基础上,加载了金融支付功能,只要将手表屏幕贴近具有银联闪付标识的机具感应区即可完成支付交易。并且该款腕表采用了Garmin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的光学心率技术,在读取行进速度与稳定性方面更加出色,为高端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款绝佳的专业装备。
据介绍,“兴动力”移动支付手环上市一年半发行量已超百万,第二代可穿戴智能支付产品――Garmin运动手表(支付版)一上市即获热销,成为深受运动爱好者青睐的新一代明星产品。
以客户为中心
兴业银行信用卡以“活力人生”为核心,将客户服务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产品设计、用卡服务、风险把控等方面均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产品设计上,该行深入洞察客户需求,以客户运动需求为出发点开发推出兴动力信用卡,满足运动人群“运动、健康、活力”的核心诉求,并推出兼具运动功能和便捷支付功能的可穿戴支付产品,满足了运动爱好者运动和金融支付的需要。
关键词:传统互联网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信任转移;TAM
中图分类号:F724,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以来,移动支付市场逐步由萌芽期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消费者新的购物支付渠道由此产生。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在拥有大量3G用户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购物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将推动全民移动支付的稳步实现。
移动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品或服务等账务支付的一种移动增值服务。与传统的PC支付相比,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及时性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保存着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PC支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响。为了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潜在消费者,本文借鉴TAM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费者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概念模型,尝试性探究消费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从传统互联网渠道转至移动互联网渠道的本质问题,以期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文献综述
(一)信任
信任是对行为的预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将要采取的行为是善良并诚信的[2]。学者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研究信任。在动态方面,学者认为信任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两种[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尚未接触,交易一方通过评价商家声誉、网站安全、网站有用性、结构性保障等来判断商家的可信度;持续信任是指消费者同商家接触之后,通过评价商家的交易行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静态方面,学者主要将信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Mcallister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将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个维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会呈现理论将信任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诚信任和可靠性四个维度[2,6]。
(二)信任转移
关于信任转移,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相似,他们指出:持续信任可能在可信实体和未知实体之间、熟悉环境和陌生环境之间转移,该转移过程表明了信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种通过潜在的个人认知实现信任的建立过程称为信任转移[7-8]。信任转移又可进一步分为渠道内信任转移和渠道间信任转移两种。其中,渠道内信任转移是指处在相同渠道中(如网下、网上或移动)的主体对不同客体之间的信任发生转移[8]。学者Stewart、林家宝、金玉芳 等均对此有相关探讨和研究[7-9]。渠道间信任转移是指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信任在网下至网上渠道、网上至移动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间的转移。国外学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下转至网上的信任转移[10-11],国内学者林家宝以证券行业为例,验证了信任转移是建立消费者移动证券服务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径[8]。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动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问题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转移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动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机理。
三、研究假设
信任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消费者建立的已有信任会转移到移动环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构建。Lee et al在研究网络银行信任时发现,消费者对传统实体银行的信任能够通过感知结构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响其对网上银行的信任[10]。杨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会受到其传统支付信任水平的影响[12]。在我国,许多商家把业务扩建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传统互联网支付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费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较易使用;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使网络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空间限制较低,消费者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有能力满足其支付需求。这体现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态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
H2: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易用性。
H3: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态度会受到其对信息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使用行为又直接受到接受态度的影响[13]。也有学者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与消费者使用意愿正相关[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移动支付信任和移动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结构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结构性变量[18],是影响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标[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结构性保障是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是稳定且持续的,其认知就可能发生转移,并认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费者这种感知良好的结构性保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8: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
H9:结构性保障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与传统的互联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无所不在性。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动支付同一些移动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0:便捷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产物,兴起的时间还不够长,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因此移动支付的使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创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个人创新性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态度[21],对消费者是否选择移动支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12: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论为基础,学者们对影响消费者网上银行及手机网上银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发现信任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16,23-24]。在移动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费者建立了对移动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会产生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3: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学者们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得到了预问卷的测试题项,预问卷共包含25个测试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选项,从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选取68名大学生进行预问卷的填写,根据预问卷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来源如表1所示。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测试消费者有无移动支付使用经验,有使用经验的被测者直接跳过第二部分的题项,填写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关变量的测试题项;第三部分是被测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本研究共在网上和网下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3份,有效问卷为447份。之后,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样本均为熟悉传统互联网支付的消费者,再次剔除使用传统支付一年以下的问卷,最终问卷数量为385份。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明,样本集中在16到35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专以上,本科生居多,传统支付使用一般比较熟练且无移动支付使用经历。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20.0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各个指标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复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关于量表的效度,主要从三方面来测试:首先,本量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改编而来,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问卷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81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0.000,说明样本的构建效度良好;最后,各个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和AVE值平方根都达到标准,说明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具体见表3、表4,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拟合度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拟合指标在标准范围之内,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适合做结构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三)假设验证
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13个假设当中,除了假设H5和假设H10没有通过实证检验以外,其他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转移至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结构性保障,假设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结构性保障和个人创新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设H4、H9、H11得到支持。消费者的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应,假设H12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假设H6、H7和H13得到实证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38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具体结果:
1.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能够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支付初始信任上(0.15),这种转移也是消费者建立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消费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时,他们通常会根据已经熟悉的传统互联网支付来判断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显著影响其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这表明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已经熟悉并且信任时,移动支付同传统互联网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费者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对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偏年轻化,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
3. 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关于初始信任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3]。移动终端携带了消费者大量的隐私信息,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至关重要。如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较低,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金融服务商应该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原因可能是,虽然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为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支付提供了设备支持。但是,我国无线网络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移动终端设备高网速、宽覆盖的使用条件。而且,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提供移动数据流量增值服务方面的费用比较高,限制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5. 个人创新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具有创新性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充满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动支付在大型城市应用广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应用尚浅,移动支付提供商可以通过迎合创新人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管理启示
在拥有大量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上,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未来支付的关键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同传统支付相类似的支付页面、链接环境,最小化支付系统的操作难度。第二,扩大移动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围,让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动设备转账汇款、网络购物等;开拓小额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例如LBS订餐、打车服务等,激励这些消费者成为移动支付的忠实者,为移动支付做口碑宣传者。第三,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消除消费者隐私、财产丢失的隐患。第四,探索潜在创新消费者,同移动服务和商品提供商合作,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第五,为提升移动支付的使用量,移动运营商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无线网络接入环境,使移动支付真正实现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是传统互联网支付使用经验满一年的消费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高,未来可以在丰富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几个影响初始信任的变量,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变量来扩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
参考文献: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陈明亮,汪贵浦,邓生宇,等.初始网络信任和持续网络信任形成与作用机制比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宝,卢耀斌,章淑婷.网上至移动环境下的信任转移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刘瑞明.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飞.对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的意愿调查[J].统计与决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岩. 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 系统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信任的制度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4(18):98-100.
[22]李凯,孙旭丽,严建援. 移动支付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13(3):91-100.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电子支票;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一、前言
所谓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支付的要求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子支付形式主要由三大类组成。第一类是由五大商业银行主宰的网关支付服务。第二类是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支付工具。第三类是以快钱为代表的、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作为目前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电子支付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方支付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目前国内第三方网上支付的模式可分为支付网关模式和平台账户模式两种。
二、电子支付工具
电子现金(E-Cash)又称为数字现金,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它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通过网络支付时使用的现金。电子现金具有货币价值、可交换性、可存储性、不可重复性的属性;电子现金具有协议性、对软件依赖性、灵活性、可鉴别性的特点;电子现金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前的使用量小、成本较高、存在货币兑换问题。
目前,基于银行卡的支付有四种类型:无安全措施的银行卡支付、简单银行卡加密、SET银行卡方式、通过第三方人的支付。
电子支票(ElectronicCheck)是一种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数字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的电子付款形式。
电子钱包((Ewallet)是电子商务活动中购物顾客常用的一种支付工具,是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新式“钱包”。电子钱包就象生活中随身携带的钱包一样。持卡人将这种电子钱包安装在自己的微机上,在进行网上安全电子交易时使用。
三、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SSL协议是一种保护WEB通讯的工业标准,是基于强公钥加密技术以及RSA的专用密钥序列密码,能够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电子商务提供较强的加密保护。SSL协议的整个概念可以被总结为:一个保证任何安装了安全套接层的客户和服务器间事务安全的协议,它涉及所有TCP/IP应用程序。目前我国开发的电子支付系统,无论是中国银行的长城卡电子支付系统,还是上海长途电信局的网上支付系统,均没有采用SSL协议。主要原因就是无法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性。
安全电子交易是基于因特网的卡基支付,是授权业务信息传输的安全标准,它采用RSA公开密钥体系对通信双方进行认证。利用DES、RC4或任何标准对称加密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并用HASH算法来鉴别消息真伪,有无篡改。
四、网络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WWW技术,通过建立自己的INTERNET站点和Web主页,对客户提供开/销户、查询、跨行转帐、信贷、对帐、行内转帐、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安全便捷地管理活/定期存款、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支票等。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网络银行的特点:全面实现无纸化交易。原来的纸币被电子货币,即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所代替;以前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大部分被电子支票、电子汇票和电子收据所代替;原来纸质文件的邮寄变为通过数据通讯网进行传送;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用,使用网上银行的服务不需要特别的软件,甚至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培训;服务方便、快捷、高效、可靠。
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网上银行可以在网上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包括:商业银行传统服务、商业银行新增业务、在线支付、新的业务领域等。网上银行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运行机制,另一个是指网上银行的业务模式。根据网络银行的构成及运行方式,从技术和业务的角度分析,网络银行面临的这些新的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
网络银行的监管,要有效控制网络银行带来的新风险,必须针对各种风险的特征建立起国家、行业、企业三层次的网络银行监管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达到对风险强有力的预测、控制、化解的作用。
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一种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得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移动终端(手机、PDA等)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交易的一种现代化手段。移动支付作为通信技术和金融服务结合的服务方式,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新亮点。
移动支付系统为每个手机用户建立了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用户通过手机即可进行现金的划转和支付。移动支付处理中心是整个支付处理系统中的核心,它负责联系系统中的其它实体,提供支付处理服务。同时,移动支付处理中心还维护用于认证的用户信息及认证服务。
移动支付应用――手机钱包:“手机钱包”是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签约商户负责提供客户购买的各项产品或服务,“手机钱包”移动支付平台负责处理支付信息。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特点,接着重点讲述了电子支付工具――电子现金、电子钱包、信用卡、电子钱包,介绍了电子支付安全协议SET协议和SSL协议,对网络银行的概念、特点、基本业务类型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做以阐述。通过本文,让客户对电子支付和网络银行有了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2008年成立的钱袋宝,主要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业界领先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服务。2008年,钱袋宝的第一代产品钱袋宝扩展卡诞生。它是一张0.14毫米厚的金融智能芯片,与绝大多数SIM卡均可完美贴合,且无需打孔或裁剪。用户也无需更换手机和SIM卡,即可通过手机中的“SIM卡应用”功能进入操作菜单,享受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
之后,鉴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2011年,钱袋宝开发了钱袋宝智能SD卡及其手机客户端,其内部嵌入智能安全芯片。由于很多智能手机不支持SD卡,钱袋宝还开发了钱袋宝小精灵(智能SD卡替代版),用音频接口与手机通讯,其内部嵌入智能安全芯片,通过智能安全芯片对支付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加密。
随着普通消费者对刷卡消费习惯的加深,钱袋宝又研发出小巧的读卡器“小精灵刷卡版”,通过跟移动设备链接,再加上移动设备中安装的互联网化应用程序,进行支付。这款产品与拉卡拉的手机刷卡器堪称“兄弟之作”。在NFC概念兴起之后,钱袋宝又相继开发了钱袋宝小精灵非接版,支持NFC标准,支持小额现场刷卡、公交卡、社保卡、一卡通等应用。
做支付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钱袋宝发展基于硬件的支付解决方案,推出的三种产品(钱袋宝扩展卡、钱袋宝SD卡和钱袋宝小精灵)都采用了“硬件+软件”的最高安全保障模式。针对移动支付中可能存在和隐藏的安全问题,如:移动终端可能会受到黑客侵扰,手机信息可能在空中被拦截,手机和SIM卡作为随身携带的物品易丢失等问题,钱袋宝不仅通过硬件设备进行数据信息加密,而且在支付过程中同样对交易信息进行软件加密,不会受到异常因素的影响。
对钱袋宝来说,如今技术方面不存在太大问题,如何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和使用钱袋宝才是关键环节。目前,钱袋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者使用习惯不成熟。出于安全担忧等考虑,许多人不愿尝试。“普及一个产品就是普及一个理念,这需要一个过程。”在钱袋宝执行董事孙江涛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让用户接纳手机支付理念和产品。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指用户通过无线客户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大致分成两大类,移动远程支付和手机现场支付。所谓移动远程支付,是指用户利用网上银行、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方式进行支付或者转账,这种方式因为可以由用户自行操作,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而现场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手机刷卡等通讯手段进行现场结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其应用相对少一些,尤其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更为少见。
一、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利好,国家对于广大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提升。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9892元,增幅达到9.2%,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仅有6.8%的增幅,农村收入增长态势发展迅猛。同时,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及,广大农民群众可用于自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对资金支付方式的种类、便利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无形中使得广大农村对于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农民强烈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移动支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和手机的日益普及激发移动支付市场潜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7.5%,规模达1.78亿,相比2013年增长188万人,已有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农村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2014年净增5698万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农村地区成为移动支付巨大的潜在市场,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客户群基础。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长远发展
从数量来看,运营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3G业务的投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基本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其中,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90%的乡镇。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5%提高到85.8%,农村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质量来看,目前的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秒,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手机已成为集通信、娱乐、销售终端、售票厅、住宅钥匙、交通卡、银行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操作简便的电子设备,为打开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持续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提升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保障
近几年,人民银行非常重视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201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有关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农村移动支付模式,先后在全国20个省份展开了试点,力求拓宽农村支付的渠道,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及现状
人民银行随州中支近几年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生,普惠金融”的工作理念,对开拓农村支付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手机支付业务作为突破口,面向偏远乡村,通过推行移动支付加快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一)随州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的实践
1.长效宣传,培育非现金理念。连续三年,随州中支共举办随州市支付结算知识讲坛乡镇行活动12次,先后走进唐镇、随县、三里岗镇、校园、社区等不同受众群体的聚集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活动。2014年在吉祥寺村针对农民朋友及香菇商户集中开展了“普惠金融支农惠农”支付服务宣传活动,详细介绍银行卡支付、自助转账、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的优点及用法。发放支付工具宣传海报100余份、宣传折页3000余份,现场有9位客户有意愿签约手机支付业务。
2.统筹规划,金融设施不断完善。随州中支一直致力于加大村级金融硬件设施投入,在不断推动协调下,市农行于2013年在吉祥寺村设立了香菇交易自助结算中心,布设了6台自助服务终端,提供自助还款、转账、查询、缴费等多种自助服务。截止2014年10月,村组农民通过香菇交易自助终端完成交易16500笔,交易额达2.1亿元。2014年11月27日市农商行吉祥寺村自助服务网点正式开门营业,布设了可提供现金收付的存取款一体机和可跨行转账的银行自助终端,并根据香菇交易周期,增设相应人力资源投入,负责自助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香菇商户现场提供理财、信贷、电子银行、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切实打造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大平台”。
3.进村入户,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示范村”。随州中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网上银行等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探索出“惠农卡+网上银行+加工户”的新型模式。积极推广手机移动支付进村入户活动,联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随州业务部成立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吉祥寺村对潜在商户进行业务宣传和现场培训,讲解手机支付方式的优越性、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注意事项,使商户进一步感受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对个人信用可靠、香菇交易量大的商户进行上门营销,扩大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延伸面。
(二)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随州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截止2014年底,随州地区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和银联商务所辖162个农村网点共发展移动支付用户53.55万户,同比2013年增长5.23%,累计交易181.31万笔,交易金额达286780.09万元。主要应用于公共购物、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
三、推动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难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向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农村居民传统的金融意识和现金交易习惯成为移动支付工具推广的阻力
多年以来,很多农村居民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少部分居民在交易时会采取刷卡方式,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概念显得很陌生,更甚者带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而且由于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外流,留守的多半是老人或者小孩,受到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这部分群体对于新生事物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也比较少。即使有人勉强能够了解移动支付业务,也会对安全性等问题存在质疑。这些都将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二)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延伸
一是农村金融网点较少与农村人口众多存在矛盾。因为考虑到“三农”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部分银行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工作人员配置和设备配置只能满足提供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难以分出力量推广移动支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生活方面来看,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实现了宽带光纤、自来水、天然气等到户,农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缴纳水、电、气、网络、通讯等各种费用,传统金融业务已无法便利农民基本生活缴费需求。而从产业化发展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农户、加工企业等多方参与者也需要一整套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资金回笼、货物订购、企业对账等经营需求,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尚无法与时俱进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金融产品。
(三)支付风险抑制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深入发展
一是密码控制风险。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口令卡、密码器、UKEY等认证措施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密码认证方式,在农民的意识形态里安全程度上远不如银行现场办理安全,加之农村地区用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性不够,为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对移动支付不容易接受。二是系统运行风险。用户使用山寨智能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下载软件,加上盗版软件、钓鱼网站等不利因素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可能造成资金损失,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推广宣传力度,普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
一是形式多样,营造氛围。利用目前最为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概念渗透,同时,印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挂历、年画、对联,将其发放到农民家中,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点进行详细介绍,明确告知移动支付的好处及老百姓多担心的诸如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群众从心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并意识到这种新业务模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二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所谓“点”就是将当地养种殖大户或者乡镇企业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大力普及移动支付便利性。同时,针对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新生实物接受程度较高的返乡青年群体展开宣传攻势,并通过他们来带动周围农民广泛参与。所谓“面”,指依托农村金融网点的营业场所及柜台进行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电视、横幅、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全方面宣传移动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新业务的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是建议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放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实现农村地区电子网络信息化。二是持续引导和鼓励承担“三农”任务的银行机构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详细分析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对现有金融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形成移动支付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于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推出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四是将现行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超市、农资批发部等发展为移动支付特约商户,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三)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性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
在互联网变革的进程中,有两个相关方面的变化值得引起重视。一是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变化,即互联网内在性变革,比如:从人际互联网走向物际互联网(物联网),从固定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这些互联网自身接入方式和接入范畴的改变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二是互联网为诸多传统产业领域所带来的变化,即互联网的外在性变革。其所引发重要变革的领域之一就是金融领域。近年来,互联网和传统金融领域的融合已衍生出一个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中,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已形成鲜明的分野。从1994年到2008年,可以看作是我国固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在互联网发展初步普及之后,在2003年前后互联网金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在这个阶段兴起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态是基于固定计算机的互联网支付应用。而从2009年(2009年1月7日,我国3G牌照发放)至2013年(2013年12月4日,我国4G牌照发放),则可以看作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开始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进入一个快速爆发的历史阶段。在2011年前后,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业务形态的移动支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自2014年至2020年前后,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随着3G、4G的广泛应用以及5G技术的商用推广,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环境将变得更为成熟和完善。自2011年以来,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已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由于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固有的产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此之谓“破”;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又为未来产业格局的变化奠定了新的基础,此之谓“立”。就移动支付而言,其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重要方面值得人们进一步予以关注。
1 移动支付的虚与实,体现互联网产业
力量的渗透性
互联网支付,本身就意味着虚拟的互联网服务和现实的金融服务的融合。而移动支付,则将这种虚实结合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互联网支付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03年10月,那时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2005年初,第三方支付概念引起人们关注。所谓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指和相关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所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而第三方支付的实质是一种支付托管行为,通过支付托管实现支付保证。第三方支付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2005年9月,腾讯正式推出专业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2006年,快钱推出IVR语音支付,移动支付方式开始出现。2008年2月,支付宝推出手机支付业务。2011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发放第一批支付牌照,首批27家企业获牌,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名列其中。由此可见,自2003年到2011年,八年之间,我国互联网支付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从互联网支付到移动支付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以及移动支付的兴起,所体现的是互联网力量在金融领域的强烈渗透性。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是一种现实的、固有的金融关系的总和。而互联网金融所构建的创新体系则是一种以第三方支付为核心的、虚拟的金融关系的总和。移动支付关系架构中,目前最能搅动市场格局的力量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为什么会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的数年后大行其道呢?这并非是第三方支付本身神力无穷,而是当第三方支付生逢其时地和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社会关系网络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时,其威力才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移动支付的兴起则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虚实结合关系进一步予以强化。也就是说,移动支付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虚实关系的深度融合。
2 移动支付的破与立,体现互联网产业
力量的创造性
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2013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2013年,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所衍出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迅速升温,引起广泛关注。它既推动了金融业务发展的多样性,又为互联网产业提供了新的巨大市场空间。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业务形态后,开始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地带。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上线,其功能集成在了支付宝App上,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自己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操作。2013年7月18日,新浪“微银行”,使得新浪用户不用前往银行网点,即可在线办理开销户、资金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业务。2013年8月7日,微信5.0版本,微信支付功能悄然面世。尤其在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支付的“微信红包”应用更是激起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极大兴趣,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猛击一掌,促其飞跃向前。从2013年移动支付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以移动支付为典型应用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固有的、现实的金融体系格局,也使得固有的以固定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格局发生了新的突化。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崛起,对于传统金融领域而言,可谓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鲶鱼效应”,使得原来相对固化的金融产业关系具有了某种松动乃至突变的可能。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产业变革效果可以用“颠覆性”一词来形容。这种颠覆性作用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破坏性创新作用的新兴产业力量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依托移动互联网而兴起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正在传统金融领域形成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和产业空间。这是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在推进产业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最大价值。
3 移动支付的分与合,体现互联网产业
力量的融合性
在2014年,我国出租车行业的支付方式成为移动支付竞争的重要突破点。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软件在32个城市开通微信支付。从2014年2月18日零时起,乘客使用嘀嘀打车,并且微信支付车费,最高可获得20元补贴。2014年2月17日下午,支付宝和快的打车软件宣布,从18日起升级补贴方案: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扫码支付的乘客每单返现11元;司机用App收款,北京、杭州、合肥三地首单奖励50元。快的打车软件表示从2月18日下午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多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虽然出租车行业的移动支付竞争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需要梳理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监管方面,应该推动移动支付竞争要基于竞合的原则,而非流于烧钱;既要大力鼓励开放创新,又要对市场秩序有所规范。不过,从该产业现象中所感受到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移动支付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能力。移动支付的兴起使得原先相互分立的互联网应用形态和传统金融应用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形态,并对其他传统产业的内在结构带来深刻影响。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融合服务形态的兴起既带来了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金融产业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互联网和传统金融领域监管模式的变化。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的出现,使得固有的金融服务监管模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也使得原有监管模式的不足得以相应显现。这将促使基于产业分立状态的产业监管模式向基于融合产业的融合监管模式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产业维度之外,移动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监管维度方面的变化。而针对移动支付所引发的产业现象,则需要本着促进良性竞争、持续发展、激励创新等原则推进融合监管的实施。
关于移动支付,究竟能有怎样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占美国网络零售市场的近20%市场份额的巨头亚马逊、还是为改变世界而持续进行颠覆式创新的苹果、又或是搜索霸主谷歌和成就了历史上科技公司规模最大IPO的Facebook,他们无一不在尝试着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商业模式开发和推进。最新消息,成立仅3年的支付公司Square,估值已经飙升到32.5亿美元,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故事似乎已经写好了开头的段落。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研究报告表明,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同比增长60%以上,到2016年预计将高达6170亿美元。而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000亿元。移动支付这个拥有金融业与通讯业遗传基因的混血儿,无疑将成为众多行业发展的全新助推器。
在电信产业的漫长产业链中,没有任何一个“玩家”愿意失去控制权。商业银行,一度全权掌控着融资和支付的两项社会基本功能,但面对着直接融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银行存贷利差在收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等挑战陆续浮现,银行的盈利压力与日俱增,事实上,资本和技术的脱媒的力度还在加大。到2011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连续五年增幅保持100%,现已突破2万亿元,支付手段的创新,渠道的增多,支付平台供给增多,这些都促使着新型客户群体的大量诞生和“严酷”测试着传统客户的“忠诚度”。
第一部分:范例(可以模仿)
【摘要】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一方面,电子商务与移动电子商务的日趋发展促进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创建,另一方面,电子支付的广泛应用也保证了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发展与成熟时期,所以在内容上也是不断丰富。本文首先从电子支付概况、移动支付定义与基本流程、移动支付的主要优势和国内外移动支付的现状等方面对移动支付进行比较全面地概述;其次重点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及其商务模式之间的比较;最后通过我国移动支付应用领域及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第三方支付
第二部分:什么是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位于论文第一页;字数要求为200-300字左右。内容应包括课题设计意义、完成的主要工作、重要结论及其理论和技术水平,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语言力求精炼。
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关键词。
那么到底如何写呢?请关注下页:
简单来说,摘要就是论文的梗概,反映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展示论文内容全部重要的信息。简洁具体的摘要还须明确论文的创新性,读者通过阅读摘要便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也方便读者检索,提高论文被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的概率。
摘要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研究目的:用一句话概述即可,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必须详细具体,作者在摘要中要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具体结果及对其进行剖析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摘要应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研究目的。摘要不应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出现过的信息,不要把引言和结论中叙述性的内容写人摘要,在学科领域内专家和学者共知的内容不要写人摘要。不必介绍研究背景,也不要有自我评价的语句,如“本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研究对??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不能有作者未来的研究计划,不能出现图、表、参考文献序号和缩写词,尽量不要出现数学公式。为保证摘要的客观真实性,摘要应采取第三人称写法,不宜出现“本文”、“作者”、“我们”等字样,应写成“对??进行了研究”,“基于??”。句子要尽量简短,只叙述新信息和发展,减少原来的研究细节。
第三部分:从不好的摘要到好的摘要
范例:(写的很差的摘要)
不好的摘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物流市场组织问题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物流组织层的概念,并通过研究指出物流组织层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同时对物流组织的内容、物流组织层的运作机理及其运作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希望能有效解决物流市场组织问题提供一种全心的思路”。该文为研究观点类,其摘要缺乏具体结果。
修改稿为
好的摘要,重点推荐模仿!!!!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模式 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 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四、前景分析
由于手机逐渐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利用手机来补充甚至替代类似信用卡、钱包等支付功能的概念自然产生。所谓的移动支付,就是在交易活动中用手机作为支付手段。简单的移动支付是将所支付的钱直接计入移动电话账单中,这样的支付通常用在支付费用比较低的情况下;比较完善的移动支付业务则是将手机与信用卡号码链接起来,每次交易实质上是通过手机代替信用卡来支付费用。
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拥有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安全等诸多特点,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理财或交易,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应用领域一般包括充值、缴费、小商品购买、银证业务、商场购物和网上服务等。
移动支付市场开启
近两年来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不尽如人意,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案例如日本的FeliCa、菲律宾的G-Cash和SmartMoney之外,可以说没有什么更多的亮点。尤其是2005年,移动运营商发起的Simpay阵营由于没有如期在欧洲完成统一的移动支付框架而宣告失败,更使市场雪上加霜。另外从2002年到2004年期间,Vodafone的mPay、T-Mobile的MobileWallet、Mobilkom的Paybox和西班牙的MobiPay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均没有对市场产生应有的影响。
在同一时期由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手机钱包”,则允许用户可通过营业厅、短信、USSD、语音电话、网络银行等多种方式定制手机钱包,把自己银联联网的银行卡与手机号码绑定,但是市场的普及率和渗透率也差强人意。
但是从2006年开始,几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可以说在移动支付领域重新开始了新纪元。首先,年初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几个规模很大的近距离通信(NFC)手机支付商用试验,发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又重新使得移动运营商、银行、手机制造商、NFC芯片提供商和商家走到了一起。
2006年6月,诺基亚携手中国移动厦门公司、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商用试验。此项目持续了3个月左右。据称类似的测试将在中国各大城市推广,明年争取形成大面积商用的格局。此外,中国移动已成立研究小组负责对NFC商用的准备工作,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将在国内进行地铁与银行领域的试点。中国联通也正在积极研究包括NFC在内的各种非接触支付技术,并可能在年底之前出台移动支付标准。
今年3月28日,日本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表示,将投入7690万美元购买该国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2%的股份,以推动其具有支付功能的新手机的使用。 该交易将使得DoCoMo的用户可以在连锁商店Lawson的100个商店内使用DoCoMo新推出的信用卡支付服务“Osaifu-Keitai”,即使用“钱夹手机”支付货款。 预计到2007年3月,该服务将全面推向Lawson在日本的8300个商店。DoCoMo希望借助这个新服务发掘新的收入渠道,以便在电话费率不断下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
另外除了移动运营商之外,在今年第二季度由PayPal、LUUP和Obopay三个独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相继推出了新的移动支付业务。这预示着移动支付已经超出了移动运营商的控制范围,将对现有的移动支付系统起到补充的作用,也使得这些独立服务提供商能够在移动支付市场分得一杯羹。
Visa、Corner银行和Telekurs在今年6月底联合推出了一项叫做“Visa校验”的安全解决方案,这个覆盖整个欧洲的方案允许Visa信用卡的持有者能够通过手机进行安全的交易。凭借着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优势和此项新业务的开展,Corner银行成为了欧洲第一个为用户提供安全支付的信用卡提供商。“Visa校验”是由Visa公司为支持在Internet网上进行交易而开发的安全支付标准,随着它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移动用户从此也能从中得到益处,另外这个开放的安全标准也得到了其他公司的青睐。
产业链与运作模式形成
移动支付业务的产业链由标准的制定者、设备制造商、银行、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标准的制定者是指国家独立机构、国际组织和政府,它们负责标准的制定和统一,以协调各个环节的利益。
由于移动设备厂商在向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同时,还推出了包括移动支付业务在内的数据业务平台和业务解决方案,这为运营商提供移动支付业务奠定了基础。从终端的角度来看,支持各种移动数据业务的手机不断推向市场,这为移动支付业务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
移动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搭建移动支付平台,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的通信渠道,它们是连接用户、金融机构和服务提供商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移动运营商能提供语音、SMS、WAP等多种通信手段,并能为不同级别的支付业务提供不同等级的安全服务。
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显然,与移动运营商相比,银行不仅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还拥有个人用户、商家资源。
作为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衔接环节,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具有整合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等各方面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能为手机用户提供丰富的移动支付业务,吸引用户为应用支付各种费用。
对于商家而言,在商场和零售店部署移动支付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支付的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服务和管理成本,提高支付的效率,获得更高的用户满意度。
移动支付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移动支付业务、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移动支付业务和以独立的第三方为运营主体的移动支付业务。这三类模式各有优缺点,在移动支付业务产业价值链中,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运作模式,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共赢。
支撑技术
从移动通信体系结构来看,支撑移动支付的技术分为四个层面:
传输层:GSM、CDMA、TDMA、GPRS、蓝牙、红外、非接触芯片、RFID;
交互层:语音、WAP、短信、USSD、i-Mode;
支撑层:WPKI/WIM、SIM、操作系统;
平台层:STK、J2ME、BREW、浏览器。
1.短信
短消息服务是移动支付中经常用到的,用于触发交易支付、进行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的移动技术。在移动支付中,按照信息流的流向可以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种方式。用户使用短信的上行通道,发送特定信息(此信息格式由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一般包括购买商品的编号、数量等)到指定的特服号进行支付。另外,也可以通过下行通道向客户推送一些商品或服务,如提醒充值用户进行充值,如果用户确认充值,则完成了此次的移动支付。同时下行通道也是进行用户消费确认的渠道,来保证支付的安全,避免支付中的欺诈行为。
2.红外线技术
2002年由红外线数据协会制定了一个用于移动支付的全球无线非接触支付标准:IrFM(Infared Financial Messaging,红外线金融通信)。2003年4月由VISA国际、OMC card、日本ShinPan、AEON credit和日本NTT DoCoMo等公司将其引入进行移动支付服务的试验,通过红外线通信把信用卡信息下载并存储在手机里,在支付时通过红外线通信将用户的信用卡信息传输到指定设备,以完成支付认证。
3.自动语音服务
自动语音服务(IVR)技术与短信类似,用户可以通过拨打某个特服号码进行移动支付。在用户支付确认和购买商品确认流程中也使用到IVR技术,如在用户支付前,用户收到一个由移动支付平台外拨的自动语音电话,用户根据电话提示进行支付;支付成功后,商户也收到一个由支付平台外拨的语音电话,通知商户支付成功,可以提供商品或服务。
4.GPRS/UMTS
GPRS/UMTS均支持IP协议的数据通信,在此网络上可以开发类似于Internet网的支付。
5.RFID/Bluetooth
射频识辨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蓝牙技术(Bluetooth)都是基于射频技术(RF)的两种通信标准,可以将RF技术引入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服务。一般情况下在手机中内置一个非接触式芯片和射频电路,用户账户支付信息通过某种特殊格式的编码,存放在此芯片中,以适应银行或信用卡商的认证规则。用户在支付时,只需将手机在POS的读卡器前一晃,用户的账户信息就会通过RF传输到此终端,几秒钟后就可以完成支付认证和此次交易。
6.非接触式芯片技术
非接触式芯片技术是使用IC智能芯片技术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将用户信息存储在智能芯片中,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接受处理设备进行通信,将信息按照某种格式进行加密传输。
在这些通信技术中,射频识辨(RFID)和红外线技术(Infared Red)与非接触芯片的结合将是未来手机作为移动支付设备的技术发展主流。另外,几乎所有的现场支付解决方案中,手机技术的支持都是重要的环节,目前有如下几种有关手机的解决方案:多功能芯片卡、双卡手机、外接无线识别模块读卡器、双插槽手机和内置的手机支付软件。
7.J2ME
随着Java的移动版本J2ME在移动领域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使得移动支付平台也可以引入Java作为支付平台。利用J2ME建立支付平台主要有以下优势:
可移植性:由于Java是开放平台,众多的运营商、终端厂家以及业务平台提供商都支持这一技术。因此移动支付用户端应用程序能很容易地被移植到其他遵循 J2ME 或 MIDP 并且符合 CLDC 规范的设备上。
更低的网络资源消耗与服务器负载:J2ME与WAP和SMS等方式的不同在于,J2ME 用户端应用程序是从移动网络上直接下载到移动终端,在断开连接模式下工作并保持数据的同步。
改善用户体验:J2ME API 在图形表现、用户界面和事件处理上更为丰富。这可以从移动电话及移动设备上的各种游戏和多媒体消息传递服务看出来,这无疑能够大大改善用户体验,而这一点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保密性高:J2ME 本身提供了面向 J2ME 的安全性和信任服务 API(Security and Trust Services API for J2ME),因此能对整个移动支付事务进行加密。不仅如此,在 WAP 和 WTLS 的支持下,入口会话就能像在 SSL3.0 中所进行的那样被保护。
几大解决方案
目前移动支付有四种比较典型的运营模式:移动运营商独立或联合运营、由银行独立运营、移动电信运营商与卡类组织联合运营、第三方运营商独立运营。
1.PayPal
PayPal是eBay旗下一家领先的Internet支付业务提供商,它在全球55个市场中拥有1亿多用户,交易额达275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收入的5%。PayPal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基于短信和IVR技术,它从今年开始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其他的市场将在随后推出。
目前PayPal移动支付有三种产品:P2P支付、“Text2Buy”和“Text2Give”。PayPal移动业务的主要用户群是现有Internet的用户,并提供新的功能来帮助用户使用手机来访问PayPal,因此可以说移动业务是现有业务的一种拓展,并且重用现有的后端支付系统和账户信息。
2.PayBox
PayBox是瑞典一家独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应用平台提供商,公司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在德国、瑞典、奥地利、西班牙和英国等几个国家成功实施。PayBox无线支付以手机为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用卡。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只要到服务商那里进行注册取得账号,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支付某项服务费时,直接向商家提供你的手机号码即可。
PayBox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是基于SMS/MMS和电话语音技术的,使用移动网络通道进行支付的认证、数据的传输以及支付确认。PayBox支付平台主要用在移动商务(mCommerce)中,为消费者、商户以及合作客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如在2003年Mobilkom购买了PayBox在奥地利的分公司,面向B2C和B2B方式推出了移动票务、移动购物、移动博采等多种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3.LUUP
LUUP是由Contopronto公司开发的移动支付业务,这家公司的总部位于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它的员工人数只有30多人,但是在欧洲却拥有电子钱币的专利。LUUP在今年5月在德国和英国商用,在挪威这项业务也可用,但大多用于测试目的。LUUP的主要业务方向是P2P支付和移动内容的购买,例如在英国它推出了购买国际电话卡的业务,在德国为所有的移动运营商(Vodafone、T-Mobile、O2和E-Plus)提供预付费的充值业务。
LUUP是基于储值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用户需要创建自己的账户,并且要从银行或信用卡把钱存储在这个账户中。绝大多数的交易是通过短信或Web来进行的,也将推出基于WAP的业务。LUUP的目标是到今年底在英国和德国达到10万用户。
4.Enros
Enros于2001年由eONE全球公司创建,eONE的主要拥有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支付处理公司――First Data Corp。Euros是一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它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通过安全、易用的互操作支付平台,连接商户和移动运营商,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非现金的支付选择。目前Enros的客户主要是Orange、Vodafone、T-mobile和Telefonica四家欧洲移动电信运营商,为Simpay提供移动支付中心服务解决方案。
5.Simpay
Simpay是Orange、Vodafone、T-mobile和Telefonica四家欧洲最大的移动电信运营商在2003年共同建立的一个移动支付的方案和品牌,此方案和品牌由独立于四家创始方的合资公司――Simpay公司运营。Simpay旨在提供一种跨越国界的开发移动支付的广泛标准,并邀请其他运营商参与,如Tata InfoTech(一家全球化系统、服务集成商与供应商)、Integri NV(电子交易系统的测试、模拟解决方案提供商)。由于没有金融机构的管理介入,Simpay的支付账户由运营商提供,主要进行支付10欧元以下的支付交易。此系统平台的方案是选择Enros公司提供全面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Simpay的特点是:开放通用的国际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支持现场支付和非现场支付,同时支持话单账单形式和信用卡/借记卡形式,无国界的支付方式。但是Simpay 却不如Simple,支付的步骤太多太复杂。例如在便利店、加油站等使用移动支付的地方,商户和用户很难接受通过短信进行上述复杂的操作步骤后,然后确认完成交易支付。
6.MobiPay
MobiPay是一家由西班牙的两家最大的银行和三家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采用共同的技术标准,提供具备了非常优秀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移动支付系统。MobiPay 选择的是来自于 ACI的mPayment Infrastructure 解决方案。MobiPay是以前的两个项目 Movilpago 和 Pagomvil 结合的产物,其目标是为本国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移动电话市场建立一种支付服务。
MobiPay在多个出租车公司、快餐店、影剧院以及书店中推出,并于2004年年底在西班牙推出移动支付购买车票服务,用户可以使用手持设备(手机)购买有轨电车、地铁和巴士的车票,车票以确认信息的形式显示在手机上,用户凭此信息验票上车。MobiPay的思想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为移动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银行是移动支付的主体,移动运营商是通道提供者;银行在现有的支付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通道的数量,而通信的费用为移动运营商们带来了新的利润。
7.捷银
捷银是国内一家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主要业务为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咨询、各种支付应用的开发、市场营销的策划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在上海,曾与银行、公众收费企业合作推出了代交费业务;为广州移动提供过移动支付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捷银曾获得与江苏联通合作运营移动支付业务的机会,为江苏联通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平台,后参与支付平台的运营。捷银的移动支付平台主要基于移动短信服务通道,利用短信的上、下行完成移动小额支付。
移动支付平台的开发商还有像Nokia、Motorola、Sony等手机厂商,他们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也成功推出了一些移动支付应用平台,如SmartCard、Felica等。国内提供整体移动支付应用的很少,大多都提供局部的、非现场支付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如华为、东软、联动优势等;目前最先进和最便捷的移动支付应用应该是日本和韩国基于非接触式智能芯片的支付方式。
链接: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平台提供商通过采用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在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起连接,从而实现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商家的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