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4:39: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 农耕文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潘集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应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农耕文化的展现为核心,走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使旅游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把潘集的乡村建设成淮河岸边最美丽的乡村。
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发展,湖南旅游业迈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它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地位,都有较大的提升。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的支柱型、可持续发展型产业,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湖南乡村旅游,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易于开发性凸显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它的发展、壮大对于今后做大做强湖南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乡村旅游业发展将是一个利好消息,因此,湖南乡村旅游要趁此机会,兴利除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各地都竞相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湖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湖南省特色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全省已形成了依托城市型、依托旅游景区型、依托特色镇(村)型、依托新农村建设型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但总的看来,目前全省乡村旅游业仍存在着规模不大、布局不当、品牌不响等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只重开发、忽视保护的急功近利现象,如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活动范围的不当扩大、超承载能力的开发、环保设施建设不到位及运行不正常等,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景区环境污染、景观退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的存在对全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伤及了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也与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背道而弛。
二、发展湖南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搞好景区规划,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景区建设首先要做好选址规划,要充分依托、融入大自然美景,让自然风光之美来充实、丰富景区美的内涵,要最大可能地实现景区美与自然风光的相互辉映、完美结合。否则,如果失去了周边环境的映衬、铺垫,再美的景区也会因为“孤苦伶仃”而黯然失色,让游客失去兴趣。二是要搞好景区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从游客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应该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如果没有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就很难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景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并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的需要,对于进出景区的道路、游客入住的酒店等方面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景区建设中都要一并统筹规划。三是要搞好景点建设的具体规划。对每一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都要认真、详细地做好规划,要邀请懂得旅游开发的专业人士参与、把关,景点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建筑精美,要尽量突出自身特色,让游客进入后能欣赏到一种别样美感。
(二)提高服务质量
按行业性质划分,乡村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服务质量标准并颁发实施,对服务质量不好并被投诉的景点要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要敦促其整改,切实维护和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景点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服务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具体的接待和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有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因此,要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律法规、地方的风物人情等知识以及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礼节礼貌等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口碑来树立形象和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使乡村旅游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在促使地方发展旅游的同时改变观念,要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将旅游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做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将生态文明超越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时代。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对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的许可范围内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突出乡村自然风貌,真正显现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诱人魅力,挖掘乡村文化,提升特色农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田园乐趣,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湖南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环境美、和谐的社会美、人与人友好的人之美”的美丽产业,实现大美湖南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总而言之,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抓住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机遇,利用、整合和盘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打造品牌,创建名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提质,并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新农村 乡村旅游业 建设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35-01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大量的资源均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被闲置浪费,令人惋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重视,这一情况正在扭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风光,以及当地所特有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为资源,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各地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广大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发展乡村旅游业,就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一切则无从谈起,则无法实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下,这一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建设和完善,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还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用来娱乐休闲。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竞争愈加激烈,造成了人们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闲暇及假期,人们需要暂时摆脱压力,缓解情绪,放松心情,调整好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不同的风土人情,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创办了农家乐、观光游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使城镇居民耳目一新,放松愉悦心情,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祖国的美景。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放弃在大城市打工就业的生活,纷纷返乡开始发挥潜能、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方面都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维护了我国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就近吸纳、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时节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又能参与旅游经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使农村社会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享受到天伦之乐,能够安享晚年:儿童能健康成长,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无论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着装、就学就医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消除了农村人口的文盲率,改善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环境与条件,使广大农民安心生产、愉快生活和轻松学习。
关键词:客家;乡村旅游;旅游产业;梅州
2006年,“乡村旅游”成了我国旅游年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注重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走马观花式的组团游,走向深入山村水乡、注重身心体验的深度游、自由行和生态游。“乡村旅游”作为主题年,为我国旅游产业做出指标性的定位,极大释放旅游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能量,让最多农村人口享有和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并从中获得红利。也很好地引导大众休闲从猎奇奔波中行走转向重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感受和清闲恬适的乡村情趣生活回味,突出自然、生态、环保和原汁原味生活的回归。“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 (乡村旅游)。前者是指农民或乡村居民出于经济目的,为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而提供的广泛的活动、服务和令人愉快事物的统称。后者指乡村旅游者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不论是哪种表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住在乡村的居民。农民或乡村居民不但是从业者,还是旅游产品的构成因子,通过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展现,提供原汁原味、富有乡土气息、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观众。出于旅游休闲目的,有的还让旅游者参与乡间劳作或定居乡间生活,在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和亲历体验中,感受旅游的乐趣。这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注重感受、获取新知的最好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原生态为背景的旅游方式,凭借当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投入少、收益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大了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还能增加农民或乡村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现在乡村旅游已成为各地各级政府认真推动的“绿色经济”产业之一,有的甚至成为当下政府进行地域文化品牌宣传与推介的重要工具。作为粤东梅州,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的边缘,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还是富有汉民系分支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客家人聚集地,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开展“乡村旅游”确实是经济发展的一把最好的钥匙,非常值得积极开展与广泛推广。
一、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1.具备优质的自然牌。梅州市是一个山多地广,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以上的生态良好的城市。粉墙黛瓦的客家村落点缀在花岗岩、变质岩和丹霞山地之间。清澈的韩江从这里流过,串珠状的盆地人烟相接,水面、流泉和飞瀑不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蓝天白云、空气清闲,鸟语花香,成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一片清新净土。
2.拥有特色的文化牌。梅州是“世界客都”,非常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客家乡村特有的自然与文化气质。客家民居、客家艺术、客家名人名居、独特的方言、崇文尚武及多样的、客家特产佳肴,处处体现客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客家人的勤劳节俭、谦虚好学、热情好客、与邻为伴,能让旅游者有宾至如归、平和家居的感觉,也是探究良性人口迁徙文化很好的地方。
3.坐拥殷实的经济牌。梅州有广东省及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之称。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的压力增大,厚实的资本积累、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为梅州的乡村旅游提供消费扎实的经济基础。随着节假日生态游、自驾车休闲游和家庭日常消费增加成为时尚,为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4.远近合适的区位牌。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南侧,是三省交流与沟通的中转站。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条件,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梅州至广州、深圳、汕头、赣州、厦门周边城市全部都在旅游区位4小时左右舒适的时间范围内,十分适合人们在节假日旅游和日常自驾车旅游的时间要求。
2009年,梅州开始打造“广东文化特色旅游区”品牌,提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口号,梅州的旅游有了飞快的发展。“客家乡村游”作为梅州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假日游和自驾游游客的青睐。随着大量旅客深入到梅州的山村田间,很多久藏深闺的客家古村落、客家民风民俗和客家美食,开始为人所知,得到推广,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梅州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尽管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对梅州乡村自然环境的优化美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保护,乡村旅游资金的加大投入,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和注重优质旅游产品的规划与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10月,梅州市入选“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成为广东唯一的获选城市。
二、乡村旅游对梅州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乡村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乡村旅游”的从业者是农民或乡村居民。他们长期居住在乡村,日常的生活状态和大众的自然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村民安逸的生活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与观念,日常展现出的天人合一,就是乡村旅游美学的最佳境界。2002年,梅州市政府提出“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并把旅游当作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十年的努力,“生态梅州”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梅州紧紧抓住“绿”字上做文章。利用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和“绿满梅州”大行动,鼓励全市人民义务植树,提出“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及城区绿化、公路和高速公路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让该“绿”的地方都种上树,现在已是“绿满梅州”。
开放改革之后,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乡间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大量乡村房屋都疏于管理和保护,出现不少的破败崩塌。随着珠三角环境问题和全面推进产业转移,梅州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外人知晓,节假日源源不绝的客流开始涉足极富乡土气息的客家乡村,寻找新、奇、美的游人脚步踏到不少比较边远、相对偏僻的村落。随着旅游客人到来,闲居乡间的村民才发现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保存原有的风土民情,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样,大量年久失修的老屋和族群共有的宗祠得到了重修,以前不愿久居老房子的村民回到祖辈曾经住过围屋,过着传统而又新潮的乡村生活。
如梅县的茶山村,原本只是一个黄姓小村,拥有30多座房龄上百年、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具备比较完整多样的客家乡村旅游古村落。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生计,不少茶山村村民离开了农村,出外谋生,曾经热闹非凡的乡村很快寂静下来。除春节之外,其他时间乡居的人口比较少,不少老屋和黄氏祠堂没人看管,得不到维修,出现不少问题。不想有人发现这个僻静的小山村,确实是旅游的好去处,从此游客纷至沓来,引起村民和出门在外的宗亲注意,很快还得到政府和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更好推广,梅州市和梅县县政府与茶山村村委会一起,组织和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全村的旅游整体规划,梅县县政府拨款、发动本地村民及外地生活的宗亲认捐,加大资金投入,开始修缮年久失修的老屋和黄姓宗祠,完善村道和旅游标志牌等相关旅游设施,邀请客家民俗专家挖掘古村落原有的文化,加大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2009年还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为了开发和管理更完善,根据全村皆为黄姓宗亲的情况,选定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村干部和在家有一定影响力的黄姓长辈组建起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设立古村落维护修缮基金会,给每座围屋指派在家居住的村民作为兼职屋宇管理员,做好接待游客、介绍围屋历史、讲解大屋发生过的故事等工作,定期检查和汇报房屋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请领导小组和基金会进行修缮和保护。
梅州市政府还要求全市村村道路必须硬底化,很好地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如今,只要自驾车行走在梅州乡村道路上,点缀在绿意昂然的低山丘陵之间的客家村落,整齐别致、粉墙黛瓦的客家围屋,堂前屋后的绿树繁花,水田旱地上的春耕秋作,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深得外来者及乡村游客的好评。
(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1.开始重视和维持原有古村落环境。客家围龙屋的建造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定按照传统的风水格局进行建制。风水“就是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类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乡村旅游的介入,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最好能够完整保存和展示客家围屋原有的自然环境布局。当村民明白完整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后,不少当地村民自主自愿地参加一些保存完好、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保护。特别一些区域较大、很具规模的古村落,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民居建筑与周围环境按原貌保存修复。
如蕉岭的南磜镇土楼古村落。以树德楼为中心,涵盖周边10多座面积巨大、楼高三层的方形土楼为核心保护区。土楼周边包括村中的老戏台、水水相通的池塘群、土楼门前的禾坪(打谷场)、全村相连相通的排水系统、间隔在楼与楼之间的农家菜园、鹅卵石铺成的村中巷道等原样保存。村子包括周边山头及 村头水口的茂密风水林、绕村而过的小河、小河上的石拱桥、前山山顶的瞭望塔,进村出村的曾走过的老村道以及村口三百多年的老榕树,并入规划保护。通过“整体性保护”,将整个村落的原有环境完整地保存下来。村民还一致约定,如果哪家想拓宽居住环境,一律采用不影响村落景观的他地另作新建。由于土楼周边环境保存得很好,当游客到来之时,从远山近水到楼宇的布局,村中的取水排水到村民的果蔬农活,处处都能很好体现出客家土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为了节约土楼的保护费用和土楼建筑群更好地保存下来,土楼人家采用“居民第一,旅客第二”的原则,让喜欢居住在老屋的村民住进了土楼,平日在土楼中间的天井树阴下养鸡养鹅,下棋闲聊。当有旅客到来时,端茶送水,接风招待,并作为土楼的专职导游,介绍土楼的故事及客家民风民情。在不影响土楼保护的前提下,允许村民在土楼里设点销售自家生产的客家土特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树德楼还住着一位顺口而出、风趣幽默的山歌手,只要旅客到来或有所要求,就能随唱随答,生动有趣,很好地展现客家乡村及客家人日常生活的生活状态。通过土楼乡村旅游开发,不但解决了村中原住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提升了土楼旅游的文化品质。经过认真规划和村民的良好服务,来到土楼的游客游兴很浓,流连忘返,还能满载而归。
2.传统乡村文化得到弘扬与再现。尽管经历过沧桑变化,现在的梅州乡村仍保存有不少围龙大屋及连成一片的古村落。在这几十上百年建起的村子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旅游的发展,村民希望能让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展示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为此,不少古村落、大宗族开始认真整理族谱,记述曾经流传的故事,修缮破败了的宗祠、寺院和庙宇,恢复了传统的节日,按传统的风俗要求规范举办盛大而光鲜的宗族祭祀。之中,尽管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腐朽东西出现还潮,但对传统客家文化来说更是一次弘扬和复兴。
外来游人的到来,需要乡村展现浓厚的客家文化气息,这样更直接地刺激了优秀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客家菜肴、客家山歌、客家节日广场表演、汉剧等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关注,选定了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保护梯队,从此后继有人。不少濒临失传的如口传文学的客家五句板,各村各堡的年年一二回的走古事,各宗各姓的春节大祭拜,规格严谨、富有传道教化的婚丧嫁娶仪式等也得到规范纪录和整理,开始得到民俗专家的重视与研究。随着“文化梅州”的建设,不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都以博物馆、民俗公园和意象表演的形式进行综合展现。元宵节的烧火龙、节日打对台的采茶剧、提线木偶戏,鲜活有趣的席狮舞,还有带妆出游的骑竹马、挑花篮,现在也变成各村各落、一年一节的新时尚。通过多层面,更广泛整理、研究和再现,提升了客家文化行为与文化内涵的档次和品质。通过民风民俗的发掘和展现,活跃了村民生活,增加了大众凝聚力,促进了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旅游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的教育功能众所皆知。不论旅游者还是从业者,在实施和完成旅游过程中都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对于参与客家乡村旅游的游客来说,通过深入客家乡村,可以看到美丽的乡村环境、漂亮的围龙屋建筑,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乡居生活和感受到厚重的客家人文气息,从中得到良好的感观刺激和心灵享受。对于客家地区来说,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让外面的人更多接近客家,了解客家人的历史与现实,扩大社会影响,促进优秀客家文化更多的关注与传承。最主要的是长期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因为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经济特性、宗亲聚居和围屋建制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色,在漫长的形成历史中,避免被当地土著及外部环境的同化淹没,持久而完整的保留下来的南方汉民支系的优秀传统,会随着游客的到来,在开放与保留突出中,凸显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抱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今天,相对传统的客家古村落,为了开展乡村旅游,必须打开封闭的山门,推开厚重的围屋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开放的新鲜与传统保护的并存中,明白了经历漫长历史沉淀下的传统文化就是真正的瑰宝,在自信与淡定中展现客家人的大气与包容。尽管村民从旅游开放初期的新鲜到后来自然而礼貌地接受,用传统的谦和热情,让客人在客家的乡土上感受做客的温情与温馨。随着村民的经济意识觉醒,明白了本地文化和乡村原生态就是改善生活的最好摇钱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现,很快成为村民的自主行动。更大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乡村。不少具备良好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的村民和村委,主动配合政府推进古村落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关注乡村环境的优化与整合,并外请专家学者帮助规划策划,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论证与宣传,积极申报市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古村落。由于村民的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很好地提升了乡村的人文意识与服务质量,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有些大型的古村落,随着申报各级文化区或古村落,从县、镇到村各级干部积极投入,吸引或提供更多的物资或资金整修古建筑周边相配套的道路、门坪、围墙、馆所。指定古建筑内部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参加进修和业务培训,做好旅客的接待、服务和讲解工作。在专业文史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还重新做好古建筑的早期建造、住户、名人及村落现状等材料的整理和建档工作。随着乡村建设得越变越美,外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又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热闹非凡。在“我爱我家,我爱我业”中收获幸福和快乐,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随着外来游客对乡间风景的大加赞赏,也提醒村民更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乡村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美了自己,也美了别人,促成乡村旅游资源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结语
粤东客家乡村游,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好了游客,不但很好地促进了梅州绿色经济的腾飞,还对广东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及客家传统文化保护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粤东客家地域文化发展与梅州旅游产业提升必然产生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宗清.旅游环境与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1.
[2]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M].科学出版社,2004.
[3]2011年梅州旅游十大亮点[N].中国旅游报,2012-02-17.
[4]李黛岚,柳云.客家风水民俗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关键词】乡村旅游;相关的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