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类企业管理方向范文

工商管理类企业管理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7 16:0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商管理类企业管理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类企业管理方向

篇1

1、工商管理类下设十个二级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2、英文名称:Industry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又译Business Administration),所属类别: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本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

3、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4、工商管理和工商管理类的区别:工商管理就是只单一工商管理专业,而工商管理类则是部分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办法,入学后一段时间再细分专业,从工商管理类中选择诸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中小企业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柱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力量。无论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中小企业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企业数量99%左右,其经营管理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跑业务”做“设计”提升上来的,虽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较缺乏;第三部分则是利用亲属关系、裙带关系走上经营管理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既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没有现代管理理念,但能完成一定的管理任务。3在整个企业管理队伍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从各类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接缺口较大。而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与基础业务管理有关的工作,只有10%左右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4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逐渐呈现出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要求的趋势。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职业岗位群选择方面较广,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迷茫失措。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刚毕业的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普遍比较自我,抗压能力较差且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开拓创新能力方面也较为一般。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忠实度、踏实度等。另外,企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应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教育部就高职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高职学校必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分方向”培养是指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将行业特色并不明显的经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细分,针对具体行业实施人才培养;“分层次”培养是指对接行业的岗位需求,根据生源特质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H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带有大一统性质,这种培养方式则突破了传统培养方式,对行业特征与岗位特征有充分体现,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培养思想的践行,对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分层次”有利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类型之一,肩负着对第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关系着我国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文件还指出,高等院校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与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0从这点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或培养内容来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都根植在区域经济社会中,高职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对16号文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类专业通过“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可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能够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近年来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较高,毕业生薪资水平等数据在表现上普遍不够理想。深究该种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特征不够明显,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实施“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行业为支撑,根据具体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就业市场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解决高职专业人才与企业的对接问题,为高职工商管理人才高质量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再次“分方向、分层次”模式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分,有利于解决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组织困难。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比其它行业更加宽泛的就业行业,且没有固定的程序化,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有一定难度。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鲜少对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细分。在这种缺乏细分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会缺乏具体的岗位指向。而“分方向、分层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应用,则可以在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行业属性的工作岗位分离出来,在教学中根据岗位特征强化重点教学,促使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分方向、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第一,对行业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定位,在此基础上改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对专业面向的行业进行分析定位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主导行业做出分析,其分析指标除了行业产值外,还必须涵盖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在全面掌握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些行业作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H不同规模和层次的企业对人才学历能力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企业进行类型的分类。从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般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中小企业多数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那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可定位于中小企业。在分析定位行业和企业类型后,还应相应地对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加以改善。已经明确了培养方向与层次后学校应打破原有教学组织体系,将“大锅”培养改为“小灶”培养。可采取选修式教学组织,前期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期让学生对行业方向自愿选择,最后一个学期引导学生对岗位进行选择,并在这一阶段针对目标岗位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实训。

第二,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进行定位。明确行业的企业类型后,在梳理企业岗位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职业可发展性对岗位进行筛选,对最终的岗位加以确定。在定位了工商管理类人才行业工作岗位后,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同时立足核心能力定位教育教学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核心课程的设计。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市场拓展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业务拓展和销售网络维护,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市场调查、客户谈判、客户服务等;在市场督导岗位中,其要求的核心能力为终端人、场、货的管理,则核心课程设计就应包含终端管理及营销策划实务等;当岗位定位为销售工程师时,其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客户开发与销售跟进,则核心课程设计应包含推销与谈判技巧、客户管理等。

篇3

关键词:高职 产教融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 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指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通过将产教融合落实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当中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当中突出实践这一根本原则,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的全面进步。

一、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意义

将产教融合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来推进教学改革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将高职教育打造成以应用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充分满足企业以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必须,实现产教融合是当务之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对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灵活的掌握,同时也需要运用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技术为工商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策略和决策策略。而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突出教育的实践应用性以及技术性特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当中,不少教师没有良好的企业实践经验,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够全面,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产教融合能够有效拓宽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产教融合推动着高职院校教育的转型,使其能够真正走向应用型发展道路,在这一办学模式下,企业能够参与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环节,而师生也能够融入企业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工商企业培养出更多满足岗位需求的员工。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确保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具有一专多能素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建设中,除了要继续巩固理论教学基础以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可以首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了解和划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并有针对性地采用分流培养的方式展开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尤其要注意协调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当中所占的比例,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机会。为了避免因人设课问题的发生,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努力构建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商管理专业选课体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机会,例如,双学位、课外学术交流活动等。

(二)明确教学改革方向

产教融合是一种以实践为重要指导理念的教育模式,那么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要积极响应实践教学改革潮流,明确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依据教学规律和产教融合的教育要求,紧紧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效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革新教学理念,树立能力本位,面向市场与社会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要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样化的就业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础来积极探寻产教融合的突破口,从而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和发展进行融合与合作,楣愦笱生提供岗位和丰富的实践机会。第二,改革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而且人才培养的方法也需要在产教融合下进行完善与创新。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当中必须突出产教融合理念,要重视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合作研究,尤其是实践教学类的方案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更是要尊重企业意见,了解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三,制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方法需要进行创新改革,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内容需要有所侧重,重点突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协调。

(三)确立教学创新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够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提供方向指导,并进一步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方向以及改革成效。高职院校必须对产教融合进行全面分析,一方面考虑到高职院校本身是以就业和职业为根本导向的教育形式,在产教融合建设中是非常专业的,而且适应性极强。另一方面,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商科类专业,与产业以及市场具有天然的关联,通过专业教学能够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提供策划和指导。通过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生产以及整个市场对应用型的工商人才进行培养,同时需要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并在这一平台上,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产教融合的协同效应以及专业集群效应,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也能降低实践成本。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内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巩固专业基础,进而通过融入企业生产以及整个市场与社会来完成专业技术的教育。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而且通过目标的实现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和就业率。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来丰富实践内容,而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实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管理和企业认知实习,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身专业学习和企业之间的关联,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了解与之相关的产业、市场等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大一大二期间邀请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作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其内容包括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这样的基础实践内容也可以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个补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核心课程实习。涉及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包含相关的实践实习内容,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实习方式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综合实习。综合实习可以在大三阶段开展,主要内容是专业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五)构建职业发展平台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在实践与发展中要根据现实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构建高职院校职业化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进行集团化办学,努力打造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内部平台。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企业化的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产教融合建设。高职院校必须要拓宽教育发展的思路,注重推进高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产教集团来发展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树立多元化运营的思路和理念,积O推进实体经济和产业建设,用产业收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进步提供支持,并用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为实体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和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将企业引进到高职院校当中建立产业科技园,拉近产与教的距离。最后,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当中要为职业发展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发展做好铺垫,并且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的决策权和主动权,确保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创建量化评价体系

创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学改革以及产教融合下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满足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际实施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性课程以及实践操作类课程比例必须要进行大幅调整,提高实操类课程所占比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可以一边鼓励学生创业、实习,一边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选择的知识学习,根据工作岗位当中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需要以及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缩短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的比例,鼓励学生更多地在创业平台、实验室等创业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学习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当中,达到巩固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最后,要积极构建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是否优秀以及在职业发展当中的表现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需要包括学生在产教融合当中的作品、任务完成情况、创业表现以及学生自身、教师、家长、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

产教融合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一种符合高职教育改革以及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加快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必须在产教融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策略的变革,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创建量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立华.开放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自主创新中的运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02).

[2]王有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5,(12).

[3]王仁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多维产教结合新模式[J].科学咨询,2016,(10).

[4]张景春.产教融合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探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

篇4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篇5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W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除了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也要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金融学、投资学等涉及商业的知识。

与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当然,在强调通行性、适应性的同时,该专业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专长。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能有侧重,实践机会要历练

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管理经营的能力,仅在课堂上学习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多参加校园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明白,你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而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观察在群体、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把人组织起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很多人说工商管理专业无用,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想做管理者是“痴人说梦”。非也!工商管理的英文是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中,administration也被翻译为“管理”,但实则与management的意思不同,偏向实施和执行。举个例子,一群人由你带领,这样的管理叫“management”;一堆文件交给你整理,这样的管理叫“administration”。因此,工商管理从来就不是一个引导你毕业就成为管理者的专业,而是一个教会你执行商业任务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咨询行业、培训行业、调研行业工作。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行业都是求贤若渴、急需英才的。此外,还可以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同学在校时会选择参加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这是进入银行工作的必经之路。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

此外,也有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考试,寻求稳定的工作机会,可以报考的单位主要有工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

院校多按大类招生,考生要看清分流专业

大家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分流到具体的专业。专业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同,在工商管理大类中招生的专业也不同。

例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3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一年半后开始分专业学习,分专业的原则基本是学生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需要考虑学生入学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当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按大类招生,各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和专业方向也是不同的。同一大类,细分后有些是财务管理方向,有些是会计学方向,有些是金融学方向,有些是市场营销方向,很多院校的大类专业中包含3个、5个甚至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要根据各校的招生章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几所优势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该校是我国MBA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汲取了欧美当代MBA教育精华,形成了“前沿专题与系统课程并重、资深教授与企业家联袂、西方学派精英与中国管理经验融合、模拟训练与案例研讨互动”一整套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

厦门大学:该校是我国第一个组织和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学术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出版了全国第一套MBA教材,授予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持编写了第一本全国各高校MBA通行的教学大纲,为中国商业管理岗位培养了数千名精英。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工科院校;培养计划;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09年校教改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RP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8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1983年对外经贸大学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约有500多所,约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于人才供应方高等院校来说,只关注于培养规模的扩大,而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却没有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导致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这种尴尬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上,也关系到我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际,2011年底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具体内容包括三项: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其中创业项目的完成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充分运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对2012级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以达到充分运用工科院校优势,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扰。目前,多数高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管理人才上,但是定位为通才型还是专才型,还有层次高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一些企业高管人员做了访谈,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专才,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一样有所专长,而不是各个岗位都能去但不精的通才;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因为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各职能协调的能力;有的认为:国内MBA教育已越来越普遍,EMBA教育也越来越盛行,他们才是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定位为培养基层的管理人才比较合适。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困扰,因为不同的定位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

(二)专业设置背景导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档案学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导致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特色不明显。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但彰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比较空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知识面广而不精的现象,这也是国内该学科共有的困惑。南京工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三个本科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分出来的,专业更加细化,那么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鲜明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工商管理作为应用学科,要能够做到顶天立地,要有理论指导,更要接触企业,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管理工作,因此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很重要,实践环节一般由课程设计、实验课和实习组成,但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多,专业实习很难安排到具体的企业中去,即使安排到企业里,现在的企业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鉴于此,有的学校由学生自己解决,采取放羊式,实习效果难以保障。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有2个,一个是三年级上学期为期3周的认识实习,以前是联系企业高管到学校做讲座、带领学生到几个企业参观,感性认识企业管理活动;另一个是四年级下学期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具体在一个企业里深入实践。因为学生人数多,集中找相应的企业比较困难,近期的实了安排讲座,基本上以分散实习(学生自己找单位)为主了,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不紧密。

三、解决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大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的环境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管理范式也应逐渐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而MBA和EMBA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在职人员,资源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我国的国情,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必不可少。至于通才和专才的问题,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的所谓“通才”正是其“专才”的表现,是任何其他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复合型或者说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管理急需的人才。至于高级人才和基层人才之争意义并不大,从基层做起不代表成为不了高级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改革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专业特色是否突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将产业背景融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领会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新与创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改革内容:

1、突出专业特色,精选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参照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指委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的工商管理专业13门核心课程: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创业管理、公司理财、项目管理,只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个别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但核心内容均包括。

2、为了凸显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在专业必修课上设置了现代企业组织设计、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沟通、质量管理与认证、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专业课程的设计做了充分的调研,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以前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但是这门课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试想,一个企业管理者,他可以不自己做报表,但会看报表,从报表的数据中可分析出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能力必须具备,因此把它调整为必修课程。

3、结合工科院校特色,增加有行业背景的选修课,与工科专业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南京工业大学是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成,有大化工和大建筑的行业背景。工商管理的学生最终大部分是做企业管理,企业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里,因此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设置了很多工科的选修课,必须修得6个学分才符合要求,这也是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②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三个很好的平台:一是省科技厅下设的江苏省科技协会;二是2010年申请成功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三是紫金呼叫中心,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牵头组织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建成涵盖各类领域的专家数据库和覆盖众多行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数据库。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设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做到跟企业的需求、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轨。③与化工学院合作,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置化工企业管理专业方向,对化工学院三四年级选择化工企业管理的学生进行培养,为大化工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实践性环节是提高在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针对以前实践环节的薄弱,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一方面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训课程,如《ERP沙盘推演》、《产业链全景仿真模拟沙盘实训》,在学校的支持下,购置了相应的软件,建立新的沙盘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物理沙盘和软件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经营的状况,增加对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举行的ERP沙盘竞赛,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好的培养模式要靠好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教改的重要一环。鼓励教师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也积极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开阔教师的视野,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跟国内同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篇7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篇8

国外经历促使选择

国内选择先于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也有院校称为企业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通晓企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是造就未来职业经理人的“摇篮”。

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源自管理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工商管理实践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改善,提高工作效率。后经霍桑实验(20世纪20~30年代),梅奥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工商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随后管理学进入大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商学院的繁荣。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商学院,教授工商管理课程。但国外许多大学不倾向在本科开设工商管理课程,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本科学习某一门文、理专业,待工作约2年后,如果确实对管理岗位有兴趣,且也表现出一定的管理潜质,再报名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用1~2年时间全面学习工商管理的知识。中国的院校大部分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工商管理课程。目前在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工商管理是工商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除此之外,技术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的分支,与工商管理专业也有不少交集。

工商管理与人力、

财管和营销如何取舍?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围绕企业运作的内容展开,管理类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经济类课程有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是让你对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未来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还分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堪称企管专业的“三朵金花”。有许多院校将这三者独立出来,成为并列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有些同学会疑惑: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好,还是选择市场营销等这些学习内容更具体的专业呢?对此,有必要在此作简单的介绍:市场营销方向侧重学习营销,人力资源方向侧重培养人才招聘、选拔、培训、薪酬制定、考核等技能,财务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工商管理就上文提到的课程看来,可以说三者都有涉及。由于学习内容范畴广,专业性来说不如前三者。如果你能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学习方向和兴趣,那么可以直接选择具体专业,这样会学得更深入透彻,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也更强;否则你也可以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待确定对哪方面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

如果你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你可以在大学期间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企业营销方面的新闻事例,多研究一些现实企业的营销策略,并参加一些专业资格考试,如营销员资格证书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积累。我有位本科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大学期间他对会计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努力学习,他在本科毕业后两年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后来他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所以说,事在人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一个基础的学习,具体的学习兴趣需要你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探索,在专业的积淀上不断地钻研、努力。

案例是活跃思维的

一剂良药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会广泛地用到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组织结构时采用了乐百氏公司组织结构变迁的案例,使我们深入理解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组织结构方式。再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观看雅芳公司的现场招聘视频,总结分析人员选拔的方法。大家会针对某一个人的选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则最后才给出具体的分析和理由。总之,课堂的活跃有趣离不开案例教学对思维的开发。

除案例教学外,实训内容也是工商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家公司,为公司命名,确立行业和经营项目,选出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或者调查一家公司、组织现场模拟面试、模拟谈判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学生还能到实践基地进行考察,我曾参加过燕京啤酒和蒙牛公司的考察,得以参观生产工艺流程,切身体验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

总之,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在学习中,你的兴趣将会被激发,好奇心被带动,对企业的真实考察会让你切身感受管理的学以致用,说不定还会激发你创业的热情,未来自立门户成为企业家。

市场营销门槛低

人力资源重名校

财务管理易留学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一直比较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介绍,根据网络招聘信息的汇总,工商管理专业在职位需求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总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职业经理人。目前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相对缺乏,中国急需一个健全发达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一般而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都要从基层做起,就算进入大型企业作为管理培训生,也要在各基层岗位轮岗2~3年,之后才有可能确定在某个部门作为中层的管理者。如果你在该领域做出优异成绩,也有机会成为高层的“左膀右臂”,担任如市场总监、销售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位。

如果你已经选定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可专攻这些行业。如市场营销,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处于初创或中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就业门槛低,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一直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总体的收入在企业中也是相对较高。

人力资源近些年比较热门,就业渠道也很广泛,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岗位。如果想进入外企或者大国企,名校的学习经历较为被看重。不过,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不够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职能不够明确,很多与行政混杂,专业性不够突出。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人力资源岗位将会得到重视,未来的发展前景应该不错。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性最强的一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需要对数字敏感,如果你的个性沉稳安静内向,喜欢分析数据,不妨可以考虑做财务类的相关工作。企业理财师、会计、证券金融行业的财务分析师和财务策划师等,都是不错的职业。

篇9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 生产性实训 基地建设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很难像工科专业那样,只要在完全真实的生产车间就可能很好地完成;也无法提供一笔资金给学生去创办一个企业,让他们进行经营管理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基于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不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现状,论证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性,探索如何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现状

1.1 传统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群的实训虚拟性比较强,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角色演练或者仿真练习上,缺乏有效的体现工作过程的实训载体,没有很好把握教学性和生产性的结合,导致有些实训课程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实操,忽视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重要环节。所以,要做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综合实践所学各门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大多是要学生学完相关的理论再去综合实践,这样的结果不是学生已经忘记所学理论,就是学生的操作能力总是建立在老师教学之上,缺少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若要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就要让学生不但能够学后做、学中做还能在做中学、做后学;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应完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共同的经营管理决策与运营训练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即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实践,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训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与学有机结合、教室和实训室有机结合。

1.3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都是邀请校外合作企业的专家进入学校做讲座或者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看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这种实训方式名义上是实现了“走出去,请进来”,但是实质上这种实训只是虚有其表,过分强调内容,而不重视生产,忽视了实训的“生产性”特点,也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生产性实训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更加谈不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1.4 多数工商管理类实训基地能够为本专业相关课程实训提供保障,较好地完成一般性教学工作任务,但在科技开发、企业咨询、对外交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显得不足。在公共开放方面,除了部分机房或学生社团组织以外,由于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制约,多数实训室没有做到,同时很多学校虽然倡导实训室对外开放,但缺乏配套管理制度,也是开放服务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推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心内容之一的生产性实训,是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可以有力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2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行政助理文员,在这些岗位上,企业行政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与质量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的岗位能力。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企业真实任务,是培养学生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生产与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3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通过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可以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可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生产性实训,可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校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 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3.1 革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教学内容,使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紧紧围绕“能力”目标开展。实现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将工商管理类课程整合,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创新,缩短理论课程学时,增加实训课时,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此设计出全新的生产性实训课程体系。

3.2 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比较空泛,专业性不太强等特点,可以用一个大型项目为载体,全面实践管理类专业课堂所学各门理论,全过程实践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任务,真正做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开展的模拟市场实训课程就是以一个大型真实的项目进行生产性实训,要求学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具体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实务、税收实务、经济法规、公共关系、广告实务、电子商务等各门学科的全面知识的有效整合。

3.3 重新定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与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员的能力要求脱节,没有根据专业教育的特性和实践教学的要求。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来定位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重点引进技术服务型企业,在承担真实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开发和项目教学,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单元,为学生搭建真实生产性实训平台,解决教学性和生产性相结合的问题。

3.4 构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当地充分利用市场和学校资源开辟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新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使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个比较先进水平,成为集教学、训练、实践和创新活动为一体、“教、学、做”三者相结合的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车间”和“教学工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学习与工作不断交替,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真正实现让学生全面实践课堂所学各门理论知识,全过程实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优化就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阚雅玲,郭立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李庆宁.校企合作共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类人才

能力 结构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0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相伴随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作为工商管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则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上近百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现状出发,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研究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最终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现状

课题组依据课题的需要分别对北海、南宁、武汉、上海及天津等城市的近百家企业(涉及餐饮、食品、零售、金融、旅游等10多个行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以纸质、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发放,从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员工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16道封闭式及开放式题目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经有效性检验,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76%。同时我们还充分借助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访谈,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共访谈了10位专家,既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授、学者,也有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还包括“双师型”教学人员。

在对所涉及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9家为餐饮行业,约占11.84%;9家为IT,占11.84%;房地产行业有8家企业,占10.53%;通信行业有6家,占7.89%;物流企业有5家,占6.58%;批发零售有9家,占11.84%;教育行业有7家,占9.21%;金融企业有8家,占10.53%;旅游行业有7家,占9.21%;其他为8家,占10.53%,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来看,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占35.53%;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25%;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占22.37%;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占17.1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年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即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当被问及贵公司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时,认为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占52.4%,认为需求一般的占45.2%,回答几乎没有什么需求的为2.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笔者认为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保持较大的需求,并且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而这种市场需求现状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从对所需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方向上来看,有高达61.84%的企业回答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需求;有35.53%的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人才比较紧缺;而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占25%;在金融学方面的需求占25%;国际贸易方面的需求占14.47%;连锁经营专业的需求占30.26%,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占51.32%,其他需求占17.1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仍有很大的需求,虽然每年有大量的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能存在目前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还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导致企业不断通过招聘人员充实员工队伍的情况。与此同时,诸如连锁经营等新专业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指引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还需强化的能力类型的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调查数据: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仍需强化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的占30.6%,认为仍需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占26.5%和25.5%,同时也有近16.3%的回答者认为领导能力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也很重要,回答“其他”的人数占总体的1%。从以上的数据可知,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对学生进行这几种能力类型的培养。

同时,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仍需提高的素质调查中,选择心理素养的占46.8%,选择道德素养的占33.8%。由此可知,社会已经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战略中对此应有所体现。

我们还从调查数据中了解到,有近18.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有待继续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相关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更进一步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理论素养教育,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独立学院偏重于应用与实践,而对构成应用与实践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素养比较欠缺,而这种知识理论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到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的调查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乃至于理论素养对于培养完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至关重要,也是构成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在企业急需的工商管理人员类型中,中高层管理人才排在榜首,尤其是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因此中层管理人员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而这种需求从劳动力市场的满足程度来看,满足度并不高。从19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拥挤的现状在2003年开始出现,这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组矛盾:一方面工商管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人才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是关键。

在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对现场管理了解甚少的占43.5%,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占40.3%。究其原因,毕业生的实习不成功是关键,毕业生的毕业前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据反映,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结果把实习变成了参观,学生参观完后实习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从严要求自己,没有深入到实习岗位进行学习,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出现毕业生就业前仍不合格的现象。同时也有14.5%的回答者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不正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内涵与结构分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结构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事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的确立应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类教育的“产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而检验“产品”优劣的最终标准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层次定位及相关政策。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个定位也是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结构培养的定位。最后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及重点本科,一方面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与学习自觉性相对不足,而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中应树立注重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通过对企业的需求调查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应包括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各高等院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独立学院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高等教育层次看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较为具体的就业单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实务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广泛的商业技能。因此,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有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确立培养层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实践应用的就业型、学术研究型、技能型和创业型四种人才。实践应用的就业型人才主要通过从事产品开发、物流、生产现场管理、营销、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经营决策活动,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企业的工作。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创业型人才主要依靠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资源进行创业。

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实践应用的就业型的占45%,创业型次之,占26.7%,学术研究型占20%,技能型占8.3%。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及生源状况,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明确就业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及重点本科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是以辐射区域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主要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来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明确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与素质类型。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术及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业务的理解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水平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中高级实践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快速适应企业操作层工作岗位,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发展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且具有通过进一步实践与深造,成为企业决策管理层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2]林常青,肖生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篇11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的主要内容

 

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分类来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涵盖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虽然以上几个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培养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其实践教学却有相似之处。就目前各个高校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教学模式比较相近,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则因各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工商管理这一专业,其实践教学的形式也相对比较多样化,而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为了增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其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并促使其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许多院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往往选择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供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以各地商学院为例,其在诸多企业公司创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实习基地,根据不同的规模,这些实习基地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各有不同,实习的时间长短也各有不同。

 

第二,实验室模拟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习。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且有助于其快速进人管理状态,参与管理工作。

 

第三,研究项目型实践与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也能够锻炼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以及其发现问题的能力,继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

 

2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系统性较为缺乏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对相关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比较散乱。举例来说,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的应用范围就比较狭窄,仅用以理解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及流程。总而言之,由于不同的课程与实际的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而且缺乏长期性、系统性,所以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管理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

 

2.2实践教学方面师资力置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也随之更新,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技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多半从事的是理论教学工作,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尽管有一部分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但是实践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因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本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创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情景,但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管理”的特殊性,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性和开放性,而有些校外实践基地也仅仅是为接待学生参观使用。这种以参观代替实习,或者听企业专家现场报告而不是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无法真正纳人实践教学模式中。

 

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3.1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首先,必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处理好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不仅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在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第二,注重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包括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以及课时时间等。其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为目标。从上述几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此外,还要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切实贯彻执行该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2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是促进其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此外,还要支持其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及实习。其次,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人才,以壮大本校师资队伍,增强本校师资力量。

 

3.3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举例来说,独立学院可与各类企业,比如酒店、生产企业或者政府等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拓展实习空间。

 

4结论

篇12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94-03

一、广西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布点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硬件投入少,专业门槛低,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与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相继设置了管理学院或管理系,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布点也越来越多。经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资料统计,2014年,有18所院校(其中含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5所院校(其中含1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商务管理专业,有16所院校(其中含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36所院校(其中含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一方面,高职示范院校凭借其办学积累,同时还具有经费投入足、人才吸引力大的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借着升格的冲劲,新开设的专业生机勃勃,形成后发优势。各高职院校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之间在建设项目、师资等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二)服务地方行业,注重特色建设。文科类专业在高职层面主要集中于工商管理类专业,造成毕业生人数较多,前期由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毕业生缺乏特色。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接地气、创特色方面均有所突破,从凸显行业性、地方性的特色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服务北部湾的物流高技能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依托柳州汽车工业,采取“工学交替、校企共建”的方式培养主要适应汽车工业物流服务营运要求的管理人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以“产学融合、学科融合、工学融合”的方式定位于制造类企业,培养生产运营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场管理)与多家国内知名商零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施“双证制”, 培养超级市场、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各类商业企业的基层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院校或依托行业发展或面向地方经济需要,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老专业在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二、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人才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人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供求的专业结构性失衡。根据近几年高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社会主要对连锁、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工商企业管理、商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二是人才供求的知识能力结构性失衡。近几年,企业对工商管理类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或管理操作岗位。相应地,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的针对性训练,使其具备从事企业相应的具体经营管理事务的能力,但同时毕业生也存在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因而也导致了用人企业的不满意。

综合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并不是人才市场上需求量不足,而是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问题,高职院校必须综合考虑区域与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做到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能够提供一定的后续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力,所培养人才的学识与能力结构才能符合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进而为管理类专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复合型管理类人才紧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与完善,以及广西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对经营管理人才从数量与层次两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商贸、商业、文化等方面多领域合作的桥头堡,对外经外贸、会展、涉外旅游等外向型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中根据广西区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明确了对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旅游等各类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并指出其中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培养周期长,需求尤为紧缺。

(三)小微企业发展提出新的需求。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要求到2020年体制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要求达到70%,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在学历层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为高职层面所留下的人才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小微经济实体的创立与成长,为高职人才的需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工商总局2014年3月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同样的资金投入,小型微型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4倍至5倍。2013年,广西小微企业(含工商个体户)130万户,从业人员400多万人,小微企业完成增加值5067.4亿元,占广西生产总值35.2%。2012年广西全区有609户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新登记注册微型企业2.1万户;2013年有206户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新登记注册微型企业2.15万户。数量众多的小型微型企业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还成为了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在小微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方面的积累不足,众多的小型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较为困难,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因此,市场对适应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三、广西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开放协作办学。为解决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应考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专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形成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应,但同时各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项目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竞争。基于服务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两区一带的建设,考虑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积累与办学条件,进行专业的合理规划,形成面向不同经济区域人才需求、侧重培养的专业集群。在建设区域专业集群的基础上,明确重点优先建设专业、扶持特色专业,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共享资源,避免无效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招录员工成本,有效开辟就业市场。

为了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局面,各院校应尽快实施开放式协作式办学。开放式办学是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必须切合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地方职业院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找准各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形成特色,避免专业建设的重复低水平竞争,通过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寻求突破,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培养,亦可有效促进各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在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建设成绩。

在人才培养上也可实行开放协作方式,充分利用同行院校、企业与市场的资源。建设校际间共享的实验室,以供管理类专业低年级单项性的、验证性的专业训练;高年级综合性的、特色性的、创新性的专业训练则直接到企业、到市场上去锻炼。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院校间的开放与合作,全面、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了经济学与管理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了管理类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实用型、岗位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发展能力,一方面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及相应的解决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适应区域经济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根据广西区内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必须突出强调培养人才的岗位应用技能,加大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面向地方重点行业发展需求、面向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复合型及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岗位应用与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社会、企业、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可具体概括为社会人、企业人与职业人的统一。社会人必须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企业人应该具备经济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分析经济现象、了解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熟悉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在工作岗位上有全局观、发展观,有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任职后的再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是符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合格员工。在企业层面还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门要求,体现行业特色。职业人要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是符合企业具体岗位工作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由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结合而成的管理专业人才,突破了原来高职层次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岗位人为培养目标的限制,增加了作为企业人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

(四)深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知识能力结构的优化,相应地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围绕“强素质、高技能、有发展”的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合理补充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应用知识,达到“有发展”的要求,为后续职业发展提供实力;并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设置不同方向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课程选修模块,通过“高技能”的设计,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进一步推行“工管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通过不同学科与管理学科知识的结合,为广西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复合型的人才,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设置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与企业开设了订单班共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岗位针对性强且符合市场新兴职业需求的交叉性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拓展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空间。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的规律决定了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敢于创新、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才能符合专业改革与实践的需求。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及教师工作的独立性、个体性发展,应设置科学合理的制度引导教师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而非强制性、行政性的指令。同时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强调人性化的管理,重视建设“人心工程”与教改配套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双师型”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从专业角度、企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才能及时地通过专业实践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根据行业变化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职业技能。通过加强与企业、市场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的实习场地,并可使教师及时获得企业需求的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规格,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素质、高技能、有发展”的人才为管理目标,教师们要尽快调整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并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具体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易淼清.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5)

[2]苏悦娟.广西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同质化及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2013(6)

[3]章建新.宽就业口径下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4]包映蕾.珠三角经济发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篇13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优秀的人才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胜出,避免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作用。因而,在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特别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在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原因是我国将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笼统地归类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没有根据个人擅长的专业领域对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区分。有的人擅长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而有些人更加擅长于管理技术方面的应用,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职位部门划分时,应该根据他们所偏重的专业素养进行划分和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趋向于大众化,特别是对管理专业的教育缺少目标性和差异性,没有根据不同的管理岗位的职能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笼统地为他们设置相似的课程,这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课程体系存在缺陷。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定位发生错位,使得我国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人才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而导致在培养体系上缺乏一个具体的系统,没有根据人才的特长进行划分培养,所有人学习同样的课程,使得他们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大同小异,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缺少与现今市场关联,使得实际与理论脱节,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中进行创新,使人才在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缺失。

3.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理论的传授,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缺乏课堂的互动,无法通过头脑风暴来挖掘头脑中的各种创新思维,不利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企业竞争中,缺少创新能力的公司很容易会被社会淘汰,因此,目前的企业需要创新能力的注入,以保证自身的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专科和本科教育中,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学校都应该以培养企业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去设置教学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足够的应用能力去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工商管理的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市场就业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往往会因为不清楚或不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而面临求职障碍,如不知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或者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宽泛,大多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践,而导致在求职道路上因为应用能力的缺乏而处处碰壁。目前的企业寻找的是一名具有应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结合市场实际,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让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体现,高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可将其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在应用能力培养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让他们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培养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挖掘他们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他们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使他们懂得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然后挖掘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2.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更好地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首先,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对不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进行设置。其次,由于企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评估时特别看重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该计划的关注点是在于培养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通过补充一些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类学科,以此确保人才可以学习到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类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职能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交叉在一起的,作为一位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者,如果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当他在从事某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工作时,可以与其他部门的职能进行更好地对接,避免由于单一化的管理职能,而忽略了其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最后,应该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能与企业的发展实现对接,因此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需要将其模块化。按照企业的职能部门对培养教学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的职能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在各个模块化学习中有侧重性地进行课程的增加和删减。3.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前企业最需要人才。在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观摩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对企业人员开展课程培训。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部门的管理实践进行结合,使人才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管理创新,使管理人才在复合学习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活跃自身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以上的方式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人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快更好。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是缺少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无法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以及培养处理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给企业提供更好地发展方向,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能时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邹记龙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2]任瑞全,张合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15):109.

篇14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定位;发展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类学科中管理学的一条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素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人才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而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与思想的践行者,科学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可缺少。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并开设了其他分支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谓是全能型经济人才。自然,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不胜枚举。目前,各企业人力资源部仍然对高学历青睐有加,不免挑肥拣瘦。所以地方商校的毕业生亦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社会环境选择非管理类岗位或者自主创业,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如会计出纳人员、市场营销策划人员、金融分析专家等,甚至广告策划类领域也能有所涉及。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该专业发展前景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