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风险与战略管理范文

公司风险与战略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1:1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司风险与战略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风险与战略管理

篇1

民航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适应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民航的人才需要。《公司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把服务民航、服务地方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结合航空公司经济运行的特点,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课程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民航运输专业技能,还系统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和综合分析能力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分析民航企业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解析民航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机理,了解各种风险构成、计量、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结合数据分析和收益管理系统,让学生锻炼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基于竞争力导向的财务战略选择与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企业理财环境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化和不确定化,企业加强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管理界的趋势和潮流,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战略调整和战略发展的阶段,因此对航空运输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诸多职能战略之一,它不仅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而且贯彻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同时对其他职能战略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在企业的竞争力中,财务战略及其管理能力和水平是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有利的融资、投资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顺利地实现。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财务战略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思想真正有效地运用到民航的经营管理中,为民用航空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财务管理体系。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的观念,并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收益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核心竞争力关注于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在环境中的定位、企业价值链中最具有增值部分的作业、建立战略联盟。核心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支撑点,是“内力”,核心竞争力是“外力”,两种力量结合可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能力。

基于分析,财务战略模块可以重点讨论财务战略目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尤其是民航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财务战略决策、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计量与评价。公司投资战略、公司融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一带而过,主要航空公司(如三大航)和主要机场的财务战略从制定到实施和评价可以以案例的形式穿插。主要教学内容安排见图1、图2。(图1、图2)

(二)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与评价——以民航运输业为例。民航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与高风险等“三高”特点。从航空公司经营过程来看,航空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各种风险。从全民航角度看,都需要一套科学与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风险规避体系,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航总局的行业监督与指导等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使得航空公司能够预知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与对抗各种风险。通过对民航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体系的研究,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探寻规避风险的机制、途径与方法,使得航空公司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规避与对抗机制与规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课程从我国航空公司的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特点,研究航空公司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成因与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影响航空公司经营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一套适应我国航空公司实际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指标、风险处理及规避机制与规程,运用与建立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评价模型,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把握航空公司经营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各种风险现状,分析与研究航空公司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航空公司的各种风险构成(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安全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等研究);对航空公司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包括风险的定性分析研究:运用流程图分析法等进行定性分析;各种风险的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航空公司所承担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对航空公司风险评估与规避机制(包括风险评估与规避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分析评估机制、风险处理与对抗机制等方面)和航空公司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与指标体系(包括分析评估原则与标准、分析与评估程序、风险衡量指标及指标体系、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的修正与评价等研究)进行研究;建立与开发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并选择试点单位运行检验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以验证航空公司风险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准确性,并进行修正与完善。

从内部控制与价值管理和价值链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设计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一个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对各种价值活动的约束和激励以保障各项价值活动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公司价值链的整体增值。我们的课程要梳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结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内部控制的内涵,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构建民航运输企业的价值导向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战略风险、安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因子的成因、分类及其规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预防和矫正错误和舞弊的萌生与发展,改善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减少损失,提升民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寻求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拟定一个企业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紧密配合的整体方案。

课程要讨论价值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内部控制突破了企业的物理边界,界定评价主体为控制主体,延伸了评价客体,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避免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盲自乐观和短板效应。根据行业特性,我们搜集近两年我国民航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内部控制资料,计划实证分析我国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回归分析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控制要素,发现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价值的博弈关系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结合航空公司、机场工作特点,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展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协同式教学等,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团队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形式,打造一批基于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孵化的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贴近现实的科研场景,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最佳途径。开展开放性科研项目运营探索,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民航经济与管理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了利用科研项目成果和教师科研能力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转化,而且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为一批研科研项目提供了支撑和帮助,真正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双向贯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民航专业知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采取各种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

四、课程特色

篇2

中注协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更高要求,于2009年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一门考试科目。顺应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此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尤其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突破了以往管理理论中只反映企业某一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战略性的和方向性的整合性管理。其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金融学、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学科。由于增设不久,加之该学科极强的综合性,我国高校对该科目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上说法不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商酌。

1 明确教学目的

高校教学既不同于企业员工培训,也不同于培训机构的注会考试辅导班。高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贴合我国国情的高技能、宽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课程,既要有助于考生日后通过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又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的一般为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本科生。这类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基础,但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高、范围广的特点,想要顺利通过注会考试并非易事。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讲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时,应以注册会计师考试为指引,配合多种案例讲解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例如,上课期间所做的练习题题型尽量与注会考试题型一致,即单选、多选、简答和论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一开始便熟悉和习惯注会考试题型,为将来参加国家考试铺垫。但如果一味在上课时强调注会考试难免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降低。因此,教学中案例的运用便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案例选择上最好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及国内外的当下热门新闻为主。例如,在讲“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时,笔者就选择了三亚的房地产业及酒店业作为讲解案例。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三亚非常熟悉,这一案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大家的听课兴趣。再如,讲“产品的价格策略”时,笔者选取了时下年轻人最热衷的苹果公司作为案例。当学生听到自己在使用的iPhone被作为案例讲解时,课堂参与度一下就高了。当讲到“企业并购”时,恰逢2014年5月22日新闻报道“光明乳业拟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56%股权”。笔者便选取这一最新的案例进行课堂讲解,由此案例引申出对光明乳业的集团战略的研究,然后介绍光明乳业近几年较有影响力的海外并购案,重点介绍“2013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乳企后新莱特在新西兰上市”,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企业并购的动机有哪些,并购为企业带来的影响有什么,以及并购后的企业在整合中应当注意什么等等。由于选取的是当天的新闻作为案例讲解,并且学生对光明乳业非常熟悉,使得学生的听课用心率大幅提高。学生完全不会感觉商业案例离自己非常遥远,反而会带动学生关注财经新闻的兴趣。

2 完善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上课时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提问”的方式,加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知识点多、碎、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学习动力。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增加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一至两次。

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以一组5人左右为宜。每一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一些商业资料和案例,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报告陈述之后,由教师点评。由于学生的学识尚浅,可能会有个别地方分析不到位。此时教师应尽量以鼓励为主,避免训斥、责备。相信这样会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由教师带队,组织一至两次的企业参观。笔者就选取了和本校有定向实习合作的企业进行参观。由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所有知识点都和企业日常运作息息相关,只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实的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企业参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章程等,也可以动员学生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产品的定价策略、市场定位等等。

3 调整课程设置时间

由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被增设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不久,我国高校大多在2010年左右才将该课程列为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间上比较乱。有的安排在大二学习,还有的安排在大三、大四进行。笔者认为,鉴于该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会计、金融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诸多学科,最好将该课安排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因为经过了大学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加之许多高校都安排学生在大三后的暑假实习,学生们可以顺利地将该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得到发挥。

4 提高教师素质

篇3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 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篇4

一、复习应试综述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并不很难,只要考生能够弄清原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把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做到记忆理论与联系实际思考相结合,一般是能顺利通过这门考试的。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考试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的考察,这一点从题型来看,就是案例题(包括大型案例题和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小型案例题)的比重的不断加大和难度的加深。

各位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从感知(学习)――概括(复结)――应用(应试)”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从应试来看,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关,即考试中的“灵活自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用”。尽管“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从掌握某种考试技巧来说,还是可以帮助考生掌握一些技能以应付考试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个过程就是要努力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大模块的运用掌握同考试结合起来,大家要尽快适应这个过程。要发挥广大考生学习应试的主体积极性,动态学习,包括知识、应试技巧、答题规范和自我判断、校正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复习中各位考生要关注一些企业的成长和扩展过程中的案例,特别是食品行业、汽车制造、饮料、服装等,要在品牌、商誉、知识产权等方面多分析和重视。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分析这些企业的成长,特别是要注意细化战略管理,并以企业成长、扩展、风险等分析为主线,注意企业在捕获市场机会过程中的问题和能力等复习主线。

笔者寄语各位考生在复习和应试中要努力培养自己“顶天立地、中西融合”,所谓“顶天”就是要紧紧围绕考试大纲和教材,不要太大的范围;所谓“立地”就是要注意把大纲、教材上的东西最终转化到考试试题的回答上来;“中西融合”就是要注意国内外案例和企业发展扩张的战略等相关问题。尽管教材中有关国外企业和管理学者的论述较多,但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国内企业的题型和题目数量、份量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加,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要能够从试卷中充分反应出自己的水平,某种程度上说,考生水平的高低就是从试卷或答题能力上体现。当然,单纯从考试来衡量考生的能力是非常片面的,但在现行考试制度的安排下,各位考生又不得不如此。因此,考生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努力学习、复习和有必要的毅力外,要想在考试中能够“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必需具备一定的考试实力和应试技巧。

简言之,面对考试,不但要有精神和激情,更要有实力和技巧,此外还要有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图1的等式能说明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获得成功的因素。

二、课程特点与应试技巧

其一,课程特点。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新增科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中的专业阶段之所以要增加《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很大程度上是要触及考生的能力,而从注会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真正选拔或拉开考试差距,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而这种应试难度,显然就是要从案例题目来强化,这是笔者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辅导以来一直所坚持的理念和辅导重点。笔者的很多讲座和模拟题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1)从历史渊源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是对原《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拆和补充形成的,目前该课程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两大块主要内容,在这两大主要内容之下又包括若干小的子内容。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321”,即三大知识支持(数学、经济金融学和管理学)、两大核心内容(战略与风险)和一个重点题型(案例题)。

(2)从知识体系上看,以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为核心,是跨多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应试背后的技能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还需要有三个基础课程的支撑,这三个相关课程体系是:数学、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和管理学(重点是组织行为或行为心理学、市场营销等)。从数学来看,各位考生不需要从特别的准备,在各种类型的讲座或是相关培训网站上都有类似的辅导;从经济学及金融学来看,重点体现是风险管理中的经济金融知识,如利率、汇率等;从管理学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教材主要包括战略与战略管理总论、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等。教材虽然只有12章,但涉及到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虽然该科目的内容较为繁杂、脉络很多,但重点还是较为突出的,建议考生一定要掌握管理学中的重点。比如战略管理、战略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司战略、业务单位战略和财务职能战略及其各种战略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有关COSO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等相关内容也是重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3)从历年的考试题型来看,基本稳定下来,主要是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一般说来,围绕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阐述而出的题目,其难度相对适宜,多数考生能够掌握,得分也较容易。2009年、2010年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两年的考试趋势分析看,单纯地针对知识性内容进行考核的题目减少,而一定难度的原理分析、案例分析和适量计算的题目在逐步增加,且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不过,从风险管理的许多内容来看,难度并不大,甚至有上升的空间。不过,以笔者分析,这个难度目前几年内不可能太增大。换言之,命题人员宁愿在战略管理上增大案例分析的量和难度,也不会在风险管理上增加难度。比如风险衡量、套期保值策略、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等,这些问题从考试角度都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两年的教材尚停留在知识介绍层面,没有深入到实务操作层面。因而,从考试命题来看,也相对简单一些。

(4)《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一科目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四大类。从2009年和2010年度考试命题分析,题量和分数值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基本题型还是出入不大。可见,对于这一科目的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记忆与理解知识点、掌握计算公式的技巧,而且需要考生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案例分析中。

其二,应试技巧。具体而言:

(1)要全面认真地通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生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上,并注意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教材涵盖的内容很广,且以文字性的内容为主,考生应边看边记,读完一章,要回忆其主要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在阅读中一定注意强化重点内容,在阅读与练习中记忆知识要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考试内容虽然覆盖面广,但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主观题的考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希望大家要重点掌握这些内容。如波特的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企业战略选择、战略控制的方法、财务战略的选择、COSO内部控制框架、COSO风险管理框架等。对这些内容,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复习备考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练习,尤其是案例分析题,但不能搞题海战术,阅读与理解教材才是通过考试的关键。

篇5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demand of increasingly diversification, compl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from 2009 corporate strategy and risk management course is regard as examination subje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students' study situation, according to summing up the course's teaching experience, four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 We expect to mak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教学方法;项目;案例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project;exampl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56-02

0 引言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在已经学习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它研究的是企业在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为了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战略做出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谋划,以及如何将制订好的发展战略成功地付诸实施等问题。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全面性与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门课的主要特点:第一,内容相对综合全面。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以战略管理者的身份分析整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管理流程,从而有效规避战略风险,取得战略性成功。第二,实务要求高。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较详细的介绍了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第三,文字叙述相对比较拗口,本教材大多是生搬硬套国外翻译资料,缺乏原创性,条理不清晰,表达不符合中文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很大。

1.2 教学现状 ①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很多高校教师针对该课程仍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案例只注重量而轻质,学生对于原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在实务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综合分析题目摸不着头脑,经常是偏离了主题,答非所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②知识和能力目标混淆。高校教师在对于章节内容的处理上仍旧是一概而论。没有分清哪些是知识点哪些是技能点,因此学生往往会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学习起来顿感吃力和厌恶。③实践性环节薄弱。通常来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很多高校教师认为该门课程综合性强、难以理解,而且课堂的教学设计难以实现,因此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④学情分析未细化。学生学情的分析基于先修课程的理解、掌握与灵活应用,根据其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为基础,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学情参差不齐,一概而讲势必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

2 教学方法的研究

针对以上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本人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参考。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把全部同学分成小组或团队,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两种模式。考核分数计入个人成绩和团队合作成绩。即最终学生的个人考核成绩=考勤×20%+个人成绩×40%+团队合作成绩×40%,这样既锻炼了个人能力又加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2.1 “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坚持采用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此方法是寓教于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

在讲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以合作方式完成,或由学生先讲,老师点评总结,或由老师先讲,学生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可以由同学独立完成,让学生深刻体会做“讲师”的滋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把枯燥无味、难以读懂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兴趣,让学生回味无穷。在学练过程中为加深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即时性掌握,针对讲到每一章节每一知识模块,根据该知识模块的学习要求(即了解、识记、掌握)和重难点把握,老师提出5-10个练习题,提炼出从2009-2012年的真题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四个题型,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个体学生或各小组团队在规定时间进行作答,同时计入个人平时成绩和小组团队成绩,如果答错将实施倒扣分,这样学生非常踊跃,认真思考,高质量的完成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全方位不同角度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每个知识点的考核点、出题角度和答题技巧。在练做过程中,即根据课堂的教学组织安排需要,最后十分钟由老师自编试题进行闭卷作答,上交批改,下次上课之前进行点评。

通过以上“教、学、练、做”四位一体教学法,学生从主观上彻底把该门课程学习从“难学”到“易学”和“爱学”,把整本书读薄读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2.2 项目教学法

2.2.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一条主线,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工作中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项目管理即项目的确定、项目的策划、项目报告的制作使学生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一个项目带动整个课程”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2.2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例如该课程中老师提出项目名称是“海尔集团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就需要学生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财务战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七个方面进行,该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从一开始学生首先明确考核项目的任务,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每个团队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项目文案的撰写,同时老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技能大赛”为载体,依据项目评分标准表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每个项目小组以团队式组建,团队式管理开展项目活动,团队以5-6人为宜,组成人员要根据各自的性格、特长来进行分配,确定项目负责人,由学生团队或老师确定项目名称、目标、工作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团队其他成员具体工作依据项目工作内容进行分配。期中要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向老师进行汇报,由老师提出指导意见。期末项目的成果包含书面文案和动态PPT演示部分,项目成果的汇报将组织邀请系部相关专业老师作为评委,每组20分钟,其中5分钟由负责人陈述整个项目的作业过程、内容方案和结论,10分钟由小组成员各自汇报所做工作,分析方法以及体会,3分钟对现场观众提问进行答辩,2分钟由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所有项目团队汇报之后根据专业老师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项目评分表如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使学生利用课上理论与课下时间结合起来,同时践行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3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学生作为提问主体针对教学内容

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老师的问题的深入浅出,深刻分析、理解、领悟和贯通知识点和技能点。在该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质量、内涵、难易程度,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提问以及回答的切入点,往往因为偏离内容的本质而无法有效应用该方法,因此老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引导,接着说明问题的原理与联系,最后进行问题点评和点拨,从而使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有质、有文有理。在问题的回答上针对开放性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真正把握问题提出的本质和知识深入浅出的内在。“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3 结束语

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本身研究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重点要注意因材施教、因课选法,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做到知行合一,彻底掌握该门课程的原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涛.《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范式[J].科技信息,2011(34):488-490.

篇7

2009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统一考试已经结束,从所公布的试题范围、结构和题型分析,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题型同前期颁布的试题大纲相符。由于今年是首次开考本科目,因此总体来看,试题并不是很难,其重点大多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方面,以下就相关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篇8

1.忽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既定的投资项目,中小企业缺乏一定的项目管理意识。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企业不会用专业人员进行项目监督,只是任意派两三个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由于企业派出的人员非专业,缺乏项目管理素养与整体项目规划思路,导致项目建设的安排不合理,出现不该有的延误与延期,从而增加了项目的后期投资,使项目成本进一步增加,项目建设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投资风险大对任何企业来说,投资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宏观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威胁,即不可分散性风险;公司风险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决策错误等造成的利益损失,即可分散性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有限、资金有限、投资较随意等一系列管理缺陷,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对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其比大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问题解决对策

1.企业投资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是投资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需要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与行业环境分析。SWO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对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进行定性分析,构建SWOT战略分析矩阵,通过对相互影响各个因素间的关系的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及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进而形成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

2.重视项目投资的管理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全面收集项目投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投资方案,尽可能使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工作,并聘请专家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获得最佳投资方案,做好投资风险的前期控制;在投资实施阶段,把握最佳的投资机会,加快实施投资计划,尽快进入投资回收阶段;在投资回收阶段,重点做好整个投资的监理工作,集中精力关注投资相关信息的反馈,及时进行投资方案的改进;在投资收尾阶段,主要抓好残值变现和项目经验总结两个工作,为新一轮投资做准备。

3.重视投资风险管理中小企业本身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比较复杂,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又有限,导致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公司风险都比较大。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在维持一定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损失。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重点做中短期投资,尽量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二是投资决策方式简单化,主要使用简单易行的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三是通过投资风险预测小组的建立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风险;风险承担;风险缓冲;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 F83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45-05

随着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从2002年开始,国内信托公司开始回归信托本业,之后陆续发行了大量的信托产品,在银行、证券、保险之后,信托正努力成为中国第四大金融支柱。在信托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信托公司的风险也开始涌现,金新信托、衡平信托等均先后出现兑付危机。随着今明两年已发行信托产品兑付高峰期的来临,信托公司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风险事件。本文的讨论旨在重新审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问题,通过分析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问题,梳理风险缓冲思路,反思现有的某些风险管理理念,以期对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一、信托公司应承担什么风险

分析信托公司应承担什么风险,首先就需要了解信托公司会遇到什么风险。目前国内信托公司主要有自营与信托两块业务,本文仅关注其本业――信托业务可能为信托公司带来的风险。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时,作为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财产,遇到的主要风险是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种损失风险可能表现为本金损失风险,也可能表现为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收益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风险。

接下来的问题是:信托公司需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吗?目前信托业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承担了本该由委托人应承担的风险。其原因大致在于,根据《信托法》的有关规定,信托投资的风险由委托人自己承担,只有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遭到损失的,受托人才承担赔偿责任。简单地讲,如果信托公司没有违规,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需要由委托人承担。而目前国内信托公司实际上无论是否在理财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均要承担信托财产完整回收与赢利预期的全部风险,也就是说,无论信托公司是否违规,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均由信托公司承担。

为何要由信托公司承担投资中产生的几乎所有的风险?信托行业内部对此的理解是:经过5次治理整顿,2002年中国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时间较短,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均较低,风险管理制度薄弱,经验更是不足,同时,中国信托投资市场尚不成熟,信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足,因此,信托监管部门出于维护信托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将信托财产损失风险压力全放在信托公司身上,促使信托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保证信托行业不出大的风险问题。

其实,对信托公司承担风险的探讨还是应回归到信托本义。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之间建立信托关系(见图1),投资者将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投资于某一信托产品,信托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风险是由信托公司承担还是投资者承担?

中国《信托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受托人应当遵守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信托公司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机构,其行为应遵循受托人对受益人负有的谨慎义务原则。谨慎义务原则要求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在进行投资时,要像对自己财产进行投资那样同时考虑信托本金的保全和产生的收益。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受托人是否尽到谨慎义务的标准比较模糊,很难把握,一旦出现问题是否会成为信托公司推卸赔偿责任的一个借口。其实不然,标准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信托公司在管理信托财产时比委托人自己更谨慎。理由很简单,一旦信托财产出现损失,信托公司与委托人之间发生有关“谁承担责任”的法律问题,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对信托公司的声誉都将会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要比单纯的经济损失要大得多。所以说,信托公司天然承担着信托财产损失的风险,只是在具体承担方式有所不同。目前国内信托公司是直接地承担信托财产的损失风险,而在国外成熟的信托制度下,信托公司是通过承担信誉风险来间接承担信托财产的损失风险。也就是说,目前国内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是显性的,这只是信托监管部门在外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一种刻意制度安排,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样,在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还很薄弱的时候,让投资者承担信托财产损失责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于对信托公司的不信任使大多数投资者远离信托投资市场,这对尚处萌芽期的信托业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样的分析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目前国内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了信托财产损失风险,信托投资者承担什么风险,投资信托产品是否成了无风险投资?需要指出的是,前面的分析隐含着一个重要假定:信托公司将会持续经营。如果信托公司无法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或被监管部门责令停止业务,或自己宣布破产,则信托财产损失将由投资者承担。国内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经营时间极短,现有的业务模式是否能支撑其长期运营还是个未知数,信托公司能否持续经营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在现阶级看,投资信托产品不但不是无风险投资,还是属于较高风险的投资。

二、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探讨

基于前面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托公司需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接下来马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信托公司如何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也就是目前信托业内热议的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问题,提出风险缓冲是源于目前信托公司的特殊困境。信托公司现有的风险管理措施主要是针对事前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当风险事件真正出现时,很难有效地应对。我们知道,不论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有多高,投资几十个、上百个信托产品,一定会有一个或内几个产品出现风险问题,或是不能及时回收本金,或是不能获得预期收益。与银行相比,信托公司在资产规模与流动性方面远远不足,一个小规模的信托产品出现问题,信托公司就被卷入风险的漩涡。与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相比,信托产品不能上市交易,使投资风险加大。显然目前信托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承担风险的能力之间是很不匹配的,这就需要设计一种风险缓冲机制,使信托公司与投资者的风险均得到缓冲。

很多信托公司开始认识到风险缓冲的重要性,积极寻找化解之道,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几个思路。(1)在信托产品设计时引入缓冲机制。如在产品设计中引入优先劣后结构,在信托产品中设定一部分投资份额为优先受益权,另一部分投资份额为劣后受益权,优先受益权将得到优先偿付信托利益,但一般只能获得项目的预期收益,劣后受益权必须在优先受益权全部得到偿付后才能获得分配信托利益,但除了获得预期收益,还有可能获得项目的超额收益。在项目出现风险时,这一风险缓冲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劣后受益权的投资者作为风险偏好者,将更多地承担项目的风险,从而为优先受益权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风险缓冲。(2)信托公司内部调剂。《信托法》第二十八条中规定,“受托人不得将其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或者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但信托文件另有规定或者经委托人或者受益人同意,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除外。”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在信托合同中设定条款,获得授权运用其固有财产或其他信托财产与本信托财产进行交换,从而将信托财产的流动性风险转移给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或者由期限更长的信托财产来承担,从而规避该信托产品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3)设立信托行业风险缓冲基金。单个信托公司的风险不能够及时化解,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危及整个信托行业,使信托业的信用受到怀疑。

以上这些思路均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除了设立行业风险缓冲基金尚处于设想阶段,其他两个思路在现实中已有信托公司在实际运用。笔者认为这三个思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托公司风险缓冲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个思路只限于产品层面,很难改变整个公司信托财产的风险状况;第二个思路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最终会受制于公司的资产流动性;第三个思路在实施中很容易遇到信托公司的道德风险,所以,这个设想至少应在信托行业内形成良好的自律体系之后实施才可能会更发挥其设想的效果。

由于信托这种独特的制度设计,信托公司或直接或间接均要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一点在前文中已论及。这里,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还为设计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提供了两个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1. 打通资本金与信托财产之间的单向流通渠道,发挥资本金的风险缓冲功能。目前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意味着信托财产一旦出现损失,信托公司需要出资弥补。这里的资金应来源于何处?作为金融机构,其资本金主要是起到风险准备金的作用,所以信托公司的资本金应该在风险缓冲中起到相应的作用。也就是说,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应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作为风险缓冲基金,以此来应对信托财产损失风险。这个思路与前面的第二个思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存在本质的不同。公司内部调剂主要侧重于临时调剂,是战术层面的方案,而风险缓冲基金是着眼于长期的,是战略层面的安排。具体来讲,信托公司以风险缓冲基金为核心构筑风险缓冲机制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公司总部层面确定风险缓冲基金的规模,其次,将风险缓冲基金分配到不同的业务层面,分配的标准主要是按业务风险的大小,最后,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缓冲基金再分配到具体的信托产品上,分配的标准主要是按产品风险的大小(见图2)。这样构筑的风险缓冲机制,可以在几个方面起到风险缓冲的作用:一是公司的风险缓冲基金与所管理的信托财产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保证总的信托财产风险不会超过公司所能承担的风险范围,起到总量约束的作用;二是通过公司风险缓冲基金的分配,实现与所管理信托财产风险结构的对应,起到结构约束的作用;三是可以通过业绩评估,起到优化资产组合的作用。业绩评估就是将某类业务或产品所取得的收益与分配到的风险缓冲基金进行对比,作为该类业务或产品的绩效。通过调整绩效表现不佳的业务或产品,使公司有效地整合各项信托业务与产品,实现公司通过优化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的目的。

2. 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进行相对业绩评价。以风险缓冲基金为核心设计信托公司风险缓冲机制只是解决目前信托公司直接承担信托财产损失风险的一个思路。根据前面的分析,从长期看,信托公司风险承担将由显性承担转向隐性承担,由此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风险缓冲问题的另一个思路,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进行相对业绩评价。与证券投资基金评价基准类似,信托投资也应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基准,将现有的绝对业绩评价转变为相对业绩评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托公司必须保证实现预期收益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业绩比较,可以排除影响业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评价信托公司履行谨慎义务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信托公司没有实现预期收益,但只要达到或超过业绩评价基准,仍可以认为它已经履行了谨慎义务,进行了尽职管理,相反,如果信托公司实现了预期收益,但低于业绩评价基准,其是否尽职管理仍会被质疑。当然,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业绩评价基准如何设定的问题,还有制度上的问题,如信托产品的流通性问题,同时,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还需要有竞争比较充分的信托经理市场等等。在目前来看,信托公司可以先在证券投资类的信托产品上引入业绩评价基准,设计钉住不同指数或指数组合的信托产品,当然,在设计时要考虑与现有基金产品的差异性以增强市场吸引力④。只要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低于这些业绩评价基准,就算在投资的绝对收益方面出现一定的亏损,信托公司也没必要出资弥补,这有利于扭转投资者认为投资信托产品只赚不赔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市场总体趋势对业绩的影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激励信托公司加强风险管理。

三、两个需要更新的理念

信托公司回归本业时间不长,但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与自身需要的驱动下,各项风险管理制度陆续出台,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也相继成立。从信托监管部门不断信托业务风险提示就表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还远没有到良好的状况。李国柱(2005)[1]对首批30家公布年报的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状况的研究表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这不仅表现在风险管理制度、技术方面的不足,更主要的是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后。风险管理制度、技术的不足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在短时期内加以解决,而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后则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其将对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产生长期性的负面影响。风险管理理念包含很多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长期性的认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对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均要有所改变。

(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金融产品的企业,在希望获得预期收益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金融机构自然关注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或者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既定的收益,或者承担相同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没有人会否认风险管理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由于信托制度的独特设计,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风险管理对其而言,尤其显得重要。

我们进一步感兴趣的是,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其它管理活动相比,有多重要?Williams JR(1998)将风险管理列为企业三大管理活动(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之一。而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最新实践来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进一步提升,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活动的核心。2004年10月,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念与技术有着深刻影响的美国COSO委员会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此文件中,全面风险管理被阐述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哪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风险管理将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需要先识别出所要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度量,最后依据风险状况制定战略。这就将风险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建立起直接联系,企业战略目标的建立是基于风险识别与度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风险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绩效考核均要适应风险管理活动而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时,应引入风险因素,使风险因素与每个员工与部门的利益相关,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风险管理活动,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总的来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将使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均围绕风险管理展开,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

目前信托公司在加强风险管理时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急于求成,力图通过引进、吸收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迅速提升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二是一劳永逸,认为只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的风险管理将不会出现大问题。这两个倾向是一脉相承,都是简单地以为只要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了,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了,公司就不会出现大的风险问题了。其实,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笔者之所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集团管控理论,结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其管控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的理论内涵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集团管控的核心含义是指集团总部对下属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采用的管理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化集团的规模经济、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效应。

集团管控主要包括管控平台和管控模式两个方面。管控平台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建立管控平台是实施集团管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企业运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企业运行所涉及到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权利体系和利益体系全部是从公司治理这个中心延伸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搭建完整的管控平台,必须建立多个子系统进行支撑,建立与母公司管控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和矩阵制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等多种形式。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集团管控类型划分方式,是战略管理大师古尔德等人最早提出的“集团管控三分法”,即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特点(见表1),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并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进行动态调整。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定位

2007年以来,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改变原来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经营格局,努力拓展多种业务模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管理为主,拥有金融租赁、证券、信托、保险、基金、房地产等多个子公司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摆脱了对政策性业务的依赖,为商业化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根据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未来通过商业化转型和改制,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管理者和综合金融服务商的建设,最终向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在此战略定位下,商业化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治理结构上建立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准则和规范,在组织架构上突出主业,对办事处和子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专业化组织协调和管理,在管控模式上根据内外部具体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等方式。

商业化转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管控困境

(一)母子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达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单一股权问题仍未解决。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处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单一股权结构和行政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它们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机构,仍待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

(二)集团主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近两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商业化转型,市场化运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业界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外成熟金融控股集团相比,集团主业在相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十年间,大多数地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降至低位,且大多数银行自身也逐步具有管理不良资产的机构和能力,不良资产的市场释放量大大减少。因此,以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为单一主业来支撑中国华融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赋予资产管理业务新内涵,不断拓展辅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手段。

(三)总部管理和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拥有多家子公司平台和办事处、营业部,子公司平台涉及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明显扩大,办事处商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家公司总部的服务、管理、资源调配和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未能充分满足办事处、子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如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集团风险指标体系,在风险价值计量、风险识别、分析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在经营授权方面,办事处接受总部下达的收入、利润等自负盈亏指标,但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经营上缺乏一定的自,各类业务均需报总部或子公司审批,降低了业务流程的效率。

(四)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金融控股集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协同效应,要实现这一效应,除集团各组成部分应密切协作外,还需要母公司具有强大的横向协调能力和信息共享服务能力。而这对于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办事处以及管理层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但当前各家公司的业务协同效应仍未充分发挥。如总部对不同业务和经营主体还缺乏有效协调,综合经营效应不明显。子公司和办事处单体经营联合的特征还比较突出,综合经营和一体化管理优势不明显,在简单的合作中还不能有效地将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延伸为产品链、价值网,实现综合化效应最大化。

改制后集团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选择路径

(一)公司管控的总体目标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有效管控的总体目标应是:在组织上减少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执行上强调统一、高效,保证运作效率;在资源整合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在风险控制上,主动、高标准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

(二)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1.符合战略规划原则。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必须遵从以上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各主体的功能定位,才能成为公司战略发展框架下的有机组成部分。

2.符合公司现状原则。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公司必须切实考虑转型发展目标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要求,根据内外部具体的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模式。

3.符合灵活性原则。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演进的。在向目标组织架构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渡期方案,保证组织架构的平稳演进。

(三)改制后公司组织架构设计

参照信达改制后的模式,改制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办事处可全部转型为分公司,集团公司既包括按区域划分的分公司,也包括按不同行业划分的子公司。从组织架构服从集团战略的角度考虑,可借鉴德意志银行模式,将总部部门分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两大部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集团业务进行梳理,对办事处业务按集团业务条线进行管理,并将子公司纳入业务条线协调管理。改制后公司的组织架构可采用图1所示模式。

(四)改制后管控模式选择与实施途径

1.总部对办事处(分公司)的管控。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业务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审批、财务资源经营、人事管理等方面分类适度放宽权限,给予办事处(分公司)一定自,与其商业化考核任务相匹配。对办事处(分公司)的考核政策更加细化且符合业务特点。总部可进一步修正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办事处(分公司)通过多做精品项目,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入,尽快实现由处置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营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建议根据业务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办事处多元化、综合化、创新性开展业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战略管理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战略选择进行决策,制定领导各金融平台的中长期战略,审批金融子业务的战略方向,将整体战略分解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及将战略举措转化为金融单位的经营目标。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应干预个体的经营策略,包括金融单位贯彻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金融单位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经营计划。对于战略实施效果定期进行测评和反馈,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应当建立集团总体风险管理战略,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从集团战略上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有效搭建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应包括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体系―包括各业务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审批中心、法律部、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各子公司、各岗位)。母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重点应有所区别。再次,明确主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主要以业务线为基础对公司风险分别进行度量与管理,加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发。最后,还需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火墙的设立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努力实现既能合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财务管理方面。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整合财务资源,对子公司和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更多深层次的指导,从集团角度控制财务风险,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集权的财务管理是资产管理公司适合选择的模式。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对子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信息管控方面。在公司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下,公司信息科技部门应始终围绕公司商业化业务转型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构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三大体系。采用相对集中的IT管控模式,在集团建立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集团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负责全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新技术平台的研发、信息运营维护、基础架构服务和数据管理分析。

协调子公司与办事处(分公司)的业务合作。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从完善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制定适应交叉销售需要的整体策略,从而有效实现业务协同效应。如总部相关协调部门可积极引导各子公司及办事处(分公司)之间开展合作,并引导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在集团内部及时交流金融合作经验和金融产品设计经验等。

参考文献:

篇11

一、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积极有效的风险防控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5年5月,我国仅境内上市公司就有1 388家,市价总值为31 330亿元,流通市值达9 989亿元。然而,一些上市公司由于民主决策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控制不够严格,管理松散,效益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问题就是企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发挥效用。远到美国的安然公司,近到我国的中航油、银广厦等企业,都是如此。

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我国近来十分强调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上市公司自身也在强化管理,建立内控体系,防控企业风险。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确定、评估、控制企业因业务活动而伴生的所有风险,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企业保持盈利。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会面临和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识别,小心防范,勇于化解,尤其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积极有效的风险防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再三强调,中央企业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监测,其别提到,要加强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对防控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市公司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上市公司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是上市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以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也是公司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在需要。尤其应该认识到,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种风险不断变化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层次提高而逐步推进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本企业工作,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在实施审计事项时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能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所以说,内部审计能够掌握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可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再进一步,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咨询的方式,协助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完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在运转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能够对管理层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并对风险管理进行全力协助,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

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变化、财务变化、劳工关系变化、信息系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货源、技术更新、债权人要求、竞争者行动、经济形式、政治形式、法律、自然灾害等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内审部门可以通过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对这两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如能够识别和规范关联交易,能够保证业务真实、流程规范、会计信息准确,帮助理顺利益关系,能够对经营决策系统进行审计,减少因决策失误对权益者的侵害。

――风险警示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并提出改进建议,甚至帮助管理部门设计风险应对机制。

三、强化内审职能不仅要强化传统的项目,还应从上市公司新的风险管理出发拓展新项目

综合上市公司内审开展的情况,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在这些领域开展了作业: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等。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深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不仅应强化传统的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而且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审计重点是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则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这种战略风险审计是审计的一个高层次作业项目。还有人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置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事实上,上市公司发生或产生的错误与舞弊等问题大多存在于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一是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二是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

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2005年中国电信集团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促进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构想,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确管理的工作思路。我们的内部审计就要紧密围绕企业转型,充分发挥监督服务作用,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施精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现在电信业面临的风险,一是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价格战、技术的快速更新和政府的管制,使得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吸引和维持客户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二是规则管制,电信行业一直是受严格管制的行业,而管制的规则一直在变化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如对小灵通业务的管制。三是由于移动网等的影响,固网作为电信业核心业务具体收入不断下降。四是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很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电信企业就不会获得投资的回报。美国世通公司并购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后成为美国第二大的长途电话运营商,但世通公司后来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世通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电信企业应该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建设,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尤其在确定并购等重大战略前通过内审等手段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防控。

四、强化上市公司内审职能需进一步健全内审体系

1、巩固强化内审地位,赋予职能。

要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定位。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工作还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由此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重、更多的职责和使命。上市公司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规范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篇12

【关键词】 高管团队规模; 薪酬差距; 风险承担; 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1-0081-08

一、引言

高管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作为一个特殊团队,是公司中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公司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有显著影响。高管团队特征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集中在高管团队成员人口统计特征的分析上,认为可用人口统计特征代替认知和态度等主观过程特征来预测高管团队绩效或风险水平。公司绩效与公司风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高管团队规模常常被视为影响高管团队效率的关键因素,但学者们得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1]。早期的研究,如Cyert et al.(1963)和Thompson(1967)认为,有效的领导需要整个TMT参与,并证实高管成员优势互补对提高群体效能、减少决策风险具有重要作用[2]。Amason and Sapienza[3]基于48个TMT的数据研究,发现TMT规模增大会显著增加团队冲突(包括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消极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包括:(1)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现有研究中探讨的简单线性关系。(2)两者之间存在起调节作用的权变因素,如外部环境特征、组织特征等。因此,这一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一是以往关于高管团队规模的研究大多关注团队规模的大小,而忽略团队内部结构,即其他高管,如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VP)与主要决策者(CEO)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团队中VP数量对高管决策的影响。二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励机制是缓解管理层问题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4]。但有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偏好和信念的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看法或敏感性却是不同的。Kale[5]认为,高管内部的薪酬差距和晋升可能性存在紧密关联,其中,CEO非内部继任、新晋CEO、参与竞争的副总规模增多等都会减弱晋升可能性,而相应的,薪酬差距会扩大。所以,在研究高管特征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时,如果忽略团队中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得出有效的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高管晋升激励的视角,考察高管团队中副总经理人数对高管决策的影响,最终导致公司风险变动的结果。同时,引入高管团队晋升机制中的重要变量――薪酬差距作为激励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薪酬差距是否对高管晋升激励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公司总体风险波动。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高管团队中VP数量的增加,公司风险的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晋升激励在公司高管团队VP数量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力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中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特点,本文对样本公司进行国有上市公司和私有上市公司子样本的分组检验,结果显示,晋升激励的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的显著性远弱于私有企业,进一步验证了非市场化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阻碍了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组织结果(包括战略及其有效性)是组织中高管团队价值观、认知能力的反映。”由于高管团队成员的价值观、认知能力等特征变量难以直接测量,现有高阶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将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如年龄、教育背景等)及其异质性作为替代变量来研究高管团队与公司战略选择、公司绩效的关系。该理论进行预测的基本假设是:(1)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假定高层管理者是不同的,他们所做的战略选择也不同;(2)高层管理能够如一个团队一样进行运作。(3)TMT的人口统计性特征可以代表TMT的心理结构,其对于认知过程的影响将会在战略表现中显露出来,并对最终战略决策成功产生影响[6]。后续学者展开了针对高管团队规模对公司战略选择、战略制定和组织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孙海法等[7]认为,团队规模变大增加团队拥有的信息数量,为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带来不同观点,增加备选战略方案的数量,亦增加了关键判断的数量,从而纠正推论和分析中的错误,降低了风险。Wiersema et al.[8]认为,团队规模的扩大会约束团队凝聚力和沟通水平,加剧团队的分化。从控制的观点看,大规模团队意味着更多的输入和子团队,更容易遇到社会整合问题,比如非人格化趋势和团队冲突,使得大规模团队成员更难合作[9]。团队规模越大,公司总裁和其他高管越可能存在目标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团队成员不能被信任去做好他们的工作。规模大的高管团队内部会存在一些正式的制度和流程,而正式的官僚控制会比非正式的小团队沟通合作更加困难和缺乏效率[10]。依据高阶理论的研究成果,学者们进一步从公司绩效层面展开了相关实证研究,但结论却因研究角度和方法而差异较大。一些研究显示,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的短期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公司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7],高管F队规模与公司绩效显著正向关系在外部经济动荡的环境中更为明显。然而,相反的观点认为,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结上述观点可得,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体上是倒U型曲线关系,两者之间存在起调节作用的权变因素,如外部环境特征、组织特征等[1]。从团队动态运营过程与公司风险角度的角度进行分析,高管团队中的主要决策者如CEO,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往往在决策上受到其团队特征的影响,并将导致公司风险波动。当VP数量较少时,对CEO构成威胁的人数少,CEO大多会采取较为保守的公司策略。随着VP数量的逐步增多,从晋升的角度考察,VP规模增大,每个VP的竞争可能性虽然减小,但是对管理者的威胁并未减少,因为每一个VP都具备晋升的可能性,都将对CEO造成威胁,因此CEO会选择提高公司风险的项目以获取更高的业绩来赢得在公司的地位。此时的管理者则会采取高风险决策。当团队规模进一步增大,即VP的规模超过一定门槛后,激烈的竞争会使晋升概率大幅提高,而管理者会选取比较保守的无风险项目,降低公司风险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基于此,本文认为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风险承担之间也存在这种曲线关系,并提出假设1。

假设1:高管团队中VP数量与公司风险承担呈倒U 型关系。

公司风险表现在投资决策中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表明高管具有冒险创新精神,更不会放弃风险高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Lazear and Rosen[11]将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应用到公司员工考核和激励方式中,研究发现,在锦标赛机制中职位越高,薪酬越高,在锦标赛中排名越靠前,越有可能取得晋升的机会并获得晋升奖金,其他高管付出的努力会随着晋升奖金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创造更高的公司业绩与公司价值。晋升锦标赛的激励来自于高管团队中获得更高职位的薪酬增幅,而锦标赛激励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锦标晋升幅度即VP升为CEO后的薪酬增幅,也称为薪酬差距;二是晋升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偏好和信念的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看法或敏感性却是不同的,在VP规模与公司风险正相关的过程中,公司CEO由于受到VP的竞争威胁而选择提高公司风险去达到更高的公司业绩,此时,提高薪酬差距,使管理层薪酬存在较大差异,则薪酬较低的成员会认为不公平[12]。一方面,由于员工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这将不利于高管团队之间的合作[13];另一方面,增加的薪酬差距也有可能会增加下属的努力水平,甚至通过团队间协作努力来实现职位提升[14]。这会使CEO感受到职位威胁的增强,并迫使CEO更努力经营,公司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增大;当VP的规模与公司风险负相关时,由于VP规模过于庞大,VP意识到自己的晋升可能性变得很小,此时随着薪酬差距的增大,使其意识到通过努力争取CEO位置的概率(即他们的晋升概率)更低,对CEO带来的威胁更小,CEO更加不愿意采取高风险策略来提高公司业绩,公司风险波动减少。同时,较大VP规模带来的组织结构庞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在薪酬差距的刺激下,低层管理层也可能减少协作的努力、增加利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对整个集体或公司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因此,VP规模与高管晋升可能性以及薪酬差距有直接关系,VP规模变动对公司风险产生影响的背景下,改变高管团队薪酬差距,会对公司风险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薪酬差距会随着VP规模增大对风险的调节方向产生促进作用,为正向调节作用。本文认为在VP规模与风险的关联关系中,如果VP规模与风险正相关,增大VP和CEO的薪酬差距,公司风险承担增加的幅度会加大;而当VP规模与风险负相关时,薪酬差距增大会使风险承担减小的速度变大,即薪酬差距作为锦标赛晋升激励,在高管团队规模和公司风险承担中,将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高管团队中VP规模与公司风险承担的相关关系中,薪酬差距产生正向调节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公司,以薪酬差距作为锦标赛激励的模式,在这两类公司中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差异。与私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会受到更多的政府干预,尤其是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的干预力度进一步加大,管理者的任免与薪酬都要受到政府的管制[15]。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一方面,公司要服从多重目标,不仅要考虑经营效益,还要权衡其他非经济因素,如充分就业、社会稳定等,使锦标赛激励与高管梯队的规模对公司风险的因果关系更为复杂。另一方面,管理者会更加依靠晋升带来更大权力与荣耀,更多薪酬与在职消费,甚至是权力寻租等利益[16];同时,管理者通过市场化薪酬契约而获得薪酬的渠道受到了限制。而非国有公司管理者激励则不受政府的管制,其任免和薪酬都是按市场化原则确定,因此管理者薪酬与公司绩效的联系会相对紧密,管理者对晋升的追求与依赖程度会相对降低[17-18]。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公司所有权性质不同,薪酬差距在VP规模与公司风险承担的相关关系中调节效果不一致,私有企业的薪酬差距调节作用将比国有企业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4年中国A股共1 58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观测样本为3 012个。样本经过以下程序进行筛选:(1)剔除交易状态为ST、PT的企业;(2)剔除金融行业类公司;(3)剔除未披露CEO薪酬以及薪酬差距小于0的年度观测样本;(4)剔除高管信息不详或部分其他数据缺失的年度样本观测值,最终得到2 140家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公司管理层数据及高管薪酬数据通过Wind数据库手动筛选整理获得。

(二)变量选取与研究设计

本文的变量相关定义以及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公司风险承担,借鉴Omesh Kini et al.[18]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衡量收益的波动率和现金流波动率。

收益波动率(ROA Volatility,RV):本文借鉴Boubakri et al.[20]和张正堂[15]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公司每三年ROA(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的标准差来衡量公司风险承担水平。为了剔除行业异质性带来的影响以及减少异常事件的影响,本文先对公司每年的ROA数值用行业平均值进行调整,得到调整的ROA值,然后再利用调整的ROA值计算公司在三年鹊谋曜疾睿得到RV。通常而言,该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公司获取利润的稳定性越差,公司所承担的风险越高。

现金流波动率(Cash Flow Volatility,CFV):本文借鉴Omesh Kini et al.[19]的方法即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三年期的波动率,并通过行业均值调整,来衡量公司风险承担水平。

解释变量包括:

VP规模(VP):样本公司中除董事长、CEO以外的公司管理层中管理者人数,即副总经理人数,其数量表示VP参与职位晋升锦标赛的竞争强度,若样本公司VP数量大于样本中值,则取值为0;否则取值为1。

薪酬差距(Pay Gap):企业CEO与其他高管平均薪酬之间的差距。CEO与高管团队薪酬差距的衡量方法中,以往文献通过三种方法进行衡量,即总薪酬差距(Total Pay Gap)、长期薪酬差距(Long Pay Gap)和短期薪酬差距(Short Pay Gap)[5]。本文参考kale et al.的方法,采用绝对总薪酬(Total Pay Gap)作为调节变量来进行衡量。

控制变量包括:

企业规模(Size):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表示,在高管团队特征的研究中,企业规模往往是绩效衡量的重要变量[18]。

盈利水平(ROE):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成长机会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经常性的、主要业务所产生的基本收入,其大小可以衡量企业成长性。财务杠杆,用负债/总资产来表示[19,21]。

(三)模型建立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全样本看,CEO与前三名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大,平均值为124 047.6元,而且差距非常大,从最小的1到最大的3 604 800,私有样本薪酬差距均值与国有相比较大,为171 400.20。VP竞赛规模均值,中位数为6.2731、6.0000,集中在6左右,这表明大多数企业把高管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也存在较大高管规模的企业,最大值为23。从国有公司样本和私有公司样本的对比来看,二者的薪酬差距存在显著的差异,私企的薪酬差距要比国企的高出10万元之多,但二者的VP竞赛规模相差不大。这表明私有企业薪酬制度差距较大,更接近市场定价,而国有企业受企业性质影响及国家限薪政策的影响,薪酬差距不大。全样本财务杠杆为0.5104,即平均来看公司负债占总资产的一半,最大财务杠杆为1.4227,说明公司财务风险较高。盈利水平为0.074,最小者为负数,说明整体来看,盈利能力一般。现金流波动率为0.105,收益率波动率为0.025,相对来说,现金流波动率较高。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杠要比私有公司的高0.07,而盈利水平比国有公司低出0.05。二者的成长机会相差较大,国有企业的成长机会较低,仅为0.1912,私有企业的成长机会较高,处于0.7761,说明私企的竞争力及发展空间较好。

(二)相关系数检验

表3给出了主要变量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由表3可以看出,薪酬差距(Pay Gap)与高管团队规模(VP)相关性p值并不显著,说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关系,在研究二者对公司风险的回归中,不会影响回归结果。薪酬差距(Pay Gap)、高管团队规模(VP),这两个变量与公司风险指标(RV、CFV)的相关性显著,说明薪酬差距(Pay Gap)与高管团队规模(VP)会对公司风险有一定影响,但不能确定其相关性的具体方向。

(三)实证结果分析

1.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风险的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经调整后的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由于是非平衡面板数据,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控制变量代入模型;第二步将高管团队规模(VP)作为第一个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第三步将高管团队规模(VP)的平方值代入模型进行回归。表4是对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R2数值看,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从结果可以看出,高管团队规模(VP)与公司风险(RV、CFV)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风险承担随着高管团队规模数量的增大而增加,但正如本文所述,仅仅考虑公司风险承担与高管团队规模两者间的线性关系是不完整的。表4的结果显示,高管团队规模的数量平方项VP2的系数-0.0184、-0.0665都为负,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风险(RV、CFV)显著负相关,这与贺远琼和陈昀[1]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绩效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曲线左边,随着高管团队规模的增加,公司绩效上升;当达到最佳规模后(在曲线右边),高管团队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公司绩效的下降。公司风险承担随着高管团队规模数量的增大而存在较弱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说明随着高管团队中VP数量的增加,公司风险承担的变化是先增后减。然而,高管团队规模平方项VP2的系数虽然显著为负,但从表4可以看出高管团队规模平方项VP2的系数数值较小,因此,根据Lazear and Rosen[11]的锦标赛理论,本文认为应考虑薪酬差距的调节作用影响。

国有样本公司的检验结果显示,VP与VP2与风险指标的回归t值不显著,表明高管团队规模对公司风险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一方面,与私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会受到更多的政府干预,尤其是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的干预力度进一步加大,管理者的任免与薪酬都要受到政府的管制,导致管理者团队的规模大小不构成竞争激励,不能影响公司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模型中存在其他调节因素,例如薪酬不合理,而导致团队规模与业绩关联度低。私有样本公司的检验结果证实了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风险承担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显著。说明私有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更加符合市场预期。

2.考察晋升激励在高管团队规模与对公司风险影响的调节作用

本文在模型3、模型4中加入了薪酬差距(Pay Gap)作为调节变量,即模型中代入薪酬差距(Pay Gap)与高管团队规模(VP)一次交叉项和二次交叉项,同样采用2010年至2014年我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表5所示回归结果。从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的R2数值看,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引入薪酬差距(Pay Gap)后,Ln(Pay Gap)×VP2的系数-0.4240、-0.1520显著为负,说明公司风险承担随着高管团队规模的数量增大而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Ln(Pay Gap)×VP2的系数与VP2的系数相比,数值大小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加入调节变量后,高管团队中VP规模对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调节正向效果增加,证明高管团队中VP规模与公司风险的相关联系中,薪酬差距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假设2得以证明。

另外,表5的结果显示,薪酬差距在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风险影响的调节作用中,国有样本公司的回归结果(见模型3和模型4的检验)在5%的水平上不显著,私有样本公司系数(见模型3和模型4的检验)在5%的水平上较显著性。原因可能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任免与薪酬,更多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因此,其对高管决策的影响并不能起到明显的影响,从而不能反映在公司风险承担中,假设3得以证明。

(四)健性小结

1.内生性检验

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风险承担之间的内生性,理论上认为企业业绩越好,高管获得的薪酬越高,反之,高管获得的薪酬越少。这种薪酬机制可以激励高管采取有利于股东的行动。在高管薪酬决定模型中,由于存在着遗漏变量和交互影响,公司业绩往往由内生性决定高管薪酬,因此,本文采用2SLS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对高管薪酬差距有着正向影响,公司风险与高管薪酬差距间的正向联系较为紧密。

2.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限于篇幅限制,没有列出相应的回归结果。具体包括:(1)变量替换。一是选用前三位高管的平均薪酬与其余高管的平均薪酬之差的自然对数来重新衡量晋升激励强度;二是考虑到根据均值所计算的VP规模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因此用中位数替代均值来对管理者预期任期进行重新衡量;三是考虑部分研究文献多采用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作为公司现金流波动的变量,因此,本文采用半年度数据作为替代变量。除半年度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数据缺失的公司,高管薪酬差距项系数为0.001,符号为正,与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描述的现金流波动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的置信水平之上显著。(2)考虑到VP规模与晋升激励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对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晋升激励进行了分组回归。首先,将样本按照晋升激励的强弱,从高到低分为三等份,取最高的一组为晋升激励强组,取最低的一组为晋升激励弱组;分别对两组样本按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对模型自变量系数进行差异性检验,以判断晋升激励的差异是否会对VP规模与公司风险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以上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与前文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较为稳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高管团队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其规模即高管团队中高管人数的数量对决策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团队内部结构即VP与主要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团队中VP数量对高管决策的影响更大。实证结果表示,随着高管团队中VP数量的增加,公司风险的变化是先增后减,即呈倒U型关系。随着VP数量的增多,从晋升的角度考察,VP规模进一步增大时,每个VP的竞争可能性虽然减小,但对管理者的威胁并未减少,因此CEO会选择提高公司风险承担项目数量以获取更高的业绩来保住自己的职位。当团队规模进一步增大,VP规模较大,晋升概率进一步降低,对管理者的威胁逐渐减弱,管理者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无风险项目,降低公司风险。

此外,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偏好和信念的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看法或敏感性是不同的。因而,激励机制在高管决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证表明,晋升激励的引入使得该关系更为显著,薪酬差距越大,公司风险增加或减小的幅度越大,即在公司高管团队VP的数量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并不显著,原因在于,国有公司高管晋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由于在经营过程中受到较多的政府干预,背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经营中除了考虑盈利目标外,还需考虑更多非经济因素,如就业、福利、社会稳定等,使企业经营管理与绩效的关系更为复杂,进而减弱了晋升激励的调节作用,导致在国有企业中,高管团队规模、薪酬差距与公司风险之间的显著性不如私有企业的显著。

为保证公司业绩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高管团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保持合理的决策规模和团队内部结构,将高管团队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应考虑激励机制对高管团队承担风险的影响,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私有企业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小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作为控制公司风险的方法,而国有企业则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号召下,通过引入股权激励等薪酬改革措施,提高对高管的激励,增强企业管理能力,达到国有企业稳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远琼,陈昀.不确定环境中高管团队规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123-128.

[2] GEORGE P H,et 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design:Ideas and insight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50.

[3] AMASON A C. Distinguishi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conflict 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Resolving a paradox for top management team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 39(1):123-148.

[4] JENSEN M C, 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8 (2):225-264.

[5] KALE J R,REIS E,VENKATESWARAN A. Rank-Order Tournaments and Incentive Alignment:The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9,64(3):1479-1512.

[6] CARPENTER M A, GELETKANYCZ M A,SANDERS W G. Upper Echelons Research Revisited:Antecedents,Elements,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o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6):749-778.

[7] 孙海法,姚振华,严茂胜.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纺织和信息技术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6(9):61-67.

[8] 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 35(1):91-121.

[9] SMITH K G, et al.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Process:The Role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1994,39(3):412-438.

[10] WILLIAM K Y, et al. Demography and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A Review of 40 Years of Research[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20(3):77-140.

[11] LAZEAR E,ROSEN S.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5):841-864.

[12] FREDRICKSON J W,DAVIS-BLAKE A,SANDERS W G. Sharing the Wealth:Social Comparisons and Pay Dispersion in the CEO’s Top Tea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0):1031-1053.

[13] PFEFFER J, LANGTON N. The Effect of Wage Dispersion on Satisfaction,Productivity and Working Collaboratively:Evidence fro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3):382-407.

[14] 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等.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管理世界,2009(11):2-4.

[15] 张正堂.高层管理团队协作需要、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赛理论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07(2):4-11.

[16] 辛清泉,谭伟强. 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 2009(11):1-3.

[17] 徐细雄. 晋升与薪酬的治理效应:产权性质的影响[J].经济科学,2012(2):2-4.

[18] 张兆国,刘亚伟,杨清香. 管理者任期、晋升激励与研发投资研究[J].会计研究,2014(9):81-88.

[19] KININ O, WILLIAMS R. Tournament incentives,firm risk and corporate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3(2):350-376.

篇13

论文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财务论文,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免费论文。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论文,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财务论文,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免费论文。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财务论文,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的成本。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风险,提高公司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将得到完善。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5)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性改进》,《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邸丛枝、于富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7)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黎志刚:《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8期。

(10)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1)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

(1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3)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14)汪月祥、杨文蔚:《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11期。

(15)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6)殷丽丽、李媛媛:《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篇14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证券公司;特征;战略成本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更好的提升证券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则需要实现成本的降低。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也使成本管理已达到了战略的高度,特别是战略成本思想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证券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成本,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公司的品种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公司未来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的促进证券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针对于传统公司成本管理的固有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即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自身的信息,即对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分析行业竞争者,通过对行业对手的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和了解,并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明确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公司成本费用的降低,站在战略高度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的进行研究,进一步突出公司的战略目标,将公司的各种费用成本有效的融入到潜在的价值中来,打造出一种高层次的成本管理思想,从而实现公司运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降低。当前在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其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久性

战略成本思想更重视公司未来的发展,以长期行业竞争优势为根本目标,因此在短期投资回报方面可能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能够提升公司长久的生命力,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在传统公司管理工作中,过于重视短期的效益,无论是投资回报还是成本管理都与短期创造的利润直接挂钩,对公司长远的发展较为忽视。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有效的突破了这种瓶颈,对公司长远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二)广泛性

在战略成本管理工作中,其着眼于公司整体,而且所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将公司内部环境和外部结构全部覆盖其中,能够提供更广泛及更有效的信息。通过侧重分析行业价值链及竞争对手,从而从公司全局出发,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公司价值链的控制情况。

(三)不确定性

在当前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环境不断变化,各种影响因素也无法有效预估。因此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针对局势进行判断,并不断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及时调整和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战略成本管理水平。

(四)针对性

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能够更为清晰的认识到未来公司的发展,及时将未来成本信息向公司进行反馈,从而为公司制定全方位的竞争战略提供重要依据,这使战略方案制定时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过去的经验,有了更科学和可靠的信息作为参考。

(五)会计信息非财务性

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更多的是非财务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虽然无法对公司的经绩业绩直接进行反映,但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有效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单一的计量手段,能够更好的与公司战略管理和决策需要相适应。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于证券公司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业,银行和保险业都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开始向证券行业渗透,证券营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证券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则需要有效的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需要充分的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以此来有交物提升证券公司的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的降低自身的业务风险,完善公司内部的各种机制,确保证券公司自身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创造更大化的价值,为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战略成本管理是证券公司改进管理的必要选择

证券公司隶属于金融行业,市场变化较快,自身发展存在较高的风险。当前国内金融行业不断创新发展,这就导致传统的成本管理越来越无法与证券公司管理需要相适应,也无法满足当前金融行业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因此证券公司需要以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竞争对手和自身的特点,重新设置公司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司绩效考核,确保公司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实际运营管理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证券公司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证券公司各项管理条件的成熟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必要保证

首先,具有成熟的体制和机制。一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也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目前企业内部环境发展相对较为完善,这为战略成本的运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体制和机制,在信息透明开放和市场竞争公平的体制环境下,战略成本管理应用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其次,具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在战略成本管理应用过程中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当前证券企业信息技术较为成熟,数据业源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为战略成本管理应用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条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更便于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得到更多数据的支持。最后,具有成熟的人力资源条件。当前证券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证券公司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聘用了高级管理人内,而且采取内部培养、外部招聘等方式为公司储备高级管理人才,这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三、证券公司采取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明确公司发展战略,降低战略成本

当前证券公司在采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可以与自身情况有效结合,采用低成本战略或是差异化战略。对于具有雄厚实力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及发展多种业务种类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则对于资金实力一般的证券公司来讲,则需要在竞争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将业务做深和做精,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优化公司组织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证券公司战略规划实施的效果与证券公司组织结构与战略规划、业务发展相匹配度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对证券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适应的增强组织结构的弹性,有效的提升组织结构的整体运营效率。

(三)理顺业务流程,降低协调成本

证券公司在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要对业务流程进行理顺,确保各自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开展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对各项业务流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和全方位的服务,有效的降低显性和隐性的协调成本。

(四)严把合规风险关,减少风险损失

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还要充分的运用科学的测评体系来动态评估证券公司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可以承受风险的基础上来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努力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定期对各项业务运作时的操作风险及合法合规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实现对风险的效的防控,有效的减少风险隐患及降低风险发生时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提升公司文化理念,树立成本节约意识

公司文化作为一个公司的灵魂和精髓,优秀的公司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作为证券公司,在战略成本管理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公司全体员工中间树立起成本节约意识,深入挖掘公司降低成本的潜力,将成本节约作为一种习惯,并形成一种公司文化,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公司每一名员工进行影响和熏陶,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

四、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证券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这就需要证券公司要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改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需要引进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将证券公司成本费用提高了战略高度,以此来指导证券公司长期的发展,实现证券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伍迪 李雨桐 王宇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辉.试析新形势下的证券公司战略成本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