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5:2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往往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大学生作为调研群体,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对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研,我们发现调研对象中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低,其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窄,大多以书籍和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究其根源,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生活意义不大,纯理工科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当前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杂志。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欠缺,素养偏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审美缺失等问题。
一、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1.全球化的影响。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小村庄,当前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日益强大。许多西方知识和文化在全球进行资源共享。许多大学生一窝蜂地学托福,考外语,学计算机。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则被束之高阁,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已然令人堪忧,学生很自然地将大学语文排在了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甚至是政治课之后。
2.高校教育管理的松懈。我们调研的许多高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来高校就有责任引导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生,如今却主动撤消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当高校都缺失审美心理甚至是审美的素养,又怎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呢?
3.信仰危机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情感匮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精神教化人民。儒家的思想极具现实性,而现实社会中真正恪守儒家思想,以德约束自己的人简直寥寥无几。真正的儒家思想是用来教化行为的,只有从行动上切实践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而大学语文的作用就在于要把学生这方面的缺失弥补起来。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误以为这些都是过时的糟粕,未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
4.家庭社会道德失教难以引起传统文化审美共鸣。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失去了这方面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过多地依赖父母,这些现象反映出他们缺失了礼和孝――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而到了大学,再想将这种道德思想更深入地贯彻到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思想之中,几乎已经不可能。
5.应试教育缺乏真正的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培养。在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的学习几乎都遵循一种规范,学生所做的题目有标准化答案,学生很少能在一种自由宽松的心境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也就是说,当前大学生从小学起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文学的陶冶。
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审美素养的缺失,这些主客观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交互作用的。面对如此繁多并相互作用的主客观原因,我们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大学生传统文化审美的缺失现状,的确并非易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
二、应对措施
要想改变这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欠缺、素养偏低、认识模糊的现状,需要社会的舆论导向、高校的理论和制度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等几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合力。总结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行为示范,提升自身传统文化审美境界。然后言传身教,影响身边的学生,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和传统文化的审美境界感化学生和身边的一切人。教师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促使学校、社会、国家重视起来,并有一种明确的舆论导向和真正切实的具体举措和制度,促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审美素养。
其次,从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出发,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的针对性。当今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强迫灌输深奥的哲理;应该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根据他们自身的文化需求,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最后,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改变轻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改革历史文化教育形式,并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发挥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功能及学校的课程设置作用,配合教师的身体力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失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人杰.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调查报告
一、前言
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沉淀下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串联在一起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状态,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的情况。旨在基于现实,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研组于2010年10月抽样选取了重庆市内十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就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以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知晓途径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态度,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传承和态度,并设置主观题收集当前大学生对于保护、创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全部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共发出200份,收回193份,可用问卷190份,其中,文科类学生填答90份,理科生填答86份,艺术类学生填答14份;男生91人,女生99人;有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同学,重庆较多有38%,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山西、河南等地。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状况
调查问卷的第一题对“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时间最长的是哪个节日”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90名学生中,只有3个学生选错,选择答案“春节”的正确率是98.4%。说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相关常识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大学生大都是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出生在90年代之后。童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中学时代受到学校的相关教育以及电视等媒体在传统节日的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基本都知晓。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的摸底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到底对传统节日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调研组设计了“您能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和故事吗”的选择题,从表2的结果表明,62.1%的大学生选择了B选项(能讲一些,但不太准确),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六成以上,同时选项D是“没听过,也不会讲”,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全部的大学生都知道传统节日是有来历等的,根本没听说过的也不存在,只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也只有少数学生掌握得较深刻。
(三)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
本调查问卷提出了两个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的问题,即“您认为记住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有必要么?”和“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还需要大力提倡与宣传?”,在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前者的肯定回答为180人,占到94.7%,后者的肯定回答为181人,占到95.3%。调查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着积极的态度,尤其肯定要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大力提倡与宣传。
(四)大学生关于传统节日未来的预测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未来的看法的题目,有82人觉得“比较乐观”,占到43.2%,是比较集中的一类,当然表现出“很乐观”与“不乐观”的人数相当,“很悲观”的学生有2人,还有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说”,可能是对传统节日的未来一些担忧,也要看政府、学校、媒体、家庭等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
(五)大学生对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
调查中,我们问及了一个基本问题,在高校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4.7%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其中有过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持消极态度的共有10人,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您认为高校还应该怎样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选题,从统计数据看,有150人选择“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占到78.9%,比例最大。选择“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节日社会实践活动”有70.5%,说明了,在校大学生还是希望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能够开展校园节庆活动亲身感悟和体验。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抽样走访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了高校中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总体状况。由于调研的时间比较紧张,导致所抽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调查所得出的结果的代表性不是很强,但通过少量的问卷,我们也能了解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比较浅显,主要是从家庭教育获得相关知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态度都很肯定,表示应大力宣传和提倡,也表示出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传统节日,希望在高校开展更多更有意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增进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 内涵的认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李欣.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7.
[3] 舒敏,鄢呈.大学生与传统节日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7,(05).
[4] 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传统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大学生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一个指南。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正确批判,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最直接课程,其他课程则起不到这个作用。高校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从狭义上讲,指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风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1]。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和传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当前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里直接提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待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课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学生经过比较之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认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的缺失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沦为说教式介绍,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直接接触,学到的传统文化都是道听途说的,不能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在心里不会对传统文化完全认同。所以高校思想课程中系统的传统文化介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对传统文化系统介绍的缺失问题应该加以改革,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
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之声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声音却很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批判[2]。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高校介绍传统文化时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往往着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避而不谈,这样就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对我国人伦纲常的一个基本规范,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孝文化发展到极端就是愚孝,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当孝文化发展到愚孝时是不可取的,成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传统文化要做全面介绍,传播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确批判。
3.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批判,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从另外来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另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以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使民众看待传统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文化加以正确批判,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策略
一、介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是其民族特异性、民族气节、民族精神风貌等的源泉。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在学习生涯中要学习的不单单是常规的知识,其更多的,是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承受道德素养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人格的完善,并能在日常行为中,端正其自身的行为,明确处事的态度。而要实现此,运用传统文化的手段无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鉴于此,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无疑是大有必要。对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而论,应抱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这对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存有较多裨益的。除了需要考量传统文化的精华外,为使得传统文化与高中生具备更强的紧贴性,应注重对传统文化收集的深度,一方面,可以吸引高中生的感知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介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力筛选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根据政治教学目标,对初步汇总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度筛选。以政治教学为导向,来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可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紧贴性,进而有效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增强对高中生道德素养塑造的效果,健全高中生的家国观念。
三、应用方式的改进
对于政治教师来说,为更好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教学的基点放置在如何让学生“学”上,而介于此产生的改进手段,可以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改进教学的流程,增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于前者而言,可以是将传统文化编制成小故事,或是使用通俗的方式将名人轶事等讲述出来,在塑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或是处事的态度,此举,一方面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发自内心地融入到教师所塑造的班级气氛中,对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也可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从而发自内心对其悦纳,而这无疑能使得高中生更好地去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介于教学流程上来看,主要是改变教学流程中学生被动去听,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并在课堂当中进行分享等,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表现力会具有很大的促进;对于传统文化的述说方式,没有必要单一使用口述的方式,相比而言,视频、音乐要比直接言说更具表现力,而为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名人事迹等,以短片的形式给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去对其赏析,一方面短片在表现力上会更加丰富具体,另一方面,以短片的方式,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起到很好的应用效力增强的作用。
四、有奖征文
为进一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拥有清晰深刻的认知,还可以以有奖征文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对所学到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记忆加深,同时,以作文形式,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自然的情感流露,从而使学生受传统文化感染的程度得到加强,价值观念受同化的程度愈深,而在作文中的如何做的部分上,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日后的行为,使其能端正态度,规制自身的行为举止等。以奖励的手段进行征文,还可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发动主观能动性地去写作,而写作作为政治教学课堂的延伸,可进一步提升政治教学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