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趋势范文

网络传播趋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14:48: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传播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 移动化 视听化 数据化 网络舆论

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移动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通道

首先,从通信技术来看,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将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3G技术的出现及使用,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承载,但由于通信技术不够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并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爆发。但4G网络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未来4G网络将对下一代互联网形态产生深刻影响。4G网络最典型的特征是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能够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下载,在有高速传输网络的保障下,过去一直受到网速困扰的视频电话、手机电视等应用将获得解放,所有能够上网的业务,都将摆脱网速的限制,实现无线上网。

其次,从用户规模及用户习惯上看,用户逐渐向移动互联网迁移。首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根据CNNIC的数据,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终端价格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通信交流。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增长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比例更加稳固。智能手机上良好的视频、阅读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互联网移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2、视频分享日益流行,移动视频将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

目前,手机视频和社交网站、微博和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的互动分享及应用合作极大推动了手机视频服务的发展。在美国,随着4G网络正式商用并积累了巨大的用户规模,手机视频分享APP随之崛起。成立于2010年的手机视频分享应用Viddy,用了18个月左右的时间便积累了4000万用户,公司市场估值10亿美元。在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片社交取得巨大成功后,视频社交开始崭露头角。

其次,智能手机朝大屏幕高性能方向发展,提高了手机视频观看体验,促进了手机网民的使用。在三星公司Galaxy系列手机的引领下,大屏、多核及高分辨率逐渐成为手机的标配。笔者在中关村在线手机频道中搜索,手机屏幕在5.0寸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92款产品;屏幕分辨率在1280*720像素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37款;四核及以上手机,共有342款。2013年1月,华为在美国举办的电子消费展上推出了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屏幕的智能手机——华为Ascend Mate配备6.1英寸高清大屏、四核1.5GHz处理器、4050mAh(典型值)超大容量电池。手机性能的高速发展,迅速缩小与台式电脑的差距,在未来甚至具备取代后者的可能。

最后,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公司的预测数据也支持未来的移动世界,视频将成为主流的观点。思科在《视觉网络指数(VNI)》报告中预测,到2014年,移动视频数据流量将比2012年增长22倍,占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66%,而在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仅为52%。可见,手机视频服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春天。

3、网络传播数据化,移动互联网成为大数据的主战场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今天,全球互联网正以庞大的规模和数据流,昂首迈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随着移动智能设备日趋普及,Android和iOS成为主流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4G网络解决移动信息传输的带宽束缚,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主战场。而移动化和社交服务的结合,将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能更完整和更生动的去描绘了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不仅可以知道人们在过去干什么,现在正在干什么,还可以预测趋势,判断人们的喜好。

二、4G时代网络移动化、视频化、数据化对于网络舆情带来的深层影响

1、传播渠道移动化,信息从即时传播演变为实时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为个人化传播

首先,信息传播发展成为实时化传播。移动化实现了信息对用户的全面包围,线上线下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在信息传播实时化的趋势下,随时随地的“公民报道”成为可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者。而移动传播同时融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三种特点,在一个社会议题引起关注后,信息迅速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多级传播的模式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对议题的讨论,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互动。现阶段,种种社会问题使网络言论常显得十分尖锐,加之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因此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其次,信息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到个人化传播阶段,舆论非中心化特征更为明显。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鸿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消弭,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以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账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关注相关的微信公号,随后既可以被动地接受所关注公共账号的信息,也可以主动发出指令索取信息。同时,用户还可以自己创建微信公共账号,经营自己的媒体平台,在进行信息的采编后,推送给订阅用户。

2、视频化:视频更具冲击性,在社会化分享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动员式传播,形成大规模群体互动

视频本身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冲击性以及现场感,更容易点燃社会情绪。美国教授山德尔(S.Shyam Sundar)实验也证实,视频同时使用声音和图像两个通道进行传播,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因而有可能得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相比于文字或图片,视频的背景信息更为完整和立体,网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事件,导致大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更高,增加了议题的传播效果。在高速移动互联网传播下,视频可以像文字、图片一样快速传播,对政府的舆情控制将带来巨大挑战。借助影像的力量进行的视听传播,这种穿透力是语言、文字、声音、图片等等叠加起来也无法达到的。2011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中18个路人的冷漠刺激着公众神经,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和社会各层面的强烈反应。

3、网络传播数据化,让网络行为管理和网络舆论管理结合,网络舆情具备更强的可预测性

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主要是对一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包括传播范围、影响力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只知道事件发展的过去,不知道事件发展的未来。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处理整群数据,而不再大量依赖随机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工经验,未来实验舆情的预警,研判未来舆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出人类经验范畴之外的精准化预测。

三、网络传播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1、实时化传播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时间大大缩短,政府针对事件的表态要迅速,但调查过程更要慎重。政府应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回应各种质疑。

2、视频化传播导致舆论监控难度加大,可以利用关键帧提取技术来抽取网络视频中的关键帧,建立相应的垃圾视频关键帧匹配库,通过视频关键帧匹配算法和模式,从高速的视频流中监测出不良信息。另外,在视频化传播时代,政府应主动融入这一潮流,转变思路。过去的“广播式新闻播送”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政府要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了解受众在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下的信息消费习惯,主动抢占视频舆论阵地。

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限于网民话语表达的表层,而是转向更为深入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呈现、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总结,了解舆情现状,并预测趋势。

参考文献

①《CNNIC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1

②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③马兵,《大数据时代舆情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记者》,2013(6):116-116

篇2

【关键词】网络传播;精英主义;网络空间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通过与其他人的符号交换建立对自己的认识。人类本身具有形成群体的倾向,而高度交互性的Web2.0互联网则提供了形成社会的技术基础。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网络乌托邦,但是这只是源于对Web1.0时代的网络的表面认识,虽然网络中的信息向一切人敞开,但是却并不能推动民主与平等。在Web2.0时代,用户拥有更高的参与度,新的网络传播模式进一步拉开了用户之间的差距。网络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与现实社会相比毫不逊色。虽然表面上看,互联网上的“草根精神”与“精英主义”格格不入,但是在本质上,网络传播正表现出不可逆转的精英主义趋势。

一、网络传播中的精英主义趋势概述

网络社会是一个新兴的社会,既有其自身的先进性,也有其相比现实社会发展较欠缺的部分,例如大众的出现和发展。“大众”这一观念产生于工业时代之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兴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社会成员成为孤立、分散和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1]——这与刚刚进入Web2.0的网络非常相似。Web1.0时代每一个只能获取信息的用户突然成为相互连接但却孤立和分散的存在,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个个体,就如同工业时代开始时,封闭的农民阶层被圈地运动强行转化为城市劳动人口(大众)一样;与工业时代印刷开启民智类似,互联网进一步扩大了个人所能接触的信息总量,现在网络中一个人所能获取的知识远超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

“大众社会理论”产生时间正是工业革命之后“大众”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众观是早期精英主义即贵族主义所主导的,他们对大众形成的社会力量感到恐惧,并对这种情况进行批判,他们认为大众只是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认为这是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2]这种贵族阶级式的思维方式,在当今的互联网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如果说当今的网络社会类似工业时代之后产生的现代社会,那么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出网络社会中“贵族阶级”的客观存在。

如今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充满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加上网络社会本身的虚拟性,促成了网络中对于优越感的追求。如今开始出现的网络社会中的大众,正为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有大众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精英阶级。在以信息和知识为货币的网络社会中,拥有信息即为贵族,这种“低成本的贵族化”现象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精英主义式的思维方式,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网络传播中。

网络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多次反馈。网络中的个体的信息会产生连续的逆向反馈。对于个体的第一个信息A,能产生一个反馈X与之对应,而由于网络的便捷性,这个反馈X可以直接影响信息者,产生第二个基于反馈X的信息A1,而信息A1则会产生对应的反馈X1,同时,第一次信息A随着信息本身的传播继续生成反馈X,由此也催生了信息A的无数个衍生版本。这种反馈与信息更改的反复影响,会提高网络受众对其他个体的信息依赖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极易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是“信息阶级”产生的一大原因。

综上可见,在网络传播中,精英主义不但是客观趋势,而且也是必然趋势。

二、网络传播中出现精英主义趋势的原因

当今的网络传播已经跨过了Web1.0时代,进入了Web2.0时代。[3]而相对于Web1.0时代,Web2.0时代明显的改变就是从单向度的“接受信息”转变为“获取信息——进行反馈”的双向交流,而且这种受众的反馈是网络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Web2.0被视作“Web of human communication”,即“人的交互网络”,其中的核心词是“互动”和“沟通”。这种变化的本质就是从“Push(推送)模式”向“two-way communication(双向传播)模式”的转变。[4]这个转变促使网络从一个信息公示平台转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使网民从一个简单的、只具有数据标识的阅读用户变成了网络社会范畴中的“人”,社会成为关系的聚合。社会的聚合也要依托于传播的存在,因此,网络传播也可以被视为网络以及现实世界的聚合方式。

Web2.0时代赋予了网络以社会性,也促成了网络中传播的多样性。网络传播这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以前所有的社会传播模式,从简单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QQ等通讯软件和论坛)到大众传播模式(门户网站),在网络中都有出现。这种融合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殊性。在网络中,受众接受类似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但是却比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更容易产生反馈;在网络中的群体传播中,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传播速度与人际传播无异,这种被高强度加速的传播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群体感染和比任何社会群体更强的身份认同;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则因多媒体媒介的使用而变得更快、更丰富、表达手段更多样,信息传递量也更大。由于技术上的优势,网络传播由变质的传统传播模式所组成,但又并非是这些元素的机械相加。这种传播上的特殊性是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根源。

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可以塑造网络中的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个体的匿名性上。网络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很难确定其真实性,在网络中,对于他人的认知基于其提供的未知真假的信息,对于自己的认知则来自对自己提供的信息的认同感。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我们通过其他演员的“台词”认识他们扮演的“角色”,也通过自己为自己撰写的“台词”认识网络中自己的“角色”。在网络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无属性、无形象的基本社会单位,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接受与分析才能获得这些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形象,但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信息交换,网络中的信息很难被完全证实或证伪——正由于此,在缺乏物质层面基础的网络社会中对于信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网络社会特殊性的根源。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网络传播与现实社会中的传播的关系亦是如此,网络传播可以在现实中的某一种传播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原型,但又与之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也是导致出现精英主义的重要原因。

而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的出现直接拉大了人与人在信息层面上的差距,加之在网络社会中人对于优越感的追求,这种趋势一旦出现,就会不可避免地不断加速。特别是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远远超过了大众媒介所能提供的信息,因此知沟的出现和扩大速率也都呈几何级数提高。再加上进入互联网的用户并非是白纸一张,他们拥有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和知识,进入网络社会前就存在的差异,在网络中会被立刻放大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知识鸿沟,知沟所带来的两侧的信息不对等,就是精英主义孕育的温床。

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的“上限效果”几乎不存在。首先,网络中虽然充满了近似于大众传播的一般性信息,但是也丝毫不缺少高端、精尖的知识,在获取了大量的低端知识后,的确有一部分人满足于此,但也有更多的人因为知识的积累而提升了素质,选择了进一步学习和吸收,这些人将因此成为相对于前者更精英的阶层;另外在网络中,知识的广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对于网络传播来说,只要存在差异,则传播行为必定会产生优越感,这种差异可以是深度上的区别,也可以是广度上的差异,在某一领域知识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状态的个体,很有可能为了保持其精英地位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因此随着信息接收量的提高,网络社会中的知沟必定会一直存在并不停地扩大,完全不会呈现缩小的趋势。

知沟的存在,使得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层级结构,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精英主义趋势提供了根本上的动力。

三、网络传播过程中精英主义趋势的效果与意义

(一)网络传播中精英主义趋势的正反效果。网络传播精英主义趋势的正面效果主要在于对整个网民群体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还是仅仅是为了追求优越感,所有人都会倾向于学习和了解新事物。Web2.0时代盛行的草根文化,本质上即是网络社会中的大众对精英化的追求的产物。正是这种追求高端、满足优越感的自由精英化行为,才创造了现在属于平民的网络文化。博客、播客、微博、维基百科等技术兴起,公告栏、论坛和门户网站的没落,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网民对于成为信息贵族、成为信息精英阶层的需求。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分化”的过程。受众自身的角色正在从原子式的分散转变为一个个特征鲜明的权利个体。从另一个侧面说,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所追求的并不是独立化和个性,独立化是对精英化的外在反映,个性是对精英的身份认同。

这种精英主义趋势的反面效果也不容忽视。本质上说,在网络中每一个大众都拥有成为精英的愿望和拒绝奋斗的惰性。这样一来对于精英的优越感的追求就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虚荣心的满足。由于高质量的信息能带来更高的价值,那么那些不具备高质量信息来源且想要获得相应的高地位的人就会使用谣言和炒作来制造一种虚假的高地位。这也是网络传播过程中虚假信息泛滥,谣言纠正困难,网络信息难以监管的主要原因。

(二)网络传播中精英主义趋势的现实意义。在分众论成为主流,“放羊式”的网络营销行为效果越来越差的现在,把握网络传播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精英主义趋势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对于互联网中的营销行为,分众成本极高且难度很大,互联网让市场调查成本变低了,但是却使得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网络传播过程中精英主义趋势的客观性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我们认清在网络社会受众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主义思维,并以顺应这种思维方式为前提,进行实用层面上的运作。

精英主义思维方式即是每个网民都具有的追求高端、追求自我精英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有力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如果我们能明确这种思维方式,则可以通过制造高端、提供优越感的方式使很多网络传播行为获得更高的效率。

在网络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利用网民普遍具有的精英主义思维提高网络传播实际应用的效率?有正向和逆向两种应用方法。

正向应用法顺应人人皆有的网络精英主义思维,以制造高端的方式引导受众产生对自我的精英认同感,以此获得优越感和满足感,即“制造高端”。在网络社会中,“精英”是一个相对概念,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趋向精英的倾向,而成为相对的精英也十分简单: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正由于此,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通过提供小规模的高质量信息,就可以正向引导网民的精英主义思维,使其产生足够的优越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所谓的高质量信息并不一定是艰深的知识或者纯粹的机密性信息,对于大众精英主义思维的正向引导,需要的是在明确大众的知识层级的基础上,向其提供适度精英化的信息。过度高深、吸收难度大的信息,会直接使大众产生抗拒感,从而产生反面效果:人们会真正地“草根化”,认为这种东西是卖弄学问,是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技”。例如,《魔兽世界》这一游戏本身并不“复杂”,只是玩家将“相比其他网游更丰富的游戏性”当作了复杂,它将“游戏性”与“社交性”进行了平衡,在保证游戏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了社交活动的乐趣——《魔兽世界》有一个“虚门槛”,这个门槛是不存在的,但是任何一个“迈”过这个门槛的玩家都会获得满足感,都会认同自己的“高端”,产生作为“精英”的自我认同。对于那些已经进入了游戏的玩家而言,就应该进一步地制造“高端”,强化其中的“精英认同”。

逆向应用法则是通过创造更低级的群体来反面提升受众的相对社会地位,以此来提供精英认同感,产生优越感和满足感,即“补充大众”。网民群体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渴求精英化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本身不具备精英素质的群体,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依然有这种精英主义思维,他们依然会追求自身的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正向引导的方法,不但成本极高,而且效果很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引导,即为他们创造出更低层次的“大众”。当一个群体能接触到更低层次的群体时,会不由自主地将后者视作“大众”,从而产生优越感和精英认同。与《魔兽世界》拉高玩家群体的整体素质、创造高端不同,中国网页游戏的策略在于以一种更低成本的方式“贩卖”精英认同感,这种方式就是为它的用户提供更弱势的群体,以此凸显其自身的强大和优越。当一个受众群体既不具备成为精英的素质,也没有追求高端的倾向时,如何利用其心中本质上存在的追求精英主义的思维倾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出所谓“愚昧的大众”,从逆向衬托这一群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和精英的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网络传播行为,提升网络传播实际应用的效果。

总的来看,网络传播中精英主义趋势的出现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网络传播精英主义趋势对网络社会具有正反两种效果。而针对这种精英主义趋势所采取的两种非常高效率的应用模式则可以概括为“制造高端”和“补充大众”。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51.

[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3]汪静,等.现代网络平台WEB3.0取代WEB2.0的哲学必然性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84-90.

[4]Fuchs,C.&Hofkirchner, W.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Web: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Web 1.0, 2.0, 3.0. Future Internet,2010:40.

篇3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企业;网络新闻;传播趋势;探讨

一、网络传播的历史

从世界上第一份网络报纸《圣何塞信使报》1987年在美国诞生,到中文刊物《神州学人》1995年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报刊。中国网络新闻17年传播历程,从实践摸索到理论研究,由照搬传统媒体内容发展到独立运作。网络新闻市场激烈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新闻传播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趋势也基本同步于上述情况。从政府引导企业走向“信息高速公路”到企业自觉、自发探索新型的电子商务道路,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洪流催生着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也自觉、自发地不断得到探索,诸如“新闻中心”、“资讯中心”、“新闻室”、“NEWS”、“MEDIA CENTER”乃至独立的企业网络新闻网站以及网络企业新闻企业的诞生,种种实践性工作,都亟待理论上的深入研究。

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具备宣传、沟通、营销整合三大功能。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理所当然要为企业服务。经常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消息,无疑是提高业绩、增加竞争力、扩大企业美誉度和公信力的一把“利剑”。 企业网络新闻的传播无论是企业综合新闻,还是企业行业新闻,抑或是企业产品科技新闻,其所有宣传活动都是围绕企业理念、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打造进行的。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宣传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挖潜增效、技术革新和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生产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让外界通过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了解企业,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必然的选择。

二、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是由互联网这一媒体的技术特性或者说网络传播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又是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相比较而言的。

简言之,就是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

2、海量性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具体表现在: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

3、多媒体

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

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

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受到信号传输的限制;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

此外,传统媒介还有制作周期、截稿时间、播出时间等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受限很小,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

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

6、超链接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只能按线性顺序的限制。

企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并间接地为巩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一点决定了企业的网络新闻传播要及时地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产品的产量、产值、效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反映本质性的问题。通过深入的报道,宣传企业各部门、各生产单位的成功经验,包括阶段性成果的报道等。

三、网络传播的趋势

企业是社会经济实体,企业许多工作具有社会属性,诸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保绿化、社会公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搞好企业的这部分工作,就是为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就能取得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应。增强企业的信誉。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中心地位已经日趋突显,在这样一种发展背景之下的企业网络新闻传播除了搜索服务和交互功能逐步完善,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外,企业网络新闻传播正在迅速地朝以下方向发展:

1、传播的专业化

与传统主流媒体和综合门户网站不同,企业网络新闻的受众是特定领域的受众,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工,同行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以及消费群体等。因此,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将朝着专业化领域发展。同时,企业网络新闻还更加注重专业领域新闻信息的深加工,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2、服务的个性化

网络时代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选择阅读新闻信息,而是积极地、主动地选择。因此,企业网络新闻正朝着为特定领域受众量身定做新闻信息的方向发展。

3、营销的统摄化

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企业内外所有资源,再造企业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以实现企业品牌传播目标的统摄。企业网络新闻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受众反馈”循环互动模式,就是整合营销传播中双向沟通的践行。在当今网络新闻媒体愈来愈为更多信息消费者广为接受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对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将发挥重大的龙头传播作用。如何加强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的建设,切实搞好企业网络品牌传播,提升企业网络品牌传播力,已成为中外500强的共识。

4、管理的总监化

伴随着网络传播环境发展的日渐成熟,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已经被提升到企业信息流管理的高度。企业网络新闻技术部也日渐成熟。企业网络新闻的传播亟需理顺企业记者、通讯员、企业新闻编辑和企业网络技术人员的新型协调关系。企业媒体管理统一化趋势正催生着新型企业新闻管理机制的诞生。从组织构架上建构专门负责企业内外部新闻信息乃至负责品牌管理的“信息总监”就应运而生了。由信息总监统摄下的企业网络新闻传播,正在企业整合营销传播战略麾下,集成企业线上、线下一元化的广告、促销、公关等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管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在激发企业整体品牌的提升,促进企业目标的健康稳定地实现方面必将成为更多企业整合营销的选择。

网络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因为网络新闻的受众是复杂的,它不仅有文字的爱好者,也有图片、视频、动画的爱好者。因此,网络新闻的编写不仅要内容精彩、文字优美,更要图片艺术、动漫动人,这样才能满足各种受众及网民的需要。

构建诚信网络,打造自己的网络信誉平台。网络诚信是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网络新闻的监督最多的还主要靠网民,而我国网民的综合素质和监督力还不尽完善,这给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法商人和别有用心的新闻传播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即便失去诚信、捏造新闻也不会受到有效的制裁,只要换一个网名,或换一个域名便可“重新做人”,得不到法律惩戒,便给这些不法分子再次滥造新闻以平台之便。由于这些不法人员的随意滥造性造成了网络的秩序混乱,使网络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使网络新闻的发展失去张力和耐力。因此,如何规范网络信息平台,打造诚信新闻报道,这不仅是网络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义务。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维护网络诚信,还原健康网络。只要我们每一个网民认真努力,诚信网络的健康之路将指日可待。

篇5

关键词:中国戏曲;网络传播;新媒体平台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心理需求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戏曲作为长期浸润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古典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因传统话语与现代观念的断裂而囿于困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戏曲艺术不断地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逐渐调整其原有的艺术语汇与程式,从而打破传统戏曲在传播中的困境。因此,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戏曲的网络传播问题对未来戏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网络时代下的戏曲艺术传播特征

作为一种植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中国戏曲的发展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吸纳着多方面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古典意味浓烈的审美文化特征。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戏曲艺术不仅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还面临着现代审美娱乐文化的冲击。面对戏曲在不同语境中的形态特征,学者施旭升曾指出:“戏曲,从古老的驱傩仪式到勾栏瓦肆的表演,再到现代剧场式的演出,都体现出不同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中的形态风貌和审美文化的定性。”①如今,在融媒体的生态坏境下,“由于其强调的是媒介融合、技术整合与信息资源共享,强调用最经济的方式传播信息”②,因此,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媒体技术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类型大致分为专业的戏曲网站、流媒体平台、自媒体频道等。以昆曲为例,其在互联网上拥有中国昆曲网、上海昆剧团、昆曲大雅等多种类型的网站,受众可通过官网查询,直观、深入地了解到戏曲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而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效率。除此之外,移动终端软件的兴起也对戏曲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多媒终端打破了戏曲观演的时空局限,各大流媒体平台与短视频App的兴起使得受众可随时随地观看戏曲演出而无需走进剧院。戏曲主播的入驻更是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实现粉丝圈层的跨越传播。其次,除了戏曲剧目、唱段的展示外,从文本层面来看,相关资讯也是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戏曲资讯的整合化也成了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现代传媒生态与信息产业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在融媒体的环境下,戏曲资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合。当前的流媒体平台不仅存储着大量珍贵的戏曲资源,而且还分门别类地对戏曲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受众可通过页面中的导航栏便捷精准地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戏曲。更重要的是,网络传播中的超文本链接功能让受众只需点击页面中的文字或图片,就可多维度、立体化地查阅到当前戏曲的详细资料。例如,在“中华戏曲”微信平台中,点击文章末尾的超链接文字便可直接跳转到详情网页中进行阅读或观看。因此,网络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不论是广播戏曲、电视戏曲,还是电影戏曲等,都可通过媒介完备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戏曲在传播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最后,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创作者与受众的交互性特征。在互联网语境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为其搭建了便捷的参与互动平台。因而在公共话语得到满足并拓展的同时,戏曲自身的传播力度也得以扩大。在如今消费主义所宰制的现代社会下,詹金斯提出了“参与式文化”的概念,指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受众的互动、参与现象。戏迷们不但可以积极参与到各戏曲平台的评论区、论坛中,还自发地建立起戏迷的交流群,线上线下形成粉丝联动效应,戏曲也在大众自来水式的宣传中实现了最大化传播。更重要的是,受众还通过自媒体平台上传个人创作的戏曲作品,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针对性地发表观点。这种传受双方的身份转换也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社交诉求,使得个人单向接受演变为参与式文化下的集体狂欢。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戏曲形态

(一)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变化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拓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重塑了戏曲的表现形态及审美特性。一直以来,戏曲追求的是一种虚拟性、写意性的空灵意境,正如以往受众大多根据戏曲舞台上现有的布景装置,在头脑中二次加工完成对舞台空间的真实再造那样。而数码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戏曲舞台无限逼近现实空间,还可以结合音效、光影、虚拟的视觉影像等,将戏曲舞台营造为一个无限延展的演出空间。例如,由网络小说《悟空传》改编的粤剧版《梦惊西游》,在武打场面中将电影音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出气氛的紧张激烈。跨界融合剧《弘一法师》通过新媒体技术打造三维影像,模拟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光影的运用也充分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除了对舞台空间外延的拓展,新媒体技术也对戏曲演员的表演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中国戏曲学院出品的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结合技术创作出“梅兰芳”先生的虚拟人物形象,将其通过屏幕置于舞台空间中,使得戏曲演员在一个多维立体的环境中表演,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及视觉享受。学者周雪曾指出:“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在舞台戏曲艺术领域,多媒体从最初作为资料展示的一种媒介发展成为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效补充。”③同时,戏曲艺术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展现的审美形态,正应和了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媒介奇观理论”。他认为通过场景奇观、言语奇观、偶像奇观三种方式,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受众在剧场营造出虚拟与神话的梦幻体验,虚拟戏曲演员也满足了受众对于梦想与奇迹的想象,“梅兰芳”先生的虚拟影像正是弥补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见到他的缺憾而受到热捧。从这一角度来说,新媒体戏曲的视觉奇观也会吸引大批受众走进剧场领略传统艺术的别样风采。从创作层面来看,为了契合青年文化认同以及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传统戏曲也实现了传统表述方式与年轻语态之间的转译。如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突出情感主线,通过“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实现传统剧目的青春表达,再加上年轻演员在戏中的精彩演绎也满足了新生代受众的审美心理。

(二)传统戏曲新媒介传播的现实反思

现代传媒的兴盛带来大众审美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创新了传统的表现方式,而且还构建出新的舞台样式,大大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戏曲的舞台美术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凭借震撼视效的演出效果,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而得以广泛传播。学者刘建曾指出:“现在戏曲舞台美术中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如激光技术、虚拟显示技术以及柔型LED技术等。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戏曲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美感。”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网络传播为传统戏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需要警醒的负面影响。在当今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戏曲在网络传播批量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向大众化、平面化迈进。在此大背景下,传统戏曲在场的、不可复制的传播方式演变为一种可大量复制无需在场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欣赏到戏曲演出,戏曲艺术由原本精英文化的高雅艺术逐渐消解为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大众消费品。而读屏时代下观众与戏曲舞台审美距离的消失也使得传统剧院的观赏仪式感不复存在。简而言之,新媒体戏曲的审美日常化只是将这种区别于以往媒介所形成的艺术语汇以一种“在场”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不过这种存在是以传统戏曲艺术“灵晕”的消失为代价的⑤。因此,戏曲艺术如何在保留本体形态的前提下,依托于新兴技术实现破圈传播就成为今后创作者亟需思考的方向。另外,传统戏曲在现代传播语境中迎合时展趋势,更倾向于碎片化的表现形式。短视频App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影视艺术的发展,这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短、平、快的传播特息相关。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都开设有专业的戏曲频道、戏曲话题以及戏曲爱好者的个人账号,传统戏曲在这样的传播载体中被肢解为不同的小片段。在传播过程中,官方生产者往往会根据戏曲中的名家名段进行筛选,而自媒体戏曲创作者却会不加选择地上传自己录制的戏曲片段,导致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质量呈现良莠不齐的态势。一言以蔽之,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特性虽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但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自身的完整性被割裂,从而消解了传统戏曲的严肃性。在抖音平台中的河南移动戏曲频道官方账号“移动戏曲频道”,点赞数以及播放量较高的置顶视频都是时长约几分钟的名剧选段,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戏曲名段的影响力,但也将更多的小众戏曲变为沧海遗珠。戏曲作为一种古典的文化样式,在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入过程中,将自身的审美娱乐性加以放大,虽然加速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变,但在大众传媒以娱乐性为导向的意识形态下,戏曲自身所负载的精神境界、审美品格被不断弱化,难免会造成戏曲艺术内在精神的丧失以及表现形式的贫乏空洞。因而,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转化,如何在不断纳入新形式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本体意涵,亟需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三、结语

在当前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对其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传统戏曲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戏曲艺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一些症结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为传统戏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实现传统戏曲的良性发展,是当前传统戏曲网络传播的肯綮所在。

注释:

①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②金菊爱.新媒体时代若干媒体新概念辨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01):83-86.

③⑤周雪.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