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6 14:4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破坏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阅读教学 应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疑问的产生源于阅读中不懂的内容,疑问的解决源于对教材深入阅读后的感悟。所以,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法之一。阅读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预习到自主学习,再到课外拓展,阅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现以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浅谈一下高中地理中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读出焦点,读出疑问
课前预习阅读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这种初读只须读出个大致框架,明白这一节要讲哪方面的内容,焦点问题是什么;再是读出具体解说性内容中第一遍读不易理解的地方,同时做好一些初读的标志,如一下能看出重要概念的打上三角号,概念及解说性词语中的关键词下加上着重号,对某句话或某个内容不甚明白处打个问号,这是为课上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是在探究时重点要注意的地方。课前预习阅读不须用时太长,做好铺垫即可。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几种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包含的三大方面: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等,这样就抓住了本节的焦点内容。在阅读具体的问题阐述时,特别是对于有疑之处,如不理解的词句,看不出头绪的图表等打上问号。
二、课上探究——读出重点,读出能力
探究式阅读有了教师的引导,所以,在读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这一遍的阅读往往采用段落式读法,由预习中的重整体变为以对某一问题的疑问去读与之相关的内容。
1.精读概念。概念往往是本节课中的点睛之语,一定要重视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本节重要内容的概念,不仅要背过,还要理解,甚而用语法分析的形式去深入透彻地理解,以期达到对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而对于解释型的概念明白道理即可。例如本节中的第一个概念是“环境问题”,虽然全文是围绕它展开的,便直白,容易理解,只须从环境问题产生有前提及表现来掌握这一概念即可。
2.重读图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图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图的研读,根据不同的图,结合文字,图文并行去研究则事半功倍。在地理学习中,地图与图表是地理行走的两条腿。重视地图与图表的研究,不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例如本节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图表比较抽象,但只要结合文字说明,就能将抽象的表格具体理解了;又如在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通过读图,我们发现,环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不仅有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的,还有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这样,我们掌握的不仅有环境问题有哪些种类,也看出了不同的种类方法包含着哪些环境问题。提高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
3.读出能力。了解了课内所讲知识的重点,学会了分析课内的图表,我们就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的问题了,如:内蒙古草原资源减少与生态破坏 (单位:万亩)
(1)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说明草原资源有何变化?(2)草原资源减少与草原生态破坏的方式有哪些(3)你还能举出其他生态破坏的例子吗?遇到这样的题,学生依据课内所学就会分析出:草原资源在减少,而且牧区草原减少的比例高;草原生态被破坏的方式可能有气候变暖、超载放牧、挖药材、猎捕、采矿等;生态破坏的例子还有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捕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
三、课外阅读——读出亮点,读出延展
课内研读结束后,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结合时事,读出亮点,二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真正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课内的学习形成有效的补充。
总之,阅读教学的这三步是个简易框架,我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去灵活操作,有效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国英,息松才.高中地理阅读教学小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0(10).
一、工业资本主义的思考
“生态”这一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1866年海克尔所著的《生物体普通形态学》,而后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通过对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探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得到提出。在中国,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是国内著名学者叶谦吉。
叶谦吉教授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在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从自然中得到利益的同时人类也要为自然发展做出努力,即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工业资本主义始发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随后资本主义不断的发展中,生产力的需求越发明显。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开始采取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生产力得到大大推动的同时英国还建立了与资本主义想关联的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其发展模式所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具体体现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生态平衡面临破坏的风险。这种发展模式的非可持续性严重威胁着地球的环境和谐。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意识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愈发显示出了其明显的生态弊端。在人类生存的安全警戒线下,我们的工业文明已经接近了极限。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了呢?对环境破坏的愈发严重,有识份子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及探讨。历经种种,生态文明的概念开始得到普遍关注。
生态文明的提出将矛头直指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对资源的浪费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首要因素。工业文明造成环境及生态危机,并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大原因便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要求建立一种新的进步的文明形态时,必须正确评价和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吸取旧的文明形态的教训,才能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类在工业文明时期确实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进步。但这些所有的发展绝大多数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上。每当人类在为工业的前进而自得其乐时,应该看到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当人类为求工业进步而破坏了自然时,自然必然也会对人类进行相应的反馈。
正如马恩选集中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环境及生态的严重破坏不断被人类所发现并受到广大关注,同时,了解到与环境和平相处的重要性之后西方出现了几种主要的生态资本主义思想。
二、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愈发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生活乃至生存时。伴随着的是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也在不断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旧工业资本主义的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发展了几种主要的生态资本主义理论。
首先,“生态资本主义”的最初的设想是在并尤其在自然资源上运用市场原则,从而达到缓解甚至克服人类现在所面临并且密切关注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而这一设想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就是保持资本主义的框架不变。可以将“生态资本主义”解释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以经济与技术的革新为主要手段,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在现代资本主义——一种结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框架内进行的实践活动。
“生态资本主义”可以更宽泛地概括为,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机制共同组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架构下,以经济技术革新为主要手段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渐进性解决思路与实践。其生态主要思想是无论在自然的生态的成本的输入还是在环境污染物的输出上都不是免费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绿色,生态,环境友好型政策的形成。在政府制定环境友好政策上有充分的帮助,因为政府会考虑到相关利益。而对于生产经营者,自然生态要素的投入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再免费,为了加强市场竞争力,为了让企业更具发展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生态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初起,得到广泛关注和赞同的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重点关注预防和通过市场手段克服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重要内容为:国家在有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同时必需有心且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市场仍然繁荣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绿色革命,即是发展经济同时兼顾生态。
该“生态现代化”的实施保障了仍在运作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无需做大规模改革和改变而在环境生态上较之前更多关注并对有关生态的方面进行改革,因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与“发展”并非矛盾,在发展的前提下适度的改革关于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以此使得资本主义下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兼得。“生态现代化”重要思想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的可行及必需。“生态现代化”强调在结果上实现共赢,在过程中注重技术市场。同时也保障了市场的重要性其国家政府的作用,即并非强调绝对自由市场要认同政府的作用。“生态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它表明,学者开始强有力的关注生态,并且在这里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进步。
(二)“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
“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这是一种纠正市场不足,调节市场与环境矛盾,从而希望可以创造出发展与环境共赢的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个观点在《绿色国家:重思民主与主权》一书中有所提及,该书由罗宾·艾克斯利所著并于2004年出版。罗宾·艾克斯利所阐述的“绿色国家”主要从两方面得以实现。
其一,“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在内要对民主程序与生态民主相结合共实现。
其二,对外“绿色国家”或“绿色民主国家”作为主权国家要自觉承担责任去管理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并做到在不同国家内实现生态促进者,促进各国环境友好,生态平衡。
艾克斯利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包括环境运动,政治道德与当代国家民主正义理论等方面相联系,把环境这一因素纳入到道德体系的因素中,以此来让主权国家促进世界生态的的发展并督促其成为世界生态的管理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这一理论创造了巨大的影响。也为西方探求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之路带去了新思潮。
(三)环境公民权或责任
自20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环境公民权或责任这一议题在西方国家中被广泛的讨论。那么何谓环境公民权或责任。安德鲁·多布森的《公民权与环境》一书是环境公民权这一方面的佼佼者。在《公民权与环境》一书中,作者围绕环境公民权,生态公民权展开并以之为核心进行论述。在探讨环境公民权或责任的同时《公民权与环境》一书还讨论了要培养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民权。
作者认为可以把促进环境公民权作为一种富有鼓励性质的手段。通过培养有有责任的公民去保护环境,承担环境公民权。通过承担环境公民权的公民根据环境保护和环境公益进行活动并未实现环境保护或环境公益做努力。该观点主要依靠有环境公民权的公民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民权与环境》一书的创新在于它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该路径的创新就在于是以公民为主,但其它绝大多数是以市场激励机制为主的依靠政府进行手段的实施,这两者是不同的,而这也是该书的创新及进步。不同学者持有对环境公民权不一致的见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质思想是强调公民的重要性作用在生态环境中发挥公民的作用。
(四)环境全球管治
西方资本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环境全球管治。环境全球管治的重要思想概念的阐述就是,在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改善措施的制定落实与监督这一过程进行参与。或者可以理解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理清的问题:为什么要对全球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同时探讨了谁需要去治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这四种生态思想集中且明显的反映了西方现存的并且发展着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主要努力。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发展的努力与追求,并且通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上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通过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上的几种主要思想的研究,对现今我国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土地复垦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
一、“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1.课程的产生及特点
人类对土地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土地的破坏、占用与浪费、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退化、土地污染,以此由此带来的空气水体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其他次生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由此带来的土地与环境问题形势也愈加严峻,土地复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而生。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发的复垦工作,随着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我国土地复垦也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7~2013年《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规程的颁布,意味着复垦工作开始得到全面的重视,并已纳入采矿权、建设项目审批的必须环节,土地复垦迎来了新的阶段,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
土地复垦学由于是属于新兴的综合叉应用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多学科融合交叉,内容涉及面广。该课程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其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性强。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复垦一般的理论方法、规划技术,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3)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和涌现。由于土地复垦学在我国开展教学的时间较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大量的仪器、方法、装备被应用于该学科中,因此,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
(4)外语要求高。我国自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才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而国外相对而言复垦工作的重视较早,无论是从法律法规颁布还是复垦技术、复垦方法、复垦理念,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阅读国外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复垦理念和方法是必须的手段和环节。
2.课程的开设现状
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土地复垦学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学的概念、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1.教材的选取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该书介绍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阐述了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讨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十大技术:工矿环境破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地复垦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评价与验收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最后,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也给予了介绍。
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时限制,目前土地复垦学的授课内容体系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
(1)绪论。介绍土地复垦的产生、土地复垦的定义与内涵、土地复垦的作用与意义、土地复垦的历史与现状,煤炭开采对土地及环境的影响等。
(2)土地复垦学的概念与体系。介绍相关概念、学科体系和主要专业术语。
(3)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与模式。国外土地复垦立法与管理的经验,我国土地复垦管理的基本政策与任务,我国土地复垦的行政管理,土地复垦管理的主要技术与模式,土地复垦评价与验收。
(4)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类型,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深度与程序,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方法,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实例。
(5)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概述,平整与梯田复垦技术,疏排复垦技术,挖深垫浅复垦技术,充填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新进展。
(6)露天矿土地复垦。 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主要机械设备,露天矿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实践。
(7)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煤矸石山复垦的原则,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效果评价。
3.教学手段与方法
土地复垦学属于交叉应用性学科,具有涉及内容广、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实例分析法等,对土地复垦学进行教学。
(1)比较法
土地复垦工作在国外发展较早,通过比较国内与国外在政策制定、复垦方向选择、复垦技术方面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土地复垦,并进行自主的思考。比如,通过分析比较“reclam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的区别,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土地复垦概念的理解。而通过对比美国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SMCRA)的颁布过程与中国近20年《土地复垦规定》与《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找出国内国外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差距,引导学生对未来土地复垦研究方向进行思考。而通过对比国内外土地复垦方向与复垦技术的选择,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明白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复垦方向耕地优先的原则,国外由于人少地多更注重复垦方向多样性的原则,而不是死板硬套的使用国外的技术与理念,因地制宜的采用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垦理念、技术、体系。
(2)实例分析法
土地复垦是应用工程型的学科,复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的利用由于生产建设损毁的土地,也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实际工程的实施。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更形象的对复垦的相关概念、技术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授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山西王庄煤矸石山复垦失败的案例,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自燃煤矸石山的危害性及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从失败中发现问题,从成功经验中对技术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探讨
1.课程实习与实验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软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动手实践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1)土壤测试分析实验
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了4学时的复垦土壤测试分析实验,主要了解土壤测试分析的一般要求,学习土壤测试分析的样品准备以及pH和电导率等土壤特性的测试分析。
(2)复垦规划设计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安排了4学时的运用计算机绘制复垦规划图的有关技术。使用CAD、MapGis、Arcgis等软件的使用,
此外,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由美国露天采矿与复垦执法办公室摄制的“美国露天开采立法、管理、复垦技术”(Introduce the reclamation law and management and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US)和由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土地复垦”等影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2.实践基地的建立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土地复垦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对土地复垦学的产生与特点、课程的开设现状、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力争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推动土地复垦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有用的土地复垦方面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艳玲,胡振琪,李晶.《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13-114.
[2]王世东,刘昌华,陈秋计,张合兵,常玉光.“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02-104.
关键词: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目标和方法1 植被恢复的概念
植被是生长并覆盖于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统称,根据植物生长环境和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洋及岛屿植被等多种类型。通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原理,将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公路修建等造成的已被破坏的植被重新修复,以维持该地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正常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即被称为植被恢复。
2 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
2.1 理想目标
矿山植被恢复的理想目标是将矿山边坡的生态环境与矿山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调节至和谐统一的等级,使矿山边坡的植被恢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自然灾害,对周围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2.2 阶段性目标
矿山边坡的阶段性目标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分别涵盖了生态学、功能性、观赏性等3个方面的内容。
2.2.1生态学目标。这一目标是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首要阶段目标,其具体内容是使矿山边坡的植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点与该矿山所在的自然环境相适应[1]。换而言之,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原本被破坏的植被的生长状况、植物的形态、物种多样性等逐渐恢复至未被破坏前的状态。
2.2.2 功能性目标。当矿山边坡的植被生态学目标达到之后便可开始第2阶段的目标实现,即植被的功能性目标,具体包括使植被的水文效应、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水土维持作用等功能与未被破坏前或天然植被的功能趋于最大程度的近似水平。
2.2.3 观赏性目标。在前2个目标均已实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矿山边坡植被的美观程度,可以对植被的整体群落形态、植被的选择、植物的修剪等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观赏性。
3 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方法
3.1 边坡土地的整改
对矿山边坡植被进行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边坡土地进行整改。对边坡土地的整改要将矿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纳入考虑,对原有的土质进行合理地利用,同时要注意维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因坡体结构被破坏而引起的坍塌。除此之外,对弃渣坡面土地进行改造时,要对其进行分级,以保证坡体以及水土的稳定性。而对于开采岩质的坡面,应根据其具体的地质类型和特点,保证没有浮石和危石的潜在威胁,并避免开山施工对边坡土地造成的二次损坏。
3.2 边坡土壤的改善
在对矿山边坡的土地进行整改后可开展土壤改造工作。由于矿山的土壤通常源自被剥离的表面土壤、废矿石等,因此,对边坡土壤的改良应从土壤的物理结构着手,将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土质成分剔除掉。之后对边坡土壤的营养状况进行取样调查,分析其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酸碱度、肥沃程度等,对于土地贫瘠、营养状况差的土壤进行化学改造,如在土壤中施加营养废料、改变土壤酸碱度等[2]。
3.3 边坡植被的修复
首先,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根据矿山植被恢复的阶段性目标可知,在对边坡植物物种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矿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物种生长特点及多样性等因素,具体可以通过矿山边坡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植被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第二,做好种群的配置。要达到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在选择好合适的植被种类之后不能随意的配置物种,因为不同生长习惯的植物可能会产生相互克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植被的恢复效果。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矿山边坡的土地情况,根据土壤的肥沃与贫瘠程度选择适合生长的植被。第三,采用合适的植被建造方法。对易于生长的植物通常采用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建造,该方法也是经济性最强的种植方法。对部分发芽迟缓但不影响其它植被生长的植物可以先采用容器种植的方法进行树苗的培植,之后再移植到矿山边坡的植被中去。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植被恢复的相关概念做出了阐述,对不同阶段的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目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方法,拟为边坡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开采 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作者简介:孙静宜、杨晶、柳浩、杨旭东,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一、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分析
(一)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发展历程
(二)矿产资源补偿费欠缺生态补偿功能
总体来看,矿产资源补偿费不论是其设立的目的还是用途分配,都难以实现其要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及生存环境破坏的修复与治理的目的。当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偏重于对矿产资源自身经济价值的补偿,解决的是资源耗竭性补偿的问题,因而从本质上来讲都不涉及生态补偿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矿采资源开采中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环境管制工具涉及范围广泛,一直以来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至于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卡佩斯认为它是一种对环境的补助,力求达到环境质量应有的标准。当前进一步的研究已不再将生态补偿的定义拘泥于经济层面,而是将经济、生态乃至公共领域相联系起来,注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演变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因而生态补偿制度的设置也应全面而系统。
简单来说,生态补偿的实质其实就是对某一环境区域原有生态功能的恢复,甚至是重建,具有“预防为主”的特殊功能,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自身的保护与恢复,二是将外部的经济利益利用经济手段(也可称之为财税手段)内部化,三是对生态区域内的个人及其他具有价值的对象进行实质性的保护。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将视野缩小于煤炭开采生态补偿这一概念,即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因开采行为造成相应区域内的环境与居民利益的破坏,并对此进行补偿的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矿区内的土地、水源、空气、生物等资源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二是对矿区内居住的居民的补偿,这种补偿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而且也应当将居民所丧失的发展机会考虑进来。这样的制度设计意在让采矿权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做到在开发过程中先期评估、合理开采、改进生产技术,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生态补偿注重的是“生态”二字,不是强调对矿产资源自身经济价值的补偿,因而不能将两者相互混淆。
三、矿产资源开采中生态补偿的完善
(一)生态补偿义务主体与对象
一般来说,采矿权人及矿产企业可以针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自行治理与恢复,但就目前的情况,如果选择这种方式,采矿权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效果,生态补偿不能完全实现。而且生态补偿不仅仅涉及到经济补偿,还有对矿区居民自身发展权益的一种补偿,此时如果选择补偿主体(采矿权人)自己去当面解决问题,就容易导致对价交易,其实是给予受害方一定的平衡利益,在此过程中极易出现优势地位的差异,受补偿者处于弱势地位,使得利益的不平衡日益凸显。另外,生态补偿的客体即生态环境价值与居民生存权益价值而言,前者具有公共属性,后者有关系到不特定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属性的价值由此体现,另外在这种模式下,极易形成以其他方式推诿,另一方面参与人的不特定与利益的广泛化,使得补偿过程中难以实现定量化,为补偿带来了困难。此情况下选择由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主体,实现对补偿的方式、款项的数量、补偿的标准等,都应作出统一的规范,由政府介入保证生态补偿的公平与有效实施,这样的前提是要向政府缴纳相应的治理费用,即生态补偿费。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采矿权人向政府缴纳补偿费用,共同委托所在地政府购买生态利益(支付矿产资源补偿费用或开发生态补偿金),由相关部门负责所涉及到的单位、企业、个人的补偿问题。 (二)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
当前生态补偿的范围因与生态补偿内含价值相适应,即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补偿,还应包括生存环境的补偿,在法律层面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生态功能补偿
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众多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植被损害;污染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地质灾害频繁等。长期以来,采矿权人对矿产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因此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却没有得到任何的修复,这一恶果的不断膨胀也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就是“谁破坏,谁补偿”,采矿权人理应承担破坏环境的补偿责任,而对其的要求与约束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要上升到法律高度,从根本上赋予资源开采者应有的义务。
2.生存环境的补偿
生态补偿与经济补偿有较大的差别,对环境的补偿进而引申出生存环境的概念,其涉及的是对矿区居民和矿业企业原有生存环境与方式的改变,这些人不得不承受搬迁、倒闭的经济损失,居民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遭到威胁。科斯定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即以补偿为手段和媒介,要求矿业企业补偿损失。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机制,不论对开采者还是受损者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要让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对补偿标准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补偿的多少也要是地区和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动。总的来说,地域受损主体经济损失的补偿标准不具有威慑力,无法形成警示作用,只有高于经济损失的补偿标准才会形成约束、预防、指导的作用,促使企业加强技术防治污染与破坏。
(三)生态补偿的资金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