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15:0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声污染的危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何为噪声污染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雷声、雨声、流水声、波浪声、风声、树涛声、鸟叫声、犬吠声、蝉鸣声、机器声、汽笛声、车轮声、爆破声、音乐声、歌声、铃声、吵闹声、叫卖声等等说不尽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有些是人们需要或者喜欢的,比如鸟叫声、音乐声、歌声、交谈声等;有些则是人们不需要甚至讨厌的,比如犬吠声、爆破声、吵闹声等。通常人们把喜欢的声音说成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而把不喜欢的声音说成是让人烦躁的声音。令人烦躁的声音有来自生产、施工,还有来自交通运输的,还有来自社会生活的。环境科学把生产、施工、交通、生活中产生的令人烦躁的声音定义为噪声。由噪声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现象就叫噪声污染。
判别是否是噪声或噪声污染是由人的感觉而定的。在实际生活中,对同一个声音是否是噪声,是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状态和生理差异而有不同结论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划定是否是噪声没有绝对的标准。在环境管理上,为科学规范,从多数人群健康的角度制定了声环境标准。对社会噪声,明确城市闹市区超过60分贝的声音,居住区白天超过45分贝的声音,就是能引起人们烦躁的噪声。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
(一)噪声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1.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人如果在强噪声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听觉敏感度就会下降,听力减退得越多,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果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强噪声持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听觉疲劳得不到有效恢复,久而久之,听觉器官将产生器质性病变,造成噪声性耳聋。
2. 噪声对生理的影响
如果长时间受噪声刺激,就会超过生理的承受能力,对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出现病理性变化。强噪声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噪声还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大量研究表明,心脏病的发展恶化与噪声有着密切联系。有人认为,现代生活中噪声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噪声还可引起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中的人群易患胃溃疡、视力下降等诸多病症。
噪声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噪声容易使人出现烦躁、激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理智丧失。
(二)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噪声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当噪声级在50分贝以上时,15%以上的人正常睡眠受到影响。城市街道的交通噪声在70分贝左右,临近街道的居民睡眠质量普遍不佳。在靠近工厂、工地的居民区,噪声高达70~110分贝,严重干扰了居民睡眠。
噪声还影响人们的工作。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三、如何防范噪声污染
(一)防范家庭噪声污染
首先,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生产和娱乐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家用电器和其他能发声响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购置这些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好、噪声小的。其次是家电不宜放在卧室里,几种家电也不宜同时启用,更不能在故障状态下启用。有条件的可安装隔音、吸音设备,以免噪声过高、过强,对人体造成危害。三是在庭院内或居室周围多养花、植树、种草,这样既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又可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声。四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尽量做到不争吵,不喧哗,适当控制娱乐时间,音量不宜过大。
(二)控制交通噪声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雷声、雨声、流水声、波浪声、风声、树涛声、鸟叫声、犬吠声、蝉鸣声、机器声、汽笛声、车轮声、爆破声、音乐声、歌声、铃声、吵闹声、叫卖声等等说不尽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有些是人们需要或者喜欢的,比如鸟叫声、音乐声、歌声、交谈声等;有些则是人们不需要甚至讨厌的,比如犬吠声、爆破声、吵闹声等。通常人们把喜欢的声音说成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而把不喜欢的声音说成是让人烦躁的声音。令人烦躁的声音有来自生产、施工,还有来自交通运输的,还有来自社会生活的。环境科学把生产、施工、交通、生活中产生的令人烦躁的声音定义为噪声。由噪声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现象就叫噪声污染。
判别是否是噪声或噪声污染是由人的感觉而定的。在实际生活中,对同一个声音是否是噪声,是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状态和生理差异而有不同结论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划定是否是噪声没有绝对的标准。在环境管理上,为科学规范,从多数人群健康的角度制定了声环境标准。对社会噪声,明确城市闹市区超过60分贝的声音,居住区白天超过45分贝的声音,就是能引起人们烦躁的噪声。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
(一)噪声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1.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人如果在强噪声环境下暴露一定时间后,听觉敏感度就会下降,听力减退得越多,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果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强噪声持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听觉疲劳得不到有效恢复,久而久之,听觉器官将产生器质性病变,造成噪声性耳聋。
2. 噪声对生理的影响
如果长时间受噪声刺激,就会超过生理的承受能力,对中枢神经造成损害,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出现病理性变化。强噪声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和全身乏力等症状。
噪声还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导致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大量研究表明,心脏病的发展恶化与噪声有着密切联系。有人认为,现代生活中噪声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噪声还可引起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中的人群易患胃溃疡、视力下降等诸多病症。
噪声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噪声容易使人出现烦躁、激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理智丧失。
(二)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噪声影响人的正常睡眠。当噪声级在50分贝以上时,15%以上的人正常睡眠受到影响。城市街道的交通噪声在70分贝左右,临近街道的居民睡眠质量普遍不佳。在靠近工厂、工地的居民区,噪声高达70~110分贝,严重干扰了居民睡眠。
噪声还影响人们的工作。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使人感到疲劳、烦躁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三、如何防范噪声污染
(一)防范家庭噪声污染
首先,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生产和娱乐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家用电器和其他能发声响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购置这些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好、噪声小的。其次是家电不宜放在卧室里,几种家电也不宜同时启用,更不能在故障状态下启用。有条件的可安装隔音、吸音设备,以免噪声过高、过强,对人体造成危害。三是在庭院内或居室周围多养花、植树、种草,这样既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又可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声。四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尽量做到不争吵,不喧哗,适当控制娱乐时间,音量不宜过大。
(二)控制交通噪声
关键词 食品污染;危害性;卫生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6-0067-02
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的关注。卫生监督部门对食品安全有不可处分的法定义务。所以说,只有努力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从食品加工源头做起,直到消费者手中,层层把关,严格检验程序,才能把食品污染中的危害性彻底清除。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一直对“食品安全”这一概念不够重视。自从加入世贸以后,食品的进出口贸易完全开放。中国的食品开始走出国门,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各个国家构建的“绿色壁垒”将中国食品拒之门外。这一状况对中国如当头棒喝,使中国真正意识到食品的安全问题。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凶猛,食品产量剧增,实现国内需求不再是问题,然而食品安全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食品安全不达标,食品不能走出国门,阻碍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势必解决的难题。
2 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2.1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病从口入”这正说明了食品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得病。它就像一个隐型杀手,时刻危害你的健康。有研究表明, 不健康的食品可以使人的脏器受损,神经系统发生紊乱,虽说这些食品短期内不足以使人致病,但长期积累在人体器官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三鹿事件”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2.2 我国的食品出口面临挑战
中国的食品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在出口时的农药残留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食品来源于农村。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药品的认识与使用方法,造成了食品原材料的污染;生产厂商,卫生质量不达标,对各个生产工序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以上这些原因,使中国的食品出口成为难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3 影响社会的稳定
食品是人们每天直接接触最多的东西,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事件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个消费者对购买来的食品卫生情况一无所知,难免会产生疑虑,自己购买的东西是不是也有问题,给社会徒添不安定的因素。另外,食品厂也有不安定因素,欲出口的食品受阻,销售在国内市场又心有不甘。因此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因素是双向的。
3 当前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系统的质量安全标准
食品标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水平,国际上目前公认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标准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我国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
3.2 法律贯彻不力,卫生监督软弱
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当大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可谓兵多粮足。然而,法律贯彻不力,时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致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受到削弱。
3.3 分段管理的各部门大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监管合力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带头的各个食品分段管理部门,往往各自为战,缺乏配合。导致在处理安全卫生问题时,不能综合协调。严重阻碍了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农产品市场食品监管薄弱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和缺乏执行力,使大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导致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长期的“先城市、后农村”的思维模式,致使在农村市场食品监管上显得很薄弱。
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4.1 适当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大监查力度
在我国现行40%的国际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酌情提高标准。我国之所以食品卫生不过关,产品不能出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太宽松。如果适当提高现行标准,一些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凸显,为了能够将自己的食品卖出去,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使食品安全问题整体得到改善。另外,要实行这个标准就必须加大监查力度,否则一切只是空谈。
4.2 加大食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和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守法经营意识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食品卫生法制和卫生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促进他们自觉地把好食品卫生关,为消费者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
4.3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应该与卫生标准的修订同步完善。检测是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检测标准的不断提高,检测方向逐渐向速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检测检验研究是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手段。另外,科研不等于应用,还应当把技术成果转化到应用上来。
4.4 加快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能力,适应食品安全需要
我国虽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投入力度不小,但随着食品卫生的标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不断的加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力度。一方面,改善执法条件和更新设备;另一方面,加大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不但有理论知识,还要把理论这种抽象的知识转化到实践当中,充分发挥卫生监督的职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卫生监督的需要和要求。
总之,只有把卫生监督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使食品生产全过程监测成为现实,食品的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选平.中国卫生监督体制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6(1).
[2]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 [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6).
1光污染简介
狭义光污染是指干扰光影响。广义光污染包括美学评价,反映人的心理需求以及环境对照明的物理反应。光污染主要分为:①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玻璃幕墙、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②人工白昼。夜间商场、酒店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有些强光直冲云霄。③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及闪烁的彩色光源。④眩光污染。汽车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头灯,厂房中不合理的照明。⑤激光污染。激光方向性好、能量集中、颜色纯,通过人眼晶状体聚焦后,到达眼底光强可增大几万倍。⑥红外线污染。红外线在军事、人造卫星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应用广泛,其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⑦紫外线污染。紫外线最早用于消毒,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污染日益严重。
2光污染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危害及机理
2.1对人体的危害
2.1.1眩光、强光对眼睛的影响眩光是最常见的伤害眼睛的可见光,霓虹灯光是有害的眩光。大量强光进入眼内,造成眼损伤。明暗交替的强光轮流刺激眼底使视神经疲劳,引起视力下降。
2.1.2红外、紫外对眼睛的影响过量红外、紫外会造成光照性角膜炎、温热性光化学视网膜和皮肤灼伤。长期照射会导致白内障、视网膜变性。彩光产生的紫外光会诱发白内障、白血病、癌症等。
2.1.3激光、微波对眼睛的影响激光进入人眼经晶状体会聚,会烧伤眼底细胞。过量激光会使人头晕甚至全身痉挛。微波会使晶状体、睫状体损伤,使视神经节细胞凋亡,引起永久视觉障碍。高功率微波会导致白内障。
2.1.4动态频闪光对眼睛的影响频闪深度值超过25%时,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损伤。在灯光下用电脑,荧光灯的频闪和荧光屏的帧幅闪动重叠,形成光共振,对视觉系统伤害更大。
2.1.5亮光对儿童近视的影响人类的眼球在2岁前生长很快,如果儿童在睡眠时有灯光射入,可能造成焦距改变,无法聚焦在较远的物体上,即“近视”。
2.1.6视觉污染对学生近视的影响建筑和室内装修镜面、瓷砖和白粉墙增多,读、写的纸张过于光滑,会对人的角膜、虹膜造成伤害,抑制感光细胞功能发挥,引起视力下降。
2.1.7多媒体使用对学生近视的影响教师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非常影响视力。多媒体出现的闪频,会损伤视网膜和角膜;同时,全天面对电脑投影,会造成学生近视。
2.1.8动态干扰光对人体的影响动态干扰光对人的心理、情绪干扰程度较大,而女性是易受干扰的人群。在此环境下,人容易疲乏、头晕目眩、心绪不宁。轻者免疫能力下降;严重则神经衰弱、心动过速
2.1.9强光对人体的影响路灯、广告和强烈的反射光刺激眼睛,导致车祸。夜晚,商业、街道的照明光线侵入居民窗户,使人产生头昏心烦、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类精神衰弱症状。
2.1.10视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视觉污染是指人们对看到的环境感到讨厌、不舒服,导致烦躁焦虑、失眠。彩色光源干扰大脑中枢使人眼花缭乱,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影响心理健康。
2.2对其他生物体的危害
2.2.1光照污染威胁生物多样性人工光照破坏生物的生活周期和习惯。如树木落叶期推迟;海滩沿岸灯光会将海龟吸引到路上,易致其死亡。玻璃建筑可反射阳光,水生昆虫误将其当作繁殖栖息地,从而成为鸟类的猎物。
2.2.2照明器具发射的辐射影响动物生活研究表明,把金鱼放入磁场中,磁场强度越强,鱼表现得越无食欲。昆虫的向光性导致在产卵期,昆虫集中在照明区,虫卵很快变成成虫,引起虫害。
2.2.3夜晚亮光照射会影响煺黑色素的分泌夜晚亮光照射会使松果体产生的褪黑激素减少,雌性激素增加,导致乳腺癌和结肠癌。褪黑素在哺乳动物身上对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雌二醇与乳腺癌密切相关。
3预防措施
3.1改进周边环境交通繁忙的地区建筑物和住宅区,尽量少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扩大绿地面积,改平面绿化为立体绿化。限定夜景照明时间,改造已有照明装置。
3.2采取防护措施长期处于光污染环境,应戴防护镜、防护面罩。青年人少去歌舞厅等场所。使用电视机或电脑时,荧光屏的亮度要适中。
3.3改善家庭居住环境①家庭装修时,用亚光砖,地面用木地板。卧室、卫生间,采用发黄光的暖光源。涂料主选浅色。在德国,人们使用米黄、浅黄等代替刺眼的白色涂料粉刷墙壁,减少高亮度的反射光。②光线照射方向和强弱要合适,避免直射人眼。使用节能灯。③用遮光性好的台灯,阻挡红外线。选灯时,在正规的商场购买。不合格的灯具,不仅发光效率低,还产生紫外线,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眼睛充血肿胀,导致视力下降。④有强光照射的窗户可以设置双层窗帘,一层专用遮光,一层普通窗帘,确保夜间室内无强光照射。⑤仙人掌、芦荟、宝石花、海桐能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蜡梅、文竹可保护视力。
3.4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对日晒的耐受能力,但不能曝晒。外出时,可撑遮阳伞,戴太阳帽,穿衬衫。露出的皮肤涂防晒霜。避免在日照最强的时间(11:00~13:00)在外劳作、游玩。如已发生晒伤,局部外用2%的硼酸湿敷。
关键词:磷肥;尾气氟化物;污染损害
中图分类号:X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02-03
1 引言
氟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化学元素之一,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结合成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对动物、植物具有较强的危害作用。环境空气中,氟化物多以固态类化合物CaF2、SiF4、气态类化合物HF等形式存在,其来源主要是磷肥、制铝、炼钢、玻璃等工业生产加工产生。本文仅根据在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执法中积累的知识,论述磷肥生产中产生的尾气氟化物HF、SiF4对林业和农业植物的污染损害。
2 氟尾气的产生和排放
2000年以前,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等是主要磷肥品种,一般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污染严重。2002年后,投入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化肥迅速发展,市场份额已超过前者。无论是普通过磷酸钙还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均是以磷矿石和浓硫酸为原材料进行化学反应来生产。
2.1 氟尾气的产生
2.2.4 前装式压缩设备
前装式压缩设备,其突出特点是设有高位工作台,其作业原理为将压缩厢体放置在工作台上,通过前置压缩设备对接集装箱体,从前面进行垃圾装运并压缩装载。集装箱装满后,通过移动前置的压缩设备,将集箱装移入运输车辆实现转运。和后装式压缩设备对比,本设备大大减少中转站的面积,而且不需提升,大大减少能耗,由于油路电气比较简单位,其维护成本较低,由于该设备造价低,占地小,清理维护方便,污水收集处理等优点,广范用于市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等区域的垃圾转运。
3 各种垃圾转运设备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介绍,目前市区主要的垃圾转运设备的类型有7种,包括碰撞式、吊装式、垃臂式、拉臂压缩式、压块式、前装压缩式、后装压缩式等,其主要性能指标及优缺点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前装式的垃圾转运设备具有有高效压缩、自动节能,方便操作,节能节地的特点,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是今后市区垃圾转运站建设的方向。而非压缩式的转运站设备由于存在转运量少,周边环境较差等不利因素,已逐步淘汰。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华市区的垃圾转运也从无到有,从露天堆放农用车转运到现在的压缩式垃圾转运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市区生活垃圾转运能力,生活垃圾的转运已逐步走向了自动、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轨道,为我们城市优美的生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氟尾气的排放
从上述磷矿石与浓硫酸化学反应过程看,产生的气体主要是HF。由于矿石与浓硫酸反应伴随放热过程,部分固态的SiF4也一并随气体排放,所以磷肥生产尾气中的主要污染成分就是HF、SiF4等物质。荆州地区是我国华中磷矿区,矿石中氟化物含量1.5%~2.0%左右,磷肥生产中,尾气氟化物产生量占总氟化物的20%左右。磷肥企业由于采用的氟尾气治理技术不同,排放情况也不一样。一般过磷酸钙生产中,尾气治理采用的主要是水泼轮洗涤(一级)或水泼轮+文丘里(二级)洗涤;磷酸一铵生产磷酸工段多采用文丘里+二级空塔进行(三级)洗涤。前者处理效果可以达到70%~90%,后者处理效果可以达到90.0%~99.5%。
3 氟尾气对林业和农业植物的污染损害
3.1 植物叶片细胞组织的结构
氟尾气对植物的损害,主要是损坏植物的叶片内部细胞组织,对植物的根、茎直接损害不大。植物叶片主要是进行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其解剖组织结构主要是由角质层、表皮细胞组织、栅栏细胞组织、海绵细胞组织和维管束等组成。栅栏细胞组织、海绵细胞组织统称叶肉组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组织。气孔是植物表皮特有结构,由保卫细胞和孔口 以及孔下室组成,是叶片进行呼吸和蒸腾的场所。在阔叶植物的叶子中,气孔分布于叶片下表面。在针叶中,则整周都分布有稀疏的气孔(图1)。
3.2 尾气氟化物对植物损害的作用机理
尾气氟化物通过叶片气孔呼吸作用进入组织内,或与水结合直接进入气孔内。在组织内,经叶肉细胞间隙进入导管中,并随组织的蒸腾作用到达叶
图1 针叶、(阔叶)叶片纵切面示意图
的边缘和尖端。由于氟的化学活性极强,氟即与细胞内叶绿素和各种酶中的钙、钠等离子结合或使磷酸化酶、烯醇化酶和淀粉酶钝化,使之失去活性,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即出现坏死等病变。尾气氟化物对植物的污染损害,多发生在生理功能旺盛的叶片上。因为这些叶片的气孔张开得最大,呼吸强,所以受损害最重,而老叶和幼叶气孔开张小,一般受害较轻。气孔一般白天张开,夜间关闭。所以,植物在夜间气孔开张度小时不易受到影响,而在白天气孔开张度大时,易受伤害。
3.3 植物受害症状辨别
植物叶片受损部位首先发生在嫩叶、幼芽上。阔叶树受害时,伤斑主要出现于叶尖及叶缘,叶片的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间区别明显,两者间形成一条红棕色带,未成熟枝叶受害易形成枯梢;针叶树受害时,当年生针叶尖端首先坏死,并逐渐向下发展,受害组织先变黄,然后逐渐变为暗黄色或红棕色,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细胞原生质凝结成红棕色团块,最后坏死脱落;禾本科植物受害时,首先在新叶尖端和边缘出现黄化、出现暗红色,随后向叶脉中间发展,后期出现枯萎。
3.4 尾气氟化物对植物危害类型
磷肥企业尾气中,往往是HF和SiF4协同产生危害,而其他燃烧型企业仅HF产生危害,前者污染损害程度一般大于后者。尾气氟化物对植物污染损害,分为可见伤害和不可见伤害2种。可见伤害分急性型、慢性型。
(1)急性伤害是磷肥生产中排出的较高浓度的氟化物,受气流、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停留在农林植物上,在较短时间内(几分钟内即可发生)使植物受到伤害。远景观察,污染带内,受害植物呈暗红色,污染带外未受损植物呈正常绿色,颜色区分明显。对农作物来说,如果此类损害发生在营养期(快速生长阶段),经过田间管理,基本可以将损失减少到20%左右;但是如果此类污染发生在农作物生殖期(授粉阶段),则会造成绝收。
(2)慢性伤害是指农林植物,因长时间或经常接触较低浓度的氟化物而出现的各种生理上的代谢障碍,如叶片生长发育不良、大小不一、出现不正常斑点甚至枯死,农作物出现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减产状态。叶片有时也能出现与急性伤害相似的症状,但大多数的症状是不明显的。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尾气氟化物对针叶林木的慢性损害是致命的,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年生叶片受损后逐渐脱落,老叶片生理功能衰退不断脱落,枝叶得不到更新,林木在3~4年内即成片死亡,松树林特别明显。此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小规模普通过磷酸钙生产企业的上下风向500m左右的范围内,在此距离内,已很少看见正常生长的松树林。
3.5 尾气氟化物对植物损害必须具备的因素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氟化物的最低限值是7μg/m3,在多次氟化物污染纠纷中,监测的环境空气中氟化物浓度基本都在30μg/m3左右,对照点区域浓度在5~30μg/m3之间。研究污染事故现场发现,尾气氟化物对植物的损害一般具备以下3个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1 生产企业排放尾气氟化物浓度
发生氟化物污染损害事故的大都是生产过磷酸钙的企业,而生产磷酸一铵的企业较少发生氟化物的污染损害。前者尾气氟化物排放浓度一般在20~70mg/m3内,后者的排放浓度在10 mg/m3左右,未发现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100mg/m3限值,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企业因治理设施故障出现超标排放而未被发现的情况。
3.5.2 气象条件
尾气氟化物对植物的污染损害,大都是发生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时间段内,这个时间段是大部分植物生长、繁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当天气突然变成空气湿度大、气压低、上升气流弱、水平方向无风或微风状况时(夏天即将下雨前的一段时间,感觉天气异常闷热),企业生产排放的尾气氟化物无法快速爬升,不能有效扩散,在低空0~30m内,与空气中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如薄雾一般,向下风向缓慢漂移。在移动过程中,与植物接触,即发生污染损害。
3.5.3 障碍物
尾气在缓慢漂移工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会沿坡度上升,其前锋越过障碍物一段距离后,再缓慢降低行进高度,继续前行,这样在障碍物的被风面就会形成一定的安全区域。从与行进路径垂直方向观察,靠近障碍物一面的植物基本不受损害,而远离障碍物的区域,受损症状明显。
3.6 植物对氟化物抗性
由于植物叶片细胞组织结构、生长阶段、生化功能不同,不同的植物对氟化物就产生了不同的抗性。一般植物叶片角质层厚、气孔少,对氟化物的抗性就相对要强,反之,抗性就弱。
3.6.1 树木的抗性
一般情况下,阔叶树木较针叶树木抗性强,常绿阔叶树木较落叶阔叶树木抗性强。阔叶树叶片气孔仅分布在下表面,固态类的SiF4不易进入气孔,而针叶树叶片气孔是环形分布,气态、固态类氟化物均有机会进入。常见树木抗性由强至弱分别为樟树、女贞、大小叶黄杨、构树、银杏、榆树、柳树、柑桔、水杉、雪松、松树等。
3.6.2 农作物的抗性
实践中发现,叶片表面长有绒毛的农作物抗性强,叶片新鲜、表面光滑、细嫩的农作物抗性一般较弱。常见抗性强的农作物包括棉花、南瓜、番茄、茄子、辣椒、马钤薯等;抗性中等的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红薯、白菜、芥菜等;抗性弱的是:葡萄、甘蓝、菜豆、莴苣、花生、紫花苜蓿等。
4 尾气氟化物污染损害的防治对策
(1)在磷肥企业周围一定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抗性强的林木,如樟树、女贞、大小叶黄杨等常绿阔叶树种,增加对尾气氟化物的吸收,减少对其他植物的危害。农作物应选种马铃薯、棉花、茄子等抗性强的,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2)加大磷肥生产企业尾气氟化物的治理力度,改善尾气治理的工艺技术,提高治理效果。过磷酸钙企业尾气治理必须达到二级以上、磷酸一铵尾气治理必须达到三级以上,并定期对处理设施进行检查、检修,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3)尽早出台新的磷肥企业国家排放标准,新标准要严于老的排放标准,老排放标准限值无法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4)磷肥企业要合理安排生产排污时间,在树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敏感阶段和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停止生产排污。
(5)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磷肥企业,新建企业应远离农作物种植区和经济林区(各种针叶林区),尽可能减少尾气氟化物与农作物、林木的接触,降低污染损害。
(6)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淘汰关停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污染危害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彻底杜绝氟化物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强 胜.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