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15:0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物链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 国际炼油 商务模式
国际油气合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和惯例。国际油气合作相对集中在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模式丰富多样,相比之下,国际炼油项目合作模式比较单一。随着国际油气上游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延伸国际油气合作领域,实现中国石油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国际炼油项目合作的商务模式加以研究。
一、商务模式的类型与特征
(一)固定报酬模式
固定报酬模式,即外国石油公司对炼油项目设计建设并进行全方位服务,其中包括资金筹措及设备采购等,直到最终将炼厂建成交付给资源国政府。采用固定报酬商务模式能够保证项目最低收益水平,项目的经济效益不受国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该模式是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相当于存款之后分年收回本金和获取相应的利息,收益固定、风险低。采用固定报酬模式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或者意图进入某些地区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自负盈亏模式
自负盈亏模式是一种较多采用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外国石油公司与资源国政府或国家石油公司组成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各股东既是炼厂的投资者,又是建设承包商和生产经营者。该模式经济效益随国际原油与成品油价差波动而变化,外国石油公司享受价差扩大所带来的利润,同时也要承担价差缩小对经济效益产生的负面影响,属于完全市场化项目。该模式投资回报不固定,经济效益随着油价波动而变化,对于以通过建设和运营炼厂,获得长期效益为目的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比较特殊,所谓一体化就是上游油田与下游炼厂作为一个投资项目。由于具体项目的情况有所区别,因此一体化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其相同之处也十分显著。该模式是油田加炼厂作为一个整体,由于独立运营炼厂的不经济性,资源国推出了一体化商务模式。其目的是用油田产出的原油低价供应炼厂,确保炼厂盈利。然而,压低原油的进厂价格,使油田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一体化项目整体收益一般。因此,对于目的是进入油气资源国,以下游带动上游,未来预期获得较多上游合作机会的外国石油公司是一个好的选择。
二、国际炼油项目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国际炼油项目作为国际油气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商务模式的选择是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发展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受到资源国家政策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际炼油项目合作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
首先,沿海资源国倾向于采用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模式来发展独立炼油项目。此模式为早期的炼油合作项目的商务模式。炼厂依靠国际和国内的原油供应来保证加工所需原油,产品(成品油)出口或在国内以国际市场价格销售。由于资源国政府给与投资者较为优惠的财税政策,包括进口设备和材料免除关税,生产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等,这无疑给旨在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化程度,将炼厂建设、工程服务带人国际市场的中国石油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环境。
其次,油气资源丰富、炼油能力匮乏的资源国,为了满足本国成品油市场需求,实现地区或国家的成品油自给自足,愿意采用上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通常,资源国将给予外国石油公司一些优惠条件,如给予原油进厂价格的优惠和包销部分成品油的保证,以及一些优惠的财税政策,包括进口设备材料关税免除、生产营业税免除和所得税减免等。炼厂在这些优惠条件下,一般可以保证项目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水平,生产运营正常。且外国石油公司通过参与这些合作项目,可以下游带动上游,择机进入更多的上游项目,使炼油项目成为进入该地区石油市场的桥头堡,进一步扩大其在该资源国获得油田合作机会的可能性。
最后,近来的国际炼油项目合作有突破传统资源地域化限制的趋势,如在成熟的炼油中心或石油交易集散中心,借助当地先进的炼油技术与国际化的管理经验进行合作。通过该模式,外国石油公司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获得较高利润。同时,也有助于外国石油公司推广“国际惯例”,扩大其在国际油气市场的控制力。而资源国可以学习到外国石油公司炼油的先进技术与国际化管理经验,对其延伸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油气资源国对于炼油项目合作的导向
相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油气资源的勘探风险,炼油项目合作的风险则受原油供给与成品油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随着国际油气合作市场的不断成熟,任何商务模式都体现了“平衡原则”,即在市场资源、财税条款、政治风险之间是平衡的。市场资源丰富的地区,要么财税条款比较严格,要么政治风险较高,反之亦然。
高报酬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从事国际油气合作更是如此。因此,选择不同商务模式是基于对于风险的综合平衡而定的。一方面,资源国政府从本国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满足本国利益的油气政策;另一方面,外国石油公司通过研究油气资源国的政策导向结合本公司发展战略,综合权衡风险收益,选择最佳的商务模式。综合研究各个资源国炼油项目合作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本国油气需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大部分资源国都是资源导向型经济,油气资源占到本国经济总量的80%以上。虽然自然条件给这些国家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其相对薄弱的工业、农业等其他基础,严重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源国虽然盛产原油,但由于工业体系不完善,缺乏下游炼油化工设施,依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油气的需求。因此,引进外国石油公司,以上游促进下游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资源国开展下游项目合作的战略选择。
(二)延伸下游产业链,获得油气增值效益
在资源国取得石油价格控制权之后,由于缺乏下游业务,不能分享产业链向下延伸带来的增值,只能依靠高油价来获得高收益,并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短期来看,高油价给资源丰富的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持续过高的油价会影响全球经济,
造成石油需求减少,并促进新的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这样使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最终损害资源国的利益。如果资源国实现了油气一体化经营且下游业务较大,资源国可从油价上涨的激进力量转变为油价稳定的积极力量,更有助于满足本国长期利益的获得。
(三)以资源换技术,增强整体竞争力
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拥有油气上游资源的优势,其发展下游业务,实施一体化和国际化取决于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经营水平。另外,因为国家石油公司还要承担繁重的政治、文化责任,使得国家石油公司难以集中财力发展公司业务。通过提供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优惠政策下的炼油合作机会、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等,来获得外国石油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培养本土人才,增强整体竞争力。
四、对参与国际炼油项目合作的思考
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百多年,能够在竞争中存续下来的大石油公司,都是在一开始就致力于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并使这种模式不断延深和提升,即向上努力占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向下不断延伸产业链,牢牢把握下游核心技术和市场网络通道。中国石油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大踏步的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已经形成上下游、内外贸、产经销一体化模式。海外业务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海外油气产业链。
相对于外国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经营网络,中国石油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较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国际炼油合作项目仅占国际油气业务较小的份额。作为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目标的中国石油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际炼油项目,不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目前,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炼油项目既存在重大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不断重视下游业务,逐渐打破石油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世界主要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加快向下游业务拓展,原有国际大石油公司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被逐步打破。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开始摆脱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控制,独立进入石油终端市场与其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下游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是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大公司对于资源国市场的控制被打破,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国石油市场,参与炼油、管道等下游项目的合作。
(二)石油上游资源市场竞争激烈,积极借助炼油项目进入上游业务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后备石油资源的获取越来越困难。国际石油市场进入资源为主导的时代。谁占据了资源谁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了公司发展与盈利的基础。随着资源国的国际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外资进入其上游勘探业务的难度越来越大,条件也越来越苛刻。相对于资源国对于油气资源的地域垄断,其下游炼油化工等技术水平相对薄弱,进入较为容易。虽然从短期来看,炼油化工等业务利润较薄,但可以借此下游的机会带动上游的发展,择机进入更多的资源勘探开发合作领域,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与体育锻炼老年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特征。旨在为政府社会开展实施老年人体育发展决策提供意见,以促进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
[
关键词 ]体育锻炼;安徽老年人;人群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23
1引言
当下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潮流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此研究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入手,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体育发展工作做出贡献。
2现状与分析
2.1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主体为60~70岁,其百分比占到62.5%,大于占37.5%的70岁老年人。在60~70岁这一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但75岁以上者锻炼人数不断降低。原因在于,60岁处于退休生活的初期,大量的时间空余,为避免带来失落感和孤独感以及个人价值无法体现,而投身于体育锻炼。[1]所以在60~70岁呈增长趋势。而70岁以上的老人随年龄增长,主要以“养”为主,对运动更加谨慎。因此,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锻炼人数与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2.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女性人群锻炼总体大于男性(早锻炼中女性53.6%>46.4%,晚锻炼中女性60.1%>39.9%),但男女老年人在锻炼的差异存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在调查中,参与晨练的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百分比多7.2%,而晚锻炼则多20.2%。晨练中,受访者中大部分是夫妻都参加运动,这一时段中差异较小。而在晚锻炼中,女性由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结束,时间为一天中的空闲,使得在这一时段内男女差异较明显。
2.3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与职业特征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将职业类型划分为企事业单位、工人、服务人员、教科文工作者和其他[2]。其中所占比率较多的是科教文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占到总体的52.3%。其次是服务人员、工人,共计39.4%。表明职业的性质对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退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老人,退休后更倾向于参与体育锻炼,处于一种补偿心态,更愿意花费时间锻炼。而对于从事服务,工人行业等对付出体力劳动的人群比之脑力劳动的体育锻炼参与较少。受访者多认为其工作本身已是运动,身体和精力几十年处于劳动状态。这一群体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也更倾向于运动负荷较小,技术难度小的运动。总体来说职业与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是非常明显。
2.4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化程度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及初中学历是人群中的主体占到总人群的70.7%,不识字或者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较少,约占总体的11.9%。分析显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与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选择投入不受学历高低的影响。当下运动环境大多以集体形式为主,老人们之间交往交流日趋平常生活化,方式也轻松自如,并不需要独特的社交方式与方法,对学历的要求不明显。但一定程度上文化程度可以影响锻炼理念以及对锻炼科学合理的安排,如方式选择、时间安排、锻炼效果等。
2.5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66.3%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对运动的兴趣喜爱,包括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交往的需要。其他33.7%的原因表现为受家庭同伴的影响,对锻炼本身热爱程度不够。而这种动机的强烈程度直接表现为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专注。每周多于3次(含3次)锻炼次数的老年人所占百分比为53.6%,他们坚持的根本原因就是兴趣,持续时间也较久,锻炼形成良好的运动周期。而由于外界综合因素影响参与锻炼的总百分比为46.4%,明显少于主动锻炼者。因此可以说,在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主动者较多,锻炼效果也更好。被动锻炼者虽然动机不够强烈,但这一群体所占百分比依然为33.7%,也不容忽视,应当给予关注。
2.6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水平特征分析
收入水平划分没有法定标准,本次调查基于芜湖市基本情况,将老年人退休收入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显示老年人退休收入中,中等收入占主体,达到60.1%,其次是高收入人群占26.7%,低收入所占比例最少为13.2%。收入水平对于老年人是否参与锻炼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是老年人对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多会选择公共的场地如公园、广场等。对相关专家的咨询也表明高收入的人群在公共锻炼的基础上,会根据条件、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锻炼,如骑车、打乒乓球、游泳等。此类锻炼需投入一定经费,中低收入群选择较少。因此收入水平对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锻炼方式选择和锻炼中的消费,并不直接影响参与程度。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发现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与参与锻炼有关。多分布在60~75岁,相对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参与者更多,锻炼的强度也高于更年长者。
(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之前所从事的职业特征具有多样性。文职类和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但与参与体育锻炼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3)老年人退休收入总体呈正态分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程度影响不明显,但对锻炼经费的投入,方式的选择差异性较明显。
(4)建议相关单位部门和社会机构充分重视老年人健康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针对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上体现的特征差异,均衡协调,多举办老年人活动比赛,做到有规划、有重点地指导老年人体育事业。科普宣传加大力度,公共体育设施着力完善,提高老年人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社会公共环境。
(5)重视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用锻炼的方式增进心理健康。需要家庭鼓励,社区实施,社会科学指导。[3]
参考文献:
[1]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2(3):63-64.
[2]窦忠霞.西安市城区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28-30.
关键词:食物链 企业集群 供应链 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张知彬,2002)。企业集群是由人为因素构建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经济系统(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与企业集群经济系统有着较多的相似性。本文在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企业集群供应链共有特征的基础上,为企业集群的持续稳定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企业集群供应链与生态食物链概述
(一)企业集群供应链
供应链是以某些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个过程将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这类链状结构不仅是一条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供应链被认为是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关联作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集合。集群内企业通过供应链中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充分调度与利用集群内其他企业已有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尽快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抢得先机,从而在协作中求得共赢。在企业集群供应链中,存在大量同类相似企业。当某一企业丧失其核心优势,就会被集群内其他同类企业代替,甚至被企业集群淘汰。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使供应链不断优化,使企业集群内的供应链达到最优,并维护了企业集群的相对平衡。企业集群中各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形成供应链,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企业集群内的供应链网(葛昌跃,2003)。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通过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还原者)循环流动。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因此各食物链彼此交织成网状,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而形成食物网(孟书标,1999)。
在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莫过于物质的生产和能量流动。维持这一功能的结构是食物链或食物网,它具有典型的层次结构,底层由植物组成,中层由动物组成,顶层由微生物组成。食物网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周围环境成分连接成网络结构,网络上的各节点彼此相连、相生相克,因而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一般说来,生态系统越成熟、种类组成越多,食物网也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食物链和供应链的比较分析
(一) 两者在构成上具有相似性
食物链的基本构成要素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整个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此之上依次为草食动物、弱小肉食动物等,处于之上的动物相生相克。生产者所能固定的光能决定了食物链内的能量流动总量,因而在食物链中绿色植物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高层营养级的强悍大型的肉食动物只是相对少数,营养级由下至上,所对应的动植物也呈现由多至少的规律。
在企业集群中,如果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辅助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或在销售渠道出现滞阻,那么供应链的功能将无法实现,严重时可导致解体。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犹如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供应链的起点。但链中的其他成员也非常重要,如有缺失,则该链的功能就不能实现。在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行业,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还是品牌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上,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在本行业中只是少数,而且这类企业往往是相对较大企业。从市场结构来看,行业内的其他许多小企业要么为这类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要么成为其产品的批发或零售商,因此,所对应的企业也呈现出由多至少的规律。
(二)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食物链在能量传递上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和“百分之十”定律,在形式上表现为物质性的实体在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而本质上体现为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在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工业原材料和燃料,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孟书标,1999)。
企业集群供应链为消费者需要,原料供应企业将包括生态系统的光合产品在内的各种资源经过加工后供给制造企业,最后通过销售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将产品送至客户手中。企业集群在增加社会总效用与福利的同时,实现企业集群内企业自身的价值。而供应链中各链接企业实现价值是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作用的结果。因此,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和企业供应链的价值流虽然遵循各自的规律,但在功能上是一致的。
(三) 两者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链接越简单者,系统越脆弱,链接越复杂,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自然界中极少有消费者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蛇吃青蛙、老鼠、鸟以及我们还不知道的其他食物;狼可以吃几乎所有的小型食草动物。由此可见,每一条食物链都是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残酷竞争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进化而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处于某一食物链的生物而言,如果不存在外界的强烈干扰,该生物中个体的消失或出现只会影响该物种数量上的变化,但对其整体而言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对供应链而言,结构网越复杂,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应越好,从目前成功运作的企业集群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集群是从单链结构、并联结构逐渐发展而来的,网状结构是顶级状态。正是由于链接由简单到复杂,使集群的稳定性得以增强。经过长期的竞争和合作与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形成紧密的联系,与企业内部专用性资产共同整合成为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但供应链构成的其他成员会因市场状况变化、技术革新以及企业战略等原因而被核心企业所淘汰,并出现供应链的再造。被淘汰的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重新定位而进入其他的供应链,这样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从而也体现出供应链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同时,消费者相对稳定的属性也有利于企业供应链的持续存在。
(四)两者都具有协同进化关系
处于食物链中的生物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均以对方的生存为自己生存的前提条件。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以不同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对双方或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而企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并且通过这种合作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集群供应链中这些企业按照总体战略思想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且关联紧密,在整个产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两个系统内均存在竞争。生态系统的生物为争夺水分、养分及光照等生态因子而进行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竞争,系统内生物构成要素的新陈代谢是竞争的序列结果。而企业间的竞争所导致企业的破产与新立如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既有枯死的立木,又有种子的发芽、小树苗的不断成长一样,是新陈代谢的结果,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五)两者都具有维持其存在的能量流(价值流)最小值
虽然食物链和供应链都能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但链条仍会因其所处环境的变化程度超过其抗干扰的能力范围而出现解体。在食物链中,根据能量传递“百分之十”定律,若由于外界的干扰,下一级向上一级消费者输送的能量低于10%,那么上一级消费者群体数量会因输入能量不足而减少,并一直延续到最终消费者。此时虽然整个食物链继续存在,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群体数量将减少。当传输的能量低于维持食物链所必需的能量最小值时,食物链断裂进而导致系统解体。同样在企业集群供应链系统中,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得利润率在竞争主体之间趋于某一均值。当市场一旦出现恶性竞争时,利润便降低,并有可能为负值。虽然在短期内,供应链可凭借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系统再造,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缓解。但从长期来看,供应链中有的企业会因亏损而退出市场,进而导致供应链的断裂、解体。总之,食物链和供应链都有维持其存在的能量流(利润流)最小值。超过或等于最小值时,两者均能保持相对的稳定,反之则会出现链的断裂、解体。
从以上五点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企业集群的供应链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借鉴生态系统的规律,运用于企业集群系统中。
企业集群的稳定性
影响集群稳定有多方面的因素,在此,只针对企业集群供应链来讨论其稳定性。根据企业在集群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将企业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顶位种:它是供应链中最末端的消费者或企业。如图1中有5个顶位种企业13、15、16、17、18。基位种:它是供应链的首端,原材料供应商。图1中有4个基位种企业0、1、2、3。中位种:它在供应链中半成品和成品制造商。图中其它的企业均为中位种。链节是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联系。链节具有方向性,表明供应链中企业间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中的链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基-中:它是联系基位种企业和中位种企业的链;基-顶:它是联系基位种企业和顶位种企业的链;中-中:它是联系中位种企业和中位种企业的链;中-顶:它是联系中位种企业和顶位种企业的链。
类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供应链由基位种企业、中位种企业和顶位种企业组成。企业集群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众多运作成功的企业集群,来确定基位种企业、中位种企业和顶位种企业的合适比例、各类链节的比例及链节数和企业群数比率,使企业集群更加稳定。
根据动态稳定性假说,由于非线性作用,供应链越长,就越不稳定。也就是说,企业集群内密切相互作用的组分或单元数不能太多,否则系统非常脆弱。企业集群供应网依赖众多功能的支撑,这些功能由不同的分层、分支结构来完成,而组成的基本单元可能同时在完成多个功能。
结论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企业集群供应链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企业集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规律,来确定处于基位种企业、中位种企业和顶位种企业的合适比例、各类链节的比例、链节数和企业数比率,确定入驻集群内的企业及数量,追求企业集群持续稳定的发展,使企业集群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知彬.进化与生态复杂性[M].海洋出版社,2002
2.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系统分析法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54-03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应采用“系统分析法”。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利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途径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具体地说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根据系统的性质和关系,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以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实现优化系统功能,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及其整体功能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只有深刻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态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高中阶段对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阶段。下面结合实例介绍“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的应用。
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结构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边界指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研究生态系统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范围、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机环境;结构包括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例1】表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那么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_。
(3)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条。
(4)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联系。由于各种生物食性复杂性致使各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彼此交错联系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在题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
计算食物链的数目,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到该链的最高级为止,中间不能停,也不能从中间开始,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获得最大能量要根据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即植物一鼠一鹰,如果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2×107 kJ×10%×10%=2×105kJ;不同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蛇吃食虫鸟或鼠等时与鹰的关系为竞争,鹰吃蛇时为捕食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1)8 (2)2×105kJ (3)3 (4)竞争和捕食 (5)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基于数学工具进行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过程。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最后达到生态平衡状态。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定量分析,便于把握其变化规律。
【例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2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食物关系的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在虚框内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下图虚框中用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解析:(1)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等于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玉米田;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结合表中数据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最小的荒地。
(2)食物网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而典型的食物链是有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构成的捕食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构成。这样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传
递效率为10%-20%的规律,便可写出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时,从系统分析角度分析,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可以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也可通过遗体残骸传递给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由于丙属于最高营养级,它所同化的能量不再往下一营养级传递。
答案:(1)玉米田 荒地
(2)
变式训练:
1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
(4)画出稻-萍-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
2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表3。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_。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4)下图方框中表示被调查地点的生态系统,用箭头画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变式训练答案:
1 (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
(2)化学
(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
(4)见下图
2 (1)A C
(2)次生演替
(3)土壤深浅度,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