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会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下的机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下的机会

篇1

理由是:

其一、日化专营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本来就以二三线市场为主体,在沿海与制造业发达地区反而比商场和超市发展滞后。所以,金融危机影响更多的是一线市场,对整体日化专营店的发展影响比较小。

其二、外来工返乡潮的出现,使沿海与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专营店经营受到巨大影响,但反过来使内地二三线市场的消费总量得到提升。

其三、外来工在沿海城市的打工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为成熟与先进的消费观念 返乡后的打工群体带动内地二三线市场消费意识的提升,间接促进了日化专营店的销售机会

其四、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拉动内需计划,将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出口加投资向消费拉动转型,这对化妆品市场也有促进作用。此外,4万亿计划有很大一部分将倾斜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或者需要得到改进的地区,这与日化专营店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要战场特点相符。

其五、日化专营店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为某些区域型连锁企业向全国型连锁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品牌与管理基础。在国家放松银根政策的支持下,这些企业将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这种局面将使日化专营店真正迈入集团化、正规化与连锁化的发展阶段。

其六、专业线企业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加速向日化行业转型的步伐其中很多品牌将进入日化专营店渠道,使日化专营店获得更多的品牌选择与结构调整机会,从而优化产品结构,获得更有竞争力的品牌布局。

作为日化专营店渠道链条的各个营销环节,应该如何抓住这些机会呢?

品牌商:优化品牌结构,进一步建立差异化定位,创造真正的强坍品牌。

1、优化品牌结构。作为渠道链条的源头环节,品牌商一直在满足日化专营店需求的同时引领着这种需求,在这种特殊形势下更应该抓住日化专营店新的发展机会,优化品牌结构,从价位、功能、年龄、风格等各个方面塑造不同定位的品牌。比如资生堂为日化专营店推出的泊美、悠莱、吾诺等品牌,就从价位、消费者等各个因素进行考量和设置的。

2、建立差异化定位,创造强势品牌。曾经有人担心,资生堂与欧莱雅等国际一流化妆品企业都在重点进攻日化专营店市场,其它品牌还有机会吗?答案是机会一直存在,关键是如何打造出差异化品牌。现实的例子是自然堂与丸美已经在日化专营店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东爱西以日韩时尚风格另辟蹊径,碧卡丝以生活漫画化崭露头角,都证明差异化是逐鹿市场的有力武器。

经销商:强化终端服务能力,涉足终端经营管理。

1、强化终端服务能力。日化专营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夫妻档 依靠粗放式经营自然增长。但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加速,促使日化专营店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快车道。夫妻档式的管理与经营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经销商作为品牌商与零售商的中间环节应该强化终端服务能力,除了嫁接品牌商资源之外,还应该炼就自身的一流服务水平比如从品牌选择、店务管理、销售拓展等各个方面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服务体系,帮助日化专营店迈上新台阶,获得更为深刻的合作关系。

2、涉足终端经营管理。有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自身的终端经营能够帮助经销商获得更为细致的实战经验,更好地帮助其它零售终端经营成功,二是在终端为王时代,拥有自己的经营终端更能保障企业经营的安全与发展。

零售商:提升品牌声誉,完善品牌结构,实现连锁化正规化科学化。

1、提升品牌声誉。日化专营店本来就生存在夹缝之中,也曾是水货与假货横行之地。由于经济发展及行业自律的影响,日化专营店已经成为日化零售终端的第三条“腿”,特别是二三线市场,已成为日化产品的重要销售通路。所以,日化专营零售商应该抓住这个发展契机 重点打造与提升自身的品牌声誉,赢得与其它化妆品零售终端的竞争优势。

2、完善品牌结构。进一步调研自身所处的地利环境,明确目标消费者的构成,在数据与经验的支撑下布局店内品牌结构,形成重点突出,覆盖面广、错落有致、相互响应的品牌格局。

3、连锁化正规化科学化。连锁化的意义很明确,就是不管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还是自愿连锁,都应该抱成团 正规化就是不再以夫妻档的方式来管理店面,应该遵循基本的管理原则;科学化就是不再凭感觉与经验做事,而是将数据与经验结合起来,科学决策与经营。

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而言,金融危机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滑坡,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动荡甚至局部战争,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面临严峻考验。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元的全球第一货币地位得以削弱,中国则以稳定的经济、科学的决策、灵活的外交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明,从而有可能使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后新一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社会责任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更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潮”的侵袭下,企业社会责任再次被推到了时代前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这种冲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视程度弱化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经济环境急速恶化,众多企业遭受巨大的冲击,企业生存的压力日益增大。2008年底,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厂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就因干货集装箱生产线停产两个月,20%员工已提前放假。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也透露,从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纺织机械的产量和销量都下降了约20%。中国纺机集团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幼泉表示,该公司上半年销售下降也在20%左右,国内市场影响较大。而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必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目前几乎所有企业的经济实力都在金融危机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削弱,大多数企业目前处于资金供应不足的状态,企业面临生存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艰难抉择。生存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企业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那么也就谈不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金融危机引起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加,加之考虑社会责任承担所需的成本以及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面对生存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艰难抉择时,众多陷入金融危机中的企业必然首先考虑企业的生存,考虑如何尽快度过危机并在金融危机消退之后立足于市场。因此,企业更多地将精力及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度过危机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占领市场等方面,以求维持企业的生存并在危机过后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顾及便会减少,甚至因为经营困难等原因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中劳工保护问题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加大,众多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金融危机之后,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中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由企业的停产或倒闭进而导致的拖欠职工工资甚至欠薪欠债弃厂逃匿事件明显增加,如2008年山东出现的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潮等。另据调查,去年广东省因欠薪逃匿引发30人以上的员工上访事件达333宗,同比增加80.98%,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大的港资、外资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新劳动法实施前,让员工“自愿”重新订立新合同,或改签劳动派遣合同,变相逃避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外,面对资金困乏和业绩下降的状况,很多企业都在酝酿裁员计划,掀起了裁员浪潮。我国一些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甚至倒闭,众多员工失业,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截至2008年11月,四川受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裁员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已达28万余人。深圳市的工厂倒闭已经导致5万人失业,企业面临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强势的金融风暴,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企业选择裁员或者减薪以降低成本也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但是,不负责任的大量裁员或更有甚者假借金融危机之名提前解雇或逼迫劳动者改签劳务合同等行为,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紧张气氛,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违反或变相违反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逃避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长期致力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黎友焕博士分析,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可以预见企业社会责任各种内容的社会重视程度将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劳工保护问题,包括拖欠工资、逃发工资、工人待遇等问题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核心,创造就业机会、公平竞争、企业管理创新等问题也将提升其重要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投入可能削减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众多企业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度过难关等方面,而对社会责任承担的顾及减少甚至忽视。即使是顾及到社会责任承担的企业,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所需的成本以及金融危机下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也会选择削减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投入。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所指出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会冲击到企业的“资金链”,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削减在慈善和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也就成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选择。《WTO经济导刊》近期采访了很多跨国公司的CSR主管,尽管他们一再表示公司会按照CSR战略坚持履行完2009年的相关项目,但同时也表示对2010年的许多CSR项目有可能削减预算。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强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针对上述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呈现的新状况,本文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一)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1、营造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外部环境

(1)积极刺激经济,拉动内需。2008年11月9日,国家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此后,扩内需促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在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针对当前的形势,积极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给予支持。2008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帮助困难企业稳定用工岗位,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联合《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通过五项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其中直接补贴为,对采取在岗培训、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及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支持;间接补贴为,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及阶段性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此外还应落实社会保障和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引导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增加投资,新增项目,科学安排劳动力,扩大就业等方式,尽量避免加大就业压力。

2、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承担意识

通过宣传社会责任理念,使企业对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认识,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当前时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通过组织培训,为企业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理性的劝说,帮助企业建立核心价值观,树立企业与社会共赢的理念,促使企业在其管理中自觉实施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经常化、长效化。

(二)加强社会责任的法律调控机制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立法不失为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立法并加强法律的执行,可以使承担社会责任成刚性标准,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履行。但是制定并颁发一部法律往往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比较而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尽管在效力等方面不及法律,但其制定及实施则更为及时和灵活。为应对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综合考虑法律出台的时间、程序及成本等因素,本文认为及时且适时地出台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条例、规范性法律文件等方式更为可行。

最高人民法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并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工作指导意见和司法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各项审判执行工作。如:2009年6月17日《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2009年6月23日《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涉农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九项意见。针对井喷式激增的劳动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强调要妥善处理四类案件,即因解除劳动合同和追索经济补偿引发的纠纷,因拖欠基本工资和追索加班费引发的纠纷,因企业裁员引发的纠纷和因竞业限制引发的纠纷。又如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工作预案。要求在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同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能够聚焦拖欠工资、稳定就业减少裁员、规制关厂逃匿行为等劳工保护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强化了劳工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为金融危机下凸显的劳工保护提供了支持。但是,很多规定没有相应的责任规范,不利于实际的操作和执行,亟待进一步的细化及完善。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只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外部监督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危机期间,应积极发挥政府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政府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劳动、环保、工商、财税、技术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执法力度,有力监督、检查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方向,纠正或惩处逃避社会责任现象。社会舆论监督包括媒体曝光、群众举报监督、监督、控申监督等。社会舆论监督的民主监督力量,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非常强大的推动意义。二者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拓宽监督渠道,丰富监督方式,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网络,促使金融危机下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三、结束语

一场金融危机的袭来,给我国外向型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员工失去工作。在如此强势的金融危机下,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需要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的努力,形成强大的规范力量。政府应一方面大力提倡企业社会责任,着力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并进而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及时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意见、条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并建立监督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调控,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俊,李兴文,杨霞.珠三角欠薪逃匿:外资企业名列其中[DB/OL].人民网,2009-02-25.

2、解岳中.对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9(5).

3、张春华.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J].WTO经济导刊,2009(1).

4、张洪福,田刚,张凌宁,王先知.“蝴蝶效应”下的“蜜蜂”之舞――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11).

5、闫海.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规制与政府治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6、唐娟,乔海曙.从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裁员看企业社会责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9).

7、王水嫩.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5).

篇3

[关键词]:货运业 现状 营销策略 竞争

一、金融危机下货运业发展的现状

自从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对中国货运业的影响,正在从进出口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 2009年二、三季度开始在整个货运业全面显现,而且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将会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货运业发展出现趋缓迹象,具体表现在,一是货运实物量增速回落。据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货运周转量回落8.5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回落8个百分点,表现为物流市场需求趋缓;二是货运市场价格下滑。2008年11月公路货物综合运价指数为71.1,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三是货运业投资增速趋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四是货运业遇到严重困难。部分地区中小货运企业陷入困境,开始退出货运市场,大型货运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影响主要表现在业务量明显下降;资金压力增大;投资减少;不良影响逐步扩散;物流企业将出现亏损和倒闭。

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国家提出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实施10大工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都会转化为新的货运需求。我们要认真分析内需市场的特点,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货运服务项目,积极引导内需市场的成熟。随着我国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货运业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自建或并购等手段,实现低成本战略扩张。

二、新会货运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新会成为珠三角西部重要货运物流中心,优势明显。区位条件优越:珠三角西部门户型城市,是粤西地区及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一类口岸,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入银洲湖,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即将建成广珠铁路、城际轻轨;制造业比较发达:纺织化纤、机械电子、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三大制造产业2007年产值达455.5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6.73%;江门(新会)产业集群丰富:全市有10多个产品的产销规模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特色专业镇和产业集群;近年,新会的发展多少有些沉寂。银洲湖物流基地:江门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物流区域、港口物流发展的风向指标;天马、西河口作业区:目前新会已建成投产的唯一公用型作业区。多项数据显示面对新会港口的发展,依然难掩政府、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同样,对以道路运输为主的货运业,只能表明庞大的制造业“娘要嫁人”,事实上大部分货运企业目前只是以新会作为货物中转站,仍然处于经营规模偏小、服务方式单一、营运成本高企的状态。显示他们在业务扩张的谨慎和发展势头的减缓。

(一)面对政策变化对区域货运业的重新洗牌,存在“配合公差”

2008年开始,广东省将进行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通过“突破粤东、加速粤西、壮大粤北”将企业、资金、管理、人才、观念向这些地区同步转移,新会位处珠江三角洲,不列入接转区域。香港正努力争取港珠澳大桥的尽早建成,目的之一是防止粤西的货源流向竞争对手深圳,面临中低价货源吃不到,高价货源鞭长莫及的“边缘化”窘境。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今年4月通过《广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将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没有佛山)等九个港口列为地区性重要港口。这些政策将对区域货运业的走向和定位进行重新洗牌。新会在港口发展速度、截留西部货源、抢接产业转移等方面仍然存在“配合公差”,需要找准自己的整体嵌入和啮合点。

(二)面对新会港作业区的发展“瓶颈”,有待制定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因为侧重于临港产业发展,港口建设未能同步推进,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脱节,作业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互相牵制以及港口业主经营不善等历史原因,导致新会港作业区面临港口功能不够完善,泊位、航道等级较低,公用作业区吞吐能力不足,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入银洲湖而未有万吨级码头靠泊的困局。港口没有定期国际航班,既增加经营成本,又影响口岸形象,极大地制约着港口物流的发展,并致使后方的物流园区失去了重要支撑环节,成为足以“窒息”新会物流业发展的“紧箍咒”。

(三)面对丰富的产业集群,专业集散市场规划建设滞后

纵观现代货运业的发展历史,产业集散专业市场是基础。经过多年的积累,新会“六大产业”可以支持的专业市场有:水果食品、厨具、摩托车、五金不锈钢、古典家具、农贸、纸制品。反观,经过多年培育和努力,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度量,只能是初具规模或偶有发展;从“现代化”的目标来考核,市场的规模、功能、模式、分布、信息五大指标均未达标。产业专业市场发展不尽人意,原因千头万绪,可以分为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就政府方面而言,归纳起来,不外乎实施力度、引导服务、用地指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这些决定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三、完善新会货运业发展的措施和营销策略

(一)正确识别与挖掘企业的核心业务与能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的要素积累与能力整合并强化的基础上,是对企业多项一般竞争能力的提炼与升华。企业可以同时经营多项业务,企业的一般竞争能力也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等。但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业务和竞争能力都同等重要。国际货运业应结合自己的市场分析与战略定位,识别市场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在准确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区别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能力与一般能力,并进行资源、技术与管理上的倾斜,在运营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最终提炼出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1、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与准确的战略定位

准确的战略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企业应在周密的市场调查与科学的分析预测基础之上,了解货主企业的真实需求与期望值,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进行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客户需求定位、产品定位及竞争战略定位。

2、专注核心业务,持续改进与创新

企业拥有资源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充分性以及市场的非独占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企业应当也必须区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技术与管理,通过整合与优化,在某一领域做精做深,不断改进与完善,通过为货主企业提供独特的利益与贡献而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同时持续改进与创新是培育与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永久地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没有一种竞争力能使企业长期地保持竞争优势。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遵循PDCA循环及运用全面管理思想,进行持续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体制改进与创新、机制改进与创新、管理改进与创新,适时催生并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3、管理科学,寻求差异化市场

核心竞争力蕴育在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中。只有做好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并在实践中贯彻与运用人本管理思想,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注重信息系统的创建与完善,提倡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寻求并形成差异化的过程。企业应真实把握货主企业需求及竞争对手经营策略的基础之上,围绕着客户价值最大化,在服务、质量、速度与成本等可感知的效用方面寻找市场空缺,发现突破口,并进行培育与巩固,树立自己独特的长期的比较优势,进而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问责制度,落实发展目标

“政府挂帅”和“问责制”对促进某项事业发展的作用依然举足轻重。确定牵头与参与部门,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制定发展纲要和政策措施。打破镇级区域分割,调动部门单位发展物流业的积极性。重点建设、完善和培育水果食品、厨具、摩托车、五金不锈钢、古典家具、纺织化纤、纸制品等七大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并进一步强化现代货运业服务功能。一是通过宣传推介和优惠政策,提高新会港区的国际知名度,利用“可比性”抢夺邻近港区的客源;二是重点发展港口内贸物流,利用其高吞吐量,打破目前港口“货、柜、船”互相消长、作业区“需求、报批、建设”互相牵制的恶性“怪物圈”;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实行“跑马圈地”,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多层面截留广东西部前往香港、深圳、中山的货源;四是落实用地指标、制定优惠措施,有选择地引入大型物流企业、船务公司,争取他们在新会建立广东西部的企业总部或货柜堆场;五是利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针对西部产业集群特点和需求,抢先完成商品交易市场、配套物流服务建设。

(三)实施多渠道经营战略

货运业只有切实可行地为货主着想,更好地为货主服务,才能在货主心里建立自己的地位,从而形成固定的客户群,形成客户忠诚度。这样做就会加深货主和货代的关系,业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国营、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大量中小型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在国内的投资或独资企业都可以独立的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客户在地域上分布的更加分散。在了解了货运市场客户需求的性质后,货运业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处理好和货主之间的关系。

1、提高网络化程度

货运业作为国际运输的一项辅助服务,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必须有一定的网络支撑,否则既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也会使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流于形式。目前,除一些大型货运和一些合资货运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网络设施外,中国其它货运业普遍缺乏网络培育,这是导致中国货运业竞争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会成为珠三角西部重要货运物流中心,优势明显,是粤西地区及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构筑无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内部资源网络化运作,这是联结这些分割的有形网点的最快捷和最有效手段,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共享资源的目的。

2、实施战略联盟

规模经营是国际货运业合理配置其现有资源,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而战略联盟可以帮助各货运业实现规模经营。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客源分享、业务联盟等形式,实行1+1>2的规模效应。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要分析自身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信息、资金网络,以资金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的限制,促进企业自身货源、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规模化。

新会货运业要向国际化发展,除了要解决国际货运业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创新行销的策略外,还要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特别是通过网络共享形成规模竞争的优势,相信通过重组联合后的企业,可化单项优势为多项优势,以崭新的组织结构、超前的服务意识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宏伟,《国际货运业发展对策分析》

2.[美]Philip Kotler 著,梅汝和、梅清豪译, 营销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财会人员 理财 新思维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企业理财的内涵及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理财被置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就对企业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建立适应形势的理财新思维。

一、金融危机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金融危机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要综合复用型的会计人才。各个公司为了应对危机不得不做费用控制和紧缩,包括有一些人员的调整或者优化,这种优化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否成为综合复用型的人才就显得很关键了。

2. 金融危机对财务人员提出素质提升的挑战,企业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商业敏感度和风险管理意识。作为财务人员,商业敏锐性非常重要,企业的领导者对商业的敏锐性要求很高,作为财务人员应通过每天接触的数字,发现一些具体问题,然后加以分析,得出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3. 金融危机下,企业需要会计人员良好的内在素质。企业在招聘各级财会人员的时候,越来越看重软性方面的内在素质,而不仅仅是看有多高的财会学位或者资质等硬性条件。软性条件就是如何把财务数字表达出来,让非财务人员听得懂,影响企业的决策与实施。会计人员能预警到一个问题、发现问题还不够,还要提出解决的措施。

二、财会人员要控制成本和费用,为企业减轻负担

1. 加强预算,大力削减费用开支。收入减少或没有收入的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并向全公司传递市场压力,在广大职工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考核,激发职工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加强费用控制,停止非生产性设备及高档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控制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支出。

2. 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节约材料、能源消耗。材料、燃料和电力的消耗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它们的节约,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的途径有:一是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二是采用先进的设备,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

3. 盘活存货,大力压缩库存。“摸清家底”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在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下,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家底子,才能知道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开展全面的存货盘点工作,针对盘点中未来还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优质存货要强化管理,对未来可能积压的劣质存货要积极变卖处理,早日实现其价值,降低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4.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1)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减少冗员,降低与职工人数有关的其它费用,如福利费、劳动保护费、工具备品等;不断改善劳动组织,加强定额管理和定员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职工培训,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先进的操作方法,提高主要工种的劳动生产率。

(2)保留骨干,适当裁员。裁员是国内外企业应对危机通用的办法,因为此举可以直接缓解企业的压力,可是到底要裁多少人,要结合会计测算的职工人均产值,以及裁员后能给企业减轻包袱的多少来进行衡量,因此财会人员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职工创造价值考核体系的完善,为公司适当裁员提供决策依据。

保留骨干,也是降低人工成本。生产不景气时,保留一部分业务骨干,先发基本工资,等经济复苏时,让这部分骨干回到企业,可以减少很多培训费用。

三、会计人员应对新挑战的措施

1. 会计人员应积极充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内在素质。会计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努力取得国内与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同时也应加强内功训练,培养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方面的能力,提升会计人员的内在素质。会计人员只有练好“外功”与“内功”,才可能在会计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应对金融危机,企业会计人员应强化理财知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出口贸易公司已经深受其害,还有不少小企业习惯靠天吃饭,没有规范的现代化企业理财模式,在现金流、内部管理方面杂乱无章,无形中扩大了经营成本,在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冲击下显得柔弱无力。不少企业意识到这一点,“拜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专长,参加理财财务培训,增强企业财会人员的商业意识,帮助企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3. 加大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随着本轮经济危机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迫切需要一大批财务功底扎实且具备战略管理理念的财务人员。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会计人才培养机制,抓紧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财政部于2005年启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项目。截至2008年10月,除原有的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等4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外,又增加了会计知识大赛优胜选手组成的“大赛班”和注册会计师类面向事务所主任会计师选拔的“主任班”,累计培养规模已经达到450人。通过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和会计事业国际发展战略要求的领军人才队伍,促进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的危机,国家出台了降息、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多项措施,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具体落实措施,有的地方取消了部分行政性税费,有的地方给予企业出口产品奖励政策等。所以财会人员要把握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利用政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全录.浅析企业负债经营的极限[J].财会通讯,2007,(9).

篇5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需求;规模管理

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分析

(一)外汇储备现状

1、外汇储备规模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200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21.65亿美元,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50%。

但从短期来看,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到影响,个别月份外汇储备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总体来看,2008年外汇储备仍比上年增长27.3%,增幅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见表1)。

2、外汇储备来源

2008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全年顺差总额4450.7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07亿美元,约为总顺差额的95.74%;资本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占到总顺差额4.26%。从主要的交易项目来看,货物贸易顺差3606.8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18.12亿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入943.2亿美元,证券投资426.6亿美元。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经常贸易顺差。此外,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国对我国的证券投资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热钱流入也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3、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比重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的比重为99.78%,高出世界各国的平均值1.34%,甚至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高出约0.26%(见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二)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分析

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94-1997年:1994年,我国外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较快,由1993年末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1398.59亿美元。

1998-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受到影响,外汇储备增长较慢。外汇储备由1998年末的1449.59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末的1655.74亿美元。

2001-2008年上半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外汇储备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外汇储备由2001年末的2121.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6月的18088.28亿美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放缓,外汇储备增长也相对平稳,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9460.3亿美元。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期。此外,当世界经济发展良好,我国出口增长迅速时,我国外汇储备也随之快速增长;当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也放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过快、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结售汇制度和经济发展过多倚重出口。

二、外汇储备规模核定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大。下面我们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外汇需求因素法。

(一)外汇需求影响因素(D)

根据外汇需求因素法,我国外汇需求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国际贸易需求(D1)

一国为保证日常国际贸易的进行,应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这一部分外汇需求应保持3-6个月的进口水平(用M表示年进口额,下同),即年进口额的25%-50%。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30%-40%的比率更精确。用β1表示该项参数,则β1区间为(30%,40%)。

2、外债还本付息需求(D2)

一国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以应对外债的还本付息。考虑这一部分需求应区分短期外债(SL)和长期外债(LL)。短期外债是一年内需要还本付息的,因此要保持足额的外汇储备以满足短期外债的支付。以β2表示该项参数,合理水平为100%。长期外债期限在一年以上,按照国际惯例,这一部分的外汇需求应为长期外债余额的15%-25%,用β3表示该项参数,其区间为(15%,25%)。

3、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D3)

我国目前实行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仍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防止汇率大幅波动,保持经济稳定。根据国际惯例及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我国应适当提高这一部分的外汇需求,其数额保持在1-2个月的进口额水平上。用β4表示该项参数,其区间应为(1/12,1/6)。

4、对外投资需求(D4)

我国对外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随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需求会逐步增加。这一部分需求以对外直接投资(用I表示)来衡量。

5、居民用汇需求(D5)

居民用汇需求主要考虑出国留学用汇需求(SD)和境外旅游用汇需求(TD)。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7.98万人,考虑留学一般要4-5年,因此留学人员存量(SN)为71.92万人-89.9万人,本文取80万的中间值。按人均2万美元的标准,留学用汇需求约为143.84亿美元-179.8亿美元。本文用人均0.1万美元-0.15万美元乘以该年出境人数(TN)估算境外旅游用汇需求。据公安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出境人数达到4584万人次,据此推算境外旅游用汇需求为458.4亿美元-687.6亿美元。

6、外资流出用汇需求(D6)

外资流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正常情况下,外商投资的利润回流;二是当一国经济状况恶化或者发生危机时的外资撤离。

在不利考虑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前提下,外商投资利润回流的外汇需求可以表示为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乘以投资利润率。用β7表示利润率,其区间为(8%,10%)。外资撤离主要是指外商直接投资撤离和外商证券投资撤离。当东道国经济状况恶化时,外商直接投资则在短期内相对稳定;而外商证券投资(FSI)比较敏感,可以在短期内撤离。分别以β8、β9表示上述两项需求,根据国际经验,β8的合理区间为(20%,30%),β9的合理区间为(80%,100%)

(二)外汇需求模型

建立外汇需求模型:

D=D1+D2+D3+D4+D5+D6=β1M+(β2SL+β3LL)+β4M+I+(β5SN+β6TN)+(β7FDI+β8FDI+β9FSI)

(三)测算结果

将表1各项数据及表2各项参数的浮动区间代入模型,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区间:(8401.77,11084.65)亿美元。而2008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为19460.30亿美元。考虑到模型10%的设计误差,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实际需求约7267.18亿美元。

三、外汇储备运用的政策建议

第一,适当减少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其他国际储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的比重偏大,而黄金储备、IMF特别提款权(SDRs)的比例相对较小。以黄金储备为例,2004-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由6099.32亿美元增加到15282.49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一直保持在19.29百万盎司的水平。2007年我国国际储备是印度的5.72倍,而黄金储备仅是印度的1.67倍。特别提款权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也比较小,这不仅与我国的国家地位不相符,也和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结构不协调。因此,我国应减少外汇储备规模,相应地增加黄金储备和SDRs在国际储备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际储备资产的安全性,而且还能促进外汇规模处在合理区间,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二,运用外汇储备增加国家战略储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家战略储备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可以运用超出实际需求的那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国家战略投资。国家应该合理规划国内石油、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开采,并减少这些资源的出口。把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起来,以备必要之需。另一方面,在全球合理布局,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逐步建立起我国战略储备体系。

第三,加强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建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外汇储备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但可以为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提供出路,还可以增强东亚各国抵抗投机性货币攻击的能力,提高东亚各国金融安全。2009年2月份,东盟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增加至1200亿美元,但各国具体出资额还没有确定。我国应努力推动区域外汇储备建设,争取主导权,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曼怡.国际金融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王爱俭,王景武.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样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

4、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估测模型[R].

5、孔立平.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理论方法与中国实证[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7(2).

篇6

汇率是外汇市场中的基础指标,具有极大的金融风险,对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汇率的变动风险。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因贸易伙伴的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和中外价格差异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根据人民银行网站公示资料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率情况大体相同,但也有较小差别。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率波动幅度比名义汇率变化率的波动幅度大,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率受相对价格指数和名义有效汇率变化率双重影响。同时根据人民银行给出的资料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均增大。

2.名义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和美元名义汇率的对比分析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由央行通过直接标价法确定的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笔者为了更好的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名义汇率比较,将人民币兑美元的直接标价法改为间接标价法,并以实行汇率改革前的最后一个月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为基准,将其指数指定为100。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算出2005年7月1元人民币兑0.12337美元,指数为100,同年8月1元人民币兑0.12346美元,指数为:100×0.12346/0.12337,由以上方法算出汇率指数。根据人民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做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指数和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走势图。根据走势图可以明显看出: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指数单边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总体为上升趋势,但是过程中起伏较多,两者趋势总体保持一致。但是我们能够总结出: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汇率指数比国家清算银行名义汇率指数增幅要大,人民币明显升值。究其原因,美国的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率较高、美元贬值,并且同期欧元和卢布等货币也相对美元大幅升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汇率指数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关系数是0.77,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明显增强。在2005年7月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汇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名义有效汇率都有大幅升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它们的升值加快波动性增强。

3.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人民币增值的原因

当前汇率的波动越发频繁,可以对汇率造成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短期的汇率波动可能是投机因素的控制,但是长期的汇率波动趋势主要还是因为国民经济基本要素。接下来我们将从对汇率影响较大的几个基本要素来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3.1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综合评测,它直接影响国家货币的汇率。正常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将会使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国际收支逆差则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并且在汇率改革后外贸储备增加较快,并且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年底外汇储备达到了惊人的1.9万亿美元。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充足的影响使得人民币升值成为必然,这也是在汇率改革后,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虽有波动但是总体来说仍保持增值的原因。

3.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汇率波动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汇率的波动。扩张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和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会使货币对外贬值;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会稳定市场,使货币对外升值。我国长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也使得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汇率的波动情况仍然是以升值为主,国际金融危机对这种升值速度往往起到推动作用。5.3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会直接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的国际贸易实力,国际收支将会得到极大改善,此时为维护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国家货币的汇率需要适当升值。近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之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极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也使得人民币的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波动总体趋势为增值。

4.结语

篇7

[关键词] 外汇储备 金融危机 政府债券 熊猫债券 货币政策

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 1.95 万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从零到1000亿美元的第一个1000亿美元,大约用了16年时间(1980年~1996年),而第二个1000亿美元,则用了5年时间(1997年~2001年)。从2002年开始,我国外汇储备更是飞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 38% 。正当国内金融业和学界对巨额外汇储备不但给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阻碍,也使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成果和未来命运可能承受巨大的美元汇率风险的忧虑逐步加深之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蔓延席卷全球,我国的外汇储备立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元对各主要货币贬值已经成为长期趋势,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这种状况使得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呈现逐步的缩水趋势,寻求高效益管理运用外汇储备的途径势在必行。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和学界对如何利用外汇储备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探索,在保证本国货币体系的稳定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及机构债。 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其中大约有1.1万亿为美元债券资产,包括约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约4000亿美元的机构债。据凤凰财经网报道,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幅逐步加快,7月份比6月份增加149亿美元,8月份比7月份增加237亿美元,9月份月增长达446亿美元,10月份,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59亿美元。而伴随增持的加速,国内对是否应该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争论也日趋激烈。显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增持美国国债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中长期来看,美元贬值风险较大,而美元的贬值将使得中国通过贸易顺差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财富缩水。

2.向股份制改革的金融机构注资。2003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当即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支持它们启动股改。2005年4月,汇金公司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启动了工行的股改。注资的目的是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这几家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帮助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3.尝试外汇储备的市场化运作。中国政府还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化投资,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就是明证。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司进行了注资。中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宗旨是积极稳健经营,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中司在筹备初期,就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名义做出了它的首笔投资,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美国股市大幅缩水,意味着中司的首笔投资损失将十分惨重。

二、高额外汇储备产生消极效应

1.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及传导机制生成负面影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一国货币供应量方程式为:M=m×(D+R)。其中m为货币乘数,就是指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D+R)为基础货币,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等,其中外汇储备是主体。由此得出,高额外汇储备能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高额外汇储备导致的巨额外汇占款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第一,高额外汇储备使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削弱。由于外汇储备的波动更多的是由对外经济活动和国际收支状况所决定,外汇储备的增加不是事先能预料和决定的,央行只能在外汇占款形成之后采取适时微调的方式被动进行操作。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性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造成了央行高额的外汇储备,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而被动的投放本币吸纳外汇,外汇渠道的货币发行比重不断提高,货币投放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的主动性,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高额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为数倍的货币供给总量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到企业”的一系列存贷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外部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都有很长的时滞,基础货币扩张需要较长时间。然而,在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之后,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扩张为数倍的信贷货币量,货币供给时滞大为缩短,从而导致央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难度增加,不利于货币政策正常发挥,形成了消极的货币政策传导性。

2.金融危机使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被美国经济政策“绑架”。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蔓延,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都大面积出现了流动性不足,融资困难,实体经济摇摇欲坠,美国政府的救市力度不断加强,先是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后是奥巴马政府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钱从哪里来?在现实状况下,一是美国财政部发行政府债券由美联储来购买,这相当于美国政府以开动机器印钞票制造通货膨胀为金融危机付账,这必然导致美元发行过度与美元贬值压力,这种方法是不得已的选择;二是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由自己本国的投资者消化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购买。显然后一种方式是最优选择,近两年来美国国债增速加快的事实也是对采用这种方式的最有力佐证。有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增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期2009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举债2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显而易见,中国政府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国债购买游说对象。

2008年年底美国的未清偿国债余额为10.7万亿美元,国债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压低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意味着未来的潜在损失将会很大;如果中国政府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可能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的收益率来吸引潜在的购买者,这将造成中国政府持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价值被大幅压低;如果各国中央银行不再购买美国国债,则美联储被迫通过印刷美元制造通货膨胀来融资,这将造成美元迅速贬值,从而使中国持有美元债券资产大幅缩水。

由此可见,中国在外汇储备问题上,被美国次贷危机所绑架,已是不争的事实。两权相害取其轻,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内经济转型的准备,坚决地减少美元持有量,这样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有利,还可以成为重建全球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我国应加强对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对中国外汇储备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一方面应进行结构性调整,改变以出口创汇与引资为导向的外贸外资政策,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以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应加快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将更多的外汇储备分布于非美元资产,以及除美国国债之外的股票、能源和大宗商品的现货与期货等资产上。

1.扩大战略物资储备。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矿产资源和能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旺盛,所以应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积极采购,增加这些战略物资的储备。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已影响到实体经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已处于低位状态,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购买这些产品。

2.及时引进国内建设急需的设备和技术,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进口规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某些国家和组织的“出口管制政策”。例如,美国基于政治、军事考虑严格限制对华出口高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实体经济也将陷入严重的衰退,掌握着“中国亟需设备和技术”的某些国家和组织,限于经济压力,其“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这为我国使用庞大外汇储备扩大进口提供了大好时机。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派遣大型采购团赴国外采购先进设备和技术。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增加可以直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 同时中国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也有利于出口国的经济,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贡献。

3.尝试非居民在中国发行外国债券――熊猫债券。熊猫债券就是指非居民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也就是一种外国债券。外国债券是指外国筹资者在一个国家国内市场发行以所在国货币为面值的一种债务工具。根据国际惯例,外国债券有一定的名称,如非居民在日本发行的日元债券被称为”武士债券”,非居民在美国发行的美元债券被称为”扬基债券”等。事实上,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与亚洲开发银行就分别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了11.3亿元与10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券,且规定这两家机构在中国发债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必须在中国国内使用,不得汇出国外。

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缩水问题,假借非居民(主要是外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例来说明熊猫债券的具体操作。当非居民要求中国政府提供融资时,中国政府可以提出,由非居民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国债券(即熊猫债券)。购买者主要是中国的的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外国政府可以用发债获得的人民币资金,向中国央行购买美元,汇回国内使用。当需要还本付息时,非居民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或向中国央行购买人民币,然后用来还本付息。

通过在中国发行熊猫债券,外国政府获得了及时的资金援助,中国也受益多多:中国降低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非居民至少要承担部分美元贬值的成本(在美国一借一还人民币的过程中,美国将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一定规模的外国国债以人民币计价,则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化货币的地位将显著增强,这尤其有助于中国在不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综上所述,首先,我国经济结构应尽快转型,减少对外贸的依存度,力争扩大内需,使外汇储备的增速降下来;其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应寻求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应抓住目前世界市场上资源价格较低的大好时机,扩大战略物资储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行熊猫债券,甚至是向国内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注资,使我国外汇储备挣脱金融危机的泥淖。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统计与数据报告栏目

[2]余丰慧:《中司投资黑石亏损的教训》[N].全景网络-证券时报,省略 2008-02-15

[3]张 明:中国不必被动买美国国债[J].环球外汇网, 2009-02-16

[4]张 明:中国式拯救:熊猫债券[N].南方周末,2008-12-24.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化危为机;金融危机;诚信

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116-02

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海啸,重创了全球经济,使各类企业面临着重大挑战。总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讲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面对危机,我们的企业该怎么办?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道德决定责任,责任关乎存亡。市场变化了,诚信不能变;金融危机了,道德不能危机;资金短缺了,责任不能缺失。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企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越要坚守商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并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否则,必定使企业陷入内忧外患、内困外压的境地,使危机加深,衰亡加速。笔者试图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走出金融危机谈些拙见,以期企业化危为机。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改观当前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需要

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银行等金融机构盲目地发放了大量次级信贷。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的统计,自1998年以来,美国次级信贷的规模增加了15倍以上。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断设计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制造了大量早已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复杂衍生品,衍生工具市场已发展到600多万亿美元,几乎是全球GDP的10倍。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的管理层索取高额的薪酬奖金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据统计,2007年每一家标准普尔500公司的CEO的报酬总额平均为1420万美元。2006年,美国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是工人平均工资的364倍(1980年为42倍)。金融企业及管理层对高利润的贪欲以及金融道德的缺失,加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正如马蔚华所指出的,“那些赚了大钱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却忽视了社会责任,导致了金融危机,殃及了全世界。”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由于诚信缺失、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随时可见,消费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损失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很多企业因商品造假的干扰和打假难度过大,导致企业难以为继,岌岌可危。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为了要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恢复企业活力,企业还是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必须补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课,承担起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走出经济危机的需要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单元,没有稳定的经济环境,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另外,在危机中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社会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增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意味着企业应当与政府和民众共克时艰。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也造成了我国消费不振、企业生产不旺、社会失业率高升。企业生存的外部市场和发展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企业只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与有关各方合作,共克时艰,形成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有效合力,才能尽快走出危机。

(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遵循企业道德、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信心的崩溃,而要重获公众的信任,企业必须将焦点从短期的营利考虑转移到企业责任和道德的建设上,在此基础上构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企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的时候,越要坚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并处理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为出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创造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构造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树立诚信、守法、公正的企业形象,要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项基金,维护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积累财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救助灾害,帮助残疾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谐的企业与社会关系、企业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协调关系。

二、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路

(一)要认真履行对员工的责任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危机下,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本固业兴”的理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珍爱和善待自己的员工。首先,要尽量做到不裁员、少裁员,尽量保持员工队伍就业稳定,保住他们的“饭碗”。必须减薪或裁员的企业,要履行上报、经工会讨论通过等程序,确保减薪员工和裁减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渡过难关后优先录用他们或及时恢复工资标准。企业管理层要带头减薪,减少非必要开支。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推介裁减的员工再就业和进行转岗培训,在危难时刻体现企业的真情与责任感。其次,要努力做到不拖欠工人工资,不欠缴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以保证员工的基本生活稳定和社会保险延续。确因资金困难、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员工薪酬的,应如实说明情况,取得员工理解,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分期支付;无法按期缴纳员工社会保险费用的,经批准可以降低费率或延缓交纳。

(二)要认真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

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的利润最终要靠消费者的“货币投票”来实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在危机下,决不能偷工减料,降低产品标准和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特别是食品、药品、房地产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必须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厚待自己的“上帝”和“选民”,对他们不搞虚假宣传,不虚假广告信息,不签订霸王合同,不搞强迫交易,不搞传销、欺诈、非法融资等违法经营活动。与消费者发生了纠纷,要主动和解,主动承担责任。

(三)要认真履行对商业伙伴的责任

在企业的价值链上,企业与融资机构和供应商、分销商等的关系,最终决定着产品价值的实现、生产过程的延续、资金流能的畅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危机中必须恪守诚信之道,高度重视并处理好与商业伙伴的关系,加强伙伴信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合理兼顾他们的利益,做到不骗取银行贷款,不恶意逃废债务,不单方撕毁合同,切实保障商业伙伴和债权人的权益。决不可毁约赖账,甚至关门走人、“集体蒸发”。

(四)要认真履行对政府与社区的责任

在危机下,企业仍要继续承担对政府照章纳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责任,不能把应由企业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转嫁给政府和社会。要继续履行保持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使污水、废气、废渣等排放不危害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人身健康安全。

(五)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中华民族历为诚信之邦,素以信用为本。战国末期,荀子曰,“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他认为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心夸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我国古代强调“诚信经商,信誉至上”,“宁丢千金,不失一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讲的就是诚信之理,信用之道。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还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强化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逐步培养 “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永远讲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

篇9

关键词:债务契约;金融危机;会计稳健性

长期以来,会计稳健性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稳健性从企业债务契约这一角度体现出它是一项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对两者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在债务契约的约束下能否增强会计稳健性,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一、关于债务契约与会计稳健性的概述

1.会计稳健性的内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指的是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实施谨慎性原则,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债务契约。Jensen and Meckling(1976)最早开始研究债务契约,将债务合同表述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的契约。债务契约条款安排是否恰当,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对债务人有很大影响,债权人的权益也会受影响。因此,债权人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设计债务契约的各种约束力因素,主要包括契约的金额、类别、利率、抵押性、期限以及还款方式、限制性条款等。Smith and Warner(1979)研究了债券的本质,系统讨论了股东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签订完债务契约后,股东会对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资产置换问题,股利发放的政策,投资不足问题,债券价值稀释问题。这增加了债权人对债务契约的依赖性,也产生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债权人约束引起会计稳健性的。Ahmed等人(2002)发现,稳健性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债务契约,稳健性存在价值的最为重要的体现是缓解债务契约各方的冲突。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债务契约的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的作用机制。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债权人利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违约风险作出合理的估计,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价值。Ahmed(2002)认为,债权人与股东的冲突越大,会计信息就越稳健。Peek et al(2006)研究了欧洲私人企业和公众持股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发现企业性质不同,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不一样,其会计稳健性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如果公司是公众持股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就会激化,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就会更高。Ball,Sadka和Robin(2008)通过跨国数据考察权益市场、债务市场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潜在关系认为会计稳健性受债务市场规模的影响显著,而会计稳健性受权益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这就意味着稳健性对于股东和权益市场来说意义不重大,而只对信贷人有利。Sunder和Brarath (2008)研究得出,债权人签订债务契约时主要是从财务报告获得企业信息,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以及降低债权人利益受损害的程度。

2.国内文献综述。朱凯(2005)认为,当贷款比例比较高时,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当贷款比例降低时,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不如私有企业高,这说明银行非常注重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并且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显著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孙铮,汪辉,刘风委(200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并且得出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的债务比重成反比例的结论,这说明债务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治理公司的效果。孙铮等(2006)发现,新增贷款的可能性与会计稳健性显著相关。孙林岩、春(2006)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稳健性的高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使银行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降低。闫晨璐、杨慧(2011)发现,会计稳健性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债权人预期的违约风险降低,有利于债权人与债务人契约的签订。

三、债务契约的约束因素分析

在债务契约关系中,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中间传导机制发挥作用,正是因为签订了债务契约,才有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债务契约的约束力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会计稳健性。

1.债务契约双方约定的金额。债权人会更在意企业的偿债能力,对债务契约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条件来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假如债权债务双方约定的金额比较大,为了提高债权人的信任,降低企业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债务企业通常会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

2.债务契约的约定期限。短期借款对债务人的约束力要比长期借款大,如果企业的短期借款比较多,在短期内债务人就需要偿还大量贷款,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长期借款的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而债务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债权人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很难获得企业报表外的信息,因此,债权人无法及时获知企业的各种决策,会降低对债务人的干预能力,债务人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就会降低。

四、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债务契约的约束因素会影响会计的稳健性,与债务比重低的企业相比,债务比重高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较强。债务契约的期限越短,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由此可以得知,我们应该在全面分析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约束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政策,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云.债务契约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2]兰艳泽,杜晓娈.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1年7月,第94-96页.

篇10

     危机面前,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不仅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们出现了困难,作为欠发达地区,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比起内地和沿海,青海虽然起步慢、发展晚、实力弱、技术低、困难大,但是,有中央和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有关政策的支撑,我看金融危机面前,老百姓生活不会受太大冲击。

      有了信心,还要看清我们的比较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国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青海农牧民则是“手中有资源,心中不慌。”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瞄准优势,瞄准资源,团结一心,强力发展,我们就能从应对危机中学到更多东西,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的关系,就能经得起统领驾驭复杂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 

       机遇垂青信念坚定和准备充分的人。我们的信心来自三方面: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领导经济工作经验,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布局,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

      目前青海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正是我们在出现“经济拐点”时,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了应对措施,措施比较得力,对企业提倡自救与互救、顺应淘汰等策略,这也为新的一年应对复杂情况,积累了一些经验。

经济危机到来之际,科学发展观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尤其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新的一年,我们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瞄准方向、狠抓机遇,集中于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集中于欠发达地区最薄弱的环节,尽快赶上全国拉动内需的平均投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实事,多见实效,不仅要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此致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社保基金;监管;投资运营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地稳定居民收支预期、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即期消费。而社保基金的监管和投资运营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当前政府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若在社会保障政策选择上能有效改善民生,如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强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就能有助于提高国内消费内需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及未来可用于投资的社保基金

中国当前及未来可用于投资资本市场的“社保基金”主要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基金。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战略储备基金,主要用于我国将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障的部分资金需要,目前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主要通过委托投资的方式间接入市。截至2007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4,140亿元,加上受托管理的行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中央补助资金,基金总资产市值5,162亿元。自2000年成立至2008年10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92%,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6.54个百分点,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企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实行完全基金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采取信托型的基金治理模式,基金运营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3.2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929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519亿元。另据保守的估计,在企业年金发展早期,每年的缴费积累可达150亿~2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总积累有可能达到4,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按人民币不变价计算)。尽管2008年股票市场遭受系统性风险、A股跌幅超过70%,由于现有法规对企业年金投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年金组合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年金组合具有低风险特征。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远远优于公募基金业绩,多个运作满2年的年金组合收益累计超过70%。

(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其中,个人账户部分采取完全基金积累制,根据精算公式确定缴费率,养老金给付额由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决定,属于缴费确定制。按照原有的政策和目前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34号)的要求,个人账户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及协议存款,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下,存在巨大隐性损失,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截至2007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391亿元,11个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7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1亿元。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各地新农保试点的实践经验以及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制度的特点业已证明我国新农保制度将采取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作为主导模式。目前,大多数试点地区都将农保结存基金存入商业银行,个别地区拓宽个人账户的发展功能,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办法。总体而言,农保基金仍面临着保值增值的压力。截止2007年底,我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171万人,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

二、社保基金监管、投资运营与扩大消费需求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是扩大老百姓消费需求的前提,通过强化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发挥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助于稳定参保者的收支预期,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通过加强监管保证基金安全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社保基金”是我国老百姓的“养命钱”,必须坚持安全至上,规范经营,稳健投资。在其增值以前,应通过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其免于遭受被挪用或盗用的风险。确保“养命钱”首先是安全的,才能让广大老百姓放下心来,这将成为让他们放心、大胆消费的前提。

(二)社保基金通过实现保值增值有助于稳定参保者的收支预期。我国企业年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性质相似,都是采取的完全基金积累制,根据精算公式确定缴费率,养老金给付额由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决定,属于缴费确定制,是一类具有私人产权属性的私人退休金。随着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的做实和新农保制度的推进,未来这两类基金也同企业年金基金一样适宜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逐步进入资本市场,以实现保值增值。由于人们的养老金给付额与基金投资收益密切相关,当人们预计到未来养老金给付额将提高时,将直接刺激他们减少当前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当期的消费支出。

(三)社保基金通过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的要求,企业年金拟采取提高入市比例,全国社保基金拟采取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追加部分股票投资;向海南洋浦开发区等5个关系到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提供50亿元信托贷款;积极稳妥地开展股权基金投资等措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社保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繁荣资本市场的同时,能够促使储蓄和投资向生产领域转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内需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改善企业经济状况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影响消费支出。

三、相关政策建议

面对当前金融市场波动和投资风险的加大,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保基金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发挥其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通过加强监管来保证其安全性,又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使其不断增值。

一是以《社会保险法》立法为契机,完善相关的条例和规章制度。将全国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等的投资管理纳入统一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社保基金各监管主体和运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同时为适应新的投资管理要求,规范并修改对全国社保理事会、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定的投资管理办法。

二是理顺现有投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将社保基金行政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相分离,建立统一、独立的运作模式和监管主体,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如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改造,让其成为专司投资监管而非具体负责投资运作的机构;企业年金基金也要严格按照信托型的基金治理模式来治理。

三是努力增大“社保基金”的规模。如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做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通过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来增大职业年金中个人账户的规模;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多样化的保值增值方式。

四是拓宽基金投资渠道,调整基金投资结构。如全国社保基金可采取的措施为:审慎进行股票投资,增加投资产品;减少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加大对中央企业控股公司、地方优质国有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直接股权投资;扩大对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完善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稳步增加对海外的投资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11.9.

篇12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 会计人员 职业素质

1.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此,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力图避免本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在缓解危机后,不得不思考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金融危机中会计既非罪魁亦非祸首,甚至帮凶也算不上。在检讨喧嚣中,微观层面的会计尚未进入大多数人的视线。但在由泡沫演变成危机的过程中,会计准则至少在金融工具的确认、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以及公允价值的计量等三个方面难辞不充分之咎,甚至有推波助澜之嫌。

会计准则对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而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引起我们对会计信息规范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金融工具的计量,会计准则的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必须直面会计人员对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应问题的思考。

2.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2.1在会计准则的及时性方面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大是事发初期没有预料到的。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是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试验场。无论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技术要求,还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等利益集团的政治寻租,国际社会都要从这场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探讨会计国际协调问题,及时修订相关准则。

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信息披露是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因素,会计服务几乎涉足所有的中介机构,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从危机中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反思理论研究和制度发展的缺陷,探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对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制度创新的作用,是这场危机给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提出的问题,也是会计研究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会计研究者来说,正应验了时下的一句流行语:危机,在危难中寻找机会。

2.2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专家组一份《关于在不再活跃市场中计量和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报告,试图为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投资者找到可信赖的计量与披露方法。该报告中有几点结论值得关注:第一,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看法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必须考虑在内,即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市场敏感可能使风险被放大;第二,活跃市场与不活跃市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不活跃市场中的主体需在计量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确保交易价格代表公允价值或决定对交易价格所需进行的调整;第三,遵循会计准则的不同报告主体使用模型对同一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因为不同主体所用假设及其判断可能不同,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不确定性,但同一主体在运用判断方面应保持一致性。

3.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

3.1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的目标要求。即构建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及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体现了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别背景,将经济增长理念转变蕴含于会计理念的转变之中。比如,新准则比以往更强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关注企业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果更重视资产质量、关注企业以后的增长潜能、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

新准则的实施,将大大改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使用的可信度,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社会各方及广大公众的利益。这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新会计准则体系构成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构成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进行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够独立实施和执行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

3.3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主要特点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国际趋同性和可借鉴性。

科学性是指理念科学、结构表述的科学和政策方法的科学。

全面性是指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可操作性是指新准则从语言文字、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增强了新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新会计准则体系,既考虑了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要求,又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

4.1观念更新变化要求

新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建立大会计的观念,给自己重新定位。按照新环境变化的要求,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组织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思维方式由线性、机械、保守向辩证、战略型转变等。会计人员凭着对会计信息及变化的敏锐反应,把会计和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算账管家型的人才向财务上的战略家和领航员转变。这样,就能为会计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4.2知识上多元化和专家化的要求

随着新准则的颁布会计职能进一步拓展,会计‘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客观上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延伸知识结构,不仅包括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知识,还应包括基础知识、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对会计工作有帮助的管理知识和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等,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另外,随着高度自动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会计的专家化要求日益凸显,会计人员应当是财务与管理专家,不仅应当精通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税务、金融、投资等专业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术和知识;此外,还必须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经济及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成为高水准、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4.3能力上应变求新的要求

(1)功能性能力

功能性能力是会计人员从事工作时所直接运用的能力,主要包括:①高水平的预测和决策能力。②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③很强的研究技能。

(2)企业视野方面的能力

企业视野方面的能力包括:①全球视野,确定和呈报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商务活动所面临的威胁及机遇,为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的商务活动提供支持服务;②行业视野,确定和评价企业所属行业和经济部门的风险与机会;③资源管理视野,评价企业的人力、财务、物资、环境等各项资源,协助并参与对其的高效管理;④法规与管制视野,要能够说明法规和管制的环境,并分析相关的法规要求、法律限制的变动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4.4职业水准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对从业人员的职责定位于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对决策有用的、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有用性就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很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把职业发展视为贯穿一生的过程,并不断追寻卓越的工作表现;具有体现客观、正直和道德的行为;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客观地考虑同行的批评或评价;较好地处理所承受的压力,冷静地应付不寻常的要求;确认职业和个人目标并予以正确的权衡;为其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并从中吸取教训;努力达到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不断地获取新技能和知识,用不断发展的标准衡量自己;遵守行规,合法执业,等等。

篇13

摘要: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大,对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管理策略和投资方式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追求储备管理收益性目标的考虑,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对本国外汇储备投资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但全球 金融 危机的爆发又给各国储备资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各国储备管理增加了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到底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究竟是亏损还是收益?思考这些问题,客观评价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效益,进而改革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 计算 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的净收益,并对今后的投资策略与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成本;收益;投资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长。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管理策略和投资方式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4月IMF对外汇储备管理目标进行了修正,指出:“与传统储备管理目标相比,目前外汇储备管理在资产保值和确保流动性基础上,更应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从而突出了外汇储备管理收益性目标的重要性。高储备持有国也纷纷采取更加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投资策略,这从近年来纷纷涌现的主权财富基金(SWFs)中可见一斑。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各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投资于股票、政府或机构债券(包括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以及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其目的是在保持资产安全性基础上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但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包括“两房”在内的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国际投资环境急剧恶化。这给各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证券和房地产领域的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损失了310亿美元;淡马锡2008年4月至11月间资产价值下降31%,仅其在美国银行的投资就损失了至少30亿美元;被认为资产最为多元化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在这轮危机中也难以全身而退,据估计,该基金最多可能亏损1500亿美元,相当于其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究竟是亏损还是盈利?外汇储备管理效率如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对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计算和实证,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 参考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经网数据库等。

二、 中国 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分析

外汇储备在我国的运转过程,可以表示为:(1)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盈余;(2)外汇市场外汇供给增多,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央行进入外汇市场实行干预操作,买入外汇抛出本币;(3)国家指派专门机构(目前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盈余以及从外汇市场买入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和投资;(4)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稳定,央行发行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

目前来看,总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还是很有限的。外汇储备除了投资到国外购买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债券外,其余的资产主要存在国外银行。尽管2004年以来国家曾尝试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给金融机构注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并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积极管理,但资金量小0。在这一运作过程中,持有外汇储备的损益就显现了出来。就收益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持有外汇储备收益,是指国家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具体包括:(1)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证券的收益;(2)外汇储备存于外国银行的利息收益;(3)外汇储备用作其他积极性投资的收益。这些储备收益属于显性收益。广义的外汇储备收益是指一国运用外汇储备所产生的所有收益的总和,包括 经济 收益、社会收益和其他无形收益等,具体而言不仅包括外汇储备投资的经济收益,还包括:(4)一国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5)一国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市场稳定的信心等。(4)、(5)部分收益属于隐性收益。广义的收益又可分为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部分,可量化部分为(1)、(2)、(3)、(4),不可量化部分为(5)。

(一)投资国外债券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虽然这两年实行储备资产多样化改革,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仍占绝大比重。其中,美国国债约占35%,美国长期机构债券占比30%和长期 企业 债券占比5%。美国国债具有四大系列:T—bills(4周、13周和26周),T—notes(2—10年期),T—bonds(10-30年期)和TIPS(通胀保护的国债)。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投资的期限品种包括3个月、5年、10年、30年等。近几年来这些品种的收益率随着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如3个月短期国债从1994--2008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1%-6.66%;5年中期国债的收益波动范围为2%-5.2%;10年期长债近几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3.0%-5.4%;30年期长债近两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4.25%-5.7%。考虑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投资中、长期国债,其平均收益率约为5%左右。其次还有美国机构债,它们一般比同期限的国债高100-200基点,因此保守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债券的平均收益可达5%。除了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动用外汇储备购买了部分欧盟和日本的长期政府债券。根据相关的研究,保守估算我国外汇储备中欧盟长期债券比例约为15%,日本长期债券比例约为8%。欧洲和日本长期债券收益率近年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在4%和1.8%左右波动,它们相对于美元有超过20%以上的升值水平,折合美元的收益率大约为4.8%和2.16%。

(二)存在国外银行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除了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以外,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主要存于银行,这部分流动性资产约占总外汇储备资产比重的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自1998年1月以来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3.06%。结合投资国外证券收益率,运用归一法,我们可以大致得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整体收益率水平,为4.607%(5%×70%+4.8%×15%+2.16%×8%+3.06%×7%=4.607%)。按该收益率来算,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如表l所示,累计总收益为3550.41亿美元,计27553.86亿元人民币。

(三)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收益是指因持有外汇储备而减少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以及降低了危机发生时对经济的危害程度,这种降低的危害程度可以认为是外汇储备带来的一种收益。正因为风险收益的存在,使得新兴国家愿意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Rodrik and Velasco(1999)估计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将使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的概率减少10%,假设金融危机的成本为GDP的10%(该假定比率不高,见Hutchison and Noy,2002),那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的风险收益等于GDP的1%;表2依此计算了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风险收益,累计为20112.35亿元人民币。

将上述三种收益累加,得到1994-2008年间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总收益为6081.75

三、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成本分析

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成本包括:(1)干预成本,即央行进入外汇市场买人美元等外汇的操作成本;(2)冲销成本,即央行对冲市场上外汇占款的冲销行为所支付的费用。广义成本除了(1)、(2)外,还包括(3)机会成本,即如果不将外汇储备投资国外,而运用于其他途径(如进行国内建设投资)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4)如果国内货币市场上外汇占款不能完全冲销,外汇占款剩余对一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影响。这些广义的成本也可分为量化和不可量化两部分。量化部分包括(1)、(2)、(3),不可量化部分包括(4)。

(一)外汇市场干预成本

当外汇市场外汇资产供给大于需求时,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汇率)稳定,政府不得不入市进行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那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干预成本就是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所产生的交易损失及额外的利息支付。由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都呈现稳定与升值趋势,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价抛出本币而带来的损失。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47%,这使得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剧增。此外,央行买人外汇抛出人民币,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负债,央行还需额外支付这些负债的利息,这些额外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外汇干预成本。

本文借鉴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来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鉴于干预数据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汇储备的变动额作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

1.央行外汇买卖的交易损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来衡量

其中,P i 代表利润,n i 为第i期外汇干预额,这里是i期的外汇储备变动额,e i 为第i期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e t 为样本期末的市场汇率。为了避免时间区间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计算的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卖出人民币而遭受损失累计为20541.4亿元人民币,具体分摊到过去每一年的损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7.3046元/美元计算央行的干预成本,结果为11980.9亿元,分摊到每一年的干预成本见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外汇买卖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C=(B t r t )/4 (2)

B t 为第t期末的外汇占款增量,n为本国银行间90天期限的基准收益率。计算结果见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累计为1431.44亿元人民币。

(二)货币市场冲销成本

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外汇占款增加产生基础货币扩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价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成本。

1994年以来我国使用过的冲销手段包括:控制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金融债与增加特种存款、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对冲操作)、将财政及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等,与此相对应的央行的冲销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贷款所损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利息;③发行央行票据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贷款方面,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3月期的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计算,1994-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在样本期间的增减而多收入利息51.49亿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为9935.35亿元;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利息总计4388.1亿元。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银行累计总共发行票据671期,发行总量为17058.3亿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使得该部分对冲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间央行因发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达到4714.79亿元。综合上述四项数据,可得到1994-2008年间广义范围的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操作成本总共达18986.75亿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币汇率上升,央行冲销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38.4%。

(三)机会成本(又称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损益)

如果外汇储备不投资于国外证券而是投资于国内建设,比如直接用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我们定义这些因购买他国政府债券而放弃的国内投资收益为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假定外汇资产投资国内,那么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其中外汇资产规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汇储备累积值。当期汇率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度数据来算。中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如 工业 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全部资本收益率等,本文选取工业资本回报率作为参考指标。已有的研究数据均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回报率是多少还存在争议。本文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年到2006年工业资本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6.8%到18.5%;如果选择净资产回报率作为参数,平均值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7,总计为46826亿元。

四、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总收益包括外汇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收益,总成本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冲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用总收益减去干预成本和冲销成本,就得到外汇储备管理的 会计 利润(见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虑机会成本,就得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收益(见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8。

五、结论

(一)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实现净利润6706.62亿元,收益率达到4.96%。这主要缘于我国执行了安全、稳健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不断 发展 与改革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而言,能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基础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支持,增强了我国应对诸如亚洲货币危机这类突发性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篇14

【关键词】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返乡农民工数量明显增加,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好农民工的创业就业,实现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发展目标,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据统计,我国外出的农民工总量大概是1.3亿人,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江西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2008年跨省向上海、江浙、广东、福建等省外地转移就业558万人。[1]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春节前江西省返乡农民工达到330.9万人。[2]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失去了经济来源,极大影响了各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此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返乡就业,也加重当地就业形势。鹰潭市就业局局长陈鑫英早在2008年11月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就曾不无担心地提到:未来农民工一旦大规模返乡,势必加剧省内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3]目前,这句话已经得到现实印证。另外,随着返乡农民工在家“赋闲”时间的增长,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欲求,以及要求民主、民生、民权、劳动保障的意识将更加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长期积累在心中的因农村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以及债权债务等新旧矛盾在时间和空间上压缩在一起,并由此可能引发新的群众集体上诉上访事件。返乡农民工中有大量年轻人,这群人常常已经忽略了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不愿回到土地上就业。当他们在“返乡潮”中被迫回到农村后,会因城乡生活的反差导致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农村的公共娱乐设施不足,许多人“赋闲”在家的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的渠道受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影响,只能将赌博、喝酒作为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时间一长难免会滋生一些事端,威胁到公共安全。部分返乡农民工可能在失去原有的经济来源后,会因生活贫困等原因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安定的极端行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是如果政府能沟通过多渠道的引导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并且还能创造财富。”[4]本文通过在江西外出流动人口较多的赣州、上饶、鹰潭、新余、九江、南昌、宜春等地进行调查的基础,对返乡农民工群体特征及再就业政策措施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返乡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社会特征

从总体来看,返乡农民工具有以下社会特征:年龄方面,返乡农民工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占比超过85%;文化水平方面,在返乡的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是返乡的主要组成部分;自身素质方面,大多数返乡农民工自身条件差,文化程度低,总体素质也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职业分布方面,大多数从事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批发等行业,从业比例最高的两个行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地域分布方面,从东部和南部地区返回的农民工较多,主要涉及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

(二)社会心理

总体来看,返乡的农民工大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心理受挫,情绪低落,信心明显不足,生活焦虑等。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观念,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现在回到农村,反而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当中依靠自己技能生存着,有的农民工甚至已经是工厂的管理人员了,但是回到农村意味着他们就和周围的人没有差别了,他们得像其他的农民一样干农活,为生计奔波。这两种环境的差距导致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在农村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或者地位显现不出来,这使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产生失落感。很多农民工在外就业多年,当他们返回家乡时,会面对着种种困难。比如与父母、配偶、子女之间可能会有很多矛盾。还有些农民工因为是举家迁出,当他们回来时,他们在城市中长大的子女回到农村会表现更多的不适应,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可能会更加激烈。

(三)群体分层

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的不同,返乡农民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回乡观望型。以30岁以下年青人居多,他们在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较高,由于长期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一来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再者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短,甚至完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回到农村后难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在等待时期以便再次进城寻找新的工作。二是回乡就业型。这一部分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主要以以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体力劳动者为主,不能适应职场的激烈竞争而想回乡寻找相对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另一类主要是一些年龄较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他们回到家乡后后很快就在当地重新找到工作。三是回乡创业型。这一部分人的主要特点是学历较高、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者,他们回乡后努力自己创业。四是回乡务农型。主要以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或家庭需要者为主,在当前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吸引下,乘势回乡,从事务农。

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困境

(一)政府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地方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忽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待就业创业问题不认真调查研究,敷衍了事。特别是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认识不足,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一是没有把服务农民工回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认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小打小闹”,缴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

2、信息传递不畅

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的再就业工作,所以,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帮扶政策。但是,这些帮扶政策大多没有有效地传递到返乡农民工群体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这些政策大多属于公文性质、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弱,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无法真正理解。二是很多帮扶政策仅仅停留在文件柜中、领导的办公桌上,最多也只是在一些政府相关的会议、媒体上公布了事,大多数返乡的农民工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取这些信息,所以,致使政府的很多对返乡农民工的帮扶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文件上、领导的讲话上、媒体的对上宣传上。

3、行政效率低下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识某个政府部门的事情,需要诸多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由于,目前各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所以,经常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清楚各部门的业务职责分配,最后东奔西跑,劳命伤财,无形中提高了农民工就业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来说,往往为了批文,在多个部门四处奔波、大大降低自己的创业热情,也因此失去了对家乡政府的信任。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管、卡、压”的做法仍普遍存在。

4、配套措施缺乏

国家虽然已经对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再就业问题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政策,但是具体的宏观决策并未制定,直接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开展。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综合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像做好农民外出就业一样做好他们的返乡再就业工作。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只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尽量考虑这个问题。因而,各级地方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很少,缺乏有力支持。实际上,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行为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尽管各部门开展了一些扶持工作,但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相关制度尚未成熟,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二是政策上不公平。对引进的外商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农民回乡创业得不到同等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三是扶持政策滞后。据了解,回乡创业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得到的支持只是属于本地的“土政策”,没有中央和省里的政策依据。由于国家缺少对回乡创业的明确政策,使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难以操作。

(二)农民工方面

1、自身因素影响

由于农民工大多学历较低,文明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教育严重不足,所以,大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不断地改变产业结构,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是存在大量无法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这些满意的员工主要是受过严格职业技能训练的农民工。农民工工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是制约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2、就业意识滞后

由于农民工自身条件的制约和乡村传统乡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就业意识方面严重滞后于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依靠地缘和血缘关系。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外出就业时都倾向于依靠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介绍,这主要是完全基于传统的乡村社会对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特殊信任。加上现行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一些黑中介趁机骗取钱财,导致他们对于以政府名义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并不热心,而更加倾向于地缘和血缘关系来寻找工作。二是轻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农民工轻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费时费钱的事情,不如直接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在经费保障、教学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感觉没有作用,流于形式。

3、市场意识不强

在返乡农民工中虽然存在一批具有一定资金、经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稳定”思想的影响,大多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打工挣钱,普遍缺乏冒险的精神,市场意识不强,不愿冒险去自己创业。尽管国家出台很多的优惠的创业条件,但是对于思维定势的农民工仍然是无动于衷。当让,也有一些农民工由于对市场认识不深、困难估计不足,出现了创业失败,血本无归的现象,更加使一些本来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农民工望而却步,继续自己的打工生涯。

(三)企业方面

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国内的经济不是太景气。国内大多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有的出于半停产状态,有的因此倒闭。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普遍降低。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员情况。即使大量的沿海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后,也很难再本地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为本地的企业也与沿海地区的企业面临相同的困境。

2、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在经历金融危机的阵痛之后,国内很多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在农民工的需求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在质量方面有所提升。特别是对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的需求量增大。所以,这些因素的变化,也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度的增大。由于,大量的农民工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因而,面对部分企业的需求,也显得无能为力。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3、家族血缘关系影响

由于中国目前的企业,能够大量吸收农民工的都是民营企业。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其中以中小家族企业为主。所以,大量的员工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吸收外来农民工的数量极其有限。内地的大多民营企业也同样如此,所以,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后,在企业就业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是内地的企业数量较少,二是企业的用工数量也十分有限,三是有限的用工数量也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为主。

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

就业时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器。返乡农民工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失去工作,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收入骤减和生活水平下降。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政策和用工信息宣传力度,让返乡农民工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二是建立相应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机构,避免多部门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工作相率。三是多方联动,形成回流农民工再就业服务机制。省、市、县都成立了回流农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各级相关部门参加,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机制,并制定积极政策措施,促进回流农民工再就业。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使政府、企业、回流农民工、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多方互动。

(二)做好调查和分类培训工作

做好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对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数量、年龄,家庭情况、性别状况、原工作状况、特长、就业(创业)想法和要求、培训需求等。二是对当地的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需求情况、农业生产特点等情况进行调查。三是对当地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四是对当前全国各地最新的用工信息情况进行调查。只有搞清楚这些情况,对返乡农民工的帮扶工作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出台的政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然后结合返乡农民工群体中的四种类型:回乡观望型、回乡就业型、回乡创业型、回乡务农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使他们人人感到有事做、能做事、做成事。特别是在培训内容和形式方面,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农民工的需求,不仅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训,而且要增加一些对国家经济形式的认识、就业(创业)心理、技巧、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做好多渠道再就业引导工作

1、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引导劳务输出一批

各级政府要把稳定农民务工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特别是劳动就业部门的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了解外地企业用工需求,并及时地向农民就业信息指南。要采取组织小分队上门联系、召开劳务输出座谈会、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以及邀请在外创业人员返乡恳亲会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寻找劳务输出市场,多渠道推动农民工外出就业。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民工的情况,与劳务输入大省的各级政府建立协作关系,收集相关劳务信息,通过当地媒体,指导农民外出就业,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5]二是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自身能力,胜任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

2、扩大招商引资,促使工业园区就业一批

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也是解决农民务工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数量较多、产业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优势,通过加快发展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鼓励工业园区通过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等形式,充分挖掘潜力招收农民工就业。各级劳动部门与市(县、区)工业园区要密切配合,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与工业园区企业对接活动,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引导、鼓励、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力向市内工业园区转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市场企业用工问题,又能吸纳返乡农民就近就业。[6]2009年全省将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园区企业新招收员工的免费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为返乡农民工优先发放培训券;将在乡镇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采取就业直通车、送岗进村、送培训下乡、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7]

3、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帮助自主创业一批

采用区别对待,分类引导和扶持的原则,一方面,对事业有成的在外打工者,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返乡创业。江西省具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据我们调查,江西劳动力成本比广东要低20%-30%,水电和土地价格要比珠三角低近3-4成,加上家乡亲情与社会网络,对创业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对小有积蓄的返乡农民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办小型工商业和农村种养业。[8]为此,要充分做好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工作,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一是通过媒体宣传来营造创业舆论氛围。二是放宽对农民创业行业限制。三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四是提供专项创业扶持资金。五是放宽资金信贷条件。六是制定优惠土地审批和的税收政策。七是成了专门的机构,如农民工回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八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使他们有意识地理性创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要让他们对创业失败有必要的经济和心理准备。

4、挖掘农业潜力,鼓励投入新农村建设一批

大量农民工的回流,一方面增加了农民就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又是极好的机遇,各地应当因势利导,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广辟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尽可能安置好返乡农民务农就业。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思谋,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让部分返乡人员足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增加投入,发展农业产业。政府应趁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富余的机会,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整合农业优势产业和资源,启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项目,着力延伸农业加工链,增强农业对返乡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政府要根据现实情况,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依托“水、电、路、气”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卫生文化事业建设,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民工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对于涉及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及时立项、抓紧开工。这不仅可以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另外也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支持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二是加大林改,发展林业产业。江西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为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级政府把务林作为农民工业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培训、送科技下乡、政府补贴、免费种苗提供、林权抵押、小额贷款、森林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纷纷亮出招数,创造了有利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业、林产工业。重点支持林纸、林板、家具、林化、林药、林食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把家具产业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五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是积极引导,发展农业合作社。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组织,应该在宏观制度不完善时起补充作用。按区域组织引导建立一批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提升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又带动农民学习新技能,从事新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农业特色,让传统农民逐步转化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四是落实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流转。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推进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全面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建设,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的出台,为调解土地承包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再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制和备案制,避免产生纠纷。最后,要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土地承包纠纷,保护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建林.江西全力安置返乡农民工[N].人民日报,2008-12-8.

[2][7]丁莉娅.江西多措并举安置返乡农民工[N].中国财经报,2008-12-18.

[3]李兴文.“返乡的农民工正在增多”――劳务输出大省江西农民工返乡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8-11-13.

[4]李亚新.返乡农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财富[N].农民日报,2009-03-11.

[5][6]施农工.做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OB/OL].鹰潭市人民政府主网,2009-2-3.

[8]马雪松,张晓霞.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与分析――以江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8):219.